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旱轮作棉田昆虫群落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洪俊,柯道秀,熊映清,樊孝贤,刘万明,杨定勇[1](1991)在《水旱轮作棉田昆虫群落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 在水旱轮作棉田内,以棉株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以前对这个系统中棉花病虫害的发生研究较少,张振华等(1984)就水旱轮作棉田病、虫、杂草的发生程度有过简单报道,柯道秀等(1989)报道了水旱轮作对棉花主要害虫及天敌田间消长的影响。此外,还有人报道过水旱轮作对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但至今还未见有关这类系
夏敬源,王月恒,马艳,王春义[2](1995)在《不同类型棉田昆虫群落调查的抽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运用群落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通过种—面积(或样方数)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及不同抽样面积(或样方数)条件下群落特征参数的比较与分析,探讨了不同类型棉田昆虫群落的抽样方法。结果表明,在昆虫群落调查中,平作棉和麦套棉及两类棉田的不同阶段均可采用相同的抽样方法,样方面积为1m2(正方形).最小抽样面积为10m2(或10个样方),适宜抽样面积为10~20m2(或10~20个样方),棋盘式取样方法较为理想。
雒珺瑜,刘传亮,张帅,王春义,吕丽敏,李春花,李付广,崔金杰[3](2014)在《转RRM2基因棉生长势和产量及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评估新型转基因棉花的育种价值,评价其对棉田生态环境安全性的影响,2012–2013年连续2年以新型转RRM2基因棉花(Gossypium hirsutum)为材料,以其亲本‘中棉所12’为对照,系统研究了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与组成、群落特征参数及其季节性动态变化,同时结合气候条件分析比较了转基因棉花和非转基因棉花的生长势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相同年份新型转RRM2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的结构与组成、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及棉花生长期相对丰度动态变化均与对照无显着差异;与2012年相比,2013年转基因棉田和非转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棉花生长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各项指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转基因棉田和非转基因棉田优势天敌功能团动态均滞后于优势害虫功能团,因此棉花生长前期应适时防治棉花害虫。
崔金杰[4](2003)在《转双价基因(Cry1Ac+CpTI)棉对昆虫群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转双价基因棉对昆虫群落的影响是转基因棉花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群落生态学、实验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转双价基因(CrylAc+CpTI)棉品种中棉所41号为试验材料,以转Bt基因(CrylAc)棉品种中棉所32号和常规棉品种中棉所23号(转双价基因棉中棉所41号的亲本)作为对照品种,对转双价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发生发展动态、转双价基因棉对主要害虫的抗性、抗性的生化机制及其时空变化等开展了研究,并在昆虫群落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双价基因棉田害虫综合治理策略。本研究旨在为转基因棉花安全性评价积累科学数据,为转双价基因棉的科学利用及建立转双价基因棉田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用棋盘式取样的方法,在田间小区研究了转双价基因棉(中棉所41号)对昆虫群落的影响。试验设四个处理:不施用农药转双价基因棉田、不施用农药转Bt基因棉田、不施用农药常规棉田和常规施用农药常规棉田,每个处理设4次重复。研究结果表明,转双价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的结构和组成、物种丰富度、物种数的时空动态均与转Bt基因棉田和常规棉田无明显的差异。转双价基因棉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转Bt基因棉和常规棉。说明转双价基因棉昆虫群落内在的稳定性高、对主要害虫种群有较强的调控能力。 2.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明确了转双价基因棉(中棉所41号)对靶标害虫、非靶标害虫和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转双价基因棉对二、三、四代棉铃虫的控制作用均在80%以上。转双价基因棉田刺吸式口器害虫棉蚜(苗蚜)、棉叶螨、棉蓟马、棉盲蝽等种群上升,分别比常规棉增加21.6%、158.3%、18.8%、20.8%,发生为害有加重的趋势,但转双价基因棉田上述害虫的种群数量均低于转Bt基因棉田。转双价基因棉田主要捕食性天敌龟纹瓢虫和草间小黑蛛的种群数量分别比常规棉增加8.9%和9.5%;而棉铃虫主要寄生性天敌——侧沟茧蜂、齿唇姬蜂的种群数量随着转双价基因棉田和转Bt基因棉田棉铃虫种群数量的下降而明显减少。 