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毒与分子生物学

艾滋病毒与分子生物学

一、艾滋病毒与分子生物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昌[1](2008)在《新型抗HIV-1蛋白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构建、表达与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针对当前AIDS/HIV治疗中面临的病毒变异快、病毒感染细胞贮存池难以清除、病毒感染造成机体免疫功能损伤等关键问题,以构建具特异杀伤和免疫治疗双重功能的基因工程制剂为目标,筛选能够与HIV-1膜蛋白特异结合的抗病毒蛋白西诺维恩(CVN)、格瑞弗森(GRFT)以及免疫诱导因子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A(SEA)为研究对象,利用细菌和酵母表达系统,获得了重组抗病毒蛋白CVN、GRFT及其偶联SEA的重组导向制剂CS、GS,对其进行初步活性分析。同时制备了稳定表达中国流行株HIV-1膜蛋白的靶细胞模型,利用该模型,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测定(IFA)、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试验等,对CVN、GRFT及其重组导向制剂CS、GS的体外结合活性、细胞结合活性及细胞杀伤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了抗病毒蛋白和重组导向制剂,并且都具有良好的细胞结合活性。重组导向制剂可非特异性活化PBMCs、特异性介导CTLs杀伤表达HIV-1膜蛋白的靶细胞,为该制剂进一步推向临床奠定了基础。

杨霄旭[2](2016)在《跨界基因沉默技术的改良及其在抑制HIV复制关键基因的应用初探》文中认为“跨界基因沉默”是一种利用大肠杆菌E.coliBL21(DE3)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传递siRNA并引起相应基因沉默的技术方法。在这种基因沉默系统中,人工设计的shRNA被克隆到跨界基因沉默质粒载体中,由载体上的T7启动子控制shRNA转录,经E.coliBL21(DE3)传递至靶标细胞中;细菌首先被哺乳动物细胞所吞噬,并逃逸到细胞质中,随后在细胞质中被裂解,释放出有沉默效应的shRNA;通过经典的Dicer/RISC途径,由siRNA介导的RNA干扰随即被触发。跨界基因沉默技术通过细菌载体传递特定的siRNA具有如下优势:首先,跨界基因沉默技术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生物治疗方式;其次,与传统的siRNA传递技术相比,转染跨界基因沉默载体的细菌能持续产生shRNA,并保持shRNA的稳定;第三,耗费低廉,可节约操作成本。本课题对跨界基因沉默技术做了如下改良:1、利用跨界基因沉默质粒携带长双链RNA干扰序列干扰靶细胞中的目的基因。我们针对内源基因CTNNB1(cateninbeta1)和TUBA1B(tubulin alpha 1b)设计了干扰这两个基因的长双链序列,并将它们克隆到 dstrip 质粒(dsRNA trans-kingdom RNAi plasmid)上,使之表达相应的长双链RNA,用这两个质粒通过跨界基因沉默技术对SW480细胞进行处理,经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我们发现,靶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都受到了抑制,这表明长双链RNA可通过跨界基因沉默技术的传递对靶标细胞的目的基因进行RNA干扰。我们利用拼接PCR将这两个干扰片段连接成嵌合型双链,并将其克隆到dstrip上构建成dstrip C-T质粒(C代表CTNNB1,T代表TUBA1B),用该质粒通过跨界基因沉默技术对SW480细胞进行处理,经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我们发现,这两个靶基因的转录和表达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这表明嵌合型长双链RNA也可以通过跨界基因沉默技术的传递对靶标细胞的多个目的基因进行RNA干扰。2、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了跨界基因沉默整合型质粒,它能快速的将跨界基因沉默质粒的工作元件整合到BL21(DE3)的染色体上,形成跨界基因沉默菌株。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实验摸索出跨界基因沉默菌株的侵染条件,并证明跨界基因沉默菌株可以对靶标基因产生干扰作用。3、建立了能稳定表达nef蛋白的SW480-nef稳定细胞系和能稳定表达gag蛋白的SW480-gag稳定细胞系,针对HIV复制关键基因nef和gag设计了干扰这两个基因的长双链干扰序列,构建了dstrip-gag,dstrip-nef和dstrip-nef-gag质粒,用这三个质粒通过跨界基因沉默技术对含有各自靶标的稳定细胞系进行处理,我们发现,靶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同时我们利用跨界基因沉默整合技术构建了 BL21(DE3)-dstrip-nef,BL21(DE3)-dstrip-gag 和BL21(DE3)-dstrip-nef-gag干扰菌株,并通过实验证明这三株跨界基因沉默菌株能有效的抑制各自靶基因的蛋白表达。在细胞模型中,我们利用跨界基因沉默技术成功干扰了 HIV复制的关键基因,这初步证明利用跨界基因沉默技术来治疗艾滋病的策略是可行的。本文首次提出嵌合型双链RNA跨界基因干扰,验证了其可行性,并初步探讨了将这种技术用于艾滋病毒感染治疗。

