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制图标准的标准化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肖小林[1](2015)在《石漠化综合治理空间数据库与专题地图制图标准研究》文中指出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出台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大纲(2006-2015)》,规定在“十一五”期间设立专项项目和专项资金开展贵州、广西、云南、重庆等8个省区100个试点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十二五”期间,全面开展451个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按照“十二五”国家重大课题“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技术与示范”对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标准研究的要求,将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空间数据库与专题地图制图标准作为技术标准的一个重要部分进行研究。标准和标准化概念的内涵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认识的进步而变化的,GB/1.1-2000对标准的最新定义是:标准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准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GB/1.1-2000,2001)。根据相关原则,结合恢复生态学、数据库基础理论、地图学等理论,在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的基础上,对近三十年数据库标准和制图标准资料的收集,通过从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应用检测与评价、其他综述研究等5个方面对数据库标准和制图标准进行归纳总结,研究了现阶段最主要的数据库与制图标准现状、标准研究综述、贵州石漠化综合治理空间数据库与制图现状;统计分析得出:(1)目前没有涉及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空间数据库标准相关研究,标准处于空白。国内对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的标准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涉及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领域的研究不多;GIS技术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中已得到普遍运用,只在建库一块做的较多,对数据库标准的研究几乎为零。建立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数据库标准是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基本前提,是实现数据信息共享的根本保证。对此,针对喀斯特石漠化数据库标准建设的内容,对数据库信息的基本内容、分类体系、定位基础、信息编码、数据的组织形式、数据文件命名规则、数据结构设计及数据质量,在3S技术的支持下,本着数据库标准的科学性的原则,参照现行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等数据库标准在相关方面的规定,创制具有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特色的空间数据库标准。(2)关于生态保护项目的专题制图标准较少,技术标准几乎处于空白。专题制图标准研究已成为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但却缺乏系统的总结与归纳;尤其是在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研究长期得不到重视,起步较晚,现阶段存在的理论研究局部空白。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题地图制图标准,是规范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专题地图制图的制作流程、工程专题地图制图标准和统一行业间的技术术语的前提,促进工程进展效率的基本保证。对此,针对喀斯特石漠化专题地图的制图方法、内容及目的,对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题地图的专题地图图件要素的数据类型、数据源及数据获取、数据的分类、分级处理、专题地图编制等方面进行探讨;在专业制图软件的支持下,本着专题地图制图标准的简单、达意、形象、美观的原则进行继承和创新,参照现行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在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规定,创制具有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特色的专题地图制图标准。(3)综合研究分析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空间数据库建库过程中的建库效率、数据库质量和区域特殊性等关键问题,提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空间数据库建库方法,确定了空间数据库的内容和适用范围,并通过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防治示范区、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依据石漠化综合治理空间数据库标准,建立石漠化综合治理空间数据库;建库实践应用证明石漠化综合治理空间数据库标准不仅能够很好的满足石漠化综合治理空间数据库建库需求,还能提高建库效率和数据库质量,是切实可行的。(4)通过对已有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图件的收集研究,结合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题图的制图经验,依据基础地理要素和专题信息要素两个基本图层,按照专题地图的制图原则,参照已有的相关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在专题制图方面的规定,根据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题属性,编制适用于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题地图的标准和原则,并根据标准规定编制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和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题地图集,共10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本达到专题地图制图要求,满足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题地图需要。
