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泰城纪事·附录》评语

《阿尔泰城纪事·附录》评语

一、评《阿勒泰市志·附录》(论文文献综述)

徐海燕[1](2021)在《新疆软紫草属资源及其药材品质评价的研究》文中认为紫草为我国常用大宗传统中药,现行《中国药典》(2020版)收录新疆紫草、内蒙紫草为其正品来源,然在流通使用中,由于紫草科多种药用植物的根含有萘醌类紫色物质而混作紫草使用,加之正品紫草资源短缺,大量基原不明的进口紫草流入市场,“经意”或“不经意”为紫草掺加了伪品,使紫草药材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影响临床疗效。通常将药用紫草分为硬紫草、软紫草两类,正品来源紫草均属软紫草且隶属于软紫草属。新疆为紫草的道地药材产区,但新疆地域辽阔,新疆不同县市的紫草中指标成分含量存在差异,模糊的认为整个新疆为新疆紫草的道地产区已不足取,药材由于来源不同、产地不同,其基因或外界因素的影响,致使药材本身在化学成分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导致临床用药过程中药效参差不齐,这给药材质量控制带来了较大难度。目前紫草商品出现国内资源极少、保护形势严峻的问题,严重短缺的紫草资源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代化中药产业的需求,软紫草资源及质控成为当前中药资源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软紫草资源调查、研究软紫草遗传多样性、完善药材质量评价体系,是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软紫草的基础。本研究结合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项目,采取走访与现地样方调查相结合,线路样方法及植被+土壤类型面积结合的估算法对新疆39县市的新疆软紫草属植物野生资源进行了调查,利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发的《中药材生物资源区划分析系统》探讨新疆紫草、黄花软紫草、硬萼软紫草药材在新疆适应生长的区域,通过构建中药材生态环境数据库,完成新疆地区新疆紫草、黄花软紫草、硬萼软紫草药材区划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疆软紫草属药材进行传统的基原、性状、显微、理化鉴定,并运用基于ITS2的DNA条形码技术、HPLC含量测定技术、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对新疆不同县市的3种软紫草进行鉴定及品质评价,以完善紫草药材质量评价体系,同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探究新疆软紫草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探讨软紫草遗传多样性特性及其与药材品质的关系,为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软紫草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资源调查的结果表明:新疆不同县市软紫草属资源均为野生资源,种间存在显着差异,新疆紫草主要分布在草地、草甸,为本次调查中分布最广、蕴藏量最多的软紫草,也是市售软紫草的主要来源;黄花软紫草主要分布在砾石质戈壁、山坡;硬萼软紫草主要分布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利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发的《中药材生物资源区划分析系统》探讨软紫草属植物在新疆适应生长的区域。通过《中药材生物资源区划分析系统》构建中药材生态环境数据库,完成新疆软紫草属药材区划分析。(2)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新疆软紫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6对引物在120个样本个体中共检测出48个等位基因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总数为9.3455,平均每个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目为1.5770。39个居群中有效等位基因数(Ne)较高的为乌苏硬萼软紫草居群、博乐新疆紫草居群、特克斯硬萼软紫草居群、克拉玛依硬萼软紫草居群、和静黄花软紫草居群,最低为哈密黄花软紫草居群(1.000)。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和Shannom信息指数(Ⅰ)表明乌苏硬萼软紫草居群、特克斯硬萼软紫草居群、克拉玛依硬萼软紫草居群、博乐新疆紫草居群、塔什库尔干新疆紫草居群这些居群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哈密黄花软紫草居群、托里黄花软紫草居群、木垒黄花软紫草居群、吉木萨尔硬萼软紫草菌群、石河子硬萼软紫草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群体间新疆紫草和黄花软紫草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627;黄花软紫草和硬萼软紫草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1640。基于个体的UPGMA图显示出组间和群体间的个体存在着较多的交叉混合,表明群体内存在较多的遗传变异。利用NTSYSpc2.1主成分分析,将120个样本分成了3部分,第一部分由硬萼软紫草组成,第二部分由大部分黄花软紫草和少量新疆紫草混合组成,第三部分由大部分的新疆紫草和几个黄花软紫草组成。(3)运用植物基原鉴别法、中药显微鉴别法、薄层色谱法,按照《中国药典》上的含量指标检测要求,对新疆不同县市的软紫草属药材进行鉴别,3种软紫草在植物形态特征、药材性状、营养器官显微构造、药材的粉末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新疆紫草与黄花软紫草、硬萼软紫草差别较大,而黄花软紫草与硬萼软紫草区别较小。分别以紫草对照药材为对照,以环己烷:二甲苯:乙酸乙酯:甲酸(6:4:0.5:0.4)为展开剂,供试品斑点集中、清晰明亮,分离度好,Rf值适中,可区分新疆区域内软紫草属中3种药材。46个产地软紫草属3种药材中水分含量为4.25%~14.09%,均符合药典规定。总灰分含量为9.73%~20.52%,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为1.562%~9.177%,建议确定本品的总灰分含量不超过20.0%,酸不溶性灰分不超过10.0%。不同产地药材所含水分、灰分不等,差异较大,说明在作为紫草的主产区,各县市的药材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4)基于ITS2序列的DNA条形码研究,ITS2区比对序列长度为399bp,可变位点数为71。种内距离为0.0025-0.006,种间距离为0.0745-0.0915。依据地区将样品分组,组内的遗传距离为0-0.0494,组间的遗传距离为0-0.0941。分析遗传距离的分布,样品之间存在明显的barcoding gaps,通过构建的NJ聚类树分析,可分别形成单独的进化分支,这表明ITS2序列能够区分新疆软紫草属植物。(5)软紫草属药材中均含有萘醌类成分,不同种间在种类及含量上存在差异,同种内不同产地也存在较大差异,HPLC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新疆紫草中萘醌类成分总量最高,平均值为42.8914 mg/g,黄花软紫草次之,平均值为12.3323 mg/g,硬萼软紫草含量最低,平均值为6.8404 mg/g。46批样品7种萘醌类化学成分含量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可将硬萼软紫草与新疆紫草、黄花软紫草区分,而新疆紫草和黄花软紫草有小部分重合。正交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显示β-乙酰氧基异戊酰阿卡宁、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在区分3种软紫草药材中贡献度最大,可作为区别3种软紫草的差异标志物。(6)采HPLC法对46批3种软紫草样品进行HPLC指纹图谱分析,分别对36批新疆紫草、黄花软紫草建立图谱、10批硬萼软紫草建立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以共有模式图为参照图谱,标定19个共有色谱峰,进行相似度评价。除塔什库尔干、乌恰产新疆紫草相似度低于0.7以外,其余16个样本的相似度均高于0.9;18批黄花软紫草样品间比较,相似度在0.546-0.990之间,与对照图谱比较,除和静县和温泉县样本外,其余样本的相似度高于0.8;将新疆紫草与黄花软紫草一起比较结果显示黄花软紫草与新疆紫草间相似度不高,硬萼软紫草与新疆紫草、黄花软紫草差异性较大,10批硬萼软紫草样品间比较,相似度在0.933-0.995之间。OPLS-DA结果显示异丁酰紫草素、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左旋紫草素等7种化合物可作为特异标志物将两种紫草进行区分。且该7种化合物在新疆紫草中普遍高于黄花软紫草及硬萼软紫草。

