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本地原子时间的修正值

5. 本地原子时间的修正值

一、5.地方原子时的改正值(论文文献综述)

广伟[1](2019)在《GNSS时间互操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使用户利用多颗GNSS卫星在定位解算时形成更优化的几何结构,提高定位精度成为可能。与单个卫星导航独立定位相比,多GNSS组合服务具有可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的潜力,尤其是在城市峡谷和树叶茂密的森林等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多GNSS服务将具备极大的优势。为实现多组合服务,提高定位授时服务性能,各GNSS应具有称为兼容与互操作的特征。时间互操作是卫星导航系统之间互操作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多GNSS融合导航关注的一项主要内容。系统层面实现时间互操作涉及两项关键内容,一是准确监测各导航系统之间的时间偏差并进行预报;二是确定一种参数将系统间的时间偏差预报信息播发给用户,并尽量减轻用户端的负担。论文从系统层面对GNSS时间互操作涉及内容中的关键技术细节及实现方式进行理论分析,并采用实际数据进行试验验证。论文主要分析了当前GNSS系统时间的产生方式,GNSS系统时间偏差监测方法以及时差监测中时延的确定方法进行了剖析,结合原子钟噪声理论对GNSS时差序列的噪声特性进行了分析,给出GNSS时差序列噪声的消减方法,最后对GNSS时间互操作参数播发内容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合真实数据进行验证,最后从不同的角度对时间互操作参数的播发方法进行了比对。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时间互操作中的GNSS系统时差监测技术,对不同时间偏差监测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准确监测各GNSS系统时间偏差并播发给用户,对于提高多模用户定位性能是很有必要的。论文梳理了目前常用的GNSS时间偏差监测方法,研究了单站时差监测、多站时差监测以及基于时间比对链路的GNSS系统时间偏差监测方法的技术实现细节,对不同时差监测方法的误差来源及修正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使用国家授时中心的链路资源和多模接收机开展了GNSS时差监测试验。(2)提出了基于链路桥接的GNSS时差监测接收机整体时延校准方法。为保证GNSS时差监测的准确性,必须对时差监测设备,或者时间比对链路进行校准。论文提出了基于的链路桥接的GNSS接收机时延校准方法,充分利用了守时实验室的链路资源,结合已校准实验室的有利条件,校准了本地接收机在接收不同导航信号下各系统的整体时延值。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校准的不确定度在5ns以内。相对于时差监测设备的绝对校准,该方法简化了校准的过程,降低了绝校准需要昂贵设备以及校准经验的需求,且保证了校准结果的准确。(3)将噪声理论引入到GNSS时间偏差序列的噪声分析中,明确了GNSS时差序列的主导噪声类型。不同的GNSS时间偏差监测方法引入的噪声类型不同,GNSS系统时间偏差的实质是两地原子钟比对的钟差,其包含了原子钟运行的噪声,GNSS系统时间产生过程中驾驭方法引入的噪声,以及GNSS时间偏差监测方法引入的噪声。准确的了解时间偏差序列的噪声类型,选取合适的噪声削弱方法,以提高GNSS时间偏差监测结果的精度。(4)改进了传统的时差序列的噪声消减方法,使用正反向组合的Kalman滤波算法,改善了传统滤波算法的“滞后”和“超前”效应。由于传统的Kalman滤波的基本方程是时域内的递推,其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预测-修正”的过程,随着历元的增加,其滤波后的结果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滞后”的偏差。针对上述问题改进了传统的Kalman平滑方法,使用正反向组合的Kalman滤波方来消除GNSS系统时间偏差序列的噪声。同时将Vondrak交叉证认法引入到GNSS时差监测序列的噪声消减中,改善噪声对时差监测序列的影响。(5)提出了基于噪声和稳定度取权的GNSS组合时间尺度产生算法。在GNSS时间互操作参数播发方面,考虑到导航电文字节有限的因素,目前ESA提出了多GNSS系统综合纸面时的概念,但具体的实现方式并没有在提案中进行描述。论文基于GNSS时间偏差监测的结果,提出了基于噪声取权的综合尺度算法以及基于稳定度取权的组合时间尺度算法,并使用实测数据进行实际计算,并对上述算法进行了比较。

