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4股市:控制中有好转(论文文献综述)
朱孝峰[1](2021)在《J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风险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股权质押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发展迅速,我国上市公司频繁出现控股股东大规模质押股权的现象,而受宏观经济和股票市场的影响,股权质押引发的危机时有发生,尤其在A股市场中该现象更是尤为突出。股权质押虽然解决了公司及个人的资金需求,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导致的风险仍不可忽视,虽然监管机构早已着手推进股权质押的管控,但受近几年高比例股权质押集中到期的影响,股权质押带来的风险还是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发展。因此,研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案例,分析其股权质押融资风险,研究如何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融资风险进行控制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可持续性命题,并应在未来持续给予关注。事实上,股权质押作为融资方式的一种,其本身并不具有强烈的负面效应,对于上市公司及控股股东而言,更重要的是辨别风险的根本产生原因及股权质押危机发生的根本传导路径,从而在源头上实现对股权质押风险的控制,使包括金融机构、中小股东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能够有效保障自身权利得以实现的同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也能最大化规范其自身行为,实现上市公司的高效经营及长远发展。因此,本文从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的风险现状出发,查阅目前J公司尚存的股权结构和经营现状,进一步以J公司为例,探求其采用股权质押进行融资的动机,分析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危机爆发背后的风险传递路径及风险成因,识别存在的各类风险,旨在发现存在于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随后运用F分数模型以及功效系数法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结合J公司自身经营状况,实施综合评价辩证分析,并从上市公司自身角度出发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通过对J公司这一典型案例的研究,也可深入挖掘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经营背后及质押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从而明确质押过程中的各参与方如何加强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风险控制,在短期化解和长期控制中建立更为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以此对其他上市公司形成有效借鉴。
车明[2](2021)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尽管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打造一个公平、开放、稳定的国际贸易体系,但是由于各国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存在分歧且现有多边贸易组织(如WTO)无法对各国贸易政策施加强有力的约束,使得各国均有可能对本国贸易政策进行调整,而外界无法准确预知其贸易政策是否会调整、何时调整以及如何调整,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仍然是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来阻止本国经济下滑,这样的状况引起了全球各界对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普遍忧虑。这种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并未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而逐步缓解,反而在近几年中愈演愈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上台执政之后,坚持奉行“美国优先”政策,不断挑起与其它国家的贸易摩擦。除美国外,日本将韩国排除出贸易优惠“白名单”,同样引起亚洲内部国家间贸易分歧,由于英国“公投脱欧”,欧盟贸易政策环境变得疑雾重重,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也提升了潜在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在导致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提升的各个事件中,中美贸易摩擦无疑和中国的关系最为密切,由于美国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此次中美贸易摩擦势必会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结合本次中美贸易摩擦的基本事实研究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及其宏观经济效应,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自身的特点及其与宏观经济运行间的关系,亦能为评估本次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提供一定依据。本文的第一章内容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等内容。第二章的文献综述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理论研究、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实证研究、不确定性的内生性研究和其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研究四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简要评述。接下来,本文从两个角度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自身的特点展开研究,其中第三章对三种测度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方式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选择最优的测度方式,为后文的相关研究内容奠定基础;第四章探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是宏观经济波动的内生响应还是外生冲击,为后文的理论建模方式提供指导。而后,本文分别从模型和实证的角度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研究,其中第五章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构建包含异质性企业的开放DSGE模型模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变化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并探讨其传导机制;第六章基于模型分析结果和现实情况构建冲击约束集,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最后,第七章对前文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获得了以下几点结论:(1)结合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基本事实对三种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测度方法进行比较后发现,就本次中美贸易摩擦过程中所发生的实际情况而言,基于贸易政策发生不利变化幅度的“关税测量法”无法准确衡量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利用“随机波动率法”测度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时,会将已经提前告知的关税波动也计入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标中,且未能识别本次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出现的不同商品关税税率反向变动造成的抵消效应;通过对报纸进行文本分析构建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此次中美贸易摩擦过程中两国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且丰富的时变性质还能够体现一段时期内经贸关系紧张与缓和的交替变化。(2)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内生性识别结果表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会因为正向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而下降;而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受到冲击时,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变动方向不确定,因此可以认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是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一个原因而非结果。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工业增加值的解释力度较强,中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变化对经济波动具有相对重要的影响。