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旭婷,郭萌萌[1](2022)在《罗夏墨迹测验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探索》文中指出学校心理咨询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罗夏墨迹测验作为一种投射性人格测验,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图片为测验内容可以降低学生的紧张感、阻抗和防御,避免对测试内容理解不当或刻意伪装造成测验结果失真;测验过程的趣味性可以有效将学生的注意力稳定在测验任务上,降低疲劳感;在敏感话题上以图片为媒介进行对话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测验结果的整体性人格描述可以拓展学校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实践领域。罗夏墨迹测验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难以通过短期内的重复测验来进行咨询效果的比较;在团体施测中存在较大困难;较高的施测成本会限制该测验的使用。

李梦真[2](2020)在《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广西高校朋辈心理辅导资源管理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朋辈心理辅导相关研究成果与广西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现状的基础上,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与专业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自编《广西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现状的调查问卷》,结合访谈的方法,对广西高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广西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整体水平,以及大学生对朋辈心理辅导的认知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广西高校大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满意度均较低,而期望值较高。2.广西高校存在多种形式的朋辈心理辅导活动,但大学生对活动了解程度较低。3.大学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个性特质要求较高,专业教师也认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独特的人格特征。4.高校具有可开发的异质性资源,具备开发学生朋辈资源的条件与能力,大学生具有参与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积极性。本文认为,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满足在校学生的需求,由于形式主义、专业素质、宣传与活动形式单一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较低。广西高校现有多种形式的朋辈心理辅导活动,但朋辈心理辅导制度存在普及面较窄、管理部门不够重视、吸引力较弱、学生参与度较低、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与培训体系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朋辈心理辅导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借鉴斯坦福大学“桥”项目与中国人民大学朋辈心理咨询中心的制度化模式,利用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开发”途径,研究提出广西高校朋辈心理辅导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建议,包括: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制度,建设系统化的朋辈资源配置体系,建立广西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文化基地,发挥高校管理部门的资源开发作用,健全大学生自主管理机制等。

王菲[3](2020)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以山东D学院为例》文中指出伴随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了显着的提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日益斗升,社会对高科技人才质量要求提高,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建设了国家文件中要求的心理教育咨询中心,配备了专业的管理教师,但没有满足学生本质的心理需求,心理危机事件依然频繁爆出。本文基于大学生直接迫切的现实需求,通过查阅现有资料、翻阅大量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在了解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基础上,选取山东D学院为案例,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院的400名学生进行调查,对学校心理管理的教师从组织设置、制度、队伍、管理模式方面进行深度访谈,找到存在的问题,用公共管理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去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论文有助于指导以山东D学院为例的一批新建本科院校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解决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明确今后开展学生心理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向,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新建本科院校心理教育管理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接着介绍了国外关于高校心理教育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关于心理教育管理的研究现状。后面叙述了研究这个主题用到的四种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研究的主体,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对文章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接下来介绍了研究用到的理论知识。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新建本科院校心理管理在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的现状,通过了解现状后进行深入调研,介绍了选取山东D学院作为案例调查的依据、调查设计和调查样本情况,分析了调查数据得到调查发现。第三章,通过调查,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心理管理中存在保障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专业人员匮乏、宣传不到位、宣传内容不符合学生口味、学生认识不足的问题,针对问题并结合理论,进行原因的分析,有思想认识不清晰、缺乏顶层设计、经费投入不足、师资水平影响、支持力度不足和社会观念的影响的六个方面的原因。文章第三部分通过对美国、日本心理管理的经验特点进行梳理,总结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心理管理中可以借鉴国外把培养身心健康的人作为目标、构建专业规范的培训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三条核心内容。第四部分为研究的对策。结合理论提出五方面的对策。从政府的角度,要引导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推动管理队伍培训规范化;从学校角度,要逐步落实更新现代心理教育观、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从家庭角度配合学校搞好管理,学习心理教育有关知识、营造温馨的家庭教养氛围、采用激励教养方式、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从辅导员角度,要对学生心理管理进行主动预防、干预和加大工作力度来增加教育职责。学生角度,大学生自身要培养吃苦抗压受挫能力、学会排遣消极情绪、加强对心理健康管理的认识。

