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季切花水分平衡、鲜重变化和瓶插寿命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杨景雅[1](2018)在《绣球切花采后保鲜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绣球切花由于其美观大方的造型、丰富的花色、以及团圆美满的象征寓意,近年来被广泛开发用于高端鲜切花。但目前关于绣球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管理、生理形态及分类鉴定上,针对其保鲜的研究较少。本试验以绣球切花品种“雪球”为试验材料,从物理保鲜和化学保鲜两个技术层面来开展绣球切花的保鲜研究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绣球切花预冷处理研究将绣球切花置于6℃的冷库中,冷藏处理1 d、2 d、3 d、4 d,对其瓶插寿命、鲜重变化率、水分平衡值、脯氨酸含量以及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6℃预冷处理条件下处理绣球切花3 d,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各生理指标,可使绣球切花的瓶插时间长达25天,提高其观赏品质。2.绣球切花保鲜剂配方的研究首先进行单一碳源(蔗糖、海藻糖、壳聚糖)筛选试验,试验设置了2类保鲜剂成分,一类是有机酸(柠檬酸,水杨酸),一类是乙烯抑制剂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有机酸筛选试验中每种成分设置了4个浓度梯度,乙烯抑制剂设置了4个处理时间梯度,分别进行单因子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绣球切花最适合的糖源为12 g/L的蔗糖,最适的有机酸为60 mg/L的柠檬酸,1-MCP的最佳处理时间为3 d。3.对以上筛选出来的最适保鲜剂成分及浓度进行二次正交旋转试验设计,根据瓶插天数为指标,分析糖源、有机酸和乙烯抑制剂对绣球切花保鲜的影响效果,得出最适的保鲜剂配方为:8.36 g/L蔗糖+51.59 mg/L柠檬酸+1-MCP处理2.31 d。该保鲜剂配方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绣球切花的观赏水平,可使其瓶插寿命长达35 d,比空白清水对照延长20 d。本试验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绣球切花的保鲜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李明霞[2](2019)在《亲环境保鲜剂对切花月季保鲜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切花月季(Rosa hybrid)属蔷薇科(Rosaceae)蔷薇属(Rosa)植物,因每月都开放而得名。切花月季绚丽芬芳,花型高雅,被誉为“花中皇后”,是一种高收益农作物产品,市场消费潜力大、需求旺盛。然而月季属于不耐插型切花,尤其在瓶插过程中,水分、养分失调等造成品质下降,如花瓣脱落、边缘褐变、瓶插寿命变短等,同时,8-羟基喹琳,Ag NO3等作为保鲜剂应用于切花保鲜已取得明显的效果,但价格昂贵,或有很高的生理毒性,且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这些问题均严重影响切花产业的发展。本试验以“卡罗拉”、“紫影”两个品种的切花月季为材料,研究无毒,无污染的不同杀菌剂和乙烯抑制剂在不同浓度下对切花月季保鲜效果的影响,进而为筛选出无毒无害环保型保鲜剂最佳配方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杀菌剂对切花月季品种“卡罗拉”、“紫影”保鲜效果的研究表明,在瓶插液中添加一定量的ClO2和KHSO5均能在不同程度上一直细菌微生物繁殖,提高切花月季的保鲜效果,观赏品质及瓶插寿命明显高于对照,但最优浓度分别为75mg/L和100mg/L,此时,月季切花瓶插寿命最长,达15d,切花鲜重及其观赏品质最佳,并可有效抑制切花体内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分解,抑制MDA含量的上升,延缓切花衰老。2.不同乙烯抑制剂对切花月季品种“卡罗拉”、“紫影”保鲜效果的研究表明,在瓶插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KYN和PRT均能在有效的抑制乙烯释放,提高切花月季的观赏价值,其最优浓度都是50mg/L,此浓度下,切花月季鲜重及观赏品质最佳,对抑制可溶性糖及蛋白质的分解,抑制MDA含量升高作用最好,瓶插寿命最长,此时KYN作用下切花月季的瓶插寿命可达10d,PRT可达9d。总之,在瓶插液中添加适宜浓度的杀菌剂(ClO2和KHSO5)和乙烯抑制剂(KYN和PRT)对月季切花具有较好的保鲜作用。他们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菌微生物的繁殖,维持花茎的吸水能力和鲜重质量,抑制乙烯的释放量,抑制MDA含量的增加,维持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延长切花月季的瓶插寿命以及最佳观赏期。这也预示着杀菌剂(ClO2和KHSO5)和乙烯抑制剂(KYN和PRT)作为一种新型安全环保的切花保鲜物质,在月季切花及其他品种切花的保鲜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李东东[3](2014)在《切花百合保鲜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切花百合品种‘木门’(Concordor)为试验材料,在基本瓶插液(10g L-1蔗糖+200mg L-18-羟基喹啉+100mg L-1柠檬酸)基础上分别结合使用1-MCP、6-BA和SA。在观察切花百合外观形态变化的基础上,测定了切花百合瓶插过程中的花枝鲜重变化率、水分平衡值、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SOD和CAT的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系统研究了1-MCP,6-BA和SA对切花百合的保鲜效应和生理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的1-MCP均能显着延长切花百合瓶插寿命,改善其观赏品质。其中,1-MCP浓度为800nL·L-1时保鲜效果最佳,能有效缓解水分胁迫对切花百合造成的伤害,延缓切花百合在瓶插期间的衰老进程,瓶插寿命比CK(去离子水)延长显着,花瓣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比CK高,并且提高花瓣中SOD和CAT的活性。2.不同浓度的6-BA处理都能显着延长切花百合的瓶插寿命,在增大花径方面,不同浓度处理效果不同,最适浓度为15mg L-1。6-BA能增加花枝鲜样质量,缓解切花百合在瓶插期间的水分胁迫,延缓花瓣中可溶性蛋白和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减少花瓣中MDA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积累、提高花瓣中SOD和CAT活性。添加合适浓度6-BA(基本瓶插液+15mg L-1SA)能显着增大花径,瓶插寿命比CK(蒸馏水)增加4.0d。3.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SA对切花百合瓶插寿命和观赏品质的作用效果不同:SA对切花百合花径增大效果最为显着,但开放速度较快,SA能有效增大切花百合花径,开放时花瓣饱满,维持时间长,整体观赏性好。其中,30mg L-1SA能显着增加切花百合的最大花径,有效缓解水分胁迫,延缓切花百合在瓶插期间的衰老。与同期CK(去离子水)相比,SA处理能有效提高切花百合花瓣中SOD和CAT的活性,延长切花观赏期。4.根据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试剂对切花百合‘木门’的保鲜效果,本试验筛选出3个较好的切花百合保鲜配方,分别为:(1)10g L-1蔗糖+200mg L-18-羟基喹啉+100mg L-1柠檬酸+800nL L-11-MCP;(2)10g L-1蔗糖+200mg L-18-羟基喹啉+100mg L-1柠檬酸+15mg L-16-BA;(3)10g L-1蔗糖+200mg L-18-羟基喹啉+100mg L-1柠檬酸+30mg L-1SA。
