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丹参口服液的药效作用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巩仔鹏,林朝展,韩立炜[1](2021)在《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浅析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药代动力学是研究中药复杂成分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是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用特点、组方机制等方面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中药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且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的多维复杂体系,使得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成为中药领域的难题。随着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从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情况来看,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向的申请项目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该文从近五年(2016—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简要分析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中药药代动力学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并重点分析研究热点、难点及不足之处,以期为从事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孙晓琦[2](2020)在《清热泻火合剂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清热泻火合剂处方来源于民间验方三焦泻火汤,由黄芩、苦豆根、山大黄、甘草、生石膏和滑石粉等药物组成。该方具有泻三焦郁热,止咳化痰,利咽之功效,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临床上用于治疗三焦郁热,咳嗽痰喘,咽喉肿痛,大便燥结等症。本课题旨在探索清热泻火合剂的提取和制备工艺,并进行质量控制和稳定性研究,为今后大规模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参照《中国药典》和《中国兽药典》2015年版的相关规定,在水提工艺的研究中,采取正交试验方法对加水量、煎煮次数以及煎煮时间三个因素进行考察,经数据分析获得并验证了该合剂的最佳提取工艺。用梯度法对成型工艺中的浓缩体积、p H、增溶剂用量分别进行了考察,通过对成型条件的优选,确定了制备工艺。在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中,建立了以处方中黄芩、苦豆根、山大黄、甘草四味药相关指标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通过系统适应性试验、线性关系试验、精密度试验、重复性试验、供试品稳定性试验、加样回收率试验、耐用性试验等,确定了清热泻火合剂中黄芩苷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并进行了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等稳定性研究。结果:清热泻火合剂的制备工艺为加入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5h,过200目药筛,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700m L,加入0.2%山梨酸钾,调节p H范围至4.5~5.5,加入稀释10倍的吐温-80溶液14m L,加热回流30min,冷却沉淀72h后分装为每瓶100m L。质量控制研究中确定了黄芩、苦豆根、山大黄、甘草的薄层色谱法为定性鉴别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合剂中黄芩苷的含量,黄芩苷在0.12~0.96μg范围内线性回归方程为:Y=51.4728X-0.3712,r=1.000,加样回收率为98.22%,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合理可行。三批中试样品含量测定RSD在2%以内,清热泻火合剂中黄芩苷含量不得低于1.4175mg·m L-1。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清热泻火合剂在高温、高湿和强光条件下各指标较稳定;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均表明合剂稳定性较好,有效期可暂定为12个月。结论:确定了清热泻火合剂的制备工艺,该工艺合理可行,易于操作且成本较低。制定了初步的质量标准,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苷含量,其测定方法灵敏度高、测定精确、重复性好,确定了黄芩、苦豆根、山大黄、甘草的薄层鉴别方法,该方法具有专属性强、操作简便的特点。稳定性考察表明成品稳定性较好,为控制其产品质量提供了依据。
任瑞花[3](2020)在《栽培丹参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快速活性测定研究》文中认为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是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属(Salvia)的一种主要以根及根茎入药的草本植物,其种质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本文以国内30个地区的共42个丹参居群为材料,考察了其种子形状、大小及部分农艺性状;对其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与分析;对丹参有效成分丹参酮和丹酚酸合成途径中的6个关键酶基因: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HMGR)、1-去氧木糖-5-磷酸合酶基因(DXS)、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基因(DXR)、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迷迭香酸合酶基因(RAS)和酪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TAT)的c DNA序列或基因序列设计兼并同源引物,分段克隆42个居群的相应基因组基因,以供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四川红原白花丹参为材料,初步探索了丹参种子活力快速测定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居群丹参种子形态、大小及部分农艺性状观测42个丹参居群的种子考种测定表明:其长径范围为2.404.05mm,短径范围为1.013.00mm,长短径比范围为1.082.99mm,千粒重范围为1.2412.75g;种子形状有四种:扁卵形、椭圆形、三棱状长卵形、长卵形,而田间种植收获的丹参种子均为扁卵形,且要小的多;不同居群丹参植株间形态相似,而居群W-SCHY-W-1特殊,其叶片和花冠比其余居群大,为典型的大白花。