王玲玉[2](2014)在《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图制图研究 ——以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为例》文中认为专题地图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支撑材料,198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颁布的《操作指南》明确指出各提名地提交的申报材料中必须包含专题地图。然而专题地图的有无不是最终目的,专题图所包含的信息对了解申报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高层次的要求是专题图不仅包含所有信息,还需要将这些信息结合美学思想组合出具有实用性的艺术品。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是喀斯特现象的杰出代表,现如今具有卓越喀斯特遗产价值的遗产地遍及全球,专题图在其识别和保护管理方面显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遗产地提交专题地图涉及申报地边界、植被等重要信息,但其标准化研究工作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各遗产地提交的专题地图格式混乱,缺乏统一标准给识别其完整性、是否具有遗产价值、是否有利于保护管理等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迫切需要研究出台制图标准。本文以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目的,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遗产公约》)、《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Operational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Convention”,以下简称《操作指南》)、《申报世界遗产准备手册》(“Manual for Preparing World Heritage Nominations”,以下简称《遗产手册》)相关专题图的要求,以国内外相关制图标准为标准,通过对已有喀斯特专题图的分析研究与总结,基于GIS平台研制了一套适用于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的专题制图标准,并成功应用于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第二期。主要研究及成果如下:1.研究分析1978年-2013年《操作指南》对专题地图的要求,发现遗产委员会需要从专题图上获取的信息有:遗产地或提名地位置、遗产地或提名地划分边界及缓冲区边界、已存在的其他保护属性边界等。2.研究专题地图的标准化发展,总结评价在专题制图标准化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发现基本标准比例尺的地形图标准化研究已非常成熟,在国内及国际上形成了相关的标准。专题制图的标准化由于专题内容众多,国内外成熟的专题图标准只有地质专题图标准,没有与世界遗产相关的专题图标准化研究。3.系统研究已有的23处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交到遗产委员会的26套专题图,认为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专题图可以归为两类研究和制作:地理基础要素类和专题要素类。研究居民点、水系、道路等基本信息在地理基础要素标准化的选取和显示;同时研究遗产地或提名地划分边界及缓冲区边界、已存在的其他保护属性边界等专题信息在专题要素上的组合和显示。最后研究把两个要素叠加的整饰方法和显示效果。4.归纳专题制图的原则,研究标准化制图技术方法:收集数据的方法途径,资料的筛选和处理,基于GIS平台的地理要素和专题要素的制作和装饰等。5.结合已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图的制图经验,同样按照地理要素和专题要素两个图层研究要素选取内容和方法原则,参照现有的相关标准,研制适用于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地图的标准化原则。6.根据标准化原则制定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制图标准,并应用于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第二期,四个提名地共制作系列专题图16张,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曹植[3](2014)在《基于服务的标准化制图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GIS从传统的桌面GIS到网络GIS,再到分布式GIS,GIS指代的地理信息系统这个名词也多了另外一层含义,即地理信息服务。地图制图服务作为地理信息服务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各行业各厂商为满足自身的需求,针对自身的特色,开发定制了各种各样的地图制图服务,这些地图服务的地图表达形式各不相同。面对这种状况,人们尝试制定各种制图标准规范,用来规范制图服务的最终产品——地图的表达。地图制图的标准化工作是需要在国家层面上达成一致的标准,才可以有效地推行下去。它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以及成熟的技术体系支持,才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制图标准统一。鉴于网络服务技术已经成熟应用于GIS的多个领域,标准化制图技术也可以与网络服务技术结合起来,以实现在整个地图制图领域的标准和技术共享。然而,简单地将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所有地图制图领域的工作人员,共同制定一系列的标准与规范(包括制图标准规范以及制图服务的标准和规范),构成一套完整的网络制图服务体系。在这套体系下,各个行业都遵循一些基本的、通用的标准和规范,在不影响相互交流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各自行业的特色。这样就实现了最大程度上的制图信息共享。本文以地理信息服务和标准化制图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现有的网络制图服务的不足,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1)研究了标准制图的符号标准和制图规范,建立支持该体系的制图标准数据库和标准制图的流程体系;(2)研究了采用面向服务思想的制图服务中采用的核心服务技术,将ArcObjects组件技术与Web Service技术结合在一起,封装标准制图的业务逻辑,提供统一的服务调用接口;(3)基于标准化制图服务体系实现了网络制图平台,并应用于行业的实际工作中,验证了该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高京[4](2020)在《基于MBSE的ISO/TC10/SC6标准体系及典型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标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伴随标准质量不断加强、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标准资源不断积累,海量的“标准资源库”已经形成,对标准化管理工作和标准研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标准体系研究是标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传统的标准体系主要是以标准为中心对体系架构进行描述,缺少对标准内容以及标准之间关联关系的描述,无法充分发挥标准的协调性与配套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M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与标准化原理和方法相结合,提出了基于MBSE的标准体系构建方法,并应用到了 ISO/TC10/SC6(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产品文件技术委员会/机械工程文件分技术委员会)标准体系研究中。首先,研究MBSE实践的理论基础,结合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一般方法,提出了 MBSE应用于标准体系构建的逻辑架构,为ISO/TC10/SC6标准体系研究提供思路。其次,梳理ISO/TC10/SC6标准体系范围内的各项标准内容、标准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之间的关联关系,利用元建模机制,提取并整合标准关键语义信息,建立了 ISO/TC10/SC6标准体系元模型,并在XML文件中对数据进行了组织与存储,保证了模型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然后,在ISO/TC10/SC6标准体系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SysML(系统建模语言)和Enterprise Architect建模工具,构建了 ISO/TC10/SC6标准体系模型,并围绕标准功能类别、标准内容和标准布局等方面,对ISO/TC10/SC6标准体系进行分析,识别出标准缺失问题。最后,基于ISO/TC10/SC6标准体系模型和标准体系分析结果,结合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与标准化需求,研究提出了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方向国际标准研制建议,并针对典型标准技术内容展开了研究,为今后相关标准的研制提供了支撑。
