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铝线变压器和其三类及以下的统一设计系列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余欣玺[1](2016)在《基于热电效应的配电变压器绕组材质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铝代铜是指用铝代替铜作为变压器绕组材质,是目前国内配电变压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根据变压器型号编制方法,铝线变压器的型号必须特殊标注,否则就是一种“以次充好”的行为,不仅带来经济损失,也埋下了安全隐患。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发现了此类案例,但是只能通过变压器吊罩进行检查。该方法需要破坏绕组绝缘且操作繁琐,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方便快捷的无损检测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热电效应的变压器绕组材质检测方法。方法的出发点是热电偶测温原理的逆应用。热电偶是已知材料,通过测量热电势得到温度,而本文方法则是通过测量热电势和温度确定材料。铝线变压器内部必然存在铜铝接头,则将其视为热电偶,在温升情况下就会产生一定的热电势。而铜线变压器绕组回路中均为铜材,即使温升理论上也不会产生明显的热电效应。利用该热电势的差异即可实现绕组材质无损检测。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测量得到铜和铝的塞贝克系数差异约为4μV/K,而铜变常用的各种铜材相互间塞贝克系数差异在1μV/K以内,二者差异明显。本文通过分析变压器热电效应的过程,推导出了绕组回路的总热电势和绕组材质的关系式。结合实际情况计算铜变和铝变的热电势差异,再考虑一定的裕度,确定判断阈值Um。变压器绕组两端温度差的建立是本方法的一个关键,因此本文对变压器绕组温度场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检测时变压器为非运行状态,没有内部损耗,热源来自加热装置,主要由接触式热传导和变压器油对流换热建立温度场。利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法温度场仿真,得到绕组两端温度差在30℃以上,可以满足检测方法的要求。在温度场研究基础上,本文继续利用ANSYS软件的热电耦合分析模块研究变压器绕组回路上的电场分布,得到回路的总热电势大小,并对比温度场分布研究其关系规律。仿真得到的电场分布规律与理论预期基本相符,可以满足实验判断的要求。最后,本文分别对单绕组和真实配电变压器进行了多组对比实验,研究分析其温度和热电势规律。实验验证结果可以有效区分配电变压器绕组材质是否为纯铜材质。
陈春柏[2](1967)在《铝线变压器和其三类及以下的统一设计系列介绍》文中提出 一、毛泽东思想是我们行动指南铝的导电性能仅次于铜,但铝比铜的矿源丰富。近年来,由于炼铝技术的迅速发展,产量迅速增长,价格相应降低,因而节约用铜,以铝代铜已是电机工业产品的发展趋势。变压器是电机工业中耗铜量最多的产品之一,生产铝线变压器对节约用铜的效果就比较显着。对于发展铝线变压器也曾有些人提出些顾虑,一是焊接技术关不好过,二是铝线的抗拉强度低能否承受住短路应力,三是铝比铜导电
贺美杰[3](2017)在《民用建筑配电变压器节能措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我国能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加深,而建筑消耗的能源是多种能耗中的大户,引起了政府和专家们的重视。其中配电变压器的电能损耗就要占到20%左右,研究减小变压器这部分损耗对于能源节约有着重大作用。本论文着眼于民用建筑中的变压器,对民用建筑中配电变压器的节能方法进行了研究,对降低电能损耗,提高能源利用率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来论述:1、从梳理变压器的基础知识开始着手,通过对理论的介绍与研究来寻找民用建筑变压器节能的方法,为变压器节能方法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首先介绍了变压器的结构、原理等基础知识,并解析了变压器的几个重要参数,重点研究了变压器损耗的计算公式;其次,通过对数学公式的研究得出了变压器损耗的产生原因和损耗的特点,继而找到影响变压器损耗的因素,并对每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民用建筑配电变压器的特点与选用原则,介绍了民用建筑负荷分级的概念与负荷计算的方法,为后续分析民用建筑中配电变压器的降损方法做好了铺垫。