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肾中药对大鼠垂体前叶细胞合成与分泌促性腺激素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肖蕊[1](2021)在《俞募配穴法隔附子饼灸治疗肾阳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隔附子饼灸肾俞、京门穴和口服芬吗通治疗肾阳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对比二者对中医症状及血清性激素改善情况,为肾阳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择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肾阳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试验组:采用肾俞(双)、京门(双)隔附子饼灸治疗。灸法介入时间为经间期及经前期(相当于排卵期及黄体期),每日1次,14次1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于月经周期第一天开始服用芬吗通,每日口服1片,每28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采集患者治疗前后以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的中医症状积分,记录治疗前后血清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的中医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2、随访期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随访期中医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与治疗后相比,试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随访期中医症状评分均高于治疗后(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远期疗效的持久性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血清FSH、LH、E2的比较:组内比较,两组FSH、LH均较治疗前降低,E2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改善激素水平方面,且疗效相当。4、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6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俞募配穴法隔附子饼灸与口服芬吗通均能改善肾阳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俞募配穴法隔附子饼灸的疗效更优。2、俞募配穴法隔附子饼灸与口服芬吗通均能降低肾阳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的FSH、LH,升高E2,二者疗效相当。3、俞募配穴法隔附子饼灸治疗肾阳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而在远期疗效的持久性方面,俞募配穴法隔附子饼灸优于芬吗通。
黄艳霞[2](2021)在《九味楮实颗粒对雌性中枢性性早熟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N-甲基-DL-天冬氨酸(NMA)构建SD雌性大鼠中枢性性早熟(CPP)模型,观察九味楮实颗粒对CPP大鼠体质量、垂体分泌的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及下丘脑GnRHmRNA及KISS-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该方治疗性早熟作用机制,并为进一步申请院内制剂奠定基础.方法:选用SD清洁级未孕成年大鼠,2雌1雄一合笼喂养,交配成功后选出5d内出生的雌仔鼠,点数,分为6笼,每笼8只,由亲母喂养,22日龄断奶,并与母鼠分笼,适应性喂养4天后,选用SPF级体质量在(46.49±8.00)g的26日龄SD雌鼠48只,完全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性早熟模型组、注射用戈那瑞林组、九味楮实颗粒高剂量组、九味楮实颗粒中剂量组、九味楮实颗粒低剂量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其余五组均采用NMA方法建立中枢性性早熟动物模型,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0 mL/只灌胃,九味楮实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69.48、34.74、17.37 g/kg灌胃,西药组予注射用戈那瑞林100μg/kg肌肉注射,每间隔2d测一次体质量,分别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FSH、LH、E2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KISS-1、GnRHmRNA表达水平。结果:1.阴门开启时间比较: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阴门开启时间明显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及西药组阴门开启时间均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体质量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各组在生后26d、29d、32d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35d、38d,对照组及模型组的体质量明显高于中药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子宫系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中药中剂量组子宫系数均大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下丘脑系数、卵巢系数及乳腺系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性激素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对照组、西药组、九味楮实颗粒高、中剂量组LH、FSH、E2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九味楮实颗粒可降低CPP大鼠血清LH、FSH、E2的水平;九味楮实颗粒低剂量组与高、中剂量组血清LH、FSH、E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九味楮实颗调节CPP大鼠性激素LH、FSH、E2水平存在量效关系;5.子宫壁内膜厚度及卵巢黄体数:模型组子宫内膜厚度为(444.17±62.75)μm,较模型组(229.39±90.56)μm显着增加(P<0.05),中药高、中剂量组子宫壁内膜厚度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模型组卵巢黄体个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中药高、中剂量组及西药组的卵巢黄体个数较模型组显着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各组下丘脑GnRHmRNA、KISS-1相对表达量:各组造模组GnRHmRNA、KISS-1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九味楮实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及戈那瑞林组GnRHmRNA、KISS-1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九味楮实颗粒中、低剂量组组间GnRHmRNA、KISS-1相对表达量两两比较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九味楮实颗粒高、中、低剂量组与西药组GnRHmRNA、KISS-1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九味楮实颗粒可抑制NMA诱发雌鼠中枢性性早熟的发生,能降低CPP大鼠的血清LH、FSH、E2的水平,减少子宫壁内膜厚度及卵巢黄体生成个数,降低CPP大鼠下丘脑KISS-1及GnRHmRNA的表达水平,九味楮实颗粒可能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起到抑制中枢性性早熟的作用。