王珍[4](2020)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新类型及其预防与干预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时代,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使原本鉴别力、心理承受能力就弱的大学生变得更加不堪一击,更大概率出现自杀行为。因此,有必要针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予以深入的研究。文章首先整理归纳了因互联网技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类型:包括网络成瘾型、网络欺骗型、网络暴力型、网络媒体失当型以及网络监管不力型,同时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特点进行了总结。通过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除了大学生恋爱受挫、学业与就业压力过大之外,家庭经济困难和突发变故、高校功利化的应试教育以及滞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前社会的错误思想和观念仍旧是大学生产生自杀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这些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因素在互联网时代又呈现新的表现形式,互联网技术已然与其他传统因素一起成为引发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共犯。互联网技术作用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机制是通过影响大学生的内部精神核心来起作用的,即通过影响大学生身心状态、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亲子关系、高校教学和管理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此造成大学生的人生动力系统失活,自我防御机制崩溃,产生不理智的死亡态度和不正确的幸福观,从而加速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鉴于此,本文基于高校目标管理的理论,企图构建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管理工作的新模式。具体来讲,就是以信息技术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为技术指导和咨询顾问,由校党委领导下的学生自杀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制定总目标,其他部门相互协商,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大致分为宣传与实践活动的建设目标、环境条件建设目标、课程与教学建设目标、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的干预工作目标,各部门及个人据此建立起各自的管理分目标。这种新模式充分提高了高校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通过扬互联网技术之长,避其之短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减轻甚至遏制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推动作用,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达到有效预防、干预大学生自杀行为,创造和谐校园的目的。

王雪君[5](2020)在《团体心理咨询对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诸多研究表明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情绪认知和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六年级小学生又处于小学和中学的过渡阶段,情绪发展有不稳定性、自主性、任性自私等特点,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该年龄阶段的情绪智力是亟待研究的课题。本研究旨在探究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现状以及情绪智力团体心理咨询对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干预作用。本研究采用《国小学童情绪智力量表》对青海省西宁市某小学330名小学生的情绪智力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显示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整体水平为中等偏上。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得分在性别、是否担任班干部、抚养人及父亲学历上均有显着的差别。在干预部分,选择了量表得分处于低分组27%的学生,并进行配对抽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保证了两组在情绪智力上的同质性。实验组参与为期10周,每周45至60分钟的情绪智力团体心理咨询,控制组则不接受干预,正常接受在校课程。团体心理咨询的干预内容设计参照了Goleman(1995)的情绪智力模型、凯伦·斯通·麦科恩(Karen Stone McCown)设计的自我科学课程和W.T.格兰特财团中关于情绪技巧的关键因素。干预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情绪智力后测,量表结果显示实验组情绪智力前后测差异显着(p=0.001),后测得分显着高于前测得分;控制组情绪智力前后测差异不显着(p=0.592),实验组与控制组情绪智力前后测差值差异显着(p=0.000)。这表明团体心理咨询干预显着地提升了六年级小学生的情绪智力。干预后对团体心理咨询成员、相关班主任教师进行访谈,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团体心理咨询成员自述参加团体之后,会主动关注自身情绪认知,并运用转移注意法、幽默法对情绪进行调节;相关班主任认为成员在参加团体后能够提升自身处理情绪的能力,更加关注自身学习状况。干预后,领导者也进行了咨询记录的整理,并结合欧文·亚隆的疗效因子进行了总体表述。综上,本研究认为团体心理咨询对六年级小学生的情绪智力干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张亚敏[6](2020)在《版画作为艺术治疗的媒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速、生活压力增大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剧增,绘画艺术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治疗形式逐步走向大众化。版画作为传统的绘画拓印形式,在材料选择和制作程序方面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具有其它绘画艺术形式所不具有的艺术治疗优越性。因此,研究版画作为艺术治疗媒介的可行性和实践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从概念内涵而言,版画艺术治疗就是以艺术原理、艺术心理学、心理学治疗理论为基础,通过形式多样的版画制作体验,激发参与者特有的生理、心理潜能,从而对人体机能和心理问题产生积极调节作用的心理治疗形式。本论文以绘画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为背景,运用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实践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综合应用心理学、医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理论,分析版画艺术与艺术治疗主流媒介的融通性、版画艺术作为艺术治疗媒介的优越性、独特性和可行性,以及开展并探索版画艺术治疗的基本实践范式和具体路径。