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类癌3例报告

胃类癌3例报告

一、胃类癌——3例报导(论文文献综述)

项灵云[1](2021)在《伴有CRC的MP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SI状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单发结直肠癌(CRC)患者及伴有CRC的多原发癌(MPCs)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CRC的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与MPC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四医院2015.01.01-2018.12.31经病检确诊的CR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免疫组化法检测CR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MLH1、MSH2、MSH6和PMS2四种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CRC患者的MSI状态与MPC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224例CRC中,183例为单发CRC(81.7%,183/224),伴有CRC的MPCs患者共41例(18.3%,41/224)。单发CRC患者与伴有CRC的MPCs患者男女比分别为1.1:1和0.8:1;224例CRC的中位年龄为58岁(28-86岁),其中单发CRC中位年龄为61岁(28-86),41例伴有CRC的MPCs者中位发病年龄65岁(51-79)。分组显示:单发CRC及伴有CRC的MPCs组≥50岁以上分别为88.0%(161/183)和87.8%(36/41);两者的CRC发病部位均以直肠多见,分别为42.7%(78/183)和47.0%(19/41);两者的CRC分期均以I-II期多见,分别占59.0%(108/183)和65.9%(27/41)。伴有CRC的MPCs患者性别、年龄、CRC部位、CRC的TNM分期与单发CRC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1例MPCs中,同时性MPCs占19.5%(8/41),异时性MPCs占80.5%(33/41),异时MPCs明显高于同时MPCs。第一原发癌(FPC)与第二原发癌(SPC)间隔时间为0-696个月,中位时间95月(90.5±10)。其中,FPC诊断后的2年内发生SPC病例占46.3%(19/41例)、10年后发生比例占24.4%(10/41例),56.1%(23/41例)为其他时间段发生。在41例MPCs中,SPC的肠外病灶共43个,按照发生部位依次为胃(9/43,20.9%)、肺(8/43,19.0%)、乳腺(6/43,14.0)。在8例同时性多原发癌中右半结肠5例,占62.5%;33例异时性多原发癌中直肠18例,占54.5%。单发CRC及伴有CRC的MPCs患者中MSI-H的患者分别为(1.1%,2/183)及14.6%(6/41),MPCs患者中MSI-H者明显高于单发CRC中MSI-H者(P=0.001)。结论:在CRC中,MPCs发生率为18.3%;伴有CRC的MPCs患者性别、年龄、CRC部位、CRC诊断时的TNM分期与单发CRC患者类似,不能通过CRC诊断时的性别、年龄、CRC部位、CRC诊断时的TNM分期预测MPCs的发生;伴有CRC的MPCs患者中,肠外发病器官中以胃最常见;异时性MPCs发生率更高;MPCs可发生于CRC的2年内及10年后;MSI-H的CRC患者具有更高地发展为MPCs的风险。

陈夏浦[2](2020)在《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及与小细胞肺癌的鉴别》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Pulmonary 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PLCNEC)的螺旋CT表现,并与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8年汕头市中心医院(21例)及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9例)经病理证实的30例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及同期汕头市中心医院经病理证实的34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对照,对PLCNEC组和SCLC组临床及各项影像学资料进行收集及总结,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PLCNEC的CT影像学特征表现频数较高的有:双肺上叶80%(24/30),体积较大(>4cm者70%,21/30),边界清楚(21/30,70%),浅分叶(26/30,86%),平扫、增强扫描密度不均匀(73%,22/30;100%,21/21),增强扫描轻到中度强化(90%,19/21),坏死常见(100%,21/21),且为多发或弥漫性坏死(80%,17/21),常合并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60%,18/30),且多合并坏死(77%,14/18),肿瘤内血管多表现为受压变细、模糊(85%,18/21)。PLCNEC表现频数较少的有:毛刺(13%,4/30),空洞(6%,2/30)、肺不张(26%,8/30)、空气支气管征(3%,1/30)少见。PLCNEC与SCLC的影像征象比较中,PLCNEC沿支气管血管束形态生长概率(20%),肺门大血管、心脏、纵隔受侵率(40%),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率(60%),肿大淋巴结融合率(11%)均分别低于SCLC(58%、67%、9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59,15.26,10.85,25.38,P<0.01)。结论:PLCNEC的MSCT的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而SCLC沿支气管长轴生长,肺门及纵隔侵犯,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融合率更高,有利于两者的区别。

