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扶拖拉机链条的使用和检查(论文文献综述)
陈玺[1](2021)在《珠江潮》文中研究指明1.怀思六月午后的港岛,泛着淡淡海腥的风和山林间蒸腾的热气,像久违的恋人,紧紧拥着,呢喃缠绵。雨后的太平山,一袭翠绿。茂密的森林好似雄狮的毛发,敷在逶迤翘立的躯体上,窥视着翠碧的港湾。绳子般的山径,缠绕着山体,将密林中稀落的别墅串起。轮船鸣着闷笛,拖着漫溯的海浪,在海面上飘曳。艳阳下,蜻蜓一样的直升机在林冠上盘旋,眨眼工夫,一头扎进密林,没了声息。
王开粉[2](2021)在《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维修保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有效减少了农业生产中需要投入的人力资源,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最常使用的两种农用机械,做好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维修保养工作有利于提升农用机械的使用效率。因此,本文基于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维修保养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旨在提升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使用效率,提升稻麦等农作物的收割效率。
张海军[3](2021)在《基于知识工程的稻麦割晒机快速设计研究与验证》文中研究说明根据2011年至2020年云南省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可知,云南省水稻小麦的种植面积和全年产量10年来均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地位,并且云南省谷物收获机械的保有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市场前景广阔。但我国农业机械设计方面存在设计模式传统老化、研发周期长、效率不高、专业性占比低等问题。以及农业机械存在功能多样,小批量生产,个性化、多样性定制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本文以知识工程理论为基础,以稻麦割晒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工程的稻麦割晒机快速设计系统的建立方法,以提高产品设计效率、降低设计门槛,缩短设计周期,并对其实现方法和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稻麦割晒机快速设计的任务要求和目的,提出了一种TPMS设计过程模型,利用IDEF0功能模型分析了稻麦收割快速设计系统的运行机理,最后根据两者结果建立了基于知识工程的稻麦割晒机快速设计管理框架,将稻麦割晒机的设计分成整体设计和系统设计两个部分,为程序系统的开发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2)通过对稻麦割晒机整机及部件结构设计的分析,以及稻麦割晒机知识的应用情况,将查阅整理的稻麦割晒机设计知识分为二大类:实例类知识、规则类知识。将分类后的知识采用产生式、框架式、面向对象式三种方法进行知识表达,并基于My SQL数据库,实现知识的存储;基于Solid Works三维建模,实现实例的存储。(3)通过基于规则的推理和基于实例的推理两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以最近邻算法作为本文推理机制的核心相似度算法;以实例的特征属性作为匹配算法的变量,实现了目标实例的快速检索和特征参数的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建立实例修改知识库、标准选型知识库、全新设计知识库。(4)本文主要考虑的是当相似度小于阈值,实例库中无符合设计要求的实例,此时基于Visual Studio利用VB.NET面向对象窗体模块建立的快速设计系统,根据推理机制的计算结果建立的知识库进行参数化建模,将未符合相似度的整机实例或零部件实例进行修改重建。(5)通过采用矩阵装配算法,对经过参数化的零部件进行装配关系、约束方法的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建立装配约束库;然后对装配约束方法进行替换,并用矩阵法进行替换运算,得到装配顺序矩阵,将其存入知识库模块中,建立装配顺序库,指导自动装配模块完成整机模型的装配。
杨敬佩,刘伟[4](2021)在《星火燎原群英荟萃,一条巨龙跃起梁山——梁山县专用汽车(挂车)产业发展巡礼》文中指出梁山县,是我国古典名着《水浒传》故事的发祥地,也是全国当今最大的专用汽车(挂车)产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二手商用车(卡车)交易基地,是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创建试点示范单位、国家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单位、国家火炬专用车特色产业基地;其挂车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1/3以上。梁山不仅因为水浒而闻名,也因为专用汽车(挂车)产业而闻名。而后者,是梁山县人民和广大创业者们经过40年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从农机维修到焊接拖拉机拖斗,再到生产汽车挂车、专用汽车,梁山专用汽车(挂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为梁山最亮的"名片",又如一条巨龙跃起梁山。
