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喉部病变冠状位CT扫描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艳利,王勇,蔡捷,游永晶,张哲义,王金岸,蒋家琪,庄佩耘[1](2020)在《动态CT扫描在探索声带麻痹患者喉部软组织三维动态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动态CT扫描探索声带麻痹患者喉部软组织三维形态的动态变化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二嗓音科的单侧声带麻痹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9~75岁)和健康受试者10名(男5名,女5名,年龄25~58岁),行喉部动态CT Cine电影序列扫描,获得受试者从吸气到发音过程中喉部运动的10个动态序列影像,结合声门区面积和环状软骨位移的动态变化将获得的动态序列影像划分为吸气相和发音相、开相和闭相,分别测量各个相位声带长度、宽度、厚度和声带下方收敛角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单侧声带麻痹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声带的三维形态参数。结果健康受试者从吸气到发音的过程中,吸气相和发音闭相声带形态相对稳定,发音开相和开闭相变换时,声带形态变化明显,长度变长(1.19±0.10)mm,宽度变宽(2.19±0.17)mm,厚度变薄(2.66±0.56)mm,声带下方收敛角度变小(31.45±4.78)°。声带麻痹组与健康受试组比较,开相时,声带麻痹组患侧声带的厚度比健康受试组薄(t=10.25,P<0.001),宽度较健康受试组大(t=5.25,P<0.001);闭相时,声带麻痹组患侧声带下方收敛角度较健康受试组大(t=4.41,P=0.001),健侧声带宽度比健康受试组大(t=2.54,P=0.026),其他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喉部动态CT扫描为吸气到发音过程中喉部软组织三维形态动态变化的客观定量测量提供了一种简便、无创的方法。吸气到发音过程中,失神经支配的单侧声带麻痹患者的声带下方收敛角度与声带厚度较健康受试组发生特征性的动态变化。闭相时健侧声带的宽度可用于评估其代偿功能。
刘永才[2](2011)在《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喉及喉咽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喉及喉咽疾病多种多样,除血管瘤、脂肪瘤、软骨瘤等少数病变具有特异性CT征象外,其余病变CT表现没有特异性,给CT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术前若能通过CT检查充分了解喉部病变的性质及范围,便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对病人的恢复及愈后非常重要。虽然常规CT在喉及喉咽肿瘤术前分期中的价值已得到普遍认可,但常规CT由于扫描层厚较厚及易受运动伪影的影响,容易遗漏较小的声带病变,如声带息肉及早期喉癌。近几年发展的64层螺旋CT采用容积扫描,速度快,极大的提高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可避免层面的遗漏和运动伪影的影响。64层螺旋CT具有强大的软件后处理功能,能在一次横断面扫描基础上完成多平面重建(MPR)、仿真喉镜(CTVL)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相互结合不仅可以早期发现病变,并可以在冠状位、矢状位等多个方位上观察病变的形态及侵犯范围,使喉及喉咽疾病显示更加直观,提高病变诊断率。CT扫描使用飞利浦64层螺旋CT扫描机,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过程中嘱病人平静呼吸,勿做吞咽及屏气动作,然后行螺旋CT容积扫描。扫描范围自颅底至胸廓入口。扫描参数采用120KV,200mAs,准直器宽度为0.625mm,螺距1.0。增强扫描采用CT高压注射器,对比剂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00mg I/mL)90ml,经肘静脉注入,注射速度2.5-3.0ml/s,增强扫描动脉期为28-30s,静脉期为55-60s。扫描结束后利用原始容积数据行层厚1mm的横断面重建。然后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和仿真喉镜(CTVL)等二维及三维后处理。在病变为中心的矢状面及冠状面图像上分别与气道长轴平行制定冠状及矢状位重组线,进行1mm层厚、1mm间隔的重建。使用工作站的仿真喉镜软件功能,分别从头侧或足侧对喉及喉咽进行CTVL成像。采用SAS9.1统计软件,应用X2检验或Fish精确检验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确定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喉癌及喉咽癌术前CT分期与术后临床病理分期两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2多平面重建(MPR)是喉部螺旋CT最基本的图像后处理技术,与横断面图像联合可以多方位的观察喉部解剖及肿瘤病变的范围,是横断面图像的有力补充。3仿真喉镜(CTVL)图像质量与病变的大小、范围有关:喉部较小病灶如声带息肉、慢性炎症(肿块型)图像质量好;喉部肿瘤生长未导致喉腔狭窄时,CTVL图像质量好;肿瘤弥漫生长导致喉腔明显狭窄时,CTVL图像质量明显下降,甚至不能成像。4X2检验或Fish精确检验显示在选取的7个CT征象中,病变发生部位、病变界限、病变强化程度、会厌前间隙或喉旁间隙是否受累等4个征象在鉴别喉部疾病性质中具有统计学意义。64层螺旋CT各向同性容积扫描及各种后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对于喉及喉咽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席永强[3](2012)在《MSCT扫描在喉癌术前分型、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喉作为发音的器官和呼吸的通道,在呼吸系统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而喉癌所造成的发音困难和呼吸障碍,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喉癌的治疗多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目前,喉癌外科的主导术式是保留或重建喉功能的喉部分切除术,其总的原则是在根治性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量保留或重建喉的发声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要达到既根治喉癌的目的,又能保留患者的喉功能,喉癌术前准确评估肿瘤的位置、扩展范围、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淋巴转移等(即喉癌的分型、分期)至关重要。