此外,对借助工具变量寻找到的唯一解分析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具有明显右偏和厚尾的非正态分布特点。(3)在构建异质性开放DSGE模型分析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时,基于哈佛大学经济复杂性数据库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所提供的中国2017年进出口产品级数据发现,在中国进口产品结构和来源国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新的关税,会使得中国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上升2%左右。此外,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分析发现,非出口企业年平均出口市场进入率为9.70%,出口企业年平均出口市场退出率为12.78%。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中美贸易摩擦将导致宏观经济下行,即投资、消费、就业和产出等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且本次中美贸易摩擦过程中,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所产生的“下行效应”约占总效应的30%至40%。在传导机制分析中发现,新厂商进入与在位厂商退出是产生本文基准模型脉冲响应结果的核心传导机制,此外,名义粘性、商品偏好、消费习惯和投资调整成本均会对脉冲响应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4)在实证分析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时发现,在受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后,反映宏观经济整体运行情况的宏观景气指数出现一个“驼峰状”的负向偏离;在反应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指标方面,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的负面影响最大。方差分解结果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宏观景气指数的解释力度在冲击出现之后的前5期中逐步上升,并在长期中稳定在高位;在反应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指标方面,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社会消费品总额同比增长率和进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率的解释力度都超过了20%。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的时变分析表明,在本次中美贸易摩擦之前,宏观景气指数的脉冲响应相对稳定,但在本次中美贸易摩擦期间,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强;在反应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指标方面,在本次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的脉冲响应值在短期内迅速下降,而后逐步回升,并未体现出“先逐步下降,后逐步回升”的特点;和其他两项指标相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的脉冲响应峰值出现较晚,且具有一定的长期效应;进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率的脉冲响应值呈现出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且在本次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变动幅度明显增大。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研究视角方面,本文并未像大多数文献那样将关注点集中在微观层面,重点分析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而是结合本次中美贸易摩擦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国际影响大的特点,选择将注意力集中在宏观层面,重点研究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产生的影响。(2)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测度方面,本文并未直接指定某种特定的方法来衡量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而是结合本次中美贸易摩擦过程中的客观事实对“关税测量法”、“不确定性指数法”和“随机波动率法”这三种测度方式的准确性进行分析与比较,并选择最符合本次中美贸易摩擦基本事实的方式去测度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及其变化。(3)在理论模型方面,本文结合新进入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大贡献且其自身也具有较高进入率与退出率的基本事实,在建模分析过程中通过引入新企业进入与在位企业退出机制,将市场外潜在进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也纳入本文模型的分析框架内。同时为了让模型设置更加符合中国现实,本文根据中国企业级数据对不同类型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沉没成本进行校准,并基于中国进口产品级数据估计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中国进口商品平均税负变化情况,让数值模拟结果更具现实意义。(4)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并未直接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变化视为导致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外生冲击,而是尝试分析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变化和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因果关系。其次,在实证分析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时,本文基于DSGE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构建符号约束,同时基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基本事实构建叙事法约束,并在实证分析过程中同时施加符号约束与叙事法约束进行冲击识别。
边诚超[3](2021)在《超额股票市值增长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基于TMT行业和消费行业》文中提出中国股市有一个现象:以往在牛市里很多大幅上涨的个股业绩并不好,而很多业绩很好的个股表现相对一般。在熊市中正好相反,表现良好的个股大部分都是绩优股,而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个股都会大跌。例如乐视网、暴风科技这批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投机股和贵州茅台、恒瑞医药这批绩优白马股在2012-2015年的牛市和15年股市泡沫破灭后的市场中截然不同。本文认为股票市值增长受到公司基本面变化和市场投机变化两方面共同影响。由于中国股市牛熊市中市场的投机性差异很大,因此本文将牛市周期和熊市周期分开,同时将基本面变化和市场投机变化对股票市值增长率的影响结合起来研究。由于国内外区分牛熊周期且同时分析基本面和市场投机状况的相关研究相对缺乏,为本文提供了创新空间。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使用中国股市中TMT和消费行业中偏向刚性消费的家电、食品饮料和医药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上将2008年11月4日-2018年10月18日划分为两轮牛市和两轮熊市作为研究时段。本文以上述四轮行情中每一轮的超额股票市值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使用衡量公司成长性、盈利能力、盈利质量、营运能力、负债状况和现金流状况六个方面的十一个财务指标在某一轮行情中的同比变化幅度来衡量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在这轮行情中的变化程度,同时使用某一轮行情中换手率、市销率、市净率变化程度来衡量上市公司投机价值在这轮行情中的变化程度。经过研究后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国股市目前仍然以估值推动为主,尤其在牛市中估值推升起到了绝对主导作用。第二,牛市中除投机外,市场更关注于公司短期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并不太重视公司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盈利质量。第三,熊市中无论TMT行业还是消费行业,公司成长性、盈利能力、盈利质量的提升都与超额市值增长率显着正相关。最后,通过换手率变化来分析量价关系在牛市中的有效性高于在熊市中,且较长周期的分析好于较短周期。