李玉雷[5](2021)在《自平衡双轴匀混水耕平整复式作业机的经济效益及示范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田耕作平整环节是水稻生产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准备环节,是建设高产农田必不可少的举措之一。水耕平整效果关系到后续水稻移栽、植株生长发育、水肥运移等方面的表现。但目前,机械化水耕平整存在着作业工序多、作业成本高、秸秆还田效果差等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双轴匀混水耕平整复式作业方法,设计了自平衡水耕平整复式作业机,并进行田间对比试验;通过作业成本及收益对比,分析其经济效益,并进行了链条式技术推广模式设计与示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自平衡双轴匀混水耕平整复式作业工艺,设计了一种基于双轴旋耕的复式平整机具。通过田间对比试验,与传统工艺相比可明显增加平均耕深17.8%;同时,在水稻收获环节,双轴旋耕水田平整复式作业工艺提高了水稻产量5%。通过经济分析,得出该其年作业利润约19260元,购机农户一年内基本收回成本,从第二年开始进入净收益阶段。在作业工艺效益方面,项目机具在缩短水耕作业时间的同时,减少作业费用10元/亩。对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实践进行简要分析,重点阐述推广策略的制定;构建了“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农机推广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链条式技术推广模式;通过在江苏四地示范作业来进行推广模式的应用示范,效果良好。本课题对发挥机械化优势,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梦月[6](2021)在《芋头收获机的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表明芋头作为蔬菜和粮食作物,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用于药用。在我国,传统的芋头收获形式主要是依靠人工使用锄头挖掘或者采用半机械化收获,半机械化收获要先切除茎秆再采用薯类收获机收获芋头,人工收获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不利于芋头的产业化发展。芋头的收获包含茎秆割除、挖掘、子母芋分离,针对芋头收获的前两个环节,拟设计一种集芋头茎秆切割和挖掘于一体的收获机械。对挖掘铲和切割装置等部件进行设计,分别用EDEM和ANSYS/LS-DYNA对关键部件进行了仿真分析,加工试制收获机,并开展田间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芋头种植农艺的调查和芋头及芋头茎秆的物料特性试验测定。调查了芋头的种植农艺要求,测定芋头种植的行距、株距、深度等基本参数。展开了对芋头的物料特性试验,测定了芋头的三轴尺寸、含水率和弹性模量基本物理参数,研究了芋头压缩和剪切时的力学特性变化,获得了芋头压缩和剪切时加载力-位移的变化曲线及影响芋头破裂力和切断力的因素;展开了对芋头茎秆的物理特性试验,测定了芋头茎秆样品的基本尺寸、含水率,研究了芋头茎秆弯曲和剪切时的力学特性变化,获得了芋头茎秆样品弯曲和切断时加载力-位移的变化曲线及影响芋头茎秆切断力的因素,结果表明:刀具刃角为21°的切割力比25°小。(2)芋头收获机的整机设计。依据芋头种植相关农艺要求,设计出芋头收获机的整机结构,确定了收获机的关键部件:切割装置、挖掘装置及机架等相关部件。芋头收获机可一次性完成茎秆切割、芋头挖掘、夹持输送和铺放等多道工序。(3)切割装置的设计与分析。选取圆盘式切割器,并建立了切割器的运动学方程,通过建立切割器的不漏割、不相撞、不重割方程,确定了切割器基本参数;对切割刀盘进行设计,在圆盘上对称安装4个刀片,刀片的有效切割长度为90 mm,宽度为40 mm,刀盘倾角为0°。并用ANSYS/LS-DYNA软件模拟芋头茎秆切割过程,得到了茎秆切割过程的三向力曲线、合外力曲线、能量曲线及茎秆模型在切割过程中的应力变化。以割刀的切割速度、割刀刃角、切割角作为影响因子,利用Design-Expert设计出以最大切割力和能量损耗为指标的试验设计表,得出17组试验因素组合。并根据ANSYS/LS-DYNA仿真得到的数据,代入Design Exepert软件中得出茎秆切割刀具的最佳参数组合:切割转速为1080 r/min,刀具切割角为26°,刃角为21°。(4)挖掘铲的设计和仿真。根据芋头收获机设计的机架尺寸,确定了挖掘铲总宽680 mm,单铲宽80 mm,铲间距40 mm;通过建立挖掘铲的动力学模型,得到第一阶铲倾角是20°、一阶铲长为180 mm,第二阶铲倾角是25°,二阶铲长100 mm,铲的刃角为45°,挖掘深度为250~300 mm。并利用EDEM软件模拟一阶平面式挖掘铲和二阶间隙式挖掘铲作业下的阻力情形,得出二阶间隙式挖掘铲的均值减阻率在X方向为10.6%,在Y方向的均值减阻率为13.4%。故二阶间隙式挖掘铲在工作时可以更省力,为收获机挖掘铲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5)收获机机架部分的设计。设计了芋头收获机的机架部分,确定了夹持链和铺放机构。(6)田间性能试验。参考马铃薯行业标准NY/T1130-2006,确定试验指标为明芋率、伤芋率和破芋率。当拖拉机输出轴转速为540 r/min,行驶速度为1.0 m/s时,芋头收获的作业幅宽为680 mm,挖掘深度为250~300mm,田间试验的结果为明芋率为97.1%,伤芋率1.84%,破芋率为1.88%,符合相关农业标准,满足设计要求。
