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军用卫星新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赵洪[1](1990)在《军用卫星通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重点介绍美国的军用卫星通信系统,简介苏、英、法和北约组织军事卫星通信的发展;最后给出了军事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张瑞君[2](2004)在《光电子技术在新军事革命中的应用热点》文中指出 一、光电子技术与新军事革命 光电子技术有分辨率高、图像信息丰富、信息容量大的优势,并且是电子技术的扩展延伸和补充。以光电子技术为核心的光通信、光探测、光传感等领域可显着提高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能力。在军事领域采用光电子技术使武器装备产生飞跃性变革,提高了新一代精确打击、夜战、情报获取的能力。目前,光电子技术正对新军事革命产生重大影
刘绍球,高淑霞,高永浩,陈隽永,余艳兵[3](1994)在《反卫星武器研制状况的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美、苏反卫星技术途径和武器发展进程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研究,重点阐述了苏联共轨式反卫星拦截器和美国的F-15机载反卫星导弹及动能、定向能反卫星武器技术方案,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推断了今后的发展势态。本文还对美、苏关于反卫星军备控制条约谈判的态度和立场进行了剖析。最后,对我国如何加强空间防御,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反卫星技术发展计划提出了一些建议。
狄敏[4](2002)在《空间军事对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空间军事对抗指敌对双方至少有一方运用空间军事力量,围绕对空间的利用与反利用、控制与反控制而展开的军事对抗行动。本文以大量的国内外资料为依据,对空间军事对抗的界定、历史发展、形成动因及其对综合国力竞争的重大意义作了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由于空间环境的复杂性、空间技术的集成性、空间装备系统的易损性和空间特殊的战略地位,空间军事对抗较之传统的陆、海、空军事对抗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空间军事力量必须要在先进的空间作战理论和空间军事对抗技术的指导下才能形成综合性的空间军事能力,并且空间军事对抗技术的形成有赖于虚拟化的空间军事对抗试验。其次,空间军事对抗具有不同于地面战争的对抗形式,包括“天—地”对抗作战和“天—天”对抗作战。与地面军事对抗行动相比,空间军事对抗具有以下特点:攻防的不对称性、进攻的软性化、对抗的隐蔽性和对抗的瞬时化。最后,本文指出,空间和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当前阶段是不切实际的。在总结我国空间军事力量发展现状的同时,本文提出了几点针对我国空间军事力量发展的思考,即:自力更生的发展基点,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以及对称和不对称并重的发展设想。
李雯婷[5](2012)在《国际军控背景下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外层空间在拥有宝贵资源和独特环境的同时,还对现代战争有着巨大的军事价值,被军事大国视为战略―制高点‖。在抢占外空优势地位、维护本国安全的同时各国加紧在外空部署武器,外空武器化进程已势不可挡。近年来,外空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保证外空安全主要是要确保国家能够平等、安全地进出和利用外空,并消除空间系统面临的各种威胁,其本质是要能有效地控制空间。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拥有雄厚的空间产业与先进的空间技术,冷战时期为了政治与军事的需要,一直奉行与美国争夺航天领先地位的发展战略。冷战后,由于外空安全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俄罗斯仍将发展空间力量作为重要任务。但其发展空间力量的出发点已从两极争霸转变为维护大国地位、遏止侵略以及保障盟国的军事安全。特别是在国际军控的背景下,为应对美国在外空的咄咄逼人,俄罗斯重新调整外空安全战略,通过不断提升空间实力,特别是外空防御能力来抗击敌对势力外空的袭击。俄罗斯外空力量的发展既能增加本国安全利益,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与美国的低水平战略平衡,以及遏止北约东扩,成为维护国际稳定与和平的有效因素。但由于美国谋求外空绝对霸权与绝对自由,尤其是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强硬态度迫使俄罗斯采取非对称手段予以回应,以保持俄、美两国的战略稳定性;同时,俄罗斯发展防御性武器也会或多或少引起美国的警觉,从而容易导致外空军备竞赛,危害外空安全与国际稳定。外层空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国际社会理应共同维护外空安全与和平利用,在此方面俄罗斯与中国有着共同的利益认同。近年来两国不断加强合作,试图通过推动联合国裁谈会重设外空特委会来促进外空军控的谈判,通过散发禁止在外空部署武器的相关文件来推动防止外空武器化的谈判,通过提交各种草案来力促外空军控国际条约的形成。两国在外空军控合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美国在外空的强势地位及现实因素的影响给两国在外空军控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总体来说,两国联手推动外层空间军备控制不仅有助于深化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还有利于构建一种新型的外空国际安全合作关系,以此来推动外层空间的军备控制。
赵勇,徐永胜[6](2002)在《国外海洋监视卫星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详细介绍了国外 (主要是美国和俄罗斯 )海洋监视卫星系统的发展现状 ,给出了技术指标 ,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海洋监视卫星的发展趋势
