基于Web Service的系统集成

基于Web Service的系统集成

一、基于Web服务实现系统集成(论文文献综述)

王昭宁[1](2020)在《移动网络中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穿戴等移动智能设备功能在也变得更加强大,基于移动设备的丰富功能服务和移动网络中种类繁多的Web服务,开发人员创造出了大量的移动应用,使得移动技术愈发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激发了用户对于移动应用和服务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传统的移动应用由专业的开发人员在编程的环境中进行开发,他们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并根据需求针对特定的系统平台设计和实现相应的移动应用。这样的开发过程流程复杂周期冗长,不利于移动应用的跨平台适配,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论文在面向服务架构的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了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的关键技术,一方面让终端用户利用跨平台图形化的应用开发环境,根据自己的需求基于组件化的应用生成模型独立开发移动应用,同时研究了 QoS感知自动化的服务组合技术,以用户需求为驱动实现在移动网络中自动化地服务供给,并提出了优化算法。论文的主要的工作和贡献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1)面向终端用户的基于组件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生成模型研究。针对面向终端用户服务生成中移动应用开发的问题,提出了一个组件化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生成模型。在应用生成模型中,定义了一个服务组件模型和组件插件模型,基于事件驱动的组件聚合方法跨平台构建的移动应用。基于应用生成模型实现的EasyApp系统,为终端用户提供了一个图形化开发移动应用的编辑器和一系列可用于应用开发的Web组件库,能够快速构建跨平台的移动应用。最后演示了应用开发过程,对开发环境在终端用户中的可用性进行了评估,相比对比系统,终端用户使用EasyApp的开发应用的时间减少了约18%。2)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研究。针对移动网络中Web服务供给的问题,研究了 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问题并且提出了两方面的优化方案。一方面研究了自动规划技术中的图规划算法和启发式搜索算法,并使用了自动规划模型,将图规划与启发式搜索相结合,提出了 Q-Graphplan算法,求解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问题。用标准测试集对算法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同经典的图规划服务组合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Q-Graphplan减少了约77%冗余服务,平均组合时间降低了约24%。另一方面,为了解决服务组合优化问题中需要考虑的大量的QoS属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QoS优化目标的服务组合的MaSC算法,它借助了一个全新的时态模型,把待解决的服务组合复杂问题分解成为若干个简单的子问题,并且采用了 一个多目标的演化过程搜索近似最优的组合服务集合。采用标准测试集对算法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同现有的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MaSC算法求得的服务组合解与最优的偏差减少了约28%,而平均组合时间降低了约73%。3)移动动态网络中的实时服务组合研究。针对在动态的移动网络环境中的服务供给问题,重点关注了在移动自组织网络中服务发现与实时组合的问题。移动自组织网络环境具有缺少中心管理节点、服务主机持续移动等特点,于是将移动服务组合问题建模为实时规划问题,并提出RTASC算法动态地构建移动网络中的服务流程并实时执行。RTASC可分为服务发现和服务执行两个步骤,在服务发现阶段,RTASC采用了去中心化的启发式的服务发现机制,在分散的服务主机节点中发现当前可用的移动服务,并根据服务的依赖关系反向构建启发式覆盖网络。在服务执行阶段,RTASC采用了一种带有前向探测的边规划边执行的策略,实时的规划和执行组合服务。在模拟环境下测试了算法性能,并和现有的同类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RTASC的组合时间降低了约20%,组合失败率降低了约35%。

吴芳[2](2020)在《基于Web Service的政务云资源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下,政府日常办公对互联网有着越来越密切的依赖,随着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兴产物的普及,政务系统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促使政府内部系统数量成倍增加,各部门已经从最初的单系统办公发展为多系统、多平台联合办公。如何有效地整合现有信息系统,进行跨平台、跨终端的数据交换,已经成为网络环境下分布式应用的共性、基础性和关键性需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政务系统信息化在国内外发展的趋势,以政务云资源管理系统数据交换平台的开发为例,分别从政务信息化系统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进行需求分析。通过对各种数据交换技术的分析得出,ETL和前置机交换方式,需要引入第二方工具,对部署环境要求高,其耦合性和成本都较高,适合大批量、实时性要求不高、数据结构不需要复杂转化的交换需求,Web服务在数据交换方面有着低成本、跨终端、跨平台、灵活性强、松耦合、代码复用性高等优点,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欢迎。随着Web2.0的诞生以及云计算时代的到来,SOA架构的优势更力加明显,在SOA的基础技术实现中,Web服务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分析SOAP方式的Web Service与REST方式的Web Service的区别,可以看出虽然SOAP Web Service技术方案已经成熟,但REST因其架构简单、扩展性强越来越受到开发者的青睐,RESTful Web Service也逐渐超越SOAP Web Service成为实现SOA的重要实现之一。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软件系统的架构技术日新月异,面对互联网时代不断出现的系统交互和数据交换问题,指出了传统B/S架构在信息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微服务架构因其灵活性与高可扩展性完美得适应了系统集成需求。对于已运行系统的升级改造全部推翻重来成本较高,受成本等客观因素约束,本文基于以上分析与研究,结合SOA技术与微服务技术理念,基于RESTful Web Service分别对政务云平台的项目管理、资源管理、维护申请等核心业务进行REST资源设计与实现,对服务注册中心,服务网关、权限审计与统一认证、统一消息等基础支撑服务模块进行设计与实现。为了方便客户对数据交换平台的统一监控与管理,提供了管理端日志记录和性能监控等功能。数据交换平台客户端的设计为了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包含RESTful Web Service与SOAP Web Service两种方式,分别对接不同单位不同平台的数据交换需求,并对数据交换平台进行单元测试和接口功能测试。最终设计了一款中低成本、可扩展的分布式数据交换平台,能够满足各业务系统不同终端之间进行实时、安全、准确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需求。在保留原有系统的同时兼容新的数据交换平台,渐进式地升级云平台系统架构,达到对已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并能够适应未来不断更新的资源共享需求。

袁一[3](2020)在《分布式测试系统Web服务封装及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在自动测试系统领域也不例外。结合当前流行的SOA架构(面向服务体系架构)灵活、可重用的基本特性,将自动测试系统向SOA架构环境迁移是自动测试系统网络化的不二选择。而Web服务技术是目前实现SOA架构最合适的方案,但是在将自动测试系统的各类测试功能组件封装成可以通过网络被远程使用的测试服务的过程中需要众多繁杂而又重复的工作,并且需要技术开发人员具备大量相关专业技术知识,所以提高了将自动测试系统Web服务化的技术门槛。同时大量的测试服务若是不加以管理则会给测试服务的使用者带来诸多的不便。面对以上问题,本文从自动测试系统的特点出发,设计并完成了一套可将自动测试系统的TPS程序(测试程序集)自动封装成可远程使用的测试服务接口并对其进行注册管理的软件。主要工作内容为以下几点:1)对自动测试系统向SOA环境迁移的需求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系统用户角色分类和相关的功能需求。2)基于各类需求分析结果,设计出以B/S架构为基础,SSM框架结合Dubbo分布式框架为主体的系统软件层次架构和功能体系架构。3)从数据对象逻辑模型的构建出发,辅助数据库的E-R图,完成了系统数据库的具体设计与实现。同时在功能需求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完成了以Vue+ElementUI前端框架为主要结构的系统页面设计与实现。4)针对目前两种不同的TPS测试程序的工作特性,编写出两套以CXF框架为基础架构的测试服务工程的程序模板,并采用黑盒模式方法通过测试服务信息采集、基于Beetl模板引擎的自动程序代码生成、Maven自动编译等技术实现了将TPS测试程序自动封装为可供远程调用的测试服务接口,并使用JUDDI应用程序作为测试服务接口的注册管理中心实现了对测试服务接口的集中管理。5)设计实现了基于关键词的测试服务搜索订阅功能,给用户搜索调用相关测试服务提供基础保障。目前,该分布式测试系统Web服务封装管理系统软件已经进行了各项系统功能测试和非功能性测试,并对其自动生成的测试服务工程程序进行了SoupUI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能满足自动测试系统向SOA环境的迁移使用需求。