暴占杰[7](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马熙[8](2021)在《蔬菜窄行距微耕除草机的改进设计》文中提出在我国当前农机市场中,适用于蔬菜窄行距(200mm-300mm)的微耕除草机,由于没有驱动轮,导致土壤结构和含水率不同时,前进速度不匀。课题组前期提出了刀轴带动地轮的驱动系统,但由于设计缺陷,机器存在刀具入土性能差、机组前进速度较快、人工操作不便、机组除草率、碎土率过低等问题。为此,提出了新的结构改进设计方案,借助ABAQUS等有限元软件对改进后的刀辊部分进行强度校核,在加工制造样机的基础上进行了田间试验。具体工作及结论如下:(1)蔬菜行间窄距微耕除草机的改进设计。结合原微耕除草机人工操作不便、刀具入土性能差、机组前进速度过快、机组除草率、碎土率低等问题。提出以下改进设计方案:将二代样机中的后置地轮改为前置,方便除草过程中人为通过扶手向下施加压力调节耕深,而不是上抬扶手;将直角型钢板冲压刀具改为刀具入土性能更好的旋耕弯刀;在钢带传动系统中减小钢带传动系统中主动带轮直径,进一步增大减速比,降低机组前进速度,提高碎土率和除草率。(2)新刀辊强度的分析。在Solid Works中建立整机三维模型,分析整机的受力情况,完成刀具强度、刀轴强度的静力学分析。在相同大小载荷作用下,改进后的刀盘的最大变形量为0.03mm,最大等效应力为31.46Mpa,小于原刀具变形量,小于1GQN-180旋耕机基准刀具的最大等效应力,强度可靠。改进后刀轴最大应力为46.72MPa,最大应变为0.028mm,刀轴危险截面的最大应力与1GQN-180基准模型危险截面的最大应力相接近,强度可靠。(3)改进后刀具入土性能的分析。基于ABAQUS/对微耕机刀辊切削土壤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原刀辊所受阻力最大值为1438.8N,平均值为457N。改进后刀辊所受阻力平均值下降18.81%,为371N,改进后机器切土功率最大值为2.19k W,相比之前减少19.7%,平均切土功率为0.74k W,相比之前减少12%。改进后旋耕弯刀切土阻力减小,入土性能得到增强。(4)微耕除草机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机器较好的解决了原微耕除草机存在的相关问题,机组各项参数达标。对比二代样机,改进后的机器在耕深与耕宽数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碎土率提升了12.3%,机器作业速度由0.45m/s降低为0.25m/s,除草率提升了17.4%,耕作质量显着提升。
杜洪燕,陈俊红,刘宝印,龚晶[9](2021)在《服务融合趋势下农业生产托管组织方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生产托管逐步成为规模化农业服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关于农业服务规模经营的学术研究远远滞后于发展实践。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该研究结合我国农业生产托管最新实践和黑龙江、山西、江苏、甘肃等省份的走访调研,着眼于服务规模经营视角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商的组织方式创新,总结提炼了横向联合扩大服务规模、纵向联合延长产业链条、交叉联合提供全方位服务、线上线下搭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等服务融合创新方式,并分析了农业生产托管在推动农业服务型规模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深入探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融合创新的有效手段,并提出相关针对性建议,为农业生产托管的模式规范和政策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苏波,李元超,徐元平[10](2021)在《马铃薯机械化收获应用技术》文中指出一、马铃薯机械化收获应用技术简介马铃薯是一种高产稳定、适应性强、营养全面的经济作物,马铃薯在我国是继小麦、玉米、水稻之后的第四大农作物,平邑县作为山东省内马铃薯生产大县,全县可耕地面积5.47×104hm2,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在1×104hm2左右,种植品种主要有:早大白、鲁引1号、荷兰、花园525、克新1号等,一般在阴历正月下旬至二月中旬期间开始种植,生长周期90天左右,食用品种以肉质白色和黄色居多。马铃薯种植主要作业环节是播种、收获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劳动强度大,季节性强,
二、手扶拖拉机链条的使用和检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扶拖拉机链条的使用和检查(论文提纲范文)
(1)珠江潮(论文提纲范文)
1.怀思 |
2.佘家 |
3.田螺 |
4.偷油 |
5.夹缝 |
6.砖厂 |
7.观光 |
8.逃港 |
9.催婚 |
10.父忘 |
11.苦撑 |
12.曙光 |
13.召唤 |
14.回乡 |
15.办厂 |
16.港潮 |
17.征地 |
18.残疾 |
19.高升 |
20.英皇 |
21.又是春天 |
22.上市 |
23.瑛子 |
24.雪梅 |
25.展会 |