郭林熹[2](2018)在《基于SLR多星联合解算地心运动及其时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地心运动能够反映全球范围内的质量重新分布以及固体地球和水圈、大气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地表流体质量重新分配引起的周年地心运动最为突出,如果忽略这一影响,可能会导致海平面变化估计出现偏差。因此研究地心运动可以解决ITRF实现与ITRS定义并不完全一致的问题,从而提高整个参考框架的精度。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本文利用公式详细推导了地心运动的监测方法,并就造成地心运动的原因、如何利用人卫激光测距(Satellite Laser Ranging,SLR)技术解算地心运动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分析。(2)本文创新性的将最新的低轨地球动力学卫星LARES引入到高精度地心运动解算当中,结果能达到mm级精度。对于相同的解算策略,LARES可以有效的提高传统激光测距卫星(LAGEOS-1/2、Etalon-1/2)在解算地心运动方面的精度。同时针对LARES卫星,解算策略中设置不同的阻力系数组合以及解算低阶重力场位系数到不同的阶次以得到精度最高的地心运动。结果表明针对LARES卫星不同阻力系数设置对地心运动解算的影响区别很小,低阶重力场位系数解算到4阶次得到的地心运动精度最高。(3)本文提出了地心运动时序分析的多通道奇异谱(Multi-chnnel 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MSSA)方法。利用该方法分析发现了 2002年-2016年共15年去掉趋势项地心运动时间序列的四个主要周期成分。三个方向上均发现了较为一致的周年周期、半周年周期以及准1.5年周期,Y、Z方向发现了较为一致的准5.3年周期,不同于X方向的准3.5年周期。可以说较好的还原了地心运动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周期特性,同时也验证了 MSSA方法对于非线性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有很好的效果。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拟合的方法固定周期项拟合了上述地心运动时间序列,得到X、Y、Z三个方向在周年周期项上的振幅分别为2.6mm、2.1mm、4.8mm,该结果与其他相关研究者的结果较为一致。

胡永辉,张道农,李延,陈泽青[3](2013)在《现代授时技术》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和互联电网进展迫切需要我国电网在统一的时间基准下运行,以满足继电保护﹑自动化装置﹑安全稳定控制和能量管理等系统达到同步采样﹑系统稳定性判别﹑线路故障定位﹑故障录波和分析﹑事故反演等各应用的时间一致性要求……,因此掌握现代授时技术尤为重要。

宋倩[4](2013)在《实验室守时系统综合原子时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原子时是由实验室守时系统多台原子钟共同维持的地方原子时时间尺度,原子时的算法与实现在产生和保持综合原子时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综合原子时的稳定度、准确度和可靠性。本文围绕综合原子时算法展开具体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应用实测数据对加权平均算法进行了多项计算实验,分析了时钟数量、计算周期、取权方差间隔、最大权设置等计算要素的不同设置对加权平均算法计算结果的影响,取得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2.推导了根据钟差比对数据计算原子钟真方差的公式,设计并实现了以真方差计算原子钟权重的加权平均算法。算例表明,该算法获得的平均时间尺度的稳定度比传统加权平均算法有一定的提高。3.将抗差估计理论应用于综合原子时计算,设计了以预报残差为参数的权因子函数,应用实测数据验证了抗差估计算法的有效性。4.研究了铯钟与氢钟联合守时算法,针对氢钟存在频漂的特点,提出了将氢钟的预报模型改为二次预报模型,权重计算的速率方差改为模型拟合方差的新算法。实际计算结果表明,新算法比传统算法具有明显的优势。5.研究了Kalman滤波原子时算法,提出了引入过程噪声因子改善过程噪声方差的Kalman滤波新算法,提高了过程噪声方差和观测噪声方差先验值不准确情况下Kalman滤波结果的稳定度。

