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于非登陆热带气旋的风暴增水预报程序表和预报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1](2021)在《基于GIS技术和卷积神经网络的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频发,每年都会造成沿岸城市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中,风暴潮灾害,作为影响我国的主要海洋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沿海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几十年,在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不断上升的情景下,台风风暴潮灾害强度和影响范围呈现增大趋势,同时,随着沿海地区人口和经济不断集聚,台风风暴潮灾害的风险等级也会进一步上升。因此,需对重点沿海城市开展精细化的风暴潮风险评估与区划,以提前确认风暴潮灾害可能会影响的区域和不同受灾区域的风险等级,进而制定不同的人口转移路线和有效的防灾救灾措施,从而减小风暴潮灾害带来的损失。本文基于国内外风暴潮风险评估与区划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综合考虑风暴潮灾害的危险性、研究区域的暴露性、承灾体的物理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小尺度区域的精细化风暴潮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并使用数值模拟、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主成分分析、多源数据分析等方法,在惠州大亚湾区开展实例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使用Jelesnianski台风模型来构造台风场,再通过ADCIRC模型和SWAN模型构建惠州市海域风暴潮模型,开展台风风暴潮数值模拟,计算台风风暴潮增水。采用对惠州市沿岸增水影响较大的9个台风风暴潮时期的最大增水值对风暴潮模型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惠州站的最大增水绝对误差在5-18 cm之间,相对误差在2%-30%之间,港口站最大增水的绝对误差在0-17cm之间,相对误差在1%-17%之间,说明基于ADCIRC+SWAN耦合的浪潮模型能很好地模拟惠州市沿海地区的风暴潮位及增水过程。(2)随后,通过概率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台风历史数据,获取了惠州市1000年一遇,100年一遇,50年一遇,20年一遇,10年一遇的台风中心气压分别为880h Pa,910 h Pa,920 h Pa,930 h Pa,940 h Pa。同时,确定了台风中心气压与最大风速半径、最大风速之间的经验公式。并基于对惠州沿岸水位影响最大的台风“山竹”路径建造了最有利风暴增水的台风路径集合,进而构建了惠州市海域5种典型的台风情景:1000年一遇、100年一遇、50年一遇、20年一遇、10年一遇。之后,利用耦合的ADCIRC及SWAN浪潮模型对5种典型台风情境下的风暴潮进行模拟,得到了5种台风情景下台风风暴潮的增水、漫堤和淹没结果。结果表明,处于不同台风情景下,惠州沿岸地区的风暴潮淹没深度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当台风的重现期为1000年一遇(中心气压为880 h Pa)时,风暴潮淹没水深平均值为5.78 m,显着高于其它重现期台风所引起的风暴潮淹没水深;而台风重现期为100年和50年一遇所引起的淹没水深平均值较为接近,分别为2.64 m和2.39 m;同样,台风重现期为20年和10年一遇时所引起的淹没水深平均值较为相似,分别为2.22 m和1.97 m。(3)然后,基于风暴潮淹没模拟结果,通过GIS插值技术得到惠州市沿岸地区最大可能淹没水深和淹没范围的面数据。同时,根据淹没水深范围将淹没区域划分为低、较低、较高、高危险性四个等级,完成危险性评估和等级划分。之后,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数据,通过各个土地类型对应的脆弱值以及脆弱性等级,完成惠州市的脆弱性评估和等级划分。最后,基于风险定性评估理论(Risk=Hazard×Vulnerability)将危险性等级和脆弱性等级相结合,采用风险矩阵法(Risk Matrix)完成惠州市沿岸地区不同典型台风情景下的风险定性评估,并制作惠州市的风暴潮风险等级分布图。结果显示,当台风重现期为1000年一遇(中心气压为880 h Pa)时,惠州市沿岸有83.4%的风暴潮淹没面积(227 km2)的危险等级是高等级,但只有8%的风暴潮淹没面积(21.97 km2)是处于高风险等级。而在100年一遇,50年一遇,20年一遇,10年一遇的台风情景下,多半淹没面积处于高危险等级中,分别为48.5%(76 km2),53.0%(77.23 km2),60.8%(77.36 km2),67.3%(75.8km2)。但是,风暴潮风险等级评估中,则是以较低等级的风险性最为常见,分别为64.9%(33.12 km2),64.8%(30.34 km2),68.4%(26.75 km2),68.3%(22.57km2),这表明因不同土地类型所对应的脆弱值不相同,处于高危险等级区域不等于该区域也处于高风险等级中。(4)最后,综合考虑风暴潮灾害危险性、研究区域承灾体暴露性、承灾体的物理脆弱性、社会系统的社会脆弱性,将基于物理脆弱性的风险评估和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风险评估相结合,构建了适用于小尺度区域的精细化风暴潮风险评估模型。同时,基于惠州市沿岸风暴潮风险定性评估和区划的结果,选取惠州市沿岸受风暴潮灾害影响严重的大亚湾区作为小尺度区域的实例研究。首先,采用GIS图像处理技术、机器学习的深度神经网络U-Net++、承灾体的脆弱性曲线完成基于物理脆弱性的风险评估与区划。然后,基于社会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抗灾能力这三个因素建立了社会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开展社会脆弱性评估,结合风暴潮危险性,完成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风险评估与区划。最后,将基于物理脆弱性的风险区划结果和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风险区划结果按权相加,得到大亚湾区的风暴潮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结果。结果表明,风暴潮灾害的综合风险随着台风等级的增强而升高,且综合风险等级在沿海地区是高于内陆地区的,西北地区高于西南沿海,其中大亚湾区的霞涌村和石油化工业区的综合风险性明显高于其它村庄。本文提出风暴潮风险评估模型综合考虑风暴潮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研究区域的物理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并在大亚湾区开展了精细化的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这不仅弥补国内风暴潮风险定量评估研究的不足,还发展了风暴潮风险评估与区划的理论基础。在实例研究中,通过GIS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解决了国内因数据不足而无法开展定量评估的问题,其研究成果对于大亚湾区防灾减灾部门开展风险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同时,建立了集基于概率统计方法构建台风情景、基于浪潮耦合模型模拟风暴潮增水、基于物理脆弱性的风险评估、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于一体的方法程序和流程框架,以为国内其它沿海地区开展精细化的风险综合评估提供了示范。
