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三教统筹增强农村成人教育的服务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03)在《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农村社区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农村社区教育进行了研究。首先,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研究了农村社区教育与农村社会环境的辨证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关系等;其次,研究了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组织与管理体制、特点与类型、存在问题与发展走向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提出了适宜于我国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实施策略。全文共六章。 第一章:主要阐述当代社区教育的形成背景、发展趋势,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进展,本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问题。 第二章: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农村社区教育的理论问题。主要对农村社区教育的概念、特性、结构体系、组织机构、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农村社区教育与其它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功能进行了论述。 第三章:对影响中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将中国农村社区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母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研究农村社区教育与农村社会环境的辨证关系,把握社区发展与社区教育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从农村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人口以及农村教育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内容包括: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村社区教育产生和形成的正面影响,现存的农村社会经济问题及其对农村社区教育带来的挑战;②村民自治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了良好环境,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合作经济在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作用;③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农村社区教育的促进,以及未来农村科技革命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迫切需要;④农村人口思想观念的变革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积极意义,以及农村人口素质相对落后的现状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特殊需求与迫切性。⑤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对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农村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 第四章:对中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首先,阐述了农村教育理念的变革、现代农村社区教育思想的发展以及农村社区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其次,从教育目标与内容、类型与特点、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等方面,对目前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同时分析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区域差异及基本经验;最后,指出了农村社区教育面临的问题,并对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走向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提出了适宜于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式。首先分析了国外社区教育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其次,分析了构建中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原则与基本构成要素;再次,对中国经济发展区域进行了划分,对我国已有农村社区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不同经济类型地区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式,包括经济发达地区的全面教育型模式、农村社区学院、网络型教育模式: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型模式、乡(镇)成人校为中心的模式;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行政地域型模式、城乡结合型模式、双向互动型模式: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中心型模式、以可持续内容为主的模式等农村社区教育模式。 第六章:提出实施农村社区教育的策略。从农村社区教育系统完善、外部环境优化、总体运作程式、农村社区教育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如何实施农村社区教育的策略与建议,包括农村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建立、总体运作的层次性与系统性、区域差异的梯度式推进,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改进、社区教育队伍的稳定,以及强化农村社区教育意识、合理利用农村社区教育教育资源、发挥城市社区教育的辐射作用等策略。 农村社区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社会化的模式,在我国,农村社区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也刚刚开始。本文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进行了研究,在理论体系、研究思路、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构建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工作,构建的中国不同经济类型区农村社区教育模式,为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从而丰富了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理论体系,对相关研究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唐智彬[2](2012)在《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了解决农村问题,中央政府最近连续9年均将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涉农”。农村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村人口收入的提高和国民待遇的改善,而破解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让农村人口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承担了面向农村人口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任务,主要包括:提供正式职业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转移培训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村创业培训等诸方面的内容。涉及面广且体系复杂,目前问题较多,改革的难度较大。基于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本文认为办学模式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分析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特征,提出了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目标、内容与举措。本文分别从两个视角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生产方式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迁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嵌入性。随着生产方式的变迁,从手工业时代,到前期工业经济时代,再到发达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方式不同,造就了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同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也要适应一定阶段与一定区域的主流生产方式,才可能具备满足需求的服务能力。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嵌入性问题上,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经济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嵌入”是理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关系的重要工具;二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嵌入在经济社会环境中的,具有典型的嵌入性特征;三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嵌入性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与分析。在历史研究部分,本文回顾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回顾了民国教育家的农村教育实验、“社来社去”模式、“半农半读”模式、“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模式、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等,分析了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历史发展的特征与规律。本文从经济、社会与政策三个方面对办学模式改革的嵌入环境进行了分析,嵌入环境决定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特征。嵌入环境下办学模式改革需求主要体现在功能扩展、质量提高和注重地区差异等方面。因此,办学模式改革主要是改革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办学方式、办学内容;在改革的措施方面,要重视发挥政府职能、拓展部门合作机制、改革培养模式,激发教育产业的融资功能、树立正确改革代价观等。基于上述讨论,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一个地区的办学模式,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决于办学模式是否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及发展需求相适应,在一个地区被验证为成功的办学模式,在“移植”到其他地区之后,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造。因而,在办学模式的选择上,“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附录部分是两个案例研究:一是湖南邵阳“十百千万工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脱嵌”及其遭遇挫折带给我们的反思与教训;二是湖南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改革的嵌入性分析。通过对案例的反思,我们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要走出“一总结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的怪圈、要走出过度依赖政府、走出部门之间合作困局,办学模式改革也要超越“设计”与“内生”之争,在充分考虑嵌入性的基础上,寻求科学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方案与发展对策。