3.转双价基因棉对棉铃虫不同龄期幼虫抗性的研究,明确了转双价基因棉棉叶和棉蕾对低龄幼虫的抗性和转Bt基因棉无明显差异,转双价基因棉花蕊的抗性好于转Bt基因棉。转双价基因棉花蕊7、8、9月份的抗性分别比转Bt基因棉提高11.4%、16.9%、5.2%;转双价基因棉其他组织的抗虫性比转Bt基因棉稳定,且对棉铃虫高龄幼虫的抗性好于转Bt基因棉。对小地老虎和甜菜夜蛾抗性的研究也证实了转双价基因棉的抗性优于转Bt基因棉。 4.用 ELISA的方法测定了转双价基因棉(中棉所 41号)和转 Bt基因棉(中棉所32号)不同组织中Bt毒蛋白的含量及其时空动态,明确了转双价基因棉花蕊中Bt毒蛋白的含量高于转Bt基因棉,差异达显着水平,其他组织中Bt毒蛋白的含量无明显差异。从生化研究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转双价基因棉、转Bt基因棉及常规棉中抗性生化物质和营养物质的差异及其变化,明确了转双价基因棉和转B上基因棉单宁含量低于常规棉,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常规棉,且转双价基因棉单宁含量高于转Bt基因棉。转双价基因棉和转Bt基因棉中生化物质含量的变化是导致不同类型棉花对刺吸式日器害虫抗性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5.通过室内生物学试验揭示了转双价基因棉对棉田主要捕食性天敌幼虫的发育历期、体重、产卵量、死亡率等没有不利的影响。捕食功能反应试验证实了转双价基因棉和转Bt基因棉可以间接的提高天敌的捕食效率,而对捕食性天敌的生物学无不利影响。 6.通过对转双价基因*ry1Ac凡PTI)棉(中棉所41号)昆虫群落的季节性格局进行有序样本的聚类分析,将转双价基因棉昆虫群落的时间格局划分为3个阶段,即前期(5月底以前)、中期(6月至7月中旬)、后期(7月下旬以后)。根据每个阶段昆虫群落的特点、主要害虫及天敌的消长动态及气候条件的不同,提出了相应的害虫防治策略,即前期害虫的防治应以生物生态调控为主,中期以化学防治为主、生物防治为辅,后期以生物生态调控为主,并协调好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矛盾。和转双价基因棉相比,转Bt基因棉昆虫群落季节性格局划分的中期阶段延长,即化学防治为主的时间延长,而后期阶段缩短。 本文首次系统的研究了转双价基因棉对昆虫群落的影响,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为转基因棉花的安全性评价积累了数据,对转双价基因棉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和科学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夏敬源,王春义,马艳,王月恒[5](1998)在《不同类型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北方平作春棉、麦套春棉和麦套夏棉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平作春棉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有55科、68属、73种,麦套春棉有74科、102属、108种,麦套夏棉有57科、80属、85种。平作春棉和麦套春棉间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系数(0.6830)>麦套春棉和麦套夏棉(0.5598)>平作春棉和麦套夏棉(0.4125)。麦套春棉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值分别为1.3486和0.2884>麦套夏棉(分别为1.2839和0.2868)>平作春棉(分别为0.6061和0.1404);优势度值则为平作春棉(0.7761)>麦套夏棉(0.5676)>麦套春棉(0.4971)。麦套棉(特别是麦套春棉)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较平作棉稳定,对环境的变化或来自群落内部种群波动的缓冲作用较强,是不利于某些害虫发生,而有利于天敌繁衍的良好生态系统,更具备利用自然因素控制害虫的生态学基础
马小艳,马艳,彭军,奚建平,马亚杰,李希风[6](2010)在《我国棉田杂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指出概述了目前我国在棉田杂草发生种类、分布规律、种群动态、危害情况以及防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现状,对我国棉田杂草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我国棉田杂草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加强杂草基础理论研究,加快棉田除草剂创制,增强杂草抗药性监测和治理,推动生物除草剂和转基因抗除草剂棉花研究的建议。
崔金杰,夏敬源,雒珺瑜,王春义[7](2005)在《转双价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的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2—2003年在田间研究了转双价基因(Cry1Ac+CpTI)棉田昆虫群落的多样性,并分析了昆虫群落多样性的时间格局.结果表明,4种类型棉田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以双价棉田和Bt棉田最高,其次为常规棉田,常规施药田最低;害虫亚群落多样性指数以双价棉和Bt棉田最高,其次为常规用药田,常规棉田最低;天敌亚群落多样性指数以双价棉田最高,其次为常规棉田和常规用药田,Bt棉田最低.4种类型棉田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时间格局总体变化趋势为5月升高,6月下降,7~9月又有所回升.
