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乌拉嘎地区原生金矿形成条件研究

黑龙江省乌拉嘎地区原生金矿形成条件研究

一、黑龙江省乌拉嘎地区原生金矿形成条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来又东[1](2008)在《黑龙江省乌拉嘎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乌拉嘎金矿由金矿本区、塔南勘查区和十三公里勘查区组成。本文在分析研究乌拉嘎金矿区域成矿地球动力学和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研、岩矿综合鉴定、稳定同位素、流体包裹体测试等方法和手段,详细研究了该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进而探讨成矿流体、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成矿作用的机制和过程,确定乌拉嘎金矿为由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和造山型金矿组成的成矿系列。其中金矿区为受构造与中酸性侵入体联合控制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塔南勘查区成矿条件与金矿区类似,十三公里金矿化主要分布于花岗闪长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附近破碎蚀变带中,属于造山型金矿的中成金矿床。同时通过矿化富集规律研究和矿体剥蚀保存情况分析,建立金矿综合找矿模型,预测矿区、塔南仍具有巨大找矿潜力,十三公里勘查区Au、As、Sb异常明显,磁测梯度带与Au和伴生元素富集区重合效果较好,显示很好的找矿前景。

徐九华,魏浩,王燕海,曾庆栋,刘建明,王永彬,毛骞[2](2012)在《黑龙江乌拉嘎金矿的次火山岩浆-热液成矿:熔体-流体包裹体证据》文中提出黑龙江乌拉嘎金矿是我国陆相火山岩区的重要金矿之一。构造位置处于古亚洲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复合部位的东北缘,矿体主要分布于团结沟斜长花岗斑岩接触带部位的隐爆角砾岩带和黑龙江群变质岩的层间裂隙中。斜长花岗斑岩的石英斑晶中发育3类包裹体:熔体包裹体、原生的L-V包裹体(及少量的L-V-S包裹体)和次生的L-V包裹体。玻璃质熔体包裹体相当于酸性残浆的成分(SiO2达69.5%~73.8%),其捕获温度大于800℃。石英斑晶中次生L-V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10~350℃、盐度5%~7%NaCleqv,代表了次火山岩浆热液的特征,与黄铁矿-早期白色玉髓状石英阶段中Q1的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很接近,而盐度略高于白色玉髓状石英Q1的。乌拉嘎金矿的金成矿可划分3个成矿阶段,发育盐水溶液包裹体:(1)黄铁矿-早期白色玉髓状石英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4~355℃,集中在190~330℃,盐度为1.3%~8.2%NaCleqv,密度为0.53~0.88g/cm3。(2)烟灰色玉髓状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中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9~196℃,集中在170~190℃,盐度为2.2%~3.2%NaCleqv,密度0.79~0.92g/cm3。(3)碳酸盐-石英阶段,方解石中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70~270℃;盐度0.5%~2.9%NaCleqv。成矿流体以中低温、低盐度、贫CO2的盐水体系为特征,与国内外陆相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十分相似。石英斑晶中熔体、流体包裹体及其共存反映了次火山岩浆活动晚期,由硅酸盐熔体通过不混溶产生含矿的盐水溶液的可能,说明了金成矿与斑岩的成因联系,乌拉嘎金矿应该属于陆相火山-次火山活动有关的中低温浅成热液金矿床。