罗浩[4](2020)在《牡丹切花品种筛选及采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近年来随着我国切花市场快速发展,对牡丹切花需求增加,但传统牡丹品种(Paeonia suffruticosa)的花枝与花期较短,对采后贮藏及保鲜技术也缺乏系统研究,因此评价筛选适合切花生产的牡丹品种,并深入研究切花采后技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切花生产专用目标筛选适宜切花的牡丹品种,并以筛选结果中的3个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牡丹切花贮藏后的瓶插寿命、最佳观赏期、开花进程及花径变化,探索牡丹鲜切花适宜的采收时间、贮藏方法及贮藏期;利用正交实验设计,以蔗糖+8-HQ为基本保鲜液,选取6-BA、SA、CA、Al2(SO4)3四种成分探究了保鲜液处理对切花采后瓶插特性的影响,总结出效果良好的保鲜液配方,旨在为完善切花采后配套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选择14个性状对52个品种(51个紫斑牡丹,1个亚组间杂种牡丹)进行调查,根据评价对象与标准品种的关联度,并结合聚类分析结果,推荐18个紫斑牡丹和1个亚组间杂种牡丹作为切花的品种资源,其中‘京玉红’、‘粉面桃腮’、‘京粉岚’与‘京冠辉红’紫斑牡丹为优先推广的品种。2. 紫斑牡丹‘京云冠’、‘高原圣火’和亚组间杂种‘正午’在露色期、绽口期的花枝采后均可正常开放,具备良好观赏价值,实际生产时可采切这两个时期的花枝,从而延长采切作业时间并提高采收效率。3. 紫斑牡丹‘京云冠’和‘高原圣火’的露色期、绽口期花枝贮藏期应在20d之内,湿藏相对干藏显着提高了最佳观赏期,建议这两个品种选择湿藏。‘正午’牡丹露色期花枝干藏或湿藏25d时仍保持良好的观赏价值,而绽口期花枝湿藏25d也能保持良好的切花品质,但干藏20d以上时失水严重观赏价值降低,所以建议‘正午’牡丹露色期花枝根据生产条件选择贮藏方式,而绽口期花枝考虑湿藏,同时湿藏条件下可能存在更长的贮藏期。4. 保鲜液处理对‘京云冠’、‘高原圣火’和‘正午’最高延长切花瓶插寿命分别为20%、33.33%和24.53%,最高延长最佳观赏期分别为48.15%、68.89%和40.54%,有效促进花枝吸水开放,维持鲜重并改善花枝体内水分状况,但对于花径增大的作用因品种而异。正交实验设计得到保鲜液最佳组合分别为:‘京云冠’3%S+200mg/L 8-HQ+0.5 mg/L 6-BA+50mg/L SA+200mg/L CA+50 mg/L Al2()SO43;‘高原圣火’3%S+200mg/L 8-HQ+2mg/L 6-BA+50mg/L SA+100mg/L CA+200 mg/L AL2(SO4)3;‘正午’3%S+200mg/L 8-HQ+0.5mg/L 6-BA+50mg/L SA+100mg/L CA+50mg/L Al2(SO4)3。
文雨婷[5](2014)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郁金香切花保鲜效果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郁金香切花品种“小王子”为试验材料,在200mg/L8-HQ+20g/L S基础保鲜液的基础上,添加调环酸钙(PHDC)、胺鲜酯(DA-6)、增产胺(DCPTA)、芸苔素内酯(BR)、氯吡脲(KT-30)、三十烷醇(TA)等6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以常用的切花保鲜调节剂苄氨基嘌呤(6-BA)为参照,测定其瓶插寿命、花径、水分平衡值、鲜重变化率等形态指标及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生理指标,系统研究了PHDC、DA-6、DCPTA、BR、KT-30、TA对郁金香切花的保鲜效应和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瓶插时间的推移,郁金香切花的水分平衡值和鲜重变化率呈向下抛物线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先下降,再上升,最后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脯氨酸含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或一直保持很低的上升水平;MDA含量和O-2产生速率均呈上升趋势,但MDA的上升趋势稍滞后于O2-产生速率;SOD和CAT活性的变化趋势大体上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但不同处理的上升、下降波折次数和时间不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峰值出现的次数和时间与瓶插寿命的长短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同药剂处理的具体变化趋势又各有不同,与蒸馏水处理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2)与蒸馏水处理和基础保鲜液处理相比,PHDC、DA-6、DCPTA、BR、KT-30、TA六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能有效地延长瓶插寿命,增大花径,提高水分平衡值,增加鲜重,减缓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下降,减少脯氨酸、MDA的积累,降低O2-产生速率,提高SOD和CAT活性,从而延缓郁金香切花的衰老,提高保鲜度,分别以200mg/L PHDC、10mg/L DA-6、50mg/L DCPTA、1mg/L BR、50mg/L KT-30、1.5mg/L TA处理效果最佳。这六种调节剂处理的最佳浓度效果均优于6-BA处理。其中,50mg/L DCPTA效果最好,瓶插寿命为12.77d,分别比CK-1和CK-2延长6.67d和4.60d;1.5mg/L TA次之,分别比CK-1和CK-2延长6.37d和4.30d;再次之为50mg/L KT-30,分别比CK-1和CK-2延长5.77d和3.70d。(3)郁金香切花瓶插保鲜液的最佳配方:根据各处理的瓶插寿命、观赏品质及各项生理指标结果,本研究筛选出了郁金香切花瓶插保鲜液最佳配方:50mg/L DCPTA+200mg/L8-HQ+20g/L S;1.5mg/L TA+200mg/L8-HQ+20g/L S;50mg/L KT-30+200mg/L8-HQ+20g/L S;1mg/L BR+200mg/L8-HQ+20g/L S;10mg/L DA-6+200mg/L8-HQ+20g/L S。
李敏[6](2012)在《糖和脱落酸对百合切花保鲜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百合(Lilium spp.)为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具花杆挺直,花朵大,颜色艳丽,花期长等优点。在中国,百合因具有“百年好合”、“高贵纯洁”等美好寓意,倍受消费者青睐。但由于采收时期不当,或采后处理方式不当等原因使得切花采后品质严重下降。糖作为保鲜剂配方的基本成分之一已有大量应用,但其作用机理并非完全明确;脱落酸具引起气孔关闭、叶片保绿等作用开始应用于切花保鲜,但报道较少,应用于百合切花还未见报道。因此本文以东方系百合‘索邦’(Lilium orential ‘Sorbonne’)为实验材料,从糖源种类、糖浓度及处理方式、脱落酸浓度、蔗糖和脱落酸混合处理及切花采收状态几个方面探讨了糖和脱落酸对‘索邦’百合切花保鲜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葡萄糖、甘露糖、蔗糖和麦芽糖瓶插处理对切花保鲜结果表明:各糖源瓶插处理的适宜浓度有所不同,总体表现为低浓度处理保鲜效果好,高浓度处理缩短切花瓶插寿命,并明显导致叶片的黄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瓶插的适宜浓度分别为2.5、5、1g L-1,而甘露糖瓶插处理各浓度保鲜效果均不显着,或许是由于甘露糖为非代谢糖,不能提供呼吸底物所致。蔗糖和葡萄糖处理保鲜效果比麦芽糖好,延长了切花的瓶插寿命,促进了花苞直径和切花鲜重的增长。(2)对蔗糖进行不同处理方式及适宜浓度的探讨,结果表明:各种处理在适当浓度情况下,蔗糖处理延长切花瓶插寿命、促进鲜重升高及改善花色,但无论预处理还是瓶插处理,高浓度蔗糖处理都会使得叶片观赏价值快速降低,并且花瓣膜透性增强,尤其是瓶插处理。综合各指标,5g L-1蔗糖瓶插处理的效果最佳。(3)不同浓度脱落酸(ABA)对切花进行预处理,结果表明:中低浓度(0.1、0.5、2mg L-1)ABA处理不同程度的延长了切花的瓶插寿命,促进了花苞直径的增大,同时改善切花水分状况,其中0.1mg L-1ABA最佳。而高浓度(50mg L-1)ABA处理却缩短了切花的瓶插寿命,抑制了花苞直径的增大,并且使得切花水分亏缺严重。(4)在添加蔗糖的基础上,低浓度0.1、0.5mg L-1ABA预处理延长了切花的瓶插寿命,促进了花苞直径的增大,改善切花水分状况,减缓了花瓣花青素、叶片叶绿素的丢失,减缓切花花瓣内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的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保持最高,丙二醛(MDA)下降较快;而高浓度10、50mg L-1ABA作用则相反,缩短了切花的瓶插寿命,抑制了花苞直径的增大,并且加快了叶片的黄化。另外,蔗糖、蔗糖与脱落酸混合处理推后了百合切花乙烯释放量第一个峰值的出现。(5)对不同采收状态的切花进行了蔗糖和ABA预处理,结果表明:30g L-1蔗糖的预处理明显提高了各个采收状态切花的鲜重。对采收较早的切花,由于其发育程度较低,自身营养物质较少,蔗糖的添加保证其开花率,并增大了切花花径,显着提前了切花盛花期。同时在蔗糖基础上ABA的添加减缓了切花叶片黄化度。对于中间状态的切花,蔗糖和ABA单独处理都有一定的保鲜效果,但混合处理保鲜效果不显着;对于采收最迟的切花,ABA处理区、蔗糖与ABA混合处理区保鲜效果比较显着,促进了切花蔗糖的吸收,提高了花瓣中可溶性糖的含量。
