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最新断层活动年代的热释光测量技术研究

确定最新断层活动年代的热释光测量技术研究

一、确定断裂最新活动年代的热释光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杨蓉[1](2021)在《钾长石热释光热年代学——一种约束岩石剥露历史的新方法》文中提出岩石中的自然热释光强度是辐射诱发的热释光生长与衰退共同作用的结果。热释光的衰退包括热衰退和异常衰退两部分,其中,热衰退与温度有关。在岩石从地下向地表剥露过程中,随温度的降低热衰退减小,从而使岩石中的自然热释光强度增强,利用此现象可从热释光中得到岩石的冷却历史。钾长石热释光的封闭温度为40℃~80℃,低于其他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的封闭温度,因此钾长石热释光热年代学方法能约束浅地表的剥露。同时,由于该方法具有更短的时间尺度和更高的精度,可精确描述剥露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因此可更好地揭示构造、侵蚀、气候三者间的关系,尤其是揭示第四纪以来这三者间的关系。最后,介绍了钾长石热释光热年代学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以北中的应用,证实100 ka以来东构造结以北存在快速剥露,其可能是构造结向北扩张的结果。

董跃龙[2](2021)在《海口石山火山群典型熔岩隧道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中分布着40余座火山,至今发现了30余条熔岩隧道,熔岩隧道群整体规模大、数量多,火山地质遗迹丰富,是研究熔岩隧道成因、发掘熔岩隧道旅游价值的理想地点。本文以石山火山群为研究区,通过现场调查,专项测量对海口石山火山群地质公园主景区内出露的几条典型熔岩隧道进行了研究,包括七十二洞熔岩隧道、仙人洞熔岩隧道、乳花洞熔岩隧道和火龙洞熔岩隧道。深入熔岩隧道内部,发现了大量包括熔岩钟乳石、熔岩石笋等在内的微地貌景观,分析了其形成原因与结构特点。我们通过古地磁、K-Ar法、热释光以及地貌特征、地层接触关系等年代学资料,将琼北地区出露在地表的新生代火山岩期次进行了重新的梳理,火山岩特性进行了重新的归纳总结,从早到晚分为6期,分别为蓬莱期(中新世)、金牛岭期(上新世)、多文岭期(早更新世)、东英期(中更新世)、道堂期(晚更新世)、雷虎岭期(全新世),其中雷虎岭期又可细分为雷虎岭亚期、昌道亚期和马鞍岭亚期。根据熔岩流的分布范围、展布形态、火山岩期次及特征与熔岩隧道的所处位置、延展形态、内部结构、火山岩特征相对比,我们认为乳花洞、火龙洞形成于马鞍岭亚期晚期,仙人洞、七十二洞形成于马鞍岭亚期前中期,根据测年数据分析我们判断几条熔岩隧道都应该形成于距今8-10ka的第四纪全新世马鞍岭期。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分析了熔岩隧道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形成机制主要受控于地形地貌条件、火山岩类型和侵蚀作用。通过熔岩流特征、隧道形态、结构特点等对比和综合分析得出:仙人洞、乳花洞和火龙洞形成模式与平稳流限制性地形模式相符合,七十二洞与平稳流非限制性地形模式相符合。其它关于隧道内的特殊结构特征,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释说明。在国内,与镜泊湖、五大连池等发现的熔岩隧道相比具有明显的特征优势,同时相比于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瑟斯顿熔岩隧道、韩国济州岛熔岩隧道、冰岛火山熔岩隧道等世界上着名的熔岩隧道,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熔岩隧道也具有其世界级的旅游价值和科研价值。

刘兴旺,袁道阳,何文贵,邵延秀,张波[3](2021)在《河西走廊西端酒西盆地古地震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酒西盆地位于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端,是一个被活动断裂围限的新生代压陷性盆地,盆地周缘及内部发育多条活动断裂。通过对前人古地震资料的总结分析和野外补充调查,发现酒西盆地断裂古地震大多符合特征地震模式,复发周期约为3~5 ka,根据经验公式推断,每次地震的震级约为6.8~7.2级。从区域古地震角度看,酒西盆地地震的发生具有丛集的特征。全新世以来存在3个丛集期,分别为10~8 ka、 5.5~3.5 ka、2 ka以来,每个丛集期的长度约为2 ka。从复发特征和离逝时间上看,盆地内部的阴洼山断裂和白杨河断裂接近复发周期,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