钟静文[3](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的分子机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方法验证关键交集蛋白靶点与药物活性成分的结合活性,对接复合物稳定性及匹配结合的作用强度。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和相关文献中检索已发表并验证过的文献报道筛选五子衍宗丸主要化学成分,并在Uniprot蛋白质数据库平台上查询相应化学成分靶点基因的Gene Symbol,得到有效成分对应的蛋白质靶点信息。使用Cytoscape3.6.0软件构建五子衍宗丸的“活性成分-靶点”网络,获得其中较为重要的活性成分与靶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Pubmed Me SH词表检索获得疾病关键词“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在Gene 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中搜索卵巢早衰的潜在靶点,并在Drug Bank数据库查询临床防治卵巢早衰的一线西药作用靶点作为补充,得到卵巢早衰疾病潜在靶点。获取药物与疾病相交集的靶点,运用Cytoscape3.6.0构建五子衍宗丸成分-卵巢早衰疾病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识别其内在的蛋白质Module,对各个PPI网络内评分前三的Module进行分析,并对候选基因靶点进行KEGG及GO分析,运用Metascape平台筛选其中的关键通路及核心机制后使用Cyto Scape 3.6.0构建五子衍宗丸成分-卵巢早衰靶点-生物通路网络图,筛选出Degree值前五的靶点节点和化合物节点作为核心蛋白靶点和核心活性成分化合物,在RCSB PDB数据库中查找关键靶点的PDB ID,获得它们的晶体结构,运用Application中的Docking模块对关键靶点的结构进行优化处理,然后根据靶点蛋白复合物中的配体部位选择对接的活性位点,运用SYBYL X2.1分子力学程序Minimize对活性成分配体小分子结构进行优化得到稳定构象。运用SYBYL X2.1软件的Surflex-Dock功能模块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用打分函数Total Score展现出来。运用Pymol软件将对接验证结果进行可视化,绘制其3D模式图,运用Proteins plus在线绘图工具绘制其2D模式图。结果:1.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的有效成分主要活性化合物为:槲皮素、山奈酚、beta-谷甾醇、鞣花酸和黄豆黄素;主要作用靶点为:PGR、NCOA2、PTGS2、PPARG、RELA。2.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主要参与的生物学进程为:活性氧代谢过程、对脂多糖的反应、细胞凋亡、细胞增殖和分化;相关信号通路主要有癌症的途径、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细胞衰老、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靶点主要功能富集为:蛋白激酶结合、蛋白质结构域特异性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蛋白激酶活性、蛋白质均二聚活性、核受体活性。3.通过分子对接方法验证了大部分关键蛋白靶点与药物活性成分的结合活性较好,对接复合物稳定,匹配结合作用较强。结论:本研究发现五子衍宗丸对卵巢早衰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通过线粒体途径、死亡受体途径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ROS水平,减少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抑制细胞凋亡作用,促进卵母细胞成熟、卵泡成熟、激素生成和成功受精(2)影响激素受体表达,提高细胞粘附力,提高受精卵着床能力(3)减轻炎症介质对卵巢的损害(4)抑制脂质过度氧化,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延缓卵巢衰老,调节免疫功能(5)发挥类雌激素样作用,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矿化能力,抑制破骨细胞作用,调节骨代谢平衡,抗骨质疏松。
龚晓云[4](2021)在《麦芽总生物碱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作用机制及其颗粒剂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麦芽传统用于治疗乳汁分泌异常。临床上也证实麦芽具有能够改善异常泌乳的作用,主要用于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治疗,但麦芽抗高泌乳素血症的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在前期实验基础上,通过细胞实验,对麦芽中有效成分抑制泌乳素的作用靶点与作用机制进行探索,为临床使用麦芽治疗高泌乳素血症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方法:(一)采用CCK-8法筛选MMQ细胞和GH3细胞最佳培养时间;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实时荧光定量法(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RL水平,分别筛选麦芽总生物碱、大麦芽碱和芦竹碱的有效实验浓度。(二)使用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氟哌啶醇预处理MMQ细胞,分别加入麦芽总生物碱与大麦芽碱继续培养。采用ELISA、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RL水平;采用Real-Time 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DRD2水平;采用ELISA检测cAMP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KA-C、CREB及p-CREB蛋白表达水平。(三)分别使用麦芽总生物碱和大麦芽碱培养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采用Real-Time PCR检测DRD2和DAT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DRD2和DAT蛋白表达水平。(四)麦芽总生物碱、大麦芽碱分别与腺苷酸环化酶激动剂联合培养MMQ细胞。采用ELISA、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RL水平;ELISA检测细胞cAMP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KA-C、CREB及p-CREB蛋白表达水平。麦芽总生物碱、大麦芽碱分别与蛋白激酶A激动剂联合培养MMQ细胞。采用ELISA、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RL水平;ELISA检测细胞cAMP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KA-C、CREB及p-CREB蛋白表达水平。(五)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麦芽总生物碱颗粒剂处方,根据成型率、堆密度、休止角和吸湿性进行评分。通过检测溶化性、干燥失重和粒度对最佳处方进行质量控制,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麦芽总生物碱颗粒剂中的大麦芽碱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一)35.2、70.4μg/mL麦芽总生物碱组及3.25、6.5μg/mL大麦芽碱组MMQ细胞PRL水平明显降低(P<0.05),但GH3细胞PRL水平无显着变化。(二)与麦芽总生物碱组相比,麦芽总生物碱+氟哌啶醇组MMQ细胞PRL显着升高(P<0.05);与大麦芽碱组相比,大麦芽碱+氟哌啶醇组MMQ细胞PRL显着升高(P<0.05)。麦芽总生物碱组及大麦芽碱组MMQ细胞DRD2水平明显升高(P<0.05),cAMP含量明显降低,PKA与CREB活性减少(P<0.05)。与麦芽总生物碱组相比,麦芽总生物碱+氟哌啶醇组DRD2表达明显减少,PRL分泌明显增加,cAMP/PKA/CREB表达增加(P<0.05)。(三)麦芽总生物碱组及大麦芽碱组PC12细胞DRD2、DAT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四)与Forskolin组相比,麦芽总生物碱+Forskolin组MMQ细胞PRL分泌,及cAMP/PKA/CREB表达均无显着变化。与8-Bromo-cAMP组相比,麦芽总生物碱+8-Bromo-cAMP组MMQ细胞PRL分泌明显减少(P<0.05),cAMP/PKA/CREB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Forskolin组相比,大麦芽碱+Forskolin组MMQ细胞PRL分泌,及cAMP/PKA/CREB表达也无显着变化。与8-Bromo-cAMP组相比,大麦芽碱+8-Bromo-cAMP组MMQ细胞PRL分泌,及cAMP/PKA/CREB表达均无明显变化。(五)正交试验结果显示,糊精:乳糖:MCC=1:2:1时,颗粒剂的成型性最好;浸膏粉与辅料配比=1:1,有利于控制剂量。根据最优处方制备的麦芽总生物碱颗粒剂溶化性、粒度和干燥失重均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麦芽总生物碱中的大麦芽碱含量为4.953 mg/g。结论:(一)大麦芽碱通过依赖于多巴胺D2受体的单靶点途径发挥抗高泌乳素血症作用:大麦芽碱刺激DRD2,进而启动cAMP/PKA/CREB信号通路降低PRL。(二)麦芽总生物碱能通过多靶点途径发挥抗高泌乳素血症作用:1.麦芽总生物碱能够激动DRD2,启动cAMP/PKA/CREB信号通路,进而抑制PRL分泌;2.麦芽总生物碱能够直接作用于PKA,通过抑制PKA活性降低PRL水平。(三)麦芽总生物碱和大麦芽碱均能上调DRD2与DAT,这提示麦芽总生物碱和大麦芽碱至少作用于多巴胺途径的两个组成部分,不仅仅局限于DRD2。(四)成功制备了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的麦芽总生物碱颗粒剂。