吕志刚[3](2007)在《黑龙江乌拉嘎金矿外围隐伏矿体定位预测》文中提出本文在深入剖析乌拉嘎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并对矿区外围柳树河区和十三公里区进行了隐伏矿体定位预测工作。柳树河区应用地质草测、地面伽玛能谱测量、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和激电测深等方法查明区内构造破碎带发育,岩石地球化学异常明显,金矿化受接触带或构造破碎带控制。围岩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具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成矿特征。其中测区北部NNW向和NE向构造交汇部位是成矿最有利地段。十三公里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和高精度磁测异常明显,区内圈定四个综合异常区,其中Ⅱ区最具找矿前景。柳树河区查证“两井三孔”见矿,地表控制大规模矿化蚀变角砾岩脉一条,局部样品达到工业品位;钻探获得最高品位52.9×10-6;共获得资源量2265kg。十三公里区经槽探和浅井控制矿体一条,延长400米,推测延深200米,厚度两米,获得黄金预测资源量1500kg。本次工作的成果说明:我们建立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和采用的隐伏矿体定位预测方法是可行的,上述各种预测方法的合理性、准确性、可靠性在该区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本次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企业的找矿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永祥[4](2006)在《黑龙江乌拉嘎金矿深部及周边隐伏矿体定位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在深入剖析已知乌拉嘎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信息隐伏矿体定位预测模型。并对矿区深部及周边张才沟预测区、河西预测区进行了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经浅层地震、大地电磁测深及瞬变电磁资料的综合解译发现矿区深部相对低阻异常与含矿构造有关,或与含矿的隐伏岩体有关,预测含矿带产出标高在-150~-300m;张才沟预测区圈定八处异常区,其中Ⅰ、Ⅱ异常区是三组构造交汇处,均位于γ能谱Ⅰ号异常与壤中气汞量测量Ⅱ号异常的交汇部,为成矿最有利地段;河西预测区圈定六处异常区,经综合分析以Ⅰ号异常区与Ⅲ号异常区是成矿最有利地段。工程验证在矿区深部发现了斜长花岗斑岩体,金基本分析品位在(0.09~1.36)×10-6;张才沟预测区圈定的异常经工程查证,发现厚3米,平均品位为20×10-6的工业矿体,属该区首次见矿;河西区异常有待工程查证。本次研究表明:用综合信息模型进行隐伏矿(床)体的定位预测在乌拉嘎矿区及外围是可行的,预测区圈定的异常经工程验证,获得了预期效果。

马跃良,徐瑞松,魏东原[5](1997)在《生物地球化学遥感技术在金矿成矿预测中的应用研究——黑龙江省乌拉嘎地区为例》文中指出利用遥感TM图象信息中包含与金矿成矿有关的构造、蚀变及植被信息,经计算机遥感图象处理,综合其信息,提取金矿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的植被异常信息,从而圈定金矿遥感异常区。在乌拉嘎地区进行成矿预测试验研究中,优选了六个遥感异常区,并对异常区进行了地面验证。论证表明在金矿勘查中,运用生物地球化学遥感技术进行成矿预测是一种快、准、省的技术方法