周龙[2](2021)在《基于GIS的砂质海岸侵蚀数值模拟平台及其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海岸侵蚀是受海水动力冲击影响,形成的岸线后退和海滩下蚀的现象。海岸侵蚀的诱因可分两种:一种是自然原因(河流改道、海面上升和海洋动力作用加强等);另一种是人为原因(拦河坝的建造、大量开采海滩沙和滥伐红树林等)。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生态修复工程也日益增多,准确的波浪、砂质海岸侵蚀数值模对工程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波浪数值模型SWAN和泥沙输运模型XBeach在学术研究中广泛应用。由于模型缺少用户界面、地形前期处理、结果展示等,搭建模型操作繁琐,工程应用中普及率较低。本文基于GIS平台开发波浪砂质海岸数值模拟工具GWAB(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aves and beaches based on GIS),借鉴MIKE运行流程,GWAB整体架构以前处理模块、核心计算模块、后处理模块解决模型兼容性问题;以用户界面、运行界面、结果展示界面解决模型操作繁琐问题。基于SWAN模型多验证点波浪数值模拟,验证模型在渤海全域计算精度。通过和实测资料对比,表明ECMWF风场能代表工程区实况风场。从1981~2019年共39年波浪数值模拟,推求秦皇岛和大浦河两站位不同重现期波浪要素,秦皇岛站主要受SSE、S和SSW向波浪作用,大蒲河站盛行ENE、SSE和S向浪。秦皇岛砂质海岸侵蚀岸段约80 km,占岸线长度的49%,海滩养护尤为重要。模型计算波浪条件为:39年长期波浪数值模拟推求的不同重现期波浪要素。利用GWAB完成石河口至铁门岸线修复整治工程,展示了GWAB中SWAN嵌套模式数值计算结果。SWAN和XBeach耦合模式对修复工程波浪、海岸侵蚀进行数值模拟。
赵铨[3](2020)在《长江口台风风暴潮与漫滩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强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灾害不容忽视。随着气候变化程度的逐步提升,这种灾害的影响可能被进一步提高。在此背景下开展气候变化对台风风暴增水及漫滩影响的相关研究工作,对于调整防洪系统、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以及减小台风带来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需要通过风、水动力耦合模型进行展现,因此耦合模型是研究的基础,这也可为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因此研究台风风暴增水及漫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建立WRF-ADCIRC气象水动力耦合模型出发,选择历史上影响长江口区域的0509号登陆台风麦莎和1509号近转向台风灿鸿作为案例进行模拟。从模拟参数的选取、海表温度数据以及下垫面数据三个方面,对WRF风场进行了优化。考虑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本文研究了长江口台风、风暴增水对海表温度上升SSTR(Sea surface temperature rise)的响应,以及以上海为例的漫滩对海表温度及海平面上升共同作用的响应情况。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关于长江口区域的WRF参数优化,常用的5种微物理参数和5种积云参数被选择以进行优选实验,共9组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参数对于验证点风速的影响程度较为接近;在路径方面,微物理参数造成的影响较小。对于麦莎台风,推荐的参数组合为WSM3+New SAS,灿鸿台风为WSM3+Grell,因此在该区域模拟台风时,微物理参数建议选择WSM3。在此基础上建立WRF-ADCIRC耦合模型,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台风期间的水位。(2)基于选定的台风,海表温度上升引起了台风强度的增加,同时台风出现了远离陆地的趋势。具体表现为麦莎台风的路径呈现提前转弯的迹象,且路径更短,灿鸿台风的路径向东转移,远离陆地。SSTR为2.10℃时,台风的最大风速增强约10%,4.25℃时增强约25%。(3)根据研究结果,海表温度的上升导致大部分研究区域的增水极值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大,特别是江苏和上海的沿海,且近岸的效果更加明显。麦莎台风提高了浙江沿海的增水极值,但对杭州湾的增水影响较小。灿鸿台风对增水的影响大致以江苏沿海为中心,向周边扩散。SSTR为2.10℃时,麦莎台风在长江口区域的增水极值增大0.2-0.4m,4.25℃时增大0.3-0.5m。灿鸿台风的结果为0-0.2m和0.3-1.0m。(4)利用WRF-ADCIRC耦合模型,以上海为例,结合高潮位模拟漫滩,在不考虑海堤的基础上,漫滩与增水极值变化的分布情况相对应,且随着海表温度和海平面的上升,淹没范围有明显的提升。结果表明,崇明岛、九段沙等岛屿都有较大范围的漫滩;上海的东部高程相对较低,出现比较严重的漫滩;南部高程较高,仅在麦莎台风影响下出现较大范围漫滩,灿鸿台风带来的漫滩情况较轻。
薛明[4](2019)在《风暴潮监测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上遭受风暴潮灾害最频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对风暴潮灾害进行实时监测与提前预测预警,满足城市、港口和渔场等特定区域的精细化预警预报需求一直是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重大课题。因此,开展风暴潮监测预警系统研究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工作是研究并设计出一种风暴潮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对国内外风暴潮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了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开展了基于数字滤波算法的潮汐与波浪数据提取和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风暴潮增水预测的理论方法研究;根据系统功能需求完成了以STM32F4和μC/OS-II操作系统为核心的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并实现了FIR滤波算法与BP神经网络算法在系统主芯片STM32F4上的移植与运用;最后通过现场实验验证了本设计系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在风暴潮相关参数测量与预测上有相当高的准确性与一致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全面了解国内外风暴潮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现状,针对现有技术不足和当前存在问题,提出本论文研究的风暴潮监测预警系统的特色与创新点;(2)根据风暴潮相关技术规范要求明确系统设计目标与总体结构,根据测量技术指标对传感器进行选型,并对系统所采用的相关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包括基于多种数字滤波算法的潮汐与波浪数据提取方法和基于多种神经网络算法的风暴潮增水预测方法;(3)根据设计目标搭建系统硬件结构,详细阐述基于STM32F4的数据采集器硬件设计,对系统其他硬件模块的选型设计进行说明,同时对系统设计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4)完成基于μC/OS-II操作系统的系统软件设计,对操作系统实时多任务划分进行详细说明,实现FIR滤波算法与BP神经网络算法在数据采集器STM32F4上移植与运用,同时完成HMI触摸屏界面与系统内数据通信协议的设计;(5)在成山头海域开展现场实验,对风暴潮监测预警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与验证,通过设备选址安装、调试与连续工作实验测试了系统的实用性与可靠性,通过与当地海洋站观测数据进行比对验证系统获取的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许红师[5](2018)在《沿海城市多维致灾洪涝风险分析与灾防决策模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极端气象事件诱发的城市洪涝灾害越来越频发,尤其是对沿海城市,受降雨和潮位双重致灾因子联合作用,洪涝灾害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障碍。