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三章),主要分析绘画艺术治疗的理论基础,以及版画艺术治疗作为绘画艺术治疗的重要实践形式,二者作为艺术治疗媒介的融通性。从理论视角分析,绘画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治疗的媒介,就在于艺术学与心理学的联姻,源于大脑功能分工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心理学和生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依据;实践中,绘画艺术对于参与者具有自我意识的确定性、视觉接受性和治疗范围空间的广延性等特征。版画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形式,同样具有与其他绘画艺术作为心理治疗媒介的融通性,主要表现在审美过程的融通性、创作特质的融通性,以及艺术亲和力的融通性等方面。第二部分(第四章),以版画艺术的实践形式和特征为依据,分析了版画作为治疗媒介的优势与独特性。版画作为艺术治疗的独特性根源于版画艺术的非确定性特征及其所体现的心理意境,主要表现为版画艺术“主体在场”的审美语境、“非主体性”的审美体验、“内心关照”的移情倾向、“印迹色彩”的情感表达等方面。实践中,版画制作的艺术特质彰显出较为独特的艺术治疗功能,版画艺术颜色材料的丰富性有助于培养个体情趣,制版方式的多样性有助于愉悦个体心境,印制过程的间接性有助于激发个体心理潜能,呈现形式的复数性有助于平复个体心态。从实现机制而言,版画艺术治疗的优势是通过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丰富个体情感、完善个体心理品质来实现的。第三部分(第五章、第六章),分析版画艺术治疗的原则、程序、判据,案例研究版画艺术治疗的基本模式及其实践成效,以及推广和普及版画艺术治疗的主要途径。从治疗对象来看,包括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以及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疑病症和神经衰弱症等处于亚健康心理状态的群体。基于相关心理治疗理论,比较分析心理慰籍、情感依托、情绪宣泄、情感重建等四种版画艺术治疗模式及其操作程序,达成了积极的治疗效果。调查表明,版画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治疗媒介,人们对版画艺术治疗寄予较高的心理期待,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版画艺术治疗与参与者的心理结构、心理教育规律相契合,与学校素质教育、情感愉悦功能相贯通。当前,关键问题是要积极营造版画艺术治疗的社会认同环境,深入挖掘版画艺术治疗社会公共资源,并以学校为阵地,推动版画艺术治疗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李志楠,姚凤祯,于钦明[7](2020)在《罗夏墨迹测验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困境及应对措施》文中认为本文探讨了罗夏墨迹测验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应用优势、困境及未来应对。罗夏墨迹测验能够避开大学生的防御机制,全面深入探查深层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人格评估、心理咨询方案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具有良好的实践前景。但由于罗夏墨迹测验本身的复杂性,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存在一定困境,在未来本土化的基础上结合使用其他咨询手段,将具有独特优势。

冯嘉慧[8](2019)在《美国生涯指导理论范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何构建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广大中小学生涯指导水平,这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新高考”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美国作为较早开展生涯指导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国家,在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当前国内外关于美国生涯指导研究多属于个别人物、流派的碎片化研究,缺乏基于范式的系统梳理和通观把握。批判吸收美国生涯指导理论研究相关成果,对学界把握生涯指导学术脉络、构建适切本土的生涯指导框架有借鉴意义。贯穿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效率”与“民主”、“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话语竞斗中,美国学界分化出哪些有影响的理论范式?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进一步追问:哪些关键因素影响了这些理论范式的形成和发展?这些理论范式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学术主张?这些理论范式的背后渗透怎样的价值取向?这些不同的价值取向是如何根植在话语权力结构当中的?对我国生涯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有哪些重要的启示?这些问题构成了本研究的内在逻辑线索。论文首先讨论了社会转型与美国生涯指导的发展,分别从美国早期工业社会、晚期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考察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涯指导理论的发展形态。研究发现,杜威从生涯指导理论酝酿时期开始就以倡导“普职融合”、“通过职业的教育”的方式进入这个领域并成为这领域的重要人物。最初杜威推崇的生涯教育理想并不被重视,但在20世纪晚期兴起的生涯教育运动中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在“返回杜威”的口号中,杜威再次成为美国生涯指导研究领域的关键人物。论文接着聚焦美国生涯指导发展历程中的不同理论范式内部的共同纲领以及它们之间的话语冲突,尤其重视不同话语之间的价值取向与话语权力之争。具体而言,即三个理论范式之争:一是以霍兰德模式为代表的职业选择理论范式;二是以舒伯模式为代表的生涯发展理论范式;三是以生涯教育运动为代表的生涯教育理论范式。三者之间,前两者可统称为生涯咨询范式。通过分析三种范式内在及之间的争斗历程,发掘潜藏在生涯指导理论背后的发展逻辑,进而为批判吸收美国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本土实际构建适切本土的生涯指导框架提供参照。本研究发现,不同的生涯指导理论隐含了研究者不同的价值取向,主要显示为效率主义与民主主义之争及其衍生出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之争。价值取向的差异导致了研究者对人与职业关系的不同理解,效率主义和科学主义在人职关系问题上往往关注以职业为中心的人职匹配。民主主义和人本主义在人职关系问题上往往重视“当事人中心”的人职互动。本研究以此为分析框架,论述了三个主导理论范式的理论基础、代表理论、共同主张及其问题与反思。美国生涯指导理论与实践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五条重要经验可为我国生涯指导理论与实践提供重要启示:一是社会转型与生涯指导理论研究的契合。二是保持生涯咨询与生涯教育模式的整合。三是重视职业分类与生涯量表的本土化探索。四是将成年阶段的职业选择扩展为终身的生涯发展。五是重视普职融合的生涯教育,强化生涯教育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美国生涯指导实践的兴起视被为“自文艺复兴以来最根本的教育革命的开端”。它带来的不只是生涯咨询上的方法与策略,而是彻底改变学校课程,使传统的普通教育转向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使传统的普通课程转向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从生涯咨询转向生涯教育的发展方向是美国生涯指导研究领域的基本趋势,也是我国生涯教育研究领域可以借鉴的重要思路。生涯指导不仅需要为高中和高校学生提供有关高考科目选择、高考志愿填报的职业咨询并为他们提供相关的生涯量表的测试,更重要的是需要将生涯指导贯穿于整个人生,尤其需要关注儿童早期生涯教育及其家庭教育。而且,一旦采用类似普职融合的思路,我国生涯指导研究领域不仅会引发生涯指导理论本身的重大转型,而且将给整个中小学课程改革带来重大的变化。

