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酯纤维热定型时的冷却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吴亮,王伟,李世君[1](2021)在《14.44dtex有硅中空短纤维生产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目前14.44 dtex粗旦有硅中空纤维线密度高,对原丝质量要求高,且在年产2.5万吨中空短纤维生产线上其工艺难以控制。作者通过对冷却风温、环吹风中心风速、牵伸倍率、松弛定型温度等生产工艺的研究,寻找最佳生产工艺。结果表明:冷却风温控制在18~21℃、环吹风中心风速控制在6.0~7.0 m/s、一牵倍率2.950、二牵倍率1.035、松弛定型温度为160℃时,原丝指标和成品纤维指标均较优,成品纤维膨松性能V2为69 cm3/g、压缩回弹性能最优为76%、滑爽性能较优为3.5级、抗压缩回弹速度快。
陈锋[2](2021)在《POY-FDY涤涤复合丝设备改造及常见异常处理》文中认为主要介绍了为实现POY-FDY涤涤复合丝的生产,如何对喷丝板、冷却送风装置、上油装置进行选择设计、POY-FDY如何实现复合、网络压空如何改造以及生产中常见的上油不均、冷却不足、跳丝、缠丝、断头等异常的处理。
刘义平[3](2021)在《多功能微孔聚酯纤维研发及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开展多功能微孔聚酯纤维聚合、纺丝、纺纱、染整各个环节的研究,明确了每个环节工序参数。结果表明:微孔材料氧化锆最佳添加比例为0.5%;当开孔处理环节中氢氧化钠用量为10 g·L-1时,减重率、抗起球性能最佳;开展不同纺纱比实验得出,随着棉质含量增加,吸水吸能有所增加,随着微孔聚酯纤维含量增加,速干性能有所增加,最终确定微孔聚酯纤维与棉含量最佳比例为40∶60,其速干性、吸水性性能最好。
李晓旭[4](2021)在《PET生产工艺以及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介绍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的生产工艺路线,以及对PET纤维进行改性制备亲水抗静电纤维、抗菌防臭纤维、防紫外线纤维、远红外纤维、阻燃纤维等应用于服装设计中。目前,主要采用直接酯化法合成PET,该方法原料消耗低,PET产量大、质量好、可直接纺丝、产品成本低。
杨青山[5](2021)在《聚乳酸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迟阳阳[6](2021)在《艺术染整工艺在涤纶面料中的运用研究 ——以迭代~(?)涤纶针织面料为例》文中提出艺术染整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以现代扎染工艺为核心的染整学科分支,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能够顺应现代人对时尚理念的追求。近年来,随着现代扎染在国际时尚服装的流行,艺术染整的研究价值、市场价值和独具中国文化意义的“人文染整”价值和视觉创新优势,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但与工业染整相比,艺术染整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染整细分领域,由于艺术染整是从扎染发展而来的,现主要工艺面料选择更多局限于棉、麻、毛、真丝等天然纤维织物,像涤纶、腈纶等现代工业合成面料的应用相对较少。所以,艺术染整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染整细分学科,拓宽面料应用领域,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目前艺术染整工艺在涤纶面料中的运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维记忆再造工艺,而在二维平面染色工艺以及综合工艺的生产应用尚未展开,迫切需要开展对新型改性涤纶面料的选型与实验研究,进一步拓宽艺术染整工艺在涤纶面料的应用。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市场调研法、实验研究法、设计实践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性的整理、归纳和分析了艺术染整的历史起源及发展、工艺特征、工艺类别、应用现状和“迭代?涤纶”面料的概念、分类、面料特性等。并重点对艺术染整在迭代?涤纶面料中的运用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运用二维平面染色类别中的浸染、注染、吊染等工艺使迭代?涤纶面料获得了极具现代美感的平面视觉效果,运用三维记忆再造中的机械压褶成型和三维纸模对合焙烘工艺赋予迭代?涤纶面料以独特的立体肌理,综合工艺的创新运用则使得迭代?涤纶面料同时具备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双重视觉效果,更好的展现了艺术染整的工艺特色和魅力。后将各工艺实验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二维平面染色类别中的多数工艺以及三维记忆再造类别中的机械压褶成型工艺更为适合应用于迭代?涤纶面料中,最后根据艺术染整工艺处理后迭代?涤纶面料特点及优势进行了服装设计,充分发挥艺术染整面料后整理艺术的艺术美感和优势。