王雅荣[5](2021)在《不同时间点行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在过去十年中,冻融胚胎移植的使用率已大大增加,目前多达二分之一的胚胎转移周期的胚胎是被冷冻保存。冷冻胚胎移植的适应症在不断扩大。胚胎移植的成功率实质上是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率。通过观察针刺对冻融胚胎移植(FET)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有助于评价针刺治疗在IVF-FET的辅助功能,使其能在IVF-FET中更好发挥作用。研究目的以冻融胚胎移植女性为研究对象,分为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进行针刺干预,观察此两组与对照组(无针刺组)的临床妊娠率(CPR)结果的差别,以探究不同时间点针刺干预对体外受精-冷冻胚胎移植妊娠率的效果差异。研究方法1.分组数据收集自2019年4月~2020年5月“CNY助孕中心”(Central New York Fertility Center)纳入IVF-FET的26至42岁的女性99例,采用按患者意愿的非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案,各组相对独立,没有交集。分为非治疗组、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各收满33例进行治疗观察。2.治疗对照组:在移植周期过程中不进行任何针刺治疗。移植日针刺组:在移植前1小时进行针刺治疗,取穴:子宫、关元、中极、太冲、合谷、百会、印堂,各穴直刺或斜刺0.5~1.0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并于移植后30分钟内再次进行针刺治疗,取穴: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内关、地机,各穴直刺0.5~1.0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移植周期针刺组:在FET前5周开始进行针刺治疗,每周治疗一次(每周治疗日尽量相同,错前错后不超过一天)共治疗5次。取穴:子宫、关元、中极、太冲、合谷、百会,印堂、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内关、地机,各穴直刺或斜刺0.5~1.0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在移植当日也进行与移植日针刺组相同的治疗。3.观察指标及检测试点3.1疗效指标(1)测定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在移植后两周检测,以确定是否生化妊娠(HCG>5mIU/ml为生化妊娠,也称妊娠试验阳性)。(2)胚胎移植后4-5周,在HCG逐渐升高的前提下,通过二维阴道超声在单胎妊娠中观察到孕囊(GS)和卵黄囊(YS),以确定是否为临床妊娠。3.2安全性指标包括针灸安全性评价、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的观察,治疗期间随时记录。研究结果共纳入99例IVF-FET患者。治疗过程中,非治疗组脱落、剔除3例;移植日针刺组脱落、剔除4例;移植周期针刺组脱落、剔除4例;最终88例完成治疗。即非治疗组30例,移植日针刺组29例,移植周期针刺组29例。1.一般资料:通过对患者年龄,身体密度指数,初潮年龄等人口学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三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基线期分析:对三组患者IVF-FET周期前的促卵泡生成素(FSH),抗苗勒氏管因子(AMH)雌二醇(E2),促甲状腺素(TSH)等激素生化指标值进行分析,三组之间FSH,AMH,E2,TSH等没有统计学差异。三组资料具有可比性。3.结果3.1临床妊娠例数: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生化妊娠14例,临床妊娠12例。移植日针刺组29例患者中,生化妊娠18例,临床妊娠16例。移植周期针刺组29例患者中,生化妊娠22例,临床妊娠20例。3.2妊娠率比较生化妊娠率比较:对照组、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的生化妊娠率分别为46.67%、62.07%,75.86%。对照组与移植日针刺组,移植日针刺组与移植周期针刺组两两比较,成功率分别提高了 15%、13%,均有上升趋势,但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与移植周期治疗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临床妊娠率比较:对照组、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0%、55.17%、68.97%。对照组与移植日针刺组、移植日针刺组与移植周期针刺组两两比较,成功率分别提高了 15%、13%,均有上升趋势,但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移植周期治疗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在冻融胚胎移植中结合针刺干预,具有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的趋势;2.在移植当日,移植前后行针刺干预,具有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的趋势;3.在移植周期行针刺干预,较仅在移植当日针刺干预具有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的趋势;4.在移植周期行针刺干预,可以明显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
刘桑君[6](2021)在《补肾调周法改善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纳入患者的黄体功能、子宫内膜容受性及相关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价中药补肾调周法治疗肾虚血瘀证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其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不孕症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方法:病例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妇科门诊的符合肾虚血瘀证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共纳入64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中药组)和对照组(西药组),每组32例。治疗组:予补肾调周中药;对照组:予西药地屈孕酮片。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对比两组治疗一个疗程后的临床总疗效、临床妊娠率及治疗前后的高温相评分(HPS)、黄体中期激素(E2、P)水平、子宫内膜容受性超声学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同时关注治疗期间出现的与本研究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1.临床疗效:中药补肾调周组的总有效率为86.20%,地屈孕酮片组为75.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的月经情况和临床症状等中医证候积分,较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显着(P<0.01);补肾调周组积分低于地屈孕酮片组,差异显着(P<0.01)。3.