邓占梅[9](2019)在《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现状分析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分析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特点,探索影响网络咨询效果的因素,提出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创设良好校园环境、加强网络咨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等建议,提高网络心理咨询效果。

莫李澄[10](2019)在《依恋风格对心理压力的影响 ——自我批评、依赖与愤怒表达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变迁的时代,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普遍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适度的心理压力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使生命更具活力。压力一旦过度,则会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带来生命威胁。心理压力和应对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目前国内对心理压力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还比较少,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值得进一步探讨。大学阶段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事关其个人的发展,而且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相关研究表明,依恋风格、自我批评、依赖、愤怒表达会影响心理压力的感知与应对,但关于四者之间的关系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基于此,本研究以自我批评、依赖、愤怒表达为中间变量,探讨了大学生依恋风格对心理压力的影响机制,从而丰富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推进学界对心理压力问题内部机制的探讨。本研究在哈尔滨市、南京市、太原市五所高校选择101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抑郁体验问卷(DEQ)、状态-特质愤怒量表(STAXI-II)中的愤怒表达分量表、压力困扰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依恋风格、自我批评、依赖、愤怒表达和心理压力在某些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显着。(2)依恋风格和自我批评、依赖、愤怒向内表达、心理压力呈显着正相关。依恋焦虑与愤怒对外表达呈显着正相关,与控制向内愤怒呈显着负相关。依恋回避与控制对外愤怒呈显着负相关。自我批评与愤怒对外表达、愤怒向内表达、心理压力均呈显着正相关。依赖与愤怒向内表达、控制对外愤怒、控制向内愤怒、心理压力均呈显着正相关。愤怒对外表达、愤怒向内表达与心理压力呈显着正相关。控制对外愤怒、控制向内愤怒与心理压力呈显着负相关。(3)依恋风格对自我批评、愤怒向内表达、心理压力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依恋焦虑对依赖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批评对愤怒对外表达和愤怒向内表达、心理压力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依赖对愤怒向内表达、控制对外愤怒、控制向内愤怒、心理压力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愤怒对外表达和愤怒向内表达对心理压力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控制对外愤怒对心理压力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4)自我批评在依恋焦虑与心理压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依赖在依恋焦虑与心理压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愤怒表达在依恋风格和心理压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5)依赖在依恋回避与愤怒向内表达之间起调节作用;依赖在依恋回避与心理压力之间起调节作用,且调节作用通过愤怒向内表达的完全中介起作用,即依恋回避、依赖、愤怒向内表达与心理压力的关系是有中介的调节作用模型。(6)自我批评和愤怒向内表达在依恋风格与心理压力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自我批评和愤怒对外表达在依恋焦虑与心理压力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依赖和愤怒向内表达在依恋焦虑和心理压力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二、计算机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罗夏墨迹测验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校心理咨询和罗夏墨迹测验的相关概念
二、罗夏墨迹测验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优势
    1.测试方式趣味性强,可有效降低学生的紧张感
    2.测试过程中以图片为媒介进行对话,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罗夏墨迹测验可以为学校发展性心理咨询提供丰富的心理素材
三、罗夏墨迹测验应用于学校心理咨询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用于学校心理咨询阶段性或总结性评估时的局限性
    2.开展团体施测的价值未知性
    3.较高的施测成本对该测验的限制性

(2)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广西高校朋辈心理辅导资源管理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广西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现状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朋辈心理辅导
    2.2 人力资源管理开发
    2.3 资源基础理论
        2.3.1 异质性资源的属性
        2.3.2 异质性资源的获取与管理
    2.4 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
        2.4.1 管理过程的人力资源开发
        2.4.2 组织管理中的其他人力资源开发形式
第三章 朋辈心理辅导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方法
        3.1.4 研究假设
    3.2 信效度检验
        3.2.1 信度分析
        3.2.2 效度分析
    3.3 调查分析
        3.3.1 广西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概况
        3.3.2 广西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问题
        3.3.3 广西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3.3.4 优化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可行性
    3.4 结论
第四章 国内外经验探析
    4.1 国外经验借鉴——以斯坦福大学为例
