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林业体制促进永续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曾玉林[1](2006)在《中国林业社会化变革与发展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综合采用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系统的与层次的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制度的现状及其“部门办林业”的制度历程,揭示了当前我国“部门林业”制度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当代中国林业社会化变革的客观必然性,进而研究了林业社会化条件下林业经济、资源与环境不同组合方式及其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研究林业社会化发展的策略模式和在该模式下的制度革新,以期为政府制订林业社会化发展的政策与法规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和支持。论文研究认为:(1)必须将林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分层次地规划出来,在林业用地内进一步将生态林业用地和商品林业用地分层规划;通过对稀缺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法制化约束、分类化经营,来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和改善林业生产经营中的土地资源不确定性状况,以此确保林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2)必须对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实施国家定向合同购买或代理(社会)合同购买的办法来校正林业生产的外部性。论文提出了通过建立国家对生态林实施“生态效益(产权)合同购买”、对商品林实行“林分生态等级财政补贴(补助)”制度的激励强刺激,来推动中国林业社会化的快速发展;通过建立“合同管理、法律约束”的制度来加强国家对于林业社会化发展的宏观控制。(3)必须通过制度革新,建立起多元林业主体对林业投(融)资的激励机制、以市场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以产业为载体的发展动力机制。林业的产业化不仅包括商品林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当前更要创新实现生态林业的产业化。当代中国林业社会化发展,应该确立以“地类规划、资源定位”为基础、以“法律约束”为保障、以“分类经营”为手段、以“生态效用产权购买(或补贴)”为刺激、以“合同管理”为约束、以“多元化投资”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以“市场化运作”为方向、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制度体系。在本课题研究中,界定了林业社会化概念的内涵与特征,界定了“社会办林业”与“部门办林业”概念的内涵与制度区别,研究了林业社会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分析了当代中国林业社会化变革和发展的制度目标,提出了中国林业社会化发展的总体策略框架,研究了在该策略框架下的相关制度革新目标,从而初步构架出了当代中国林业社会化发展的制度体系。
苏宗海[2](2010)在《基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随着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林业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且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和建设,首次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林业的定位并赋予林业以重大使命:“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林业适应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时调整林业建设思路和战略布局,明确提出将发展现代林业作为林业工作的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林业工作的总目标,促进科学发展作为林业工作的总要求来构建我国林业发展总体格局。林业财政政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基石。加速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完善财政支持林业的政策、机制,是现代林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时代命题。本文在现代林业建设应用理论以及公共财政理论、体制与我国财政政策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现行林业财政政策成效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明确提出现行林业财政政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目前的财政政策仍不适应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其次,分析了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特点,并对其进行总体评价,提出了我国现代林业发展应该借鉴的相关政策;第三,依据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及其发展趋势,认真分析现代林业发展与公共财政的关系,判断未来发展呈现以下趋势:林业越来越倾向于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需要,越来越依靠政府职能亦即公共财政配置资源;第四,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比较借鉴国外经验,明确了构建适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框架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建立适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的构成框架、实现机制和政策使用取向,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的综述,在科学评价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本研究的重点。从现代林业建设应用理论研究入手,客观评述了现代林业的内涵、特征、主要建设任务和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对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对比研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经验与问题,探讨我国现代林业研究的一般理论和实践、我国现行财政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财政政策与现代林业的关系,系统分析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目标和途径,研究探索现代林业对公共财政政策的需求变化及趋势,进而探讨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规律的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林业财政政策支持机制,使林业发展稳定地、更好地、有效地契合于公共财政体制,形成支持现代林业生态、产业、森林生态文化和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借鉴国际林业发展经验,为我国林业财政政策的完善与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1)林业财政政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基石。现代林业是以多目标可持续经营为基础,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的林业。现代林业注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公共财政与现代林业内在关联的纽带是不断增加社会福利。(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林业财政政策有广泛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所制订的林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明确,采取的措施符合本国国情,并具有针对性。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加速我国现代林业建设,形成财政有效支持林业体制、机制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深入研究现行林业财政政策的现状、成效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确信我国林业财政政策框架体系已基本建立,同时现行林业财政政策存在明显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要按照现代林业建设对公共财政需求的变化,调整和完善现行财政政策的逻辑关系,确定合理有效的路径选择。(4)通过对现代林业发展目标、实现途径的分析,提出了构建现代林业发展财政政策框架体系的原则与理论依据,并以现代林业的需求为基点,深入分析了现代林业建设资金要求与国家财力及公共财政支出能力的可行性,提出了建立现代林业财政政策的总体构想和各项机制措施。
