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纤维硅灰混凝土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钢纤维硅灰混凝土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一、钢纤维硅粉混凝土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春光[1](2006)在《水工混凝土抗冲磨机理及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含沙高速水流对水工建筑物过流面混凝土的冲刷磨损和空蚀破坏,是水工泄流建筑物如溢流坝、泄洪洞(槽)、泄水闸等常见的病害。尤其是当流速较高且水流中又夹带着悬移质或推移质时,建筑物遭受的冲磨、空蚀就更为严重。我国是个多沙河流的国家,在众多河流中,年平均输沙量在1000万t以上的河流有42条,年最大输沙量超过1000万t的河流有60余条。黄河更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沙河流,多年平均年输沙量达16.4亿t。三门峡排沙底孔汛期河水平均含沙量都在80~100kg/m3,瞬时最大含沙量达911kg/m3。长江、海河及其他河流每年也有大量泥沙直接入海。进入21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要兴建一批大型高水头电站,如小湾、龙滩、拉西瓦、构皮滩、溪洛渡、向家坝、锦屏、白鹤滩、糯扎渡等,其泄水建筑物流速均达到40~50m/s,对抗冲磨材料的抗裂性、抗冲磨能力和快速易施工性(特别是对防护和修补材料)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抗冲磨材料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西部大开发,实现西电东送,兴建大型高水头电站对抗冲磨材料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材料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新技术,采用全新技术思路,开发新一代高性能抗冲磨材料,以满足当前及今后兴建高坝大库对高性能抗冲磨材料的需求具有重大的意义。混凝土的磨蚀磨损速率是依赖于时间的状态变量,由于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水流中泥沙含量、组成以及运动变化,挟沙水流与材料之间的作用方式等均在一种随机、多变状态下对材料产生磨蚀破坏,因此,抗冲耐磨材料的选择问题就变得非常复杂,通常只有通过试验对比的方式来确定不同情况下抗冲耐磨材料的选择。论文结合广西红水河某水电站扩建工程泄洪项目的要求试验研究了一种抗冲磨混凝土的性能,最后推荐工程用混凝土配合比。本论文主要工作为:(1)含沙石水流冲磨破坏机理及影响冲磨作用的因素;(2)混凝土的各组成成分及其在混凝土中所占的比例对混凝土的抗冲磨性能的影响程度;(3)混凝土的抗冲磨性能与混凝土的抗压、抗冲、抗渗、抗冻、抗裂和抗拉等性能之间的关系;(4)研究目前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各种抗冲磨混凝土的增强机理,并在性能、价格、寿命和施工和易性等方面对它们进行综合评价;(5)试验研究了硅粉、粉煤灰及纤维对混凝土的抗压、抗冲磨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HF粉煤灰混凝土与硅粉混凝土在抗压、抗冲磨、早期水化热温升、早期干缩、施工和易性及造价等方面的比较。

祝云华[2](2009)在《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力学特性及其在隧道单层衬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喷射混凝土技术,已成为地下工程和岩土工程支护中最有效的支护手段之一,它不仅可以作为初期支护确保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也可以与其它支护构件或配合或单独地作为结构物的永久支护,维护结构物的长期稳定和安全使用。近年来,为了适应不同的围岩条件和施工方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喷混凝土,如高强度喷混凝土、纤维喷混凝土、聚酯喷混凝土等,其中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因工程力学性能在很多方面都优于普通喷射混凝土,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并在隧道及地下工程的衬砌支护中得以应用,但一直以来对其力学特性及隧道单层衬砌相关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33406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5062140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等方法,对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的力学特性及其在隧道单层衬砌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①研究了钢纤维对混凝土的增强机理。根据钢纤维喷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实验的基本特性,将钢纤维喷混凝土的破坏演化过程分成四个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的阶段;通过对钢纤维喷混凝土梁的抗弯机理分析,推导出了裂后弯矩与极限弯矩的关系表达式;并从复合材料力学和断裂力学的观点阐述了钢纤维对混凝土的增强、增韧作用。②研究了钢纤维喷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早期强度、粘结强度以及抗渗性能等基本力学特性,掌握了不同类别钢纤维喷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掺量关系,确定了纤维的合理掺量,并提出了适合于隧道单层衬砌的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力学特性控制指标。③通过钢纤维喷混凝土的荷载-挠度试验,对其弯曲韧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了弯曲韧性指标随纤维掺量的变化规律,结合试验结果,对钢纤维喷混凝土韧性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根据立方体切片实验,分析了钢纤维在喷射混凝土中的分布规律,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进行对比,得到了纤维在喷射混凝土中服从球面上的Fisher分布。④从分析单层衬砌的支护对象入手,对隧道喷混凝土单层衬砌的力学机理进行了研究。单层衬砌在荷载经历过程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力学传递:一种是从影响支护应力状态的围岩向外部传递,另一种是应力内部的传递;喷混凝土支护的受力机理分为两类:局部受力和整体受力;对锚杆在喷混凝土单层衬砌中的支护作用进行了分析。⑤通过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从突变理论入手,研究了隧道单层衬砌顶部复合结构的稳定性。采用平直梁简化力学模型,建立了隧道单层衬砌支护-围岩复合体拱顶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导出了其失稳的充要力学条件判据和系统失稳时拱顶变形突跳量及能量释放的表达式,讨论了受力状况变化对拱顶复合结构稳定性的影响。⑥采用有限元法对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单层衬砌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隧道围岩-支护结构体系的位移场、应力场、塑性区以及支护内力的分布规律和变化特性,探讨了不同围岩级别下隧道开挖后的围岩稳定性,获得了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单层衬砌的合理喷层厚度,并基于现场监测成果对隧道单层衬砌支护结构进行了稳定性评价。⑦以摩天岭隧道通风斜井为依托工程,按照挪威隧道工法的原理和技术要求,从施工工艺、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经济性及防排水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湿喷钢纤维混凝土在隧道单层衬砌中的应用,初步形成具有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的隧道单层衬砌施工技术。