李靖[5](2014)在《标准化制图框架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地图的编制技术和使用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传统的手工模拟制作转向计算机数字制图;由以纸质地图为主要阅读形式的传统使用方式转向了数字环境下的数字地图、电子地图、网络地图和多位动态地图等的多维动态地图分析与应用方式。然而现阶段使用的GIS软件平台在制图框架的完成上虽然能够实现自动添加,却无法与我国长久以来的制图标准相匹配,要想制出一幅符合我国标准出图规范的地图,仍然需要专业制图人员在不同软件下来回编辑,不仅工作量庞大,而且在精度上也难以控制。我国专业地图制作要求较为详细,在不同比例尺下,不仅地图框架方面有着具体的要求,包括参考椭球体选取、投影方式选取、投影参数确定、分带方式确定,添加格网形式等方面,页面框架方面的要求也非常详细,包括了格网绘制线型线宽,标注文字字体、大小,内外图廓以及图框间距,图幅在图面位置等相关信息。然而目前用于制图的软件均不能满足我国的实际需求,实现制图框架的自动化标准化添加。基于以上分析,急需设计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能够自动添加的制图框架体系。本文通过对现有GIS平台架构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我国相关制图标准的归纳总结,提出了一套符合我国标准的制图框架的自动添加体系,将国家标准参数存储至数据表单中,以面向对象的思想设计并实现接口,将接口及实现封装在dll文件中,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只需三两行代码的调用即可实现标准化制图框架的自动添加。在制图框架自动添加的设计与应用中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一些研究工作:(1)根据我国现行标准与实际应用,完成了不同比例尺下坐标系统的转换。(2)完成了坐标框架的添加,包括经纬格网,公里格网,格网标注,分度线,图廓相关整饰。(3)实现了制图框架的页面框架构建并使其能够与地图框架进行完美转化。(4)在C/S平台上结合《海洋标准化综合数字制图系统》项目以及其相关应用,对制图框架相关内容进行了测试,实现了相关需求;在B/S平台上对dll进行调用,实现了制图框架的自动添加;在接口的升级上给出了解决方案。
肖小林,张莉,张绚[6](2015)在《专题制图标准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提出对1952年至2014年以来我国在制图标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根据已有文献以及我国制图标准研究进展与发展背景,把我国制图标准研究分3个阶段:20世纪50至80年代为启蒙期,20世纪80至90年代为平稳期,20世纪90年代年至今则是快速增长期。通过从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应用检测与评价、综述及其他等5个方面对制图标准进行归纳总结,突出介绍了研究中的标志性成果与存在问题。分析得出:目前没有涉及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专题制图的研究,相关标准几乎处于空白。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指出下阶段研究工作应加大对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专题制图标准与评价指标的研究,提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专题地图标准。
李婧[7](2015)在《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遗产测绘是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中国建筑遗产测绘事业已经过80年发展历程,由于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诸如管理机制不完善、标准要求缺失、专业人才匮乏等大量瓶颈性问题,严重制约着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广泛查阅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主要学术团体、科研机构的测绘成果及相关历史文献、访问专家学者与技术人员,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和信息。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自中国营造学社开创性引入西方测量方法调查古建筑以来,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实践与理念发展的历史进程,全面考察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实践成果、理论与技术发展,尽可能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遗产测绘的发展变化脉络,对于解决测绘领域的发展瓶颈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本文按照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历史的时间顺序为主线进行论述。首先回顾了西方和日本学者在中国进行的建筑调查测绘实践,分析了中国营造学社系统开展建筑遗产测绘的背景和条件,进而对民国时期中国营造学社、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等机构的建筑遗产测绘活动进行考察,分析了上述活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建筑遗产测绘对于古建筑维修向文物保护工程转化的作用。其次,将1949年以后文物建筑测绘的历程以198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对文物测绘的实践历程、管理体制、技术理念、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展开论述。然后,对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历史进行个案研究,作为共和国建立之后高等院校从事建筑测绘遗产活动的缩影。最后,就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中存在误区、争议或长期忽视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试图审视因果,以史为鉴,在已有的宏观建筑史学研究领域中进一步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推动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林坚,杨绍银,宋健,孙海清,苗春蕾[8](2014)在《市县两级土地整治规程“制图标准”要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结合编制《市(地)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和《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中"制图标准"部分,分析制图标准研制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阐释制图标准的服务定位、地图基本属性、内容体系、要素图式符号等主要技术观点。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研究结果:制图标准是在深入分析市县两级土地整治规划和借鉴其他相关制图规范的基础上确定的,满足标准化工作的要求和目的,具有技术上的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研究结论:制图标准的制定,规范了市县两级土地整治规划成果图件编制,深化了成果图件对土地整治规划思想的表达,保障了市县两级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的有序实施,促进了市县两级土地整治规划成果图件的管理和应用。