2.不同居群丹参内转录间隔区(ITS)的遗传多样性分析42个丹参材料ITS序列分析表明:其ITS1区、5.8S区和ITS2区分别为200229bp、164bp和226229bp;ITS1有19个变异位点,5.8S区没有序列差异,ITS2区有37个变异位点;42个栽培丹参居群中有3个居群的SNP指纹,即W-SCHY-W-1、V-YNLJ-V-1和W-SXYA-V-3,其中W-SCHY-W-1和V-YNLJ-V-1尤其富含SNP变异位点,居群W-SXYA-V-3有4个SNP变异位点,居群V-HBCD-V-3、W-HBJM-V-1和W-GZ-V-2多1个共同的缺失位点,而其余36个丹参居群的ITS序列高度保守。3.栽培丹参有效成分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遗传多样性分析克隆的42个栽培丹参有效成分合成关键酶基因的结果与序列分析表明:Sm HMGR基因全长约1656bp,不含内含子,42个材料中共有108个SNP变异位点,变异率为6.52%;Sm HMGR外显子拼接序列编码552个氨基酸,共有35个氨基酸变异位点。Sm DXS基因全长约3383bp,由10个外显子与9个内含子组成,其外显子拼接序列长2192bp,共有48个SNP变异位点,变异率为2.19%;Sm DXS外显子拼接序列编码730个氨基酸,其编码的氨基酸共有33个变异位点;Sm DXS基因的内含子有224个SNP变异位点。Sm DXR基因全长约3806bp,由12个外显子与11个内含子组成,其外显子拼接序列长1375bp,共有47个SNP变异位点,变异率为3.42%;Sm DXR外显子拼接序列编码458个氨基酸,其编码的氨基酸共有27个变异位点;Sm DXR基因的内含子有578个SNP变异位点。Sm PAL基因全长约2767bp,由2个外显子与1个内含子组成,其外显子拼接序列长2118bp,共有51个SNP变异位点,变异率为2.41%;Sm PAL外显子拼接序列编码706个氨基酸,其编码的氨基酸共有46个变异位点;Sm PAL基因的内含子有1个变异位点。Sm RAS的基因全长约1431bp,由2个外显子与1个内含子组成,其外显子拼接序列1199bp,共有162个变异位点,变异率为13.6%;Sm RAS外显子拼接序列编码397个氨基酸,其编码的氨基酸共有90个变异位点;Sm RAS基因的内含子有139个变异位点,变异率为58.2%。Sm TAT的全长基因约2296bp,由6个外显子与5个内含子组成,其外显子拼接序列长1236bp,共有24个SNP变异位点,变异率为1.94%;Sm TAT外显子拼接序列编码412个氨基酸,其编码的氨基酸有4个变异位点;Sm TAT基因的内含子共有290个SNP变异位点。我们对7个所研究基因序列上的鉴别性指纹进行统计,发现有鉴别性SNP指纹的丹参居群有31个,鉴别率达74%,其中ITS基因区有3个丹参居群的指纹,6个关键酶基因中有29个丹参居群的指纹。克隆的6个基因的推定氨基酸序列差异统计表明,共有25个居群存在氨基酸序列的差异,这与42个居群的DNA鉴别性指纹统计结果高度一致。本研究还首次建立了各基因或推定氨基酸序列的系统发育树,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其系统发育关系。4.丹参种子活力快速测定方法本研究以四川红原白花丹参为材料,采用溴麝香草酚蓝法(BTB)快速测定其种子活力,同时进行类原位萌发和常规萌发试验,结果表明BTB估算的种子活力与类原位萌发率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9835x+1.8595,R2=0.996;BTB法估算的种子活力与常规萌发率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3471x+51.95,R2=0.9719,BTB法可以快速测定丹参种子的活力。
徐春阳[4](2019)在《丹酚酸A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丹酚酸A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保护作用,并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采用自发性2型糖尿病KK-Ay小鼠给予丹酚酸A(0.3、lmg·kg-1)灌胃给药8周,观察小鼠体重、24h进食进水量、血糖、血脂、热痛阈、机械痛阈及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扫描电镜检测坐骨神经髓鞘的超微结构变化,观察坐骨神经组织结构以及神经功能相关蛋白外周髓磷脂(P0)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大鼠雪旺细胞(RSC96)建立高糖损伤模型,给予丹酚酸A体外孵育,观察氧化应激及线粒体功能的变化;RT-PCR检测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报告基因、RT-PCR联合高内涵筛选、Western blot及计算机分子对接方法全面评价丹酚酸A对Nrf2启动子活性、转录水平、核转位、对Keap1/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丹酚酸A与Nrf2蛋白活性位点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丹酚酸A能有效改善KK-Ay小鼠糖脂代谢异常;提高KK-Ay小鼠的机械痛阈,增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减轻受损的坐骨神经髓鞘的超微结构变化,上调P0和NGF蛋白的表达。丹酚酸A体外孵育可明显保护高糖损伤的雪旺细胞活力,减少活性氧(ROS)的产生,降低总抗氧化能力(ABTS),降低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和丙二醛(MDA)含量,上调抗氧化基因Sod、Gpx1 mRNA的表达。丹酚酸A显着下调高糖损伤RSC96细胞中Mcp1、Icam1、116、Tnfα、Cox2等炎症因子mRNA表达;增加线粒体含量,促进线粒体ATP产生,恢复线粒体膜电位,减少线粒体ROS的产生从而改善线粒体功能。丹酚酸A可明显抑制Nrf2启动子活性,下调Nrf2 mRNA表达水平,却促进Nrf2核转位,同时证实丹酚酸A可与Nrf2蛋白的多个活性位点直接结合。综合上述结果,丹酚酸A具有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Nrf2介导的抗氧化应激、抗神经炎症及改善线粒体功能有关。作为保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丹酚酸A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刘辰[5](2019)在《日本汉方药与我国中成药的应用指导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药学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学科。