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论文文献综述)
周少华[1](2014)在《毛泽东与彭德怀的恩恩怨怨(下)》文中指出仗义执言,庐山会议埋祸端,一石激起千重浪;拒谏塞听,宵小借机屡作祟,一叶障目施重拳。两位巨擘,半个世纪恩怨路,终留下千古遗恨!
邢恩源[2](2013)在《柯庆施与中国当代政治》文中研究说明柯庆施于“文革”之前主政上海及华东十余年,是建国以后毛泽东最为赏识的地方领导人之一。1949年后,柯庆施先后担任南京市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1953年初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1954年10月调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从1956年起,柯庆施的政治生涯开始如日中天,在风起云涌的政坛上备受瞩目:他积极支持毛泽东对“反冒进”的批评,严厉指责所谓的“右倾保守主义”。1957年在上海贯彻毛泽东“引蛇出洞”反右方针,成为反右派运动主将。同年12月因发表《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的报告得到毛泽东的夸奖。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柯庆施语出惊人地提出:“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大力树立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他全力支持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在1958年夏天放出华东钢铁产量八百万吨的“大卫星”,对毛泽东要求当年全国钢铁产量达到“一 0七0”万吨起了决定性影响。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他首创了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口号。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他一方面对“大跃进”百般维护,另一方面严厉批判彭德怀的“右倾机会主义”。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上,他对刘少奇有关大跃进运动的总结报告表示不满,并希望继续跃进;1963年,为响应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重新倡导的“阶级斗争”,提出“大写十三年”口号,在华东迅速掀起现代戏运动,为“文革”的爆发奠定了广泛的舆论氛围和群众基础。此后,他与江青合作在上海打造“文化革命的试验基地”,并提携张春桥、姚文元等人,基本形成了日后上海“文革”的政治构架。在他的大力支持与运作下,上海成为“文革”爆发的重要策源地。柯庆施的举动深得毛泽东的赏识,地位也随之不断攀升。1956年中共“八大”上他当选中央委员。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上他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60年开始担任重新成立的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解放军南京军区第一政委,同时继续兼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市长,成为响当当的华东“第一人”。1965年初升任国务院副总理。关于柯庆施的学术研究很具有典型意义。他是当时中共地方党政负责人中的一员,其表现出的政治姿态带有某种普遍性,只是更加突出和激烈而已。随着毛泽东“继续革命论”理论的变相发展,中共的执政主旨思想越来越急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急于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中共中央及地方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主动或被动地遵循毛泽东的指导思想亦步亦趋地紧跟。在党内大环境的制约下,柯庆施一方面揣摩毛泽东的心态,一再表达迎合性的极“左”言论,进而献言献策;另一方面彻底贯彻毛泽东所提出的各项“左”的政治方针,一直冲在历次政治运动的最前沿。但是,不可否认,在柯庆施的身上又充满了秉承“左”的路线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党性原则相互之间的矛盾。作为建国后在地方上最积极支持和拥护毛泽东极“左”路线的代表,柯庆施在1956—1965年间之所以能够飞黄腾达,说明了他的实际行动完全符合毛泽东的政治理念,是毛泽东政治思想在地方上的具体实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共党内,政治生态已经很不正常,整个社会在“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张晖[3](2017)在《彭德怀与林彪在军内地位的演变》文中提出在1952年全军评定军队级别时,确定为一等一级(也就是"军委主席副主席级")的只有三人,他们在1955年军队授衔时也位列十大元帅的前三位,即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等人则被定为二等一级(即"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十大元帅中,彭德怀位列第二,林彪第三;共和国国防部部长,首任彭德怀,第二任林彪。1959年8