戚素娟[5](2008)在《GPS/GLONASS组合共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的主要目标是研制GPS/GLONASS时间传递接收机NTSCGNSS-2。论文对GPS CV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误差源、GPS/GLONASS组合共视的关键技术和接收机系统的软、硬件实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完成了NTSCGNSS-2的硬件系统设计和应用软件编制。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回顾了高精度远程时间比对技术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GPS共视、卫星双向时间比对、GPS载波相位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影响GPS共视比对精度的主要误差及其改正方法,并对几种时间比对技术的精度、应用范围和误差水平进行了评估。(2)分析了GPS、GLONASS两大卫星系统的主要差异,在此基础上研究了GPS/GLONASS组合共视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3)研究了GPS/GLONASS组合共视接收机NTSCGNSS-2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根据接收机的系统功能搭建了NTSCGNSS-2的总体结构,阐述了接收机关键部件的选型和测试工作;软件部分在分析共视跟踪流程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在VB6.0下编写了数据采集模块和流程控制模块。(4)利用零基线比对和短基线比对试验完成了对NTSCGNSS-2的性能测试。针对实际测试需求,开发了共视数据的比对计算软件,并利用该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李变[6](2005)在《我国综合原子时计算软件设计》文中认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原陕西天文台(CSAO))负责我国标准时间UTC(NTSC)的产生和保持,我国各个领域的时间应用都直接或间接地以该时间标准作为基准。NTSC在2000年已经达到国际电信联合会提出的|UTC-UTC(k)|<100ns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标准时间的准确度和稳定度,NTSC提出重建我国的综合原子时JATC系统,以便充分利用国内的高精度原子钟资源,形成我国统一的国家标准时间。 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 第一,高精度远程时间比对中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GPS共视(GPS CV)比对结果中的电离层时延改正和几何时延改正方法的研究;GPS CV和卫星双向时间比对技术(TWSTT)两种远程比对数据的测量噪声滤除方法的研究等。 建立国内高精度远距离时间比对网是把国内原子钟组成“综合钟”的必要条件。综合原子时系统主要采用多通道GPS共视型时间接收机来组成远程时间比对网。对有双向比对设备的单位采用TWSTT和多通道GPS CV互为备份的方法,实现高精度远程时间比对。分析了GPS CV和TWSTT的数据特性,研究了各自的数据处理方法,并对大量数据进行了计算。 第二,整套JATC系统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JATC计算软件由预处理程序、每日计算UTC(JATC)-TA(JATC)的程序和每月计算UTC-UTC(JATC)、TA(JATC)-Clock(i)等程序组成。预处理程序对GPS数据文件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每日计算程序对十几个实验室的GPS共视比对数据和钟的比对数据进行处理,产生的结果UTC(JATC)-TA(JATC)作为UTC(JATC)的实时监控的依据;由于TA(JATC)的算法正处于研究阶段,因此每月计算的程序暂时采用ALGOS算法,每月初对上个月的数据进行统一归算处理,计算结果按BIPM要求的数据文件格式送交BIPM参与国际原子时TAI的计算。 本文在对高精度远程时间比对数据处理方法和TA(JATC)算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VB6.0作为开发语言,开发了综合原子时计算软件,并对国家授时中心的2005年1月和2月的原子钟数据进行试算。试算结果表明该软件是正确地、可靠的。

袁海波[7](2005)在《UTC(NTSC)监控方法研究与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从2004年开始在原子钟和相关设备的配备方面有了较大改善,随着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守时系统中各种仪器设备的控制接口的完善,UTC(NTSC)的自动监控在硬件方面已经成熟。本论文主要阐述UTC(NTSC)的自动监控的方法研究和软件开发。 控制UTC-UTC(K)的准确度和稳定度是各个国家时间中心追求的目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保持国家标准时间的准确度和独立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关键。由于无法得到来自BIPM实时的UTC-UTC(NTSC)的结果,所以UTC(NTSC)的自动控制的参考标准的选择就非常关键,即要求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相对于国际UTC准确的可用于UTC(NTSC)自动控制的参考,而这个参考只能是国家授时中心地方原子时TA(NTSC),这也就是说,用何种算法来计算实时地方原子时TA(NTSC)将是本文的重点之一。 本文主要内容如下: 1.阐述了计算机自动控制的有关理论以及该理论在UTC(NTSC)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2.阐述和比较了其它实验室曾提出的和正在使用的多种地方原子时计算方法: 3.国际上UTC(k)控制的情况分析; 4.分析了UTC(NTSC)的现状、提出了可用于监控UTC(NTSC)的实时原子时TA(NTSC)的实用算法;(为了叙述方便起见,下文中省略“实时”二字) 5.介绍了相位微调仪(AOG-110和HROG-10)的接口及命令格式; 6.详细给出了根据本文所提出的TA(NTSC)的实用算法,设计的自动监控软件(测试版本)的说明和操作方法。 本文所述的自动监控软件(测试版本)的所有关键算法都是以函数形式编写的,这样便于移植和进一步开发。

苗永瑞[8](1983)在《关于组成我国综合原子时的问题》文中指出本文综合比较、分析了国际上主要地方原子时的精度,以及我国各地方原子时的情况,提出了建立我国综合原子时的要求、步骤和发展方向。

