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尔泰山哈拉斯河流域冰川遗迹及冰期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杨更[1](2013)在《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特征、成因分析及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布尔津县境内,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蒙古三国毗邻。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多样、保存系统完整、分布集中,以喀纳斯湖、第四纪冰川地貌和河湾景观为特色,是距今约二百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时期,经由构造、冰川、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科普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新疆是我国地质遗迹景观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与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相比,新疆地质公园的建设还很不足。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是新疆最早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已成为新疆的龙头景区。但是,在喀纳斯旅游开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地质公园的保护、科普和旅游开发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缺少从旅游地学和地质公园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严重的制约了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论文选择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开展研究,对于促进喀纳斯地质公园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促进新疆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地质公园的建设,促进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对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自然地理、地质背景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建立了地质遗迹景观的分类体系,重点研究了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和成因演化,开展了地质遗迹景观的对比分析与定性、定量评价;第三部分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公园“保护、科普和旅游”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PST模式)。通过上述系统的综合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首次系统的分析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形成的地质背景。喀纳斯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前第四纪地质时期,是地质遗迹景观的物质基础和构造格架形成的阶段;第二阶段,第四纪地质时期,是地质遗迹景观最终形成的阶段,这一阶段,新构造运动、第四纪冰川作用、流水作用,共同构成了地质遗迹景观形成的动力。(2)运用最新的旅游地学理论和地质公园研究成果,提出了地质遗迹景观的分类方案,将地质遗迹景观划分为7大类26类61亚类。并运用这一分类方案,将喀纳斯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景观划分为5大类12类21亚类310余处景观,并进一步组合为湖泊景观、冰川地貌和河流景观3类共4个地质遗迹景观组合带,首次建立了喀纳斯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景观体系。(3)从地质遗迹景观的角度,深入、系统的分析了喀纳斯湖地质遗迹景观的湖泊地貌形态、水位水体和沉积物特征。在此基础上,系统的分析了喀纳斯湖形成的地质条件,首次建立了公园“构造-冰川-湖泊”的地质遗迹景观演化体系,分析了地质遗迹景观演化过程与发展趋势,认为新构造运动自始至终控制着湖泊的发展和演化,湖泊的形成起源于上新世末-更新世初古阿尔泰山准平原的解体,在中更新世多次冰川作用(冰川侵蚀和冰川堆积的共同作用)的塑造下,于晚更新世形成了喀纳斯湖。湖泊形成后继续发展演化,水位下降、面积缩小,形成了今天的形态,并且湖盆的断陷作用还在持续,湖泊还在进一步发展之中。