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原粉生产设备防腐简介

666原粉生产设备防腐简介

一、关于六六六原粉生产中设备防腐情况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张连辉[1](2020)在《“对子孙后代的生存负责”——中国禁用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曲折历程》文中提出中国禁用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曲折历程大致有以下几个时间节点: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其残留性进行研究,70年代开始有意识地发展替代农药,1982年开始减产,1983年实现禁产,1992年正式在农业生产上实施政策性禁用,2002年正式颁布在农业生产上禁用的法令。为保证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禁用工作的顺利完成,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工作:积极推动对这两种农药的研究,深化对其危害性的认识;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推动禁产工作的开展;通过采取一系列协调性和支持性政策举措,化解了禁用工作给国民经济造成的冲击,推动了农药工业、氯碱工业和耗氯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

高林琼[2](2020)在《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化学工业直接影响着国防建设、农业建设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等多方面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当代技术与产业的发展革新。近代化学工业在我国起步于晚清洋务运动期间,后来随化学科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近代工业在我国的发展,化学工业在民国时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出现大量的民族化工业,奠定了我国化工业发展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化学工业会学术组织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首个化学工业学术组织——中华化学工业会于1922年创立,由中国留学生组织发起创立,该学会聚集了国内大量的化工方面专业人才,不仅促进了民国时期高等化学教育体系的形成,还培养了大批化学工业人才,为化工学科和化工业的建制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中华化学工业会除创办会刊《化学工业》外,于1946年创办了《化学世界》,是国内较早的普及化学、化工知识的重要期刊。本文以《化学世界》所载材料为基础和线索,对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化学普及工作进行历史调查,运用文献考证、比较分析以及个案分析进行研究,梳理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及其会刊《化学世界》的创立及发展历程,对《化学世界》中有关该学会的各类活动以及普及化学、化工业知识的资料进行梳理和解读,论述中华化学工业会在普及化学、化工知识和技术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查阅大量研究文献,梳理论述了国内学术界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研究的现状以及对《化学世界》研究的现状,指出学术界在对1946-1952年这个时段和对《化学世界》研究的缺失,阐述了对这时段及其杂志研究的学术意义,同时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及创新之处。(2)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历史调查和梳理,并对该学会会刊的发展情况、年会的开展情况以及抗战胜利前后国内化学、化工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近代化学、化工业在民国时期整体发展状况,为本文的专题研究提供了历史背景。(3)对《化学世界》的创办与发展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着重对《化学世界》所载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其中所载活动与事件进行追踪调查,梳理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化学普及工作。在科普活动方面,包括化学工业新闻的传播、开设化工讲座、翻译外国化工文献等方面;在学术研究方面,《化学世界》成为促进学者交流学习的平台,刊载了学会成员大量化学化工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化学化工实践上,学会成员为化工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咨询,不仅组织化工学者参与实践学习,还协助化工企业开展了多次化工展览活动,有效促进了科研与实践的结合,体现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对化工产业经济建设方面的贡献。(4)通过《化学世界》对中华化学工业学会在战后经济建设中所工作的考察,发现中华化学工业会所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高等化学教育体系的构建、化学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近代化学工业的建制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会对化工科研方面的突出成果较少,但学会成员在会刊上发表的化工类文章对于化学知识的普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化工学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胡然[3](2016)在《河北省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工艺设备调查评价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污染”产品即生产产品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且难以治理的,“高环境风险”产品即在生产、运贮等过程中容易发生污染事故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2006年底,环保总局会同相关部门着手制定“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的名录,控制双高行业发展,并于2008年发布第一批双高名录。截至目前共有8批名录发布。钢铁、焦化、化工、火电、建材等具有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特性的行业在河北省产业规模较大且企业众多,且河北省在地域上环绕着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京津地区的环境保障也主要依托于河北,对河北省双高行业及工艺设备清单的确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河北省资源形势、环境形势、相关行业发展情况及双高特性等进行调研,整理数据显示,河北省二氧化硫及粉尘工业排放占比均在80%以上,而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放总量分别占总排放量的13.26%、12.27%,工业排污相对严重。因此,把河北省钢铁、焦化、水泥、平板玻璃、火电、化工及纺织行业工艺设备确定为环境管理重点对象,并对其发展现状及工艺设备双高特性进行调研评价。调研结果表明: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大,产能严重过剩,其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6.40%、65.35%及51.00%;钢铁、火电等行业燃煤量大,且燃煤锅炉及环保装置等工艺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及废气;焦化及化工行业,平均每年COD排放量约12.5万吨,双高特性明显。本文以《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及河北省的产业政策为依据,根据河北省双高工艺设备调研结果,确定了河北省双高工艺设备目录。此目录中,化工行业被列入淘汰或限制类工艺设备284项、纺织行业136项、钢铁行业48项、焦化行业14项、水泥行业9项、平板玻璃行业6项。并根据以此清单为依据提出了针对河北省的环境管理政策建议。本项目目录可为河北省产业发展规划及环保政策、产业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河北省主要双高产品产量及各市双高行业工业总产值的调研,将双高行业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到河北省双高行业分布。