梁宁慧[3](2014)在《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和拉压损伤本构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Multi-scale polypropylene fiber concrete,简称MPFC)是指同种品质,几何形态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聚丙烯纤维混掺在混凝土中的新型复合建筑材料。聚丙烯细纤维对混凝土的早期塑性开裂有抑制作用,对后期硬化混凝土抗裂性改善较小。以往采用聚丙烯纤维与钢纤维混掺的方法阻止硬化混凝土的开裂,提高韧性。但钢纤维存在易锈蚀,价格高等缺点,而聚丙烯粗纤维是一种新型增强增韧材料,具有耐腐蚀性能好,价格低等优点。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工程中可代替钢纤维使用。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MPFC试件进行较为深入的力学性能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①对MPFC进行抗裂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细纤维在塑性态混凝土中的阻裂效应优于粗纤维,聚丙烯粗纤维在混凝土硬化阶段的抗裂效果优于细纤维;多尺度聚丙烯纤维在塑性态混凝土中的阻裂存在着正、负两种效应,在硬化阶段的抗裂效果与粗纤维相当。②通过单轴拉伸试验研究MPFC的抗拉性能,结果显示MPFC的抗拉峰值荷载较素混凝土有较小提高;MPFC在单向拉伸荷载作用下,应力-应变曲线下降段出现了低应力-应变硬化现象,MPFC抗拉韧性的改善幅度优于单掺聚丙烯纤维混凝土。③对MPFC进行单轴抗压试验研究,结果显示MPFC抗压峰值荷载有小幅提高;MPFC的抗压应力-应变曲线下降段比素混凝土平缓。MPFC峰值后的应力随应变的增加降低缓慢,应力一应变曲线下包面积较大,其峰值后的抗压韧性性能得到较好改善。④对MPFC进行四点弯曲试验研究,结果表明MPFC的抗弯强度有小幅提高;MPFC在弯曲荷载作用下,荷载-挠度曲线下降段出现非常明显的低荷载-变形硬化特性,曲线所包面积较大,峰值荷载后抗弯韧性的改善幅度远大于聚丙烯细纤维混凝土,同时也大于聚丙烯粗纤维混凝土。通过对比拉、弯性能指标建立MPFC拉弯对应关系,MPFC弯拉强度比值在2.15~2.80之间,抗弯韧性指数大于抗拉韧性指数,但数据整体变化趋势相同,表明四点弯曲试验可以代替单轴拉伸试验,成为评价MPFC独特力学性能的简单实用试验方法。⑤根据试验结果,建立适合于描述MPFC抗拉、抗压特性的损伤本构模型,得到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损伤因子的曲线形状参数,为此类MPFC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⑥基于有限差分理论,推导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拉压损伤本构模型的有限差分表达形式;结合FLAC3D软件良好的开发平台,利用VC++程序实现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损伤模型的二次开发,获得该模型的动态链接计算程序,并通过试验模拟和算例分析验证二次开发模型程序的正确性和合理性。⑦利用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损伤模型的二次开发计算程序,对多尺度聚丙烯纤维隧道衬砌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改善了混凝土的抗变形能力,提高了混凝土的刚度。