崔金杰,雒珺瑜,王春义,李树红,李春花[8](2006)在《转双价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了转双价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并分析了昆虫群落多样性的时间格局。结果表明:4种处理棉田昆虫群落的优势集中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常规用药田、常规棉田、B t棉田和双价棉田,均匀度指数依次为B t棉田、双价棉田、常规棉田和常规用药田,多样性指数依次为B t棉田、双价棉田、常规棉田和常规用药田;害虫亚群落的优势集中性指数高低依次为常规棉田、常规用药田、B t棉田和双价棉田,均匀度指数依次为双价棉田、B t棉田、常规用药田和常规棉田,多样性指数为双价棉田、B t棉田、常规用药田和常规棉田;天敌亚群落的优势集中性指数依次为B t棉田、常规用药田、常规棉田和双价棉田,均匀度指数依次为双价棉田、常规棉田、常规用药田和B t棉田,多样性指数依次为双价棉田、常规棉田、常规用药田和B t棉田。可见,种植转双价基因棉不会降低昆虫群落的稳定性,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的稳定性反而得到提高,害虫种群和天敌种群趋于稳定。
陈明[9](2008)在《间作豆科牧草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动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从可持续农业和可持续的害虫调控要求出发,着眼于甘肃棉花生产和害虫发生与治理的现状,采用系统调查的研究手段,综合应用群落生态学和种群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连续2年的深入系统研究,对间作豆科牧草(紫花苜蓿、沙打旺、毛苕子和箭筈豌豆)棉田和不同模式间作苜蓿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时序动态、天敌群落组成及动态规律、棉蚜与主要天敌消长动态等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利用棉田间作苜蓿控制棉蚜的生态防治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棉田内间作豆科牧草可以增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数,间作紫花苜蓿、沙打旺、毛苕子、箭筈豌豆棉田和单种棉田的节肢动物物种数分别为81、76、75、72和68种。棉田内间作豆科牧草还可提高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益害比,间作紫花苜蓿、毛苕子、沙打旺、箭筈豆棉田和单种棉田的节肢动物群落的益害比分别为0.0734、0.0625、0.0608、0.0531和0.0259。2.间作豆科牧草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均匀度、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大于单种棉田,均匀度对多样性的影响大于物种丰富度对多样性的影响,而优势集中性和优势度指数小于单种棉田。间作豆科牧草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物种是:棉蚜、棉叶蝉、敦煌叶螨、盲蝽类、棉蓟马、多异瓢虫、蜘蛛类、褐斑和瓢虫、小花蝽、草蛉类等。蜘蛛类、暗色姬蝽、食蚜蝇类、多异瓢虫、草蛉类和棉蚜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7814-0.8563、0.6398-0.8689、0.5973-0.7642、0.5969-0.7132、0.5531-0.6163和0.2428-0.3405。在供试的4种豆科牧草中,间作紫花苜蓿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个体数(N)、物种数(S)、物种丰富度(R)、优势度(d)、优势集中性(C)、均匀度(J)、多样性指数(H)显着地优于其他3种牧草间作棉田。3.间作苜蓿带棉田的4个处理中,捕食性天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及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单种棉田,尤以每隔1膜间作75cm宽苜蓿带棉田的相关特征指数为最高。捕食性天敌种群以小花蝽、星豹蛛、多异瓢虫、十一星瓢虫、三突花蛛、短翅细腹食蚜蝇、七星瓢虫和草间小黑蛛的生态位宽度较大。瓢虫类、蜘蛛类、草蛉类和花蝽类的相对丰盛度分别为:0.2059-0.3035、0.2229-0.2495、0.1524-0.1958和0.1199-0.1825。4.每隔1膜间作75cm、50cm宽苜蓿带,每隔2膜、3膜间作50cm宽苜蓿带棉田的百株捕食性天敌个体数,分别是单种棉田的249%、205%、164%和135%。与单种棉田相比,间作苜蓿棉田内的瓢虫、蜘蛛、草蛉种群数量有大幅度的增长,每隔1膜间作75cm宽苜蓿带处理区分别增长了318.0%、120.9%和79.6%;每隔1膜间作50cm宽苜蓿带处理区分别增长了204.7%、103.3%和70.6%。特别是在6月25日和7月25日的两次刈割苜蓿后,捕食性天敌群落数量增长十分明显。5.在整个调查期间(5月15日至8月18日),单种棉田平均棉蚜种群数量分别是每隔1膜、2膜、3膜间作50cm宽苜蓿带棉田和每隔1膜间作75cm宽苜蓿带棉田的554%、421%、3295和781%。在棉蚜种群增长初期刈割苜蓿(6月25日)后10天,单种棉田平均棉蚜种群数量分别是每隔1膜、2膜、3膜间作50cm宽苜蓿带棉田和每隔1膜间作75cm宽苜蓿带棉田的542%、407%、332%和896%。第二次刈割苜蓿(7月25日)后5天,单种棉田平均棉蚜数量分别是每隔1膜、2膜、3膜间作50cm宽苜蓿带棉田和每隔1膜间作75cm宽苜蓿带棉田的3 591%、1 849%、814%和5 070%。间作苜蓿带棉田中,天敌对棉蚜种群增长的控制效应十分显着。6.通过棉花产量测定,每隔1膜间作50cm宽苜蓿带棉田的皮棉产量为5461.80 kg/hm2、每隔1膜间作75cm宽苜蓿带棉田为5298.75 kg/hm2、每隔2膜间作50cm宽苜蓿带棉田为5017.95 kg/hm2、单种棉田(防治)为4853.10kg/hm2、每隔3膜间作50cm宽苜蓿带棉田为4719.15 kg/hm2、单种棉田(不防治)为4173.15 kg/hm2。
