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沈阳的税收工作(上)(论文文献综述)
张安[1](2016)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1921-1945)》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理论命题,又是一个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它是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目前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研究尚不确切,不系统。本文用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基本动因、思想文化背景、外部因素、主体力量等四个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主要条件和基本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历史影响及其启示,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科学性。全文包括导论、正文五章和结语。导论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基本动因。本文认为近代以来的“中国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基本动因。近代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是救亡图存,为此进行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戍维新和辛亥革命等探索,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继续进行探索,并且逐步懂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了民主革命的纲领、重视农民阶级的力量和武装斗争、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等。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救亡图存的任务更加迫切,近代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出现了新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团结一致抗日救国。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制定抗日战争军事方针、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摆脱经济危机等现实任务。然而,党内存在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以及依赖苏联指导等思想方法问题,在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关系之时出现了很多失误,给当时革命发展带来了困难和威胁。因此,全党逐渐意识到:必须摒弃错误的思想方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进行革命斗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近代中国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思想原则、思想方法。第二章从主线和副线两个层面探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思想文化背景。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结合,本文论述了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及其影响。中华传统文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在民族危机加深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其局限性不断显现,需要创造性地转换。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特点决定它能够融合和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来实现这种转换。马克思主义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入中国并被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学说,具有现代性、科学性以及与时俱进等理论特点,与中华文化在思想渊源、内容和特征等方面都具有契合性。可见,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就是一种客观、必然的趋势。抗日战争的到来,使中华文化创造性转换的要求更加突出,社会各界都在探索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也明确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整理,“创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因而,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趋势成为现实任务被提上日程,这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文化前提。副线是社会思潮与理论论争,本文梳理了社会思潮与多种理论论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推动。发端于五四时期的外来学说本土化思潮从不同视角、不同学科探讨了外来理论应用于中国国情的问题,提出了若干“中国化”的主张。这些主张与党内反对教条主义的认识相契合,直接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思潮在党的思想理论上的显现,反映了党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党的爱国主义旗帜的感召力。社会性质论争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是否适用于中国国情的问题,倡导了实事求是的学风,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既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也促进了党内教条主义思想方法的转变。三民主义论争促使全党意识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同时又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理论上独立自主的决心与意志;“民族形式”的论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合理性以及成果等问题作了学理上的辨析与探讨。第三章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外部因素。这里的外部因素主要指“一战”后的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联共(布)。“一战”后的国际形势的变动推动了中国思想界选择和认定马克思列宁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提供了必要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侵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刺激了中国人的民族情绪,使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文明开始疏离。与此同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坚定了中国人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决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引发了人们对于西方文明和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反思,西方没落思潮和世界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在其影响下,中国人开始认可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内的具有世界主义倾向的学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经济危机,整个社会陷入大萧条的状态。