戚中田[3](1990)在《艾滋病毒与分子生物学》文中提出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对艾滋病毒的生活周期、艾滋病毒基因组及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这些又促进了艾滋病毒的现代诊断方法、各类艾滋病毒疫苗和艾滋病生物治疗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综述了研究艾滋病毒的进展,评价和讨论了对艾滋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

成叶青[4](2014)在《利用Red/ET重组构建针对艾滋病毒的跨界干扰菌株及RNA干扰初步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跨界基因沉默”技术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小分子干扰RNA传递技术,其主要方法是利用基因被人为改造的、能侵入哺乳动物细胞的细菌合成小分子干扰RNA,这种携带有可沉默特定基因的小分子RNA的细菌在缺氧环境或者目标细胞表面受体的协助下侵入细胞,细菌在胞浆中被裂解后可以将其携带的小分子干扰RNA释放出来,从而诱发特异性基因沉默。“跨界基因沉默”技术能基本解决了 RNA干扰物的稳定性、靶向性和传递速率的问题。要利用“跨界基因沉默”技术来治疗艾滋病,首先得构建针对T淋巴细胞的“跨界基因沉默”菌株。本研究将对“跨界基因沉默”质粒Trip(Trans-kingdom RNA interfering plasmid)进行改造,改造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因为艾滋病毒具有极高的突变与变异,为了避免由此导致的干扰失败,除了选择保守性较强的区域作为攻击靶点外,我们可以考虑扩展攻击范围。由于可以利用细菌内存在丰富的RNA酶Ⅲ,从而将长片段双链RNA干扰物剪切成短片段混合物而发挥基因沉默的功能。如此,由于能攻击更宽范围的靶标序列,即便出现少数的突变也不至于造成干扰完全失败,因而在对付突变及变异频率都较高的艾滋病毒上会有一定的优势。故我们对TRIP质粒进行了改建,使其通过T7启动子表达长片段双链RNA而非短发夹干扰RNA。另一方面是要降低其生物毒性,因而构建了减毒型“跨界基因沉默”质粒,最后运用Red/ET同源重组技术将减毒型特异性Trip质粒整合入大肠杆菌BL21(DE3)基因组中,把大肠杆菌BL21(DE3)改造成针对艾滋病毒的“跨界基因沉默”菌株。在构建好该沉默菌株后让其干扰SW480细胞中HIV关键基因nef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蛋白检测技术检测细菌干扰细胞蛋白的表达情况。