董增产[2](2020)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富蕴-青河地区古生代地质演化及其对古亚洲洋增生造山过程的约束》文中提出阿尔泰造山带作为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增生的地质历史,是研究增生型造山作用的关键地段。本文选择中国阿尔泰造山带东段富蕴-青河地区作为研究区,以哈巴河群变沉积岩和古生代岩浆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岩石学、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组成分析等工作,研究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约束古亚洲洋在中国阿尔泰地区的俯冲极性、弧盆系发育史、板片回撤及古大洋闭合等一系列重要地质问题,获得以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哈巴河群是阿尔泰造山带最大规模的沉积地层,有助于揭示阿尔泰早古生代构造属性。然而,基于对哈巴河群形成时代及成因环境的不同认识,存在阿尔泰造山带是前寒武纪微陆块、被动陆缘和古生代岩浆弧等不同观点。青河地区哈巴河群新的年龄数据表明,该套地层最大沉积年龄427±13Ma,侵入其中的侵入岩形成时代为405±3Ma,约束青河地区哈巴河群形成于晚志留至早泥盆世之间(427405Ma),之后经历了中泥盆世区域变质作用(383±9Ma)。绝大多数碎屑锆石εHf(t)值为正(+0.22+15.29),结合年代学、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哈巴河群源自不成熟的新生地壳,以早古生代岩浆岩碎屑为主,并且含有少量古老地壳物质,是弧前沉积的产物,进而推测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具有早古生代过渡型岩浆弧构造属性,类似于日本弧,均残留了古老地壳物质,是西伯利亚南缘由于Rodinia大陆裂解而裂离出来的一个微陆块,之后由于古亚洲洋早古生代俯冲增生而活化。(2)泥盆纪是古亚洲洋俯冲增生的主要阶段,是阿尔泰造山带主要的岩浆作用期。富蕴—青河地区岩浆岩广泛发育,是研究地壳增生方式和俯冲极性的理想场所。本文对研究区内的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和流纹岩开展系统的研究性工作。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岩浆岩形成于415382Ma之间,从北西往南东逐渐变年轻。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其具有弧岩浆属性;从南东到北西花岗岩中K2O、大离子亲石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逐渐增加,Ni、Co、Sr含量逐渐减少,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指示洋壳向北东的俯冲极性。锆石εHf(t)值均为正,由北西向南东明显增高,从+1.56+6.98逐渐变化为+11.21+15.89,二阶段模式年龄逐渐变小,从1.3-0.9Ga逐渐变化为0.660.43Ga,结合古生代岩浆岩从阿尔泰造山带北西向南东迁移的特征,揭示泥盆纪存在俯冲板片向南西的回撤。(3)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间争议较大。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部发育大量的A型和I-A过渡型花岗岩,是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青河地区额尔齐斯断裂内部及北侧出露花岗岩和少量闪长岩,新的测年数据表明这些岩体形成于286269Ma之间。花岗岩岩体高硅,富碱(K2O+Na2O=5.84%8.72%),低钙(Ca O=1.293.76%),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微量元素显示Ba、Sr、P、Ti、Nb、Ta亏损,Eu明显负异常(δEu=0.460.78),10000×Ga/Al=2.852.47,反映A2型花岗岩特征,可作为阿尔泰碰撞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另外,这些岩体εHf(t)值介于+4.04+11.78,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变化于880694Ma、923633Ma、875555Ma、1030635Ma,揭示其源区主要由新元古代幔源物质或新生地壳组成。结合区域上同时代、同构造位置富碱性(A型)花岗岩研究结果,认为青河中酸性岩体成因与地幔岩浆底侵早期下地壳有关,指示阿尔泰造山带于早二叠世(286280Ma)已经结束了碰撞造山作用,处于伸展的构造背景,(4)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是古亚洲洋俯冲增生过程的响应。本文通过研究哈巴河群形成时代、源区性质、沉积特征、形成环境,结合早古生代岩浆岩时空分布规律,确认阿尔泰早古生代发育活动陆缘的沟—弧—盆体系,进而约束阿尔泰造山带具有过渡型岩浆弧属性;在晚古生代泥盆纪,由于俯冲板片向南西回撤,产生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变年轻的岩浆岩,表现为侧向加积的地壳生长方式;至早二叠世额尔齐斯洋已经关闭,阿尔泰与准噶尔两大块体碰撞并转入伸展的构造背景,致使大规模的A型或碱性花岗岩沿额尔齐斯断裂上涌。因此,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是对古亚洲洋俯冲增生过程较为完整的记录。

杨晓燕[3](2020)在《环境行为视域下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伴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到来,旅游产品与服务高端化、品质化、多样化、精准化的需求趋势凸显。游客对气候的偏好和需求不断增强,气候逐渐成为影响旅游需求和供给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尺度的气候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性开发,将会助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也将有助于防范气候影响下的系统性公共卫生和健康安全隐患对旅游业的冲击。当前针对气候对游客影响的宏观和中观研究居多,从微观视角出发剖析微气候对游客的影响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分析和解决,如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机理是什么?微气候和微气氛的时空性联动如何影响景区游客量?景区微气候是否存在时空性变化的规律?日、节气、月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是否存在?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应该如何进行微气候资源的开发等?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景区空间尺度的微气候分析,重点聚焦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相关问题,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本研究按照“理论探索-模型建构-实证检验”的研究思路开展相关研究。理论探索——主要分析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基础性理论支撑是什么?模型建构——展开系统的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分析,探索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建构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知觉-行为模型,构筑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框架。实证检验——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的实证检验分析,验证区域内景区和5A级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的规律特征。针对日、节气、月不同时序景区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为深化微气候在旅游场域中的研究与创新性发展进行积极探索。研究过程可概括为:第一,系统的理论梳理与理论分析:界定基本概念,梳理本研究所需的基础理论,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研究方向与研究问题;第二,探索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机理,建构微气候-微气氛联动的知觉-行为模型,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机理,建构日、节气、月微气候-微气氛联动的知觉-行为模型,形成系统的分析框架;第三,运用ArcGIS地图分析法,进行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的实证分析,以福建省各区域内A级景区为例,通过微气候适游指数分析区域内景区以及5A级景区的微气候适游度,剖析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的共性特征与演化规律;第四,基于日、节气、月微气候时空变化的共性与差异性规律,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DRL)分析方法,分别检验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方向、影响程度,进一步剖析当期和滞后期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对当期景区游客量的动态影响规律。第五,系统分析景区微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索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共性与差异性,提出相应的管理启示与建议。本研究的结论阐述如下:(1)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分析:福建省区域内景区和5A级景区日、节气、月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和差异显着,时空性动态变化凸显各个区域内景区的共性特征,区域间亦存在微气候时序性渐变与空间性过渡现象。(2)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存在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时空性差异,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存在显着的类型和时空差异,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呈多时空和多景区差异化的互动影响关系,当期影响均为正向,滞后期多为负向。(3)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对较低纬度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比较高纬度景区的影响大。降水量对较高纬度景区日影响较大,对较低纬度景区节气和月影响较大,日和节气多为正向影响,月多为负向影响。微气候适游度对较高纬度景区的节气影响较大,对较低纬度景区的日和月影响较大。景区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较低纬度景区的影响在日和节气比较高纬度景区游客量的影响大,月影响则相反,滞后期效应显着。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较高纬度景区日影响较大,对较低纬度景区节气和月影响较大。(4)景区日、节气起始日和月气温对较高海拔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比较低海拔景区的影响大。降水量对较低海拔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比较高海拔景区游客量大,节气影响多呈正向,日和月影响多呈负向。风速对较高海拔景区的影响比较低海拔景区的影响大,对较高海拔景区的影响多呈正向影响,对较低海拔景区的影响多呈负向。微气候适游度对较高海拔景区的节气起始日和月影响比较低海拔景区大,多呈正向影响,对较低海拔景区的日和节气累积影响比较高海拔景区的影响大。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较高海拔景区游的日和月影响大于较低海拔景区,节气对较低海拔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比较高海拔景区的影响程度大。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较低海拔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比较高海拔景区游客量大。本研究在重点探究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探索-模型建构-实证检验”3个相关问题的系统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1)针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强化县域和省域内景区微气候旅游资源的监测与分析;强化县域内景区日、节气、月微气候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时序性联动与空间性互动管理;推进微气候旅游形象的共同塑造与时空性营销体系的构建;强化跨景区和跨区域微气候旅游合作政策引导;强化中央和地方各层级“文化旅游+气象”基础上的多部门和跨部门互动、协同、创新机制的形成。(2)针对景区经营管理者,提出将微气候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景区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助推大数据与智慧化发展基础上的微气候旅游发展格局形成、服务提质增效、互补和创新;优化景区人力资源结构,强化人力资源培训,支撑景区微气候旅游深度发展与服务创新;强化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联动的营销模式创新。(3)针对景区行业协会,提出助推景区微气候旅游资源标准的制定;助推景区微气候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性供给;驱动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的旅游供需互动研究的建议。(4)针对旅游运营商,提出强化景区微气候驱动的旅游产品开发;强化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下的旅游产品跨时空组合性开发与策划;强化线上线下景区微气候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性整合、互动性开发;强化线上日、节气、月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信息的发布、更新,引导游客日、节气、月当期或者潜在旅游需求。本研究重点探究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探索-模型建构-实证检验”3个相关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与贡献:(1)本研究建构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机理,突破传统环境行为理论静态与单空间分析的局限,拓展了环境行为的时序性、空间性以及时空结合的互动机理,这是本研究的理论创新。借助ADRL模型,系统分析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当期和滞后期影响,这是本研究的方法应用创新。(2)本研究在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取得一定的贡献。理论层面,探索微气候-游客-微气氛互动机理,拓展日、节气、月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共性与差异性分析,从跨学科和多学科视角出发拓展了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跨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推进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研究。实践层面,建构微气候适游指数,在传统气候舒适度指数基础上,构建雨量舒适指数,提出综合反映景区微气候适游程度的景区微气候适游指数,形成反映微气候动态变化规律的25等级评价方法,系统分析福建省景区微气候时空变化规律,为微气候资源的时空性优化配置提供重要支撑。