现阶段针对沿海城市洪涝灾害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进一步完善的课题,如沿海城市洪涝多维致灾因子关联特性及其组合设计方法、沿海城市洪涝致灾因子风险区划及其排涝措施适应性评估方法、基于智能算法和数据挖掘技术的洪涝风险分级方法、考虑气候变化和洪涝模型不确定性的城市洪涝防治决策优化模型研究等,这些课题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沿海城市洪涝灾害防治理论体系。基于此,本论文以海口市为例,从沿海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两方面出发,开展沿海城市多维致灾洪涝风险分析与灾防决策模型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综合相关性分析方法、趋势检验方法、二元Copula联合分布模型、多类型重现期以及多变量水文事件设计值计算方法,开展沿海城市洪涝多维致灾因子关联特性及其组合设计研究。揭示了沿海城市降雨和潮位关联特性及其变化趋势,综合探讨了两种参数估计方法、三种联合重现期类型和两种组合设计方法对多变量组合设计值的影响,提出沿海城市降雨和潮位遭遇设计实践中更为安全的方法。研究表明沿海城市降雨和潮位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强降雨事件和高潮位事件关联性呈现显着的增强趋势。因此,沿海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标准制定应综合考虑降雨和潮位的联合作用。工程设计中当选取的设计重现期较大时,建议采用参数估计法进行设计值计算,以避免非参数估计法因外延能力较差导致的设计值偏低。同频率法得到的降雨设计值稍大(0.77%-9.7%),最大可能权函数法得到的潮位设计值稍大(0.44%-3.3%)。Kendall重现期对应的降雨和潮位设计值介于联合重现期和同现重现期对应的设计值之间,Kendall重现期比同现重现期和联合重现期定义的危险区域更严谨,避免了多变量情景下对危险域过大或过小的估计,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明确定义危险事件,Kendall重现期对应的降雨、潮位设计值可作为工程设计标准。(2)构建了沿海城市一二维耦合洪涝模拟模型,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沿海城市洪涝致灾因子致灾作用度识别量化、排涝措施适应性评估的方法,为沿海城市的防洪减灾工作提供更为精细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各排水子系统致灾作用度随着与琼州海峡距离的增加而增加,降雨为内陆区域的主要致灾因子,高潮位为岛屿区域的主要致灾因子。综合减灾效应和成本效益分析,对不同排涝措施在不同致灾作用度区域的适应性进行评估,以降雨为主要致灾因子的片区,蓄水工程综合效益优于泵站工程;以潮位为主要致灾因子的片区,泵站工程综合效益优于蓄水工程。沿海城市洪涝防治规划中,应遵循以主要致灾因子的工程防治措施为主、辅以次要致灾因子的防治措施的治涝原则。(3)在洪涝风险评估中,引入聚类分析算法,解决了传统风险评估中风险分级阈值不易确定的缺点,同时考虑各指标对评价目标的重要程度,首次提出基于改进熵权-聚类分析的洪涝风险评估新方法,研究成果为城市洪涝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途径,进一步完善了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体系。采用历史灾害数据、不同方法(传统聚类分析算法及TOPSIS法)结果对比以及类别间差异系数对改进熵权-聚类分析算法评估结果的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熵权-聚类分析方法的洪涝风险评判精度、风险分级结果均优于传统聚类分析算法及TOPSIS法。研究区域13.7%的区域位于高风险以上,高风险区的致灾原因主要包括局部高程过低和河道过流能力不足,合理的洪涝风险控制措施应当“因地制宜”,不同致灾原因的区域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洪涝风险控制。(4)综合气候变化分析方法、普适似然不确定性估计方法、机会约束规划模型及分期优化策略,提出了考虑气候变化及洪涝模型不确定性的城市洪涝防治策略分期优化模型。模型在具有一定经济性的前提下,使洪涝防治策略更加合理可靠且能为决策者提供更丰富的决策支持信息。以海口市海甸岛为例,对提出的模型进行应用,得到海甸岛减灾工程分期优化最小投资为1.83亿元,第一期工程规模为28.3 m3/s,第二期工程规模为38.4 m3/s。分期优化方案不仅能够灵活应对气候变化,同时考虑时间成本,其总投资净现值较一次性投资方案降低10%。气候变化对洪涝防治决策的影响较大,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总投资平均为平稳状态下总投资的1.4倍,且当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时,平稳状态下的洪涝防治决策对应的洪涝超载概率大于0.5,考虑气候变化的洪涝防治决策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确定性模型得到的总投资净现值小于随机优化模型的计算结果,确定性模型由于洪涝模型不确定性导致的超载概率为0.52,尽管确定性模型节省了部分投资,但其计算结果缺乏可靠性。此外,本文构建的随机优化模型还能为决策者提供更多的决策信息,随着约束满足率的增加,系统的安全性增加,减灾工程总投资随之增加,当约束满足率从0.75增加至0.95时,总投资净现值由1.66亿元增加至1.95亿元,决策者可以综合权衡洪涝风险和投资,制定出相应的洪涝灾害防治决策。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洪涝灾害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王亮[6](2017)在《非结构有限体积模型在渤海及长江口杭州湾海区风暴潮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每年的夏秋季节一般都会有台风的侵袭,导致沿海地区的风暴潮,渤海海区及长江口附近海区是我国频繁遭受风暴潮影响的重点地区。利用数值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和预报风暴潮的产生、发展,同时能够利用它研究和揭示风暴潮对特定地区的海岸线侵袭过程及规律,对保护沿岸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考虑到台风发生时海表上方会有气压、风场的大气强迫场的急剧作用过程,本文以三维非结构有限体积海洋模式(FVCOM)为基础,加入了参数化的台风气压场和风场分析模型,建立了一个考虑天文潮、径流以及台风等作用的三维非结构有限体积的近海风暴潮模型。利用该模式模拟和分析渤海海域、长江口杭州湾河口等两个典型的海域的风暴潮增(减)水过程,该模式使用对岸线有较好拟合能力的非结构三角网格,能够更好地分辨出近岸复杂的非线性因素相互作用对风暴增(减)水的影响。首先,利用参数化台风分析模型模拟大气强迫中的风速、风向及气压降等要素,并与海域历史上真实的台风过境中各站点观测到的风速和风向的数据对比,同时利用该风暴潮模型模拟了该地区在台风作用下的增(减)水的变化过程,将各站点模拟增(减)水与实测增(减)水的峰值数据相比较,率定该模型中的可调参数,使得各个实测站点上模拟值和实测值总体上吻合较好,分析了这两个海区近岸的水位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其次,利用所建立的模式对该区域台风风暴潮进行了各种工况模拟,就气象因子、台风路径及海岸地形对风暴潮位的敏感性作了试验对比及结果分析,讨论了海洋的物理要素对台风、岸线地形等重要参数的响应情况,得出了不同海域在不同台风特征参数、岸线地形等作用下海洋水动力物理要素之间的响应规律。
