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小量限电压表的校验(论文文献综述)
北京电业管理局中心试验所[1](1969)在《交流小量限电压表的校验》文中指出 本文介绍交流小量限电压表的几种校验方法——采用三绕组标准电压互感器的比较校验法、分压器法、标准电阻标准电流表法及热电比较法。并介绍0.1级小量限三绕组电压互感器的设计、制作和校准。一、采用三繞組标准电压互感器的比較校
彭时雄,张春林[2](1981)在《带有附加激磁绕组的自耦式0.05级弱电压互感器》文中指出 我们研制的量限为1~750伏、带有附加激磁绕组的自耦式0.05级弱电压互感器,解决了电业部门普遍存在的交流弱电压表计的校验标准问题。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量限多、准确度高、电压特性平坦、伏安特性良好、适用于校验各种内阻的表计等特点。由于铁心所
北京电业管理局中心试验所[3](1968)在《交流小量限电流表校验的互感器法及小量限互感器的设计与制作》文中认为
赵修民[4](1978)在《问题解答》文中指出 问:为什么要检查电流互感器的极性?怎样检查极性? 答:电流互感器的极性,主要是一次线圈和第二次线圈的极性,也就是指两个线圈之间的电流方向的关系。按照规定,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线圈标志
曹锐[5](2009)在《基于无线技术的新型PT压降分析仪》文中认为在组成电能计量装置综合误差的各项误差中,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所引起的计量误差往往是最大的。因此必须对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定期进行测量。在分析现有各种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测试技术和仪器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新型二次回路压降分析仪,并给出了实验室和现场测试数据。
张向辉[6](2019)在《交直流数字仪器计量标准的建立及其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文中认为国家计量主管部门近几年相继发布了最新版的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等技术规范,并用数字多用表和多功能标准源校准规范代替了长期使用的检定规程,对交直流数字仪器建标及校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关于交直流数字仪器计量标准的建标、不确定度评定等研究资料基本是按照旧版来编写和评定的,存在混乱和分歧,不能适应最新的要求,因此,按照最新计量技术规范的要求对交直流数字仪器计量标准的建标和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同时该研究结论为考核计量标准的校准能力,判定其作为企业最高计量标准的可行性,为申请计量标准考核等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本文以本单位拟新建的数字多用表校准装置为研究对象,按照最新颁布的JJF1033-2016《计量标准考核规范》、JJF1587-2016《数字多用表校准规范》、JJF1638-2017《多功能标准源校准规范》以及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等各种技术规范的要求,应用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对计量标准的建标过程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实例数字多用表校准装置的方案设计、工作原理分析、稳定性考核、重复性试验以及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与验证等方面,阐述了应用新版计量技术规范来建立计量标准的主要步骤和过程,并归纳出校准数字多用表时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以及不确定度评定的一般方法和流程。同时认识到相关计量技术规范只是各计量专业的通用规则和基本要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和分歧,有需要完善和补充之处,针对这些难点和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主要有:总结出计量标准配置方案设计流程图,解决了计量标准如何选择、选型的问题;通过对稳定性考核的分析,得出了稳定性考核中核查标准的技术指标理论上应与被考核标准技术指标相当或更高的结论;通过不确定度评定分析和试验验证,提出了当计量标准不满足校准规范要求时的校准方法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作为对校准规范的有效补充等。文章最后探讨和解释了与不确定度评定密切相关的自由度的应用、包含因子取值、分辨力和重复性、以及不确定度来源的取舍等问题,消除了理解上的歧义。使建标和不确定度评定更加规范、完整,便于校准结果的相互交流和比较,达到正确使用新版计量技术规范的目的。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其它类似计量标准的建标和不确定度评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启迪作用。
