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效唑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回依宁,申海林,白瑞雯,闫可,邹利人,张楚,齐晓光,温景辉[1](2022)在《烯效唑对葡萄副梢的影响及氮代谢关键基因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着色香’和‘香悦’葡萄为试材,通过叶面喷施300 mg·L-1烯效唑,开展烯效唑调控葡萄副梢生长发育的研究。结果表明,烯效唑处理可显着抑制‘着色香’葡萄副梢生长,副梢长度缩短55.97%,节间长度缩短22.32%,叶面积减少39.42%,相对叶绿素含量提高13.89%;而烯效唑调控‘香悦’葡萄副梢生长作用不显着。同时,通过5个葡萄氮代谢关键基因的半定量 RT-PCR表达分析表明,‘着色香’副梢响应烯效唑调控的主效基因可能是亚硝酸还原酶基因(VvNiR),其表现为早期响应且表达贯穿整个调控时期。
杨晓慧,张卫华,潘文,徐放,廖焕琴,陈新宇,杨会肖[2](2021)在《尾叶桉育种园矮化促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是桉树重要的杂交亲本优选树种,因其树干高大,给花粉收集、人工控制授粉等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如何通过多效唑处理实现尾叶桉育种园亲本矮化、促进亲本开花是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以育种园内修剪矮化的尾叶桉亲本为试验材料,对多效唑施加量、施加次数、施加方式等的矮化促花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处理16,即2019年11月1次根施2 g多效唑的花枝数量为38,花苞数量为300,综合评价值为0.55,为最佳施用方式。
袁帅,苏雨婷,王晓玉,陈平平,易镇邪[3](2021)在《氮肥运筹与化学调控对湘南超级杂交早稻茎蘖利用特征和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明确湘南超级杂交早稻适宜氮肥运筹方式与化学调控措施,以超级杂交早稻品种株两优819和陆两优996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湖南衡阳县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分蘖肥、穗肥、粒肥用量比,N1、N2、N3分别为7∶2∶1、6∶3∶1、5∶4∶1)与化学调控剂(H1、H2分别为多效唑、壳寡糖)对早稻茎蘖利用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肥运筹和化学调控对早稻产量影响显着,2个品种均以N2H2处理产量最高,但其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存在品种间、年际间差异;(2)氮肥运筹方式中,N1处理茎蘖数最多,但N2处理分蘖成穗率较高,有效穗数最多;(3)多效唑与壳寡糖均能促进水稻分蘖,且以多效唑处理效果较好,但成穗率与有效穗数以壳寡糖处理较高;(4)从互作效应来看,N1H1处理促进分蘖效果最好,而N2H2对提高成穗率的效果最好;(5)相关分析表明,氮肥运筹方式与化学调控主要通过提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来提高产量。综上,在分蘖肥、穗肥、粒肥比例为6∶3∶1条件下,于拔节初期喷施壳寡糖处理可获得最高产量,其原因在于促进水稻分蘖的同时提高了分蘖成穗率和有效穗数。
魏世林[4](2021)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节剂筛选》文中指出乙烯利、矮壮素和烯效唑是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的3种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的调控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较少。本试验以河北农业大学培育的高粱品种‘农大红1号’为试验材料,以3种不同类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ETH)、矮壮素(CCC)、烯效唑(Uniconazole)分别采用3个浓度梯度在高粱拔节期均匀喷施,对照组用等量清水处理。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喷施浓度。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高粱株高降低(各处理株高分别较对照降低:乙烯利:10.7%、11.7%、17.5%;矮壮素:6.1%、8.3%、11.5;烯效唑:39.9%、44.7%、52.7%)、节间长度缩短、茎粗增加、抗折力增加,有效提高了高粱抗倒伏能力。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通过缩短叶片长度提高高粱抗倒伏能力。烯效唑对高粱茎秆和叶片影响显着高于乙烯利和矮壮素,乙烯利与矮壮素之间差异不显着。2.各处理叶面积、SPAD、Ci、Tr、Gs和Pn在不同生长时期均高于对照,且随处理浓度增加增加。Ci随生长发育进程先上升后下降,在开花期达到最高,之后下降。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低浓度下对Gs影响依次为烯效唑>矮壮素>乙烯利,且差异显着。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Pn影响依次为:烯效唑>乙烯利>矮壮素(C3浓度下高粱Pn分别较对照增加:烯效唑:44.2%;乙烯利:22.9%;矮壮素:19.3%。),烯效唑与乙烯利和矮壮素差异显着,乙烯利与矮壮素差异不显着。3.不同生长时期高粱SOD、POD、CAT活性、SP和SS含量均高于对照,MDA含量较对照降低。SOD和POD活性在拔节期至喇叭口期呈下降趋势,于喇叭口期至灌浆期上升。CAT活性随着生长发育进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于开花期达到最高,之后活性下降。SP含量于拔节期至开花期呈上升趋势,之后下降。3种植物生长调节对高粱抗逆性影响表现为:烯效唑>矮壮素>乙烯利。4.研究发现,各处理高粱GA和IAA含量较对照降低,ZT和ABA含量较对照增加。随处理浓度增加GA和IAA含量下降,ZT和IAA含量上升。GA含量随生长发育进程下降。ZT和IAA含量在拔节期至喇叭口期上升,之后下降。ABA含量在拔节期至灌浆期呈上升的趋势。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内源激素含量影响表现为:烯效唑>矮壮素>乙烯利,烯效唑与乙烯利和矮壮素差异显着,乙烯利与矮壮素差异不显着。5.试验对高粱产量指标分析后发现,高粱穗粒重除乙烯利在Cl浓度下与对照差异不显着外均显着高于对照(穗粒重分别较对照增加:烯效唑:27.9%;矮壮素:11.3%;乙烯利:9.0%),且随处理浓度上升而增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千粒重除矮壮素在C3浓度下显着高于对照外,均与对照差异不显着。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高粱穗粒数显着高于对照,且随处理浓度升高而增加。在不同浓度处理下,各处理穗粒数分别较对照增加:乙烯利:7.2%、13.5%、19.2%;矮壮素:10.2%、10.2%;18.6%;烯效唑:22.7%;28.8%;36.0%。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通过调节高粱产量系数,提高高粱产量。6.试验对高粱籽粒品质进行测量后发现,各处理高粱籽粒蛋白质、单宁、总酚和总黄酮含量较对照增加,且随处理浓度增加上升。淀粉和脂肪含量较对照下降,且随着处理浓度上升含量下降。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调节高粱营养物质积累,改善籽粒品质。7.研究认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调节主要通过影响内源激素含量实现的:(1)株高与G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AB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ZT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节间长度与GA和IAA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ABA和ZT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茎粗与IA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降低高粱GA和IAA含量,增加ABA和ZT含量,使株高降低,茎粗增加,茎秆抗折力提高,抗倒伏能力增强。(2)高粱光合指标与ABA和ZT含量呈正相关,与GA和IAA含量呈负相关。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提高高粱ZT和ABA含量来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指数,提高高粱光合能力,促进光合产物积累。(3)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性调节剂物质含量与ABA和ZT含量呈正相关,与GA和IAA含量呈负相关。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提高高粱ZT和ABA含量,降低GA和IAA含量,促进高粱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性调节剂物质含量增加,使MDA含量降低,提高高粱抗逆能力。综合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烯效唑对高粱影响显着大于矮壮素和乙烯利,乙烯利和矮壮素差异不显着。烯效唑浓度在1110mg/L-1665mg/L时能够显着降低高粱株高,有效提高抗倒伏能力,同时显着提高高粱产量,且对高粱生育期影响较小,能够适时收获。