喉癌术前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电子喉镜、螺旋CT、MRI等,对于生长于喉腔内表面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电子喉镜虽然能直观的看到,并能够方便对可疑病变活检,但对于浸润深度、喉软骨破坏、淋巴结转移等信息电子喉镜不能观察到,使其在喉癌的检查中存在不足。近年来随着CT扫描技术的不断提高,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可以多个角度、多方位的观察病变,轴位图像联合MPR、三维CTVE能够更全面的显示病变位置、范围、与邻近组织器官及血管的关系、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等,能够为临床提供全面的影像学信息。目的:探讨MSCT在喉癌术前分型、分期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合理的选择及制定治疗方案、评估预后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门诊电子喉镜检查怀疑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喉癌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行西门子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男性38例,女性18例;年龄37-87岁,中位年龄61岁;病程1个月-2年不等;全部病例术前均未经任何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与术前电子喉镜活检病理结果一致均为鳞状细胞癌。所有患者均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双源螺旋CT(Somatom Definition)扫描,扫描前均禁止患者做吞咽动作、讲话,并缓慢呼吸,以减少运动或呼吸伪影。扫描范围包括颅底至胸廓入口。增强扫描时用美国Medrad公司的双筒高压注射器在肘前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300或优维显300)100ml,注射速率3.0ml/s,注药55s后开始扫描。扫描参数为:螺旋准直64×0.625,间隔5mm,层厚5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260320mAs,进床速度12mm/s,机架旋转时间0.7s。扫描后将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建,薄建层厚为1mm,并将数据传至西门子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CT仿真内窥镜后处理。通过观察CT轴位及后处理图像,诊断喉癌的位置、大小、形态、累及范围、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并进行术前分期。最后将CT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MSCT喉癌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1、MSCT能够很好的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累及范围。56例喉癌患者中,声门上型25例;声门型24例;声门下型4例;跨声门型3例。术后分型与术前CT分型一致。2、对于会厌及杓会厌皱襞、室带、前联合、声门下病变的观察CTVE与喉镜的结果一致性极强(Kappa值分别为0.8565、0.9176、0.8903、0.9141);而CTVE与喉镜对于室带、喉室病变的观察一致性较强(Kappa值分别为0.7717、0.7366)。3、术前CT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对T1期、T4期诊断的一致性极强(Kappa值分别为0.8993、0.8048);对T2期、T3期的一致性较强(Kappa值分别为0.7558、0.7623)。CT扫描诊断喉癌N2期淋巴结转移与术后病理一致性极强,符合率为100%;而对N1期淋巴结的转移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较强(Kappa值为0.7286),对部分淋巴结容易误诊。结论: MSCT轴位图像结合其后处理技术能够很好地显示喉癌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强化程度、病变累及范围、喉软骨有无破坏及肿瘤与邻近血管关系、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等,可以较准确进行喉癌的术前分型、分期,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有力的依据,且CT扫描简单易行,时间短,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王宇聪,朱海标,刘冉,张海东,赵东,王旭,杨天潼[4](2020)在《虚拟解剖在法医病理学领域的应用现状》文中研究指明虚拟解剖采用了临床医学中常用的CT和MRI用于鉴定死亡原因和死亡方式。虚拟解剖是一种多学科技术,它结合了法医学和病理学、放射学、计算机图形学、生物力学和物理学。虚拟解剖在法医学领域的重要性正在迅速增加,并在法医病理学的多个领域被广泛研究。本文从死亡原因、交通损伤、医疗纠纷、枪弹创、死后变化与死亡时间推断等方面,简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同行共同探讨虚拟解剖在法医病理学领域的作用。
