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酸性茶园土施用石灰对磷酸盐的转化与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崔雨桐[1](2021)在《秸秆生物炭对苏打盐碱土磷素组分及改良效果影响》文中指出
罗贤力,席明,郑克梅[2](2021)在《茶叶施肥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品,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为了满足不同人群对茶叶的质量要求,需在茶叶生产过程中做好质量监管工作。茶叶生产质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施肥对茶叶的生长起着关键作用,合理科学的施肥措施有助于提升茶叶质量和产量。但根据目前茶叶生产情况,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施肥方式不当、氮磷钾的比例不合理、肥料品种单一等。针对茶叶施肥中存在的问题,相关人员需要针对性采取策略。
郭卉[3](2020)在《猪粪炭用量对南方红黄泥氮磷及重金属安全环境的影响》文中指出猪粪炭是指将猪粪在高温厌氧条件下裂解而形成的一种生物质炭,将猪粪转化为猪粪炭是当前规模化养猪场彻底消除粪污污染的重要途径。猪粪炭中有机碳、有效磷、有效钾含量高,富含养分,同时比表面积大、孔隙度高,具有较强的稳定重金属功能,因此加强它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对猪粪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南方红黄泥水稻土生产种植中存在过度依赖化肥现象,土壤综合肥力趋于下降,同时重金属元素累积,严重影响了稻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尝试以猪粪炭作为土壤改良剂,探究不同用量猪粪炭对红黄泥水稻土环境质量的影响,为猪粪炭改良红黄泥水稻土提供方法理论依据。本研究按照2.5%、5.0%和7.5%的比例向红黄泥中分别施入猪粪炭,以稻-菜-稻轮作方式盆栽水稻、小白菜,水稻为中稻。分别在各季水稻主要生育期采取土壤孔隙水水样,各季作物收获后采取植物样品及土壤样品,分别检测土壤孔隙水中氮磷及重金属含量,土壤氮磷含量、土壤重金属不同形态含量,植物样品中重金属含量,分析检测土壤微观理化背景,并对相应指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猪粪炭后,土壤由施用前的片层状结构为主转为片层状粘粒与炭-粘复合体共存的混合结构;各处理土壤pH值提高了 0.29~0.67,氧化还原电位降低10~66mv;土壤中全氮含量提高28.8%~78.8%,而氮活性熵随施用量而降低;土壤全磷含量提高1.28~4.39 g/kg,土壤磷活性熵随施用量增大而升高;土壤全Cu含量增加1.94倍~5.14倍,全Zn含量增加0.37倍~3.40倍;Pb、Cd、As、Hg总量与对照持平,Pb、Cd弱酸提取态含量降低,As、Hg可还原态含量增加,表现明显钝化现象。(2)施用猪粪炭后,水稻第一季土壤孔隙水平均总氮含量提高-6.5%~63.9%,水稻第二季平均总氮含量提高10.8%~44.6%;水稻第一季土壤孔隙水总磷含量提高2.1倍~9.3倍,水稻第二季平均总磷含量提高8.2倍~14.1倍;水稻第一季生育期内土壤孔隙水中水溶性铜锌铅含量升高,其中铅含量超标,综合污染指数评价以中污染和重污染为主;水稻第二季猪粪炭处理土壤孔隙水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对照,以安全和轻污染为主,体现出猪粪炭对土壤重金属的钝化作用。(3)施用猪粪炭后,作物对重金属铜锌的累积量上,小白菜中铜锌累积量随施用比例增加,糙米则比对照略有增加。在2.5%至7.5%猪粪炭处理的红黄泥中,Cu对小白菜、稻谷无过量,而7.5%处理土壤中的锌含量过高使小白菜、稻谷产生毒害反应。铅镉砷汞累积量上,第一季产出的稻谷糙米,T2.5处理糙米Pb超标,其余重金属皆随猪粪炭用量的增加累积量减少;第二季糙米各重金属的累积随猪粪炭施用量增加而减少,累积量都显着低于对照;小白菜Pb的累积猪粪炭处理高于对照,Cd、As、Hg的累积低于对照,各处理重金属的累积量都没有超标。(4)对作物进行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各处理小白菜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均低于0.7,均属安全级别,各处理综合污染指数排序如下:CK>T2.5>T5.0>T7.5。第一季糙米综合污染指数主要情况为:T2.5>CK>1>T5.0>0.7>T7.5,主要超标污染物为Pb;第二季稻谷综合污染指数主要情况为:1>CK>T2.5>0.7>T5.0>T7.5,主要超标污染物为Pb和As。(5)对作物食用安全进行评价,表现猪粪炭施用量越高,小白菜及糙米食用安全风险系数越低。综上所述,适量施用猪粪炭(T2.5处理)能够改善红黄泥的环境质量,改变土壤微观形态和化学性质,补充红黄泥水稻土 N、P、Cu、Zn养分,同时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通过土壤孔隙水向周围迁移的状况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而过量施用猪粪炭(T5.0和T7.5处理)使土壤受Cu、Zn污染并增加土壤孔隙水氮磷含量,有造成周围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但增加猪粪炭施用量能逐步降低小白菜、糙米中重金属污染综合评分,减小儿童和成人的食用安全风险值,利于作物品质的提高。
卜晓莉,汪浪浪,马青林,薛建辉[4](2019)在《稻壳炭施用对太湖滨岸灰潮土氮磷淋失及土壤性质的影响》文中指出探究稻壳炭施用对太湖滨岸灰潮土养分淋失的抑制效应,以及对灰潮土性质的改良作用,为太湖滨岸植被带恢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16周的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用率(0%,1%,2%和5%)稻壳炭与肥料(NH4NO3和KH2PO4)混施后,对太湖滨岸灰潮土氮磷淋失以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稻壳炭施用量的增加,灰潮土土柱渗滤液中铵态氮累积淋失量减少11.7%—26.6%,硝态氮累积淋失量减少32.4%—67.3%。然而,当稻壳炭施用率为2%和5%时,土柱渗滤液中磷酸盐累积淋失量分别显着增加了32.1%和54.2%。稻壳炭施用16周后,灰潮土土壤总氮含量显着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在2%和5%施用率下显着增加。同时,添加稻壳炭使土壤铵态氮含量显着减少,而土壤硝态氮含量显着增加,这表明稻壳炭添加增强了滨岸灰潮土土壤硝化作用。灰潮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2%和5%的稻壳炭施用率下分别显着增加了22.4%和36.8%,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在5%的稻壳炭施用率下显着增加了48.4%。随着稻壳炭施用量的增加,灰潮土土壤容重减小,而pH值、土壤总孔隙度以及土壤持水能力增加。因此,施用稻壳炭减少了太湖滨岸灰潮土土壤氮素的淋失,但当施用率为2%—5%时,增加了土壤磷素淋失的风险;添加稻壳炭使土壤总氮,有效磷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增加,这将有利于太湖滨岸植被带的恢复。