张坤[3](2020)在《112例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原发于气管、支气管粘膜或腺体的肺部恶性肿瘤。肺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按组织病理学特点不同,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两大类,非小细胞肺癌占到全部肺癌的80%左右,小细胞肺癌占 20%左右。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lung carcinoma,LCNEC),是1991年由Travis等首次提出的一种病理类型,其发病率约占肺癌的0.3%-3%,发病率在所有肺神经内分泌癌中位于第二位,低于小细胞肺癌。嗜铬素(CgA)、突触素(Syn)、神经细胞粘附分子(CD56)、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等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对于LCNEC的诊断至关重要。同时LCNEC的生物学行为更接近于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于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率低、诊断困难,误诊率、漏诊率高,预后欠佳是LCNEC的特点之一。相关文献显示LCNEC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肺癌相似,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且多数患者发现时已进展至晚期,丧失手术治疗机会,并且相较于NSCLC,早期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复发和出现远处转移的风险较高,并且化疗效果也欠佳。虽然我们开始逐渐了解LCNEC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点,但对LCNEC患者的治疗尚无共识。目的分析LCNE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其相关预后的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2例经病理科确诊的LCNEC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1 12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年龄、性别、吸烟指数、肿瘤家族史、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TNM分期、影像特点、肿瘤标志物表达情况、治疗方案,并对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法进行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效验水准α=0.05。结果1.一般临床特征:LCNEC好发于有大量吸烟史的老年男性患者,男女比例为15:1,平均发病年龄为56.5岁,平均吸烟指数为600,临床症状以咳嗽(42.3%)、胸闷呼吸困难(30.4%)、咯血或痰中带血(18.8%)多见。2.胸部CT特征:首次就诊时胸部CT表现以周围型肿块多见,共83(74.1%)例,伴有分叶(70.5%)、毛刺(17.9%)、胸膜牵拉(3.6%),阻塞性肺炎、空洞、钙化、胸腔积液不常见,增强后可呈轻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首次就诊时出现淋巴结转移者有85(75.9%)例。肿瘤最大径介于1.1cm-7.1cm之间,平均直径2.6cm,肿瘤直径≥3cm者48(42.9%)例,直径<3cm者64(57.1%)例。3.肿瘤标志物特征:三项肿瘤标志物中大于正常值的例数为CEA 42例(36.1%),CA125 31 例(36.4%),NSE 57 例(66.3%)。4.免疫组化特征:免疫组化神经内分泌标志物Syn、CD56、TTF-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0%、64.6%、33.9%,肿瘤增殖指数(Ki-67)均为阳性且均大于20%,其中有27(24.1%)例Ki-67指数大于90%,.平均71.2%。5.治疗方式:本组共有33(29.5%)例行手术治疗,有24(21.4%)例术后立即接受辅助化疗,有9(8.0%)例出现复发或远处转移后接受辅助化疗。其余76例(67.9%)接受化疗患者,首选化疗方案分别为51例行“铂类+依托泊苷”方案化疗,16例行“铂类+培美曲塞”方案化疗,4例行“铂类+多西他赛”方案化疗,3例行“铂类+伊利替康”方案化疗,2例行“铂类+紫杉醇”方案化疗。3例(2.7%)未行专科治疗,仅行支持治疗。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P<0.001)、淋巴结转移(P<0.001)和治疗方法(P<0.001)、术后立即接受辅助化疗(P=0.016)、和首选化疗方案(P<0.001)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P=0.005)、淋巴结无转移(P<0.001)和手术治疗(P=0.001)是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结论1.LCNEC是罕见的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起病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见于老年男性吸烟患者。