张学勇[3](2009)在《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从2004年到2009年连续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直指“三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建农、惠农、支农的政策与措施,表明了党中央对农业农村问题的高度重视和逐步解决好农业农村问题的坚定决心。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农村成人教育是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农村成人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环节,农村成人教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因此,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愈来愈显得重要。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调查法以及比较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村成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在搜集大量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梳理河北省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揭示现阶段河北省农村成人教育存任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设想。正文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梳理已有的相关文献,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说明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沿革。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历程的透析,为下文研究农村教育改革取得的成绩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河北省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河北省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深索出“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举措,有力促进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第四部分,现阶段河北省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农利成人教育不受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管理分散,经费投入不足,致使河北省农村成人教育基础薄弱,不能开展大规模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工作,教育培训质量也无法保证。第五部分,河北省农村成人教育改革的思考。根据目前河北省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刘文菁[4](2009)在《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有13多亿人口,其中7亿多在农村,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的教育。新形势下,研究农村教育和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我国农村发展内在规律的本质要求。关于农村教育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目前已基本达成共识,即农村教育是包含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框架体系,并被认为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城乡二元结构时期的产物。但是,农村教育也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和表现特征,农村教育的发展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使人们认识到了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而促生了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逐渐替代物质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发展教育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农村教育和经济作为农村社会的两大主要系统,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既可以推动农村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也可以促进农村社会功能的增强和结构的优化。因此,农村教育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和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既有外部的(诸如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等),也有内部的(诸如不同结构的家庭对教育的投入等)。通过对我国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农村教育既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那么,对于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内容,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其发展的侧重点也不同。目前来说,发达国家更侧重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发展中国家侧重于农村基础教育的研究;欠发达则侧重于成人教育的研究。通过对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性的现状分析和国外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经验的借鉴,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促进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唯一措施。
廖其发[5](2018)在《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文中提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一场持续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这场改革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酝酿和初步试点阶段(1978-1988年);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阶段(1989-2000年);平稳开展与转型阶段(2001年至今)。40年来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绩:人们的农村教育观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农村教育战略地位有所落实;农村"两基"目标基本实现;农村教育结构有所变化,初步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共同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与技术素质;促进了农科教或经科教一定程度的结合与协调发展;提升了农村教育直接服务"三农"或"科教兴农"的能力及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能力。40年来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也留下了一些经验教训: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是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积极支持是农村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兼顾各方教育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农村教育必须坚持的办学方向;综合改革与单项改革相统一、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相统筹应该是农村教育改革的常态;三教统筹、共同发展是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适切的"农科教结合"或"经科教结合"是农村教育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完善相关体制与机制是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扎实实验、稳步推进是农村教育改革的基本路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农村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农村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6](2013)在《农村成人教育基层调研报告》文中指出为了解掌握农村成人教育基层现状,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根据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及农村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2012年工作计划,农村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开展了农村成人教育基层调研活动,抽取了天津、上海、江苏、山西、四川等五省(市)承担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于·布仁巴雅尔[7](2003)在《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文中提出博士学位论文《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所涉及到的是一个在国内外研究极为薄弱的重大现实问题。论文对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等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以侧重质性研究的实地调查为基础,运用人类学的整合性分析法和跨学科分析法,探讨了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特点、基本原理和实践对策,尤其是充实民族文化、现代科技文明与民族地区乡村持续和谐发展相整合的理念。因此,该论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独特的学术价值。 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部分:(1)基础理论研究:阐释民族地区实用科技培训推广的基本理念;分析制约民族地区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民族文化传统等独特因素的影响,以阐明其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特点;(2)历史研究:总结我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发展历程、主要经验与教训;(3)调查研究:探明当前民族地区乡村科技培训与推广的实践举措、面临的主要挑战与特殊问题;(4)对策研究:借鉴国内外科技推广培训的制度和实践项目,尤其是比较具有跨时空、跨文化适应性、可供民族地区借鉴的策略、技术和手段,探讨促进当前民族地区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革新对策,包括体制改革、项目运作和质量保证等方面。其中,现实研究和理论研究是重点,对策研究是难点。 作为专门、深入探讨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第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之处在于,其一,指出了村民个体的文化资本和意识状态是制约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重要因素;其二,论证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本质是民族地区个体社会化和社区文化变迁的重要手段;其三,阐释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公益性及其政府的责任;其四,剖析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目标和内容的全面性及其理念;其五,说明了高校制度化地纳入乡村科技推广体系的重大意义;其六,说明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中重视弘扬科学精神与批判意识的重大意义和操作技术;其七,系统地阐述了现代科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张力及其在推广培训中的调适。
张春梅[8](2013)在《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成人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成人教育对于实现农村成人的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在传统意义上,农村成人教育主要被视为一种基于农村成人个体自发需要的补偿教育,政府作为实施成人教育的主体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与制度保障。目前,阻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因素日渐增多且越加严重。笔者借助文献研究法与调查研究法,梳理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历史发展、考察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现状,发现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滞后且长期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推进。因此,笔者将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难题破解作为研究主题,认为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是成人教育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它将成人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有助于从整体上推进成人教育的发展。故而,该研究的核心在于梳理制约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诸多关系,并力图从根本上促进这些关系或各自孤立的作用因素在协同创新水平上的有效整合。基于此思考,本研究以探讨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内涵为起点,试图揭示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二重性及辩证性;并尝试引入终身教育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探讨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继而反思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历史发展、管窥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现状、从多视角分析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障碍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新机制的若干研究结论。结合研究的整体脉络,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的研究问题可概括如下:第一部分导论。教育是发展的内源动力,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关乎农村成人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全局的发展,它从整体、开放、联系的角度正视西部农村实际。但国内关于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研究并未引起研究者们足够的重视。第二部分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概述。在社会科学领域,机制泛指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合、配合、渗透、制约等作用方式,它是系统中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灵魂”,将系统的功能与结构联系起来。