与此相反的是苏俄“一五”计划顺利完成,经济呈现繁荣的态势。这让国人更加认同马克思主义,认定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共产国际、联共(布)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早期发展提供了组织、思想和物质上的帮助,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奠定了前提。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中国革命特殊性的分析以及对教条主义的反对,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启蒙。共产国际领导方式的转变、对毛泽东的明确支持以及斯大林民族文化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提供了契机。与此同时,共产国际、联共(布)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存在着将苏联革命经验模式化、组织控制严密化、苏联利益的至上化等问题,直接导致了许多问题,同时也从反面刺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意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这种独立自主在理论上的表现。第四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主体力量,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努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不懈思考。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经历了比较肤浅到比较成熟、比较盲目到比较理性的思想觉醒过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文化民族性等问题的觉醒直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过程中,毛泽东的作用显着,他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创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一个命题或是号召上升为全党的思想原则的过程中,党的理论武装至关重要。通过党内的理论学习、思想整风与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和普及等一系列的理论武装活动,全党形成了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识。正是在这种思想共识的基础之上,党的七大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写进党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的思想原则在党纲中确立下来,从而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生成。第五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历史影响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生成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和党的理论创新事业。当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过程中也存在着理论武装的方法不科学、对于“中国问题”的认识比较片面和功利、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解教条化等问题。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过程,分析促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因素和基本条件,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必须要有明确的“中国问题”意识,必须弘扬爱国主义,必须推动政界和学术界的互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进一步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和科学性。
赵昭[2](1992)在《回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沈阳的税收工作(上)》文中研究说明 我在沈阳市税务机关工作期间,还是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当时沈阳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它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是35年前的事了,但当时那热火朝天的经济建设,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以及广大税务干部紧张而卓有成效的工作,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仍历历如昨,令人难忘。回忆过去,总结经验,对加强我们今后的工作,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李晓璐[3](2017)在《1953年新税制研究》文中提出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在国家财政收入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税收收入比重在逐年下降,面对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及尚在进行中的抗美援朝战争,如何增加税收保证财政收入,不断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不得不面临的任务。一方面,国营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私营经济在经过“五反”运动之后日渐萧条,加之原有税制的漏洞,经营方式的转变等原因,税款很难收上来;另一方面,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朝鲜战争的进行使我国必须加大财政收入以满足建设和战争需要。1953年,在中财委的统一领导下,财政部、商务部及工商界人士共同商讨,以“保证税收,简化税制”为原则,以增加税收、减少征税成本为目的,决定对原有税制进行若干修正推行新的税制。本文对此次新税制实施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以及是实施后出现的问题及影响进行论述,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1953年新税制出台的背景及其主要原因;第二部分阐述新税制出台的过程、内容以及实施后出现的问题;第三部分对新税制实施中相关问题出现后各部门的补救措施及其造成的影响作出分析;第四部分就新税制整体情况进行评析。税收制度的变革意味着政策的变化,新税制的推行迄今为止已有60多年,但对我国税收治理现代化仍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彭士森[4](2010)在《上海工商业者家属改造研究(1952-1960)》文中研究指明解放前,上海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集中的地方,解放后,上海还存在大量的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和数量众多的工商业者及其家属。把工商业者及其家属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成为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海胜利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工商业者家属也在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资产阶级向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转变。