方艳艳[4](2015)在《典型杀虫剂类POPs污染场地及其周边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由于高毒性、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并且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传输和分布,近几十年以来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POPs污染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随着《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的生效,许多包括有机氯农药在内的化学品POPs已在全球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而杀虫剂类POPs生产企业也成为了潜在的POPs污染高风险区。公约首批受控的杀虫剂类POPs共有9种,2009年和2011年分别又有六六六(HCHs)、硫丹等POPs成为公约受控的物质。然而,目前对这些新增杀虫剂类POPs污染场地及其周边环境介质中农药残留的调查研究十分有限,无法全面系统地评估其环境风险。开展杀虫剂类POPs污染场地及其周边环境介质以及生物体中杀虫剂类POPs的累积特征和残留机制,对于准确评估杀虫剂类污染场地的健康风险、开展场地修复与管理以及保障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HCHs和硫丹2个典型新增杀虫剂类POPs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对场地及其周边的土壤、大气、地下水等环境介质和植物中的HCHs和硫丹残留水平、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进一步对污染场地及其周边开展了健康风险评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六六六(HCHs)污染场地厂区表层土壤中ΣHCHs(α-,β-,γ-,δ-HCH之和)的浓度范围为2.0148.5 mg/kg,剖面土壤中ΣHCHs含量为0.0521.27mg/kg,4种异构体α-HCH、β-HCH、γ-HCH、δ-HCH的检出率均为100%。剖面垂直方向上,土壤中ΣHCHs在地下1m深度范围内浓度较高,并呈现不均匀分布;当土壤深度超过1m时,土壤中ΣHCHs含量迅速降低,稳定在较低水平。厂区大气中HCHs浓度为10.2132.8 ng/m3,尤其在废物存储区域附近的大气中HCHs浓度高达132.8 ng/m3。厂区地下水中ΣHCHs浓度为1.42.6μg/L。厂区内的植物中也检测出了HCHs残留,植物中ΣHCHs浓度范围为24.6520.7 ng/g d.w.,浓度较高。通过对HCHs组成的分析,发现污染场地环境介质中HCHs来源于历史生产。(2)六六六(HCHs)污染场地周边表层土壤中ΣHCHs的浓度为46665 ng/g,4种异构体α-HCH、β-HCH、γ-HCH、δ-HCH的检出率均为100%。周边土壤中HCHs的含量在1.0km范围内随距离增加呈现降低趋势,在距离厂区2.0km范围,土壤中HCHs的浓度出现了峰值,之后随着距离的增加浓度迅速降低。大气中ΣHCHs含量范围为1.5213.79 ng/m3,且HCHs含量随着距离厂区的远近呈现波动趋势,在距离厂区2.0km范围内较高,之后缓慢下降,同周边土壤中HCHs变化趋势一致,经过对HCHs组成分析,土壤与大气中HCHs残留主要来自于历史生产。周边蔬菜样品中四种异构体的检测率是100%,且其ΣHCHs浓度范围为3.7185.1 ng/g f.w.,豇豆中ΣHCHs含量超出了我国标准(GB2763-2014)的最大限量。周边环境介质中HCHs组成分析表明HCHs残留主要来源于历史生产。(3)硫丹污染场地表层土壤中,在硫丹乳油车间附近硫丹的浓度较高,为47.6mg/kg,其他点位硫丹浓度范围为0.092.85 mg/kg,剖面土壤中硫丹浓度为0.01114 mg/kg。厂区内大气中硫丹的浓度范围为4.8289.1 ng/m3,且通过计算Fα-endo值(Fα-endo=α-硫丹/(α-硫丹+β-硫丹)),发现大气中硫丹在环境中的降解程度很小。地下水中的硫丹的含量很低,9.9212.6 ng/L。厂区植物中硫丹检出率为100%,浓度范围为4.1525.3 ng/g d.w.,且硫丹硫酸盐占主要比例。(4)硫丹污染场地周边表层土壤中硫丹含量范围为1.3753.57 ng/g,同一距离,从厂区上风向到下风向,硫丹浓度表现为上风向浓度低,向下风向浓度逐渐升高,随着距离的增加,浓度降低,在距离厂区2.0km是出现波动峰值。周边大气中硫丹的含量范围为0.8910.36 ng/m3,随着厂区距离的增加,大气中硫丹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距离厂区2.0km的大气中硫丹浓度最高达到10.36ng/m3。周边代表性的农作物(小麦、桑叶和油菜)硫丹的检出率为100%,随着距离厂区的距离越远,其中硫丹含量降低。(5)风险评估研究表明,六六六(HCHs)污染场地内HCHs致癌风险普遍较高,超出了我国污染场地可接受致癌水平(10-6),危害指数均小于1;周边致癌风险在可接受水平之内,但依然有2个点位致癌风险超标,危害指数均小于1。硫丹污染场地厂区内乳剂车间的危害指数超过了1,其他地方符合要求,周边硫丹危害指数符合要求。通过对周边成人和儿童风险的计算,发现儿童作为较敏感的人群,致癌风险与危害指数均高于成人。

徐君君[5](2015)在《增效洗脱与光催化技术联合修复氯丹和灭蚁灵污染场地土壤的效果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和斯德哥尔摩公约履行的推进,全国有机氯农药厂相继关闭,出现大批污染严重的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OCPs)污染场地。有机氯农药因为具有高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三致"效应而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我国城市化正迅猛发展,土地利用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针对我国国情,污染场地的快速修复已迫在眉睫。在国内外应用较多的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中,洗脱技术因其快速、高效、成本低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虽然已有文献报道土壤洗脱的研究,但关于洗脱液后处理技术研究较晚。近年来,光催化技术因可高效处理有机污染物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尽管光催化技术具有处理土壤洗脱液中OCPs的潜在可行性,但国内外关于土壤增效洗脱与光催化技术联合修复OCPs污染场地土壤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以江苏某地含氯丹和灭蚁灵的复合污染场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增效洗脱修复和光催化技术联合修复污染土壤。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正己烷、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丙酮、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戊醇、SDS、SDBS、Triton X-100、Tween 80、PS2、HPCD、SDS/Triton X-100溶液分别对氯丹和灭蚁灵复合污染土壤进行洗脱,并优化洗脱条件。2、采用直接光解技术对洗脱液中氯丹和灭蚁灵进行降解。研究了光源对氯丹和灭蚁灵光解的影响,并初步探索了光解灭蚁灵的机理。3、研究H2O2/UV、Fenton/UV和异相光Fenton体系降解模拟洗脱液中的灭蚁灵;并探究了异相光Fenton反应体系对灭蚁灵的去除机理。4、采用化学合成施氏矿物与针铁矿吸附灭蚁灵,研究两种矿物对灭蚁灵的吸附类型,进一步研究了Triton X-100及pH对矿物吸附灭蚁灵的影响。5、采用预吸附灭蚁灵的施氏矿物与针铁矿进行紫外光照射,进一步研究灭蚁灵在矿物上的吸附对其光催化降解的影响。经系列试验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在洗脱剂均为10 mmol/L浓度下,TritonX-100、Tween 80和HPCD对氯丹和灭蚁灵的洗脱效果均较好,其次是SDS/Triton X-100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最后是有机试剂。洗脱剂浓度在0-20 mmol/L范围,氯丹和灭蚁灵洗脱率逐渐增大,至10 mmol/L接近最大值,之后上下浮动。洗脱剂对氯丹和灭蚁灵的洗脱效率随超声时间均呈现出:在初始60 min内,洗脱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60 min后,洗脱效率随洗脱时间延长轻微浮动。洗脱液对氯丹和灭蚁灵的洗脱率均随着液固比的增大而增加,至10:1后,继续增加液固比,洗脱率增加缓慢。随洗脱次数的增加,氯丹和灭蚁灵的累计洗脱率增加,但单次洗脱率明显减少。Triton X-100和HPCD洗脱氯丹和灭蚁灵污染土壤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浓度10 mmol/L、洗脱时间60 min、液固比10:1、洗脱3次;Tween 80洗脱氯丹和灭蚁灵污染土壤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浓度10mmol/L、洗脱时间20 min、液固比10:1、洗脱3次。(2)光源对洗脱液中氯丹和灭蚁灵的降解有显着影响,汞灯对氯丹和灭蚁灵降解效果好于氙灯。在500 W氙灯照射下,反应4 h,氯丹和灭蚁灵的降解率分别为76.8%、100%。在500 W汞灯照射下,反应至3 h,氯丹完全降解;反应1h时,灭蚁灵基本降解完全。紫外光照下,Triton X-100溶液中灭蚁灵发生脱氯加氢的还原反应,检测到其降解产物为光灭蚁灵。(3)H2O2/UV处理模拟洗脱液中灭蚁灵,其降解产物为光灭蚁灵。Fenton/UV体系中灭蚁灵的降解率为7.6%。均相H2O2/UV、Fenton/UV体系对模拟洗脱液中灭蚁灵的降解而言与光解相比并无明显优势。(4)生物合成施氏矿物、化学合成施氏矿物和化学合成针铁矿构成的异相光芬顿对模拟洗脱液中灭蚁灵的去除效率较高均大于73%,但额外添加H2O2并不能进一步提高灭蚁灵的去除率,反而降低其降解率。模拟洗脱液中去除的部分灭蚁灵被吸附在矿物表面。施氏矿物/UV体系中,灭蚁灵的降解产物为光灭蚁灵、10,10-二氢灭蚁灵和2,8-二氢灭蚁灵。针铁矿/UV体系中,检测到灭蚁灵的降解产物有开笼产物四氯苯醌。(5)化学合成施氏矿物和针铁矿对灭蚁灵的吸附均可用Langmuir方程来描述,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53 mg/g和770 mg/g。两种化学合成矿物对灭蚁灵的吸附作用随Triton X-100浓度的提高呈先上升后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以0.1 CMC为临界浓度。两种矿物对灭蚁灵的吸附量随着pH(3-9)的降低而升高。(6)预先污染的异相光催化剂中,生物、化学合成施氏矿物所吸附灭蚁灵降解率分别为25.2%、19.2%,而化学合成针铁矿中灭蚁灵的降解率可高达76.3%。Triton X-100对吸附在矿物表面的灭蚁灵解吸量少,大量的灭蚁灵仍被矿物吸附。预吸附灭蚁灵的生物合成施氏矿物、化学合成施氏矿物体系中,灭蚁灵的降解产物为光灭蚁灵、10,10-二氢灭蚁灵和2,8-二氢天蚁灵。预吸附灭蚁灵的化学合成针铁矿光催化体系中,灭蚁灵的降解产物除还原产物光灭蚁灵、10,10-二氢灭蚁灵和2,8-二氢灭蚁灵,还新增其开笼加氧产物五氯-2-丙酮、六氯丙酮、全氯-4-环戊烯-1,3-二酮、六氯-2-环戊烯-1-丙酮。因此,氯丹和灭蚁灵复合污染场地土壤可以首先采用Triton X-100进行洗脱,之后将洗脱液在针铁矿作为催化剂的异相光催化体系进行降解,可以有效地去除污染土壤中的氯丹和灭蚁灵,并将二者深入降解。