孙懿琳[4](2021)在《融资融券渐进扩容与股价崩盘的风险平抑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3月我国资本市场推出融资融券交易试行,融资与融券业务同步实施,其目的是为了活跃市场的交投份额,促使股价回归真实区间,实现资本市场的稳步增长。伴随着六次扩容,融资融券业务已初具规模,但2015年股市频频出现千股跌停等股价崩盘现象,因此业界和学术界对于两融业务是否能实现证监会设定业务时的初衷争论不一。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以2009年至2019年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全样本考察,选用双重差分模型来具体考量两融制度实施以后对于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进而提出对于股价崩盘风险的平抑机制。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证部分两个层面来探讨两融业务对于个股崩盘风险的效应,首先对国内外研究学者有关于两融制度以及崩盘风险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述评;随后对两融业务的概念、不同国家所选的交易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现状,还有股价崩盘的概念进行了详尽阐述。并借鉴资本市场着名的假说,模型等对后续分析两融业务影响股价崩盘的作用路径提供理论支持。在作用路径的分析中,先从其机制的内涵要素(投资者结构、保证金比率、标的股数量)分析其各自会对股价崩盘风险产生的影响,然后从机制本身分析得到两融业务可通过平衡股票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来实现股价均衡。其次从实证层面分析了两融业务以及中介因素对于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最后,基于上述理论分析的背景支持、实证结果的技术支撑和我国资本市场现行的情况提出两融交易与股价崩盘风险的平抑机制,希望能通过此机制使股价崩盘的概率有所下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理论上讲,两融机制的开展具备积极效应,使用得当即可平抑股价崩盘风险。其次,从实证结果来看,一方面两融交易会提升股票发生崩盘风险的概率,把两融业务拆分来看,融资交易加剧了崩盘风险,但融券交易可平抑崩盘风险。由于融券交易体量过小,所以政策整体反应出放大风险的作用。另一方面两融业务开通后,通过减少市场中的噪音交易,完善转融通业务,提高市场中的信息传递速率等三方面,可以实现平抑个股股价崩盘风险的作用。最后,基于前文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结果并联系到我国现行资本市场的运行情况,提出了两融制度下的股价崩盘的风险平抑机制,包括准入机制、运行机制以及监管机制,希望此平抑机制能有助于融资融券业务实现政策初衷,引导资本市场稳中有序、健康发展。
姜宜岐[5](2021)在《中概股回归的财务绩效研究 ——以奇虎360借壳上市为例》文中指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受制于国内证券市场核准制的规定,诸多发展势头良好但又急需融资的高兴技术企业无法轻易登陆A股市场,被迫远赴海外上市。这些企业即属于中国概念股的范畴。然而,近几年来,海外资本市场诸如美股市场的变化可能已不再适合中概股的生存与发展。中概股在美正面临着企业估值偏低、深陷信任危机以及频遭做空等困境。在此背景下,国内资本市场逐渐开放且成熟,部分中概股企业已然萌生了返回国内上市的想法。目前,中概股回国上市主要通过三种途径:IPO、借壳上市和发行CDR。其中,IPO因时间成本过高和审核较为严苛不适合部分想要实现快速上市的企业。而CDR属于市场创新产物,首例CDR在去年10月份才于科创板发行,因此可供借鉴的经验较为稀缺。除此之外,只剩下借壳上市了。借壳上市是一种耗时较短且具有较多实战案例可作为经验供参考的上市方式,很多中概股都倾向选择此方式回归,比如本文作为案例分析的奇虎360借壳回归A股市场。本论文首先研究中概股以及借壳上市相关的理论学说,然后分析奇虎360回归国内的具体过程。之后,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和经济增加值研究法对其回归前后五年的多项财务指标进行计算探讨,并绘制出趋势变化折线图。经过上述一系列研究,最终总结出中概股借壳上市这一交易行为对于其财务绩效的影响。近几年,由于前述多种原因,中概股正经历“回归潮”。希望通过本文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研究,可对我国中概股企业回归国内股市起到决策参考作用。同时,有回归想法的中概股也要根据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综合考虑是否需要进行借壳上市,切不可为了谋取短期利益而草率借壳。
王求江[6](2021)在《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动因及其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不少优质企业因为美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和上市相对容易的条件,纷纷赴美上市。但是好景不长,中概股在一段时间的较好市场表现后,股价就陷入偏低常态,存在估值偏低、被恶意做空等问题。而同时,我国的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和发展,政府出台了不少鼓励中概股回归和支持相关行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中概股有了回归打算。中概股回归一般是先私有化进行退市,然后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借壳上市等方式回到国内资本市场,大部分中概股企业选择的是借壳上市的方式。本文选择的案例研究对象无锡药明康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药明康德”)有所不同,药明康德是第一个通过分拆上市的方式成功回归A股的中概股企业,即2015年4月分拆子公司合全药业在中国新三板挂牌,2015年12月药明康德在美股完成私有化退市,2017年6月分拆子公司药明生物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2018年5月母公司药明康德在中国A股主板上市。药明康德“一拆三”到不同的资本市场,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能为中概股企业找到适合自身的回归方式提供现实依据,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鉴于此,本文基于分拆上市相关的现有成果和理论对药明康德分拆上市案例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对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重要性和路径进行了分析。其次,对药明康德“一拆三”式的上市动因以进行了分析;再次,本文对药明康德分拆上市进行了市场影响、融资影响、经营影响、管理影响四个方面的研究。最后,总结本文的结论,并根据药明康德“一拆三”分拆上市较为成功的经验得出启示。通过研究得出了案例分拆上市过程中的有关结论。首先,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重要性在于减轻了回归压力,促进业务专业化,避免遭遇信任危机;必要性在于借壳上市和整体IPO回归受阻,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可行性在于私有化退市和“一拆三”的回归都顺利实现。其次,“一拆三”上市的动因包括:让合全药业抓住国内新三板改革红利,尽快回归国内市场;让药明生物抓住香港市场的红利,为研发奠定资金基础、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药明康德抓住国内政策红利,获得高估值,最终成功快速回归A股。再次,研究发现药明康德分拆上市在市场上的影响体现在股价得到提升,企业整体估值得到提升;在融资上的影响体现在分拆上市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一拆三”连续性的融资为企业缓解了资金压力;在经营上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分拆上市前后的财务指标上,给企业整体上带来了良好的财务效应;在管理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组织体系建设更加完善、股权结构优化。最后,本文根据药明康德分拆上市成功的经验,在企业要理性进行分拆上市、合理选择分拆上市方式、瞄准分拆上市时机,监管层要支持分拆上市方式创新、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体系、加强监管等方面总结了启示。
杨晓彤[7](2021)在《不确定性事件、投资者关注与股市异质特征 ——基于COVID-19概念股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接连发生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事件。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的传播作用下,投资者的注意力更容易聚焦于热点话题以及突发事件。然而,社会公众对于不确定性事件的广泛关注,很可能促使传统上具有机会主义心理的投资者转向概念型股票,从而使股票的价格行为产生变化。适应性市场假说综合演进了有效市场假说以及行为金融学两大思想,本文基于投资者有限关注理论,探究不确定性事件下,投资者关注对相关事件概念股异质特征的影响,为适应性市场假说提供了经验检验。当前,COVID-19作为全球范围内影响深刻、最为紧迫的不确定性事件,给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因此,本文采用百度指数开源数据,构建投资者关注不同维度的代理变量,以探究COVID-19事件的发生及其信息扩散对相关概念股异质特征行为的影响。此外,由于事件的影响效度随着疫情防控的进行而逐步衰减,因此,本文进一步计算了概念股受COVID-19影响的半衰期以及冲击时长。本文基于COVID-19概念股视角的研究,为适应性市场假说和投资者有限关注理论提供了实证检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研究结果表明,不确定性事件—COVID-19发生后,相关事件概念股的收益率被显着拉低,而波动风险显着提高,事件影响收益率和波动率的半衰期分别为0~1天和2~3天。投资者关注方面,投资者对COVID-19的高度关注显着正向影响股票收益率,但对概念股波动率的影响并不显着;在市场关注度方面,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关注度对收益率存在显着正向影响,对波动率存在显着负向影响,而宏观层面的关注度对收益率和波动率的影响均不显着。在异质性分析方面,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概念股板块受事件和投资者关注的影响具有异质性。随着COVID-19在全球范围内扩散,股票市场的风险加剧。考虑到这一背景情况,本文采用扩展样本区间以及替换变量两种方式,对主检验进行稳健性检验,为不确定性事件对股市冲击的相关结论加以验证。