李如意[5](2020)在《水稻化控剂配方筛选与壮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于上世纪80年代引进中国后使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然而,水稻旱育秧苗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弱秧和药害等常有发生,严重影响水稻栽插质量、分蘖及抗倒性,成为制约产量的重要因素。而化控剂能在旱育秧田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通过调节植株体内内源激素的含量及平衡,有效提高秧苗素质,促进秧苗移栽后的生长发育。因此,研制水稻化控剂对实现水稻壮秧、提高秧苗抗逆性、降低水稻倒伏指数、促进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烯效唑、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三种化控剂进行复配,与育秧土混拌处理用于田间育苗,研究水稻化控剂对水稻幼苗秧苗素质、抗逆酶活性、秧苗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水稻移栽分蘖后叶绿素含量及干物质积累、分蘖数、倒伏指数及产量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化控剂能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及抗逆酶活性施用化控剂后,水稻秧苗茎基部宽度及根系干重均显着提高,烯效唑能有效降低秧苗株高,复硝酚钠及α-萘乙酸钠可促进秧苗生长,三种药剂复配后能有效降低水稻苗期株高,防止秧苗徒长。以烯效唑3.125 mg a.i./kg+α-萘乙酸钠11.58 mg a.i./kg+复硝酚钠11.58 mg a.i./kg效果最佳,4叶期水稻株高显着降低7.04%,水稻茎基部宽度显着增加94.89%。水稻化控剂能显着提高水稻秧苗的SOD、POD活性及Pro含量,降低MDA含量。各处理以烯效唑3.125 mg a.i./kg+α-萘乙酸钠11.58 mg a.i./kg+复硝酚钠11.58 mg a.i./kg效果最佳。(2)水稻化控剂能调节苗床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秧苗养分含量水稻化控剂能提高土壤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活性,改善苗床土壤环境,增加土壤养分释放,对水稻秧苗健壮生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壤酶活性随化控剂浓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烯效唑3.125 mg a.i./kg+α-萘乙酸钠11.58 mg a.i./kg+复硝酚钠11.58 mg a.i./kg处理效果最佳。施用水稻化控剂后,水稻苗期叶片氮、磷、钾含量显着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则显着降低,有效提高秧苗对养分的吸收能力,促进秧苗健壮生长。以烯效唑3.125mg a.i./kg+α-萘乙酸钠11.58 mg a.i./kg+复硝酚钠11.58 mg a.i./kg三元复配作用效果显着高于各单剂处理。(3)水稻化控剂能改善水稻分蘖后植株生长,降低倒伏指数、增加产量水稻化控剂施用后,水稻分蘖期、拔节孕穗期、灌浆期的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和根系干重均显着提高,表现为:烯效唑+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单剂处理>1(CK)。水稻化控剂能有效降低水稻成熟期的倒伏指数,有效解决水稻生产中的倒伏问题。倒伏指数表现为:1(CK)>α-萘乙酸钠单剂>复硝酚钠单剂>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烯效唑+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施用化控剂能有效提高水稻有效分蘖数,增加水稻每株平均穗数、每穗平均粒数、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其中以烯效唑3.125 mg a.i./kg+α-萘乙酸钠11.58 mg a.i./kg+复硝酚钠11.58 mg a.i./kg处理效果最佳,产量增长36.06%。
张丽霞[6](2020)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PGR)是根据植物激素的结构、功能和作用原理,经人工提取、合成的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现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生产中,它在促进中药材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中药材不同于一般作物,决定PGR能否在中药材中推广使用的重要前提是评价其对中药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无负面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壮根灵”类PGR或含PGR的农肥在中药材生产中的盲目使用,导致一些中药材的质量明显下降,同时造成对中药材和栽培环境的双重残留危害,给人类健康带来安全隐患。基于此,本研究在开展道地药材PGR应用情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中药材中多种PGR残留联合检测技术,并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进行了 PGR残留检测分析;筛选生产中PGR使用最普遍的大宗道地药材麦冬和三七,开展了多效唑(Paclobutrazol,PP333)和芸苔素内酯(Brassinolide,BR)对两种药材质量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为PGR在中药材中的科学使用、中药材中PGR限量标准的制订、中药材使用PGR的风险评估和监管,以及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限制使用PGR的法规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实地调研摸清了 9种道地药材PGR的应用现状。调查发现,根茎类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PGR或含PGR的农肥。通过对四川、云南、山西、甘肃、河南、宁夏、广西等7个道地产区包括12个县市9种道地药材的实地调查,发现麦冬、三七、当归、党参、地黄、黄芪等根茎类药材中普遍使用PGR,如麦冬栽培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达15年以上,三七栽培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也达15年之久等。特别是“壮根灵”一类的PGR或含PGR的农肥在根茎类药材中应用更是广泛。“壮根灵”类药剂在生产中多以农肥形式登记,基本不标示有效成分。显着的增产效果使该类药剂备受种植户青睐,但“以肥代药”的不规范问题又给种植户带来潜在风险,使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PGR或含PGR农肥的盲目使用已导致原本道地药材的质量含义失去了意义。2.建立了基于HPLC-MS/MS法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的多残留联合检测技术。通过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的检测,发现中药材中PGR残留普遍。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高通量的可同时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和12种农药的多残留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简化的一步萃取法和稀释预处理,基于HPLC-MS/MS法进行测定。将其应用到从全国11个中药材市场和5个道地产区收集的34种480批次中药材样品中的PGR残留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中药材中均检测出多种PGR,尤其是麦冬、三七、党参、当归、地黄、白术、川芎、西洋参等根茎类药材检出PGR种类较多(7~10种)。480批次中药材中共检出14种PGR,其中5-硝基愈创木酚钠(73.75%)、4-硝基苯酚钠(53.12%)、矮壮素(40%)和烯效唑(39.58%)等PGR检出率较高。麦冬药材中检出PGR种类最多,达10种,其中多效唑的检出率为100%,且大部分样品中残留量较高。此外,对中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的14种农用化学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登记为农肥的样品中均检出多种PGR。以上结果表明,中药材生产中普遍应用PGR。3.首次发现使用芸苔素内酯会改变三七药材中多种皂苷成分如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Rd、Re、Rg1含量的比值。三七栽培过程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以促进三七提苗快速生长。