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培训综合基地暨集团化试点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余秀琴[1](2009)在《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中国经济转型已进入科学发展轨道,当今合作职业教育已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主流,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正稳步踏上新的历史征程。在新的环境中职业教育必须有新的发展特色。目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已提上政策议程,但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和解决。围绕着实践、理论、政策和策略这四个研究重点和特定环境中职业教育资源合作配置这条研究主线而展开,构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研究框架,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判断和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分析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历程、现状和问题;研究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创新;从政策系统、政策过程和政策内容角度分析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政策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从战略规划、组织变革、制度建设角度探讨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策略。重要研究结论有:其一,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经济转型期不同阶段合作职业教育的表现形式,提出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渐进性、方向性探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其二,从资源配置角度,分析了政府、市场与职业教育集团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过程中的新型资源配置关系,提出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好特定环境中职业教育资源合作配置问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合作培养。其三,从政策分析、战略规划、组织变革和制度经济学角度,重点分析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政策问题的认定和政策目标体系,及三大发展策略,提出了一揽子加快推进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保障和策略建议。主要研究创新点表现为两大层面:一是研究路径的创新:采取了“实践—概括—理论,经由政策和策略,再指导实践”的研究路径。二是部分研究观点的创新:1.丰富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概念体系。2.概括了五个新的理论观点。含职业教育资源合作配置理念;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四跨”利基论;职业教育集团与境俱进观;合作职业教育观以及组织集合体概念。3.构建了五个新的结构模型。含职业教育集团类型树;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环境分类及相应关系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目标架构;职业教育集团化组织设计架构以及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四层四维战略规划架构。4.梳理出三个新的演进路径。含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适应性探索的演进;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演进以及职业教育集团化政策问题的演进。5.确立了一条职业教育集团治理的首要原则,即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治理主客体责权利统一原则。6.提供了一个制度分析框架和一份政策建议稿。《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是笔者在参与“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重大课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研究工作背景下确立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经过历时两年的课题跟进、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理论探讨,应用了职业教育学、教育学、管理学、组织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策学等多学科观点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为加快推进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为职业教育集团利益相关者制定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政策,规划发展战略、设计组织结构和开展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龚森[2](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979-2011)》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历经了创办兴起、整顿充实、跨越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历程,高等职业教育在曲折中奋斗,在奋斗中成长,在成长中壮大,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为此,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从而以史为鉴,充分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推进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本论文采取文献研究法、因素分析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根据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和标志性事件,将其分为初步发展(1979-1989年)、整顿充实(1990-1999年)、跨越发展(2000-2011年)三个阶段进行研究,系统探讨每个历史阶段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各种动因和历史背景,全面考察了各个历史阶段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情况,并反思总结了每个阶段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贡献、存在问题与主要不足。最后,通过系统探究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历程,概括总结出六大特点和八条基本启示,并在国际国内高职改革发展宏观背景下分析了福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快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措施。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组,于志晶,刘海,程宇,张祺午,孟凡华,李玉静,周晶,房巍[3](2017)在《“十二五”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重大政策举措评估报告》文中认为中国正在举办着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这个庞大的系统在同整个国家一道加快迈向现代化的进程。政府主导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式,政策推进是政府主导的主要内容。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政策推动情况,分析和总结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推动的主要特点和体系构架,为展开政策讨论提供逻辑基础;遴选和判断"十二五"以来国家出台的重大职业教育政策,并对其政策系统进行分析,建立起国家战略—政策要点—具体措施之间的关系;对遴选出的6方面重大政策的执行成效做出分析评价,找出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职业教育政策推进情况做出总体分析评价;研究未来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走向,为提出重大政策建议提供分析基础;对未来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政策设计与推动提出建议,包括对一些重大战略做出转型调整的建议和主要政策包组成内容的建议。
本刊编辑部[4](2007)在《这五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大事记》文中研究说明2002年10月到2007年10月,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的这5年,毫无疑问是当前中国又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周期,也是中国教育又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周期。这5年,中国共产党徐徐拉开一场大规模社会重建的帷幕,重振东北,中部崛起,建设新农村……一个个政策兴奋点,围绕科学发展、实现和谐这个宏大主题次第推开。这5年,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成为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眼点,成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命题。这5年,全国教育战线在注重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推进教育公平、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方面下大气力,使我国教育事业出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局面:各级教育的入学率不断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到10年以上;在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的同时,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这5年,职业教育正在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成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02年、2004年和2005年,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这5年,"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使职业教育办学的路子越走越宽,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显着增强。