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是指为了保障并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持续发展而形成的农村成人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它体现了农村成人教育的整体性、联系性与开放性。机制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事实形态彰显着行为主体、行为准则、得益方式、反馈系统于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整体的作用,此四个方面也成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构成要素。此外,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二重性是深入分析事物的基点,现实中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是一种矛盾相互“妥协”的结果。而辩证分析则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方向性与有效性。第三部分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理论探讨。在终身教育席卷全球的当下,终身教育理念成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与变革的理论指导。成人教育固有的公共产品属性突显了政府及非政府组织机构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政府是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主体,但存在“政府失灵”的情况,因此非政府组织或个体也是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行为主体。机制设计理论通过设计博弈的具体形式,在满足参与者各自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使参与者在自利行为下选择的策略的相互作用能让配置结果与预期目标相一致,它为分析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在机制设计理论看来,满足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是机制达成社会目标的两个条件。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系统科学规范”强化了人们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反馈原理揭示了变化中的稳定性、有序原理揭示了多样性中的统一性、整体原理揭示了联系中的完整性,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审视农村成人教育,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第四部分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现实反思。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历史发展彰显了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但问题依然存在,为深入了解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选取几个调查对象加以分析是有效的。调查结果将问题及原因聚焦于此三个方面: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本质认识的误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制度障碍、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整体性的规避。第五部分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构建。从机制构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定位、构成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准则、得益方式、反馈系统)、运行方式五个方面探讨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不仅是机制特点的体现,也是机制运行的诉求。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构建的指导思想包括立足整体、注重统筹,理顺关系、重视协调。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应秉持的原则包括整体与部分的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平衡、自主发展与整体目标的达成、多元丰富与特色发展的彰显。目标是人们行为的导向,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目标定位即为创生良好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建设、缩小区域发展与资源配置差距、统筹资源促进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对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构成要素的分析将有利于我们深入剖析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内涵,进而提升机制设计及运行的有效性。其中,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及非政府部门、组织及个人;行为准则既包括显性的政策法规,也包括隐性层面的意识形态与价值抉择,它们是“机制的核心内容”,共同规范着行为主体的意识与行为方式,促使行为主体在确保“利我型”的同时兼顾整体利益,实现激励相容;得益方式是对机制所导致的得益的一个划分方式,同行为主体的具体行为直接相关,有效的得益方式能激励行为主体的积极参与,最终实现激励相容;反馈系统是机制不断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反馈系统可以决定延续、调整或纠正机制的运行。自我实施方式与强制实施方式共同成为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运行方式,且二者相辅相成。第六部分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有效运行的条件保障。结合对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分析看,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条件保障涉及以下六个方面:提升行为主体对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认识、调动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内外动力、完善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政策法规、健全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注重不同教育资源的统整与利用、加强对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服务与指导。
余秀琴[9](2009)在《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中国经济转型已进入科学发展轨道,当今合作职业教育已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主流,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正稳步踏上新的历史征程。在新的环境中职业教育必须有新的发展特色。目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已提上政策议程,但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和解决。围绕着实践、理论、政策和策略这四个研究重点和特定环境中职业教育资源合作配置这条研究主线而展开,构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研究框架,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判断和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分析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历程、现状和问题;研究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创新;从政策系统、政策过程和政策内容角度分析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政策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从战略规划、组织变革、制度建设角度探讨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策略。重要研究结论有:其一,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经济转型期不同阶段合作职业教育的表现形式,提出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渐进性、方向性探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其二,从资源配置角度,分析了政府、市场与职业教育集团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过程中的新型资源配置关系,提出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好特定环境中职业教育资源合作配置问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合作培养。其三,从政策分析、战略规划、组织变革和制度经济学角度,重点分析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政策问题的认定和政策目标体系,及三大发展策略,提出了一揽子加快推进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保障和策略建议。主要研究创新点表现为两大层面:一是研究路径的创新:采取了“实践—概括—理论,经由政策和策略,再指导实践”的研究路径。二是部分研究观点的创新:1.丰富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概念体系。2.概括了五个新的理论观点。含职业教育资源合作配置理念;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四跨”利基论;职业教育集团与境俱进观;合作职业教育观以及组织集合体概念。3.构建了五个新的结构模型。含职业教育集团类型树;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环境分类及相应关系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目标架构;职业教育集团化组织设计架构以及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四层四维战略规划架构。4.梳理出三个新的演进路径。含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适应性探索的演进;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演进以及职业教育集团化政策问题的演进。5.确立了一条职业教育集团治理的首要原则,即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治理主客体责权利统一原则。6.提供了一个制度分析框架和一份政策建议稿。《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是笔者在参与“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重大课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研究工作背景下确立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经过历时两年的课题跟进、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理论探讨,应用了职业教育学、教育学、管理学、组织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策学等多学科观点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为加快推进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为职业教育集团利益相关者制定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政策,规划发展战略、设计组织结构和开展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王伟[10](2012)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对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模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模式进行展望。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农村以“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丰收计划”为依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广泛关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其中,西部农村的教育综合改革问题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研究者对西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其研究工作也有所深入。也就是说,自原国家教委提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之后,我国学术界对西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经历了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转变。但是,学术界对我国西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特别是一个县域内的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模式还缺乏相关研究,对整个西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路径也缺乏整体的思考。因此,本文试图对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总结,使人们对县域内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有一整体认识,并对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县域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模式进行展望。全文除绪论外,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选题意义、研究思路、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等,并对相关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学术界关于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所进行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对国外农村教育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综述。