古丽妮尕尔·穆太力普[4](2020)在《新疆曲尾藓科(Dicranaceae)植物的分类与区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曲尾藓科(Dicranaceae)隶属于藓类植物门(Bryophyta)、藓纲(Musci)、真藓亚纲(Bryidae)、曲尾藓目(Dicranales)、它是曲尾藓亚目(Dicraninnales)里的一个较大的科,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本次研究通过对1987~2019年间采自新疆各地区的1300余份曲尾藓科植物标本进行分类学、分支系统学以及区系研究,为新疆苔藓植物乃至新疆植物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以及其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标本分类鉴定,共记录新疆曲尾藓科植物10属、28种。(2)基于45个形态学特征,对曲尾藓科植物28种进行了分支系统发育分析。利用PAUP软件确定曲尾藓科植物分类的重要形态特征,建立系统发育树,并形态学矩阵进行了MP法分析。结果表明:外类群独立地构成一个分支,28种构成10类分支。亲缘关系近的聚成同类分支,每个属单独构成一个分支,其中卷毛藓属的Bootstrap值大于90,这说明该分支可靠,与经典分类学结果相一致。(3)对曲尾藓属(Dicranum Hedw.)植物中不同的10个种利用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其孢子和蒴齿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曲尾藓属10种植物的孢蒴均为圆柱形;孢子有球形、近球形、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颜色为黄色、棕色或黄褐色,近极面向内凹,纹饰为疣状、颗粒状或芽孢状;曲尾藓10种属植物的蒴齿多为披针形,但也有阔披针形,颜色为杏黄色、深红色、褐黄色或红褐色,纹饰为条状或疣状,具穿孔成网状结构,一些种无穿孔成平滑结构,表面具细疣。该研究为曲尾藓属属下类群划分提供分类依据,为苔藓植物系统分类、演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4)对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垂直分布以及其群落类型的研究结果如下:(1)区系地理成分可划分为5大类,分别为北温带分布成分、东亚-北美分布成分、东亚成分、旧世界温带分布成分和世界广布成分,分别占总数的80%、12%、4%、4%;(2)垂直分布同样可划分为5大类,分别是山地草原带(7属、20种)、山地森林带(9属、25种)、亚高山草甸带(7属、20种)、高山草甸带(7属、17种)和高山垫状植被带(5属、10种);(3)群落类型可分为4大类,土生群落(8属、24种)、石生群落(7属、21种)、木生群落(8属、24种)和水生群落(6属,10种)。

韩亚桐[5](2020)在《新世纪以来阿勒泰地区文学与旅游的互动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文学是旅游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地的形象通过文本的传递直观展现出来,推动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审美意识不断提升,它优化着旅游业的文化环境,也为文学多重价值的实现提供依据。文学旅游使游客实现现实与文本的互通,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精神愉悦,还可以扩充当地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提供文学层面的思考,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文学与旅游的融合是对景区进行开发和保护的重要方式,是保持文学和旅游共同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能。文学和旅游良性融合、相生互动,才能加深两者的深度与广度。本文试图通过对旅游文学和文学旅游的阐释引出文学和旅游互动关系研究的双重视角,并以“文化环”理论为支撑,以具体个案为对象,以新世纪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旅游散文出版物和旅游发展状况为基础,探讨阿勒泰地区文学和旅游两者“联姻”的意义与价值,进而为阿勒泰地区文旅融合和发展提供新思路。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重点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旅游文学、文学旅游、文学与旅游互动关系的相关研究现状,并归纳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相关出版物及其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新世纪以来阿勒泰地区的文学和旅游发展进行概述,阐明论题对象集中为“阿勒泰散文出版物”的具体原因,并揭示阿勒泰地区自然风貌对当地文学和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第三部分运用旅游文学和文学旅游相关理论,重点探讨了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文学创作思考和文学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驱动力影响,并试图通过“文化环”理论为文旅互动研究提供研究视角。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主要对以阿勒泰地区绿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银色”旅游资源为创作视角的作品进行分类研究。第五部分以阿勒泰地区散文出版物对旅游客体“游”“食”“娱”方面的影响和对旅游业主体具体影响为研究重心,揭示在新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大背景下,文学创作为其带来的文化积淀与契机。论文最后分析了阿勒泰地区文旅“联姻”的意义价值,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审视并对前景加以展望。

