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显示主叫号码”业务在美国发展迅速(论文文献综述)
吴文超[1](2020)在《携号转网背景下X市移动运营商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发生的变革对于移动运营商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一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要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规范套餐设置,使降费实实在在、消费者明明白白的工作目标。10月31日,在2019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工信部与三大移动运营商共同宣布5G正式商用,通讯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年1 1月1 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了《携号转网服务管理规定》,标志着我国携号转网服务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仅2个月之隔,2020年中国移动1、2月份运营数据显示,移动业务用户数打破连续多年大幅增长记录,突然连续两个月出现负增长,这在公司经营史尚属首次。面对美好的市场前景、急转直下的市场和新的政策环境,移动运营商如何迅速调整营销策略,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巩固市场地位,就成了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以X市移动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实施携号转网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其次利用大数据分析法得出携号转网热指分析携号转网背景下移动用户的真实需求,结合营销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有:移动业务套餐设计过于复杂,宽带质量不佳,产品同质化严重;新老用户权利失衡,定价策略落后,增值业务发展滞后;线上营销渠道功能重复,线下营销渠道服务质量不一;营销方式简单,5G用户占比低。随后使用PEST和SWOT分析法对X市移动公司当前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国外运营商的营销经验和4P营销理论对X市移动公司营销策略提出了如下优化建议:一是产品策略要简化移动业务套餐资费设计,提升固网宽带产品口碑,推广多业务融合产品,通过家庭成员间的链接提升用户黏性,针对低端用户可与虚拟运营商合作推出新产品;二是价格策略不参与新用户低价恶性竞争,重视老用户和融合业务用户权益,努力向用户传递在网时间越长优惠越大的理念,发展增值业务,丰富会员内涵,培养老用户的新消费习惯,提升经营效益;三是渠道策略应重新整合营销渠道,既要重视通过微信公众号扩大公司品牌传播和影响力,又不能忽视10086网上营业厅的持续品牌塑造价值和新用户的快速转化能力,线下自有营业厅要逐步升级为5G体验营业厅。四是促销策略要树立通过营销促进服务提升和业务增长的思维,营销活动设计上要以丰富用户体验为核心,注重用户参与感、贴近群众生活、更加有温度,可以依托会员体系和公众微信号开展更多针对会员的营销活动,为无5G手机用户提供购机补贴等,引导4G用户向5G用户迁移。在携号转网政策出台的背景下,本文针对X市移动公司营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合4P理论针对性地提出了营销策略优化建议,希望可以帮助X市移动公司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殷红利[2](2018)在《中国移动某省公司超级语音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的普及,数据业务经营获得良好效益的同时,语音业务目前依旧还是运营商的主营业务,特别是对于企业即时通信工具还无法替代传统的通信业务。另外当前用户信息的监管制度还不健全,用户的正常通信受到了营销、诈骗等多种不良语音的影响。然而由于发展的实际情况,运营商普遍存在多网络多域并存的局面,这为语音治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不良语音对通信环境的影响以及管控现状,指出当前管控方式无法应对号段、“呼死你”等不良语音影响的问题,结合实际生产网络存在CS域、IMS域多域并存的复杂情况,通过对生产网络架构以及网间呼叫、网内手机及固话来去话、铁通用户来去话等呼叫流程的分析,再加上对彩铃、彩印、智能网等多业务触发方式的梳理,最终提出智能网解决方案。通过对智能网接口的研究,智能网系统可以支持CS域及IMS域,对网间来去话、网内用户来去话均可以增加呼叫触发标识,增加呼叫流程,将呼叫触发到智能网,建设超级语音管控系统,并扩展用户接入渠道,方便运营商全局管理及用户个性化管理。论文最后,对采用智能网建设的超级语音管控系统从业务管控功能及系统健壮性进行了测试,实现了对全网用户的不良语音的管理。经现网测试验证,本文设计的超级语音管控系统能够对网间、CS域、IMS域VOLTE用户、IMS域VOIP用户、铁通用户语音业务进行全面管控,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或要求。
李华[3](2018)在《VoLTE系统建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4G时代,基于LTE网络的语音实现(Voice over LTE,VoLTE)是移动通信网络语音演进的最终方向。VoLTE技术给4G用户带来了升级的话音体验,呼叫接续时间比2/3G大幅缩短,高清语音和视频编解码的引入显着提高了通话质量。VoLTE的实现有效提升了运营商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带动相关领域技术革新升级。VoLTE是基于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核心网的LTE语音技术实现,由于涉及整个核心网多域进行升级改造,技术复杂,升级难度较大。中国移动VoLTE从试点到全面商用,到结构调整一直处于缓中求稳节奏。结合中国移动VoLTE技术的建设与实施,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VoLTE网络建设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针对VoLTE中业务流程进行了分析,对VoLTE实现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然后对移动某中等省份的VoLTE网络进行了需求分析,网络架构规划,相关领域升级改造分析,技术升级步骤的研究,明确了VoLTE网络建设的策略,对总体建设方案进行了论述,此次研究方案采用三融合HLR/HSS、被叫锚定、eSRVCC等先进技术,对VoLTE相关设备进行分区规划和合理部署,保障了VoLTE技术安全完整实现。最后对实施结果进行测试论证。测试结果表明VoLTE技术极大提升了语音业务通话质量,缩短了呼叫接续时延,真正推动网络进入4G语音时代。