于心可[7](2019)在《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57年,前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自此,人类终于首次打造出可以无视国界的军用资产,进入太空新时代。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高度重视太空安全,将其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将确保太空安全与稳定视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强调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维护其太空安全。特朗普政府的太空战略是美国为保持其在太空领域的优势地位、维护其在太空的行动自由及确保太空安全而制定的国家战略。该战略以“美国优先”为原则,强调在太空领域以实力求和平,提出将与私营部门和美国盟友一起,筑牢弹性能力、威慑实战、基础设施以及国内外环境4大支柱,以确保美国在太空的领导地位和必胜态势。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特朗普政府在行动上进一步加快太空力量建设与发展,于2019年8月正式成立了太空司令部,并加快太空军的组建进程,加速推进太空军事化。有鉴于此,本文以“特朗普政府的太空战略”为研究对象,以该战略的目标、手段、实施为研究重点,聚焦战略特征,在梳理其起源动因的基础上,围绕特朗普太空战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几个主要问题对其进行全面研究,力求从中发现特点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弥补此前对该问题研究的空白与不足,并为后人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参考了大量官方文献,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进行全面、系统的剖析。文章从宏观视角通览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发展逻辑与特点规律,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太空战略的规律性认知,这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战略支援部队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框架设计上,本文主体包括四章,前三章分别对特朗普太空战略的起源动因、主要内容、特点趋势进行了梳理和研究,第四章在贯穿前三章研究的基础上,对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研判,同时在吸收美国太空发展有益经验和矛盾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张辉[8](2010)在《国际政治视野下的太空合作》文中指出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太空领域并拥有自己的空间设备,航天技术及活动给人类带来的利益也越来越大。但是鉴于开发太空所需耗费的巨大资源、金钱和技术力量,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单独完成,国际太空合作成为必然的选择和发展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参与国际太空合作所带来的经济和发展上的利益更是不言而喻的。此外,由于太空领域的独特性质,有效的国际太空合作对于维护国际安全与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轴、对于促进全球治理和推动区域一体化、对于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等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纵观太空史的发展可以发现,国际太空合作的进行并不是一番风顺的,而是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伴随着国际太空竞争而时起时伏。这与世界各国对太空合作的需求是很不相符的。其原因就在于各国开发利用太空的行为,无非是人类社会地面活动在外层空间的延伸。因此,太空领域的国家互动同样发生着我们在国际政治进程中所经历的一切:权力与利益之争、意识形态冲突、民族主义、不平等,国家安全问题,南北问题,合作与一体化,援助与制裁等。太空时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政治时代,国家用什么样的思想和理论来指导它们的行动以处理国际太空的事务,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国际太空体系的格局,并影响国际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角来看,太空问题是安全问题,涉及的主要是太空竞争、大国争霸、以及以权力为核心的体系变迁等内容,尽管现实主义承认太空合作的存在,但认为这种合作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在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冷战时期,太空政治的主题是竞争而不是合作。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合作是太空体系发展的趋势,对国际太空机制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更关注进程性因素,认为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价值体系、国内政治经济结构,对于航天政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国际政治社会学视角下的国际太空体系,则是由持有不同观念、思想、文化价值观并遵循不同模式行为的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共同构建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当代太空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其所带来的不平等后果和现状,能够一针见血地阐明国际太空合作和国际太空机制“平等”原则的不现实性。