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行山上忆朱总(二首)(论文文献综述)
袁小伦[1](2011)在《朱德《出太行》绝句及其战友和诗》文中研究说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雄伟壮丽的太行山、惊涛澎湃的黄河水,孕育了无数广为传唱经久不衰的光辉诗篇,这其中就有朱德的七言绝句《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这首诗以伟大而艰难的抗战历史与气吞山河的气概交相辉映,豪情淋漓、感情真挚。而朱德的
张承信[2](1977)在《太行山上忆朱总(二首)》文中认为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资料室[3](1985)在《一九八四年中国近代史论文资料书目索引(中文部分)》文中研究表明
邹琪[4](2018)在《朱德研究史》文中研究说明“朱德研究史”的研究对象是朱德研究,是朱德研究的发展史。朱德研究,是研究朱德一生历史的研究成果,对朱德生平和思想的研究都是朱德研究。本文对朱德研究进行学术史的回顾与梳理,力图按照学术史本身的线索,来展现朱德研究的全貌。国内外目前都还没有“朱德研究史”的专着出版,这是朱德研究和中共党史史学史研究中的空白。本文以朱德研究为研究对象,旨在对从20世纪20年代至2016年的朱德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并探析朱德研究中的经验教训和规律,形成一部整体性的“朱德研究史”,希冀拓宽朱德研究的领域,弥补国内外朱德研究中的不足,这使本文的研究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朱德研究进行研究时,在纵向上,按时间顺序分析朱德研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总结朱德研究的规律和经验教训;横向上,在特定空间、特定历史时期内,分析朱德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朱德研究的代表作,对其特点、内容、得失进行理论分析。对每个时期的朱德研究,先概述其研究背景、总体状况,再对代表作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内容、研究方法和成就,最后总体评述,总结这一时期朱德研究的经验教训。按此研究思路,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朱德研究概述。阐明研究的对象和意义,对朱德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梳理,分析朱德研究的现状,介绍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创新之处及研究意义,界定“朱德研究史”一些概念。第一章评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朱德研究(1920.8-1949.9)。这一阶段是朱德研究的萌芽时期。国外对朱德的研究,最早的主要散见于西方记者的着作。国内的朱德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初,主要是一些关于朱德实践活动的报道,如朱德领导红军的报道等。国内最早公开发表的关于朱德的文字,目前可查的是《简州顾品珍等来电》(《申报》1920年8月13日)。这一时期朱德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报刊上发表的文章,20世纪30、40年代,研究朱德的专着开始出现,有关朱德传记的各种书籍广泛流传,如《朱德传》、《西战场的主将朱德》等。外国记者的着作中,影响较大的有《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北行漫记》等。这些国外的研究成果尽管不是朱德的传记,但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朱德的生平和轶事,是研究朱德的珍贵资料。第二章评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朱德研究(1949.10-1978.12)。这是朱德研究的初步发展和曲折停滞时期。这一时期研究朱德的书籍开始较多地出版,大都是记述朱德崇高品德和传奇故事以及回忆性的作品。香港和台湾也出版了研究朱德的着作,如吴起、孟超的《红色人物论》、章民的《朱德》等。“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极“左”路线和个人崇拜的严重影响,朱德研究陷于停滞,甚至倒退。从“文革”结束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只出版了少量的回忆性的着作。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以非常生动、细腻和隽永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栩栩如生的形象,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第三章评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朱德研究(1978.12-2016.12)。这是朱德研究走向成熟和继续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朱德研究开始走向深入,大量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着作不断涌现,最有代表性的是《朱德年谱》和《朱德传》的出版。这一时期香港和台湾朱德研究的代表作是顾则徐的《永远的共军总司令:朱德》。这些研究成果,从朱德不同时期的生活片段到朱德传记的出现,从朱德生平介绍到朱德思想研究,使朱德研究走向成熟并继续发展,为朱德研究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关于朱德研究的学术活动比较活跃且规模较大,如:1986年12月的“全国纪念朱德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1991年12月的“纪念朱德诞辰105周年全国朱德学术讨论会”、1993年7月的“全国朱德学术讨论会”、1996年12月的“纪念朱德诞辰110周年全国朱德生平与思想研讨会”、2006年12月“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5年6月的“朱德与抗日战争学术座谈会”、2016年4月的“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0周年论坛”、2016年8月的“一战成名——朱德与护国战争学术研讨会”、2016年12月的“朱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等。这些学术活动积极推动了朱德研究的深入,反映了朱德生平和思想研究的基本趋向,使朱德思想生平研究跨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第四章评述2006-2016年朱德研究的新进展。从朱德诞辰120周年以来,学术界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对朱德的生平、思想以及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贡献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朱德研究的水平和现状。朱德研究取得了新突破,呈现出鲜明的特点。结语,总结90多年朱德研究的经验教训,对朱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对今后的朱德研究进行展望。