刘健[4](2020)在《面向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的应用集成平台服务总线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医疗信息化系统的不断深入应用,我国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前后历经数字化、一体化和智能化三个阶段,已初步完成医疗信息化基础应用推广和普及,部分医疗数据资源得以整合,智慧医疗和互联网应用也初见端倪。但受限于初期的顶层设计缺失和标准滞后等原因,其发展常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现阶段面临各应用系统开发相对独立,系统间信息技术兼容性差,行业规范标准不统一,临床数据整合难度大,医疗数据契合度低的尴尬局面,传统意义的医疗数据信息虽有相对成熟的应用理论却难以实现增量价值,大数据背景下如何运用有效手段对于医疗信息系统进行互联互通标准化集成建设,一时间喧嚣尘上,备受关注。建设应用集成平台是当前IT行业解决集成难题的最为有效的办法,医疗行业也不例外,但在医疗信息化集成领域,国外核心枢纽引擎长期占据技术垄断地位,这对于自主研发核心枢纽服务总线产生了驱动力。面向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应用集成平台服务总线的研究应时而生,本身是一次大胆的自主性创新尝试,旨在突破国外核心集成枢纽软件的技术垄断,填补国内医疗信息集成领域自主核心服务枢纽软件的空白,推动国内医疗信息化集成引擎的建设与发展。本课题率先提出医疗服务总线的概念,目的在于凸显其专业性、规范性、有效性与安全性,这对于医疗信息化的应用互联和数据整合有重要意义。根据目前国家政策及相关评测要求,要取代传统点对点的单一通信模式,医疗服务总线需要采用面向服务架构,由此引入企业服务总线技术来支持医疗服务总线核心引擎的具体实现,利用先进便捷的开源组件Apache ActiveMQ建立高效安全的消息机制,结合自主封装和开发完成的一系列组件模型来支持医疗业务入口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定义,进而将应用间的交互按照医疗信息标准拆分为统一的服务提供与消费,设计实现其集成枢纽服务功能,最终达成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的目标。本文将基于青岛市中心医院的互联互通评测项目的实施过程展开研究。

胡士博[5](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在航船舶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在航船舶的数据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是保证航运信息化和智能化顺利实施的基础。由于众多船用设备和系统产生的海量多源异构数据不能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使航运企业不能有效决策而造成损失;同时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特别是量大面广的内河老旧船舶,其数字化水平低下。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从在航船舶数据实时采集、船端数字化系统集成、关键数据压缩传输和云端船舶状态分析等方面展开研究,基于云服务平台提出一套面向内河在航船舶的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的解决方案,并对其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在解决船端和云端数据互联互通问题的基础上,为实现在航船舶的运行状态分析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数据服务提供支撑。本文首先阐述了船舶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必然趋势和当前船舶行业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在航船舶运行数据的特点以及船舶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场数据信息的多源异构性和应用多样性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在航船舶信息采集与运行状态分析的技术框架,探索将量大面广的老旧船舶进行快速信息化改造的方法,通过云平台为用户提供数据服务实现资源共享。然后,根据该框架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从结构、原理和功能等方面进行技术方案的研究,主要包括:针对不同协议接口的在航船舶实时数据采集、基于动态适配的船舶运行信息语义集成、面向低带宽的相关性数据压缩及传输、基于Web Service的在航船舶信息集成和基于云平台的在航船舶状态分析等,对各自实现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整套解决方案。最后,在此框架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内河在航船舶现状,利用云平台对以上关键技术的原型验证,证明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可行的,从而为内河老旧船舶信息化改造以及未来船舶行业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应用提供基础平台、数据资源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保障。

李顺[6](2019)在《面向Web服务推荐的情境感知QoS预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实业务和IT服务业的不断融合,各种跨平台、跨行业的信息创新模式催生了更多泛化的Web服务,以满足用户日常应用中的个性化需求。但伴随着服务数量的剧增,用户逐渐面临服务选择带来的巨大挑战。针对用户的各种需求,从服务海洋中选择具有不同属性和功能的候选服务,并进一步实现服务组合,完成用户的更复杂的业务流程需求,一直都是服务计算领域的热点问题。个性化推荐技术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偏好数据,建立用户画像,主动为用户推荐满足其需求的服务,能够有效解决服务过载的问题。随着新生服务在互联网中的不断发展,用户对于Web服务在满足其功能性需求的基础上又对其非功能性属性(Quality-of-Servicce)如调用时间、可达性和成功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户对于服务的直观感受通常是根据服务的非功能质量属性来判断的,导致以Web服务为基本单元的网络应用的性能将高度依赖这些服务的质量。此外用户在不同的情境下对Web服务的非功能性需求也不尽相同,如何为用户推荐满足其非功能性需求的Web服务成为当前研究重点之一。因此本文针对不同情境感知服务推荐场景,结合服务上下文、地理位置、动态时序和信任关系四个不同的情境信息,设计了适应动态场景变换的QoS预测模型,提出了高质量的Web服务推荐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针对Web服务上下文对用户调用服务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服务端上下文聚类的QoS预测算法WSFNIMF。通过分析Web服务的WSDL文件得到可以描述Web服务上下文的词向量,根据Web服务的词向量之间的距离进行服务聚类,得到服务的近邻集合。同时也考虑了用户之间的QoS相似性进行Top-K近邻聚类,将两个聚类结果添加到模型约束项中以优化QoS预测的目标函数。通过约束用户近邻和服务近邻在学习用户和服务的隐式因子的迭代学习,提高预测结果的精确度。实验结果表明WSFNIMF算法能够有效提高大规模QoS数据中缺失值预测的准确度,从而产生高质量的Web服务个性化推荐方案。(2)针对同一地理位置区域中虚假用户对QoS预测提供的不可靠信息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地理位置区域近邻可靠性的QoS预测算法LRMF。分析用户在以往调用服务过程中的历史QoS记录,设计了迭代式的用户可信度评分机制,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区域聚类,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在同一个地理区域内的虚假用户及其不可信的历史QoS。将用户的地理区域聚类结果和用户的QoS可信度评分集成到矩阵分解模型中,实验结果表明LRMF算法能够有效提高QoS预测的准确度,并且避免虚假用户提供的不可信QoS历史记录对QoS预测造成的不良后果。(3)针对动态时序网络环境波动造成的QoS难以预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动态时间序列感知的QoS协同预测算法,为用户历史QoS记录预测其未来时间间隔内调用Web服务的QoS值,实现实时在线个性化Web服务推荐方案。为了满足用户在实时调用Web服务时的非功能性需求,将用户调用Web服务的时间序列作为协同过滤模型中的一个动态因素,同时考虑在当前时间间隔内与目标用户具有相似QoS调用记录的用户近邻对目标用户在下一个时间间隔内调用Web服务的QoS的影响,设计了动态时间感知的QoS预测模型TMF。在得到预测结果之后根据用户自身的时间序列值及其近邻时间间隔内的预测值进行平滑优化,提高QoS预测的准确度。(4)通过借鉴社交网络中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对用户偏好选择的影响,来分析用户潜在的QoS信任相关性对Web服务推荐的影响。通过分析用户之间的历史QoS相似度提取用户之间潜在偏好选择关系,得到用户在历史QoS偏好上的潜在信任程度,通过对用户之间的信任程度进行阈值划分成为强信任关系和弱信任关系,将用户之间不同强度的潜在信任关系结合矩阵分解方法,提出了基于用户间潜在QoS选择偏好信任的预测算法LTMF,从而生成高效、可靠的个性化Web服务推荐方案。