涂天驰[4](2018)在《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冲磨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含砂水流对水工建筑物中混凝土材料的冲刷破坏,不仅严重影响水工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年限,造成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也带来一笔不菲的维修费用。现有的抗冲磨材料存在着抗冲磨强度不高、使用寿命不长、易开裂、粘接强度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为适应高水头甚至超高水头水工建筑物的建设,需要研究一种高抗冲磨性能的材料。超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具有极高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其超高的力学强度和耐久性能使其在国内外建筑、桥梁、道路等工程上得以应用,并有应用在水工建筑物抗冲耐磨材料的潜力,但目前国内外对其该方面性能的研究很少。有鉴于此,本文对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冲磨性能进行了研究。由于现行规范中的抗冲磨试验方法流速较低,试验周期较长,试验效率低,故首先提出并研制了一种新的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水砂枪法,再采用该方法对超高性能混凝土进行许可不冲刷流速和抗冲磨强度的试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胶凝材料组成以及配合比参数对超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冲磨性能的影响。在正交试验基础上优选配合比与普通混凝土和工业生产样品进行力学性能和抗冲磨性能的对比研究,最后再进一步开展对超高性能混凝土进行优化性能和降低成本的试验研究。本文进行的主要工作和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利用自行研制的水砂枪法试验方法和试验装置,研究了抗冲磨性能试验方法中不同试验参数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砂枪法试验方法适用于检测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冲磨性能,具有试验水压可调节、水流流速可控制、试验周期短、试验效率高、精确模拟含砂水流破坏等特点。(2)研究了在不同冲磨压力下,混凝土的种类和强度对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冲磨压力对水砂枪法检测混凝土抗冲磨强度的试验结果影响较大,应根据混凝土的种类和强度等级选择适用的冲磨压力,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抗冲磨性能呈明显的正相关性。(3)提出利用水砂枪法研究混凝土的许可不冲刷流速,得到混凝土在冲磨破坏中的临界流速,进而研究了混凝土强度等级对许可不冲刷流速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的许可不冲刷流速与抗压强度呈正相关。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越高,其许可不冲刷流速越大。(4)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系统研究了胶凝材料组成及配合比参数对抗冲磨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胶比对抗冲磨性能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砂胶比、钢纤维掺量与硅灰掺量。综合考虑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性能、抗冲磨性能和成本,优选超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为:硅灰掺量15%,粉煤灰掺量5%,矿渣掺量10%,水胶比0.14,砂胶比1.3,钢纤维掺量1.0%。(5)对比研究了超高性能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以及工业生产样品的力学性能及抗冲磨性能。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抗冲磨性能与抗压强度性能成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无论是实验室制备的还是工厂生产的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冲磨性能均较普通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更优越。在低水压(2.4MPa)试验条件下,超高性能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约为C45混凝土的3倍、约为C70、CF70混凝土的2倍,约为C80混凝土的1.5倍。在高水压(10MPa)试验条件下,超高性能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约为C45混凝土的2倍、约为C70、CF70混凝土的1.5倍,约为C80混凝土的1.3倍。(6)对比研究了基准配合比和掺加无机内养护材料、石灰石粉及橡胶粉的配合比的力学性能和抗冲磨性能。结果表明:自制无机内养护材料、石灰石粉及橡胶粉的掺入均会使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抗冲磨性能对比基准配合比Y2有一定程度下降。自制无机内养护材料和石灰石粉的掺量越大,抗压强度和抗冲磨强度越低,而橡胶粉的掺量越大,抗压强度越低但抗冲磨强度越大。

杨春光,王正中,田江永,黄玉祥[5](2006)在《抗冲磨混凝土的研究应用和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水工抗冲磨材料研究的重要性及其现状,重点总结了几种常用抗冲磨混凝土的增强机理及工程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得出实现混凝土高抗冲磨性的途径。最后指出应尽快制定统一的抗冲磨性能评定标准以及应用大掺量超细矿物和高性能外加剂是抗冲磨混凝土研究发展的趋势。

杜国平[6](2013)在《纤维混凝土单层衬砌隧道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在对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方法,对纤维混凝土单层衬砌隧道稳定性等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有:①研究了纤维混凝土的增强机理,得出了纤维掺入量与试件抗折强度、抗渗性能之间的相关关系;进一步通过相似模拟实验,研究了锚杆和衬砌共同支护的径向应力分布规律,以及锚固范围内切向应力分布规律。②在分析Q系统分类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进行单层衬砌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提出的指标科学、综合性强、测试方法简单,有利于单层衬砌工法的推广应用。③以关长山隧道为依托,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对单层衬砌控制位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单层衬砌对于弹性模量的适用范围,以及通过提高衬砌强度比增加衬砌厚度更有效控制隧道最大位移。④通过隧道施工现场的试验研究,获得了围岩与喷射混凝土层接触压力、喷射混凝土内应力、格栅钢架内主筋应力、锚杆轴力、围岩压力以及单层衬砌隧道收敛变形的变化规律。

张建峰[7](2011)在《水工抗冲磨混凝土的抗裂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具有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山高坡陡,覆盖层深厚特点。这些水利水电工程的规模大,泄洪流量大,泄水建筑物面临高水头、大流量、高速水流的冲击、磨损、气蚀破坏。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磨损、抗气蚀能力,一般多从提高混凝土强度的角度考虑,而提高混凝土强度的大都会增加胶凝材料用量,增大混凝土开裂的风险,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因此,研究水工抗冲磨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种类硅粉、纤维和不同掺量粉煤灰对混凝土抗冲磨性能和抗裂性能的影响;借助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吸水动力学方法,对不同硅粉掺量、不同种类纤维的水泥石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抗冲磨混凝土的综合性能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掺硅粉混凝土的抗冲磨强度较高,随着龄期的增长强度增长明显;掺不同种类的硅粉对混凝土抗冲磨强度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富祥硅粉效果最差,其它三种硅粉效果相差不大。掺入硅粉的混凝土更易发生塑性开裂;不同种类硅粉对抗裂性能的影响基本相同。掺纤维混凝土的抗冲磨强度有明显提高,纤维种类对混凝土抗冲磨强度的影响较小。此外,掺入纤维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降低混凝土的脆性;纤维对于混凝土的塑性收缩开裂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抗冲磨强度反而有减小趋势,但抗裂性较好。一方面硅粉作为一种辅助胶凝材料掺加到水泥浆体中,与Ca(OH)2发生二次水化反应,导致C-S-H凝胶含量增加,另一方面硅粉可以填充孔隙,致使硬化水泥浆体和混凝土更密实、强度更高。纤维对改善水泥石孔结构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抗冲磨混凝土的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掺硅粉与纤维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点,不仅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冲磨强度,而且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张远曙,杨松玲[8](1998)在《高性能钢纤维硅粉混凝土的试验研究及其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1.概述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是本世纪末中国最大的跨世纪工程。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标志着三峡一期工程基本结束,二期工程开始启动。根据三峡工程分期施工方案的布置,二期施工左岸建筑物时,施工通航采用右岸导流明渠和左岸临时船闸。临时船