项昆[5](2019)在《螺旋CT与MRI在下咽癌诊断及术后评估中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CT与MRI对下咽癌诊断、周围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准确性,比较CT与MRI在下咽癌术前诊断以及在综合治疗后肿瘤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我院及本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下咽癌患者90例,均行CT及MRI检查,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鳞状上皮细胞癌。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及MRI两种方法对下咽癌诊断、周围侵犯情况的显示、淋巴结的显示情况、术前分期的诊断及术后复发显示情况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下咽癌侵犯周围结构显示情况的比较中,CT对环后区脂肪层和喉组成软骨侵犯的显示结果低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CT不能准确地显示下咽癌环后区脂肪层及喉组成软骨侵犯情况;MRI对喉旁间隙及会厌前间隙、环后区脂肪层、喉软骨、甲状腺及食管上段侵犯的显示结果均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MRI可准确地显示下咽癌侵犯周围结构情况。CT和MRI对下咽癌部位、形态及侵犯范围的显示情况比较中,MRI对环后区脂肪层和喉组成软骨侵犯结果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诊断在下咽癌侵犯环后区脂肪层及喉组成软骨方面,MRI较CT具有优势。2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CT结果显示,下咽癌颈部转移患者淋巴结大小、短长径比值、数目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结果显示,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在与周围组织边界、边缘光滑程度、增强后表现方面与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中,CT分别为85.5%、88.0%、70.0%、90.4%、75.7%;MRI分别为95.0%、95.3%、94.3%、97.3%、90.4%,MRI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诊断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中,CT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670(P<0.01),与病理结果一致性一般;MRI的Kappa值为0.886(P<0.01),与病理结果一致性好。3 CT与MRI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分期与病理分期比较,CT确诊75例,准确率83.3%,MRI确诊86例,准确率95.6%,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65例下咽癌术后复查患者中,经病理检查确认复发患者26例;CT诊断复发阳性为15例,诊断准确率为57.7%,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298(P<0.05);MRI诊断阳性复发为21,诊断准确率为80.7%,Kappa值为0.710(P<0.05)。在各组诊断效能指标的比较中,MRI的准确度(86.2%)、灵敏度(80.8%)、阴性预测值(87.5%)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CT及MRI在下咽癌周围侵犯情况的显示中,对于喉旁间隙及会厌前间隙侵犯的显示二者类似,与病理诊断无明显差别,对于环后区脂肪层及喉组成软骨的侵犯MRI诊断准确率高于CT,并在术前分期诊断中的作用高于CT。2 CT及MRI在下咽癌淋巴结转移的显示方面,MRI诊断明显高于CT,值得临床推广。3MRI在下咽癌综合治疗后肿瘤复发的检出率与诊断效能均高于CT,临床医务工作者可以应用此技术和病理的情况作出诊断,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图7幅;表10个;参113篇。
王琴[6](2016)在《喉关节纵向运动的影像学及显微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喉运动障碍可导致如发音障碍、饮水呛咳、呼吸困难等喉功能异常,影响患者生活和交流,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喉关节运动障碍病因复杂,既有环杓关节脱位、环甲关节损伤所致的声带机械性运动障碍,也有喉返神经、喉伤神经麻痹所引起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正常生理状态下喉关节(环杓关节、环甲关节)的运动轨迹仍有疑点,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对尸体标本的喉关节造影、塑化及组织学染色等发现环杓关节中杓状软骨除原有的旋转、滑动和摆动,可能出现跳动;环甲关节中甲状软骨下角不仅在环状软骨的关节窝中旋转,还有可能滑动。本研究主要目的是(1)对正常志愿者及患者分平静呼吸、发”yi”音两个生理状态进行喉部CT扫描及三维重建,观察杓状软骨是否存在矢状位位移及如何定量测量矢状位位移;环甲关节是否同时存在滑动和旋转以及运动的方向。(2)利用螺旋CT合并三维重建技术观测肌突在甲状软骨的投影,术前对每个病人行喉软骨重建图并在虚拟的甲状软骨图像上开窗,以期术中定位肌突和寻找最佳甲状软骨开窗方法。(3)基于超薄塑化与显微解剖技术,确立喉内肌精细的三维构筑图,探讨喉内肌的功能肌束。方法:1.影像学检查对检查者平静呼吸和发”yi”进行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技术,测算喉软骨的位移变化及肌突投影点的定位。(1)扫描对35例检查者(无喉部疾病)和7例单侧声带麻痹的患者平静呼吸和发“yi”声分别行喉部薄层容积扫描结合三维重建。(2)测量(a)杓状软骨声带突、肌突的纵向位移:以通过环状软骨弓最上缘的扫描平面作为参考面,测量发音时杓状软骨的声带突和肌突相对于参考面的垂直距离,并分别计算出发音时杓状软骨的声带突和肌突的矢状位位移范围;(b)环状软骨、甲状软骨的纵向位移:以通过第五颈椎最上缘的扫描平面作为参考面,测量平静呼吸和发“yi”声时环状软骨板上缘和下缘相对于参考面的垂直距离,和甲状软骨上、下角相对于参考面的垂直距离,分别计算出发音时环状软骨板上、下缘和甲状软骨上、下角的矢状位位移范围;(c)甲状软骨下角滑动的方向:以通过环状软骨弓最上缘的扫描平面作为参考面,测量平静呼吸和发“yi”声时甲状软骨下角相对于参考面的垂直距离;以通过环状软骨板后缘的冠状面作为参考面,测量发音时甲状软骨下角相对于参考面的垂直距离,通过位移变化判断滑动的方向。