临床妊娠率:中药补肾调周组的临床妊娠率为31.00%,虽高于地屈孕酮片组的10.70%,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PS评分:两组的基础体温HPS评分较前均有所提高,差异显着(P<0.01),中药补肾调周组评分高于地屈孕酮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激素水平:中药补肾调周组E2水平较前升高,经对比差异显着(P<0.01),地屈孕酮片组较前虽有所升高,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中药调周组升高较地屈孕酮片组明显,差异显着(P<0.01);两组黄体中期P水平较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显着(P<0.01),但组间相比,水平无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超声指标:两组的子宫内膜较前均有所变厚,差异显着(P<0.01),补肾调周组优于地屈孕酮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分型比较,补肾调周组优于地屈孕酮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动脉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PI、RI)均有所降低,差异显着(P<0.01),补肾调周组较地屈孕酮片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调周组内膜下血流分型优于地屈孕酮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综合评分Salle评分均提高至13分以上,较前比差异均显着(P<0.01),补肾调周组高于地屈孕酮片组,差异显着(P<0.01)。结论:1.中药补肾调周法治疗能明显降低肾虚血瘀证LPD不孕症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有调理月经失调和改善肾虚症状的作用,疗效优于西药地屈孕酮的治疗。2.中药补肾调周法治疗能提高肾虚血瘀证LPD不孕症患者的黄体功能,在提高孕激素水平方面,与西药地屈孕酮的治疗相当。3.中药补肾调周法治疗能够通过改善肾虚血瘀证LPD不孕症患者的子宫动脉血供、内膜血运及增加内膜厚度,以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疗效优于西药地屈孕酮的治疗。4.中药补肾调周法治疗肾虚血瘀证LPD不孕症,能够通过健全其黄体功能、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进而提高临床妊娠率,疗效确切。
郑凌琦[7](2021)在《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证素分析及乌萸汤对小鼠线粒体能量代谢影响》文中指出近些年来,随着生殖医学的发展,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ecreased ovarian reserve,DOR)的研究逐渐深入。DOR患者的卵母细胞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明确影响了女性生殖功能。线粒体能量代谢决定卵细胞质量,AMPK是细胞内调节能量代谢的关键。本研究包括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临床研究DOR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证素辨证规律,为临床探讨该病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提供依据。实验研究通过线粒体能量代谢、氧化应激和AMPK/PGC-1α通路,探讨补肾调肝法之乌萸汤改善DOR小鼠卵母细胞质量的作用机制。临床部分目的:初步研究DOR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及证素辨证规律,并为探讨该病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病例回顾,制定《DOR患者信息采集表》,对DOR患者患病情况、发病诱因、病程病史、症状体征、舌脉、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结果等信息进行采集,并据《DOR证候统计表》、《DOR证素统计表》和《DOR证素统计权值表》对患者进行证候、证素的统计判定及相关性分析。结果:1、有64.79%的患者存在情志因素,以压力大、工作紧张为主。不孕/不育、月经不调是患者就诊的主要诉求,分别占50.70%、35.21%。74.65%的患者病程大于1年以上,56.34%患者不孕,46.48%患者有流产/手术史。2、患者月经改变主要是月经夹块(43.66%)、月经量少(39.44%)、经色暗红(29.58%)、痛经(26.76%)、月经推迟(15.49%)、月经提前(11.27%)、月经量多(11.27%)、月经错乱(9.86%)、闭经(5.63%)。其他相关症状还包括睡眠不实(23.94%)、经常便溏(22.54%)、腰膝酸软(21.13%)、倦怠乏力(19.72%)、失眠(16.90%)、经前乳胀(16.90%)、经常便秘(14.08%)、小腹痛(14.08%)、腰痛(12.68%)、四末凉(11.27%)。舌象主要是舌暗红(74.65%)、舌淡(15.49%)、舌赤(15.49%),苔薄白(70.42%),脉象有脉细(98.59%)、脉滑(78.87%)、脉沉(12.68%)、脉弦(8.45%)等。3、DOR患者病位证素主要为胞宫(55.43%)、肝(17.39%)、肾(14.13%),病性证素主要为血瘀(20.81%)、气滞(18.50%)、血虚(15.03%)、阴虚(15.03%)、阳虚(12.72%)、气虚(11.56%)。同类证素常常兼夹致病,病位证素兼夹占46.55%,主要有胞宫与肝同病(19.71%)、胞宫与肾同病(14.08%);病性证素兼夹占66.18%,主要有血瘀兼气滞(35.21%)、血瘀兼阳虚(19.71%)、气滞兼阴虚(19.71%)、血虚兼气虚(18.31%)、气虚兼阳虚(18.31%)。4、患者证素与年龄、血清b-FSH、AMH、AFC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病位在肾的证素分布积分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大的相关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情志因素是DOR的主要病因,不孕/不育、月经不调是患者就诊的主要诉求,该病主要影响了患者的生殖功能并引起月经改变;2、DOR病位主要在胞宫、肝、肾,出现了血瘀、气滞、血虚、阴虚、阳虚、气虚等病理变化,且同类证素常常兼夹致病;3、证素与年龄、血清b-FSH、AMH、AFC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实验部分目的:对以补肾调肝法立法组方的乌萸汤含药血清进行活性成分分析;探讨线粒体能量代谢、氧化应激和AMPK/PGC-1α通路对DOR小鼠卵巢功能的影响,并据此分析乌萸汤的疗效机制;采用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In vitro maturation,IVM)技术,探讨乌萸汤促进体外培养卵母细胞成熟的作用机制,进而证实乌萸汤改善小鼠卵巢储备功能、增加卵巢反应性,促进卵母细胞成熟、改善卵母细胞质量的作用。方法:1、采用飞行时间质谱对SD大鼠乌萸汤含药血清进行药物代谢后活性成分及药效物质分析;2、动物实验以DOR小鼠为研究对象,经乌萸汤干预后促排卵,检测小鼠动情周期、卵巢储备功能(血清AMH及卵巢组织形态)、卵巢反应性及生殖功能(卵母细胞形态、获卵率、卵母细胞成熟率及受精率)、能量代谢及细胞增殖能力(卵母细胞ATP、线粒体含量形态、ROS含量、α-tubulin及Ki67表达量),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 AMPK/PGC-1α通路(AMPKα、PGC-1α、NRF1、NRF2)的 mRNA 和蛋白表达;3、细胞实验采用IVM技术,对DOR小鼠卵母细胞进行乌萸汤体外干预,检测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线粒体能量代谢(ATP含量、线粒体含量、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氧化应激水平(ROS含量、SOD酶活力)及AMPK/PGC-1α通路(AMPKα、p-AMPKα、PGC-1α、NRF1、NRF2)的蛋白表达。结果:1、乌萸汤含药血清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显示,按质谱响应强度排序,前20种活性成分依次为:亚油酸、(2S)-2-氨基-3-苯基丙酸、亮氨酸、邻苯二甲酸双(6-甲基庚基)酯、柠檬酸、亚麻酸、十六酸乙酯、棕桐油酸、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甲醛、L-蛋氨酸-35S、2-单棕榈酸甘油、苯甲酸、芥酸酰胺、香豆素、亚油酸乙酯、杜松醇、肉豆蔻酸、硬脂酰胺、十六碳酰胺、芳-姜黄烯。2、动物实验发现DOR小鼠较正常组小鼠动情周期延长、血清AMH降低(P<0.05),促排后获卵数、卵母细胞成熟率和受精率均降低(P<0.05),卵母细胞线粒体含量减少、ATP含量降低、ROS含量明显升高(P<0.05),卵巢组织α-tubulin和Ki67阳性表达率降低(P<0.05),且卵母细胞、线粒体形态欠佳,AMPK、PGC-1α、NRF1及NRF2的mRNA含量及蛋白含量均表达下降(P<0.05)。