26.弥月 |
27.探访 |
28.过冬 |
29.相逢 |
30.狮门 |
(2)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维修保养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拖拉机工作中的维修与保养技术 |
1.1 拖拉机维修技术的重要性 |
1.2 拖拉机与其他机械联合工作时的注意事项 |
2 联合收割机工作中的维修与保养技术 |
2.1 检查工作需要做好 |
2.2 添加冷却水和润滑油 |
3 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维修保养技术 |
3.1 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日常保养 |
3.1.1 通过更换润滑油保持机械运行顺畅 |
3.1.2 通过定期清洁保持机械正常运行 |
3.1.3 机械闲置时的保养工作 |
3.2 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故障排除 |
3.2.1 供油不足导致的机械故障 |
3.2.2 自由跳档导致的机械故障 |
3.2.3 拖拉机的方向盘不稳故障 |
4 结语 |
(3)基于知识工程的稻麦割晒机快速设计研究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知识工程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 知识工程的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总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稻麦割晒机快速设计体系的确定 |
2.1 引言 |
2.2 基于知识工程的稻麦割晒机快速设计过程分析 |
2.3 基于知识工程的稻麦割晒机快速设计功能模块 |
2.4 基于知识工程的稻麦割晒机快速设计管理体系 |
第三章 稻麦割晒机知识获取与表示方法的研究 |
3.1 稻麦割晒机设计知识的概述 |
3.2 稻麦割晒机设计知识的获取与整理 |
3.2.1 知识的获取 |
3.2.2 规范描述知识 |
3.2.3 输入参数知识 |
3.2.4 输出参数知识 |
3.3 稻麦割晒机设计知识的表达方法 |
3.3.1 产生式表达方法 |
3.3.2 框架式表达方法 |
3.3.3 面向对象式表达方法 |
3.4 稻麦割晒机知识的表达与存储 |
3.4.1 实例类知识的表达 |
3.4.2 实例类知识的存储 |
3.4.3 规则类知识的表达 |
3.4.4 规则类知识的存储 |
第四章 稻麦割晒机推理机制的研究 |
4.1 推理机制的概述 |
4.2 基于实例(CBR)和规则(RBR)的推理机制 |
4.3 实例的相似度算法 |
4.3.1 相似度算法原理 |
4.3.2 相似度示例 |
4.4 稻麦割晒机推理流程 |
4.5 稻麦割晒机的推理技术 |
第五章 稻麦割晒机快速设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5.1 知识库的建立 |
5.1.1 MySQL功能简介 |
5.1.2 知识表格的构建 |
5.1.3 实例库的构建 |
5.1.4 知识库的写入调用 |
5.2 参数化建模 |
5.2.1 实例修改参数化 |
5.2.2 标准选型参数化 |
5.2.3 全新设计参数化 |
5.3 自动装配技术 |
5.3.1 装配关系和约束方法的确立 |
5.3.2 建立装配顺序矩阵 |
5.3.3 建立配合基准 |
5.3.4 建立装配规则库 |
5.3.5 循环装配 |
5.4 应用实例 |
5.5 设计结果检验 |
5.5.1 Montion运动稳定性的校验 |
5.5.2 Simulition强度校核的引入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主要成果 |
(4)星火燎原群英荟萃,一条巨龙跃起梁山——梁山县专用汽车(挂车)产业发展巡礼(论文提纲范文)
辉煌的今天,全国最大的产业基地 |
1. 产业概况 |
2. 产业荣誉 |
3. 企业荣誉 |
40年沧桑巨变,一步步发展壮大 |
1.20世纪80—90年代:星火燎原,艰难起步 |
2.2000—2005年:雨后春笋,快速兴起 |
3.2005—2010年:波澜壮阔,壮大崛起 |
4.2010—2015年:凤凰涅盘,调整提升 |
5.2015年至今:蓄势勃发,创新发展 |
政策支持+改善环境+搭建平台,保驾护航 |
1.政策规范、引导与支持 |
2.服务平台建设 |
3.产业园建设 |
(5)自平衡双轴匀混水耕平整复式作业机的经济效益及示范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水田耕整机械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旋耕机械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水耕平整机械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自平衡双轴匀混水耕平整复式作业机方案设计 |
2.1 整机结构 |
2.2 工作原理 |
2.3 关键部件设计 |
2.3.1 双轴切削原理 |
2.3.2 双轴旋耕传动设计 |
2.3.3 自平衡运浆运土系统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耕平整复式作业机性能试验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试验设备 |
3.3 试验设计 |
3.4 测试项目及方法 |
3.4.1 耕深及耕后地表平整度 |