娄汉生[4](2020)在《氡及子体测量与异常解释 ——以鄂尔多斯盆地铀矿找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砂岩型铀矿产能盆地,目前已发现皂火壕、东胜、纳岭沟、大营、瓷窑堡、毛盖图和双龙等铀矿床,已探明的铀资源储量居全国产铀盆地之首。通过全国铀资源潜力评价研究,该盆地潜在铀储量巨大,是今后铀矿勘查突破的首选区之一。由于盆地内砂岩型铀矿为隐伏性矿床,深部铀矿成矿空间存在预测难的问题,开展深部铀资源探测技术研究,建立砂岩型铀矿空间定位模式和物探勘查技术方法体系迫在眉睫。氡及其子体测量是一种直接寻找隐伏铀矿的放射性勘查方法,它分为瞬时测量和累积测量。瞬时测量包括氡的常规方法测量(简称常规法测氡)和氡的210Po测量(简称Ra A法测氡)。累积测量有α径迹蚀刻法测氡(简称径迹法测氡)、活性炭吸附法测氡(简称活性炭法测氡)和其它方法,如ARD-7伽玛全谱分析测量、高纯锗双子体测量等。本文以氡及其子体在地层的迁移理论-地球化学晕综合模式为基础,系统研究了土壤氡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同时对氡气在地层中的迁移方程以及典型正演模型进行了分析。氡的长期观测表明土壤氡的日变化不明显,不需做日变校正。通过模型分析氡气放射性场的分布特征,沿走向有一定规模的单峰异常一般反映导气通道—断裂构造的特征;具有一定异常强度及规模的相对平缓连续异常带一般反映深部铀矿化特征;具有一定规模的平缓低异常区一般反映岩性分布区。同时,选择在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和彬县地区,地质成矿条件好、松散覆盖层分布的远景区开展野外工作,系统研究了氡及其子体—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210Po测量、218Po测量、径迹测量、ARD-7伽玛全谱分析测量、活性炭累积测量、高纯锗双子体测量等一系列氡及其子体测量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及异常解释方法。应用结果表明:土壤天然热释光强度、径迹测量、土壤氡浓度、210Po计数率、ARD-7伽玛全谱分析测量、活性炭累积测量、高纯锗双子体测量效果较好,在平面上异常特征表现为梯度变化小、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对连续的偏高值异常区一般反映成矿有利地部位,而梯度变化大、狭窄绝对高值带状异常区一般反映导气通道(断裂等),在剖面上异常特征表现为“两高夹一低”的相对高值异常平稳区段反映为铀矿成矿的有利部位。在解释异常过程中,考虑异常值随地表土壤层的储气条件有所差别,矿化体上覆岩性的孔隙度、微细结构的发育程度、矿化体埋深对异常值和曲线的形态均有影响等,同时考虑其他放射性核素的影响,如土壤样品核素分析发现东胜地区钍射气的影响较大,使得部分测点并不满足这一规律,所以,在实际异常解释时应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确定矿致异常。综述,在北方盆地寻找隐伏的砂岩型铀矿,适合开展的氡及其子体测量技术方法有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210Po测量、径迹测量、活性炭累积测量、高纯锗双子体测量等累积方法。特别是上述探测方法的组合开展和综合解释才能较准确的确定铀成矿的有利部位。

丁晓庆[5](2020)在《大渡河龚嘴水电站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大渡河龚嘴水电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批的水力发电工程之一。工程于1966年3月开工,1978年建成投产。2002年起计划进行机组增容技术改造,总容量增至770MW。我国第一个五年经济规划期间已明确规定,在地震区有重要工程都需进行抗震设防。1977年版《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正式发布实施时,本项目已基本建成,龚嘴水电站在地震资料十分缺乏的条件下采用的基本地震烈度进行抗震设防,与当前国家抗震标准有较大差异,不能满足工程抗震安全评价的要求。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地震局和发改委等部门相继发文,要求加强水电工程抗震设计工作。为了确保龚嘴水电站抗震安全,满足机组增容技术改造的要求,需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在充分收集我国地震安全性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水电站区域地震构造环境、近场及场区活动构造的分析评价,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方法分析了工程场地各概率下的地震动参数,并提出各概率人工合成的基岩加速度时程,满足水工建筑抗震设计动力法分析和静力法分析的需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收集区域范围内有历史地震记载以来的强震和弱震资料,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区域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划分了地震区(带)。研究区域地震地质背景,对区域地震构造环境进行评价,阐明强震发生的主要构造条件,探讨区域的主要断裂带特征及其活动性。对近场的地震活动性和新构造运动特征进行研究,详细探讨近场区内的断裂活动特征,特别对会给工程场地带来直接影响的断裂进行了重点研究。(2)在区域和近场地震构造环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确定了相应的地震活动性参数。采用转换的方法得到了场地的地震动衰减关系。通过计算地震带对每个场点地震危险性的贡献情况,计算出场点的地震危险性指数。(3)通过分析工程场地地理位置与地质构造特点,确定了此工程场地的地震动设计相关参数,主要包括地震场地基岩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和时程等指标。

李维东[6](2020)在《黄河上游晚新生代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与河流演化》文中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无论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起着至为关键的战略作用。黄河源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流汇入太平洋,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超大型水系,其形成演化是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关乎人类的缘起、发展和未来,长期备受地质学家重视。本文选取黄河上游作为主要研究区域,综合运用构造地貌学、沉积学及地质年代学等多种学科手段,探讨晚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及黄河发育。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详细追索黄河上游典型河段古河道遗迹(阶地、古砾石层),利用地质年代学手段进行地层定年,建立其时空格架;(2)在关键层位系统采集物源(U-Pb、重矿物)样品,获取物源特征;(3)系统收集前人发表的黄河不同区段、不同时代的沉积物物源数据,将其与本文获取的数据进行对比,进而探讨黄河上游晚新生代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与河流演化过程。主要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1)通过U-Pb锆石年龄谱的对比分析,显示河套盆地段黄河T9阶地基座沉积物、中宁段干河沟组砂砾层及龙羊峡段古黄河曲乃亥组砂砾层的年龄谱具有相似的特征,为分析黄河早期演化提供了证据。(2)黄河河套段T9阶地埋藏的古黄河沉积物、中宁段干河沟组砂砾层的重矿物组合主要以角闪石和绿帘石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锆石、磷灰石、金红石、电气石、榍石等,与黄河上游现代沉积物、兰州段典型阶地沉积物和古老砾石层以及银川盆地古老砾石层的重矿物组合具有相似性。(3)综合河流阶地与古黄河沉积物的野外观测、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重矿物组合等资料,认为黄河上游至少在上新世早期已初步形成,其位置和规模接近现代黄河流域。