向梦娇[6](2020)在《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文中指出近年来,“名着导读”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语文教育者的关注。然而“名着导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关于“名着导读”的教学,已经有许多学者有了相关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是关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研究,相比之下,关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名着导读”教学研究相对较少。本论文要调查研究阿勒泰地区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教学现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对阿勒泰地区“名着导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阿勒泰地区初中语文“名着导读”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提供有益的教学建议。本论文的主体分为五章,第一章笔者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梳理和分析了“名着导读”教学的国内研究现状以及调查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主要是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主要包括学生问卷是如何编制、教师访谈的依据、调研的范围与步骤、资料和数据的来源、获取手段及方法。第三章是笔者在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名着导读”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基础上,对学生调查问卷的数据汇总分析,利用SPSS17.0对学生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并通过教师访谈来进一步了解“名着导读”教学的真实情况。第四章主要根据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内容对“名着导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主要是针对阿勒泰地区“名着导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语文教育者提供“名着导读”教学的改进建议,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名着导读”的教学现状,改善中学生文学阅读的现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朱江华[7](2018)在《民国时期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研究(1912-1944年)》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以来新一轮边疆危机加剧的历史时段。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地处西北边陲的新疆虽然不受中央政府的实力控制,但仍然与中央保持着若即若离之关系。作为地方实力派的新疆各届地方政府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局势动荡之中,不同程度地维持边疆社会的稳定和促进了国家安全,教育施政是极其重要的关键所在。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三届地方政府的教育施政,不仅事关新疆地方教育事业发展,更关乎边疆政治的成败,甚至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因此,教育服务于政治是有关民国新疆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教育施政由此作为一个历史事实进入本研究的视野。本研究在大量查阅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以边政学、教育政治学、教育问题史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民国时期新疆地方政府的教育施政对维持新疆地方稳定和国家整体安全所发挥的正反两方面作用”为主线,以民国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所处的政治及历史背景、主政者教育施政的观念或态度、民汉教育的措置、教育的边疆安全与发展二重属性权衡、教育的央地关系把握为五条逻辑分线索梳理和呈现历史。为增强研究的生动性,本研究还运用个案研究手段以及史论结合原则,一方面将历史与现实对接,得到历史借鉴意义和引起现实反思;另一方面剖析三届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得失,进行优劣比较和原因分析。最后,从历史发展中得出经验启示,同时进行研究的前瞻性探讨。依据这一思路展开研究,形成的主要观点如下:教育施政的政治与历史背景上:杨增新政府处身于共和乍兴的新疆地方社会,政治变局较为复杂,教育历史条件与晚清相比极为落后;金树仁政府登台主政适逢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之际,处于国民党中央开始图取西北以及其自身在新疆社会内部政治根基不牢这样杌陧的内外境遇,教育的历史条件有了一定的积累但陈旧不堪;盛世才政府的主政基本处于国家抗战时期,其虽面临国民党对新疆实际谋求控制以及新疆内部动乱等政治困局,但同时在抗战历史主题下拥有良好的国际国内政治机遇,有利于开创新疆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政治观念及其影响下的教育施政理念方面:杨增新政府由于其主政者杨增新是前清遗吏出身且自身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操守,加之民国初期新疆社会的内外危机的影响,决定其政治上抱守“羁縻治边”观念与“养防合一”的教育施政理念;金树仁政府由于其主政者金树仁阅历肤浅、能力不足及其政治视野的狭隘,导致了对集团利益和强权政治的迷恋,因此固守着“四同”政治小集团观念和教育施政的“权宜”态度;盛世才政府的主政者是拥有新思想的政治投机者,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其政治野心,决定了其审时度势和善于应变的统治风格,因此盛世才政府主政新疆能够抓住新疆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顺应时局提出“六大政策”政治主张和全新的“双以”教育施政方针。对待新疆民汉教育方面:杨增新政府对于二者基本采取分立举措,官办教育实施汉文和汉化教育且着眼于地方的地方治理的自足,少数民族私立教育则加强监管杜绝外来思想意识形态的渗透以维持地方安定,同时还十分支持封建色彩浓厚的新疆本地的经堂教育,力求边疆社会因俗治俗;金树仁政府在公立学校教育方面基本因袭杨氏的汉化策略然而在国民学校的扩充方面亦属有限,而对少数民族教育则基本无力监管甚至达到放任的地步;盛世才政府由于提出了“以民族为形式,以六大政策为内容”教育施政方针,新疆地方民汉教育实现了共举,官方和民众真正地联手协作,公立国民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会立学校教育都繁荣起来教育的边疆属性权衡方面:杨增新政府兼顾边疆教育的安全与发展二重因素,但总体上安全重于发展,安全上坚守封闭与传统两原则,发展上将实业教育视为边疆社会根基而视师范教育为教育的补充手段;金树仁政府在边疆安全上的教育举措走向偏颇,偏重于加强军事教育强化统治以及防范民族知识分子,而在边疆发展方面尚没有长远的计划与足够的行动;盛世才政府在边疆安全与发展二重属性的举措做到了并行和并重,安全上分别实施了强化政府政策教育以筑牢思想防线、宣扬抗战建省观念以此发动师生巩固大后方、完善教育机构以强化监管与指导等举措,发展上分别积极推动了教育发展的规划与安排、扩大经费投入保障各类教育的落实、义务教育建章立制和各类学校并进发展等新疆教育的央地关系方面:杨增新政府坚持在教育的自决原则下与中央政府保持基本的形式上的行政关联;金树仁政府在防范国民党中央对新疆教育的实质影响之下附和其一般的行政指令;盛世才政府兴办教育并非仅仅依靠国民党中央政府,更多地吸纳了苏联、中共以及国内民主人士的援助力量,因此在教育的央地关系上主要是个人政治利益优先下的回应与权变就新疆学院兴办始末和新疆反帝会的抗战教育这两个政府教育施政的历史标识进行探讨,其价值在于我们可以将其与新疆地方当下的高等教育与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对接起来,反思其中的诸多问题在分析和述评民国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得失方面,研究认为杨增新政府教育施政得失参半,金树仁政府教育施政总体上弊端超过成就;盛世才政府的教育施政得大于失,其借鉴意义深远最后,研究总结出一些历史启示:在客观事实层面,民国新疆的教育状况并非总是落后,而有其历史变迁,它的兴衰进退与各届地方政府的不同的施政情况密切相关。在政府主体作为层面,对边疆地区教育发展,政府必须彰显主导性作用,不但要正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政治方向,更要通过教育发展促进边疆地方问题的治理。在历史认识层面,对于新疆地方,政府的教育施政要兼顾边疆安全与发展、朝向多民族多文化融合方向发展、契合国家重要历史任务和政治主题。这些经验有益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发展形势下的边疆治理。

胡阳雪[8](2017)在《新疆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与对策研究 ——以木垒县和拜城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新疆的多民族混合居住的情况下,众多的教育优惠政策在新疆发展教育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从资金投入、基本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学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中央政府也给予新疆教育事业很大的支持和关注,促进新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新疆免费教科书这项惠民政策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受到了广大学生家庭的欢迎,政策实施的效果良好。本文基于这个角度,通过阅读文献,选取新疆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这项教育财政支出,对其进行绩效评价。本文对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主要从管理绩效和使用绩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管理绩效评价是管理者对于专项资金的发放和监督等方面的绩效评价,使用绩效评价是使用者对于专项资金、政策的满意程度。文中管理绩效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专家调查法进行打分,得出两县和总体的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结果有差异,进行比较得出管理方面存在资金管理有效性不高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并提出提高资金管理有效性、加强会计工作等对策。使用绩效评价根据调查问卷整理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比如描述性统计、交叉性列表等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得出两县实施情况各有优劣,与总体情况比较,也是各有优劣,从而分析出在资金和政策的使用过程中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循环使用制度试试不到位等问题,并提出加大政策宣传、落实循环使用制度等对策。通过以上研究,有利于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水平。