马瑜[5](2012)在《抗艾滋病毒中草药的快速筛选》文中提出目的: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1]。HIV以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T4淋巴细胞为攻击目标,使患者的免疫系统失衡,免疫功能低下,进而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极易感染各种并发症或肿瘤最终死亡。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疯狂流行及高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及社会的发展。目前常用的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主要是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和逆转录酶抑制剂类药物。这些药物成本高、副作用大、易引起各种并发症,并且无法兼顾对抗艾滋病毒及患者的免疫系统[2]。同时由于HIV-1在遭受药物攻击以后,其DNA在复制的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突变,使得HIV-1病毒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使病人产生耐药性。由于艾滋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免疫系统被破坏,患者遭受各种机遇性感染而死亡,而中医是从整体观点进行辨证施治对症下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为目的。而且中药副作用小,不会引起各种并发症,同时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因而避免了西医治疗价格昂贵、毒性大、耐药性等缺点,其开发前景可观。随着治疗艾滋病的新靶点——P-TEFb的发现,一旦我们得到了可以竞争性结合CyclinT1,有效阻止CyclinT1与Tat结合的药物,抑制P-TEFb的活性,进而阻断艾滋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便可以保证该种药物对HIV-1的攻击长期有效,也就可以克服抗艾药物耐药性的问题[3]。鉴于此,本论文构建出真核生物表达载体,利用酿酒酵母这一模式生物,运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依赖治疗艾滋病的新靶点——P-TEFb,快速筛出可阻止CyclinT1与Tat互作,从而抑制p-TEFb的活性的中草药,为其进入临床治疗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通过将目的基因CyclinT1和Tat分别连接入载体质粒pGBKT7和pGADT7-ReC上,构建出真核表达载体pGBKT7-CyclinT1和pGADT7-ReC-Tat;将真核表达载体分别转入酿酒酵母中,运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对中草药进行筛选;依据抗艾新靶点P-TEFb的特性,筛选出能够抑制Cyclint1和Tat互作,从而抑制P-TEFb的活性,阻断艾滋病毒基因组复制的有效中草药,达到快速筛选抗艾药物的目的。结果:1、本研究通过PCR扩增出正确的目的基因片段Cyclint1和Tat,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成功构建出真核生物表达载体pGBKT7-CyclinT1和pGADT7-ReC-Tat;2、成功将真核生物表达载体pGBKT7-CyclinT1和pGADT7-ReC-Tat转入酿酒酵母AH109菌株中,经验证,二者确实相互作用,成功构建出酵母双杂交系统;3、运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分别对供试的20种中草药进行筛选,成功筛选出了抑制Cyclint1和Tat相互作用的中草药:商陆、黄芩、黄柏、紫河车(特定浓度下)。

高怡洁[6](2021)在《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新媒体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互联网、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艺术媒介形式。生物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广泛应用被纳入到了新产生的创作媒介行列。随着生物工程,基因编辑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技术简化,人类基因组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生物科技作为艺术创作的新媒介已经成为了国内外艺术发展的前瞻性方式。本文根据遗传学的发展和分子生物学的主要技术手段为基础研究,从国内外基因艺术,分子生物艺术案例为着眼点来阐述分子生物艺术的方法论、创作理念和技术经验与可行性分析。并且将创作过程中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基础的探讨。目的是使关于"基因"的艺术创作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理论上的科学性以及为社会伦理基础保障与公众的安全性做出建议。

李妍[7](2018)在《具有潜在艾滋病毒逆转录酶抑制活性的荧光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文中认为对RNA的结构认识和功能调控成为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共同重视的课题。逆转录酶对病毒RNA的逆转录作用是癌症,艾滋病和白血病等重大疾病产生的重要毒理学基础。以抑制逆转录酶活性为机理的药物设计是当前抗肿瘤,抗艾滋病新药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阻断逆转录酶对病毒RNA的逆转录作用,就可以起到对癌症,白血病,艾滋病等不易治愈的疾病的早期防治作用。本论文将具有正电荷过渡金属配合物:卟啉,多吡啶钌,酞菁的结构引入RNA特异性识别的基团。利用配合物金属中心的正电荷与RNA带负电荷的磷酸骨架的静电作用和配位作用以及配体平面与RNA碱基的共轭堆积作用,使之成为具有高亲和力的多功能RNA结合试剂。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综述了抗艾滋病毒药物研究进展以及卟啉,酞菁,多吡啶钌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第二章介绍了三类过渡金属配合物具体的合成路线。第三章主要应用紫外光谱滴定的方法对过渡金属配合物和核酸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引入了氨基噻唑基团和叔丁基的金属卟啉配合物与核酸的作用要强于四苯基卟啉。在多吡啶钌的金属配合物中,Ru4表现出了对Poly(A)良好的选择性。第四章对论文化合物的具体合成操作及谱图数据进行了说明。