于家学[7](2021)在《涤纶碱减量/染色一浴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涤纶的常规染整加工流程为先碱性条件下碱减量,接着在p H值为5-6的弱酸性条件下染色,最后在碱性条件下还原清洗。这种交替变化酸碱性工艺耗时长,对能源和水的消耗量巨大。此外,各个环节需要对上一步处理的织物进行反复的水洗、中和以保障染色效果,这为染色品质的控制带来了困难。结合已有的耐碱分散染料,将碱减量和染色在一浴中进行可以改善以上问题。但是一浴体系中涤纶的减量和染料的上染同时发生,可能会相互影响,研究碱减量染色体系的影响因素及可行性非常重要。本论文将耐碱分散染料应用于涤纶的碱减量染色一浴体系,研究了影响碱减量染色一浴工艺织物颜色稳定性的因素,并与常规工艺进行对比,分析其可行性,可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论文第一部分设计并合成的三种颜色的耐碱分散染料,对这三种分散染料的吸收光谱性能和耐碱性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种耐碱分散染料在丙酮和DMF溶液中均具有较高的摩尔消光系数,在高温的条件下也能具有优异的耐碱性能。论文第二部分从染料的耐碱性、减量物累积和纤维变化三个方面研究影响碱减量染色的因素,其中修正了纤维减量失重引起的染料对织物重的变化。结果表明纤维的变化是主要影响因素,纤维表面的刻蚀会使纤维饱和吸附量增加进而使染色后织物的K/S值增大,但是纤维细度的减小会使反射的光增加进而使染色后织物的K/S值减小。因此,纤维的细度变化对最终染色织物的颜色有较大的影响。论文第三部分分析了一浴工艺和常规工艺的颜色差异。结果表明相同减量率和染料对织物重的情况下,两种工艺染色后织物的K/S值相近,但仍存在一定色差。从反射率曲线可以看出,两种工艺的反射率曲线大部分重合,碱减量染色一浴工艺仅在织物颜色对应波长处的反射率高于常规工艺,导致织物颜色更亮。另外由于碱减量和染色同时发生,织物匀染性和牢度均有一定提高并可免除还原清洗步骤。论文第四部分分析了碱减量染色一浴拼色染色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当两种染料用于减量染色体系时,K/S值的变化规律与常规工艺一致,都是随着减量率增大,纤维细度减小反而使染色后织物的K/S值减小,但是织物色相也随着染料配比的改变变化较为平稳,说明红黄蓝三只染料两两不发生竞染。本课题对涤纶织物碱减量染色一浴体系中所涉及到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对比了常规染色与碱减量染色一浴体系染色效果之间的差别,进一步的确定了使用耐碱分散染料对涤纶织物的碱减量染色一浴工艺的可行性。这一研究对涤纶织物短流程处理及染色工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于阳[8](2021)在《基于改进禁忌搜索算法的涤纶纤维生产排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优排序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它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很明显,更好的多项式算法对于实际应用来说是最理想的,因为大多数现实世界的排序问题都有很大的规模,由于这一点,从业往往更喜欢相当简单的排序算法,然后,提高的排序可能远非最优的决策。十三五期间,纤维产品市场出现了很大的竞争性,因此对对涤纶产品的质量、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涤纶纤维生产企业面临重新调整产品结构的挑战。涤纶纤维生产表现出批量小、品种多、连续性,还要多次更换产品类型,生产工艺复杂、工序繁琐,采用大规模连续生产方式可以获得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在实际生产时,需要机械设备协调工作,备件损失多,设备损耗量大,存在明显的优化问题。纤维产品的生产已经由单一品种大量生产,转换成为多品类,多区间小规模生产的模式。多种类型产品的切换势必会给仓储和制备流程的转换造成沉重的压力,这就要求企业优化自身的成本控制和调度方式,以便在白热化的价格战争中不被市场淘汰。