马云峰[7](2006)在《MSINS/GPS组合导航系统及其数据融合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SINS/GPS组合导航系统具有巨大的军事、民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MIMU和GPS数据的预处理、分布式导航计算机的软硬件设计、数据融合方法等开展了较为深入地研究,所作的主要工作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完成了基于小型光纤陀螺仪和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MIMU安装支架设计,并进行了整体装配;对小型光纤陀螺和石英加速度计分别进行了性能测试和分析,对MIMU进行了整体标定;针对高精度三轴转台价格昂贵、安装在室内无法在转台上接收GPS信号进行动态实验的缺点,提出了采用变几何衍架结构的低成本惯性测量组合标定系统软硬件设计方案;在运用小波分析方法提取陀螺仪输出数据中的趋势项的基础上,建立了陀螺仪漂移的ARMA模型;分析了GPS报文的格式,针对MSINS/GPS组合的不同方式,介绍了报文的解码方法,编制了相关的程序。(2)以DSP为核心设计了MSINS/GPS分布式控制组合导航计算机,并对其进行了软、硬件调试。采用浮点放大器和CPLD实现了MIMU的高速、高精度数据采集;采用单片机控制接收、判断和校验GPS-OEM板异步串口输出的报文;各处理器之间通过双端口RAM共享数据,从而实现了分布式控制。系统与主机的通信采用RS-232/485/422多协议串口;为提高系统的任务调度能力,对μC/OS-II实时操作系统进行了移植应用。 (3)简要阐述了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给出了导航解算方法,列出了MSINS的误差传播方程。分析了MSINS和GPS的组合技术,给出了位置/速度组合、伪距/伪距率组合的状态方程和量测方程,确定了组合系统的校正方法。针对GPS串行输出的量测信息输出滞后问题,采用GPS接收机输出的1PPS脉冲,结合CPLD、DSP、MCU内部的定时器、中断等相应的硬件资源,针对不同的组合方案与软件相结合,实现了MIMU和GPS的数据同步。(4)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联邦强跟踪卡尔曼滤波算法,并将其应用于MSINS/GPS浅组合中。采用了三层容错结构,能够有效地检测出数据粗大误差、GPS速度跳变以及滤波器误差估计的故障,及时进行故障隔离,从而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容错能力。仿真结果表明,联邦强跟踪卡尔曼滤波算法解决了量测相关、GPS速度跳变和初值选取敏感性等问题,可以提高系统的实时性、鲁棒性和容错性能。(5)提出了一种分散区间Kalman滤波算法,并将其应用在MSINS/GPS深组合中。对系统噪声和量测噪声用区间描述,并对系统噪声根据滤波结果采用模糊自适应方法进行调整;采用多传感器线性最小方差最优估计标量加权方法实现子滤波器之间的数据融合;运用一种较为简单的区间矩阵求逆方案,利用时变马尔可夫模型在线调整滤波输出加权系数;仿真结果表明该改进算法的状态估计精度较高。(6)建立了MSINS/GPS组合导航的实验系统,并进行了静态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从导航计算机设计到相应的数据融合处理算法是成功的,为今后进行MSINS/GPS组合系统进一步实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雷民[8](2009)在《1000kV串联式工频电压比例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频电压比例标准器是开展工频电压量值溯源和传递工作的关键设备,本文以串联式电压互感器为主要研究对象,研制出了1000kV串联式标准电压互感器,并对其各方面性能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内外工频电压比例标准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对各种类型的标准器具及相应的溯源方法进行了全面地分析研究和总结。研究表明随着电压等级进一步提升,建立更高电压等级的工频电压比例标准面临两个最主要的困难:其一是研制高电压等级、高准确度级别的标准器具,其二是对标准器具进行准确可靠的量值溯源。本文围绕着这两方面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基于互感器T型等效模型和电压串联加法原理,本文分析了互感器电压系数的测量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串联式电压互感器(STV)的原理,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根据串联式电压互感器的等值电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得到STV的误差特性。