潘小培[9](1983)在《综合原子时间基准》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扼要地评述了各国原子时的历史和现状,并着重叙述了国际时间局(BIH)建立的国际协调时UTC(BIH)的发展过程。在总结我国原子钟、原子时和同步技术的开发情况的基础上,论述了在我国范围内建立综合原子时(TAJ)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文详细地讨论了建立综合原子时系统必须考虑的四个基本环节: 1.钟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估计; 2.各天文台内部精密时间频率比对; 3.远距离同步测量; 4.原子时改正值的订定。根据过去若干年中各种原子钟和同步技术资料的分析,制定了综合原子时算法和综合原子时技术规范。

蔡宏翔[10](1982)在《当前的时间计量和授时工作》文中认为时间计量,在科学技术领域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天文大地测量、空间技术、地质勘探、导航、标准频率的订定,以及原子核物理等,都离不开高精度的时间计量。本文首先回顾时间计量工作的近代进展。其次介绍目前我

二、5.地方原子时的改正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地方原子时的改正值(论文提纲范文)

(1)GNSS时间互操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内容安排
第2章 GNSS系统时间及其互操作
    2.1 GNSS系统时间产生方法
        2.1.1 GPS系统时间生成方法
        2.1.2 GLONASS系统时间生成方法
        2.1.3 Galileo系统时间生成方法
        2.1.4 BDS系统时间产生方法
        2.1.5 GNSS系统时间小结
    2.2 GNSS时间互操作
        2.2.1 GPS时间互操作
        2.2.2 GLONASS时间互操作
        2.2.3 Galileo时间互操作
        2.2.4 BDS时间互操作
第3章 GNSS系统时间偏差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3.1 GNSS系统时间偏差监测方法
        3.1.1 GNSS单站时差监测方法
        3.1.2 GNSS多站时差监测方法
        3.1.3 基于时间比对链路的GNSS时差监测方法
    3.2 时差监测设备校准方法
        3.2.1 GNSS接收机绝对校准原理
        3.2.2 GNSS时间比对设备/链路相对校准原理
        3.2.3 相对校准的不确定度及其影响因素
        3.2.4 基于链路桥接的GNSS时间比对系统时延确定方法
    3.3 GNSS时差监测试验
        3.3.1 时差监测接收机Galileo信号时延测定
        3.3.2 时差监测接收机GLONASS信号时延测定
        3.3.3 GNSS时差监测结果分析与比较
第4章 GNSS时间偏差序列的噪声特性分析
    4.1 原子钟钟差噪声特性
        4.1.1 原子钟信号基本理论
        4.1.2 噪声引入不确定度的估计
    4.2 GNSS时差序列的噪声特性分析
        4.2.1 BDT相对于GPST的噪声分析
        4.2.2 BDT相对于GST的噪声分析
        4.2.3 BDT相当于GLNT的噪声分析
    4.3 GNSS时差序列的噪声消减算法
        4.3.1 Vondrak交叉证认法
        4.3.2 正反向组合Kalman滤波算法
    4.4 GNSS时差序列的预报方法
        4.4.1 二次多项式模型预报算法
        4.4.2 ARMA预报算法
第5章 时间互操作参数的确定方法
    5.1 系统时间偏差直接播发方法(GGTO)
    5.2 基于参考时间的GNSS时间偏差参数确定方法(xGTO)
        5.2.1 GNSS平均时间的参数确定方法
        5.2.2 通过GNSST-UTC参数进行时间互操作
    5.3 多GNSS综合纸面时的参数确定方法(MGET)
        5.3.1 MGET基本概念
        5.3.2 MGET综合生成基本原理
        5.3.3 基于噪声系数取权GNSS综合纸面时生成方法
        5.3.4 基于稳定度取权的GNSS综合纸面时生成方法
    5.4 时间互操作参数的播发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SLR多星联合解算地心运动及其时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地心运动理论与方法
    2.1 地心运动概述
    2.2 地心运动主要原因
    2.3 地心运动监测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卫星激光测距理论
    3.1 数据采集原理
    3.2 激光测距卫星与全球激光网台站
    3.3 SLR解算地心运动理论
    3.4 本章小结
4 多星联合解算地心运动
    4.1 观测数据源
    4.2 多星联合解算策略
    4.3 解算软件介绍
    4.4 解算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地心运动时变规律分析
    5.1 多通道奇异谱分析原理与方法
    5.2 地心运动的MSSA分析
    5.3 最小二乘谱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4)实验室守时系统综合原子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原子时算法基础
    2.1 常用时间尺度
        2.1.1 世界时(UT)
        2.1.2 国际原子时(TAI)
        2.1.3 协调世界时(UTC)
        2.1.4 时间标示法
