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儿童最宜发展区的策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倩[1](2021)在《小学童话群文阅读任务单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陈睿曦[2](2021)在《大班建构游戏中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冯晓霞在2016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上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学前领域便掀起对深度学习探索的浪潮。幼儿在深度学习中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还可以获得多领域的全面发展。但幼儿的深度学习不完全是幼儿自发的行为,而是在教师支持下,迁移应用已有经验,运用高阶思维解决问题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支持对幼儿深度学习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本研究以成都市某公办一级幼儿园大一班的M教师与参与建构游戏的20名幼儿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采用观察法了解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深度学习的行为表现、教师在建构游戏中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具体行为;其次,再通过访谈法了解教师的建构游戏观以及深度学习观,清晰教师支持行为背后的原因与目的;最后,采用类属分析法,从收集的所有游戏案例中筛选出深度学习游戏案例,并从中总结出建构游戏中幼儿深度学习的特征,再将教师支持深度学习的支持行为划分为不同维度的支持策略。本研究在研究结果分析中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建构游戏中幼儿的深度学习的特征有:深度学习一般发生在对建构作品有较高要求的幼儿身上;深度学习一般发生在同伴交流与讨论中;深度学习一般发生在幼儿的反思与评价中;深度学习一般发生在幼儿多次探索后;深度学习一般发生在整个主题建构游戏的后半段。第二,建构游戏中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可分为:客观环境的支持策略、班级文化的支持策略、师幼互动的支持策略。其中,客观环境的支持策略主要包括建构材料、建构空间、建构区墙面布置以及建构时间等四个方面;班级文化的支持策略主要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以及班级精神文化等三个方面;师幼互动的支持策略主要包括游戏过程中的师幼互动与游戏过程外的师幼互动等两个方面。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尊重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为幼儿设置不同的游戏任务;将游戏与教研相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王艳苹[3](2021)在《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观察能力作为幼儿教师专业能力之一,是教师了解、评价、支持和引导幼儿的基础与前提。教师积极认真的观察与记录幼儿行为表现,不仅能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还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因此良好的观察记录对教师和幼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观察记录存在一定问题,通常表现为缺乏观察目标、观察记录言语主观性较强、观察反思角度较消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观察记录的提升以及对幼儿行为的科学评价。基于此,本研究以教师观察记录文本资料为中心,分析教师观察记录的现状,探索改善教师观察记录现状的有效策略。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基于幼儿教师撰写的观察记录文本资料,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文本资料进行层层编码,分析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现状:在观察记录视角的选择方面,观察记录班级选择最多的是小班幼儿的行为表现;观察记录场域选择最多的是户外活动。在观察记录文本写作方面,观察计划中观察目标缺乏明确性、观察方法缺乏多样性;观察记录中观察记录的内容关注幼儿发展的过程、言语缺乏客观性、形式缺乏多样性;在观察反思中反思深度关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反思角度缺乏积极性、反思广度缺乏综合性、反思应用中发展性策略不强。根据现状结果,本研究探究出幼儿教师在进行观察记录时存在的问题:教师态度不积极;观察记录价值认识不准确;观察记录能力不足;观察记录方法使用不充分;观察记录反思认知不足;教师工作繁杂。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研究从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改善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现状,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参考。第一,教师重视提升自身素养:端正教师对观察记录的态度;合理应用观察记录的价值;转变教师儿童观;选取合适方法进行观察记录;第二,幼儿园为教师科学观察记录提供支持:改善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积极性;优化师幼比例,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加强指导培训,为教师创造学习机会;第三,学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开设观察理论课程;将观察作为教育见习重要内容。
万丽影[4](2021)在《普通话学龄前儿童分级词表的建立及其对童书分级的应用》文中指出词汇习得是儿童语言习得非常重要的方面,儿童词汇的习得情况不仅是衡量儿童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考察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普通话儿童语言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儿童语音、词汇、句法、语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语言也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分析。但是,儿童分级词表的研究和建立还很不充分。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儿童的成长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环境更加丰富、复杂和多样,儿童语言发展情况也与过去有所不同。国内童书分级还处于探索尝试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科学的、权威的、实用性强的、结合汉语特点的分级标准和体系,分级的方法以主观经验为主,分级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为了出版和销售书籍,研究分级阅读的专家构成来源单一。但是,童书分级是大势所趋,分级的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分级阅读。本研究旨在儿童语言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世界上最大的儿童语料库——CHILDES(儿童语言数据交流系统),相关的前人学术研究中提供的词汇和词表,以及自主录音的儿童语料进行分词校对和整理,建立了包含12大类、79小类的词汇分类体系,最终编制出普通话学龄前儿童分级词表,包括3~4岁,4~5岁和5~6岁三个子表,也根据词汇分类标准建立了普通话学龄前儿童名词分级表、动词分级表、形容词分级表和其他词类分级表四个子表。之后,选取畅销的优秀儿童读物,首先运用分词软件对其文本进行分词,以上述分级词表为依据,将文本中的词语或概念与分级词表中的词语或概念进行匹配,得到每个词的等级,然后分析研究各类词的等级分布情况,以此作为文本分级的参考之一,并最终给出语言学角度的分级建议。本研究在综合不同的汉语词汇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12大类、79小类的词汇分类体系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分析儿童语言,建立了一份普通话学龄前儿童(3~6岁)分级词表,并将词表应用于童书分级实践。本研究弥补了普通话学龄前儿童分级词表研究的不足,为童书分级和读者选书用书,为儿童语言评估和教育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马波[5](2020)在《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实践”,是人与人灵魂的相遇。优质的教学取决于教师在情感支持、课堂组织和教学支持等方面与儿童的互动。大量的研究表明,高质量师幼互动对儿童诸方面发展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对家庭贫困、适应困难等处境不利儿童的发展作用更突出。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在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相关政策的落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乡村学前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有学可上”的基础上如何“上好学”既是未来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人民的期盼,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四川省“一村一幼”项目首先在该区域试点和推行。这些地区的师幼互动质量如何,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提升该区域的师幼互动质量等问题亟待探索。研究者在农村视角的指导下,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运用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CLASS)对社会经济、交通、教育平均处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等水平的L县25个“一村一幼”幼教点的42个班级的67名辅导员的师幼互动质量进行了上述问题的研究。首先,研究者采用CLASS评估系统对67名辅导员的一日活动进行了观察和评估。发现:L县村幼教点的师幼互动质量整体质量不高,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点。从不平衡性来说,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情感支持得分最高、班级组织次之,教学支持得分最低;不同活动形式中的师幼互动质量得分存在不平衡性,游戏活动和户外集体活动在情感支持和班级组织领域的得分最高;集体教学活动在教学支持领域的得分略高;生活活动的师幼互动质量最低。