其中,古代经典名方是我国中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名方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对促进我国古代经典名方的应用与发展,对中医药学的国际化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政策层面,随着“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和“第一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等国家政策条例的颁布,经典名方的应用及其相关研究已成为现阶段的重点任务,包括关于经典名方的国家政策如何有效落地;经典名方的开发如何与市场有效接轨;如何对各相关环节进行梳理和研究等工作。在市场层面,经典名方在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受到极高的重视,市场应用非常普遍。例如,日本汉方药的产业化发展,对我国经典名方的保护与发展必将产生一定影响。近年来,日本汉方药企业和科研机构仍在努力抢注汉方药的国际专利和知识产权,推广日本汉方药的国际化应用范围。我国作为经典名方的原创国,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2017年中国平安启动了对日本津村的收购计划,有望以10%的股份占有率成为津村第一大股东,这标志着经典名方的市场已达到一个新的成熟度。在研究层面,对古代经典名方的研究,在我国一直以来集中在产业、专利、质量、临床等方面,缺乏针对应用普及方面的整体性研究。因此,鉴于上述条件,开展经典名方应用层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对落实国家对经典名方开发和发展的政策提供参考,尤其是在名录的颁布和说明书标准完善方面;其次,为相关企业的研发、市场化提供依据和具体内容信息;再次,提出经典名方应用研究的新思路,完善其研究体系抛砖引玉。本研究选取128品目的汉方制剂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我国中成药相关现状及已颁布的100经典名方目录和方剂学教材中的主方等,以具体内容列表与基础分类统计对比等方式,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1)经典名方名录的选择策略;(2)药品说明书主要内容的表述及对接方式;(3)剂型策略;(4)国家级经典名方指导手册的制定思路;(5)对感冒类用药、胃肠类用药、妇科用药和儿科用药四类重要的品类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市场研究。提出结论如下:(1)经典名方名录的选取应细分品类、有重点的进行。应予以考虑经方的价值,对感冒类用药、胃肠类用药等重点领域予以优先,对妇科类、儿科类具有典型人群特点的用药予以明确和优先;(2)经典名方药品命名标准应完善,对已上市和新颁布的药品进行梳理,在命名中统一经典传承;(3)我国现有中成药说明书的“成分”项中缺乏具体剂量、比例,该部分涉及专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制约经典名方应用普及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可以创建经典名方产品优势的重要环节;(4)经典名方是中医药的瑰宝,更是当下“中国制造”涵义下的典型品牌,建立国家级标准数据库及指导手册,作为相关政府、企业、医疗机构及从业人员、大众甚至国际的标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5)经典名方的应用与普及关乎我国中医药传承的品牌,关乎整个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关乎人类的健康事业,应建立国家级品牌战略,从专业教材内容到国家颁布的经典名方名录,再到企业经典名方产品应有统一的核心,建立常见病证有经典名方可用,医疗及相关终端有经典名方可买,各方团体有国家级统一标准可查的经典名方的应用于发展普及之路。
谢远平,赵颖,王永洁,刘鑫,刘欣妍,吴清[6](2019)在《治疗骨质疏松的丹参有效部位提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优选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的丹参有效部位及提取工艺参数。方法采用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来比较丹参不同提取物治疗效果,并进行工艺初选;采用综合评分法对醇提浓度进行筛选,采用L9(34)正交表进行正交实验,以不同实验方案的丹酚酸B、丹参酮ⅡA的转移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乙醇浓度、溶剂倍量、提取时间对醇提取工艺的影响;比较研究提取次数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丹参有效部位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加10倍量60%乙醇,提取2次,每次2 h。与水提组比较,双提组和醇提组的Tb.Ar、Tb.Th具有显着性差异,而双提组和醇提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选择丹参醇提工艺。结论优选的工艺合理、稳定、可行,为防治骨质疏松的丹参及含有丹参的制剂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李娜[7](2018)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进展研究》文中指出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心肌坏死所致。一般心绞痛患者发作时常有前胸疼痛症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明显缓解,临床上治疗也以药物为主。随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等老年疾病的逐年上升,严重危害老年人口生命健康,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心绞痛属于常见疾病,发展速度快,需要及时治疗。临床表现为气喘、休克甚至心力衰竭。近些年由于人们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临床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心脏负荷,提高心功能分级成为研究重点本文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中西医治疗现状和发展进行综述。