吴有方[6](2012)在《甘肃及周边地区HCB大气土壤污染特征及环境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六氯苯(HCB)是《斯德哥尔摩公约》中首批严格禁止或限制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之一,它具有持久性、强挥发性、高毒性及潜在的致癌性,不易分解,能通过食物链进行生物富集,继而产生生物放大效应。HCB的用途和来源广泛,除来自农业污染,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排放也占一定比重。中国西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生产相对落后,对POPs的重视程度不够,关于其污染现状及环境行为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于2010年8月~2011年8月对甘肃及周边地区16个城市32个采样点大气和土壤HCB进行为期一年的观测,探讨了该地区大气及土.壤HCB总体污染水平及时空污染特征,并进行来源解析和土-气交换研究,此外还运用Ⅲ级多介质逸度归趋模型对HCB在兰州地区多介质间的迁移归趋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本文研究工作的开展,初步了解了HCB在甘肃及周边地区的污染水平及迁移归趋行为,研究结果还为该地区HCB的生态风险评价和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大气HCB时空污染特征 HCB检出率为95.83%,全年平均污染浓度为70pg/m3,检出范围为9pg/m3~489pg/m3。HCB季节污染特征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初步推测煤炭不完全燃烧为其主要贡献源;空间污染特征为:城区>农村>背景,以兰州及其周边城市HCB污染水平居高,河西走廊一带则相对较低,推测可能受氯化工业及采暖燃煤量差异的影响。本研究大气HCB污染水平比国外略高,与中国西南及珠三角地区相差不大,但明显低于中国北方及中东部地区。(2)土壤HCB空间污染特征HCB检出率为96.87%,平均污染浓度为1.211ng/g,检出范围为0.018ng/g~11.707ng/g。HCB空间污染特征为:城区>农村>背景,其中农村污染浓度远低于加拿大土壤质量指南农用土壤的标准值50ng/g,初步推测土壤HCB来源于氯化工业污染排放。土壤有机质含量对HCB污染水平有一定影响。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比,本研究中土壤HCB污染水平相对较低。(3)HCB土-气交换特征研究区域HCB总体以土壤向大气挥发为主,土壤是HCB的二次排放源;HCB挥发强度季节差异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推测季节变化带来的温度差异对研究区域HCB土-气交换过程有重要影响;HCB挥发强度在空间上也存在差异,即农村>城区>背景。(4)兰州地区多介质迁移归趋行为大气、水体、土壤、沉积物和植物相中HCB的模拟浓度分别为:1.49×10-12mol/m3,1.03×10-9mol/m3,1.31×10-9mol/m3,1.90×10-5mol/m3和2.35×10-14mol/m3,沉积物中滞留量最大,为54.1kg,占总滞留量的98.8%;大气及土壤模拟浓度与实际观测数据吻合较好,表明Ⅲ级多介质逸度归趋模型在研究区域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五大环境相之间的主要迁移过程依次为:大气-植物、大气-土壤、沉积物-水体、水体-沉积物和大气-水体;兰州地区HCB主要降解介质为沉积物、大气和土壤。