从差异性来说,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发现,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存在低质量型、中低质量型、中等质量型和中高质量型四个剖面,以中低质量型为主,但仍存在一定比例有质量的师幼互动。不同结构质量的村幼教点其师幼互动质量差异显着。总体而言,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优势与挑战并存,如何发掘其师幼互动质量的优势,带动其弱势发展成为研究的重要议题。其次,研究者采用田野考察和文本分析等方式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了影响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在外系统层面,一村一幼”政策对“一村一幼”过渡性、临时性的导向使得村幼教点在师资、教师身份待遇、教师培养、幼教点硬件设施设备、幼教点质量监督与管理等各个方面难以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对师幼互动质量产生重要而间接的作用。在大系统层面,研究者探讨了辅导员身份、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以及专业发展等职业困境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在中间系统层面,研究者考察了幼教点结构质量和班级结构质量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如研究发现村幼教点的屋舍拥挤与师幼互动质量有关,生活设施设备对班级组织质量、辅导员对儿童的关注程度等有显着性影响。班级是否有一定活动材料对师幼互动质量有显着性的影响,班级规模也有一定的影响,当班级规模过大时,师幼互动质量更低。在小系统层面研究者考察了辅导员的专业特质和个人特质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从专业特质来说,对于绝大多数非学前教育的辅导员而言,“学艺旁观”的“见习”对她们的教育观念、行为,师幼互动行为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尽管辅导员学历和专业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不显着,但并不意味着学历和专业不重要,学前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其情感支持和班级组织质量更高;辅导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不足及师幼互动培训的缺失使得她们缺乏有效互动的策略,也直接影响着师幼互动质量。辅导员的工作经历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显着,本专业毕业后有其他学前(早期)教育机构工作经历的辅导员和小学转岗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更高;辅导员对教育的认识和儿童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她们的教育行为、与儿童互动的行为以及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实施,对师幼互动质量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辅导员的人格特质影响着辅导员的行为方式和处事方式,外倾型的辅导员面对困境更加积极乐观,对儿童也更加热情,尽责型的辅导员在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在与儿童的互动中总能够尽职尽责。第三,研究者在充分分析辅导员师幼互动质量特点和辅导员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了《村幼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方案》,并展开了一学期的准教育实验。通过两次前测和一次后测以及辅导员问卷发现,本次学习活动对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有显着作用,其中班级组织领域提升最多、情感支持次之,教学支持提升最少。这说明村幼教点的师幼互动质量提升存在难易程度的差异,教学支持最难提升。不同活动类型中的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也不同:集体教学活动的师幼互动质量得分提升最多,游戏活动、生活活动次之,户外集体活动最少。不同专业背景、出勤次数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提升无显着性差异,但学历越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出勤次数更多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提升更多。此外,辅导员在自我评价中认为除了师幼互动能力的提升外,还在教育理念、持续学习、专业信心方面有所收获,对本次学习满意度较高。最后,研究者对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进行了总的讨论,尽管民族地区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不高,但在其区域内部,发现其师幼互动质量的多元实践样态,并借助其优势以本区域力量为主,支持村幼自助、自主发展。同时也应看到,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师幼互动学习项目,而是需要整个生态系统中各方的合力,才能更好的实现其质量发展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毛菲[6](2020)在《湖湘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混龄区域游戏作为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的基本形式,打破了各年龄各班级之间的界限,通过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教育方式,对于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湖湘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能够使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相互交往和合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使传统文化在幼儿身上得以延续。因此,开展湖湘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W园为研究对象,运用观察法、文献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收集研究资料。研究发现:在对湖湘传统文化进行资源筛选和整合的基础上,W园明确了将民间戏剧融入表演区、饮食文化融入生活区、传统技艺融入益智区、民间艺术融入美工区。对于如何将湖湘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W园从游戏区角布局、游戏开展流程、游戏玩法和规则、教师指导原则与策略方面开展了探索和实践。经过前期的尝试和积累,W园在促进幼儿各领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幼儿园内涵式发展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还存在如下问题:混龄区域游戏的空间环境过小,部分区域空间设置不合理;混龄区域游戏的材料缺乏延伸性,创新程度不高;混龄区域游戏的幼儿人数过多,教师配比不足;教师在混龄区域游戏中的角色定位不清,观察指导能力不强。在对幼儿园开展混龄区域游戏和将湖湘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开展讨论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如下改进和优化的建议: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科学布局混龄区域游戏;开展全园性的混龄区域游戏,优化混龄区域游戏的组织形式;提高游戏材料的层次性,及时更换和调整游戏材料;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提高教师的观察指导能力。
凌琳[7](2020)在《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文中认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下文简称特殊精英教育)是适合超智儿童身心特点的一种特殊的优质教育,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传统认识中在大众教育里仅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精英教育”,其特点在于教育对象仅面向超智儿童,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即因材施教,它同时也是当前教育体系的的完善和补充,还可以开发被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发扬其优势才能,实施一种最适合超智儿童的教育模式。英才(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遵循着“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而不同之处在于,除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之外的其他几种教育的受众的定义都包括了多元化的能力,而本文提出的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只针对智力超群的学生。特殊精英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式,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本研究以公平视角审视特殊精英教育问题,综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政策制定理论,认为新时期的教育公平应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并拓展出新的内涵来促进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当前社会普遍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均等、公平就是绝对的平均,甚至认为教育上任何的区别都是不公平现象。然而,特殊精英教育是否真的站在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性别、年龄、个性、能力生来就有差别,教育上的“均匀用力”是最低层次的、浮于表面的伪公平,根据受教育对象在各方面素质的不同提供适合每个人的相应的教育条件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公平。换言之,教育公平应该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该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其一,人们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公平就是完全相同的教育;其二,我国特殊精英教育异化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大众教育被精英化;其三,当前我国的“超常教育”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无法满足人民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其四,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英才教育,一些国家甚至将英才教育提高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大经费投入,并且颁布法律法令予以法制和政策保障,而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却缺乏政策保障。