各级职业学校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国家组织实施了"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四大工程。这5年,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大力加强。国家相继启动实施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2005、2006年连续两年分别扩招100万人。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48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810万人,创历史最高记录。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计划再扩大50万人,从而实现招生800万人的目标。……党的十七大已经胜利召开。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推出这期专题,希图站在十七大的时间原点上,回望中国共产党5年执政之路,审视十六大以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走向;在历史的脉络中,勾勒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图谱,并与读者一起想象未来5年之中国,未来5年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李珍珍[5](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文中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以及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需要而做出的战略抉择。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精准对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服务“三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过了40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如政府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关怀、建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网络、举办了一些项目工程、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办学模式,但不可否认,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均衡、学历教育目标定位异化、非学历培训有效供给不足、农村职教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体制机制运行不畅通等等。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实现,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致力于推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总体概述。首先,阐释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其次,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新使命。第三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从政策层面、教育机构网络、项目工程、组织形式和办学模式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第四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一是制度建设不健全;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三是职业学校目标定位的异化;四是非学历培训供需脱节;五是资源配置不到位;六是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七是社会化参与机制尚未建立;八是评价机制欠完善。第五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推进策略。主要从八个方面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策略: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建设;二是服务于乡村振兴,以各类人才为目标导向;三是加强学历教育改革,体现特色化;四是加强非学历培训改革,提高有效供给;五是加强资源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六是建立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制;七是调动社会多方力量服务于农村职业教育,推进公共治理;八是加强质量监控,健全评价机制。
于晨[6](2019)在《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研究》文中指出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促使校企合作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代表性政策。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成效与走向,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育人水平的稳定与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以回顾总结政策变迁历程为契机,准确认识和系统把握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是实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合理有序变迁的基本前提。本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及其变迁历程”为研究对象,遵循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坚持宏观层面方法论与微观层面分析技术的协同运用,在对政策演进历史分期、主要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释分析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条件,并据此提出若干优化政策变迁路径的对策建议。改革开放后四十年间,国家政策实践在不同时期分别呈现出三种“范式”:从上世纪末之前国家总体性控制下校企一体共生的行政推动,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间与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相伴随的促校联企改革攻坚,再到当前以校企一体化办学、多元协同共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探索。不同政策范式对于如何看待校企双方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稳定与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均存在显着的差异。以上述政策范式变化为依据,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年至1998年间的“校附行企、一体共生”阶段;1998年至2010年间的“校主企辅、促校联企”阶段;2010年至今的“校企同主、多元共治”阶段。不同阶段政策在类别形态、要素构成和变革强度等方面,呈现出由纲领性、散点式政策条文向系统与专门化政策体系发展,由权威命令与系统变革工具为主向多元工具协同应用转变,由依附共生范式变革后的渐进性调整向双主协同范式演进的特征。政策的产生及调整,归根结底是身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部门所作出的抉择。政府作出相应抉择的动力,一方面源自其所处环境的压力机制,另一方面则源自其自身的能动机制。长期以来,不同学者分别从上述两类机制入手,形成了社会中心论与国家中心论两种差异化的政策变迁解析路径。本研究综合运用政策网络、政策(政府)过程、新制度主义等多学科理论,基于“制度—场域—行动者”的辩证视角,构建政策变迁的“场域—学习”解释分析框架。该框架将“政策制定与执行场域”、“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确立为核心解析变量,力求从中央政府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所处环境的压力机制及其自身的能动机制层面,系统探讨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条件,从而实现国家中心论与社会中心论两种差异化解析路径的有机整合。通过应用该框架,本研究发现,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结构性因素和行动者能动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政、行、企、校等各类关键行动者(公私组织)之间,因“权威”、“资金”、“信息”、“组织”、“合法性”等资源的彼此依赖而形成特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构成“政—政”、“政—行”两个政策制定场域和“央—地”、“企—校”两个政策执行场域。“政—政”制定场域涉及国务院系统内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决策关系。“政—行”制定场域涉及国务院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国家行业管理中介机构之间的分级决策或合作治理关系。上述政策制定场域的运作与变革主要受到国家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等制度的影响。“央—地”执行场域涉及中央政府(国务院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事权关系。“企—校”执行场域涉及各类企业与中高职院校之间的办学合作关系。上述政策执行场域的运作与变革,主要受到国家税收分配、财政支付、产业经济、教育行政、劳动就业等制度的影响。政策制定与执行场域的持续运作与深刻变革,会对中央职能部门的决策与行为产生特定的压力机制,并引发校企合作政策在形态类别设置、工具选择运用乃至范式层面不断发生变迁。与此同时,作为具有自主能动性的“国家行动者”和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中央职能部门在特定制度结构性因素和场域关系性因素的影响下,会基于自身的角色定位与目标偏好,主动开展先期循证性学习、局部试验性学习、事后改进性学习,以引导和持续推动国家政策创新发展。这种中央职能部门的能动机制,为校企合作政策过程附加了源源不断的作用力,将国家政策实践限定在中央可控范围之内,并确保其始终具备旺盛的变革驱动力与发展调适力。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优化路径的择定,必须高度关注上述影响政策场域运作变革、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的主客观条件。国家应通过必要的制度设计,引导政策场域的有序运作与良性变革,并完善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的组织程序。具体对策建议包括:强化全国人大与政协的顶层设计权能;优化中央跨部门协同决策的组织机制;保持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扶持效力;完善全国性行业协会的社会中介职能;健全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配套制度供给;破解局部试验性学习开展的现实瓶颈。
劳动部职工技能开发司[7](1998)在《职业培训综合基地暨集团化试点工作》文中指出职业培训综合基地暨集团化试点工作会议纪要经验交流会1996年,由劳动部指导在全国57个单位进行职业培训综合基地和职业培训集团化试点。一年来,这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为了总结交流试点工作中的经验,并向全国推广,劳动部职业技能开发司、就业司于1997...