选择工商业者家属的社会主义改造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工商业者家属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作用重大,同时学术界对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家属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研究的不够充分。本文从工商业者家属社会主义改造的角度,收集相关的历史史料,对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进行再认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以1952-1960年上海工商业者家属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妇女接受改造的角度,深入研究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家属改造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事件,梳理工商业者家属接受改造的过程,总结工商业者家属改造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意义。
魏晓凌[5](2017)在《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后,无论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何种时期,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党在领导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程中不断从思想、政治、组织、制度、作风和廉政等方面改进和加强自身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焕发出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由此可见,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建国以来,举凡涉及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事项,几乎都同财政税收的改革与发展有关。税务部门是重要的经济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队伍大、层级多、分布广,与人民群众接触广泛、联系紧密,是展现党和政府形象的重要窗口,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好这支队伍,抓好党建是重中之重。因此,研究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建设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研究中的重要微观问题,更有利于税务系统党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提升税务系统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促进税务系统的工作更有效地服务于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从历史沿革的角度综述分析建国以来各时期税务系统党建的基本情况。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理论为指导,以“历史研究法”和“史论结合法”为方法,考察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建设历史沿革,着重对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综述,归纳和总结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建设的启示,进一步分析税务系统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导下税务系统党建工作的新探索。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以税务系统党的建设内容为线索,力求全面的对税务系统党的建设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史为镜、知往鉴今,为当下税务系统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税收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作用,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借鉴。
赵立克[6](2019)在《新形势下县级税务部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层税务部门党组织作为党在机关中的基本单位,是凝聚党员群众的坚强核心,是执行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然而,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基层税务部门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和执行党的任务的工作方式也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针对县级税务部门基层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在充分总结县级税务机关基层党建工作所取得的成果的同时,深入探究县级税务机关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困境和难题,并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以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抓好党建基础工作、注重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创新工作机制完善考评体系、创新工作方法突出部门特色等方面,提出解决税务部门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策略。目的是,通过对县级税务部门基层党建工作的研究和分析,探索可复制与可推广的运行模式,为基层党组开展党建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破解当前基层党建工作发展的难题,推动税务事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刘佐[7](2013)在《毛泽东税收思想和实践初探——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而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泽东主席是世界和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革命者,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在经济、财政和税收方面也有许多重大建树。本文试图对毛泽东的税收思想和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了解毛泽东税收思想和实践的起源、发展,以及这些思想和实践对于中国革命事业的创立、发展的影响。这对于总结历史经验,开拓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建军[8](2014)在《略论中央苏区时期的税收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央苏区时期,为解决红军给养和经济困难,保障革命战争胜利等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在税收方面进行了初次尝试,并围绕税收展开了一系列工作。