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辩证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历了 90多年发展的朱德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过程进行梳理和评述,对“朱德研究”进行研究,总结朱德研究的规律,为今后的朱德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以推动朱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通过研究,提供关于朱德研究成果的详实资料,使人们明辨资料的正误优劣,以正确的历史资料和思想资料,更好地学习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优秀品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陈培浩,阮援朝[5](2014)在《文学苦旅——阮章竞小传》文中研究说明一、从中山到上海(1914年-1937年)中华民国建国后三十年,正是中国经历现代转型,无数中国人在荒芜和希望中实践振兴中华梦想的三十年,也是中华民族和国家困境日益深重的三十年。此间,阮章竞也完成了从偏远小乡镇的文艺少年到报国向太行的热血青年的转变。在寻个人出路的过程中,他从小县城中山走向大都会上海;在寻民族出路的过程中,他又从大都会上海毅然走上环境艰苦的太行山。1.象角村里爱画画的孩子(1914年-1934年6月)1914年1月31日(旧历甲寅年正月初六),
刘祖爱[6](2014)在《朱德军事技术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史料考证法、比较研究法、史实考证与理论分析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朱德的军事技术思想与实践。全文共包括七部分:绪论部分回顾总结了学术界关于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研究现状及对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研究的缺失,指出朱德军事技术思想是朱德军事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并就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重难点进行说明。论文首先探讨了朱德的军事技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条件及进程。阐明近代中外军事技术的悬殊、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朱德的特殊阅历是朱德军事技术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朱德军事技术思想是朱德同志从我国我军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长期领导人民军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并分析这一思想的初步产生、基本形成和系统完善三个大的时期,认为从1909年入云南讲武堂到1928年朱毛会师是朱德军事技术思想萌芽时期;从1928朱德会师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朱德军事技术思想基本形成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针对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使命的深刻变化,围绕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国防武装力量而进一步升华了其军事技术思想。然后,从朱德军事技术地位思想、军事技术训练教育思想和军事工业建设思想等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朱德的军事技术的地位思想的主要表现:“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是朱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根据地经济技术落后、武器缴获成为主要来源且兵源以科学文化落后的农民为主的工农武装实际,强调军事技术对人民战争战术决定性作用;朱德关于政治合格后、技术决定一切的思想不仅肯定了军事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而且突出了技术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朱德关于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的思想,避免了过去将勇敢和技术割裂的片面思想,将勇敢和技术作为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要求。朱德的军事技术教育训练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在:首先,办好军事学校是一个长期的、永久性的建设任务的思想指导下,考察了在经济技术落后的根据地,从无到有、从综合到特种人才教育的艰难发展历程。其次,考察了朱德关于军事技术教育训练主体、对象、内容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如军事技术教育训练必须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与实践;军事技术训练关键在于干部的学习思想与实践;军事训练中的分级负责和训练过程中的官兵互训的技术民主思想与实践等。朱德军事工业建设思想主要体现在:军事工业是朱德军事技术思想赖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工业基础。主要阐明了朱德关于兵工厂建设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的思想;指导人民兵工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建设思想与实践;关于人民兵工管理的思想与实践;关于向世界学习先进军事技术促进中国国防现代化的思想与实践。论文还分析了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特点和地位。通过跟毛泽东比较,探讨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朱德军事技术思想不仅在理论上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而且在实践中指导人民兵工和人民军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落后到现代化的历史跨越。论文最后指出了军事技术思想与实践研究的学术意义和现实理论意义,同时也指出了要挖掘新的史料,进一步研究朱德关于军民两用、军事技术人才、军事技术发展等思想,深化朱德与毛泽东的比较研究。
二、太行山上忆朱总(二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行山上忆朱总(二首)(论文提纲范文)
(1)朱德《出太行》绝句及其战友和诗(论文提纲范文)
太行山上朱德激情赋诗《出太行》 |
情不可遏, 田汉等深情和诗 |