黄可达[9](2019)在《基于Revit API的水工混凝土结构钢筋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建筑信息建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以其可视化和高度的信息集成化的优点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得到了迅速推广和普及。然而,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还主要停留在概念设计和翻模阶段,模型精细度普遍不高,设计和施工还是采用传统的二维图纸,这就违背了BIM正向设计的初衷。当前,BIM技术的应用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遇到的困境,归根结底为BIM软件的本土化问题。目前主流的BIM核心建模软件均为国外企业开发,且服务的对象主要为建筑业,因而与水利水电工程的制图规范存在诸多的不兼容。为了实现BIM软件与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制图规范的兼容性,同时提高BIM软件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造价管理等方面的效率,本文以Autodesk Revit软件为基础,针对水工BIM模型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开发了水工混凝土结构钢筋信息管理平台。本文首先探讨了水利水电工程的特点,指出了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钢筋制图与建筑行业以及国外规范的不同点,通过深入研究Revit软件使用方法和Revit文档结构,提出了通过Revit API接口开发出一套符合《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的水工结构钢筋信息管理插件的可行性,并实现了以下功能:(1)钢筋信息管理的本地化:将Revit内置的钢筋分类改为符合中国制图规范的表示方法;去除了规范中已淘汰的钢筋种类;(2)钢筋图绘制的标准化:利用插件绘制符合中国规范的钢筋标注;钢筋算量及一键快速生成Revit钢筋明细表并导出到Excel表格;(3)钢筋现场管理的信息化:帮助现场人员更好的查询和管理钢筋。通过本插件的开发,将大大提高在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中应用BIM技术的效率,从而实现BIM技术在水利水电行业中更好的推广和应用。
冯涛[10](2011)在《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的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一直是地图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在参阅、分析国内外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控制论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为指导,以制图控制为切入点,进行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的研究与实践,包括专题制图的控制论特征及分步协同控制的本质、控制链的研究方法、地图符号表达的分步协同控制及其详细控制链构建、基于控制链的专题制图模式,其中控制链的构建和应用是作者进行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的控制技术研究所围绕的核心。具体为:1、在总结和分析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制图控制为切入点,以控制论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为指导,进行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研究的设想;并从研究目标、内容等方面阐述了文章如何进行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的控制技术研究。2、针对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对专题制图(专题地图制图或专题地图制作的简称)概念和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的研究对象、难点作了进一步界定和分析。简述了控制论的含义和影响,对研究中引入控制论理念的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包括专题制图的控制特征,专题制图研究中的控制方法,专题制图控制系统,初步实现了专题制图与控制论的结合。分析和阐述了计算机环境下专题制图分布协同控制的本质特征。以上述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研究的控制方法:控制链方法和控制替换方法(又叫信息替换方法)。3、详细阐述了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的控制链方法的思想起源、特征、意义、构成、构建过程、应用方法、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的控制链内涵等,从而形成了控制链的研究思想及其方法体系。4、从计算机制图环境下符号易于控制的角度,提出了电子地图符号的形态变换理论——把地图符号分为图形记号、图例符号、图中符号三种形态,并从控制论的角度对符号化过程中三者变化的动因和实质进行分析;以视觉变量为控制对象,通过符号可控变量与视觉控制器的提出与构建,论述了符号表达的分步协同控制方法。以上述理论方法为指导,实践了专题制图控制链方法体系中的“打开”黑箱,构建黑箱内部详细控制链的研究方法。5、从控制链的角度,论述了向导式分步制图和模板专题制图的概念和控制本质;在分析两者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制图规则控制为基础,对两者进行优化的方法,并对该方法的实现技术基础和细节进行了设计;基于MGISII平台进行了原型系统的开发,实践了基于控制链进行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研究的方法。
二、我国制图标准的标准化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制图标准的标准化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石漠化综合治理空间数据库与专题地图制图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现状 |
1. 空间数据库标准 |
2. 专题地图制图标准 |
3.研究进展与展望 |
3.1 文献获取与论证 |
3.2 研究阶段划分 |
3.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
3.4 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
二、研究设计 |
1.研究目标与内容 |
1.1 研究目标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
2.技术路线与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研究方法 |