方晰,陈金磊,王留芳,李胜蓝,项文化,雷丕锋[5](2018)在《亚热带森林土壤磷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磷(P)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有效提高森林土壤P的生物有效性,高效利用土壤中潜在的P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土壤"缺P"的难题,对解决中国亚热带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恢复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资源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述了P在土壤—植物系统中循环、转化过程,土壤P有效性研究与土壤P分级的关系,亚热带森林土壤P有效性的研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研究表明,P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循环转化过程是由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以及植物自身的遗传特性共同控制的;土壤P化学分级不仅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P循环的核心,也是研究土壤P有效性的关键;亚热带森林土壤P形态特征及其与土壤P有效性的关系目前还没有明确和统一,林龄对林地土壤P含量的影响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土壤P有效性随着森林演替的变化趋势仍存在不一致性。最后针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森林土壤P有效性的形成转化机理及其影响机制,寻找有效提高森林土壤P有效性的途径;随着森林演替进程和全球变化,土壤P的限制性是否更为加剧,以及同位素示踪法和31P-NMR波谱技术的应用等不仅是亚热带森林土壤P有效性研究面临的一些问题,也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方秀[6](2018)在《曲靖中海拔红壤烟区土壤—烤烟锌含量变异及与烟叶品质的关系分析》文中认为以云南省曲靖市中海拔红壤烟区为基础,通过大田采样调查分别选取了604个土壤样品及其相对应的烟叶样品,系统分析了该区植烟土壤有效锌含量和烟叶锌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变异特点,比较了不同植烟县市和烤烟品种烟叶锌含量的差异,分析了土壤因子对烟叶锌含量的影响,并研究了烟叶锌含量与品质指标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该区植烟土壤锌含量的分布特征。该区的植烟土壤锌含量平均为(3.02±2.88)mg/kg,分布在0.14~23.68 mg/kg之间,变异系数较高为95.29%。该区的植烟土壤锌含量不足(<1.0 mg/kg)的烟田所占有的比例为8.78%;土壤锌含量分布在1.0~4.0 mg/kg之间的烟田所占有的比例为72.68%;有18.54%的土壤有效锌含量偏高(>4.0 mg/kg)。不同的植烟县区之间的土壤锌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宣威、会泽、沾益的植烟土壤有效锌含量均较高,分别为10.84 mg/kg、5.75 mg/kg、4.97 mg/kg;锌含量最小的是富源县的植烟土壤,为1.87 mg/kg;其他县区的植烟土壤锌含量都分布在2.08~3.35 mg/kg之间。2、研究了该区烤烟烟叶锌含量的变异特点。结果表明:(1)该区烟叶锌含量平均为46.35mg/kg,变幅较大,为16.66 mg/kg~109.89 mg/kg,变异系数为35.44%。烟叶的锌含量分布于适宜范围内(20.0~50.0 mg/kg)的样本所占有的比例为68.38%,烟叶的锌含量处在较高水平(50.0~70.0 mg/kg)的样本所占有的比例为22.19%,烟叶的锌含量处在较缺乏水平(<20.0mg/kg)的样本所占有的比例为0.49%。该区烟叶锌含量在我国烤烟烟叶的锌含量一般范围(20.0~80.0 mg/kg)内的样本所占有的比例为94.54%;但与巴西优质的烤烟烟叶锌含量标准(10.15~31.64 mg/kg)相符的烟叶样本所占有的比例仅仅为15.27%。(2)各植烟县区的烟叶锌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烟叶锌含量从大到小依次是:沾益、宣威、会泽、马龙、麒麟、陆良、罗平、富源、师宗。沾益(74.96 mg/kg)、宣威(69.19 mg/kg)和会泽(69.02 mg/kg)的烟叶样本的锌含量最高;罗平、富源、师宗三个烟区烟叶锌含量与其他烟区相比均较低,且差异显着。仅有罗平和师宗两个植烟县区存在烟叶锌含量轻度缺乏的区域,且所占比例极低,均只占1%。(3)该区烟叶样品锌含量在当地的5个不同主栽烤烟品种之间差异显着,不同品种的烤烟烟叶样本锌含量的大小排列依次为:红花大金元、云烟87、云烟85、云烟97、K326。红花大金元的烤后烟叶锌含量最高(68.10±16.56)mg/kg;其次为云烟87(50.04±20.03)mg/kg;K326的烟叶锌含量最低(40.01±9.23)mg/kg;除了云烟85存在极小部分(1.71%)的烟叶锌含量偏低外,其他品种的烟叶锌含量均不缺乏。3、分析了该区的土壤因子对烤后烟叶锌含量的影响。研究显示:(1)烟叶锌含量在不同的植烟土壤有效锌含量分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烟叶锌含量随着植烟土壤锌含量的上升而显着增大。当植烟土壤的锌含量处在4.0 mg/kg以下时,烟叶锌含量随着植烟土壤锌含量的上升而缓慢增多;当植烟土壤的锌含量在4.0 mg/kg以上时,烟叶锌含量的增长趋势加快。(2)该区植烟土壤的p H平均为6.21,分布于4.34~8.19之间,p H在5.0~7.0范围内的土壤所占比例是73.84%,p H在5.5~6.5范围内的土壤所占比例是39.07%。该区烟叶锌含量与植烟土壤p H之间的关系为负相关性,植烟土壤p H升高时,烟叶锌含量减小,p H<6.5时,烟叶锌含量在各分组间降低较显着,随后随着p H的升高,降低趋势变缓。