雒珺瑜,崔金杰,张帅,陆雪君[10](2011)在《转cry1Ac+cry2Ab基因棉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文中指出以Bt棉和常规棉为对照,研究了转cry1Ac+cry2Ab棉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转cry1Ac+cry2Ab棉田、转cry1Ac棉田和常规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的结构与组成无明显差异;转cry1Ac+cry2Ab棉田刺吸类害虫、蛀食类害虫和食叶类害的数量均低于转cry1Ac棉田和常规棉田;转cry1Ac+cry2Ab棉田蜘蛛类、瓢虫类和捕食类天敌的数量均低于转cry1Ac棉田和常规棉田;转cry1Ac+cry2Ab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与转cry1Ac棉田和常规棉田相比均无明显差异,说明转cry1Ac+cry2Ab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的稳定性和转cry1Ac棉和常规棉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二、水旱轮作棉田昆虫群落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旱轮作棉田昆虫群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转RRM2基因棉生长势和产量及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棉花生长势和产量构成因素测定 |
1.2.2. 1 棉花生长势 |
1.2.2. 2 产量构成因素 |
1.2.3 昆虫群落调查方法 |
1.3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2012–2013年主要气象资料 |
2.2 RRM2基因对棉花生长势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2.2.1 棉花产量形成期的生长势 |
2.2.2 棉花产量与构成 |
2.3 转RRM2基因棉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
2.3.1 转RRM2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与组成 |
2.3.2 转RRM2基因棉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参数的影响 |
2.3.2. 1 转RRM2基因棉对棉田昆虫群落和亚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
2.3.2. 2 转RRM2基因棉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和亚群落均匀度指数的影响 |
2.3.2.3转RRM2基因棉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和亚群落优势集中性的影响 |
2.3.3 棉田优势功能团的动态变化 |
3 讨论 |
(4)转双价基因(Cry1Ac+CpTI)棉对昆虫群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 文献综述 |
2 、 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
第一章 转双价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的结构与组成 |
1 、 材料与方法 |
2 、 结果与分析 |
2.1 对昆虫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
2.2 对个体总数和相对丰盛度的影响 |
2.3 对物种数时空动态的影响 |
2.4 对优势种和优势度的影响 |
3 、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转双价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
1 、 材料与方法 |
2 、 结果与分析 |
2.1 对多样性的影响 |
2.2 对优势集中性的影响 |
2.3 对均匀度的影响 |
2.4 对相似性的影响 |
2.5 对稳定性的影响 |
3 、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转双价基因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 |
1 、 材料与方法 |
2 、 结果与分析 |