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各国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与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方式,为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颁布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梳理各国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政策,了解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以及实施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结合各国国情与我国实际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借鉴经验;接着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各相关人群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与态度、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及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三个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部分,发出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48份,深入访谈了33位专家(含教育家和高校其他专家)、教育实践家、教师、家长、学生,其中包括国内顶级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和裴娣娜先生,以及多位国内一流中小学校领导,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访谈质性数据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数据分析和访谈分析为本研究提供量化和质性研究基础,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得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许多国家(地区)都对特殊精英教育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如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立法立规发展英才教育,德国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天才教育”,其他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甚至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有相关法律法规或条例为特殊精英教育保驾护航,如台湾198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就包含了关于资优教育的内容。不少发达国家(地区)特殊精英教育已颇具规模,如英国受惠者比例为1%-5%,新加坡为1%,俄罗斯为1%,以色列为1%,韩国也已达到1%。我国特殊精英教育虽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主体异化、培养模式单一、系统性缺失、发展不平衡,甚至缺失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等问题。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构建可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和有关政策,从成才渠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具体政策建议为:构建完整的成才渠道,一方面科学地建立超智儿童鉴定选拔机制,具体可使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智力测试量表结合学生、家长自荐和教师推荐的多元化鉴定选拔机制,另一方面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让超智儿童受到连贯、系统的培养,更好地成为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师资上,从选培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激励保障机制三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专门的优秀教师;在课程上,加强需求调查,提升课程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注重差异化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在管理上,需在政府职能部门设专人管理特殊精英教育,也可考虑设置专门的部门以调整课程模式,协调教育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且加强政策宣讲,以减少政策实施阻力;在政策法规上,为特殊精英教育立法立规,提供经费、政策和法制保障,填补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政策法规空缺。本研究有两个创新之处:一是内容上,通过对国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分析,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发展情况,探索本土化的培养政策;二是方法上,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由于受到研究条件与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期待能邀请到更多的国内顶级专家和一流名校的校领导参与调研,也期待以后国家支持更多探索性的教学试验。
周帮雪[8](2020)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研究 ——以德阳市两所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研究。“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提出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注重让学生做数学和用数学。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生自主参与方式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问题的活动,该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正确理解并科学合理地设计“综合与实践”对于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调查发现,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之前,缺少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只停留于形式,活动效果不好。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是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实施现状、价值与特征、教学策略的研究,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基础,但是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详细阐述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价值、特征、基本要求等,通过调研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并分析出存在的问题,依据相关理论基础和实践研究结果探索出具体的设计策略。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梳理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特征、教育价值、课程目标、教学要求等相关理论,同时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进行整理。通过对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并结合教师的教学设计文本的分析了解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的原则并提出关于活动背景、教学目标、活动主题、过程和评价五方面的教学设计策略,以期从理论和操作层面为小学数学教师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提供可操作的设计策略和有益启示。全文内容包括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明问题提出缘由、研究现状、该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概述。本部分通过分析综合与实践和课外活动课、整理复习课和解决问题教学的区别,阐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并提出问题性、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现实性、开放性的特征,揭示了该领域的教育价值。第三部分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现状分析。结合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师所做的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情况分析该领域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阐明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原则。以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涵、特征、教育价值、《课标》要求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提出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应遵循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自主性、可行性、开放性六个原则。第五部分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策略。主要是针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依据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涵、特征、教育价值、《课标》要求、教学设计原则等,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活动主题、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提出教学设计策略,并结合案例加以说明。