3.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3.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
3.3 资料数据如何获取与可信度高低分析 |
三、石漠化综合治理空间数据库与专题图研究 |
1 石漠化综合治理空间数据库研究 |
1.1 信息内容与分类体系 |
1.2 定位基础 |
1.3 信息编码 |
1.4 数据的组织形式 |
2 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题地图研究 |
2.1 编制单位主营方向不同 |
2.2 编制依据标准多样 |
2.3 编制专题图的内容不同 |
2.4 典型设计图现状和问题 |
四、石漠化综合治理空间数据库与专题制图标准研究原则与方法 |
1.石漠化治理空间数据库原则与方法 |
1.1 石漠化治理空间数据库原则 |
1.2 石漠化治理空间数据库标准研究方法 |
2.石漠化专题图制图原则与方法 |
2.1 石漠化专题图制图原则 |
2.2 石漠化专题图制图方法 |
五、石漠化综合治理空间数据库与专题图制图标准研究 |
1. 石漠化治理空间数据库标准 |
1.1 术语和定义 |
1.2 数据库信息内容与分类体系 |
1.3 地位基础 |
1.4 信息编码 |
1.5 数据的组织形式 |
1.6 数据标准 |
2.石漠化专题图件制图标准 |
2.1 地理底图标准化原则和要求 |
2.2 专题图标准化原则和要求 |
2.3 图式图样标准化原则和要求 |
六、石漠化治理数据库建库与专题图制图标准案例应用 |
1 石漠化治理数据库建库 |
1.1 空间数据库建设平台 |
1.2 数据采集、处理 |
1.3 数据入库前的预处理 |
1.4 创建接合图表和数据字典 |
1.5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2 石漠化治理专题图制图标准案例应用 |
2.1 术语和定义 |
2.2 幅面、比例尺、指北针标准 |
2.3 色彩标准 |
2.4 基础地理信息符号注记标准 |
2.5 毕节撒拉溪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系列样图 |
2.6 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系列样图 |
七、结论与讨论 |
1 石漠化综合治理空间数据库标准 |
2 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题地图制图标准 |
3 石漠化综合治理空间数据库标准构建 |
4 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题地图制图标准构建 |
5 石漠化综合治理空间数据库标准推广应用适宜性评价 |
6 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题地图制图标准推广应用适宜性评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录一: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题地图制图标准 |
附录二:石漠化综合治理空间数据库标准 |
(2)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图制图研究 ——以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现状 |
1. 文献获取与论证 |
2. 研究阶段划分 |
2.1 指导性文件 |
2.2 制图标准 |
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
3.1 基础理论 |
3.2 专题制图要求 |
4. 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
二、研究设计 |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1 研究目标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4. 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三、已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图研究 |
1. 概念 |
1.1 专题制图 |
1.2 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地图 |
2. 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地图类型 |
3. 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地图特点 |
4. 已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地图研究 |
4.1 编制专题图的背景不同 |
4.2 编制专题图的内容不同 |
四、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图制图技术方法研究 |
1. 专题制图原则 |
2. 专题图制图方法研究 |
2.1 准备工作 |
2.2 专题图分类与要素筛选 |
2.3 数据处理 |
2.4 数据分层与要素组合 |
2.5 整饰设计 |
五、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图制图标准化研究 |
1. 地理要素标准化原则和要求 |
1.1 地理基础要素标准化原则 |
1.2 地理基础要素标准化要求 |
2. 专题要素标准化原则和要求 |
2.1 专题要素标准化原则 |
2.2 专题要素标准化要求 |
3. 图式图样标准化原则和要求 |
3.1 图名 |
3.2 图例、比例尺及指北针 |
3.3 图框 |
六、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制图标准应用 |
1. 术语标准 |
2. 幅面及比例尺标准 |
3. 色彩标准 |
4. 符号注记标准 |
4.1 高程控制点 |
4.2 水系 |
4.3 居民地 |
4.4 交通 |
4.5 地貌 |
4.6 植被 |
4.7 境界 |
4.8 经纬线 |
5. 图式图样 |
5.1 图名 |
5.2 图框 |
6. 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系列样图 |
6.1 广西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 |
6.2 贵州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 |
6.3 重庆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 |
6.4 广西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 |
七、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图制图技术规程 |
(3)基于服务的标准化制图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地理信息标准体系的建立 |
1.2.2 网络制图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
1.2.3 OGC 网络地图服务体系的存在的问题 |
1.2.4 ArcGIS Server 制图服务体系的不足 |
1.2.5 网络制图服务现状与问题剖析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地图制图标准化体系 |
2.1 标准与标准化 |
2.2 地理信息标准化 |
2.3 标准化地图制图体系 |
2.3.1 标准化地图制图体系内容 |
2.3.2 地图整饰要素 |
2.4 标准化制图服务体系 |
第3章 地图制图服务的理论和技术 |
3.1 地理信息服务技术体系 |
3.1.1 面向服务架构 |
3.1.2 面向服务架构遵循的原则 |
3.1.3 各类面向服务架构 |
3.2 基于 Web Services 的地理信息服务模式 |
3.2.1 基于 Web Service 的地理信息服务模式的优点 |
3.2.2 Web Services 的概念与核心技术 |
3.2.3 基于 ArcObjects 和 Web Services 的地图制图服务模式 |
第4章 地图符号化分类标准 |
4.1 地图符号化的基本概念 |
4.2 地图符号编码规则 |
4.3 符号化分类标准的分发 |
第5章 标准化网络制图服务 |
5.1 网络制图服务概述 |