(4)从地质遗迹景观的角度,按冰川侵蚀地貌、冰川堆积地貌、冰缘地貌,系统的描述了公园内的冰川地貌特征,并首次对地质公园内的57处冰斗、63处冰川湖泊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将地质公园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划分为三期:中更新世的倒数第三冰期;晚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二冰期;以及晚更新世末的末次冰期(喀纳斯冰期),其中末次冰期又划分为两个阶段:早阶段和晚阶段。在此基础上,系统的分析了第四纪冰川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5)对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进行了国内外对比,对比认为,公园喀纳斯湖是我国第二深的淡水湖,第四纪冰川地貌代表了亚洲阿尔泰山地独特的地质风景,是世界中高纬度内的大陆性山岳冰川地貌的典型代表。在此基础上,首次从保护价值、科普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三个方面,对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建立了地质遗迹景观的评价体系,评价确定出公园主要的地质遗迹景观(群)93处,其中2处为世界级地质遗迹景观,6处为国家级地质遗迹景观。(6)在对喀纳斯地质公园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和喀纳斯的实际情况,首次提出了地质公园的“保护、科普和旅游”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PST模式),包括3项系统10大工程6项保障措施。三大系统是相互作用、有机组合的,其中,保护是前提、科普是基础、旅游开发是保障。
刘潮海,王立伦[2](1983)在《阿尔泰山哈拉斯河流域冰川遗迹及冰期的初步探讨》文中提出 阿尔泰山区第四纪冰川作用规模巨大,冰川作用遗迹丰富多样。由于交通条件限制,除新疆地质局区测大队1978年对哈拉斯河流域第四纪冰川作过一些工作外,很少有人进行详细研究。作者在1980年时,有机会对哈拉斯河流域第四纪冰川进行观察,现整理成文,以供参考。
张威,付延菁,刘蓓蓓,刘亮,崔之久,师源凰,王斯文[3](2015)在《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晚第四纪冰川地貌演化过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在第四纪期间发生过多次冰川进退,丰富的侵蚀与堆积地貌为区域地貌演化过程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该区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喀纳斯湖口以下主谷内古冰川地貌的实地考察,测定不同地段多级U型谷底(台地)的海拔高度以及冰川漂砾的上限与分布位置,并对主谷内不同地段不同期次的冰碛物进行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研究发生在主谷内的古冰川作用系列、规模及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喀纳斯湖到驼颈湾地区的谷地中主要发生过4次冰川作用,时代分别对应中梁赣冰期(MIS12)、MIS8/10、倒数第二次冰期(MIS6)以及末次冰期。末次冰期冰川作用又可细分为3个阶段,分别对应MIS4、MIS3中期与MIS2;根据三级U型谷的分布特征推断,古冰川作用规模呈现渐次变小的规律,自冰川站至下游接近冰川末端,中梁赣冰期时冰川厚度达50395 m,覆盖范围包括主谷及两侧的山梁和支谷,延伸的长度和宽度都最大,MIS8/10以及倒二冰期时的厚度分别在102199 m和88269 m之间,冰川末端到达驼颈湾附近;鸭泽湖附近坡地上保存完好的多级台地,说明发生在河谷内的古冰川活性大,流动性和连续性较强,具有温冰川的性质;喀纳斯主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与局部小气候和地形对冰川的发育影响有关。
江合理[4](2012)在《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 ——基于光释光测年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尔泰山是亚洲中部高大宏伟的山系之一,横亘于中国、蒙古、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四国境内,为一系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体构成。我国境内部分为阿尔泰山的中段南坡,分布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部,而喀纳斯河流源于其友谊峰的南坡,是布尔津河的河源。友谊峰是整个阿尔泰山的最高峰,也是阿尔泰山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之所在,其中发育了大量的冰川,冰川类型比较齐全,包括悬冰川、冰斗冰川、冰斗悬冰川、山谷冰川与复合型山谷冰川。本区由于地理纬度较高,处于中国现代冰川发育的最北端,冰川平衡线在中国为最低,高度介于30203360m。阿尔泰山受西风带环流与极地气流的交互影响。根据喀纳斯冰川的雪坑资料推算,此处的年降水量700800mm,平衡线附近年平均气温-7-8℃,故此处的冰川类型为亚大陆性冰川。在第四纪期间,这些冰川都发生了规模较大的进退,留下了形态较为清晰的冰川地形。