郑德祥[3](2006)在《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若干问题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森林资源资产经营实践,以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过程中的主要成本收益、经营模式、效益评价、经营风险、信息管理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现阶段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提供参考与借鉴,并对森林资源资产化理论体系的完善与进一步研究有所助益。在前人大量的理论定性研究基础上,结合森林资源资产经营实践与相关理论较为系统的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中木材价格、林地价格与林业税费等主要因子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影响进行量化分析,针对当前市场及生产经营条件,提供了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者在不同预期收益目标下木材销售保本价格参考;提出不同林地流转方式下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者的林地使用费支付参考取值区间;首次揭示了林业税费改革所带来的森林资源资产价值的政策性增值及其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的影响,并提出了林业税费进一步改革的建议,综合各因素分析结果建议经营者选择经营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以保障其预期经营目标的实现。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林业生产特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效益获利与分配状况等形成南方集体林区森林资源资源资产经营模式的多元化状态。在归纳总结现阶段的各种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模式基础上,对各种经营模式进行了评价,提出森林资源资产经营的未来发展方向与主导经营模式。根据森林资源资产经营特点,提出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总目标与原则,改进了传统指标体系中对营林生产价值认识不足的缺点,构建了由6个主导性指标10个辅助性指标构成的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将风险理论引入森林资源资产经营,初步定义了森林资源资产经营风险的概念,并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过程中的经营风险分类、风险识别途径、识别方法、风险评价内容、评价程序及评价方法等进行阐述,提出了森林资源资产经营风险应对与防范策略,构建森林资源资产经营风险管理的初步理论框架体系。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过程中的信息管理进行初步探讨,分析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信息管理的必要性、主要技术基础、可行性与现行建设条件,提出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初步框架,以期为后续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
刘壮飞[4](1981)在《林业经济体制改革几个基本认识问题》文中研究指明 近来,林业战线上上下下都在探讨林业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我就全民所有制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一关于林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刘平康[5](1980)在《改革林业体制促进永续利用》文中指出 一、林业机构的建立与沿革福建林区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年采伐量居全国第三位,森林资源大部分属集体所有,林业体制几经变革,自一九五三年起,参照苏联模式,林业和森工两种结构形式,林业方面,省人民政府设林业厅,各地、县设林业科(农林科)属行政机构,负责管理林业政策和造林护林事业。同年三月,伐木公司(管采伐)与木材公司(管供销)撤销,建立森林工业
景谦平[6](2008)在《森林资产评估的组织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资产评估是资产评估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我国林业体制改革及其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它的发展既要坚持自身特点,保持鲜明的独特性,又必须遵循资产评估行业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经济中介的基本职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产评估在我国过去的发展中,业界过于强调森林资产的特殊性,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森林资产货币化计量的技术研究,缺乏对资产评估相关理论的研究,以致于与资产评估整体发展相脱节,严重影响其社会中介功能的充分发挥。但在森林资产评估的管理上,社会各界对其森林资产评估的特殊性认识却又有所不足,管理体制难以理顺,阻碍了其业务开展。因此,就目前而言,我国森林资产评估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自身的评估理论和技术处于初创阶段,尚不成熟;另一方面是缺乏一个具有强有力保障作用的评估平台(就是缺乏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专业评估专家),评估的组织和管理混乱无序,甚至缺失。本论文以森林生态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为理论基础,通过查阅、归纳大量参考文献,走访多家资产评估机构调研,以规范分析和实践分析的方法,界定和澄清了森林资产评估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基本要素;结合森林资产评估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比较系统地引入和分析了资产评估的一些基本问题。本论文特别关注森林资产评估与一般资产评估之间有关共性问题的相互联系,比较研究了森林资产评估中必须面对,但又往往容易忽视的定位(包括行业、机构和人员定位问题)、风险与责任等问题。最后,通过比较研究和对案例的分析,从相关政策、组织管理、评估技术的发展以及一些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解决等方面,提出若干设想和建议,以期为我国的森林资产评估的现实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从政策角度而言,我国森林资产评估是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适应于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而逐渐发展壮大的,它服务于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但同时,森林资产评估的快速、健康发展又有赖于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林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样才能激发社会各界对森林资产评估的真实需求。