陈静[6](2011)在《黑龙江小兴安岭区域成矿背景与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文中提出小兴安岭地区位于中亚—兴蒙巨型造山带的东段,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的交汇区域,是经多次相互作用的复合造山带,其前中生代主要受古亚洲洋构造域的影响,中生代以来又受到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强烈改造与叠加增生,因此构成了此区独特的构造演化背景。本次工作对小兴安岭地区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的研究,获得了本区中生代侵入岩锆石U-Pb年龄的200-170Ma和120-100Ma两个范围。200-170Ma间形成大规模花岗岩类,主要沿伊春—延寿褶皱带呈近南北向展布,岩石类型总体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包括高分异I型)花岗岩,且大多数岩体属于氧化程度高的磁铁矿系列,形成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120-100Ma间与成矿有关的主要为火山岩和浅成侵入岩,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形成于俯冲后岩石圈伸展减薄环境。集中在分布在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研究区内典型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特征进行了重新认识:小西林铅锌矿原定矽卡岩型,经项目组野外调查初步认为I号主矿体成因类型为以碳酸盐岩为容矿围岩的热水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银矿山型SMS),老道庙沟铅锌矿为小西林矿田内不同于主矿体的热液脉型铅锌矿;翠宏山矽卡岩型铁钼多金属矿床原定是加里东期成矿作用叠加印支期和燕山期岩浆热液活动的结果,本次研究认为它很可能与霍吉河、鹿鸣钼矿同时产出于燕山早期,是太平洋俯冲背景下岩浆侵入碳酸岩地层的产物。根据Westra等(1981)对斑岩型钼矿的分类,霍吉河、鹿鸣斑岩型钼矿属于钙碱性系列的深成侵入体型,钼矿化主要有两种类型:石英—辉钼矿脉(花岗岩未蚀变)和薄膜状矿化(花岗岩蚀变成绢英岩),根据成矿岩体和钼矿化特征,我们建议将此类深成侵入体型钼矿定义为细网脉型钼矿,拓宽寻找斑岩型矿床的思路,即大岩基也可以成矿。在对小兴安岭地区成岩成矿年龄的修正及典型矿床成因的重新认识之后,对研究区典型矿床进行了成矿系列的重新划分,可划分为2个成矿系列:与燕山早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钼铁铅锌钨铜矿床成矿系列、与燕山晚期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金、银矿床成矿系列。最后,本文总结了小兴安岭地区成矿的空间和时间规律:空间上,可划分为伊春—延寿MoFePbZnWSnCuAg成矿亚带和小兴安岭北西向AuAg成矿亚带。前者成矿作用既受中生代岩浆活动控制,又受特定时代地层(如寒武系西林群铅山组、奥陶系小金沟组等)控制,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都是成矿的主要控制条件;后者受燕山晚期北西向小兴安岭盆岭边界断裂火山喷发带控制,产出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时间上可分为3个成矿期:早寒武世成矿期、早燕山成矿期、晚燕山成矿期,其中最主要的是燕山成矿期。在上述成矿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在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流体实验室采用Linkam THSM-600型冷热台,对各矿床进行了大量的流体包裹体测试,确定了各典型矿床(点)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密度、压力,并计算了成矿的深度,为小兴安岭地区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鹿鸣钼矿与霍吉河斑岩型钼矿的成因类型及成矿特征基本一致,矿石类型主要以辉钼矿石英细网脉为主,包裹体均一温度表明成矿温度总体集中在180-360℃之间,辉钼矿沉淀温度集中在280-360℃之间,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盐度集中在3.05-6.58wt%NaCleqiv之间;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大多数通过子矿物的消失而均一,盐度范围为39.23-47.60 wt%NaCleqiv。各阶段包裹体特征表明,成矿流体总体演化过程可能为岩浆房最先分离出一个单一相的高温、中低盐度的流体相,当流体系统由静岩向静水压力演化过程中,由于减压导致流体局部沸腾,分离出高盐度的流体及其与之共生的气相两种流体,钼在残余流体中富集并沉淀,同时,温度的降低使钼在300-360℃间迅速沉淀。总体上,随着成矿流体不断演化,成矿物质不断沉淀,成矿系统逐步降温,盐度也随之降低。翠宏山铁钼多金属矽卡岩型矿床流体包裹体测试样品均来自石英硫化物期,其中,早阶段包裹体以含子矿物包裹体和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91-330.5℃,相应的流体盐度为(NaCleq)37.29%-40.17%,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40-315℃,盐度为6.44%-9.60%;辉钼矿化阶段和铜铅锌矿化阶段以大量发育富气相水溶液包裹体为特征,类型主要为富液相水溶液包体和富气相水溶液包体,少量含子矿物多相包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80-234℃和252-288℃。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中三道湾子金矿床形成温度集中在230-270℃问,结合地质特征和矿物组合特征该温度区间大致相当与硫化物一石英脉和石英—金—碲化物形成的温度;东安金矿成矿温度主要集中在220-280℃,属于中低温矿床;乌拉嘎金矿主矿区矿床形成温度主要集中在150-220℃区间内,为主矿化阶段的含金玉髓状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形成的温度。上述三个矿床成矿流体均为低盐度低密度流体。