5.2 网络标准化制图服务方案 |
5.2.1 网络标准化制图服务规范 |
5.2.2 标准化制图服务流程 |
5.2.3 制图标准规范库 |
5.3 标准化制图服务平台的实现 |
第6章 标准化制图服务平台的应用 |
6.1 航磁异常调查结果数据符号渲染 |
6.2 基于服务的海洋标准化综合数字制图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进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MBSE的ISO/TC10/SC6标准体系及典型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机械工程文件国际标准化现状 |
1.2.2 MBSE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MBSE在标准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
2.1 标准体系概述 |
2.2 MBSE实践的三大支柱研究 |
2.2.1 建模语言 |
2.2.2 建模方法 |
2.2.3 建模工具 |
2.3 基于MBSE的标准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
2.3.1 MBSE应用于标准体系构建的逻辑架构 |
2.3.2 基于MBSE的标准体系构建方法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SO/TC10/SC6标准体系元模型构建 |
3.1 标准体系元建模理论基础 |
3.2 标准体系元建模流程 |
3.3 ISO/TC10/SC6标准体系元模型 |
3.3.1 需求分析阶段元模型 |
3.3.2 功能分析阶段元模型 |
3.3.3 体系架构设计阶段元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元模型的ISO/TC10/SC6标准体系构建与分析 |
4.1 基于元模型的ISO/TC10/SC6标准体系构建 |
4.1.1 标准体系需求模型 |
4.1.2 标准体系功能模型 |
4.1.3 标准体系架构模型 |
4.2 ISO/TC10/SC6标准体系分析 |
4.2.1 体系标准功能类别分析 |
4.2.2 体系标准内容分析 |
4.2.3 体系标准布局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方向国际标准研制建议与典型标准研究 |
5.1 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方向国际标准研制需求 |
5.1.1 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方向国际标准研制需求 |
5.1.2 机械产品数字化仿真方向国际标准研制需求 |
5.2 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方向国际标准研制建议 |
5.2.1 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方向国际标准研制建议 |
5.2.2 机械产品数字化仿真方向国际标准研制建议 |
5.3 《机械产品三维模型简化与轻量化要求》标准研究 |
5.3.1 标准需求分析 |
5.3.2 标准功能分析 |
5.3.3 标准关键内容研究 |
5.4 《数字化仿真机加工工艺要求》标准研究 |
5.4.1 标准需求分析 |
5.4.2 标准功能分析 |
5.4.3 标准关键内容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现行和制定中的机械工程文件相关国际标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5)标准化制图框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常用软件应用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标准制图框架理论基础 |
2.1 制图框架理论 |
2.1.1 椭球体及坐标系 |
2.1.2 投影及变形基础理论 |
2.1.3 格网体系 |
2.1.4 页面框架 |
2.2 ArcObjects 概述 |
2.2.1 组件库简介 |
2.2.2 ArcGIS 中的类与对象 |
第3章 标准化制图框架体系 |
3.1 国家制图标准 |
3.2 空间参考 |
3.3 地图框架参数存储与管理 |
3.4 页面框架 |
第4章 标准制图框架模块设计 |
4.1 概念设计 |
4.2 逻辑流程 |
4.3 接口设计 |
4.4 接口实现 |
4.4.1 功能描述 |
4.4.2 类图说明 |
4.4.3 生成格网 |
4.4.4 模块测试 |
第5章 工程应用 |
5.1 客户端应用 |
5.1.1 海洋标准化综合数字制图系统 |
5.1.2 接口集成 |
5.2 Web 端应用 |
5.3 接口升级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存在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专题制图标准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状态分析 |
1.1 专题地图制图标准状态分析 |
1.2 研究文献状态分析 |
1.2.1 文献获取与论证 |
1.2.2 文献年度分布 |
1.2.3 文献研究内容 |
1.2.4 文献单位分布 |
1.2.5 文献来源地区分布 |
2 制图标准研究阶段划分 |
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
3.1 基础理论 |
3.1.1 技术制图 |
3.1.2 建筑制图 |
3.1.3 计算机制图 |
3.1.4 工程制图 |
3.2 技术应用 |
3.3 技术应用评价 |
4 关键问题与展望 |
(7)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意义 |
二、已有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范围 |
四、论文结构 |
五、创新点与未尽事宜 |
第一章 中国建筑遗产测绘活动的先导 |
第一节 域外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活动 |
一、欧洲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 |
二、日本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 |
第二节 近代学术与技术的发展 |
一、近代学术思潮 |
二、测绘技术的近代化 |
第三节 实物测绘方法的确立 |
一、朱启钤创立中国营造学社 |
二、中国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考察 |
三、实物测绘方法的确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 |
第一节 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历程 |
一、初肇——以清代官式建筑研究为“前理解” |
二、发兴——实物调查测绘的初步展开 |
三、拓展——紧凑密集的大规模调查测绘 |
四、尾声——战时的考察与总结 |
第二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的学术思想 |
一、实物调查测绘的方法论来源 |
二、田野调查测绘的研究思路 |
三、明清官式建筑测绘的研究思路 |
第三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的技术路线 |
一、调查测绘程序 |
二、调查测绘等级划分 |
三、田野考察调查测绘方法 |
四、明清官式建筑测绘方法 |
五、修缮勘察测绘方法 |
六、评析与启示 |
第四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研究的成就及影响 |
一、奠基中国建筑史学治学方法 |
二、奠立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基础 |
三、解读宋《营造法式》 |
四、辅助图解古代建筑典籍 |
五、推动建筑遗产保护实践 |
六、促进建筑创作 |
七、培养专门人才 |
八、古建筑测绘研究的社会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他机构的建筑遗产测绘 |
第一节 文整会成立与明长陵测绘 |