杨均能[7](2020)在《若干古代建筑材料的热释光及14C测年研究》文中指出古代建筑材料是—个统称,形式往往是多变的,它包括—些粘土烧制的陶瓷、砖瓦,木制的梁、柱,灰砂类建材、人工烧制的白灰面材料……目前国内外关于古代建筑材料的测年研究相对薄弱,很多问题还没有细致的研究,测年体系尚不完善。古建筑材料研究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能走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之路。必须凭借传统考古形态学、年代学的方法与经验相结合,并且利用多种现代测年技术验证,以及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来参照对应,才能重建古建筑事件历史。本研究初步将古代建筑材料作为主要的对象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材料的年代测试。热释光技术可用来测试大多数粘土烧制的考古材料和地质材料,这其中涵盖了大部分取土以火烧制的古代建筑材料,如陶瓷、砖块、瓦片、红烧土,和被火烧过的石块和石笋方解石、与地质有关的火山岩浆等等。热释光的实验方法和应用技术在最近几十年内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使得热释光测试的年代范围延伸到14C方法不能胜任的旧石器时代早期。14C测试经常被用于木制建材和白灰面材料的测年。白灰面最早被发现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建筑遗址中,它是—种石灰质面层,主要被用于居住面和墙壁的粉饰。白灰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人工烧制石灰的过程是把石灰石(CaCO3)烧成CaO,使用时用水混合成Ca(OH)2,铺在地面或粉刷在墙壁上以后很快吸收空气中的CO2,仍然形成CaCO3。由于它在干燥过程中完全从空气中吸收了CO2,因此用14C技术能较为准确地测出白灰面的年代。本课题对古建筑材料热释光测年方法的研究,包括古剂量和年剂量率的测试试验、样品中石英的提纯处理和对其热释光响应曲线特征进行研究等,从而为古代建筑材料测年提供理论方面的依据和测年技术方法上的支持;对古建筑材料14C测年方法的研究,包括碳-14技术的仪器操作、制样方法、样品预处理、测量计算、年代校正等问题,建立合理的样品14C测年流程和步骤,为解决古代建筑材料的高精度测年,提供较高的准确性。通过搜寻国内外古代建筑材料的研究实例,初步了解了古建筑材料的研究方法和现代分析技术,对已有的广州大佛寺的白灰面残块、广州横枝岗出土古墓砖以及江西省樟树市筑卫城遗址的红陶片、青陶片这几种古建筑材料分别进行14C和热释光测试,分析年代结果范围,结合同地同代考古资料,重建古建筑事件历史。

张路,谢新生,郭慧[8](2020)在《磁县—大名断裂带西段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性研究》文中提出1830年河北磁县M7■地震发生于磁县—大名断裂带西段,该断裂地震破裂和活动性的研究受到地震研究者关注。前人研究着眼于1830年磁县大地震的地表破裂,本文的研究重点是磁县—大名断裂带西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断层活动性。应用卫片、航片解译和野外地震地质调查等方法开展研究,重要地点进行探槽开挖或野外地质剖面剥落以及采样测年,确定了断层各段落破裂事件的发生年代。该断裂西段分为3个断层段落:F2为磁县—峰峰段落, F3为东田井村—陶泉乡段落, F4为韩家沟村—甘泉村段落。F2断层段大部分隐伏,为早中更新世断层。F3断层段东端在东田井村南断错距今22 ka地层,为晚更新世活动断层; F3断层段在鼓山南山村一带为全新世断层,从张家楼村到陶泉乡为推测全新世活动断层。F4断层段为全新世断层。F4断层段全部位于基岩山区,可见多处基岩断面、地震沟槽及断层眉脊等断层破裂;一些破裂面发育地衣——丽石黄衣[Xanthoria elegans(Link.) Th. Fr.],使用地衣测年方法确定这些破裂面为1830年磁县大地震地表地震遗迹。磁县—大名断裂带终止于F4西端。综合分析断裂带各个分段的破裂事件,得到磁县—大名断裂带西段活动事件时空分布,估计磁县—大名断裂带西段的晚更新世地震复发周期在6000年左右。