刘俊杰[4](2012)在《软交换技术及其在NGN建设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科技进步等因素一直在推动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通信的需求也由原来的单一的语音通话变为数据、图像、语音等的综合需求。这种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将变得更加的复杂、丰富、个性化和智能化,原有的网络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人们期待一种新型的通信网络来提供新一代的通信业务。在这种背景下,NGN,一种基于TDM的PSTN语音网络和基于IP/ATM的分组网络融合的产物,使得在新的一代网络上同时提供语音、视频、数据等综合业务成为了可能。可以说NGN开启了传统以电路交换为主的PSTN网络逐步向以分组交换为主的IP网络的建设步伐。软交换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分组交换控制技术,成为了NGN网络建设中的核心技术。随着3G牌照的发放,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开始了分组交换网络的建设工程,如何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减少网络建设投资、降低运行维护的成本,如何提高网络质量等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在分别介绍软交换技术及NGN网络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如何利用软交换技术建设NGN网络,实现现有网络向NGN网络的平滑过渡,同时通过两个工程实例来详细的介绍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利用软交换技术对原有网络进行升级改造为NGN网络的思路和具体过程。
柏慧[5](2019)在《某省固网智能化方案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固网通信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通信载体,各国研究学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社会各界投入大量资金对“互联网+”等新兴产品展开研究,都为固网通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此同时,传统的固网业务也受到了强烈冲击,为了有效维护固网资源,充分挖掘固网潜力,新时期国家对运营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要突破传统束缚,在技术上拓展创新,丰富固网服务种类,利用高效管理进一步降低通信费用,以提升人们对固网网络的使用满意度。为此,提出了固网智能化的概念,固网智能化是在传统电话网络的基础上增加的智能化附属业务网。固网智能化可以为固话网络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功能,能够为运营商对网络和固网用户的管理和操控带来便捷的操作,同时获得固网呼叫所需的信息更加直观、方便。论文根据作者的工作实际,针对当下固网智能化的研究热点,主要进行了如下相关研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讨论和分析了固网智能化相关理论,形成了智能化方案,建立固网智能化模型和改造原则。针对当下的热点,结合固网智能化的业务融合进行设计应用,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固网智能化改造设计方案,并阐述了某省固网智能化方案具体应用过程及效果并形成结论。作者通过分析当前某省固网的实际情况,借鉴移动通信业务的特点,综合原有固网业务,将移动通信业务属性同固网业务相融合,拓展智能化特性,完善原有固网相关功能,提高固网运营商业务核心竞争力,并将分散的用户鉴权签约信息、用户本身业务信息、固话号码资源等归结到固网用户数据库中心进行统一管理,用来与数字交换机进行业务交换,触发用户服务器中心的业务查询功能及相关智能业务等,旨在为相关固网智能化的方案的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提高某省固网的服务质量及相关品牌力度。目前该方案已在某省联通固网实施完毕,已取得了计划的使用效果,针对改造前经济效益有明显提高。随着大批量固网智能化项目的完成,必将为固网运营商注入新的发展契机。
刘健[6](2019)在《电信大数据驱动下用户电话行为分析与应用》文中提出通信电子行业在大环境下蓬勃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扩增与技术革新,电信用户数目不断增长,业务规模持续扩大,用户的手机号已经普遍成为用户的身份信息被注册到大量互联网应用中。基于庞大的电信数据集,如何挖掘电信大数据背后的价值成为了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论文基于电信运营商的电信数据集,通过目前的大数据技术,并结合相应的策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一是基于历史电信数据,进行异常电话分析;二是通过用户的历史通话数据并结合浏览网页信息进行目标用户挖掘,进行精准营销。目前国内外的运营商在解决异常电话这个问题上都有技术上的革新,目前对于解决的异常电话技术如黑白名单技术、声誉系统技术等都是一些被动检测的技术,我们则基于目前比较流行的算法排序学习,对数据特征进行分析和提取,构建了一套可以主动预测异常电话的模型,为提高模型的准确率,使用集成学习对实验结果进行集成处理。在某个分数区间段内准确率可以达到86.6%。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在大数据问题上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早在2010年后都开始着重发展自己的大数据业务进行技术创新和经济创收,基于电信大数据的资源,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进行用户的划分和分类,在电信征信和精准营销等方面已有了很多的开发和应用。基于运营商提供的电信大数据,我们尝试用多目标优化算法为某餐饮加盟公司进行加盟用户的挖掘,同时结合用户的上网信息,增加用户的质量和准确性,进行精准营销,准确率达到40%。本文就两个实际问题,从电信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针对每个问题结合目前国内外比较实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和智能算法进行建模,通过实验结果证明模型具有准确性和预测性,同时我们的模型可以包装后交给运营商进行分析和盈利,在电信和商业领域具有应用性。