王星荣[7](2019)在《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绿色设计作为从源头上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途径之一,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机床作为制造业的工作母机,是产生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排放问题的典型设备之一。随着汽车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制齿机床需求量也与日俱增,研究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实现制齿机床绿色水平提升,对机床行业可持续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金属切削机床绿色设计平台建设与集成示范”的子课题“金属切削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工具开发”,开展了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研究,为制齿机床的绿色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支持。在分析制齿机床绿色设计特点、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制齿机床绿色设计在流程控制、绿色设计功能、系统集成等方面的需求,给出了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并设计了系统的功能模型及运行流程。对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设计过程的绿色评价与控制问题,给出了一种制齿机床设计过程三阶段绿色评价方法,运用Fuzzy-EAHP方法及绿色评估工具开展制齿机床总体设计方案、部组设计方案、详细设计方案的分阶段绿色评价;针对制齿机床绿色设计支持系统的信息集成问题,给出了基于DWG、STEP、SPOLD等规范化数据格式和Web服务的系统集成方法,实现异构信息系统和工具的集成;针对制齿机床产品设计过程差异化的流程控制问题,给出了一种制齿机床绿色设计流程的可配置方法,实现制齿机床设计流程的用户自定义。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设计开发了一套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并初步应用于重庆某制齿机床企业。

孙剑[8](2019)在《Web服务选择和供应商任务指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软件开发方式得到了软件行业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Web(World Wide Web)服务是目前作为SOA中服务的一种主要实现方式。在SOA架构下,基于Web服务的软件开发主要包括Web服务选择组合和供应商参与开发方式。通过Web服务选择组合可以实现从纷繁的Web服务中选择最优的服务,将它们组合成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通过供应商参与开发,企业可以借助供应商专业技术能力来参与软件产品的设计,以实现特定要求的软件产品。由于目前软件工程中并没有严格的统一尺度来度量Web服务的各种属性,导致不能简单的利用制造行业中选择标准组件的方法来解决Web服务选择问题。同时对于Web服务选择和供应商参与开发过程中任务指派问题还需要考虑许多约束条件的限制,比如在不确定性环境下Web服务供应商的任务指派、基于QoS(Quality of Service)属性约束下Web服务选择问题等等。因此,研究Web服务选择和供应商任务指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目前,对基于Web服务的软件开发多局限在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Web服务选择和供应商任务指派过程中涉及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用户需求、QoS属性(如可靠性、可用性等)和供应商的各种特性(协同能力、开发周期等)进行客观描述,并基于这些定量的描述构建决策模型和方法,为软件工程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服务。(1)针对QoS属性取值以及用户偏好存在不确定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VIKOR-GRA的直觉模糊多属性Web服务选择方法。该方法利用直觉模糊集对QoS属性值和用户偏好进行客观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将VIKOR和GRA方法相结合,实现了多属性Web服务的选择排序。结合应用实例并通过灵敏度分析、与直觉模糊TOPSIS-GRA方法的对比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决策方法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有效性和辨识度。(2)研究了基于工作流的Web服务组合选择问题。针对传统智能算法在求解Web服务组合选择优化问题时存在寻优能力不高、稳定性差和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导致出现早熟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烟花算法,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烟花算法选择策略进行改进。同时为了提高算法局部挖掘能力和全局开采能力,将高斯变异和柯西变异策略相结合形成混合变异算子,并在混合变异算子中引入邻域结构,进而提高算法局部搜索的性能。(3)研究了基于用户需求的Web服务选择问题。针对传统QFD在确定QoS属性权重过程中对用户满意度和需求竞争性因素考虑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QFD-IFS、Kano模型和信息熵的QoS属性权重综合确定方法。利用QFD-IFS方法将用户需求转换为QoS属性,计算出QoS属性的基础权重值。引入Kano模型确定用户需求满意度指数,并对基础权重值进行改进,得到满意度权重值。考虑本企业用户需求的实际表现,利用信息熵计算QoS属性竞争性修正因子,从需求竞争性关系角度对满意度权重值进行改进,进而改善了用户需求分析的准确性和客观性。(4)针对供应商开发能力、费用、时间、协同关系和Web服务相关性信息存在不确定的问题,提出了协同开发环境中Web服务供应商的模糊任务指派模型。根据用户偏好程度,通过语言量化OWA算子系数,调节指标权重系数,将复杂的模糊多目标优化问题化简为单目标优化问题来进行求解。实现了协同开发环境中供应商开发的Web服务性能最优、协同开发时间最短以及成本最短的需求目标。

丁淑辉[9](2017)在《云制造下多粒度设计资源服务化方法与匹配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分工和行业细分的逐渐发展,各行业设计技术和设计资源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逐渐呈现出行业化、专业化、区域化分布的特点。除企业自有设计资源外,独立设计机构也越来越多。这些专业设计机构有着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专业的软硬件设备与场地等相关资源,在满足企业自身设计需求基础上,还能完成行业内相关外包设计工作。与此同时,由于各细分行业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巨大差别,对于由多领域学科构成的复杂机电系统,单一设计资源无论是从设计人员与知识结构上、还是从所需软件资源以及实验条件、试制设备及场地等资源方面来说,都难以完成全部设计任务。因此,需要多设计资源的合作与共享,共同完成复杂的跨学科产品设计。但行业人员、设备、知识等设计资源的复杂性,以及设备的地域分布性、企业间的技术壁垒等因素,为行业设计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出了巨大挑战,给复杂产品设计的协同化、网络化、专业化发展带来了很大障碍。在这一背景下,以设计资源的网络化共享为目的,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多粒度设计资源云制造系统,在多粒度设计资源本体建模与聚合的基础上,实现了大粒度聚合级设计资源的服务化描述,完成设计任务与服务资源的匹配,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在设计资源多粒度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资源的多粒度模型,分别定义了静态实体资源SPR、动态能力资源DCR以及多功能设计单元CDC的概念并对其组成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分析网格、制造网格、云制造等网络化制造平台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粒度资源聚合的设计资源云制造服务平台,构建了其体系构架,分析了云制造环境下设计任务与设计资源的匹配机制。