总体上来说,影响国际太空合作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五个:(太空)实力、利益、认同、国际环境和国际机制。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并相互作用,其中实力是合作的基础;利益是决定性的动力;国际环境和认同是关键性的制约因素,是重要的干预变量,因为二者决定利益内容的变化方向,它们有时使利益要素促进合作,有时使利益要素阻碍合作;稳定良好的机制能够促进并推动国际太空合作的发展。然而,它们并非都同时发挥同等的效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合作领域、依据不同合作伙伴,某些因素可能起到主导作用。人类太空活动的现实充分验证了这些理论。1957年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但从1957年到1969年间,太空合作除了在基本原则以及一些基础科学领域外,几乎没有取得有实质意义的合作成果。实力、利益、认同的原则无疑是太空时代初期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冷战的国际环境对于当时国际太空合作的成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美苏争霸呈现新态势,国际太空体系多级化初露端倪:美苏调整太空战略,两国之间逐渐展开实质性的航天合作,并深化同各自阵营内部的合作;一体化进程推动欧洲国家创建了世界上首个政府间国际太空合作组织——欧空局;发展中国家也逐渐开始从整体上关注自己在太空体系的利益。90年代后,自由主义的新趋势推动国际太空合作大规模纵深发展,经济因素以及对经济利益的诉求在国际太空合作中起到更大作用,太空商业化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太空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传统航天强国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化之外,许多新兴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广泛地参与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太空合作,合作的主体更多元化。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走独立自主发展与参与国际合作并重的航天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在太空领域,国际社会经过近60年的共同努力,逐渐建立了一套协调和维护世界各国太空活动的利益、促国际合作、维护太空秩序的国际机制。总之,国际太空互动历来是竞争与合作并存,但时代的发展需要国际太空合作不断加强,其途径是:推动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型国家对国际太空合作的广泛、深入的参与,从整体上提高世界各国的太空实力;塑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培育积极的认同观念;完善国际太空机制的建设;强化联合国在国际太空合作中的作用。在具体推动与相关国家的太空合作时,遵循从初级领域入手,向高级领域发展的步骤;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合作方式。
许兴[9](1990)在《英国军用卫星新计划》文中指出 英国国防部考虑于90年代后期发射两颗新型军用通信卫星并对新的军用卫星系列进行研究。 称之为天网-4D和天网-4E的两颗军用通信卫星将分别于1996年和1997—1998年间发射,总费用为1.5亿英镑。如果发射天网-4卫星出现问题,上述两颗卫星的发射时间将提前。
庞之浩[10](2001)在《今日军用通信卫星一瞥》文中提出
二、英国军用卫星新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军用卫星新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4)空间军事对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空间军事对抗的界定与历史发展 |
1.1 空间军事对抗的界定 |
1.1.1 空间 |
1.1.2 空间环境 |
1.1.3 空间技术与空间装备系统 |
1.1.4 空间军事对抗 |
1.2 空间军事对抗的历史发展 |
1.2.1 美苏空间竞争的历史回顾 |
1.2.2 美国军事航天发展三阶段 |
第二章 空间军事对抗的动因及其对综合国力的影响 |
2.1 空间军事对抗发展的动因 |
2.1.1 空间资源的争夺 |
2.1.2 军事需求的牵引 |
2.1.3 科技发展的推动 |
2.1.4 政治因素的作用 |
2.2 空间军事对抗对综合国力竞争的影响 |
2.2.1 从核威慑到空间威慑 |
2.2.2 空间技术的辐射效应 |
2.2.3 空间开发的经济效益 |
2.2.4 空间竞争的政治影响 |
第三章 空间军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
3.1 空间军事能力的形成 |
3.2 国外空间军事能力发展现状 |
3.2.1 美国 |
3.2.2 俄罗斯 |
3.2.3 其它 |
3.3 空间军事能力发展的特点 |
3.3.1 空间发展的先入性 |
3.3.2 空间投资的巨额性 |
3.3.3 空间开发的高风险性 |
3.3.4 空间对抗试验的虚拟化 |
第四章 空间军事对抗的形式与特点 |
4.1 空间军事对抗的形式预测 |
4.2 空间军事对抗的特点 |
4.2.1 攻防不对称性 |
4.2.2 进攻的软性化 |
4.2.3 对抗的隐蔽性 |
4.2.4 对抗的瞬时化 |
第五章 我国空间安全面临的形势与对策思考 |
5.1 空间军事对抗不可避免 |
5.1.1 制天权的概念与特点 |
5.1.2 不切实际的空间和平 |
5.2 我国空间军事力量现状 |
5.3 我国发展对策思考 |
5.3.1 自力更生的发展基点 |
5.3.2 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 |
5.3.3 对称和不对称并重的发展路线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国际军控背景下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