黄诚[7](2014)在《黑龙江北部浅成低温热液金矿成矿地球化学研究 ——以三道湾子、东安和乌拉嘎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三道湾子金矿、东安金矿和乌拉嘎金矿分别位于黑龙江省北部瑷珲县、逊克县和嘉荫县,是该地区比较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三个金矿床成矿年龄相近,成矿于中生代白垩纪,且均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域。系统总结了三道湾子金矿、东安金矿和乌拉嘎金矿三个矿床矿石特征、矿物共生组合、生成顺序及围岩蚀变特征;通过对矿石镜下特征、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微量元素特征和稀土元素特征的研究,结合区域成矿构造背景和成矿年龄,探讨和对比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特征和演化、成矿深度。同时讨论了冰长石的镜下鉴别特征及其意义以及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与斑岩型Cu-Au矿床之间时空和成因关系。研究表明:(1)矿床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均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未发现含子晶三相包裹体及典型CO2三相包裹体。三道湾子金矿、东安金矿、乌拉嘎金矿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分别主要集中于260290℃、250270℃和225℃275℃;盐度分别主要集中于1.5%3%、1.4%2.5%和1.6%3.6%(NaCleq)。(2)矿床主成矿期石英单矿物中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均具有以下特征:蛛网图整体右倾,表现出明显的U和Pb正异常,以及Ce的负异常。(3)主成矿期石英单矿物中稀土元素特征也具有相似性:总体上富集轻稀土元素,铕异常明显,表现为正异常或者负异常,无明显铈异常;存在明显的Yb负异常。石英单矿物中REE配分曲线与矿石中REE配分曲线特征一致,而与成矿密切相关岩体的REE配分曲线有较大差异。(4)三个矿床成矿流体特征相似:低温、低盐度,具有一定还原性,流体成分以H2O为主,CO2含量不高,成矿流体Cl含量高于F含量,主要由大气水和岩浆水混合组成,且以大气水为主。利用静水压力梯度计算得到三个矿床的初始成矿深度差别不大,都在1km左右。(5)三个金矿床都发现冰长石的存在,结合成矿流体温度及成矿深度,认为三道湾子金矿也属于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6)与斑岩型Cu-Au矿床密切相关的是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与斑岩型Cu-Au矿床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但是在空间上距离较远。

殷海燕[8](2014)在《黑龙江北部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岩浆岩及其与成矿关系》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黑龙江东部地区三道湾子、东安、乌拉嘎金矿的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的地质特征、岩石学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年代学特征、氧逸度特征及构造环境的研究,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岩石类型总体为I型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为氧化程度高的磁铁矿系列。富集Rb、Th、U、K等,亏损Nb、Ta、P、Ti、HREE等,具弱Eu负异常。(2)LA-MC-ICPMS锆石U-Pb年龄结果表明岩浆岩的成岩时代大体分为两个范围:中生代早期(190~160Ma),受太平洋俯冲作用影响,成岩时间早于成矿。三道湾子I型向A型过渡型二长花岗岩188.2±0.6Ma,东安晚造山期粗粒碱长花岗岩187.2±0.6Ma。中生代晚期,成岩成矿发生在古亚洲洋闭合之后,属陆内伸展环境,三道湾子、东安、乌拉嘎成矿年龄均集中在120~100Ma。乌拉嘎活动陆缘弧I型花岗闪长岩107.74±0.4Ma,东安粗粒碱长花岗岩为造山期后花岗岩(3)三道湾子二长花岗岩为成矿前岩体,东安碱长花岗岩为金矿赋矿围岩,两期碱长花岗岩的侵入都有利于金的富集成矿,乌拉嘎花岗闪长岩为成矿地质体,提供部分成矿物质。岩浆岩与矿石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形似,推测为同源岩浆岩。(4)岩浆处于强氧化(lg(O2)=-9.4~-14.59)、高温(T=680℃~863℃)环境,氧逸度范围为MH-FMQ(磁铁矿-赤铁矿-铁橄榄石-磁铁矿-石英),锆石中极高Ce正异常及全岩微量元素中Eu负异常,也都表明成岩物理化学条件为氧化环境,高氧逸度的I型花岗岩有利于Au矿的形成。