姜睿[9](2007)在《超高强混凝土组合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现代建筑向大跨、高层方向发展,超高强混凝土正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超高强混凝土的优异性能是具有更高度强度和更好的耐久性,但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呈现出愈来愈显着的脆性。建筑物承重柱的设计是关系到建筑物在大震下能否倒塌的关键。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中规定混凝土强度等级的适用范围为C15~C80,《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 138—2001强度范围为C30~C60,目前对超高强混凝土、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的研究并不多见,特别是缺乏在轴压比超限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其延性的研究。实际工程的需要和现行规范、规程指导的脱节形成的矛盾变得日益尖锐,针对上述现状,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超高强混凝土、钢纤维及新型高弹模PVA纤维超高强混凝土的配制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其主要力学性能指标进行了分析:①C100超高强混凝土的劈拉强度与抗压强度之比约为1/20,弹性模量比规范计算值大30%以上。②当钢纤维体积含纤率为0.5%~1.5%时,钢纤维能够明显提高基体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幅度均在10%以上;显着提高劈拉强度,提高幅度为38.2%~91.9%:拉压比提高幅度为24.1%~73.5%。③当PVA纤维含纤率为0.17%~0.5%时,PVA纤维对基体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不明显,提高幅度仅为2.9%~8.2%;可显着提高劈拉强度,提高幅度为22%~46.7%;拉压比提高幅度为15.3%~35.6%。试验结果表明,钢纤维及PVA纤维对超高强混凝土具有显着的增强增韧作用。(2)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设计时考虑剪跨比、轴压比、配箍率主要因素对试件延性的影响。分析了柱的破坏形态和滞回曲线特性。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满足一定延性要求的C100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轴压比限值和最小配箍特征值的建议值,该轴压比限值比现行规范GB 50010—2002规定的C80柱轴压比限值同比减小0.1;最小配箍特征值同比增加0.02~0.05。按试验结果偏下限,提出了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的建议公式。而现行规范GB50010—2002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偏于安全。(3)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设计时考虑剪跨比、轴压比、配箍率主要因素对试件延性的影响。分析了柱的破坏形态和滞回曲线特性。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满足一定延性要求的C100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轴压比限值和最小配箍率的建议值,该轴压比限值比现行规程JGJ 138—2001规定的C60钢骨柱的轴压比限值同比减小0.15:在采用HRB400级钢筋的前提下,最小配箍率同比增加0.4%。提出了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的建议公式。而现行规程JGJ 138—2001钢骨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偏于不安全。(4)通过试验对钢纤维及PVA超高强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在较高轴压比情况下(轴压比超限),钢纤维及高弹模PVA纤维对延性的改善作用。分析了不同含纤率对破坏特征和滞回特性的影响。根据试验,提出了满足一定延性要求的含纤率;并提出了钢纤维、PVA纤维超高强混凝土组合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的建议公式。(5)通过试验对钢骨钢纤维及PVA超高强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在较高轴压比情况下(轴压比超限),钢纤维及高弹模PVA纤维对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延性的改善作用。分析了不同含纤率对破坏特征和滞回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采用添加钢纤维、PVA纤维来满足轴压比超限时必需延性的方法,从功效比及性价比上,均要远远优于一味增加配箍率的方法。根据试验,提出了满足一定延性要求的含纤率;并提出了钢骨钢纤维及、钢骨PVA纤维超高强混凝土组合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的建议公式。

陈鼎,樊述斌[10](1998)在《钢纤维硅粉混凝土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强钢纤维硅粉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用于水工建筑主体工程,以往的设计与施工经验不足。为此,在三峡临时船闸坝段叠梁门槽进行了钢纤维硅粉混凝土的室内及现场施工工艺性试验研究。研究表明,施工采用机械拌制钢纤维混凝土时,一次投料量应为额定出料容量的80%以内。投料以搅拌中钢纤维不结团为原则,采用人工均匀分散投入效果较好;出料浇筑时间不宜超过30min;采用一级粗骨料较好;所选施工工艺可行,钢纤维硅粉混凝土能满足叠梁门槽的设计结构受力要求。