一、清末民初的文物保护思想与实践 |
二、文整会成立与明长陵修缮工程 |
第二节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实施事务处的建筑遗产保护测绘 |
一、文整会与文整工程沿革 |
二、文整工程中测绘的作用和意义 |
三、文整会技术力量的发展与保护职能的完善 |
第三节 1941-1945年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 |
一、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缘起与概况 |
二、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的详细情形 |
三、测绘工具和成果 |
四、测绘方法和要求 |
五、中轴线建筑测绘成功的条件 |
六、中轴线建筑测绘的意义和影响 |
第四节 其他机构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活动 |
一、国立北平研究院对北平寺庙的调查测绘 |
二、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对西北建筑的调查测绘 |
三、西北史地考察团与敦煌艺术研究所对敦煌莫高窟的测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的扩展(1949年-1980年代) |
第一节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步入正轨 |
一、文物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 |
二、共和国初期以专家为主力的古建筑调查测绘 |
三、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与全国文物普查 |
四、古建筑测绘人才培养 |
第二节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的全面深入 |
一、文整会的勘察测绘 |
二、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的古建筑调查研究 |
三、其他机构的古建筑调查测绘研究 |
第三节 古建筑测绘技术方法的总结 |
一、《勘查山西古建筑的工作方法》(1954年) |
二、《建筑纪念物的测量方法》(1955年) |
三、古建筑测绘培训教材(1976年) |
第四节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测绘 |
一、文物保护工程的发展概况 |
二、文物保护工程的图纸要求和具体程序 |
三、测绘与文物保护工程各环节的关系 |
四、这一时期文物保护工程及测绘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筑遗产测绘的全面发展(1980年代至今) |
第一节 高等院校古建筑测绘融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
一、人才培养的促进与合作 |
二、条块分割式管理体制的突破 |
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测绘研究重点科研基地的建立 |
四、高校古建筑测绘的发展 |
第二节 建筑遗产测绘技术管理体系的发展完善 |
一、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的深化 |
二、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法制化建设 |
第三节 建筑遗产测绘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一、建筑遗产测绘的数字化发展 |
二、建筑遗产测绘的信息化发展 |
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第四节 建筑遗产测绘规范化建设 |
一、文物保护标准化建设 |
二、文物建筑测绘规范化研究 |
三、《文物建筑测绘技术规程》的编写 |
第五节 建筑遗产测绘对建筑史学研究的影响 |
一、实物测绘与学术研究的相互促进 |
二、古代建筑尺度规律研究 |
第六节 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发展与问题 |
一、个案分析——独乐寺观音阁维修工程 |
二、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发展与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个案研究——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历程 |
第一节 发轫(1953-1964年) |
一、古建筑测绘实习开设的背景 |
二、古建筑测绘实习历程 |
三、古建筑测绘实习的管理与教学 |
四、古建筑测绘与建筑教育思想 |
五、古建筑测绘与建筑历史研究 |
第二节 继承(1976-1989年) |
一、回顾传统 |
二、重要测绘项目 |
三、古建筑测绘实习危机 |
四、古建筑测绘教学思路 |
五、古建筑测绘的收获与对外交流 |
第三节 突破(1985-1997年) |
一、重要测绘项目 |
二、古建筑测绘教学与改革 |
三、古建筑测绘成果转化 |
四、培养综合素质 |
第四节 拓展(2004-2014年) |
一、古建筑测绘直接融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
二、古建筑测绘的全面发展 |
三、重要测绘项目 |
四、对外交流与合作 |
五、影响与荣誉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一、建筑遗产测绘发展历程综述 |
二、相关问题探讨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市县两级土地整治规程“制图标准”要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导言 |
2 “制图标准”编制原则与方法 |
2.1编制目的 |
2.2技术依据 |
2.3标准化原则 |
2.4编制方法 |
3 “制图标准”规定要点分析 |
3.1服务定位 |
3.2地图基本属性 |
3.3图件内容体系 |
3.4要素图式符号 |
3.5制图综合 |
3.6制图与规划数据库关系 |
4结论与讨论 |
(9)基于Revit API的水工混凝土结构钢筋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REVIT软件及二次开发概述 |
2.1 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 |
2.2 Revit软件概述 |
2.2.1 Revit软件的组成 |
2.2.2 Revit文件的分类 |
2.2.3 Revit的文档结构 |
2.3 C#编程语言与.NET框架 |
2.3.1 C#编程语言简述 |
2.3.2 .NET框架 |
2.4 Revit二次开发概述 |
2.4.1 Revit API |
2.4.2 Revit二次开发工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利水电工程应用BIM技术的可行性与二次开发的必要性 |
3.1 水利水电工程BIM技术应用的现状分析 |
3.1.1 水利水电工程BIM技术应用的案例 |
3.1.2 水利水电工程BIM应用的困境 |
3.2 水工BIM二次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BIM的水工钢筋信息管理二次开发 |
4.1 水工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流程 |
4.2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与Revit出图标准在钢筋图中的异同 |
4.2.1 水利水电工程钢筋图制图标准的相关规定 |
4.2.2 Revit钢筋图制图标准 |
4.3 水工钢筋信息管理的二次开发实现 |
4.3.1 钢筋元素的获取 |
4.3.2 钢筋型号的本地化 |
4.3.3 钢筋标注的本地化 |
4.3.4 钢筋表的本地化 |
4.3.5 钢筋材料表 |
4.3.6 导出明细表 |
4.3.7 钢筋查询 |
4.3.8 混凝土含钢量统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工BIM钢筋信息管理平台应用案例 |
5.1 插件集用户界面的构建 |
5.2 应用案例 |
5.2.0 项目简介 |
5.2.1 稳定性验算 |