崔鑫鹏[7](2019)在《中国电信上海大区VoLTE试商用网络测试及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VoLTE是通过EPC作为接入网、IMS网络作为业务控制网络的LTE网络下的语音解决方案。VoLTE技术能给用户带来更佳的业务感知体验同时,VoLTE技术还大幅度提升了无线资源的频谱效率。论文结合中国电信上海公司VoLTE项目实例,全面深入地分析了VoLTE网络试商用测试及优化相关技术。论文首先简述了VoLTE原理及关键技术,包括IP多媒体子系统的主要组成、IMS信令流程和EVS编码等。在此基础上,论文详细分析了VoLTE网络部署方案,分别从网元设置、锚定方案、话务路由方案、域选方案和放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在最后,论文结合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体规划和上海公司现网实际,通过实际进行的业务测试,对当前的部署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出了解决方案和优化方法。同时提出了针对SBC或者类似网元故障情况的响应措施,并已在实际工程网络中得到验证,对于中国电信的VoLTE网络提供了良好的支持。针对测试中发现的由于主叫锚定方案不够完善的问题,论文以上海大区的情况为例,深入研究了上海阿朗的MGCF送入的主叫号码格式与华为HSS中签约的号码格式不一致,导致查询HSS时无法查到用户号码问题。针对这类厂商间适配问题,论文采取了在路由中增加一个ADG呼叫分发网元的方案,路由参照上海已有的C网智能网用户的路由做了优化,优化后的方案可以通过ADG分发网元来区分C网智能网用户和VoLTE用户,也可以部署号码规整功能来将主叫号码格式统一以便能够成功查询HSS。论文研究提出了增加配置以对传统P-CSCF容灾方案进行优化。现有的容灾方案中,当某个P-CSCF发生故障时,由于需要等待终端的重注册流程,需要最长50分钟以恢复业务。论文提出的优化方案中,当某个P-CSCF故障时,用户业务恢复的时间可以缩短为最多两次被叫后,从而有效提升了现网的可靠性。论文中提出的VoLTE部署、测试及优化方案,通过业务测试及实际运行,有效的提升了网络质量和用户感知度,为中国电信大规模VoLTE商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于峰[8](2019)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文中研究说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次年,英国工程师毕晓普就将磁石式对讲电话带入上海租界。此后的六十多年,上海租界电话交换技术经历了磁石制、共电制和自动电话制三种制式发展阶段,管理模式从许可证经营发展到特许专营,电话经营公司主体也随着技术的演进而转换。本文在全球电话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技术史和跨国史的视角,依托有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和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一手史料、同时期电信专业人士的专着和学术论文,以及上海租界工部局董事会档案、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和北华捷报等核心史料,探讨并重构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的历程,分析每一次技术升级和重大改造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其得失。研究发现,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演进过程中,发明专利、设备制造商、跨国公司以及租界当局行业监管等内外因素对其最终技术路径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上海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研究中,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发现,1930年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的竞争中,以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为代表的新兴跨国企业,依靠共电式电话向旋转式电话升级过程中对专利技术的垄断以及跨国资源整合优势,在租界“自治”行业规制下,通过干预本地工部局董事会选举和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政治,巧妙规避了英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战胜了遵从于传统投资型的英国企业,最终获得上海租界四十年电话特许经营权。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的海外飞地,无疑为这场东-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冲击与回应提供了一个竞技场,脱胎于朝贡体系的国民政府,沦为多元利益诉求中的一个“棋子”,无力改变租界自治下的政治走向与结局。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绪论部分,首先阐述选题的意义,引出论文的主线——从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来考证上海租界电话史,进而探讨西方近代科技文明在租界发展的历史遗存及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启示。在梳理学界研究现状和成果的同时,重点介绍文献分布情况,新史料的发现以及考证方面所做的工作,明确本论文的目标及其研究方法。以中西交通史视角来看,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次西学东进的过程,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扩张下的一块“飞地”,在这场东西方文明碰撞中无疑充当着“桥头堡”,发挥了示范效应。正因如此,租界电话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内史”,而应当将电话技术放在东西文明交汇的文化透镜下进行审视与反思。在第1章中,笔者用有限篇幅,简单介绍了上海租界形成与治理模式,探讨了上海租界与宗主国之间内在制度沿革与文化脉络,为后文探讨行业规制的发端、发展与演进提供了一个语境。其中,兰宁的遗着《上海史》让我们直接触碰到上海公共租界那段“隐蔽”的历史时空。作为上海租界电话史研究,论文将对电话技术的研究限定在1877-1943这66年时间跨度内,对其技术和行业规制的演变进行梳理和考证。但从历史沿革来看,电话技术脱胎于电报,早期的电话线路即为电报线路,监管制度同样脱胎于电报的管理方式,这使得研究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电话技术本身,而应将研究领域延展到电报,尤其是工部局电报公务网向电话网整体升级改造这一历史事件。在租界早期有关电话的报道中,电报工程师毕晓普是一个活跃人物,已有的研究对此着墨不多。笔者从史料出发,对其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引入、试验、应用推广及商业化运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客观评价;同时,重点介绍了上海租界在电话早期与电报共生时期的发展状况,考证了上海租界磁石式电话发展进程中所特有的两种技术形态——“简式”磁石式与“复式”磁石式。这是第2章的主要内容。第3章探究的是上海租界电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三十年的发展期。