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在高压隔离互感器(HVIT)的一次侧串联电容的方式可以补偿由于高、低压绕组绝缘距离过大而产生的大漏抗,减小HVIT的误差,从而使STV的整体误差性能得到优化;通过在上级标准TV的上下均压环间并联电容量合适的高压电容器,即可使STV上下级阻抗达到平衡,使上下级之间的电位达到均衡,各分担二分之一额定电压,充分发挥STV在降低高电压等级电压互感器绝缘设计难度方面的优势。基于串联式互感器原理,对1000kV串联式标准电压互感器(SSTV)的研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1000kV SSTV研制中的各个关键问题,如绕组线圈、误差补偿、绝缘结构、互感器器身等提出了设计方案并给出了相应的设计参数。设计结果表明:通过对500kV标准TV的绕组的设计,其各部分场强均满足工程要求,误差满足0.01级准确度要求;通过对HVIT的一、二压绕组屏蔽电极结构进行设计,其空间电场分布趋于均匀化,采用串联电容补偿后,误差满足0.02级准确度要求;对样机的壳体强度、密封性能、防爆性能等进行了针对性设计,均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1000kV SSTV样机结构设计中电场较为不均匀的局部地方进行了电场仿真计算及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高压导体连接块的形状和接地内屏蔽筒的内径r2及高度h是影响套管部位电场分布的主要因素,通过改变高压导体连接块的形状,可以改善套管内部及盆式绝缘子部位的电场分布;通过调整接地内屏蔽筒的高度可以改善接地屏蔽筒上端部屏蔽环处的电场分布及套管外部电场分布;通过调整接地屏蔽筒内径可以改善套管内部及盆式绝缘子部位的电场分布。对于HVIT,在屏蔽体计算模型的内空尺寸确定的前提下,高、低压屏蔽电极和铁芯屏蔽电极的端部圆弧倒角半径是影响HVIT内部电场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串联式电压互感器的原理及结构特点提出了基于电压加法原理的半绝缘互感器电压加法溯源方法,通过试验的方法对1000kV串联式标准电压互感器的量值溯源方法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临近效应对串联式电压互感器的误差性能影响远远小于对串级式电压互感器的误差性能,一般不大于2×10(-5);采用半绝缘互感器电压加法和电压系数法分别对1000kV串联式标准电压互感器样机进行量值溯源测量,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很好,偏差不大于3×10(-5)。试验结果表明,样机的绝缘水平和误差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两种溯源方法相比,半绝缘互感器电压加法所使用的设备少,测量线路相对简单,数据容易处理,而且测量不确定度相对较小,具有明显优势。
施徐国[9](2018)在《微纳米线物性参数综合测量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提出微纳米线材具有与宏观材料显著不同的性能,在微纳机电系统传感器和微纳电子器件中有广泛的应用。由于宏观尺度下的测量方法难以适用于纳米尺度材料物性的表征,研发表征微纳米线材物性参数的方法和技术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开发了一套综合测量微纳米线材热物性、电物性和热电转换性能的高集成表征系统,提出了优化选型三准则,测量了钯基非晶合金纤维和KD-II型碳化硅纤维的电导率、热导率、塞贝克系数和优值系数,揭示了成分、制备工艺等因素影响材料物性参数的规律。基于交流加热-直流探测T型法的原理,本文提出了能够同时测量样品塞贝克系数和热导率的交流T型法。通过测量康铜细线的塞贝克系数和热导率,验证了交流T型法的精度。本文分析了辐射、几何尺寸、电导率变物性等因素对测量系统的不确定度和灵敏度的影响,提出了优化选型三准则,能够指导用户在样品制备阶段选择合适的热线和待测线长度,以达到最佳的测量灵敏度。本文开发了一套综合测量微纳米线材热物性、电物性和热电转换性能的高集成表征系统,实现了对微纳米线材在40K-500K范围内的自动综合测量,可测量的物性包括电导率、电阻温度系数、热导率、热扩散率、比热、吸热系数、塞贝克系数和优值系数。利用已知物性参数的铂和康铜细线进行了比对实验,校验了本系统的测量精度。在此基础上,对下列两种纤维材料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测量了钯基非晶合金纤维电导率、热导率、塞贝克系数和优值系数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揭示了成分、制备工艺等因素影响材料内非晶程度与物性参数的规律。研究发现,在Pd-Ni-Cu-P非晶合金中Pd含量越高,Cu含量越低时,合金的非晶程度越高;塑性变形法制备的样品中在长度方向的取向性更强,非晶程度更低。熔体冷却法样品非晶程度更高。样品的非晶程度越高,其输运能力越弱,且其输运性质与环境温度的依赖关系越小。测量了KD-II型碳化硅纤维的电导率、热导率、塞贝克系数和优值系数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提出了SiC纤维热导率与纤维中β-SiC尺寸、纤维拉伸强度的经验关联式。研究发现,碳化硅纤维热导率与其β-SiC尺寸近似呈现线性关系,与其拉伸模量近似呈指数型关系。