以毛泽东、项英、邓子恢、林柏渠、李六如、陈笃卿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根据地人民由抗捐抗税向为了革命收税聚财的伟大转变,进行了诸多革命性的创新与实践,掀开了与以往封建专制政府根本区别的崭新一页,为革命战争的物质供给、政权建设、发展苏区经济、改善苏区群众生活、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对中央苏区政府税收工作的不同时期,进行详细的剖析和论述,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前国民党税收状况及我党相关税收的工作情况;第二部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项英代财政委员会主席时期的税收工作情况;第三部分:邓子恢任财政委员会委员时期的税收工作情况;第四部分:林柏渠同志主政财政委员会时期的税收相关工作情况;第五部分:结语。当前税收已成为我国财政最主要的来源,并成功地实现了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美好愿景。但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断攀升的物价特别是房价等问题使我党必须高度重视改革和完善税收、充分发挥税收调控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营业税改增值税”转型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税收工作和财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土地革命时期,党在各根据地特别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展税收工作的经验,解决税收问题的思路,对当前正处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杜波[9](2017)在《聊城市国税局税务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党中央十分重视文化建设,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目前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文化建设发展迅猛、初具规模、成效显着。全国各地在税务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工作实践当中,明确了目标和思路,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税务文化理念,也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机制,但是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特点、综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税务文化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如何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起符合当地情况和富有地方特点的税务文化,成为推动税务事业发展的智力源泉,帮助税务干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税务干部个人和税务事业的协同发展,是当前税务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在税务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以服务型政府理论和法治政府理论为理论支持,对文化、税务文化等关键词作出科学界定,明确了税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提炼了“爱国为民、依法行政、内外和谐、超越创新、敬业乐群、节俭高效”这六大文化基因,同时,以山东省聊城市国税局税务文化建设为例,找出聊城国税局税务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即:建设过程形式主义严重、创建周期速成化、纳税人参与度较低、文化品牌缺乏亮点。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剖析以后,提出相应的对策解决问题,以提高聊城国税局税务文化建设水平,即:坚持文化自信,夯实税务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构建科学体系,实现税务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创新载体手段,提高税务文化建设群众参与度;打造特色品牌,提升税务文化建设社会影响力。
欧阳志刚[10](2012)在《基层地税机关税务文化建设实证研究 ——以衡南县地方税务局为例》文中提出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氛围空前活跃,研究视角日益多元,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日益丰硕。现阶段,各级税务管理机关在实践中逐渐深入推进税务文化建设,基层税务机关多侧重从文化视角对组织管理进行分析并不断改进,尤其在税收管理工作中积极引入文化元素,彰显了基层税务机关税收管理的人本意识,凸显了文化寓于税收管理中的特点。因此,如何实施基层税务机关的税务文化建设,尤其是能够与时俱进,突显鲜明的时代特征,彰显税务机关的特色,以作为平台与载体促进基层税务工作已成为税务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基层地税机关税务文化建设的现实背景,并分析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其次论述了基层地税机关税务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概述了税务文化的基本内涵,从税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心理文化和物态文化分析了基层地税税务文化的主要构成,分析了其凝聚融合与激励激发、开拓创新与辐射带动、规范约束与廉洁自律的作用,并从组织文化理论、行政文化理论、团队建设理论阐述了基层税务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再次以衡南县地方税务局为例,具体分析了基层地税机关税务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阐述了衡南县地方税务局税务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指出衡南县取得的成效与主要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最后分析基层地税机关的特性,设计了基层地税机关税务文化建设的五个目标,并从制定税务文化建设规划、构建核心价值理念体系、培育英雄模范人物及培育团队精神论述了基层地税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二、回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沈阳的税收工作(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沈阳的税收工作(上)(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1921-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述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基本动因 |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历史课题 |
一、近代中国问题的形成 |
二、救亡图存的探索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总体形势 |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二、革命的中心任务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与思想问题 |
一、主要任务 |
二、主要的思想问题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思想文化背景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结合 |
一、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换 |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 |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内在契合 |