杨洪达[7](2012)在《杭州西湖多介质环境中有机氯农药分布及迁移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方法,通过对杭州西湖区域水体、大气、土壤和茶叶四种环境介质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和手性有机氯农药对映体分数(EF值)差异的检测,进行了以下研究:第一,分析了杭州西湖多介质环境中的有机氯农药空分布、组成特征,探讨其污染源,并对有机氯农药的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进行初步评价。第二,以在各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的(?)(?)-HCH、o,p’-DDD(?)llo,p’-DDT为“手性示踪物”,利用其EF值的变化情况来判别有机氯农药的主要污染源,研究了有机氯农药在该流域内多介质环境中迁移规律及循环机制,为杭州西湖流域环境污染的监测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杭州西湖区域表层水体∑OCPs含量范围为20.88~159.31ng/L,平均值为50.47ng/L;大气中∑OCPs含量范围为203.8~1083.8pg/m3,平均值为474.1pg/m3土壤中∑OCPs含量范围为0.99~2050.50ng/g,平均含量为223.59ng/g;茶叶中∑OCPs范围含量为1.31~4.74ng/g,平均值为2.62ng/g。四种环境介质中有机氯农药含量均以DDTs、HCHs和HCB为主(2)杭州西湖表层水体中OCPs含量随季节而变化,∑OCPs夏季>∑OCPs冬季。手性OCPs的EF值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毫无规律性,其原因较为复杂。出水口区域有机氯农药污染程度较高,而湖心区域染污较低。通过异构体组成推测表层水体中HCHs和DDTs污染主要来源于早期残留,与其它地区相比,污染情况相对较低,同时所有区域水体中的OCPs浓度均未超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3)杭州西湖区域大气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随季节而变化,总体表现为∑OCPs冬季≈∑OCPs夏季>∑OCPs春季>∑OCPs秋季。夏秋两季该区域大气与土壤中手性OCPs的EF值符合度较好,说明夏秋两季气温高,大气中的OCPs污染可能主要与当地土壤的自然挥发;冬春两季大气与土壤中EF值偏离严重,冬春两季气温低,大气中OCPs污染可能主要来自于外部迁移沉降所致,这可能于HCB有较低的蒸汽压和较高的挥发性,残留在环境介质中的HCB较易以蒸汽形式存在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有关。根据HCHs和DDTs组成特征,HCHs可能来自历史上工业品HCH的使用,也可能来自林丹的输入。DDTs污染除工业DDT残留外,可能还有三氯杀螨醇的输入。(4)按土壤类型分类∑OCPs含量次序为:林地土>茶园土>农田土>草坪土。综合HCHs异构体组成特征和α-HCH(?)1DEVrac之间相关性较差(p=0.07),说明杭州西湖区域内HCHs残留主要来源于早期工业品HCH,也可能来自林丹的输入。综合DDTs异构体组成特征和o,p’-DDT和lo,p’-DDD与DEVrac之间有较好的负相关性(p<0.01),说明杭州西湖区域内DDTs残留量高的土壤中近期有DDTs输入,属于“较新”污染源。同时,HCHs和(?)DDTs与土壤TOC含量的关系取得较好的相关性,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可能是影响有机氯农药污染的原因之一。(5)杭州西湖区域茶叶中有机氯农药含量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OCPs含量趋势为:∑OCPs冬季>∑OCPs秋季>∑OCPs夏季>∑OCPs春季。同时茶叶中三种手性OCPs的EF值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春季、夏季和秋季茶叶与大气样品中手性OCPs的EF值变化基本相符,说明茶叶中OCPs主要通过是通过大气中的主动吸附或大气被动沉降而被污染,不是来自树木自身的传导和土壤中的吸收,可以考虑将茶叶作为杭州西湖区域大气的被动监测指示植物。

朱宗林[8](2011)在《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的配方、药效、生产工艺及加工设备,并对该可溶性粒剂形成的机理和不同助剂、填料体系对其硬度、润湿时间、渗透时间、崩解时间等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对不同助剂加工的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与水剂的生物活性、安全性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对生产工艺设备的详细论证,保证了该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的顺利产业化。主要工作如下:1、在通过对不同的填料、分散剂、润湿剂、渗透剂、黏结剂、崩解剂等主要助剂的系统筛选过程中,对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的外观、硬度、全溶解时间、润湿时间、渗透时间、崩解时间、热贮稳定性等进行全面测定和比较,最后确定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优选配方为:烯啶虫胺50%;分散剂FSJ015%;润湿剂RSJ01 3.5%;渗透剂STJ02 2.5%;黏结剂聚乙烯醇0.8%;崩解剂BBJ01 2.0%;白炭黑5%;硫酸钠补足。根据上述配方加工成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其性能均超过常规农药可溶性粒剂所要求的控制指标。2、对合格配方的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及10%烯啶虫胺水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田间药效对比试验及安全性对比评价。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问药效试验结果均表明,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对水稻稻飞虱、甘蓝蚜虫等防效均与10%烯啶虫胺水剂相当。安全性评价试验表明,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在甘蓝上的安全性要优于100%烯啶虫胺水剂。3、通过对可溶性粒剂加工工艺及工艺设备的选型的研究,选择专利设备,解决了目前可溶性粒剂崩解时间较长,硬度差、成型率低等问题,实现了该产品的大规模、稳定性生产。

曾婷婷[9](2011)在《年产4万吨三氯化磷及2万吨三氯氧磷生产装置的工艺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论文进行了年产4万吨三氯化磷及2万吨三氯氧磷生产装置的工艺设计。经国内外各生产工艺的比较,采用了以三氯化磷为溶剂,氯气氯化黄磷生产三氯化磷工艺,以及氧气氧化法生产三氯氧磷工艺。论文阐述设计的依据及意义。对三氯化磷、三氯氧磷产品进行市场分析与预测,进行了工艺、三废处理、生产安全的设计和物料衡算,确定了公用工程设计思路和原则。并绘制了相应的工程图纸。设计结果表明,年产4万吨三氯化磷、2万吨三氯氧磷项目建成后,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效益显着。

靳延平[10](2009)在《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乳品作为我国人均消费量增长最快的食品之一,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国奶业在高速发展,但连接发生的乳品安全事件充分暴露了生鲜乳生产环节的“短板”,奶源已成为乳业发展的瓶颈。原料乳(即生鲜乳,以下同)的质量安全攸关消费者的健康、生命,攸关公众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预期,攸关奶农及相关产业农民的收入。“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给我国奶业带来了巨大冲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奶业正逐渐恢复。但长期以来积累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我国生鲜乳乃至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指导。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食品及乳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还缺乏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其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了从源头上探索消除生鲜乳质量不安全因素的对策和措施,本文在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实践的基础上,以我国生鲜乳需求行为的分析为切入点,探讨安全生鲜乳的供给问题,进而探讨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由于内蒙古是我国乳品生产、加工、消费的主要省区之一,呼和浩特市已被命名为“中国乳都”,因此,以呼和浩特市的消费者、奶户(场)、乳品加工企业为例,在分析内蒙古及呼和浩特市奶业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基于对微观经济主体——消费者的需求、奶牛养殖户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奶站的行为——的分析来把握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宏观命题,分别对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和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从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管理体制、检验检测体系、认证和质量追朔体系、信息体系、预警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竞争机制、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和建议:经过分析,揭示出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需要政府干预和市场手段的有机结合;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奶牛养殖方式的基本国情还将是以散养为主,我国生鲜乳重量安全政策的制定要此为基础;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不可急于求成;我国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管理以政府部门为主,已基本构建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为奶业通过整顿向更高层次迈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建议全社会都要把生鲜乳生产作为一项战略资源来抓,政府在本级财政预算内安排“奶农安全生鲜乳发展基金”,分散与规模化要辩证统一,大力发展有计划、分层次、多元化的的养殖组织,发展无公害奶业和有机奶业,提升政府监管生鲜乳重量安全的执行力。

二、关于六六六原粉生产中设备防腐情况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六六六原粉生产中设备防腐情况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对子孙后代的生存负责”——中国禁用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曲折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改革开放前的研究、限用与替代工作
改革开放初期的禁产工作
    (一)农药工业难以适应短期内禁产六六六、滴滴涕的要求
    (二)短期内禁产会对氯碱工业产生较大冲击
    (三)通过进口弥补农药缺口与保护国内农药工业之间的矛盾
    (四)使用替代农药面临安全性问题
禁产、禁用工作正式启动
    (一)禁产工作正式启动
        1.制定并实施六六六减产计划,增加替代农药产量
        2.加大耗氯产品生产力度,确保氯碱产量
        3.加强进口农药管理工作
        4.加快农药工业技术改革的步伐
    (二)积极推进农药安全管理工作
禁用工作的完成
    (一)立即禁产决策的出台与落实
    (二)禁产后的应对
        1.农药工业在震荡中实现转型升级
        2.烧碱和耗氯产品产量与技术得到大幅提升
        3.用药安全得到有效控制
    (三)完成禁用
结 语