2.1 对靶标害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
2.2 对非靶标害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
2.3 对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
2.4 对寄生性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
3 、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转双价基因棉对靶标害虫的抗性 |
1 、 材料与方法 |
2 、 结果与分析 |
2.1 对不同龄期棉铃虫的抗性 |
2.2 对棉铃虫抗性的时空动态 |
2.3 对棉铃虫生物学的影响 |
2.4 对棉铃虫取食行为的影响 |
3 、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转双价基因棉对主要非靶标害虫的影响 |
1 、 材料与方法 |
2 、 结果与分析 |
2.1 对小地老虎的影响 |
2.2 对甜菜夜蛾的影响 |
2.3 棉蚜种群生命表 |
2.4 棉蚜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
3 、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转双价基因棉对主要天敌的影响 |
1 、 材料与方法 |
2 、 结果与分析 |
2.1 对捕食性天敌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 对捕食性天敌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 |
2.3 对寄生性天敌生长发育的影响 |
3 、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转双价基因棉的抗性机理 |
1 、 材料与方法 |
2 、 结果与分析 |
2.1 毒蛋白含量测定 |
2.2 次生性物质含量变化 |
2.3 营养物质含量变化 |
2.4 主要生长素和酶类含量的变化 |
3 、 小结与讨论 |
第八章 转双价基因棉害虫综合治理对策 |
1 、 材料与方法 |
2 、 结果与分析 |
2.1 转双价基因棉昆虫群落季节性格局分析 |
2.2 害虫综合治理的对策 |
3 、 小结与讨论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我国棉田杂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棉田杂草发生分布规律 |
1.1 棉田杂草种类 |
1.2 棉田杂草消长规律 |
1.3 棉田杂草群落结构 |
2 棉田杂草的危害 |
2.1 争地争光争养分 |
2.2 降低作物产量 |
2.3 传播病虫害 |
2.4 增加生产成本 |
3 棉田杂草的防治 |
3.1 棉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
3.1.1 棉田化学除草的发展历程。 |
3.1.3 化学防除技术。 |
3.2 棉田杂草的生物防除 |
4 棉田杂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除草剂使用技术不当, 药害频繁发生 |
4.2 种群演替加快, 防除技术滞后 |
4.3 转基因抗除草剂棉花研究滞后 |
5 棉田杂草研究的发展趋势 |
5.1 注重基础理论研究 |
5.2 加快新型化学除草剂的创制 |
5.3 加强杂草抗药性的监测和治理 |
5.4 推进生物除草技术的研究 |
5.5 促进转基因抗除草剂棉花的研发与应用 |
(7)转双价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的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调查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棉田昆虫群落的多样性 |
2.2 不同处理棉田昆虫群落多样性的时间格局 |
3 小结与讨论 |
(8)转双价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处理 |
1.3 调查方法 |
1.4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优势集中性的影响 (表1) |
2.2 对均匀度的影响 (表2) |
2.3 对多样性的影响 (表3) |
2.4 对相似性的影响 (表4、表5、表6) |
2.5 对稳定性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9)间作豆科牧草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动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进展 |
1.1.1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
1.1.2 种间相互作用与协同进化 |
1.1.3 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 |
1.1.4 群落交错区边缘效应 |
1.2 棉田间作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动态的影响 |
1.3 棉蚜的研究概况 |
1.3.1 棉蚜的生物学特性 |
1.3.2 棉蚜的综合防治 |
1.3.2.1 农业防治措施 |
1.3.2.2 生物防治措施 |
1.3.2.3 化学防治措施 |