马骏[9](2020)在《折多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内部一条呈弧形展布的高活动速率的大型走滑活动断裂,构成了川滇活动地块东北边界。鲜水河断裂带具备发生高震级地震的构造背景和高地震风险。鲜水河断裂带总体走向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结构较为单一,多为单支断裂,但北西向的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由三条分支断裂组成,自北向南分别为雅拉河断裂、色拉哈断裂和折多塘断裂,三条断裂全新世以来均有明显的活动。雅拉河断裂北段、色拉哈断裂中段和折多塘断裂南段分别发生过1700年>61/2级地震、1725年7级地震和1955年7.5级地震。比例尺1:50000的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地质图(1995)及现有相关研究结果认为,折多塘断裂全新世活动段南起折多塘村附近,向北至康定机场附近,全长约30km,该段也是1955年7.5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位置,而康定机场以北的西北段没有晚第四纪活动的报道。折多塘断裂较大范围处于无人机禁(限)飞区,本文通过高精度卫星影像以及DEM数据对全段进行断层地貌分析和位错测量。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调查、无人机测量技术,本文勾画了折多塘断裂全段的几何展布;揭示了断裂地质地貌断错特征,针对西北段活动性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通过分析固定步长的累积位错概率密度图,来识别折多塘断裂单次地震事件的位移与多次地震事件的累积位移;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本文对折多塘断裂的研究结果,对折多塘断裂的潜在地震震级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其地震危险性。本次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和结论:(1)通过影像解译,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确定了折多塘断裂全段的几何展布,并发现折多塘断裂西北段全新世活动的新证据。经实地调查与探槽开挖等工作核实,该活动段东南起于康定机场北侧,向北西延伸到多日阿嘎莫村,呈北西向展布,北西端邻近色拉哈断裂北段。本次研究结果认为折多塘断裂全新世活动范围较前人研究成果向西北延伸了16km。(2)针对折多塘断裂全段,利用卫星影像和DEM数据进行断错地貌的识别和水平、垂直位错测量与分析。水平位错量的固定步长累积位错概率密度分布揭示了折多塘断裂东南段最新一次事件的同震位错量沿断裂走向发生变化,形态呈不对称钟状,最大同震位错量为7.5m,然后向两侧递减,向北位错量递减至最小2-3m,向南递减至5.5m。折多塘断裂西北段位错量分布较为集中,平均同震位错量约为3m。折多塘断裂东南段第2次、3次、4次地震事件的累积位错量与断裂东南段最新一次地震事件的同震位错量在较大范围内呈倍数关系,而且表现出相似的滑动分布,指示断裂东南段滑动遵循特征滑动行为。垂直位错量的固定步长累积位错概率密度分布揭示了折多塘断裂西北段最新一次事件的平均垂向同震位错量约为0.6m。折多塘断裂东南段最新一次地震事件的平均同震位错量约为2.7m,折多塘断裂东南段第2次、3次地震事件的累积位错量均与东南段最新一次地震事件的同震位错量呈倍数关系。(3)对于折多塘断裂水平方向活动方式,多个地貌证据均可证明其为左旋。折多塘断裂的垂向活动方式,通过高程剖面分析发现,康定机场-折多山口此区域断裂北东盘为上升盘。沿折多塘断裂展布方向,其垂向活动方式发生变化。西北段多日阿嘎莫二村北处北东盘为上升盘,木雅祖庆学校北处南西盘为上升盘,所以多日阿嘎莫二村北-木雅祖庆学校北之间存在一个小型枢纽点,使得折多塘断裂活动方式发生变化。折多塘断裂东南段的北东盘均为上升盘,南西盘均为下降盘。所以木雅祖庆学校北-康定机场之间存在一个枢纽点。康定机场-折多山口段折多塘断裂切过坡向南西的山坡,以正断层形式存在,折多山口-二台子道班、二台子道班-折多塘村段切过坡向北东的山坡,以逆断层形式存在。(4)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析了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的滑动速率的空间变化。总体来说,鲜水河断裂从北西至南东,经过康定段后,滑动速率显示出降低的趋势。通过对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地震活动深度分布的分析,发现此区域的三个分支断裂:雅拉河断裂、色拉哈断裂和折多塘断裂,在深度为15km处观察到花状结构,这三条分支断裂在该深度以下汇聚成一个单一的断层。通过经验公式求得均值,对折多塘断裂的西北段和东南段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进行初步估算,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估值的合理性和两段的最终取值,得到西北段潜在地震最大震级为7.4级,东南段潜在地震最大震级为7.6级。最终进行折多塘断裂地震危险性分析,综合探槽和冲沟剖面揭露的事件年代,折多塘断裂西北段最新一次地震事件的年代介于5821-3148 yr BP,最新一次地震离逝时间较长,且该段通过震级-水平位错量经验公式估算其最大潜在地震为7.4级,所以未来有大地震复发风险。折多塘断裂东南段平均地震复发间隔为752±137yr,东南段上一次强震为1955年7.5级地震,离逝时间仅65yr。故未来百年内不存在7.5级以上大地震复发的危险。

