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山历史的几个问题

关于金山历史的几个问题

一、有关金山国史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杨秀清[1](1995)在《八十年代以来金山国史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八十年代以来金山国史研究综述杨秀清敦煌西汉金山国是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之孙张承奉在河西敦煌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正史中仅在新旧《五代史》中有二十字的记载:"沙州,梁开平中有节度使张奉,自号'金山白衣天子'。"(见新旧《五代史·吐...

巩垚[2](2020)在《关于西汉金山国建国时间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汉金山国是敦煌归义军时代里一个重要的时期。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国内学者对于西汉金山国建立时间的研究,以找出关于西汉金山国建立时间大家最为认可的一个时间点。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西汉金山国的建国时间最有可能是909年,并且笔者觉得也只有909年的证据最为充分。

鲍娇[3](2015)在《敦煌符瑞研究 ——以符瑞与归义军政权嬗变为中心》文中认为作为政治文化现象的符瑞曾长期存在于古代政治生活中,成为帝王歌功颂德,彰显天命的工具。而符瑞在地方政权构建中所起的作用,由于史籍载录甚少,学者做相关研究者凤毛麟角。敦煌文书的发现,为探析地方政权中的符瑞提供了契机及史料基础。较之敦煌学其它方面的研究,关于敦煌符瑞的研究多停留在为文书断代、释义之上,由于敦煌曾在归义军的统治下近200年,在节度使政权嬗变中符瑞所起的作用,以及符瑞在各个时期的特征所反映的政治问题既需要有宽度的扫描,也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本文对敦煌符瑞的研究主要藉由敦煌文献,以归义军历任节度使为时间纵轴,以中原史料与敦煌石窟、壁画等为辅轴,避免把敦煌符瑞孤立地窥探,而是将其与中原文化、政治以及符瑞发生时的政治、社会环境相联系,追溯符瑞产生的本源,探寻符瑞产生后与政治的关联。并力图使敦煌符瑞在归义军时期的发展脉络条理缕析。即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清晰地表明了:张议潮时期由于敦煌地区刚刚脱离吐蕃的统治,符瑞对建立之初的归义军政权起到一定的舆论支持,在符瑞品目的选取上,这个时期的符瑞品目影射着归义军与唐王朝的“君臣同德”,同时,某些符瑞品目也反映出归义军建立之初敦煌当地的民间信仰,符瑞在归义军政权中的作用初见端倪;而将符瑞政治作用发挥到极致的是金山国时期的张承奉,特别是本论文在研究金山国时期的符瑞中,通过探析符瑞与五德的关系,以及金山国的符瑞特点,从符瑞的角度得出金山国立国时间的推断,虽不是完全缜密无误,却也是值得关注的新的研究视点;到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符瑞是对胡汉政权、世俗佛教等政治、社会问题的解读,符瑞佐证了某些推断,政治事件的发生也伴随符瑞的产生。另外,本文在正史所载录符瑞的品目基础上拾遗补缺,开列出一份较全面的符瑞品目表,希望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助益和方便。