2.LCNEC的胸部CT无特异性,以周围型肿块多见,可见分叶、毛刺,早期易出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3.LCNEC预后较差,TNM分期早、淋巴结无转移及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生存时间较长;术后立即行化疗较出现复发或转移后再行化疗者具有更长的生存时间;铂类联合依托泊苷的化疗方案相较于其他化疗方案更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黄联盟[4](2020)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的选择策略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背景及研究目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少见肿瘤,发生部位以胃肠道最多见,在我国好发于直肠。近年来随着结肠镜检查的普及和诊断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逐渐上升。但因为长期以来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命名和分类缺乏统一标准,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认识不足,可供参考的国内外研究资料相对较少。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总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治疗的管理策略及探讨影响该病预后的因素,从而提高临床医师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认识,在临床实践中更加合理的制定治疗决策。二、材料及方法选取1999年1月至2018年8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诊治的408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种手术方式治疗的策略,对可能影响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疾病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8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其中男性260例(63.7%),女性148例(36.3%),男女比例1.76:1,中位年龄51岁(18~78岁),86.9%患者肿瘤位于距肛缘距离≤7cm,58.1%患者诊断时无症状。肿瘤大小中位数8mm(2~90mm),其中肿瘤直径≤10mm有292例(71.6%),肿瘤直径11~19mm有83例(20.3%),肿瘤直径≥20mm有33例,病理分级G1/G2/G3分别占89.2%,8.1%,2.7%。随访期内,共有43例患者发现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其中肿瘤直径≤10mm转移率为2.4%,11~19mm转移率为15.6%,≥20mm转移率为69.7%。直径≥2cm(P=0.043)、浸润深度>T1(P=0.016)是淋巴结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远处转移26例,肝转移占76.9%(多发性肝转移占75%),年龄>60岁(P=0.017),直径≥2cm(P<0.001),病理分级(P<0.001)是发生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0岁(P=0.017),肿瘤直径≥2cm(P=0.013),病理分级(P<0.001),淋巴结转移(P=0.038),远处转移(P<0.001)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五年生存率为91.4%,10年生存率为76.2%,伴有远处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27.2%。完全切除率,ESD组显着高于EMR组(P=0.043),两组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988)。四、结论大部分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诊断时无症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男性好发。病灶局限,且肿瘤多小于1cm,病理分级多为G1。直肠NENs较少出现转移,转移后预后显着下降,最常见远处转移部位是肝脏,以同时性、多发性肝转移多见。肿瘤直径≥2cm,浸润深度,病理分级是预测淋巴结转移较为可靠的因素。年龄>60岁,肿瘤直径≥2cm,病理分级是发生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0岁、肿瘤直径≥2cm、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与预后差密切相关。对于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多数患者经局部切除后预后良好,内镜下切除安全可行,更推荐ESD作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内镜治疗方式。对于转移风险高的患者,建议行根治性切除术。