(d)肌突投影点的定位:测量平静呼吸时肌突在甲状软骨上投影点距离甲状软骨上角和下角的距离。(e)在三维重建图像上模拟甲状软骨板开窗:以甲状软骨板后缘的中点为圆心,以中点和肌突在甲状软骨板上的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为半径,向前开窗,通过旋转图像,从各视角观察杓状软骨体。(3)统计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进行混合线形分析和t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2.解剖学研究显微解剖与超薄塑化技术相结合,观察各喉内肌(环杓侧肌、甲杓肌、环杓后肌及环甲肌)内肌束的数量、走向、起止点及与喉软骨和声带的三维结构关系。(1)喉部尸体标本组织块,经脱水脱脂塑化后制成全透明硬组织块,沿水平、冠状、矢状位制作150-200μm厚的全透明系列超薄塑化切片:切片经普通显微镜、高清扫描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收集图像资料,并进行观察。(2)另取喉部尸体标本组织,在体式显微镜下行精细的外科手术解剖,收集资料。(3)观察指标:(a)明确各喉内肌之间的毗邻关系。(b)确定各喉内肌的分部。(c)确定喉内肌的各肌束的起止点。(d)确定喉内肌的各肌束走行及各肌束与参考平面的夹角。结果1.环杓关节(1)生理状态下,在发“yi”音和平静呼吸时杓状软骨的声带突矢状位位移距离大于肌突。(2)杓状软骨的肌突和声带突的矢状轴位移距离在不同的年龄、性别、侧别均不同。(3)单侧声带麻痹的患者,患侧与健侧的肌突垂直距离差为1.5mm,声带突为0.8mm,患侧的声带突和肌突均高于健侧。(4)环状软骨和杓状软骨的肌突可以在三维重建图像中较好地显影。2.环甲关节(1)生理状态下,发“yi”音时环状软骨相对于颈椎发生矢状位位移,甲状软骨几乎没有。(2)在发“yi”音和平静呼吸时甲状软骨的下角相对于环状软骨面发生了滑动。3.肌突的定位及甲状软骨板开窗喉部薄层容积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可以清楚显示肌突在甲状软骨的投影及喉软骨的三维空间关系,故喉部框架手术时应常规行该项检查,以便提高肌突定位的准确性。重建图像可以在三维方向上旋转,进行不同视角的观察,可在虚拟图像上反复进行开窗,设计最佳手术进路。4.三维构筑环杓侧肌分上下两部,上部粗大,与环状软骨弓参考面夹角为65°。甲杓肌分内外两部,甲杓外肌中部肌束粗大,与参考面夹角为50°。环杓后肌中部肌束粗大,与参考面的夹角为40°。结论:1.环杓关节正常生理状态下杓状软骨除了沿环状软骨关节面做滑动、旋转及摇摆运动外,还离开环状软骨关节面在矢状位上做上下的“弹跳”运动。2.环甲关节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发“yi”音时,环状软骨旋转的同时,还沿环甲关节面向前上滑行。3.创立完善的声带纵向运动定量检测法对被检测者平静呼吸和发“yi”音时行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定量化测量双侧声带垂直位置差,并将杓状软骨矢状位位移的定量分析作为临床评价声带功能的依据之一。4.喉框架手术的定位喉部薄层容积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可以清楚显示肌突在甲状软骨的投影,故喉部框架手术时应常规行该项检查,以便提高肌突定位的准确性。重建的图像可以在三维方向上旋转,进行不同视角的观察,在虚拟图像上反复进行开窗,设计最佳手术进路。5.喉内肌的三维构筑图环杓侧肌上部肌束、甲杓外肌中部肌束、环杓后肌中部肌束分别为所在喉内肌的功能肌束,杓状软骨内收术的牵拉方向应根据喉内肌的功能肌束方向设定。
臧洪瑞[7](2014)在《人鼻结构与功能相关性的数值模拟与临床应用》文中指出上世纪70年代始,鼻内镜鼻窦手术开始用于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与传统Caldwell-lue鼻腔手术相比,它具有保留鼻窦基本结构,维持鼻腔鼻窦通气、引流等基本生理功能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鼻内镜手术已成为微创外科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标准方法,并延伸至中前颅底和鼻眼相关领域。“结构-功能-症状”辩证理念贯穿其中,推动了鼻内镜外科技术发展。其已逐渐从单纯治疗鼻腔鼻窦炎性感染性疾病、解剖结构异常的角度,提升到治疗上呼吸道通气等生理功能障碍的新层次,应用领域也不局限予鼻腔鼻窦病变,己进入睡眠障碍疾病的外科治疗干预中,代表性技术如鼻腔扩容技术。维持鼻腔生理功能有赖于鼻腔内气体的合理流动,从气流动力学角度深入研究鼻腔气流改变对局部以及上呼吸结构顺应性改变的影响,客观认识鼻腔内气流特征及鼻腔内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作用,鼻腔气流动力学研究在鼻内镜外科临床实践发展过程占有重要地位。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方法,进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鼻腔与咽腔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并检测临床主客观结果来对比,了解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和结果的有效性,揭示与鼻腔鼻窦疾病相关的上气道结构与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从生物力学角度,为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发展搭建了数值量化分析的平台。研究内容如下:1、选取健康成人高分辨螺旋CT影像学数据,建造60例样本的鼻腔三维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健康成人鼻腔气流特性,分析流场特征,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实验和数值模拟数据进行比较,验证本文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计算结果的可信性,总结正常鼻腔生理状态下气流分布的规律,建立健康成人鼻腔气流流场特征值与鼻腔流场分布特征数据库,从生物力学角度揭示鼻腔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性生理机制,给出鼻腔流场特征值参数,提出鼻腔功能量化的检测方法与标准,为进行鼻腔数值模拟研究奠定基础。