第二节 社会思潮与理论论争的推动 |
一、外来学说本土化思潮 |
二、爱国主义思潮 |
三、主要的理论论争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外部因素 |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影响 |
一、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 |
二、国际思潮的影响 |
三、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
第二节 共产国际、联共(布)的影响 |
一、积极影响 |
二、消极影响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主体力量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觉醒 |
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意识 |
二、独立自主问题的意识 |
三、文化民族性意识 |
第二节 毛泽东的独特贡献 |
一、理论基础的奠定 |
二、命题和任务的提出 |
三、理论成果的创立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武装 |
一、党内的理论学习 |
二、全党的思想整风 |
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与普及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历史影响及其启示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历史影响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积极影响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启示 |
一、强化“中国问题”意识 |
二、弘扬爱国主义 |
三、推动学术界和政界的良性互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1953年新税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和现状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1953年新税制出台的背景及其原因 |
1.1 1953 年新税制出台的历史背景 |
1.1.1 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 |
1.1.2 过渡性税制的局限 |
1.1.3 劳资矛盾的加剧 |
1.2 1953 年税制修正的主要原因 |
1.2.1 原税制不适应经济发展形势 |
1.2.2 “五反”运动使私营工商业出现新问题 |
1.2.3 抗美援朝战争加剧了财政困难 |
1.2.4 商务部和工商业界迫切要求修正税制 |
第二章 1953年新税制的推行与初期出现的问题 |
2.1 1953 年新税制施行的过程 |
2.1.1 初步方案的提出 |
2.1.2 具体内容的商讨与汇报 |
2.1.3 通告发布和具体实施 |
2.2 1953 年新税制的具体内容 |
2.2.1 试行商品流通税 |
2.2.2 简化修订货物税 |
2.2.3 修订工商业税 |
2.2.4 修订其他各税 |
2.3 新税制施行初期出现的问题 |
2.3.1 造成了物价上涨 |
2.3.2 引起市场混乱,群众恐慌 |
2.3.3 各地政策不统一,变化无常 |
第三章 对新税制的批评、补救及其造成的影响 |
3.1 新税制实施后引发的批评 |
3.1.1 脱离党统一领导的分散主义错误 |
3.1.2 “公私一律平等”的错误观念 |
3.1.3 全国财经会议对新税制的全面否定 |
3.2 新税制实施后的补救措施 |
3.2.1 平稳物价的措施 |
3.2.2 重新制订了国营企业和合作社的纳税政策 |
3.2.3 新税制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政策 |
3.3 新税制造成的影响 |
3.3.1 “五口通商”经济管理体制的确立 |
3.3.2 间接促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出台 |
第四章 1953年新税制评析 |
4.1 修正税制存在的失误 |
4.1.1 方案修订工作过粗 |
4.1.2 各方面的关系考虑不充分 |
4.1.3 变更纳税环节导致国营企业利润降低 |
4.2 修正税制的积极作用 |
4.2.1 基本上达到了保税的目的 |
4.2.2 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税制发展需要 |
4.3 1953 年修正税制的经验教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上海工商业者家属改造研究(1952-196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三、本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
四、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一、建国后上海工商业者家属的基本概况 |
(一) 党和国家对资产阶级的政策 |
(二) 上海工商业者家属基本概况 |
二、家属改造的起步阶段(1952.3-1952.12) |
(一) 及早发动,工商业者家属投入“五反”运动 |
(二) 抓住重点,成立工商业者家属学习委员会 |
三、家属改造的发展阶段(1953.1-1955.12) |
(一) 围绕中心任务,领导代表性家属学习 |
(二) 配合工商改造,扩大家属学习的范围 |
四、家属改造的高潮阶段(1956.1 -1956.12) |
(一) 迎接合营高潮,推动家属改造工作 |
(二) 加强学习领导,巩固家属改造成果 |
五、家属改造的结束阶段(1957.1 -1960 年代初) |
(一) 总结改造经验,明确工商业者家属努力方向 |
(二) 参加生产实践,家属转变为自食其力劳动者 |
结束语 |
一、上海工商业者家属改造的特点 |
二、上海工商业者家属改造的经验 |
三、上海工商业者家属工作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感谢词 |
(5)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建设的概念界定 |
1.1.1 税务系统 |
1.1.2 党的建设 |
1.1.3 税务系统党的建设 |
1.2 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建设的研究方法 |
1.2.1 以“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理论”为指导 |
1.2.2 以“历史研究法”和“史论结合法”为方法 |
1.3 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建设的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建设历史沿革 |
2.1 全面接管,初建核心时期(1949 年至1965年) |
2.2 否定取代,曲折前进时期(1966 年至1976年) |
2.3 改革开放,重建核心时期(1977 年至2012年) |
2.4 改革创新,再写辉煌时期(2013 年至今) |
第3章 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建设内容综述 |
3.1 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思想建设 |
3.1.1 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思想建设内容 |
3.1.2 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经验与思考 |
3.2 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组织建设 |
3.2.1 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组织建设内容 |
3.2.2 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组织建设经验与思考 |
3.3 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作风建设 |
3.3.1 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作风建设内容 |
3.3.2 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作风建设经验与思考 |