汲翔,袁维堂[5](2020)在《161例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I-NEN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布特点。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61例GI-NEN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性别、年龄、部位、临床症状、病理分级、肿瘤大小、免疫组化、转移情况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61例患者年龄为21~81岁,中位年龄54岁,男104例,女57例;161例中67例发生于胃部,17例发生于小肠,其中十二指肠14例,空、回肠3例,77例发生于结直肠,其中结肠5例,直肠72例;患者临床症状特异性不明显,初诊不易诊出,未见家族聚集现象。消化道不同部位的NENs有显着不同的特点,其中胃NENs与结直肠NENs相比,发病年龄更高,男性患者更多,G3级患者占比更多,肿瘤直径更大,CgA阳性率与ki-67阳性率更高,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阳性率更高。结论 GI-NENs男性比女性多发,发病年龄多为40~70岁,最常见发病部位是直肠与胃。其中胃NENs与结直肠NENs相比,男性、老年患者更常见,肿瘤分级差、直径大、转移风险高。

崔梓铭[6](2020)在《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的腹腔镜与开放手术病例匹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排在恶性肿瘤中的第三位,而致死率则排在第二位。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发病数的累积以及疾病生存期的延长,结直肠多原发癌被报道的例数也逐渐增加。对于结直肠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目前公认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21世纪以来,以腹腔镜为首的微创手术被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所青睐。已经有研究表明腹腔镜术式对于切除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的可行性,但目前对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的手术治疗仍没有统一的定论。因此,本研究拟探究腹腔镜与传统开放手术在多原发结直肠癌中的应用并进行对比,结合倾向性匹配分析,探讨两种术式的疗效差异。研究方法本文选取广东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省立医院作为研究单位,回顾性纳入2008年3月至2018年3月在三家医院诊断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并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收集临床资料并分析。按手术术式分为腹腔镜组75人以及传统开放组40人,对比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资料。对年龄、性别、BMI、ASA、肿瘤位置、手术医院、临床分期、CEA、CA199等因素进行倾向性匹配后,共有30对病例成功匹配,两组间术前资料比较无显着差异。对比两组术中、术后相关资料等,分析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的安全性、短期及远期疗效。研究结果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好发于老年人,男性群体多见,发病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病理类型以中分化腺癌多见。匹配后对腹腔镜组和开放手术组的数据分析表明,两组的术中及术后观察指标具有差异。在腹腔镜组中,切口长度更短(5.8±1.9 vs 19.8±4.4 cm,p<0.001);术后首次排气更快(2.7±1.2 vs 3.5±1.4 天,p=0.005);术后住院日更短(11.4±8.4 vs 15.2±10.5 天,p=0.001)。并且,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3.3%vs 60%,p=0.003)。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淋巴结检获数两组相当。腹腔镜组的3年、5年总体生存及无瘤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而CEA升高、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结论对于治疗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施行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和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较,腹腔镜在短期具有创伤更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更少的微创优势。而在长远的疗效上,两组的总体生存及无病生存无明显差异。