建立了一种基于能动性资源接入的设计资源两级接入方法,提出了设计资源的通用本体模型,并以此通用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基于SPR资源、DRC资源以及CDC资源三层粒度的资源模型。为完成设计资源优选,设计了一种DCR资源和CDC资源的评估方法。在建立设计成熟度系数、设计成功率系数、设计稳定度系数、设计经验度系数四个评估变量的基础上,定义了设计资源能力指数,并建立了资源评价指数和成本指数。以设计资源能力指数、评价指数和成本指数作为构成元素,建立资源指数矩阵,结合各资源权重系数建立成员评估矩阵和运行评估矩阵。根据成员资源与聚合资源的权重生成综合评估矩阵。设计了一种资源聚合策略,提出了基于同地域资源主动推送机制的交互式DCR资源聚合方法和CDC资源聚合方法,并给出了其详细聚合步骤。通过研究语义Web服务及其描述语言OWL-S,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的设计资源服务化描述方法,通过扩展OWL-S通用本体,建立了设计资源语义化描述框架,并提出了基于设计资源本体与资源描述本体映射的设计资源服务化描述策略,通过建立资源概念集合和OWL-S扩展本体间的双射关系,实现了资源的服务化描述。建立了一种基于设计任务逐层流程化分解的多级云服务匹配策略,提出了语境相关的设计任务本体建模方法,给出了一种基于信息流的设计任务流程化分解方法,在研究语义相似度基本算法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语义相似度的服务资源多级匹配策略,通过任务与服务资源的多级匹配相似度计算,实现了本体任务与云服务的匹配。在前述理论与方法研究基础上,搭建了多粒度设计资源云制造原型系统总体框架,开发了原型系统并对关键模块进行了功能实现,最后对部分关键算法进行了实例验证。

毕振波[10](2015)在《基于云计算的BIM关键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认为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建筑业今后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重点已形成业内共识。然而在建筑业信息化过程中,基于BIM的应用是以本地应用模式为主,该模式不足主要表现为:建筑生命周期中不同地域的各参与方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受到了限制,形成严重的信息孤岛和信息断层;应用系统升级或更新容易受到既有IT基础设施及成本的限制;系统维护耗费了大量人力及物力。从BIM的内涵看,BIM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表现能力、计算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三方面,而传统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BIM本地应用模式无法充分发挥BIM的价值,会造成上述各种弊端的产生。考虑到云计算技术在这三方面潜在的强大支持作用,还有国家对云计算在建筑领域的战略布局,本文认为基于云计算的BIM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刻不容缓,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调查和其它方式调研,通过系统归纳总结,针对BIM内涵和技术特征,结合当前建筑领域BIM应用现状及不足,首先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提出了该架构实施的关键技术;然后分别针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对BIM环境下古建筑保护文档管理原型系统进行了构建,旨在作为本文上述方面研究成果的应用及验证。取得了以下一些主要成果:(1)综合BIM技术、工业基础类(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IFC)标准及相关标准、云计算和其它有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面向该架构提出了该架构实施的关键技术:建筑领域本体论技术、BIM应用中的数据组织和管理技术以及BIM Web服务建模方法等。(2)建筑领域本体是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应用层实现的语义基础。以古建筑保护领域为例,探讨了本体论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提出了该领域本体的结构和基于该领域本体的知识管理逻辑模型,构建了基于该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框架;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是本体论技术的核心,针对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非形式化构建存在的缺点和难以工程化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概念格(Concept Lattice Theory,CLT)和软件工程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保证了领域本体构建的质量;IFDLibrary是在国际标准框架下对建筑工程中术语、属性集的标准化描述,IFC和IFDLibrary是一种引用关系,而后者并不适合中文环境,鉴于建筑领域本体与其具有某种相似性,提出了基于领域本体的IFDLibrary内容的构建方法,为构建中国的IFDLibrary做出了有益尝试。(3)数据组织和管理是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实施的数据管理层的核心。通过对BIM应用领域数据特性进行分析,在明确领域内BIM模型数据、非结构数据并存的事实上,综述了当前该领域内这些不同类型数据的组织管理方法;结合领域大数据背景的特征,探讨了与领域数据管理有关的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然后针对BIM模型数据,在分析对比各种数据库存储性能的基础上,选择对象-关系型数据库(Object-Relation Database,O-RDB)对IFC数据的存储方法进行了研究,考虑到云环境下一些IFC数据文件需要转换成数据库存储方式,同时对“文件-数据库”转换问题进行了研究,某种程度上解决了BIM应用中的结构化数据的数据库存储问题;与BIM模型数据有关的非结构化数据没有统一的数据模式,为使其有效存储并适应其大数据应用,提出了采用四面体数据模型并结合NOSQL数据库技术进行存储组织管理能适应领域BIM应用和其它大数据需求;为确保各类数据的有效统一访问,最后对基于领域本体的中间件模型的数据集成方法进行了探讨,为解决不同类型数据的集成和统一提出了解决思路。(4)BIM Web服务建模是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应用层的开发基础。针对BIM应用未来服务发展方向的趋势,探讨了基于SOA的BIM应用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和面向服务的BIM软件系统的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流程为中心构建BIM应用系统的方法,对流程设计、建筑领域集成流程的标准机制和基于IDM/MDV的BIM应用系统构建等进行了研究,这对面向云计算的BIM应用系统的快速而准确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以古建筑保护中的文档管理为例,构建了BIM环境下古建筑保护文档管理原型系统,在该系统中实现了文档和BIM模型的有效集成管理,该系统是对前面研究成果的应用及验证。

二、基于Web服务实现系统集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Web服务实现系统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网络中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Web组件与跨平台移动应用开发
        1.1.2 Web服务与面向服务的计算
        1.1.3 移动动态网络中的服务组合
    1.2 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整体研究规划
    2.2 面向终端用户的移动应用开发技术介绍
        2.2.1 编程式开发环境
        2.2.2 图形化开发环境
        2.2.3 跨平台技术介绍
        2.2.4 Web组件技术介绍
    2.3 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技术
        2.3.1 Web服务技术
        2.3.2 静态的服务组合技术
        2.3.3 自动化的服务组合技术
    2.4 移动动态网络中的服务组合技术
        2.4.1 开放式服务发现技术
        2.4.2 分布式服务组合技术
        2.4.3 实时启发搜索技术
        2.4.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终端用户基于组件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生成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3.3 跨平台移动应用组件化生成模型
        3.3.1 服务组件模型
        3.3.2 跨平台移动应用模型
    3.4 系统架构
    3.5 系统演示和评估
        3.5.1 系统实现
        3.5.2 示例应用开发