正文的第一部分是对石柱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沿革的回顾和梳理。文中以农村教育改革的变化为线索,以重大事件为断点,将重庆市石柱县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历程按照历史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加以介绍和分析:石柱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1987年——1992年);石柱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全面实施阶段(1993年——1996年);石柱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阶段(1997年——2007年);石柱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统筹城乡阶段(2008年至今)。正文的第二部分是对石柱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模式的总结。本部分主要从改革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式、运行机制和理论挖掘对其县域教育综合主要模式进行阐述。首先,树立“协调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前提;其次,坚持“统筹结合”的改革方式是关键;第三,建立“高效科学”的运行机制是支撑;最后,推动教育科研的良性发展是基础。正文第三部分是对石柱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模式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石柱县在改革的过程取得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然而改革作为一项革新工作,在变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笔者根据对石柱县的调研、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发现并总结出在改革与发展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正文第四部分是对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县域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模式的展望。对石柱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模式的总结与归纳是为在更广层面上寻求能够适应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县域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模式,具体来说:要努力转变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观念;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教育改革运行的体制机制;强化贫困地区教育综合改革的统筹协作;推进贫困地区教育综合改革督导与创新。
二、强化三教统筹增强农村成人教育的服务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三教统筹增强农村成人教育的服务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可持续发展趋势 |
1.1.2 终身教育理论的提出 |
1.1.3 学习社会化理念的发展 |
1.1.4 世界性社区发展浪潮 |
1.1.5 农村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
1.2 社区教育发展及其研究动态 |
1.2.1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2 研究动态 |
1.3 研究意义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
1.5 本论文研究方法 |
1.5.1 系统观-本文研究的思想方法 |
1.5.2 本文研究方法 |
1.6 本论文创新与有待研究的问题 |
1.6.1 创新之处 |
1.6.2 有待研究问题 |
第二章 农村社区教育基本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社区 |
2.1.2 农村社区 |
2.1.3 社区教育 |
2.1.4 农村社区教育 |
2.1.5 终身教育 |
2.1.6 学习化社会 |
2.2 农村社区教育的特性 |
2.2.1 教育类型的多样性 |
2.2.2 教育结果的显效性 |
2.2.3 组织管理的统筹性 |
2.2.4 农村学校的辐射性 |
2.3 农村社区教育结构体系 |
2.3.1 多序列的社区教育体系 |
2.3.2 多样性的社区教育结构 |
2.3.3 农村社区教育结构的相互联系 |
2.4 农村社区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关系 |
2.4.1 农村社区教育与教育 |
2.4.2 农村社区教育与农村教育 |
2.4.3 农村社区教育与城市社区教育 |
2.4.4 农村社区教育与农村学校教育 |
2.4.5 农村社区教育与农村成人教育 |
2.4.6 农村社区教育与农村终身教育 |
2.5 农村社区教育组织系统 |
2.5.1 内涵 |
2.5.2 组织形态 |
2.6 农村社区教育的功能 |
2.6.1 社区发展功能 |
2.6.2 教育辅助功能 |
2.6.3 双向服务功能 |
2.7 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
2.7.1 管理行为 |
2.7.2 管理体制 |
2.8 农村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
2.8.1 运行机制的基本要素 |
2.8.2 运行机制的启动 |
第三章 影响中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背景因素分析 |
3.1 社会经济因素 |
3.1.1 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社区教育产生和形成的正面影响 |
3.1.2 农村社会经济问题及其对农村社区教育的挑战 |
3.2 政治制度因素 |
3.2.1 村民自治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了良好环境 |
3.2.2 社区组织 |
3.3 科学技术因素 |
3.3.1 农业科学技术对农村社区教育的促进 |
3.3.2 农村科技革命迫切需要社区教育 |
3.4 人口因素 |
3.4.1 思想观念因素 |
3.4.2 人口素质 |
3.5 农村教育因素 |
3.5.1 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对社区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
3.5.2 农村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社区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
第四章 中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问题分析 |
4.1 农村教育理念的变革 |
4.1.1 教育为农村政治服务 |
4.1.2 教育面向农村实际需要 |
4.1.3 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 |
4.2 现代农村社区教育思想的发展 |
4.2.1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 |
4.2.2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 |
4.2.3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与教育思想 |
4.3 农村社区教育的萌芽 |
4.3.1 早期农村社区教育的萌芽 |
4.3.2 近期农村业余教育的开展 |
4.4 农村社区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
4.5 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现状 |
4.5.1 农村社区教育组织 |
4.5.2 农村社区教育实施机构 |
4.5.3 农村社区教育目标与内容 |
4.5.4 农村社区教育的类型与特点 |
4.5.5 农村社区教育的管理保障 |
4.6 区域差异分析 |
4.7 基本经验 |
4.8 农村社区教育面临的问题 |
4.8.1 处于起步阶段而又发展极不平衡 |
4.8.2 对开展社区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 |
4.8.3 缺乏“合作经济”作为基础 |
4.8.4 组织管理的机制不健全 |
4.8.5 农村社区教育的运作机制尚未完成 |
4.8.6 理论研究滞后于社区教育实践 |
4.9 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走向 |
4.9.1 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 |
4.9.2 从“农科教统筹”走向“经科教文一体化” |
第五章 中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研究 |
5.1 国外社区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5.1.1 继续教育和补偿教育两大模式 |
5.1.2 各国社区教育模式分析 |
5.1.3 对中国的启示 |
5.2 中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研究 |
5.2.1 农村社区教育模式构成要素 |
5.2.2 构建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原则 |
5.2.3 已有农村社区教育模式分析 |
5.2.4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模式选择 |
5.3 中国不同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构建 |
5.3.1 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模式 |
5.3.2 较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模式 |
5.3.3 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模式 |
5.3.4 落后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模式 |
5.3.5 不同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模式选择 |
第六章 农村社区教育实施策略 |
6.1 内部系统的完善 |
6.1.1 管理机制 |
6.1.2 教育形式与内容 |
6.1.3 师资队伍 |
6.2 外部环境的优化 |
6.2.1 强化农村社区教育意识 |
6.2.2 社区教育资源合理利用 |
6.2.3 发挥城市社区教育的辐射作用 |
6.3 总体运作方式 |
6.3.1 总体运作的层次性与系统性 |
6.3.2 增强示范效应 |
6.3.3 区域差异与社区教育的梯度式推进 |
6.4 农村社区教育评价 |
6.4.1 发挥农村社区教育评价的作用 |
6.4.2 农村社区教育的评价方式 |
6.4.3 农村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
6.4.4 评价需注意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2)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一、为什么是“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
二、为什么选择“嵌入性”视角 |
第二节 文献述评 |
一、“办学模式”在国家教育政策中的出现与演变 |
二、办学模式的有关研究 |
三、嵌入理论的有关研究 |
四、国外关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问题研究的简单回顾 |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研究假设与技术路线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内容 |
二、结构安排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
一、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基本健全,体系初步完善 |
二、农村职业教育规模基本稳定,普职比逐步合理 |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效益逐步显现,影响扩大 |
第二节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农村职业教育基层体系破环严重,功能难以发挥 |
二、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仍严重,农村职业教育认同度低 |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难以满足需求 |
第三节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农村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是一种典型的依赖型困境 |
二、我国基层财政体制特征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 |
三、功能性约束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 |
第四节 从办学模式角度看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办学体制单一性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困难 |
二、办学内容的结构性缺陷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 |
三、培养模式的功能性不足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参与度不高 |
四、保障措施不完善与执行不力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乏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一) ——生产方式变革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
第一节 手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与传统学徒制模式 |
一、手工业阶段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 |
二、手工业时代的传统学徒制职业教育 |
三、传统学徒制的几个基本特征 |
第二节 前期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
一、前期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 |
二、前期工业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
三、前期工业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
第三节 发达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