2、通过理论部分的分析与研究,推导出了减小民用建筑配电变压器损耗的措施,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具体包括:⑴使用高能效的变压器,最好在II级以上;⑵利用TOC法对备选变压器进行分析,通过比对各种数据,选择经济效益最高的变压器容量;⑶使变压器运行在经济运行区,根据不同的负荷等级与供电方案综合选择出最经济的运行方式;⑷采取措施增大系统的功率因数,并阐述了无功补偿的具体理论与方法;⑸抑制建筑电气系统产生的谐波,并介绍了具体措施。3、以实际工程为案例,将多种节能措施结合对案例工程——某两栋商住楼供电变压器的节能进行研究。通过整理、计算数据,结合无功补偿的方法,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变压器进行节能设计,包括对比不同容量的变压器从而选择经济容量,以及对运行方式的经济性进行了验证,达到节能目的。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数学推导和理论分析,得出民用建筑配电变压器节能降损的具体措施,对民用建筑供配电设计中变压器的设计和选型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赵冰[4](2014)在《基于模型自组织原理的电力负荷自动建模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负荷模型的准确性是影响电力系统稳定分析和数字仿真的重要因素,好的负荷模型既能准确的描述负荷行为又尽可能的具有相对简单的模型结构。目前模型结构的选择往往是建模者根据现场实测数据、负荷的组成成分、一些典型的用电设备负荷特性和数学模型,通过人工的方法确定的。这种方法对建模者的经验和理论水平要求很高,面对有成千上万种可能的模型结构组合方案,靠人工方法选择优化的模型结构也是十分困难的。本文以电力系统采集负荷数据为研究对象,针对现有负荷建模方法的不足,通过科学的分析首次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负荷建模,利用计算机自动组织、寻找优化的模型结构并且辨识模型参数。在传统负荷建模中,对于模型的选择以模型或函数对实测数据的逼近程度作为选择模型的准则,往往会得到“模型越复杂越精确”的结论,这与事实不符。基于自组织原理的负荷建模表述为:内部准则建立模型,外部准则筛选模型,通过内外准则选取具有最优复杂度的模型,实现建模过程的自动化。理论方法需要与实际系统紧密相连。在电力系统中负荷种类多种多样,面对大量的模型结构组合方案,所有可能方案一一列出不切实际。通过对遗传算法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的研究,建立了遗传算法作为外部优化框架、自组织原理作为负荷建模的内部标准的实现方法,对于负荷模型建模有实际价值。本课题最后以动模实验为例,在MATLAB中进行基于自组织原理的负荷建模程序开发,通过内外准则筛选出具有最优复杂度的负荷模型,该模型与实际模型结构一致。为了验证该方法建立负荷模型的泛化能力,选取变化范围较大的激励数据,仿真结果表明该负荷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负荷行为。通过以上分析证明基于自组织原理的这一全新的建模方法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铝线变压器和其三类及以下的统一设计系列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铝线变压器和其三类及以下的统一设计系列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热电效应的配电变压器绕组材质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变压器绕组材质鉴别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变压器绕组材质热电法检测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热电效应基本原理 |
2.3 金属塞贝克系数分析 |
2.3.1 塞贝克系数理论公式推导 |
2.3.2 铜铝塞贝克系数差异分析 |
2.4 变压器绕组回路热电效应分析 |
2.5 热电效应法材质鉴别判据 |
2.6 本章小结 |
3 变压器绕组温度场仿真分析 |
3.1 引言 |
3.2 温度场基本理论 |
3.2.1 热力学基本定律 |
3.2.2 热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
3.3 变压器绕组热传递过程 |
3.3.1 绕组热点温度计算经典模型 |
3.3.2 温度场热源及边界条件分析 |
3.3.3 温度场散热方式分析 |
3.4 基于有限元法的温度场仿真分析 |
3.4.1 有限元法简介 |
3.4.2 变压器绕组传热系统实体模型 |
3.4.3 传热系统模型网格划分 |
3.4.4 温度场仿真求解及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热电效应法热电场分析及实验验证 |
4.1 引言 |
4.2 热-电耦合场仿真分析 |
4.3 热电效应法实验平台 |
4.3.1 实验平台加热部分 |
4.3.2 实验平台测量部分 |
4.3.3 实验平台整体介绍 |