王荣花[7](2005)在《牡丹、芍药切花贮藏保鲜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牡丹、芍药为试材,研究了它们的切花品种的选择、适宜采切期、瓶插寿命、贮藏期以及在贮藏期和瓶插期的生理特点,同时还对保鲜剂及贮藏期杀菌剂进行了筛选。对切花的发育与衰老生理进行了探讨,为延长牡丹、芍药切花的瓶插寿命与贮藏技术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1.通过对21 个牡丹品种、34 个芍药品种进行了水养瓶插寿命的研究,选出‘风丹’、‘紫霞仙’、‘状元红’、‘银红巧对’、‘百花丛笑’、‘十八号’、‘紫二乔’作为牡丹适宜切花应用的品种,平均瓶插寿命为7d;同样,‘晴雯’、‘少女妆’、‘仙鹤白’、‘西施粉’、‘雪绫金星’、‘奇花露霜’、‘粉银针’、‘紫红绣球’、‘长茎红’、‘桃花飞雪’、‘高杆红’、‘红茶花’、‘粉菱红花’以及‘粉池金鱼’等均可作为芍药适宜切花品种,平均瓶插寿命为9~10d。2.通过对牡丹、芍药切花保鲜剂的筛选,筛选出适合牡丹切花的保鲜剂为M2、M10、M6,其处理的牡丹‘紫霞仙’切花瓶插寿命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0.0%、35.7%和32.8%;适合芍药切花的保鲜剂为S10、S3、S1,其处理的芍药‘仙鹤白’切花瓶插寿命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8.8%、36.6%和34.4%。切花保鲜剂可以改善切花水分平衡,延缓蛋白质水解,提高SOD、CAT 活性。用1.0μl/L的1-MCP 处理牡丹‘紫霞仙’具有延长切花瓶插寿命、抑制乙烯合成、降低膜透性的作用。3.切花瓶插初期,随着花蕾的生长发育,SOD 活性迅速上升,花朵开放后迅速下降。CAT 活性变化趋势与SOD 活性变化大体一致。瓶插期间,花瓣中膜脂过氧化产物MDA 含量与细胞膜透性、总饱和脂肪酸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性,而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与MDA 含量、细胞膜透性、总饱和脂肪酸呈极显着的负相关性;同时,膜脂过氧化使花瓣中饱和脂肪酸所占百分比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下降,膜脂趋于饱和化。说明细胞膜脂过氧化是启动牡丹、芍药鲜切花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4.低温(2℃)条件下,通过对13 个牡丹品种、9 个芍药品种进行贮藏后花朵开放率、瓶插寿命及瓶插至盛花天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切花随着低温贮藏时间的延长,其瓶插寿命逐渐缩短,开花率降低。其中牡丹耐藏品种有‘状元红’、‘百花丛笑’、‘银红巧对’、‘紫二乔’、‘鲁菏红’、‘蓝芙蓉’和‘紫霞仙’。芍药耐藏品种有‘粉银针’、‘紫红绣球’、‘奇花露霜’、‘金簪刺玉’以及‘桃花飞雪’。从供应市场销售的角度来看,低温贮藏25 天是牡丹干藏的最大期限, 60 天为芍药切花贮藏的安全期。5.低温贮藏过程中花枝鲜重损失率不断上升,失水造成水分亏缺胁迫,引起膜系统损伤,导致切花吸水能力下降,水分平衡失调。随着MDA 含量增加,膜脂过氧化作用引起的膜透性增大和SOD、CAT 活性的下降是导致贮藏切花衰老、开花率下降的主
闫海霞,武鹏,万正林,黄昌艳,何荆洲,卢家仕,卜朝阳[8](2013)在《月季衰老机理及保鲜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月季保鲜是月季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文章通过详细分析月季衰老机理及采后保鲜影响因素,发现月季保鲜研究虽逐年增多,但至今仍缺乏一套完整的保鲜技术,主要表现为:针对瓶插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影响及采前预处理的研究较少,所涉及的品种不多,目前尚未研制出通用型保鲜剂。因此,当前月季保鲜技术的研究工作需扩大研究领域,充分考虑采前预处理的影响效力,加大采前处理研究力度;深入研究不同月季品种的衰老机理,以市场主流品种、新品种为切入点,增加研究品种;月季保鲜研究工作应从环保的理念出发,研发出环保无毒、适用范围广的通用型保鲜液,促进我国月季切花产业的快速发展。
马海燕[9](2012)在《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液及贮藏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从五个方面对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方面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一是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液基本成分组合最佳浓度的筛选;二是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的最佳浓度;三是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的效果及生理变化的影响;四是催花液瓶插保鲜效果的研究;五是贮藏时间、方式及温度对蕾期切花菊贮藏后催花的影响。通过这些研究得到切花菊蕾期采后最佳催花液及适于蕾期的最佳贮藏条件,分析了催花期间切花的相关生理机制,为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技术的扩大应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蔗糖、8-羟基喹啉、水杨酸、氯化钙为催花液基本成分,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通过瓶插催花试验筛选切花菊蕾期采后最佳催花液基本成分组合及主次效应,评价指标包括花径日变化量、开花率、花枝鲜重日变化量,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花径日变化量最大的基本组合为:A3B3C1D2,提高开花率效果最好的基本组合为:A3B2C3D1,增加花枝鲜重日变化率效果最好的基本组合为A3B3C1D1。综合分析,对切花菊催花效果的因素主次效应顺序为:A>C>D>B,即蔗糖>SA>Cacl2>8-HQ,最佳催花液基本成分组合为:A3B3C1D1:50g L-1蔗糖+300mg L-18-羟基喹啉+75mg L-1水杨酸+200mg L-1氯化钙。2.在最佳催花液基本组合的基础上,添加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及组合处理。包括6-BA,GA3,KT,IAA+6-BA及IAA+KT。结果表明:浓度为3mg L-1的6-BA是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的最佳浓度,GA3的最佳催花浓度为100mg L-1。KT浓度为140mg L-1,6-BA(3mg L-1)+IAA(2mg L-1)为6-BA+IAA处理最佳浓度,KT+IAA处理为KT(140mg L-1)+IAA(2mg L-1)。3.比较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效果,分析催花期间花枝生理变化情况,得到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的最适激素,从而得到最佳催花液配方。结果表明:在水分吸收方面,瓶插催花期间含激素因素的催花液处理相比基本催花液和CK花枝鲜重均为持续上升状态。催花终止期,花枝鲜重增加的百分率分别是:6-BA处理为52.95%,KT处理为47.05%,GA3处理为74.54%,6-BA+IAA处理为59.17%,KT+IAA处理为49.95%,基本处理为42.50%。水分平衡值最高值的高低顺序为GA3>6-BA>6-BA+IAA>KT+IAA>KT>基本处理。6-BA与6-BA+IAA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CK的花枝鲜重在第3d后均为下降状态,且水分平衡值均为负值,严重失水。催花期间,各个处理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可溶性糖的含量差异明显,但变化趋势相同,均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可溶性蛋白质与可溶性糖最高值的大小顺序均为:GA3>6-BA+IAA>6-BA>KT+IAA>KT>基本处理>CK。催花终止期,相比催花始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6-AB增加了37.61%,GA3增加了74.43%,KT增加了5.35%,6-BA+IAA增加了51.46%,KT+IAA增加了32.43%,基本处理与CK则分别下降了9.32%、24.62%。相比催花始期可溶性糖的含量6-AB增加了56.83%,GA3增加了86.36%,KT增加了54.59%,6-BA+IAA增加了65.22%,KT+IAA增加了58.57%,基本处理增加了10.45%,CK则下降了3.25%,说明含激素因素的的催花处理液能够更好的维持花瓣中较高含量的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进一步延长观赏期。含激素因素的催花液处理均能有效的提高POD、SOD及CAT活性,催花期间,POD酶活性的总体的大小顺序为6-BA+IAA处理、GA3处理、6-BA处理、KT+IAA处理、KT处理、基本处理、CK; SOD酶活性的总体的大小顺序为GA3处理、6-BA+IAA处理、6-BA处理、KT+IAA处理、KT处理、基本处理、CK; CAT酶活性的总体的大小顺序为GA3处理、6-BA+IAA处理、6-BA处理、KT+IAA处理、基本处理、KT处理、CK。其中GA3处理对三种酶都有较好的提高作用,并可以有效的缓解三种酶活力的降低。综合分析得到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最佳的激素是浓度为100mg L-1的GA3,最佳催花液组合为50g L-1蔗糖+300mg L-18-羟基喹啉+75mg L-1水杨酸+200mg L-1氯化钙+100mg L-1GA3。4.以催花液与传统瓶插保鲜液,催开材料与自然开花的材料两两结合组成瓶插处理,用模糊数量评价方法,描述各个处理的综合得分,分析各个处理对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及花色素黄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综合分描述大小顺序为:Ab>Aa>Ba>Bb>CKa>CKb,最佳催花液A的综合平均分均高于传统瓶插液B和CK。