        4.1.1 斯坦福大学“桥”项目发展历程
        4.1.2 朋辈心理辅导制度
    4.2 国内经验借鉴——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4.2.1 我国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概况
        4.2.2 中国人民大学“朋辈心理咨询中心”
第五章 广西高校“朋辈”资源管理开发改革与创新
    5.1 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制度
        5.1.1 规划适合广西高校大学生身心特点的辅导形式
        5.1.2 重视学生个性特质的选拔机制
        5.1.3 建立专业化的培训机制
        5.1.4 健全高校心理督导机制
        5.1.5 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
        5.1.6 构建多元主体评价机制
        5.1.7 调整朋辈心理辅导员报酬机制
    5.2 建设系统化的朋辈资源配置体系
        5.2.1 建立专业化的分工梯队
        5.2.2 构建心理问题学生的预警体系
        5.2.3 建设形式多样的辅导体系
        5.2.4 建立广西高校校际互助系统
    5.3 建设广西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文化基地
        5.3.1 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渗透环境
        5.3.2 提高学生社团的活动有效性
        5.3.3 改善场地设施等硬件资源
第六章 广西高校朋辈心理辅导资源管理开发外部保障机制
    6.1 发挥高校管理制度的开发作用
        6.1.1 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完善活动宣传机制
        6.1.2 财务部门建立专项经费管理制度
        6.1.3 人事部门保障师资力量
        6.1.4 建立监督机制,杜绝形式主义
    6.2 健全大学生自主管理机制
        6.2.1 管理部门的权力下放
        6.2.2 实现大学生自主管理的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电子文档
    着作
    期刊
    硕博士论文
附录 A 关于广西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以山东D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对比分析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建本科院校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系统管理理论
第二章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现状及调查
    第一节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组织结构现状
        二、管理制度现状
        三、管理模式现状
    第二节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现状的调查
        一、案例设计
        二、案例调查发现
第三章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新建本科院校的心理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保障体系不完善
        二、制度不健全
        三、专业人员匮乏
        四、宣传不到位
        五、宣传内容不符合学生口味
        六、学生认识不足
    第二节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清晰
        二、缺乏顶层设计
        三、经费投入不足
        四、师资水平影响
        五、支持力度不足
        六、社会观念的影响
第四章 国外心理教育管理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大学心理教育管理的特点
        一、柔性管理的发展模式
        二、行业驱动的专业化
        三、综合性的服务范围
        四、完备的社会支持体系
    第二节 日本高校心理教育管理的特点
        一、目标的明确性
        二、管理形式的丰富性
    第三节 借鉴国外经验启示
        一、把培养身心健康的人作为目标
        二、构建专业规范的培训体系
        三、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第五章 完善新建本科院校心理教育管理策略研究
    第一节 政府积极引导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大心理健康资金投入
        三、推进队伍培训规范化
    第二节 学校逐步落实
        一、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现代观
        二、加强顶层设计
        三、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第三节 家庭积极配合
        一、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
        二、营造温馨的家庭教养氛围
        三、运用恰当的激励教养方式
        四、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
    第四节 辅导员加强职责
        一、主动预防
        二、积极干预
        三、加大工作力度
    第五节 学生加强管理
        一、培养吃苦受挫能力
        二、积极排遣消极情绪
        三、提高自身认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4)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新类型及其预防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1. 研究的理论意义
        2. 研究的现实意义
    (三) 国内外高校自杀预防及干预的现状
        1. 国外现状
        2. 国内现状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抽样调查法
一、概念界定
    (一) 自杀概念的界定
    (二) 自杀相关概念界定
    (三)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
    (四) 高校目标管理理论
        1. 高校目标管理的定义
        2. 高校目标管理的基本特点
        3. 组织中心型目标管理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自杀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类型
        1. 网络成瘾型
        2. 网络欺骗型
        3. 网络暴力型
        4. 网络媒体失当型
        5. 网络监管不力型
    (二)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特点
        1. 预防的难度升级
        2. 影响更具破坏性
        3. 与同龄人相比更易发生自杀行为
    (三)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
        1. 主观影响因素
        2. 客观影响因素
    (四) 互联网技术作用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机制探析
    (五) 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归因分析
        1. 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的生存状态
        2. 互联网成为滋生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问题的温床
