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和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设施和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一、设施与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杰[1](2021)在《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生态-社会效应对公众环境感知的影响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城市绿地提供的环境显着影响人的感知和身心健康,在高度城市化的上海尤为突出,城市绿地的景观格局、生态-社会效应对人的环境感知有重要影响。准确获取公众对城市绿地的环境感知是引导公众规范环境行为、提升城市绿地管理水平的前提,众源大数据为定量公众环境感知带来了新的视角与可能性。未来的城市建设需要进一步审视人与环境的关系,将环境感知整合到城市绿地规划,也有助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SDGs)11的实现。本研究以上海市50处典型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大众点评数据深入刻画公众对城市绿地的环境感知。结合GF-6、Sentinel-2、Landsat-8遥感影像、高德地图POI、OSM交通路网、Worldpop人口等数据,根据环境要素、游憩服务词频统计分析公众环境感知偏好,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分析公众的环境感知情感态度。在考虑景观格局、生态-社会效应23个影响因子的背景下,综合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全子集回归、等级方差分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城市绿地对公众环境感知的主导影响因子和作用关系机理,并提出城市绿地环境提升的管理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3个方面:(1)基于网络点评数据定量城市绿地公众环境感知的偏好及情感态度。通过大众点评文字可以归纳出公众感知的自然和人工环境要素共9类环境要素,其中,人工环境要素占52.81%,自然环境要素类占47.19%;同时,可以归纳出5类游憩服务,按词频由高到低排序为游憩活动、社交互动、运动健身、美学欣赏、历史文化,比例分别为36.64%、27.89%、13.98%、11.03%、10.46%。通过对游憩服务的感知频率进行聚类分析,识别并总结出4种典型的绿地类型:社交互动主导型绿地侧重与家人朋友一起游览,以大型公园绿地或适宜亲子出行的小型绿地为主;康体健身主导型绿地侧重于锻炼及游览,以中小型绿地、滨水绿地为主;历史文化主导型绿地一般具有历史文化背景或定期举办文化节事活动,以小型绿地为主;综合维度型绿地公众一般在游憩服务各方面都有显着的感知,面积差异较大。基于LSTM深度学习方法,利用公众发表的在线评论词句语义分析,获取其对城市绿地的情感态度。50处城市绿地的情感态度值在0.52-0.94之间,总体反馈偏积极和中立。从评论时间分析,不同季节的点评量和情感态度具有差异性,春季(3-5月)点评数量占全年44.60%,情感态度值为0.708;夏季(6-8月)点评数量占17.39%,情感为0.717;秋季(9-11月)点评数量占24.60%,情感为0.728;冬季(12-2月)点评数量占13.41%,情感为0.733。城市绿地中植物观赏期和节事活动对点评量有较大的影响。(2)分析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生态-社会效应现状,进而识别出23个环境感知的影响因素。景观格局方面,城市绿地内部斑块数量众多,平均斑块数量(NP)达到184.62;平均斑块密度(PD)和边缘密度(ED)分别为1350.36个/km2和1295.02个/km2,绿地内部存在一定的景观破碎化;斑块形状指标(LSI)为12.63,多数斑块形状复杂,边缘效应较强烈;斑块多度密度(PRD)平均值为79.70个/km2,在不同绿地差异明显,多样性较高;平均蔓延度指标(CONTAG)为57.92%,聚集度指数(AI)为93.60%,存在连通度较高的优势斑块类型,且同类型的斑块相互聚合,结构紧凑。绿地边界的临街率平均为57.68%,50处绿地中有26%的边界滨水,平均出入口数量达到5.68个,出入口开放性较高。情感态度、点评量与ED、PRD、CONTAG、AI、入口开放性等指标具有相关性。生态效应方面,50处城市绿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四季平均值为0.557,说明上海典型城市绿地地表植被生长健康。同时,城市绿地具有温度调节功能,全年平均降温幅度为0-3.22℃,平均降温1.53℃,降温范围为0-500m,平均降温距离185.60m。从季节上看,夏季是植被生长最茂盛的季节,NDVI值最高,达到0.618,降温幅度也最大,达到2.13℃;冬季的NDVI值最低,仅为0.448,降温幅度最小,仅为0.60℃;过渡季节春季和秋季分别为植被生长期和落叶期,NDVI值分别为0.554和0.498,过渡季节降温幅度1.83℃。绿地内部温度与情感态度具有相关性。社会经济方面,绿地外部500米步行服务区范围内交通设施密度为1.54个/ha,服务设施密度为3.68个/ha,人口密度达到320.11人/ha,平均距离市中心6991.71m,说明城市绿地交通及服务设施配套完善。情感态度与交通设施密度、服务设施密度、人口密度均成正相关,与距市中心距离成负相关。(3)揭示城市绿地公众环境感知评论量及情感态度的驱动机制。绿地面积(TA)对评论量的影响最大,独立贡献率为69.35%,绿地面积越大,其内部温度越低,环境适宜,同时,内部同类型斑块紧凑,连通性高;其他3个影响评论量的指标为连接度指数(COHESION)、建筑景观形状指标(LSI-building)、边缘密度(ED),独立贡献率分别为16.40%、8.50%、5.75%。城市绿地内部要素空间连接度越高,建筑形状越不规则,景观破碎度越小,点评量越多。对绿地情感态度影响最大的是交通设施密度,独立贡献率为51.49%,公交、地铁站及停车场密度越高,公众点评情感态度也越高;排名第二的是边缘密度(ED),独立贡献率为48.51%,边缘密度越大的绿地,NDVI越高,植被长势好,内部景观破碎度大,斑块多样性丰富,通常离市中心较近,周边服务设施完善。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城市绿地环境规划与管理提升策略:交通便利的小型绿地和功能完善的大型城市绿地所发挥的作用具有重叠和互补的关系。在城郊建立新的大型绿地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同时,重视小型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作用,可通过举办节事、植物观赏活动、展示历史文化提高市民前往绿地的频率,通过设计小径、走廊,增加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等方式提高可进入性。在设计绿地时应尽量使绿地边缘形状复杂化,注重植物色彩变化和生境多样性的营造;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绿地生态效应,通过完善公共交通线网,提高交通通达度,对绿地周边商业用地、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给予更多关注。城市绿地网络点评的文本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得公众对绿地环境感知的偏好和情感态度。本研究揭示了城市绿地特征对环境感知影响的差异,量化了景观格局、生态效应和社会经济情况对公众环境感知的影响,基于此的驱动机制分析可制定能够反映社会需求的管理政策,同时为城市绿地规划和环境管理提供了新的数据和方法,为可持续的城市绿地管理规划提供了重要的补充。

李洁,韩俊[2](2021)在《医学病毒学生物安全三级动物实验室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多个机构已建立了BSL-3实验室,这些实验室能够满足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医学病毒学生物安全三级动物实验室(ABSL-3)可分为小动物实验室和中(大)动物实验室。小动物实验室主要开展小鼠、大鼠、仓鼠等啮齿类动物的感染性实验活动;中(大)动物实验室主要开展小型猪、猴等实验。动物三级实验室特别是开展中(大)动物实验的高等级实验室,其实验室布局,设备设施,管理体系及流程会有很大的差别。本文从使用者的角度,通过所在机构医学病毒学生物安全三级动物实验室(ABSL-3)的建设与实践,对于筹备和建立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所面对的问题以及应对,进行了提炼和归纳,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建设和使用医学病毒学高致病性生物安全三级动物实验室提供借鉴和参考。