        3.5.3 可用性评估
    3.6 结论与展望
第四章 基于扩展图规划的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4.3 服务组合相关概念定义
        4.3.1 服务模型
        4.3.2 QoS模型
        4.3.3 问题定义与映射
    4.4 Q-Graphplan
        4.4.1 构建扩展的规划图
        4.4.2 提取启发信息
        4.4.3 转换图
        4.4.4 反向A~*搜索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实验环境与数据集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结论与展望
第五章 基于时态模型和多目标优化的QoS感知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5.3 问题定义与概念描述
        5.3.1 问题定义
        5.3.2 Pareto集合概念
    5.4 时间线模型概念
        5.4.1 时态子目标
        5.4.2 服务执行时间线
    5.5 多目标优化的QoS感知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
        5.5.1 流程概述
        5.5.2 初始化过程
        5.5.3 演化过程
    5.6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5.6.1 实验数据集
        5.6.2 实验环境与参数配置
        5.6.3 实验结果分析
        5.6.4 复杂度分析
    5.7 结论和展望
第六章 移动动态网络中实时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6.3 实时服务组合基本概念
        6.3.1 服务模型
        6.3.2 实时约束
        6.3.3 问题定义
    6.4 基于前向探测的实时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
        6.4.1 流程概述
        6.4.2 启发式服务发现方法
        6.4.3 基于前向探测的实时组合
    6.5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6.5.1 实验环境与参数配置
        6.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6 结论与展望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基于Web Service的政务云资源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研究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Web服务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政务系统信息化需求分析
    2.1 政务云平台信息化发展问题和目标
    2.2 系统功能性需求
        2.2.1 项目管理共享数据建设需求
        2.2.2 资源管理共享数据建设需求
        2.2.3 资源维护建设需求
        2.2.4 协同办公消息叶中心建设需求
    2.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2.3.1 先进性和规范性需求
        2.3.2 安全性和保密性需求
        2.3.3 可靠性和可扩展性需求
        2.3.4 性能指标要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交换平台系统方案和技术架构
    3.1 数据交换方案比较
    3.2 SOA技术体系
        3.2.1 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
        3.2.2 SOA技术体系的核心
    3.3 Web Service简介
        3.3.1 什么是WebService
        3.3.2 Web Service特点
    3.4 XML和JSON比较与分析
        3.4.1 XML简介
        3.4.2 JSON简介
        3.4.3 XML与JSON比较
    3.5 REST技术分析
        3.5.1 REST相关理论
        3.5.2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3.5.3 REST相关和URI的关系
        3.5.4 REST与SOAP的对比
    3.6 系统总体架构升级
        3.6.1 传统B/S架构政务系统面临的挑战
        3.6.2 传统B/S架构到微服务架构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1 政务云资源数据交换平台的架构设计
    4.2 数据交换平台服务端政务云资源的REST设计与实现
        4.2.1 政务云资源REST资源表述
        4.2.2 政务云资源数据交换关系E-R图
        4.2.3 REST资源地址设计
        4.2.4 REST服务实现
    4.3 数据交换平台服务端基础支撑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4.3.1 服务注册中心
        4.3.2 服务网关管理
        4.3.3 权限审计与统一认证
        4.3.4 统一消息模块
    4.4 数据交换平台管理端的设计与实现
        4.4.1 数据库连接池和性能监控
        4.4.2 DAO数据层
        4.4.3 日志模块
    4.5 数据交换平台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4.5.1 RESTful Web Service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4.5.2 SOAP Web Service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交换平台的测试
    5.1 单元测试
    5.2 接口测试
        5.2.1 HTTP状态值
        5.2.2 Postman接口测试
    5.3 跨域资源共享CORS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对照表
致谢

(3)分布式测试系统Web服务封装及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测试系统Web服务封装及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2.1 测试系统Web服务封装及管理系统架构
    2.2 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2.2.1 自动测试系统迁移需求分析
        2.2.2 测试系统Web服务封装及管理系统用户角色分析
        2.2.3 测试系统Web服务封装及管理系统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4 系统功能的UML用例图
        2.2.5 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3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2.3.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选择及组件选型
        2.3.2 系统软件架构层次设计
        2.3.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数据库及前端页面的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3.1.1 数据实体模型设计
        3.1.2 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
        3.1.3 数据库表详细实现
    3.2 系统前端设计与实现
        3.2.1 系统页面跳转关系设计
        3.2.2 用户管理系统页面设计与实现
        3.2.3 功能子系统页面设计与实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各子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用户管理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1.1 用户管理系统运行流程设计
        4.1.2 用户管理系统的实现
    4.2 测试系统Web服务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2.1 测试系统Web服务基本信息管理模块运行流程设计
        4.2.2 测试系统Web服务基本信息管理模块的实现
    4.3 测试系统Web服务工程生成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3.1 测试服务程序流程及工程模板设计
        4.3.2 测试系统Web服务工程生成系统运行流程设计
        4.3.3 测试系统Web服务工程生成系统的实现
    4.4 测试系统Web服务注册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4.1 测试系统Web服务注册系统运行流程设计
        4.4.2 测试系统Web服务注册系统的实现