周春晖[10](2020)在《川南沐川-马边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沐川—马边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青藏高原东南部,受青藏高原挤压的影响,区内新构造运动较为活跃,在阶地发育、夷平面发育、水系变迁、地貌及地震活动方面均有表现,反映了研究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及其规律。对本地区进行新构造运动特征的研究对四川盆地的稳定性及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幕式抬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新构造运动地壳的抬升情况反映在研究区内夷平面和河流阶地的发育中。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断裂系统向四川盆地内部发展的前缘,基于野外实地考察与室内信息相结合的方式,宏观上对研究区地质地貌特征及变化、地层及岩石、区内构造几何形态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微观上借助扫描电镜对断层、阶地进行石英颗粒的形貌学研究。查明研究区内发育有多级夷平面,其中保留较好的夷平面主要有3级,形成时代为更新世,呈阶梯状成层叠现。研究区不同流域的阶地所发育的级数不一,其中马边河河段阶地最为典型,发育有完整的4级阶地。除Ⅰ级阶地为堆积阶地外,其余均为基座阶地。各级阶地河拔分别为10米、37米、50米、79米,形成时间分别为1.0±0.1万年前的全新世、10.0±1.2万年前的晚更新世、15.0±1.5万年前的中更新世、80.0±6.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由阶地的年代和高程分析得出在不同时期研究区的地表抬升速率。其抬升速率分别为0.0431mm/a、0.26mm/a、3mm/a、10.0mm/a,地壳隆升不断加剧。运用阶地的砾石统计方法,发现研究区内的马边河因差异化隆升曾导致河流改道。中更新世时期古马边河的流向为北西西流向南东东,推测古马边最终注入研究区东南方向的古金沙江。中更新世时期至全新世时期,因构造作用古马边河流向由向南东东改为向北,现流向最终向北汇入岷江流域。研究区内的断层以南北向和北西向为主,为规模不大的浅表脆性断层。通过石英颗粒表面刻蚀微形貌对研究区新近纪以来主要断裂的活动期次进行研究,并结合石英颗粒表面应力微断口对断层的活动方式进行探讨。认为新构造运动时期,研究区内主要断层有两个集中活动期:第一期在上新世时期,区域上研究区内主要断层均有过剧烈活动,第二期在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区域上断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弱活动。对研究区内主要断裂最近时期的运动方式进行分析,认为利店断裂在中更新世开始至全新世期间,利店断层先经历了蠕滑运动,后经历了粘滑运动。玛瑙断裂与中都断裂在晚更新世开始至全新世期间,运动的方式有粘滑运动与蠕滑运动。

二、确定断裂最新活动年代的热释光测量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确定断裂最新活动年代的热释光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钾长石热释光热年代学——一种约束岩石剥露历史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钾长石热释光
    1.1 释光原理
    1.2 钾长石热释光电子陷阱活化能连续分布
    1.3 钾长石热释光热年代学的“封闭温度”
2 钾长石热释光热年代学反演剥露历史
    2.1 钾长石热释光热年代学的动力学模型与参数
        2.1.1 一般动力学模型
        2.1.2 热释光信号生长参数(D?,D0,a)的约束
        2.1.3 热衰退参数(E,s,b)的约束
        2.1.4 异常衰退参数(ρ′)的约束
    2.2 通过钾长石热释光模拟岩石的剥露历史
        2.2.1 确认样品中是否存在热衰退
        2.2.2 利用钾长石热释光模拟岩石剥露历史
3 钾长石热释光热年代学实验流程
    3.1 样品前处理
    3.2 测量环境剂量率D?
    3.3 热释光信号测量
        3.3.1 测量热释光信号生长及自然热释光水平,约束热释光生长的动力学参数
        3.3.2 测量热释光热衰退
        3.3.3 测量热释光异常衰退
    3.4 剥露历史反演
4 应用实例
5 钾长石热释光热年代学方法的优势与问题
6 展望

(2)海口石山火山群典型熔岩隧道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火山熔岩隧道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火山熔岩隧道研究进展
        1.1.2 调查方法概论
        1.1.3 研究区现状
    1.2 选题意义与选题依据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问题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2.1 石山火山群交通位置
    2.2 石山火山群自然地理概况
    2.3 石山火山群地质概况
第三章 火山熔岩隧道地貌及其分布
    3.1 典型火山熔岩隧道地貌特征及分布
        3.1.1 仙人洞熔岩隧道
        3.1.2 七十二洞熔岩隧道
        3.1.3 火龙洞熔岩隧道
        3.1.4 乳花洞熔岩隧道
    3.2 熔岩隧道内微地貌景观与成因
        3.2.1 凹槽和划痕
        3.2.2 天窗和天生桥
        3.2.3 熔岩石笋
        3.2.4 岩阶和管中管
        3.2.5 熔岩钟乳石
        3.2.6 逃气孔
        3.2.7 洞顶内衬同心层
        3.2.8 纵向和横向裂缝
        3.2.9 次生沉积矿物
    3.3 熔岩隧道内动植物
        3.3.1 隧道内特殊景观“冰晶”
        3.3.2 动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熔岩隧道火山年代学
    4.1 火山岩年龄测定概述
    4.2 火山岩活动期次与特征
        4.2.1 中新世蓬莱期火山岩
        4.2.2 上新世金牛岭期火山岩
        4.2.3 早更新世多文岭期火山岩
        4.2.4 中更新世东英期火山岩
        4.2.5 晚更新世道堂期火山岩
        4.2.6 全新世雷虎岭期火山岩
    4.3 火山喷发方式
    4.4 典型熔岩隧道的形成时代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熔岩隧道成因机制
    5.1 熔岩隧道经典形成模式
        5.1.1 平稳流限制性地形模式
        5.1.2 非平稳流限制性地形模式
        5.1.3 平稳流非限制性地形模式
    5.2 熔岩隧道影响因素
        5.2.1 地形、地貌
        5.2.2 火山岩类型
        5.2.3 机械侵蚀和热侵蚀作用
    5.3 石山火山群典型熔岩隧道成因机制
        5.3.1 七十二洞熔岩隧道
        5.3.2 仙人洞熔岩隧道
        5.3.3 火龙洞、乳花洞熔岩隧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内外熔岩隧道对比与评价
    6.1 国内典型熔岩隧道比较
    6.2 国外典型熔岩隧道比较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结论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3)河西走廊西端酒西盆地古地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1.1 构造背景
    1.2 酒西盆地古地震特征
        (1) 旱峡—大黄沟断裂
        (2) 玉门—北大河断裂
        (3) 白杨河断裂
        (4) 新民堡南断裂
        (5) 嘉峪关断裂
        (6) 文殊山断裂
        (7) 阿尔金—宽滩山断裂
        (8) 黑山断裂
2 新民堡断裂及阴洼山断裂古地震特征
    2.1 新民堡断裂
    2.2 阴洼山断裂
3 酒西盆地古地震复发特征
    3.1 单条断裂古地震活动特征
    3.2 区域古地震活动特征
4 结论