罗灿[7](2020)在《基于TCGA数据库及二代测序的乳腺癌DNA甲基化分析》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基于TCGA数据库的乳腺癌DNA甲基化分析目的近年来,DNA甲基化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其与肿瘤的关系,DNA甲基化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检测手段来诊断肿瘤甚至是预测肿瘤的发生。本研究利用公共数据库TCGA上乳腺癌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甲基化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尝试解读乳腺癌患者的DNA甲基化谱与正常人的差异所在,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筛选,甄选出有利于乳腺癌诊断、监测的甲基化基因。方法从TCGA下载乳腺癌样本和乳腺癌旁组织样本的Illumina Human Methyla-tion 450芯片甲基化数据,使用R语言筛选乳腺癌组织样本与癌旁组织样本中差异甲基化位点,并参考Illumina Human Methylation 450 hg19的芯片注释文件进行基因注释。然后使用DAVID在线工具进行GO(Gene Ontology)功能富集分析和 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分析。最后结合下载数据的临床信息对部分选择的基因进行cox回归分析,筛选出与生存相关的甲基化基因。结果于TCGA下载共得到791个乳腺癌组织样本和96个癌旁样本甲基化测序数据以及相应的临床资料。通过R语言对其进行差异性分析,可以得到共28710个差异甲基化位点(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Site,DMS)。之后,通过基因注释,我们得到与这28710个DMS相关的共有6623个基因。我们对位点及基因进行了结构注释和功能注释,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DMS都落在CpG岛,并且以高甲基化为主;而gene body则以低甲基化为主。同样,我们利用DAVID工具对前面得到的6623个乳腺癌甲基化相关基因进行了 KEGG通路分析,DMS所在的基因统共涉及到61个通路,我们将其中常见的肿瘤通路中的基因提取出来,并取其与包含10个DMS以上的基因的交集,得到22个基因,根据β平均值进一步过滤后,通过Cox回归分析显示,其中和生存时间相关的基因有7个,包括 CTNNA2、APC、RASSF1、SOX17、TNXB、EDNRB、CREB5。结论1.基于TCGA等生物信息数据库的数据资源,能够进行疾病的基因差异性分析、生存分析等。2.乳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DNA甲基化谱具有明显差异;乳腺癌组织的DNA高甲基化主要发生在CpG岛,而低甲基化主要发生在gene body。3.乳腺癌组织DNA甲基化涉及各种各种生物过程,我们结合常见的肿瘤分子通路和TCGA下载的临床信息文件,筛选出CTNNA2、APC、RASSF1、SOX17、EDNRB、TNXB、CREB5 7个基因,其有潜力作为乳腺癌诊断、监测的甲基化标志物。第二部分利用高通量甲基化测序对乳腺癌患者循环游离DNA进行检测分析我们的研究通过采集、提取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游离DNA,并利用高精确性的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大范围地来描绘乳腺癌患者cfDNA甲基化图谱,探索其潜在的甲基化特征。本部分研究是第一部分研究的延伸、拓展和验证,在二代测序的基础上,比较乳腺癌患者身上组织DNA与cfDNA的甲基化差异。并检验cfDNA甲基化对辅助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借此寻找外周血中可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潜在甲基化标志物。方法选择于2017年3月至2017年7月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乳腺中心住院10例早期乳腺癌女性患者入组本研究,另外纳入10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术前采取约10ml静脉血并分离血清,采用磁珠法提取cfDNA后,先进行全基因组甲基化建库,再使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捕获的cfDNA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在提取cfDNA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乳腺癌组的cfDNA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乳腺癌组0.908 ng/ul,健康对照组0.883 ng/ul,p=0.399);此外,在乳腺癌组内,cfDNA浓度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与否无明显相关性。通过构建全基因组甲基化高通量测序文库,并有效、充分地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准确地获得全基因组甲基化位点信息,我们发现了乳腺癌组cfDNA与对照组cfDNA中的4052个差异甲基化位点,并且通过与第一部分的组织DNA甲基化数据的横向比较,显示乳腺癌患者cfDNA的甲基化情况与乳腺癌组织DNA存在差异性。在临床相关性分析中,我们发现DUSP5P1包含11个与肿瘤分期相关的甲基化位点,其中包括有3个高甲基化位点和8个低甲基化位点。结论1.乳腺癌女性患者与健康女性的cfDNA浓度并无统计学差异,此外,乳腺癌患者的cfDNA浓度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与否无明显相关性。2.乳腺癌患者cfDNA甲基化情况有异于乳腺癌组织DNA甲基化情况。3.乳腺癌患者cfDNA甲基化异常主要集中在gene body上,除CpG岛外的基因区域,甲基化上调和甲基化下调的频率基本是相当的,而CpG岛上则以高甲基化为主。