陈晓真[9](2020)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支持质量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如今我国学前教育已进入内涵式发展与质量提升的新阶段,而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儿童的教育支持是最能预测儿童未来学业成就的质量要素,是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已有研究对教师的教育支持质量的评估主要是基于CLASS的原始评分,无法深入细致地反映教师的教育支持质量现状。同时,针对我国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支持质量现状单独展开讨论的研究非常少,聚焦语言教学活动的相关研究则更加稀少。本研究聚焦我国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深入细致分析教师使用教育支持策略的数量和有效性。采用量化与质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量化研究部分,以CLASS中教育支持领域的13个行为指标作为教育支持策略编码,同时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认知领域目标的划分方法为依据,自定义儿童对教师使用的认知发展维度策略的认知反应编码,对教师的语言教学活动视频的转录文本进行统计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对教师的语言教学活动视频的质化分析,验证和解释量化研究的结果,揭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支持质量的具体状况。研究发现:第一,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经常错过使用教育支持策略的契机以及部分策略使用的有效性低。教师对语言领域教学知识掌握不到位直接影响了教师使用教育支持策略的数量和有效性。第二,教师对部分教育支持策略陌生。教师使用“分析推理”和“高级语言”策略的方式单一,几乎没有使用“整合”以及“自我描述/平行描述”策略。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从加强教师对语言领域教学知识的学习、增强教师运用各种教育支持策略的意识以及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关注教育支持质量这一过程性质量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卢红博[10](2019)在《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孩子的天性有哪些?”答案的寻求可问广大家长,也可以回忆自己的童年。相信结果不外乎有两个答案,那就是提问与游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由于惊奇开始哲学思维。胡适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哲学。但哲学一度被静态的理解,单纯地作为一门学科哲学而存在。在哲学的源头,生活的问题先于哲学的问题,哲学的问题先于哲学的思考。(1)海德格尔号召:让哲学主题回归到世间人际的情感中来吧,让哲学形式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吧!幼儿期的发展关乎人一生的成长,哲学的亲民化回归理应在幼儿教育中大放溢彩,滋养幼儿茁壮成长。民间传统游戏在中华民族童蒙历史长河中,是儿童用以理解自然、社会、人生的手段,更是儿童的基本生活方式。5—6岁幼儿是入学前一年阶段,是当前幼儿教育中最容易发生小学化倾向的阶段。5—6岁幼儿自身已具备哲学活动的天性基础,是人一生中最有必要开启哲学启蒙教育的时期,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另一幼儿天性特质,使民间传统游戏、哲学、5-6岁幼儿,这三个当代倍受瞩目与关切、影响幼儿一生发展的元素自然天成、顺理成章地交融在一起。本文基于谷鲁斯的内摹仿理论,运用文献法、参与观察法、访谈式问卷法、访谈法、教育评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试图从六大部分切入,全面开展了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通过对幼儿哲学教学、游戏理论、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三个维度,尤其是3-6岁幼儿哲学教学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与阐述,捕捉到基于民间传统游戏进行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开展的突破口。并从语言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理论分析入手,运用大量的理论与事实依据论证认为,5—6岁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具有充分的可行性;运用游戏哲学得出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哲学教学中的特有价值;并在前两点论据的基础上,根据费舍尔哲学教学经验,制定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借鉴李普曼哲学教学范式的同时,结合文献研究中总结的相关经验以及本土文化建构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以期明确践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必要性与可操作性。幼儿哲学教学是新时代幼儿成长、学前教育发展、哲学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依据当前幼儿哲学教学呈现出的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以故事性文本为主流教学素材、以探究共同体和对话为基本教学范式等的实然状况,借鉴的同时进行了两届大班21名幼儿23次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尝试。尝试与分析发现,幼儿哲学教学存在研究条件两极分化、教学范式相对教条、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等问题。从分析幼儿哲学思维特征和思维线索的现象入手,查摆影响幼儿哲学良性发展的规律性元素,主要来源于幼儿哲学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对社会环境认知与利用失衡、学习目标喧宾夺主等因素。如何开展有效的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本文提出应从教学决策、教学设计、教学互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五大方面着手,教学决策包括方针导向、目标内容等的决策策略;还有教学理念、对话环境等的设计策略;关注模仿、改善提问等的互动策略;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双重评价策略;以及教学态度与宏观教育的反思策略等。哲学是人类成长进程中所需所有文化的基石,是一切学科之母。民间传统游戏是中华儿女最本真、最擅驾驭的生活学习方式。幼儿是人一生中习惯养成,人格建立的重要阶段,5-6岁幼儿是幼儿教育中最关键的转折期。如果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能够真正成为呵护幼儿天性,促进幼儿心智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教育力量,成为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有力改革手段,那应该是游戏的幸福、教育的幸福,也是哲学的幸福,更是幼儿的幸福。
二、关于儿童最宜发展区的策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儿童最宜发展区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大班建构游戏中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深度学习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
1.1.2 深度学习对幼儿未来发展的核心价值 |
1.1.3 建构游戏是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 |
1.1.4 教师支持是引发幼儿游戏中深度学习的关键 |
1.2 概念界定 |
1.2.1 幼儿深度学习 |
1.2.2 建构游戏的深度学习 |
1.3 文献综述 |
1.3.1 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 |
1.3.2 幼儿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 |
1.3.3 游戏与学习的相关研究 |
1.3.4 建构游戏中教师支持策略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实践意义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思路 |
2.5 研究对象 |
2.6 研究方法 |
2.6.1 数据收集的方法 |
2.6.2 资料分析的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发生深度学习的特征 |
3.1.1 深度学习一般发生在对建构作品有较高要求的幼儿身上 |
3.1.2 深度学习一般发生在同伴交流与讨论中 |
3.1.3 深度学习一般发生在幼儿反思与评价中 |
3.1.4 深度学习一般发生在幼儿多次探索后 |
3.1.5 深度学习一般发生在整个主题建构游戏的后半段 |
3.2 建构游戏中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 |
3.2.1 客观环境维度的支持策略 |
3.2.2 班级文化维度的支持策略 |
3.2.3 师幼互动维度的支持策略 |
4 建议与反思 |
4.1 建议 |
4.1.1 尊重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
4.1.2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为幼儿设置不同的游戏任务 |
4.1.3 将游戏与教研相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
4.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幼儿深度学习观察表 |
附录2 教师支持幼儿深度学习观察表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3)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教师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幼儿健康发展 |
(二)幼儿教师在观察记录上存在问题 |
(三)自身研究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理论基础 |
(一)情境学习理论 |
(二)真实性学生评价理论 |
四、概念界定 |
(一)观察记录 |
(二)幼儿教师观察记录 |
五、研究综述 |
(一)观察记录的相关研究 |
(二)幼儿教师观察记录水平的相关研究 |
(三)幼儿教师观察记录中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 |