周晶[8](2015)在《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校企合作作为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路径及制度性安排,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当前,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领域得以广泛开展,但因学校和企业分别属于不同的组织领域,其价值取向不同,校企合作不稳定、不深入、不规范的情况非常普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进行了研究,但总体看,这些研究成果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也缺乏与中国具体国情的深度结合。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制度的本质或核心,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制度的目标,力图建构起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分析框架。全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四章(论文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述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等。第一章内容是“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这一部分基于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概念界定,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特征、构成、变迁动力及变迁方式作了理论分析,并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的思想。第二章内容是“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沿革”。新中国建立到现在,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历经三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时期,二是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三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笔者分别就三个阶段的校企合作制度背景、校企合作制度概况和校企合作制度特征进行了阐述。第三章内容是“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这一部分首先阐述了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的成效,然后重点分析了“问题及成因”。目前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校企合作正式制度不完善;校企合作非正式制度缺乏;校企合作实施机制不健全等。存在问题的成因在于:制度变迁动力不足且不均衡;制度主体存在有限理性;跨界治理存在体制性障碍;市场调节机制缺位;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等。第四章内容是“推进和完善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对策建议”。这一部分基于前述分析,提出对策建议: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治理的价值系统;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体系;健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体制;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配套制度。结语部分对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张小梨[9](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指出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许涛[10](2011)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分析与个案研究》文中认为在校企合作制度还没有根本突破、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完整形成、职业教育资源仍分散隔离的现实背景下,寻求适当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实现职业教育困境中发展的关键。作为办学模式突破的一种选择,职业教育集团在全国广泛兴起,通过契约、资源等联接方式,职业院校、相关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甚至政府部门形成联合组织,意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达成资源共享、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质量和服务社会的水平。职业教育集团十余年的发展经验让我们在分享集约化、集群化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尝到了职业教育集团本质上“集而不团”的尴尬。本论文正是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为突破点,以破解职业教育集团运行中的现实问题。论文从分析职业教育集团“类”发生和“个体”发生的影响因素入手,以国内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研究和实践为基础,立足于经济学、政治学、组织学、人口学及系统论等理论视角,通过理论分析、比较分析、个案研究等方法,对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历史发展、对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性质、组织特征、职业教育集团的极限功能模型以及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结合案例分析,试图解答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的困惑与疑问,并在最后提出了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权力让渡达到集团现实阶段可能目标的折中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为导论。论文从问题入手,通过分析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经济社会背景,综述了研究现状,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案与研究思路,介绍了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并对研究的意义和有关核心概念进行了讨论与界定。第二章为职业教育集团的产生与发展分析。重点探讨了职业教育集团的“个体”发生与“类”发生的状况,特别从经济学、政治学、人口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教育政策等多视角对职业教育集团的“类”发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认为职业教育集团是中国经济转型阶段社会形态变革过程中的产物。第三章为比较研究。论文分别总结了德国、荷兰、澳大利亚、印度四国的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与基本经验,并总结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认为跨部门开展职业教育是一种世界各国的共识,政府应推动职业教育各类资源的联合,同时通过联合办学,形成核心产品。第四章是从“跨界”的视角研究职业教育集团的极限功能。论文首先讨论了组织理论中关于“跨界”的有关概念和内涵的阐释,同时分别分析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跨界、学校与企业跨界、本地职业教育集团与外地(境外)职业教育集团之间的跨界的意义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职业教育集团可能实现的四大效力:探索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的衔接、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包括职业教育的东西部地区联动)、探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和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形成职业教育的品牌化和连锁化。第五章为职业教育集团的非法人组织性质的研究,利用政治学理论中的“非法人组织”有关理论分析了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性质,认为从组织成立过程、组织架构和组织运行机制来看,职业教育集团具备明显的非法人组织特征。第六章重点探讨了职业教育集团“集而不团”的困境,分析了六个方面的问题,即职业教育集团数量泛滥的非正常原因;职业教育集团非法人组织性质带来的诸多障碍;契约形式构建的组织运行效率低下;职业教育集团市场化运作或公共化方式运作的两难选择;职业教育集团实现功能的过度设计以及集团文化的匮乏。第七章为职业教育集团运作模式研究,论文从“权利让渡”的视角,分析了成员内部之间的权利让渡、教育行政公权向职业教育集团的权利让渡,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定位、组织治理、激励与竞争机制和绩效评价等运作模式中的基本要素问题。第八章为案例研究,分析了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实践与经验,并反思了该职业教育集团办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现实困境与难题,对前述理论研究中所提出的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呼应。最后是本文的结语,对论文中的重要结论、主要创新点以及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课题进行了总结。