从瓶插寿命来看,自然开花的处理比催开开花的处理瓶插寿命要长2-3d,含最佳催花液处理相比于传统的瓶插液处理,可以更好的促进花蕾的开放,并且可以有效的缓解花瓣中蛋白质和叶片中叶绿素的降解,提高花枝的含水量,并且提高花瓣花色素的含量。最佳催花液在催花的同时,也可作为瓶插液使用,具有较好的效果。5.以7d和14d为两个贮藏时期,采用干藏与湿藏两种方式,分别在0℃、2℃、4℃下对蕾期的切花菊贮藏后进行催花。结果表明:7d与14d贮藏后,干藏各温度处理均有部分失水的表现。催花期间,7d与14d贮藏处理中,湿藏各温度的催花效果相比干藏各温度的均差异明显,其中均以湿藏4℃处理过的催花效果最好,其水分平衡值相比其他处理均总体最高,且花蕾中丙二醛与脯氨酸含量最少,没有明显的积累现象。7d与14d的4℃湿藏贮藏对比,7d和14d贮藏的处理在贮藏期满后,花径大小都有所增加,14d的处理增加明显。催花期间,7d贮藏的处理达到催开花蕾的标准在第5d,14d贮藏处理则在第4d,而CK则在第7d才达到催开的标准。7d贮藏处理的水分平衡值总体高于14d,但两者均未出现负值。丙二醛与脯氨酸的含量均有下降,7d贮藏处理的丙二醛最小值下降到0.586μmol·g-1,14d的丙二醛最小值下降到0.431μmol·g-1。脯氨酸的最小值,7d贮藏处理为47.983μg·g-1,14d的为49.966μg·g-1。总体比较,14d贮藏期,以湿藏的方式4℃低温贮藏蕾期切花菊,对其贮藏后催花效果最好。
闫海霞,邓杰玲,邓俭英,李立志,万正林,武鹏[10](2012)在《不同药剂处理对切花月季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药剂对切花月季采后保鲜的效果,为进一步延长切花月季瓶插寿命,提高保鲜质量,制定合理的保鲜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月季品种玛利亚为材料,采用不同药剂对月季花枝进行保鲜处理,分别测定其瓶插寿命、鲜重变化、花朵直径、水分平衡,并分析不同药剂在切花月季衰老过程中的生理效应。【结果】与对照相比,6种药剂均可提高切花月季的瓶插寿命,不同药剂处理下最长瓶插寿命及浓度为:0.10%NaC(l18d)>50mg/L8-羟基喹啉(8-HQ)(16d)=50mg/LCA(16d)>50mg/LSA(14d)=0.5%CaCl(214d)>0.1%Vc(12d);切花的鲜重、花径、水分平衡变化与瓶插寿命密切相关。【结论】6种药剂均能延长切花月季瓶插寿命,提高切花观赏价值,其中以0.10%的Nacl处理效果最好。
二、月季切花水分平衡、鲜重变化和瓶插寿命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月季切花水分平衡、鲜重变化和瓶插寿命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绣球切花采后保鲜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绣球切花概述 |
1.1.1 绣球切花的生物学特征概述 |
1.1.2 绣球切花生产现状 |
1.2 切花采后衰老机理 |
1.2.1 鲜切花衰老过程中水分代谢的研究 |
1.2.2 鲜切花在衰老过程中的呼吸作用与乙烯的变化情况 |
1.2.3 鲜切花衰老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的物质代谢变化 |
1.2.4 鲜切花衰老过程中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
1.2.5 鲜切花衰老过程中植物激素的变化 |
1.3 鲜切花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切花物理保鲜技术研究 |
1.3.2 切花化学保鲜技术研究 |
1.4 绣球切花保鲜研究现状 |
1.4.1 绣球切花研究现状 |
1.4.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对绣球切花保鲜的影响 |
2.1 预冷处理对绣球切花保鲜的影响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结果与分析 |
2.1.4 结果与讨论 |
2.2 化学保鲜剂对绣球切花保鲜的影响 |
2.2.1 不同糖源对绣球切花保鲜的影响 |
2.2.2 不同有机酸对绣球切花保鲜的影响 |
2.2.3 1-MCP处理对绣球切花保鲜的影响 |
2.3 三种化学试剂正交旋转试验 |
2.3.1 试验设计与结果 |
3 结论与展望 |
3.1 预冷处理对绣球切花保鲜效果的影响 |
3.2 单一化学试剂对绣球切花保鲜的影响 |
3.2.1 糖源对“雪球”绣球切花保鲜的影响 |
3.2.2 有机酸对“雪球”绣球切花保鲜的影响 |
3.2.3 乙烯抑制剂对“雪球”绣球切花保鲜的影响 |
3.3 糖源、有机酸和乙烯抑制剂共同作用对绣球切花的影响 |
3.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亲环境保鲜剂对切花月季保鲜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月季及切花月季的概述 |
1.2 切花月季的衰老机理 |
1.3 切花月季保鲜技术及研究进展 |
1.3.1 保鲜剂成分 |
1.3.2 切花月季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 |
2.1.3 实验试剂 |
2.2 试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
2.2.1 切花形态指标观测 |
2.2.1.1 瓶插寿命的计算 |
2.2.1.2 切花鲜重变化测定 |
2.2.1.3 水分平衡测定 |
2.2.1.4 褐化率测定 |
2.2.2 切花生理指标测定 |
2.3 实验设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杀菌剂对切花月季保鲜效果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3.1.1 不同杀菌剂对切花瓶插寿命及观赏品质的影响 |
3.1.2 不同杀菌剂对鲜重变化率的影响 |
3.1.3 不同杀菌剂对切花月季水分平衡值的影响 |
3.1.4 不同杀菌剂对切花月季褐化率的影响 |
3.1.5 不同杀菌剂对切花月季抑菌效果的研究 |
3.1.6 不同杀菌剂对切花月季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1.7 不同杀菌剂对切花月季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1.8 不同杀菌剂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1.9 不同杀菌剂对CAT含量的影响 |
3.1.10 不同杀菌剂对POD含量的影响 |
3.2 不同乙烯抑制剂对切花月季保鲜效果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1 不同乙烯抑制剂对切花月季瓶插寿命及观赏品质的影响 |
3.2.2 不同乙烯抑制剂对切花月季鲜重变化率的影响 |
3.2.3 不同乙烯抑制剂对切花月季水分平衡值的影响 |
3.2.4 不同乙烯抑制剂对切花月季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5 不同乙烯抑制剂对切花月季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3.2.6 不同乙烯抑制剂对切花月季MDA含量的影响 |
3.2.7 不同乙烯抑制剂对切花月季CAT的影响 |
3.2.8 不同乙烯抑制剂对切花月季POD的影响 |
3.2.9 不同乙烯抑制剂对切花月季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切花百合保鲜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鲜切花采收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
1.1.1 水分代谢 |
1.1.2 糖代谢 |
1.1.3 蛋白质代谢 |
1.1.4 活性氧代谢 |
1.1.5 呼吸作用与乙烯释放 |
1.1.6 植物内源激素 |
1.1.7 无机盐 |
1.2 鲜切花保鲜技术的研究 |
1.2.1 化学保鲜技术 |
1.2.2 冷藏保鲜 |
1.2.3 辐射保鲜技术 |
1.2.4 气调贮藏保鲜技术 |
1.2.5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保鲜 |
1.3 切花百合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百合的简介 |
1.3.2 百合切花采收技术 |
1.3.3 采后保鲜技术研究 |
1.3.4 问题和不足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处理 |
3.2.1 乙烯抑制剂 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 |
3.2.2 植物生长抑制剂 6-苄基嘌呤(6-BA)保鲜处理 |
3.2.3 乙烯抑制剂水杨酸(SA)处理 |
3.3 试验方法 |
3.3.1 形态指标的测定方法 |
3.3.2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3.4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1-甲基环丙烯(1-MCP)熏蒸处理对切花百合保鲜效果和生理效应的影响 |
4.2 使用 6-苄基嘌呤(6-BA)的保鲜剂对切花百合保鲜效果和生理效应的影响 |