喀纳斯河流域第四纪冰川作用地形分布广泛,类型也比较齐全。其中冰蚀地形有成层分布的冰斗、角峰、刃脊、U形谷、羊背石、套谷等;冰碛地形包括侧碛垄、终碛垄以及相应的冰水沉积等。喀纳斯湖的形成系末次冰期冰川作用与断裂构造双重控制的结果。第四纪冰川对本地区金矿的富集与积累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第四纪沉积物的测年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光释光(OSL,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技术便是其中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已广泛用于第四纪沉积物的测年,由于其各方面的优点,是冰川沉积物测年中最具潜力的测年方法。本文通过野外冰川地貌识别、采样、室内样品年龄测定,应用光释光单片再生剂量年代测定技术对分布在喀纳斯湖头以上,主U型谷两侧高大的侧碛垄进行了定年,结合地貌地层学原理,与已有的冰碛表面钙膜14C年龄、喀纳斯湖口以下的OSL与ESR年代学资料及阿尔泰山北坡的TL年龄,及古环境研究等相关信息可得出:(1)友谊峰地区冰川喀纳斯河谷主U形谷高大侧碛垄年龄为29.22.0ka BP、16.11.5ka BP,据前人测得年龄,结合地貌地层关系分析得出: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保存了从小冰期、新冰期、MIS24、MIS6、MIS12的冰期序列。(2)通过对测年结果的综合分析,新冰期为复式山谷冰川,冰川长33km。末次冰期为山谷冰川,冰川长达100km,为现存冰川长度的9.3倍;MIS6冰川为大规模的山谷冰川,喀纳斯冰川长达110120km。MIS12冰川为半覆盖式冰川,其冰川作用遗迹的规模为研究区之最。(3)主U形谷高大侧碛垄测得的年龄为次冰期冰川沉积物,光释光年代与地貌新老关系及前人测得OSL年代相吻合,且同一地貌单元释光年代相一致,表明喀纳斯河流域末次冰期冰川沉积物光释光测年结果是可信的,进一步说明了冰碛物光释光测年的可行性。(4)本区布尔津冰期为本区最老冰期,与我国天山中段乌鲁木齐河源区高望峰冰碛年龄(477.1ka BP;459.746ka BP)、祁连山摆浪河流域的中梁赣冰碛年龄(462.9ka BP)相吻合。测年结果表明我国阿尔泰山至少于MIS12抬升到与当时冰期气候相耦合的高度,进入冰冻圈,开始发育冰川。
刘亮[5](2017)在《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第四纪冰川地貌演化与年代学研究》文中指出冰川被誉为“大陆温度计”,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为敏感。而第四纪冰川因其发生年代较近,冰川地貌和沉积物保存较好,成为冰川学者研究的首选对象,对于全球冰川作用的时代、性质的探索极大推动了第四纪冰川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阿尔泰山为欧亚大陆内部远离板块碰撞边界的内陆活动造山带,是高亚洲发育现代冰川最北的山地,它以其有利的纬度和地势条件,配合西风带来的丰沛降水,在第四纪期间发育多次规模宏大的冰川作用。深入研究阿尔泰山第四纪冰期时发育的冰川规模、地貌特征对冰川发育的耦合机制、西风带环流的变迁等都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该区冰川年代学研究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尚属完全空白。本文通过冰川地貌野外考察、冰川漂砾空间分布的定位追踪、年代学和沉积学粒度采集与测试,对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第四纪冰川发育特征、冰期序列定年、各期次冰川规模和物质平衡线恢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深入探讨阿尔泰山与中亚其他山地冰川发育的时空差异及成因。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保存了典型的第四纪冰川地貌。侵蚀地貌表现为成层分布的冰斗、角峰、刃脊、大型羊背石、冰川磨光面、冰川槽谷和冰蚀湖等。沉积地貌主要是冰碛垄、冰碛丘陵、冰水平原以及广泛分布的冰川漂砾。25 个 10Be 暴露测年结果为:151.3 ± 14.8~182.3 ± 17.9 ka、107.5 ± 10.4 ka、64.1 ± 6.1~69.8 ±6.6 ka、39.1 ±3.7~48.5 ± 4.6 ka、18.4 ±1.8~22.2 ±2.1 ka,应用地貌地层学原理,初步确认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经历7次冰进,可分别对应倒数第二次冰期(MIS 6)、末次间冰期冷阶段(MIS 5d)、末次冰期早期(MIS 4)、末次冰期中期(MIS 3b)、全球末次冰盛期(LGM)、新冰期和小冰期。22个沉积学粒度样品特征表明喀纳斯湖口三组终碛垄组成的冰碛丘陵为同一次冰期,即LGM的产物,与10Be暴露测年结果相一致,与前人的OSL测年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此外湖口冰碛丘陵、冰碛丘陵外围的冰水平原和东侧三级冰碛台地的粒度特征差异较大,也与10Be暴露测年的结果相互印证。利用冰川漂砾的空间分布恢复各期次冰川发育的规模。冰川规模由老到新,呈逐渐变小规律。