罗银珠,闵凡贵,王静,何丽芳,潘金春[3](2021)在《病原微生物防控在实验动物设施管理与生物安全控制中的作用探讨》文中指出生物安全管理是实验动物设施管理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生物医药研究快速发展,动物实验及实验动物设施建设需求不断增大。规范实验动物设施管理,保障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安全,加强实验动物健康监测体系建设,是目前行业良性发展的必然需要。病原微生物控制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是评价实验室良好运行及其规范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动物实验室因涉及动物活体实验或病原微生物感染实验,其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更大。病原微生物控制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和减少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有效途径。笔者总结多年的实验动物设施管理及生物安全控制经验,从病原微生物防控角度分析实验动物设施管理中的生物安全控制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为提升实验动物设施管理及生物安全控制水平提供参考。

刘静,孙文彤,邢云梁[4](2021)在《某高层实验动物设施机房设置优化及节能设计》文中认为结合深圳某大型高层实验动物设施,分析了实验动物设施中空调机房位置的3种布置形式,得出空调机房同层布置形式更加适用于大型高层实验动物设施的结论;同时,使用BIM技术优化了实验动物设施内管线布置。最后,对于该案例中使用的节能措施——实验室环境监测系统进行了分析计算。

陈莎[5](2021)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地格局与利用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地是承载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源要素,不仅提供食物、纤维等物质产品,还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物质与能量循环、娱乐休闲、农业文化承载等多种服务功能。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传统产业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农地资源退化、乡村环境恶化、生态风险加剧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推进区域协调战略、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农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关系、影响机理及可持续决策实现,对优化农地多功能利用,引导可持续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决策,实现生态系统整体效益和人类福祉的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典型的城郊农业区廊下镇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农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评估测度和空间表达。综合运用定量指标、模型模拟和社会价值感知等方法定量表征生态系统服务,运用GIS空间制图和统计分析方法探讨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相互联系,识别农地空间主导功能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景观特征之间的关联。(2)农户(行为)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类型及影响因素识别。分析农户(家庭/个体)不同土地利用行为对异质性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影响作用,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类型及其主导特征,探讨不同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类型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3)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导向的农地管理与利用决策优化方案制定。运用情景分析工具以满足规划的多目标(矛盾)权衡、动态变化和公众参与需求,探讨不同情景下各驱动因素综合作用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可能性,全面考虑相关利益主体与农地系统的互动及农地功能“权衡”,制定可供选择的农地管理(规划)方案;借助基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工具拓展的农地可持续利用框架,探讨农户利用决策优化的可能性和可选策略。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农地提供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呈现出空间分异特征,供给服务与其他类型的服务存在较强的权衡(负向)关系,调节服务内部以及调节服务与支持服务之间大多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正向)关系,各项文化服务之间均表现出一定的协同关系。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呈现出空间集聚、互相影响、强弱不一的“簇”模式,反映出物质生产、生态涵养、文化休闲等功能在空间分布上的复合性和异质性,“簇”的空间分布与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土地管理措施及地物布设特征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每个农户家庭(也可视为一个小型的“农场”单元)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是由资源系统、治理系统、资源单位和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决定的。农户采纳不同的生计决策和土地利用行为会导致差异性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表现出不同特征的服务权衡模式:工厂生产型、复合功能型、专业产粮型和公众偏好型。不同的服务权衡模式与自然、社会、管理、技术、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存在密切联系。农业经营者虽然在工作内容上呈现出较大的相似性(都包括户外工作、体力劳动等),但是他们对于各自所处位置的景观特征以及如何进行经营管理能够提升自身及家庭福祉具有独到的理解,差异性的需求、价值认知及工作动机都会影响经营者的土地利用行为和策略。(3)KESHO情景规划工具能够整合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多元利益主体参与、未来情景构建及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等一系列内容,将不同利益主体的观点及价值偏好反映到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产业发展轨迹——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满足——不同的政策治理——以及(最终)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空间格局上。在研究所构建的2种不同情景(BAU情景和GE情景)下,耕地、林地、农林水复合用地、水域、村庄及其他建设用地的面积和空间布局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全面提升农地的生产性、生境活力、韧性,有必要制定并落实与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相关的土地管制规则和调控措施,同时增强不同利益主体的环境共识和协同努力。(4)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引致物质生产-栖息地质量的矛盾关系,经济型、增值型和弱农型等不同特点的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差异明显。通过农户的精心设计和妥善管理,有可能实现生产功能和非生产功能的同时提升,即实现“双赢”。可以考虑的政策思路有:采取种养结合、农林牧混和的利用方式,适当保留绿色生态空间;加强农户与政府、公益机构以及农业企业之间的互助共持,提升农民素养和技术水平;强化农产品品牌塑造,优化生产模式与营销策略,促进农业产品的价值最大化。