4.3 使用水杨酸(SA)的保鲜剂对切花百合保鲜效果和生理效应的影响 |
4.3.1 不同浓度 SA 对切花百合保鲜效果的比较 |
4.3.2 SA 对切花百合保鲜效果及生理作用的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词汇表 |
ABSTRACT |
(4)牡丹切花品种筛选及采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牡丹切花综述 |
1.2 品种的选择与标准 |
1.2.1 品种选择方法 |
1.2.2 切花品种选择的标准 |
1.2.3 牡丹切花品种的综合评价 |
1.3 切花采后生理研究 |
1.3.1 水分代谢 |
1.3.2 呼吸代谢 |
1.3.3 生长调节物质代谢 |
1.3.4 大分子代谢 |
1.4 切花保鲜贮藏技术研究进展 |
1.4.1 适宜采收期的选择 |
1.4.2 鲜切花保鲜液处理技术 |
1.4.3 鲜切花贮藏技术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2 牡丹切花品种评价筛选 |
2.1 材料及评价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评价方法 |
2.2 评价结果与分析 |
2.2.1 基于切花生产目标的品种性状调查与分析 |
2.2.2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切花品种评价筛选 |
2.3 讨论 |
2.3.1 标准品种与评价指标确定 |
2.3.2 适宜切花的品种筛选 |
2.4 本章小结 |
3 不同牡丹品种切花贮藏技术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京云冠’切花贮藏技术研究 |
3.2.2 ‘高原圣火’切花贮藏技术研究 |
3.2.3 ‘正午’切花贮藏技术研究 |
3.3 讨论与分析 |
3.3.1 不同牡丹品种适宜的采收时期 |
3.3.2 贮藏方式对不同牡丹品种贮藏效果的影响 |
3.3.3 贮藏期对不同牡丹品种贮藏效果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同牡丹品种切花保鲜液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指标测定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京云冠’切花保鲜液筛选及保鲜效果 |
4.2.2 ‘高原圣火’切花保鲜液筛选及保鲜效果 |
4.2.3 ‘正午’切花保鲜液筛选及保鲜效果 |
4.3 讨论与分析 |
4.3.1 不同牡丹品种保鲜液成分的筛选 |
4.3.2 保鲜液对牡丹切花的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创新 |
5.1 结论 |
5.2 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推荐牡丹切花品种 |
附录B ‘京云冠’露色期采切花枝贮藏后瓶插进程 |
附录C ‘京云冠’绽口期采切花枝贮藏后瓶插进程 |
附录D ‘高原圣火’露色期采切花枝贮藏后瓶插进程 |
附录E ‘高原圣火’绽口期采切花枝贮藏后瓶插进程 |
附录F ‘正午’露色期采切花枝贮藏后瓶插进程 |
附录G ‘正午’绽口期采切花枝贮藏后瓶插进程 |
附录H 牡丹切花品种性状调查表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5)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郁金香切花保鲜效果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鲜切花采后生理及保鲜技术 |
1.1.1 鲜切花概述 |
1.1.1.1 鲜切花的种类 |
1.1.1.2 鲜切花的采收 |
1.1.1.3 鲜切花的品质及分级标准 |
1.1.2 鲜切花采后生理概述 |
1.1.2.1 形态变化 |
1.1.2.2 呼吸生理 |
1.1.2.3 水分生理 |
1.1.2.4 物质代谢 |
1.1.2.5 活性氧平衡 |
1.1.2.6 激素变化 |
1.1.3 鲜切花保鲜技术 |
1.1.3.1 物理保鲜 |
1.1.3.2 化学保鲜 |
1.1.3.3 基因工程保鲜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切花保鲜的影响 |
1.2.1 植物生长物质 |
1.2.2 植物激素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
1.2.3.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
1.2.3.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特点 |
1.2.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中的应用 |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切花保鲜中的应用 |
1.2.4.1 植物生长促进剂在切花保鲜中的应用 |
1.2.4.2 植物生长延缓剂在切花保鲜中的应用 |
1.2.4.3 植物生长抑制剂在切花保鲜中的应用 |
1.2.4.4 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在切花保鲜中的应用 |
1.3 郁金香切花保鲜 |
1.3.1 郁金香概述 |
1.3.1.1 郁金香的生物学特征 |
1.3.1.2 郁金香的分类 |
1.3.1.3 郁金香的生长习性 |
1.3.1.4 郁金香的起源与分布 |
1.3.1.5 郁金香的观赏价值和意义 |
1.3.2 郁金香切花的采收技术 |
1.3.2.1 郁金香切花的采收 |
1.3.2.2 郁金香切花的分级 |
1.3.2.3 郁金香切花的包装运输 |
1.3.3 郁金香切花保鲜研究现状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材料 |
3.1.2 供试药剂 |
3.1.3 试验仪器 |
3.2 试验处理 |
3.3 试验测定指标与方法 |
3.3.1 形态指标的测定 |
3.3.1.1 瓶插寿命 |
3.3.1.2 花径 |
3.3.1.3 水分平衡值 |
3.3.1.4 鲜重变化率 |
3.3.2 生理指标测定 |
3.3.2.1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3.3.2.2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3.3.2.3 脯氨酸含量测定 |
3.3.2.4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3.3.2.5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产生速率测定 |
3.3.2.6 SOD 活性测定 |
3.3.2.7 CAT 活性测定 |
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郁金香切花瓶插寿命及最大花径的影响 |
4.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郁金香切花水分平衡值和鲜重变化率的影响 |
4.2.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郁金香切花水分平衡值的影响 |
4.2.1.1 不同浓度 PHDC 对郁金香切花水分平衡值的影响 |
4.2.1.2 不同浓度 DA-6 对郁金香切花水分平衡值的影响 |
4.2.1.3 不同浓度 DCPTA 对郁金香切花水分平衡值的影响 |
4.2.1.4 不同浓度 BR 对郁金香切花水分平衡值的影响 |
4.2.1.5 不同浓度 KT-30 对郁金香切花水分平衡值的影响 |
4.2.1.6 不同浓度 TA 对郁金香切花水分平衡值的影响 |
4.2.1.7 不同浓度 6-BA 对郁金香切花水分平衡值的影响 |
4.2.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郁金香切花鲜重变化率的影响 |
4.2.2.1 不同浓度 PHDC 对郁金香切花鲜重变化率的影响 |
4.2.2.2 不同浓度 DA-6 对郁金香切花鲜重变化率的影响 |
4.2.2.3 不同浓度 DCPTA 对郁金香切花鲜重变化率的影响 |
4.2.2.4 不同浓度 BR 对郁金香切花鲜重变化率的影响 |
4.2.2.5 不同浓度 KT-30 对郁金香切花鲜重变化率的影响 |
4.2.2.6 不同浓度 TA 对郁金香切花鲜重变化率的影响 |
4.2.2.7 不同浓度 6-BA 对郁金香切花鲜重变化率的影响 |