耿会青[9](2018)在《黑龙江东安—汤旺河地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矿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安-汤旺河研究区位于小兴安岭-松嫩地块和伊春-延寿地槽褶皱带的接壤部位,地质背景复杂,金成矿作用广泛。不同学者从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矿床成因等方面对区内高松山、东安、团结沟和平顶山金矿床进行了研究,但在成因矿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较少。本文通过对四个金矿床开展系统的矿床地质和石英、黄铁矿(或白铁矿、毒砂)的晶胞参数、热释光(或热电性)及成分标型的研究,深化了对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矿物学特征的认识,探讨了成矿流体特征并提出了有利的矿物学找矿信息。高松山和东安金矿床赋存于燕山期陆相火山岩和碱长花岗岩中,矿体呈脉状产出。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冰长石化、绿泥石化、萤石化等,其中,硅化、冰长石化与成矿关系密切。团结沟金矿床的围岩为燕山期葡萄沟花岗斑岩和早白垩世宁远村组英安岩,受斑岩体控制,矿体多呈脉状或透镜状产于斑岩体内以及斑岩体与中元古界黑龙江群片岩的接触带附近。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白铁矿化、碳酸盐化。平顶山金矿床的围岩为华力西期黑云母花岗岩,矿体呈透镜状或似脉状。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及单矿物成因矿物学特征的系统研究,对其所反映的成矿流体特征有了综合的认识。高松山金矿床中冰长石和绢云母的出现,以及石英和黄铁矿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反映了成矿流体为中低温(160320°C),近中性,具还原性,成矿物质来自于赋矿火山岩,且在成矿过程中热液体系较稳定的特点。东安金矿床中冰长石和绢云母的出现,以及石英的稀土元素特征显示的Eu负异常,Ce无异常的特点,反映了成矿流体近中性,具有相对还原的性质。团结沟金矿床石英和白铁矿稀土元素特征及白铁矿的热电系数反映了成矿流体中温(194265°C)、富硫,具氧化性的特点,且其与花岗斑岩关系密切。平顶山金矿床石英和毒砂稀土元素特征以及毒砂热电性的研究反映了成矿流体富S、Cl,具还原性的特点。高松山金矿床黄铁矿晶胞参数及热电参数(XNP和γ)的空间变化显示高松山金矿床中1号脉西段剥蚀程度最强,中段次之,推测1号脉中段深部仍具有一定的找矿空间。由矿区西南方向的1号脉向东北方向的2号脉偏移,剥蚀程度越来越强。

王永彬,刘建明,孙守恪,李艳,李凤友,胡海涛[10](2012)在《黑龙江省乌拉嘎金矿赋矿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省是我国着名金矿产区之一,发育多个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它们与中生代陆相火山-次火山岩有密切的关系,但对这些陆相火山-次火山岩的成因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本区金矿的成因认识和矿床勘查。本次研究采用先进的LA-ICP-MS锆石定年法、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示踪等方法,对与乌拉嘎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存在密切成因联系的次火山岩(花岗闪长斑岩)进行深入研究。LA-ICP-MS锆石定年法获得乌拉嘎矿区葡萄沟岩体及其南部含矿岩枝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08.2±1.2Ma和106±1.1Ma,与区内宁远村组火山岩成岩时间基本相近,推断金矿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与东安金矿和高松山金矿为同期。岩石地球化学确定该岩体为高钾钙碱性(σ=1.83~2.18)偏铝质I型花岗岩特征,结合微量元素和Sr-Nd-Pb研究显示其具有活动陆缘弧岩浆岩特点,进一步得出岩浆源区和成矿物质具有来源于新元古代形成的镁铁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的属性。早白垩世时,中国东部处于伸展应力体制下,尤其黑龙江构造活动强烈,起源于新生下地壳重融的岩浆活动频繁,结合已有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资料显示,推断区内具有巨大的成矿潜力。