一、发达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 |
二、发达工业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
三、发达工业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
第四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业生产方式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
一、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 |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
三、知识经济生产方式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
第五节 生产方式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影响 |
一、生产方式决定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内在特质 |
二、生产方式影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外在形态 |
三、生产方式影响职业教育具体办学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二) ——嵌入性理论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嵌入性理论的源流与内容 |
一、卡尔.波兰尼对“嵌入性”理论的开创 |
二、格兰诺维特对“嵌入性”理论的重新阐释与发展 |
三、“嵌入性”理论的几个重要内容 |
第二节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嵌入性分析视角 |
一、嵌入性理论视角考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适切性 |
二、嵌入性理论视角考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方式 |
第三节 嵌入性视角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
一、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体现嵌入性的事实与特征 |
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嵌入经济社会环境的方式与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历史研究 |
第一节 1949年前农村教育实验的回顾与启示 |
一、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村改进实验 |
三、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乡农教育实验 |
三、中华平民教育推进会——乡村平民教育实验 |
四、乡村教育实验的几点启示 |
第二节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回顾与启示 |
一、农村业余教育、“社来社去”及“半农半读”的基本做法 |
二、农村业余教育、“社来社去”及“半农半读”的启示 |
第三节 “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模式的做法与启示 |
一、“三教统筹”的基本做法 |
二、“农科教结合”模式的基本做法 |
三、“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模式的启示 |
第四节 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做法与启示 |
一、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的基本做法 |
二、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的重要经验 |
三、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的启示 |
第五节 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做法与启示 |
一、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基本做法 |
二、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启示 |
第六节 历史比较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特点与规律 |
一、办学模式总是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相契合 |
二、办学模式改革是一个政府主导、职业教育机构、社会各方因素参与互动的过程 |
三、办学模式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具备持久的生命力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背景研究 |
第一节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经济背景 |
一、我国三次产业的总体发展特征 |
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生产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
三、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小规模分散经营并存 |
四、工业转型升级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
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
六、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与问题 |
第二节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社会背景 |
一、城乡差距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特征 |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之间的矛盾 |
三、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农民进城” |
四、我国人力资源构成的结构性矛盾 |
五、非正规化就业模式逐渐普遍 |
六、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存在问题的简单分析 |
第三节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政策背景 |
一、农村发展的相关重要政策 |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 |
三、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重要政策 |
第四节 嵌入环境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需求分析 |
一、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面临着改革的重要机遇与条件 |
二、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功能扩展 |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本质是培养质量提高 |
四、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应注重地区差异性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目标 |
一、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理想目标 |
二、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
一、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一般过程 |
二、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
第三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举措 |
一、重视对改革对象的调研 |
二、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与推动职能 |
三、拓展部门的合作机制 |
四、发挥教育产业的融资功能 |
五、尊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 |
六、遵循农村空间特征对办学的需求 |
七、尊重农村不同人群的教育服务需求和认知规律 |
八、树立正确的改革代价观 |
本章小结 |
结语: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
附录一:“脱嵌”与“十百千万工程”办学模式的挫折 |
第一节 “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发展历程 |
一、上世纪90年代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特征 |
二、“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萌发 |
三、“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发展与影响扩散 |
四、“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式微 |
第二节 “脱嵌”与“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挫折 |
一、中国农村改革史上的两次选择的回顾、反思及启示 |
二、为什么选择“十百千万工程”模式作为分析对象 |
三、“十百千万工程”办学模式的“脱嵌”及理论分析 |
第三节 “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教训及启示 |
一、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 |
二、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要尊重职业教育办学的自身规律 |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应加强制度建设以保障实施 |
附录二: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改革的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案例研究的基本过程 |
一、为什么选择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作为案例研究对象 |
二、进入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案例的过程与收获 |
第二节 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基本状况 |
一、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基本情况 |
二、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主要经验 |
第三节 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嵌入分析 |
一、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政治嵌入分析 |
二、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经济嵌入分析 |
三、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结构嵌入分析 |
四、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文化嵌入分析 |
五、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嵌入性分析的反思 |
第四节 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反思 |
一、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如何能走出“一总结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的怪圈? |
二、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如何不再过度依赖政府的作用? |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如何走出部门之间难以合作的困局? |
四、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到底是需要设计还是内生?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加快农业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
(二) 提升农民素质需要加快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
(三) 河北农村现实要求扎实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
二、研究目的、意义 |
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
一、重点开展扫盲教育,初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教育阶段(1978~1984年) |
(一) 农村青壮年扫盲教育大规模展开 |
(二) 农业实用技术教育初步进行 |
二、巩固扫盲教育成果,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教育阶段(1985~1991年) |
(一) 政策推动——扫盲教育不断巩固和提高 |
(二) 形成网络——农业实用技术教育不断扩大 |
(三) "三教统筹"——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探索 |
(四) "燎原计划"——全面推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
三、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农村成人教育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0年) |
(一) 农村扫盲教育打响攻坚战 |
(二)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有了法律保障 |
(三)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深化展开 |
四、广泛开展各种农业培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2001~今) |
(一) 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
(二) 实施"阳光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
(三)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城乡一体化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村成人教育取得成绩与经验 |
一、河北省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 |
(一) 坚持不懈开展扫盲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