        3. 互联网影响外部环境
三、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的可行性分析
    (一) 互联网与大学生关系密切
    (二) 高校管理呼唤互联网信息技术
    (三) 网络心理咨询大有裨益
四、高校运用互联网技术在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的探索中出现的问题
    (一)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网站建设不完善
    (二) 网络心理预警的真实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 网络咨询中存在的问题
    (四) 网络舆情处置不当导致高校对学生自杀的预防及干预难度升级
    (五) 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尚未充分发挥
五、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及干预——基于高校目标管理理论
    (一) 目标制定的主体和原则
        1. 目标制定的主体
        2. 目标制定的原则
    (二) 目标制定的依据
        1. 国家相关政策文件
        2. 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3. 高校的实际情况
        4. 高校的育人目标
    (三) 目标分解与实施
        1. 宣传与实践活动的建设目标
        2. 环境条件建设目标
        3. 课程与教学建设目标
        4. 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目标
        5.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6. 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7. 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的干预工作目标
    (四) 目标考核、评价和反馈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5)团体心理咨询对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团体心理咨询
        (二)情绪智力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团体心理咨询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
    三、理论基础
        (一)群体动力学理论
        (二)亚隆模式团体咨询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已有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法
        (三)实验法
        (四)访谈法
    三、研究工具
        (一)问卷测量工具
        (二)实验工具
    四、实验研究设计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方案设计及依据
    五、研究假设
第四章 调查研究
    一、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整体状况描述
    二、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一)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在性别维度上的差异检验
        (二)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的差异检验
        (三)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在家庭情况上的差异检验
        (四)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在兄弟姐妹个数上的差异检验
        (五)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在抚养人上的差异检验
        (六)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在父亲学历上的差异检验
第五章 干预研究
    一、实验案例
        (一)初识情绪
        (二)情绪表达
        (三)自我情绪管理
        (四)自我激励
        (五)他人情绪认知与管理
    二、干预后质性分析结果
        (一)团体成员咨询感受
        (二)团体领导者观察记录
        (三)相关班主任访谈结果
    三、干预后定量分析结果
        (一)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前情绪智力差异比较
        (二)实验组实验前后情绪智力差异比较
        (三)控制组情绪智力前后测差异比较
        (四)实验组与控制组情绪智力前后测差值差异比较
第六章 结果分析
    一、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现状分析
        (一)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整体状况分析
        (二)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在性别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三)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在担任班干部上的差异分析
        (四)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在家庭情况上的差异分析
        (五)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在兄弟姐妹个数上的差异分析
        (六)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在抚养人上的差异分析
        (七)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在父母学历上的差异分析
    二、团体心理咨询的干预结果分析
        (一)实验组团体心理咨询的干预结果分析
        (二)控制组情绪智力前后测结果分析
    三、团体心理咨询干预效果显着的原因分析
    四、团体心理咨询干预心得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建议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6)版画作为艺术治疗的媒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价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绘画艺术治疗
        1.3.2 版画及其内涵
        1.3.3 版画艺术治疗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绘画艺术治疗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特征
    2.1 绘画艺术治疗的产生和发展
        2.1.1 绘画艺术治疗的产生
        2.1.2 绘画艺术治疗功能的发展
    2.2 绘画艺术治疗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2.2.1 生理科学理论基础
        2.2.2 精神分析心理学基础
        2.2.3 绘画艺术治疗的理论取向
    2.3 绘画艺术治疗的心理学特征
        2.3.1 绘画艺术治疗的视觉接受性
        2.3.2 绘画艺术治疗的多元空间性
        2.3.3 绘画艺术治疗的自我实现性
        2.3.4 绘画艺术治疗的适用广泛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比分析:版画与其它绘画艺术治疗媒介的融通性
    3.1 版画与其它绘画艺术治疗媒介的审美融通