5.2.2 结构计算 |
5.2.3 计算工况 |
5.2.4 尺寸参数 |
5.2.5 计算成果 |
5.2.6 BIM算量与传统手工算量的对比 |
5.2.7 方案比选 |
5.2.8 施工图制作 |
5.2.9 结论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的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索引 |
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图的时代特征 |
1.1.2 地图制图:从自动化到智能化 |
1.1.3 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的现实需求 |
1.2 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的研究现状 |
1.2.1 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的发展历程 |
1.2.2 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的研究现状 |
1.3 专题制图控制问题的提出 |
1.3.1 控制的含义 |
1.3.2 专题制图控制的特征 |
1.3.3 为什么要引入控制论 |
1.4 如何控制:论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论文研究目标 |
1.4.2 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 |
1.4.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的控制理论研究 |
2.1 专题地图概念的变迁 |
2.1.1 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 |
2.1.2 纸质地图与电子地图 |
2.1.3 专题地图和专用地图 |
2.1.4 电子专题地图概念的把握 |
2.1.5 面向自动化制作的专题地图分类 |
2.2 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的难点 |
2.2.1 需要兼顾科学性和艺术性 |
2.2.2 制图环境的不确定性 |
2.2.3 知识的获取与形式化困难 |
2.2.4 难以实现标准化 |
2.3 控制论与专题制图 |
2.3.1 控制论 |
2.3.2 专题制图的控制论特征 |
2.3.3 专题制图研究中的控制论方法 |
2.3.4 地图制图控制系统 |
2.4 专题制图的分步协同控制特征 |
2.4.1 地图制图为什么要采用分步协同控制 |
2.4.2 分步协同控制是地图自动化制作的本质特征 |
2.4.3 专题制图分步协同控制的意义 |
2.5 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研究的控制方法 |
2.5.1 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的控制研究目标 |
2.5.2 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的控制研究原则 |
2.5.3 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研究的控制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的控制链方法 |
3.1 专题制图控制链方法 |
3.1.1 控制链方法的思想起源 |
3.1.2 专题制图控制链的构成 |
3.1.3 专题制图控制链构建依据 |
3.1.4 专题制图控制链方法的意义 |
3.2 专题制图控制链构建过程 |
3.2.1 分步专题制图流程的提出 |
3.2.2 理想控制链的构建 |
3.2.3 额外信息接口的确定 |
3.2.4 现实控制链的构建 |
3.2.5 “打开”黑箱 |
3.2.6 “合并”黑箱 |
3.3 基于控制链的专题制图控制方式 |
3.3.1 人机交互同步控制方式 |
3.3.2 控制信息反馈控制方式 |
3.3.3 功能模拟前馈控制方式 |
3.4 基于控制链的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内涵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中的地图符号表达控制 |
4.1 地图符号形态变换及其分步协同控制 |
4.1.1 地图符号的三种形态 |
4.1.2 基于控制论的符号形态变换分析 |
4.1.3 符号形态划分的意义 |
4.1.4 符号形态变换过程中的分步协同控制 |
4.2 地图符号可控变量 |
4.2.1 地图符号可控变量的概念及其特点 |
4.2.2 地图符号可控变量的体系构成 |
4.3 视觉变量的控制装置:视觉控制器 |
4.3.1 视觉控制器的概念 |
4.3.2 视觉控制器的控制方式 |
4.3.3 视觉控制器的构建过程 |
4.3.4 对定量专题地图符号编辑器的一种思考 |
4.4 地图符号表达的详尽控制链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控制链的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的实践 |
5.1 基于控制链的专题制图模式 |
5.1.1 向导式分步专题制图模式 |
5.1.2 模板专题制图模式 |
5.1.3 制图规则控制下两种专题制图模式的结合与优化 |
5.2 专题制图规则的内容构成 |
5.2.1 数据过滤规则 |
5.2.2 图形记号 |
5.2.3 地理底图图例符号显示规则 |
5.2.4 专题数据图例符号显示规则 |
5.2.5 电子地图显示控制规则 |
5.3 基于模板的制图规则管理和应用机理 |
5.3.1 专题制图模板类型和应用机理 |
5.3.2 基于模板的制图规则索引管理 |
5.3.3 模板的选取控制 |
5.4 原型系统的开发与实践 |
5.4.1 系统体系结构和功能 |
5.4.2 制图规则控制下的向导式分步专题制图 |
5.4.3 制图规则控制下的模板专题制图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1.1 主要研究工作 |
6.1.2 主要创新点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6.3 后记——思维历程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四、我国制图标准的标准化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漠化综合治理空间数据库与专题地图制图标准研究[D]. 肖小林. 贵州师范大学, 2015(02)
- [2]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图制图研究 ——以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为例[D]. 王玲玉. 贵州师范大学, 2014(01)
- [3]基于服务的标准化制图体系研究[D]. 曹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10)
- [4]基于MBSE的ISO/TC10/SC6标准体系及典型标准研究[D]. 高京.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0(01)
- [5]标准化制图框架设计与实现[D]. 李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10)
- [6]专题制图标准研究进展与展望[J]. 肖小林,张莉,张绚.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7]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D]. 李婧. 天津大学, 2015(08)
- [8]市县两级土地整治规程“制图标准”要点分析[J]. 林坚,杨绍银,宋健,孙海清,苗春蕾. 中国土地科学, 2014(01)
- [9]基于Revit API的水工混凝土结构钢筋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研究[D]. 黄可达.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的控制技术研究[D]. 冯涛.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