乌萸汤可以提高DOR小鼠卵母细胞成熟率,升高血清AMH、卵母细胞ATP、线粒体和ROS含量(P<0.05),改善卵母细胞和线粒体形态,提高卵巢组织α-tubulin和Ki67阳性表达率(P<0.05),提高AMPK、PGC-1α、NRF1 及 NRF2 的 mRNA 含量及蛋白含量(P<0.05)。3、细胞实验发现DOR小鼠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下降,线粒体数目减少、膜电位变化减弱(P<0.05),产生的ATP减少、ROS增加、SOD酶活性降低(P<0.05),AMPKα、p-AMPKα、PGC-1α、NRF1蛋白表达降低(P<0.05);乌萸汤干预后的DOR小鼠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线粒体数量、产生的ATP含量、SOD酶活性均有明显升高(P<0.05),AMPKα、PGC-1α、NRF1蛋白表达量有所升高(P<0.05),但卵母细胞线粒体膜电位、ROS含量没有得到改善(P>0.05)。结论:1、乌萸汤含药血清内有效活性成分中脂肪酸类物质质量占比最高,提示乌萸汤含药血清中活性成分主要用来提供能量来源,促进能量代谢。2、动物实验证实乌萸汤能改善DOR小鼠卵巢储备功能及卵巢反应性,提高卵母细胞质量、增强小鼠生殖能力。3、细胞实验证实乌萸汤能促进DOR小鼠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改善卵细胞质量。4、乌萸汤对DOR小鼠的治疗机制之一是通过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及氧化应激、调控AMPK/PGC-1 α通路实现的。
李俊龙[8](2021)在《苔黑酚葡萄糖苷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小鼠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苔黑酚葡萄糖苷(Orcinol Glucoside,OG)是从仙茅属植物中分离出的一种酚糖苷,也是仙茅属植物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既往研究发现,苔黑酚葡萄糖苷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诱导的小鼠显示出抗抑郁作用。目的:这项研究旨在确定OG是否可以改善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抑郁样症状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项研究通过卵巢切除-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Ovariotomy-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OVX-CUMS)方法来建立围绝经期抑郁症小鼠模型,通过测定小鼠的体重变化,小鼠在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的表现,评估OG低、中、高剂量(40、80、160 mg/kg)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通过Elisa法测定小鼠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卵巢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ovary,HPA/HPO)相关的压力激素和性腺激素的水平变化。采用q RT-PCR方式测定CRH、FSH、CRH-receptor1、FSH-receptor在小鼠下丘脑、垂体、海马的m 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OG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小鼠海马中BDNF-Trk 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3周的OG(80、160 mg/kg)治疗可显着地改善围绝经期抑郁症小鼠的抑郁样行为(P<0.001),OG通过增加血清雌二醇(E2)和降低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下丘脑中Gn RH来缓解OVX-CUMS诱导的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功能障碍。同时,OG逆转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活动过度,这由血清中皮质酮(CORT)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降低降低,及下丘脑和海马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CRH)浓度、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所证明。此外,OG上调围绝经期小鼠海马中BDNF,Trk B的蛋白表达与ERK1/2和CREB的磷酸化水平。结论:OG通过调节HPO/HPA轴功能障碍并激活BDNF-Trk B-CREB信号通路来改善OVX-CUMS小鼠的抑郁行为。
王如芯[9](2021)在《滋阴补阳方序贯对DOR患者辅助生殖助孕结局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滋阴补阳方序贯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患者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结局的影响,探讨在DOR人群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治疗中应用滋阴补阳方序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1.对2016年1月-2020年4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IUI)的符合纳入标准的DOR患者共92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方案的不同作为分组依据,观察组:中药+IUI组:诱导排卵+IUI联合滋阴补阳方序贯治疗;对照组:IUI组:常规进行诱导排卵+IUI。通过相关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基础性激素、抗苗勒式管激素(AMH)、窦卵泡计数(AFC)、促性腺激素(Gn)总量、排卵数、扳机日内膜及妊娠率等。探讨在DOR患者行IUI中运用滋阴补阳方序贯的临床疗效。2.对2016年1月-2020年4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符合纳入标准的DOR患者共179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方案的不同作为分组依据,观察组:中药+IVF组:IVF-ET(拮抗剂方案)联合滋阴补阳方序贯治疗;对照组:IVF组:常规进行IVF-ET(拮抗剂方案)。通过相关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基础性激素、抗苗勒式管激素(AMH)、窦卵泡计数(AFC)、促性腺激素(Gn)时间和总量、扳机日雌二醇(E2)、获卵数、MII卵数、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鲜胚移植率及妊娠率等。探讨在DOR患者行IVF-ET(拮抗剂方案)中运用滋阴补阳方序贯的临床疗效。结果:1.滋阴补阳方序贯对DOR患者行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观察组促排卵过程中使用促性腺激素总量显着低于对照组,A型子宫内膜占比、排卵数、妊娠率及活产率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滋阴补阳方序贯对DOR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拮抗剂方案)结局的影响:观察组扳机日E2水平、获卵数、MII卵数、卵裂率、可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鲜胚移植率及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优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n总量及天数、受精率略高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阴补阳方序贯在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行辅助生殖助孕治疗前及过程中联合应用,在诱导排卵+人工授精中能够显着减少Gn用量,增加排卵数,改善子宫内膜形态,提高妊娠率;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拮抗剂方案)中应用,能够提升扳机日雌二醇水平,增加获卵数、成熟卵子数及胚胎数,提高胚胎质量及发育潜力,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金纯纯[10](2021)在《麦粒灸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及蜕膜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麦粒灸“肾俞”、“关元”穴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子宫内膜蜕膜化及子宫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探讨麦粒灸促进薄型子宫内膜大鼠胚胎着床的可能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将具有正常动情周期的42只健康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麦粒灸组,每组14只。