二、黑龙江省乌拉嘎地区原生金矿形成条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乌拉嘎地区原生金矿形成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乌拉嘎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前言
    一、依托项目及论文选题
    二、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三、以往工作程度
    四、本次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第一节 大地构造背景
    第二节 区域地层
        一、元古界
        二、古生界
        三、中生界
        四、新生界
    第三节 区域岩浆岩
        一、晋宁期侵入岩
        二、加里东期侵入岩
        三、印支期侵入岩
        四、燕山期侵入岩
    第四节 区域构造
        一、构造基本特征
        二、断裂构造
        三、环形构造
    第五节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一、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二、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二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第一节 矿区地质特征
        一、矿区地层
        二、矿区岩浆岩
        三、矿区构造
    第二节 矿床地质特征
        一、矿脉(体)特征
        二、矿石特征
        三、围岩蚀变
        四、成矿期及成矿阶段划分
第三章 矿床成因
    第一节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流体包裹体研究
        一、金矿区流体包裹体特征
        二、塔南勘查区流体包裹体特征
        三、十三公里勘查区流体包裹体特征
    第二节 同位素研究
        一、硫同位素研究
        二、氢、氧同位素特征
    第三节 矿床成因类型
        一、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
        二、造山型金矿
        三、成矿系列
第四章 矿化富集规律与成矿远景评价
    第一节 矿化富集规律
        一、地层控矿规律
        二、岩浆岩控矿规律
        三、构造控矿规律
        四、矿体的侧伏斜列规律
        五、叠生成矿规律
    第二节 综合找矿模型
        一、地质找矿标志
        二、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三、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四、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第三节 成矿远景评价
        一、剥蚀保存条件
        二、成矿远景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版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2)黑龙江乌拉嘎金矿的次火山岩浆-热液成矿:熔体-流体包裹体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次火山岩及其成矿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含金次火山斑岩
    2.3 次火山岩中的矿化脉体
3 熔体-流体包裹体
    3.1 包裹体岩相学
    3.2 包裹体显微测温
        3.2.1 熔体包裹体
        3.2.2 流体包裹体
    3.3 激光拉曼探针分析
    3.4 熔体包裹体电子探针分析
5 讨论
    5.1 石英斑晶中熔体-流体包裹体演化
    5.2 金成矿与斑岩的关系及矿床成因
6 结论

(3)黑龙江乌拉嘎金矿外围隐伏矿体定位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一、自然概况
    二、选题依据
    三、完成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成矿背景及矿区地质特征
    第一节 区域成矿背景
        一、区域地质背景
        二、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三、区域地球物理背景
        四、区域矿产
    第二节 矿区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
        一、矿区地质特征
        二、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三、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第二章 矿床地质及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第一节 矿床地质特征
        一、矿体的基本特征
        二、矿石特征
        三、围岩蚀变
    第二节 矿床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一、地质找矿标志
        二、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三、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四、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第三章 隐伏矿体预测的理论依据与方法选择
    第一节 隐伏矿体预测的理论依据
        一、相似类比理论
        二、地质异常理论
        三、地质条件组合控矿理论
    第二节 隐伏矿体预测的方法选择
        一、地质学方法
        二、地球化学方法
        三、地球物理方法
第四章 矿区外围隐伏矿体定位预测及查证
    第一节 柳树河区隐伏矿体定位预测与查证
        一、1:5 万成矿远景预测
        二、1:1 万成矿远景预测
        三、隐伏矿体定位预测及查证
    第二节 十三公里区隐伏矿体定位预测与查证
        一、预测区的优选
        二、地质找矿信息
        三、地球化学找矿信息
        四、地球物理找矿信息
        五、隐伏矿体定位预测与查证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版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4)黑龙江乌拉嘎金矿深部及周边隐伏矿体定位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位置和交通
    2、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3、以往工作评述
    4、论文选题
    5、取得的成果及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成矿背景
    第一节 区域地层
    第二节 区域构造
    第三节 区域岩浆岩
    第四节 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
    第五节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第六节 区域矿产
第二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第一节 矿区地质、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特征
        一、矿区地质特征
        二、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三、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第二节 矿床地质特征
        一、矿体分布的空间位置、形态及产状
        二、矿石的基本特征
        (一) 矿石矿物组分
        (二) 矿石组构
        三、围岩蚀变
    第三节 矿床成因分析
        一、成矿物质来源
        二、成矿时代
        三、成矿机制
        1、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2、流体的演化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四、成因类型及成矿模式
        1、成因类型的分析
        2、成矿模式的探讨
第三章 乌拉嘎金矿综合信息预测模型
    第一节 地质模型
    第二节 地球化学模型
    第三节 地球物理模型
    第四节 综合信息预测模型
第四章 隐伏矿体定位预测及验证
    第一节 乌拉嘎矿床深部隐伏矿体定位预测及验证
    第二节 张才沟区隐伏矿体定位预测及验证
    第三节 河西区隐伏矿体定位预测及阶段成果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版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6)黑龙江小兴安岭区域成矿背景与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条件
    1.2 项目依托及研究区工作程度
    1.3 论文选题意义
    1.4 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进展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侵入岩
    2.4 区域火山岩
    2.5 区域主要构造特征
    2.6 地球物理特征
    2.7 区域地球化学与成矿
    2.8 区域矿产
第3章 区域动力学演化
    3.1 前中生代区域构造岩浆作用
    3.2 T3-J1两大构造域转换
    3.3 J3-K1构造岩浆作用
    3.4 区域动力学演化
第4章 典型矿床及成矿系列研究
    4.1 热水喷流沉积型矿床
    4.2 斑岩型MO矿
    4.3 矽卡岩型矿床
    4.4 热液脉状铅锌矿床
    4.5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4.6 成矿系列研究
第5章 区域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
    5.1 区域成矿条件
    5.2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5.3 矿床时间序列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成果
致谢