二、钢纤维硅粉混凝土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纤维硅粉混凝土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水工混凝土抗冲磨机理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冲磨破坏的机理
    2.1 冲磨破坏的部位及形态特征
    2.2 冲磨介质的分类
    2.3 材料磨损公式
    2.4 悬移质冲磨破坏实例及影响因素
    2.5 悬移质冲磨破坏机理及特征
    2.6 推移质冲磨破坏实例及影响因素
    2.7 推移质对水工建筑物的冲磨破坏机理
第三章 影响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
    3.1 概述
    3.2 混凝土原材料对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的影响
    3.3 水灰比对混凝土抗冲磨强度的影响
    3.4 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抗冲磨强度关系
    3.5 施工工艺及方法的影响
第四章 常用抗冲磨混凝土增强机理及其工程应用
    4.1 硅粉混凝土
    4.2 钢纤维混凝土
    4.3 特种骨料抗冲磨混凝土
    4.4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
    4.5 喷涂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4.6 实现水工混凝土高抗冲磨性能的途径
第五章 抗冲磨试验方法
    5.1 耐磨性试验方法
    5.2 冲击试验方法
第六章 抗冲磨混凝土的试验
    6.1 试验目的及内容
    6.2 试验研究方法及材料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推荐工程用混凝土配合比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7.1 结语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力学特性及其在隧道单层衬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应用发展研究现状
        1.2.2 钢纤维混凝土增强机理研究现状
        1.2.3 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2.4 钢纤维喷混凝土单层衬砌应用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钢纤维混凝土的增强机理及抗弯特性
    2.1 引言
    2.2 钢纤维喷混凝土的破坏机理
    2.3 钢纤维喷混凝土的抗弯特性
    2.4 钢纤维混凝土的增强理论
        2.4.1 复合力学理论
        2.4.2 纤维间距理论
        2.4.3 钢纤维对混凝土的阻裂原理
    2.5 本章小结
3 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基本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
        3.2.1 钢纤维喷混凝土的抗压性能
        3.2.2 钢纤维喷混凝土的劈裂抗拉性能
        3.2.3 钢纤维喷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3.2.4 钢纤维喷混凝土的抗折性能
    3.3 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力学试验设计
        3.3.1 依托工程背景
        3.3.2 试验原材料
        3.3.3 试验配合比设计
        3.3.4 试件制备
    3.4 钢纤维喷混凝土基本力学特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抗压、抗拉力学试验结果及分析
        3.4.2 早期抗压强度结果及分析
        3.4.3 纤维类别对喷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
        3.4.4 纤维掺量对喷射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
        3.4.5 钢纤维喷混凝土粘结抗拉强度试验及分析
        3.4.6 钢纤维喷混凝土的抗渗性能试验
    3.5 用于单层衬砌的钢纤维喷混凝土力学特性指标
    3.6 本章小结
4 钢纤维喷混凝土弯曲韧性与纤维分布特征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钢纤维喷射混凝土荷载-挠度试验
        4.2.1 试验过程及描述
        4.2.2 三分梁试验荷载-挠度曲线
        4.2.3 试验结果分析
        4.2.4 钢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试验方法探讨
    4.3 钢纤维喷射混凝土中纤维分布特性试验
        4.3.1 钢纤维分布特征参数及意义
        4.3.2 试验方法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4 喷混凝土中钢纤维方向有效系数的理论推导
    4.4 本章小结
5 隧道单层衬砌支护结构稳定性的理论分析
    5.1 引言
    5.2 单层衬砌的力学传递机理
        5.2.1 单层衬砌的支护对象
        5.2.2 围岩与支护特征曲线法原理
        5.2.3 隧道单层衬砌的力学传递
        5.2.4 单层衬砌构造条件及其与复合衬砌比较
    5.3 隧道单层喷混凝土衬砌支护机理分析
        5.3.1 喷混凝土衬砌的局部受力机理分析
        5.3.2 喷混凝土衬砌的整体受力机理分析
        5.3.3 单层衬砌锚喷支护中锚杆作用机理分析
    5.4 基于突变理论的隧道单层衬砌拱顶围岩与支护结构失稳分析
        5.4.1 隧道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5.4.2 突变理论及其数学模型
        5.4.3 失稳力学模型的建立
        5.4.4 隧道单层衬砌复合体结构尖点突变模型
        5.4.5 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隧道单层衬砌稳定性数值模拟及监测研究
    6.1 引言
    6.2 有限元法简介
    6.3 数值模型及参数的选取
        6.3.1 计算模型
        6.3.2 材料的本构模型
        6.3.3 模型材料参数的选择
        6.3.4 施工模拟及计算工况
    6.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6.5 不同围岩级别隧道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6.6 隧道单层衬砌力学性态现场监测研究
        6.6.1 监测目的
        6.6.2 监测结果及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隧道钢纤维喷混凝土单层衬砌工程实例分析
    7.1 工程概况
        7.1.1 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
        7.1.2 斜井原设计衬砌支护参数
    7.2 摩天岭隧道斜井单层衬砌厚度确定
        7.2.1 钢纤维喷混凝土单层衬砌厚度确定的Q法
        7.2.2 斜井单层衬砌支护预设计
        7.2.3 钢纤维喷混凝土单层衬砌厚度数值分析
    7.3 斜井单层衬砌施工工艺、技术及效益分析
        7.3.1 钢纤维喷混凝土单层衬砌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7.3.2 斜井关键施工技术及方法
        7.3.3 效益分析
    7.4 斜井通风能力分析
        7.4.1 隧道通风阻力计算
        7.4.2 斜井通风概况
        7.4.3 斜井通风阻力对比分析
    7.5 隧道单层衬砌结构防排水技术分析
        7.5.1 复合式衬砌防排水存在的问题
        7.5.2 单层衬砌结构防排水设计原则
        7.5.3 隧道单层衬砌防排水结构型式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获奖情况