在这段时期,租界电话经历了从磁石式、共电式和自动式三种制式技术的演进。文献的梳理和考证成为了本章的重要工作。研究发现,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从磁石式向共电式演进中,华洋公司选择了一种由爱立信公司生产的“改进型”磁石与共电混合模式作为过渡。这一发现,颠覆了早期国内学者对我国电话技术演进形态的认知。同时,对变局中自动式电话技术的梳理,使得华洋公司电话技术演进的脉络以及每一次路径选择变得更为清晰。尽管海外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关注并深入研究跨国公司的全球影响力及其内在运作机制,但在中国租界史的研究中,跨国公司这条“巨鳄”却一直处于“潜伏”的状态,鲜有学者关注。第4章填补了这一空白,对两大跨国公司,即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与爱立信公司的海外对决,及其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自动式升级中路径选择的影响做了探讨。《爱立信公司大事记》、《I.T.T.:The Management of Opportunity》等西方史料和外文专着,为本章的跨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材料。第5章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将整个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笔者从工部局董事会会议纪要一手史料出发,考证了不同时期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特点与得失。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依托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详细分析并再现了1930年租界电话特许权之争背后的国际政治因素、跨国公司的利益角逐以及工部局自治等多元利益的博弈,从制度上掀开了披在西方政治文明身上的神秘外衣。大英帝国殖民时期的海外贸易,仍然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但是,由于租界自治的出现,原有的利益格局已经打破,多元利益的博弈已经形成,最终资本的力量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6章是结语部分,通过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规制演进的历史研究,给出对租界电话发展史的总体评价。
常芳[9](2013)在《基于信息导入的固定电话来电显示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话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电子通讯工具。随着电话的普及,人们对电话的功能等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单一的固定电话显示来电号码的来电显示技术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利用电话这一通讯工具的各种诈骗、干扰等行为也不断增多,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为了更好的方便用户使用电话,防止上当受骗,迫切需要一种固定电话同时显示来电时间、号码、主叫姓名和归属地。本文设计了一种以单片机STC90C58AD、来电解码芯片HT9032D、USB接口芯片CH375B、U盘以及其它外围设备构成整体硬件电路,以单片机C语言和Keil μVision3为软件开发平台的固定电话来电显示系统,具体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提出了基于信息导入的固定电话来电显示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即采用U盘存储电话薄信息和全国区号地名等,并将数据存入单片机内部EEPROM中,实现掉电信息不丢失。(2)设计了固定电话来电显示的整体电路。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各个芯片以及外围电路的选择、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设计、来电解码电路设计、单片机与U盘通信模块电路设计、液晶显示模块电路设计以及串口通信模块的电路设计等。(3)采用C语言编写了固定电话来电显示系统的软件程序,包括主程序、来电解码子程序、单片机读U盘数据子程序、单片机读写内部EEPROM子程序、更新数据子程序、液晶显示子程序等,并在Keil uvision3开发环境中编译通过。(4)对各个模块分别进行了调试与实验。实验表明,来电解码模块能够正确将电话线上的FSK信号解调;通过拨打电话验证了单片机能对来电数据正确接收和处理;单片机与U盘模块能够正常通信,并将读取的数据存储在内部EEPROM中。(5)进行了组合调试与实验。借助串口调试精灵软件,对本设计系统进行了综合调试。结果表明:对于常用联系人用固定电话拨打固定电话,或用手机拨打固定电话,能够正确显示来电日期、时间、主叫姓名和归属地。对于陌生人,用固定电话拨打固定电话,能够通过区号判别正确显示主叫方的归属地,并显示来电日期和时间;用手机拨打固定电话能够通过手机号码的前七位号段正确显示主叫方的归属地,并显示来电日期和时间。
梁媛[10](2016)在《论电信用户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以电信黄页、来电显示侵权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不断发展的电信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受到了它带来的诸如个人信息泄漏等方面的困扰。伴随着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作为公用行业的电信产业就是典型例子,电信技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信息的海量增长和高速传播,扩展了信息传播的社会空间,而社会空间的扩张,必然会导致私人空间的压缩,使二者在空间和利益的划分上发生冲突。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对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范围界定不清,公民的个人信息权未能得到有效保护,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特别是在高科技犯罪横行的今天,电话诈骗、网络诈骗都是通过大量掌握公民个人信息而实施,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直接关系到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纵观世界各国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发展历程,人们对个人信息隐私权和个人信息自决权的强烈需求,是推动个人信息法律发展的主要力量。