孫海燕[4](2020)在《黃淮間中原十國金文整理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兩周時期,在黃河淮水之間,存在著許多周王室所分封的諸侯國。本文對西周至春秋時期,在中原地區比較活躍的十個國家的銅器銘文進行整理和研究。這十個國家分別是:衛、許、陳、應、胡、鄭、蔡、宋、凡、虢,後文簡稱為中原十國。黃淮間中原十國的金文是中原文化圈銅器銘文的典型代表,是兩周銅器銘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原十國的銅器銘文的風格特征從西周早期到春秋晚期有著顯著的變化,這和兩周時期的歷史演變有著明顯的關係。對位於黃淮間的中原十國銅器銘文的整理和研究,對了解和探討這一地區的歷史變革狀況,研究西周至春秋時期周王朝的興衰變化,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金文分域研究是當前金文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而中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目前學界對中原地區金文的研究也越來越重視。因此,本文以中原十國的具銘銅器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系統的搜集整理和探索研究。本論文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對中原十國的具銘銅器進行全面的搜集、分類和整理。在充分掌握考古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前人所搜集到的銅器國別正確與否進行判斷,對最近幾十年來公佈的新見銅器進行收錄,對國別有異議者進行辨別。如王子嬰次爐、京叔盨、京叔盤等器,有學者認為是鄭國之器。經本文研究,這幾件器並非鄭器。王子嬰次爐的作器者很可能是楚人。京叔盨中的京叔也並非是鄭莊公之弟京叔;再如沈子它簋,舊以為其為沈國之器,經學者們的研究,“沈子”是“沖子”之義,此器應是凡國之器;再如江小仲母生鼎,舊研究者多以此器為江國之器,經本文研究,此器應為鄭器,是春秋早期鄭文公之子公子士之器,其母為江氏。二、吸收最新的古文字研究成果,補正諸家釋文之不足。在校訂釋文後,對中原十國金文中的重點字詞進行校註,並對其中的疑難字詞進行研究。前代學者對中原十國金文中的重難點字詞,多有研究,但其研究成果比較分散,不便於當代學者的研究。本文將諸家意見進行匯總,比較得失,觀其正確與否。如:根據王子揚先生對甲骨文中“凡”字和“同”字的研究,對西周凡國銅器進行仔細辨別;綜合學者們對沈子它簋銘文的各種意見,重新對其銘文進行句讀等。三、對中原十國金文中存在的疑難問題進行研究。在這些疑難問題中,既包括對疑難字詞的考釋、銅器的斷代,也包括對銅器中出現的歷史人物的研究,同時還包括與中原十國相關的歷史問題的研究。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文章對胡應姬鼎、凡伯怡父鼎、衛夫人鬲、鄭子耳鼎、鄭寶皿鼎等器的銘文進行研究,並提出己說。如胡應姬鼎舊釋為“辭”之字應釋為“騂”;(?)凡伯怡父鼎中的“(?)”讀為“夔”,此器是春秋晚期夔國之器;金文中常見的(?)字,可能是古文字中用來表示“重複”“重疊”義的“重”字的古文。它的字形、字義和殷周時代“士”的喪葬制度有密切的關係;衛夫人鬲中的“衛夫人”應是衛惠公的夫人;鄭伯匜中的“鄭伯”應是鄭武公。在綜合研究方面,本文結合新出簡帛材料,對許、陳、應、蔡、宋的歷史地理中存有異議的地方進行研究,對西周末年鄭國的東遷問題提出己見,並對東周時期的同姓相婚的特殊現象進行分析。四、在本文所收錄的513件銅器銘文的基礎上,編纂出《中原十國金文史料索引表》,其中包括人名索引、地名索引、通婚索引、職官索引和銅器自名索引,以期為相關研究者提供便捷。以上四個方面是本論文的主要內容,由於本人學識尚淺,行文論述中或有許多不當之處,所提新說亦或有資料不足之缺,望專家學者批評指正,以教後學!

鲍娇,郑炳林[5](2015)在《从五德相生看金山国的立国时间》文中研究说明金山国的立国时间,学术界争议颇多,但是诸多说法大都以文献记载、或敦煌文书为依据,从张奉承建立金山国后的种种"尚白"来看,古代统治者五德相生的理论也体现在张承奉的政治统治中。作者以五德相生为视点,依据五德相生、相克的规律,对金山国的立国时间做出推断,金山国建国时间,应在天复十年(910)七月末。

颜廷亮[6](1995)在《敦煌西汉金山国文学的评价问题》文中指出敦煌西汉金山国文学的评价问题颜廷亮在敦煌西汉金山国文学研究中,有一个问题,是必须予以回答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个问题便是:应当如何评价敦煌酉汉金山国文学?究竟是应当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呢,还是应当给予否定性的评价?有关这个问题,迄今似还没有专门的论著发...