(7)黑龙江北部浅成低温热液金矿成矿地球化学研究 ——以三道湾子、东安和乌拉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成果与进展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元古界
        2.1.2 古生界
        2.1.3 中、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脉岩
        2.3.3 火山岩
    2.4 区域矿产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三道湾子金矿床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质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
        3.1.5 成矿期次与阶段
    3.2 东安金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成矿期次与阶段
    3.3 乌拉嘎金矿床地质特征
        3.3.1 矿区地质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围岩蚀变
        3.3.5 成矿期次与阶段
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三道湾子金矿床
        4.1.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4.1.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1.1.2 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分析
        4.1.1.3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4.1.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2 东安金矿床
        4.2.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4.2.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2.1.2 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分析
        4.2.1.3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4.2.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3 乌拉嘎金矿床
        4.3.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4.3.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3.1.2 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分析
        4.3.1.3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4.3.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 矿床成因对比研究及探讨
    5.1 成矿构造背景和成矿年龄
        5.1.1 成矿构造背景对比
        5.1.2 成矿年龄对比
    5.2 成矿物质来源
        5.2.1 三道湾子金矿成矿物质来源
        5.2.2 东安金矿成矿物质来源
        5.2.3 乌拉嘎金矿成矿物质来源
    5.3 成矿流体特征和演化
        5.3.1 三道湾子金矿成矿流体特征
        5.3.2 东安金矿成矿流体特征
        5.3.3 乌拉嘎金矿成矿流体特征
    5.4 成矿深度
        5.4.1 流体包裹体沸腾
        5.4.2 静岩压力和静水压力
    5.5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对比研究
        5.5.1 本文研究的三个金矿床对比
        5.5.2 与其它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对比
    5.6 问题和讨论
        5.6.1 冰长石与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5.6.2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与斑岩型Cu-Au矿床的关系讨论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个人简历