李阳[6](2021)在《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时代,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加速了全球人才、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世界各国间的科技力量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科技革命所引发的不仅是全球经济社会的变革,每一次革命过程也必然会改变大国之间的力量分布,重塑世界实力对抗格局。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崛起,美国科技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中美之间的科技博弈屡次触碰着科研工作者的神经。如何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流科研机构的支撑,而国家级实验室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满足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科技需求。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大国科技博弈的重要体现,为保持国家科技竞争力提供了驱动力,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保障。美国庞大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距今已经历了八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成功的管理经验,也是满足国家科技全球领先的重要支撑,在建设管理创新上以及科研实力上领先于全球。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兴建于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之路不断发展壮大,但相较于世界发达水平,在建设管理经验、科技体制创新及科研实力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因此,以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参照标准进行深入比较,总结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发现建设经验的共性与个性、寻找科研实力比较中的优势与不足,为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及发展寻找经验借鉴,对于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来看,两国实验室各自经历了怎样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建设的侧重点是什么,各阶段的科技政策对实验室发展有何导向,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又有哪些?(2)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运行来看,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些方面中,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建设特征又有什么异同,美国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对中国有何启示?(3)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科研实力来看,两国实验室在体现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主导地位方面、论文影响力方面的科研实力差距有多少;基于文献属性数据的特征差异有哪些,这些差异对两国实验室论文产出、影响力及主导地位的影响又有哪些?本文以比较研究作为研究视角,重点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进行对比分析。对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进行了划分;结合时代政策背景,对两国实验室各自的发展建设过程、学科分布特点、部门及地域分布特点、建设成效、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每一阶段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变化;总结出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相同点及差异。(2)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梳理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方面的特点;围绕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科研合作五个方面,总结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共性与个性。(3)基于目前代表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数据库,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数据挖掘、Logistic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统计分析工具,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国际合作、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量化比较,以明确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的差异。最终,通过对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及阶段特征的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兴起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建设历程。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作为全球领先的科研机构,兴起于战争年代,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成为了其建设初衷。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且过程中出现了两次较大的争议。实验室的发展紧密围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展开,进行学科建设的布局与前沿科学领域的探索,尤其是美苏冷战时期,持续增加的军费资助为实验室的研究发展印上了明显的军事化色彩。相较而言,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发展建设起步较晚,与改革开放后的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基本同步,基本依托重点高校及各部门进行运行管理,以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工程类学科研究为主。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艰难的起步后,实验室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推进走向市场化协同创新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服务,在发展方面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2)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中的特色及管理经验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上既有共同的经验又各具特色。