颜廷亮[7](1993)在《敦煌西汉金山国之文学又三题》文中提出笔者前撰《敦煌西汉金山国之文学三题》,对金山国文学作品现存情况、《白雀歌》之写作时间、《龙泉神剑歌》和《上回鹘天可汗状》之写作时间进行了考论.现再就金山国文学的另外几个问题,略作考述.不当之处,尚请指正.

杨宝玉[8](2008)在《金山国建立时间再议》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论证了P.2094题记"于唐天复八载岁在戊辰四月九日"中的"于唐"二字可证金山国不可能成立于天复八年(908)四月之前,敦煌文书中有关张氏归义军最后一次朝贡活动的记述表明金山国的建立不会早于使团归来的909年,而北宋邵雍《皇极经世书》中"己巳……张奉以沙州乱"的记述又证明其时金山国已经存在,敦煌文书中保存的天复十年题记不足以证明金山国成立于其后,故主张有关金山国成立时间的惟一最合理解释只能是公元909年。

王斌[9](2019)在《马家浜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家浜文化是以1959年浙江省嘉兴市马家浜遗址的发掘而命名的一支考古学文化,是目前环太湖地区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被誉为“江南文化之源”。其与后续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一脉相承,成为探究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社会面貌,释读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问题的极好个案。随着考古资料的日益积累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马家浜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本文结合马家浜文化诸遗址的考古发掘材料及学界数十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从分期年代与类型分布、气候特征与地理环境、生存方式与经济形态、聚落形态与社会生活、埋葬制度与意识信仰等角度对马家浜文化给予综合阐释。在分期年代与类型分布方面。目前,关于马家浜文化的分期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文章借助典型遗址分析和典型陶器演化,将马家浜文化遗存划分为早晚两期六段,并以此为标准对其他遗址展开观察。相对年代上,把圜底或平底腰沿釜、双目式圆柱形鼎足、牛鼻形器耳、长方形炉箅、双袋足异形鬶等的消失作为马家浜文化的结束年代;绝对年代上,参照碳十四测年数据和热释光年代数据分析,大致落在距今7000-5800年。空间分布上,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其影响所及,东到海滨,西达皖中平原、宁镇山脉一带,南至杭州湾及宁绍平原地区,北可达江淮之间。类型划分上,以圜底釜与平底釜的地区差异而区分为罗家角-草鞋山类型和骆驼墩-祁头山类型。在气候特征与地理环境方面。马家浜文化时值全新世中期大暖期的暖湿阶段,属于亚热带热暖湿润气候,是全新世气候最为适宜期。此时的自然环境,河流、湖泊、沼泽、平原遍布,水量充沛,水位较高,植被良好,果实丰富,混交林覆盖率高,动物群种类多样。优越的气候、环境特征,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生存条件,有利于史前文化的孕育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此时的马家浜先民已不再完全受制于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调整自身行为进而对生存环境加以主观能动的改造。在生存方式与经济形态方面。