        3.1.1 审美认知的相通性
        3.1.2 审美教育的相容性
        3.1.3 审美愉悦的相融性
    3.2 版画与其它绘画艺术治疗媒介创作特质融通
        3.2.1 创作过程的意象性
        3.2.2 创作过程的手工性
        3.2.3 创作过程的自由性
    3.3 版画与其它绘画艺术治疗媒介的亲和力融通
        3.3.1 艺术精神的传统性
        3.3.2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3.3.3 艺术创作的游戏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心理学视界:版画作为艺术治疗媒介的独特性
    4.1 版画艺术的“非确定性”及其心理意境
        4.1.1 版画艺术“主体在场”的审美语境
        4.1.2 版画艺术“非主体性”的审美体验
        4.1.3 版画艺术“内心关照”的移情倾向
        4.1.4 版画艺术“印迹色彩”的情感表达
    4.2 版画的创作特质及其艺术治疗功能
        4.2.1 颜色材料的丰富性:培养自我之情趣
        4.2.2 制版形式的多样性:愉悦自我之心境
        4.2.3 印制过程的间接性:激励自我之潜能
        4.2.4 呈现形态的复数性:平复自我之心态
    4.3 版画作为艺术治疗媒介的实践优势
        4.3.1 激发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
        4.3.2 表达参与者的丰富情感
        4.3.3 完善参与者的心理品质
        4.3.4 保持治疗效果的持久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治疗判据与实践案例:版画艺术治疗的实施与分析
    5.1 版画艺术治疗实施的基本原则与框架
        5.1.1 版画艺术治疗实施的基本原则
        5.1.2 版画艺术治疗实施的基本框架和形式
    5.2 版画艺术治疗的适症群体与心理判据
        5.2.1 治疗适用群体及其心理特征
        5.2.2 版画艺术治疗实施的心理症状判据
    5.3 版画艺术治疗的实证案例和分析
        5.3.1 实证案例使用的相关评估工具
        5.3.2 儿童案例:版画艺术治疗的心理慰籍模式——“描绘出你心中的家”
        5.3.3 大学生案例:版画艺术治疗的情绪宣泄模式——“心情的流露”
        5.3.4 成人案例:版画艺术治疗的情感依托模式——“幸福计划”
        5.3.5 老人案例:版画艺术治疗的情感重建模式——“老胡”的故事
        5.3.6 版画艺术治疗的实证案例的总结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成效与推广:版画艺术治疗改革与发展路径选择
    6.1 版画艺术治疗推广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6.1.1 版画艺术治疗认可度的问卷调查
        6.1.2 版画艺术治疗成效的访谈分析
    6.2 版画艺术治疗实践的改革取向
        6.2.1 版画艺术治疗与心理结构功能相契合
        6.2.2 版画艺术治疗与素质教育功能相统一
        6.2.3 版画艺术治疗与情感愉悦功能相贯通
        6.2.4 版画艺术治疗与心理教育功能相融通
    6.3 版画艺术治疗推广与普及的路径选择
        6.3.1 积极营造版画艺术治疗的社会认同环境
        6.3.2 挖掘版画艺术治疗的社会公共资源
        6.3.3 学校版画艺术教育与版画艺术治疗相结合
    6.4 本章小结
结语: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附件
    附件一 调查问卷
    附件二:症状自评量表系列调查问卷(Self-Reporting Inventory)
    附件三:自我接纳问卷(Self-Aeeeptanee Questionnaire,SAQ)
    附件四:版画艺术治疗认可度的调查问卷
    附件五:心理幸福感测试
    附件六:版画制作步骤图

(7)罗夏墨迹测验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困境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罗夏墨迹测验应用简介
2 罗夏墨迹测验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优势
    2.1 全面探查学生深层次心理、人格问题
    2.2 有效避开学生心理防御机制
    2.3 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反应空间
3 罗夏测验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实践应用范畴
    3.1 罗夏测验在大学生心理危机评估中的应用
    3.2 罗夏测验在大学生人格评估中的应用
    3.3 罗夏测验在制定大学生心理咨询方案中的应用
    3.4 罗夏测验在实践应用中面临的困境
4 罗夏测验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前景

(8)美国生涯指导理论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设计
第1章 社会变迁与美国生涯指导的发展
    第1节 早期工业社会与生涯指导的酝酿
        一、早期工业社会催生职业教育与生涯指导
        二、职业教育与职业指导的关系
        三、早期职业指导形式
        四、社会效率论与普职分离
        五、史密斯-休斯法案对职业指导的影响
    第2节 后期工业社会与生涯指导的兴起
        一、后期工业社会对生涯指导的推动
        二、生涯指导的政策支持
        三、生涯指导理论范式正式形成
    第3节 信息化社会与生涯指导的多元发展
        一、信息化社会对生涯指导的影响
        二、生涯指导模式的多元发展
        三、生涯指导中的民主取向与人职互动
第2章 职业选择理论范式
    第1节 职业选择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一、人格特质理论与特质因素论
        二、测量心理学与生涯指导量表
        三、荣格心理类型理论与MBTI理论
    第2节 RIASEC职业类型理论
        一、RIASEC职业类型理论的发展过程
        二、RIASEC职业类型理论的结构
        三、RIASEC的内在关联
        四、职业自我探索量表
    第3节 生涯决策理论
        一、CIP模型的信息加工金字塔
        二、生涯决策技能:CASVE循环
        三、PIC生涯决策理论
    第4节 职业选择理论范式的经验与问题
        一、职业选择理论范式的共识
        二、职业选择理论范式的内部分歧
        三、职业选择理论范式的批评与转向
第3章 生涯发展理论范式
    第1节 生涯发展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与理论准备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二、自我同一性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第2节 生涯发展理论
        一、生涯指导的新方向
        二、儿童早期生涯教育
        三、舒伯生涯发展理论
    第3节 从生涯发展到生涯建构理论
        一、生涯建构理论的由来
        二、生涯建构理论的基本主张
        三、生涯叙事作为生涯建构的实践模式
    第4节 从生涯发展到生涯学习理论
        一、生涯选择的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职业世界的变化与偶然性学习理论
        三、社会认知生涯理论
        四、从生涯咨询到生涯教育的过渡环节
    第5节 生涯发展理论范式的经验与问题
        一、生涯发展理论范式的共识
        二、生涯发展理论范式的问题与反思
第4章 生涯教育理论范式
    第1节 生涯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
        一、民主主义
        二、普职融合
        三、建构主义
    第2节 新职业主义理论
        一、马兰德的生涯教育理论
        二、新职业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三、新职业主义与“回到杜威”