通过对中美典型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特征进行分析,作者发现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兴起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两国在科技、经济等发展阶段上处于不同节点,形成了美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定位于人类终极科学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主要还是定位在满足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层面。两国不同的制度体制也形成了不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美国强调以市场参与为主,政府主导为辅,实验室体系的发展以“自下而上”科技决策体系为主;中国更强调决策主体集中,注重政府的政策引导,实验室多以执行上级科技政策为主。此外,两国实验室在科研经费的预算及拨付制度、实验室的监管主体及实验室主任的选聘与权责方面也都存在着显着差异。(3)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的科研实力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科研实力方面各有优势,美国在多个方面保持着相对优势,我国在论文产出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研究发现,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产出数量的比较上,中国无论是在产出总量还是发展增速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且通过关联规则算法对中美论文产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作者数量为5人及以上为中美论文产出的最主要合作方式;中国论文产出受参与单位的数量作用不显着,当有国内基金参与资助时会显着提高两国实验室的发文量。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比较上,在中美两国间实验室的合作论文方面,美国的主导地位高于中国;在中美实验室参与国际合作论文方面,中国的主导地位强于美国;在中美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的特征方面,论文流向国内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正向影响;资助基金数量及资助基金类别为“无国内基金参与”时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负向影响。在基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比较上,美国在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方面的影响力均强于中国;在论文影响力的特征方面,中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均受到作者数量、出版时间、资助基金数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作者数量、资助基金数量等对中国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作用程度大于对美国的影响。本研究的创新点可以概括地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以国家级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科学技术强国,拥有雄厚的资本及一流的人才储备,众多的国家级实验室成为了其科技研发的排头兵,也成为了国家科技创新力量的坚实保障。联邦国家实验室体系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并积累了卓有成效的管理经验,拥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及其规律,进而探索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为突破美国科技封锁,探索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及科研机构改革创新很有价值。(2)拓展了文献计量学理论在科技评价中的应用与实践。国家级实验室是进行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工作的重要科研机构。科技论文是体现国家或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反映国家或科研机构科研实力的主要方面。本文基于ESI及JCR等数据库,以高被引论文为视角,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指导,通过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量化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现状及差异水平,对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体系的成效进行了检验。另一方面,文献计量学理论以科技论文及各种文献数据特征为研究对象,可以实现对国家或地区、科研机构、学者等学科结构、产出数量、影响力变化等科研动态的科学评价,对于两国实验室科技论文产出及其深层次因素及规律进行探讨,在填补对国家级实验室定量化研究空白的基础上,逐渐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评价体系,以便指导政策实践。(3)为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深化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丰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概念,指导政府科技政策的实施与制度创新,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以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中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根植于独有的政治、文化背景,在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面临着独有的现实困境与发展难题。在深入研究美国国家实验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不照搬照抄美国模式,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方向,结合有益经验探索中国模式,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实力差距,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李为,荣宽,覃丽蓉,李威威,段明,张堂林,刘家寿[7](2021)在《水产动物行为及其在渔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水产动物的行为研究是渔业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对理解水产动物的行为表型与功能,对提升渔业生产效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现阶段水产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动物人工养殖、渔业资源保护和捕捞渔业等多个领域。文章综述了水产动物行为的研究现状,水产动物主要的行为类型,每种行为的发生及其机理,行为间的相互影响及行为在渔业中的应用状况。