(3)该区的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61%,分布在0.61%~8.19%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1.5%(不足)的烟田所占比例为5.13%,土壤有机质大于3.5%(高水平)的烟田所占比例达到49.83%。烟叶锌含量在不同的土壤有机质分组下存在很大的差异;随着该区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升高,烟叶锌含量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4)土壤速效磷含量平均为30.53 mg/kg,分布在0.13~109.93 mg/kg之间。植烟土壤速效磷含量不足(<20.0 mg/kg)的烟田所占比例为39.24%,25.16%的土壤磷含量偏高(>40.0 mg/kg),仅35.60%的土壤磷含量适宜(20.0~40.0 mg/kg)。烟叶锌含量与植烟土壤速效磷含量之间关系呈极显着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62**,总体表现为随着植烟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升高烟叶锌含量降低的趋势,并且当植烟土壤磷含量过高时,烟叶锌含量降低的趋势显着加快。(5)土壤交换性钙含量较高,平均为2395.32 mg/kg,分布在431.57~8273.71mg/kg之间。当土壤的钙含量为800~1200 mg/kg之间时,最适合烤烟的生长,所占比例仅为11.75%,植烟土壤钙含量处在偏高水平(>1200 mg/kg)的烟田所占比例达到了84.76%。烟叶锌含量随着植烟土壤钙含量的上升而显现明显降低的趋势;当植烟土壤钙含量处在2000mg/kg以下时,各个分组间的烟叶锌含量存在显着差异。4、研究了该区的烤烟烟叶锌含量与烟叶品质指标之间的关系。将烟叶锌含量划分成四个等级,即缺乏(<20.0 mg/kg)、适宜(20.0~50.0 mg/kg)、较高(50.0~70.0 mg/kg)和极高(>70.0mg/kg)等级,并分析了不同烟叶锌含量分组下的烟叶锌含量与其品质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随着烟叶锌含量的上升,烟叶外观品质各指标的得分也升高,当烟叶锌含量为50.0~70.0mg/kg时,外观质量整体表现最好,但与“适宜”和“极高”分组间无显着差异;随着烤烟烟叶锌含量的增加,单叶重、叶长、叶面密度和填充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当烟叶锌含量处于“适宜”和“较高”分组时,烟叶物理特性总体表现最好;烤后烟叶的总糖、还原糖、总氮、烟碱、石油醚提取物都随着烟叶锌含量的增加而稍有上升,但钾含量反而下降;烤后烟叶的挥发性物质与锌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着;随着烟叶锌含量的上升,烤后烟叶的感官评吸质量各指标的得分整体上均有所升高。当该区烟叶的锌含量为“20~50 mg/kg”和“50~70mg/kg”时,烟叶品质各指标综合表现最好。
黄娴[7](2018)在《生物炭对黄壤氮磷淋失及油用牡丹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黄壤是贵州省农业生产主要土壤类型,喀斯特特殊的环境条件与丰富的降雨造成土壤养分淋失严重。土壤养分淋失不仅使土壤肥力变差,影响植物生长,还会引起水体污染。施用生物炭可以改良土壤环境和减少养分损失,同时把碳封存在土壤中,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然而,生物炭施用对黄壤中氮磷养分含量的影响、对径流和淋溶液中氮磷流失的控制作用及最佳生物炭施用量是多少仍不清楚。本文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淋溶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添加生物炭对黄壤中养分含量及其随淋溶液和地表径流流失的影响,并对油用牡丹在生物炭施用下的生长情况进行测定,主要结果如下:(1)室内模拟试验中,施加生物炭的处理:土壤pH值、土壤全氮、速效氮、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均随着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淋溶液体积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与对照相比,生物炭添加量为2kg/m2、4kg/m2、6 kg/m2的累积淋溶液体积分别减少了0.3%、1.5%、2.0%;与对照相比,土壤添加了生物炭的淋溶液总磷、总氮、硝态氮和氨氮的累积淋溶损失量均显着降低,以2 kg/m2添加量处理的效果最佳,其次是4 kg/m2。因此,添加生物炭能够有效减少黄壤土壤中养分的淋溶,保持土壤肥力。(2)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在农田黄壤里添加生物炭,减少了农田地表径流,且流失量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多而减少。在暴雨事件中,添加生物炭增加了总磷的流失,但以4kg/m2处理增加的浓度最小;添加2kg/m2生物炭处理的地表径流中总氮浓度比未添加生物炭的对照处理减少了9.78%;4kg/m2施用量处理地表径流中氨氮浓度比对照减少了11.39%;6 kg/m2处理的地表径流中硝态氮浓度比对照减少了18.45%。在大雨事件中,添加4kg/m2处理的地表径流中总磷浓度比对照减少了26.67%;2kg/m2处理的地表径流中总氮浓度比对照减少了12.94%;4kg/m2处理的地表径流中氨氮浓度比对照减少了13.11%;6 kg/m2处理的地表径流中硝态氮浓度比对照减少了7.81%。在中雨事件中,添加6 kg/m2处理的地表径流中总磷浓度比对照减少了21.88%;4kg/m2处理的地表径流中总氮浓度比对照减少了19.65%;4kg/m2处理的地表径流中氨氮浓度比对照减少了20.33%;6 kg/m2处理的地表径流中硝态氮浓度比对照减少了12.11%。除了中雨事件中添加6 kg/m2与4kg/m2处理的总氮浓度差异显着外,其余添加6 kg/m2与4kg/m2生物炭量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浓度差异均不显着。由此可得,添加4kg/m2生物炭对减少黄壤地表径流中的总磷、总氮和氨氮的效果较好,添加6kg/m2生物炭对减少黄壤地表径流中的硝态氮的效果较好。(3)在施肥条件下添加生物炭对油用牡丹生长有显着影响,施加生物炭后,黄壤pH值、全氮、速效氮、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均随着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未施肥区,6 kg/m2生物炭添加量对油用牡丹的株高、地径、叶片SPAD值的促进作用效果最佳,与未添加生物炭相比,株高、地径分别提高了10.43%、10.69%,且油用牡丹根、茎、叶中的氮磷含量均是生物炭添加量为6 kg/m2时最高;在施肥区,4kg/m2生物炭施用量对油用牡丹的株高、地径、叶片SPAD值的促进作用效果最佳,并且显着提高了油用牡丹根、茎、叶中的氮含量,与对照相比,根、茎、叶中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2.26%、13.04%、10.41%。总体而言,施肥小区添加生物炭的3个处理中植物株高、地径、叶片SPAD值和各器官中氮含量均优于未施肥小区的等炭量处理。综上,在黄壤上种植油用牡丹,生物炭用量控制在4kg/m2比较适宜。综上所述,在黄壤中添加生物炭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氮磷随淋溶液和地表径流的流失,施加生物炭能提高土壤养分,有利于油用牡丹的生长。其中,以4 kg/m2添加量处理的效果最佳。