第二章 间作牧草棉田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与动态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间作豆科牧草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 |
2.3.2 间作豆科牧草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组织水平 |
2.3.3 间作豆科牧草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分析 |
2.3.4 间作豆科牧草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主成分分析 |
2.3.5 间作豆科牧草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格局 |
2.3.6 间作豆科牧草棉田节肢动物群落主要害虫与天敌的时间生态位 |
2.3.7 间作豆科牧草棉田节肢动物各项生态学指标的相互作用分析 |
2.3.7.1 群落多样性同其他生态学指标的通径分析 |
2.3.7.2 群落多样性的主要成分分析 |
2.3.7.3 群落特征指数的R型因子聚类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间作苜蓿棉田天敌群落的结构与动态 |
3.1 试验区概况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间作苜蓿棉田天敌的群落结构 |
3.3.1.1 间作苜蓿棉田天敌名录 |
3.3.1.2 间作苜蓿棉田天敌群落的相对丰盛度 |
3.3.2 间作苜蓿棉田天敌群落的时序动态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间作苜蓿棉田棉蚜和主要天敌种群动态 |
4.1 试验区概况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间作苜蓿棉田棉蚜和主要天敌种群的时间生态位 |
4.3.2 间作苜蓿棉田棉蚜和主要天敌种群的数量动态 |
4.3.3 间作苜蓿棉田牧草盲蝽发生量的调查 |
4.3.4 间作苜蓿棉田效益的初步评估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性讨论与建议 |
5.1 结论性讨论 |
5.2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转cry1Ac+cry2Ab基因棉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处理 |
1.3 调查方法 |
1.4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群落的结构与组成 |
2.2 对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
2.3 对天敌种群数量的影响 |
2.4 对昆虫群落特征参数的影响 |
3 讨论 |
四、水旱轮作棉田昆虫群落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旱轮作棉田昆虫群落的初步研究[J]. 何洪俊,柯道秀,熊映清,樊孝贤,刘万明,杨定勇. 湖北农业科学, 1991(01)
- [2]不同类型棉田昆虫群落调查的抽样方法研究[J]. 夏敬源,王月恒,马艳,王春义. 棉花学报, 1995(03)
- [3]转RRM2基因棉生长势和产量及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J]. 雒珺瑜,刘传亮,张帅,王春义,吕丽敏,李春花,李付广,崔金杰. 植物生态学报, 2014(07)
- [4]转双价基因(Cry1Ac+CpTI)棉对昆虫群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 崔金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03)
- [5]不同类型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研究[J]. 夏敬源,王春义,马艳,王月恒. 棉花学报, 1998(01)
- [6]我国棉田杂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马小艳,马艳,彭军,奚建平,马亚杰,李希风. 棉花学报, 2010(04)
- [7]转双价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的多样性研究[J]. 崔金杰,夏敬源,雒珺瑜,王春义.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02)
- [8]转双价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研究[J]. 崔金杰,雒珺瑜,王春义,李树红,李春花.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 [9]间作豆科牧草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动态的影响[D]. 陈明. 兰州大学, 2008(12)
- [10]转cry1Ac+cry2Ab基因棉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J]. 雒珺瑜,崔金杰,张帅,陆雪君. 植物保护,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