二、职业培训综合基地暨集团化试点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业培训综合基地暨集团化试点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导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中国经济转型期特征及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探索 |
1.1.2 世界合作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及启示 |
1.1.3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势 |
1.1.4 现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不足与思考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四大重点和一条主线 |
1.2.2 研究框架图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路径、方法和意义 |
1.3.1 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工作背景和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文献综述的依据和分类 |
1.4.2 国外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综述与启示 |
1.4.3 国内(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述评 |
上篇: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和理论 |
第二章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历程、现状和问题 |
2.1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历程 |
2.1.1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 |
2.1.2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前奏阶段(1978-1991):“三教统筹、上挂横联下辐射、燎原计划、县级职教中心” |
2.1.3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局部探索阶段(1992-2001):在“联合办学、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职业教育集团自发地崭露头角 |
2.1.4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统筹探索阶段(2002-至今):多种职业教育模式齐头并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开始了战略化、规模化的统筹探索 |
2.2 国内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现状调研 |
2.2.1 民办教育领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概况 |
2.2.2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规模的调研介绍 |
2.2.3 职业教育集团的主要类型、分类标准和“类型树” |
2.2.4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模式与模式的选构 |
2.2.5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现有成效和案例分析 |
2.3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问题的调研和统计分析 |
2.3.1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与内容简介 |
2.3.2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问题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 |
2.3.3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困惑与关键问题分析 |
第三章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创新 |
3.1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理论中的基础概念分析 |
3.1.1 职业教育 |
3.1.2 职业教育集团:概念的偏颇和补充 |
3.2 职业教育集团与相关概念的理论辨析 |
3.2.1 集团vs 联盟、共同体或联合体 |
3.2.2 职业教育集团vs 企业集团 |
3.2.3 职业教育集团vs 职业学校 |
3.2.4 职业教育集团vs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 |
3.3 职业教育资源合作配置理论 |
3.3.1 资源配置与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概说 |
3.3.2 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
3.3.3 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交易及交易费用的节约 |
3.3.4 职业教育集团化新构了职业教育资源合作配置理论 |
3.4 职业教育集团与环境合作进化论和“四跨”环境利基论 |
3.4.1 环境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环境 |
3.4.2 发展环境的意义:职业教育集团与环境合作进化 |
3.4.3 中国转型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四跨”环境利基 |
3.4.4 职业教育集团化创新发展环境理论,开发新的环境利基 |
3.5 合作职业教育理论:从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到职业教育集团化 |
3.5.1 世界合作教育理念:缘起、演进及合作职业教育 |
3.5.2 合作职业教育在我国现阶段的主要应用 |
3.5.3 职业教育集团化丰富合作职业教育理论,整合校企、校际合作 |
3.6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其他支撑性理论 |
3.6.1 组织学视角 |
3.6.2 经济学理论和假说对职教集团化的启示 |
下篇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
第四章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研究 |
4.1 公共政策和教育政策概说 |
4.1.1 概念诠释 |
4.1.2 政策研究内容简介 |
4.2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系统 |
4.2.1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政策的概念和特征 |
4.2.2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主体 |
4.2.3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政策的客体 |
4.2.4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
4.3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过程 |
4.3.1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过程阶段模型图 |
4.3.2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政策的制定 |
4.3.3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政策的执行 |
4.4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内容 |
4.4.1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方案设计 |
4.4.2 一份政策建议稿 |
第五章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策略分析 |
5.1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战略规划 |
5.1.1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
5.1.2 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概说 |
5.1.3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四层四维战略规划 |
5.2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组织设计 |
5.2.1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组织变革意义 |
5.2.2 组织集合体: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组织层次分析 |