图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外层空间国际军备控制与战略稳定性 |
2.1 外层空间与新“三位一体”威慑战略 |
2.1.1 外层空间是信息战的战略“制高点” |
2.1.2 外层空间威慑的地位及战略作用 |
2.1.3 美、俄构筑新“三位一体”威慑战略 |
2.2 外层空间军备竞赛和国际军备控制 |
2.2.1 外层空间军备竞赛的现实动因 |
2.2.2 外层空间国际军备控制的进程 |
2.2.3 外层空间国际军备控制举步维艰的原因 |
2.3 外层空间军备控制的战略稳定性 |
2.3.1 俄、美外层空间战略稳定性分析 |
2.3.2 美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安全后果分析 |
第三章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构想 |
3.1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构想调整 |
3.1.1 俄罗斯调整外空安全战略的意图 |
3.1.2 俄罗斯调整外空安全战略的目标 |
3.1.3 俄罗斯调整外空安全战略的新方向 |
3.2 俄罗斯―空天防御‖建设的战略构想 |
3.2.1 俄罗斯“空天防御”建设战略构想的提出 |
3.2.2 俄罗斯“空天防御”战略能力的构成 |
3.2.3 俄罗斯“空天防御”战略的作战目标 |
3.3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体制改革 |
3.3.1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体制改革的动因 |
3.3.2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体制改革的措施 |
3.3.3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
第四章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实践 |
4.1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实践的缘起 |
4.1.1 俄罗斯面临的外层空间安全困境 |
4.1.2 俄罗斯“空天一体防御”建设的国际背景 |
4.2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实践的现状 |
4.2.1 俄罗斯外空安全战略实践的重点 |
4.2.2 俄罗斯外层空间武器装备的发展 |
4.2.3 俄罗斯实战型军事空间人才的培养 |
4.3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实践的意义 |
4.3.1 俄罗斯争夺外层空间攻防准备的主动权 |
4.3.2 俄罗斯发展外层空间对抗的武器装备 |
4.3.3 俄罗斯抑制外层空间的霸权企图 |
第五章 中俄外空军控战略协作的实践与思考 |
5.1 中俄联合推动外空军控的历史实践 |
5.1.1 中俄外空军控合作的历程 |
5.1.2 中俄外空军控合作的战略意义 |
5.1.3 中俄外空军控合作中的困境 |
5.2 中俄外空军控合作的战略思考 |
5.2.1 中俄合作推动多边军控的战略思考 |
5.2.2 中俄在国际外空安全合作中新的平衡 |
5.3 俄罗斯外空安全战略给我国的启示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表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国外海洋监视卫星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
二、 海洋监视卫星的分类 |
1. 电子侦察型海洋监视卫星 |
2. 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 |
三、 国外海洋监视卫星系统的发展概况 |
1. 美国的海洋监视系统计划与海洋监视卫星 |
2.前苏联/俄罗斯的海洋监视卫星 |
(1) “宇宙”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 |
(2) “宇宙”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 |
3.其他国家的海洋监视卫星 |
四、 美、俄海洋监视卫星系统的比较与分析 |
五、海洋监视卫星的发展趋势 |
六、 结 语 |
(7)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六、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起源和动因 |
第一节 美国太空战略形成的历史演进 |
一、初步形成阶段 |
二、全面发展阶段 |
三、调整转型阶段 |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形成的现实动因 |
一、太空环境本身的特殊性 |
二、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
三、中俄对美国太空霸权的挑战 |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目标 |
一、经济目标:推动新型产业发展,带动美国经济的繁荣 |
二、科技目标:催生新的尖端技术,确保美国太空技术的绝对领先 |
三、安全目标:以实力求和平,保障美国国家和人民安全 |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手段 |
一、增强弹性能力 |
二、注重威慑实战 |
三、改善基础设施 |
四、塑造国内外环境 |
第三节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实施 |
一、太空力量发展的理论基础 |
二、太空力量组建的阶段演进 |
三、太空作战体系的构成和发展 |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
第一节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主要特点 |
一、以“美国优先”为根本原则 |
二、以“太空军事化”为发展方向 |
三、以“太空弹性”为评价标准 |
四、以“作战体系化”为建设目标 |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发展趋势 |
一、太空开发从火星重返月球 |
二、太空领域公私伙伴关系走向战略化 |