稳健性检验的结果显示,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各维度投资者关注对概念股的异质特征影响,与主检验的主要结论一致。该结果说明,不确定性事件——COVID的发生加剧了股市不确定性风险,但投资者关注度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升股票的收益率,降低股市的波动风险,不确定性事件冲击的有关检验结果是稳健的。综合实证研究结论,本文围绕企业、投资者自身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三个角度,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企业要加强风险防范,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风险应急机制,在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时,能够最大程度降低不确定性事件发生所带来的财务和经济损失;第二,投资者应当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面对网络中的海量信息时,能够克服盲目从众及过度自信心理,从而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第三,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应当加强网络监督管理。特别是在应对重大不确定性事件时,网络中往往充斥着大量不实信息,有关监管部门应当依法处置恶意引导舆论、严重扰乱正常信息传播秩序的有关媒体或者个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者恐慌风险,有利于维护我国股市的稳定发展。
陶锡源[8](2021)在《股权质押风险下民营企业纾困模式与效果研究 ——以东方园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8年以来,中美两国国际关系趋于紧张,两国间贸易摩擦频繁发生,加之国内股票市场相关制度尚未完善以及部分投资者投资素质不高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股票市场剧烈波动,股票市值下降,大量股票的股价下跌,市场环境风云变幻,企业不得不面对日益加大的流动性风险,而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能为我国提供大量的税收资源,也为促进就业作出了较大贡献。近年来,股权质押以其快速、高效的融资特点,成为民营企业所青睐的融资手段。但是就目前形势而言,我国股市受多方因素共同影响,股价下行压力增大,股权质押的平仓风险成为不少民营企业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此外,由于民营上市公司粗放的经营管理,公司往往负债较高,在“去杠杆”的大环境下,各大机构对金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也随之增强,企业流动性问题极易导致信用风险的发生。为应对这种不利情况,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纾困概念被学者提出,纾困基金也应运而生。除政府外,金融机构、券商等也纷纷成立纾困基金来纾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为缓解民营企业的股权质押风险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随着近年来股权质押风险的日益严峻、纾困企业的增多,企业纾困基金的效果也越来越被市场所重视,其作用机理也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对股权质押及企业纾困现有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并回顾有关理论。将委托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控制权私利理论与案例结合,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详细研究了东方园林股权质押风险、纾困模式及纾困效果,并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具体包括:第一,对我国民营企业的股权质押状况及纾困情况进行介绍,以此引出下文对于案例企业股权质押风险和具体纾困行为的分析;第二,从案例本身入手,以客观的角度对案例企业股权质押状况及面临的主要股权质押风险进行分析;第三,从案例企业的纾困过程切入,详细分析了案例企业因高股权质押风险引发的企业纾困的详细过程和使用的纾困模式,并对企业纾困的效果进行详细分析。在分析案例企业纾困效果过程中,本文使用了事件研究法来定量研究纾困的短期市场反应,而后又从其他维度对案例企业纾困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当企业因面临较高的股权质押风险而陷入困境时可以选择纾困基金方式进行纾困,并且效果显着,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纾困模式进行纾困以达到较好的纾困效果。但当前企业纾困机制还未完善,仍需多方共同努力以保证纾困基金的纾困效果来达到降低企业股权质押风险的目标。最后基于本文得到的结论,对企业应对股权质押风险以及多方对纾困基金的使用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是:(1)拓宽了股权质押风险下企业纾困行为研究的时间维度,更有利于探究企业纾困每一环节带来的影响,从事前角度分析了案例企业股权质押风险状况,并对案例企业股权质押风险进行详细分析,从事中和事后角度对案例企业纾困行为期间及后期的效果进行研究,同时总结梳理了企业纾困路径,使案例企业整个股权质押行为及后续纾困行为的研究更加连贯与直观;(2)从微观层面入手分析企业纾困行为,使研究内容更加具体化。以往研究多集中于股权质押企业纾困行为的实证分析,从宏观角度研究沪深两市企业纾困状况,而较少分析具体企业的纾困行为及效果,本文选取典型股权质押风险企业纾困案例,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既研究企业的股权质押风险爆发时的纾困行为,又结合事件研究法,对企业纾困后的短期市场反应以及公司治理结构层面的变动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更加详细地验证了纾困有效性。
朱美姝[9](2021)在《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文中认为苏联解体以来,西方世界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美国自认为赢得“冷战”,从此可以独霸世界,然而,也就是不到三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阔步前进,美国反而陷入了政治分裂和经济混乱,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问题日益凸显。笔者恰在特朗普执政四年期间的两年在美国从事田野调查工作,亲身体会到美国式民主制度日薄西山,以土地开拓为原动力的美式经济走向尽头,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矛盾空前尖锐。在此时刻,我们研究美国当年的西部边疆开拓个案,就会发现美国兴盛发展的历史时机和动力,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美国开疆拓土的资源枯竭,移民动力消退,最终会导致以个人主义和利润为核心的西方民主失去生产方式的支撑。这些历史经验和制度问题对世界各国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域外经验。笔者在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期间,十分有幸搜集到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家族的档案、日记和信件,通过对现今依然居住在俄勒冈大学所在地——尤金的里奇菲尔德家族后人的访谈,我发现这个家族史非常典型记录了从踏上这片新土地到美国独立、从西进运动到世界大战、从战后美国的崛起到今天的三个主要历史过程,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三支祖先,因为不同的原因踏上这片大陆,后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移民俄勒冈。真正的历史是无数个人的生命史,正是在所有人的具体行动中,逐渐产生了历史的必然性。家族史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从个人生命史的角度去观摩这场巨大的历史盛宴,而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独特性就在于他们自觉地保留并留传下来每一个时代主要家族成员的个体经历,通过采访、收集、记录这些个体经历,我们向中国读者展示出美国西部移民前后直到今天,这个移民家族在美国的生活:包括独立战争期间他们对旧世界的厌恶和对新世界的渴望,而他的后代,又站在另一个起点,视父辈建造的世界为反抗的对象。这一过程将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第一章主要介绍我的田野对象,通过对俄勒冈尤金地区的了解,就能更准确地了解里奇菲尔德本人以及他的故事,了解这个家族在美国西部移民历史中的典型意义和特殊位置。第二章主要依照历史先后顺序,记录并探讨了里奇菲尔德家族最早移民美国的先祖,提出他们原来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特征对来到美国的影响。第三章主要展示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美国后,白人在开拓殖民地,掠夺印地安人土地方面的历史细节,这些田野材料再现了美国社会制度建立初始阶段土地问题和种族问题的关系。第四章展示了里奇菲尔德家族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经历的具体活动,这段历史的意义就在于经过美国独立战争,里奇菲尔德的先辈决定“西进”。第五章和第六章记录了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西部的具体过程,记录了当事人的后代如何看待父辈们历尽艰辛,逐步获得土地并赢得社会地位的过程。第七章是在通过以上田野调查和文献回顾后,我们深入研究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意义和问题,而这主要是通过对里奇菲尔德本人进行访谈研究来完成的。笔者经过连续两年对里奇菲尔德本人的访谈和连续三年对其家族文献的收集整理,完成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从这个家族史中可以看出,每一个成员既是参与者,又是敬畏的观众。