梁仕斌,曹敏,张忠才,苏逢春[10](2009)在《基于时钟同步的TV二次压降测量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分析了常规TV二次压降测量方法的测量原理及存在的问题,借鉴时钟同步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几种基于时钟同步的TV二次压降测量的实现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为同类应用的研制、设计、改良提供参考。通过对新型TV二次压降测量仪进行误差分析、试验对比,并总结应用情况,证实基于时钟同步的TV二次压降测量方法能够满足规程及使用要求,有效提高了测量过程的安全性。
二、交流小量限电压表的校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流小量限电压表的校验(论文提纲范文)
(5)基于无线技术的新型PT压降分析仪(论文提纲范文)
1 现有的分析仪器和方法 |
1.1 直接测差法 |
1.2 间接测量法 |
2 一种新型的基于无线技术的二次压降分析仪器 |
3 性能指标及测试数据对比 |
4 新型二次压降无线分析仪的比对分析 |
5 结束语 |
(6)交直流数字仪器计量标准的建立及其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情况 |
1.3.1 相关计量技术规范的发展简述 |
1.3.2 不确定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交直流数字仪器计量标准的方案设计和校准方法分析 |
2.1 建标的主要内容 |
2.1.1 计量标准的方案设计 |
2.1.2 计量标准计量特性的考核和验证 |
2.2 交直流数字仪器计量标准的方案设计 |
2.2.1 计量标准器的选择和选型 |
2.2.2 交直流数字仪器计量标准的命名 |
2.2.3 数字多用表校准装置的组成及主要技术指标 |
2.3 数字多用表校准装置的校准方法分析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稳定性考核和重复性试验 |
3.1 常用计量标准考核规范的区别 |
3.2 环境要求 |
3.3 稳定性考核 |
3.3.1 方法与要求 |
3.3.2 数字多用表校准装置的稳定性考核 |
3.3.3 试验数据分析 |
3.4 重复性试验 |
3.4.1 方法与要求 |
3.4.2 数字多用表校准装置校准结果的重复性试验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与验证 |
4.1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
4.1.1 不确定度的来源和测量模型 |
4.1.2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
4.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
4.2 数字多用表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分析 |
4.2.1 直流电压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分析 |
4.2.2 直流电流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分析 |
4.2.3 直流电阻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分析 |
4.2.4 交流电压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分析 |
4.2.5 交流电流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分析 |
4.3 验证和分析 |
4.3.1 校准结果的验证方法 |
4.3.2 校准结果的验证和分析 |
4.3.3 计量标准的验证和分析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不确定评定中其它问题的探讨 |
5.1 自由度v |
5.2 扩展不确定的包含因子k |
5.3 不确定度分量的取舍 |
5.4 分辨力和重复性 |
5.5 不确定度的报告 |
5.6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全文总结 |
6.2 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MSINS/GPS组合导航系统及其数据融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