资产化管理确立了森林资源在生产经营中的资产地位,解决了森林资产评估工作的前提条件,没有森林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就没有森林资产评估。分类经营理论与实践为非公有资本进入林业第一产业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生产对象,森林经营主体多样化,森林资产评估的需求日益高涨,使森林资产评估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完善的产权制度是市场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建立健全林业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必将激发社会对森林资产评估的有效需求,同时也为森林资产评估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推动其发展。从组织管理的角度而言,促进森林资产评估发展,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评估管理体制,这是目前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此,本论文提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顺森林资产评估管理体制,二是森林资产评估行业内的分类管理。就理顺森林资产评估管理体制而言,一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实现政会分离,减少政府干预,强化行业自律管理;二是要改变目前资产评估行业资格林立、市场分割的混乱局面,推进评估行业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实行分工协作。就森林资产评估行业内的分类管理而言,一是要加强对国有森林资产评估的管理,二是要区别对待森林资产评估与森林价值核算。从评估技术的发展角度而言,必须加强对评估理论的深入研究,改进和完善森林资产评估相关规范,推动评估技术体系标准化建设,促进评估技术应用的规范化。对于实践中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设想:一、在森林资产评估资质管理方面,首先必须要从解决评估人员的资质问题着手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否则评估机构的资质问题就不可能顺利解决;二、在森林资产评估人员资质设定方式和资格考试方面,提出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分类考试制度,实行基础考试与专业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设置“注册资产评估师(森林)”的专业人员执业资质,并实行分级管理;三、在森林资产评估教育方面,要加强行业协会与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协作,坚持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联合办学,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及优势以创办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为重点。四、要加强林地的定级估价工作,这不但是加强林地管理的需求,同时对森林资产评估具有重要的信息指导价值,对于广大基层群众零星森林资产流转也具有更为现实的指导意义,能够更好地为实践服务。主要创新性:(1)系统研究并提出了森林资产评估管理框架体系;(2)较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我国森林资产评估行业建设的建议。
吉经林[7](1980)在《林业经济体制改革几个基本认识问题》文中提出 近来,林业战线上上下下都在探讨林业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我们就全民所有制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基本认识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关于林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关于林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是有不同认识的。过去,许多同志认为是解决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近来,有些同志提出是解决企业自主权问题。我们认为,两种意见都有可取之处,都是林业体制改革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否则,将会继续束缚
谢沛源[8](2019)在《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明建设对新时期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林业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林业是双牌县的立县之本,强县之源,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林业产业在双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双牌县森林覆盖率为80.55%,林业资源丰富,拥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20余种;国家一、二级野生动物近20种,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南方22个重点林区县之一和湖南省林业十强县。本文选取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林业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以资源禀赋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等为指导,结合实地调查访谈、查阅双牌县社会和经济发展统计公报和年鉴等收集来的数据,对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双牌县林业产业结构及发展现状;第二,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第三,双牌县发展林业产业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查阅、实地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等,本文得出了以下几个研究结论:第一,双牌县具有发展林业产业的资源禀赋,近年来林业产业产值在双牌县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平均为23.6%,林业产业健康发展关系到双牌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局;第二,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是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必由之路;第三,加大林业投入和科技支撑力度,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林业产业生产经营,提升林业产业人才和科技竞争力;第四,整合资源,打造双牌县竹木产品和森林旅游特色品牌,使得竹木产品和森林旅游成为双牌县林业支柱产业;第五,完善林业产业服务体系,增大双牌县林业第三产业的比重,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双牌县林业产业整体效益。