自冰川站至下游接近冰川末端,MIS 6时期冰川厚度由787 m减到111 m,宽度由5300m减到700m,覆盖范围包括主谷及两侧的山梁和支谷,延伸的长度和宽度都最大,MIS 5d时期冰川厚度为66~500 m和宽度为350~4450 m,末次冰期的早中晚三个阶段,冰川规模继续变小,其中MIS 2的冰川末端覆盖湖口的冰碛丘陵。阿尔泰山与中亚的天山、帕米尔高原相类似,末次冰期最大规模发生在末次冰期早期MIS 4阶段,而非青藏高源内部某些地区的MIS 3阶段或全球末次冰盛期。通过与中亚的天山、帕米尔阿莱山脉进行广泛的冰期序列对比,得出中亚山地普遍发育MIS 6、MIS 4、MIS 2和LIA冰进,而类似MIS 5、MIS 3这种相对的暖期和YD、8.2 ka冷事件等快速气候事件在中亚山地可能并不具有普遍性。中亚山地各期次ELA降低值和冰川长度退缩值差异表明,阿尔泰山西侧即没有高大山体阻挡,且地理位置更加靠北,低温和降水组合都较天山有利,所以冰川规模最大,活跃程度最高。阿尔泰山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优于天山,但构造条件即山体海拔不及天山,所以两大山脉的最老冰期启动时间(基于10Be测年)都始于MIS 6阶段。
张彦[6](2016)在《新疆阿尔泰山区全新世泥炭发育特征及区域环境演变》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随着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气候变化研究计划的开展,重建过去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气候研究的主要内容。泥炭是由不同植被残体堆积而成,对气候与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是记录过去气候变化的良好地质档案,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新疆地区是亚洲中部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脆弱,是响应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我国阿尔泰山位于新疆北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结构与气候特征,使得山区泥炭资源丰富,是获取我国西北山区环境变化信息的理想地理场所。2014年8月,本人参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北疆泥炭调查组开展的阿尔泰山区泥炭资源调查工作,共调查主要泥炭地7处,钻取36个泥炭剖面。本论文选取由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管理,受人类干扰小,植被覆盖完整的铁力沙汗泥炭沼泽作为本研究采样点,钻取395 cm的连续泥炭沉积柱芯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剖面岩性、有机质(OM)和腐殖化度(HD)的变化特征,选取5个泥炭样品(3个泥炭全样样品,2个挑选的植物残体样品),通过AMS14C测年技术,获得5个年代数据,并建立泥炭剖面的年代学框架。对泥炭剖面容重、灰分、OM、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和泥炭HD(395个样品,1 cm或2 cm分辨率)等理化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全新世时期铁力沙汗泥炭发育特征。结合对泥炭剖面中TOC、HD、正构烷烃、孢粉的高分辨率多指标综合解译,重建阿尔泰山区全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阿尔泰山区全新世泥炭发育特征及其记录的区域环境变化信息表明:早全新世时期(8.0 cal kyr BP前),研究区以荒漠植被为主,气候极度干旱。泥炭分解度大,矿化严重,属于富营养泥炭。早-中全新世时期(8.05.5 cal kyr BP),湿生草本植被出现,气候较早全新世时期干旱有所缓解。中全新世时期(5.54.0 cal kyr BP),以木本和荒漠草本植被为主,气候温暖干旱。早-中和中全新世两个时期,泥炭有机质含量和营养成分增加,分解度较大,属于富营养泥炭发育阶段。晚全新世时期(4.01.0 cal kyr BP),湿生草本和藓类大量输入,气候进入寒冷湿润阶段。4.03.5 cal kyr BP,藓类占绝对优势,泥炭有机质含量较高,营养成分较低,分解度较小,属于典型的贫营养泥炭发育阶段,泥炭累积速率较快。3.01.0 cal kyr BP,是苔草和藓类混合输入,属于中营养泥炭的发育阶段。近1.0 cal kyr BP,木本和荒漠植被大量输入,气候变得温暖干旱。泥炭营养成分高,属于富营养泥炭发育阶段。新疆阿尔泰山区与周边山区及新疆其他地区以及亚洲季风区的气候变化信息对比分析表明,全新世时期,新疆阿尔泰山区泥炭记录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周边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及水热组合特征大致相同,但与亚洲季风区气候变化呈“错相位”关系,说明全新世时期,新疆阿尔泰山区气候很难受到亚洲季风的影响。我国西北干旱区湿度变化与北大西洋海面温度变化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该地区的降水主要来自西风携带的北大西洋水汽。本研究泥炭记录的新疆阿尔泰山区湿度变化不完全与北大西洋海面温度一致,太阳辐射可能是引起阿尔泰山区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山区湿度变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引起水分蒸发的影响。