5.2.3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组织环境 |
5.2.4 组织设计概说 |
5.2.5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组织设计现状 |
5.2.6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组织设计理念 |
5.2.7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组织设计内容 |
5.2.8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组织设计程序 |
5.2.9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组织设计模式选择 |
5.3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制度建设 |
5.3.1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制度建设相关概念 |
5.3.2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制定安排意义 |
5.3.3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制度建设原则 |
5.3.4 职业集团集团化发展制度建设的比较分析框架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
6.1.1 主要研究结论 |
6.1.2 研究路径的创新 |
6.1.3 研究观点的创新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2)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979-20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一章 引论 |
第二章 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初步发展(1979-1989年) |
第一节 短期职业大学的兴起 |
第二节 短期职业大学的办学实践活动 |
第三节 短期职业大学的体制突破和制度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整顿充实(1990-1999年) |
第一节 整顿充实的动因分析 |
第二节 整顿充实与走出困境 |
第三节 “三教统筹”和“三改一补” |
第四节 “三多一改”和“三不一高” |
第五节 办学实践活动总体考察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2000-2011年) |
第一节 跨越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快速发展与规范办学 |
第三节 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 |
第四节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
第五节 跨越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启示 |
第一节 主要特点 |
第二节 基本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挑战与对策 |
第一节 挑战 |
第二节 对策 |
本章小结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十二五”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重大政策举措评估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政策推动 |
(一)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发展与重大政策事件 |
(二)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政策推动特点和体系框架 |
二、“十二五”以来国家推动职业教育的重大政策举措 |
(一) “十二五”以来的重大政策 |
(二) 重大政策的体系构成情况 |
三、“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重大政策成效分析 |
(一)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政策的成效分析 |
1.政策核心 |
2.政策响应 |
3.政策效果 |
4.政策反映 |
5.政策评价 |
(二)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政策的成效分析 |
1.政策核心 |
2.政策响应 |
3.政策效果 |
4.政策反映 |
5.总体评价 |
(三)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政策的成效分析 |
1.政策核心 |
2.政策响应 |
3.政策效果 |
4.政策反映 |
5.政策评价 |
(四)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政策的成效分析 |
1.政策核心 |
2.政策响应 |
3.政策效果 |
4.政策反映 |
5.政策评价 |
(五)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成效分析 |
1.政策核心 |
2.政策响应 |
3.政策效果 |
4.政策反映 |
5.政策评价 |
(六) 提高发展保障水平政策的成效分析 |
1.政策核心 |
2.政策响应 |
(1)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响应 |
(2)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政策响应 |
(3) 中职免费与资助政策响应 |
(4) 支持困难群体接受职业教育政策响应 |
3.政策效果 |
(1) 职教投入增加, 多渠道投入机制逐步完善 |
(2)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显着增强 |
(3) 中职国家资助政策目标基本实现 |
(4) 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效果明显 |
4.政策反映 |
5.政策评价 |
(七) 总体评价 |
四、未来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政策走向分析 |
(一) 要更加突出职业教育战略位置 |
(二) 要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升级版 |
(三) 要更加明确职业教育办学方向 |
(四) 要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
(五) 要切实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
(六) 要汇聚更多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
(七) 要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
五、重大政策建议 |
(一) 实施重大战略调整 |
(二) 对主要政策措施的建议[47] |
(5)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总体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相关理论基础 |
2.2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新使命 |
2.2.1 激活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农业产业振兴 |
2.2.2 提高农村人才素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
2.2.3 对接精准扶贫,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
2.2.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 |
3.1 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 |
3.1.1 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扶持 |
3.1.2 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 |
3.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
3.1.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
3.1.5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
3.2 建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网络 |
3.2.1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
3.2.2 县级职教中心 |
3.2.3 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
3.2.4 农业中等专业学校 |
3.2.5 涉农院校及农业科研院所 |
3.2.6 农业技术推广站 |
3.2.7 农民专业合作社 |
3.3 举办了一些项目工程 |
3.3.1 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 |
3.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
3.3.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
3.4 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办学模式 |
3.4.1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