马家浜时期的社会生产状况可分为以石器、陶器、骨器、玉器、木器、漆器以及编织物制作为主要内容的手工业生产,以采集、渔猎、家畜饲养、稻作农业为中心的经济生产两大部分。其中,石器制作中的双面管钻技术、陶器制作上泥条盘筑法的使用、骨器种类的多样性、木器漆器的先进性、玉器制作的别致性、纬起花的罗纹织物等满足生活所需的手工业,体现出马家浜先民的生存方式。随着定居生活的开始,除采集与渔猎外,家畜饲养和农业经济也获得极大进步。水稻是马家浜先民所种植的重要农作物。该时期一定数量的炭化稻谷及水稻田遗迹、粳稻与籼稻并存的种植结构以及与水稻田相配套的灌溉系统,表明马家浜文化已处于以定居为表征的原始耜耕农业经济阶段。在聚落形态与社会生活方面。马家浜文化尚未揭露出大规模且较为完整的聚落遗址。马家浜时期的聚落遗址往往不具有完整的独立性。文化遗址早期堆积之上可能叠压有晚期的聚落遗存,甚至涵盖后续崧泽、良渚文化乃至更晚期文化的聚落堆积。其聚落本身有时也有着不止一个时期的稳定聚落期。先民进行聚落选址时,已充分注意到对周边环境的综合利用,或选择临近湖海河流的山坡、平地以及山脚下,或选择高凸于四周地面且有河流、湖泊和农田的台墩。在聚落结构上,存在着功能性分区迹象。该时期的居址往往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从分布面积、房屋设施和内部构造分析,马家浜时期的家庭规模均不大,存在着公共设施,过着集体聚居的社会生活。在埋葬制度与意识信仰方面。马家浜文化墓葬推崇以平地覆土掩埋及长方形浅坑竖穴墓相结合的葬制;广泛采用俯身直肢葬式及头向北的埋葬方式;以血缘为纽带的同性合葬墓时有出现;木质葬具的使用;随葬品一般较少,分布有一定规律,女性墓随葬比例高于男性;氏族公共墓地的存在;原始祭坛的出现;部分墓葬反映出拔牙习俗及使用陶器覆盖头部的葬俗;有的墓葬存在使用龟甲随葬迹象。墓葬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贫富分化,但至马家浜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不平衡地分配社会产品的可能,社会已开始出现分化迹象。从该时期陶塑、雕刻制品可以窥探先民的原始意识形态观念。其中,陶塑品附带较多观赏性和礼仪性的意味特征;雕刻品则反映出马家浜文化时期先民古朴的美学观念。在马家浜文化其它相关问题方面。马家浜文化的源头,目前尚未可知,但从其文化面貌及发展水平看,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受到南、北方系文化因素的显著影响。马家浜文化曾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受到河姆渡、大溪、北辛、北阴阳营、仰韶文化等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影响。当前,太湖东西部在文化面貌上存在差异,以平底釜为代表的太湖西北部地区和以圜底釜为代表的太湖东南部地区,两者属于一个整体的“马家浜文化”的不同类型。在聚焦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过渡时期的文化面貌时,可发现崧泽文化早期具有比较明显的从马家浜文化向崧泽文化过渡的性质。在审视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时,可发现陶器工艺的一脉相承、石器制作的精神物化、尚玉习俗的风气延续、农耕技术的不断革新、祭祀礼制的逐步成熟等较多的马家浜文化因素。总之,马家浜文化为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整体观念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坐标。时至今日,马家浜文化研究仍然是一个似新非新、似旧非旧的课题。本文所作综合讨论,将为今后进一步探究马家浜文化乃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先民社会形态提供必要的参考。