1.2.1 微小型惯性仪表及系统发展概况 |
1.2.2 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概况 |
1.2.3 SINS/GPS 组合系统发展概况 |
1.2.4 组合导航系统数据融合技术研究现状 |
1.3 全文的组织安排 |
第2章 MIMU 性能测试及数据预处理 |
2.1 引言 |
2.2 MIMU 的构成与装配 |
2.2.1 MIMU 的组成 |
2.2.2 小型光纤陀螺仪 |
2.2.3 小型加速度计 |
2.3 MIMU 的整体标定 |
2.3.1 惯性器件的误差模型 |
2.3.2 MIMU 整体误差系数的标定方法 |
2.4 MIMU 标定系统的设计 |
2.4.1 标定系统硬件设计 |
2.4.2 标定系统软件设计 |
2.5 小型光纤陀螺仪随机误差模型 |
2.5.1 陀螺仪随机漂移数据的采集 |
2.5.2 陀螺仪随机漂移数据预处理 |
2.5.3 陀螺仪随机漂移模型的结构辨识 |
2.6 GPS 接收机输出数据的预处理 |
2.6.1 SuperStar II GPS-OEM 板报文的结构 |
2.6.2 与组合导航系统相关的GPS 报文 |
2.6.3 GPS 最佳星座的选择 |
2.6.4 GPS 导航卫星位置和速度的计算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布式MSINS/GPS 组合导航计算机设计 |
3.1 引言 |
3.2 系统总体结构 |
3.3 MIMU 数据采集子系统 |
3.3.1 系统方案总体设计 |
3.3.2 浮点放大器的设计 |
3.3.3 外围电路设计与调整 |
3.3.4 系统的高速信息交换方式 |
3.3.5 数据采集的时序控制 |
3.4 GPS 数据采集子系统 |
3.4.1 GPS 数据采集子系统组成结构 |
3.4.2 GPS-OEM 板接口电路 |
3.4.3 信息交换电路 |
3.4.4 温度检测电路 |
3.5 导航数据处理子系统 |
3.5.1 导航数据处理子系统组成 |
3.5.2 控制逻辑与总线驱动 |
3.5.3 用CPLD 实现DSP 与外设芯片的速度匹配 |
3.6 数据通信子系统 |
3.7 电源子系统 |
3.8 实时操作系统 μC/OS-II 的移植应用 |
3.8.1 μC/OS-Ⅱ的主要特点及其工作原理 |
3.8.2 μC/OS-Ⅱ的移植对处理器的要求 |
3.8.3 μC/OS-Ⅱ的移植方法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MSINS/GPS 导航系统组合技术与数据同步 |
4.1 引言 |
4.2 MSINS 导航原理与导航算法 |
4.2.1 姿态矩阵的计算 |
4.2.2 等效转动矢量法 |
4.2.3 导航参数更新 |
4.3 MSINS 系统误差模型 |
4.3.1 平台误差角方程 |
4.3.2 速度误差方程 |
4.3.3 位置误差方程 |
4.3.4 惯性器件的误差模型 |
4.4 惯导系统状态方程及其离散化 |
4.4.1 捷联惯导系统的状态方程 |
4.4.2 系统状态方程的离散化 |
4.5 组合导航系统中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
4.5.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定义 |
4.5.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关键技术 |
4.5.3 导航系统中采用数据融合技术的优点 |
4.5.4 组合导航系统信息融合的结构和方法 |
4.6 MSINS/GPS 组合技术 |
4.6.1 MSINS/GPS 组合模式 |
4.6.2 MSINS/GPS 的位置/速度组合 |
4.6.3 MSINS/GPS 的伪距/伪距率组合 |
4.7 MSINS/GPS 组合校正方式 |
4.7.1 输出校正与反馈校正 |
4.7.2 MSINS/GPS 组合的混合校正 |
4.8 MSINS/GPS 组合系统数据同步方法 |
4.8.1 数据同步的硬件设计支持 |
4.8.2 数据同步的软件实现方法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联邦强跟踪卡尔曼滤波器在MSINS/GPS 浅组合中的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KALMAN 滤波的数据融合算法 |
5.3 时变噪声统计特性估计算法 |
5.3.1 Sage-Husa 自适应滤波器 |
5.3.2 强跟踪Kalman 滤波器 |
5.4 改进的强跟踪KALMAN 滤波器 |
5.4.1 误差方差阵估计方法的改进 |
5.4.2 时变渐消因子估计方法的改进 |
5.4.3 时变噪声估值器的应用 |
5.4.4 U-D 分解方法的应用 |
5.4.5 改进的强跟踪滤波器具体算法实现步骤 |
5.5 联邦强跟踪卡尔曼滤波器的设计 |
5.5.1 位置子滤波器 |
5.5.2 速度子滤波器 |
5.5.3 主滤波器及信息分配 |
5.5.4 系统的三层容错设计 |
5.6 滤波算法在MSINS/GPS 浅组合中的应用仿真 |
5.6.1 仿真轨迹及仿真条件的设置 |