3.4.2 水稻生长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耕深及耕后地表平整度 |
3.5.2 水稻生长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耕平整复式作业机的经济效益分析 |
4.1 水耕平整机经济分析 |
4.1.1 经济指标计算 |
4.1.2 经济分析 |
4.1.3 作业利润综合分析 |
4.2 水耕平整复式作业工艺效益分析 |
4.2.1 传统工艺分析 |
4.2.2 水耕平整复式作业工艺经济效益分析 |
4.3 社会及生态效益分析 |
4.3.1 社会效益分析 |
4.3.2 水耕平整复式作业机的生态效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链条式技术推广模型与示范应用 |
5.1 国内外农业推广实践 |
5.2 推广模型基础与策略 |
5.3 链条式推广模型建立 |
5.3.1 农业推广现状 |
5.3.2 作业机市场分析定位 |
5.3.3 推广基本模式 |
5.3.4 售后服务分析 |
5.4 推广实践与示范分析 |
5.4.1 推广模式实践 |
5.4.2 示范案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芋头收获机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根茎类收获机械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收获机械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收获机械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圆盘式茎秆切割器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茎秆切割研究现状 |
1.3.2 国内茎秆切割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芋头收获机方案设计 |
2.1 芋头分布及种植农艺 |
2.2 芋头物理特性试验 |
2.2.1 芋头三轴的确定 |
2.2.2 芋头湿基含水率的测定 |
2.2.3 芋头弹性模量的测定 |
2.2.4 整块芋头压缩力学特性测定 |
2.2.5 整块芋头剪切力学特性测定 |
2.3 芋头茎秆物理特性试验 |
2.3.1 芋头茎秆样品基本尺寸的测量 |
2.3.2 茎秆含水率的测定 |
2.3.3 茎秆弯曲性能测定 |
2.3.4 茎秆剪切性能测定 |
2.4 整机方案设计 |
2.4.1 芋头收获机设计基本要求 |
2.4.2 芋头收获机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2.4.3 传动系统的设计 |
2.4.4 主要技术参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茎秆切割装置的设计与分析 |
3.1 切割器的选择 |
3.1.1 切割形式对切割器的影响 |
3.1.2 切割器类型的选择 |
3.1.3 茎秆物理机械性质对切割器影响 |
3.1.4 切割速度与切割阻力的影响 |
3.2 圆盘式茎秆切割装器的设计 |
3.2.1 芋头茎秆切割器结构 |
3.2.2 圆盘式芋头茎秆切割器的运动学方程 |
3.2.3 茎秆切割器不漏割条件 |
3.2.4 避免刀盘和茎秆相撞条件 |
3.2.5 避免切割器重割条件 |
3.3 芋头茎秆切割过程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3.3.1 芋头茎秆切割模型的建立 |
3.3.2 定义单元和材料 |
3.3.3 划分网格和定义接触类型 |
3.3.4 定义对称边界、约束和初始条件和求解 |
3.3.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4 多因素仿真分析 |
3.4.1 试验设计 |
3.4.2 试验结果 |
3.4.3 响应面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挖掘装置的设计与分析 |
4.1 挖掘装置的设计 |
4.1.1 挖掘铲的设计要求 |
4.1.2 挖掘铲的种类 |
4.1.3 挖掘铲的结构设计与参数确定 |
4.2 基于EDEM的挖掘铲仿真分析 |
4.2.1 挖掘铲模型的导入 |
4.2.2 仿真参数的设置 |
4.2.3 挖掘铲的仿真过程 |
4.2.4 仿真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芋头收获部件的设计与分析 |
5.1 芋头收获机机架的设计与分析 |
5.2 茎秆夹持机构的设计与选择 |
5.2.1 夹持链的计算 |
5.3 侧向铺放结构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样机试制与田间试验 |
6.1 芋头收获机的整机调试 |
6.2 芋头收获机田间试验 |
6.2.1 试验目的 |
6.2.2 试验条件 |
6.2.3 试验指标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工作 |
致谢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
2.1.1 贫困的定义 |
2.1.2 贫困的标准 |
2.1.3 贫困的分类 |
2.1.4 扶贫的内涵 |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
3.1 理论基础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