如果童年和青春期的经历植根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那么每一代人的青春期矛盾既相似又不同,历史运动是每一代人的集体创造。对于失去自己土地、仪式和传统起源的移民国家来说,回溯家庭的历史具有文化认同的意义。1840年以后,有陆陆续续的东部和中部移民迁往俄勒冈州,他们起先是骑马和马车,然后通了铁路、水运。这中间发生了许多故事,其中就包括里奇菲尔德的先辈们,这也是美国疆域一步一步西进的过程。在这一时期,俄勒冈对于美国来说是西部边疆,具有外来文明和土着文明交界的边疆特征,西进过程也是美国人真正形成的过程,在对土地的掠夺中,诞生了美国式的民主社会。笔者观察美国西部边疆开拓史的主要视角是土地。从印第安人手中获得土地的不正义性,到为了独立从英国人手中夺取土地的正义性;大到争夺土地的战争,小到土地的投机与兼并,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土地发展的历史。土地不仅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矛盾的转移。当最后一块边疆被占据以后,土地开拓之路关闭了,国内的矛盾不能再依靠新的土地来转移。特朗普当选总统,反映了美国民主派和共和派前所未有的分歧,国内的宗教矛盾、移民矛盾、贫富差距、性别矛盾一并爆发,但问题的根本在于土地。美国土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商品,而不是“国有”或“集体所有”,美国移民开拓土地到哪里,那里就是美国的边界。来到新大陆的每一个人,都是从土地买卖开始的,他们跳过了旧大陆将土地和民族、土地和文化联系起来的阶段。因此,美国土地的问题深深隐藏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中。新教思想所蕴含的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美国土地价值观和企业家文化,认为土地真正唯一的价值,是可以买卖并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商品。土地成为投机的目标。当然,积累财富的道路之所以畅通无阻,是因为他们有一块富饶的大陆。但是,随着西部边疆开拓时代的结束,西部再也没有更多的自由土地,对自由土地的无止境追求导致资本和领土扩张,对自由经济的无止境追求产生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
陈少鹏[10](2021)在《疫情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冲击研究 ——基于三因子模型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三因子模型的提出(Fama和French,1993)对资产定价理论和投资策略实务都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在三因子模型的后续研究中,我国学者更为关注的是该模型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适用性问题。在这一领域,一个尚未被充分考虑的因素是疫情冲击,从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2019年12月1日确诊以来,新冠疫情已对全世界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更是引发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在这一背景下,三因子模型是否能适用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呢,这一问题的答案会影响到各类基于因子模型的投资策略是否在疫情冲击下仍然有效。这是本论文思考和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本文选取了2019年1月初至2020年9月30日的中国A股市场上的股票为分析样本,以市值大小和行业板块进行分类研究,分别得到疫情前和疫情后中国股票市场的三因子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滚动标准差检验和Chow断点检验对三因子模型的短期因子波动和长期趋势转折进行观察,最后通过GRS检验和CUSUMSQ检验对三因子模型的适用性和因子系数的稳定性进行判断和归纳。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因子模型的系数分析表明,疫情前和疫情后均出现了“低账面市值比效应”。相比于疫情后,疫情前的三因子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拟合优度更高。在模型的三个因子中,疫情对规模因子SMB的影响最大,在疫情发生后,许多行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SMB的系数由正转负,这说明了疫情对这些行业中市值较小的股票的收益率有正向影响。同时也有更多的行业由于受到疫情影响,而使得SMB在10%的显着水平下呈不显着。第二,对三个因子的滚动标准差的值进行观察,我们发现其在疫情后均到达了各自阶段性较高的水平,这说明模型的三个因子在短期内确实发生了明显的波动,其中市场因子MKT在2月达到了0.04,规模因子SMB在3月达到了0.02,价值因子HML在2月达到了0.02。随后的Chow检验拒绝在2020年1月23日没有发生结构突变的假设,这意味着除了钢铁,基础化工,建材,机械等行业之外的所有其他行业于此产生了断点,也说明了三因子模型在此处发生了结构突变,不具有稳定性。第三,GRS检验结果表明,受到疫情冲击后的30个交易日内,三因子模型失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因子模型的解释能力又逐渐恢复。CUSUMSQ检验结果表明,医药生物,商业贸易,休闲服务等行业的因子系数稳定性受疫情冲击的影响较大,而食品饮料,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受疫情冲击的影响较小。最后,引入动量因子后的四因子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的适用性相比三因子模型更好,但四因子模型在疫情爆发后的30个交易日内依旧无效,表明疫情冲击造成因子模型短期内失效这一结论是较为稳健的。
二、’94股市:控制中有好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4股市:控制中有好转(论文提纲范文)
(1)J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股权质押相关概念 |
2.1.1 股权质押 |
2.1.2 控股股东 |
2.1.3 融资风险 |
2.2 股权质押相关理论 |
2.2.1 控制权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 功效系数法 |
2.4 F分数模型 |
第三章 J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概况 |
3.1 J公司概况 |
3.1.1 J公司简介 |
3.1.2 J公司股权结构 |
3.1.3 J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历程 |
3.2 J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动机 |
3.2.1 扩大投资加剧资金需求 |
3.2.2 同行业竞争激烈急需资金支持 |
3.2.3 转移公司风险 |
3.2.4 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 |
3.3 J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情况 |
3.3.1 J公司股权质押融资流程 |
3.3.2 J公司股权质押期间资金流向 |
3.4 J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的风险传导 |
3.5 J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风险识别 |
3.5.1 股权质押融资的控制权转移风险 |
3.5.2 股权质押融资的道德风险 |
3.5.3 股权质押融资的财务风险 |
3.5.4 股权质押融资的市场风险 |
第四章 J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风险评价 |
4.1 J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风险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1.1 融资风险评价灵活性原则 |
4.1.2 融资风险评价科学性原则 |
4.2 功效系数法下股权质押融资风险评价指标选取 |
4.3 功效系数法下股权质押融资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4.3.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4.3.2 融资风险评价模型 |
4.3.3 融资风险评价结果 |
4.4 F分数模型风险评价 |
4.4.1 F分数模型下融资风险评价指标选取 |
4.4.2 股权质押融资风险评价过程 |
4.4.3 J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风险评价 |
4.5 J 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风险存在的问题 |
4.5.1 缺少风险预警机制 |
4.5.2 缺乏风险的统一管理 |
4.5.3 频繁的高比例质押 |
4.5.4 两权分离程度加剧 |
4.5.5 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
第五章 J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
5.1 关于防范控制权转移风险的对策建议 |
5.1.1 优化股权结构 |
5.1.2 加强公司内部治理和监督 |
5.1.3 采用净持股衡量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 |
5.2 关于防范道德风险的对策建议 |
5.2.1 建立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信用评估制度 |
5.2.2 强化股权质押融资信息披露制度 |
5.2.3 设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规范 |
5.3 关于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