聂广森[8](2017)在《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磷素组分和含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肥施入土壤后会迅速被土壤固定为二级有效磷源,当季利用率低。为了维持作物高产,中国农田过量施用磷肥现象非常普遍。这就致使农田土壤中磷素的大量累积盈余。磷素会以难溶形态存在于土壤中,但农田中磷素的流失已经给环境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对于潮土而言,施磷量和磷素的形态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的供磷能力。因此,提高磷素生物有效性,探索各形态磷之间的复杂关系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在我国开展较晚的31P核磁共振技术以及无机磷化学连续浸提分级等实验分析方法,研究了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条件下,潮土剖面磷素组分和含量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了在不同施肥措施下潮土其它养分含量及作物产量与土壤磷素分布的关系。试图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磷素有效性及磷素淋失的影响,旨在为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减肥增效与减少农田磷素对水体的环境风险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磷肥会直接影响潮土有效磷与全磷含量。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长期不施用P肥的CK与NK两个处理的土壤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基本上保持在同一水平,而施用磷肥的NP、PK、NPK、OM和1/2OM+1/2NPK5个处理的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都比CK显着提高,且随着试验年限增长而增加。其中有效磷的增幅比土壤全磷更为明显,前期施用NPK效果显着;后期施用有机肥会更有利于潮土有效磷含量的提高。2)潮土无机磷的积累主要耕层土壤,几乎不会对40cm以下土层造成影响。等量配施磷肥下,增加施用有机肥的比重,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活动,促使无机磷向有机磷方向转化。土壤微生物活动对于磷素的活化对象是Al-P、Fe-P,同时对于作为迟效磷源的Ca10-P也有活化作用。这说明对潮土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够在不增加磷肥施用量的条件下,增加作物能够吸收利用的磷。3)石灰性土壤中磷素主要以正磷酸盐与磷酸单脂形态存在。施用化肥会显着增加土壤中正磷酸盐的含量,但对于土壤磷酸单脂含量增加的促进作用较小。增施有机肥则可以显着提高磷酸单脂的含量。31P核磁共振技术测量土壤磷素,易造成有机磷含量偏高的误差,对于有机质含量高,金属离子含量低的土壤,测定结果更精确。4)潮土中,长期施用有机肥在合适温度下对作物的增产效果较好;不施钾肥在短期内对作物产量影响不大;磷肥对于作物的增产效果比氮肥更好;长期不施肥处理,潮土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差异不显着;长期施用有机肥(OM)相较于施用化肥(NPK、1/2OM+1/2NPK)可以更为显着增加土壤无机磷速效磷源的含量。
张一[9](2017)在《不同外源添加物质对土壤氮磷素淋溶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氮磷流失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其中淋溶流失已成为不可忽视源,因此对氮磷在土壤中的淋溶流失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陕西省周至县竹峪乡俞家河农田土壤,采用室内模拟装置淋溶土柱的方法,探究了四种外源添加物质(土壤调理剂、砒砂岩、秸秆、生物炭)对土壤氮磷素淋溶特征的影响。并定期在流经该地区的俞家河设置10个不同断面取水样,测定总磷(TP)、总氮(TN)、总溶解性磷(TDP)、溶解性反应磷(DRP)、颗粒磷(P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分析河水氮磷浓度变化及影响因素。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生物炭可以增加淋溶液中PP、DPR和DOP的浓度,进而增加TP的浓度(变化范围0.682.86 mg/l)。随着生物炭(2%、4%、8%)施入比例的增大,淋溶液各形态磷和土壤中速效磷(Olsen-P)、可溶性磷(CaCl2-P)含量显着性增大,其中Olsen-P含量分别增加了141%、290%、382%,生物炭显着地提高了土壤中磷素的淋溶能力;秸秆增加淋溶液中DOP和PP浓度,进而增加TP的含量,同时DRP含量降低了50%,在TP中所占的比例仅为4.7%。秸秆减少淋溶液和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并阻止土壤中CaCl2-P向下层移动,减少磷素对环境的风险;(2)4%、8%的生物炭施用量降低了土壤氮素淋失分别为30%和20.7%,2%的生物炭施用量却增加了土壤氮素淋失量为5.9%,同时生物炭(2%、4%、8%)降低土壤中碱解氮含量,对氮素起到抑制作用。秸秆的施入降低土壤氮素淋失为9.7%,并使碱解氮含量增加59.1%,土壤中总氮和碱解氮含量主要集中在0-10 cm,秸秆显着地降低抑制氮素淋溶,并提高表层土壤肥力。砒砂岩对土壤中氮素的淋失起到抑制作用,短时间内减少了土壤中碱解氮含量。(3)俞家河河水TP、PP、TDP、TN浓度的变化具有季节性,49月作物生长期河水TP浓度都高于藻类发生的临界值(0.02 mg/l)。PP占TP的67.7%,是河水磷素主要形态,DRP和DOP含量较低,取决于河水本身,其中DOP浓度在7、8月较高,与河水温度有关。河水TN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614.0 mg/l,各月份其平均值为5.8 mg/l,均超过临界值(2 mg/l)。过量的施肥是河水中氮磷含量的主要来源,降雨和施肥是导致河水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俞家河河水氮素污染更为严重,生物炭能降低氮素淋失,但确定其施入量时应综合考虑对磷素的促进作用。秸秆抑制氮素淋失的同时能降低磷素对环境的风险。砒砂岩和土壤调理剂对环境的作用不显着。