同时,针对当前水产动物行为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水产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文章旨在为水产动物行为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启发,并为水产动物行为学研究成果在渔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刘厚茹,徐铭[8](2021)在《浅谈医学院校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与防范》文中研究说明实验室是医学院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其安全是实验室一切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本文根据医学院校教学实验室的特点,系统分析了动物实验可能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加强生物安全教育,提升安全防范能力;加强实验动物设施建设,建立标准化实验室;加强实验活动监管,消除生物安全隐患;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等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措施,以建立安全、健康的实验环境,有效保障师生健康安全和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赵鹏鹤[9](2021)在《鼠李糖脂碱热强化剩余污泥的溶出特征及产酸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剩余污泥产量逐年增加,且具有产量大、有机物含量高等特征,资源回收潜力较大。但污泥的可生化性较差,导致资源化产物附加值低。因此,有效处理处置污泥,提升污泥资源利用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鼠李糖脂协同热碱强化预处理剩余污泥,改善其可生化性,探究鼠李糖脂碱热促进剩余污泥发酵产酸的工艺条件和作用机理,分析剩余污泥在鼠李糖脂碱热作用条件下的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为提高污泥发酵产酸效率提供一种新方法。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如下:(1)通过对剩余污泥鼠李糖脂碱热协同预处理实验研究发现,鼠李糖脂、NaOH、温度分别为40mg/gVS、60mg/gVS、80℃时污泥的破解率最高,破解率分别可达14.14%、18.55%和19.23%。分析发现,鼠李糖脂促进了富里酸类物质的生成,在发酵产酸第3.5d出现最大产酸量,且为乙酸型发酵;从性价比角度分析,NaOH为20mg/gVS时,在第1.5d产酸量最大,为乙酸型发酵,但随着NaOH的增大,丁酸浓度逐步加大,呈乙酸丁酸交替型发酵;温度在70℃时,在第1d产酸量最大,为乙酸型发酵。综合分析得出热碱鼠李糖脂协同预处理最优条件为鼠李糖脂量 40mg/gVS、碱量20mg/gVS和温度70℃。(2)通过响应曲面中心复合设计,建立了变量(鼠李糖脂量、碱量和温度)与响应(溶出率和产酸量)之间的关系,优化热碱鼠李糖脂预处理实验,得到了增加剩余污泥可溶性有机物和提高发酵产酸效果的最优条件为鼠李糖脂28.44mg/gVS、碱35mg/gVS和温度80℃,溶出破解率为19.99%,产酸量为1631.27mg/L,模型拟合度R2大于0.99。经过实验验证,发酵产酸量显着增加,为1584.89mg/L,误差率为2.93%,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有机物溶出和发酵产酸量。(3)通过分析鼠李糖脂碱热协同预处理对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及微生物菌群的变化特征,发现发酵产酸菌群在不同环境因素影响下各样品门、纲、属中存在较大差异。预处理因素仅影响了微生物的数量,对于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影响差异不大,鼠李糖脂和碱影响了发酵产酸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变化影响了产酸量。(4)利用鼠李糖脂碱热对污泥进行预处理研究,分析了热碱鼠李糖脂协同预处理促进剩余污泥发酵产酸的机理。结果表明,鼠李糖脂结构中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的特性降低了固液界面的表面张力,疏水烷基与污泥细胞壁和胞外聚合物中的大分子物质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加速了有机物由固态向溶解态的转化、溶解态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溶出水解以及生物聚合类物质向中低分子量类物质的转化,促进了污泥破解溶出,提高了热水解和碱解的效率。另外,在厌氧发酵过程中,鼠李糖脂促进了变形杆菌门的增长,碱促进了厚壁菌门的增加,从而有利于VFAs的形成。

付磊[10](2021)在《旅游噪音对中国大鲵活动节律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二、设施与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设施与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生态-社会效应对公众环境感知的影响及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3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与内涵
    2.2 城市绿地公众环境感知研究进展
    2.3 环境感知的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2.4 研究趋势总结与评述
第3章 研究区、数据来源与方法
    3.1 研究区域
        3.1.1 研究城市概况
        3.1.2 典型城市绿地筛选
    3.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预处理
    3.3 研究方法
第4章 城市绿地公众环境感知偏好及情感态度定量评估
    4.1 城市绿地公众环境感知偏好
        4.1.1 公众环境感知意向词典构建
        4.1.2 环境要素感知偏好
        4.1.3 游憩服务感知偏好
        4.1.4 基于游憩服务感知偏好的绿地分类
    4.2 城市绿地公众环境感知情感态度
        4.2.1 情感分析与方法选择
        4.2.2 基于LSTM的公众环境感知情感态度模型
        4.2.3 城市绿地环境感知情感态度整体情况
        4.2.4 环境要素感知情感态度
        4.2.5 游憩服务感知情感态度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绿地公众环境感知影响因素分析
    5.1 景观格局对环境感知的影响
        5.1.1 内部景观格局
        5.1.2 边界空间分布
        5.1.3 景观格局与环境感知相关性
    5.2 生态效应对环境感知的影响
        5.2.1 植被生长状态
        5.2.2 温度调节功能
        5.2.3 生态效应与环境感知相关性
    5.3 社会经济对环境感知的影响
        5.3.1 交通距离及周围设施
        5.3.2 服务人口情况
        5.3.3 社会经济与环境感知相关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绿地公众环境感知驱动机制分析
    6.1 城市绿地环境感知关键影响因子筛选与识别
        6.1.1 评论量主导影响因子识别及驱动分析
        6.1.2 情感态度主导影响因子识别及驱动分析
    6.2 基于公众环境感知的城市绿地规划管理提升策略
        6.2.1 景观格局环境感知特征及规划管理策略
        6.2.2 生态效应环境感知特征及规划管理策略
        6.2.3 社会经济环境感知特征及规划管理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城市绿地点评数量及LSTM情感预测结果
附录 B 研究区景观格局、生态效应及社会经济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医学病毒学生物安全三级动物实验室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室筹备
    1.1 申报资料准备
    1.2 申办工作需要专业与统筹
2 实验室设计
    2.1 设计依据
    2.2 需求调研与决策
3 实验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
    3.1 动物实验风险的范围、性质及后果
    3.2 实验风险消除的措施
    3.3 实验猴感染实验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3.4 小鼠感染实验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4 设备设施的需求与风险评估