洪丹丹[8](2020)在《改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疗效探讨》文中认为目的为探讨改良内镜粘膜下剥离术这种内镜下治疗术式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推广可能。方法通过对2008年2月至2019年6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ESD及m-ESD内镜下治疗的共58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各组间的瘤体剥离时间、瘤体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术后出血、穿孔、局部复发等指标,综合评估此两类内镜下治疗术式的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距肛门口距离经统计学验证均无差异。一般资料结果:男女比约为1.5:1,男性多于女性,51 岁-60岁是最好发病的年龄段,肿瘤平均直径0.8±0.3cm,距肛门口平均距离为5.8±2.2cm,75.9%的病变位于直肠中部。44.8%的患者因体检发现病变,16例患者合并有结直肠息肉。94.8%的病变表现为粘膜下隆起,72.4%色泽发黄。术前接受超声内镜检查者35例,仅1例误诊为间质瘤,准确率97.1%。手术疗效观察结果:两组整块切除率均为100%,ESD组与m-ESD组间完整切除率(91.3%:97.1%)、根治性切除率(65.2%:62.9%)均无统计学差异;手术时间:ESD组、m-ESD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 1648.6±976.7(秒)、908.0±376.9(秒),2 组间比较 P<0.05。将病变分为<1cm组与≥1.0cm组,各术式组内比较时P均<0.05,病变<1cm组:ESD:m-ESD组间P<0.05;病变≥1.0cm组:ESD:m-ESD组间P<0.05。经验证病变表面凹陷与手术时间关系不大。病理结果:G1 级 52 例(52/58,89.7%),G2 级 6 例(6/58,10.3%)。G 1 级组病变直径平均值0.7±0.3cm;G2级组病变直径平均值1.1±0.4cm,两组间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手术安全性指标:本研究未并发穿孔,手术并发症发生率:ESD组7/23,30.4%;m-ESD组8/35,22.9%,经卡方检验P>0.05。术后轻度迟发性出血8例,轻微腹痛8例,发热1例,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缓解,各组间发病率比较无差异。随访结果:共随访44例,随访率75.9%,随访时间3个月-10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0.5个月,随访患者均未见残留、复发和转移。结论内镜下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是非常安全、有效的,m-ESD在整块切除、治愈性切除、安全性等方面不逊于传统的ESD,环周切开后的充分剥离病变,形成人工假蒂,并借助圈套器高频电切除病变明显缩短了操作所需的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剥离难度,并可在术后直接完整取出病变标本,方便快捷,值得临床尝试和推广。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及前瞻性实验去进一步研究证实和改进。

马晓静[9](2020)在《囊腔类肺癌临床、病理及影像特征相关性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囊腔类肺癌影像征象与临床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加深对此类病变的认识,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CT表现为囊腔类肺癌的病案104例,根据病理类型分为腺癌组与非腺癌组,根据EGFR基因检测分为突变组与无突变组,根据肺窗有无磨玻璃密度分为磨玻璃密度组与无磨玻璃密度组,比较其临床、病理及影像信息。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腺癌87例,17例非腺癌,腺癌与女性、无吸烟史、病灶形态不规则、支气管穿行征显着相关(P<0.05)。EGFR基因检查的共66例,基因突变41例,无突变25例。EGFR突变与女性、无吸烟史、血管集束征及壁结节显着相关(P<0.05)。光镜下14例可见囊腔:9例壁为肿瘤及坏死组织,5例壁为纤维组织或支气管上皮。2.CT表现中>50%的征象有形态不规则、瘤肺交界面模糊,分叶征、胸膜牵扯征、血管集束征、单囊、囊腔形状规则、囊壁不均匀增厚、内壁光滑、壁结节及内部分隔。密度分组中无磨玻璃密度组57例,磨玻璃密度组47例,含磨玻璃密度的病变囊腔最大径较小,毛刺征、壁结节少见,与腺癌、EGFR突变、瘤肺交界面模糊、囊内血管穿行显着相关(P<0.05)。3.随诊病灶中73.3%发生明显变化,出现实性成分增多或囊腔减小。结论:囊腔类肺癌形成机制可能与止回阀结构的形成及囊变坏死有关,临床、病理及CT征象有一定的相关性,随访有助于诊断。