通过研究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发现适宜浓度的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植株的生长发育、成活率和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在有效成分调控方面,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皂苷R1含量的积累有显着促进作用,而对其它4种皂苷成分影响不显着。中药的功效是多种有效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喷施芸苔素内酯后三七多种有效成分含量比值发生了变化,这对三七的质量和药效是否会产生影响尚不明确。基于此,在三七生产中喷施芸苔素内酯的科学性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4.首次发现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会发生显着变化。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等麦冬皂苷的含量。麦冬栽培过程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以促进麦冬药材增产。系统研究评价了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中4种麦冬皂苷、5种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及麦冬黄烷酮C的含量,特别是对麦冬皂苷D影响最大,其含量降低50.92%~79.09%。进一步采用UPLC-ESI/Q-TOF-MS/MS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来源麦冬样品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有8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增加,17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降低,包括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和麦冬皂苷C等多种麦冬皂苷,进一步证实了使用多效唑会影响麦冬皂苷含量积累。多效唑残留分析结果表明,麦冬样本、土壤样本和水样中均含有不同程度的多效唑残留,且部分麦冬药材中的残留超过了GB2763-2019规定的食品中最大残留限量2倍以上。综上,多效唑对麦冬药材有效成分的负调控可能影响药效,且多效唑残留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建议麦冬生产中限用多效唑。
金晓蕾[7](2019)在《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具有降胆固醇、降血糖、降血脂等药用保健功效,开发价值高,国内外市场前景较好。但由于甜荞单产低、效益低,制约了甜荞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外公认提高结实率是增加甜荞单产最有效的途径。本研究在甜荞幼苗期、现蕾期和盛花期分别喷施外源激素多效唑(PP333)和6-苄基腺嘌呤(6-BA),筛选外源激素最佳处理时期及处理浓度,观察甜荞花芽分化与开花结实过程;测定内源激素含量、光合参数及不同器官干物质;采用RNA-seq技术寻找外源激素调控甜荞开花结实的差异基因;利用qRT-PCR技术对筛选出的差异显着基因进行验证。从形态、生理和分子水平上探究外源激素PP333和6-BA对甜荞开花结实的调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在第二片真叶期、现蕾期和盛花期叶面喷施100 mg·L-1 PP333和150 mg·L-1 6-BA效果最好,产量较对照提高31.8%、16.5%,结实率较对照提高了 5.4、3.1个百分点。6-BA提高结实率是通过增加单株开花数和单株结实数;而PP333提高结实率是通过减少单株开花数和增加单株结实粒数。2.喷施PP333和6-BA均能加速花芽分化过程,使开花时间提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并划分出5个花芽分化时期,发现花芽分化时期与真叶出现时间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明确第2片真叶期是影响甜荞开花数和开花时间的关键时期。3.喷施PP333和6-BA均能增加花粉可育率和柱头可授性,有利于甜荞授粉结实。6-BA使花粉可育率与柱头可授性在8:00达到最高,较对照提4.4%、50.0%,PP333使花粉可育率与柱头可授性在10:00达到最高,较对照提高5.0%和36.9%。4.转录组测序共得到400,149 Unigenes,共有26,877个Unigenes被注释,占总数的6.71%。筛选出20个与甜荞开花相关的差异显着基因,其中12个基因与光周期调控途径有关。随机筛选10个差异基因,分别是FT、ELF3、PIF3、FKF1、PHYA、PHYB、CHS、ARF、LHY、GIDI。经 qRT-PCR 验证,证明 RNA-seq 测序结果数据可靠。5.喷施PP333和6-BA在第2片真叶期、现蕾期均增加FT表达量,降低ELF3表达量,均使开花时间提前,但在盛花期PP333降低FT表达量,增加ELF3表达量,单株开花数减少;6-BA增加FT表达量,降低ELF3表达量,单株开花数增多。喷施PP333和6-BA改变FT、ELF3基因表达量,影响甜荞开花时间和开花数,表明FT、ELF3与甜荞开花时间和开花数调控有关。6.喷施PP333和6-BA改变内源激素含量和光敏色素表达量,从而调控甜荞开花结实过程。PP333是通过增加GA3含量、降低IAA含量、提高光敏色素PHYA和PIF3表达量调控加快甜荞花芽分化过程、提高光合速率和不同器官的干物质;6-BA是通过增加GA3含量、降低ABA含量、提高光敏色素PHYB表达量调控加快甜荞花芽分化过程、提高光合速率和不同器官的干物质。
蔡光容[8](2019)在《1,2,4—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控技术”是由多学科交叉所产生的项新型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用量少、见效快、操作简单和便于推广等优点,在缓和作物遗传、缓解限制,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在面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环境恶化造成胁迫事件频发的条件下,化控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备受人们的关注。以烯效唑、多效唑为代表的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增产、抗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烯效唑、多效唑在生产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包括药效敏感容易产生药害、缓解胁迫伤害的同时延缓了作物的生长进程,部分三唑类调节剂存在土壤残留,对动物存在一定的慢性毒害。绿豆是一种杂豆类作物,其种子颗粒较小、萌发活力较高,是研究豆类作物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理想试材。为了寻求活性广、低毒、绿色、环保的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1,2,4-三唑类衍生物,并以绿豆“绿丰5号”为试材,将所有目标化合物设计为不同浓度(0μM、1μM、10μM、100μM、1000μM)浸种处理,22±2℃下黑暗培养,培养5 d后考察绿豆主根根长和侧根数量,筛选出1个具有促进主根伸长生长效应较好的化合物---CGR3。进一步开展CGR3对绿豆根部内源激素平衡、根生长动力学以及经皮、经口毒性评价研究。为了拓展CGR3在绿豆上的应用范围,分别考察其对绿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增加绿豆逆境抗性的调控效应,并取得以下研究结果:设计并合成了10个含1,2,4-三氮唑官能团的衍生物,其中9个是新化合物并被第一次所报道。采用NMR,HRMS技术对所有新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利用红外(IR),X-单晶衍射手段对部分化合物做进一步的结构佐证。鉴定结果能合理解释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预期结果一致,说明选择的合成条件以及结构表征手段合理且有效。化合物AP2对绿豆根据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调控生理效应与烯效唑不同。AP2与CGR3是同系物,结构特征相似。100μM CGR3处理促进绿豆主根的伸长生长,其根长较对照处理增加43.4%,高于AP2和其余所合成化合物。CGR3同浓度下促进根伸长效应与市场化调节剂DTA-6处理效果接近。这些结果拓宽了三氮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理活性,且CGR3属于植物生长促进剂。绿豆发芽48 h后经100μM CGR3处理可显着提高绿豆根部生长素含量,处理后第4d达到最大值,较对照增加3.15倍;与对照处理相比,CGR3处理96 h内持续增强ABA的积累,而赤霉素对CGR3的响应呈前期抑制后期促进的趋势;对照与CGR3处理根中ZR含量变化无显着差异。说明CGR3不是单独影响其中某一个内源激素平衡,而是多个激素共同作用,从而调控绿豆根系的生长发育。CGR3处理72 h后绿豆根伸长量达最大值,较对照增加21.6%.根据小鼠经口和大鼠经皮急性毒理试验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化合物CGR3属于经口和经皮急性低毒类物质。小鼠急性经口试验:雄性LD50为4250 mg/kg,雌性为2890 mg/kg;大鼠(雄性,雌性)急性经皮试验:LD50>2000 mg/kg。