5.3.1 设立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质押比例 |
5.3.2 积极融资缓解债务危机 |
5.3.3 密切关注股价波动 |
5.3.4 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
5.4 关于防范市场风险的对策建议 |
5.4.1 提高股权质押信息透明度 |
5.4.2 避免盲目多元化投资 |
5.4.3 引入战略合作伙伴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3.1 研究创新 |
1.3.2 研究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理论研究 |
2.1.1 实物期权效应 |
2.1.2 预防性动机 |
2.1.3 关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理论研究的文献述评 |
2.2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实证研究 |
2.2.1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测度方式 |
2.2.2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2.2.3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 |
2.2.4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其他影响 |
2.2.5 关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实证研究的文献述评 |
2.3 内生不确定性的相关研究 |
2.3.1 从理论角度解释不确定性来源的相关研究 |
2.3.2 从实证角度探讨不确定性内生性的相关研究 |
2.3.3 关于内生不确定性研究的文献述评 |
2.4 其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研究 |
2.4.1 从整体视角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 |
2.4.2 财政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 |
2.4.3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 |
2.4.4 关于其他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研究的文献述评 |
3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测度方式的分析与比较 |
3.1 引言 |
3.2 “关税测量法”与现实情况的比较分析 |
3.2.1 “关税测量法”的基本思想与测度方式 |
3.2.2 与现实情况的比较分析结果 |
3.3 “随机波动率法”与现实情况的比较分析 |
3.3.1 “随机波动率法”的基本思想与测度方式 |
3.3.2 与现实情况的比较分析结果 |
3.4 “不确定性指数法”与现实情况的比较分析 |
3.4.1 “不确定性指数法”的基本思想与测度方式 |
3.4.2 与现实情况的比较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内生性识别 |
4.1 引言 |
4.2 识别策略与结构冲击约束集 |
4.2.1 识别策略 |
4.2.2 结构冲击约束集 |
4.3 实证分析 |
4.3.1 数据来源 |
4.3.2 内生性识别结果 |
4.3.3 方差分解 |
4.3.4 唯一解 |
4.4 稳健性检验 |
4.4.1 改变滞后阶数 |
4.4.2 改变经济波动的衡量方式 |
4.5 本章小结 |
附录4A 与本文相关的冲击识别方法 |
5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论分析 |
5.1 引言 |
5.2 构建DSGE模型 |
5.2.1 家庭 |
5.2.2 最终品生产商 |
5.2.3 零售商 |
5.2.4 批发商 |
5.2.5 资本品生产商 |
5.2.6 在位中间品生产商 |
5.2.7 新进入的中间品生产商 |
5.2.8 政府部门 |
5.2.9 加总变量与宏观均衡 |
5.3 参数校准 |
5.3.1 校准核心参数 |
5.3.2 校准其他参数 |
5.4 数值模拟 |
5.4.1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的脉冲响应结果 |
5.4.2 贸易摩擦冲击的脉冲响应结果 |
5.5 传导机制分析 |
5.5.1 新厂商进入 |
5.5.2 名义粘性 |
5.5.3 商品偏好 |
5.5.4 消费习惯 |
5.5.5 投资调整成本 |
5.6 本章小结 |
附录5A 中间品生产商最优决策方程 |
附录5B 高阶近似与剪枝算法 |
6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 |
6.1 引言 |
6.2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事实描述 |
6.2.1 宏观经济整体运行情况的基本事实描述 |
6.2.2 宏观经济具体指标的基本事实描述 |
6.3 实证设计与数据来源 |
6.3.1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的识别策略 |
6.3.2 稳健性检验 |
6.3.3 数据来源 |
6.4 实证结果 |
6.4.1 脉冲响应结果 |
6.4.2 预测误差方差分解结果 |
6.4.3 稳健性检验结果 |
6.5 时变视角下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的影响分析 |
6.5.1 混合TVP-SV-VAR模型 |
6.5.2 选择最优模型设置 |
6.5.3 混合TVP-SV-VAR模型估计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超额股票市值增长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基于TMT行业和消费行业(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提出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1.5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股票内在价值和投机价值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 |
2.1.1 股票内在价值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 |
2.1.2 股票投机价值影响因素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关于内在价值对股票市值影响的研究 |
2.3 国内外关于投机价值对股票市值影响的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3 超额股票市值增长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设计 |
3.1 超额股票市值增长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3.1.1 股票内在价值评估 |
3.1.2 股票投机价值评估 |
3.2 模型和指标建立 |
3.2.1 被解释变量 |
3.2.2 解释变量 |
3.2.3 模型设计和变量算法 |
3.3 研究设计 |
4 超额股票市值增长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4.2 牛市周期TMT行业实证分析 |
4.2.1 描述性统计 |
4.2.2 相关性分析 |
4.2.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2.4 多元回归分析 |
4.2.5 稳健性检验 |
4.3 牛市周期消费行业实证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相关性分析 |
4.3.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3.4 多元回归分析 |
4.3.5 稳健性检验 |
4.4 熊市周期TMT行业实证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相关性分析 |
4.4.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4.4 多元回归分析 |
4.4.5 稳健性检验 |
4.5 熊市周期消费行业实证分析 |
4.5.1 描述性统计 |
4.5.2 相关性分析 |
4.5.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5.4 多元回归分析 |
4.5.5 稳健性检验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及建议 |
5.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4)融资融券渐进扩容与股价崩盘的风险平抑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创新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融资融券制度 |
2.1.1 卖空机制对股价影响 |
2.1.2 杠杆机制对股价影响 |
2.2 股价崩盘风险 |
2.2.1 市场层面 |
2.2.2 公司层面 |
2.3 融资融券与股价崩盘风险实证结论 |
2.3.1 融资融券加大股价崩盘风险 |
2.3.2 融资融券平抑股价崩盘风险 |
2.3.3 融资融券对股价崩盘风险影响不确定 |
2.4 文献述评 |
3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1.1 融资融券基本概念 |
3.1.2 股价崩盘基本概念 |
3.2 相关理论 |
3.2.1 有效市场假说 |
3.2.2 股价高估理论 |
3.2.3 噪声交易理论 |
3.2.4 有限套利模型 |
4 融资融券影响股价崩盘的作用路径 |
4.1 未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时股价崩盘的形成机理 |
4.2 融资融券机制所包含要素对股价崩盘的作用机理 |
4.2.1 标的股范围 |
4.2.2 保证金比例 |
4.2.3 投资者结构 |
4.3 融资融券业务影响股价崩盘的作用机理 |
4.3.1 正向机制 |
4.3.2 负向机制 |
5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
5.1 研究假设 |
5.1.1 融资融券与股价崩盘风险 |
5.1.2 融资融券与股价崩盘风险关系的调节因素 |