黄开敏[10](2019)在《西安地区直肠间质瘤的诊治现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查阅西安地区3家大型三甲医院直肠间质瘤患者的病历信息,收集其病理诊断、治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等临床资料,分析目前西安地区直肠间质瘤的诊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文献探讨直肠间质瘤的规范化临床诊治,促进本地区直肠间质瘤诊疗水平的进步。方法收集陕西省人民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及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08年至2018年间收治的42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肿瘤复发风险分级、临床诊治经过,以及患者多次住院资料和电话回访方式获得的随访资料;利用Kaplan-Meier检验对直肠间质瘤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分别使用Log-rank检验对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05的变量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0例。发病年龄范围为2783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8.19岁,中位年龄61岁。原发位置均位于中下段直肠,距离肛缘17cm,平均3.48cm,中位距离3cm。临床中常见的疾病相关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便血及肛周坠胀疼痛不适等。入院通过直肠指检,直肠肿块的检出率为9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17、CD34以及DOG-1阳性率分别为100%、97.6%和100%。本研究共32例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其中腹会阴联合切除术19例(19/32),经肛直肠间质瘤局部切除术4例(4/32),经肛内镜直肠间质瘤切除术5例(5/32),经会阴直肠间质瘤切除术1例(1/32),经骶尾部直肠间质瘤切除术1例(1/32),经腹前切除术2例(2/32);32例手术患者中共16例接受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围手术期治疗,其中接受术前IM治疗者7例,中位治疗时间为6个月,术后接受IM辅助治疗者13例,中位治疗时间为7个月。随访时间612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共7例出现疾病进展,其中复发5例,转移2例,最终死亡3例。5例复发患者中,肿瘤中位直径为6cm(215cm),距肛缘的中位距离为2cm(23cm),5例患者中1例为经肛局部切除,4例为Miles手术;局部切除组与根治切除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9%和19%;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15个月(680个月)及59个月(7-112个月)。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是否接受辅助治疗(P=0.022)为直肠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1)直肠间质瘤的疾病特点:好发于老年男性,多位于直肠中下段,就诊的首要症状为肛周胀坠疼痛和便血。(2)直肠指诊是直肠间质瘤重要诊断方式,经肛活检是确诊直肠间质瘤并检查其基因突变状态的关键手段。(3)直肠根治性切除术是本组直肠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局部切除是治疗直肠间质瘤的重要方法,肿瘤直径及位置符合局部切除手术要求且复发风险较低的直肠间质瘤能够从中获益。(4)本组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率为40.6%,仅2例进行了基因突变检测,术后规范化辅助治疗应用不足;应根据指南大力推进直肠间质瘤术后规范化辅助治疗,加强术后随访监测,降低复发转移,延长术后生存时间。(5)本组直肠间质瘤患者术前活检标本的基因突变检测率很低(12.5%),难以有效指导术前IM治疗。应加强对基因突变检测指导下的术前治疗的认识与个体化、精准化应用,提高患者保肛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二、胃类癌——3例报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类癌——3例报导(论文提纲范文)

(1)伴有CRC的MP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SI状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主要来源及目的
        1.3.1 研究来源
        1.3.2 研究目的
第2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临床资料收集
        2.2.2 组织标本收集
        2.2.3 MLH1、MSH2、MSH6和PMS2 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2.2.4 MSI免疫组化结果判读
        2.2.5 统计学处理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结论
    3.1 研究结论
    3.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3.3 应用前景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多原发癌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2)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及与小细胞肺癌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临床资料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4.讨论
    4.1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征
    4.2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学特征
    4.3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对照
    4.4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与小细胞肺癌CT差异及原因
5.结论
6.鉴别诊断
    6.1 肺鳞癌(lung squamous carcinoma)
    6.2 肺腺癌(adenocarcinoma of lung)
    6.3 肺肉瘤(Pulmonary sarcoma)
    6.4 肺肉瘤样癌(Lung sarcomatoid carcinoma)
    6.5 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pleural fibroma)
7.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
综述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病理、影像研究现状
    参考论文
致谢