(二) 建立农村成教机构,形成县乡村三级教育体系 |
(三) 广泛开展农民培训,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
(四) 大力实施农业技术培训,有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
(五) 阳光工程效果显着,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
二、河北省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获得的有益经验 |
(一) 更新观念是促进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前提 |
(二) 加强领导是推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关键 |
(三) "三教统筹"是促进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保证 |
(四) 农科教结合是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
(五) 改革创新是保障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根本 |
第三章 河北省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
一、农村成人教育处于边缘地位,教育培训供需矛盾突出 |
(一) 农村成人教育处于边缘地位,作用难以发挥 |
(二) 农村成人教育供需矛盾突出,农民参与程度低 |
二、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不完善,持续发展受到限制 |
(一) 管理分散,部门之间统筹协调程度不够 |
(二) 经费投入有限,无法保障大规模培训展开 |
(三) 监督管理不完善,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流于形式 |
(四) 信息流通不畅,农民获得教育培训信息渠道单一 |
三、农村成人教育基础落后,教育培训质量难以提高 |
(一) 农村成人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开展大规模培训受到限制 |
(二) 农村成人教育师资水平偏低,教育培训质量不高 |
(三) 农村成人教育教学手段陈旧,培训方式单一 |
(四) 农村成人教育研究薄弱,理论建设滞后 |
第四章 加快河北省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思考 |
一、提高认识,调动参与农村成人教育积极性 |
(一) 转变传统观念,明确农村成人教育的目标 |
(二) 更新教育理念,加快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 |
二、强化管理,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保障体系 |
(一) 加强领导,深化"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
(二) 扩大投入,多渠道筹措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经费 |
(三) 理顺管理,建立完善农村成人教育培训责任制 |
(四) 城乡联动,扩大城市对农村成教的支持和服务 |
三、加快改革,提高农村成人教育培训质量 |
(一) 加强农村成人学校基础建设,为扩大农村培训奠定基础 |
(二) 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培训,提高农村成人教育培训质量 |
(三) 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创新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模式 |
(四) 深化农村成人教育研究,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研究队伍 |
(五) 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社区化,发挥农村成教的政治文化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选题依据和背景 |
0.2 课题研究目的 |
0.3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0.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0.5 主要研究内容 |
0.6 主要研究方法 |
1 农村教育概述 |
1.1 农村教育的界定 |
1.2 农村教育的内涵 |
1.3 农村教育的类型与结构 |
1.4 农村教育的基本特征 |
2 教育与经济发展 |
2.1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
2.2 教育与经济发展 |
2.3 经济发展与教育 |
3 二元结构下的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 |
3.1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与特征 |
3.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我国农村教育问题 |
4 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变革 |
4.1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
4.2 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改革 |
4.3 新时期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意义和主要任务 |
5 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
5.1 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 |
5.2 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6 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考察与实证检验 |
6.1 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 |
6.2 农村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式 |
6.3 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检验 |
6.4 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协调机制 |
6.4.1 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宏观协调机制 |
6.4.2 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内生协调机制 |
7 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 |
7.1 农村义务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
7.2 农村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
7.3 农村成人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
8 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
8.1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
8.2 新时期我国农村教育的重建 |
9 结论与下一步工作 |
9.1 结论 |
9.2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涵与特点 |
(一) 农村 |
(二)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
(三)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特点 |
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历程 |
(一) 酝酿和初步试点阶段 (1978-1988年) |
1. 当时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
2. 中央领导的相关思想与中央的相关规定促成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出现 |
3. 当时开展的各种相关的农村教育改革和科技推广活动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拉开了序幕 |
4.“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 标志着全国性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正式启动 |
(二) 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阶段 (1989-2000年)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重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
2. 成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领导机构 |
3. 建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和联系点、示范区, 实施“燎原计划百、千、万工程” |
4. 制定和发布了若干指导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专门文件 |
5. 长期坚持开展工作研讨、人员培训和学术研究 |
6. 定期开展检查或督导 |
(三) 平稳开展与转型阶段 (2001年至今) |
1. 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基础上的进一步改革 |
2.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逐步融合入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和整个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之中 |
3. 多项重大的农村教育单项改革的开展, 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
三、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成绩 |
(一) 人们的农村教育观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农村教育战略地位有所落实 |
(二) 农村“两基”目标基本实现 |
(三) 农村教育结构发生变化, 初步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共同发展 |
(四) 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与技术素质 |
(五) 促进了农科教或经科教一定程度的结合与协调发展 |
(六) 提升了农村教育直接服务“三农”或“科教兴农”的能力及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能力 |
四、基本的经验教训 |
(一) 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是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 |
(二) 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积极支持是农村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
(三) 兼顾各方教育需要,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农村教育必须坚持的办学方向 |
(四) 综合改革与单项改革相统一、与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相统筹是农村教育改革的常态 |
(五) 三教统筹、共同发展是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
(六) 适切的“农科教结合”或“经科教结合”是农村教育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
(七) 完善相关体制与机制是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 |
(八) 扎实实验、稳步推进是农村教育改革的基本路径 |
(九)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农村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
(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 |
(6)农村成人教育基层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研工作的基本作法 |
二、五省市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现状 |
(一) 天津市 |
1. 农村经济、教育健康发展, 农村成人教育为“三农”服务规划制定及执行情况良好。 |
2.“三教统筹”及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 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建议。 |
3. 天津市农村成人教育基地建设情况。 |
4. 天津市开展示范县 (市区) 创建活动情况。 |
(二) 上海市 |
1. 上海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现状。 |
2. 重点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工作。 |
3. 形成全覆盖的农村基层办学阵地。 |
(三) 江苏省 |
1. 加大投入, 建好基地。 |
2. 构建网络, 完善体系。 |
3. 多方联动, 注重实效。 |
4. 建设网校, 创新形式。 |
(四) 山西省 |
(五) 四川省 |
1.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管理制度。 |
2. 创新工作机制, 提升建设成效。 |
3. 开展各类培训, 服务区域经济。 |
4. 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基地建设。 |
三、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
(一) 农村成人教育教学内容有待改进 |
(二) 部分地区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
(三) 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不顺 |
(四) 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投入不足 |
(五) 农村成人学校和教学设施建设落后 |
(六) 农村成人教育专职干部与教师配备不足 |
(七) 农村成人教育制度建设和工作检查落实需要加强 |
(八) 农村成人教育研究乏力制约农村成人教育发展 |
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
(一) 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要转变观念, 确立服务方向 |
(二) 加强对农村成人教育的领导 |
(三) 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培训网络 |
(四) 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