    2.2 地方原子时与实时UTC(K)
        2.2.1 地方原子时
        2.2.2 实时UTC与控制
        2.2.3 自由时标与驾驭时标
    2.3 钟差与钟差模型
        2.3.1 相对钟差与绝对钟差
        2.3.2 钟差模型
    2.4 原子钟及原子时标的性能指标
        2.4.1 原子钟噪声类型
        2.4.2 稳定度的时域表征
        2.4.3 频率准确度
        2.4.4 频率漂移率
第3章 钟差数据预处理
    3.1 计算点数据拟合
        3.1.1 一阶钟差模型
        3.1.2 二阶钟差模型
        3.1.3 一阶钟差模型与二阶钟差模型拟合结果比较
    3.2 钟差数据粗差探测
        3.2.1 粗差存在性判断
        3.2.2 粗差定位与估计
        3.2.3 理论方差σ~2_0 的确定
        3.2.4 粗差探测算例
    3.3 跳相跳频分析
        3.3.1 跳相探测与估计
        3.3.2 跳频分析
第4章 原子时加权平均算法研究
    4.1 加权平均算法原理
        4.1.1 平均时间尺度定义
        4.1.2 实用公式
        4.1.3 算法分析
        4.1.4 ALGOS算法
    4.2 计算软件设计
    4.3 加权平均算法实验分析
        4.3.1 实验数据准备
        4.3.2 计算概述
        4.3.3 ALGOS算法结果与TAI比较
        4.3.4 计算周期比较
        4.3.5 方差间隔比较
        4.3.6 速率方差样本数N比较
        4.3.7 最大权限值比较
    4.4 基于真方差的加权平均算法
        4.4.1 真方差计算
        4.4.2 [Clocki-Clockj]计算
        4.4.3 σ~2_0 计算
        4.4.4 算例
        4.4.5 算例分析
        4.4.6 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抗差估计在原子时计算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抗差估计原理
    5.3 原子时抗差估计算法设计
        5.3.1 原子时计算公式
        5.3.2 权因子计算
        5.3.3 计算流程
    5.4 算例与分析
        5.4.1 原始数据的抗差估计
        5.4.2 加入模拟粗差后的抗差估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铯钟与氢钟联合守时算法
    6.1 引言
    6.2 氢钟频率特性分析
        6.2.1 频漂特性分析
        6.2.2 预报模型比较
        6.2.3 速率方差分析
    6.3 铯钟与氢钟联合守时原子时算法
        6.3.1 预报公式改进
        6.3.2 速率方差计算改进
    6.4 算例与分析
        6.4.1 数据说明与算例设计
        6.4.2 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KALMAN滤波原子时算法
    7.1 引言
    7.2 KALMAN滤波原理
        7.2.1 数学模型
        7.2.2 Kalman滤波公式
        7.2.3 Kalman滤波的计算步骤
    7.3 原子时KALMAN滤波算法模型
        7.3.1 状态向量
        7.3.2 观测值向量
        7.3.3 状态转移矩阵与过程噪声方差矩阵
        7.3.4 观测方程
        7.3.5 随机模型
    7.4 实验与分析
        7.4.1 数据源
        7.4.2 状态参数初始值
        7.4.3 观测值及其噪声方差
        7.4.4 过程噪声方差
        7.4.5 加权平均算法与Kalman滤波算法比较
        7.4.6 观测噪声方差与过程噪声方差分析
        7.4.7 结论
    7.5 自适应KALMAN滤波原子时算法
        7.5.1 概述
        7.5.2 根据方差比确定过程噪声因子
        7.5.3 自适应滤波计算步骤
        7.5.4 算例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5)GPS/GLONASS组合共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硕士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高精度远程时间比对技术
    2.1 时间比对技术的发展
    2.2 GPS 共视时间比对技术
        2.2.1 GPS 系统
        2.2.2 GPS 共视时间比对
        2.2.2.1 GPS CV 基本原理
        2.2.2.2 GPS CV 中的误差源及误差改正
        2.2.2.3 GPS P3 码测量
    2.3 GLONASS 共视时间比对技术
        2.3.1 GLONASS 系统
        2.3.2 GLONASS 共视时间比对
    2.4 卫星双向时间比对技术
    2.5 GPS 载波相位时间比对技术
    2.6 各种远程时间比对技术的比较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PS/GLONASS 组合共视的关键问题
    3.1 卫星信号结构
        3.1.1 调制码
        3.1.2 信号识别方式
        3.1.3 载波频率
    3.2 导航电文
        3.2.1 GPS 导航电文
        3.2.2 GLONASS 导航电文
    3.3 时间系统
        3.3.1 国际原子时TAI 和协调世界时UTC
        3.3.2 GPS 时间