    4.1 针对各功能单元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4.2 针对单一设备设施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分析
5 实验室施工控制与设备选择
6 实验室人员、项目管理和实验室体系运转
    6.1 配套的人才队伍的建立
    6.2 人员培训
    6.3 项目管理
    6.4 实验室体系运转
7 实验动物福利
8 结语

(3)病原微生物防控在实验动物设施管理与生物安全控制中的作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微生物防控的公共卫生属性
2 当前我国实验动物病原微生物防控和生物安全管理现状
3 实验动物病原微生物危害和风险
4 实验动物设施病原微生物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行业内病原微生物控制意识和能力,优化从业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体系
    4.2 健全动物健康监测体系,改变病原微生物防控被动局面
    4.3 更新生物风险评估观念,提升病原微生物污染/感染风险的识别能力
    4.4 发挥管理委员会作用,加强生物安全监督和职业健康指导
    4.5 完善实验动物设施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4.6 发挥兽医在病原微生物防控中的作用

(4)某高层实验动物设施机房设置优化及节能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建筑概况及设计参数
    1.1 建筑概况
    1.2 空调设计参数
2 设备机房设置优化设计
    2.1 高层实验动物设施机房设置特点
    2.2 空调机房设置方案比较
    2.3 空调机房设置选择及风管系统优化设计
    2.4 使用BIM技术优化机电专业管道综合设计
3 节能设计
    3.1 实验室环境监测系统(FMS)
    3.2 环境监测系统经济性分析
4 结语

(5)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地格局与利用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动机
        1.1.1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1.1.2 单一供给服务型农地利用是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障碍
        1.1.3 农地管理决策趋向主体多元性、需求多样性、利用多宜性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3 研究内容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农地
        1.3.2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1.4 研究区域与数据资料
        1.4.1 研究区选择与概况
        1.4.2 研究数据来源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农户行为理论
        2.1.3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1.4 空间韧性理论
    2.2 文献回顾
        2.2.1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多功能权衡的研究视域
        2.2.2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与价值评估
        2.2.3 农地(空间)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2.2.4 生态系统服务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决策应用
        2.2.5 文献评述
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土地利用分析框架
    3.1 生态系统服务与土地管理决策相融合的重点与难点
        3.1.1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理论优势与应用挑战
        3.1.2 生态系统服务应用在土地利用管理实践中的核心问题
    3.2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尺度结构和权衡规律-权衡决策关联
    3.3 融合生态系统服务的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概念框架
4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测度与空间表达
    4.1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空间制图
        4.1.1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内容选择
        4.1.2 采样方法与数据处理
        4.1.3 评估结果与空间格局
    4.2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和“簇”识别
        4.2.1 相关性分析
        4.2.2 主成分分析
        4.2.3 生态系统服务簇
    4.3 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影响机理分析
        4.3.1 生态系统服务簇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联关系
        4.3.2 生态系统服务簇与空间特征的关联关系
    4.4 小结
5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及影响因素
    5.1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ES)理论的农户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5.2.1 样本的获取与分布
        5.2.2 变量选择及指标体系
    5.3 调查样本基本特征
        5.3.1 农户家庭耕地资源特征
        5.3.2 家庭人口资源特征
        5.3.3 农户家庭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特征
    5.4 农户行为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特征识别
    5.5 不同权衡类型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5.6 小结
6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地利用规划
    6.1 情景规划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6.2 KESHO情景规划工具
        6.2.1 情景规划的概念与特点
        6.2.2 KESHO情景规划工具
    6.3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导向的情景界定和展开
        6.3.1 情景基础界定
        6.3.2 基于多元利益主体诉求的情景建立
    6.4 建模
        6.4.1 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及关键驱动因素分析
        6.4.2 土地需求量确定
        6.4.3 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的概率确定
    6.5 情景分析的综合、反馈及规划方案输出
        6.5.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
        6.5.2 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布局及调控政策
        6.5.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及因果链