此外,阿尔泰山山体和地质结构特征、海拔高度、山地小气候特征以及冰川积雪和融水等也是影响阿尔泰山区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杨更,陈斌,张成功,郭文会,陈云[7](2012)在《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及其地学意义》文中认为新疆喀纳斯是以喀纳斯冰川堰塞湖为代表的冰川地貌类国家地质公园,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典型,保存系统、完整,类型多样,可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5大类,是全球中低海拔地区第四纪冰川地貌保存完好的典型走廊之一,以喀纳期湖和月亮湾、神仙湾、卧龙湾等为代表,不仅观赏性强,而且具有很高的地学意义,目前已被国土资源部批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江合理,赵井东,殷秀峰,李忠勤,康剑,孙吉舟[8](2012)在《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末次冰期OSL年代学新证》文中研究指明布尔津河支流喀纳斯河源于中俄蒙三国交界处友谊峰的南坡,为额尔齐斯河的重要源区.友谊峰连同奎屯峰等高峰形成了阿尔泰山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在第四纪期间,这些冰川都发生了规模较大的进退,在河谷中留下了形态较为清晰的冰川地形.应用OSL单片再生剂量测定技术对采自主U型谷两侧的高大侧碛垄进行了定年,测年结果分别为(27.2±2.0)ka(K-1)与(16.1±1.5)ka(K-2).基于地貌地层学原理、并结合已有的年代学资料(OSL与14 C)与古气候研究资料,末次冰期以来喀纳斯河流域共有5次规模较大的冰进,分别为小冰期、新冰期、末次冰期晚冰阶(MIS 2)、末次冰期中冰阶(MIS 3中期)与末次冰期早冰阶(MIS 4).
刘亮,许姗,柴乐,张威[9](2018)在《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第四纪冰川研究进展与问题》文中研究说明喀纳斯河谷位于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南坡中段,研究区陈列了多期次第四纪冰川遗迹,是研究区域地貌过程演化和古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经过近40年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第一,摸清冰川地貌特征,运用地貌地层学原理进行冰期序列的配套;第二,年代学进展喜人,利用14C、OSL、ESR、CR N等绝对定年技术获得了一批年代学数据,并据此划分了详细的冰进阶段,分别对应MIS 6、MIS 5、MIS 4、MIS 3、MIS 2(LGM)以及新冰期和小冰期。取得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新的问题,如:各阶段冰进范围划定存在争议;利用各种测年手段确定湖口冰碛丘陵的形成年代存在差异;LGM以来的年代学研究薄弱。这些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崔之久,易朝路,严竞浮[10](1992)在《新疆阿尔泰山哈纳斯河流域及其邻域第四纪冰川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新疆阿尔泰山哈纳斯河流域及其邻域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类型和特征,哈纳斯河流域第四纪时期至少发生过5次明显的冰川事件,即倒数第三冰期,倒数第二冰期,倒数第一冰期(末次冰期),新冰期和小冰期。其中,更新世的3次冰川作用规模巨大,倒数第三冰期的冰川呈半覆盖式,倒数第二冰期和倒数第一冰期时发育了长达96km以上的大型山谷冰川。古冰川属于冰温高、活动性大和侵蚀能力强的温冰川。从新到老,每次冰期的雪线下降幅度一次比一次大。
二、阿尔泰山哈拉斯河流域冰川遗迹及冰期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尔泰山哈拉斯河流域冰川遗迹及冰期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特征、成因分析及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地质公园是开展旅游地学研究的最佳平台 |
1.1.2 旅游地学研究对地质公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1.3 喀纳斯是开展地质公园综合研究的理想地区之一 |
1.1.4 项目支撑 |
1.2 国内外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研究进展 |
1.2.1 地质遗迹景观研究现状 |
1.2.2 地质公园研究现状 |
1.2.3 新疆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研究现状分析 |
1.3 新疆喀纳斯地质公园研究进展 |
1.3.1 喀纳斯地质公园科学研究史概述 |
1.3.2 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第2章 公园概况 |