战戈[8](2018)在《泰山丹参种质资源的评价与优良种质的筛选》文中研究说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属于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干燥的根及根茎是我国重要的大宗药材,具有非常重要的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泰莱山区是山东丹参的道地产区,泰山周边的丹参资源较为丰富。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病人的逐年增加,目前丹参药材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但由于丹参生长环境的不断恶化,野生丹参资源不断减少。因此急需开展泰山周边丹参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等研究,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对其进行保存,进而为扩大丹参种质资源和丹参遗传改良研究奠定基础。山东是丹参道地产区,泰莱山区是山东丹参的道地产区之一,种质资源较为丰富,比如此区域所生产的白花丹参就是种下的一个优异变型,具有重要的医药和经济价值。在山东,丹参品种中的优良品种较少,育种进程比较缓慢,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本项目拟通过收集泰山周边地区野生丹参种质资源,在进行种植保存的基础上,结合性状调查和药效成分含量检测,开展泰山周边野生丹参种质资源评价研究,充分了解泰山周边野生丹参种质特点,分析泰山丹参种质的利用价值。研究结果有利于加强道地产区丹参特有资源的保护以及开发利用,为山东道地产区持续培育适应性强的丹参新品种奠定物质基础。本研究以泰山地区丹参资源为调查对象,收集了来自泰山野生居群的丹参种质,利用无性繁殖技术进行扩繁保存,共保存种质50份。利用形态学性状调查、药效成分含量测定、分子标记技术等研究了这些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表现和遗传差异,并从中筛选出3个优良品系。主要结果如下:泰山丹参种质在地上部植株特征、根产量和药效成分含量方面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其中分枝数量变异丰富,为少分枝、紧凑型密植丹参品系提供了选择基础;其次根鲜重变异丰富,选择范围较大,为高产品系的选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绝大多数泰山丹参当中的丹参酮类成分含量超过了药典中的标准,并且发现丹参酮类含量在这些资源中具有更大的变异系数(33.33%-52.17%),反映出更大的遗传多样性,为丹参品系提供更广泛的变异类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从丹参根产量4个性状之间与3种丹酚酸成分含量之间与3种丹参酮类成分含量之间的关系看出,均呈现出显着或着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丹参的分枝数、花轮数与根条数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些说明了对根条数的选择可间接利用地上部的分枝数和花轮数进行快速鉴定、为简化鉴定条件提供了依据;利用农艺性状进行的泰山丹参种质的聚类分析表明,并将这50份材料划分成5类,每一类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并从这些材料中选出2个高产品系和1个优质专用型丹参品系;对泰山丹参种质采用基因组SSR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有17个SSR标记扩增出36条多态性条带,显示遗传多样性系数为0.3066,说明泰山丹参具有非常丰富的多样性。研究结果为了解掌握泰山周边丹参资源及其特点,开发道地产区独特丹参品种、保护特有资源提供基本依据。
冯维东[9](2018)在《响应曲面法优化复配絮凝中药水提液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纯化精制技术是保证中药液制剂安全、有效、卫生的基础之一。中药现代化对以醇沉为主的传统技术提出更高的改革要求,随之而来的絮凝技术被予以行业的希望之星。在基于单一絮凝法在中药除杂效果欠佳的情况下,本文通过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的复配絮凝法对消炎退热原药水提液进行了除杂净化探究,并分析了复配絮凝剂的协同作用和絮凝技术的选择性表达机理。文章主要以消炎退热原药水提液纯化过程中有效成分秦皮乙素的保留率(RT)和药液中杂质蛋白质的去除率(RM),以及絮凝后药液上清液的浊度(ST)为指标来确定絮凝工艺的条件。通过研究筛选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絮凝剂的复配方案,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絮凝剂复配投加量(CM)、絮凝温度(TO)、搅拌桨叶轮线速度(SF)和搅拌时间(tf)对絮凝效果的影响。通过对絮凝药液粒径分布图和显微形貌图的对比分析,研究了絮凝技术的选择性表达机理,以及不同絮凝机理成形的絮体强度的观察判断。絮凝机理的选择性表达在药液粒度分布中呈现跨粒径分区沉降现象。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的协同作用表现为壳聚糖捕捉小粒径颗粒,壳聚糖季铵盐捕捉大粒径颗粒,并且在复配比为2:1的投料下,药液中位径D50=3.738μm,得到絮凝药液微观形貌呈小粉末状,均匀单一,各项指标均良好。利用MINTAB软件对药液保留率和杂质去除率,建立数学模型得到回归方程,并通过方差分析(ANOVA)和残差误差分析确定简化模型。对简化模型进行等值线和响应曲面分析,以药液保留率和杂质去除率为响应变量,得到各实验因子及其二阶交互效应的显着性水平。最后通过响应优化器得到复合合意性D=0.7303的优化工艺,优化结果为 CM=1.150,TO=50℃,SF=500r/min,t tf2min。该条件下 RT=87.60%,RM=88.29%。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复配用于消炎退热中药水提液除杂工艺对实际生产具有参考意义。
孟庆卿[10](2017)在《丹参提取、浓缩及喷雾干燥过程的工艺研究与相关参数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对丹参制剂过程涉及到的前处理工艺进行筛选和优选,确定丹参的提取、浓缩及喷雾干燥的工艺,为中药丹参制剂的规范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对提取、浓缩和喷雾干燥产物的物理性质进行研究,构建物性参数的相关数学模型,完善中药丹参制剂的质量评价体系;对物性参数研究意义进行拓展,为物性参数研究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基础。2.方法:(1)运用HPLC方法,分别建立了中药丹参中的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及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2)采用HPLC方法,考察了不同提取方式和浓缩方式下丹参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差异,并采用SAS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方差分析。(3)采用浮子式密度计,分别多次测定丹参提取液和浓缩液的密度;用阿贝折射仪,考察提取液和浓缩液的白利度;用旋转黏度计,比较丹参水提液和丹参醇提液的黏度;采用导热系数仪,分析比较不同浓度和温度下丹参水提液和丹参醇提液的导热系数;采用比热容测定仪,考察不同浓度下丹参水提液或醇提液及其浓缩液的比热容。(4)采用Excel和Origin画图软件,针对相关实测物性参数数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1stOpt数据分析软件,对相关物性参数实测值进行二元非线性拟合或二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MATLAB仿真软件,模拟绘制出相关物性参数的响应面。(5)采用单因素分析和Box-Behnken Design中心组合响应曲面实验,考察丹参水提取液和丹参醇提取液的喷雾干燥过程的得粉率和含水量变化,比较粉末粘壁率差异。