        3.3.3 GLONASS 时间
        3.3.4 GPS 时间与GLONASS 时间的关系
    3.4 坐标系统
        3.4.1 WGS-84 坐标系和PZ-90 坐标系
        3.4.2 WGS-84 坐标系与PZ-90 坐标系的关系
    3.5 GPS/GLONASS 组合共视中的误差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PS/GLONASS 共视接收机NTSCGNSS-2 的研制
    4.1 GPS 时间传递接收机的发展
    4.2 NTSCGNSS-2 概述
    4.3 NTSCGNSS-2 的性能要求
    4.4 系统硬件设计
        4.4.1 天线单元
        4.4.2 OEM 板
        4.4.3 时间间隔计数器
        4.4.4 工控机
    4.5 系统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PS/GLONASS 共视接收机NTSCGNSS-2 的性能测试
    5.1 比对计算软件
        5.1.1 预处理模块
        5.1.2 误差改正模块
        5.1.3 比对计算模块
        5.1.4 数据平滑模块
    5.2 单站定时结果分析
    5.3 零基线比对及比对结果分析
    5.4 短基线比对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6)我国综合原子时计算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原子时尺度的建立
    1.1 预期质量
    1.2 定时资料
    1.3 时间尺度算法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JATC建立中所涉及的主要课题
    2.1 NTSC的地方原子时系统
    2.2 JATC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流程
    2.3 JATC远程比对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JATC计算中远程时间比对的数据处理
    3.1 GPS CV的数据处理
    3.2 TWSTT数据处理
    3.3 消除数据中的随机误差
    3.4 GPS C/A码、P3码与TWSTT时间链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原子时计算软件设计
    4.1 软件总体设计思想
    4.2 预处理程序
    4.3 每日计算程序
    4.4 每月计算程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7)UTC(NTSC)监控方法研究与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时间尺度的基本概念
    1.2 原子时尺度算法的物理意义
    1.3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4 硕士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自动控制基本原理
    2.1 引言
    2.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
第三章 守时系统与UTC(NTSC)的保持
    3.1 守时系统
    3.2 UTC(NTSC)的保持情况分析
    3.3 监控UTC(NTSC)所属控制类型
第四章 频率稳定度的表征和实用解算方法
    4.1 频率稳定度的表征
    4.2 振荡器稳定度测定的N-角帽法
第五章 原子时算法
    5.1 原子时算法的基本原理
    5.2 不同的原子时算法
    5.3 用于监控UTC(NTSC)的TA(NTSC)算法研究
    5.4 原子钟性能简单分析
第六章 UTC(NTSC)的监控软件
    6.1 引言
    6.2 相位微调仪
    6.3 UTC(NTSC)监控软件
    6.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四、5.地方原子时的改正值(论文参考文献)

  • [1]GNSS时间互操作关键技术研究[D]. 广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9(01)
  • [2]基于SLR多星联合解算地心运动及其时变分析[D]. 郭林熹.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3]现代授时技术[A]. 胡永辉,张道农,李延,陈泽青. 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 2013
  • [4]实验室守时系统综合原子时算法研究[D]. 宋倩.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3(07)
  • [5]GPS/GLONASS组合共视技术研究[D]. 戚素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 2008(10)
  • [6]我国综合原子时计算软件设计[D]. 李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 2005(08)
  • [7]UTC(NTSC)监控方法研究与软件设计[D]. 袁海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 2005(08)
  • [8]关于组成我国综合原子时的问题[J]. 苗永瑞. 陕西天文台台刊, 1983(01)
  • [9]综合原子时间基准[J]. 潘小培. 陕西天文台台刊, 1983(01)
  • [10]当前的时间计量和授时工作[J]. 蔡宏翔. 测绘通报, 1982(02)

标签:;  ;  ;  ;  ;  

5. 本地原子时间的修正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