4.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郁金香切花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3.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郁金香切花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1.1 不同浓度 PHDC 对郁金香切花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1.2 不同浓度 DA-6 对郁金香切花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1.3 不同浓度 DCPTA 对郁金香切花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1.4 不同浓度 BR 对郁金香切花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1.5 不同浓度 KT-30 对郁金香切花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1.6 不同浓度 TA 对郁金香切花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郁金香切花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3.2.1 不同浓度 PHDC 对郁金香切花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3.2.2 不同浓度 DA-6 对郁金香切花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3.2.3 不同浓度 DCPTA 对郁金香切花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3.2.4 不同浓度 BR 对郁金香切花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3.2.5 不同浓度 KT-30 对郁金香切花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3.2.6 不同浓度 TA 对郁金香切花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郁金香切花脯氨酸、MDA 含量和产生速率的影响 |
4.4.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郁金香切花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4.1.1 不同浓度 PHDC 对郁金香切花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4.1.2 不同浓度 DA-6 对郁金香切花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4.1.3 不同浓度 DCPTA 对郁金香切花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4.1.4 不同浓度 BR 对郁金香切花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4.1.5 不同浓度 KT-30 对郁金香切花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4.1.6 不同浓度 TA 对郁金香切花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4.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郁金香切花 MDA 含量的影响 |
4.4.2.1 不同浓度 PHDC 对郁金香切花 MDA 含量的影响 |
4.4.2.2 不同浓度 DA-6 对郁金香切花 MDA 含量的影响 |
4.4.2.3 不同浓度 DCPTA 对郁金香切花 MDA 含量的影响 |
4.4.2.4 不同浓度 BR 对郁金香切花 MDA 含量的影响 |
4.4.2.5 不同浓度 KT-30 对郁金香切花 MDA 含量的影响 |
4.4.2.6 不同浓度 TA 对郁金香切花 MDA 含量的影响 |
4.4.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郁金香切花 O_2 产生速率的影响 |
4.4.3.1 不同浓度 PHDC 对郁金香切花 O_2 产生速率的影响 |
4.4.3.2 不同浓度 DA-6 对郁金香切花 O_2 产生速率的影响 |
4.4.3.3 不同浓度 DCPTA 对郁金香切花 O_2 产生速率的影响 |
4.4.3.4 不同浓度 BR 对郁金香切花 O_2 产生速率的影响 |
4.4.3.5 不同浓度 KT-30 对郁金香切花 O_2 产生速率的影响 |
4.4.3.6 不同浓度 TA 对郁金香切花 O_2 产生速率的影响 |
4.5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郁金香切花 SOD 和 CAT 活性的影响 |
4.5.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郁金香切花 SOD 活性的影响 |
4.5.1.1 不同浓度 PHDC 对郁金香切花 SOD 活性的影响 |
4.5.1.2 不同浓度 DA-6 对郁金香切花 SOD 活性的影响 |
4.5.1.3 不同浓度 DCPTA 对郁金香切花 SOD 活性的影响 |
4.5.1.4 不同浓度 BR 对郁金香切花 SOD 活性的影响 |
4.5.1.5 不同浓度 KT-30 对郁金香切花 SOD 活性的影响 |
4.5.1.6 不同浓度 TA 对郁金香切花 SOD 活性的影响 |
4.5.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郁金香切花 CAT 活性的影响 |
4.5.2.1 不同浓度 PHDC 对郁金香切花 CAT 活性的影响 |
4.5.2.2 不同浓度 DA-6 对郁金香切花 CAT 活性的影响 |
4.5.2.3 不同浓度 DCPTA 对郁金香切花 CAT 活性的影响 |
4.5.2.4 不同浓度 BR 对郁金香切花 CAT 活性的影响 |
4.5.2.5 不同浓度 KT-30 对郁金香切花 CAT 活性的影响 |
4.5.2.6 不同浓度 TA 对郁金香切花 CAT 活性的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郁金香切花形态和生理指标影响探讨 |
5.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郁金香切花保鲜及机理探讨 |
5.2.1 PHDC 对郁金香切花保鲜及机理探讨 |
5.2.2 DA-6 对郁金香切花保鲜及机理探讨 |
5.2.3 DCPTA 对郁金香切花保鲜及机理探讨 |
5.2.4 BR 对郁金香切花保鲜及机理探讨 |
5.2.5 KT-30 对郁金香切花保鲜及机理探讨 |
5.2.6 TA 对郁金香切花保鲜及机理探讨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ABSTRACT |
(6)糖和脱落酸对百合切花保鲜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百合切花概述 |
1.1.1 百合的生物学特征概述 |
1.1.2 百合切花生产现状 |
1.2 切花采后衰老机理 |
1.2.1 切花衰老过程中的水分代谢 |
1.2.2 切花衰老过程中的呼吸代谢 |
1.2.3 切花衰老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
1.2.4 切花衰老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
1.3 切花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切花物理保鲜技术研究 |
1.3.2 切花化学保鲜技术研究 |
1.3.2.1 切花化学保鲜技术研究概述 |
1.3.2.2 糖与切花保鲜及其机理研究 |
1.3.2.3 脱落酸与切花保鲜及其机理研究 |
1.4 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来源 |
2.1.1 实验材料 |
2.1.2 材料来源 |
2.2 实验方法 |
2.2.1 处理方法 |
2.2.2 指标测定 |
2.2.2.1 切花瓶插过程中外观形态指标的测定 |
2.2.2.2 切花瓶插保鲜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2.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糖对百合切花保鲜的影响 |
3.1 不同糖源对百合切花保鲜的影响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1.1 实验材料 |
3.1.1.2 实验方法 |
3.1.1.3 测定指标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2.1 各糖源不同浓度处理对百合切花瓶插寿命等指标的影响 |
3.1.2.2 各糖源最适浓度处理对百合切花瓶插寿命及鲜重变化率的影响 |
3.1.3 结论与讨论 |
3.2 蔗糖不同处理方式对百合切花保鲜效果的影响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1.1 实验材料 |
3.2.1.2 实验方法 |
3.2.1.3 测定指标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2.1 蔗糖不同处理方式对百合切花瓶插寿命等指标的影响 |
3.2.2.2 蔗糖不同处理方式对百合切花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脱落酸对百合切花保鲜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测定指标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脱落酸对百合切花瓶插寿命及观赏品质的影响 |
4.2.2 脱落酸对百合切花鲜重变化率的影响 |
4.2.3 脱落酸对百合切花水分平衡值的影响 |
4.2.4 脱落酸对百合切花观赏评价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蔗糖和脱落酸对百合切花保鲜的影响 |
5.1 蔗糖和脱落酸对百合切花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5.1.1 材料与方法 |
5.1.1.1 实验材料 |