(8)黑龙江北部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岩浆岩及其与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分析测试方法
    1.4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2.1 元古界
        2.2.2 古生界
        2.2.3 中生界
        2.2.4 新生界
    2.3 区域主要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4 区域侵入岩
    2.5 区域火山岩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三道湾子金矿床
    3.2 东安金矿床
    3.3 乌拉嘎金矿床
第4章 花岗岩地质特征
    4.1 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4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5章 岩浆作用年代
    5.1 样品的采集、分选及测试
    5.2 锆石形态及稀土元素特征
    5.3 锆石年龄及地质意义
    5.4 锆石氧逸度特征及成矿相关关系
第6章 花岗岩形成大地构造背景
    6.1 成岩与成矿年代
    6.2 岩石成因类型
    6.3 构造环境判别
    6.4 花岗岩与成矿关系
        6.4.1 三道湾子金矿成矿物质来源
        6.4.2 东安金矿成矿物质来源
        6.4.3 乌拉嘎金矿成矿物质来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黑龙江东安—汤旺河地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成因矿物学研究现状
        1.2.3 东安-汤旺河地区金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下元古界(Pt_1)
        2.1.2 中元古界(Pt_2)
        2.1.3 上元古界(Pt_3)
        2.1.4 古生界(Pz)
        2.1.5 中生界(Mz)
        2.1.6 新生界(Cz)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区域矿产
    2.5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简史
第3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高松山金矿床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矿体产出特征
        3.1.5 矿石类型
        3.1.6 矿石物质组分
        3.1.7 矿石组构
        3.1.8 围岩蚀变
        3.1.9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2 东安金矿床
        3.2.1 地层
        3.2.2 构造
        3.2.3 岩浆岩
        3.2.4 矿体产出特征
        3.2.5 矿石类型
        3.2.6 矿石物质组分
        3.2.7 矿石组构
        3.2.8 围岩蚀变
        3.2.9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3 团结沟金矿床
        3.3.1 地层
        3.3.2 构造
        3.3.3 岩浆岩
        3.3.4 矿体产出特征
        3.3.5 矿石类型
        3.3.6 矿石物质组分
        3.3.7 矿石组构
        3.3.8 围岩蚀变
        3.3.9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4 平顶山金矿床
        3.4.1 地层
        3.4.2 构造
        3.4.3 岩浆岩
        3.4.4 矿体产出特征
        3.4.5 矿石类型
        3.4.6 矿石物质组分
        3.4.7 矿石组构
        3.4.8 围岩蚀变
        3.4.9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5 小结
第4章 金矿床成因矿物学研究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4.2 高松山金矿床
        4.2.1 石英的标型特征
        4.2.2 黄铁矿的标型特征
        4.2.3 小结
    4.3 东安金矿床
        4.3.1 石英的标型特征
        4.3.2 小结
    4.4 团结沟金矿床
        4.4.1 石英的标型特征
        4.4.2 白铁矿的标型特征
        4.4.3 小结
    4.5 平顶山金矿床
        4.5.1 石英的标型特征
        4.5.2 黄铁矿和毒砂的标型特征
        4.5.3 小结
第5章 找矿标志及指示意义
    5.1 找矿标志
        5.1.1 地质学找矿标志
        5.1.2 成因矿物学找矿标志
    5.2 指示意义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黑龙江省乌拉嘎金矿赋矿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
3 测试方法
    3.1 LA-MC-ICP锆石定年
    3.2 主微量测试
    3.3 Sr-Nd-Pb同位素测试
4 实验测试结果
    4.1 锆石LA-ICP-MS定年
        4.1.1 锆石特征
        4.1.2 锆石年龄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特征
        4.2.2 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4.2.3 Sr-Nd-Pb同位素特征
5 讨论
    5.1 成岩时代
    5.2 成因类型
    5.3 岩浆源区
    5.4 成矿岩浆背景
6 结论

四、黑龙江省乌拉嘎地区原生金矿形成条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乌拉嘎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研究[D]. 来又东. 吉林大学, 2008(10)
  • [2]黑龙江乌拉嘎金矿的次火山岩浆-热液成矿:熔体-流体包裹体证据[J]. 徐九华,魏浩,王燕海,曾庆栋,刘建明,王永彬,毛骞. 岩石学报, 2012(04)
  • [3]黑龙江乌拉嘎金矿外围隐伏矿体定位预测[D]. 吕志刚. 吉林大学, 2007(03)
  • [4]黑龙江乌拉嘎金矿深部及周边隐伏矿体定位预测[D]. 王永祥. 吉林大学, 2006(09)
  • [5]生物地球化学遥感技术在金矿成矿预测中的应用研究——黑龙江省乌拉嘎地区为例[J]. 马跃良,徐瑞松,魏东原. 地球化学, 1997(01)
  • [6]黑龙江小兴安岭区域成矿背景与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作用[D]. 陈静. 吉林大学, 2011(02)
  • [7]黑龙江北部浅成低温热液金矿成矿地球化学研究 ——以三道湾子、东安和乌拉嘎为例[D]. 黄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10)
  • [8]黑龙江北部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岩浆岩及其与成矿关系[D]. 殷海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9]黑龙江东安—汤旺河地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矿物学研究[D]. 耿会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10]黑龙江省乌拉嘎金矿赋矿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J]. 王永彬,刘建明,孙守恪,李艳,李凤友,胡海涛. 岩石学报, 2012(02)

标签:;  ;  ;  ;  ;  

黑龙江省乌拉嘎地区原生金矿形成条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