闫秦[7](2016)在《风暴潮水位现场实时观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风暴潮灾害作为最严重的海洋灾害之一,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国防安全和工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的损失。随着防灾减灾工作的逐步深入,开展对风暴潮观测和灾害预警辅助决策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在全面了解风暴潮的研究背景、基本概况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了风暴潮水位现场实时观测技术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基本理论构建了风暴潮水位现场实时观测系统的总体框架;(2)风暴潮水位现场实时观测系统数据采集处理器的软、硬件设计,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三种常用滤波方法的比较论证得出最优的数据处理方案,完成预处理后将数据上传至上位机;(3)风暴潮水位现场实时观测系统数据接收处理软件的设计,完成数据通信、实时动态显示、存储管理、相关特征信息提取和信息综合分析,实现对风暴潮相关信息的观测,对风暴潮危险性评估和波浪爬高估算的初步探索,为风暴潮灾害预警提供辅助决策支持;(4)莺歌海海域与南澳岛海域现场实验,对风暴潮现场实时观测系统各项性能进行测试和验证。通过与附近海洋站的数据及现场观测比对检验其测量准确性。
国家海洋局[8](2016)在《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冰、海平面上升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的通知》文中认为国海预字[2015]585号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海洋厅(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东海分局、南海分局、信息中心、预报中心、减灾中心、海洋一所、海洋二所、海洋三所:为进一步规范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在前期试点工作基础上,我局组织对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冰、海平面上升等五个灾种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编制了《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海浪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海冰灾害风险评估
陈彩云[9](2015)在《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合作研究 ——以传统安全手段应对的视角》文中指出海洋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发展至关重要。太平洋作为世界第一大洋,在有着“海洋世纪”之称的21世纪,维护其海洋安全至关重要。但该地区海洋安全形势复杂,传统安全方面,以南中国海争端为代表的岛屿和领土争端带来了严峻的地区紧张局势;非传统安全方面,包括海洋灾害和海上跨国犯罪在内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在时时威胁着太平洋的安全。海洋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使地区海洋安全形势进一步复杂化。本文致力于探讨从传统安全手段应对的视角,进行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合作。论文首先具体分析了海洋非传统安全的理论内涵,结合海洋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概念,将海洋非传统安全定义为国家在海洋方面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包括海洋环境安全、海洋跨国犯罪等,与海洋传统安全相互比较,威胁源非传统化、具有全球性特征、内涵更加丰富、应对手段多样。文章根据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的具体现实,将其划分为海洋灾害、海洋跨国犯罪、海洋资源安全以及其它威胁四大类,并认为其具有暴力性、破坏性、突发性、复杂性、跨国性以及多样性等特征。应对海洋非传统安全的手段包括传统安全手段、非传统安全手段及制度手段,制度等手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存在着涵盖范围有限、约束力不足及固有的局限性等缺点。本文界定的传统安全手段为应对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非战争性和非战略性使用的军事等武力手段,属主权国家所有、直观有形、包含对抗性和非对抗性、运用于特定领域、有特殊的运行方式。主要包括军队、海洋执法力量以及其它的相关力量,与外交相互结合、不可分割。传统安全手段具有有力性、及时性、有效性、组织协调性以及本身的威慑性等优势,能有效应对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在应对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应用领域有限、受国家主权制约、解决效果有限以及成本支付相对较高的不足,主要的运用领域在于巡逻打击、灾难救援和国际联合军演。本文考察了传统安全手段在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实际应用,在肯定其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发现其不足。包括打击海盗中传统安全手段合作与国家主权之间存在矛盾;灾难救援中对根本性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军演中的传统安全因素仍占重要地位等。未来在应对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时,应建立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加强传统安全手段自身的力量建设;创建相关机制。从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特征和传统安全手段的优点来看,未来传统安全手段将在该地区的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春鑫[10](2015)在《风暴潮及其感潮河的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逐渐上升,恶劣气候及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同时,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海洋灾害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加剧。