三、“太空军”组建在波折中继续推进 |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主要影响及对我启示 |
第一节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的影响 |
一、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
二、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
一、政治领域:注重太空战略的顶层设计,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
二、军事领域:抢占太空技术制高点,适当保持战略威慑 |
三、外交领域:加强太空领域合作,不断扩大我国在太空领域的影响力 |
四、经济领域: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推进太空科技的军民双向转化。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国际政治视野下的太空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国际太空合作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际太空合作的理论基础 |
一、太空与地缘政治 |
二、太空活动与国际关系理论 |
第二节 国际太空合作的制约因素 |
一、太空合作中的实力因素 |
二、太空合作中的利益诉求 |
三、太空合作与认同 |
四、太空合作的国际环境 |
五、太空合作与国际机制 |
第二章 太空竞争的缘起与早期的合作 |
第一节 美苏早期的太空政策 |
一、太空时代发端的国际背景 |
二、苏联早期的太空政策 |
三、美国早期的太空政策与太空竞赛 |
第二节 冷战前期美苏在太空领域的有限合作 |
一、美苏初期太空合作的动力和意愿 |
二、联合国框架内的合作机制初步形成 |
三、美苏早期合作的困境与障碍 |
第三章 国际太空合作的发展 |
第一节 超级大国的太空合作 |
一、美国调整太空政策的背景 |
二、苏联太空政策的变化与太空合作 |
三、美苏双边太空合作 |
四、美苏争霸与两国的太空合作 |
第二节 欧洲一体化与国际太空合作 |
一、欧洲太空合作的背景与动力 |
二、欧洲初期航天合作的尝试 |
三、欧洲航天合作走向成熟 |
第三节 美欧之间的太空合作 |
一、60 年代初—80 年代初依附性的合作 |
二、80 年代中期以后寻求平等地位的合作 |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与太空合作 |
一、发展中国家视角下的太空体系 |
二、发展中国家的太空合作 |
第四章 冷战后国际太空合作的新趋势 |
第一节 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迁和太空经济的兴起 |
一、冷战后国际战略环境的变迁 |
二、太空商业化及太空经济的发展 |
第二节 美俄(苏)太空合作的深入发展 |
一、美苏太空合作的重启 |
二、美俄太空合作的进展 |
第三节 欧洲太空合作的新形式与新趋势 |
一、冷战后欧洲太空合作的背景 |
二、冷战后欧洲太空合作的新形式 |
三、欧盟的太空合作 |
第四节 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国际太空合作 |
一、传统航天联系的延续 |
二、新兴航天国家的国际合作 |
三、大型国际太空合作项目案例 |
第五章 中国的国际太空合作参与 |
第一节 中国早期的航天发展与国际合作 |
一、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驱动力 |
二、50 年代和60 年代初中国与苏联的航天合作 |
三、中国独立自主的航天发展之路 |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参与太空合作 |
一、新时期中国参与太空合作的基础 |
二、中国对国际太空合作的双边参与 |
三、中国参与多边国际太空合作 |
第三节 中国参与国际太空合作中的制约因素 |
一、中国航天发展的实力因素 |
二、中国与航天强国的认同因素 |
第六章 国际太空机制与太空合作 |
第一节 国际太空机制的发展脉络 |
一、国际太空机制的含义 |
二、国际太空机制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国际太空机制的构成 |
一、太空机制的国际法律体系 |
二、太空机制的组织架构 |
第三节 国际太空机制与太空合作面临的问题 |
一、技术进步与机制发展之间的矛盾 |
二、太空体系的权力政治与平等原则的矛盾 |
三、太空军事化与和平原则的矛盾 |
第四节 国际太空机制的发展路径 |
一、国际太空合作与太空机制的前景 |
二、加强国际太空合作、振兴太空机制的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英国军用卫星新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 [1]军用卫星通信[J]. 赵洪. 计算机与网络, 1990(Z1)
- [2]光电子技术在新军事革命中的应用热点[J]. 张瑞君. 电子科学技术评论, 2004(02)
- [3]反卫星武器研制状况的分析研究[J]. 刘绍球,高淑霞,高永浩,陈隽永,余艳兵.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1994(01)
- [4]空间军事对抗研究[D]. 狄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2(01)
- [5]国际军控背景下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研究[D]. 李雯婷.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02)
- [6]国外海洋监视卫星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赵勇,徐永胜. 电讯技术, 2002(05)
- [7]特朗普政府太空战略研究[D]. 于心可.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2)
- [8]国际政治视野下的太空合作[D]. 张辉.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9]英国军用卫星新计划[J]. 许兴. 世界导弹与航天, 1990(01)
- [10]今日军用通信卫星一瞥[J]. 庞之浩. 中国航天, 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