张蕾[9](2007)在《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依附于土地而繁衍的有生命的生物系统,必须保持其系统的可再生性,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对它的需求。如何协调森林的可再生性和经济利用的可持续性,始终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也是理论界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实施分类经营,是我国力图协调森林的可再生性和经济利用的可持续性,满足人们对森林的多功能利用,进行的积极探索。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营造用材林和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和国营林场;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著名的林业分工论;九十年代国家提出林业分类经营,并从林地区划入手,配套生态补偿政策的出台,到2002年基本完成了全国的森林分类区划,实现了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地域上的界定。但是到目前为止,不同林业经营目的的经营机制、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仍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当前,全社会对林业的经济需求和生态需求处于双重高涨时期。进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研究,对于认识人的经济行为,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对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经济学分析,从生产关系调整入手,完善林业分类经营思路和政策,对于促进我国林业又好有快发展,推动现代林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发展历程,针对中国林业分类经营现状,运用公共财政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资本经营理论、土地利用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深入探讨了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总结了我国当前分类经营的主要政策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动力机制,提出了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路径设计,系统阐述了分类经营改革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基础条件、经营主体分类、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重建,深入探讨了不同的产权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制度要求,林业分类经营模式及其保障措施等。同时阐述了林业分类经营与森林分类经营、森林多功能利用之间的关系,力图澄清林业分类经营认识上的几个误区。本研究从林业发展特点、林业经营主体、政策措施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新西兰、美国、日本和英格兰林业分类经营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探讨了林业分类经营的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提出借鉴的思路。本研究通过对广东、广西、福建、伊春四个不同类型林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实证分析,为深入研究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提供了实践依据。
张嘉宾[10](1998)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林业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系统分析近代林业存在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根源的基础上,论述了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科学工作者组织化地应用现代科技知识,结合林业实际,通过四个阶段、历经30余年的研究,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现代林业知识体系。阐明了这一知识体系的主要观点,即现代林学观。并就这一观点的宣传、推广和应用提出了六条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改革林业体制促进永续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革林业体制促进永续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林业社会化变革与发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
1.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与不足 |
1.5 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 我国林业经济制度的现实分析 |
2.1 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制度运行的困惑与问题 |
2.2 我国“部门办林业”的制度历程及其评价 |
2.3 我国“亚部门林业”制度下的组织形式及其绩效表现 |
2.4 本章结论 |
3. 社会化是当代中国林业制度变革的必然趋势 |
3.1 林业社会化是人类生产社会化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
3.2 林业社会化是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 |
3.3 林业的社会化变革适应了现代政府公共行政范式革新的趋势 |
3.4 林业的社会化有助于推动实现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
4. 林业社会化发展的现实障碍及其治理 |
4.1 林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及其对林业社会化的影响 |
4.2 外部性在林业社会化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效应与影响 |
4.3 社会化条件下不确定性风险的规避及其制度讨论 |
4.4 社会化生产经营条件下林业外部性问题校正的制度措施 |
5. 林业社会化经济机制设计与其制度要求 |
5.1 经济机制设计概述 |
5.2 信息、激励与林业社会化经济机制设计 |
5.3 社会化林业经济机制设计的现实探讨 |
5.4 本章总结:林业社会化经济机制设计的理性目标 |
6. 中国林业社会化发展模式与其制度革新 |
6.1 中国林业社会化制度革新的原则 |
6.2 当代中国林业社会化制度革新的具体内容 |
6.3 总结:当代中国林业社会化生产运作循环模式的建立 |
附件材料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1) |
导师简介(2) |
个人简介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
(2)基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1.2.1 现代林业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1.2.2 林业财政政策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认识与评价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总体思路 |
1.3.3 研究基本内容 |
1.3.4 研究方法 |
1.3.5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不足 |
2 现代林业建设的应用理论与实践 |
2.1 现代林业建设的应用理论 |
2.1.1 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法正林学说) |
2.1.2 近自然林业理论 |
2.1.3 森林多功能理论 |
2.1.4 林业分工论 |
2.1.5 新林业理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方法) |
2.1.6 生态林业理论 |
2.1.7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8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
2.2 现代林业建设的实践 |
2.2.1 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 |
2.2.2 现代林业的基本特征 |
2.2.3 现代林业建设的目标 |
2.2.4 现代林业建设的任务 |
2.2.5 现代林业建设的成效 |
2.3 本章小结 |
3 公共财政理论、体制和我国财政政策演进 |
3.1 公共财政理论 |
3.1.1 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观点、提出及功能 |
3.1.2 我国公共财政的观点、提出及功能 |
3.2 公共财政体制 |
3.2.1 公共财政体制内涵 |
3.2.2 公共财政体制基本特征 |
3.2.3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演进及发展趋势 |
3.3 我国财政政策演进 |
3.3.1 我国财政政策的内涵 |
3.3.2 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作用 |