3.4 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
3.4.1 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内容 |
3.4.2 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经验与思考 |
3.5 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制度建设 |
3.5.1 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制度建设内容 |
3.5.2 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制度建设经验与思考 |
第4章 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建设的启示 |
4.1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税务系统党建必须牢牢把握的工作原则 |
4.2 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是引领税收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
4.3 独立、完善的党组织机构设置是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的组织保证 |
4.4 改革精神和创新思维是税务系统党建工作取得成效的动力源泉 |
第5章 税务系统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
5.1 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对指导思想一元化的税务系统构成冲击 |
5.2 利益驱动机制变化使税务系统党建工作的凝聚力面临挑战 |
5.3 多重风险并存限制系统基层党组织与党员“两个作用”充分发挥 |
5.4 社会信息化进程促使新媒体的双刃性加快显现 |
5.5 “四风”问题翻新花样,危害税务系统党群干群关系 |
第6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导下的税务系统党建工作新探索 |
6.1 培育税务精神,积极探索提炼税务核心价值观 |
6.2 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激发队伍活力 |
6.3 增强功能,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勇气和担当精神 |
6.4 税收服务民生,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6.5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助推全面深化改革 |
6.6 推进依法治税,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 |
6.7 深化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新形势下县级税务部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成果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县级税务部门基层党建工作新形势与新举措 |
2.1 县级税务部门目前的新形势 |
2.1.1 机构设置更加合理 |
2.1.2 职能分工更加明确 |
2.1.3 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
2.1.4 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
2.1.5 依法征税更加严格 |
2.2 县级税务部门基层党建工作的新特点 |
2.2.1 支部建设系统化 |
2.2.2 党务管理制度化 |
2.2.3 组织生活常态化 |
2.2.4 信息交互网络化 |
2.3 县级税务部门以党建促税收的新举措 |
2.3.1 通过党建工作强化税收人员的党性原则 |
2.3.2 通过党建工作强化税收人员的组织纪律 |
2.3.3 通过党建工作激活税收人员的内生动力 |
2.3.4 通过党建工作筑牢税收人员的组织观念 |
第3章 县级税务部门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 |
3.1 县级税务部门基层党建工作取得的成果 |
3.1.1 干部队伍的素质明显提高 |
3.1.2 领导的核心作用充分彰显 |
3.1.3 税收的内部环境逐步改善 |
3.1.4 纳税服务的成效得以优化 |
3.1.5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 |
3.2 县级税务部门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
3.2.1 党建工作与税收融合不够到位 |
3.2.2 党建工作方式方法不够灵活 |
3.2.3 党建工作考评体系不够完善 |
3.2.4 党建工作资源整合不够充分 |
3.3 县级税务部门基层党建问题产生的原因 |
3.3.1 重视程度不够 |
3.3.2 创新方法不多 |
3.3.3 运行机制不畅 |
3.3.4 干部队伍不精 |
3.3.5 工作做得不实 |
第4章 县级税务部门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策略 |
4.1 真抓实干筑牢基础 |
4.1.1 明确立场,加强政治建设 |
4.1.2 提高认识,加强思想建设 |
4.1.3 合理布局,加强组织建设 |
4.1.4 严字当头,加强作风建设 |
4.1.5 科学设计,加强制度建设 |
4.1.6 筑牢防线,加强廉政建设 |
4.2 注重党建与业务的融合 |
4.2.1 围绕税收工作开展党建工作 |
4.2.2 通过党建工作促进税收工作 |
4.2.3 发挥党员作用做好税收工作 |
4.3 理顺机制加强考评 |
4.3.1 在考评主体上突出一主多元 |
4.3.2 在考评方法上突出动静结合 |
4.3.3 在考评指标上突出以点带面 |
4.3.4 在结果运用上突出刚性执行 |
4.3.5 在权重确定上突出科学合理 |
4.4 创新方法突出特色 |
4.4.1 打造“数字党建”,使党建工作信息化 |
4.4.2 打造“人文党建”,使党建服务人本化 |
4.4.3 打造“务实党建”,使目标责任具体化 |
4.4.4 打造“特色党建”,使党建活动品牌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8)略论中央苏区时期的税收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
四、创新之处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章 中央苏区税收工作背景 |
1.1 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税收 |
1.1.1 入不敷出的民国财政 |
1.1.2 沉重的苛捐杂税 |
1.1.3 全国各地的抗捐抗税运动 |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税收工作 |
1.2.1 领导根据地人们废除苛捐杂税打土豪 |
1.2.2 中国共产党财税政策的转变 |
1.2.3 各革命根据地的税收尝试 |
第2章 项英代财政委员时期(1931 年 11 月-1932 年 7 月)的税收工作 |
2.1 成立苏维埃财政人民委员部 |
2.2 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 |
2.3 发展经济培植税基 |
2.4 合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 |
2.5 进行税收宣传 |
2.6 解除红军筹款 |
第3章 邓子恢任财政部长时期(1932 年 7 月-1933 年 8 月)的税收工作 |
3.1 修改《暂行税则》 |
3.2 统一财政税收 |
3.3 整顿税收 |
3.4 开征关税 |
3.5 健全税收组织 |
3.6 培养税收人才 |
第4章 林柏渠主政财税时期(1933 年 8 月-1934 年 10 月)的税收工作 |
4.1 转变财政原则 |
4.2 开源节流规范税收 |
4.3 强化作风建设 |
4.4 严厉打击破坏税收分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聊城市国税局税务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必要性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的必要性 |
(二) 文献研究综述 |