(3)112例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选取
        2.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临床资料收集及整理
        2.2.2 影像学资料收集与整理
        2.2.3 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资料的收集整理
        2.2.4 肿瘤标志物表达情况
        2.2.5 TNM分期
        2.2.6 随访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临床表现
    3.3 影像学特点
    3.4 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表现
    3.5 TNM分期
    3.6 肿瘤标志物表达情况
    3.7 治疗方案
    3.8 生存分析
        3.8.1 影响预后单因素分析结果
        3.8.2 影响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一般临床表现
    4.2 影像学特征
    4.3 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
    4.4 治疗及预后
    4.5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点与预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的选择策略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对象及入组标准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方式的选择策略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直肠神经内分泌的肿瘤的诊治现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5)161例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整体情况
    2.2 消化道不同部位NENs的性别分布情况
    2.3 消化道不同部位NENs的年龄分布情况
    2.4 消化道不同部位NENs的病理分级特征
    2.5 消化道不同部位NENs的肿瘤大小分布特征
    2.6 消化道不同部位NENs的免疫组化结果
    2.7 消化道不同部位NENs的转移特点
3 讨论
    3.1 GI-NENs的性别年龄分布
    3.2 GI-NENs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情况
    3.3 消化道不同部位NENs的对比分析

(6)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的腹腔镜与开放手术病例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医院组间的多原发性结直肠癌一般情况比较
    3.2 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特征
    3.3 腹腔镜组及开放组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患者相关指标的比较
    3.4 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3年、5年预后的关联分析
    3.5 倾向性匹配后腹腔镜组及开放组患者相关指标的比较
    3.6 倾向性匹配后的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3年、5年预后的关联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基于TCGA数据库及二代测序的乳腺癌DNA甲基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基于TCGA数据库的乳腺癌组织DNA甲基化分析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二部分 利用高通量甲基化测序对乳腺癌患者循环游离DNA进行检测分析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注解
成果
致谢

(8)改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布及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9)囊腔类肺癌临床、病理及影像特征相关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囊腔类肺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西安地区直肠间质瘤的诊治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胃肠间质瘤概述
    1.2 直肠GIST的流行病学
    1.3 直肠间质瘤的诊治现状
        1.3.1 诊断
        1.3.2 复发风险分级
        1.3.3 直肠间质瘤的手术原则
        1.3.4 直肠间质瘤的靶向药物治疗
        1.3.5 放射治疗
    1.4 目前面临的问题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病理及免疫组化
    2.3 治疗
        2.3.1 手术方式
        2.3.2 药物治疗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病例资料
    3.2 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3 治疗
        3.3.1 手术方式
        3.3.2 术前IM治疗
        3.3.3 辅助治疗
        3.3.4 不良反应
    3.4 随访
    3.5 预后分析
4 讨论
    4.1 本组直肠GIST的临床特点
    4.2 直肠GIST手术方式的选择
        4.2.1 直肠GIST的手术原则
        4.2.2 直肠GIST的手术切缘
        4.2.3 局部切除是治疗直肠GIST的重要方法
        4.2.4 直肠根治性切除术是当前直肠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
        4.2.5 局部切除与直肠根治性切除的比较
    4.3 本组患者围术期IM应用的现状与对策
        4.3.1 直肠间质瘤的术前IM治疗应用有限
        4.3.2 直肠间质瘤的辅助治疗应用少且不规范
    4.4 围手术期IM应用耐受性良好
    4.5 须加强直肠GIST基因突变分析的临床应用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胃类癌——3例报导(论文参考文献)

  • [1]伴有CRC的MP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SI状态分析[D]. 项灵云. 江汉大学, 2021(01)
  • [2]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及与小细胞肺癌的鉴别[D]. 陈夏浦. 汕头大学, 2020
  • [3]112例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分析[D]. 张坤. 郑州大学, 2020(02)
  • [4]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的选择策略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黄联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5]161例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分析[J]. 汲翔,袁维堂. 河南医学研究, 2020(15)
  • [6]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的腹腔镜与开放手术病例匹配研究[D]. 崔梓铭.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7]基于TCGA数据库及二代测序的乳腺癌DNA甲基化分析[D]. 罗灿.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改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疗效探讨[D]. 洪丹丹.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
  • [9]囊腔类肺癌临床、病理及影像特征相关性的探讨[D]. 马晓静.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10]西安地区直肠间质瘤的诊治现状分析[D]. 黄开敏. 西安医学院, 2019(09)

标签:;  ;  ;  ;  ;  

胃类癌3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