250μM CGR3浸种显着提高了绿豆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以及活力指数;50 mg/200 g CGR3拌种处理,显着提高绿豆苗期株高,植株的生物量,根冠比。说明CGR3可有效调控绿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发育。50 mg/200 g CGR3增强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电子传递能力、潜在光化学能、PS II反应中心原初电子转化能力以及光化学能的分配额度,说明CGR3处理有利于绿豆叶片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和利用。此外,该浓度下CGR3处理还增加了绿豆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降低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气孔导度,这些研究结果说明CGR3可有效地调控绿豆叶片气孔的开度,保持较好的通透性,有利于气体交换,同时增加了二氧化碳浓度的利用率,最终增加了碳同化能力和净光合速率。150mM氯化钠胁迫条件下,250μM CGR3处理能有效地缓解盐胁迫对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以及生物量的抑制;减少根部丙二醛、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含量,分别较对照处理降低33.1%、29.2%和41.6%;提高绿豆根部GSSG、AsA的含量和AsA/DHA值,分别较单独盐胁迫处理增加16.3%、4.9%和25.8%,同时显着降低绿豆根中GSH、DHA的含量和GSH/GSSG值,分别较对照处理降低43.9%、8.7%和35.1%。与对照相比,250μM CGR3处理提高了CAT、GR、GST、POD、SOD抗氧化酶的活性,其中GST酶活提高4.26倍,GR、POD、SOD、CAT酶活则分别提高1.11倍、1.45倍、1.16倍和1.29倍。此外,中度盐胁迫下,250μM CGR3处理诱导了7个绿豆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候选胁迫应答基因的上调表达,分别是LOC106755414 p-GST、LOC106775403 p-GST-pA、LOC106761010GST 3 like、LOC106754873 p-GST、LOC106755029 p-GST、LOC106761043 GST 3 like和LOC106755411 GST。以上研究结果说明,中度盐胁迫条件下适宜浓度的CGR3可减少绿豆根活性氧的含量从而降低细胞膜质过氧化程度,通过增强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循环、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谷胱光甘肽巯基转移酶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最终提高绿豆抵抗中度盐胁迫伤害的能力。始花期(R1)叶面喷施100 mg/L的CGR3,与对照相比,CGR3处理有效地调控了绿豆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SPAD值。100 mg/L处理在盛花期(R2)达最大蒸腾速率和SPAD值,R4期获取最大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和SPAD值。测产结果表明,100 mg/L CGR3可提高绿豆的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分别较对照处理增加38.9%和22.1%。该研究结果表明始花期(R1)喷施100 mg/L的CGR3可增强绿豆叶片光合作用能力和产量,增产23.4%。
钟廷龙[9](2019)在《光温、钙及激素对有限生长黄瓜植株发育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限生长是指植物主茎因形成花序或其他生殖结构,并停止继续无限延长的生长习性。为了阐明环境和激素等因素对有限生长黄瓜的调控规律,本文以有限生长型材料‘CUS82’和‘CUS226’和无限生长型黄瓜材料‘长春密刺’(CCMC)作为实验和对照材料,采用改变环境和早期激素处理、钙处理的方法进行实验。通过测定株高、节间数、打顶节位、侧枝长度以及第一雌花花期及节位等性状,分析了各个因素对有限生长型黄瓜的影响。结果显示:1 光照和温度处理:与对照相比‘CUS82’在光周期处理下的株高和节间数量无显着差异,但长日照处理下的‘CUS82’的平均节间长度有增加的趋势;‘CUS226’在长日照处理下株高未受影响,但节间数量显着减少。短日照处理下‘CUS226’的株高和节间数都出现了显着降低,且对节间伸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对照比较,长日照显着降低了‘CCMC’的株高,而对节间数量未造成显着影响。短日照显着降低了‘CCMC’的株高和节间数,且两种光照处理都降低了平均节间长度。高温处理显着促进了‘CUS82’株高和节间数量的增加以及平均节间长度的增加。低温对‘CUS82’的株高和节间数量没有显着影响,但有促进节间数增加的趋势;高温处理显着降低了‘CUS226’株高并减少了节间数量,平均节间长度较对照减少1/2。低温则显着增加了‘CUS226’的株高而未显着影响节间数量,但低温下的平均节间长度较对照增加了 1/2;高温对‘CCMC’的株高和节间数都无显着影响。低温下‘CCMC’的株高和节间数虽然都显着减少,但两种处理下‘CCMC’的平均节间长度与对照相同,表明温度变化仅改变了‘CCMC’的分化和生长速率。不同环境处理影响两种类型黄瓜的第一雌花开花时间。长日照促进了有限生长黄瓜雌花的形成,且‘CUS226’仅在长日照下形成了雌花;短光照延迟了‘CCMC’而促进了‘CUS82’的第一雌花开花时间;高温处理显着延迟‘CCMC’和‘CUS82’第一雌花出现时间;低温延迟了‘CCMC’第一雌花开花时间(10 d左右),而促进了‘CUS82’的第一雌花开花时间(8d左右)。对‘CCMC’进行处理,仅长日照处理显着降低了的开花节位;‘CUS82’中高温显着增加了第一雌花出现节位;低温处理使‘CUS82’开花节位降低。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CUS82’株高和节间数量的主要因素,且一定的高温有利于其生长。温度还是影响‘CUS82’生殖生长的主要因素;光照和温度对‘CUS226’的株高和节间数量都存在明显的影响,但光照还能显着影响‘CUS226’的生殖生长。2 CaC12和乙二醇双(2-氨基乙基醚)四乙酸(EGTA)处理:与对照相比CaC12和EGTA处理显着促进了 ’CUS82’株高和节间数的增加。CaCl2处理未影响‘CUS82’的平均节间长度,而EGTA促进了‘CUS82’平均节间长度增加;CaC12和EGTA处理并未显着增加‘CCMC’的株高和节间数量,但两处理都有增加节间长度的趋势。CaC12能够提前‘CCMC’主枝上第一雌花出现的时间,而EGTA对‘CCMC’无明显影响。两种处理方式对’CUS82’雌花出现时间都无明显影响。EGTA处理能显着降低‘CCMC’第一雌花的节位,而CaC12显着增加了‘CUS82’第一雌花节位。结果表明CaC12和EGTA对有限、无限生长型黄瓜的影响是不同的。实验中两种处理方对‘CUS82’的株高和节间数都有影响。3 赤霉素(GA3)和多效唑(PP333)处理:GA3和PP333处理对有限、无限生长型的‘CUS82’和‘CCMC’的株高和节间数量具有相同的效果,GA3处理显着增加了‘CUS82’和‘CCMC’的株高和节间数,但未明显改变节间长度;PP333显着减少了‘CUS82’和‘CCMC’的株高和节间数,降低了节间长度。两种激素处理都明显促进了‘CCMC’开花的齐性。GA3处理促进了‘CCMC’提前2d开花,PP333未影响开花时间。两种激素都显着降低了‘CCMC’第一雌花开花节位;GA3和PP333都推迟了‘CUS82’开花时间,并显着增加了第一雌花开花节位。CUS82中,GA3和CaCl2处理较对照组生长侧枝的节位数量明显增多,表明GA3和CaC12能够刺激侧枝的分化,而EGTA处理能显着增加‘CUS82’的侧枝长度和侧枝的节间数。这些结果表明GA3能增强茎尖分化能力,促进节间伸长,且不改变植株生长发育的进程。PP333不仅能抑制节间的分化,还能抑制节间的伸长。CaCl2和EGTA影响了侧枝的发生与生长。表明钙在有限生长型黄瓜中与芽体的分化和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郑璐[10](2019)在《多效唑和烯效唑与植物赤霉素合成酶的分子反应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Paclobutrazol,PBZ)和烯效唑(Uniconazole,UCZ)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这两种农药属于手性农药,在延缓植物生长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对映体选择性特征,推测其原因在于多效唑和烯效唑对植物赤霉素合成酶的抑制具有对映体选择性,明确多效唑和烯效唑对酶作用的对映体选择性的特征可为手性农药的活性对映体的选择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利用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拆分多效唑和烯效唑对映体,以水稻幼苗为受试植物,研究了多效唑和烯效唑对映体对植物内源赤霉素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在同源建模的基础上,结合分子对接模拟,研究了多效唑和烯效唑与赤霉素合成相关酶之间结合的对映体差异,同时研究了多效唑和烯效唑在自然环境土壤、植物茎、叶的分布情况以及对植物体内赤霉素GA1、GA3、GA4、GA8、GA9代谢的影响。研究发现多效唑和烯效唑具有显着的对映体选择性,S-(-)-PBZ和R-(+)-PBZ抑制基因下调倍数值(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3.25±0.93、2.0±0.9,2S,3S-(-)-PBZ抑制水稻赤霉素合成相关酶的能力是2R,3R-(+)-PBZ抑制能力的1.6倍。