(2)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研究
        1.3.2 对《化学世界》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5.3 创新之处
2 中华化学工业会及其会刊的发展历程
    2.1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创立与发展
    2.2 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的创办与发展
        2.2.1 早期创刊阶段(1923-1925年)
        2.2.2 战前顺利发展阶段(1929-1936年)
        2.2.3 抗战期间的艰难阶段(1937-1945年)
        2.2.4 抗战胜利后维持阶段(1946-1952年)
    2.3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学术年会状况
        2.3.1 学会初期的年会
        2.3.2 北伐胜利后至抗战前的年会状况
        2.3.3 抗战期间年会状况
        2.3.4 抗战胜利后的年会状况
    2.4 抗战时期与抗战胜利后中国化学、化工状况
        2.4.1 抗战时期化学研究情况
        2.4.2 抗日战争时期化学研究成果
        2.4.3 抗战胜利后的化学研究概况
3 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对化学化工知识的普及
    3.1 《化学世界》的创办及发展
    3.2 《化学世界》中化学、化工知识普及的内容
        3.2.1 介绍普及化工知识与技术
        3.2.2 开辟化工知识的专门讲座:讲座的专题性
        3.2.3 翻译外国化工着作,引进化工技术
        3.2.4 国外化工业发展概括与新技术的介绍
        3.2.5 介绍化学化工史知识
    3.3 小结
4 从《化学世界》看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
    4.1 《化学世界》对战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的总结
    4.2 《化学世界》对大陆地区化工企业及其技术的报道和介绍
    4.3 《化学世界》对台湾地区化工企业及其技术的报道和介绍
    4.4 小结
5 中华化学工业会战后服务于中国化工业发展
    5.1 普及农业化工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发展
    5.2 普及材料知识与技术,促进材料工业的发展
    5.3 普及“医药新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河北省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工艺设备调查评价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双高产品及双高目录概述
        1.2.1 双高产品定义
        1.2.2 国外相关环境经济政策
        1.2.3 我国双高名录制定经济政策背景
        1.2.4 我国双高名录的制定原则
    1.3 国家双高名录发展及影响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河北省双高行业环境形势及政策分析
    2.1 河北省地理位置及环境分析
        2.1.1 河北省的地理位置
        2.1.2 河北省的自然环境资源
        2.1.3 河北省的环境形势
    2.2 河北省产业形势分析
        2.2.1 产业耗能高
        2.2.2 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特性
        2.2.3 产能过剩
    2.3 河北省在国家产业政策及环保要求形势下的产业发展
        2.3.1 国家产业政策及环保要求
        2.3.2 河北省针对双高行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
    2.4 河北省环保要求下的产业发展形势
        2.4.1 严控产能
        2.4.2 治理污染
        2.4.3 区域禁限批
        2.4.4 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河北省重点行业发展及双高产品工艺设备情况
    3.1 钢铁行业
        3.1.1 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双高特性调研
        3.1.2 钢铁行业政策限制
        3.1.3 钢铁行业双高项目清单
    3.2 焦化行业
        3.2.1 焦化行业现状及双高特性调研
        3.2.2 焦化行业政策限制
        3.2.3 焦化行业双高项目清单
    3.3 水泥行业
        3.3.1 水泥行业发展现状及双高特性调研
        3.3.2 水泥行业限制政策
        3.3.3 水泥行业双高项目清单
    3.4 平板玻璃行业
        3.4.1 平板玻璃行业发展现状及双高特性调研
        3.4.2 平板玻璃行业政策限制
        3.4.3 平板玻璃行业双高项目清单
    3.5 火电行业
        3.5.1 火电行业发展现状及双高特性调研
        3.5.2 火电行业政策限制
        3.5.3 火电行业双高项目清单
    3.6 化工行业
        3.6.1 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及双高特性调研
        3.6.2 主要化工行业政策限制
        3.6.3 化工行业双高项目清单
    3.7 纺织行业
        3.7.1 纺织行业发展现状及双高特性调研
        3.7.2 纺织行业政策限制
        3.7.3 纺织行业双高项目清单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河北省双高行业分布情况分析
    4.1 河北省各设区市工业及双高行业分布分析
        4.1.1 张家口市双高行业分布分析
        4.1.2 秦皇岛市双高行业分布分析
        4.1.3 承德市双高行业分布分析
        4.1.4 沧州市双高行业分布分析
        4.1.5 廊坊市双高行业分布分析
        4.1.6 石家庄市双高行业分布分析
        4.1.7 唐山市双高行业分布分析
        4.1.8 邯郸市双高行业分布分析
        4.1.9 邢台市双高行业分布分析
        4.1.10 保定市双高行业分布分析
        4.1.11 衡水市双高行业分布分析
    4.2 河北省双高行业分布情况分析
        4.2.1 根据主要双高产品产量分析
        4.2.2 根据各设区市双高行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北省双高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针对双高项目清单的政策建议
        5.1.1 淘汰类项目政策建议
        5.1.2 限制类项目政策建议
        5.1.3 双高特性类项目政策建议
        5.1.4 鼓励环保产品替代
    5.2 对政府、行业、企业合力调整的政策建议
        5.2.1 政府加强环境管制
        5.2.2 行业优化空间布局
        5.2.3 企业全方位生态创新
    5.3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件1 钢铁行业双高项目清单
    附件2 焦化行业双高项目清单
    附件3 水泥行业双高项目清单
    附件4 平板玻璃行业双高项目清单
    附件5 火电行业双高项目清单
    附件6 化学原药制造行业双高项目清单
    附件7 化学农药制造行业双高项目清单
    附件8 涂料行业双高项目清单
    附件9 其他化工行业双高项目清单
    附件10 纺织行业双高项目清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典型杀虫剂类POPs污染场地及其周边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典型杀虫剂类POPs及其污染场地研究现状
        1.1.1 HCHs的生产和使用情况
        1.1.2 硫丹的生产和使用情况
        1.1.3 典型杀虫剂类POPs污染场地研究现状
        1.1.4 典型杀虫剂类POPs在环境介质中的残留现状
    1.2 杀虫剂类POPs分析方法
        1.2.1 提取方法
        1.2.2 净化方法
        1.2.3 分析方法
    1.3 POPs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概述
        1.3.1 国内外POPs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发展进程
        1.3.2 POPs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的流程与内容
        1.3.3 风险表征与计算公式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样品采集
        2.1.1 厂区内样品采集
        2.1.2 周边样品的采集
    2.2 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样品分析
        2.3.1 样品的提取
        2.3.2 样品的净化
        2.3.3 仪器分析
        2.3.4 定性定量分析
第三章 HCHs污染场地及其周边污染特征研究
    3.1 HCHs污染场地的概况
    3.2 场地HCHs污染特征
        3.2.1 土壤中HCHs污染水平
        3.2.2 大气中HCHs的污染水平
        3.2.3 地下水中HCHs污染水平
        3.2.4 植物中HCHs污染水平
    3.3 场地周边环境中HCHs污染特征
        3.3.1 土壤中HCHs污染水平
        3.3.2 大气中HCHs污染水平
        3.3.3 植物中HCHs污染水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丹污染场地及其周边污染特征研究
    4.1 硫丹污染场地概况
    4.2 场地硫丹污染水平及其分布特征
        4.2.1 土壤中硫丹污染水平
        4.2.2 大气中硫丹污染水平
        4.2.3 地下水中硫丹污染水平
        4.2.4 植物中硫丹污染水平
    4.3 硫丹污染场地周边污染特征
        4.3.1 土壤中硫丹污染水平
        4.3.2 大气中硫丹污染水平
        4.3.3 植物中硫丹污染水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污染场地及其周边环境健康风险评估
    5.1 暴露途径与相关参数
    5.2 HCHs污染场地及其周边健康风险评估
        5.2.1 HCHs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5.2.2 HCHs污染场地周边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5.3 硫丹污染场地及其周边健康风险评估
        5.3.1 硫丹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5.3.2 硫丹污染场地周边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5.4 不确定性分析
        5.4.1 不同暴露途径贡献率分析
        5.4.2 参数敏感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HCHs污染场地及其周边
        6.1.1 HCHs污染场地及其周边环境污染特征
        6.1.2 HCHs污染场地及其周边风险评估
    6.2 硫丹污染场地及其周边
        6.2.1 硫丹污染场地及其周边环境污染特征
        6.2.2 硫丹污染场地及其周边风险评估
    6.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获得专利与参研项目