(四)幼儿教师观察记录水平提升策略的相关研究 |
(五)研究评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文本分析法 |
(三)访谈法 |
四、研究工具 |
(一)软件介绍 |
(二)资料处理 |
第三章 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现状的结果与分析 |
一、观察记录视角选择的现状 |
(一)观察记录班级选择的现状 |
(二)观察记录场域选择的现状 |
(三)小结 |
二、观察记录文本写作的现状 |
(一)观察计划的现状 |
(二)观察记录的现状 |
(三)观察反思的现状 |
(四)小结 |
三、幼儿教师观察记录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态度不积极 |
(二)观察记录价值认识不准确 |
(三)观察记录能力不足 |
(四)观察记录方法使用不充分 |
(五)观察记录反思认知不足 |
(六)教师工作繁杂 |
第四章 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改进策略 |
一、教师重视提升自身素养 |
(一)端正教师对观察记录的态度 |
(二)合理应用观察记录的价值 |
(三)转变教师儿童观 |
(四)选取合适方法进行观察记录 |
二、幼儿园为教师科学观察记录提供支持 |
(一)改善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积极性 |
(二)优化师幼比例,减轻教师工作压力 |
(三)加强指导培训,为教师创造学习机会 |
三、学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
(一)开设观察理论课程 |
(二)将观察作为教育见习重要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二:《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观察记录的内容分析框架》 |
附录三: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4)普通话学龄前儿童分级词表的建立及其对童书分级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综述 |
1.2.1 儿童语言研究 |
1.2.2 童书分级研究 |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词与词汇 |
2.1.2 学龄前儿童 |
2.1.3 儿童图书 |
2.1.4 图书分级 |
2.2 理论基础 |
2.2.1 功能论 |
2.2.2 基于用法建构理论 |
2.2.3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
2.2.4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
2.2.5 儿童语言发展的脑生理基础 |
2.2.6 隐喻思维 |
2.2.7 儿童阅读心理 |
第三章 分级词表 |
3.1 词汇的选取 |
3.1.1 选取的原则 |
3.1.3 选取的过程 |
3.1.3.1 词类的划分 |
3.1.3.2 纯儿童语料的分词 |
3.1.3.3 词汇的增删和等级调整 |
3.2 词表的建立 |
第四章 童书分级的应用研究 |
4.1 童书分级的作用 |
4.1.1 童书分级的必要性 |
4.1.2 童书分级的重要性 |
4.2 童书分级的量化分析 |
4.2.1 影响因素的确定 |
4.2.2 影响因素的计算 |
4.3 童书的选择与文本预处理 |
4.4 童书的分级结果及讨论分析 |
第五章 总结 |
5.1 研究的创新点 |
5.2 研究的价值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普通话学龄前儿童(3~6岁)分级词表 |
附录 B 《苏丹的犀角》词汇等级 |
致谢 |
(5)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快速发展的“一村一幼”幼教点,其学前教育质量亟待保障 |
二、师幼互动质量是“一村一幼”幼教点质量发展的关键 |
三、“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尚待探索 |
四、研究者的研究困惑与旨趣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一村一幼”幼教点的概念界定 |
二、师幼互动的概念梳理 |
三、师幼互动质量的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及其质量的已有研究 |
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政策与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 |
二、民族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
三、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及其质量的已有研究 |
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课程建构与质量探讨的相关研究 |
五、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二节 农村学前教育及其质量研究 |
一、农村学前教育政策及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
二、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发展现状 |
三、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及其培养的相关研究 |
四、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节 我国师幼互动质量研究回溯 |
一、从师幼互动研究看师幼互动质量 |
二、在幼儿园质量研究中看师幼互动质量 |
三、专门化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
四、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四节 课堂互动评估系统及师幼互动质量研究综述 |
一、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 |
二、运用CLASS进行师幼互动质量现状探讨的已有研究 |
三、已有研究对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探索 |
四、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相关研究综述 |
五、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视角转换与研究方法论 |
第一节 基于农村视角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
一、城市视角下被异化为“问题学前教育”的农村学前教育 |
二、本研究的基本主张与研究立场:研究农村学前教育应立足农村视角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论 |
一、研究问题与思路 |
二、研究方法论 |
三、混合研究范式在本研究的运用 |
四、研究伦理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研究设计一: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现状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 |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程序 |
研究设计二:影响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考察 |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过程及伦理 |
研究设计三:探寻提升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 |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 |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
三、研究过程及伦理 |
第二部分 |
第五章 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现状研究 |
第一节 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基本现状研究 |
一、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整体现状考察 |
二、“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整体水平 |
三、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与其他区域师幼互动质量的比较 |
四、总结 |
第二节 L县村幼教点一日活动中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
一、四种活动类型中的师幼互动质量比较 |
二、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特点分析 |
三、总结 |
第三节 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潜在剖面考察 |
一、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类别检验 |
二、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类型分布 |
三、不同师幼互动质量类型的特点分析 |
四、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不同师幼互动质量类型的分布 |
五、总结 |
第四节 L县不同结构质量的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差异考察 |
一、硬件设施较好、有一定活动材料的班级其师幼互动质量更高 |
二、师幼民族构成单一、幼儿混龄跨度小于 3 岁、规模适宜的班级其与师幼互动质量更高 |
三、教育工作经历越丰富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更高 |
四、总结 |
五、本章总结 |
第六章 L县“一村一幼”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优势与挑战 |
第一节 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质量面临的挑战 |
一、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整体质量不高,教学支持尤低 |
二、一日活动中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面临不同的挑战 |
三、低质量型在村幼教点的占比较高,如何改善这部分质量难度较大 |
四、村幼教点结构质量对师幼互动质量有制约作用 |
五、辅导员专业素养与多元文化素养不足制约师幼互动质量 |
第二节 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具备的优势 |
一、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得分存在不平衡性 |
二、村幼辅导员之间在CLASS的得分存在差异性 |
三、本章总结 |
第七章 影响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考察 |
第一节 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政策管理与师幼互动质量 |
一、“本地人”的师资招聘和本区域文化对师幼互动质量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