徐莹莹[8](2016)在《从酶动力学和分子模拟角度研究HSYA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实验目的:α-葡萄糖苷酶是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的酶,它可以特异性的水解低聚糖的α-1,4糖苷键,从而释放出葡萄糖,对糖尿病患者不利,控制餐后血糖升高的有效途径是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减少单糖的产生和吸收,因此开发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剂,抑制餐后血糖的升高,对糖尿病的治疗以及避免并发症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己上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米格列醇等,这些抑制剂都有一定的的副作用,因此,从天然中药资源中寻找价廉低毒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显得十分重要。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是中药红花的有效成分,其在结构上具有四个环和多个羟基,属于黄酮类化合物。本课题旨在研究HSYA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从而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开发打下基础。研究方法:1.不同浓度HSYA对α-葡萄糖苷酶活力的抑制作用;此实验采用了紫外-分光光度法。在37℃下,α-葡萄糖苷酶催化pNPG水解反应生成的产物pNP,此时在400 nm时测得的每分钟产物吸光度的变化率为酶活。2.不同浓度HSYA与不同浓度α-葡萄糖苷酶作用,研究抑制是否可逆;底物浓度固定的条件下,不同浓度的HSYA与不同浓度的酶孵育,分别取孵育产物加入底物体系中检测酶的活力改变。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酶活对应酶浓度的关系图,然后以此判断HSYA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是否可逆。3.不同浓度HSYA抑制后的α-葡萄糖苷酶与不同浓度底物作用,研究抑制的类型:酶浓度固定条件下,不同浓度HSYA作用下的孵育产物与不同浓度底物反应。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和Lineweαver-Burk双倒数作图法,绘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动力学曲线,再根据双倒数作图判断HSYA对酶的抑制类型。4.不同浓度HSYA与一定浓度α-葡萄糖苷酶作用,研究HSYA对酶结构的影响;将一定浓度的α-葡萄糖苷酶分别与不同浓度的HSYA混合均匀,在25℃条件下恒温孵育2 h。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上,测量α-葡萄糖苷酶的内源荧光以及ANS荧光的变化。5.同源建模与分子动力学对接研究HSYA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机制。基于数据库中可利用的蛋白质序列,采用PQR-SA程序,同源建模的方法生成α-葡萄糖苷酶结构,生成的结构作为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初始结构。通过α-葡萄糖苷酶配体与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预测3D模型的活性位点。将预测的α-葡萄糖苷酶和HSYA的结构进行分子模拟对接,从而了解二者的结合方式与结合机制实验结果1.3 mM的HSYA可以完全抑制1μM α-葡萄糖苷酶的活力;2.HSYA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是可逆的竞争型抑制;3.HSYA可以影响α-葡萄糖苷酶的三级结构,并促使α-葡萄糖苷酶的疏水基团暴露;4.分子模拟分析表明HSYA可以通过其环状结构与α-葡萄糖苷酶活性中心附近的氨基酸残基结合,从而影响α-葡萄糖苷酶与底物的特异性结合,竞争性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力。实验结论HSYA可以浓度依赖性地,可逆地,竞争性地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力,这种抑制与HSYA可以改变α-葡萄糖苷酶的的三级结构并促进其疏水基团的暴露有关,也与HSYA的四个环状结构可以影响α-葡萄糖苷酶活力位点处的氨基酸残基有关。这个结论为HSYA作为潜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提供了理论基础,为HSYA可能成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的药物奠定基础。