(五) 研究解决农村成人教育体制问题 |
(六) 增加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投入 |
(七) 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研究 |
(7)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研究的方案与实施 第二章 历史背景考察:中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发展回顾 |
第一节 旧中国乡村教育改良实验与科技推广思想的萌芽 |
第二节 新中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演变 |
第三节 中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历史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现状调查: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个案研究 |
第一节 西南个案: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
一. 拉祜族与澜沧县概况 |
(一) 拉祜族的族源与历史 |
(二) 拉祜族文化特点 |
(三)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社会经济发展 |
二. 近年乡村技术推广培训的举措.成就和问题 |
(一) 对教育部门的调查:成人教育项目 |
(二) 对农业部门的调查:电脑农业专家系统 |
(三) 基层调查:东回乡 |
第二节 西北个案: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 |
一.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概述 |
二. 巴州农业经济发展:访州计划发展委员会负责人S先生 |
三. 近年乡村推广培训的举措.成就和问题 |
(一) 对教育部门的调查:成人教育项目 |
(二) 对农业部门的调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
(三) 对畜牧部门的调查 |
(四) 基层调查:巴音布鲁克牧区 |
第三节 个案分析 |
一. 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特殊性 |
二. 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制约因素 |
三. 小结 第四章 理论阐释: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理念 |
第一节 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本质 |
一. 对于村民个体:不断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
二. 对于乡村社区: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手段 |
第二节 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公益性质 |
一. 经济学的分析:农业的基础地位 |
二. 教育学的分析:全民教育的理念 |
第三节 确定科技推广培训目标和内容的基本理念 |
一. 目前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目标的局限 |
二. 确定实用科技培训目标和内容的基本理念 |
第四节 学习心理与科技推广培训 |
一. 成人学习心理的角度 |
二. 跨文化学习心理的角度 |
第五节 科技推广培训中的文化问题 |
一. 现代科技文化的影响力 |
二. 现代科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间的张力 |
三. 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间的张力 |
四. 推广培训中现代科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间张力的调适 第五章 对策研究: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革新 |
第一节 借鉴研究 |
一. 发达国家案例:美国合作推广制度 |
(一) 美国合作推广制度的发展历程 |
(二) 美国农业推广教育的显着效益 |
(三) 美国农业推广教育特点:农业合作推广服务的机制 |
二. 发展中国家案例:印度个案 |
(一) 政策分析:政府举措 |
(二) 项目个案:运作机制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 体制革新 |
(一) 管理体制 |
(二) 机构设置 |
二. 项目实践革新与质量保证举措 |
(一) 项目实践革新 |
(二) 质量保证举措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
(8)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缘起 |
1. 源于西部农村发展的需要——研究问题进入视野 |
2. 基于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实际——关键难题急需破解 |
(二) 已有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创新 |
1. 对“农村成人教育”概念的理解 |
2. 对教育机制及教育发展机制的相关研究 |
3. 对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相关研究 |
4. 对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相关研究 |
5. 对已有研究的评析及本研究的突破 |
(三) 研究意义 |
1. 实践意义:促进西部农村的科学发展 |
2. 理论意义:丰富成人教育理论与破解难题 |
(四) 研究重点、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重点 |
2. 研究思路 |
3. 研究方法 |
一、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概述 |
(一) “机制”的概念与内涵 |
1. “机制”的概念 |
2. “机制”的内涵 |
3. 机制、制度与体制 |
(二) 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概念及内涵 |
1.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概念 |
2.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分类 |
3.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构成要素 |
4.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运行方式 |
5.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功能 |
6.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载体 |
(三) 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特点 |
1.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二重性 |
2.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辩证性 |
二、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理论探讨 |
(一) 终身教育理论引领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新走向 |
1. 终身教育理论下各级各类各形态成人教育间的联系 |
2. 终身教育理论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
(二) 公共产品理论创新对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认识 |
1. 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全面行使职能有助于增进普遍利益 |
2. 有效的机制应体现农村成人教育的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 |
3.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应有利于消除“搭便车”现象 |
(三) 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分析思路 |
1. 信息效率与激励相容关注个体目标与社会目标的达成 |
2. 显示原理突显政府及非政府部门于机制运行的必要性 |
3. 实施理论强调行为主体真实信息的表达 |
(四) 系统科学理论促进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协同联动 |
1. 反馈原理关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联系性 |
2. 有序原理体现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开放性 |
3. 整体原理强调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整体性 |
三、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现实反思 |
(一) 新中国成立后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历史发展 |
1. 起步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时期 |
2. 发展时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
3. 推进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
(二) 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现状 |
1. 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投入机制 |
2. 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管理机制 |
3. 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 |
4. 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 |
(三) 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问题及原因 |
1.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本质的认识误区 |
2.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制度障碍 |
3.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整体性的规避 |
四、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构建 |
(一) 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构建的指导思想 |
1. 立足整体,注重统筹 |
2. 理顺关系,重视协调 |
(二) 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
1. 整体与部分的协调 |
2. 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
3. 自主发展与整体目标的达成 |
4. 多元丰富与特色发展的彰显 |
(三) 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目标定位 |
1. 创生良好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环境 |
2. 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建设 |
3. 缩小区域发展与资源配置差距 |
4. 统筹资源促进农村成人教育发展 |
(四) 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构成要素 |
1. 行为主体 |
2. 行为准则 |
3. 得益方式 |
4. 反馈系统 |
(五) 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运行方式 |
五、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条件保障 |
(一) 提升行为主体对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认识 |
1. 强化教育管理者对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新认识 |
2. 唤醒农村成人教育对象的主体发展意识 |
3. 提升社会各界对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认识 |
(二) 调动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内外动力 |
1. 激发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内部动力 |
2. 引发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外部动力 |
(三) 完善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政策法规 |
1. 明确西部农村成人教育政策的重要性 |
2. 确保西部农村成人教育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 |
3. 加强对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监督与引导 |
4. 制定开放灵活的西部农村成人教育政策 |
(四) 健全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
1. 理顺各级各类组织管理机构的联系 |
2. 完善各级各类组织管理机构的活动 |
(五) 注重不同教育资源的统整与利用 |
1. 完善薄弱环节及关键领域 |
2. 促进不同形式教育间的相互联系 |
3. 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
4. 合理认识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
(六) 加强对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服务与指导 |
1. 建立常态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
2. 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指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科研成果及课题参与 |
后记 |
(9)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导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中国经济转型期特征及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探索 |
1.1.2 世界合作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及启示 |
1.1.3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势 |
1.1.4 现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不足与思考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四大重点和一条主线 |