所以此种情况下,企业要合理安排生产每种产品的先后顺序,避免切换产品投入的成本,也可以减少非周期更换纺丝组件成本,减少保存产品租用场地成本,因而需要合理的规划与排列涤纶纤维产品生产顺序。涤纶纤维生产排序问题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本文根据其工艺流程特点和技术特点,对涤纶纤维直接纺丝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产品排序问题视为NP-hard问题,本文对此展开了研究。本文根据企业工业生产的现状,与本课题背景相结合,创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改进了禁忌搜索(Taboo Search,TS)将其与和声搜索算法(Harmony Search,HS)相结合得到混合算法,它在发挥了和声搜索在全域搜索中良好的性能优势前提下,解决了禁忌搜索太过依赖初始解的选择的问题。本文建立的数学模型及所提出混合智能算法的有效性在多次实验结果中得到了有效的证明。最后,基于禁忌搜索算法和和声算法对产品生产排序的优化,设计开发了涤纶纤维生产排序系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了更规范的数据管理、手工控制排产和算法优化控制排序以及参数设置等。优化了企业生产排序管理过程,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收益。
陈天赐[9](2021)在《涤纶用含长碳链阳离子型吸湿排汗剂的合成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涤纶是合成纤维,分子结构中缺少亲水基团,因此吸水性较差,是一种典型的疏水性纤维,单独使用时存在易产生静电的缺点,但涤纶纤维具有模量高、强度大和定型性好等诸多其他纤维不具备的特点,广为人们应用于服饰家居制品等。针对涤纶织物亲水性差这一问题,人们对涤纶织物进行亲水整理,目前市场上该类型的整理剂较多且具有一定的亲水吸湿整理效果,但对涤纶织物的抗静电性能提升不大,且耐洗性较差。为此,本文选择在聚酯聚醚类亲水整理剂的基础上,添加一种阳离子季铵盐与其进行缩聚反应合成新型的涤纶吸湿排汗整理剂,旨在提升织物吸湿快干性的同时赋予织物良好的抗静电性能和耐洗性能。实验以十二烷基双羟乙基甲基氯化铵、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乙二醇(EG)和聚乙二醇(PEG)为原料通过酯交换和缩聚反应两步反应法合成自制吸湿排汗整理剂。通过对该整理剂整理织物的相关应用性能进行测试,证明其具有较好的整理效果,能兼具改善织物亲水吸湿性、抗静电性和耐久性。还对整理剂的合成工艺和整理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探究,主要结论如下。通过十二烷基双羟乙基甲基氯化铵与聚酯聚醚链段缩聚合成一种新型共聚物,对合成实验的工艺条件进行初步试验的探究。设计L9(34)正交试验,测试各因素及水平条件下合成产物的应用性能,通过极差分析对合成工艺进行优化,确定了合成实验的最佳条件为:选用PEG2000,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DMT):PEG为3:1.2,PEG:含长碳链季铵盐为1:0.37,缩聚反应温度为250℃,反应时间为30min。红外分析表明十二烷基双羟乙基甲基氯化铵链接到整理剂大分子链上;热重分析表明整理剂耐热稳定性较好。使用浸轧法整理涤纶织物,最佳的工艺条件为:(两浸两轧法,轧余率为70%),整理剂的用量为25g/L,织物在105℃下烘干10min,采用焙烘温度为170℃,焙烘时间为60s。使用浸渍法整理涤纶织物,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整理剂用量为20%(o.w.f),整理液与织物的浴比为1:15,浸渍温度为60℃,浸渍时间为30min,织物在105℃下烘干10min,采用焙烘温度为170℃,焙烘时间为60s。将该整理剂与市售同类产品进行比较,采用最优浸轧整理工艺对涤纶织物进行整理,测试各整理剂整理织物的亲水吸湿性、快干性及耐洗性能并进行对比,测试数据显示经自制整理剂整理的涤纶织物,具有优于市售同类产品的亲水吸湿性及抗静电性能和良好的快干性及耐洗性能。