现如今,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也成为了我国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展开论述,透过案件的争议焦点,探讨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的权利边界问题。通过对个人信息权的理解,分析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的性质。通过对电信合同相对性与涉他性、电信用户知情权与隐私权等问题的分析,探究目前我国电信行业在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本文运用了网络信息分析和文献检索等研究方法,对电信服务过程中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法律思考,同时提出了几点有关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规制建议。文章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为案例介绍,在这一部分中,笔者首先通过运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两起电信服务侵犯公民隐私权的案件进行阐述和分析。进而总结并归纳出案件的争议焦点,引出下文对争议焦点的分析讨论。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对传统隐私权及隐私权新发展——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介绍,从理论层面分析了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的区别。并据此对本文所提出的案件争议焦点逐一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电信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措施,以期对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有所启示。第五部分是全文的总结。针对电信行业在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上存在的问题,从立法、监督、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二、“显示主叫号码”业务在美国发展迅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显示主叫号码”业务在美国发展迅速(论文提纲范文)
(1)携号转网背景下X市移动运营商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用户携号转网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2 用户携号转网对市场竞争影响的研究 |
1.2.3 移动运营商营销策略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携号转网概述 |
2.1.1 携号转网的基本概念 |
2.1.2 我国携号转网的改革历程 |
2.1.3 携号转网政策解读 |
2.1.4 移动运营商携号转网服务实施细则解读 |
2.2 营销策略概述 |
2.2.1 营销的核心概念 |
2.2.2 会员经济 |
2.2.3 PEST分析 |
2.2.4 SWOT分析 |
2.2.5 4P营销理论 |
2.3 携号转网热指 |
第3章 携号转网背景下X市移动公司营销现状和问题 |
3.1 X市移动公司基本情况 |
3.1.1 X市移动公司概况 |
3.1.2 X市移动公司移动业务套餐情况 |
3.2 携号转网背景下用户转网热度分析 |
3.2.1 携号转网热度指数 |
3.2.2 携号转网热度时间分布 |
3.2.3 携号转网意愿情况分布 |
3.2.4 携号转网热城指数 |
3.2.5 携号转网热点关注 |
3.3 携号转网对X市移动公司营销影响分析 |
3.4 携号转网背景下X市移动公司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3.4.1 产品问题 |
3.4.2 价格问题 |
3.4.3 渠道问题 |
3.4.4 促销问题 |
第4章 X市移动公司营销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基于PEST理论的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基于SWOT理论的分析 |
4.2.1 优势分析 |
4.2.2 劣势分析 |
4.2.3 机会分析 |
4.2.4 威胁分析 |
第5章 X市移动公司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1 国内外携号转网营销经验借鉴 |
5.1.1 国外携号转网营销经验 |
5.1.2 中国香港地区携号转网营销经验 |
5.1.3 分析小结 |
5.2 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中国移动某省公司超级语音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不良语音管控种类分析 |
2.2 复杂网络现状及呼叫流程管道分析 |
2.3 网间管控场景分析 |
2.4 网内管控场景分析 |
2.5 “呼死你”管控场景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管控系统架构设计 |
3.1 生产网络各网元功能分析选择技术架构 |
3.2 系统架构设计说明 |
3.3 系统功能设计的总体原则 |
3.4 语音管控系统用户渠道系统设计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管控功能设计 |
4.1 呼叫触发及业务流程设计 |
4.2 管控功能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建设及集成测试 |
5.1 系统建设 |
5.2 系统测试 |
5.3 管控功能测试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VoLTE系统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情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VoLTE核心网相关技术 |
2.1 概况 |
2.2 主要涉及网元及功能 |
2.3 接口与协议 |
2.4 VoLTE路由组织原则 |
2.4.1 VoLTE用户注册 |
2.4.2 VoLTE基本音视频语音业务路由原则 |
2.4.3 VoLTE被叫锚定路由 |
2.4.4 VoLTE被叫域选择路由 |
2.4.5 eSRVCC |
2.4.6 VoLTE用户之间的呼叫 |
2.4.7 VoLTE用户做主叫呼叫非VoLTE用户 |
2.4.8 非VoLTE用户呼叫VoLTE用户 |
第三章 某中等省份移动公司VoLTE建设前基本情况 |
3.1 电路域现状 |
3.2 EPC核心网现状 |
3.3 IMS核心网现状 |
3.3.1 CM-IMS核心网 |
3.3.2 CM-IMS业务平台 |
3.4 Diameter信令网现状 |
3.5 IP专用承载网现状 |