二、村幼教点辅导员薪资政策制约着师幼互动质量 |
三、行政管理和监督松散对师幼互动质量不利 |
四、乡镇中心小学对村幼教点的业务质量与管理于师幼互动质量不利 |
五、总结 |
第二节 “一村一幼”辅导员职业困境与师幼互动质量 |
一、身份困境:不是教师的教师与师幼互动质量 |
二、工作性质困境:繁琐的工作内容与嘈杂的工作环境与师幼互动质量 |
三、专业文化氛围的困境:孤岛中的辅导员与师幼互动质量 |
四、总结 |
第三节 幼教点结构质量与师幼互动质量 |
一、幼教点硬件设施设备与师幼互动质量 |
二、“一村一幼”班级活动材料与师幼互动质量 |
三、“一村一幼”班级规模与师幼互动质量 |
四、班级儿童年龄跨度大对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有利弊影响 |
五、总结 |
第四节 “一村一幼”辅导员特质与师幼互动质量 |
一、“一村一幼”辅导员专业背景与师幼互动质量 |
二、“一村一幼”辅导员的教育观念与师幼互动质量 |
三、“一村一幼”辅导员人格特质与师幼互动质量 |
四、总结 |
五、本章总结 |
第三部分 |
第八章 村幼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项目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
第一节 学习内容及序列: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特点分析 |
一、师幼互动学习内容的总体设计应考虑辅导员的已有知识经验 |
二、班级组织是低水平师幼互动教师向中等水平发展的切入口 |
三、辅导员的教学支持能力发展难度最大 |
四、辅导员的教学实践急需行为管理能力的发展 |
第二节 学习条件与学习方式:村幼教点教师特点分析 |
一、学习条件的保障应考虑乡村教师的多重身份 |
二、学习方式的选择应考虑辅导员的精神生活状态 |
第三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项目的理论基础 |
一、苏尔曼的教师知识观 |
二、维果茨基社会历史文化理论 |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
四、技术协助策略 |
第四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项目方案 |
一、学习目标 |
二、学习者 |
三、学习内容与途径 |
四、条件保障 |
五、师幼互动学习方案的实施 |
第九章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效果研究 |
第一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效果评估 |
一、辅导员师幼互动质量得分前后测总体结果比较 |
二、不同活动类型师幼互动质量的前后测比较 |
三、不同专业特征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变化 |
四、不同出勤次数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的变化 |
五、不同视频使用情况的师幼互动质量变化 |
六、不同现场反馈次数的师幼互动质量变化 |
七、总结 |
第二节 辅导员对师幼互动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
一、辅导员对掌握师幼互动学习内容的总体评价 |
二、辅导员学习过程中的师幼互动转变 |
三、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转变 |
四、辅导员学习满意度调查 |
五、辅导员对本次学习项目的建议 |
六、总结 |
第三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效果的讨论与分析 |
一、学习项目对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作用显着 |
二、师幼互动学习效果还表现在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之外 |
三、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提升还有较大空间 |
四、师幼互动学习需要对教师有积极的鼓励和及时有效的反馈 |
五、辅导员对本次学习整体满意度较高 |
六、本章总结 |
第十章 村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与教师学习的经验与反思 |
第一节 村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经验与反思 |
一、辅导员具备强烈的师幼互动学习动机 |
二、学习方案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 |
三、专业人员及时有效的反馈 |
第二节 支持辅导员有效学习的思考 |
一、平等视角下发现、正视、理解辅导员 |
二、“学不能被教,只能被辅助” |
三、辅导员的学习需要情感支持 |
四、总结 |
第四部分 |
第十一章 总的讨论与反思 |
第一节 “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的讨论与分析 |
一、“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总体不高 |
二、“一村一幼”情感支持质量存在虚高的可能性 |
三、“一村一幼”班级组织质量总体不高,但最有提升的可能 |
四、“一村一幼”教学支持质量最低且提升难度大 |
五、“一村一幼”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差异较大 |
第二节 提升“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的建议 |
一、“一村一幼”教育政策应解决辅导员的身份和待遇问题 |
二、“一村一幼”教育政策应支持辅导员的持续专业成长 |
三、区域行政管理应加强以师幼互动质量为主的过程性质量管理 |
四、行政管理应严格控制班额 |
五、加强幼教点基本设施设备和活动材料投放 |
六、加强“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课程和培训体系建设 |
七、教育实践中注重有质师幼互动在各活动类型中的延续和提升 |
第三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6)湖湘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混龄区域游戏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
二、幼儿教育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础地位 |
三、湖湘传统文化融入混龄区域游戏的独特价值 |
四、研究者的个人兴趣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 |
二、区域游戏的相关研究 |
三、混龄儿童游戏的研究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湖湘传统文化 |
二、区域游戏 |
三、混龄区域游戏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个案研究法 |
二、资料收集的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五节 研究过程 |
第三章 湖湘传统文化融入W园混龄区域游戏的资源筛选 |
第一节 W园湖湘传统文化资源的筛选与整合 |
一、W园湖湘传统文化资源的筛选 |
二、W园湖湘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 |
第二节 湖湘传统文化融入W园混龄区域游戏 |
一、民间戏剧融入表演区的材料投放和活动开展 |
二、饮食文化融入生活区的材料投放和活动开展 |
三、传统技艺融入益智区的材料投放和活动开展 |
四、民间艺术融入美工区的材料投放和活动开展 |
第四章 湖湘传统文化融入W园混龄区域游戏的实践状况 |
第一节 湖湘传统文化融入W园混龄区域游戏的路径 |
一、根据传统文化特点设置混龄区角布局 |
二、逐步明确混龄区域游戏开展的时间和流程 |
三、明确不同混龄区域游戏的玩法与规则 |
四、混龄区域游戏教师指导原则与策略 |
第二节 湖湘传统文化融入W园混龄区域游戏的成效 |
一、促进幼儿各领域的发展 |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
三、促进幼儿园内涵式发展 |
第三节 湖湘传统文化融入W园混龄区域游戏存在的问题 |
一、混龄区域游戏的空间环境过小,部分区域空间设置不合理 |
二、混龄区域游戏的材料缺乏延伸性,创新程度不高 |
三、混龄区域游戏的幼儿人数过多,教师配比不足 |
四、教师在混龄区域游戏中的角色定位不清,观察指导能力不强 |
第五章 湖湘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的反思建议 |
第一节 对湖湘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的反思 |
一、对幼儿园开展混龄区域游戏的反思 |
二、对湖湘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的反思 |
第二节 湖湘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的建议 |
一、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科学布局混龄区域游戏的空间 |
二、开展全园性的混龄区域游戏,优化混龄区域游戏的组织形式 |
三、提高游戏材料的层次性,及时调整和更换游戏材料 |
四、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提高教师的观察指导能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社会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 |
(二)特殊精英教育的异化 |
(三)特殊精英教育无法满足个人、社会及国家发展 |
(四)特殊精英教育缺乏政策法律保障 |
二、研究意义 |
(一)现实意义 |
(二)理论价值 |
(三)实践价值 |
三、相关概念 |
(一)超智儿童 |
(二)精英与精英学生 |
(三)精英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 |
(四)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与政策制定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
(二)关于超智儿童鉴定选拔的研究 |
(三)关于超智儿童培养模式的研究 |
(四)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师资建设的研究 |
(五)其他研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
(二)关于特殊精英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
(三)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实施经验的研究 |
(四)关于超智儿童身心特征的研究 |
(五)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国际比较的研究 |
三、总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内容和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取样与样本情况 |
(三)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拟创新点 |
四、研究思路与调研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调研设计 |
五、信效度分析及研究伦理 |
(一)信效度分析 |
(二)研究伦理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智力理论 |