杨鑫宇,王大勇,高旭[9](2020)在《基因编辑技术和细胞疗法在体外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疾病治疗手段,为传统医药无法治愈的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它主要通过使用载体等其他递送系统将外源基因导入体细胞内,或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直接实现基因的碱基替换、敲入或敲除,或将某一组织器官的细胞在体外经基因编辑技术修饰或改造后重新回输至体内,以修复受损基因,纠正基因功能,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基因编辑技术与细胞治疗相结合的基因治疗方法已在多种疾病中实现了临床实验,例如血友病、镰刀细胞贫血、免疫系统缺陷疾病等,且随着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干细胞技术的出现,基因治疗有了新的革新和突破,但两者相结合潜在的弊端也同样制约着基因治疗的发展,比如脱靶效率、载体的导入效率、PAM(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序列的制约和对P53基因的影响等。随着技术的进一步革新和发展,基因治疗的方法、技术以及理论逐渐完善,未来基因治疗将有可能为更多遗传性疾病甚至复杂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就基因治疗的方法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概述,以期为基因治疗未来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桑雪雨[10](2014)在《适度干旱胁迫调控甘草次级代谢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和根茎入药,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在日用化学品、食品中广泛用作甜味剂。随着人类对甘草需求的日益增长,甘草资源被过度开发。保护野生甘草资源和提高人工栽培甘草的质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甘草在我国产于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适于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环境中。土壤水分条件可以直接影响甘草的产量和品质。研究表明:适度的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40%45%)可以促进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等有效成分的积累,提高药材品质。本论文在此基础上建立6月龄甘草适度干旱胁迫实验材料,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适度干旱胁迫调控甘草次级代谢的分子机制,为提高栽培甘草的有效成分含量,实施甘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本论文采用称重补水法控制土壤干旱胁迫程度;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两组甘草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得到响应干旱胁迫的基因信息,通过功能注释和分类,筛选出调控适度干旱胁迫下甘草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以转录组测序获得的相关序列为基础,挑选紫杉烯5-α羟化酶和鲨烯合酶为研究对象,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干旱胁迫对其基因表达的调控;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甘草中紫杉烯5-α羟化酶cDNA序列(GuT5H)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结构与功能进行预测,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功能和解析适度干旱胁迫促进甘草有效成分积累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 HPLC法测定适度干旱胁迫组与对照组甘草中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结果表明适度干旱胁迫处理能够促进6月龄甘草根中甘草苷、甘草酸的积累。2.对两组甘草进行转录组测序,经拼接得到得到的Unigene和all-unigene的序列长度集中在3003000nt,平均为1400nt。使用RPKM法筛选两样本间的差异表达基因,适度干旱胁迫对甘草根次级代谢、胁迫响应、信号转导等途径的功能基因均有显着的调控作用,表明干旱胁迫对甘草的生长发育和有效成分积累的调控是多途径的,涉及胁迫信号与植物激素等调节因子在信号转导途径中的相互作用。3.半定量RT-PCR法分析紫杉烯5-α羟化酶基因(GuT5H)、鲨烯合酶(GuSQS)的表达模式,在适度干旱胁迫过程中两者均发生上调表达,该结果与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一致。4.生物信息学结果表明甘草GuT5H的cDNA全长1602bp,开放读码框为1428bp,编码475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GuT5H与大豆、苜蓿、鹰嘴豆的T5H基因进化关系最为密切,编码紫杉烯5-α羟化酶,属于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

二、艾滋病毒与分子生物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艾滋病毒与分子生物学(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抗HIV-1蛋白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构建、表达与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HIV 感染分子机制及其防治研究现状
        1 AIDS/HIV 的流行情况
        2 HIV 病原学
        3 HIV 感染与致病分子机制
        4 HIV 的进化与变异
        5 AIDS/HIV 防治研究现状
        6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抗HIV 重组导向制剂与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1 AIDS 靶向治疗的历史、原理及研究现状
        2 AIDS 靶向治疗运载工具研究
        3 AIDS 靶向治疗生物弹头研究
        4 AIDS 新的免疫治疗策略研究
        5 问题与展望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新型抗病毒基因西诺维恩、格瑞弗森的合成构建、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抗HIV 重组导向制剂CS、GS 的构建及原核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重组抗病毒蛋白及其导向制剂的纯化与复性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HIV-1 感染靶细胞模型的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活性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在酵母中表达探索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CURRICULUM VITAE