3.6 CMNet网现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某中等省份移动公司VoLTE建设方案 |
4.1 VoLTE总体建设思路 |
4.2 总体建设原则 |
4.3 业务预测及容量计算 |
4.3.1 业务预测 |
4.3.2 VOLTE IMS相关网元容量计算方法 |
4.4 2/3/4G融合核心网升级改造方案 |
4.4.1 HSS建设方案 |
4.4.2 MME、SAEGW融合改造方案 |
4.4.3 PCC融合改造方案 |
4.4.4 eMSC建设方案 |
4.4.5 VoLTE对MSC改造需求 |
4.4.6 VoLTE对GMSC改造需求 |
4.5 IMS网络建设方案 |
4.5.1 IMS网络架构 |
4.5.2 VoLTE相关IMS网元(含融合网元)建设方案 |
4.5.3 网络组织 |
4.5.4 IMS域内网络组织 |
4.5.5 与Diameter信令网的网络组织 |
4.5.6 与七号信令网的网络组织 |
4.5.7 IP专用承载网接入方案 |
4.6 带宽计算方法 |
4.6.1 基础参数 |
4.6.2 各网元带宽计算 |
4.6.3 带宽需求汇总 |
4.7 地市节点及局址选择 |
第五章 实施及测试 |
5.1 工程方案实施 |
5.2 测试原则 |
5.3 测试过程及结论 |
5.4 重点指标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软交换技术及其在NGN建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2 软交换技术基础 |
2.1 软交换起源及概念 |
2.2 软交换的体系架构 |
2.2.1 软交换的总体架构 |
2.2.2 接入层 |
2.2.3 传输层 |
2.2.4 控制层 |
2.2.5 业务层 |
2.3 软交换的功能特点 |
2.3.1 软交换的主要功能 |
2.3.2 软交换的优点 |
2.3.3 软交换的意义 |
2.4 软交换所使用的主要协议 |
3 NGN网络 |
3.1 什么是NGN |
3.2 NGN体系结构 |
3.3 NGN的关键技术 |
4 软交换技术在NGN中的应用——运营商组网方案 |
4.1 NGN组网策略 |
4.2 NGN体系各层组网方案 |
4.2.1 控制层软交换组网方案 |
4.2.2 局端网络组织方案 |
4.2.3 PSTN汇接局优化改造和长途分流 |
4.2.4 接入层的网络组织方案 |
4.2.5 应用层网络建设要求 |
4.2.6 承载网建设方案 |
4.3 PSTN平滑过渡NGN整体组网解决方案——全网智能化 |
4.3.1 全网智能化的核心思想及特点 |
4.3.2 全网智能化的模式 |
4.3.3 全网智能化的组网方案 |
4.3.4 软交换设备内置SSP功能时的组网方案 |
4.3.5 PSTN网络具有SSP功能时的组网方案 |
5 跨大区全网智能化工程技术方案 |
5.1 工程概述 |
5.2 网络规划 |
5.3 双归属实施方案 |
5.3.1 数据设定原则 |
5.3.2 端局数据设定说明 |
5.3.3 软交换中心SoftX3000数据设定说明及编号方案 |
5.3.4 信令链路配置说明 |
5.3.5 中继电路配置说明 |
5.3.6 新增端局、局向配置说明 |
6 L省W运营商智能网系统融合实施方案 |
6.1 L省W运营商智能网系统融合实施目标 |
6.2 智能网系统融合技术方案建议 |
6.2.1 L省W运营商现有智能网络结构 |
6.2.2 L省W运营商各地市原智能网结构及说明 |
6.2.3 L省W运营商原SSP智能网承载业务说明 |
6.2.4 L省W运营商新建NGN智能网结构及业务概要 |
6.3 融合后业务流程说明 |
6.3.1 SSP融合后业务流程触发顺序原则 |
6.3.2 融合后业务触发流程说明 |
6.3.3 融合后原特殊业务的处理 |
7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某省固网智能化方案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固网智能化相关理论 |
2.1 固网智能化相关概念 |
2.1.1 固网智能化的概念 |
2.1.2 固网智能化的核心思想 |
2.2 固网智能化的优势分析 |
2.2.1 固网智能化的优势分析 |
2.2.2 固网智能化的服务类型 |
2.3 固网智能化建设思路及基本原则 |
2.3.1 固网智能化建设思路 |
2.3.2 固网智能化基本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省联通固网智能化方案设计 |
3.1 某省联通固网网络现状 |
3.2 某省联通固网智能化改造规模 |
3.3 某省联通固网智能化方案设计 |
3.3.1 用户数据库中心方案设计 |
3.3.2 固网话音端局方案设计 |
3.3.3 业务支撑系统方案设计 |
3.3.4 话务路由方案设计 |
3.3.5 网络智能化方案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某省联通固网智能化方案应用 |
4.1 某省联通固网智能化改造目标及改造原则 |
4.1.1 固网智能化改造目标 |
4.1.2 固网智能化改造原则 |
4.2 固网智能化应用方案需求 |
4.2.1 应用服务需求 |
4.2.2 信令链接需求 |
4.2.3 固网端局技术需求 |
4.2.4 端局数据配置需求 |
4.3 固网智能化应用步骤 |
4.3.1 固网智能化数据规划 |
4.3.2 固网智能化操作步骤 |
4.4 固网智能化应用效果分析 |
4.4.1 具体业务变化分析 |
4.4.2 应用后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电信大数据驱动下用户电话行为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1 异常电话分析的研究背景 |
1.2.2 精准营销的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异常电话分析 |
1.3.2 精准营销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基于排序学习和集成学习的异常电话分析 |
1.4.2 基于多目标优化算法的电信精准营销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工作 |
2.1 电信大数据当前研究流程 |
2.2 关键技术的分析 |
2.2.1 数据沉淀和数据融合 |
2.2.2 系统化特征工程 |
2.2.3 精确预测算法 |
2.3 数据来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排序学习和集成学习的异常电话分析与应用 |
3.1 问题引出 |
3.2 模型设计 |
3.2.1 模型描述 |
3.2.2 模型处理流程 |
3.2.3 异常电话分析的特征分析 |
3.3 相关算法 |
3.3.1 Ranking SVM |
3.3.2 IR SVM |
3.3.3 RankNet |
3.3.4 异常电话分析识别算法的选择 |
3.4 关键问题与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
3.4.1 排序学习的使用 |
3.4.2 集成学习中集成策略的使用 |
3.5 评价指标 |
3.6 数据测试和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目标优化算法的电信精准营销 |
4.1 问题引出 |
4.2 模型设计 |
4.2.1 模型描述 |
4.2.2 模型处理流程 |
4.2.3 精准营销的特征分析 |
4.3 相关算法 |
4.3.1 多目标优化算法 |
4.3.2 相关算法的选择 |