叶萍[9](2017)在《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社会学这门学科从创立之初,便被奥古斯特·孔德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两个基本门类。此后,诸多社会学家基本遵循与继承了“社会静力学”的研究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使其逐渐成为了主流的社会学研究传统。相反地,“社会动力学”因缺少社会学家们的青睐,使它并未得到同步发展,这也形成了研究上的长期“搁浅”状态。直至20世纪中叶,西方世界的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打破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于“静态”社会的向往,并逐渐推动社会学界形成了以研究“社会变迁”为重点内容的历史社会学。而近三十年来,整个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发轫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因其改革效益的不断外溢,扩展到了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等方方面面。因此,吸引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加入到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研究当中,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着作。但是这些研究中多数只是发现了哪些社会因素正在变化,但对社会变迁的方向是什么、变迁的内外部动力是什么、变迁的动力源是什么等问题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的新疆,步入改革的行列虽晚,但也正迎头赶上。生于新疆,成于新疆,见证了这场改革给新疆大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不禁让人对这场变革产生了极为浓厚的研究兴趣。因此,结合新疆多民族的地域特色,本文选取了“新疆哈萨克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其近三十年来的社会生活变迁的状况。为了更好地回答新疆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变迁状况,本文基于社会变迁是为了追寻“幸福生活”这一终极目的,通过建立起“生活状态——生活质量”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借助生活质量的研究视角和具体方法,来对新疆哈萨克族近三十年的社会生活变迁状况进行测量与评析。具体而言:本文从“作为人活着”、“明白地活着”、“体面地活着”和“富足地活着”四种生活状态出发,设计了与之相对应的“生存指数”、“智识指数”、“尊严指数”和“发展指数”四个指数,在四个指数下又设计了十个具体测量领域,并确定了具体指标,以构建起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广泛收集的各类统计资料,通过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分阶段地侧描了新疆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变迁的一幅幅壮丽图景,以更好地把握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方向,并就新疆哈萨克族的生活质量与新疆整体的生活质量水平加以对比,以突显变迁的程度。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三十年的社会变迁历程中,新疆哈萨克族的生活总体质量稳步提升,但各方面略有差异。(2)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并非呈现出单一线条的变迁趋势,其内部愈加复杂,形式越发多样,整个社会生活变迁的运作机制日益复杂。(3)提出新疆哈萨克族的发展需要在遵循“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并重”的基本理念下,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起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以此来全面推动哈萨克地区的发展。(4)本文构建起的哈萨克族族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生活质量有着借鉴作用。最后,本文基于博士研究期间的个人经历与主观感受,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的多重矛盾、国内生活质量深入研究的方向、社会学者的自觉与社会学想象力等方面展开了反思与讨论,以期推动后续研究的更好开展。总而言之,生活质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健康发展程度的重要价值尺度。在经济新常态和改革步入深水区时,本文的研究或许能为不断改善提高少数民族生活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路阳[10](2015)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县级医院临床路径实施策略研究 ——以3家县级医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CP)作为一种优质、高效、低耗的医疗服务模式,正逐渐成为医院管理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质量效益型管理模式。经过近30年的发展,欧美各国临床路径的理论和实践已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已从急性病向慢性病、从外科向内科、从院内向社区医疗服务、从单纯临床管理向医院管理各方面扩展。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大中城市的大医院相继引入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开展了部分病种临床路径的研究和试点工作,但早期研究多为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应用研究相对较少、推行缓慢,且较少涉及诊疗行为、服务质量的改变对医院整体运营状况的影响等内容。2009年7月,原卫生部正式启动临床路径工作。2010年1月-4月,先后分三批次遴选了23个省、市的110家医院作为试点医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旨在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但在原卫生部三批次试点的110家医院中并未涉及县级医院,直至2011年7月才出台了第一批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文献中有关县级医院临床路径实施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均较少,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县级医院“临床路径”医疗管理理论体系。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在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发达地区、三级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模式和经验,对于西部民族地区、县级医院不完全适用,因此研究临床路径在县级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符合县级医院实际的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为实验流行病学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作为样本地区,3家县级医院作为样本医院,通过指导临床路径工作的具体实施,初步探索具有县级医院特点的本土化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为制定县级医院临床路径的实施策略提供理论与实证参考,并以此为基础帮助新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为新疆其他地区县级医院临床路径的应用推广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也为即将到来的医疗保障支付制度改革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文献复习法:系统查阅各类中英文文献和资料,复习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构建过程,发掘实施中的关键节点和流程。2.专题小组讨论法:利用智力激励法,1)绘制鱼骨图进行县级医院推行临床路径中的障碍分析;2)研发、二次开发嵌合式临床路径信息系统,发掘关键质控节点;3)制定临床路径考核方案和奖励方案。3.专家咨询法:用于制定3家样本医院临床路径考核方案。4.问卷调查法: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随机抽取3家样本医院相关科室的100名医务人员和100名患者,开展实施路径后的医务人员、患者满意度调查。5.现场访谈法:目标抽取3家样本医院18名管理、医务人员,采用自制的访谈提纲,对实施路径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现场访谈。6.统计分析:所有计数资料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绘制统计图,采用SPSS v21.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等,并使用Topsis法进行多指标分析评价。研究结果1.县级医院推行临床路径的障碍分析研究本研究组织专题小组讨论,运用智力激励法绘制鱼骨图,从宏观环境、政策层面、医院自身和个人因素四个方面,分析总结县级医院临床路径实施中的四大障碍为:一是受医疗收费、补偿机制、管理理念和支付方式等因素制约;二是国家制定的临床路径标准未及时修正更新,且在二级医院临床路径工作部署与具体督查的文件要求不一致;三是由于基础条件普遍薄弱,信息化建设程度不足,路径标准制定有偏差,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欠完善,难以保证实施质量;四是医务人员认知不足、传统诊疗习惯受冲击和收入增加不明显等,使其缺乏实施路径的内在动力。同时针对当前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和措施,为本研究指明工作方向。2.嵌合式临床路径信息系统构建、二次开发和实现本研究采用专题小组讨论法,将临床路径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流程与电子化信息系统相结合,研发兼容性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嵌合式临床路径信息系统,在3家县级医院二次开发构建本土化模块化电子临床路径,与已有医院信息系统(HIS)充分整合,针对关键节点和环节,以信息化手段强化变异管理,初步实现临床路径维护、执行、查询、质控、统计和评估的信息化。嵌合式临床路径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和实现,推动了临床路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力促医院信息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的更新换代,开启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创新模式,全面促进医院整体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3.动态化的临床路径质量管理策略本研究采用专题小组讨论法和专家咨询法,经过三轮专家评分,历经遴选考核指标、确定指标权重、制定考核细则等步骤,构建三阶段动态化临床路径考核方案,建立全院临床路径定期督导、考核、反馈和奖励机制,依托信息化支撑开展工作;完善建立科室质控小组,设立科室质控员并指导其具体开展工作,促进科级质控发挥作用。4.县级医院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研究本研究选取部分实施数量指标、医疗效率指标、医疗质量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采取医院自身前后比较、院际之间比较及与新疆、全国水平比较,通过问卷调查法、现场访谈法分析医患满意度和从业者意见情况,并绘制柏拉图进行变异原因分析,结果显示:3家样本医院实施临床路径后,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了医疗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疾病经济负担,同时促进医院经济运营状况好转,提高了医患满意度;访谈中发现的一些工作不足,可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结论与建议根据本研究结果,实施临床路径可促进县级医院的全面发展,县级医院应当成为临床路径的实施主体。建议: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步伐,探索复合型的付费方式;及时总结临床路径推广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发挥典型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建立临床路径信息系统的技术规范,促进信息化管理的完善和持续改进;加大临床路径培训力度,制定符合医院实际的本土化临床路径标准;以信息化的手段监管关键环节和流程,强化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充分发挥构建医联体、卫生对口援疆、城乡对口支援和“一带一路”的战略作用,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建设。

二、评《阿勒泰市志·附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阿勒泰市志·附录》(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软紫草属资源及其药材品质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紫草资源短缺,摸清紫草资源现状及寻找扩大新药源迫在眉睫
        1.2 研究遗传多样性,为种质资源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1.3 紫草品质备受关注,有效鉴别,确保来源明确
        1.4 品质提高是中药资源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
    2 论文思路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研究方案
        3.1 技术路线
        3.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疆软紫草属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1 调查方法与内容
        1.1 文献调查
        1.2 走访调查
        1.3 现地样方调查
        1.4 产地适应性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文献调查结果
        2.2 新疆软紫草属野生资源蕴藏量调查结果
        2.3 产地适应性分析
        2.4 人工栽培资源情况
        2.5 紫草市场调查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3.1 新疆软紫草属植物的适宜生境
        3.2 产地适应性分析
        3.3 蕴藏量估算及相关问题
        3.4 野生资源存在的问题
        3.5 软紫草资源保护及利用的几点建议
第二章 基于ISSR新疆软紫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1 试药与仪器
        1.1 植物材料
        1.2 仪器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DNA提取
        2.2 ISSR-PCR筛选扩增及产物检测
        2.3 全部位点扩增检测
        2.4 多样性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位点分析和筛选
        3.2 扩增电泳图
        3.3 遗传多样性分析
        3.4 种群分子方差分析
        3.5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6 遗传距离与主成分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鉴别研究
    第一节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基原鉴定及性状鉴别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显微鉴别
        1 试药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薄层色谱鉴别
        1 试药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新疆软紫草属植物DNA条形码鉴别
        1 试药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品质评价研究
    第一节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萘醌类成分含量测定
        1 试药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指纹图谱及化学识别模式
        1 试药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常规指标研究
        1 试药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新疆软紫草属资源现状及建议
        5.1.2 新疆软紫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
        5.1.3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鉴别
        5.1.4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品质评价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富蕴-青河地区古生代地质演化及其对古亚洲洋增生造山过程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 完成工作量
    1.4 研究成果及展望
        1.4.1 阿尔泰造山带构造属性的确认
        1.4.2 揭示了泥盆纪洋壳俯冲极性及板片回撤的动力学过程
        1.4.3 额尔齐斯洋闭合时间的确定
        1.4.4 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古亚洲洋俯冲增生过程的约束
        1.4.5 增生型造山带地壳结构及演化研究及展望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构造背景
    2.2 地层特征
    2.3 岩浆岩特征
第三章 哈巴河群研究及其对阿尔泰造山带构造属性的约束
    3.1 哈巴河群岩石学特征
        3.1.1 青河南区
        3.1.2 青河北区
    3.2 哈巴河群地球化学
        3.2.1 青河南区
        3.2.2 青河北区
    3.3 锆石U-Pb年学和Hf同位素组成
        3.3.1 青河南区
        3.3.2 青河北区
    3.4 哈巴河群形成时代
    3.5 哈巴河群变质时代
    3.6 哈巴河群源区性质
    3.7 哈巴河群成因及构造背景
    3.8 阿尔泰造山带构造属性
第四章 研究区晚古生代岩浆事件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4.1 泥盆纪岩浆岩成因对于大洋岩石圈板片后撤的指示
        4.1.1 岩石学特征
        4.1.2 岩石地球化学
        4.1.3 形成时代
        4.1.4 岩石成因类型及构造背景
        4.1.5 对俯冲极性和板块后撤的指示
    4.2 早二叠世中酸性侵入岩成因研究及其对后造山环境的启示
        4.2.1 岩石学特征
        4.2.2 岩石地球化学
        4.2.3 年代学及Hf同位素
        4.2.4 岩体形成时代及意义
        4.2.5 岩体成因类型
        4.2.6 岩浆成因
        4.2.7 构造环境及地壳生长
第五章 阿尔泰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史
第六章 古亚洲洋增生造山过程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东段的响应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分析方法
    附录2 分析数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学术论文
    2.申请(授权)专利
    3.参与科研项目及科研获奖
致谢
作者简介