刘宇[10](2016)在《土壤酸化及磷素水平对茶园土壤硒有效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硒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有许多缺硒地区,当地居民也曾受到因缺硒而引起的克山病、大骨节病的困扰。另外许多研究证实硒在预防癌症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近几年来,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而硒元素对人体健康的种种好处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因此富硒产品的开发成为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课题。我们课题组从2002年开始进行江苏省无公害茶叶项目的调查,对江苏省的诸多典型茶园土壤进行调查采样,发现宜溧地区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较高,达到足硒和富硒的程度,这给江苏省的富硒茶产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茶叶基地。但是通过对各典型茶园耕层土壤的采样分析,发现江苏省茶园土壤存在严重的酸化现象,这无疑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不好的影响。本研究基于课题组以往的研究结果,在2014年和2015年春季采茶期对包括南京、镇江、扬州、常州、苏州、无锡在内的六个主要城市的典型茶园进行采样,分析其pH、有效硒和磷之间的关系,由于磷和硒都以阴离子形式存在于土壤中,且两者的化学行为相似,磷硒之间存在某种交互关系,因此可以用磷来调控土壤中的硒含量。本文将以往的数据与最新数据相结合,观察分析数据间的趋势,得出pH、有效硒和磷之间的关系,为富硒茶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将2002年到2015年每年的江苏省典型茶园平均pH值进行汇总,发现江苏省典型茶园土壤pH整体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2002年到2011年的年均pH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1年开始,整体趋势明显的回升,且上升幅度较大,至2015年达到最大值4.74。在此基础上,又对2003-2015年期间,不同pH值范围茶园占比进行分析,到2015年,pH值在适合茶树生长范围(4.5-5.5)的茶园占调查总数的66.7%,达到了一半以上,而pH<4的茶场数量已经减少到0,仍有部分茶园存在土壤酸化现象。综上,虽然江苏省依然存在土壤酸化现象,但整体状况有所好转。将历年数据汇总,发现高pH水平比低pH水平时硒的活化率要高,有效硒的含量会随着pH升高而增加。pH值对土壤有效硒的影响是在一个大范围内进行讨论的,在较小的范围内pH对土壤硒的有效性影响不能很好地体现,随着pH极差的增大,pH值与硒活化率之间的相关性会随之变大,即在更大的pH范围内,pH对硒的有效性影响会更明显。探讨pH对磷、硒活化率之间关系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当pH值在较高水平时(pH>5.0),磷硒活化率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当土壤为强酸性时(pH4.5),磷硒活化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性降低。
二、酸性茶园土施用石灰对磷酸盐的转化与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酸性茶园土施用石灰对磷酸盐的转化与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2)茶叶施肥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叶施肥中存在的问题 |
1.1 氮、磷、钾比例不合理 |
1.2 肥料品种单一 |
1.3 施用方法不当 |
1.4 未重视中微量元素的施用 |
2 茶叶施肥对策 |
2.1 科学配方施肥 |
2.2 合理的施肥时间 |
2.3 适宜的施肥量 |
2.4 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
2.5 改进施肥技术 |
2.6 引用秸秆还田技术 |
2.7 推广有机肥和种植绿肥 |
(3)猪粪炭用量对南方红黄泥氮磷及重金属安全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农田生物链的重金属污染 |
1.3 当前禽畜粪便的环境困境及处理趋势 |
1.4 生物炭研究现状 |
1.4.1 生物炭概念及对植物生长和土壤污染特性的影响 |
1.4.2 粪源生物炭研究现状 |
1.5 生物炭化肥配施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意义 |
1.6.3 研究内容 |
1.6.4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猪粪炭 |
2.1.2 供试土壤 |
2.1.3 供试植物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3.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3.2 样品检测分析 |
2.4 重金属的评价方法 |
2.4.1 土壤、土壤孔隙水及作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与标准 |
2.4.2 作物食用安全评价方法与标准 |
2.5 数据处理与方法 |
3 施用猪粪炭对红黄泥微观理化环境的影响 |
3.1 对红黄泥土壤微观形态的影响 |
3.1.1 SEM对比 |
3.1.2 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比 |
3.1.3 XRD对比 |
3.1.4 XRF法土壤元素成分含量分析结果 |
3.2 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3.3 小结 |
4 施用猪粪炭对土壤氮磷及重金属环境的影响 |
4.1 土壤氮磷含量 |
4.1.1 土壤氮 |
4.1.2 土壤磷 |
4.2 土壤重金属 |