(4)氡及子体测量与异常解释 ——以鄂尔多斯盆地铀矿找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必要性
    1.2 发展现状
    1.3 选题与设计
    1.4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1.5 论文构思
2 氡及子体测量找矿理论基础
    2.1 氡及子体的迁移机制
    2.2 氡及子体测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2.2.1 日变研究
        2.2.2 年变研究
        2.2.3 地质环境因素下的影响研究
    2.3 氡及子体测量正演模型的建立及典型模型的地质意义
        2.3.1 氡及子体测量正演理论模型及基本算法
        2.3.2 氡及子体测量典型模型特征及地质意义
3 氡及子体测量方法原理
    3.1 闪烁测氡法原理
    3.2 土壤天然热释光法原理
    3.3 径迹测氡法原理
    3.4 ~(210)Po法原理
    3.5 ~(218)Po法原理
    3.6 土壤样品核素分析原理
    3.7 活性炭累积氡及子体测量原理
4 研究区地质概况
    4.1 地层
        4.1.1 上三叠统:延长组(T_3y)
        4.1.2 下侏罗统:富县组(J_1f)
        4.1.3 中侏罗统延安组(J_2y)
        4.1.4 中侏罗统:直罗组(J_2z)
        4.1.5 上侏罗统安定组(J_3a)
        4.1.6 下白垩统(K_1)
        4.1.7 第三系:上新统(N_2)
    4.2 构造特征
    4.3 铀矿化特征
        4.3.1 地表矿化特征
        4.3.2 钻孔中矿化特征
5 氡及子体测量结果分析
    5.1 闪烁测氡法测量结果分析
    5.2 土壤热释光测量测量结果分析
    5.3 ~(210)Po法测量结果分析
    5.4 径迹测量结果分析
    5.5 γ能谱测量结果分析
    5.6 活性炭累积氡及子体测量结果分析
    5.7 高纯锗识别双子体法测量结果分析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简介
    2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5)大渡河龚嘴水电站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大渡河龚嘴水电站工程近场及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
    2.1 区域地震特征
        2.1.1 区域地震活动环境特征
        2.1.2 区域地震的构造环境
        2.1.3 区域强震的发生条件
        2.1.4 区域中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
        2.1.5 区域主要发震构造评价
    2.2 近场地震活动性
        2.2.1 近场地震资料概况
        2.2.2 近场地震活动特征
    2.3 近场新构造运动特征
        2.3.1 地形地貌特征
        2.3.2 河流阶地特征
    2.4 近场主要断裂带特征与活动性
        2.4.1 龙泉山断裂
        2.4.2 老黄坡断裂
        2.4.3 二峨山断裂
        2.4.4 沙湾断裂
        2.4.5 灌凹顶断裂
        2.4.6 牛皮槽断裂
        2.4.7 平等断裂
        2.4.8 峨边-烟峰断裂
        2.4.9 峨眉山北麓弧型断裂带
        2.4.10 峨边—金阳断裂
        2.4.11 宜坪-美姑断裂
        2.4.12 利店断裂
        2.4.13 滥田湾断裂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3.1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概述
    3.2 潜在震源区的划分
        3.2.1 划分原则
        3.2.2 潜在震源区的方向和范围
        3.2.3 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
        3.2.4 潜在震源区的划分结果
    3.3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3.3.1 地震带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3.3.2 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3.4 地震动衰减关系
        3.4.1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3.4.2 基岩水平加速度衰减关系
    3.5 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4.1 场地工程地震条件概述
        4.1.1 地形地貌
        4.1.2 地层岩性
        4.1.3 地质构造
        4.1.4 水文地质
        4.1.5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4.2 基岩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4.2.1 坝址基岩场地设计地震反应谱的确定
        4.2.2 厂址基岩场地设计地震反应谱的确定
        4.2.3 基岩场地设计地震动时程的合成原理
        4.2.4 基岩场地设计地震动时程的合成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黄河上游晚新生代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与河流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黄河形成发育的研究历史
        1.2.2 黄河不同河段主要研究概况
        1.2.3 黄河形成的几种观点及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步骤
    1.4 论文实际工作量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自然地理与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势
        2.1.2 气候
        2.1.3 水文
        2.1.4 植被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实验样品