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工业设施分布密集,遭受风暴潮灾害的风险与造成的损失巨大。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风险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前沿问题。本文基于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借鉴和梳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黄岛地区沿海感潮河——辛安后河的风暴潮灾害风险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综述国内外风暴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相应的技术路线:其次,详述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理论方法,对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体系、分析内容、评价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再次,结合黄岛地区感潮河的主要特点,提出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风险识别方法,运用HEC-RAS软件进行主要河段的水面线计算,以此对沿海感潮河风暴潮灾害进行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最后,通过分析沿海感潮河风暴潮灾害风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系统,为实现黄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二、用于非登陆热带气旋的风暴增水预报程序表和预报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非登陆热带气旋的风暴增水预报程序表和预报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IS技术和卷积神经网络的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暴潮灾害的危险性研究 |
1.2.2 风暴潮灾害的暴露性和脆弱性研究 |
1.2.3 风暴潮灾害的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述 |
2.1 研究数据来源 |
2.2 研究区域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 |
2.2.1 地理位置 |
2.2.2 地形地貌 |
2.2.3 水文气象 |
2.2.4 社会经济状况 |
2.2.5 海堤工程 |
2.3 研究区域的历史风暴潮灾害分析 |
2.3.1 灾害概况 |
2.3.2 热带气旋分析 |
2.3.3 路径统计 |
2.3.4 风暴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ADCIRC和 SWAN耦合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3.1 模型简介 |
3.1.1 Jelesnianski模型 |
3.1.2 ADCIRC模型 |
3.1.3 SWAN模型 |
3.2 模型设置 |
3.2.1 计算范围与网格 |
3.2.2 地形水深 |
3.2.3 开边界设置 |
3.2.4 底摩擦设置 |
3.3 模型率定与校验 |
3.3.1 天文潮验证 |
3.3.2 风暴潮验证 |
第四章 惠州市台风风暴潮的数值模拟 |
4.1 台风参数设置和典型台风情景构建 |
4.1.1 台风中心气压 |
4.1.2 台风最大风速半径 |
4.1.3 台风最大风速 |
4.1.4 台风路径 |
4.1.5 天文高潮位的叠加 |
4.1.6 外围海平面气压 |
4.1.7 台风情景的参数确定 |
4.2 惠州市典型台风情景下的风暴潮增水模拟 |
第五章 惠州市沿岸地区台风风暴潮风险评估 |
5.1 台风风暴潮危险性评估 |
5.2 台风风暴潮脆弱性评估 |
5.3 台风风暴潮风险定性评估 |
第六章 大亚湾区风暴潮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
6.1 基于物理脆弱性的风暴潮风险评估与区划 |
6.1.1 基于GIS技术的大亚湾区风暴潮危险性评估 |
6.1.2 基于机器学习深度神经网络U-Net++的暴露性评估 |
6.1.3 大亚湾区承灾体的脆弱性评估 |
6.1.4 大亚湾区基于物理脆弱性的风暴潮风险评估与区划 |
6.2 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风暴潮风险评估与区划 |
6.2.1 大亚湾区社会脆弱性评估 |
6.2.2 大亚湾区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风暴潮风险评估与区划 |
6.3 大亚湾区风暴潮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
6.4 大亚湾区风暴潮灾害防灾减灾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GIS的砂质海岸侵蚀数值模拟平台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渤海波浪研究现状 |
1.3 砂质海岸侵蚀研究现状 |
1.4 基于GIS耦合数值模型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2 GWAB开发和数值模型简介 |
2.1 GWAB开发工具介绍 |
2.1.1 整体架构 |
2.1.2 用户界面 |
2.1.3 运行界面 |
2.1.4 结果展示界面 |
2.2 数值模型简介 |
2.2.1 SWAN模型简介 |
2.2.2 XBeach模型简介 |
2.3 本章小结 |
3 SWAN模型验证 |
3.1 风场资料验证分析 |
3.2 渤海多点波浪资料验证 |
3.2.1 “利奇马”风浪模拟验证 |
3.2.2 渤海石油平台波浪资料验证 |
3.3 秦皇岛两场风暴潮数值模拟 |
3.3.1 模型设置与模拟方案 |
3.3.2 两场风暴潮模拟结果分析与评价 |
3.4 模拟验证点误差统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秦皇岛海域波浪特征分析 |
4.1 不同重现期波浪模型参数设置 |
4.2 波浪季节分布特征 |
4.2.1 各月有效波高和平均周期 |
4.2.2 各季波浪玫瑰图 |
4.3 各向波高和周期 |
4.3.1 秦皇岛站各向波高和周期 |
4.3.2 大浦河站各向波高和周期 |
4.4 不同重现期波浪要素推算 |
4.4.1 P-III型分布求矩适线法 |
4.4.2 特征点占位不同重现期波浪 |
4.5 本章小结 |
5 GWAB工程实际应用 |
5.1 项目概述 |
5.1.1 项目位置 |
5.1.2 工程背景和施工内容 |
5.1.3 研究区域水动力特征 |
5.2 GWAB砂质海岸侵蚀模拟工程应用 |
5.2.1 模型设置 |
5.2.2 GWAB中 SWAN嵌套模式应用 |
5.2.3 GWAB海岸侵蚀数值模拟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长江口台风风暴潮与漫滩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海表温度对台风及风暴潮的影响研究 |
1.2.2 WRF模型风场模拟 |
1.2.3 风暴洪水数值模拟研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实施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气象、水动力耦合模型简介 |