5.2 研究变量界定与计量 |
5.2.1 股价崩盘风险变量 |
5.2.2 融资融券变量 |
5.2.3 噪音交易变量 |
5.2.4 信息传递速度变量 |
5.2.5 控制变量 |
5.3 实证研究设计 |
5.3.1 融资融券与股价崩盘风险 |
5.3.2 融资融券与股价崩盘风险关系的调节因素 |
5.4 样本选择 |
6 实证研究结果 |
6.1 描述性统计 |
6.2 相关性分析 |
6.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6.3.1 融资融券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 |
6.3.2 股价崩盘风险的调节因素 |
6.4 稳健性检验 |
6.4.1 平行趋势假设检验 |
6.4.2 控制股指期货效应 |
6.4.3 安慰剂效应检验 |
6.5 研究结论 |
7 融资融券与股价崩盘的平抑机制 |
7.1 准入机制 |
7.1.1 标的股的准入 |
7.1.2 投资者的准入及培训 |
7.2 运行机制 |
7.2.1 动态保证金机制 |
7.2.2 完善转融通业务 |
7.2.3 灵活调整利率成本 |
7.3 监管机制 |
7.3.1 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 |
7.3.2 融资融券风控体系的建设 |
7.3.3 严厉打击违规行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中概股回归的财务绩效研究 ——以奇虎360借壳上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中概股回归的研究 |
1.3.2 关于企业借壳上市的研究 |
1.3.3 综合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内容框架 |
1.6 本文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国概念股 |
2.1.2 私有化 |
2.1.3 壳资源与壳公司 |
2.1.4 借壳上市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与信号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效率理论 |
3 中概股发展及回归上市情况分析 |
3.1 中概股发展现状 |
3.1.1 赴美上市情况 |
3.1.2 重点案例介绍 |
3.1.3 回归热潮开启 |
3.2 中概股回归背景 |
3.3 中概股企业回归介绍 |
3.4 中概股回归上市动因分析 |
3.4.1 企业海外市值被低估 |
3.4.2 频遭做空机构打击 |
3.4.3 国内资本市场不断完善 |
3.5 中概股企业回归路径分析 |
4 奇虎360 回归上市案例分析 |
4.1 交易双方简介 |
4.1.1 奇虎360 |
4.1.2 江南嘉捷 |
4.2 奇虎360 私有化退市过程 |
4.3 奇虎360 借壳上市过程 |
4.3.1 重大资产出售、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 |
4.3.2 交易前后股权变化 |
4.4 奇虎360 回归A股动因分析 |
4.4.1 美股市场生存环境恶化 |
4.4.2 企业市值被低估 |
4.4.3 谋求公司业务转型 |
5 奇虎360 借壳上市财务绩效分析 |
5.1 基于财务指标分析法 |
5.1.1 偿债能力分析 |
5.1.2 营运能力分析 |
5.1.3 盈利能力分析 |
5.1.4 发展能力分析 |
5.2 基于经济增加值(EVA)评价分析法 |
5.2.1 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的数值计算 |
5.2.2 投入资本总额(TC)的数值计算 |
5.2.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的数值计算 |
5.2.4 经济增加值(EVA)的数值计算与分析 |
5.3 奇虎360 回归上市财务绩效总结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中概股回归动因 |
6.1.2 借壳上市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6.2 中概股回归上市发展建议 |
6.2.1 重视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变化 |
6.2.2 选择适合企业的回归方式 |
6.2.3 谨慎选择壳公司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动因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分拆上市内涵 |
2.1.2 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动机 |
2.1.3 分拆上市对公司的绩效影响 |
2.1.4 中概股回归相关研究 |
2.1.5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价值低估理论 |
2.2.2 市场时机理论 |
2.2.3 融资理论 |
第3章 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重要性和路径分析 |
3.1 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重要性分析 |
3.1.1 减轻在整体上回归的压力 |
3.1.2 促进实现业务上的专业化 |
3.1.3 避免整体上遭遇信任危机 |
3.2 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必要性分析 |
3.2.1 借壳上市受到阻碍 |
3.2.2 整体IPO回归上市不可行 |
3.2.3 实现公司整体上的战略发展 |
3.3 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可行性分析 |
3.3.1 在美股实现私有化退市的过程 |
3.3.2 成功完成“一拆三”的回归路径 |
第4章 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动因分析 |
4.1 分拆合全药业在新三板上市的动因 |
4.1.1 上市市场选择分析 |
4.1.2 新三板市场行情分析 |
4.1.3 公司发展分析 |
4.2 分拆药明生物在港交所上市的动因 |
4.2.1 研发资金融资分析 |
4.2.2 香港资本市场红利分析 |
4.2.3 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
4.3 药明康德在国内A股上市的动因 |
4.3.1 国外估值分析 |
4.3.2 国内政策分析 |
4.3.3 公司融资需求分析 |
第5章 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影响研究 |
5.1 市场影响分析 |
5.1.1 公司在资本市场反应分析 |
5.1.2 分拆上市后股价变动情况分析 |
5.1.3 分拆上市后估值变化情况分析 |
5.2 融资影响分析 |
5.2.1 增强融资能力分析 |
5.2.2 改善资本结构分析 |
5.2.3 提供更多融资的可能性分析 |
5.3 经营影响分析 |
5.3.1 会计指标的选取 |
5.3.2 会计指标法对比分析 |
5.4 管理影响分析 |
5.4.1 组织体系变化分析 |
5.4.2 股权结构变化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2.1 企业视角 |
6.2.2 监管层视角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不确定性事件、投资者关注与股市异质特征 ——基于COVID-19概念股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3.1 技术路线图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机制 |
2.1 文献综述 |
2.1.1 互联网信息传播与投资者行为 |
2.1.2 投资者关注与股票异质特征 |
2.1.3 不确定性事件的互联网信息传播与概念股市场表现 |
2.1.4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影响机制 |
2.2.1 投资者有限关注分配理论及模型 |
2.2.2 不确定性事件、投资者关注对股市异质特征的影响机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变量与统计特征 |
3.1 数据来源 |
3.2 指标构建与变量说明 |
3.2.1 投资者关注度指标构建 |
3.2.2 变量定义及说明 |
3.3 统计特征 |
3.3.1 相关性检验 |
3.3.2 概念股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
3.3.3 投资者关注热力图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证分析及检验 |
4.1 COVID-19 概念股异质特征的影响分析 |
4.1.1 不确定性事件、投资者关注对收益率的影响 |
4.1.2 不确定性事件、投资者关注对波动率的影响 |
4.2 COVID-19 概念股板块的异质性影响分析 |
4.2.1 概念股板块收益率的异质性 |
4.2.2 概念股板块波动率的异质性 |
4.3 不确定性事件对COVID-19 概念股的影响周期分析 |
4.4 稳健性检验 |
4.4.1 样本区间扩展 |
4.4.2 变量替换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股权质押风险下民营企业纾困模式与效果研究 ——以东方园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Citespace相关分析 |
1.2.2 股权质押相关文献研究 |
1.2.3 企业纾困相关文献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股权质押 |
2.1.2 企业纾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信号传递理论 |
2.2.4 控制权私利理论 |
2.3 理论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民营企业股权质押和纾困现况及案例选择 |
3.1 我国民营企业股权质押状况 |
3.1.1 民营企业股权质押数量及市值较大 |
3.1.2 民营企业股权质押的行业分布广 |
3.1.3 民营企业面临的股权质押风险较高 |
3.2 股权质押风险下我国民营企业纾困现状 |
3.2.1 纾困基金成立呈现多样化 |
3.2.2 企业纾困覆盖面较广 |
3.3 案例选择 |
3.3.1 行业选择原因 |
3.3.2 东方园林选择原因 |
3.4 案例介绍 |
3.4.1 东方园林简介 |
3.4.2 东方园林股权结构 |