3.4.2 集团化办学模式 |
3.4.3 城乡联合办学模式 |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
4.1 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不健全 |
4.1.1 农村职教法律供给不足 |
4.1.2 农村职教政策体系不完善 |
4.2 农村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 |
4.2.1 东西部基础设施配备不均衡 |
4.2.2 东西部师资水平不均衡 |
4.2.3 东西部经费投入不均衡 |
4.3 职业学校目标定位的异化 |
4.3.1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科学 |
4.3.2 职业学校呈现“普教化”倾向 |
4.4 非学历培训供需脱节 |
4.4.1 培训内容不完善 |
4.4.2 培训方式单一化 |
4.5 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到位 |
4.5.1 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
4.5.2 经费投入不足 |
4.5.3 基础设施建设不达标 |
4.6 农村职业教育的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 |
4.7 农村职业教育社会化参与机制尚未建立 |
4.8 农村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欠完善 |
4.8.1 评价标准尚未建立 |
4.8.2 评价方法不科学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策略 |
5.1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建设 |
5.1.1 加强立法建设,推进法治化运行 |
5.1.2 服务乡村振兴,完善政策体系支撑 |
5.2 服务于乡村振兴,以各类人才为目标导向 |
5.2.1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5.2.2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乡村精英人才 |
5.2.3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农村电商人才 |
5.2.4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乡土文化人才 |
5.3 加强学历教育改革,体现特色化 |
5.3.1 加强涉农专业集群建设 |
5.3.2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
5.4 加强非学历培训改革,提高有效供给 |
5.4.1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进行多向度培训 |
5.4.2 基于市场细分进行分类培训 |
5.4.3 拓展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
5.4.4 创新农民职业化培育制度机制 |
5.5 加强资源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
5.5.1 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
5.5.2 加大经费投入 |
5.5.3 强化基础服务能力建设 |
5.6 建立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制 |
5.7 调动社会多方力量服务于农村职业教育,推进公共治理 |
5.8 加强质量监控,健全评价机制 |
5.8.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体系 |
5.8.2 健全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背景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
二、政策变迁 |
三、政策场域 |
四、政策学习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研究 |
二、政策变迁过程理论及应用研究 |
三、政策网络与政策变迁关系研究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方法论层面 |
二、分析技术层面 |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的变迁轨迹 |
第一节 “校附行企、一体共生”阶段(1978—1998 年) |
一、实施行业企业自办或与教育部门联办方针 |
二、引导与支持职业教育校办产(企)业发展 |
三、选择在部分地区开展“双元制”改革试点 |
第二节 “校主企辅、促校联企”阶段(1998—2010 年) |
一、探索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路径 |
二、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
三、启动实训基地及师资建设项目 |
四、开展半工半读等国家政策试验 |
第三节 “校企同主、多元共治”阶段(2010 年至今) |
一、加快健全央地校企合作专属法规制度体系 |
二、充分挖掘国家行业系统的指导与协调功能 |
三、依托央财项目持续搭建校企合作政策平台 |
四、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建设 |
五、支持基层创新探索校企深度合作体制机制 |
第四节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
一、由行动纲领和散点式条文向国家政策体系发展 |
二、由少数政策工具主导向多元工具协同应用转变 |
三、由旧范式变革后的渐进调整向政策新范式演进 |
第三章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解释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制度—场域—行动者:构建解释分析框架的基本视角 |
一、“结构”与“行动者”的辩证关系:社会科学“元理论”的启示 |
二、制度与场域:“结构”维度的主体构成要素 |
三、结果性逻辑与适当性逻辑:“行动者”的能动机制 |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核心解析变量 |
一、政策场域 |
二、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 |
第三节 解释分析框架的结构设计及理论预设 |
一、框架设计原则与整体结构 |
二、理论预设 |
第四章 政策制定场域与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政—政”制定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
一、由中央职能部门构成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
二、从同级协商到上级协调: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
第二节 “政—行”制定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
一、与政企分开改革相伴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
二、从分级决策到合作治理: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
第五章 政策执行场域与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央—地”执行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
一、行政科层体制影响下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
二、从市县为主到省域统筹: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
第二节 “企—校”执行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
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
二、从行政共生到互利共赢: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
第六章 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与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政策学习:中央职能部门主动引导政策变迁的有效策略 |
一、国家“适应能力”的集中体现 |
二、政策学习的主要形式 |
第二节 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影响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
一、革命和国家建设实践成功历史经验的内化迁移 |
二、政策调整过程中节约政府决策成本的有效方法 |
三、有限理性约束下规避政策改革风险的合理选择 |
四、保障央地政策参与主体创新积极性的必要策略 |
第七章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强化全国人大与政协的顶层设计权能 |
一、推动全国人大主导校企合作立法进程 |
二、发挥政协协商决策职能助力政策创新 |
第二节 优化中央跨部门协同决策的组织机制 |
一、设立常设型的议事协调机构 |
二、建立健全国家行政协助制度 |
第三节 完善全国性行业协会的社会中介职能 |
一、健全国家法律体系,强化政策设计参与权 |
二、扩大利益代表范畴,提升协同决策合法性 |
三、推行购买服务机制,增强政策变迁影响力 |
第四节 保持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扶持效力 |
一、加强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力度 |
二、保留适量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 |