刘倩男[10](2021)在《分离膜支撑体用湿法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膜分离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分离膜市场的逐步扩大,分离膜已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废水处理、生物医疗、石油化工、食品饮料加工等多个领域。支撑体作为分离膜的基底层,为分离膜提供强力支撑的同时也影响分离膜的结构与性能。本文通过湿法成网与热压粘合技术,开发了两种高性能分离膜支撑体。主要内容为:(1)现有分离膜支撑体的制备技术中通常采用低熔点聚酯纤维或其他低熔点粘结物质作粘结剂,虽工艺简便,但低熔点粘结成分在烘燥工序以及高温使用环境中易产生热变形从而影响整体分离膜的应用性能。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使用未牵伸聚酯(UDPET)纤维作粘结成分,开发出耐高温分离膜用同质复合湿法非织造支撑体(HCNS)。论文系统研究了热压参数对HCNS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热压工艺的二次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所制备的HCNS具有平滑的表面(粗糙度为118 nm)、多孔结构(孔隙率为21.06%,孔径为6.548μm)、较高的力学性能(抗张指数为45.80 N·m·g-1)和良好的成膜性能,所制备的杂萘联苯聚醚砜酮(PPESK)超滤膜在高温下表现出高渗透性、高截留率及长期过滤稳定性,证实了HCNS作为耐高温分离膜支撑体的实用性和可行性。(2)为进一步提高分离膜支撑体的表面平滑度,改善支撑体的亲水性和孔隙结构,同时降低支撑体的厚度以促进滤筒的处理效率,论文引入超细PET纤维层,设计开发了一种具有强力支撑层和超薄平滑层双层结构的超薄亲水非对称湿法非织造支撑体,研究了超细PET纤维层对支撑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细PET纤维的添加可改善支撑体的强力(最高拉伸强度59.85N/15mm)、平滑度(最低粗糙度为3.96nm)、亲水性以及孔隙结构(最小孔径1.043μm,最高孔隙率27.02%),在满足条件的情况,非对称支撑体的厚度较单层支撑体的厚度降低。最后在非对称支撑体上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了聚砜超滤膜,分析了支撑体的结构与性能对分离膜的影响。非对称支撑体的结构可影响相分离速度进而调控分离膜的成型过程,有效提高分离膜的力学性能和过滤性能。
二、聚酯纤维热定型时的冷却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酯纤维热定型时的冷却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14.44dtex有硅中空短纤维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 验 |
1.1 主要原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粗旦中空短纤维的制备 |
1.4 性能测试 |
1.4.1 倍半伸长率EYS1.5 |
1.4.2 断面不匀率、破裂丝 |
1.4.3 卷曲性能测试 |
1.4.4 膨松性能测试 |
1.4.5 滑爽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冷却工艺对原丝性能指标的影响 |
2.2 环吹风中心风速对原丝截面影响 |
2.3 牵伸倍率对成品纤维膨松性能影响 |
2.4 松弛定型温度对成品纤维性能的影响 |
2.5 充枕性能评价 |
3 结 论 |
(2)POY-FDY涤涤复合丝设备改造及常见异常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生产概况 |
2 POY-FDY涤涤复合丝工艺原理及实现方法 |
2.1 喷丝板的设计与选择 |
2.2 冷却送风装置的选择 |
2.3 冷却不足对产品的影响及处理措施 |
2.4 上油装置的选择与调整 |
2.5 上油不均对产品的影响及调整措施 |
2.6 实现复合的设备改造及常见异常处理 |
2.7 实现复合的网络压空改造及常见异常处理 |
3 结语 |
(3)多功能微孔聚酯纤维研发及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微孔聚酯切片的制备 |
1.1 成孔材料对聚酯结晶性的影响 |
1.1.1 不同粒径成孔材料 |
1.1.2 成孔材料含量 |
1.2 成孔材料含量对纤维成孔性的影响 |
1.3 聚酯纤维切片参数 |
2 可控短孔聚酯短纤纺丝纺纱工艺 |
2.1 纺织过程及成形工艺 |
2.2 后加工工艺 |
2.3 混纺比确定 |
2.4 纺纱工序主要工艺参数 |
3 面料染整工艺 |
3.1 预定型工艺 |
3.2 开孔工艺研究 |
3.3 不同纺纱比的测试结果 |
3.3.1 吸水性能测试 |
3.3.2 速干性能测试 |
3.3.3 起毛球性能测试 |
4 结论 |
(4)PET生产工艺以及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PET的生产工艺路线 |
1.1 酯交换缩聚法(DMT法) |
1.2 直接酯化缩聚法(PTA法) |
1.3 环氧乙烷法(EO法) |
2 PET纤维的改性 |
2.1 服装用亲水抗静电PET纤维 |
2.2 服装用抗菌防臭PET纤维 |