S-(+)-UCZ和R-(–)-UCZ抑制基因下调倍数值(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2.14±0.53、1.9±0.65,S-(+)-UCZ抑制水稻赤霉素合成相关酶的能力是R-(–)-UCZ抑制能力的1.13倍。同源建模构建了内根-贝壳杉烯氧化酶(KO)、内根-贝壳杉烯酸氧化酶(KAO)、GA 20-氧化酶(GA20ox)、GA 2-氧化酶(GA2ox)、GA 3-氧化酶(GA3ox)晶体结构模型,多效唑、烯效唑小分子与酶大分子之间的结合模式之间存在显着的对映体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结合位点和结合能方面有显着的差异性。2S,3S-(-)-PBZ与CPS、KO、KAO、GA20ox、GA2ox、GA3ox的结合能分别为-6.521、-13.231、-18.654、-14.864、-14.501、-22.905kcal/mol,2R,3R-(-)-PBZ与CPS、KO、KAO、GA20ox、GA2ox、GA3ox的结合能分别为-17.747、-13.664、-13.901、-9.0856、-12.415、-16.558kcal/mol,多效唑S对映体对赤霉素合成的抑制要高于R对映体,可能与赤霉素合成有关酶中的KAO、GA20ox、GA2ox、GA3ox四种酶有关。S-(+)-UCZ与CPS、KO、KAO、GA20ox、GA2ox、GA3ox的结合能分别为-19.141、-18.862、-12.476、-33.049、-32.476、-13.306 kcal/mol;R-(-)-UCZ与CPS、KO、KAO、GA20ox的结合能分别为-40.046、-18.701、-18.064、-13.171 kcal/mol。烯效唑S对映体对赤霉素合成的抑制要高于R对映体,可能与赤霉素合成有关酶中的KO、GA20ox、GA2ox、GA3ox四种酶有关。多效唑和烯效唑与赤霉素合成相关酶结合都是发生在羟基、五杂环以及苯环上,氢键、Π-Π堆积作用和极性相互作用是驱动多效唑和烯效唑与赤霉素合成相关酶结合的关键作用力。从分子对接结合能可以看出,与多效唑相比,烯效唑与赤霉素相关酶的结合稳定性更高,其原因可能是烯效唑分子中的碳碳双键的作用。多效唑和烯效唑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分布依次为土壤>茎>叶,且随着多效唑和烯效唑浓度的减少,植物叶中GA1、GA3、GA4、GA8的含量增加,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二、多效唑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效唑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烯效唑对葡萄副梢的影响及氮代谢关键基因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
1.2 使用药剂及处理方法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副梢生长测定 |
1.3.2 叶片相关指标测定 |
(1)叶绿素含量测定: |
(2)叶面积测量: |
1.3.3 五个氮代谢关键基因的半定量 RT-PCR表达分析 |
1.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烯效唑对葡萄副梢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1 烯效唑对葡萄副梢长度的影响 |
2.1.2 烯效唑对葡萄副梢节间长度的影响 |
2.2 烯效唑对葡萄叶片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1 烯效唑对叶面积大小的影响 |
2.2.2 烯效唑对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
2.3 烯效唑对‘着色香’葡萄5个氮代谢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2)尾叶桉育种园矮化促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4 指标测定与数据收集 |
1.5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下尾叶桉性状的差异性分析 |
2.2 矮化促花处理方式与尾叶按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2.3 最优处理方式的综合评价 |
3 讨论 |
(3)氮肥运筹与化学调控对湘南超级杂交早稻茎蘖利用特征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氮肥运筹和化学调控对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
2.2 氮肥运筹和化学调控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2.3 氮肥运筹和化学调控对群体茎蘖利用特征的影响 |
2.4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 |
2.5 群体穗数与茎蘖利用特征性状间的相关性 |
3 结论与讨论 |
3.1 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分蘖与产量的影响 |
3.2 化学调控对水稻分蘖与产量的影响 |
(4)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节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所用缩略词与中文对照(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2.1 乙烯利 |
1.2.2 矮壮素 |
1.2.3 烯效唑 |
1.3 植物生长调节对植物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
1.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株型的影响 |
1.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开花期的影响 |
1.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物光合的影响 |
1.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1.3.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
1.3.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产量的影响 |
1.3.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
1.3.8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栽培管理 |
2.2.2 农艺性状调查 |
2.2.3 光合指标测定 |
2.2.4 生理生化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理生化的影响 |
3.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光合的影响 |
3.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MDA含量的影响 |
3.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渗透性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1.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1.7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光合指标与抗氧化酶活性、渗透性调节物质和内源激素的相关性分析 |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叶片的影响 |
3.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开花期的影响 |
3.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株高的影响 |
3.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抗倒伏指标的影响 |
3.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株型的影响 |
3.2.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产量性状的影响 |
3.2.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籽粒品质的影响 |
3.2.8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籽粒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
3.2.9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高粱株型和穗粒数与内源激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3.2.10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抗倒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4 与抗折力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3.5 抗倒伏指标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理生化的影响 |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光合的影响 |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 |