(2)跨界基因沉默技术的改良及其在抑制HIV复制关键基因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RNAi的机制及运用
        1.1.1 RNAi的机制
        1.1.2 RNAi的传递策略
    1.2 跨界基因沉默技术
        1.2.1 “跨界基因沉默”技术概述
        1.2.2 “跨界基因沉默”技术优势
    1.3 艾滋病及其治疗药物的开发
    1.4 利用长dsRNA制备siRNA及其在RNAi中的运用
        1.4.1 利用dsDicer制备siRNA
        1.4.2 利用大肠杆菌RNaseⅢ产生siRNA
        1.4.3 利用E.coliHT115 (DE3)表达长双链RNA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案
第二章 嵌合双链RNA跨界基因干扰同时沉默多个基因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由跨界基因沉默技术介导的长双链干扰
        2.3.2 由跨界基因沉默技术介导的嵌合型长双链干扰
    2.4 小结
第三章 跨界基因沉默菌株的构建及其对靶标基因干扰能力的检测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同源臂扩增及环形跨界整合质粒的构建
        3.3.2 C-dstrip构建跨界基因沉默菌株
        3.3.3 同源臂扩增及线型跨界基因沉默整合质粒的构建
        3.3.4 L-dstrip构建跨界基因沉默菌株
        3.3.5 跨界基因沉默菌株的功能检测
    3.4 结论
第四章 利用跨界沉默菌株抑制HIV复制关键基因的表达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携带长dsRNA的跨界基因沉默质粒对nef和gag进行抑制
        4.2.3 嵌合型dsRNA对nef和gag的抑制作用
        4.2.4 靶标nef,gag的跨界基因沉默菌株对nef,gag表达的抑制作用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EGFP-c1-nef, pEGFP-c1-gag的构建
        4.3.2 稳定细胞系的检测与鉴定
        4.3.3 针对nef和gag跨界基因沉默质粒的构建
        4.3.4 跨界基因沉默整合菌株的干扰能力检测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5.1 主要研究结果
    5.2 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表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利用Red/ET重组构建针对艾滋病毒的跨界干扰菌株及RNA干扰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1. RNA干扰及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应用
        1.1 RNAi概述
        1.2 艾滋病及其治疗药物的开发
    2. 跨界基因沉默技术及跨界干扰菌株RIP
        2.1 “跨界基因沉默”技术概述
        2.2 “跨界基因沉默”技术优势
    3. 利用Red/ET同源重组技术构建重组质粒
        3.1 Red/ET同源重组技术的应用简史
        3.2 Red/ET同源重组工作模型
        3.3 本研究中Red/ET重组方案
    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利用Red/ET重组构建针对艾滋病毒nef基因的跨界干扰质粒
    引言
    1. 材料与仪器
        1.1 仪器设备
        1.2 材料与试剂
        1.3 引物
    2. 实验方法
        2.1 同源臂的设计及构建
        2.2 RF克隆(Restriction- Free Cloning)
        2.3 减毒质粒Trip-LLO△26及Trip-LLO_(G486D)突变体的构建
        2.4 三重同源重组
    3. 实验结果
        3.1 突变减毒型Trip的构建
        3.2 同源臂的扩增
        3.3 三重同源重组
第三部分 跨界干扰质粒的毒性研究及对细胞蛋白表达的RNA干扰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及载体
        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试剂溶剂配制
    2. 主要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吖啶橙染色检测重组细菌侵染SW480细胞
        3.1.1 细胞培养
        3.1.1.1 细胞解冻
        3.1.1.2 细胞培养及传代
        3.1.1.3 细胞转染
        3.1.2 细菌培养
        3.1.3 细菌侵染
        3.1.4 激光共聚焦confocal检测细菌侵染能力的吖啶橙染色实验
        3.1.4.1 细胞计数并接种
        3.1.4.2 细胞爬片
        3.1.4.3 干扰细菌侵染细胞
        3.1.4.4 吖啶橙染色及Confocal检测
        3.2 体外溶血活性检测
        3.3 重组细菌对SW480靶标基因蛋白表达的RNA干扰
    4. 结果与分析
        4.1 突变体的蛋白表达情况
        4.2 细菌侵染能力实验——吖啶橙染色实验
        4.3 体外溶血活性检测
        4.4 细菌干扰蛋白表达
第四部分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抗艾滋病毒中草药的快速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
第一章 前言
    1.1 酿酒酵母简介
        1.1.1 酿酒酵母概述
        1.1.2 酿酒酵母的目前应用情况
        1.1.3 酿酒酵母基因表达系统
    1.2 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hybrid system)
        1.2.1 酵母双杂交的发展
        1.2.2 酵母双杂交的原理
        1.2.3 酵母双杂交的应用
        1.2.4 酵母双杂交的优点和不足
    1.3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1.3.1 艾滋病简介
        1.3.2 目前常用的抗艾方法
        1.3.3 治疗艾滋病的新靶点-P-TEFb
    1.4 中药治疗艾滋病
        1.4.1 中药简介
        1.4.2 中药治疗艾滋病的现状
        1.4.3 抗艾中草药的快速筛选---酿酒酵母是理想模式生物
    1.5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剂及培养基
    2.3 酶和试剂盒
    2.4 主要实验仪器
    2.5 实验方法
        2.5.1 提取含有载体的质粒
        2.5.2 扩增目的基因
        2.5.3 琼脂糖凝胶电泳
        2.5.4 目的片段的回收
        2.5.5 与质粒载体 pGADT7-ReC 及 pGBKT7 相连接
        2.5.6 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并转化
        2.5.7 载体的鉴定
        2.5.8 转入酵母
        2.5.9 “诱饵”质粒和“猎物”质粒的自激活
        2.5.10 诱饵蛋白在酵母中毒性作用的检测
        2.5.11 酵母双杂交鉴定
        2.5.12 抗艾滋病毒中草药的筛选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1.1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
        3.1.2 载体的获得与鉴定
        3.1.3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3.1.4 “诱饵”质粒和“猎物”质粒的自激活检测
        3.1.5 诱饵蛋白在酵母中毒性作用的检测
        3.1.6 “诱饵”质粒和“猎物”质粒转化株的检测
    3.2 抗艾滋病毒中草药的筛选
第四章 讨论
    4.1 实验方法的选择和依据
        4.1.1 选材依据
        4.1.2 酵母双杂交与抗艾新靶点
        4.1.3 中草药与艾滋病的治疗
    4.2 抗艾滋病毒中草药的筛选
    4.3 探究与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新媒体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1.绪论
    2.选题目的
    3.选题意义
二、分子生物艺术概述
    1.分子生物新媒体定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国外研究现状
三、分子生物学的开端与发展
    1.进化论的产生
    2.细胞学说
    3.生物化学和遗传学
四、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和应用
    1.重组DNA技术
        (1)重组DNA技术的原理和概念
    2.基因表达调控研究
    3.结构分子生物学
    4.与基因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5.合成生物学
五、分子生物学艺术主要创作主题研究
    1.对于生命本质与生命定义的探讨
        (1)人与自然关系探究
        (2)生物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风险
        (3)对未来新型融合生命的预想
    2.基于分子生物技术的美学创作
        (1)分子生物学的绘画与视觉艺术
        (2)分子生物学新媒介的美学应用
        (3)分子生物学新媒介的艺术隐喻
六、分子生物学艺术的伦理研究
    1.技术伦理学
    2.生物伦理
七、总结