2、通过了解在鼻窦炎发病及鼻内镜外科手术中密切相关的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I临床意义,数值模拟来研究窦口鼻道复合体与上颌窦气流异同以及不同大小的上颌窦自然口对上颌窦流场的影响。选取1例成人女性螺旋CT影像学资料,构建鼻腔及上颌窦的三维模型,数值模拟研究上颌窦中气流和温度正常分布,了解上颌窦的生理功能;通过模拟手术研究上颌窦窦口直径的变化,上颌窦气流和温度的改变,为临床开展鼻内镜外科手术量化开放上颌窦窦口大小,提供参考意见。3、选取一例接受鼻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患者临床资料,提取术前术后CT数据资料,建立鼻腔鼻窦数值模型,研究手术前后鼻腔鼻窦气流分布和流场特征值的变化,并采集临床疗效数据来验证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可信性,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模拟鼻腔鼻窦结构-功能-症状之间相关性,分析鼻内镜手术的矫正结构与鼻腔鼻窦黏膜炎症良性转归之间的关系,建立鼻内镜外科手术疗效评估数值平台。4、选取3例轻、中、重度OSAHS患者行鼻腔扩容术前术后的CT资料,建立上气道数值模型,研究手术前后上呼吸道气流分布和流场特征值的变化。了解鼻腔扩容术改善鼻腔通气量的同时,对于不同严重程度的OSAHS疾病患者,整个上气道阻力的改变情况,上游鼻腔通气程度的改善能否对下游咽腔产生有益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评价术后OSAHS症状的改善情况,并采集临床观测数据来验证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可信性。为进一步开展鼻腔扩容手术适应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个性化鼻腔扩容术提供研究方法。
胡道予,王承缘[8](1992)在《喉部病变冠状位CT扫描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本文对21例临床怀疑喉部病变的患者采用轴位加冠状位CT扫描技术,病变发现率明显提高。认为冠状位CT扫描方法简便,显示喉部小病变如会厌、室带、声带增厚及喉室较轴位扫描优越。但也存在一定限度,如图像质量较轴位图像差。喉周、会厌周间隙显示不如轴扫。因而,应结合轴位图像,方能提高喉部病变诊断率。
孙丰林[9](2014)在《早期声门型喉癌术后喉形态与嗓音客评估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喉癌的发病率位于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对肿瘤研究的深入及手术技巧的提高,喉部分切除术逐渐成为治疗喉癌的主要术式,术中喉的结构重建直接决定着喉术后的形态变化,进一步影响患者术后的嗓音质量。随着早期喉癌治愈率的提高,喉癌患者已不仅满足于肿瘤的治愈,他们对术后嗓音质量的要求也愈加提高,期望进一步改善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对喉部分切除术后的评估多局限于生存率、拔管率和患者主观嗓音的评估,缺乏系统的、客观的嗓音和喉形态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运用客观的嗓音采集与分析,借助CT评估喉声门区形态的改变来客观的研究评价早期声门型喉癌术后患者嗓音和喉形态结构的变化情况,以期建立客观的评估指标,进一步提高喉部分切除术,提高患者的术后嗓音生活质量。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同一年龄段(60-70岁)、病理确诊为鳞状细胞癌Tla或T1b的早期声门型喉癌男性患者33例。33例患者均自愿接受气管切开术和喉部分切除术,术中切除肿瘤后修复喉腔缺损的方式均为室带下拉联合带状肌肌筋膜瓣修复。(2)客观测量:应用德国艾克松EndoSTROB五官科多功能诊断手术系统分别客观检测患者术前1天、术后3个月及1年的嗓音,包括基频(F0)、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声门噪声能量(NNE)及最长声时(MPT),并用Praat软件对其进行标准化嗓音声学测试;在术前1天与术后1年应用螺旋CT对患者喉部进行扫描,分别测量声门区的前后径,两侧声带突之间距离,及声门区软组织平均厚度。(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结果:(1)32例患者术后颈部切口Ⅰ期愈合,1例延迟愈合;所有患者在术后1月内全部拔管;31例患者术后随访满1年。(2)手术前后嗓音声学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3个月的基频、振幅微扰及最长声时比手术前均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3、2.38及3.91,p值分别为0.04、0.02及0.00;术后1年的振幅微扰、声门噪声能量和最长声时比手术前均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亡值分别为3.65、5.99及2.69,p值分别为0.02、0.00及0.01。(3)手术后不同时期嗓音声学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手术后1年时声门噪声能量比3个月时减小,且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亡值为5.11,p值为0.00。(4)手术前后喉形态测量值比较,结果显示:手术后声门区前后径较术前明显减小,且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t值为10.46,p值为0.00;手术后声门区软组织平均厚度较术前增大不明显,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亡值为-1.97,p值为0.058;手术后两侧声带突之间距离较术前减小不明显,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t值为2.56,p值为0.065。结论:(1)室带下拉联合带状肌肌筋膜瓣可以作为喉成形术中新喉的有效发声振动体;(2)室带下拉联合带状肌肌筋膜瓣修复喉腔缺损,对术后喉形态的影响不大,尤其是对于声门区呼吸部改变较小;(3)早期喉癌患者喉部分切除术后的发声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患者嗓音的稳定程度、声门闭合程度逐渐增大;(5)嗓音多维参数联合喉部CT测量数据可以更为客观、准确的评估患者喉癌术后的喉功能