        6.5.4 验证、评估与反馈
    6.6 小结
7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优化
    7.1 基于生产可能性边界(PPF)的农地可持续利用框架
    7.2 物质生产和栖息地质量的评估计算
        7.2.1 生计指数
        7.2.2 综合丰度
    7.3 生态系统服务两两之间权衡关系分析
    7.4 农户土地利用优化的政策建议
        7.4.1 阻碍可持续农业的约束因素
        7.4.2 通向农业可持续的路径与措施
        7.4.3 农地整治中的生态过程与服务权衡:基于PPF曲线的再审视
    7.5 小结
8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点
    8.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科研成果
    参与科研项目

(6)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家级实验室
        2.1.2 国家重点实验室
        2.1.3 联邦国家实验室
    2.2 文献研究综述
        2.2.1 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2.2.2 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2.2.3 文献研究回顾述评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协同创新理论
        2.3.2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2.3.3 文献计量学理论
        2.3.4 数据挖掘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研究
    3.1 中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3.1.1 萌芽起步阶段
        3.1.2 集中建设阶段
        3.1.3 快速发展阶段
        3.1.4 “中国特色发展”阶段
    3.2 美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3.2.1 快速起步阶段
        3.2.2 第一波争议阶段
        3.2.3 重整复苏阶段
        3.2.4 第二波争议阶段
        3.2.5 新时代发展阶段
    3.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与启示
        3.3.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一般规律
        3.3.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主要差异
        3.3.3 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
        4.1.2 案例选取原则
        4.1.3 资料获取
        4.1.4 分析框架
    4.2 中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4.2.1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4.2.2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4.2.3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4.2.4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4.2.5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4.3 美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4.3.1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4.3.2 喷气推进实验室
        4.3.3 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4.3.4 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
        4.3.5 林肯实验室
    4.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与启示
        4.4.1 制度体制的比较分析
        4.4.2 建设定位的比较分析
        4.4.3 资源要素的比较分析
        4.4.4 运行模式的比较分析
        4.4.5 科研合作的比较分析
        4.4.6 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比较研究
    5.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预处理
        5.1.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来源
        5.1.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处理流程
        5.1.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规约
        5.1.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清洗
        5.1.5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构造
        5.1.6 小结
    5.2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的科研实力比较
        5.2.1 高被引论文产出及变化情况比较
        5.2.2 高被引论文单因素产出特征比较
        5.2.3 基于关联规则的高被引论文多因素特征比较
        5.2.4 小结
    5.3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科研实力比较
        5.3.1 两国间高被引论文合作情况比较
        5.3.2 中美参与国际合作的高被引论文主导情况比较
        5.3.3 基于Logistic回归的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特征比较
        5.3.4 小结
    5.4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科研实力比较
        5.4.1 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比较
        5.4.2 高被引论文期刊影响因子比较
        5.4.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特征比较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统筹实验室体系顶层设计的安排
        6.1.1 强化政府战略规划,融入国家创新系统
        6.1.2 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引领学科交叉创新
        6.1.3 加强重大专项部署,支撑战略新兴产业
    6.2 积极推进实验室融入创新联合体建设
        6.2.1 以市场拉动需求,发挥龙头企业领军性作用
        6.2.2 以科研带动教学,发挥实验室平台教学功能
        6.2.3 以联合实现共享,发挥联合体协同创新优势
    6.3 努力推进实验室融入世界范围的步伐
        6.3.1 坚持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持科技的自立自强
        6.3.2 打造国际化人才团队,构筑全球性人才高地
        6.3.3 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提高实验室国际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浅谈医学院校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与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1 医学院校教学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