2.1 位置及交通概况 |
2.2 自然地理条件 |
2.2.1 地貌特征 |
2.2.2 气候特征 |
2.2.3 河、湖与水文特点 |
2.2.4 土地与土壤特征 |
2.2.5 生物 |
2.3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章 地质遗迹景观的地质背景 |
3.1 大地构造与构造层特征 |
3.2 前第四纪地质 |
3.2.1 地层 |
3.2.2 岩浆岩 |
3.2.3 地质构造 |
3.2.4 区域地质发展史 |
3.3 第四纪地质与新构造运动 |
3.3.1 第四纪堆积物特征 |
3.3.2 公园及邻区新构造运动 |
第4章 地质遗迹景观分类体系 |
4.1 地质遗迹景观分类方案 |
4.1.1 主要分类方案简述 |
4.1.2 地质遗迹景观分类方案 |
4.2 地质遗迹景观分类 |
4.3 地质遗迹景观组合与景区划分 |
4.3.1 地质遗迹景观组合 |
4.3.2 地质公园景区划分 |
4.4 其他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
4.4.1 自然景观 |
4.4.2 人文景观 |
第5章 主要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及成因分析 |
5.1 喀纳斯湖泊景观 |
5.1.1 特征 |
5.1.2 喀纳斯湖的形成与演化 |
5.2 第四纪冰川地貌景观 |
5.2.1 第四纪冰川地貌特征 |
5.2.2 冰川地貌的形成演化和第四纪冰期划分 |
5.3 河流景观 |
5.3.1 河流景观特征 |
5.3.2 河流景观的形成与演化 |
第6章 地质遗迹景观对比评价 |
6.1 地质遗迹景观对比 |
6.1.1 喀纳斯湖的对比 |
6.1.2 第四纪冰川地貌的对比 |
6.2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 |
6.2.1 地质遗迹景观定性评价 |
6.2.2 地质遗迹景观定量评价 |
第7章 喀纳斯地质公园发展模式研究 |
7.1 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 |
7.1.1 地质公园的建设目标和要求 |
7.1.2 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 |
7.1.3 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 |
7.2 地质公园发展模式研究 |
7.2.1 “PST”可持续发展模式 |
7.2.2 “PST”可持续发展模式三大系统间的关系 |
7.3 保护系统 |
7.3.1 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工程 |
7.3.2 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
7.3.3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
7.3.4 人文景观保护工程 |
7.4 科普系统 |
7.4.1 科学研究工程 |
7.4.2 科学考察工程 |
7.4.3 科学普及工程 |
7.5 旅游开发系统 |
7.5.1 旅游产品工程 |
7.5.2 客源市场开拓工程 |
7.5.3 旅游设施建设工程 |
7.6 保障措施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A 主要的地质遗迹景观照片 |
附录 B 其它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照片 |
(2)阿尔泰山哈拉斯河流域冰川遗迹及冰期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质地貌概况 |
二、冰川地貌和第四纪冰川遗迹 |
1. 冰斗成层性分布 |
2. 冰川槽谷普遍发育 |
3. 冰川湖成串珠状分布 |
4. 角峰、刃脊随海拔高度增大而发育完好 |
5. 基岩冰溜面和羊背石多处出露 |
6. 冰川沉积物广泛分布 |
三、第四纪冰期的初步探讨 |
(3)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晚第四纪冰川地貌演化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区概况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样品的采集与谷地和冰川漂砾位置的确定 |
3.2 室内测定 |
4 讨论 |
4.1 冰期系列 |
4.2 喀纳斯河谷的第四纪冰川地貌演化过程分析 |
4.3 讨论 |
5 结论 |
(4)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 ——基于光释光测年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第四纪冰川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质地貌 |
2.1.2 气候 |
2.1.3 垂直地理分带 |
2.1.4 古冰川对砂金的影响 |
2.2 现代冰川及其特征 |
2.2.1 冰川数量及其分布 |
2.2.2 雪线及冰川特征 |
2.2.3 冰川近期变化 |
2.3 喀纳斯河流域冰川地貌 |
2.3.1 冰川侵蚀地貌 |
2.3.2 冰川堆积地貌 |
第三章 采样与光释光测年方法 |
3.1 第四纪冰川测年方法简介 |
3.2 光释光测年基本原理与方法 |
3.3 释光产生的机制 |
3.4 样品的采集 |