(6)采用卤素快速水分测定仪,测定丹参水提液喷雾干燥粉末和丹参醇提液喷雾干燥粉末的含水量;运用环境扫描电镜,考察喷雾干燥产物的形态和粒径;运用休止角测定仪,测定粉末休止角;采用手动振摇法测定粉末松密度和振实密度,计算压缩度;考察不同湿度环境下丹参粉末的吸湿性。3.结果:(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建立出丹参药材的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方法,计算得到的丹参酮ⅡA回归方程为:Y= 6462576 X-11003(r = 0.9999),丹参酮ⅡA的线性范围为0.032~0.640μg。得到的丹酚酸B的回归方程是:Y= 1166190 X+21684(r = 0.9999),丹酚酸B在0.700~11.200μg范围关系内线性关系良好。(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了不同提取溶剂的回流提取效率,确定60%乙醇回流和水回流的提取方式。考察提取液在不同浓缩过程中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变化,发现减压浓缩转移率高,且浓缩过程中成分的含量变化不大。(3)分别测定了丹参提取液的各物性参数,构建相关数学模型。拟合出密度-生药浓度及白利度-生药浓度的方程,确定白利度作为表征浓度的方法;建立了丹参提取液的黏度-浓度的关系模型:η = ABC、黏度-温度的关系模型:η = AeB/T,以及黏度与浓度、温度三者的关系模型:η=cexp(Ea/RT+dC+fC2);确定丹参提取液的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模型:λ=a-bT 导热系数与浓度的关系模型:λ=a-bC 导热系数与温度、浓度三者间关系模型:λ=a-bC-cT-dCT 确定提取液比热容与浓度关系模型:cP=a-bC。(4)根据物性参数数据,计算丹参水提液和丹参醇提液的热扩散率和普兰特准数,并分析其规律,推导雷诺准数和努赛尔准数,并分析其应用意义。(5)根据响应曲面法优化结果,得到丹参水提液喷雾干燥工艺:料液密度1.15 g/cm3,进风温度200℃,进料速率40r/min,丹参醇提液喷雾干燥工艺:料液密度1.13g/cm3,进风温度160℃,进料速率45r/min。考察粘壁状况,发现丹参醇提液喷雾的粘壁状况要较水提液的严重。(6)比较丹参水提液喷雾干燥粉末和丹参醇提液喷雾干燥粉末的各物性参数,结果表明:丹参水提液喷雾干燥粉末的含水量(5.82%)小于丹参醇提液喷雾干燥粉末含水量(6.52%),且粒径更小,流动性较小,但不同湿度环境下的吸湿性均较大。4.结论:所建立的对于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进行含量测定的方法,专属性较强,重复性良好,可以用于丹参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以及质量控制;对丹参提取、浓缩和喷雾干燥过程的物性进行测定,方法科学有效且简单精确;构建的物性相关模型方程拟合较好,能够很好地表征其物性的变化规律;确立的最优喷雾干燥工艺快速高效,且产品质量较佳;粉末特性参数的测定准确有效,其对于制药过程的物性分析、热力学分析、流体动力学分析、生产过程控制及生产设备的选型或设计等具有指导意义。
二、复方丹参口服液的药效作用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丹参口服液的药效作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浅析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近五年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向项目资助情况 |
1.1 申请与资助概况 |
1.2 项目资助类别与资助经费 |
2 资助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
2.1 中药药效物质体内过程研究 |
2.1.1 中药活性成分的体内过程研究 |
2.1.2 中药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
2.1.3 有毒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2.2 基于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表达调控的研究 |
2.2.1 中药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研究 |
2.2.2 中西药的相互作用与中药配伍研究 |
2.3 中药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结合模型研究 |
2.3.1 基于PK-PD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2.3.2 基于PK-PD的中药作用机制研究 |
2.4 与肠道菌群相关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
2.5 中药新制剂药代动力学研究 |
3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向申请项目存在的问题 |
3.1 符合中药自身特征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评价技术体系较少 |
3.2 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有待加强 |
3.3 基于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的中药体内过程调控机制和中西药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有待持续深入 |
3.4 中药的PK-PD结合模型研究需要强化 |
3.5 中药毒代动力学研究需要重视 |
4 结语与展望 |
(2)清热泻火合剂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清热泻火合剂的提取工艺研究 |
1.试药与仪器 |
1.1 试剂与药品 |
1.2 仪器 |
2.方法与结果 |
2.1 提取溶媒与方法的确定 |
2.2 正交试验设计 |
2.3 提取方法 |
2.4 黄芩苷含量的测定 |
2.5 干膏收率的测定 |
2.6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7 提取工艺验证试验 |
3.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清热泻火合剂的成型工艺研究 |
1.试药与仪器 |
1.1 试剂与药品 |
1.2 仪器 |
2.方法与结果 |
2.1 浓缩工艺考察 |
2.2 防腐剂的选择 |
2.3 pH的考察 |
2.4 增溶剂的考察 |
2.5 确定制备工艺 |
2.6 中试试验 |
3.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清热泻火合剂的质量控制研究 |
1.试药与仪器 |
1.1 试剂与药品 |
1.2 仪器 |
2.方法与结果 |
2.1 性状 |
2.2 薄层鉴别 |
2.3 检查 |
2.4 含量测定 |
3.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清热泻火合剂的稳定性研究 |
1.试药与仪器 |
1.1 试剂与药品 |
1.2 仪器 |
2.方法与结果 |
2.1 影响因素试验 |
2.2 加速试验 |
2.3 长期试验 |