(4)朱德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梳理及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框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萌芽时期(1920.8—1949.9)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报刊中关于朱德生平思想的报道 |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 |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 |
第三节 中外记者笔下的朱德 |
一、任天马《活跃的肤施》 |
二、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
三、尼姆·威尔斯《续西行漫记》 |
四、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 |
第四节 早期的朱德传记 |
一、陈德真《朱德传》(第2版) |
二、张寒青《西战场的主将朱德》 |
三、绍源《朱德自传》和张尚志《朱德与红军》 |
第二章 初步发展和曲折停滞时期(1949.10—1978.12)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 |
第三节 《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 |
第四节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 |
第三章 走向成熟和继续发展时期(1978.12-2016.12)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刘白羽《大海——记朱德同志》 |
第三节 朱敏《我的父亲朱德》 |
第四节 赵鲁杰《朱德兵法与韬略》 |
第五节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 |
第六节 金冲及主编《朱德传》 |
第七节 2006—2016年朱德研究的新进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朱德军事技术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选题意义及价值 |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
四、创新之处和基本思路 |
五、主要方法 |
第一章 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朱德军事技术思想产生的技术条件 |
一、近代以来中外军事技术的悬殊 |
二、中国政治经济总体落后而且发展极不平衡 |
三、独特的个人阅历 |
第二节 朱德军事技术思想形成和发展历程 |
一、初步产生时期 |
二、体系形成时期 |
三、系统完善时期 |
第二章 朱德军事技术地位思想 |
第一节 技术是战术的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重要论断 |
二、针对我军实际提出的战略思想 |
第二节 政治合格后技术决定一切 |
一、要准备使用最新式的技术来武装铁的红军 |
二、把科学与抗战建国有机地结合起来 |
三、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关键 |
第三节 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 |
一、勇敢和技术是革命军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
二、现代战争条件下人民军队建设的战略对策 |
第三章 朱德军事技术教育训练思想 |
第一节 办好学校是一个长期的永久性的建设任务 |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随战随训的随营综合学校到专业技术学校 |
二、抗战时期快速发展的军事专门教育 |
三、解放战争时期技术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 |
四、建国初期军事技术教育大规模正规化发展 |
第二节 军事技术教育训练必须从实际出发 |
一、针对不同教育对象选择教学内容 |
二、结合技术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
三、选拔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员 |
第三节 军事技术训练关键在于干部的学习 |
一、干部一定要亲自把技术摸熟 |
二、干部要带头学习技术 |
三、奠定教师队伍基础 |
第四节 勇敢加技术的练兵思想 |
一、练心是官兵练技术的动力源泉 |
二、练技术是官兵完成政治历史使命的必要保障 |
第四章 朱德军事工业建设思想与实践 |
第一节 兵工厂建设是人民军队建设的大事 |
一、兵工厂建设是红军建设的大事 |
二、军事工业只能基于抗日根据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
三、大规模战争首先不能离开兵工生产 |
四、国防工业和军事后勤的现代化是实现新中国国防现代化的保证 |
第二节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兵工工业 |
一、白手起家创建中央红军兵工厂 |
二、自力更生地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兵工事业 |
三、抢占华北和东北兵工资源 |
四、基本上形成常规武器配套生产能力 |
第三节 兵工管理思想与实践 |
一、重视兵工管理体系建设 |
二、从军事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兵工建设 |
三、兵工建设既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又充分利用一切外部资源 |
第四节 学习世界先进军事技术思想 |
一、努力学习世界上一切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
二、对外学习坚持弘扬优良传统和夯实自力更生的基础相结合 |
三、主张采取多种方式学习世界先进军事技术 |
第五章 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历史评价 |
第一节 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特征 |
一、朱德与毛泽东关于军事技术的相关论述的比较 |
二、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历史特点 |
第二节 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历史作用 |
一、创造性地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毛泽东科技思想 |
二、创造了白手起家的军事技术发展的有效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太行山上忆朱总(二首)(论文参考文献)
- [1]朱德《出太行》绝句及其战友和诗[J]. 袁小伦. 党史纵览, 2011(10)
- [2]太行山上忆朱总(二首)[J]. 张承信. 诗刊, 1977(07)
- [3]一九八四年中国近代史论文资料书目索引(中文部分)[J].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资料室. 近代史研究, 1985(05)
- [4]朱德研究史[D]. 邹琪. 扬州大学, 2018(12)
- [5]文学苦旅——阮章竞小传[J]. 陈培浩,阮援朝. 中国作家, 2014(18)
- [6]朱德军事技术思想与实践研究[D]. 刘祖爱.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