(3)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和拉压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聚丙烯细纤维混凝土
        1.2.2 聚丙烯粗纤维混凝土
        1.2.3 混杂聚丙烯纤维混凝土
    1.3 纤维混凝土增强与损伤理论研究
        1.3.1 复合材料理论
        1.3.2 纤维间距理论
        1.3.3 纤维混凝土损伤理论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裂性试验
    2.1 试验过程
        2.1.1 原材料选取
        2.1.2 配合比设计
        2.1.3 拌和工艺
        2.1.4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评价
    2.4 混凝土后期抗裂性分析
    2.5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阻裂机理分析
        2.5.1 早期阻裂机理分析
        2.5.2 后期阻裂机理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拉压性能试验
    3.1 轴向拉伸试验方法
    3.2 轴向拉伸试验
        3.2.1 试验材料与试件制作
        3.2.2 试验准备及加载程序
    3.3 轴向拉伸开裂与破坏过程
    3.4 轴向拉伸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轴向拉伸基本力学性能
        3.4.2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轴拉应力-应变曲线
        3.4.3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拉性能机理分析
    3.5 立方体抗压试验
    3.6 试验结果分析
        3.6.1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压全曲线
        3.6.2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压性能参数
        3.6.3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压破坏形态
        3.6.4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拉压性能比
    3.7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压性能机理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弯性能试验
    4.1 四点弯曲试验
    4.2 试验结果分析
        4.2.1 荷载-挠度曲线
        4.2.2 破坏过程及形态
        4.2.3 抗弯性能指标分析
    4.3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弯拉对应关系分析
        4.3.1 强度指标对比分析
        4.3.2 韧性指标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拉压损伤本构模型
    5.1 混凝土常用损伤本构模型
    5.2 纤维混凝土的损伤因子
    5.3 纤维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曲线的拟合
    5.4 试验模型的 ABAQUS 数值模拟研究
        5.4.1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受压损伤的数值模拟
        5.4.2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受拉损伤的数值模拟
        5.4.3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损伤因子参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拉压损伤本构模型的程序实现与应用
    6.1 塑性流动理论的增量方程
    6.2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拉压损伤本构模型
        6.2.1 弹性增量方程
        6.2.2 复合破坏准则
        6.2.3 流动法则
        6.2.4 塑性修正
        6.2.5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拉压损伤本构模型在 FLAC3D软件中的实现
    6.3 模型程序验证
        6.3.1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受压损伤本构模型的验证
        6.3.2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受拉损伤本构模型的验证
    6.4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工程应用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成果

(4)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冲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抗冲磨材料的研究概况
        1.2.1 常用抗冲磨材料
        1.2.2 新型抗冲磨材料
    1.3 超高性能混凝土
        1.3.1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工程应用情况
        1.3.2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冲磨性能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超高性能混凝土
        2.1.2 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
    2.2 试验方法
        2.2.1 混凝土试件制备方法
        2.2.2 混凝土强度试验方法
        2.2.3 抗冲磨强度试验方法-水砂枪法
        2.2.4 抗冲磨强度试验方法-水下钢球法
        2.2.5 微观分析试验方法
第三章 混凝土抗冲磨试验方法的研究
    3.1 现行抗冲磨试验方法
        3.1.1 圆环法
        3.1.2 水下钢球法
        3.1.3 风砂枪法
        3.1.4 抗冲磨试验方法对比
    3.2 水砂枪法抗冲磨强度试验方法研究
        3.2.1 含砂水流流速研究
        3.2.2 过流历时研究
    3.3 超高性能混凝土许可不冲刷流速试验方法研究
    3.4 水砂枪法和水下钢球法试验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高性能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的研究
    4.1 正交试验试验结果及分析
        4.1.1 正交试验方案及配合比
        4.1.2 A系列正交试验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4.1.3 A系列正交试验抗冲磨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4.1.4 B系列正交试验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4.1.5 B系列正交试验抗冲磨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4.1.6 优选正交试验结果对比及分析
        4.1.7 小结
    4.2 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工业生产样品和超高性能混凝土抗冲磨性能对比及分析
        4.2.1 试验方案及配合比
        4.2.2 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工业生产样品和超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对比及分析
        4.2.3 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工业生产样品和超高性能混凝土许可不冲刷流速试验结果对比及分析
        4.2.4 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工业生产样品和超高性能混凝土抗冲磨强度试验结果对比及分析
        4.2.5 小结
    4.3 优化配合比抗冲磨性能对比及分析
        4.3.1 试验方案及配合比
        4.3.2 优化配合比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对比及分析
        4.3.3 优化配合比许可不冲刷流速试验结果对比及分析
        4.3.4 优化配合比抗冲磨强度试验对比及分析
        4.3.5 小结
    4.4 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抗冲磨混凝土的研究应用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工抗冲磨混凝土研究现状
    1.1 硅粉混凝土
    1.2 纤维增强混凝土[3~5]
    1.3 粉煤灰混凝土
    1.4 铁钢砂混凝土[10]
2 实现混凝土高抗冲磨性能的途径
    (1) 水泥品种和强度等级。
    (2) 细骨料。
    (3) 粗骨料。
    (4) 掺和料。
    (5) 外加剂。
    (6) 施工工艺。
3 抗冲磨混凝土的研究趋势
    (1) 大掺量超细矿物掺和料和高性能外加剂:
    (2) 向智能混凝土转化:
    (3) 制定统一的抗冲磨试验方法和评定标准:
4 结 语