3.小结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汤剂的改革与主要新剂型的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栽培丹参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快速活性测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丹参简介 |
1.1.1 丹参的生物学特征 |
1.1.2 丹参药用价值 |
1.1.3 丹参的产业发展现状 |
1.2 丹参种质资源研究 |
1.2.1 种质资源概述 |
1.2.2 丹参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3 丹参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4 丹参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研究现状 |
1.4.1 丹参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及相关酶的研究 |
1.4.2 甲羟戊酸(MVA)途径 |
1.4.3 脱氧木酮糖-5-磷酸(DXP)途径 |
1.4.4 丹酚酸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及相关酶的研究 |
1.5 丹参种子活力快速测定研究进展 |
第2章 序言 |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第3章 不同居群丹参部分农艺性状的比较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3.1 丹参种子形态、大小的比较 |
3.3.2 重庆种植的不同居群丹参形态表现 |
3.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丹参种子外观形态的比较 |
3.4.2 不同居群的丹参种子大小的比较 |
3.4.3 不同居群的丹参种子千粒重的比较 |
3.4.4 重庆种植不同居群丹参的苗期形态的观察 |
3.4.5 重庆种植不同居群丹参花色的观察 |
3.4.6 重庆种植收获的丹参种子外观形态的比较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丹参居群内转录间隔区(ITS)遗传多样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 |
4.3 引物及试剂、仪器设备 |
4.3.1 引物及试剂 |
4.3.2 仪器设备 |
4.4 试验方法 |
4.4.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4.4.2 DNA的检测 |
4.4.3 PCR扩增 |
4.4.4 PCR产物测序 |
4.4.5 序列数据处理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不同丹参居群基因组DNA的提取检测 |
4.5.2 不同丹参居群ITS扩增检测 |
4.5.3 丹参ITS序列特征 |
4.5.4 不同居群丹参ITS的核苷酸变异分析 |
4.5.5 基于丹参ITS序列的系统树 |
4.6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栽培丹参有效成分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 |
5.3 引物及试剂、仪器设备 |
5.3.1 引物及试剂 |
5.3.2 仪器设备 |
5.4 试验方法 |
5.4.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5.4.2 PCR扩增 |
5.4.3 PCR产物测序 |
5.4.4 序列数据处理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不同丹参居群SmHMGR基因的PCR扩增 |
5.5.2 丹参SmHMGR基因的序列分析 |
5.5.3 基于丹参SmHMGR基因序列的系统树 |
5.5.4 不同丹参居群SmDXS基因的PCR扩增 |
5.5.5 丹参SmDXS基因的序列分析 |
5.5.6 基于丹参SmDXS基因序列的系统树 |
5.5.7 不同丹参居群SmDXR基因的PCR扩增 |
5.5.8 丹参SmDXR基因的序列分析 |
5.5.9 基于丹参SmDXR序列的系统树 |
5.5.10 不同丹参居群SmPAL基因的PCR扩增 |
5.5.11 丹参SmPAL基因的序列分析 |
5.5.12 基于丹参SmPAL序列的系统树 |
5.5.13 不同丹参居群SmRAS基因的PCR扩增 |
5.5.14 丹参SmRAS基因的序列分析 |
5.5.15 基于丹参SmRAS序列的系统树 |
5.5.16 不同丹参居群SmTAT基因的PCR扩增 |
5.5.17 丹参SmTAT基因的序列分析 |
5.5.18 基于丹参SmTAT序列的系统树 |
5.6 小结与讨论 |
第6章 丹参种子活力快速测定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试剂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试剂 |
6.3 试验方法 |
6.3.1 溴麝香草酚蓝法 |
6.3.2 类原位萌发试验 |
6.3.3 常规萌发试验 |
6.3.4 发芽势和发芽率的测定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BTB试验结果 |
6.4.2 BTB法估算丹参种子生活力 |
6.4.3 BTB法快速测定丹参种子活力后的类原位萌发试验结果 |
6.4.4 丹参种子常规萌发试验结果 |
6.4.5 丹参种子活力BTB快速测定与其类原位萌发和常规萌发的相关性分析 |
6.5 小结与讨论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丹酚酸A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丹参的研究进展 |
1.1.1. 丹参的来源 |
1.1.2. 丹参的主要成分 |
1.1.3. 丹参的药理作用 |
1.2. 丹酚酸A研究进展 |
1.2.1. 丹酚酸A的来源 |
1.2.2. 丹酚酸A的药理作用 |
1.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
1.3.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 |
1.3.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丹酚酸A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KK-Ay小鼠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学评价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动物 |
2.2.2. 药品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给药及分组 |
2.3.2. 进食进水量检测 |
2.3.3. 禁食血糖检测 |
2.3.4. 糖耐量检测 |
2.3.5. 果糖胺含量检测 |
2.3.6. 血脂检测 |
2.3.7. 血流动力学检测 |
2.3.8. 热缩足阈检测 |
2.3.9. 机械缩足阈检测 |
2.3.10. 坐骨神经肌肉传导速度检测 |
2.3.11. 坐骨神经干神经纤维超微结构观察 |
2.3.12. 免疫组化检测 |