2.1 WRF中尺度气象模型 |
2.1.1 模型概述 |
2.1.2 控制方程 |
2.1.3 气象过程的模拟 |
2.2 ADCIRC水动力模型 |
2.2.1 连续性方程 |
2.2.2 动量方程 |
2.2.3 波动连续性方程 |
2.2.4 底摩擦系数 |
2.3 模型耦合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江口气象模型构建 |
3.1 典型台风选取 |
3.2 气象模型设置 |
3.3 台风验证 |
3.3.1 麦莎台风验证 |
3.3.2 灿鸿台风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江口水动力模型构建 |
4.1 研究区域及模型设置 |
4.2 天文潮验证及参数率定 |
4.3 台风期间水动力情况分析 |
4.3.1 麦莎台风期间水动力情况分析 |
4.3.2 灿鸿台风期间水动力情况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风场、风暴增水及漫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
5.1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
5.1.1 海表温度与海平面高度变化情景制定 |
5.1.2 海表温度与海平面高度变化模拟方法介绍 |
5.2 风场对海表温度变化的响应 |
5.3 风暴增水对海表温度变化的响应 |
5.4 上海漫滩对海表温度及海平面高度变化的响应 |
5.4.1 基本假设 |
5.4.2 计算资料 |
5.4.3 模型设置 |
5.4.4 模型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参考文献 |
(4)风暴潮监测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风暴潮的概念 |
1.2 风暴潮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现状 |
1.2.1 风暴潮监测技术 |
1.2.2 风暴潮预警技术 |
1.3 系统特色及创新点 |
1.3.1 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1.3.2 系统特色 |
1.3.3 创新点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及数据处理方法 |
2.1 系统总体设计 |
2.1.1 系统设计目标 |
2.1.2 系统总体结构 |
2.2 测量技术指标及传感器选型 |
2.3 基于数字滤波算法的潮汐与波浪数据提取方法 |
2.3.1 潮汐与波浪的定义 |
2.3.2 三种数字滤波算法 |
2.3.3 滤波算法对比分析 |
2.4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风暴潮增水预测方法 |
2.4.1 神经网络原理 |
2.4.2 多种神经网络的风暴潮增水预测模型 |
2.4.3 预测方法对比研究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功能分析与硬件结构 |
3.2 数据采集器硬件设计 |
3.2.1 主控芯片选型 |
3.2.2 传感器接口设计 |
3.2.3 存储模块设计 |
3.2.4 电源模块设计 |
3.2.5 通信接口设计 |
3.2.6 数据采集器实物 |
3.3 HMI触摸屏选型 |
3.4 通讯方式分析与模块选型 |
3.5 外部电源设计 |
3.6 系统可靠性设计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功能分析与设计要求 |
4.2 基于μC/OS-Ⅱ操作系统的软件设计 |
4.2.1 μC/OS-Ⅱ简介与移植 |
4.2.2 应用程序软件设计 |
4.2.3 软件抗干扰设计 |
4.3 FIR滤波算法在STM32F4 上移植与运用 |
4.3.1 滤波器参数确定 |
4.3.2 FIR滤波算法在STM32F4 上移植 |
4.3.3 波浪数据提取与输出 |
4.4 BP神经网络算法在STM32F4 上移植与运用 |
4.4.1 BP神经网络算法移植STM32F4 的方法 |
4.4.2 BP神经网络参数获取 |
4.4.3 BP神经网络在STM32F4 上移植 |
4.4.4 风暴潮增水值当前数据集获取与结果输出 |
4.5 HMI触摸屏界面设计与运用 |
4.5.1 界面设计方法 |
4.5.2 HMI触摸屏运用 |
4.6 数据通信协议 |
第5章 现场实验与验证分析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时间、地点 |
5.3 实验设备安装方案 |
5.4 实验数据分析 |
5.4.1 风暴潮相关参数监测数据对比 |
5.4.2 风暴潮增水预测测试 |
5.5 实验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沿海城市多维致灾洪涝风险分析与灾防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洪涝灾害多维致灾因子联合分析研究进展 |
1.2.2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
1.2.3 洪涝灾害防治决策模型研究进展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沿海城市洪涝多维致灾因子关联特性及其组合设计 |
2.1 引言 |
2.2 研究区域及数据 |
2.3 研究方法 |
2.3.1 相关性分析 |
2.3.2 趋势检验分析 |
2.3.3 Copula函数 |
2.3.4 多类型重现期 |
2.3.5 降雨-潮位组合设计方法 |
2.4 降雨-潮位关联特性分析 |
2.4.1 不同量级降雨-潮位关联特性分析 |
2.4.2 年际降雨-潮位关联特性分析 |
2.4.3 年内降雨-潮位关联特性分析 |
2.5 降雨-潮位组合设计 |
2.5.1 降雨-潮位二元联合概率分布模型 |
2.5.2 降雨-潮位多类型重现期分析 |
2.5.3 同频率法设计值计算结果分析 |
2.5.4 最大可能权函数法设计值计算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沿海城市洪涝致灾因子区划及排涝措施适应性评估 |
3.1 引言 |
3.2 沿海城市一二维耦合洪涝模拟模型 |
3.3 沿海城市洪涝致灾因子致灾作用度量化及其区划方法 |
3.4 基于致灾因子区划的排涝措施适应性评估方法 |
3.4.1 减灾效应评估 |
3.4.2 成本效益评估 |
3.5 实例应用 |
3.5.1 研究区域及数据 |
3.5.2 海口市主城区一二维耦合洪涝模拟模型构建 |
3.5.3 基于降雨潮位联合作用的海口市主城区洪涝致灾因子区划 |
3.5.4 基于海口市主城区致灾因子区划的排涝措施适用性评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改进熵权-聚类分析算法的城市洪涝风险评估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权重确定方法 |
4.2.2 传统聚类分析法 |
4.2.3 TOPSIS法 |
4.2.4 基于改进熵权-聚类分析的城市洪涝风险评估方法 |
4.3 实例应用 |
4.3.1 研究区域及数据 |
4.3.2 基于情景分析的洪涝风险评估指标选取及量化 |
4.3.3 基于改进熵权法的指标权重计算 |
4.3.4 基于轮廓值函数的聚类数目确定 |
4.3.5 基于改进熵权-聚类分析算法的城市洪涝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
4.3.6 不同洪涝风险评估方法结果对比分析 |
4.3.7 改进熵权-聚类分析算法优点与缺点 |
4.3.8 洪涝风险控制措施 |
4.4 小结 |
第5章 考虑气候变化及洪涝模型不确定性的洪涝防治决策分期优化模型 |
5.1 引言 |
5.2 气候变化下设计降雨标准分析方法 |
5.3 洪涝模型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5.3.1 洪涝模型不确定性概述 |
5.3.2 基于GLUE方法的洪涝模型不确定性分析 |