4.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产量的影响 |
4.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籽粒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件 |
(5)水稻化控剂配方筛选与壮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黑龙江水稻生产概述及旱育秧苗现状 |
1.1.1 黑龙江水稻生产概述 |
1.1.2 黑龙江水稻旱育秧苗现状及潜在问题 |
1.1.3 水稻旱育秧苗的重要环节 |
1.2 化控剂概述 |
1.2.1 化控剂的概念与作用机理 |
1.2.2 化控剂的研究进展 |
1.3 水稻化控剂概述 |
1.4 本研究中应用的调节剂 |
1.4.1 烯效唑 |
1.4.2 复硝酚钠 |
1.4.3 α-萘乙酸钠 |
1.4.4 壮秧剂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药剂 |
2.2 仪器设备 |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3.1 试验设计 |
2.3.2 生长指标的测定 |
2.3.3 抗逆酶活性的测定 |
2.3.4 植株养分测定 |
2.3.5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2.3.6 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 |
2.3.7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8 倒伏指数的测定 |
2.3.9 分蘖及产量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化控剂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3.1.1 化控剂对水稻秧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2 化控剂对水稻秧苗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3 化控剂对水稻秧苗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
3.2 化控剂的壮秧机理 |
3.2.1 化控剂对水稻秧苗抗逆酶活性的影响 |
3.2.2 化控剂对水稻苗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2.3 化控剂对水稻苗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3.3 化控剂对移栽后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3.3.1 化控剂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
3.3.2 化控剂对水稻分蘖数的影响 |
3.3.3 化控剂对水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4 化控剂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3.5 化控剂对水稻成熟期倒伏指数的影响 |
3.3.6 化控剂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化控剂的壮苗机理 |
4.2 化控剂对水稻分蘖后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4.3 化控剂应用现存问题及展望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 |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限量标准和检测技术 |
1.5 展望 |
2 芸苔素内酯应用研究概况 |
2.1 芸苔素内酯概述 |
2.2 芸苔素内酯的应用 |
2.3 芸苔素内酯的安全性评价 |
2.4 展望 |
3 多效唑应用研究概况 |
3.1 多效唑概述 |
3.2 多效唑的应用 |
3.3 多效唑的安全性评价 |
3.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道地药材栽培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调查 |
1 调查产地及药材品种 |
2 调查方法 |
2.1 药材种植地调查 |
2.2 农药销售店调查 |
2.3 相关人员调查 |
3 调查结果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调查 |
3.2 道地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常用中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3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4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5 样品测定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生物学性状及产量测定 |
2.3 皂苷含量测定 |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 |
3.3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药材皂苷成分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
第一节 多效唑的残留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LC-MS/MS条件优化 |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4 样品测定 |
5 讨论 |
第二节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指标测定 |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多效唑对麦冬株高性状的影响 |
3.2 多效唑对麦冬块根性状的影响 |
3.3 多效唑对麦冬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节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皂苷和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LC-MS/MS条件的优化 |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4 样品测定 |
4 讨论 |
第四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代谢物影响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非靶向代谢组数据处理 |
2.5 代谢物定性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麦冬代谢图谱的建立 |
3.2 代谢组学数据评估 |
3.3 麦冬药材代谢物的鉴定 |
3.4 鉴定过程及裂解途径的推测 |
3.5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代谢物差异分析 |
4 讨论 |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表S1 道地药材栽培中PGR应用调查 |
表S2 480批中药材样品PGR和农药残留测定结果 |
表S3 中药材PGR残留分析方法学实验数据 |
表S4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样品中代谢物的峰面积 |
作者简历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甜荞概况 |
1.1.1 甜荞的生物学特性 |
1.1.2 甜荞的植物学特征 |
1.1.3 甜荞的营养、药用价值 |
1.2 甜荞开花结实的研究进展 |
1.3 调控开花结实的研究进展 |
1.3.1 植物开花途径 |
1.3.2 温度对开花结实调控的研究进展 |
1.3.3 光周期对开花结实调控的研究进展 |
1.3.4 外源激素调控开花结实的研究进展 |
1.4 植物开花结实途径的分子调控机理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不同甜荞品种的开花发育与结实特性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甜荞品种的开花动态及花形态的变化 |
2.2.2 不同甜荞品种的结实率和产量分析 |
2.2.3 不同甜荞品种的稳定性分析 |
2.2.4 气象因子对不同甜荞品种结实率和产量的相关分析 |
2.3 讨论 |
2.3.1 不同甜荞品种的开花动态分析 |
2.3.2 影响甜荞品种结实率和产量的气象因子分析 |
2.4 小结 |
3 外源激素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外源激素对甜荞结实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2.2 外源激素对甜荞花粉可育率、柱头可授性的影响 |
3.2.3 外源激素对甜荞干物质影响 |
3.3 讨论 |
3.3.1 外源激素PP_(333)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 |