    3.1 研究理论
        3.1.1 物源分析
        3.1.2 电子自选共振(ESR)定年
    3.2 测试方法
        3.2.1 碎屑锆石U-Pb年龄
        3.2.2 重矿物分析
        3.2.3 电子自旋共振(ESR)
    3.3 实验样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河上游晚新生代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4.1 青海龙羊峡段古黄河河道的发现及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4.1.1 区域地貌-地质背景
        4.1.2 古黄河河道的发现
    4.2 宁夏中宁段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4.2.1 区域地貌-地质背景
        4.2.2 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4.3 内蒙古河套盆地段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4.3.1 区域地貌-地质背景
        4.3.2 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青海龙羊峡段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
        5.1.1 古黄河砾石层及相关地层的形成时代
        5.1.2 古黄河砾石层有关物源的讨论
    5.2 宁夏中宁段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
        5.2.1 干河沟组的形成时代
        5.2.2 宁夏中宁段干河沟组的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
    5.3 内蒙古河套盆地段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
        5.3.1 采样阶地的形成时代
        5.3.2 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的探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黄河及其他主要水系形成演化的启示
    6.1 对黄河形成演化的启示
    6.2 与长江形成发育有关研究的相互启发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本文样品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
    附表2 河套盆地段黄河T3阶地和T9阶地砾石层古流向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7)若干古代建筑材料的热释光及14C测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3.2 研究的独创性
第二章 古代建筑材料测年技术的综述研究
    2.1 考古文物常用现代测年技术简介
    2.2 热释光测年的发展简史及研究现状
        2.2.1 热释光年代学的概念与测年原理
        2.2.2 热释光测年优点及方法选择
        2.2.3 热释光测年的研究现状
        2.2.4 热释光测年的主要问题
    2.3 碳14断代技术的发展简史及研究现状
        2.3.1 放射性碳的概念与测年原理
        2.3.2 放射性碳测年的发展简史
        2.3.3 ~(14)C断代技术的研究现状
        2.3.4 放射性碳年龄的影响因素和校正方法
    2.4 其他侧年断代技术
        2.4.1 电子自旋共振
        2.4.2 古地磁法
        2.4.3 裂变径迹
        2.4.4 铀系不平衡法
        2.4.5 K-Ar法
第三章 广州横枝岗出土古墓砖的热释光测年研究
    3.1 古代砖的发展历史
    3.2 样品的地理位置
    3.3 实验方法及分析
        3.3.1 试验样品
        3.3.2 高温细颗粒法测定样品热释光古剂量
        3.3.3 前剂量饱和指数法测定样品热释光古剂量
        3.3.4 年剂量测定
    3.4 年代测定结果
    3.5 讨论
    3.6 结论
第四章 江西省樟树市筑卫城遗址出土古陶器样品的热释光特性研究
    4.1 遗址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地质地貌
        4.1.3 气候特征
    4.2 实验
        4.2.1 样品采集
        4.2.2 实验方法及分析
    4.3 古剂量测试
        4.3.1 古剂量测试方法步骤
        4.3.2 加剂量法求等效剂量
        4.3.3 筑卫城遗址红陶片、青陶片古剂量测试
    4.4 古陶片的年代测定方法与结果分析
        4.4.1 测量仪器与方法
        4.4.2 年剂量测量结果
        4.4.3 热释光年代测定结果
    4.5 讨论
    4.6 结论
第五章 广州大佛寺工地人工烧制石灰的碳14测试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试验样品
        5.2.2 无机碳前处理步骤
        5.2.3 石墨合成方法
    5.3 石墨靶的制备
    5.4 本实验室实验条件和技术参数
        5.4.1 现代碳标准
        5.4.2 本底
        5.4.3 石墨合成反应管Fe、TiH2、Zn和C量配置
    5.5 实验室样品测试前后示意图
    5.6 样品的测试分析曲线图
    5.7 样品的测试数据及结果
    5.8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磁县—大名断裂带西段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磁县—大名断裂带的分段与野外地震地质调查
    1.1 大名—临漳段(F1)
    1.2 磁县—峰峰段(F2)
    1.3 东田井村—陶泉乡段(F3)
        (1) 东田井村段(F3-1)和西固义乡段(F3-2)
        (2) 石桥村段(F3-3)
        (3) 南山村段(F3-4)
        (4) 张家楼村—陶泉乡段(F3-5)
    1.4 韩家沟村—甘泉村段(F4)
2 讨论
    2.1 磁县—大名断裂带西段晚更新世断层活动的时空分布与复发间隔
    2.2 1830年磁县大地震的震级、 震中和破裂尺度
    2.3 断裂西端终止于甘泉村附近, 不再向西扩展
    2.4 韩家沟村—甘泉村段(F4)的次生破裂成因
    2.5 磁县—大名断裂带西段断裂活动迁移规律
3 结论