5.4 考虑气候变化及洪涝模型不确定性的洪涝防治决策分期优化模型 |
5.4.1 模型框架 |
5.4.2 目标函数 |
5.4.3 机会约束规划 |
5.5 实例应用 |
5.5.1 海甸岛洪涝防治决策优化数学模型构建 |
5.5.2 洪涝防治决策优化数学模型求解 |
5.5.3 洪涝防治决策优化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5.5.4 洪涝防治决策优化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5.5.5 优化模型的优点与缺点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论文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非结构有限体积模型在渤海及长江口杭州湾海区风暴潮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三维水动力模型的研究进展 |
1.2.2 风暴潮模型的研究进展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三维水动力及台风分析模型的介绍 |
2.1 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 |
2.1.1 原始控制方程 |
2.1.2 垂向坐标变换 |
2.1.3 定解的条件 |
2.1.4 内外模及动边界处理 |
2.1.5 数值空间离散方式 |
2.2 台风气压场和风场模型 |
2.2.1 台风气压场的计算 |
2.2.2 台风风场的计算 |
2.2.3 高风速下的海表阻力系数确定 |
2.3 标准海域的风暴潮模拟与验证 |
2.4 小结 |
3 渤海地区风暴潮数值模拟及影响因素研究 |
3.1 0509 号台风的基本概况 |
3.2 模型的设置 |
3.3 结果验证及分析 |
3.4 台风移行路径对风暴潮的影响 |
3.5 台风移行速度对风暴潮的影响 |
3.6 风和气压变化对风暴潮效应的比较 |
3.7 岸线变化对风暴潮效应的比较 |
3.8 小结 |
4 长江口及杭州湾地区风暴潮数值模拟及影响因素研究 |
4.1 8114 号台风的基本概况 |
4.2 模型的设置 |
4.3 结果验证及分析 |
4.4 岸线及海底地形对风暴潮的影响 |
4.5 台风特征参数对风暴潮的影响 |
4.6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风暴潮水位现场实时观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风暴潮的简介 |
1.1.1 风暴潮的概念 |
1.1.2 风暴潮的分类 |
1.1.3 风暴潮的危害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需求分析 |
1.4 系统特色及创新点 |
1.4.1 系统特色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际应用价值 |
1.6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1.6.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系统总体设计 |
2.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概述 |
2.1.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概念 |
2.1.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层次 |
2.1.3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一般过程 |
2.2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系统总体设计 |
2.3 测量技术指标及传感器选型 |
第三章 数据采集处理器设计 |
3.1 功能分析 |
3.2 数据采集处理器硬件设计 |
3.2.1 硬件总体架构设计 |
3.2.2 数据处理单元选型 |
3.2.3 数据接收单元设计 |
3.2.4 数据通信单元设计 |
3.2.5 数据存储单元设计 |
3.2.6 电源管理单元设计 |
3.2.7 硬件抗干扰设计 |
3.3 数据采集处理器嵌入式软件设计 |
3.3.1 软件总体设计流程 |
3.3.2 数据预处理 |
第四章 数据接收处理软件设计 |
4.1 功能分析 |
4.2 总体设计 |
4.2.1 总体结构 |
4.2.2 工作流程 |
4.3 数据通信模块 |
4.4 数据实时动态监控模块设计 |
4.5 数据存储管理模块设计 |
4.6 数据应用模块设计 |
4.6.1 基于自适应加权算法的特征级数据融合 |
4.6.2 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算法的决策级数据融合 |
4.6.3 波浪爬高计算 |
第五章 现场实验与验证分析 |
5.1 系统基本功能测试实验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时间、地点 |
5.1.3 系统安装方案 |
5.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 系统综合性能测试实验 |
5.2.1 实验目的 |
5.2.2 实验时间、地点 |
5.2.3 实验安装方案 |
5.2.4 系统基础功能测试对比 |
5.2.5 系统数据应用分析 |
5.3 实验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合作研究 ——以传统安全手段应对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的缘起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
一、 关于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内容 |
二、 关于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合作应对 |
三、 关于应对太平洋海洋非安全威胁的传统安全手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一、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二、 本文拟创新之处 |
三、 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
四、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海洋非传统安全的理论内涵 |
第一节 海洋非传统安全的概念辨析 |
一、 海洋安全的概念 |
二、 非传统安全的概念 |
三、 海洋非传统安全的概念 |
第二节 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分类及特征分析 |
一、 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分类 |
二、 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特征分析 |
第三节 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的交织 |
一、 太平洋海洋传统安全 |
二、 太平洋海洋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相互交织 |
三、 应对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必要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应对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的传统安全手段 |
第一节 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的综合应对 |