瞿姣[10](2019)在《DSCT双能量技术在喉部病变定性及喉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探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在鉴别声带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目的]探讨双能量CT动脉期碘图相关定量参数在鉴别声带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喉部双能量CT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声带病变128例,按照病理类型分为声带鳞癌组(50例),声带息肉组(50例)及声带慢性炎组(28例),分别测量3组病变动脉期碘图相关定量参数(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Overlay值)并比较其差异。对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一步将128例病变分为良性组(78例)及恶性组(50例),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及最佳诊断阈值以分析各参数鉴别声带良恶性病变的效能。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声带鳞癌组动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Overlay值均高于声带慢性炎组及声带息肉组(P<0.05);动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Overlay值鉴别声带良恶性病变的AUC分别为0.933,0.845及0.868(P<0.001),以动脉期碘浓度1.75mg/ml为临界值诊断声带鳞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及83.3%,以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16诊断声带鳞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及76.9%,以动脉期Overlay值40.15HU为临界值诊断声带鳞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8%及91%。[结论]双能CT动脉期碘图相关参数可提高恶性病变的检出率,在声带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第二部分 双能量CT及MRI在诊断喉癌甲状软骨侵犯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双能量CT及MRI在诊断喉癌甲状软骨侵犯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9年2月于术前行喉部双能量CT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喉癌106例,其中54例同时行MR平扫+增强检查。以手术病理为参考标准,运用主观评价定性及客观定量参数(受侵甲状软骨与对侧正常非骨化甲状软骨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分析双能CT对106例喉癌甲状软骨侵犯情况的诊断价值;进一步比较54例同时行MR扫描病例中双能CT、MRI、双能CT结合MRI检出受侵甲状软骨的效能。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运用Kappa检验比较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106名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病理结果示40例甲状软骨受侵犯,双能CT正确诊断的35例受侵甲状软骨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0.16±0.05及1.92±0.39,均高于对侧正常非骨化甲状软骨(-0.01±0.02及0.19±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双能C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7.5%、95.5%及92.5%。同时行双能CT及MR检查的54例中,病理示20例甲状软骨受侵,分别对双能CT、MRI、双能CT结合MRI三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双能CT诊断特异度高于MRI(χ2=4.221,P<0.05),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双能CT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有助于区分受侵甲状软骨和正常非骨化甲状软骨;与MRI相比较,双能CT诊断喉癌甲状软骨侵犯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第三部分双能量CT定量参数对喉癌淋巴结的定性评估价值[目的]探讨双能量CT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在诊断喉癌转移淋巴结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0月至2019年2月具有完整术前双能量CT扫描资料并经病理证实的喉癌46例,淋巴结共计90枚,按病理结果将其分为转移淋巴结组(47枚)和非转移淋巴结组(43枚),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转移淋巴结组与非转移组淋巴结组、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诊断阈值以分析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诊断喉癌转移淋巴结的效能。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转移淋巴结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2.29±0.50mg/ml及2.38±0.71,均高于非转移淋巴结组(1.77±0.48mg/ml及1.99±0.