2.3 服装用防紫外线PET纤维 |
2.4 其他功能PET纤维 |
3 结语 |
(6)艺术染整工艺在涤纶面料中的运用研究 ——以迭代~(?)涤纶针织面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艺术染整的研究现状 |
1.2.2 迭代~(?)涤纶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艺术染整概述 |
2.1 艺术染整的概念 |
2.2 艺术染整的起源与发展 |
2.2.1 起源 |
2.2.2 历史发展阶段 |
2.2.3 近现代发展阶段 |
2.2.4 艺术染整概念的提出与发展阶段 |
2.3 艺术染整的特征 |
2.3.1 印染技法丰富 |
2.3.2 立体肌理美感 |
2.3.3 激发设计灵感 |
2.3.4 适应市场需求 |
2.4 艺术染整的工艺类别 |
2.4.1 二维平面染色工艺 |
2.4.2 三维记忆再造工艺 |
2.5 艺术染整在服装中的应用现状 |
2.5.1 二维平面染色工艺在服装中的应用 |
2.5.2 三维记忆再造工艺在服装中的应用 |
第三章 迭代~(?)涤纶概述 |
3.1 迭代~(?)涤纶简述 |
3.1.1 迭代~(?)涤纶的概念 |
3.1.2 迭代~(?)涤纶的研发经过 |
3.2 迭代~(?)涤纶的特性 |
3.2.1 迭代~(?)涤纶的物理性质 |
3.2.2 迭代~(?)涤纶的服用性能 |
3.2.3 迭代~(?)涤纶的加工性能 |
3.2.4 环保性 |
3.3 迭代~(?)涤纶的设计及应用现状分析 |
3.3.1 色彩及图案设计 |
3.3.2 面料质感及肌理 |
3.3.3 设计应用 |
第四章 迭代~(?)涤纶在艺术染整工艺中的创新性实践 |
4.1 二维平面染色工艺实验内容 |
4.1.1 绞缬浸染工艺 |
4.1.2 聚集浸染工艺 |
4.1.3 注染工艺 |
4.1.4 吊染工艺 |
4.1.5 喷染工艺 |
4.1.6 彩绘染工艺 |
4.2 三维记忆再造工艺实验内容 |
4.2.1 热敏辅料记忆成型工艺 |
4.2.2 机械压褶成型工艺 |
4.2.3 三维纸模对合焙烘工艺 |
4.3 综合工艺实验内容 |
4.3.1 二维平面染色工艺与机械压褶成型工艺组合 |
4.3.2 二维平面染色工艺与三维纸模对合焙烘工艺组合 |
4.4 迭代~(?)涤纶运用艺术染整工艺后所产生的变化分析 |
4.4.1 面料视觉 |
4.4.2 面料肌理 |
第五章 迭代~(?)涤纶的设计及运用 |
5.1 设计方案一 |
5.1.1 设计主题及灵感来源 |
5.1.2 工艺选择及面料试样效果 |
5.1.3 设计效果图及说明 |
5.2 设计方案二 |
5.2.1 设计主题及灵感来源 |
5.2.2 工艺选择及面料试样效果 |
5.2.3 设计效果图及说明 |
5.3 设计方案三 |
5.3.1 设计主题及灵感来源 |
5.3.2 工艺选择及面料试样效果 |
5.3.3 设计效果图及说明 |
5.4 设计方案四 |
5.4.1 设计主题及灵感来源 |
5.4.2 工艺选择及面料试样效果 |
5.4.3 设计效果图及说明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一 图片目录 |
附录二 工艺试样 |
致谢 |
(7)涤纶碱减量/染色一浴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涤纶结构和性能 |
1.1.1 涤纶结构概述 |
1.1.2 涤纶性能概述 |
1.2 涤纶碱减量 |
1.3 涤纶染色发展概述 |
1.3.1 涤纶染色基本原理 |
1.3.2 涤纶传统染色 |
1.3.3 涤纶新型染色 |
1.4 耐碱分散染料 |
1.4.1 杂环分散染料 |
1.4.2 杂环分散染料的研究概述 |
1.4.3 化学结构与颜色的关系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染料结构的设计 |
2.3.2 染料的合成与提纯 |
2.3.3 染料的商品化加工 |
2.3.4 染料耐碱性 |
2.3.5 减量物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
2.3.6 碱减量后染色的常规工艺 |
2.3.7 碱减量染色一浴工艺 |
2.3.8 减量率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 测试方法 |
2.4.1 质谱(MS)测试方法 |
2.4.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试方法 |
2.4.3 光谱性能测试 |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4.5 匀染性 |
2.4.6 色牢度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染料的表征 |
3.1.1 染料结构 |
3.1.2 染料的光谱性能 |