(5)增效洗脱与光催化技术联合修复氯丹和灭蚁灵污染场地土壤的效果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增效洗脱与光催化技术联合修复有机氯农药污染场地土壤的研究进展(代文献综述)
    1. 有机氯农药污染
        1.1 有机氯农药危害
        1.2 我国有机氯农药的生产使用及污染现况
        1.3 氯丹和灭蚁灵概况
    2. 我国有机氯农药污染场地现状
    3. 有机污染场地修复技术
        3.1 生物修复技术
        3.2 物理修复技术
        3.3 化学修复技术
    4. 有机污染场地土壤增效洗脱技术研究进展
        4.1 有机污染土壤的增效洗脱修复现状
        4.2 有机污染土壤洗脱液后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5. 光催化降解技术在去除有机污染中的应用
        5.1 光解技术
        5.2 光催化氧化技术
        5.3 AOPs在OCPs降解中的应用
    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6.1 研究目的
        6.2 主要研究内容
    7.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适用于氯丹、灭蚁灵污染场地土壤的洗脱剂筛选及参数优化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氯丹和灭蚁灵污染土壤洗脱剂筛选试验
        2.3 洗脱参数优化试验
        2.4 测定方法
        2.5 数据统计方法及制图
    3. 结果与讨论
        3.1 洗脱剂对氯丹和灭蚁灵污染土壤的洗脱效果
        3.2 Triton X-100、Tween 80和HPCD洗脱污染土壤中氯丹和灭蚁灵的参数优化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光降解处理洗脱液中氯丹和灭蚁灵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光降解技术对洗脱液中氯丹和灭蚁灵的降解实验
        2.3 光降解技术对模拟洗脱液中灭蚁灵的降解实验
        2.4 测定方法
        2.5 数据统计方法及制图
    3. 结果与讨论
        3.1 光降解对洗脱液中氯丹和灭蚁灵的去除效果
        3.2 光降解对模拟洗脱液中灭蚁灵的去除效果及产物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光催化氧化技术处理模拟洗脱液中灭蚁灵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生物、化学施氏矿物及化学针铁矿的制备
        2.3 H_2O_2/UV、Fenton/UV降解模拟洗脱液中灭蚁灵的实验
        2.4 异相光Fenton去除模拟洗脱液中灭蚁灵的实验
        2.5 测定方法
        2.6 数据统计方法及制图
    3. 结果与讨论
        3.1 生物、化学合成施氏矿物及化学合成针铁矿的鉴定与表征
        3.2 H_2O_2/UV、Fenton/UV降解模拟洗脱液中灭蚁灵的研究
        3.3 异相光Fenton去除模拟洗脱液中灭蚁灵的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化学合成施氏矿物及化学合成针铁矿对灭蚁灵的吸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施氏矿物及针铁矿的化学制备
        2.3 施氏矿物和针铁矿吸附灭蚁灵的实验
        2.4 测定方法
        2.5 数据统计方法及制图
    3. 结果与讨论
        3.1 施氏矿物和针铁矿对灭蚁灵的吸附等温线
        3.2 不同Triton X-100浓度对施氏矿物和针铁矿附灭蚁灵的影响
        3.3 pH对施氏矿物和针铁矿吸附灭蚁灵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光催化氧化技术处理预吸附在施氏矿物和针铁矿表面的灭蚁灵及其机理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预污染灭蚁灵的施氏矿物与针铁矿的制备
        2.3 预污染灭蚁灵的施氏矿物及针铁矿光催化降解实验
        2.4 测定方法
        2.5 数据统计方法及制图
    3. 结果与讨论
        3.1 预污染灭蚁灵的施氏矿物及针铁矿光催化降解污染物的效果
        3.2 异相光催化体系中Triton X-100对灭蚁灵的解吸
        3.3 污染的施氏矿物及针铁矿异相光催化降解灭蚁灵的产物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全文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甘肃及周边地区HCB大气土壤污染特征及环境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POPs污染研究概述
        1.1.1 POPs的特征性质
        1.1.2 POPs的环境行为
        1.1.3 POPs国内研究现状
    1.2 HCB污染研究概述
        1.2.1 HCB的物化特性、用途及来源
        1.2.2 HCB的环境行为
        1.2.3 HCB的生产使用情况
        1.2.4 HCB国内外污染状况研究
    1.3 土-气交换研究概述
    1.4 多介质逸度归趋模型研究概述
    1.5 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及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甘肃及周边地区大气HCB污染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域概况
        2.2.2 大气样品采集
        2.2.3 大气样品前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大气HCB总体污染特征
        2.3.2 大气HCB季节污染特征
        2.3.3 大气HCB空间污染特征
        2.3.4 海拔和纬度对大气HCB污染水平的影响
        2.3.5 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比
    2.4 小结
第三章 甘肃及周边地区土壤HCB污染特征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区域概述
        3.2.2 土壤样品采集
        3.2.3 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
        3.2.4 土壤样品前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土壤HCB空间污染特征
        3.3.2 土壤HCB污染水平与有机质含量相关性及其来源浅析
        3.3.3 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比
    3.4 小结
第四章 甘肃及周边地区HCB土-气交换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3 HCB土-气交换特征
        4.3.1 HCB土-气交换季节变化特征
        4.3.2 HCB土-气交换空间变化特征
    4.4 HCB土-气交换影响因素
    4.5 小结
第五章 兰州地区HCB多介质迁移归趋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模型框架
        5.2.2 模型过程及参数识别
    5.3 模型结果
        5.3.1 浓度估算及模型验证
        5.3.2 迁移通量和主要迁移过程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参与课题
致谢