5.1.1.2 实验方法 |
5.1.1.3 测定指标 |
5.1.2 结果与分析 |
5.1.2.1 蔗糖和脱落酸对百合切花瓶插寿命等指标的影响 |
5.1.2.2 蔗糖和脱落酸对百合切花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5.1.3 结论与讨论 |
5.1.3.1 蔗糖和脱落酸对百合切花瓶插寿命及观赏指标的影响 |
5.1.3.2 蔗糖和脱落酸对百合切花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5.2 蔗糖和脱落酸对不同采收状态百合切花品质及内源糖含量的影响 |
5.2.1 材料与方法 |
5.2.1.1 实验材料 |
5.2.1.2 实验方法 |
5.2.1.3 测定指标 |
5.2.2 结果与分析 |
5.2.2.1 蔗糖和脱落酸对百合切花瓶插寿命等指标的影响 |
5.2.2.2 蔗糖和脱落酸处理对不同状态百合切花糖含量的影响 |
5.2.3 结论与讨论 |
5.3 蔗糖和脱落酸对不同采收状态百合百合切花品质及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
5.3.1 材料与方法 |
5.3.1.1 实验材料 |
5.3.1.2 实验方法 |
5.3.1.3 测定指标 |
5.3.2 结果与分析 |
5.3.2.1 蔗糖和脱落酸对百合切花瓶插寿命及观赏品质的影响 |
5.3.2.2 蔗糖和脱落酸对不同采收状态百合切花鲜重变化率的影响 |
5.3.2.3 蔗糖和脱落酸处理对不同状态百合切花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
5.3.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糖对百合切花保鲜的影响 |
6.1.2 脱落酸对百合切花保鲜的影响 |
6.1.3 蔗糖和脱落酸对百合切花保鲜的影响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7)牡丹、芍药切花贮藏保鲜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概述 |
1.1 牡丹和芍药的形态特征及其对比 |
1.2 牡丹与芍药的生物学特性 |
2 切花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2.1 切花的采收期研究 |
2.2.切花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
2.2.1 预冷 |
2.2.2 物理保鲜技术 |
2.2.3 化学保鲜 |
3 切花采后衰老生理研究进展 |
3.1 切花水分代谢 |
3.2 切花呼吸代谢 |
3.3 切花生物大分子物质代谢 |
3.4 切花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变化 |
3.5 切花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 |
4 牡丹、芍药切花贮藏保鲜技术和采后生理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前 言 |
第一节 牡丹、芍药切花品种选择及芍药切花最适采切期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牡丹、芍药切花品种筛选 |
2.2 芍药鲜切花最适采切期的研究 |
3 小结 |
第二节 牡丹、芍药切花保鲜剂的筛选及生理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切花保鲜剂的研究 |
2.1.1 牡丹、芍药保鲜剂单一组分及适宜浓度的筛选 |
2.1.2 牡丹、芍药保鲜剂配方的初步筛选及保鲜效果研究 |
2.2 不同保鲜剂对牡丹、芍药切花的保鲜作用 |
2.2.1 不同保鲜剂对牡丹瓶插过程中水分平衡值变化及花枝鲜重变化率的影响 |
2.2.2 不同保鲜剂对芍药切花瓶插过程中水分平衡值变化的影响 |
2.2.3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芍药切花瓶插过程中花瓣 SOD、CAT 活性变化的影响 |
2.2.4 不同保鲜剂对芍药切花瓶插过程中花瓣蛋白质含量及呼吸速率变化的影响 |
2.3 1-MCP 处理对牡丹、芍药的保鲜作用 |
2.3.1 1-MCP 处理对牡丹、芍药切花瓶插寿命的影响 |
2.3.2 1-MCP 预处理对牡丹瓶插过程中呼吸速率及乙烯释放量变化的影响 |
2.3.3 1-MCP 预处理对牡丹瓶插过程中花瓣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变化的影响 |
2.4 牡丹、芍药切花不同发育衰老期相关生理特性研究 |
2.4.1 牡丹和芍药切花不同时期花朵呼吸速率和乙烯生成量的变化 |
2.4.2 牡丹和芍药切花不同时期花瓣 MDA 含量和相对膜透性的变化 |
2.4.3 牡丹和芍药切花不同时期花瓣膜脂肪酸组分及含量的变化 |
2.4.4 牡丹和芍药切花不同时期花瓣 MDA 含量、膜脂肪酸含量等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 小结 |
第三节 低温贮藏对牡丹、芍药切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低温贮藏对牡丹开花衰老生理变化的影响 |
2.1.1 低温贮藏天数对牡丹切花瓶插寿命和开花率的影响 |
2.1.2 低温贮藏过程中牡丹切花的生理变化研究 |
2.2 低温贮藏对芍药切花开花衰老生理变化的影响 |
2.2.1 低温贮藏天数对芍药切花瓶插寿命和开花率的影响 |
2.2.2 低温贮藏过程中芍药切花的生理变化研究 |
2.2.3 低温贮藏过程中预处理和杀菌剂对芍药切花保鲜及其生理变化的影响 |
3 小结 |
第三章 讨论 |
1.牡丹、芍药切花保鲜与开花生理 |
2.牡丹、芍药低温贮藏与衰老生理 |
3.牡丹、芍药切花采后贮藏保鲜的配套技术 |
第四章 结 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月季衰老机理及保鲜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月季衰老机理 |
1.1 水分代谢 |
1.2 大分子物质代谢 |
1.3 细胞膜透性及丙二醛含量变化 |
1.4 内源激素调控 |
1.5 呼吸代谢 |
2 影响月季保鲜的因素 |
2.1 影响月季保鲜的物理因素 |
2.2 影响月季保鲜的化学因素 |
2.2.1 营养物质 |
2.2.2 杀菌剂 |
2.2.3 有机酸 |
2.2.4 抗乙烯剂 |
2.2.5 无机盐 |
2.2.6 生长调节剂 |
2.2.7 其他物质 |
3 展望 |
(9)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液及贮藏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鲜切花采后的品质变化及生理生化变化 |
1.1.1 鲜切花采后的形态变化 |
1.1.1.1 色泽的变化 |
1.1.1.2 香气的变化 |
1.1.1.3 花形的变化 |
1.1.1.4 花枝茎叶的变化 |
1.1.2 鲜切花采后生理生化变化 |
1.1.2.1 鲜切花采后呼吸生理变化 |
1.1.2.2 鲜切花采后水分平衡生理变化 |
1.1.2.3 鲜切花采后营养物质的代谢变化 |
1.1.2.4 鲜切花采后内源激素的变化 |
1.1.2.5 鲜切花采后酶活性代谢变化 |
1.2 鲜切花保鲜技术的研究 |
1.2.1 鲜切花保鲜剂处理技术 |
1.2.1.1 鲜切花保鲜剂的类型 |
1.2.1.2 鲜切花保鲜剂的成分组成 |
1.2.2 鲜切花贮藏保鲜技术 |
1.2.2.1 鲜切花低温贮藏技术 |
1.2.2.2 气调贮藏保鲜技术 |
1.2.3 鲜切花采后催花技术的研究 |
1.3 切花菊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切花菊采后生理的研究 |
1.3.2 切花菊采后保鲜技术的研究 |
1.3.3 关于切花菊催花保鲜剂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液基本成分组合最佳浓度筛选 |
3.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的最佳浓度 |
3.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的效果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
3.2.4 催花液用于瓶插保鲜的效果及瓶插期间的生理变化 |
3.2.4.1 试验材料与瓶插保鲜液 |
3.2.4.2 试验方法 |
3.2.5 贮藏方式、温度、时间对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效果和生理变化的影响 |
3.2.5.1 试验材料 |
3.2.5.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测定指标与方法 |
3.3.1 形态指标测定与方法 |
3.3.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与方法 |
3.3.2.1 可溶性蛋白(SP)含量的测定 |
3.3.2.2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3.3.2.3 抗氧化酶的测定 |
3.3.2.4 叶绿素(Chl)含量的测定 |
3.3.2.5 脯氨酸(Pro)含量的测定 |
3.3.2.6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3.3.2.7 花色素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3.4 数据分析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切花菊催花液基本成分组合最佳浓度的筛选 |