4.2.1 土壤铜 |
4.2.2 土壤锌 |
4.2.3 土壤铅 |
4.2.4 土壤镉 |
4.2.5 土壤砷 |
4.2.6 土壤汞 |
4.3 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 |
4.4 小结 |
5 施用猪粪炭对土壤孔隙水氮磷及重金属环境的影响 |
5.1 氮磷元素 |
5.1.1 氮元素 |
5.1.2 总磷 |
5.2 土壤孔隙水重金属元素 |
5.2.1 土壤孔隙水铜 |
5.2.2 土壤孔隙水锌 |
5.2.3 土壤孔隙水铅 |
5.2.4 土壤孔隙水镉 |
5.2.5 土壤孔隙水砷 |
5.2.6 土壤孔隙水汞 |
5.3 土壤孔隙水环境评价 |
5.3.1 土壤孔隙水富营养化环境评价 |
5.3.2 土壤孔隙水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 |
5.4 小结 |
6 红黄泥土壤重金属环境的改变对稻菜重金属安全的影响 |
6.1 植物重金属累积量 |
6.1.1 小白菜 |
6.1.2 稻米 |
6.2 稻菜食用安全性评价 |
6.2.1 小白菜 |
6.2.2 稻米 |
6.3 小结 |
7 讨论与结论 |
7.1 讨论 |
7.2 主要结论 |
7.3 创新点 |
7.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4)稻壳炭施用对太湖滨岸灰潮土氮磷淋失及土壤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稻壳炭与土壤性质 |
1.2 土柱淋溶试验 |
1.3 土壤分析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稻壳炭施用对太湖滨岸灰潮土氮磷淋失的影响 |
2.2 稻壳炭施用对太湖滨岸灰潮土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5)亚热带森林土壤磷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磷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循环与转化过程 |
2 土壤P有效性研究与土壤P化学分级的关系 |
2.1 土壤无机P的分级 |
2.2 土壤有机P的分级 |
2.3 Heldey土壤P分级方法及其改进 |
3 亚热带森林土壤P有效性的研究 |
4 影响森林土壤磷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因素 |
4.1 自然因素对土壤P有效性的影响 |
4.1.1 土壤母质 |
4.1.2 土壤理化性质 |
4.1.3 土壤微生物 |
4.1.4 植被类型 |
4.2 人为因素对森林土壤P有效性的影响 |
5 研究展望 |
(6)曲靖中海拔红壤烟区土壤—烤烟锌含量变异及与烟叶品质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土壤锌素研究进展 |
1.1.1 我国植烟土壤的锌含量状况 |
1.1.2 土壤中锌的存在形态及其有效性 |
1.1.3 土壤锌含量的影响因素 |
1.2 烟叶锌素研究进展 |
1.2.1 锌在烟叶中的吸收与积累 |
1.2.2 锌对烤烟生理功能的影响 |
1.2.3 锌对烤烟产量的影响 |
1.2.4 锌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
1.3 土壤有效锌对烟叶锌含量及品质的影响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样品采集 |
3.1.1 土壤样品采集 |
3.1.2 烟叶样品采集 |
3.2 样品测定方法 |
3.2.1 土壤样品测定 |
3.2.2 烟叶样品测定 |
3.3 统计分析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曲靖中海拔红壤烟区植烟土壤有效锌含量的分布特征 |
4.1.1 植烟土壤有效锌含量的总体分布特征 |
4.1.2 不同县市植烟土壤有效锌含量的分布特征 |
4.2 曲靖中海拔红壤烟区植烟土壤有效锌含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分析 |
4.3 曲靖中海拔红壤烟区烟叶锌含量的分布特征 |
4.3.1 烟叶锌含量的总体分布特征 |
4.3.2 不同植烟县市烟叶锌含量的分布特征 |
4.3.3 不同品种烟叶锌含量的分布特征 |
4.4 曲靖中海拔红壤烟区土壤因子对烟叶锌含量的影响 |
4.4.1 植烟土壤有效锌含量与烟叶锌含量的关系分析 |
4.4.2 植烟土壤pH与烟叶锌含量的关系分析 |
4.4.3 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烟叶锌含量的关系分析 |
4.4.4 植烟土壤速效磷含量与烟叶锌含量的关系分析 |
4.4.5 植烟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与烟叶锌含量的关系分析 |
4.4.6 其他土壤养分与烟叶锌含量的关系 |
4.5 曲靖中海拔红壤烟区烟叶锌含量与烟叶品质的关系分析 |
4.5.1 烟叶锌含量与烟叶外观质量的关系 |
4.5.2 烟叶锌含量与烟叶物理特性的关系 |
4.5.3 烟叶锌含量与烟叶化学成分的关系 |
4.5.4 烟叶锌含量与烟叶感官质量风格的关系 |
5 结论与讨论 |
5.1 关于曲靖中海拔红壤烟区植烟土壤有效锌含量的分布特征 |
5.2 关于曲靖中海拔红壤烟区烟叶锌含量的分布特征 |
5.3 关于曲靖中海拔红壤烟区土壤因素对烟叶锌含量的影响 |
5.4 关于曲靖中海拔红壤烟区烤烟烟叶锌含量与烟叶品质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作者简介 |
(7)生物炭对黄壤氮磷淋失及油用牡丹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生物炭对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
2.2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2.3 生物炭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2.4 油用牡丹研究现状 |
3 研究内容 |
3.1 模拟条件下生物炭对黄壤养分含量及氮磷淋溶的影响 |
3.2 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黄壤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 |
3.3 施用生物炭对油用牡丹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
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模拟条件下生物炭对黄壤养分及氮磷淋溶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供试土壤 |
2.2 供试材料 |
2.3 淋溶装置 |