郝春文[10](1998)在《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郝春文1900年农历5月26日,道士王圆ö在敦煌莫高窟第16窟甬道北壁发现了一个复洞(现编号为第17窟),洞内重重叠叠堆满了从十六国到北宋时期的经卷和文书。这批古代文献总数在五万件以上,多数为手写本,也有极少量雕版印刷品...

二、有关金山国史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关金山国史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关于西汉金山国建国时间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学者的研究概况
二、西汉金山国建立时间之我见
三、金山国建国时间总结

(3)敦煌符瑞研究 ——以符瑞与归义军政权嬗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符瑞概说
    第一节 符瑞思想的源起
    第二节 符瑞思想的发展
        一、五德与符瑞
        二、五色与符瑞
        三、方术与符瑞——以《宋书·符瑞志》为例
    第三节 唐代符瑞
        一、先唐统治者对符瑞的态度
        二、先唐士人对符瑞的批判
        三、唐统治者对符瑞的态度
        四、唐百官进献符瑞的章法
        五、唐士人对符瑞的态度
        六、唐代政治与符瑞——以武则天称帝与S.6502《大云经疏》中的符瑞思想为中心
第二章 张议潮时期的敦煌符瑞
    第一节 去蕃归唐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君臣同德的符瑞主题
    第三节 敦煌文书P.3554V°所列的张议潮符瑞与中央政权的认可
        一、龙兴紫盖
        二、阵上回风
        三、击添雷雹
        四、嘉禾合颖,麦莠(秀)两岐
        五、苽瓠同心,梨杏孪结
    第四节 敦煌文书P.3554V°所列的张议潮符瑞与敦煌民间信仰
        一、水神信仰:引道神人,祭水河边
        二、庚申信仰:池现圣鸟
        三、蚕神信仰:野蚕成茧
        四、密教信仰:观音独煞
    第五节 敦煌文书P.3554V°所列的张议潮符瑞与地方政权的构建
        一、气运冲星
        二、长幼歌谣
        三、草上阳晞,变成甘露
        四、佛晃神光,呈祥表瑞
第三章 三姓争权时的敦煌符瑞
    第一节 大族林立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张淮深碑》中的符瑞灾异化
    第三节 李氏掌权时的“女主”符瑞
        一、庆山之瑞
        二、九尾狐之瑞
第四章 金山国时期的敦煌符瑞
    第一节 金山国立国前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从五德相生看金山国的立国时间
    第三节 张承奉建国前所做的准备
        一、望气与称帝:青光
        二、谶纬与称帝:赤符
        三、感生与称帝:流虹绕电
        四、异相与称帝:相与尧同
    第四节 《白雀歌》中的金山国符瑞
第五章 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符瑞
    第一节 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政治环境
    第二节 曹议金时期的白鹰之瑞
        一、S.1655V《白鹰诗》的创造年代
        二、白鹰之瑞所体现的归义军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三、白鹰之瑞体现的归义军胡汉政权
    第三节 曹元忠时期的敦煌符瑞
        一、《发愿文》中的符瑞
        二、壁画中的符瑞
    第四节 曹延禄时期的敦煌符瑞
        一、符瑞中的政治意义
        二、僧侣献瑞与世俗佛教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先唐时期正史中所载的符瑞品目表
    附录二:与本论文有关的图像资料
图版目录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黃淮間中原十國金文整理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的空間、時間範圍和對象
    第二節 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中原十國金文研究現狀簡述
        二、當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上編 黃淮間中原十國金文彙編與校註
    第一章 衛國
        第一節 衛國具銘銅器情況簡介