(7)杭州西湖多介质环境中有机氯农药分布及迁移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有机氯农药的简介
        1.1.1 有机氯农药的理化性质
        1.1.2 有机氯农药的特性
    1.2 有机氯农药对环境污染状况研究
        1.2.1 有机氯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1.2.2 有机氯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1.2.3 有机氯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1.2.4 有机氯农药对植物的污染
    1.3 有机氯农药的环境行为研究
        1.3.1 有机氯农药在大气-水之间的迁移
        1.3.2 有机氯农药在水体-沉积物(土壤)之间的迁移
        1.3.3 有机氯农药在土壤-大气之间的迁移
        1.3.4 有机氯农药在大气-植物之间的迁移
    1.4 环境介质中农药残留样品的分析方法
        1.4.1 提取方法
        1.4.2 净化方法
        1.4.3 定性和定量方法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有机氯农药在水体中残留检测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水体样品采集
        2.1.3 水样品前处理
        2.1.4 分析方法
        2.1.5 质量保证与控制
    2.2 有机氯农药在大气中残留检测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大气样品采集
        2.2.3 大气样品前处理
        2.2.4 分析方法
        2.2.5 质量保证与控制
    2.3 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残留检测方法
        2.3.1 试验材料
        2.3.2 土壤样品采集
        2.3.3 土壤样品前处理
        2.3.4 分析方法
        2.3.5 质量保证与控制
    2.4 有机氯农药在茶叶中残留检测方法
        2.4.1 试验材料
        2.4.2 茶叶样品采集
        2.4.3 茶叶样品前处理
        2.4.4 分析方法
        2.4.5 质量保证与控制
3 结果与分析
    3.1 杭州西湖水体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及分布特征
        3.1.1 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含量及污染情况
        3.1.2 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
        3.1.3 水体中有机氯农药的组成
    3.2 杭州西湖区域大气中有机氯农药含量及分布特征
        3.2.1 大气中有机氯农药含量及污染情况
        3.2.2 大气中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
        3.2.3 大气中有机氯农药的组成
    3.3 杭州西湖区域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含量及分布特征
        3.3.1 土壤中有机氯含量及污染情况
        3.3.2 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
        3.3.3 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组成
    3.4 杭州西湖区域茶叶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及分布特征
        3.4.1 茶叶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
        3.4.2 茶叶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
        3.4.3 茶叶中有机氯农药的组成
    3.5 杭州西湖区域中手性有机氯农药对映体及污染来源分析
        3.5.1 水体中手性有机氯农药对映体及污染来源分析
        3.5.2 大气中手性有机氯农药对映体及污染来源分析
        3.5.3 土壤中手性有机氯农药对映体及污染来源分析
        3.5.4 茶叶中手性有机氯农药对映体及污染来源分析
4 讨论
    4.1 有机氯农药的组成与其污染源的关系
        4.1.1 HCHs的组成与其污染源的关系
        4.1.2 DDTs的组成与其污染源的关系
    4.2 有机氯农药的对映体差异与其污染源的关系
    4.3 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浓度与有机碳的关系
5 结论
    5.1 杭州西湖表层水体中有机氯农药污染水平较低,水体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存在较强的时空分布特征
    5.2 杭州西湖区域大气中有机氯农药污染主要来自外部迁移,大气中有机氯农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5.3 杭州西湖区域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污染严重,不同土壤利用类型中有机氯农药种类和残留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5.4 杭州西湖区域茶叶中有机氯农药污染较轻,茶叶中有机氯农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烯啶虫胺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1.1.2 农药剂型加工发展史
        1.1.3 世界农药发展简史
        1.1.4 农药可溶性粒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配制及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内容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1.4 实验内容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原药细度的筛选
        2.2.2 填料的筛选
        2.2.3 分散剂的筛选
        2.2.4 润湿剂的筛选
        2.2.5 渗透剂的筛选
        2.2.6 黏结剂的筛选
        2.2.7 崩解剂的筛选
        2.2.8 稳定剂的选择
        2.2.9 完整配方的确定和优化
第三章 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分析检测方法
    3.1 含量分析方法建立
        3.1.1 确定标准中有效成分测定方法的依据
        3.1.2 实验部分
        3.1.3 实验方法
        3.1.4 谱图
    3.2 pH值的测定
    3.3 溶解程度和溶液稳定性的测定
    3.4 倾倒性的测定
    3.5 热贮稳定性试验
    3.6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的生物活性试验
    4.1 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对水稻稻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数据调查
        4.1.3 结果分析
    4.2 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对水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4.2.1 试验设计
        4.2.2 调查方法
        4.2.3 结果分析
    4.3 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对水稻的安全性
        4.3.1 试验设计
        4.3.2 调查方法
        4.3.3 结果分析
    4.4 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对甘蓝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4.4.1 材料与方法
        4.4.2 数据调查
        4.4.3 结果分析
    4.5 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对甘蓝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4.5.1 试验设计
        4.5.2 调查方法
        4.5.3 结果分析
    4.6 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对甘蓝的安全性
        4.6.1 试验设计
        4.6.2 调查方法
        4.6.3 结果分析
第五章 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的加工工艺及加工设备
    5.1 可溶性粒剂加工工艺的选择
        5.1.1 几种常用可溶性粒剂加工工艺简述
        5.1.2 加工工艺的选择及工艺的影响因素分析
        5.1.3 结论
    5.2 加工设备选型
        5.2.1 混合设备选型
        5.2.2 粉碎设备
        5.2.3 造粒设备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9)年产4万吨三氯化磷及2万吨三氯氧磷生产装置的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项目概况
        1.1.1 拟建地点:江西省某市某工业园
        1.1.2 建设规模与目标
    1.2 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1.3 建设有利条件
    1.4 设计原则
    1.5 设计内容
    1.6 设计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
第二章 市场预测与分析
    2.1 产品市场需求
    2.2 价格确定
    2.3 市场风险
第三章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3.1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3.2 产品规格及质量要求
        3.2.1 三氯化磷
        3.2.2 三氯氧磷
    3.3 建设工程组成
第四章 工艺技术方案
    4.1 三氯化磷
        4.1.1 技术方案
        4.1.2 工艺流程简述
        4.1.3 工艺流程简图
        4.1.4 三氯化磷主要原材料消耗
        4.1.5 物料平衡(吨产品物料平衡)
        4.1.6 污染物的产生情况
    4.2 三氯氧磷
        4.2.1 技术方案
        4.2.2 工艺流程简述
        4.2.3 工艺流程简图
        4.2.4 三氯氧磷主要原材料消耗
        4.2.5 物料平衡(吨产品物料平衡)
        4.2.6 污染物的产生情况
    4.3 项目涉及主要设备表和主要特种设备
    4.4 主要原材料需求
    4.5 公用工程规格
第五章 项目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设计
    5.1 供配电
    5.2 供热
    5.3 给排水
    5.4 废气处理
    5.5 废渣处理
    5.6 废水处理
第六章 建设项目涉及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危害程度
    6.1 危险有害因素
        6.1.1 生产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物料危险有害性分析
        6.1.2 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情况
        6.1.3 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6.2 危险有害程度
        6.2.1 固有危险程度
        6.2.2 风险程度
第七章 安全设施和措施
    7.1 预防事故设施
        7.1.1 检测报警设施
        7.1.2 设备安全防护设施
        7.1.3 防爆设施
        7.1.4 作业场所防护设施
        7.1.5 安全警示标志
    7.2 控制事故设施
        7.2.1 泄压和止逆设施
        7.2.2 紧急处理设施
        7.2.3 紧急停车、仪表联锁等设施
        7.2.4 液氯储存、汽化及钢瓶泄漏处理安全设施
    7.3 减少与消除事故影响设施
        7.3.1 防止火灾蔓延设施
        7.3.2 灭火设施
        7.3.3 紧急个体处置设施
        7.3.4 应急救援设施
        7.3.5 逃生避难设施
        7.3.6 劳动防护用品和装备
    7.4 总平面布置安全设施
        7.4.1 安全距离
        7.4.2 厂区安全疏散、急救通道
        7.4.3 布置上采取安全措施
    7.5 建筑防火措施
        7.5.1 各单项建筑的结构类型、生产类别、耐火等级、卫生等级
        7.5.2 建筑平面及竖向布置、防火、防烟分区
        7.5.3 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的防爆措施
    7.6 防自然灾害措施
    7.7 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
        7.7.1 应急救援组织及人员设置情况
        7.7.2 应急救援器材配置情况
        7.7.3 应急救援措施
第八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图