    4.5 测试系统Web服务搜索订阅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5.1 测试系统Web服务搜索订阅系统运行流程设计
        4.5.2 测试系统Web服务搜索订阅系统的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实验验证
    5.1 系统测试方法介绍
    5.2 测试环境及用例配置
        5.2.1 测试环境的搭建
        5.2.2 测试用例与流程设计
    5.3 系统的功能测试
        5.3.1 用户管理系统功能测试
        5.3.2 测试系统Web服务管理系统功能测试
        5.3.3 测试系统Web服务工程生成系统功能测试
        5.3.4 测试服务工程运行测试
        5.3.5 测试系统Web服务注册系统功能测试
        5.3.6 测试系统Web服务搜索订阅系统功能测试
    5.4 系统的非功能性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面向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的应用集成平台服务总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研究目的
    1.2 课题相关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1.2.1 医疗信息集成枢纽技术产业化发展
        1.2.2 国内医疗集成服务总线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国家医疗信息标准解读与分析
        1.3.2 医疗服务总线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1.3.3 医疗服务总线的应用性研究
    1.4 章节安排
2 医疗信息化及医疗信息标准的发展
    2.1 医院信息化系统总体分析
    2.2 医疗信息标准的发展概述
        2.2.1 医疗信息化的四类标准
        2.2.2 医疗信息化标准的发展
    2.3 互联互通标准化标准对照
        2.3.1 测评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2.3.2 医疗服务总线的数据标准化对照
    2.4 本章小结
3 医疗服务总线相关技术的研究
    3.1 SOA的优势及层次模型
    3.2 ESB企业服务总线研究
        3.2.1 企业服务总线概述
        3.2.2 ESB服务总线功能
        3.2.3 ESB服务总线优势
    3.3 其他相关开发技术
    3.4 本章小结
4 医疗服务总线设计与实现
    4.1 医疗服务总线(HSB)的需求分析
        4.1.1 医疗服务总线的功能性需求分析
        4.1.2 医疗服务总线的非功能性需求
        4.1.3 医疗服务总线的设计约束
    4.2 医疗服务总线的总体设计
    4.3 医疗服务总线的模块设计
        4.3.1 医疗服务总线管理模块
        4.3.2 医疗服务总线消息模块
        4.3.3 构建医疗服务总线核心服务模块
    4.4 本章小结
5 医疗服务总线的实践性应用
    5.1 临床业务流程调研
        5.1.1 门急诊患者病理业务流程图及描述。
        5.1.2 住院患者病理业务流程图及描述。
        5.1.3 病理内部业务流程图及描述
    5.2 数据交互规范梳理及医疗服务总线接入
        5.2.1 门急诊患者病理结合服务总线改造后流程及描述
        5.2.2 住院患者病理结合服务总线改造后流程及描述
        5.2.3 病理检查内部流程改造
    5.3 业务系统交互调试及标准化输出
        5.3.1 医疗服务总线的服务调试
        5.3.2 医疗服务总线的标准化输出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管理后台核心代码片段
    附录2 消息机制核心代码片段
    附录3 核心服务实现代码片段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5)基于云平台的在航船舶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分析
        1.2.1 多源异构数据采集相关研究
        1.2.2 多源异构信息集成相关研究
        1.2.3 船舶在航状态分析相关研究
        1.2.4 云平台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在航运业的应用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在航船舶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的技术框架
    2.1 在航船舶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2.2 基于云平台的在航船舶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技术框架
    2.3 相关关键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在航船舶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关键技术研究
    3.1 船舶运行状态信息采集技术研究
        3.1.1 基于设备通信协议的信息采集研究
        3.1.2 基于现场总线的信息采集研究
        3.1.3 第三方平台数据对接研究
    3.2 基于领域本体和动态适配的船舶多源异构信息集成研究
        3.2.1 船舶信息资源领域知识本体研究
        3.2.2 基于动态适配模式的船舶信息语义集成研究
    3.3 面向低带宽的相关性数据级联压缩及传输研究
        3.3.1 数据压缩算法
        3.3.2 船舶运行信息数据压缩算法及传输方法研究
    3.4 基于Web服务的在航船舶信息集成研究
        3.4.1 Web Service信息集成技术研究
        3.4.2 基于Web Service和信息中间件的数据集成
    3.5 基于云平台的在航船舶状态分析研究
        3.5.1 在航船舶状态分析方法集成与服务发布研究
        3.5.2 基于BP神经元网络的状态分析方法
        3.5.3 基于参数优化BP神经网络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原型系统设计与分析
    4.1 原型系统框架设计
    4.2 船端各模块设计
        4.2.1 船端信息采集系统方案的实现
        4.2.2 船舶多源异构信息集成设计
        4.2.3 面向低带宽的数据传输设计
    4.3 云端各模块设计
        4.3.1 云端数据存储与集成设计
        4.3.2 云端数据信息的采集与监控
    4.4 基于云平台的船舶柴油机燃油系统状态分析与实现
        4.4.1 柴油主机燃油系统的样本数据处理及BP网络状态分析实现
        4.4.2 遗传算法优化BP网络的实现过程及对比仿真结果
        4.4.3 基于MATLAB工具的状态分析方法集成与服务发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面向Web服务推荐的情境感知QoS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推荐系统研究现状
        1.2.2 Web服务QoS预测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2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Web服务关键技术研究
        2.1.1 Web服务技术架构
        2.1.2 Web服务的QoS属性
        2.1.3 QoS预测关键技术研究
    2.2 推荐系统相关理论研究
        2.2.1 协同过滤推荐系统
        2.2.2 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
        2.2.3 其他推荐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服务上下文感知QoS预测
    3.1 提出问题
    3.2 基于服务端上下文特征聚类的矩阵分解模型
        3.2.1 服务推荐框架
        3.2.2 服务端上下文抽取与特征距离度量
        3.2.3 服务特征聚类和近邻用户选择
        3.2.4 基于服务上下文特征感知的QoS预测模型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实验准备
        3.3.2 实验评价指标
        3.3.3 算法预测准确度比较
        3.3.4 数据稀疏性的影响
        3.3.5 参数α的影响
        3.3.6 参数β的影响
        3.3.7 潜在因子特征维度的影响
        3.3.8 Top-K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位置近邻可靠性感知QoS预测
    4.1 提出问题
    4.2 用户可靠性评价对QoS影响分析
    4.3 融合近邻用户可信度的的矩阵分解模型
        4.3.1 服务推荐框架
        4.3.2 地理位置近邻用户聚类
        4.3.3 用户QoS可信度评分计算
        4.3.4 融合地理位置近邻用户可靠性的QoS预测建模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实验准备