选用动情期予95%乙醇宫腔灌注建立薄型内膜子宫大鼠模型。麦粒灸组造模次日起予麦粒灸“肾俞”、“关元”穴治疗,每穴7壮,每日一次,治疗三个动情周期后合笼,于妊娠第5日取材,HE染色观察子宫内膜形态,测量各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血管及腺体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占比;qPCR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1)、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分泌的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白介素(IL-10)、白介素(IL-4)的基因表达。研究结果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较正常组变薄(P<0.01),血管及腺体数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麦粒灸“关元”、“肾俞”穴后子宫内膜厚度、血管及腺体数增加(P<0.01)。模型组和麦粒灸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自然杀伤细胞占比较正常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IGFBP1基因表达较正常组降低(P<0.01),内膜组织中自然杀伤细胞的IFN-γ、TNF-α基因表达增加(P<0.01),TGF-β、IL-10、IL-4表达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麦粒灸“关元”、“肾俞”穴后子宫内膜组织IGFBP1基因表达增加(P<0.05),内膜组织中自然杀伤细胞的IFN-γ基因表达降低(P<0.05),TNF-α基因表达降低(P<0.01),TGF-β、IL-10 及 IL-4 基因表达增多(P<0.05;P<0.01)。结论麦粒灸可改善薄型子宫内膜蜕膜化程度,其可能机制是通过影响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所发挥作用的。
二、补肾中药对大鼠垂体前叶细胞合成与分泌促性腺激素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肾中药对大鼠垂体前叶细胞合成与分泌促性腺激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俞募配穴法隔附子饼灸治疗肾阳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样本量估算 |
1.2 病例收集 |
1.3 诊断标准(详见附录 A)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终止标准 |
1.7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临床疗效评定 |
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分析 |
3 研究结果统计 |
3.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FSH值的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H值的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 E2 值的比较 |
3.4 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期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期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3.6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认识 |
2 西医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认识 |
3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治疗近况 |
3.1 中医治疗 |
3.2 西医治疗 |
4 证型选择依据 |
5 隔附子饼灸选择依据 |
6 穴位选择依据 |
6.1 俞募配穴法选择依据 |
6.2 肾俞、京门选择依据 |
7 灸法介入时间选择依据 |
8 芬吗通选择依据 |
9 性激素指标的选择依据 |
10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10.1 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析 |
10.2 随访期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析 |
10.3 性激素结果情况分析 |
10.4 疗效结果分析 |
11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针灸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九味楮实颗粒对雌性中枢性性早熟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对性早熟疾病的认识 |
1.1 病名的探讨 |
1.2 病因病机的探讨 |
1.3 证型探讨 |
1.4 治法探讨 |
2.西医对性早熟的认识 |
2.1 性早熟的定义及分类 |
2.2 性早熟的影响因素 |
2.3 性早熟发病机制探讨 |
2.4 治疗现状及预防措施 |
2.5 性早熟与肥胖的研究 |
3.中枢性性早熟模型研究 |
3.1 促性腺激素类药诱导性早熟 |
3.2 神经递质类药诱导性早熟 |
3.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诱导性早熟 |
3.4 光照诱导性早熟 |
4.九味楮实颗粒的相关研究 |
4.1 九味楮实颗粒的来源 |
4.2 九味楮实颗粒的提取及成形工艺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仪器 |
1.4 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构建模型 |
2.2 给药 |
2.3 阴道细胞涂片染色 |
2.4 停止给药时间及处死时间 |
2.5 测体质量 |
2.6 子宫、卵巢病理切片及脏器系数 |
2.7 采用ELISA检测LH、FSH、E2 的水平 |
2.8 荧光定量PCR检测下丘脑KISS-1、Gn RHm RNA |
2.9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各组大鼠阴道口开放情况 |
3.2 两种阴道细胞涂片染色比较 |
3.2.1 美兰染色法 |
3.2.2 瑞氏染色法 |
3.3 体质量的变化 |
3.4 脏器系数比较 |
3.5 子宫壁内膜厚度及卵巢黄体数 |
3.6 乳腺病理切片 |
3.7 各组LH、FSH、E2 水平比较 |
3.8 各组下丘脑KISS-1、Gn RHm RNA相对表达水平 |
4.讨论 |
4.1 实验动物品种的选择及雌性CPP动物模型的建立 |
4.2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4.3 结果分析 |
4.4 中医药治疗性早熟机制研究 |
4.5 小结 |
4.6 不足与展望 |
第三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性早熟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的作用机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数据库与软件 |
1.1.2 五子衍宗丸活性成分获取及相关靶点筛选 |
1.1.3 构建五子衍宗丸“活性成分-靶点”网络 |
1.1.4 卵巢早衰疾病靶点筛选 |
1.1.5 五子衍宗丸成分-卵巢早衰疾病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1.1.6 五子衍宗丸成分-卵巢早衰靶点功能及生物通路的富集分析 |
1.1.7 五子衍宗丸成分-卵巢早衰靶点-生物通路网络图的构建 |