3.3.3 我国财政政策的演进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现行林业财政投入分析与政策评价 |
4.1 我国现行国家林业投入分析 |
4.1.1 国家林业投入总规模分析 |
4.1.2 国家林业投入资金来源构成分析 |
4.1.3 国家林业投入资金分配结构分析 |
4.2 我国现行林业财政政策成效评价 |
4.2.1 林业丛建投资政策成效评价 |
4.2.2 专项财政政策成效评价 |
4.2.3 财政经费政策成效评价 |
4.2.4 育林基金与林业基金政策成效评价 |
4.2.5 林业贷款贴息及林业金融政策成效评价 |
4.2.6 税收优惠政策成效评价 |
4.3 我国现行林业财政政策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
4.3.1 林业投入数量赶不上林业建设"量"的扩张要求 |
4.3.2 林业投入基本未考虑林业建设"质"的改善要求 |
4.3.3 建设成本呈快速上升趋势 |
4.3.4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标准低 |
4.3.5 分级、分类财政扶持体系还未真正建立 |
4.3.6 林业财政投入增长幅度小 |
4.3.7 财政配套政策亟待完善 |
4.3.8 林业财政相对分散 |
4.3.9 林业金融支撑不足 |
4.4 林业财政政策总体评价 |
4.4.1 不同时期林业财政政策侧重不同 |
4.4.2 林业多功能是现在和未来财政政策的主导目标 |
4.4.3 林业政策政策需伴随社会发展不断完善 |
4.5 本章小结 |
5 国外现行林业财政政策演变与发展 |
5.1 公共财政支出政策 |
5.1.1 财政补贴 |
5.1.2 特殊奖励 |
5.1.3 生态补偿 |
5.1.4 科技支出 |
5.2 林业税收优惠政策 |
5.2.1 美国税收政策稳定 |
5.2.2 日本税收优惠多 |
5.2.3 德国税费规范 |
5.2.4 瑞典政策鼓励 |
5.2.5 法国税收优惠大 |
5.2.6 巴西税收激励 |
5.2.7 芬兰税政透明 |
5.2.8 南非税制规范 |
5.2.9 加拿大优惠明显 |
5.2.10 俄罗斯政策灵活 |
5.2.11 新西兰税制统一 |
5.2.12 马来西亚依法纳税 |
5.3 政府性收费与基金制度 |
5.3.1 美国的林业基金制度 |
5.3.2 德国的森林灾害补助措施 |
5.3.3 英国的林业基金制度 |
5.3.4 日本的林业基金制度 |
5.3.5 法国的林业基金制度 |
5.3.6 瑞典的林业基金制度 |
5.3.7 芬兰的森林改造基金制度 |
5.3.8 印度解决林业资金的主要措施 |
5.3.9 巴西的林业投资基金 |
5.3.10 菲律宾的林业重点项目 |
5.4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共性与特点 |
5.4.1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共性 |
5.4.2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特点 |
5.5 本章小结 |
6 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需求变化及趋势分析 |
6.1 社会对现代林业需求变化分析 |
6.1.1 历史时期社会对林业的需求 |
6.1.2 20世纪中后期我国林业的主导需求 |
6.1.3 影响现代社会对林业需求转变的有关因素 |
6.1.4 我国对林业需求呈现明显多样化趋势 |
6.1.5 国际社会对林业定位的变化 |
6.2 财政政策对现代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6.2.1 财政政策对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影响 |
6.2.2 财政政策对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 |
6.2.3 财政政策对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影响 |
6.2.4 财政政策对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
6.3 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需求变化及趋势分析 |
6.3.1 林业生态建设的财政政策需求变化及趋势分析 |
6.3.2 林业产业建设的财政政策需求变化及趋势分析 |
6.3.3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需求变化及趋势分析 |
6.3.4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变化及趋势分析 |
6.3.5 林业改革的需求变化及趋势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框架构建 |
7.1 框架构建的指导思想 |
7.2 框架构建的基本原则 |
7.2.1 坚持导向性原则 |
7.2.2 坚持协调性原则 |
7.2.3 坚持效率性原则 |
7.2.4 坚持稳定性原则 |
7.3 框架构建依据 |
7.3.1 理论依据 |
7.3.2 实践依据 |
7.4 适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构成框架 |
7.4.1 适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内容 |
7.4.2 适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框架 |
7.5 框架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
7.5.1 构建适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必要性分析 |
7.5.2 现代林业建设资金需要与公共财政体制吻合度分析 |
7.5.3 现代林业建设的资金要求与国家财力可能支持度分析 |
7.6 构建适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实现机制 |
7.6.1 建立林业财政扶持资金总量增长机制 |
7.6.2 建立适宜的林业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
7.6.3 建立"分级"财政支出机制 |
7.6.4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
7.6.5 建立林业发展财政补贴机制 |
7.6.6 建立林业税费激励机制 |
7.6.7 建立林业金融支持和服务机制 |
7.6.8 建立健全林业资金监督保障机制 |
7.7 适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使用方向 |
7.8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简述 |
8.2 政策建议 |
8.2.1 制定科学的财政政策体系 |
8.2.2 形成林业投入规模增长的长效机制 |
8.2.3 完善现行财政政策,研究探索新财政政策 |
8.3 研究的创新与展望 |
8.3.1 创新或新颖之处 |
8.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3)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若干问题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基础概念与分析方法概述 |
1.6 研究区域与基础分析数据来源 |
2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中的木材价格问题分析 |
2.1 林木价格确定因素 |
2.2 木材市场价格变化趋势分析 |
2.3 木材市场价格变化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影响分析 |
2.4 小结 |
3 林地流转与森林资源资产经营 |
3.1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过程中的林地流转 |
3.2 不同林地流转方式的林地价格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影响分析 |
3.3 小结 |
4 林业税费改革与森林资源资产经营 |
4.1 林业税费体制历史沿革 |
4.2 1994 年以来林业税费体系进一步改革必要性分析 |
4.3 林业税费变革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影响分析 |
4.4 林业税费进一步改革建议 |
4.5 小结 |
5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模式分析 |
5.1 森林资源经营模式的演变历程 |
5.2 森林资源资产主要经营模式 |
5.3 森林资源资产主要经营模式评价与分析 |
5.4 小结 |
6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效益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6.1 效益与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效益 |