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2. 国内学术研究综述 |
(三) 研究结构框架 |
(四) 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 研究方法 |
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二、税务文化建设理论概述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 文化 |
2. 行政文化 |
3. 税务文化 |
(二) 税务文化建设的内容 |
1. 物态文化建设 |
2. 制度文化建设 |
3. 行为文化建设 |
4. 精神文化建设 |
(三) 税务文化核心价值观及内容 |
1. 爱国为民的宗旨理念 |
2. 依法行政理念 |
3. 内外和谐理念 |
4. 超越创新理念 |
5. 敬业乐群理念 |
6. 节俭高效理念 |
(四) 本文的理论基础:服务型政府理论与法治政府理论 |
1.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 法治政府理论 |
三、聊城市国税局税务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
(一) 聊城市国税局税务文化品牌介绍 |
1. 聊城地区人文地理简介 |
2. 聊城国税文化品牌内涵 |
3. 聊城国税文化品牌标示 |
(二) 聊城市国税局税务文化建设的实效 |
1. 聊城市国税局税务文化建设的框架 |
2. 聊城市国税局税务文化建设的实践 |
3. 聊城市国税局税务文化建设的成效 |
四、税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聊城市国税局税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1. 税务文化建设中形式主义严重 |
2. 税务文化建设速成化情况严重 |
3. 税务文化建设纳税人参与度低 |
4. 税务文化建设缺乏深度及亮点 |
(二)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1. 认知上的肤浅化导致税务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
2. 追求短期效益导致税务文化建设缺乏长效性 |
3. 权责不对等导致税务文化建设纳税人参与度低 |
4. 因不具备品牌机制而造成税务文化建设没有特色 |
五、南京国税税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启发 |
(一) 南京国税系统税务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二) 启示 |
六、提升聊城市国税局税务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
(一) 坚持文化自信,夯实税务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
1. 引导税务干部树立两种核心理念 |
2. 统一个人发展与团队目标追求 |
(二) 构建科学体系,实现税务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
1. 构建完善的文化建设组织运行制度 |
2. 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制度 |
3. 构建科学完善激励制度 |
4. 健全公正、民主的选人与用人制度 |
(三) 创新载体手段,提高税务文化建设群众参与度 |
1. 创新税务文化建设载体 |
2. 加强纳税服务设施建设 |
(四) 打造特色品牌,提升税务文化建设社会影响力 |
1. 树立品牌意识 |
2. 突出品牌特点 |
3. 挖掘整合资源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层地税机关税务文化建设实证研究 ——以衡南县地方税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基层地税机关税务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
2.1 基层地税机关的特性分析 |
2.2 税务文化的内涵 |
2.3 基层地税税务文化的构成 |
2.3.1 税务精神文化 |
2.3.2 税务制度文化 |
2.3.3 行为心理文化 |
2.3.4 物态文化 |
2.4 基层地税税务文化的作用 |
2.4.1 凝聚融合与激励激发作用 |
2.4.2 开拓创新与辐射带动作用 |
2.4.3 规范约束与廉洁自律作用 |
2.5 基层地税税务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
2.5.1 组织文化理论 |
2.5.2 行政文化理论 |
2.5.3 团队建设理论 |
第3章 基层地税机关税务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以衡南县地方税务局为例 |
3.1 衡南县地方税务局的基本情况 |
3.2 衡南县地方税务局税务文化建设的实践 |
3.2.1 衡南县地方税务局税务文化建设的现实背景 |
3.2.2 衡南县地方税务局税务文化建设的基本做法 |
3.3 衡南县地方税务局税务文化建设的成绩与经验 |
3.3.1 衡南县地方税务局税务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
3.3.2 衡南县地方税务局税务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
3.4 衡南县地方税务局税务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3.4.1 衡南县地方税务局税务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2 衡南县地方税务局税务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章 基层地税机关税务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
4.1 基层地税机关税务文化建设的目标设计 |
4.1.1 以人为本,建设人本型地税文化 |
4.1.2 实行民主,建设民主型地税文化 |
4.1.3 厉行法治,建设法治型地税文化 |
4.1.4 突出服务,建设服务型地税文化 |
4.1.5 鼓励创新,建设创新型地税文化 |
4.2 基层地税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
4.2.1 制订税务文化建设规划 |
4.2.2 构建核心价值理念体系 |
4.2.3 培育税务英雄模范人物 |
4.2.4 塑造基层税务团队精神 |
4.2.5 丰富基层税务文化建设载体 |
4.2.6 健全基层税务文化建设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回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沈阳的税收工作(上)(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1921-1945)[D]. 张安.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3)
- [2]回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沈阳的税收工作(上)[J]. 赵昭. 中国税务, 1992(01)
- [3]1953年新税制研究[D]. 李晓璐.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4]上海工商业者家属改造研究(1952-1960)[D]. 彭士森.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8)
- [5]建国以来税务系统党的建设研究[D]. 魏晓凌. 吉林财经大学, 2017(09)
- [6]新形势下县级税务部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策略研究[D]. 赵立克.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4)
- [7]毛泽东税收思想和实践初探——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而作[A]. 刘佐. 财政史研究(第六辑), 2013
- [8]略论中央苏区时期的税收工作[D]. 陈建军. 湘潭大学, 2014(03)
- [9]聊城市国税局税务文化建设研究[D]. 杜波.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6)
- [10]基层地税机关税务文化建设实证研究 ——以衡南县地方税务局为例[D]. 欧阳志刚. 湘潭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