        第二節 衛國具銘銅器彙編與校注(共25件)
        一、(?)伯(?)組
        二、衛侯組
        三、夫人组
        四、其它
    第二章 許國
        第一節 許國具銘銅器情況簡介
        第二節 許國具銘銅器彙編與校注(共27件)
    第三章 陳國
        第一節 陳國具銘銅器情況簡介
        第二節 陳國具銘銅器彙編與校注(共37件)
    第四章 應國
        第一節 應國具銘銅器情況簡介
        第二節 應國具銘銅器彙編與校注(共81件)
    第五章 胡國
        第一節 胡國具銘銅器情況簡介
        第二節 胡國具銘銅器彙編與校注(共10件)
    第六章 鄭國
        第一節 鄭國具銘銅器情況簡介
        第二節 鄭國具銘銅器彙編與校注(共27件)
    第七章 蔡國
        第一節 蔡國具銘銅器情況簡介
        第二節 蔡國具銘銅器彙編與校注(共131件)
    第八章 宋國
        第一節 宋國具銘銅器情況簡介
        第二節 宋國銅器銘文風格簡議
        第三節 宋國具銘銅器彙編與校注(共30件)
    第九章 凡國
        第一節 西周時期的凡國
        第二節 凡國具銘銅器彙編與校注(共7件)
    第十章 虢國
        第一節 虢國具銘銅器情況簡介
        第二節 虢國具銘銅器彙編與校注(共139件)
        一、虢季組
        二、虢仲組
        三、虢叔組
        四、虢伯組
        五、河南三門峽市虢國墓地M2001及其附近墓葬所出銅器
        六、虢姜組
        七、城虢組
        八、鄭虢組
下編 黃淮間中原十國金文相關問題綜合研究
    第十一章 黃淮間中原十國金文專題研究
        第一節 胡應姬鼎銘文補釋
        第二節 (?)凡伯怡父鼎銘文新釋
        第三節 衛夫人鬲人名研究
        第四節 寶皿鼎的中的人名和作器時代討論
        第五節 商周青銅盉為“水器”說補證
        第六節 河南三門峽市虢國墓地M2001墓主身份獻疑
    第十二章 黃淮間中原十國金文相關歷史問題研究
        第一節 西周末年鄭國東遷路線試探
        第二節 西周早期許國歷史地理問題補說
        第三節 西周陳國歷史地理問題研究
        第四節 西周應國歷史地理問題研究
        第五節 西周胡國姓氏問題研究
        第六節 西周蔡國始封地問題考辨
        第七節 西周宋國歷史地理問題研究
        第八節 由蔡侯申缶論東周時期的同姓相婚現象
附錄 黃淮間中原十國金文史料索引表
    一、衛國金文史料索引
        (一)衛國金文人名索引
        (二)衛國金文地名索引
        (三)衛國金文銅器自名索引
    二、許國金文史料索引
        (一)許國金文人名索引
        (二)許國金文地名索引
        (三)許國金文職官索引
        (四)許國金文銅器自名索引
    三、陳國金文史料索引
        (一)陳國金文人名索引
        (二)陳國金文銅器自名索引
        (三)陳國金文通婚索引
        (四)陳國金文職官索引
    四、應國金文史料索引
        (一)應國金文人名索引
        (二)應國金文銅器自名索引
        (三)應國金文地名索引
        (四)應國金文名物索引
        (五)應國金文職官索引
    五、胡國金文史料索引
        (一)胡國金文人名索引
        (二)胡國金文銅器自名索引
        (三)胡國金文名物索引
        (四)胡國金文國名索引
        (五)胡國金文通婚索引
    六、鄭國金文史料索引
        (一)鄭國金文人名索引
        (二)鄭國金文銅器自名索引
        (三)鄭國金文職官索引
        (四)鄭國金文通婚索引
    七、蔡國金文史料索引
        (一)蔡國金文人名索引
        (二)蔡國金文銅器自名索引
        (三)蔡國金文職官索引
        (四)蔡國金文通婚索引
    八、宋國金文史料索引
        (一)宋國金文人名索引
        (二)宋國金文銅器自名索引
        (三)宋國金文地名索引
        (四)宋國金文名物索引
        (五)宋國金文職官索引
    九、凡國金文史料索引
        (一)凡國金文人名索引
        (二)凡國金文銅器自名索引
    十、虢國金文史料索引
        (一)虢國金文人名索引
        (二)虢國金文名物索引
        (三)虢國金文銅器自名索引
        (四)虢國金文職官名索引
        (五)虢國金文地名索引
        (六)虢國金文族名索引
        (七)虢國金文通婚索引
引書簡稱目錄
參考文獻
致謝
發表論文及參加課題一覽表