6.2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效益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
6.3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4 小结 |
7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风险分析 |
7.1 风险与风险管理 |
7.2 主要的森林资源资产经营风险类型 |
7.3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风险识别 |
7.4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风险评价 |
7.5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风险防范与应对策略 |
7.6 小结 |
8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信息管理分析 |
8.1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信息管理及发展简况 |
8.2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信息管理必要性分析 |
8.3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信息管理技术基础 |
8.4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信息管理可行性分析 |
8.5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信息管理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
8.6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初步分析 |
8.7 小结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林业经济体制改革几个基本认识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林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
一、从经济理论上讲,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 |
二、从林业特点看,森林具有综合效益的作用,这是林业的基本特点。 |
三、从林业生产目的分析,受林业基本特点的决定,林业生产目的具有两重性。 |
四、世界上一些林业发达国家恢复和发展林业的经验,对我们确立正确的林业体制改革指导思想,是有借鉴作用的。 |
二关于林业体制改革的方向问题 |
一、如前所述,森林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和子孙后代的自然环境的社会事业。 |
二、森林是具有再生能力的自然资源,它可以人造,可以不断更新。 |
三、我国林业体制几经变革的实践,说明了以国家集中管理为主是利多弊少的,是有利于促进林业生产力发展的。 |
四、世界上林业发达国家共同的经验,都是由国家集中管理林业。 |
三关于经济方法与行政方法问题 |
一、从一般道理上讲,国家采取什么手段或方式领导经济,或者说国家实行哪些基本制度、措施、方法来管理经济,并不是取决于人们的主观选择,而是由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决定的。 |
二、从林业的特点看,更要充分重视和发挥行政方法的作用。 |
三、从我国管理林业的经验教训看,也必须要充分发挥行政方法的作用。 |
四、从林业先进国家的经验看,各国都是把加强行政方法作为林业发展的首要措施或决定性措施。 |
(6)森林资产评估的组织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我国林业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阶段 |
1.2.2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 |
1.2.3 我国林业概况及存在的体制障碍 |
1.2.4 中国林业发展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 |
1.2.5 森林分类经营体制的确立 |
1.2.6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 |
1.3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森林资产评估基本概念辨析 |
2.1 资产与资产评估 |
2.1.1 资产的概念及类型 |
2.1.2 资产评估概念 |
2.1.3 资产评估的类型 |
2.1.4 资产评估的特点 |
2.2 森林资产的含义 |
2.2.1 资源与森林资源 |
2.2.2 森林资产 |
2.3 森林资产评估 |
2.3.1 森林资产评估的含义 |
2.3.2 森林资产评估的特点 |
第三章 森林资产评估的基本要素 |
3.1 森林资产评估的主体 |
3.1.1 管理主体 |
3.1.2 操作主体 |
3.2 森林资产评估的客体 |
3.3 森林资产评估的评估依据 |
3.3.1 理论依据 |
3.3.2 法律法规及行业行为规范 |
3.3.3 资料依据 |
3.4 森林资产评估的评估目的 |
3.4.1 直接目的(一般目的) |
3.4.2 间接目的(特定目的) |
3.5 森林资产评估的评估原则 |
3.5.1 工作原则 |
3.5.2 经济原则 |
3.6 森林资产评估的评估程序 |
3.7 森林资产评估的价值类型 |
3.8 森林资产评估的评估方法 |
3.9 小结 |
第四章 森林资产评估的定位研究 |
4.1 定位的基本概念 |
4.2 行业的定位 |
4.2.1 中介行业定位 |
4.2.2 资产评估的定位 |
4.2.3 森林资产评估的行业定位 |
4.3 机构的定位 |
4.3.1 评估机构的企业化 |
4.3.2 评估机构的独立性 |
4.3.3 评估机构的专业化 |
4.3.4 评估机构的智力化 |
4.3.5 森林资产评估机构定位 |
4.4 人员的定位 |
第五章 森林资产评估的风险与责任 |
5.1 资产评估风险的概念 |
5.2 资产评估风险的特征 |
5.3 资产评估风险类型 |
5.3.1 按照表现形式分类 |
5.3.2 按照可预测性分类 |
5.3.3 按照风险的来源分类 |
5.4 资产评估的质量 |
5.4.1 资产评估质量的定义 |
5.4.2 资产评估工作质量的评价 |
5.4.3 资产评估结果质量的评价 |
5.5 资产评估法律责任 |
5.5.1 资产评估行政责任 |
5.5.2 资产评估民事责任 |
5.5.3 资产评估刑事责任 |
5.6 森林资产评估的风险 |
第六章 促进我国森林资产评估发展的对策研究 |
6.1 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激发社会需求 |
6.1.1 强化和巩固森林资源的资产化管理 |
6.1.2 深化和完善森林分类经营 |
6.1.3 深化林业现代产权制度改革 |
6.1.4 建立健全林业市场体系 |
6.2 理顺森林资产评估管理体制 |
6.2.1 建立和完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管理模式 |
6.2.2 推进资产评估统一,实行分工协作 |
6.3 森林资产评估行业内的分类管理 |
6.3.1 国有林权改革中的森林资产评估 |
6.3.2 森林资产评估、森林价值核算的分类管理 |
6.4 改进和规范评估,努力提高评估质量 |
6.4.1 完善准则,推动评估的统一和规范化 |
6.4.2 区别资产存量和流量分类核算 |
6.4.3 推动森林资产评估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 |
6.5 针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初步设想 |
6.5.1 资质管理方面 |
6.5.2 人员资质设定和资格考试方面 |
6.5.3 资产评估教育方面 |
6.5.4 林地的定级估价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研究内容 |
7.2 结论 |
7.3 论文的创新之处 |
7.4 讨论及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8)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林业产业的概念 |
2.1.2 林业产业的特点 |
2.1.3 林业产业结构 |
2.1.4 态势分析法(SWOT)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生态经济理论 |
2.2.2 产业发展理论 |
2.2.3 资源禀赋理论 |
2.2.4 规模经济理论 |
2.2.5 产业结构理论 |
3 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
3.1 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
3.1.1 区位与资源条件 |
3.1.2 社会经济状况 |
3.1.3 林业产业发展状况 |