        4.4.2 算法预测准确度比较
        4.4.3 数据稀疏性的影响
        4.4.4 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参数ε的影响
        4.4.5 用户QoS可信度的影响
        4.4.6 参数γ的影响
        4.4.7 隐式因子特征维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动态时间序列感知QoS预测
    5.1 提出问题
    5.2 动态时间序列下的QoS分析
    5.3 动态时间感知的矩阵分解模型
        5.3.1 服务推荐框架
        5.3.2 TMF协同过滤预测
        5.3.3 短时域QoS预测值平滑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实验准备
        5.4.2 算法预测准确度比较
        5.4.3 数据稀疏性的影响
        5.4.4 潜在因子特征维度的影响
        5.4.5 近邻用户数量Top-K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潜在偏好信任感知QoS预测
    6.1 问题描述
    6.2 基于用户间潜在QoS偏好的协同预测模型
        6.2.1 服务推荐框架
        6.2.2 用户间潜在QoS偏好关系提取和度量
        6.2.3 融合QoS偏好近邻的矩阵分解预测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实验准备
        6.3.2 算法预测准确度比较
        6.3.3 数据稀疏性的影响
        6.3.4 关系阈值θ的影响
        6.3.5 特征维数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课题来源
        1.1.1 论文选题
        1.1.2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绿色设计研究现状
        1.2.2 机床绿色设计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研究思路
2 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需求分析
        2.1.1 制齿机床设计过程特点
        2.1.2 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需求分析
    2.2 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体系结构
        2.2.1 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
        2.2.2 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的功能模型
    2.3 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运行流程
    2.4 本章小结
3 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 制齿机床设计过程绿色评价方法
        3.1.1 制齿机床设计过程绿色评价概述
        3.1.2 制齿机床设计过程三阶段绿色评价方法
    3.2 制齿机床绿色设计支持系统信息集成方法
        3.2.1 制齿机床绿色设计支持系统集成概述
        3.2.2 Web服务系统集成方法
        3.2.3 规范化数据集成格式
        3.2.4 基于规范化格式和Web服务的系统集成方法
    3.3 制齿机床绿色设计流程控制方法
        3.3.1 制齿机床设计流程控制概述
        3.3.2 基于引擎驱动的制齿机床绿色设计流程可配置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开发及应用
    4.1 制齿机床企业现状及信息化需求
    4.2 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开发与实现
        4.2.1 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环境配置
        4.2.2 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数据库简介
        4.2.3 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功能简介
    4.3 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Web服务选择和供应商任务指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Web服务选择研究现状
    1.3 供应商任务指派问题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VIKOR-GRA方法的Web服务选择
    2.1 问题描述
    2.2 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
        2.2.1 直觉模糊集的基本概念
        2.2.2 一致性检验算法
        2.2.3 计算权重值
    2.3 QoS的直觉模糊数描述
    2.4 Web服务选择方法实现
    2.5 应用实例
    2.6 敏感性分析
    2.7 与TOPSIS方法的对比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工作流的Web服务组合选择
    3.1 问题描述
    3.2 基于QoS属性的Web服务组合工作流模型
        3.2.1 相关定义
        3.2.2 服务组合模型
    3.3 烟花算法
    3.4 基于改进的烟花算法(IFWA)的Web服务组合选择
        3.4.1 基于变邻域规则的搜索策略
        3.4.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选择策略
        3.4.3 服务组合选择算法建模
        3.4.4 算法描述
        3.4.5 算法收敛性分析
    3.5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3.5.1 实验数据
        3.5.2 实验参数
        3.5.3 收敛性
        3.5.4 可行性
        3.5.5 运行时间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用户需求的Web服务选择
    4.1 问题描述
    4.2 基于QFD-IFS的基础权重值计算方法
        4.2.1 QFD的概念
        4.2.2 直觉模糊集(IFS)
        4.2.3 基础权重值计算过程
    4.3 基于Kano的满意度权重值计算方法
        4.3.1 Kano分类设计
        4.3.2 Kano问卷及处理规则
        4.3.3 满意度权重值计算方法
    4.4 基于用户需求的竞争性权重值计算方法
    4.5 应用实例
    4.6 实例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协同开发环境中Web服务供应商的模糊任务指派模型
    5.1 问题描述
    5.2 梯形模糊数
    5.3 模糊任务指派模型构建
    5.4 模糊任务指派模型求解
    5.5 基于语言量化OWA算子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6 求解模糊任务指派模型算法设计
    5.7 应用实例
        5.7.1 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5.7.2 模糊任务指派模型求解过程
    5.8 重心法解模糊化方法
    5.9 实例分析
    5.10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云制造下多粒度设计资源服务化方法与匹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云制造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1.3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结构
2 基于多粒度设计资源模型的云制造系统框架研究
    2.1 多粒度设计资源模型
    2.2 多粒度设计资源云制造系统组成及其功能研究
    2.3 云制造环境下多粒度设计资源服务系统体系架构
    2.4 多粒度设计资源云制造系统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设计资源本体建模与聚合及其评估方法研究
    3.1 基于能动性资源的设计资源两级接入
    3.2 设计资源的通用本体建模
    3.3 SPR资源本体建模
    3.4 DCR资源本体建模与聚合
    3.5 DCR评估方法与综合评估矩阵
    3.6 CDC资源本体建模与聚合及其评估方法
    3.7 资源聚合策略及算法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语义的设计资源服务化方法研究
    4.1 语义Web服务及其标记语言OWL-S
    4.2 基于语义的设计资源服务化描述
    4.3 设计资源本体与资源描述本体映射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设计任务逐层流程化分解的多级云服务匹配策略
    5.1 基于设计任务逐层流程化分解的多级云服务匹配
    5.2 语境相关的设计任务本体建模