3.5 样品的预处理 |
第四章 冰碛年龄测定结果 |
4.1 等效剂量的测定 |
4.1.1 预热温度的选择 |
4.1.2 生长曲线 |
4.1.3 样品的 De 分布 |
4.2 年龄计算 |
第五章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 |
5.1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冰期序列 |
5.2 阿尔泰山第四纪冰川演化与祁连山、天山对比 |
5.2.1 布尔津冰期 |
5.2.2 倒二冰期 |
5.2.3 末次冰期 |
5.2.4 新冰期 |
5.2.5 小冰期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第四纪冰川地貌演化与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进展 |
1.2 冰川年代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3 阿尔泰山第四纪冰川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创新之处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2.2 研究区地质地层条件 |
2.2.1 构造地质 |
2.2.2 地层分布 |
2.3 研究区气候特征 |
2.4 研究区河流分布 |
2.5 研究区垂直自然带划分 |
2.6 阿尔泰山现代冰川分布及变化趋势 |
2.6.1 现代冰川数量与分布 |
2.6.2 阿尔泰山50年来冰川变化与特征 |
第三章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冰川地貌特征与样品采集 |
3.1 喀纳斯河谷冰川地貌特征 |
3.1.1 侵蚀地貌特征 |
3.1.2 堆积地貌特征 |
3.1.3 喀纳斯湖成因研究 |
3.2 野外样品采集 |
3.2.1 年代学样品采集原则与步骤 |
3.2.2 年代学与沉积学样品采集 |
第四章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10)Be暴露测年 |
4.1 宇宙成因核素测年原理与结果 |
4.1.1 宇宙成因核素的概念和测年原理 |
4.1.2 宇宙成因核素的测年精度和范围 |
4.1.3 样品前处理与AMS测试 |
4.1.4 样品AMS测试与~(10)Be暴露年代计算结果 |
4.2 冰碛垄和冰碛台地形成年代解释 |
第五章 阿尔泰山冰川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 |
5.1 粒度实验原理与方法 |
5.1.1 粒度分析参数及其意义 |
5.1.2 粒度分析参数计算与样品前处理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六章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冰川规模与演化 |
6.1 倒数第二次冰期(MIS 6) |
6.2 末次间冰期MIS 5d阶段冰进 |
6.3 末次冰期早期(MIS 4) |
6.4 末次冰期中期(MIS 3b) |
6.5 全球末次冰盛期LGM |
第七章 阿尔泰山与中亚其他山地冰川发育时限与规模差异探讨 |
7.1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现代与古物质平衡线确定 |
7.2 基于~(10)Be测年的阿尔泰山与天山、帕米尔阿莱山脉冰期序列对比 |
7.3 阿尔泰山与中亚其他山地冰川发育差异讨论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8.1 结论 |
8.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6)新疆阿尔泰山区全新世泥炭发育特征及区域环境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泥炭累积与泥炭沼泽发育 |
二、泥炭古环境代用指标的研究 |
三、泥炭记录的古环境研究进展 |
四、我国泥炭记录的古环境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三、创新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采集 |
第一节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
一、地形地貌特征 |
二、气候特征 |
三、水文特征 |
四、植被特征 |
五、泥炭地分布特征 |
第二节 研究样点选取及样品采集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样品室内分析 |
一、泥炭基本理化性质参数分析 |
二、有机化合物正构烷烃的测定 |
三、孢粉的鉴定 |
第二节AMS ~(14)C年代序列的建立 |
一、AMS ~(14)C年代测定 |
二、泥炭剖面年代序列的建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阿尔泰山区泥炭剖面特征及泥炭发育过程 |
第一节 阿尔泰山区泥炭剖面特征 |
一、泥炭剖面岩性特征及主要植物残体 |
二、泥炭容重和灰分变化特征 |
三、泥炭TOC、TN和TP的变化特征 |
四、泥炭分解度的变化特征 |
第二节 新疆阿尔泰山区全新世泥炭发育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阿尔泰山泥炭记录的全新世区域环境变化 |