1.2.2 研究框架图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路径、方法和意义 |
1.3.1 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工作背景和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文献综述的依据和分类 |
1.4.2 国外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综述与启示 |
1.4.3 国内(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述评 |
上篇: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和理论 |
第二章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历程、现状和问题 |
2.1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历程 |
2.1.1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 |
2.1.2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前奏阶段(1978-1991):“三教统筹、上挂横联下辐射、燎原计划、县级职教中心” |
2.1.3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局部探索阶段(1992-2001):在“联合办学、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职业教育集团自发地崭露头角 |
2.1.4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统筹探索阶段(2002-至今):多种职业教育模式齐头并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开始了战略化、规模化的统筹探索 |
2.2 国内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现状调研 |
2.2.1 民办教育领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概况 |
2.2.2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规模的调研介绍 |
2.2.3 职业教育集团的主要类型、分类标准和“类型树” |
2.2.4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模式与模式的选构 |
2.2.5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现有成效和案例分析 |
2.3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问题的调研和统计分析 |
2.3.1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与内容简介 |
2.3.2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问题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 |
2.3.3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困惑与关键问题分析 |
第三章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创新 |
3.1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理论中的基础概念分析 |
3.1.1 职业教育 |
3.1.2 职业教育集团:概念的偏颇和补充 |
3.2 职业教育集团与相关概念的理论辨析 |
3.2.1 集团vs 联盟、共同体或联合体 |
3.2.2 职业教育集团vs 企业集团 |
3.2.3 职业教育集团vs 职业学校 |
3.2.4 职业教育集团vs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 |
3.3 职业教育资源合作配置理论 |
3.3.1 资源配置与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概说 |
3.3.2 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
3.3.3 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交易及交易费用的节约 |
3.3.4 职业教育集团化新构了职业教育资源合作配置理论 |
3.4 职业教育集团与环境合作进化论和“四跨”环境利基论 |
3.4.1 环境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环境 |
3.4.2 发展环境的意义:职业教育集团与环境合作进化 |
3.4.3 中国转型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四跨”环境利基 |
3.4.4 职业教育集团化创新发展环境理论,开发新的环境利基 |
3.5 合作职业教育理论:从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到职业教育集团化 |
3.5.1 世界合作教育理念:缘起、演进及合作职业教育 |
3.5.2 合作职业教育在我国现阶段的主要应用 |
3.5.3 职业教育集团化丰富合作职业教育理论,整合校企、校际合作 |
3.6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其他支撑性理论 |
3.6.1 组织学视角 |
3.6.2 经济学理论和假说对职教集团化的启示 |
下篇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
第四章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研究 |
4.1 公共政策和教育政策概说 |
4.1.1 概念诠释 |
4.1.2 政策研究内容简介 |
4.2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系统 |
4.2.1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政策的概念和特征 |
4.2.2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主体 |
4.2.3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政策的客体 |
4.2.4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
4.3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过程 |
4.3.1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过程阶段模型图 |
4.3.2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政策的制定 |
4.3.3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政策的执行 |
4.4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内容 |
4.4.1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方案设计 |
4.4.2 一份政策建议稿 |
第五章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策略分析 |
5.1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战略规划 |
5.1.1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
5.1.2 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概说 |
5.1.3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四层四维战略规划 |
5.2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组织设计 |
5.2.1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组织变革意义 |
5.2.2 组织集合体: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组织层次分析 |
5.2.3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组织环境 |
5.2.4 组织设计概说 |
5.2.5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组织设计现状 |
5.2.6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组织设计理念 |
5.2.7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组织设计内容 |
5.2.8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组织设计程序 |
5.2.9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组织设计模式选择 |
5.3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制度建设 |
5.3.1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制度建设相关概念 |
5.3.2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制定安排意义 |
5.3.3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制度建设原则 |
5.3.4 职业集团集团化发展制度建设的比较分析框架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
6.1.1 主要研究结论 |
6.1.2 研究路径的创新 |
6.1.3 研究观点的创新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10)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主要概念界定 |
(二) 研究目的和内容 |
(三)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四) 文献综述 |
(五) 理论基础、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六) 研究重点、难点和拟突破点 |
一、石柱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沿革 |
(一) 石柱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初步建设阶段(1987年——1992年) |
(二) 石柱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全面实施阶段(1993年——1996年) |
(三) 石柱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阶段(1997年——2007年) |
(四) 石柱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统筹城乡阶段(2008年至今) |
二、石柱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模式 |
(一) 树立“协调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前提 |
(二) 坚持“统筹结合”的改革方式是关键 |
(三) 建立“高效科学”的运行机制是支撑 |
(四) 推动教育科研的良性发展是基础 |
三、石柱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的现行模式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石柱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的现行模式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
1. 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存在的困境 |
2. 确立“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后出现的新问题 |
3. 统筹协调发展中存在的困境 |
4. 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
(二) 石柱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的现行模式中尚需解决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管理机制亟待完善是重要原因 |
2. 城乡二元制度设计是主要原因 |
3. 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是根本原因 |
四、对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县域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模式的展望 |
(一) 进一步转变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观念 |
(二) 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教育改革运行的体制机制 |
(三) 进一步强化贫困地区教育综合改革的统筹协作 |
(四) 进一步推进贫困地区教育综合改革督导与创新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研究 |
四、强化三教统筹增强农村成人教育的服务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D]. 刘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4)
- [2]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 唐智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3]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D]. 张学勇. 河北师范大学, 2009(11)
- [4]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刘文菁. 中国海洋大学, 2009(06)
- [5]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J]. 廖其发.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04)
- [6]农村成人教育基层调研报告[J].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农村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成人教育, 2013(07)
- [7]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D]. 于·布仁巴雅尔. 中央民族大学, 2003(03)
- [8]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研究[D]. 张春梅. 西南大学, 2013(10)
- [9]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D]. 余秀琴. 天津大学, 2009(12)
- [10]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模式研究[D]. 王伟. 西南大学,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