3.3.2 外源激素6-BA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 |
3.3.3 外源激素GA_3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 |
3.3.4 外源激素对甜荞花粉可育率和柱头可授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4 不同时期喷施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研究 |
4.1 供试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分析 |
4.2.1 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 |
4.2.2 不同时期外源激素对甜荞花粉可育率及柱头可授性的影响 |
4.2.3 不同时期外源激素对甜荞结实率和单株产量的影响 |
4.2.4 不同浓度外源激素对甜荞抗倒伏性的影响 |
4.2.5 喷施外源激素次数不同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 |
4.3.2 外源激素对甜荞抗倒性的影响 |
4.3.3 外源激素处理时期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 |
4.4 小结 |
5 外源激素对甜荞花芽分化过程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试验方法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分析 |
5.2.1 外源激素对甜荞花芽分化过程的影响 |
5.2.2 外源激素对甜荞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5.2.3 外源激素处理对甜荞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外源激素对甜荞花芽分化进程的影响 |
5.3.2 外源激素对甜荞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5.3.3 外源激素对甜荞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
5.4 小结 |
6 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转录组水平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材料 |
6.1.2 试验设计 |
6.1.3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甜荞转录组测序结果 |
6.2.2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6.2.3 筛选与开花结实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
6.2.4 甜荞开花基因的表达分析 |
6.3 讨论 |
6.3.1 PP_(333)和6-BA对甜荞开花差异基因调控的影响 |
6.3.2 激素调控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 |
6 4 小结 |
7 结论、创新性及工作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性 |
7.3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作者简介 |
(8)1,2,4—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
1.2.1 植物内源激素发展历程及应用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历程及应用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分类及生产效应 |
1.3 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现状 |
1.3.1 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历程及应用 |
1.3.2 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机理 |
1.3.3 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产效应 |
1.4 1,2,4-三氮唑衍生物合成研究概况 |
1.4.1 以卤代烃为亲电试制备 1,2,4-三氮唑衍生物 |
1.4.2 以酯为亲电试剂制备 1,2,4-三氮唑衍生物 |
1.4.3 以其它亲电试剂制备 1,2,4-三氮唑衍生物 |
1.5 论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 |
1.5.1 论文选题 |
1.5.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1,2,4-三唑类衍生物制备 |
2.1.1 试验设备与试剂 |
2.1.2 合成路线设计 |
2.1.3 化合物的制备过程 |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研究及毒理试验 |
2.2.1 供试材料 |
2.2.2 化合物AP_2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初步筛选 |
2.2.3 CGRs系列化合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筛选 |
2.2.4 优选化合物对绿豆种子根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
2.2.5 优选化合物对绿豆种子根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2.2.6 优选化合物初步毒理评估 |
2.2.7 优选化合物对绿豆种子萌发的调控 |
2.2.8 优选化合物对绿豆苗生长发育的调控 |
2.2.9 优选化合物对绿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调控 |
2.3 优选化合物抗逆性试验 |
2.3.1 供试材料 |
2.3.2 盐胁迫浓度筛选 |
2.3.3 CGR_3缓解绿豆中度盐胁迫最适浓度筛选 |
2.3.4 形态指标的测定 |
2.3.5 生理生化指标 |
2.3.6 绿豆种子根GSTs相关抗氧化应答基因筛选及候选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1,2,4-三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3.1.1 波谱结构解析结果 |
3.1.2 1-(3-氨基-1,2,4-三氮唑)-基- 3,3-二甲基2丁酮(AP_2)晶体结构鉴定 |
3.2 1,2,4-三氮唑调节活性筛选及优选化合物CGR_3对绿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1 化合物AP2对绿豆种子根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2 CGRs系列化合物对绿豆种子根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3 CGR_3对绿豆种子根生长动力学影响 |
3.2.4 化合物CGR_3对绿豆种子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2.5 化合物CGR_3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6 化合物CGR_3对绿豆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7 化合物CGR_3对绿豆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8 化合物CGR_3对绿豆苗期叶片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影响 |
3.2.9 化合物CGR_3对绿豆苗期叶片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的影响 |
3.2.10 化合物CGR_3对绿豆苗期叶片叶绿素荧光猝灭系数的影响 |
3.2.11 化合物CGR_3对绿豆苗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气孔阻力(Rs)、胞间CO_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的影响 |
3.2.12 化合物CGR_3对绿豆叶片SPAD值的影响 |
3.2.13 化合物CGR_3对绿豆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2.14 化合物CGR_3对绿豆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3.2.15 化合物CGR_3对绿豆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3.2.16 化合物CGR_3对绿豆叶片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3.2.17 化合物CGR_3对绿豆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3 植物生长调节剂CGR_3缓解绿豆盐胁迫效应研究 |
3.3.1 不同浓度氯化钠对绿豆幼苗根系发育的影响 |
3.3.2 CGR_3缓解绿豆中度盐胁迫最适浓度筛选 |
3.3.3 盐胁迫下CGR_3对绿豆根部表型及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3.3.4 盐胁迫下CGR_3对绿豆根氧化胁迫的缓解效应 |