一、 应对手段的分类 |
二、 对制度等手段的分析评估 |
第二节 传统安全手段的理论内涵 |
一、 传统安全手段的定义 |
二、 传统安全手段的内容分类 |
三、 传统安全手段与外交的结合 |
第三节 传统安全手段的功效分析 |
一、 传统安全手段的功效 |
二、 传统安全手段的不足 |
第四节 传统安全手段的具体运用领域 |
一、 巡逻打击 |
二、 灾难救援 |
三、 国际联合军演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东南亚反海盗实践中的巡逻打击 |
第一节 严峻的东南亚海盗形势 |
一、 东南亚海盗现状特征分析 |
二、 东南亚海盗的巨大危害 |
三、 东南亚海盗的复杂原因 |
第二节 传统安全手段在东南亚海盗打击中的运用 |
一、 东南亚各国的传统安全手段运用 |
二、 东南亚国家传统安全手段的合作 |
三、 地区外国家传统安全手段的合作 |
第三节 对传统安全手段应对东南亚海盗的思考 |
一、 东南亚国家本身传统安全手段能力有待提高 |
二、 主权让渡和固守主权之间的矛盾 |
三、 机制建设亟需完善 |
四、 应致力于海盗的可持续应对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菲律宾风灾救助中的灾难救援 |
第一节 菲律宾政府“海燕”救灾中传统安全手段的运用 |
一、 “海燕”概况 |
二、 菲律宾政府灾害救助中的传统安全手段运用 |
三、 菲律宾本国救灾的不足 |
第二节 各国传统安全手段对菲律宾的国际驰援 |
一、 美国的传统安全手段支援 |
二、 加拿大、日本等国的传统安全手段支援 |
三、 东南亚邻国的传统安全手段支援 |
第三节 对菲律宾救灾传统安全手段运用的评价 |
一、 传统安全手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二、 传统安全手段合作救灾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
三、 传统安全手段救灾需要有效的国际机制的保证 |
四、 注重对灾害源头的防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对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国际联合军演 |
第一节 军演是应对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重要方式 |
一、 军事演习是典型的传统安全手段 |
二、 军演中的非传统安全因素在不断增多 |
三、 军事演习在应对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二节 美国主导的国际联合军演 |
一、 美国主导的多边国际联合军演 |
二、 美国主导的双边国际联合军演 |
三、 美国主导的国际联合军演的特点探讨 |
第三节 东盟等国主导的国际联合军演 |
一、 东盟主导的国际联合军演 |
二、 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展开的国际联合军演 |
三、 东盟等国国际联合军演的特点探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的传统安全手段应对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面临的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 |
一、 自然灾害 |
二、 人为灾害 |
三、 海上跨国犯罪 |
四、 海洋资源安全 |
第二节 中国应对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传统安全手段 |
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警局 |
三、 人民警察力量 |
第三节 中国传统安全手段运用的具体启示 |
一、 中国传统安全手段的具体运用 |
二、 中国传统安全手段运用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风暴潮及其感潮河的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
1.3.2 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
1.3.3 灾害风险评估 |
1.4 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
2 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 |
2.1 风暴潮灾害风险的概念 |
2.2 风暴潮灾害群系统 |
2.3 风暴潮灾害理论体系 |
2.4 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
2.5 小结 |
3 青岛市风暴潮灾害风险辨识 |
3.1 青岛地区概况 |
3.2 青岛地区风暴潮灾害风险辨识 |
3.2.1 青岛风暴潮灾害致灾因子分析 |
3.2.2 青岛风暴潮灾害历史灾情分析 |
3.3 小结 |
4 黄岛区辛安后河风暴潮灾害风险 |
4.1 风险辨识 |
4.2 辛安后河风暴潮洪水水面线高度模拟 |
4.2.1 洪水计算方法 |
4.2.2 水面线计算 |
4.3 小结 |
5 风暴潮灾害应急管理系统 |
5.1 我国风暴潮灾害应急管理概况 |
5.2 风暴潮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立 |
5.2.1 风暴潮灾害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 |
5.2.2 风暴潮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
5.2.3 风暴潮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用于非登陆热带气旋的风暴增水预报程序表和预报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IS技术和卷积神经网络的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D]. 王思.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2]基于GIS的砂质海岸侵蚀数值模拟平台及其工程应用[D]. 周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长江口台风风暴潮与漫滩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 赵铨. 东南大学, 2020(01)
- [4]风暴潮监测预警系统研究[D]. 薛明. 天津大学, 2019(06)
- [5]沿海城市多维致灾洪涝风险分析与灾防决策模型研究[D]. 许红师. 天津大学, 2018(06)
- [6]非结构有限体积模型在渤海及长江口杭州湾海区风暴潮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D]. 王亮.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4)
- [7]风暴潮水位现场实时观测系统研究[D]. 闫秦.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2016(02)
- [8]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冰、海平面上升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的通知[J]. 国家海洋局. 国家海洋局公报, 2016(01)
- [9]太平洋海洋非传统安全合作研究 ——以传统安全手段应对的视角[D]. 陈彩云. 外交学院, 2015(11)
- [10]风暴潮及其感潮河的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研究[D]. 王春鑫.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