2.4 室内模拟土柱试验方法与设计 |
2.5 试验测定方法与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3.2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土壤淋失液体积的影响 |
3.3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淋溶液中总磷的影响 |
3.4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土壤淋溶液中氨氮的影响 |
3.5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土壤淋溶液中硝态氮的影响 |
3.6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土壤淋溶液中总氮的影响 |
4.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然降雨条件下生物炭添加对黄壤氮、磷流失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径流槽概述 |
2.4 试验设计 |
2.5 取样和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生物炭处理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 |
3.2 不同雨强条件下总磷流失特征 |
3.2.1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三种雨型中总磷流失浓度的影响 |
3.2.2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三种雨型中总磷流失量的影响 |
3.3 暴雨事件中生物炭添加量对径流氮素流失的影响 |
3.3.1 暴雨事件中生物炭添加量对径流氮素浓度的影响 |
3.3.2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暴雨事件径流中氮素流失量的影响 |
3.4 大雨事件中生物炭添加对径流氮素流失的影响 |
3.4.1 大雨事件中生物炭添加对径流氮素浓度的影响 |
3.4.2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大雨事件径流中氮素流失量的影响 |
3.5 中雨事件中生物炭添加量对径流氮素流失的影响 |
3.5.1 中雨事件中生物炭添加量对径流氮素浓度的影响 |
3.5.2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中雨事件中氮素流失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物炭施用对黄壤上油用牡丹生长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取样和实验室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3.2 生物炭对油用牡丹株高的影响 |
3.3 生物炭对油用牡丹地径的影响 |
3.4 生物炭对油用牡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5 生物炭对油用牡丹各器官氮磷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生物炭对油用牡丹生长的影响 |
4.2 生物炭对油用牡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 生物炭对油用牡丹各器官中氮磷含量的影响 |
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磷素组分和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文献综述 |
1.1 土壤磷素形态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 |
1.1.1 土壤磷素形态 |
1.1.2 磷素在土壤中的转化 |
1.2 土壤磷素分级 |
1.2.1 土壤无机磷分级 |
1.2.2 土壤有机磷分级 |
1.2.3 有机磷和无机磷兼顾的土壤磷素分级方法 |
1.2.4 ~(31)P核磁共振技术 |
1.3 磷素积累与利用 |
1.3.1 土壤各形态无机磷积累规律 |
1.3.2 土壤各形态磷素的有效性 |
1.3.3 提高土壤积累态磷利用率的措施 |
1.4 施肥对土壤磷素形态与转化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实验设计 |
2.3 采样和分析方法 |
2.3.1 土壤全磷分析方法 |
2.3.2 土壤速效磷的分析方法 |
2.3.3 土壤无机磷分级测定方法 |
2.3.4 植株养分含量分析 |
2.3.5 ~(31)P-NMR分析方法 |
3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全磷、有效磷、磷素组分的影响 |
3.1 长期等量磷肥配施下土壤全磷含量变化规律 |
3.2 土壤Olsen-P含量变化规律 |
3.3 长期等量磷肥配施对土壤剖面无机磷含量影响 |
3.4 长期等量磷肥配施下土壤有机、无机磷组分变化情况 |
3.5 讨论 |
3.6 小结 |
4 利用 ~(31)PNMR技术与传统磷素分级方法研究不同磷肥配施下土壤磷素形态 |
4.1 长期等量磷肥配施下无机磷组分变化规律 |
4.2 ~(31)PNMR方法下土壤磷素形态转化规律 |
4.3 ~(31)PNMR方法下土壤各形态磷素含量变化规律 |
4.4 ~(31)PNMR方法与普通化学方法测定土壤磷素含量区别 |
4.5 讨论 |
4.6 小结 |
5 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及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
5.1 不同处理对玉米、小麦产量的影响 |
5.2 长期等量磷肥配施下土壤部分理化性质对磷素演变的影响 |
5.3 长期等量磷肥配施下土壤无机磷有效性 |
5.4 讨论 |
5.5 结论 |
6.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本研究的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不同外源添加物质对土壤氮磷素淋溶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田面源污染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外源添加物质对土壤中氮磷的影响 |
1.2.2 氮磷在土壤中存在的形式及淋溶机理 |
1.2.3 氮磷在水体中的存在形态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淋溶试验 |
2.1.1 供试土壤及材料的采集 |
2.1.2 模拟试验装置 |
2.1.3 淋洗试验 |