(3)环境行为视域下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概念界定
        2.1.1 微气候
        2.1.2 微气氛
        2.1.3 微气候适游指数
    2.2 理论基础
        2.2.1 环境-行为相互渗透理论
        2.2.2 环境知觉-行为理论
        2.2.3 行为场景理论
        2.2.4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分析的相关理论借鉴
    2.3 文献综述
        2.3.1 微气候影响旅游供给环境的研究
        2.3.2 微气候影响游客环境行为应激反应的研究
        2.3.3 微气候对旅游过程中微气氛的影响研究
        2.3.4 微气候要素和微气候综合状态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
        2.3.5 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
        2.3.6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
        2.3.7 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框架
    3.1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3.1.1 微气候知觉-行为模型
        3.1.2 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的理论分析
        3.1.3 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的知觉-行为模型
    3.2 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机理
        3.2.1 气温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机理
        3.2.2 相对湿度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机理
        3.2.3 降水量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机理
        3.2.4 风速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机理
        3.2.5 太阳辐射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机理
        3.2.6 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机理
    3.3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3.3.1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
        3.3.2 日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
        3.3.3 节气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
        3.3.4 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
    3.4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框架
        3.4.1 日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框架
        3.4.2 节气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框架
        3.4.3 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框架
    3.5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3.5.1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因素分析
        3.5.2 日、节气和月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因素分析
        3.5.3 微气候适游指数建构
        3.5.4 日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研究假与概念模型
        3.5.5 节气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研究假与概念模型
        3.5.6 月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研究假与概念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分析
    4.1 区域内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分析
        4.1.1 案例地选取与说明
        4.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1.3 区域内景区日微气候时空性变化
        4.1.4 区域内景区节气微气侯时空性变化
        4.1.5 区域内景区月微气候时空性变化
    4.2 5A级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分析
        4.2.1 案例选取与说明
        4.2.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4.2.3 5A级景区日微气候时空性变化
        4.2.4 5A级景区节气微气候时空性变化
        4.2.5 5A级景区月微气候时空性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微气候对景区日游客量影响实证分析
    5.1 指标选择与数据收集
        5.1.1 研究方法
        5.1.2 指标选取
        5.1.3 数据来源
    5.2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景区日微气候数据描述性统计
        5.2.2 景区日游客量数据描述性统计
    5.3 单位根检验和边界检验
        5.3.1 景区日微气候数据单位根检验
        5.3.2 景区日游客量数据单位根检验
        5.3.3 日微气候影响景区日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5.3.4 日微气氛影响景区日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5.4 日微气候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5.4.1 日气温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
        5.4.2 日相对湿度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
        5.4.3 日降水量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
        5.4.4 日风速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
        5.4.5 日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
    5.5 日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5.6 日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节气微气候对景区节气游客量影响实证分析
    6.1 指标选择与数据收集
        6.1.1 研究方法
        6.1.2 指标选取
        6.1.3 数据来源
    6.2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6.2.1 景区节气起始日数据描述性统计
        6.2.2 景区节气累积数据描述性统计
    6.3 单位根检验和边界检验
        6.3.1 景区节气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6.3.2 节气微气候影响景区节气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6.3.3 节气微气氛影响景区节气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6.4 节气微气候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6.4.1 节气气温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
        6.4.2 节气相对湿度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
        6.4.3 节气降水量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
        6.4.4 节气风速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
        6.4.5 节气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
        6.4.6 节气微气候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综合影响
    6.5 节气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6.5.1 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节气起始日游客量的影响
        6.5.2 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节气累积游客量的影响
    6.6 节气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6.6.1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节气起始日游客量的影响
        6.6.2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节气累积游客量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月微气候对景区月游客量影响实证分析
    7.1 指标选择与数据收集
        7.1.1 研究方法
        7.1.2 指标选取
        7.1.3 数据来源
    7.2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7.2.1 景区月微气候数据描述性统计
        7.2.2 景区月游客量数据描述性统计
    7.3 单位根检验和边界检验
        7.3.1 景区月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7.3.2 月微气候影响景区月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7.3.3 月微气氛影响景区月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7.4 月微气候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7.4.1 月气温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
        7.4.2 月相对湿度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
        7.4.3 月降水量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
        7.4.4 月风速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
        7.4.5 月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
        7.4.6 月微气候对景区月游客量的综合影响
    7.5 月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7.6 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讨论
        8.1.1 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和分布格局显着
        8.1.2 微气候对景区日、节气和月游客量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8.1.3 气温对不同类型景区游客量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8.1.4 相对湿度对不同类型景区游客量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8.1.5 降水量对不同类型景区游客量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8.1.6 风速对不同类型景区游客量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8.1.7 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游客量影响存在类型和时空差异