5.6.2 仿真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分散区间卡尔曼滤波器在MSINS/GPS 深组合中的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区间数学运算与区间KALMAN 滤波算法 |
6.2.1 区间数学运算 |
6.2.2 区间Kalman 滤波算法 |
6.3 多传感器分散KALMAN 滤波算法 |
6.3.1 问题的阐述 |
6.3.2 标量加权最优信息融合估计准则 |
6.3.3 多传感器最优信息融合Kalman 滤波器 |
6.3.4 任两个传感器子系统之间的滤波误差互协方差阵计算 |
6.4 分散自适应区间卡尔曼滤波算法 |
6.4.1 简化的区间Kalman 滤波算法 |
6.4.2 标量加权信息融合滤波器及其两层融合结构 |
6.4.3 系统噪声的模糊自适应调整 |
6.4.4 基于时变马尔科夫模型的状态估计 |
6.4.5 分散自适应区间卡尔曼滤波器的设计步骤 |
6.5 分散区间卡尔曼滤波算法在MSINS/GPS 深组合中的仿真研究 |
6.5.1 仿真条件 |
6.5.2 仿真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MSINS/GPS 组合导航系统实验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验设备及实验系统硬件组成 |
7.2.1 主要实验设备 |
7.2.2 实验系统硬件组成 |
7.3 陀螺仪与加速度计的测试实验 |
7.3.1 陀螺仪标度因数测试 |
7.3.2 标度因数重复性 |
7.3.3 零偏及其重复性和稳定性 |
7.3.4 加速度计参数测试与分析 |
7.4 MIMU 的整体标定实验 |
7.4.1 速率及位置实验步骤 |
7.4.2 误差系数的标定结果 |
7.4.3 误差补偿前后测试结果与比较 |
7.5 实验系统硬件调试 |
7.5.1 导航数据处理子系统的调试 |
7.5.2 数据采集子系统的逻辑功能设计与调试 |
7.6 实验系统软件设计与调试 |
7.6.1 监控软件设计与调试 |
7.6.2 GPS 数据处理软件设计与调试 |
7.6.3 导航数据处理软件设计与调试 |
7.7 MSINS/GPS 组合导航系统的实验结果 |
7.7.1 MSINS 自主导航静置实验 |
7.7.2 MSINS/GPS 组合导航静置实验 |
7.7.3 实验结果分析 |
7.8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1000kV串联式工频电压比例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2 串联式电压互感器基础理论研究 |
2.1 电压互感器 T型等效模型及误差分析 |
2.2 高电压互感器一次绕组电容电流对误差的影响 |
2.3 互感器电压串联加法原理 |
2.4 串联式电压互感器(STV)原理 |
2.5 串联式电压互感器数学建模及误差分析 |
2.6 上下级分压比控制 |
2.7 本章小结 |
3 1000kV串联式标准电压互感器的研制 |
3.1 1000kV SSTV研制的可行性分析 |
3.2 SF6气体绝缘结构设计要点 |
3.3 500kV标准电压互感器设计 |
3.4 高压隔离互感器设计 |
3.5 壳体及辅助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电场仿真及参数优化 |
4.1 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及ANSYS应用 |
4.2 套管部位电场仿真 |
4.3 套管部位绝缘结构优化设计 |
4.4 HVIT内部电场仿真 |
4.5 HVIT屏蔽体结构优化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1000kV SSTV量值溯源及稳定性研究 |
5.1 串联式电压互感器(STV)的误差稳定性研究 |
5.2 1000kV SSTV量值溯源研究 |
5.3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
5.4 SSTV在现场误差校准计量保证方案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9)微纳米线物性参数综合测量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线型材料的应用领域 |
1.1.2 尺度效应 |
1.2 现有测量系统发展现状 |
1.2.1 热物性测量系统发展现状 |
1.2.2 多种物性参数测量系统发展现状 |
1.2.3 现有测量系统小结 |
1.3 现有线型材料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
1.3.1 热物性测试方法研究现状 |
1.3.2 多种物性参数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
1.3.3 现有线型材料测量方法小结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T型法的实验原理与不确定度分析 |
2.1 T型法的实验原理 |
2.1.1 T型法实验原理概述 |
2.1.2 四线制T型法 |