胡正勃[4](1999)在《试析1959年庐山会议铸成彭德怀错案的原因》文中研究表明195 9年的庐山会议是中国现代史学研究的热点 ,而彭德怀是庐山会议上的焦点人物。彭德怀错案的铸成 ,既有其“左”倾思想方面的原因 ,也与历史纠葛、严重的个性弱点有关 ,兼有某些野心家推波助澜 ,连同当时复杂的国际背景 ,原因颇为复杂 ,对此加以深入研究 ,吸取历史的教训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厚而实[5](2004)在《破解彭德怀悲剧之谜》文中认为有人认为,两个善意的人,不会发生冲突。其实不然。历史上两个善意的人相互冲突的事例比比皆是,毛泽东与彭德怀之间就是一例。毛泽东出于维护中国独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成果和国家主权的愿望,而彭德怀则出于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任的想法,两个人之间却发生了严重冲突,由此引发了一场悲剧。然而,对这场悲剧是需要分析的。
马辂,佩璞,马泰泉[6](1989)在《国防部长沉浮记——庐山会议后的彭德怀》文中研究表明当人们了解了1960年庐山会议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后,人们更关切的是彭德怀后半生的命运。老奸巨滑的康生之流如何在毛泽东面前屡进谗言;毛泽东如何将彭德怀遣往大西南;奉“中央文革”之命的两派红卫兵头头如何十万火急抢押彭德怀进京;为民族昌盛而呕心沥血的彭大将军如何被惨绝人寰的法西斯手段迫害致死……作品不仅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资料,而且结构精湛,文笔生动,配合恰到好处的思辨性议论,达到了史料与文学的绝妙融合,不愧为纪实文学之精品。
袁本文[7](2004)在《彭德怀反个人崇拜思想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个人崇拜是一个永久的话题。文章着重从领袖与群众、躯体与精神、个人专断与集体领导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天才是什么和领袖是“人” ,不是“神”等方面论述了彭德怀反个人崇拜的思想。同时 ,对个人崇拜与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李意根[8](2009)在《庐山会议上的彭德怀与元帅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59年夏中共中央召开庐山会议,错误地开展了批判彭德怀元帅"反党集团"的斗争。如今,庐山会议已经整整过去了50年,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的心路历程是怎么样的?其他元帅当时是怎么样看待彭德怀问题?庐山会议对元帅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影响呢?
马社香[9](2016)在《毛泽东对赫鲁晓夫时论的警惕与战略对峙——1959年庐山会议重大背景的发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客观回归1959年庐山会议,深度探索毛泽东及中共中央如何面对当年6月20日苏共中央中断提供原子弹样品及技术资料的信件,回击赫鲁晓夫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指责。在时未公开的这种警惕对峙中,硝烟如何扩大到与赫鲁晓夫公务接触的彭德怀身上,由此构成了1959年庐山会议错综复杂的历史节点,成为错误批判彭德怀等人扑朔迷离的一个客观成因。
王德彬[10](2012)在《彭德怀“八万言书”的前因后果》文中研究表明彭德怀"八万言书"是指他在1962年6月16日写给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一封长信。彭德怀写这封信的根本诱因是不满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说他在党内有一个小集团,而且这个集团是反党的,他决定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上书为自己申辩;彭德怀上交给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这封信因受国际国内特殊时局的影响,不仅没能起到为自己辩护的效果,相反,还引起毛泽东的警觉,指责他想翻案,从而遭致进一步的批判。
二、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与彭德怀的恩恩怨怨(下)(论文提纲范文)
七、悲剧中的悲剧 |
8月1日,常委会的主题是展开批评。除毛泽东作了长篇讲话外,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贺龙都有插话。 |
八、冤案是怎样炼成的 |
12月26日,他又返回了吴家花园。 |
九、最后的军礼 |
(2)柯庆施与中国当代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去世后的哀荣 |
一、病逝成都 |
二、超乎常规的葬礼 |
三、死因重提 |
第二节 出身和早期经历 |
一、出身 |
二、新潮学生 |
第三节 家庭和工作作风 |
一、简朴的家庭生活 |
二、勤恳的工作作风 |
第二章 早期生涯 |
第一节 峥嵘岁月 |
一、见到列宁 |
二、年轻的共产党员 |
三、在“王明路线”时期 |
第二节 延安整风之中 |
一、与刘少奇“结怨” |
二、延安整风的开展 |
三、被“抢救” |
第三节 石家庄的“试验田” |
第三章 在南京的日子 |
第一节 主政南京 |
一、刘少奇的一封电报 |
二、接管南京 |
三、基层政权的建立 |
四、恢复生产 |
五、推动城市转型 |
第二节 江苏省委书记任上 |
一、中共高层“过渡”时间上的分歧 |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 |
第三节 推行农业合作化 |
一、“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