(7)具有潜在艾滋病毒逆转录酶抑制活性的荧光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HIV-1病毒结构和传播机理
    1.3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
        1.3.1 核苷类逆转录酶作用机制
        1.3.2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发展现状
    1.4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
        1.4.1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作用机制
        1.4.2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发展现状
    1.5 卟啉化合物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1.5.1 卟啉化合物概述
        1.5.2 卟啉化合物对核酸,核酸小分子识别研究进展
    1.6 酞菁及其配合物概述以及研究进展
    1.7 多吡啶钌配合物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1.8 选题意义
第二章 具有高艾滋病毒逆转录酶抑制活性的荧光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2.1 金属卟啉配合物的合成设计
        2.1.2 金属卟啉配合物的合成路线
    2.2 多吡啶钌配合物的合成路线
    2.3 酞菁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路线
    2.4 小结
第三章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与核酸的作用研究
    3.1 过渡金属配合物与核酸作用的研究方法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配合物与核酸作用的紫外光谱研究
        3.3.2 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
        3.3.3 配合物与RNA的相互作用
        3.3.4 配合物与tRNA的相互作用
        3.3.5 配合物与poly(A)的相互作用
    3.4 小结
第四章 实验部分
    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2 实验操作与实验数据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致谢

(8)从酶动力学和分子模拟角度研究HSYA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HSYA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α-葡萄糖苷酶
    1. α-葡萄糖苷酶的理化性质
    2. α-葡萄糖苷酶的提取、纯化、活力检测
    3. α-葡萄糖苷酶的应用
    4. 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剂
    5. α-葡萄糖苷酶与疾病的关系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同源建模与分子模拟对接
    1. 生物信息学
    2. 同源建模
    3. 分子模拟对接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酶动力学研究HSYA对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
    1.实验试剂
    2.实验仪器
    3.试剂配制
    实验一: HSYA对α-葡萄糖苷酶活力的影响
    实验二: HSYA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可逆性研究
    实验三: HSYA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类型的研究
    讨论
第二章: HSYA对α-葡萄糖苷酶结构的作用研究
    1.实验试剂
    2.实验仪器
    3.试剂配制
    实验一: HSYA对α-葡萄糖苷酶三级结构的影响
    实验二: HSYA对α-葡萄糖苷酶疏水基团的影响
    讨论
第三章: 分子模拟对接研究HSYA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机制
    实验用软件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因编辑技术和细胞疗法在体外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因治疗的载体
    1.1 病毒载体
        1.1.1 腺相关病毒载体
        1.1.2 慢病毒载体
    1.2 非病毒载体
        1.2.1 纳米基因载体
        1.2.2 脂质纳米颗粒载体
2 基因治疗的方法及进展
    2.1 基因治疗
    2.2 基因编辑
        2.2.1 神经退行性疾病
        2.2.2 HutchinsonGilford早衰综合征
    2.3 细胞治疗
        2.3.1 CAR-T疗法
        2.3.2 干细胞疗法
    2.4 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相结合
        2.4.1 血液系统疾病
        2.4.2 遗传性视网膜病变
        2.4.3 杜氏肌营养不良
        2.4.4 肿瘤
        2.4.5 HIV
3 基因治疗的临床进展
4 基因治疗的发展与挑战