2.1.3 直流T型法 |
2.1.4 3ω-T型法 |
2.1.5 交流加热-直流探测T型法 |
2.2 交流T型法 |
2.2.1 交流T型法实验原理 |
2.2.2 交流T型法验证 |
2.3 T型法不确定度分析 |
2.3.1 直流T型法稳态方程及简化模型解析解 |
2.3.2 考虑辐射影响的解析解 |
2.3.3 考虑电导率变物性影响的解析解 |
2.3.4 测量几何尺寸的相对不确定度 |
2.3.5 四线制T型法不确定度分析 |
2.3.6 直流T型法不确定度分析 |
2.3.7 3ω-T型法不确定度分析 |
2.3.8 交流加热-直流探测T型法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
2.4 T型法灵敏度分析与优化选型 |
2.4.1 优化选型概述 |
2.4.2 灵敏度分析 |
2.4.3 优化选型三准则 |
2.4.4 案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T型法综合测量系统的开发与标定 |
3.1 T型法综合测量系统硬件集成 |
3.1.1 T型搭接 |
3.1.2 矩阵开关 |
3.2 T型法综合测量系统软件开发与集成 |
3.2.1 实验流程管理软件 |
3.2.2 数据后处理软件 |
3.2.3 加热功率自适应功能 |
3.3 测量系统标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钯基非晶合金纤维热学、电学和热电转换性能 |
4.1 非晶合金概述 |
4.2 钯基非晶合金研究现状 |
4.3 钯基非晶合金综合性能研究 |
4.3.1 钯基非晶合金纤维的制备 |
4.3.2 钯基非晶合金电导率测量结果及讨论 |
4.3.3 钯基非晶合金热导率测量结果及讨论 |
4.3.4 钯基非晶合金塞贝克系数测量结果及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KD-II型碳化硅纤维热学、电学和热电转换性能 |
5.1 碳化硅材料概述 |
5.1.1 Si Cf/Si C热导率模拟研究现状 |
5.1.2 碳化硅纤维研究现状 |
5.1.3 碳化硅材料热导率模拟研究现状 |
5.2 KD-II型碳化硅纤维综合性能研究 |
5.2.1 样品制备与表征 |
5.2.2 KD-Ⅱ型碳化硅纤维电导率测量结果及讨论 |
5.2.3 KD-Ⅱ型碳化硅纤维热导率测量结果及讨论 |
5.2.4 KD-Ⅱ型碳化硅纤维塞贝克系数测量结果及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T型法综合测量系统标定结果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基于时钟同步的TV二次压降测量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现状研究 |
1.1 测量方法分析 |
1.2 直接测量法的原理 |
2 基于时钟同步技术的测量方法 |
2.1 GPS时钟同步测量的实现 |
2.1.1 GPS接收器 |
2.1.2 GPS秒脉冲检测 |
2.1.3 同步采样脉冲发生电路 |
2.2 辅助的GPS时钟同步方法 |
2.3 光纤同步测量 |
2.4 数据传输 |
3 测量误差分析 |
3.1 现行规程的要求 |
3.2 测量误差分析 |
(1) 采样电阻负荷误差 |
(2) 电阻分压误差 |
(3) ADC采样误差 |
(4) GPS接收器的时钟误差 |
(5) 采样脉冲的同步误差 |
4 测量方法比较 |
4.1 测量数据对比分析 |
4.2 综合比较 |
5 结论 |
四、交流小量限电压表的校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交流小量限电压表的校验[J]. 北京电业管理局中心试验所. 电测与仪表, 1969(12)
- [2]带有附加激磁绕组的自耦式0.05级弱电压互感器[J]. 彭时雄,张春林. 电测与仪表, 1981(02)
- [3]交流小量限电流表校验的互感器法及小量限互感器的设计与制作[J]. 北京电业管理局中心试验所. 电测与仪表, 1968(10)
- [4]问题解答[J]. 赵修民. 变压器, 1978(05)
- [5]基于无线技术的新型PT压降分析仪[J]. 曹锐. 太原科技, 2009(03)
- [6]交直流数字仪器计量标准的建立及其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D]. 张向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7]MSINS/GPS组合导航系统及其数据融合技术研究[D]. 马云峰. 东南大学, 2006(04)
- [8]1000kV串联式工频电压比例标准研究[D]. 雷民.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9]微纳米线物性参数综合测量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 施徐国. 清华大学, 2018(04)
- [10]基于时钟同步的TV二次压降测量方法的研究[J]. 梁仕斌,曹敏,张忠才,苏逢春. 电测与仪表,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