3.2 林业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
3.2.1 林业第一产业 |
3.2.2 林业第二产业 |
3.2.3 林业第三产业 |
4 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4.1 林业产业发展成效 |
4.1.1 经济效益突出 |
4.1.2 生态效益巨大 |
4.1.3 扶贫效果明显 |
4.2 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1 林业第一产业存在的问题 |
4.2.2 林业第二产业存在的问题 |
4.2.3 林业第三产业存在的问题 |
5 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SWOT分析 |
5.1 优势分析 |
5.1.1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 |
5.1.2 土地资源及气候条件优越 |
5.1.3 林业资源丰富 |
5.1.4 林业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 |
5.2 劣势分析 |
5.2.1 产业化程度低、创新和品牌意识不强 |
5.2.2 从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低 |
5.2.3 科技对林业产业发展支撑不强 |
5.2.4 林业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
5.2.5 林业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 |
5.3 机遇分析 |
5.3.1 生态文明建设助推林业产业发展 |
5.3.2 产业扶贫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
5.3.3 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林业产业大发展 |
5.4 挑战分析 |
5.4.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林业产业发展 |
5.4.2 林业投入不足 |
5.4.3 周边竞争对手实力强 |
6 我国南方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
6.1 福建省林业产业发展经验 |
6.1.1 福建省林业产业概况 |
6.1.2 福建省林业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和做法 |
6.2 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经验 |
6.2.1 浙江省林业产业概况 |
6.2.2 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和做法 |
6.3 借鉴与启发 |
7 促进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7.1 完善林业体制促进林业三大产业融合发展 |
7.2 加大林业投入完善林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7.3 做优做强林业产业特色提升产业化水平 |
7.4 优先扶持林业第三产业发展,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
7.5 推行先进林业技术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
7.6 加大引智引才力度提高林业从业人员待遇 |
8 结论和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府职能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 |
1.1.2 多种所有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
1.1.3 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需求的变化 |
1.1.4 国家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重点解决的问题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林业分类经营的理论基础 |
2.1 理论基础 |
2.1.1 公共财政理论 |
2.1.2 产权理论 |
2.1.3 制度变迁理论 |
2.1.4 资本经营理论 |
2.1.5 土地利用理论 |
2.1.6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7 “看不见的手”原理 |
2.2 林业分类经营的基本内涵 |
2.2.1 林业分类经营的涵义 |
2.2.2 林业分类经营的实质 |
2.2.3 林业分类经营与森林分类经营的关系 |
2.2.4 林业分类经营与森林多功能利用的关系 |
3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实践探索 |
3.1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发展历程 |
3.1.1 萌芽阶段 |
3.1.2 从理论到实践阶段 |
3.1.3 试点探索阶段 |
3.1.4 全面推广阶段 |
3.2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特点 |
3.2.1 坚持统筹兼顾,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
3.2.2 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投入为主,吸引社会资金 |
3.2.3 坚持方便管理,适当集中连片,合理划分林种 |
3.2.4 倡导自愿性,尊重林业产权,注重维护群众利益 |
3.2.5 坚持系统性,政策法规配套,强化管理监督 |
3.3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主要政策 |
3.3.1 公益林划分政策 |
3.3.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
3.3.3 公益林经营管理政策 |
3.3.4 商品林经营管理政策 |
3.4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3.4.1 缺乏对分类经营主体的制度设计 |
3.4.2 林业分类经营实践中重“分类”轻“经营” |
3.4.3 重视政府投入,忽视经营机制建立 |
3.4.4 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
3.4.5 林业产权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
4 林业分类经营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4.1 分类经营实现了土地分工,获得了双重效益——新西兰 |
4.1.1 分类经营提出的背景 |
4.1.2 分类经营的实施情况 |
4.1.3 分类经营政策调整与管理体制改革 |
4.2 分类经营形成三类林的经营机制——美国 |
4.2.1 森林类型及经营特点 |
4.2.2 政策扶持 |
4.3 分类经营实现了国家投资和私人投资的利益最大化——日本 |
4.3.1 森林类型 |
4.3.2 分类经营特点及政策扶持 |
4.4 林地补助金制度推动了分类经营—英格兰 |
4.4.1 主要内容 |
4.4.2 突出特点 |
4.5 对我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启示 |
4.5.1 林业分类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
4.5.2 从国情林情出发实施林业分类经营 |
4.5.3 分层次进行林业分类经营 |
4.5.4 实行政企分离的管理体制 |
4.5.5 生态林经营以政府投资为主 |
4.5.6 培育不同的林业经营主体 |
4.5.7 保护经营者合法权益 |
5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地位和作用 |
5.1 林业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植树造林动员难 |
5.1.2 资源保护难 |
5.1.3 科技推广难 |
5.1.4 产业发展难 |
5.1.5 林农和林业职工增收难 |
5.2 林业经营问题的根源分析 |
5.2.1 林业经营管理仍以计划经济思想占主导 |
5.2.2 森林经营处于粗放型经营发展模式 |
5.2.3 土地分类利用没有实现效益最大化 |
5.2.4 政府投资导向不明,未充分调动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 |
5.2.5 两类林经营主体的经营机制不活 |
5.3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必要性 |
5.3.1 满足社会对林业物质产品的需求 |
5.3.2 满足社会对林业生态产品的需求 |
5.3.3 适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 |