1.2 结果 |
1.2.1 五子衍宗丸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 |
1.2.2 五子衍宗丸“活性成分-靶点”网络 |
1.2.3 卵巢早衰疾病靶点 |
1.2.4 五子衍宗丸活性成分靶点-卵巢早衰靶点PPI网络 |
1.2.5 五子衍宗丸成分-卵巢早衰靶点功能及生物通路的富集分析 |
1.2.6 五子衍宗丸成分-卵巢早衰靶点-生物通路网络图 |
二、基于分子对接方法验证五子衍宗丸有效成分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
三、分析与讨论 |
3.1 五子衍宗丸在生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3.2 中医对卵巢早衰病名的认识 |
3.2.1 卵巢早衰的病因 |
3.2.2 卵巢早衰的病机 |
3.2.3 卵巢早衰的中医治疗 |
3.3 西医对卵巢早衰的认识 |
3.3.1 卵巢早衰的病因 |
3.3.2 卵巢早衰的治疗 |
3.4 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应用 |
3.5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
3.6 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的主要活性化合物分析 |
3.6.1 槲皮素的作用机制分析 |
3.6.2 山奈酚的作用机制分析 |
3.6.3 β-谷甾醇的作用机制分析 |
3.6.4 鞣花酸的作用机制分析 |
3.6.5 黄豆黄素的作用机制 |
3.7 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的主要交集蛋白靶点作用分析 |
3.7.1 PGR作用机制分析 |
3.7.2 NCOA2 作用机制分析 |
3.7.3 PTGS2 作用机制分析 |
3.7.4 PPARG作用机制分析 |
3.7.5 RELA作用机制分析 |
3.8 GO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3.8.1 活性氧代谢过程与卵巢早衰的关系 |
3.8.2 对脂多糖的反应与卵巢早衰的关系 |
3.8.3 细胞凋亡、增殖分化与卵巢早衰的关系 |
3.9 KEGG信号通路功能富集分析 |
四、总结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文献综述 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致谢 |
(4)麦芽总生物碱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作用机制及其颗粒剂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麦芽生物碱成分对大鼠垂体瘤细胞PRL分泌的调控 |
1.麦芽生物碱成分对MMQ细胞PRL的影响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2.麦芽生物碱成分对GH3 细胞PRL的影响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二章 麦芽生物碱成分对细胞中多巴胺D2 受体的影响 |
1.多巴胺D2 受体在麦芽生物碱成分干预PRL分泌中的作用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2.麦芽生物碱成分对MMQ细胞中DRD2 及下游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3.麦芽生物碱成分对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PC12 细胞的影响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三章 麦芽生物碱成分对cAMP/PKA/CREB通路中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 |
1.麦芽生物碱成分对cAMP的作用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2.麦芽生物碱成分对PKA的作用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四章 麦芽总生物碱颗粒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 |
1.麦芽总生物碱颗粒剂的制备工艺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2.麦芽总生物碱颗粒剂的质量控制 |
2.1 材料与仪器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讨论 |
结果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泌乳素分泌及其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实验相关公式 |
附录三 麦芽总生物碱及大麦芽碱作用机制图 |
附录四 实验相关图片 |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课题 |
致谢 |
(5)不同时间点行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不孕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不孕症的概述 |
2 不孕症的病因 |
3 不孕症与孕龄的关系 |
4 不孕症的诊断 |
5 不孕症的西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冻融胚胎移植的现代研究 |
1 冻融胚胎移植 |
2 新鲜胚胎移植VS冻融胚胎移植 |
3 卵子或受精卵的质量 |
4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成功率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针灸辅助治疗不孕症的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研究 |
1 不孕症的中医理论基础 |
2 针刺治疗不孕症的现代研究 |
3 中医中药对不孕症治疗的现代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结果影响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案 |
3 治疗方案 |
4 观察指标 |
5 质量控制 |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7 关键技术 |
8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分组设计思路 |
2 选穴处方分析 |
3 疗效机制分析 |
4 临床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补肾调周法改善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1.病例来源及分组 |
2.诊断标准 |
3.病例选择 |
4.治疗方法 |
5.观察指标 |
6.疗效判断标准 |
7.统计学处理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课题完成情况 |
2.基线资料对比 |
3.治疗结果 |
4.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LPD与ER的相关性研究 |
2.中医学对LPD与ER的认识 |
3.补肾调周法治则分析 |
4.组方用药及功效分析 |
5.地屈孕酮用药依据 |
6.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 |
7.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证素分析及乌萸汤对小鼠线粒体能量代谢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研究进展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关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研究进展 |
1 卵巢储备及卵巢储备功能 |
2 病因及致病机制 |
3 诊断标准 |
4 治疗方法 |
5 能量代谢与卵细胞质量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中医学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认识 |
2 证型分布 |
3 治法用方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证素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患者一般情况 |
2 就诊情况 |
3 辅助检查 |
4 证候分布情况 |
5 证素分布情况 |
6 证素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
第三节 讨论 |