二、为江苏互助合作运动打下基础 |
三、推行统购统销工作 |
第四章 在上海初显身手 |
第一节 初露锋芒 |
一、入主上海 |
二、跑步进入社会主义 |
三、上海的“对资改造” |
四、“论十大关系”对上海的影响 |
第二节 关于反右运动 |
一、整风运动 |
二、鼓励鸣放 |
三、反右主将 |
四、上海反右派风暴 |
第五章 从反冒进到大跃进 |
第一节 柯庆施与大跃进运动兴起 |
一、“主要矛盾”问题 |
二、乘风破浪 |
三、批评反冒进 |
四、无限崇拜 |
五、“急先锋” |
第二节 城市大跃进的楷模 |
一、上海进入“大跃进” |
二、“一0七0”指标的提出 |
三、大炼钢铁 |
四、“技术革命” |
五、“全国一盘棋” |
第三节 上海农村人民公社化 |
一、推波助澜 |
二、大办人民公社 |
三、短暂的纠“左” |
四、不服输 |
第六章 庐山会议后的继续跃进 |
第一节 庐山会议 |
一、再度转向 |
二、上海反右倾斗争 |
三、打击刘顺元 |
第二节 继续跃进 |
一、工业再跃进 |
二、“救命稻草” |
三、“穷过渡” |
第三节 跃进的代价 |
一、更上层楼 |
二、保钢 |
三、农村危局 |
四、不糊涂的糊涂账 |
第七章 七千人大会前后 |
第一节 坚守最后的阵地 |
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二、不同的反思 |
三、最后的“社会主义阵地” |
第二节 分裂的开始 |
一、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
二、中央高层重心的偏移 |
三、为毛泽东辩护 |
第三节 重提“阶级斗争” |
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
二、上海的阶级斗争之弦 |
三、“四清”运动 |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的试验基地 |
第一节 倡导现代戏 |
一、“大写十三年” |
二、华东各地贯彻 |
三、毛泽东的支持 |
第二节 “文革”前华东现代戏高潮 |
一、华东成为现代戏的海洋 |
二、全国现代戏高潮的出现 |
三、高潮的背后 |
四、柯庆施的文艺“四清”运动 |
第三节 柯庆施与“文革”的发动 |
一、与江青合作 |
二、提携张春桥、姚文元 |
三、关于“评海瑞罢官”的争议 |
结语 |
附1 1954 年—1965年上海市委主要领导 |
附2 1949 年以后柯庆施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彭德怀与林彪在军内地位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彭、林二人带兵历史背景 |
彭、林二人掌军行事风格 |
彭、林二人与毛泽东的历史渊源 |
彭、林二人迥异的历史结局 |
(8)庐山会议上的彭德怀与元帅们(论文提纲范文)
7月2日至10日, 彭德怀未写“万言书”以前, 元帅们相处得十分和谐, 观点也比较相近 |
7月11日至15日, 彭德怀的“万言书”不是头脑一时发热写出来的, 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
7月16日至22日, 毛泽东建议“大家评论评论这封信的性质”, 元帅们的认识开始发生分歧 |
7月23日至25日, 毛泽东公开严厉地批评了彭德怀, 但是老帅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 |
7月26日至31日, 毛泽东作出了新的指示, 同时让老帅们劝彭德怀作检讨 |
7月31日至8月1日, 林彪全面批判彭德怀, 但也做了一件让彭德怀感到欣慰的事 |
8月2日至10日, “援兵”林彪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批判彭德怀, 其他元帅也都作了书面发言 |
8月11日至16日, 彭德怀第一次在全会作了全面、深刻的检讨, 并“顺利过关” |
(9)毛泽东对赫鲁晓夫时论的警惕与战略对峙——1959年庐山会议重大背景的发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一) |
( 二) |
( 三) |
(10)彭德怀“八万言书”的前因后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彭德怀向毛泽东和党中央上“八万言书”的原因 |
2 彭德怀向毛泽东和党中央上“八万言书”的后果 |
四、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与彭德怀的恩恩怨怨(下)[J]. 周少华. 今古传奇(单月号), 2014(02)
- [2]柯庆施与中国当代政治[D]. 邢恩源. 南京大学, 2013(01)
- [3]彭德怀与林彪在军内地位的演变[J]. 张晖. 党史博览, 2017(10)
- [4]试析1959年庐山会议铸成彭德怀错案的原因[J]. 胡正勃.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1999(04)
- [5]破解彭德怀悲剧之谜[J]. 厚而实. 党史纵横, 2004(06)
- [6]国防部长沉浮记——庐山会议后的彭德怀[J]. 马辂,佩璞,马泰泉. 时代文学, 1989(03)
- [7]彭德怀反个人崇拜思想初探[J]. 袁本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02)
- [8]庐山会议上的彭德怀与元帅们[J]. 李意根. 文史精华, 2009(05)
- [9]毛泽东对赫鲁晓夫时论的警惕与战略对峙——1959年庐山会议重大背景的发掘研究[J]. 马社香.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6(02)
- [10]彭德怀“八万言书”的前因后果[J]. 王德彬. 唐山学院学报,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