3.3.5 盐胁迫下CGR_3对绿豆根部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循环的影响 |
3.3.6 盐胁迫下CGR_3对绿豆根部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7 绿豆根部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抗性基因筛选 |
3.3.8 盐胁迫下绿豆根部总RNA提取及检验结果 |
3.3.9 盐胁迫下绿豆根部氧化胁迫应答相关GSTs基因的表达 |
4 讨论 |
4.1 CGR_3对作物根系发育的调控效应 |
4.2 适宜浓度CGR_3浸种促进绿豆种子萌发与植物内源激素平衡的关系 |
4.3 适宜浓度CGR_3处理促进绿豆生长发育与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的关系 |
4.4 CGR_3缓解盐胁迫对绿豆根系形态及生物量的不利影响 |
4.5 盐胁迫下CGR_3降低绿豆根部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 |
4.6 谷胱甘肽代谢及相关酶在CGR_3增加绿豆根抗中度盐胁迫中的作用 |
4.7 CGR_3缓解绿豆盐胁迫伤害程度与绿豆根部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 |
4.8 盐胁迫下CGR_3诱导绿豆根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保护性酶的活性与绿豆抗逆性 |
4.9 CGR_3对绿豆根部盐胁迫伤害缓解效应及作用机理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 CGR_3毒理试验 |
附件二 部分化合物结构波谱图 |
附件三 绿豆GSTs与拟南芥中具有氧化胁迫应答GSTs蛋白序列对比图 |
附件四 化合物CGR_3对绿豆不同处理方式的最适浓度及作用效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光温、钙及激素对有限生长黄瓜植株发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黄瓜有限生长的概念及遗传基础研究 |
2 有限生长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
3 环境、激素及营养条件对植物有限生长影响的研究 |
3.1 光周期对植物的影响 |
3.2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
3.3 激素研究进展 |
3.3.1 赤霉素的研究进展 |
3.3.2 多效唑的研究进展 |
3.3.3 钙离子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光照及温度对黄瓜有限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黄瓜的种植与处理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照对主枝的影响 |
2.1.1 光照对‘CUS82’株高与节间数的影响 |
2.1.2 光照对‘CUS226’株高与节间数的影响 |
2.1.3 光照对‘CCMC’株高和节间数的影响 |
2.2 温度对主枝的影响 |
2.2.1 温度对‘CUS82’株高和节间数的影响 |
2.2.2 温度对‘CUS226’株高和节间数的影响 |
2.2.3 温度对‘CCMC’株高和节间数的影响 |
2.3 不同有限生长基因型材料对环境应答的比较 |
2.4 光照和温度对主枝第一雌花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钙对黄瓜有限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CaCl_2与EGTA溶液的配制与处理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CaCl_2和EGTA对主枝的影响 |
2.1.1 CaCl_2和EGTA对‘CUS82’株高和节间数的影响 |
2.1.2 CaCl_2和EGTA对‘CCMC’株高和节间数的影响 |
2.2 CaCl_2和EGTA对第一雌花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章 外源激素对黄瓜有限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激素配制与处理 |
1.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GA_3和PP333对主枝的影响 |
2.1.1 GA_3和PP333对‘CUS82’株高和节间数的影响 |
2.1.2 GA_3和PP333对‘CCMC’株高和节间数的影响 |
2.2 GA_3和PP333对主枝第一雌花的影响 |
2.3 GA_3、PP333、CaCl_2和EGTA对侧枝的影响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多效唑和烯效唑与植物赤霉素合成酶的分子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农药与手性农药 |
1.3 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 |
1.3.1 多效唑 |
1.3.2 烯效唑 |
1.4 植物体内的赤霉素 |
1.4.1 赤霉素生物合成的基本途径 |
1.4.2 赤霉素生物合成中的相关酶 |
1.5 同源建模概述 |
1.6 分子对接概述 |
1.6.1 分子对接的原理 |
1.6.2 分子对接常用的软件 |
1.6.3 分子对接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
1.7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7.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多效唑和烯效唑及其对映体胁迫下赤霉素相关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
2.1 对映体的制备 |
2.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1.2 色谱条件 |
2.1.3 定量分析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CPS基因的表达情况 |
2.3.2 KS基因的表达情况 |
2.3.3 KO基因的表达情况 |
2.3.4 KAO基因的表达情况 |
2.3.5 GA20ox基因的表达情况 |
2.3.6 GA2ox基因的表达情况 |
2.3.7 GA3ox基因的表达情况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效唑和烯效唑对映体与赤霉素相关酶的分子对接 |
3.1 酶结构的构建 |
3.1.1 古巴焦磷酸合成酶(CPS)结构 |
3.1.2 内根-贝壳杉烯合成酶(KS)结构 |
3.1.3 同源建模 |
3.1.4 同源建模结果 |
3.2 分子对接 |
3.2.1 小分子的构建 |
3.2.2 小分子的优化 |
3.2.3 分子对接过程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境中多效唑和烯效唑的分布以及对内源激素赤霉素代谢的影响 |
4.1 仪器与材料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材料 |
4.2 样品采集 |
4.3 样品前处理 |
4.3.1 植物中农药的提取 |
4.3.2 土壤样品中农药的提取 |
4.3.3 叶中赤霉素的提取 |
4.4 仪器分析方法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多效唑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烯效唑对葡萄副梢的影响及氮代谢关键基因表达分析[J]. 回依宁,申海林,白瑞雯,闫可,邹利人,张楚,齐晓光,温景辉.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22
- [2]尾叶桉育种园矮化促花研究[J]. 杨晓慧,张卫华,潘文,徐放,廖焕琴,陈新宇,杨会肖.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06)
- [3]氮肥运筹与化学调控对湘南超级杂交早稻茎蘖利用特征和产量的影响[J]. 袁帅,苏雨婷,王晓玉,陈平平,易镇邪. 杂交水稻, 2021(05)
- [4]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节剂筛选[D]. 魏世林.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5]水稻化控剂配方筛选与壮秧机理研究[D]. 李如意.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6]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D]. 张丽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D]. 金晓蕾.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8]1,2,4—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蔡光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8)
- [9]光温、钙及激素对有限生长黄瓜植株发育影响的研究[D]. 钟廷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多效唑和烯效唑与植物赤霉素合成酶的分子反应机制[D]. 郑璐.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