(10)适度干旱胁迫调控甘草次级代谢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甘草的资源现状
    2 甘草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3 甘草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
        3.1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模式
        3.2 干旱胁迫对甘草的影响
    4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4.1 转录组测序技术简介
        4.2 转录组测序在药用植物次级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适度干旱胁迫对甘草有效成分积累的调控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甘草栽培与干旱胁迫
        2.2 甘草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测定
    3 方法学考察
        3.1 线性关系
        3.2 精密度试验
        3.3 重现性试验
        3.4 稳定性试验
        3.5 加样回收试验
    4 结果
        4.1 干旱胁迫实验
        4.2 HPLC 色谱条件的建立与方法学考察
        4.3 甘草酸及甘草苷含量测定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干旱胁迫调控甘草有效成分积累的分子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2.1 甘草根总 RNA 的提取、片段化与 cDNA 合成和测序
        2.2 测序结果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测序数据产量
        3.2 Unigene 的功能注释
        3.3 Unigene 的 GO 分类
        3.4 Unigene 的代谢通路分析
        3.5 预测编码蛋白质
        3.6 Unigene 表达差异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干旱胁迫对甘草根中紫杉烯 5-α羟化酶和鲨烯合酶基因表达的调控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1.4 实验所用容器和耗材的处理
    2 方法
        2.1 甘草根总 RNA 提取
        2.2 RNA 的反转录及 PCR 扩增
        2.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4 退火温度及循环数分析
        2.5 cDNA 模板量的分析
        2.6 半定量 RT-PCR
    3 结果
        3.1 总 RNA 提取
        3.2 GuT5H、GuSQS PCR 退火温度的分析
        3.3 GuT5H、GuSQS PCR 循环数分析
        3.4 cDNA 模板量的分析
        3.5 GuT5H、GuSQS RT-PCR 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甘草紫杉烯 5-α羟化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序列来源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GuT5H cDNA 开放阅读框分析
        2.2 甘草 GuT5H 的理化性质分析
        2.3 甘草 GuT5H 的疏水性和跨膜结构域预测和分析
        2.4 甘草 GuT5H 的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
        2.5 甘草与其他植物 T5H 蛋白的多序列比对及进化树构建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与基金

四、艾滋病毒与分子生物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抗HIV-1蛋白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构建、表达与活性研究[D]. 李昌. 吉林大学, 2008(11)
  • [2]跨界基因沉默技术的改良及其在抑制HIV复制关键基因的应用初探[D]. 杨霄旭.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1)
  • [3]艾滋病毒与分子生物学[J]. 戚中田. 大自然探索, 1990(04)
  • [4]利用Red/ET重组构建针对艾滋病毒的跨界干扰菌株及RNA干扰初步探究[D]. 成叶青.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4)
  • [5]抗艾滋病毒中草药的快速筛选[D]. 马瑜. 河南师范大学, 2012(12)
  • [6]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新媒体艺术研究[J]. 高怡洁.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1(01)
  • [7]具有潜在艾滋病毒逆转录酶抑制活性的荧光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D]. 李妍. 云南大学, 2018(01)
  • [8]从酶动力学和分子模拟角度研究HSYA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D]. 徐莹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9]基因编辑技术和细胞疗法在体外基因治疗中的应用[J]. 杨鑫宇,王大勇,高旭.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11)
  • [10]适度干旱胁迫调控甘草次级代谢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 桑雪雨. 广东药学院, 2014(03)

标签:;  ;  ;  ;  ;  

艾滋病毒与分子生物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