3.2 影响碱减量染色稳定性的因素 |
3.2.1 染料的耐碱性 |
3.2.2 染料对织物重变化对减量染色的影响 |
3.2.3 减量物累积对减量染色的影响 |
3.2.4 纤维变化对减量染色的影响 |
3.3 一浴工艺与常规工艺的对比 |
3.3.1 颜色的差异 |
3.3.2 匀染性 |
3.3.3 色牢度 |
3.4 碱减量染色的拼色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基于改进禁忌搜索算法的涤纶纤维生产排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章节安排及内容 |
2 生产排序理论与方法 |
2.1 生产排序问题 |
2.2 生产排序问题的常用方法 |
2.2.1 数学规划方法 |
2.2.2 智能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3 建立涤纶纤维生产排序模型 |
3.1 涤纶纤维生产工艺 |
3.1.1 涤纶纤维工艺流程 |
3.1.2 直接纺丝生产过程工艺流程 |
3.1.3 直接纺丝工序说明 |
3.2 涤纶纤维生产排序问题 |
3.2.1 涤纶纤维生产背景 |
3.2.2 涤纶纤维生产排序问题描述 |
3.2.3 涤纶纤维直接纺丝生产排序问题性质 |
3.3 建立数学模型 |
3.3.1 模型假设 |
3.3.2 决策变量 |
3.3.3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
3.3.4 最终产品库存 |
3.4 本章小结 |
4 求解涤纶纤维生产排序模型 |
4.1 传统的禁忌搜索(TS)算法 |
4.1.1 禁忌搜索算法的基本思想 |
4.1.2 TS算法求解涤纶纤维直接纺丝生产排序问题 |
4.2 改进的禁忌搜索算法求解 |
4.2.1 和声搜索算法(HS) |
4.2.2 混合算法(THS) |
4.2.3 THS算法求解涤纶纤维直接纺丝生产排序问题 |
4.3 TS算法与THS算法求解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5 生产排序系统设计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5.1.2 系统平台建设需求分析 |
5.1.3 系统设计原则 |
5.1.4 系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5.2 系统功能分析 |
5.2.1 系统组成结构 |
5.2.2 数据管理模块 |
5.2.3 算法优化控制模块 |
5.2.4 手工控制排产模块 |
5.2.5 参数设置 |
5.3 系统开发平台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THS算法程序 |
附录Ⅱ 生产排序系统程序 |
(9)涤纶用含长碳链阳离子型吸湿排汗剂的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涤纶吸湿排汗整理概述 |
1.2.1 吸湿排汗机理 |
1.2.2 影响织物吸湿排汗性的因素 |
1.3 涤纶织物的吸湿排汗整理方法 |
1.3.1 纺丝改性 |
1.3.2 整理改性 |
1.4 亲水整理剂发展概况 |
1.4.1 聚酯聚醚类亲水整理剂 |
1.4.2 聚硅氧烷类亲水整理剂 |
1.4.3 聚胺类亲水整理剂 |
1.4.4 聚氨酯类亲水整理剂 |
1.4.5 聚丙烯酸酯类亲水整理剂 |
1.4.6 壳聚糖类亲水整理剂 |
1.5 聚酯聚醚共聚物对涤纶亲水性整理的研究进展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阳离子吸湿排汗剂的合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2.3 测试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合成实验条件的选择 |
2.3.2 正交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
2.3.3 极差分析 |
2.3.4 最佳合成工艺的确定 |
2.3.5 物化性能测试数据 |
2.3.6 红外光谱分析 |
2.3.7 热重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涤纶阳离子吸湿排汗剂的应用工艺探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2.2 整理工艺 |
3.2.3 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浸轧法应用条件对整理织物性能的影响 |
3.3.2 浸渍法应用条件对整理织物性能的影响 |
3.3.3 不同整理剂应用性能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分离膜支撑体用湿法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分离膜与膜过程 |