(一)智力差异客观存在 |
(二)智力是可以科学测量的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启示 |
三、教育公平理论 |
(一)教育公平的层次与原则 |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平衡 |
(三)教育公平在特殊精英教育中的体现 |
四、政策制定理论 |
(一)理性决策理论 |
(二)公民参与理论 |
第四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国际经验 |
一、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相关法律政策发展概述 |
二、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执行经验 |
(一)选拔机制 |
(二)培养方式 |
(三)师资建设 |
三、典型国家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分析 |
(一)俄罗斯 |
(二)美国 |
(三)韩国 |
四、总结 |
第五章 中国特殊精英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 |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实践进程 |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历史 |
(二)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现状 |
二、国内相关政策的发展 |
(一)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政策与实践 |
(二)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班级的尝试 |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计划 |
三、中国特殊精英教育案例分析 |
(一)北京八中经验与成绩 |
(二)江苏天一中学经验与启示 |
四、总结 |
第六章 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 |
一、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
(一)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 |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的态度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 |
(一)对成才渠道的看法 |
(二)对安置形式的看法 |
(三)对课程教学的看法 |
(四)对师资队伍的看法 |
(五)对保障和资金的看法 |
三、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 |
(一)走出误区,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 |
(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
(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
(四)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和资源 |
(五)制定科学的准入准出机制 |
四、总结 |
第七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相关因素研究 |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问题确定 |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
三、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与功能 |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 |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功能 |
四、特殊精英教育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
(一)政治可行性 |
(二)经济可行性 |
(三)技术可行性 |
第八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建议 |
一、构建完整的成才通道 |
(一)建立科学的鉴定选拔机制 |
(二)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 |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一)特殊精英教育教师的选培制度 |
(二)重视特殊精英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
(三)完善特殊精英教育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 |
三、优化培养环节 |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
四、加强教育管理 |
(一)确定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
(二)强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管理作用 |
(三)增加理解减少阻力:加强政策宣讲 |
五、完善保障机制 |
(一)经费保障 |
(二)政策保障 |
(三)法律保障 |
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二、特色与创新 |
三、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社会认知调查问卷 |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3 校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5 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6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7 访谈内容节选 |
后记 |
(8)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研究 ——以德阳市两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1.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 |
2.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和困惑 |
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研究的匮乏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外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相关研究 |
2.国内外关于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
3.研究启示 |
(三)理论基础 |
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论 |
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论 |
3.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问卷调查法 |
3.文本分析法 |
4.课堂观察法 |
5.访谈法 |
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概述 |
(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涵 |
1.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概念界定 |
2.“综合与实践”活动与其他相关课型的区别 |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特征 |
1.综合性 |
2.实践性 |
3.探索性 |
4.现实性 |
5.开放性 |
(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 |
1.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
2.有助于教师的发展 |
3.有助于课程的建设 |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现状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内容 |
(四)结果分析 |
1.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背景分析的情况 |
2.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目标制定情况 |
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情况 |
4.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过程的设计情况 |
5.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评价的设计情况 |
(五)问题及原因 |
1.教师忽视对学习者和教学资源的分析 |
2.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够严谨 |
3.活动主题的选择缺乏创新性与综合性 |
4.教师掌控过度,学生主体性缺失 |
5.教学评价片面不到位 |
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原则 |
(一)综合性原则 |
(二)实践性原则 |
(三)现实性原则 |
(四)自主性原则 |
(五)可行性原则 |
(六)开放性原则 |
四、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策略 |
(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背景分析策略 |
1.研读《课标》,把握教学方向 |
2.分析学生情况,把握教学起点 |
3.分析教学内容,保证内容的有效性 |
4.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保证教学实施所需条件 |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
1.以课标为依据,准确定位目标 |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调整目标 |
3.三维目标有效结合,突出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 |
4.把握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
(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策略 |
1.以生为本,开发活动主题 |
2.关注三个联系,选择综合性较强的活动主题 |
3.优化教学资源,选择可操作性的活动主题 |
(四)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过程设计策略 |
1.关注学生主体地位,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有难度坡度的活动 |
3.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安排有实效的小组合作 |