1 疾病特点 |
2 病因病机分析 |
3 中医治则治法 |
4 能量代谢与肝、肾、气血 |
第四节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乌萸汤含药血清制备及活性成分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乌萸汤对DOR小鼠卵巢储备功能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乌萸汤对DOR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培养的能量代谢相关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与展望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苔黑酚葡萄糖苷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小鼠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苔黑酚葡萄糖苷(OG)的分离 |
2.1 实验材料 |
2.2 苔黑酚葡萄糖苷单体的分离及纯化 |
2.3 结果 |
3.围绝经期抑郁症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实验设计流程 |
3.1 实验材料 |
3.2 围绝经期抑郁症小鼠模型 |
3.3 实验设计流程 |
4.结果 |
4.1 苔黑酚葡萄糖苷对OVX-CUMS小鼠的体重变化影响 |
4.2 苔黑酚葡萄糖苷治疗改善了OVX-CUMS小鼠的抑郁样行为 |
4.3 苔黑酚葡萄糖苷对OVX-CUMS小鼠子宫形态和子宫指数的影响 |
4.4 苔黑酚葡萄糖苷对OVX-CUMS小鼠与HPO轴相关的性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
4.5 苔黑酚葡萄糖苷对OVX-CUMS小鼠与HPA轴相关的压力激素水平的影响 |
4.6 苔黑酚葡萄糖苷增强了OVX-CUMS小鼠海马中的BDNF/TrkB/CREB信号通路 |
5.讨论 |
6.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个人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综述 中药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滋阴补阳方序贯对DOR患者辅助生殖助孕结局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研究 |
1.1 病因病机 |
1.2 中医治疗 |
2 西医学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研究 |
2.1 概述 |
2.2 相关概念 |
2.3 病因研究 |
2.4 机制研究 |
2.5 检测指标 |
2.6 临床表现 |
2.7 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内容 |
2.1 滋阴补阳方序贯对DOR患者行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 |
2.2 滋阴补阳方序贯对DOR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拮抗剂方案)结局的影响 |
3 治疗方法 |
3.1 滋阴补阳方序贯 |
3.2 IUI |
3.3 IVF(拮抗剂方案) |
3.4 分组 |
3.5 试验药物 |
4 观察指标 |
4.1 中药+IUI组、IUI组观察指标 |
4.2 中药+IVF组、IVF组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方法 |
6 研究结果 |
6.1 滋阴补阳方序贯对DOR患者行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 |
6.2 滋阴补阳方序贯对DOR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拮抗剂方案)的影响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论依据 |
1.1 辅助生殖技术在卵巢储备功能减退人群中的应用 |
1.2 滋阴补阳方改善卵巢储备功能理论依据 |
2 疗效分析 |
2.1 滋阴补阳方序贯对DOR患者行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 |
2.2 滋阴补阳方序贯对DOR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拮抗剂方案)的影响 |
3 不足与展望 |
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麦粒灸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及蜕膜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薄型子宫内膜的中医及现代医学认识 |
1.1 薄型子宫内膜的中医认识 |
1.2 薄型子宫内膜的现代医学认识 |
2. 薄型子宫内膜与蜕膜化 |
2.1 薄型子宫内膜蜕膜化障碍 |
2.2 子宫内膜蜕膜化是胚胎着床的基础 |
2.3 子宫自然杀伤细胞与子宫内膜蜕膜化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动物与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耗材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动情周期的测定 |
2.2 模型制备 |
2.3 分组方法 |
2.4 干预方法 |
2.5 合笼方法 |
2.6 实验取材 |
2.7 实验检测方法 |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 |
1. 麦粒灸对薄型子宫内膜形态学的影响 |
2. 子宫内膜组织中IGFBP-1基因表达量 |
3.各组大鼠子宫内膜自然杀伤细胞占比 |
4. 子宫内膜组织中自然杀伤细胞的IFN-γ、TNF-α、TGF-β、IL-4、IL-10基因表达量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麦粒灸治疗的潜在优势 |
2. 取穴依据 |
3. 麦粒灸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的治疗效应 |
4. 麦粒灸治疗薄型子宫内膜大鼠的可能效应机制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补肾中药对大鼠垂体前叶细胞合成与分泌促性腺激素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俞募配穴法隔附子饼灸治疗肾阳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观察[D]. 肖蕊.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九味楮实颗粒对雌性中枢性性早熟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影响的实验研究[D]. 黄艳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的分子机制[D]. 钟静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麦芽总生物碱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作用机制及其颗粒剂制备工艺研究[D]. 龚晓云.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5]不同时间点行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D]. 王雅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补肾调周法改善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桑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证素分析及乌萸汤对小鼠线粒体能量代谢影响[D]. 郑凌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苔黑酚葡萄糖苷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小鼠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D]. 李俊龙.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9]滋阴补阳方序贯对DOR患者辅助生殖助孕结局影响的临床观察[D]. 王如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麦粒灸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及蜕膜化的影响[D]. 金纯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