第五节 健全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配套制度供给 |
一、推行协调性的劳动就业制度 |
二、完善国家培训质量标准制度 |
第六节 破解局部试验性学习开展的现实瓶颈 |
一、加强依法行政,推动政策试验法治化 |
二、畅通信息渠道,提升政策试验透明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与难点 |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一、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概念界定 |
(一)职业教育的概念 |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内涵界定 |
(三)制度概念的考察 |
(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概念界定 |
二、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相关理论分析 |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特征 |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构成 |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变迁 |
三、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基础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思想 |
(二)毛泽东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思想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思想 |
第二章 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沿革 |
一、1949-1977:计划经济时期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 |
(一)制度背景 |
(二)制度概况 |
(三)制度评析 |
二、1978-2001:经济体制转型期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 |
(一)制度背景 |
(二)制度概况 |
(三)制度评析 |
三、2002-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 |
(一)制度背景 |
(二)制度概况 |
(三)制度评析 |
第三章 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
一、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的成效 |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速度加快与规模扩大 |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水平有所提升 |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的效益逐步增大 |
(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实践成果不断丰富 |
二、目前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校企合作正式制度不完善 |
(二)校企合作非正式制度缺乏 |
(三)校企合作制度实施机制不完善 |
三、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制度变迁动力不足且不均衡 |
(二)制度主体存在有限理性 |
(三)跨界治理存在体制性障碍 |
(四)市场调节机制缺位 |
(五)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 |
第四章 推进和完善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对策建议 |
一、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治理的价值系统 |
(一)明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价值与目标 |
(二)明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性质与边界 |
(三)明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治理的若干关系 |
二、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体系 |
(一)修订现有职业教育法规 |
(二)出台校企合作专项法规 |
(三)加强校企合作配套法规建设 |
三、健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 |
(一)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
(二)制定规范标准 |
(三)健全执行机制 |
四、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 |
(一)确立政府购买校企合作公共服务的要素与流程 |
(二)明确政府购买校企合作公共服务的内容与方式 |
(三)明确政府购买校企合作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 |
(四)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校企合作公共服务的监管评估机制 |
五、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机制 |
(一)构建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文化理解机制 |
(二)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宣传机制 |
(三)构建国有企业校企合作文化引领机制 |
(四)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技术文化传承机制 |
六、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配套制度 |
(一)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
(二)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
(三)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 |
(四)完善高技能人才保障制度 |
(五)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在学期间主持课题情况 |
(9)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
三、深圳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实施方案 |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
一、产业发展情况 |
二、“宝安模式”内容 |
三、“宝安模式”成效 |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
一、“职教集团”背景 |
二、“职教集团”特点 |
三、“职教集团”成效 |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
一、“校企合作”现状 |
二、“校企合作”内容 |
三、“校企合作”成效 |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
四、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分析与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文献检索 |
二、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理论视角 |
二、具体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核心概念界定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职业教育集团的产生与发展分析 |
第一节 职业教育集团的"个体"发生 |
一、职业教育集团的"个体发生"与初步发展 |
二、职业教育集团"个体发生"的特征 |
第二节 职业教育集团的"类"发生 |
一、职业教育集团"类发生"的多角度分析 |
二、职业教育集团"类发生"的现实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启示 |
第一节 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经验 |
一、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概况 |
二、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基本经验 |
第二节 荷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经验 |
一、荷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模式 |
二、荷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基本经验 |
第三节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经验 |
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几种重要形式 #5] |
二、澳大利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基本经验 |
第四节 印度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经验 |