2.3.13. 统计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丹酚酸A对KK-Ay小鼠一般指标的影响 |
2.4.2. 丹酚酸A改善糖尿病KK-Ay小鼠坐骨神经功能 |
2.5. 本章小结 |
3. 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仪器与试剂 |
3.2.2. 细胞 |
3.2.3. 引物 |
3.3. 实验方法 |
3.3.1. 大鼠雪旺细胞的培养 |
3.3.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 |
3.4. 实验结果 |
3.4.1. 高糖对RSC96细胞活力的影响 |
3.4.2. AGEs对RSC96细胞活力的影响 |
3.4.3. 高糖损伤RSC96细胞活力 |
3.4.4. 高糖下调RSC96细胞神经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 |
3.4.5. 高糖上调RSC96细胞神经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 |
3.4.6. 高糖促进RSC96细胞凋亡 |
3.5. 本章小结 |
4. 丹酚酸A对高糖损伤RSC96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引物 |
4.2.3. 抗体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活力的检测 |
4.3.2. 神经功能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 |
4.3.3. 神经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 |
4.3.4. 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检测 |
4.3.5. 炎症相关基因的检测 |
4.3.6. 线粒体功能的检测 |
4.3.7.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4.3.8. Western Blot |
4.3.9. 高内涵检测 |
4.3.10. 分子对接 |
4.4. 实验结果 |
4.4.1. 丹酚酸A保护高糖损伤的RSC96细胞 |
4.4.2. 丹酚酸A上调高糖损伤RSC96细胞神经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 |
4.4.3. 丹酚酸A对高糖损伤RSC96细胞氧化应激的作用 |
4.4.4. 丹酚酸A抑制高糖损伤RSC96细胞引起的神经炎症 |
4.4.5. 丹酚酸A对高糖损伤的RSC96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
4.4.6. Nrf2介导丹酚酸A对高糖损伤RSC96细胞的保护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5.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日本汉方药与我国中成药的应用指导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经典名方应用研究概述 |
第二节 研究背景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四节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日本汉方药与我国中成药对比分析 |
第一节 出典 |
第二节 说明书对比 |
第三节 剂型 |
第四节 整体指导手册 |
第三章 细分市场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概况 |
第二节 感冒类用药 |
第三节 胃肠类用药 |
第四节 妇科用药 |
第五节 儿科用药 |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治疗骨质疏松的丹参有效部位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方法学考察 |
2.1.1 丹酚酸B、丹参酮ⅡA的色谱条件 |
2.1.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1.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1.4 专属性考察 |
2.1.5 线性关系考察 |
2.1.6精密度试验 |
2.1.7 重复性试验 |
2.1.8 稳定性试验 |
2.1.9 加样回收试验 |
2.2 维甲酸致骨质疏松实验 |
2.2.1 动物分组 |
2.2.2 药物准备 |
2.2.3给药方法 |
2.3 药效试验结果 |
2.3.1 骨组织形态学指标观察[6] |
2.3.2 骨组织计量学指标分析[7] |
2.3.3 数据分析 |
2.4 工艺参数筛选 |
2.4.1 醇浓度范围的考察 |
2.4.2 正交实验设计 |
2.4.3 正交实验 |
2.4.4 验证实验 |
2.4.5 提取次数对比验证实验 |
3 讨论 |
(7)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西结合治疗 |
1.1 治疗现状 |
1.1.1 辨证论治 |
1.1.2 专方治疗 |
1.1.3 中成药治疗 |
1.1.4 针灸治疗 |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 西医治疗 |
3 治疗策略 |
4 小结 |
(8)泰山丹参种质资源的评价与优良种质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丹参种质资源 |
1.1.1 鼠尾草属种质资源 |
1.1.2 种内种质资源 |
1.1.3 选育的丹参品种或品系 |
1.2 丹参野生资源的保护和评价 |
1.3 丹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1.3.1 丹参的化学成分 |
1.3.2 丹参的药理作用 |
1.4 丹参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1.4.1 形态学标记 |
1.4.2 DNA分子标记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仪器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性状调查及测定 |
2.2.2 丹参DNA的提取 |
2.2.3 DNA浓度检测 |
2.2.4 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
2.3 数据处理 |
2.3.1 表型性状的处理 |
2.3.2 SSR分子标记的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泰山丹参种质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
3.1.1 地上部植株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
3.1.2 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1.3 药效成分含量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1.4 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1.5 基于农艺性状的丹参资源聚类分析 |
3.1.6 优良种质的筛选 |