第一节 泥炭剖面有机碳和腐殖化度记录的区域古环境变化 |
第二节 泥炭剖面正构烷烃记录的区域古环境变化 |
一、泥炭剖面正构烷烃分布的结果分析 |
二、正构烷烃记录的阿尔泰山区全新世环境变化 |
第三节 泥炭剖面孢粉记录的区域古环境变化 |
一、泥炭剖面孢粉组合特征和划分带结果分析 |
二、孢粉谱图的主成分(PCA)结果分析 |
三、泥炭孢粉记录的阿尔泰山区全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 |
第四节 阿尔泰山泥炭综合指标记录的全新世区域环境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疆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区域对比及驱动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与阿尔泰山区湖泊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对比 |
第二节 与新疆地区湖泊记录的全新世环境信息对比 |
第三节 与季风区泥炭记录的全新世环境信息对比 |
第四节 阿尔泰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本研究主要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及其地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公园概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 |
2.2 地层 |
2.3 岩浆岩 |
2.4 构造 |
3 地质遗迹分类 |
4 主要地质遗迹特征及地学意义 |
4.1 地貌景观 |
4.2 水体景观 |
4.3 地质剖面 |
4.3.1 地层剖面 |
4.3.2 岩浆岩剖面 |
5 结论 |
(8)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末次冰期OSL年代学新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概况 |
2 冰川地貌 |
2.1 冰蚀地貌 |
2.2 冰碛地貌 |
3 研究方法与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9)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第四纪冰川研究进展与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第四纪冰川研究概况 |
3 冰川地貌 |
3.1 侵蚀地貌特征 |
3.1.1 角峰和刃脊 |
3.1.2 成层分布的冰斗 |
3.1.3 冰川槽谷 |
3.1.4 冰川磨光面和羊背石 |
3.2 堆积地貌特征 |
3.2.1 冰川漂砾特征 |
3.2.2 冰碛垄 |
4 年代学进展 |
5 展望与存在问题 |
5.1 多种测年结果存在差异 |
5.2 LGM以来的年代学研究薄弱 |
四、阿尔泰山哈拉斯河流域冰川遗迹及冰期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特征、成因分析及发展模式研究[D]. 杨更. 成都理工大学, 2013(10)
- [2]阿尔泰山哈拉斯河流域冰川遗迹及冰期的初步探讨[J]. 刘潮海,王立伦. 冰川冻土, 1983(04)
- [3]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晚第四纪冰川地貌演化过程[J]. 张威,付延菁,刘蓓蓓,刘亮,崔之久,师源凰,王斯文. 地理学报, 2015(05)
- [4]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 ——基于光释光测年技术[D]. 江合理.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4)
- [5]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第四纪冰川地貌演化与年代学研究[D]. 刘亮.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6)
- [6]新疆阿尔泰山区全新世泥炭发育特征及区域环境演变[D]. 张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6(01)
- [7]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及其地学意义[J]. 杨更,陈斌,张成功,郭文会,陈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04)
- [8]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末次冰期OSL年代学新证[J]. 江合理,赵井东,殷秀峰,李忠勤,康剑,孙吉舟. 冰川冻土, 2012(02)
- [9]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第四纪冰川研究进展与问题[J]. 刘亮,许姗,柴乐,张威.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8(05)
- [10]新疆阿尔泰山哈纳斯河流域及其邻域第四纪冰川作用[J]. 崔之久,易朝路,严竞浮. 冰川冻土, 19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