4.关注学习过程,分配充足的探索时间,延伸活动空间 |
5.关注课堂生成,全面预设活动过程 |
(五)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评价设计策略 |
1.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
2.及时评价与延迟评价相结合 |
3.激励性评价与建议性评价相结合 |
4.评价标准层次化 |
5.评价主体多元化 |
6.评价方式多样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支持质量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主要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 |
2.1.2 教育支持 |
2.2 教育支持质量的现状 |
2.2.1 教育支持质量的整体状况 |
2.2.2 不同活动形式或类型中的教育支持质量比较 |
2.2.3 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教育支持质量比较 |
2.3 教育支持与儿童发展 |
2.3.1 教育支持与儿童认知发展 |
2.3.2 教育支持与儿童语言发展 |
2.3.3 教育支持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
2.3.4 教育支持与高风险儿童 |
2.4 教育支持质量的影响因素 |
2.4.1 幼儿自身因素 |
2.4.2 教师自身因素 |
2.4.3 客观环境因素 |
2.5 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数据的收集与转换 |
3.4 量化研究工具及方法 |
3.4.1 编码系统 |
3.4.2 编码过程 |
3.5 质化研究方法 |
4 教师的教育支持质量现状的量化分析 |
4.1 教师使用教育支持策略的状况 |
4.1.1 教师使用教育支持策略的数量 |
4.1.2 教师使用教育支持策略的有效性 |
4.2 教师使用教育支持策略数量的比较 |
4.2.1 不同教龄的教师使用策略数量的比较 |
4.2.2 不同职称的教师使用策略数量的比较 |
4.2.3 不同学历的教师使用策略数量的比较 |
5 教师的教育支持质量现状的质化分析 |
5.1 教师使用教育支持策略的有效性 |
5.1.1 认知发展维度 |
5.1.2 反馈质量维度 |
5.1.3 语言示范维度 |
5.2 教师使用教育支持策略的数量 |
5.2.1 认知发展维度 |
5.2.2 反馈质量维度 |
5.2.3 语言示范维度 |
6 结论与建议 |
6.1 教师经常错过策略使用契机、部分策略有效性不足 |
6.2 教师对部分教育支持策略陌生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6.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幼儿哲学教学 |
(二)民间传统游戏 |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谷鲁斯内摹仿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谷鲁斯内摹仿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参与观察法 |
(三)问卷法 |
(四)访谈法 |
(五)教育评价法 |
六、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幼儿哲学教学文献研究 |
(二)国外有关游戏理论的文献研究 |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内幼儿哲学教学的文献研究 |
(二)有关幼儿游戏的文献研究 |
(三)有关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的文献研究 |
第二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理论建构 |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一)哲学进步呼唤幼儿哲学家的出场 |
(二)幼儿哲学思维语言的发展水平分析 |
(三)幼儿哲学何以存在的现象解读 |
(四)幼儿哲学得以存在的学理解读 |
(五)幼儿思维“神经窗户”打开的脑科学分析 |
二、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教学价值分析 |
(一)幼儿作为游戏的存在 |
(二)游戏体验的思维触发机制 |
(三)民间传统游戏的教育优势 |
(四)游戏作为哲学探究的价值 |
(五)几个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意涵 |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
(一)思考能力目标 |
(二)感知能力目标 |
(三)社会交往能力目标 |
(四)情感态度健康发展目标 |
(五)对话能力目标 |
(六)人格塑造目标 |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 |
(一)文化建构场 |
(二)思维游戏圈 |
(三)复式驱动对话教学法 |
第三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应然、实然与尝试 |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应然诉求 |
(一)新时代幼儿的成长需求 |
(二)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
(三)哲学教学变革的需求 |
二、幼儿哲学教学的实然状态 |
(一)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同步发展 |
(二)幼儿哲学教学内容以故事性文本为主 |
(三)基本形成稳定的教学范式 |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尝试 |
(一)基于“老鹰捉小鸡”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
(二)基于“网鱼”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
(三)基于“欻嘎拉哈”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
(四)基于“绕口令”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
第四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研究条件两极分化 |
(一)学术研究一线教学条件不足 |
(二)教学实践一线学术研究粗浅 |
二、教学范式相对教条 |
(一)忽视非有声语言对话 |
(二)规则不当易引发消极等待 |
三、哲学经验准备匮乏 |
(一)模仿原型脱离现实 |
(二)哲学天性保护意识淡薄 |
(三)教师面前表现拘束 |
四、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 |
(一)问答单向性、一次性与自问自答 |
(二)高控阻止幼儿“七嘴八舌” |
(三)“内摹仿”过程缺失 |
(四)“假问题”时有发生 |
(五)角色期待革新思考不够 |
五、过于强调没有问题答案 |
(一)忽视幼儿习惯养成关键期 |
(二)忽视探究内容领域特点 |
第五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尚未形成幼儿哲学联动机制 |
(一)学术机构与教育机构缺乏合作 |
(二)学术人员与一线教师默契欠佳 |
二、对社会环境认知和利用失衡 |
(一)幼儿生活经验媒体化 |
(二)自由与安全责任矛盾 |
三、知识传授与习得目标观念深重 |
(一)习惯喧宾夺主的知识性学习 |
(二)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思考过程 |
四、存在原生家庭教育不当影响 |
(一)“补偿”教育问题突显 |
(二)家庭问题导致童心封闭 |
五、新教育思想理解偏差 |
(一)忽视内摹仿价值与实现过程 |
(二)鼓励教育有失分寸 |
第六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策略 |
一、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决策策略 |
(一)学前教育行政机构确立方针导向 |
(二)学术研究与一线教学联接合作 |
(三)学前教育设定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
(四)幼儿哲学教学内容的决策 |
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设计策略 |
(一)创设安全对话环境,量身定设组织教学 |
(二)提供积极模仿范型,设定过程与结果目标 |
(三)了解幼儿生活经验,从幼儿模仿天性出发 |
(四)传统游戏常态化,在反复模仿中加深体悟 |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互动策略 |
(一)摒弃成人视角目标,成就幼儿学习改变 |
(二)积极改善提问,利用两个时间 |
(三)避免旧习干扰视听,培养幼儿视听技巧 |
(四)正确处理跟随性表达,将幼儿模仿价值最大化 |
(五)把握规训与自由中控线,培养幼儿自我教育 |
(六)幼儿模仿的另一种表达,无声语也要哲学解读 |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成效评价策略 |
(一)幼儿哲学教学过程评价 |
(二)幼儿哲学教学结果评价 |
(三)教学成效评估总结 |
五、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反思策略 |
(一)基于教师教学态度的反思 |
(二)基于教师教学组织的反思 |
(三)基于教学反思的教育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式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评估项目 |
附录4 研究开展过程性材料(选摘)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关于儿童最宜发展区的策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童话群文阅读任务单设计研究[D]. 陈倩. 西南大学, 2021
- [2]大班建构游戏中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策略的研究[D]. 陈睿曦.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 王艳苹.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4]普通话学龄前儿童分级词表的建立及其对童书分级的应用[D]. 万丽影.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D]. 马波. 四川师范大学, 2020
- [6]湖湘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的个案研究[D]. 毛菲.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7]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D]. 凌琳. 西南大学, 2020(05)
- [8]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研究 ——以德阳市两所小学为例[D]. 周帮雪. 西南大学, 2020(05)
- [9]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支持质量现状研究[D]. 陈晓真.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10]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D]. 卢红博.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