(10)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1.4.1 研究特色
        1.4.2 研究的创新
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动态
    2.1 有关乳制品安全的研究进展
        2.1.1 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2.1.2 食品质量安全特性与质量控制
        2.1.3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2.1.4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者行为研究
        2.1.5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管理研究
    2.2 有关饲料营养与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研究
        2.2.1 生鲜乳质量与饲料营养的关系
        2.2.2 提高生鲜乳质量的营养调控技术进展
        2.2.3 影响生鲜乳质量安全的营养因素
    2.3 有关农户行为的研究
        2.3.1 集中在农户是否理性的争论上
        2.3.2 对农户的某一具体行为及其影晌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2.4 有关乳及乳制品市场的研究
        2.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2.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2.5 有关博弈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2.6 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2.6.1 国外的研究
        2.6.2 国内的研究
    2.7 小结
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
    3.1 基本概念
        3.1.1 食品安全
        3.1.2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安全食品
        3.1.3 有关牛奶的几个概念
        3.1.4 行为主体
    3.2 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管制
        3.2.1 政府行为的经济学依据
        3.2.2 关于市场失灵及如何矫正的理论分析
        3.2.3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3.2.4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与市场手段
4 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4.1 有关国家生鲜乳质量保障体系
        4.1.1 美国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2 加拿大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3 欧盟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4 法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5 荷兰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6 英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7 日本生鲜乳及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8 印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4.2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与欧盟、美国等的兽医管理体制
        4.2.1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
        4.2.2 美国的兽医管理体制
        4.2.3 欧盟的兽医防疫体制
        4.2.4 澳大利亚的政府兽医管理制度
    4.3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比较
        4.3.1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的共同特征
        4.3.2 中外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不同之处
        4.3.3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5 消费者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有关事项的需求行为分析
    5.1 调查设计
    5.2 样本特征描述
    5.3 对政府的评价情况
    5.4 消费者对企业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评价
6 奶户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控制行为分析
    6.1 数据来源
        6.1.1 样本点的选择
        6.1.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6.1.3 样本特征描述
    6.2 奶牛养殖基本情况
        6.2.1 养殖户奶牛购买情况
        6.2.2 奶户奶牛养殖规模情况
        6.2.3 奶户奶牛饲养管理情况
        6.2.4 饲料使用情况
    6.3 对奶牛养殖技术的掌握运用情况
    6.4 对兽药的认知及使用状况
        6.4.1 奶户对兽药效果的认知情况
        6.4.2 兽药的来源及使用状况
    6.5 对政府及社会服务的要求情况
    6.6 对奶业风险的认知情况
7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7.1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7.1.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机构及职能划分
        7.1.2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
        7.1.3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
        7.1.4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状
        7.1.5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现状
        7.1.6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7.1.7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7.1.8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现状
    7.2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7.2.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7.2.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7.2.3 生鲜乳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7.2.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7.2.5 生鲜乳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存在的问题
8 完善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措施
    8.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8.1.1 加强配套法律建设工作及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建设
        8.1.2 加强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
    8.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8.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8.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8.4.1 建立全国性有效实时监控监测网络体系
        8.4.2 检测资源、检测结果共享
        8.4.3 建立第三方中立检验机构和完善牛奶质量一价格体系
    8.5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8.6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信息体系建设
        8.6.1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检验检测信息共享机制
        8.6.2 加大生鲜乳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
    8.7 生鲜乳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建设
    8.8 生鲜乳质量安全利益分配机制建设
    8.9 建立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理性竞争机制
    8.10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8.10.1 加快良种繁育,增加数量提高质量
        8.10.2 加紧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奶产品质量
        8.10.3 大力支持乳品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和科技创新
        8.10.4 大力发展优质饲料饲草生产,建立奶牛饲料生产基地
        8.10.5 加强奶牛的科学饲养管理
    8.1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8.11.1 制定奶业保护政策
        8.11.2 制定相关的政策,优化投资环境
        8.11.3 完善奶牛疫病防治体制建设
        8.11.4 建立有效的市场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
        8.11.5 加强奶业行业协会的作用,确保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
9 结论和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消费者对牛奶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调查
附录2 奶户(场)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调查
附录3 我国乳品加工相关安全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
参考文献

四、关于六六六原粉生产中设备防腐情况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子孙后代的生存负责”——中国禁用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曲折历程[J]. 张连辉.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0(05)
  • [2]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D]. 高林琼. 东华大学, 2020(01)
  • [3]河北省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工艺设备调查评价与政策研究[D]. 胡然. 河北科技大学, 2016(06)
  • [4]典型杀虫剂类POPs污染场地及其周边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评估研究[D]. 方艳艳.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4)
  • [5]增效洗脱与光催化技术联合修复氯丹和灭蚁灵污染场地土壤的效果及机理研究[D]. 徐君君.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6]甘肃及周边地区HCB大气土壤污染特征及环境行为研究[D]. 吴有方. 兰州大学, 2012(04)
  • [7]杭州西湖多介质环境中有机氯农药分布及迁移规律的研究[D]. 杨洪达.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
  • [8]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D]. 朱宗林. 北京化工大学, 2011(03)
  • [9]年产4万吨三氯化磷及2万吨三氯氧磷生产装置的工艺设计[D]. 曾婷婷. 南昌大学, 2011(06)
  • [10]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D]. 靳延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666原粉生产设备防腐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