3.2 实践基础 |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8)蔬菜窄行距微耕除草机的改进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微耕除草机改进设计及整机力学分析 |
2.1 设计要求 |
2.2 总体结构改进设计方案 |
2.2.1 传动系统改进设计 |
2.2.2 刀具刀型的确定 |
2.2.3 地轮位置的确定 |
2.2.4 整机结构改进方案的确定 |
2.3 微耕机整机力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耕除草机耕作部件运动及受力分析 |
3.1 刀辊运动分析 |
3.1.1 刀具的运动轨迹 |
3.1.2 刀辊切土节距计算 |
3.2 刀辊受力分析 |
3.2.1 刀具受力分析 |
3.2.2 刀轴受力分析 |
3.3 刀具静力学分析 |
3.3.1 ABAQUS/Standard简介 |
3.3.2 边界条件 |
3.3.3 结果分析 |
3.4 基于比较的刀轴静力学分析 |
3.4.1 基准刀轴的选择 |
3.4.2 基准刀轴的受力 |
3.4.3 基准刀轴的静力学分析 |
3.4.4 改进后刀轴的静力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刀具切土过程仿真分析 |
4.1 ABAQUS简介 |
4.2 刀具切削土壤过程模拟 |
4.2.1 刀具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2 土体模型建立 |
4.2.3 边界条件及载荷 |
4.3 仿真和结果分析 |
4.3.1 刀辊所受阻力分析 |
4.3.2 切土功率分析 |
4.3.3 理论切土功率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样机田间试验与分析 |
5.1 试验目的 |
5.2 试验方案 |
5.3 试验工具及设备 |
5.4 试验条件 |
5.4.1 土壤坚实度测定 |
5.4.2 土壤含水率测量 |
5.5 试验内容与方法 |
5.5.1 耕深测量 |
5.5.2 碎土率测量 |
5.5.3 耕宽测量 |
5.5.4 除草率测量 |
5.6 试验数据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服务融合趋势下农业生产托管组织方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融合创新的组织方式 |
1.1 横向联合扩大服务规模 |
1.2 纵向联合延长产业链条 |
1.3 交叉联合提供全方位服务 |
1.4 线上线下搭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 |
2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融合创新面临的问题 |
第一,基础设施薄弱。 |
第二,服务领域范围窄。 |
第三,政府部门监管难。 |
3 农业生产托管促进服务型规模经营的启示 |
第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支撑农业生产托管规模化作业。 |
第二,延伸托管主体的服务链条,引导各类服务商盘活资源要素。 |
第三,加强生产托管市场监管与风险管控,提高行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
4 结论 |
(10)马铃薯机械化收获应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铃薯机械化收获应用技术简介 |
二、马铃薯机械化收获作业技术规范 |
三、马铃薯机收环节技术要点 |
(一)收获前的准备。 |
1.作业地块要求 |
2.收获机械的技术状态要求 |
3.机具的挂接与调整 |
(二)正式收获作业时的操作要求 |
(三)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时的安全规则 |
四、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效益分析 |
四、手扶拖拉机链条的使用和检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珠江潮[J]. 陈玺.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4)
- [2]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维修保养关键技术研究[J]. 王开粉. 河北农机, 2021(07)
- [3]基于知识工程的稻麦割晒机快速设计研究与验证[D]. 张海军.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星火燎原群英荟萃,一条巨龙跃起梁山——梁山县专用汽车(挂车)产业发展巡礼[J]. 杨敬佩,刘伟. 商用汽车, 2021(06)
- [5]自平衡双轴匀混水耕平整复式作业机的经济效益及示范应用研究[D]. 李玉雷. 扬州大学, 2021(09)
- [6]芋头收获机的设计与试验[D]. 张梦月.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8]蔬菜窄行距微耕除草机的改进设计[D]. 马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9]服务融合趋势下农业生产托管组织方式创新研究[J]. 杜洪燕,陈俊红,刘宝印,龚晶. 北方园艺, 2021(07)
- [10]马铃薯机械化收获应用技术[J]. 苏波,李元超,徐元平. 山东农机化,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