        8.1.8 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存在类型和时空差异
        8.1.9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效应显着
    8.2 管理启示与建议
        8.2.1 针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启示与建议
        8.2.2 针对景区经营管理者的启示与建议
        8.2.3 针对景区行业协会的启示与建议
        8.2.4 针对旅游运营商的启示与建议
    8.3 研究贡献与创新
        8.3.1 研究贡献
        8.3.2 本研究创新之处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8.4.1 研究局限
        8.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第4章区域内景区案例地选取说明
    附录B 第4章区域内景区微气候适游度日数据
    附录C 第4章区域内景区微气候适游度节气数据
        附录C1 第4章区域内景区微气候适游度节气起始日数据
        附录C2 第4章区域内景区微气候适游度节气累积数据
    附录D 第4章区域内景区微气候适游度月数据
    附录E 第5章日微气候与景区游客量数据
    附录F 第6章节气微气候与景区游客量数据
        附录F1 第6章节气起始日微气候与景区游客量数据
        附录F2 第6章节气累积微气候与景区游客量数据
    附录G 第7章月微气候与景区游客量数据
    附录H 第 5、6、7 章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结果汇总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新疆曲尾藓科(Dicranaceae)植物的分类与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曲尾藓科研究历史及进展
        1.1.1 曲尾藓科简介
        1.1.2 国外对曲尾藓科分类研究历史与现状
        1.1.3 国内对曲尾藓科分类研究历史与现状
        1.1.4 疆内对曲尾藓科分类研究历史与进展
    1.2 分支系统学研究进展
    1.3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分类研究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曲尾藓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查阅
        2.2.2 标本的整理和鉴定
    2.3 曲尾藓科植物的形态特征
        2.3.1 植物体
        2.3.2 叶
    2.4 新疆曲尾藓科分属、种检索表及属、种特征
        2.4.1 曲柄藓属
        2.4.2 裂齿藓属
        2.4.3 小曲尾藓属
        2.4.4 青毛藓属
        2.4.5 卷毛藓属
        2.4.6 曲尾藓属
        2.4.7 曲背藓属
        2.4.8 拟白发藓属
        2.4.9 合睫藓属
        2.4.10 长蒴藓属
    2.5 总结
第三章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分支分类学研究
    3.1 外类群的选择
    3.2 形态性状的选取与编码
    3.3 建立数据矩阵及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简约性分析
        3.4.2 MP法分析
第四章 曲尾藓属10种植物蒴齿和孢子的形态观察
    4.1 研究材料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短叶曲尾藓
        4.3.2 长叶曲尾藓
        4.3.3 折叶曲尾藓
        4.3.4 格陵兰曲尾藓
        4.3.5 无褶曲尾藓
        4.3.6 多蒴曲尾藓
        4.3.7 细叶曲尾藓
        4.3.8 波叶曲尾藓
        4.3.9 曲尾藓
        4.3.10 绿色曲尾藓
第五章 曲尾藓科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5.1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
        5.1.1 世界广布成分(Cosmopolitan)
        5.1.2 北温带成分(North temperate elements)
        5.1.3 东亚-北美成分(Asia-North American elements)
        5.1.4 东亚成分(East Asia elements)
        5.1.5 旧世界温带成分(Old World temperate elements)
    5.2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垂直分布
        5.2.1 山地草原带
        5.2.2 山地森林带
        5.2.3 亚高山草甸带
        5.2.4 高山草甸带
        5.2.5 高山垫状植被带
    5.3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群落分析
        5.3.1 土生群落(Geophytia)
        5.3.2 石生群落(Petrophytia)
        5.3.3 木生群落(Epixylophytia)
        5.3.4 水生群落(Hydrophytia)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物种组成
    6.2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分支分析
    6.3 蒴齿和孢子结构及纹饰特点
    6.4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区系特点
    6.5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垂直分布
    6.6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群落分析
    6.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新世纪以来阿勒泰地区文学与旅游的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 选题目的
        1.2 选题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旅游文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文学旅游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文学与旅游互动关系研究现状
        2.4 新世纪以来阿勒泰地区旅游文学及其研究现状
    3 基本内容及结构框架
        3.1 基本内容
        3.2 结构框架
    4 研究方法及研究难点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难点
第1章 新世纪以来阿勒泰地区文学与旅游发展概况
    1.1 新世纪以来阿勒泰地区文学发展概况
        1.1.1 以散文为主体的文学创作
        1.1.2 新世纪阿勒泰地区作家类型
        1.1.3 新世纪阿勒泰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1.2 新世纪以来阿勒泰地区旅游业发展概况与趋势
第2章 文学与旅游的互动关系
    2.1 旅游文学:旅游的文学价值
        2.1.1 “文因景成”的现实性
        2.1.2 旅游活动的地域性
        2.1.3 旅游文学的审美性
    2.2 文学旅游:文学的旅游价值
        2.2.1 “景由文兴”的现实性
        2.2.2 文学塑造的形象性
        2.2.3 文学旅游的互证性
    2.3 文旅互动关系中的“文化环”理论
第3章 阿勒泰旅游资源对文学的影响作用
    3.1 绿色旅游资源对文学的影响
        3.1.1 喀纳斯的“山水经”
        3.1.2 文学中的生命意识
        3.1.3 草原生态的书写
    3.2 红色旅游资源对文学的影响
        3.2.1 可可托海的“精神富矿”
        3.2.2 文学中的红色引领
        3.2.3 红色赞歌的谱写
    3.3 “银色”旅游资源对文学的影响
        3.3.1 阿勒泰的“白银”旅游
        3.3.2 文学中的地域符号
        3.3.3 白色大地的创作
第4章 阿勒泰散文出版物对旅游业的影响作用
    4.1 文学作为旅游资源
    4.2 阿勒泰文学对游客活动的媒介作用
        4.2.1 对“游”的媒介作用
        4.2.2 对“食”的媒介作用
        4.2.3 对“娱”的媒介作用
    4.3 阿勒泰文学对景区的具体影响
        4.3.1 文化地标的创立
        4.3.2 旅游资源的开发
        4.3.3 网络媒体的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就阿勒泰文学有关问题访谈康剑
    B 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景区、可可托海景区以及冬季旅游发展状况表
    C 新世纪阿勒泰散文作品合集与个人专集整理
    D 以阿勒泰三大旅游资源创作为主的篇目整理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1 研究的重要性
        1.1.2 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2.1 研究目的
    2.2 问卷的编制
    2.3 访谈提纲
    2.4 课堂观察
    2.5 调研的范围与步骤
        2.5.1 调研的范围
        2.5.2 调研的步骤
    2.6 资料和数据的来源
        2.6.1 资料的来源
        2.6.2 数据的来源
    2.7 数据的获取手段及分析方法
3 调查资料和数据分析
    3.1 学生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3.1.1 初中生名着阅读现状调查
        3.1.2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3.2 教师访谈
        3.2.1 教师的基本情况
        3.2.2 访谈内容
4 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调查结果的讨论
    4.1 教学中值得借鉴的经验
        4.1.1 重视名着阅读,制定阅读教学计划
        4.1.2 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4.2 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2.1 教学功利化倾向明显
        4.2.2 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
        4.2.3 教师教学方式的单一
        4.2.4 教师评价方式缺乏有效性
    4.3 学生在学习名着中存在的问题
        4.3.1 缺乏对名着阅读的正确认识
        4.3.2 缺乏阅读兴趣
        4.3.3 缺乏阅读方法
    4.4 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存在的弊端原因
        4.4.1 教师层面
        4.4.2 学生层面
        4.4.3 教材层面
        4.4.4 社会层面
5 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的改进建议
    5.1 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师教授的建议
        5.1.1 仔细研读教材,拓展名着教学新思路
        5.1.2 明确教学目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5.1.3 提倡自主探究学习,转变教师身份
        5.1.4 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5.1.5 选择多样评价方式,树立学生阅读信心
    5.2 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学生学习的建议
        5.2.1 端正学习态度,走进经典文化
        5.2.2 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2.3 制定阅读计划,培养阅读习惯
结语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参考文献
后记