    5.3 基于信息流的设计任务流程化分解
    5.4 基于语义相似度的本体任务与云服务匹配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原型系统设计与算法验证
    6.1 原型系统总体框架与模块设计
    6.2 原型系统开发与实现
    6.3 聚合资源综合评估算法验证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科学研究及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DCR资源优选程序关键源代码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云计算的BIM关键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
        1.3.2 建筑领域本体论技术
        1.3.3 BIM应用中的数据组织和管理技术
        1.3.4 BIM Web服务建模
        1.3.5 面向互联网的古建筑保护信息系统
        1.3.6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2 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研究
    2.1 当前BIM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中的障碍
    2.2 BIM的内涵分析
        2.2.1 BIM的内涵
        2.2.2 BIM的技术特征
        2.2.3 BIM的技术体系
    2.3 基于云计算的BIM的应用分析
        2.3.1 云计算
        2.3.2 BIM与云计算结合的优势分析
        2.3.3 Cloud&BIM的服务层次
        2.3.4 企业对Cloud&BIM的选择
    2.4 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的架构构建
        2.4.1 BIM应用系统体系架构的演化
        2.4.2 BIM应用系统架构类型的考量
        2.4.3 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
        2.4.4 架构实施的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建筑领域本体论技术研究
    3.1 本体论技术
        3.1.1 本体论概述
        3.1.2 本体的组成及分类
        3.1.3 本体构建的方法
        3.1.4 建筑领域本体
    3.2 本体论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3.2.1 古建筑保护与本体论
        3.2.2 本体论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3.2.3 本体论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状况
    3.3 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及其知识管理系统架构
        3.3.1 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
        3.3.2 古建筑保护本体结构
        3.3.3 基于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的知识管理逻辑模型
        3.3.4 古建筑保护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3.4 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研究
        3.4.1 CLT有关定义
        3.4.2 基于软件工程和CLT的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构建模型
        3.4.3 一个传统建筑屋顶本体构建的实例
    3.5 基于领域本体的IFDLibrary的内容构建
        3.5.1 IFDLibrary
        3.5.2 IFDLibrary与IFC和建筑领域本体的关系
        3.5.3 基于建领域本体构建IFDLibrary
    3.6 小结
4 BIM应用中的数据管理技术研究
    4.1 BIM应用领域的数据特性分析
    4.2 当前BIM应用中数据的存储方法
        4.2.1 结构化数据的存储方法
        4.2.2 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方法
    4.3 领域数据管理中的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
        4.3.1 BIM应用中的大数据内涵
        4.3.2 Cloud&BIM中的大数据技术
        4.3.3 大数据技术在领域的应用
    4.4 云模式下的BIM模型数据的存储
        4.4.1 数据库存储分析
        4.4.2 BIM模型数据的存储
        4.4.3 IFC文件向数据库存储的转换
    4.5 云模式下的非结构数据的存储
        4.5.1 非结构化数据模型
        4.5.2 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
    4.6 BIM应用中数据集成
        4.6.1 基于本体的数据集成
        4.6.2 数据集成模型的体系架构
        4.6.3 架构实施的关键技术
    4.7 本章小结
5 BIMWeb服务建模方法研究
    5.1 BIM应用走服务发展方向的必要性
    5.2 基于SOA的BIM应用分析
        5.2.1 SOA架构下BIM应用
        5.2.2 BIM服务类型
        5.2.3 BIMWeb服务体系及其应用集成
        5.2.4 BIMWeb服务的层次
    5.3 面向服务的BIM软件系统构建方法
        5.3.1 BIMWeb服务的设计原则
        5.3.2 BIMWeb服务的粒度设计
        5.3.3 面向服务开发过程
        5.3.4 BIM应用系统构建的关键阶段
    5.4 面向流程的BIM应用系统构建方法研究
        5.4.1 面向BIM应用域的流程
        5.4.2 建筑领域集成流程机制
        5.4.3 基于IDM/MDV的BIM应用构建
    5.5 小结
6 BIM环境下古建筑保护文档管理原型系统的构建
    6.1 古建筑保护文档管理现状分析
    6.2 古建筑信息模型的构建
    6.3 基于BIM的古建筑保护文档管理的需求分析
        6.3.1 古建筑保护中的文档特征
        6.3.2 系统的需求定义
    6.4 文档管理系统的设计
        6.4.1 系统的功能设计
        6.4.2 Web服务设计
        6.4.3 系统的架构体系
        6.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6.5 系统的实现
        6.5.1 应用系统开发环境
        6.5.2 面向古建筑保护的文档与BIM集成
        6.5.3 古建筑保护文档的归类
        6.5.4 古建筑保护文档的查询
        6.5.5 系统其它功能
    6.6 系统的运行测试应用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基于Web服务实现系统集成(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网络中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关键技术研究[D]. 王昭宁.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基于Web Service的政务云资源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吴芳. 苏州大学, 2020(02)
  • [3]分布式测试系统Web服务封装及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袁一.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4]面向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的应用集成平台服务总线的研究[D]. 刘健.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基于云平台的在航船舶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研究[D]. 胡士博.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面向Web服务推荐的情境感知QoS预测研究[D]. 李顺. 重庆大学, 2019(01)
  • [7]制齿机床集成化绿色设计支持系统研究与开发[D]. 王星荣. 重庆大学, 2019(01)
  • [8]Web服务选择和供应商任务指派问题研究[D]. 孙剑.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9]云制造下多粒度设计资源服务化方法与匹配策略研究[D]. 丁淑辉. 山东科技大学, 2017
  • [10]基于云计算的BIM关键技术应用研究[D]. 毕振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基于Web Service的系统集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