(6)纤维混凝土单层衬砌隧道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层衬砌的定义
        1.2.2 单层衬砌支护结构设计的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1.2.3 单层衬砌喷射混凝土的力学指标
        1.2.4 单层衬砌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技术路线
2 隧道单层衬砌支护稳定性分析
    2.1 隧道单层衬砌稳定性分析
        2.1.1 影响隧道毛洞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1.2 基于应力集中系数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2.1.3 基于围岩松动圈的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
    2.2 单层衬砌的支护作用对象及传力分析
        2.2.1 单层衬砌的支护作用对象分析
        2.2.2 单层衬砌的传力分析
    2.3 单层喷混凝土衬砌的作用机理分析
        2.3.1 喷混凝土衬砌的局部受力分析
        2.3.2 喷混凝土支护的整体受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增强机理与试验研究
    3.1 纤维混凝土力学增强机理
        3.1.1 复合材料力学理论
        3.1.2 纤维间距理论
    3.2 纤维喷射混凝土试验研究
        3.2.1 原材料选择
        3.2.2 配合比的设计
        3.2.3 抗压强度试验
        3.2.4 粘结强度试验
        3.2.5 抗渗试验
    3.3 隧道纤维喷射混凝土单层永久衬砌试验研究
        3.3.1 钢纤维混凝土的增强作用机理
        3.3.2 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室内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隧道单层衬砌锚杆支护加固力学效应研究
    4.1 单层衬砌锚杆支护加固效应
        4.1.1 单体锚杆支护的加固效应
        4.1.2 群锚组合支护的加固效应
    4.2 锚杆在均质岩体单层衬砌加固效应的模型试验
        4.2.1 材料选择
        4.2.2 试验模型制作
        4.2.3 实验结果分析
    4.3 单层衬砌隧道锚杆的加固效果的数值模拟
        4.3.1 FLAC3D程序中锚杆的单元
        4.3.2 数值模拟模型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单层衬砌隧道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5.1 工程概况
    5.2 数值模型建立与力学参数的确定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力学参数的确定
    5.3 单层衬砌加固隧道稳定性的数值分析
    5.4 单层衬砌影响因素探讨
    5.5 本章小结
6 隧道单层衬砌结构受力特征现场试验研究
    6.1 隧道单层衬砌结构受力特征试验研究
        6.1.1 测试方案
        6.1.2 测试结果与分析
    6.2 隧道单层衬砌变形规律的实测研究
    6.3 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现场试验与监测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C.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获奖情况