(9)折多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目标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标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地震地质概述
    2.1 地质构造背景
        2.1.1 鲜水河断裂带构造背景
        2.1.2 鲜水河断裂康定段地质概况
    2.2 折多塘断裂展布及其活动性
        2.2.1 断裂展布
        2.2.2 断裂活动性
    2.3 地震活动
第3章 折多塘断裂西北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3.1 地貌与第四系
        3.1.1 冲、洪积扇状地貌
        3.1.2 主要断错地貌
    3.2 断裂活动的地质地貌表现
        3.2.1 多日阿嘎莫二村北(Site1)
        3.2.2 木雅祖庆学校北(Site2)
        3.2.3 多日阿嘎莫一村南(Site3)
        3.2.4 通里隆巴(Site4)
    3.3 全新世以来的断错事件
        3.3.1 探槽剖面
        3.3.2 沟壁开挖剖面
        3.3.3 事件定年
第4章 折多塘断裂断错位移分布与滑动行为
    4.1 数据处理与方法概述
        4.1.1 数据获取
        4.1.2 数据处理
        4.1.3 水平位错标志测量方法
        4.1.4 垂直位错标志测量方法
    4.2 位错标志识别与测量
        4.2.1 水平位错标志识别与测量
        4.2.2 垂直位错标志识别与测量
    4.3 水平位错与分布
        4.3.1 位错分布与累积位错概率密度(COPD)分析
        4.3.2 数据对比
        4.3.3 最新一次事件的滑动分布
        4.3.4 断层滑动行为
        4.3.5 分步长与位错统计的对比分析
    4.4 垂直位错与分布
        4.4.1 位错分布与累积位错概率密度(COPD)分析
        4.4.2 数据对比
        4.4.3 最新一次事件的滑动分布
        4.4.4 分步长与位错统计的对比分析
    4.5 讨论
        4.5.1 水平位错量小结
        4.5.2 垂直位错量小结
        4.5.3 折多塘断裂活动方式
        4.5.4 折多塘断裂地震破裂特征
第5章 折多塘断裂的地震危险性
    5.1 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滑动速率的分配
    5.2 折多塘断裂西北段与相邻断裂的构造关系分析
        5.2.1 西北段与东南段构造关系
        5.2.2 西北段与色拉哈断裂北段构造关系
    5.3 折多塘断裂潜在地震震级评估及危险性
        5.3.1 断层潜在地震最大震级
        5.3.2 地震危险性分析
第6章 初步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6.1 初步认识
    6.2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 沿折多塘断裂水平位移测量数据表
附录2 沿折多塘断裂垂向位移测量数据表
附录3 古地震事件年龄限定的OxCal代码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川南沐川-马边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3.1 地理位置
        1.3.2 自然地理概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工作量情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概况
        2.2.1 二叠系
        2.2.2 三叠系
        2.2.3 侏罗系
        2.2.4 白垩系
        2.2.5 第四系
    2.3 地质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层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第3章 新构造活动的表现
    3.1 河流阶地
        3.1.1 阶地的基本特征
        3.1.2 砾石统计方法及分析结果
    3.2 夷平面特征
    3.3 深切河曲
    3.4 活动断裂
    3.5 地震活动
第4章 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及成因探讨
    4.1 断层活动性研究
        4.1.1 石英微形貌学研究的原理
        4.1.2 断层活动时期探讨
        4.1.3 断层滑动性质分析
        4.1.4 研究区断层活动特征小结
    4.2 遥感线性构造与构造运动
    4.3 研究区水系变化与新构造运动
        4.3.1 河流阶地的形成时期
        4.3.2 河流下切与抬升速率的讨论
        4.3.3 阶地砾石特征与新构造运动
        4.3.4 马边河古流向研究
    4.4 研究区新构造运动成因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确定断裂最新活动年代的热释光测量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钾长石热释光热年代学——一种约束岩石剥露历史的新方法[J]. 刘婷,杨蓉.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1(03)
  • [2]海口石山火山群典型熔岩隧道调查研究[D]. 董跃龙.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3]河西走廊西端酒西盆地古地震研究进展[J]. 刘兴旺,袁道阳,何文贵,邵延秀,张波. 地震工程学报, 2021(01)
  • [4]氡及子体测量与异常解释 ——以鄂尔多斯盆地铀矿找矿为例[D]. 娄汉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5]大渡河龚嘴水电站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D]. 丁晓庆. 燕山大学, 2020(01)
  • [6]黄河上游晚新生代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与河流演化[D]. 李维东.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0(01)
  • [7]若干古代建筑材料的热释光及14C测年研究[D]. 杨均能. 暨南大学, 2020(12)
  • [8]磁县—大名断裂带西段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性研究[J]. 张路,谢新生,郭慧. 地震, 2020(03)
  • [9]折多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性[D]. 马骏.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20
  • [10]川南沐川-马边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及成因探讨[D]. 周春晖.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确定最新断层活动年代的热释光测量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