2.2 俞家河河水监测实验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不同外源添加物质对土壤中磷淋溶特征的影响 |
3.1 不同外源添加物质对淋溶液中磷变化特征的影响 |
3.1.1 淋溶液中TP浓度变化 |
3.1.2 淋溶液中TDP浓度变化 |
3.1.3 淋溶液中DRP浓度变化 |
3.1.4 淋溶液中PP浓度变化 |
3.1.5 淋溶液中DOP浓度变化 |
3.1.6 淋溶液中各形态磷占TP比例 |
3.2 不同外源添加物质对土壤中磷变化特征的影响 |
3.2.1 土壤总磷含量的变化 |
3.2.2 土壤Olsen-P含量的变化 |
3.2.3 土壤CaCl2-P含量的变化 |
3.3 讨论 |
3.3.1 不同外源添加物质对淋溶液中不同形态磷随时间变化的影响 |
3.3.2 生物炭对土壤磷淋溶的影响 |
3.3.3 秸秆对土壤磷淋溶的影响 |
3.3.4 砒砂岩对土壤磷淋溶的影响 |
3.3.5 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磷淋溶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外源添加物质对土壤中氮淋溶特征的影响 |
4.1 不同外源添加物质对淋溶液中氮变化特征的影响 |
4.1.1 淋溶液中TN浓度变化 |
4.2 不同外源添加物质对土壤中氮变化特征的影响 |
4.2.1 土壤总氮含量的变化 |
4.2.2 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变化 |
4.3 讨论 |
4.3.1 生物炭对土壤氮淋溶的影响 |
4.3.2 秸秆对土壤氮淋溶的影响 |
4.3.3 砒砂岩对土壤氮淋溶的影响 |
4.3.4 土壤调理剂对土壤氮淋溶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俞家河河水氮和磷浓度 |
5.1 俞家河河水中不同形态磷浓度 |
5.1.1 总磷TP |
5.1.2 总可溶性磷TDP |
5.1.3 可溶性反应磷DRP |
5.1.4 颗粒磷PP |
5.1.5 可溶性有机磷DOP |
5.1.6 不同形态磷占TP的比例 |
5.2 俞家河河水中氮素浓度 |
5.2.1 总氮TN |
5.3 讨论 |
5.3.1 降雨和施肥对河水中氮磷素的影响 |
5.3.2 外界环境对河水中氮磷素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土壤酸化及磷素水平对茶园土壤硒有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茶园土壤酸化现状及原因 |
2.1.1 茶园土壤酸化现状 |
2.1.2 茶园土壤酸化原因 |
2.2 土壤中的硒 |
2.2.1 土壤中硒的含量 |
2.2.2 土壤中硒的形态 |
2.2.3 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 |
2.2.4 影响土壤中硒有效性的因素 |
2.3 土壤中的磷 |
2.3.1 土壤中磷的含量及形态 |
2.3.2 土壤中磷素的转化 |
2.3.3 土壤中磷素的迁移 |
2.4 磷硒交互作用 |
2.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5.1 研究内容 |
2.5.2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江苏省典型茶园土壤酸化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土壤 |
3.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江苏省典型茶园土壤酸化现状分析 |
3.2.2 江苏省典型茶园土壤酸化动态分析 |
3.2.3 江苏省不同地区典型茶园土壤酸化状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江苏不同地区茶园土壤硒分布及PH对土壤硒有效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土壤 |
4.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江苏省典型茶园土壤硒分布 |
4.2.2 pH值范围对pH与硒有效性之间关系的影响 |
4.2.3 pH值对硒活化率的影响 |
4.2.4 pH值的动态变化对有效硒含量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壤酸化背景下磷素水平对土壤硒有效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土壤 |
5.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江苏省典型茶园磷素分布以及磷的活化率 |
5.2.2 磷活化率对硒活化率的影响 |
5.2.3 pH对磷活化率与硒活化率之间关系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酸性茶园土施用石灰对磷酸盐的转化与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秸秆生物炭对苏打盐碱土磷素组分及改良效果影响[D]. 崔雨桐.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茶叶施肥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 罗贤力,席明,郑克梅.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1(05)
- [3]猪粪炭用量对南方红黄泥氮磷及重金属安全环境的影响[D]. 郭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4]稻壳炭施用对太湖滨岸灰潮土氮磷淋失及土壤性质的影响[J]. 卜晓莉,汪浪浪,马青林,薛建辉. 生态环境学报, 2019(11)
- [5]亚热带森林土壤磷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方晰,陈金磊,王留芳,李胜蓝,项文化,雷丕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8(12)
- [6]曲靖中海拔红壤烟区土壤—烤烟锌含量变异及与烟叶品质的关系分析[D]. 方秀. 河南农业大学, 2018
- [7]生物炭对黄壤氮磷淋失及油用牡丹生长的影响[D]. 黄娴. 贵州大学, 2018(05)
- [8]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磷素组分和含量的影响[D]. 聂广森. 河南大学, 2017(06)
- [9]不同外源添加物质对土壤氮磷素淋溶特征的影响[D]. 张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10]土壤酸化及磷素水平对茶园土壤硒有效性的影响[D]. 刘宇.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