    1.1 设施配套不足,防护等级较低
    1.2 安全意识淡薄,管理制度缺失
    1.3 安全教育不足,防控体系滞后
    1.4 质量把关不严,操作存在隐患
2 教学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措施
    2.1 加强生物安全教育,提升安全防范能力
    2.2 加强实验动物设施建设,建立标准化实验室
    2.3 加强实验活动监管,消除生物安全隐患
    2.4 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9)鼠李糖脂碱热强化剩余污泥的溶出特征及产酸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污泥及其处理处置
        1.2.1 性质及特征
        1.2.2 污泥处理
        1.2.3 污泥处置
        1.2.4 污泥厌氧消化
        1.2.5 污泥厌氧消化预处理技术
    1.3 剩余污泥发酵产酸的研究现状
        1.3.1 发酵产酸原理
        1.3.2 污泥厌氧发酵的影响因素
        1.3.3 污泥发酵产酸预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1.4 问题的提出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和测试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剩余污泥
        2.1.2 接种污泥
    2.2 污泥预处理试验及厌氧发酵产酸试验
        2.2.1 预处理装置与试验
        2.2.2 厌氧发酵产酸试验
        2.2.3 协同预处理试验
    2.3 分析指标和测试方法
        2.3.1 基本理化指标的预处理及测试方法
        2.3.2 VFAs测定方法
        2.3.3 荧光光谱数据测试分析
        2.3.4 LC-OCD测定
        2.3.5 发酵产酸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2.3.6 数据处理
    2.4 试验仪器设备
3 鼠李糖脂碱热协同预处理中单因素对污泥溶出及产酸研究
    3.1 鼠李糖脂、碱和热协同预处理对污泥溶出特性的影响
        3.1.1 协同预处理中单因素对污泥p H值的影响
        3.1.2 协同预处理中单因素对污泥SCOD、TOC、SC、SP的特征研究
        3.1.3 协同预处理中单因素对污泥溶解性有机物的荧光物质解析
        3.1.4 协同预处理中单因素对污泥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
    3.2 协同预处理中单因素对污泥发酵产酸的规律研究
        3.2.1 鼠李糖脂对污泥发酵产酸的规律研究
        3.2.2 碱对污泥发酵产酸的规律研究
        3.2.3 温度对污泥发酵产酸的规律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污泥鼠李糖脂碱热协同预处理的溶出及发酵产酸优化研究
    4.1 鼠李糖脂碱热协同预处理对污泥溶出特性的影响
        4.1.1 鼠李糖脂碱热协同预处理对污泥p H值的影响
        4.1.2 鼠李糖脂碱热协同预处理后污泥中溶解性有机物的溶出特征
        4.1.3 鼠李糖脂碱热协同预处理后污泥中总有机碳的溶出特征
        4.1.4 鼠李糖脂碱热协同预处理后污泥中溶解性有机物的荧光物质分析
    4.2 鼠李糖脂碱热协同预处理对污泥发酵产酸的影响
        4.2.1 鼠李糖脂碱热协同预处理对污泥发酵产酸总量的影响
        4.2.2 鼠李糖脂碱热协同预处理对污泥发酵单质酸组成的影响
    4.3 污泥鼠李糖脂碱热预处理条件优化及效果验证
        4.3.1 试验模型构建
        4.3.2 参数优化过程
        4.3.3 模型有效性分析
        4.3.4 模型响应曲面法优化结果分析
        4.3.5 模型模拟结果验证试验
    4.4 本章小结
5 污泥鼠李糖脂碱热协同预处理对厌氧发酵系统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5.1 污泥发酵产酸微生物样本序列处理和物种组成
        5.1.1 微生物样本的序列处理分析
        5.1.2 微生物样本的分类单元数统计和分类学组成分析
    5.2 污泥鼠李糖脂碱热协同预处理对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分析
        5.2.1 物种累积曲线和丰度等级曲线分析
        5.2.2 污泥鼠李糖脂碱热协同预处理对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分析
    5.3 污泥协同预处理方法和发酵时间对厌氧发酵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3.1 污泥协同预处理方法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3.2 污泥协同预处理发酵时间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4 污泥发酵产酸中微生物的物种差异与标志性物种
        5.4.1 污泥发酵产酸微生物群落的物种分析
        5.4.2 污泥发酵产酸微生物群落组成的聚类热图分析
    5.5 .污泥发酵产酸微生物的功能潜能预测
        5.5.1 污泥发酵产酸微生物的代谢通路统计
        5.5.2 污泥发酵产酸微生物的代谢通路的差异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鼠李糖脂碱热强化污泥的破解及产酸机理研究
    6.1 鼠李糖脂碱热强化污泥破解的机理研究
        6.1.1 有机物溶出随污泥预处理方式的变迁特征
        6.1.2 污泥破解的机理分析
    6.2 鼠李糖脂碱热强化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的机理研究
        6.2.1 发酵产酸过程中溶出性有机物的转化机理分析
        6.2.2 预处理方式对污泥发酵产酸物质的转化机理分析
        6.2.3 厌氧发酵产酸过程中溶出性有机物的转化机理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设施与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生态-社会效应对公众环境感知的影响及驱动机制研究[D]. 李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
  • [2]医学病毒学生物安全三级动物实验室的建立[J]. 李洁,韩俊. 病毒学报, 2021(06)
  • [3]病原微生物防控在实验动物设施管理与生物安全控制中的作用探讨[J]. 罗银珠,闵凡贵,王静,何丽芳,潘金春.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1(05)
  • [4]某高层实验动物设施机房设置优化及节能设计[J]. 刘静,孙文彤,邢云梁. 暖通空调, 2021(S2)
  • [5]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地格局与利用决策研究[D]. 陈莎. 浙江大学, 2021(01)
  • [6]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D]. 李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7]水产动物行为及其在渔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李为,荣宽,覃丽蓉,李威威,段明,张堂林,刘家寿. 水生生物学报, 2021(05)
  • [8]浅谈医学院校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与防范[J]. 刘厚茹,徐铭. 甘肃畜牧兽医, 2021(07)
  • [9]鼠李糖脂碱热强化剩余污泥的溶出特征及产酸规律研究[D]. 赵鹏鹤.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10]旅游噪音对中国大鲵活动节律的影响[D]. 付磊. 吉首大学, 2021

标签:;  ;  ;  ;  

设施和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