4.4 关键问题与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
4.4.1 用户范围的确定 |
4.4.2 关键词的确定和爬取 |
4.5 评价指标 |
4.6 数据测试和结果 |
4.6.1 用户的上网信息爬取情况 |
4.6.2 用户结果反馈 |
4.6.3 实验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小结 |
5.1.1 异常电话分析 |
5.1.2 精准营销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中国电信上海大区VoLTE试商用网络测试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业术语缩略语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中国电信VoLTE技术发展 |
1.3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VoLTE原理及关键技术 |
2.1 IP多媒体子系统 |
2.1.1 IMS概述 |
2.1.2 IMS主要网元 |
2.2 IMS信令流程 |
2.2.1 注册流程 |
2.2.2 基本会话流程 |
2.3 EVS编码 |
2.4 小结 |
第3章 VoLTE网络部署方案 |
3.1 网络建设原则 |
3.1.1 网络部署一般原则 |
3.1.2 网络建设总体方案 |
3.2 VIMS网元设置 |
3.2.1 网元设置原则 |
3.2.2 网元建设方案 |
3.2.3 硬件要求 |
3.3 锚定方案 |
3.3.1 被叫锚定 |
3.3.2 主叫锚定(暂未实施) |
3.3.3 锚定平台 |
3.3.4 集团锚定平台路由方案 |
3.3.5 话单处理 |
3.4 话务路由方案 |
3.4.1 VoLTE用户去话路由 |
3.4.2 VoLTE用户来话路由 |
3.5 域选方案 |
3.6 放音方案 |
3.7 小结 |
第4章 测试方案及案例分析 |
4.1 SBC的RESTORATION容灾方案 |
4.1.1 现有的SBC/P-CSCF容灾方案分析 |
4.1.2 基于HSS的 PCSCF被叫业务恢复容灾方案(restoration) |
4.1.3 数据配置参考 |
4.1.4 测试用例 |
4.2 用户拒接放音错误的解决方案 |
4.3 音证宝主叫锚定方案 |
4.4 京东客服打上海VoLTE号码无法接通 |
4.4.1 问题描述 |
4.4.2 问题分析 |
4.5 WIPHONE用户状态异常导致话务循环的分析与解决方案 |
4.6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由来 |
0.2 学界研究现状 |
0.2.1 晚清到民国电话史研究 |
0.2.2 当代中国电话史研究 |
0.2.3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
0.3 文献分布与订正 |
0.3.1 核心史料来源及文献出处 |
0.3.2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的订正 |
0.3.3 《上海邮电志》的订正 |
0.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0.4.1 拟实现的目标 |
0.4.2 方法与路径 |
第1章 租界的形成与治理模式 |
1.1 租界的设立与扩张 |
1.1.1 租界的形成 |
1.1.2 租界的扩张 |
1.2 上海租界的治理模式 |
1.2.1 英美公共租界 |
1.2.2 法租界 |
小结 |
第2章 毕晓普主导下的电话引入(1877-1900) |
2.1 电话发明与海外扩张 |
2.1.1 阶段性特征 |
2.1.2 欧美电话发展情况 |
2.2 毕晓普,上海租界电话第一人 |
2.2.1 租界早期报道 |
2.2.2 电报工程师 |
2.2.3 三次电话试验 |
2.3 两雄相争到东洋专营 |
2.3.1 单线简式磁石 |
2.3.2 单线复式磁石 |
2.3.3 一场有争议的招标 |
小结 |
第3章 欧洲势力扩张下的路径依赖(1900-1930) |
3.1 共电制交换技术 |
3.1.1 汉口路14号 |
3.1.2 远东最先进电话系统 |
3.1.3 多局制 |
3.2 变局中的自动交换技术 |
3.2.1 自动电话概况 |
3.2.2 上海第一个自动台 |
3.2.3 按次计费 |
3.2.4 升级五位号码 |
3.3 安森报告 |
3.3.1 上海电话的悲剧 |
3.3.2 十字路口 |
3.3.3 出售华洋公司 |
小结 |
第4章 美国力量成就技术终极变革(1930-1943) |
4.1 跨国公司的海外对决 |
4.1.1 贝恩与I.T.T. |
4.1.2 海外对决 |
4.2 美商旋转制一统天下 |
4.2.1 旋转制 |
4.2.2 改造工程 |
4.2.3 一市两制 |
4.3 技术演进的终极定格 |
4.3.1 跨国公司组织架构 |
4.3.2 寓管理于会计 |
4.3.3 全球一体化 |
小结 |
第5章 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 |
5.1 1877 -1883,混业竞争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
5.1.1 电报管理模式 |
5.1.2 工部局的抉择 |
5.2 1883 -1908,自然垄断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
5.2.1 改造公务电报网 |
5.2.2 取消电话许可费 |
5.2.3 引入最高限价规制 |
5.2.4 东洋公司最后的抉择 |
5.2.5 特许专营规制的诞生 |
5.3 1908 -1943,契约规制框架下的特许专营管理 |
5.3.1 行业规范 |
5.3.2 调整收费 |
5.3.3 规制中的重大决策 |
5.4 1930 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之争 |
5.4.1 迟到的改革 |
5.4.2 贝恩的警告 |
5.4.3 海外的博弈 |
5.4.4 最后的较量 |
小结 |
第6章 结语 |
附录1 :上海租界电话大事年表 |
附录2 :上海租界电话人物传略 |
附录3 :上海租界电话用户发展情况表 |
附录4 :上海租界电话公司历史沿革示意图 |
附录5 :中、英译名对照表 |
附录6 :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大事记(英文) |
附录7 :柯尔(P.H.Cole)报告(英文)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
致谢 |
(9)基于信息导入的固定电话来电显示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电话的发展历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来电显示原理及数据传送格式 |
2.1 来电显示的机理 |
2.1.1 FSK 制式 |
2.1.2 DTMF 制式 |
2.2 固定电话来电显示原理 |
2.2.1 来电显示电话机的组成 |
2.2.2 固定电话来电显示原理 |
2.3 主叫识别信息数据格式 |
2.3.1 复合数据消息格式 |
2.3.2 单数据消息格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来电显示系统需求分析 |
3.1.1 系统功能需求 |
3.1.2 系统技术要求 |