(5)从五德相生看金山国的立国时间(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8)金山国建立时间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P.2094纪年题记可证金山国不可能成立于908年四月之前
二、金山国当成立于张氏所派最后一个朝贡使团归来之后
三、《皇极经世书》中的记载可证金山国至晚成立于909年
四、天复十年七月题记不足证金山国成立于其后
五、金山国成立时间及纪年方法推论

(9)马家浜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时代背景
        一、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回顾
        二、马家浜文化的发现与命名
    第二节 马家浜文化研究的历史进程
        一、20 世纪50 年代至20 世纪70 年代
        二、20 世纪80 年代至20 世纪90 年代
        三、进入21世纪以来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内容
        四、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 马家浜文化的分期、年代与分布
    第一节 文化分期
        一、典型遗址分析
        二、典型陶器演化分析
        三、文化分期
        四、相关遗址分期观察
    第二节 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
        一、相对年代
        二、绝对年代
    第三节 马家浜文化的空间分布、文化类型
        一、空间分布
        二、文化类型
第三章 马家浜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人的因素
    第一节 马家浜时期的气候特征及环境状况
        一、全新世中期大暖期的马家浜文化
        二、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地理环境状况
    第二节 马家浜先民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及意义
第四章 马家浜时期的生存方式与经济形态
    第一节 出土器物所反映的先民生存方式
        一、石器
        二、陶器
        三、骨器
        四、木器、漆器
        五、玉器
        六、编织物
    第二节 马家浜时期的采集、渔猎及家畜饲养业
        一、采集
        二、渔猎
        三、家畜饲养业
    第三节 马家浜时期的稻作农业生产
        一、马家浜时期水稻及水稻田的发现
        二、粳稻与籼稻相结合的种植结构
        三、与水稻田相配套的灌溉系统
第五章 马家浜时期的聚落形态与社会生活状况
    第一节 马家浜时期的聚落形态概述
        一、聚落考古及其相关概念
        二、关于马家浜文化的聚落遗址概况
        三、关于马家浜文化的聚落选址问题
        四、关于马家浜文化的聚落结构问题
    第二节 马家浜时期居址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一、马家浜时期居址发掘情况
        二、马家浜文化时期居址状况分析
第六章 马家浜时期的埋葬制度及先民意识信仰
    第一节 马家浜文化的埋葬制度
        一、马家浜文化墓葬发掘概况
        二、马家浜文化墓葬的基本特征
        三、马家浜文化墓葬所反映的社会形态
    第二节 出土器物所反映的先民意识形态
        一、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陶塑与先民意识信仰
        二、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雕刻与先民美学观念
第七章 马家浜文化相关问题讨论
    第一节 关于马家浜文化的来源问题
        一、溯源追本:新石器时代的先马家浜文化
        二、纵向传承:先马家浜文化的影响因素
        三、文化综合体:持续的区域交融与碰撞
    第二节 关于马家浜文化中的横向影响因素
        一、河姆渡文化因素
        二、大溪文化因素
        三、北辛文化因素
        四、北阴阳营文化因素
        五、仰韶文化因素
    第三节 关于太湖东西部的马家浜文化问题
        一、问题的抛出:以骆驼墩为代表的一类遗存
        二、个性与共性:东西部文化面貌上的主要异同
        三、讨论中权衡:有关考古学文化的再阐释
        四、思维的拓展:构建新的文化认知体系
    第四节 关于马家浜、崧泽文化过渡期的文化面貌问题
        一、前期的思索:学界有关这一问题的基础性探讨
        二、已做的分析:本文关于此一问题的或然性研究
        三、管窥见一斑:过渡时期典型遗存的结论性判断
    第五节 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中的马家浜文化因素
        一、争论中深化:长江下游地区文明起源的论说
        二、发展中传承:文明化进程的马家浜文化因素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10)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四、有关金山国史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八十年代以来金山国史研究综述[J]. 杨秀清. 敦煌研究, 1995(04)
  • [2]关于西汉金山国建国时间问题的研究[J]. 巩垚. 新西部, 2020(05)
  • [3]敦煌符瑞研究 ——以符瑞与归义军政权嬗变为中心[D]. 鲍娇. 兰州大学, 2015(08)
  • [4]黃淮間中原十國金文整理與研究[D]. 孫海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5]从五德相生看金山国的立国时间[J]. 鲍娇,郑炳林. 社会科学战线, 2015(12)
  • [6]敦煌西汉金山国文学的评价问题[J]. 颜廷亮. 甘肃社会科学, 1995(03)
  • [7]敦煌西汉金山国之文学又三题[J]. 颜廷亮.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3(02)
  • [8]金山国建立时间再议[J]. 杨宝玉. 敦煌学辑刊, 2008(04)
  • [9]马家浜文化研究[D]. 王斌. 上海大学, 2019(02)
  • [10]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 郝春文. 历史研究, 1998(01)

标签:;  ;  ;  ;  ;  

关于金山历史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