1.1.1 膜分离技术发展史 |
1.1.2 分离膜的分类与应用 |
1.2 聚合物多孔膜的制备 |
1.2.1 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膜工艺 |
1.2.2 浸没沉淀相转化法成膜过程 |
1.3 分离膜支撑体 |
1.3.1 分离膜支撑体的研究背景 |
1.3.2 分离膜支撑体的分类 |
1.4 支撑体对分离膜影响的研究进展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耐高温同质复合湿法非织造支撑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2.2.2 PET和 UDPET纤维的纺丝 |
2.2.3 同质复合湿法非织造支撑体的制备 |
2.2.4 PPESK超滤膜的制备 |
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2.3.2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
2.3.3 X射线衍射测试 |
2.3.4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 |
2.3.5 力学性能测试 |
2.3.6 孔隙率测试 |
2.3.7 孔径测试 |
2.3.8 接触角测试 |
2.3.9 膜性能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未牵伸聚酯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
2.4.2 同质复合湿法非织造支撑体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
2.4.3 同质复合湿法非织造支撑体的方差分析与回归模型构建 |
2.4.4 HCNS用于耐高温超滤膜的可行性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对称湿法非织造支撑体的制备及对聚砜膜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3.2.2 超细PET纤维悬浮液的制备 |
3.2.3 非对称湿法非织造支撑体的制备 |
3.2.4 聚砜超滤膜的制备 |
3.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3.3.1 形貌观察 |
3.3.2 力学性能测试 |
3.3.3 孔隙结构测试 |
3.3.4 曲折度 |
3.3.5 结构参数 |
3.3.6 动态接触角测试 |
3.3.7 毛细管压力测试 |
3.3.8 聚砜超滤膜过滤性能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海岛纤维形貌观察 |
3.4.2 非对称湿法非织造支撑体的结构和性能分析 |
3.4.3 支撑体对超滤膜结构的影响 |
3.4.4 支撑体对超滤膜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本文主要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聚酯纤维热定型时的冷却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14.44dtex有硅中空短纤维生产工艺研究[J]. 吴亮,王伟,李世君. 合成技术及应用, 2021(04)
- [2]POY-FDY涤涤复合丝设备改造及常见异常处理[J]. 陈锋. 聚酯工业, 2021(06)
- [3]多功能微孔聚酯纤维研发及性能分析[J]. 刘义平. 辽宁化工, 2021(08)
- [4]PET生产工艺以及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 李晓旭. 合成树脂及塑料, 2021(04)
- [5]聚乳酸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杨青山. 江南大学, 2021
- [6]艺术染整工艺在涤纶面料中的运用研究 ——以迭代~(?)涤纶针织面料为例[D]. 迟阳阳. 青岛大学, 2021
- [7]涤纶碱减量/染色一浴体系研究[D]. 于家学. 江南大学, 2021(01)
- [8]基于改进禁忌搜索算法的涤纶纤维生产排序研究[D]. 于阳. 辽宁工业大学, 2021
- [9]涤纶用含长碳链阳离子型吸湿排汗剂的合成及应用[D]. 陈天赐. 东华大学, 2021(01)
- [10]分离膜支撑体用湿法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倩男.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