(7)民国时期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研究(1912-1944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基础
    五、概念界定与研究边界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杨增新政府的教育施政(1912-1928年)
    第一节 共和乍兴之新疆:多重政治变局与教育历史变迁
        一、伊犁革命政府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冲击
        二、苏联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思潮在新疆的影响
        三、“双泛”思想意识形态在新疆社会加剧渗透
        四、新疆教育发展的历史条件变迁
    第二节 旧式官僚之立场:“羁縻治边”下的“养防合一”教育施政理念
        一、杨增新旧式官僚政府的构成及施政依靠
        二、旧官僚的羁縻治边观念及其表现
        三、“养防合一”的教育施政理念
    第三节 民汉教育的分立:汉文官办的自足与民族私立的监管
        一、汉文官办教育施政的自足
        二、民族新式私立教育的监管
    第四节 教育的边疆属性衡量:安全与发展兼顾及其轻重措置
        一、教育施政的安全属性考察:抱守封闭与传统原则
        二、教育施政的发展属性分析:实业强基,师范补员
    第五节 教育的央地关系权衡:坚持自主原则下的微弱关联
        一、教育观念:地方与中央之间的抵牾与差距
        二、教育行政:地方敷衍与中央放任共存
        三、学校教育实施:地方行为滞后于中央的变革节奏
第二章 金树仁政府的教育施政(1928-1933年)
    第一节 登台主政之境遇:杌陧的内外政治情势与教育的历史遗留
        一、历史转捩下金树仁政府的杌陧政治情势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遗留
    第二节 集团利益之主导:“四同”政治观念下的“权宜”教育施政态度
        一、金树仁政府“四同”政治观念分析
        二、金树仁政府“权宜”教育施政态度考察
    第三节 民汉教育的敷衍:有限扩充汉校与消极放任民校
        一、国民教育扩充的有限性和不稳定性
        二、民族学校疏于管理,“双泛”影响严重
    第四节 教育的边疆属性检视:安全举措偏颇与发展的行动不足
        一、兴办军事教育以期强军统治
        二、漠视民族教育,防范民族知识分子
        三、教育的发展缺少足够有效的行动
    第五节 教育的央地关系把握:防范中央实质影响与附和其行政指令
        一、坚守统治利益,拒斥三民主义思想传播
        二、教育发展在形式上附和国民政府的要求
        三、与中央部门畅通信息,防范不法文化考察
第三章 盛世才政府的教育施政(1933-1944年)
    第一节 历史脉搏之把握:政治困局中的机遇与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一、主政困局的解决与机遇的把握
        二、开辟新疆文化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节 政治投机之姿态:“六大政策”主张下的“双以”教育施政方针
        一、广纳各方进步力量,充实与革新政府机构
        二、“六大政策”的产生及其确立
        三、“双以”教育施政方针指导下的教育新面貌
    第三节 民汉教育的共举:官民携手推进各民族教育繁荣
        一、全面设立民族文化促进会,兴办会立学校
        二、积极采纳民族人士的教育建言
        三、正面回应与合理措置民族语言及文化的多元
        四、推动各民族教育事业与国家抗战历史主题融合
    第四节 教育的边疆属性探析:安全与发展的并行并重
        一、强化“六大政策”教育,筑牢思想安全防线
        二、宣扬抗战建省观念,发动师生巩固大后方
        三、完善文化和教育管理机构,强化教育监管与指导
        四、加强教育发展的规划与安排
        五、扩大经费投入,确保各类教育的有力实施
        六、义务教育建章立制,各类学校齐头并进
    第五节 教育的央地关系措置:政治利益下的回应与权变
        一、以维护个人的政治利益为根本立场
        二、保持新疆地方与中央的教育联系
        三、在央地关系之间的游移和权变
第四章 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的两个历史标识
    第一节 新疆学院:地方政府兴办高等教育始末及其社会价值
        一、新疆学院建设发展始末
        二、兴办新疆学院的社会价值
        三、地方政府对待高等教育的施政态度
    第二节 新疆反帝会:地方政府与民众联合开展抗战教育之典型
        一、反帝会的创建及其性质
        二、反帝会的抗战教育活动
        三、反帝会抗战教育活动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 价值探寻:历史借鉴与现实反思
        一、历史借鉴
        二、现实反思
第五章 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得失举要与比较
    第一节 变中谋安及其因习守成:杨增新政府教育施政得失
        一、教育权的把握与教育资源的分配
        二、教育与边疆政治社会化
    第二节 适时改良及其敷衍褊狭:金树仁政府教育施政得失
        一、金树仁政府教育施政的成绩
        二、金树仁政府教育施政的偏失
        三、举措偏失带来的政治恶果
    第三节 全新锐进及其正反面相:盛世才政府教育施政得失
        一、教育施政的革新举措
        二、教育施政的历史突破
        三、民主进步与专制独裁并存的两副面相
    第四节 综合评述:各届政府教育施政得失比较与差异原因
        一、各届政府教育施政举措得失比较
        二、民国新疆各届政府教育施政差异的原因分析
结语
    一、历史发展之边疆安全启示
    二、学术领域之相关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8)新疆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与对策研究 ——以木垒县和拜城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3 研究文献评述
第3章 新疆免费教科书政策与专项资金现状
    3.1 新疆免费教科书政策执行历程
    3.2 新疆免费教科书政策的具体流程
    3.3 新疆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基本情况
第4章 新疆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4.1 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4.2 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3 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4 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内涵
    4.5 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
    4.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4.7 绩效计分方法的确定
    4.8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各层级指标得分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疆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价
    5.1 评价思路
    5.2 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5.3 调查对象
    5.4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5.5 学校角度的分析
    5.6 教师角度的分析
    5.7 家长角度的分析
    5.8 学生角度的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疆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1 新疆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6.2 完善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对策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心口上的朱砂痣:研究缘起
    二、记忆里的哈萨克:研究对象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一章 研究基础:文献回顾
    第一节 社会变迁理论回顾
        一、社会进化理论流派
        二、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
    第二节 我国社会变迁研究回顾
        一、我国社会变迁研究的基本趋势
        二、我国社会变迁研究的侧视图
    第三节 哈萨克族研究文献回顾
        一、哈萨克族社会经济变迁发展研究
        二、哈萨克族居民生活保障发展研究
        三、哈萨克族文化生活习俗变迁研究
第二章 研究视角:生活质量研究视角
    第一节 耙梳:生活质量研究发展脉络
        一、客观生活质量研究先导阶段
        二、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异军突起
        三、主观和客观指标相结合阶段
    第二节 回眸:我国生活质量研究历程
        一、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学术探索时期
        二、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政策导向时期
        三、对我国生活质量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借鉴:生活质量典型指标评析
        一、我国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二、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三、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质量指标
        四、农村生活供给与需求系统
        五、启示与借鉴
第三章 研究设计:指标构建与数据获取方法
    第一节 指标构建的理念、思路与方法
        一、指标构建理念
        二、指标构建思路
        三、指标构建方法
        四、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标
    第二节 数据获取方法
        一、客观数据的获取
        二、主观满意度调查
第四章 作为人活着:生存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生存指标的选取
        一、公共安全指标的选取
        二、社会保障指标的选取
        三、健康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社会安全状况变迁
        一、社会治安状况变迁
        二、交通安全状况变迁
        三、社会稳定状况变迁
    第三节 社会保障状况变迁
        一、社会保障的平稳发展期
        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时期
    第四节 健康状况变迁
        一、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期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期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明白地活着:智识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智识指标的选取
        一、教育资源指标的选取
        二、教育成果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教育状况变迁与发展水平
        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变革和奠基期
        二、重要的政策制定和快速发展期
        三、新世纪的全面发展期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体面地活着:尊严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尊严指标的选取
        一、生态环境指标的选取
        二、生活环境指标的选取
        三、社会公正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生态环境状况变迁
        一、游牧与农业经济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期
        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严重破坏期
        三、意识觉醒后的环境保护期
    第三节 生活环境状况变迁
        一、居住环境的变迁
        二、出行环境的变迁
        三、通讯情况的变迁
    第四节 社会公正状况变迁
        一、以性别差异为主的社会不公正期
        二、以地域差异为主的社会不公正期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富足地活着:发展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发展指标的选取与测量
        一、物质福利指标的选取
        二、闲暇生活指标的选取
        三、精神生活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物质生活状况变迁
        一、20世纪80、90年代的物质生活变化
        二、21世纪以来的物质生活变迁
    第三节 闲暇生活状况变迁
        一、闲暇生活环境与社会条件的变迁
        二、闲暇娱乐方式的传承与变革
        三、闲暇娱乐生活的城乡分异
    第四节 精神生活状况变迁
        一、哈萨克族居民的宗教生活状况变迁
        二、跨民族交往状态的变迁
        三、国家归属感的建立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新疆哈族生活质量指数变化及对比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综合指数变化及对比
        一、生活质量综合指数的测算
        二、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第二节 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四类指数变化及对比
        一、生存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二、智识/教育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三、尊严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四、发展指数变化及其全疆对比状况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结论
        二、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提升的设想
        三、我国少数民族生活质量研究的展望
    第二节 讨论与不足
        一、生活质量研究指标体系构建的多重矛盾
        二、国内生活质量深入研究的方向
        三、社会学想象力与学者的自觉
        四、研究不足
结语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观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10)新疆阿勒泰地区县级医院临床路径实施策略研究 ——以3家县级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依据
    三、研究目的
    四、本研究整体思路与框架
已有工作基础和前期调研情况
    一、已有工作基础
    二、前期调研情况
        (一) 新疆阿勒泰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概况
        (二) 新疆阿勒泰地区各县级医院基线调查
资料来源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相关理论基础
    四、质量控制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县级医院推行临床路径的障碍分析和对策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县级医院推行临床路径的障碍和问题
        (一) 宏观环境的障碍
        (二) 政策层面的障碍
        (三) 医院内部的障碍
        (四) 医务人员的障碍
        三、建议与对策
    第二部分 临床路径信息系统的研发、实现与二次开发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结果
        (一) 研发团队及分工
        (二) 设计思路
        (三) 系统运行环境
        (四) 系统主要功能和实现
        (五) 系统二次开发与实现
        (六) 系统应用效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县级医院临床路径实施中的质量管理策略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结果
        (一) 建章立制、明确职责
        (二) 制定分层次的培训方案
        (三) 基于循证的本土化路径标准制定
        (四) 实现变异管理的信息化
        (五) 建立临床路径督导考核反馈机制
        (六) 加强科级质控力度
        (七) 建立临床路径激励机制
        四、讨论
    第四部分 县级医院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结果
        (一) 国家卫生计生委督导指标的横向比较分析
        (二) 县级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的变异情况分析
        (三) 实施路径前后三家县级医院关键指标的比较
        (四) 实施路径前后县级医院医疗关键指标的比较及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国同级医院比较
        (五) 实施路径前后县级医院基本经营状况的对比分析
        (六) 实施路径后医务人员、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
        (七) 实施路径后从业者现场访谈分析
        四、讨论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本研究创新点、存在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
    三、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部分调查工具
附录二 实施临床路径中所用部分表格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评《阿勒泰市志·附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软紫草属资源及其药材品质评价的研究[D]. 徐海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富蕴-青河地区古生代地质演化及其对古亚洲洋增生造山过程的约束[D]. 董增产. 西北大学, 2020(01)
  • [3]环境行为视域下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D]. 杨晓燕. 华侨大学, 2020(12)
  • [4]新疆曲尾藓科(Dicranaceae)植物的分类与区系研究[D]. 古丽妮尕尔·穆太力普. 新疆大学, 2020(07)
  • [5]新世纪以来阿勒泰地区文学与旅游的互动关系研究[D]. 韩亚桐. 新疆大学, 2020(07)
  • [6]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报告[D]. 向梦娇.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7]民国时期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研究(1912-1944年)[D]. 朱江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8]新疆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与对策研究 ——以木垒县和拜城县为例[D]. 胡阳雪.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9]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D]. 叶萍. 武汉大学, 2017(07)
  • [10]新疆阿勒泰地区县级医院临床路径实施策略研究 ——以3家县级医院为例[D]. 路阳. 山东大学, 2015(04)

标签:;  ;  ;  ;  

《阿尔泰城纪事·附录》评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