    第3节 生涯技术教育的理论
        一、生涯技术教育的兴起
        二、生涯技术教育的发展模式
        三、生涯技术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第4节 生涯教育理论范式的共识与问题
        一、生涯教育运动的经验与共识
        二、生涯教育理论范式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第5章 美国生涯指导理论研究的反思与启示
    第1节 美国生涯指导理论的总体发展脉络
        一、美国生涯指导的影响因素
        二、美国生涯指导理论的主导范式及其转移
        三、人职匹配与人职互动
    第2节 美国生涯指导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效率取向的普职分离模式与民主取向的普职融合模式
        二、科学取向的职业选择理论与人本取向的生涯发展理论
    第3节 美国生涯指导理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社会转型与生涯指导理论研究的契合
        二、保持生涯咨询与生涯教育的整合
        三、重视职业分类与生涯量表的本土化探索
        四、将成年阶段的职业选择扩展为终身的生涯发展
        五、重视普职融合的生涯教育
参考文献
后记

(9)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现状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心理咨询的特点
    1.1 资源获取方便快捷
    1.2 咨访关系平等和谐
    1.3 咨询环境自由隐蔽
    1.4 资料管理高效科学
2 影响网络心理咨询的主要因素
    2.1 信息
    2.2 安全
    2.3 权益保障
    2.4 网络
3 高校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的建议
    3.1 加快专业网络心理咨询队伍建设
    3.2 建设高效稳定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3.3 创设和谐开放的校园咨询环境
    3.4 加强网络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4 结束语

(10)依恋风格对心理压力的影响 ——自我批评、依赖与愤怒表达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依恋的研究综述
        2.1.1 依恋的概念界定
        2.1.2 依恋的主要理论
        2.1.3 依恋的测量
        2.1.4 依恋的相关研究
    2.2 自我批评、依赖的研究综述
        2.2.1 自我批评、依赖的概念界定
        2.2.2 自我批评、依赖的主要理论
        2.2.3 自我批评、依赖的测量
        2.2.4 自我批评、依赖的相关研究
    2.3 愤怒的研究综述
        2.3.1 愤怒的概念界定
        2.3.2 愤怒的主要理论
        2.3.3 愤怒的测量
        2.3.4 愤怒的相关研究
    2.4 心理压力的研究综述
        2.4.1 心理压力的概念界定
        2.4.2 心理压力的主要理论
        2.4.3 心理压力的测量
        2.4.4 心理压力的相关研究
    2.5 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变量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
        2.5.1 研究的理论框架
        2.5.2 依恋风格和心理压力关系的相关研究
        2.5.3 依恋风格和自我批评、依赖关系的相关研究
        2.5.4 依恋风格和愤怒表达关系的相关研究
        2.5.5 自我批评、依赖和心理压力关系的相关研究
        2.5.6 自我批评、依赖和愤怒表达关系的相关研究
        2.5.7 愤怒表达和心理压力关系的相关研究
        2.5.8 自我批评、依赖、愤怒表达作为中间变量的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统计方法
    3.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人口学变量分析
    4.3 相关分析
    4.4 回归分析
    4.5 中介效应检验
        4.5.1 愤怒表达在依恋风格与心理压力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4.5.2 自我批评、依赖在依恋风格与心理压力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4.5.3 自我批评、依赖、愤怒表达在依恋风格和心理压力关系间的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4.6 调节效应检验
        4.6.1 依恋回避与心理压力的关系: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
        4.6.2 依赖的调节效应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各变量的总体情况讨论
    5.2 各变量的人口统计学变量讨论
    5.3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讨论
    5.4 依恋风格与心理压力关系的作用机制讨论
        5.4.1 愤怒表达在依恋风格与心理压力关系间的中介作用讨论
        5.4.2 自我批评、依赖在依恋焦虑和心理压力关系间的中介作用讨论
        5.4.3 自我批评、依赖、愤怒表达的链式中介作用讨论
        5.4.4 依赖的调节作用讨论
    5.5 研究对实践的启示及建议
研究结论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四、计算机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罗夏墨迹测验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探索[J]. 郭旭婷,郭萌萌. 林区教学, 2022(01)
  • [2]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广西高校朋辈心理辅导资源管理开发研究[D]. 李梦真. 广西大学, 2020(07)
  • [3]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以山东D学院为例[D]. 王菲.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4]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新类型及其预防与干预研究[D]. 王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团体心理咨询对六年级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干预研究[D]. 王雪君.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6]版画作为艺术治疗的媒介研究[D]. 张亚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7]罗夏墨迹测验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困境及应对措施[J]. 李志楠,姚凤祯,于钦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0(05)
  • [8]美国生涯指导理论范式研究[D]. 冯嘉慧.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9]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现状分析与思考[J]. 邓占梅. 镇江高专学报, 2019(04)
  • [10]依恋风格对心理压力的影响 ——自我批评、依赖与愤怒表达的作用[D]. 莫李澄.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计算机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