4.1.1 不同催花液基本处理对切花菊花径日变量的影响 |
4.1.2 不同催花液基本处理对切花菊开花率的影响 |
4.1.3 不同催花液基本处理对切花菊花枝鲜重日变化量的影响 |
4.1.4 不同催花液基本处理对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效果的综合评价 |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的最佳浓度 |
4.2.1 不同浓度 6-BA 处理对切花蕾期采后催花效果的比较 |
4.2.1.1 不同浓度 6-BA 单因素处理对切花蕾期采后催花观赏品质及花径大小的影响 |
4.2.1.2 不同浓度 6-BA 处理对催花期间切花菊水分平衡值的影响 |
4.2.1.3 不同浓度 6-BA 处理对催花期间花枝鲜重变化率的影响 |
4.2.2 不同浓度 GA3处理对切花蕾期采后催花效果的比较 |
4.2.2.1 不同浓度 GA3处理对切花蕾期采后催花观赏品质及花径大小的影响 |
4.2.2.2 不同浓度 GA3处理对催花期间切花菊水分平衡值的影响 |
4.2.2.3 不同浓度 GA3处理对催花期间花枝鲜重变化率的影响 |
4.2.3 不同浓度 KT 处理对切花蕾期采后催花效果的比较 |
4.2.3.1 不同浓度 KT 处理对切花蕾期采后催花观赏品质及花径大小的影响 |
4.2.3.2 不同浓度 KT 处理对催花期间切切花菊水分平衡值的影响 |
4.2.3.3 不同浓度 KT 处理对催花期间花枝鲜重变化率的影响 |
4.2.4 不同浓度 6-BA+IAA 与 KT+IAA 处理对切花蕾期采后催花效果的比较 |
4.2.4.1 不同浓度 6-BA+IAA 与 KT+IAA 处理对切花蕾期采后催花观赏品质及花径大小的影响 |
4.2.4.2 不同浓度 6-BA+IAA 与 KT+IAA 处理对催花期间切切花菊水分平衡值的影响 |
4.2.4.3 不同浓度 6-BA+IAA 与 KT+IAA 处理对催花期间花枝鲜重变化率的影响 |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的效果及生理变化的影响 |
4.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期间花枝鲜重变化率及水分平衡值的影响 |
4.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期间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期间酶活性的影响 |
4.4 催花液用于瓶插保鲜的效果及瓶插保鲜期间的生理变化 |
4.4.1 各个组合处理的形态指标的综合评价及相关性分析 |
4.4.2 各处理组合瓶插保鲜期间的生理指标的变化 |
4.4.2.1 各处理组合瓶插保鲜期间水分平衡值的变化 |
4.4.2.2 各处理组合瓶插保鲜期间花枝鲜重的变化 |
4.4.2.3 各处理组合瓶插保鲜期间花瓣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4.4.2.4 各处理组合瓶插保鲜期间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4.4.2.5 各处理组合瓶插保鲜期间花瓣中花色素总黄酮含量的变化 |
4.5 贮藏方式、温度、时间对蕾期切花菊贮藏后催花效果和生理变化的影响 |
4.5.1 7d 贮藏期后不同贮藏方式及温度对蕾期切花菊催花效果和生理变化的影响 |
4.5.1.1 催花期间花蕾开放及花枝品质变化的观察 |
4.5.1.2 7d 贮藏期后不同贮藏方式及温度对蕾期切花菊催花期间花径大小的影响 |
4.5.1.3 7d 贮藏期后不同贮藏方式及温度对蕾期切花菊催花期间水分平衡值的影响 |
4.5.1.4 7d 贮藏期后不同贮藏方式及温度对蕾期切花菊催花期间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5.1.5 7d 贮藏期后不同贮藏方式及温度对蕾期切花菊催花期间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5.2 14d 贮藏期后不同贮藏方式及温度对蕾期切花菊催花效果和生理变化的影响 |
4.5.2.1 催花期间花蕾开放及花枝品质变化的观察 |
4.5.2.2 14d 贮藏期后不同贮藏方式及温度对蕾期切花菊催花期间花径大小的影响 |
4.5.2.3 14d 贮藏期后不同贮藏方式及温度对蕾期切花菊催花期间水分平衡值的影响 |
4.5.2.4 14d 贮藏期后不同贮藏方式及温度对蕾期切花菊催花期间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5.2.5 14d 贮藏期后不同贮藏方式及温度对蕾期切花菊催花期间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5.3 不同贮藏期对蕾期切花菊贮藏后催花的影响与比较 |
4.5.3.1 不同贮藏期对蕾期切花菊催花期间花径大小的影响 |
4.5.3.2 不同贮藏期对蕾期切花菊催花期间水分平衡值的影响 |
4.5.3.3 不同贮藏期对蕾期切花菊催花期间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4.5.3.4 不同贮藏期对蕾期切花菊催花期间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5 结论与讨论 |
5.1 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液基本成分组合最佳浓度的筛选 |
5.2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用于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的最佳浓度 |
5.2.1 不同浓度 6-BA 处理对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效果的比较 |
5.2.2 不同浓度 GA3处理对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效果的比较 |
5.2.3 不同浓度 KT 处理对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效果的比较 |
5.2.4 不同浓度 6-BA+IAA 与 KT+IAA 处理对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效果的比较 |
5.3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的效果及生理变化的影响 |
5.4 催花液用于瓶插保鲜的效果及瓶插期间的生理变化 |
5.5 贮藏方式、温度、及时间对蕾期切花菊贮藏后催花效果及生理变化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英文摘要 |
图版 |
(10)不同药剂处理对切花月季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调查项目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药液浓度筛选 |
2.1.1 不同浓度杀菌剂对切花月季瓶插寿命的影响 |
2.1.2 不同浓度有机酸对切花月季瓶插寿命的影响 |
2.2 不同药剂在切花月季衰老过程中的生理效应 |
2.2.1 切花月季在不同药剂下的总体表现 |
2.2.2不同药剂对切花月季鲜重的影响 |
2.2.3 不同药剂对切花月季花径的影响 |
2.2.4 不同药剂对切花月季水分平衡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四、月季切花水分平衡、鲜重变化和瓶插寿命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绣球切花采后保鲜技术的研究[D]. 杨景雅. 云南大学, 2018(01)
- [2]亲环境保鲜剂对切花月季保鲜效果研究[D]. 李明霞.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3]切花百合保鲜试验研究[D]. 李东东.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4]牡丹切花品种筛选及采后技术研究[D]. 罗浩.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郁金香切花保鲜效果及机理研究[D]. 文雨婷.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6]糖和脱落酸对百合切花保鲜机制的研究[D]. 李敏.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 [7]牡丹、芍药切花贮藏保鲜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D]. 王荣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8]月季衰老机理及保鲜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闫海霞,武鹏,万正林,黄昌艳,何荆洲,卢家仕,卜朝阳. 南方农业学报, 2013(08)
- [9]切花菊蕾期采后催花液及贮藏技术的研究[D]. 马海燕. 河南农业大学, 2012(04)
- [10]不同药剂处理对切花月季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J]. 闫海霞,邓杰玲,邓俭英,李立志,万正林,武鹏. 南方农业学报,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