3.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3 系统硬件选择 |
3.3.1 微处理器选择 |
3.3.2 来电解码芯片选择 |
3.3.3 USB 接口芯片选择 |
3.3.4 显示器件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1 系统硬件构成 |
4.2 单片机最小系统 |
4.2.1 单片机电路 |
4.2.2 电源电路 |
4.2.3 复位电路 |
4.2.4 晶振电路 |
4.3 各个模块电路的设计 |
4.3.1 来电解码模块电路 |
4.3.2 U 盘读写模块电路 |
4.3.3 液晶显示电路 |
4.3.4 通信接口电路 |
4.4 来电显示固定电话整体电路图 |
4.5 系统 PCB 设计 |
4.5.1 抗干扰设计 |
4.5.2 系统实物图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设计思路 |
5.2 系统软件构成 |
5.3 编程语言的选择 |
5.4 电话号码显示的软件实现方法 |
5.4.1 固定电话号码显示的软件实现方法 |
5.4.2 手机号码显示的软件实现方法 |
5.5 软件程序设计 |
5.5.1 主程序设计 |
5.5.2 U 盘读写模块程序设计 |
5.5.3 CH375 模块程序设计 |
5.5.4 FAT 文件系统模块程序设计 |
5.5.5 单片机内部 EEPROM 存储程序设计 |
5.5.6 来电解码模块设计 |
5.5.7 按键模块程序设计 |
5.5.8 液晶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调试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内容及条件 |
6.2.1 实验内容 |
6.2.2 实验条件 |
6.3 实验步骤 |
6.3.1 来电解码模块硬件电路调试 |
6.3.2 单片机与 HT9032D 通信程序验证 |
6.3.3 U 盘数据存入单片机内部 EEPROM 测试 |
6.3.4 综合调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论电信用户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以电信黄页、来电显示侵权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案情介绍及争议焦点 |
1.1 案情介绍 |
1.1.1 案例一:朱云峰状告电信如皋分公司及电信黄页南通分公司侵权案 |
1.1.2 案例二:王卫宁诉云南省电信公司昆明分公司来电显示侵权案 |
1.2 两例案件引出的争议焦点 |
1.2.1 争议焦点一:电话号码的属性及其权利归属 |
1.2.2 争议焦点二:电信服务合同的相对性及涉他性问题 |
1.2.3 争议焦点三:来电显示业务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 |
第二章 电信服务中的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 |
2.1 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理基础 |
2.1.1 传统隐私权概述 |
2.1.2 隐私权的新发展——个人信息隐私权 |
2.1.3 国内外关于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的界定 |
2.2 对争议焦点一电话号码的属性及其权利归属的分析 |
2.3 对争议焦点二电信服务合同的分析 |
2.3.1 合同格式条款的说明义务 |
2.3.2 电信服务合同的相对性 |
2.4 对争议焦点三来电显示业务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分析 |
2.4.1 来电显示业务的属性分析 |
2.4.2 电信用户的知情权 |
2.4.3 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 |
2.5 我国对电信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 |
第三章 域外对电信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 |
3.1 美国对电信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 |
3.2 欧盟对电信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 |
3.3 我国香港对电信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 |
第四章 对电信行业个人信息保护的建议 |
4.1 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完善 |
4.1.1 加快出台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
4.1.2 协调完善各部门法中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
4.2 提高监督管理水平 |
4.2.1 完善对电信行业的监管路径 |
4.2.2 设立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监督机构 |
4.3 提高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
4.4 增强行业自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显示主叫号码”业务在美国发展迅速(论文参考文献)
- [1]携号转网背景下X市移动运营商营销策略研究[D]. 吴文超. 南昌大学, 2020(01)
- [2]中国移动某省公司超级语音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殷红利. 云南大学, 2018(04)
- [3]VoLTE系统建设的研究[D]. 李华.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4]软交换技术及其在NGN建设中的应用[D]. 刘俊杰.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5]某省固网智能化方案设计与应用[D]. 柏慧. 吉林大学, 2019(03)
- [6]电信大数据驱动下用户电话行为分析与应用[D]. 刘健. 济南大学, 2019(01)
- [7]中国电信上海大区VoLTE试商用网络测试及优化[D]. 崔鑫鹏.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8]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D]. 于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基于信息导入的固定电话来电显示系统设计[D]. 常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10]论电信用户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以电信黄页、来电显示侵权案为例[D]. 梁媛. 兰州大学,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