(7)水工抗冲磨混凝土的抗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抗冲磨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3 混凝土开裂原因分析
    1.4 混凝土抗裂措施
    1.5 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路线
第二章 抗冲磨混凝土的抗冲磨性能研究
    2.1 试验方法
    2.2 试验原材料
    2.3 硅粉种类对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的影响
    2.4 纤维种类对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的影响
    2.5 复掺硅粉与纤维对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的影响
    2.6 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冲磨混凝土的抗裂性能研究
    3.1 试验方法
    3.2 试验过程及数据处理
    3.3 早期抗裂性评价方法
    3.4 硅粉种类对抗裂性能的影响
    3.5 纤维种类对抗冲磨混凝抗裂性能的影响
    3.6 纤维与硅粉复掺对抗冲磨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
    3.7 粉煤灰掺量对抗冲磨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硬化浆体的微结构特征
    4.1 硅粉水化产物的微结构分析
    4.2 硅粉和纤维对水泥石孔结构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冲磨性能与抗裂性能综合评价
    5.1 简单加权多指标分析
    5.2 灰色系统理论
    5.3 对比分析评价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超高强混凝土组合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超高强混凝土概述
        1.2.1 超高强混凝土的现状和发展
        1.2.2 超高强混凝土的特点
        1.2.3 超高强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1.3 钢骨混凝土结构概述
        1.3.1 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分类和特性
        1.3.2 钢骨混凝土结构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应用
        1.3.3 钢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
    1.4 纤维混凝土结构概述
        1.4.1 钢纤维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
        1.4.2 合成纤维的发展与应用
        1.4.3 混杂纤维混凝土的研究
        1.4.4 纤维混凝土增强机理
    1.5 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和短柱研究现状
    1.6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的研究现状
    1.7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超高强混凝土配制与力学性能
    2.1 超高强混凝土的配制
        2.1.1 原材料要求
        2.1.2 配合比的设计
        2.1.3 超高强混凝土的拌制
        2.1.4 性能指标的测定
    2.2 钢纤维超高强混凝土
        2.2.1 钢纤维超高强混凝土的配制
        2.2.2 抗压强度
        2.2.3 劈裂抗拉强度
        2.2.4 拉压比
    2.3 高弹模 PVA纤维超高强混凝土
        2.3.1 高弹模 PVA纤维超高强混凝土的配制
        2.3.2 抗压强度
        2.3.3 劈裂抗拉强度
        2.3.4 拉压比
    2.5 小结
3 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抗震试验分析
        3.2.1 试验装置
        3.2.2 加载制度
        3.2.3 试验量测内容
        3.2.4 边界条件
        3.2.5 刚度分析
    3.3 超高强混凝土短柱
        3.3.1 短柱试件所用材料
        3.3.2 试件设计
        3.3.3 破坏特征
        3.3.4 滞回特性
        3.3.5 耗能性能
        3.3.6 延性分析
    3.4 较小剪跨比超高强混凝土短柱
        3.4.1 试件所用材料
        3.4.2 试件设计
        3.4.3 破坏特征
        3.4.4 滞回特性
        3.4.5 耗能性能
        3.4.6 延性分析
    3.5 超高强混凝土框架长柱
        3.5.1 试件所用材料
        3.5.2 试件设计
        3.5.3 破坏特征
        3.5.4 滞回特性
        3.5.5 耗能性能
        3.5.6 延性分析
    3.6 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轴压比限值和最小配箍特征值
        3.6.1 轴压比换算及理论设计轴压比限值
        3.6.2 最小配箍特征值意义及换算
        3.6.3 满足一定抗震要求的轴压比限值和配箍特征值
    3.7 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斜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
        3.7.1 破坏形态分析
        3.7.2 影响超高强混凝土柱受剪承载力的因素
        3.7.3 抗剪机理
        3.7.4 超高强混凝土柱的抗剪强度
    3.8 小结
4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短柱
        4.2.1 试件所用材料
        4.2.2 试件设计
        4.2.3 破坏特征
        4.2.4 滞回特性
        4.2.6 延性分析
    4.3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长柱
        4.3.1 试件所用材料
        4.3.2 试件设计
        4.3.3 破坏特征
        4.3.4 滞回特性
        4.3.5 延性分析
    4.4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轴压比限值和最小配箍特征值
        4.4.1 轴压比限值
        4.4.2 最小箍筋体积率和配箍特征值
    4.5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斜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
        4.5.1 破坏形态分析
        4.5.2 影响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受剪承载力的因素
        4.5.3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4.6 小结
5 高轴压比纤维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钢纤维超高强混凝土短柱
        5.2.1 试件设计
        5.2.2 破坏特征
        5.2.3 滞回特性
        5.2.4 延性分析
        5.2.5 受剪承载力分析
    5.3 高弹模 PVA纤维超高强混凝土短柱
        5.3.1 试件设计
        5.3.2 破坏特征
        5.3.3 滞回特性
        5.3.4 位移延性系数、极限弹塑性位移角(侧移比)、累积耗能
        5.3.5 满足抗震延性设计的PVA纤维含量
        5.3.6 受剪承载力分析
    5.4 小结
6 高轴压比钢骨纤维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钢骨钢纤维超高强混凝土短柱
        6.2.1 试件设计
        6.2.2 破坏特征
        6.2.3 滞回特性
        6.2.4 延性分析
        6.2.5 受剪承载力分析
    6.3 高弹模 PVA纤维超高强混凝土短柱
        6.3.1 试件设计
        6.3.2 破坏特征
        6.3.3 滞回特性
        6.3.4 位移延性系数、极限弹塑性位移角(侧移比)、累积耗能
        6.3.5 PVA纤维对抗钢骨短柱抗震延性的影响
        6.3.6 受剪承载力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创新点摘要
致谢

四、钢纤维硅粉混凝土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工混凝土抗冲磨机理及特性研究[D]. 杨春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2]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力学特性及其在隧道单层衬砌中的应用研究[D]. 祝云华. 重庆大学, 2009(10)
  • [3]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和拉压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 梁宁慧. 重庆大学, 2014(12)
  • [4]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冲磨性能研究[D]. 涂天驰.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5]抗冲磨混凝土的研究应用和发展[J]. 杨春光,王正中,田江永,黄玉祥.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6(06)
  • [6]纤维混凝土单层衬砌隧道稳定性研究[D]. 杜国平. 重庆大学, 2013(02)
  • [7]水工抗冲磨混凝土的抗裂性能研究[D]. 张建峰. 长江科学院, 2011(09)
  • [8]高性能钢纤维硅粉混凝土的试验研究及其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A]. 张远曙,杨松玲. 第十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1998
  • [9]超高强混凝土组合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 姜睿.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2)
  • [10]钢纤维硅粉混凝土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陈鼎,樊述斌. 新型建筑材料, 1998(01)

标签:;  ;  ;  ;  ;  

钢纤维硅灰混凝土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