5.3.4 适应国家公共财政改革 |
5.3.5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
5.4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地位 |
5.4.1 林业分类经营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制度 |
5.4.2 林业分类经营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手段 |
5.4.3 林业分类经营是调动人的创造力的基础保障 |
5.5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作用 |
5.5.1 有利于优化配置林业生产要素 |
5.5.2 有利于政府和社会投资的区别使用 |
5.5.3 有利于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双重需求 |
5.5.4 有利于实现林业三大效益的最大化 |
6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路径设计 |
6.1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总体思路 |
6.1.1 坚持科学发展观 |
6.1.2 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6.1.3 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
6.2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基本原则 |
6.2.1 有利于发挥林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
6.2.2 有利于提高林地生产力 |
6.2.3 有利于发挥森林主导功能最大化 |
6.2.4 有利于林业可持续发展 |
6.3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基础——森林分类 |
6.3.1 森林经营思想转变 |
6.3.2 森林分类的依据 |
6.3.3 森林分类的原则 |
6.3.4 森林分类区划 |
6.4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关键——经营主体分类 |
6.4.1 经营主体分类的目的 |
6.4.2 经营主体分类的依据 |
6.4.3 经营主体分类 |
6.5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体制经营机制重建 |
6.5.1 培育林业经营主体 |
6.5.2 放活林地经营权 |
6.5.3 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 |
6.5.4 创新分类经营机制 |
6.5.5 减轻林业税费负担 |
6.5.6 实行林业资源分类管理制度 |
6.5.7 积极推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 |
7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保障机制 |
7.1 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
7.2 加快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改革 |
7.3 深化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
7.4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
7.5 建立森林生态服务有偿使用制度 |
7.6 实行林政资源分类管理制度改革 |
7.7 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8 实证分析 |
8.1 国有民营主体的培育——伊春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
8.1.1 改革背景 |
8.1.2 主要做法 |
8.1.3 改革的成效 |
8.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8.1.5 启示 |
8.2 民有民营主体的培育——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8.2.1 历史必然性 |
8.2.2 主要做法 |
8.2.3 改革的成效 |
8.2.4 启示 |
8.3 建立多渠道生态补偿机制发展公益林——广东 |
8.3.1 主要做法 |
8.3.2 林业分类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
8.3.3 启示 |
8.4 多种非公有制主体经营商品林——广西 |
8.4.1 速丰林建设基本情况 |
8.4.2 发展速丰林的主要做法 |
8.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8.4.4 启示 |
8.5 小结 |
8.5.1 继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 |
8.5.2 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
8.5.3 调整和改革不适应商品林发展的政策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1.1 在我国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协调经济和生态功能,必须实施林业分类经营 |
9.1.2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是转变林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
9.1.3 林业分类经营的本质要求是围绕经营主体进行制度创新 |
9.1.4 实施分类经营是实现林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的产权制度安排 |
9.1.5 生态公益林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生态公益林经营难以从市场上获得资本优化资源配置,必须依靠公共财政支持 |
9.1.6 国家应当按照资本经营的要求,满足商品林业经营主体的市场条件 |
9.1.7 林业分类经营需要从国家和私人利益主体两条途径,推进制度变迁 |
9.1.8 森林分类经营是林业分类经营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分类经营的目标要求 |
9.1.9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是建设现代林业的根本途径 |
9.1.10 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林业分类经营是保障林业发展,有效满足人们对林业的多种需求的根本举措 |
9.2 本文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四、改革林业体制促进永续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林业社会化变革与发展制度研究[D]. 曾玉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2)
- [2]基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D]. 苏宗海.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3]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若干问题分析研究[D]. 郑德祥.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3)
- [4]林业经济体制改革几个基本认识问题[J]. 刘壮飞. 经济研究, 1981(08)
- [5]改革林业体制促进永续利用[J]. 刘平康. 林业经济, 1980(03)
- [6]森林资产评估的组织与管理研究[D]. 景谦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8(04)
- [7]林业经济体制改革几个基本认识问题[J]. 吉经林. 林业经济, 1980(01)
- [8]双牌县林业产业发展研究[D]. 谢沛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 [9]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研究[D]. 张蕾.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3)
-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林业的研究[J]. 张嘉宾. 林业资源管理, 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