一、印度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典型模式 |
二、印度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基本经验 |
第五节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一、强化政府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
二、坚持多元参与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 |
三、职业教育集团应重视自身建设,打造核心产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职业教育集团的极限功能结构:基于跨界的研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与理论的阐释 |
一、边界与组织边界 |
二、"跨界"的概念及内涵 |
三、"跨界"视角下的职业教育集团 |
第二节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跨界及意义 |
一、学校与学校之间跨界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
二、学校与学校之间跨界的意义 |
第三节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跨界及意义 |
一、学校与企业之间跨界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
二、学校与企业之间跨界的意义 |
第四节 职业教育集团区域跨界及意义 |
一、职业教育集团区域跨界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
二、职业教育集团区域跨界的意义 |
第五节 职业教育集团的极限功能 |
一、探索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的衔接 |
二、探索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包括职业教育的东西部联动) |
三、探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和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 |
四、探索职业教育的品牌化和连锁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职业教育集团的非法人组织性质 |
第一节 非法人组织及其法律困境 |
一、"非法人组织"的概念及内涵 |
二、"非法人组织"在我国当下的困境 |
第二节 职业教育集团的非法人组织性质分析 |
一、从组织设立过程来看,职业教育集团非法人组织特征明显 |
二、从组织架构上来看,职业教育集团与非法人组织的特征相吻合 |
三、从组织运行机制看,职业教育集团具备非法人组织运行的一些重要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职业教育集团"集而不团"的困境分析 |
第一节 职业教育集团的产生出于"设计",而非"内生" |
一、一些地方政府把建设职业教育集团作为新时期解决职教核心问题、发展职教的形象工程 |
二、部分职业院校把成为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看成为做大做强的标志 |
三、部分参与院校加入职业教育集团存在"搭便车"行为 |
四、企业在参加职业教育集团前后对职教的积极性几乎没有变化 |
第二节 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性质造成"先天营养不足" |
一、职业教育集团非法人组织的"虚体"地位造成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
二、职业教育集团作为非法人组织在法律地位上的缺失,导致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不可预知的困境 |
三、职业教育集团的第三部门性质,导致政府在职业教育集团中的地位不确定,甚至错位 |
第三节 契约型组织运行效率低下 |
一、职业教育集团的联系松散,缺乏组织约束力 |
二、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缺乏必须的利益联系,组织效率低 |
三、职业教育集团目标模糊,责任不清 |
第四节 职业教育集团的运作方式两难选择 |
一、职业教育集团能够实现市场化运作吗? |
二、公共化的方式能让职业教育集团高效运作吗? |
第五节 职业教育集团的设计功能过度 |
第六节 职业教育集团缺乏"集团"文化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职业教育集团运作模式研究 |
第一节 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内部的"权利让渡" |
一、职业教育集团内部成员的基本构成与关系 |
二、职业教育集团成员的权利构成与特点 |
三、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内部的权利让渡 |
第二节 教育行政公权向职业教育集团的让渡 |
一、职业教育集团运行中教育行政公权的基本内容 |
二、教育行政公权向职业教育集团让渡的基本方式与特征 |
三、教育行政公权让渡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基于权利让渡的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模式 |
一、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定位 |
二、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治理 |
三、职业教育集团的激励与竞争机制 |
四、职业教育集团的绩效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上海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案例研究——以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为例 |
第一节 上海交通职业教育的两轮集团化办学 |
一、上海交通职业教育的第一轮集团化办学——院校集约化 |
二、上海交通职业教育的第二轮集团化办学——专业集约化 |
第二节 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构建的理想 |
一、集团构建的指导思想 |
二、集团准备实现的功能 |
三、集团"十二五"发展的目标任务 |
四、集团确立的"十二五"工作重点 |
五、集团制定的运行机制 |
第三节 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的实践运作 |
一、2009年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完成的主要工作 |
二、2010年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四节 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运行中的典型问题 |
第五节 对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案例的分析 |
一、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的集团化办学的成绩 |
二、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实践基础上的进一步思考 |
第六节 案例的几点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1: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 |
附录2:上海市推进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工作的意见 |
附录3:关于本市推进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工作的指导意见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职业培训综合基地暨集团化试点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D]. 余秀琴. 天津大学, 2009(12)
- [2]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979-2011)[D]. 龚森. 福建师范大学, 2013(11)
- [3]“十二五”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重大政策举措评估报告[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组,于志晶,刘海,程宇,张祺午,孟凡华,李玉静,周晶,房巍. 职业技术教育, 2017(12)
- [4]这五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大事记[J]. 本刊编辑部. 职业技术教育, 2007(30)
- [5]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D]. 李珍珍. 山西大学, 2020(01)
- [6]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研究[D]. 于晨. 天津大学, 2019(01)
- [7]职业培训综合基地暨集团化试点工作[J]. 劳动部职工技能开发司. 中国劳动, 1998(01)
- [8]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研究[D]. 周晶.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6)
- [9]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10]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分析与个案研究[D]. 许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