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鉴别转移组和非转移组淋巴结的AUC分别为0.77和0.67(P<0.05);以动脉期碘浓度1.85mg/nml为临界值诊断喉癌转移淋巴结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0.9%及65.1%,以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2.15为临界值诊断喉癌转移淋巴结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57.4%及72.1%。喉癌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喉癌转移淋巴结与原发灶之间具有同源性,双能CT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对喉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二、喉部病变冠状位CT扫描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喉部病变冠状位CT扫描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喉及喉咽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缩略词 |
目录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3)MSCT扫描在喉癌术前分型、分期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喉癌的临床特征 |
2.1.1 喉癌的病因 |
2.1.2 病理 |
2.1.3 喉癌的分型、分期 |
2.1.4 喉癌的临床表现 |
2.1.5 喉癌的扩散转移 |
2.1.6 临床诊断 |
2.1.7 喉癌的治疗 |
2.2 喉癌的影像学特征 |
2.2.1 X 线检查 |
2.2.2 超声检查 |
2.2.3 CT 检查 |
2.2.4 MRI 检查 |
2.3 MSCT 的薄层扫描及图像重建技术在喉癌中的诊断价值 |
2.3.1 多层螺旋 CT 轴位成像 |
2.3.2 多平面重组 |
2.3.3 CT 仿真内窥镜 |
2.4 小结及展望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设备及扫描参数 |
3.3 诊断标准及结果分析 |
3.3.1 图像分析 |
3.3.2 喉癌 CT 诊断标准 |
3.3.3 病理学检查 |
3.3.4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喉癌的位置、形态 |
4.2 肿瘤对喉及周围结构的侵犯范围 |
4.3 CTVE 图像与电子喉镜观察结果对照分析 |
4.4 CT 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
4.5 CT 术前 TNM 分期与术后病理的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喉癌术前分期的意义 |
5.2 CT 扫描在诊断喉癌术前 T 分期中的价值 |
5.3 CT 扫描在诊断喉癌术前 N 分期中的价值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虚拟解剖在法医病理学领域的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死亡原因分析 |
1.1 机械性窒息 |
1.2 猝死 |
1.2.1 心血管疾病猝死 |
1.2.2 呼吸系统疾病猝死 |
1.2.3 中枢神经系统猝死 |
1.3 烧死、冻死与电击死 |
1.3.1 烧死 |
1.3.2 冻死 |
1.3.3 电击死 |
2 交通损伤案件中的应用 |
3 医疗纠纷案件中的应用 |
4 涉及枪弹案件中的应用 |
5 死后尸体变化与死亡时间推断 |
6 总结 |
6.1 虚拟解剖技术的优势 |
6.2 虚拟解剖技术的局限性 |
7 结语 |
(5)螺旋CT与MRI在下咽癌诊断及术后评估中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螺旋CT与 MRI在下咽癌诊断的临床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检查方法 |
1.1.3 判断标准与评判指标 |
1.1.4 扫描图像分析 |
1.1.5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下咽癌的CT及 MR基本表现 |
1.2.2 侵犯周围结构的显示情况 |
1.2.3 颈部淋巴结的显示情况 |
1.2.4 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分期与病理分期比较 |
1.2.5 在综合治疗后两种检查方法对复发检出情况的比较 |
1.3 讨论 |
1.3.1 下咽癌的分型及侵犯方式 |
1.3.2 下咽癌周围侵犯的CT和 MR影像表现及对比研究 |
1.3.3 下咽癌淋巴结转移CT及 MR的影像表现和对比研究 |
1.3.4 下咽癌CT及 MR影像学分期与病理分期的对比分析 |
1.3.5 下咽癌综合治疗后CT及 MR的影像表现和对比研究 |
1.3.6 CT及 MR在评价下咽癌方面的优劣势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下咽癌的相关概述及影像学检查研究进展 |
2.1 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断 |
2.1.1 解剖 |
2.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3 病理及病理生理 |
2.1.4 临床表现 |
2.1.5 治疗及预后 |
2.2 下咽癌诊断及影像学诊断特点 |
2.2.1 下咽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
2.2.2 下咽癌临床诊断方法及临床应用 |
2.2.3 下咽癌综合治疗后的影像学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A 唐山市协和医院CT碘对比剂使用知情同意书 |
附录B 唐山市协和医院MR增强扫描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喉关节纵向运动的影像学及显微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环杓关节 |