3.2 泰山丹参种质资源的SSR标记分析 |
3.2.1 SSR引物多态性 |
3.2.2 泰山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3 泰山丹参的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泰山丹参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4.2 泰山丹参资源的种质特点 |
4.3 泰山丹参的利用价值 |
4.4 泰山丹参种质的保护策略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响应曲面法优化复配絮凝中药水提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中药分离精制技术概述 |
1.2.1 水提醇沉技术 |
1.2.2 高速离心技术 |
1.2.3 膜分离技术 |
1.2.4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
1.2.5 大孔吸附树脂技术 |
1.2.6 絮凝技术 |
1.3 絮凝技术在中药提纯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1 絮凝剂简介 |
1.3.2 选择性絮凝的研究机理和因素 |
1.3.3 复配絮凝的研究进展 |
1.4 响应曲面设计概述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2 实验路线和方法 |
2.1 实验试剂、仪器设备及药材 |
2.2 中药复方的基本物性 |
2.2.1 消炎退热原药水提液的制备 |
2.2.2 消炎退热原液粒径分布图 |
2.2.3 消炎退热原液显微镜形貌图 |
2.2.4 相对密度 |
2.2.5 浊度 |
2.3 指标物质标准曲线测量及方法 |
2.3.1 秦皮乙素含量测定 |
2.3.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4 絮凝剂的筛选 |
2.4.1 单一絮凝剂筛选 |
2.4.2 定量定比例的复配絮凝剂筛选 |
2.4.3 定量不定比例的复配絮凝剂筛选 |
2.5 正交试验设计 |
2.6 响应曲面设计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正交试验设计 |
3.1.1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及指标结果 |
3.1.2 有效成分秦皮乙素保留率的极差分析 |
3.1.3 杂质蛋白质去除率的极差分析 |
3.1.4 上清液浊度的极差分析 |
3.2 单因素实验 |
3.2.1 絮凝剂复配量对消炎退热水提液絮凝效果的影响 |
3.2.2 絮凝温度对原药水提液絮凝效果的影响 |
3.2.3 快搅速度对原药水提液絮凝效果的影响 |
3.2.4 快搅时间对原药水提液絮凝效果的影响 |
3.3 微观特性的分析 |
3.3.1 絮凝剂添加量对原液粒度的分布情况分析 |
3.3.2 絮凝剂添加量对原液微观形貌的分析 |
3.3.3 絮体成型 |
3.4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复配絮凝工艺优化 |
3.4.1 基于响应曲面法建立数学模型 |
3.4.2 保留率的响应曲面分析 |
3.4.3 去除率的响应曲面分析 |
3.5 保留率和去除率的响应优化设计 |
4 结论及展望 |
4.1 本文总结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5 参考文献 |
6 论文发表情况 |
7 致谢 |
附录 |
(10)丹参提取、浓缩及喷雾干燥过程的工艺研究与相关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一 丹参中化学成分研究及丹参的提取、浓缩、干燥工艺研究 |
1 丹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
2 丹参的提取方法研究 |
3 丹参提取物的浓缩工艺研究 |
4 丹参提取物的干燥工艺研究 |
二 物性参数研究现状及进展 |
1 中药提取过程的物性参数研究现状 |
2 中药提取液浓缩过程的物性参数研究现状 |
3 中药提取物干燥过程特性参数研究现状 |
4 物性参数研究在其他领域进展 |
三 液体和固体粉末特性参数的研究概况 |
1 流体物性参数 |
2 流体物理性质的传热研究应用 |
3 流体的重要准数关系式 |
4 固体粉末特性参数研究应用 |
前言 |
研究流程 |
第一章 丹参药材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丹参提取和浓缩过程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丹参提取液、浓缩液物性参数的测定与相关模型分析 |
1 仪器与试药 |
2 样品的制备 |
3 丹参提取液、浓缩液密度与白利度的测定与相关模型的建立 |
4 丹参提取液、浓缩液黏度的测定及相关模型的建立 |
5 丹参提取液、浓缩液导热系数的测定及相关模型的建立 |
6 丹参提取液、浓缩液比热容的测定及相关模型的建立 |
7 丹参提取液和浓缩液的热扩散率与准数关系式的分析 |
第四章 丹参提取液喷雾干燥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丹参喷雾干燥产物的特性参数研究与分析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一 实验结果及结论 |
二 创新点 |
三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复方丹参口服液的药效作用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浅析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J]. 巩仔鹏,林朝展,韩立炜. 中国中药杂志, 2021(04)
- [2]清热泻火合剂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D]. 孙晓琦.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3]栽培丹参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快速活性测定研究[D]. 任瑞花. 西南大学, 2020(01)
- [4]丹酚酸A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徐春阳.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5]日本汉方药与我国中成药的应用指导比较研究[D]. 刘辰.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2)
- [6]治疗骨质疏松的丹参有效部位提取工艺研究[J]. 谢远平,赵颖,王永洁,刘鑫,刘欣妍,吴清. 中南药学, 2019(03)
- [7]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进展研究[J]. 李娜. 中国医药科学, 2018(13)
- [8]泰山丹参种质资源的评价与优良种质的筛选[D]. 战戈.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 [9]响应曲面法优化复配絮凝中药水提液的研究[D]. 冯维东. 天津科技大学, 2018(04)
- [10]丹参提取、浓缩及喷雾干燥过程的工艺研究与相关参数分析[D]. 孟庆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