3.4.3 东方园林股权质押状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东方园林股权质押风险及其纾困模式分析 |
4.1 东方园林股权质押风险分析 |
4.1.1 加大企业财务风险 |
4.1.2 造成控制权转移风险 |
4.1.3 利益侵占风险 |
4.1.4 其他风险 |
4.2 东方园林纾困模式分析 |
4.2.1 纾困模式选择 |
4.2.2 东方园林纾困过程 |
4.2.3 企业控制权变动分析 |
4.2.4 协议受让模式优缺点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东方园林纾困效果分析 |
5.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短期市场效应分析 |
5.1.1 短期绩效指标说明 |
5.1.2 窗口期的选择 |
5.1.3 首次纾困事件研究法分析 |
5.1.4 第二次纾困事件研究法分析 |
5.2 纾困后企业偿债能力变动 |
5.3 纾困后股权结构的变动 |
5.4 纾困后企业股权质押风险的变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6.2.1 被纾困方角度 |
6.2.2 纾困方角度 |
6.2.3 监管部门角度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目的 |
三、选题意义 |
第二节 选题特点、难点和问题 |
一、特点:海外边疆移民研究 |
二、难点:当事人访谈、文献收集和求证 |
三、问题:如何看待美国的土地?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资料简介 |
一、国内研究简介 |
二、国外研究简介 |
第四节 海外田野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
一、口述史的方法 |
二、历史文献方法 |
三、民族学田野调查法 |
第五节 逻辑框架 |
第一章 从认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开始 |
第一节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
一、缘起 |
二、美国新教文明的危机 |
三、三位一体与四位一体的关系 |
第二节 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
一、他的童年 |
二、他的家庭 |
第三节 从里奇菲尔德家看美国边疆移民的家庭教养模式 |
一、严厉的母亲 |
二、友好的父亲 |
第二章 追寻新的土地: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 |
第一节 格里芬号的到来 |
一、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成员踏上美洲大陆的背景 |
二、教派分歧与家族起源 |
三、荣誉炮兵团的建立和劳伦斯·里奇菲尔德 |
第二节 “神圣共同体”及其经济生产方式 |
一、斯基尤特:最早的落脚地 |
二、巴恩斯特布尔:早期殖民地的开发 |
三、早期移民的主要生产活动 |
第三节 便宜的土地 |
一、从印第安人手里购买土地 |
二、成为年轻的土地所有者 |
三、新的阶级分化和新教主义的削弱 |
第三章 白人的殖民开拓:移民后的里奇菲尔德家族 |
第一节 贪婪的土地掠夺 |
一、边疆线第一次推进的背景 |
二、向西部拓殖 |
三、富饶与浪费 |
第二节 美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 |
一、美国大革命前的社会分工和英国重商主义的失败 |
二、掠夺土地与操控民主 |
第三节 最自由的民族最革命 |
一、辉格党与托利党斗争影响下的生活记录 |
二、美国发生独立战争的因素 |
第四章 里奇菲尔德先辈经历的独立战争 |
第一节 战争是令人痛苦的:里奇菲尔德的战争日记 |
一、经历战争打响和动乱 |
二、经历恐怖的战争场面和战时生活 |
三、士气大增 |
第二节 法国军队的到来与参战记录 |
一、法国军队的规模 |
二、法国军队的行军路线 |
三、九月——法国军队参战 |
第三节 约翰·麦吉尔弗拉与里奇菲尔德家族的人生交错 |
第五章 危险的旅途:里奇菲尔德家族的幸运之神 |
第一节 俄勒冈的第一批来客 |
一、穿越大平原 |
二、莱伯太太和印第安人的“切手事件” |
第二节 幸运之神 |
一、永远不要走捷径 |
二、阿普尔盖特小道 |
第六章 最后的边疆:里奇菲尔德家族定居俄勒冈 |
第一节 西进运动中的土地政策 |
一、运河与铁路的发展和家族的西迁 |
二、在南达科塔州的宅地 |
三、土地、自由和资本 |
第二节 在俄勒冈州的命运交汇 |
一、乔治·里奇菲尔德和亚查茨印第安人保留地 |
二、威拉米特河谷的繁荣和里奇菲尔德爷爷的铁路爱情 |
三、里奇菲尔德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和美国社会家庭结构 |
第七章 额外的问题——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惑与解 |
第一节 里奇菲尔德的家族精神 |
一、国际互助——多元与包容 |
二、崇尚和平——理查德·里奇菲尔德对越战的态度 |
三、一个家族的内生动力 |
第二节 中美建交后里奇菲尔德对中国的访问 |
一、从尼克松到里根——共和党执政理念的转向 |
二、中美建交之旅与理查德的困惑 |
结语 |
一、问题的症结——对自由的追求退化成了自由经济的倡导 |
二、把根扎进土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疫情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冲击研究 ——基于三因子模型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疫情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
2.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发展 |
2.2.1 CAPM模型 |
2.2.2 Fama French三因子模型 |
2.3 国内外学者的三因子模型适用实证研究 |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设计 |
3.1 模型的构建和各个参数的定义与选取方法 |
3.1.1 CAPM模型 |
3.1.2 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 |
3.1.3 无风险收益率 |
3.1.4 行业收益率 |
3.2 实证方法说明 |
3.2.1 平稳性检验 |
3.2.2 相关性检验 |
3.2.3 滚动标准差检验 |
3.2.4 模型有效性检验 |
3.2.5 GRS检验 |
3.2.6 累计平方和检验法 |
3.2.7 Chow断点检验 |
第四章 疫情冲击下中国资本市场的三因子模型 |
4.1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
4.2 因子的构建 |
4.2.1 市场因子MKT |
4.2.2 规模因子SMB |
4.2.3 价值因子HML |
4.3 描述性统计 |
4.3.1 Shibor的描述性统计 |
4.3.2 样本数据的收益率描述性统计结果 |
4.3.3 样本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
4.3.4 样本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4.4 基于Fama-French对样本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
4.5 大小盘股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分析 |
4.6 疫情前后各行业的实证研究 |
4.6.1 疫情前各行业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
4.6.2 疫情前后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疫情冲击下因子模型的适用性分析因子模型的在疫情前后的适用性研究 |
5.1 样本的滚动标准差检验 |
5.2 Chow检验结果 |
5.3 三因子模型在疫情前后的适用性 |
5.3.1 三因子模型在疫情前后GRS检验结果 |
5.3.2 三因子模型回归系数的稳定性 |
5.4 四因子模型在疫情前后GRS检验结果 |
5.4.1 Charhart四因子模型 |
5.4.2 GRS检验结果 |
5.4.3 四因子模型回归系数的稳定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
6.1 结论分析 |
6.2 本文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四、’94股市:控制中有好转(论文参考文献)
- [1]J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风险研究[D]. 朱孝峰.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车明. 四川大学, 2021(12)
- [3]超额股票市值增长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基于TMT行业和消费行业[D]. 边诚超. 浙江大学, 2021(09)
- [4]融资融券渐进扩容与股价崩盘的风险平抑机制研究[D]. 孙懿琳.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5]中概股回归的财务绩效研究 ——以奇虎360借壳上市为例[D]. 姜宜岐.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6]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动因及其影响研究[D]. 王求江.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7]不确定性事件、投资者关注与股市异质特征 ——基于COVID-19概念股视角[D]. 杨晓彤.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8]股权质押风险下民营企业纾困模式与效果研究 ——以东方园林为例[D]. 陶锡源.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9]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D]. 朱美姝.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0)
- [10]疫情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冲击研究 ——基于三因子模型的实证分析[D]. 陈少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