4.4 热电效应法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1 模拟验证验证 |
4.4.2 单绕组实验验证 |
4.4.3 配电变压器实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
(3)民用建筑配电变压器节能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民用建筑配电变压器基础理论 |
2.1 变压器的基本理论 |
2.1.1 变压器的原理 |
2.1.2 变压器的结构 |
2.1.3 变压器的型号与功能 |
2.2 变压器的参数 |
2.2.1 变压器的额定参数 |
2.2.2 变压器的技术参数 |
2.3 变压器的损耗 |
2.3.1 变压器损耗及其特点 |
2.3.2 有功功率损耗 |
2.3.3 无功功率损耗 |
2.3.4 综合功率损耗 |
2.4 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
2.4.1 变压器的经济负载系数 |
2.4.2 变压器经济运行区 |
2.5 影响变压器损耗的因素 |
2.5.1 变压器自身对损耗影响 |
2.5.2 功率因数对损耗的影响 |
2.5.3 谐波对损耗的影响 |
2.5.4 变压器负荷平衡对损耗的影响 |
2.6 民用建筑配电变压器的特点 |
2.6.1 民用建筑配电变压器的特点 |
2.6.2 民用建筑配电变压器的选用原则 |
2.7 民用建筑负荷分级与计算 |
2.7.1 民用建筑负荷等级 |
2.7.2 民用建筑负荷计算 |
2.8 小结 |
第三章 配电变压器的节能方法分析 |
3.1 选择节能型变压器 |
3.2 选择变压器的经济容量 |
3.3 选择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区间 |
3.4 提高系统功率因数 |
3.4.1 提高自然功率因数 |
3.4.2 使用无功补偿装置 |
3.5 减少系统的谐波 |
3.5.1 受端治理措施 |
3.5.2 被动治理措施 |
3.6 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工程设计分析 |
4.1 案例工程概况 |
4.1.1 建筑概况 |
4.1.2 电气数据 |
4.2 变压器台数与型号的节能选择分析 |
4.3 无功补偿实现变压器节能的分析 |
4.4 变压器经济容量的选择分析 |
4.5 变压器经济运行方式的选择分析 |
4.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基于模型自组织原理的电力负荷自动建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负荷建模的发展与现状 |
1.3 负荷建模方法概述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负荷模型结构与辨识理论基础 |
2.1 负荷模型结构的研究基础 |
2.1.1 静态负荷模型 |
2.1.2 动态负荷模型 |
2.1.3 负荷模型选取方法 |
2.2 综合负荷模型结构研究 |
2.2.1 典型的综合负荷模型 |
2.2.2 多种负荷特性的复杂负荷模型 |
2.3 负荷模型参数辨识方法的研究 |
2.3.1 系统参数辨识的步骤 |
2.3.2 负荷模型辨识过程优化方法 |
2.4 小结 |
3 基于模型自组织原理的负荷建模方法研究 |
3.1 模型自组织原理概述 |
3.1.1 自组织的概念 |
3.1.2 自组织与数据挖掘 |
3.1.3 自组织数据挖掘建模的理论基础 |
3.2 自组织数据挖掘建模技术的基本思路 |
3.2.1 自组织数据挖掘建模的基本模式 |
3.2.2 GMDH 算法研究 |
3.3 自组织负荷建模方法研究 |
3.4 小结 |
4 复杂负荷模型建模方法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优化算法介绍 |
4.3 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概述 |
4.3.1 遗传算法的设计结构 |
4.3.2 遗传算法的求解步骤 |
4.4 遗传算法在复杂模型建模中的应用 |
4.5 小结 |
5 自组织原理负荷建模的实践 |
5.1 动模实验 |
5.2 负荷模型的结构辨识结果 |
5.3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铝线变压器和其三类及以下的统一设计系列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热电效应的配电变压器绕组材质检测方法研究[D]. 余欣玺. 重庆大学, 2016(03)
- [2]铝线变压器和其三类及以下的统一设计系列介绍[J]. 陈春柏. 变压器, 1967(01)
- [3]民用建筑配电变压器节能措施分析[D]. 贺美杰. 长安大学, 2017(03)
- [4]基于模型自组织原理的电力负荷自动建模的研究[D]. 赵冰. 郑州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