1.2 环甲关节 |
1.3 甲状软骨开窗术中肌突的定位 |
1.4 喉框架外科手术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临床实验部分 |
2.2 基础实验部分 |
3 结果 |
3.1 环杓关节相关测量 |
3.2 环甲关节的相关测量 |
3.3 甲状软骨板开窗定位测量 |
3.4 喉内肌的三维构筑 |
4 讨论 |
4.1 环杓关节 |
4.2 环甲关节 |
4.3 三维重建图像在喉后外侧进路手术中的应用 |
4.4 螺旋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观测关节运动 |
4.5 喉框架手术 |
结论 |
前景与下一步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声门闭合不全的机制和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7)人鼻结构与功能相关性的数值模拟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TABLE OF CONTENTS |
图表目录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计算流体力学在鼻腔鼻窦流场研究的应用 |
1.2.1 简介 |
1.2.2 研究领域及国内外进展 |
1.2.3 计算流体数值模拟过程 |
1.2.4 展望 |
1.3 鼻内镜外科的历史与临床意义 |
1.3.1 鼻内镜外科发展史 |
1.3.2 鼻内镜外科观念演变 |
1.4 论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2 鼻腔鼻窦应用解剖、生理功能与数值模拟 |
2.1 鼻腔鼻窦简介 |
2.1.1 鼻腔鼻窦应用解剖 |
2.1.2 鼻腔鼻窦生理功能 |
2.2 鼻腔鼻窦流场的数值模拟 |
2.3 小结 |
3 60例健康成人鼻腔流场数值模拟 |
3.1 前言 |
3.2 研究对象和数值模拟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上颌窦气流与温度场特征研究 |
4.1 前言 |
4.2 研究对象和数值模拟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前后鼻腔鼻窦流场特征变化 |
5.1 前言 |
5.2 典型病例和数值模拟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鼻腔扩容术对上气道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 |
6.1 前言 |
6.2 典型病例和数值模拟 |
6.3 结果 |
6.4 讨论 |
6.5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摘要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早期声门型喉癌术后喉形态与嗓音客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1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章 结果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噪音客观检测与评估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CT检查及其后处理技术在喉癌评估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致谢 |
攻读在职专业学位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DSCT双能量技术在喉部病变定性及喉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在鉴别声带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双能量CT及MRI在诊断喉癌甲状软骨侵犯中的应用价值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双能量CT定量参数对喉癌转移淋巴结的定性评估价值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附件 |
致谢 |
四、喉部病变冠状位CT扫描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动态CT扫描在探索声带麻痹患者喉部软组织三维动态变化中的应用价值[J]. 马艳利,王勇,蔡捷,游永晶,张哲义,王金岸,蒋家琪,庄佩耘.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11)
- [2]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喉及喉咽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刘永才. 浙江大学, 2011(07)
- [3]MSCT扫描在喉癌术前分型、分期中的诊断价值[D]. 席永强. 吉林大学, 2012(09)
- [4]虚拟解剖在法医病理学领域的应用现状[J]. 王宇聪,朱海标,刘冉,张海东,赵东,王旭,杨天潼.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20(04)
- [5]螺旋CT与MRI在下咽癌诊断及术后评估中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D]. 项昆.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喉关节纵向运动的影像学及显微解剖学研究[D]. 王琴. 安徽医科大学, 2016(04)
- [7]人鼻结构与功能相关性的数值模拟与临床应用[D]. 臧洪瑞.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8]喉部病变冠状位CT扫描的临床应用[J]. 胡道予,王承缘.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1992(01)
- [9]早期声门型喉癌术后喉形态与嗓音客评估研究[D]. 孙丰林. 山东大学, 2014(11)
- [10]DSCT双能量技术在喉部病变定性及喉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探究[D]. 瞿姣.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