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对外经贸活动中应否使用繁体汉字(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华[1](2021)在《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文中研究指明鲁迅留日时期对于20世纪文明的根本性理解都与"内部之生活"有关,其所谓"内部之生活"发生在"本有心灵之域",通过"客观之物质世界""自然""观念世界"等外部关联的参照确立边界。(1)鲁迅以此提出了现代心灵的问题,并试图通过文艺工作叩问和解决它,从而写作《摩罗诗力说》和翻译域外小说。
马小玉[2](2021)在《菲律宾Zambales省公立中学本土汉语教师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本文对菲律宾Zambales省Zambales National High School和Castellijos National High Schoool两所公立中学的本土汉语教师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内容包括本土汉语教师们的基本信息、从业动机、工资待遇、职业认同及职业规划、汉语教学情况、接受汉语培训情况、受监管考核情况。通过调查,本土汉语教师们在情感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存在问题。情感态度方面,部分本土汉语教师出现了倦怠心理、职业幸福感降低。专业知识方面,本土汉语教师汉语知识基础薄弱、汉语知识固化、对中国文化和国情缺少了解。在专业能力方面,本土汉语教师没有系统的汉语教学计划、缺少充足的课前准备、过度使用翻译法教学。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既和本土汉语教师自身有关,也与外部教育环境有关。内部原因是本土汉语教师自身教龄较长、非专业化严重、兼任其他学科,教学任务繁重。外部原因有:汉语教师培训模式存在问题;对本土汉语教师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管考核;缺少了解中国文化和国情的渠道;学校汉语教育资金匮乏。针对这些问题及原因,本文建议应该从菲律宾教育部和红溪孔子学院、本土汉语教师三方面来采取措施解决。首先,菲律宾教育部层面,要扩大本土汉语教师数量;对本土汉语教师引入竞争机制;为汉语教学提供更多资金支持,既包括要增加教学资金,也要提高本土汉语教师的工资待遇;为本土汉语教师制定统一的考核制度。其次,红溪孔子学院方面,要加强对本土汉语教师的培训,鼓励学校向孔子课堂发展;加强汉语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培养专业的汉语管理者。本土汉语教师方面,要树立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增强汉语教师身份认同;明确汉语教育理想,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改变传统教学法,多采用直接法、情景法、交际法进行汉语教学。总之,Zambales省公立中学本土汉语教师是该地区汉语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对学生的汉语学习和学校的汉语教学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只有解决本土汉语教师存在的问题,改变现状,本土汉语教师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才能促进Zambales省公立中学汉语教学的发展。并且,作为菲律宾公立中学本土汉语教师队伍的一部分,Zambales省本土汉语教师的问题得以改进,对整个本土汉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参考、促进作用,也有利于菲律宾整个公立中学汉语教学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薛儒慧[3](2021)在《缅甸仰光汉语培训机构调查分析 ——以卓越语言教育中心为例》文中提出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缅甸进行政府换届选取之年,中缅共同开启了国家发展建设新征程。两国构建命运共同体走向深入,抗疫合作全面开展,务实合作扎实推进,多边场合互助共担。随着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缅甸人民对汉语的学习需求也不断增加。作为缅甸曾经的首都,最大的城市,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仰光地区近些年来汉语培训机构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本文旨在通过对仰光具有代表性的机构——卓越语言教育中心的调研,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仰光地区汉语培训机构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重点对研究背景与意义、内容与目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前人研究的不足,同时对本文研究内容和思路进行简要说明。第二章介绍缅甸仰光地区汉语培训机构的现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机构——卓越语言教育中心,对其教学现状和运营推广进行概述,为问卷调查内容奠定基础。第三章简述问卷调查的设计、实施和结果分析,以仰光卓越语言教育中心的师生为调查对象,进行多角度的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第四章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从教师、教材、课程、教学方法和机构推广发展等五个方面总结汉语培训机构存在的相关问题,如存在教材编排内容不合理、教师教学经验欠缺、机构定位模糊等问题。第五章依据调研结果,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促进仰光汉语培训机构发展的改进建议,如评估教材适用性、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定期培训教师、强化机构品牌意识等。目前关于缅甸仰光地区汉语培训机构现状的研究相对欠缺,本文旨在其弥补这一研究视角的不足,为仰光地区汉语培训机构的发展提出建议,也为缅甸汉语培训行业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王奕祯[4](2021)在《“互联网+汉语教学”模式在泰国的应用研究 ——以泰国北标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中泰友好合作关系在经贸、人文交流等领域的不断推进,汉语在泰国的发展受到了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双重支持,汉语学习热情持续升温。如何抓住这一机遇,突破汉语在泰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对泰国的汉语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信息技术革命的触角正在向各行各业延伸,教育领域包括语言教学领域都在谋求与互联网接轨。在此趋势下,汉语教学在泰国面临的现实困境若要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也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辅助。论文首先从泰国汉语教学现状出发,剖析其在教学管理、师资、教材及教学方式方面的不足,分析互联网在泰国汉语教学中的适用性,进而提出互联网在泰国汉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接着以泰国的汉语学习需求、互联网发展现状、教育信息化进程及汉语学习平台的发展为基础,分析“互联网+汉语教学”在泰国应用的可行性。在前述背景下,再结合研究者自身的教学实践,通过互联网在汉语课堂内外的应用及效果反馈探析其优势与应用推广的障碍。最后,从借力方向、平台建设、教师及学生的层面提出应用推广的建议。在研究过程中,论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互联网自身具有的特性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泰国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难题;第二,根据泰国的汉语学习需求和互联网发展程度,“互联网+汉语教学”具备在泰国实施的条件;第三,通过课堂反馈和体验反思,研究发现互联网在泰国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吸引学生注意与兴趣以及在课外辅助学生学习汉语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为汉语教学方式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工具支持。第四,针对“互联网+汉语教学”在泰国的应用与推广,政策与科技、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学生信息辨别能力的提高缺一不可。
李想[5](2021)在《缅甸仰光华文教育中中华文化传播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仰光是缅甸的前首都,是全国第一大商业都市,其华文教育的开展在缅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有幸曾在去年参与孔子学院志愿者计划,在仰光执教一年,通过课堂小调查、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对仰光地区中文学校的中华文化传播现状展开研究,发现和分析当地中华文化传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因素寻找恰当的建议。本文共分六部分,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缘起、选题意义和相关文献综述;第一章阐述仰光地区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的现状;第二章阐述当地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现存的问题;第三章分析造成当前文化传播问题的原因,第四章探讨在仰光深化中华文化传播的策略,最后做结语,总结全文。本文所有素材均来自笔者于2019年缅甸执教时期,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取,时间截至2020年1月底,仰光地区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与困难包括:缺乏教育经费,导致中国文化教育严重缺乏,多媒体数量不足,中华文化传播缺乏渠道支撑;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中文学习时间短且不够重视中文学习,对中华文化缺少兴趣等等。本文希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增设特色课程,丰富课程内容等方法促进在缅华文教育的汉语教学发展与中华文化传播。
杨皇红桂(DUONG HOANG HONG QUY)[6](2021)在《越南石碑喃字现象之文化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越南碑文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越南国宝,从空间范围看,越南碑文在整个越南都能找到它的痕迹,从时间角度而言,第一块越南碑文是2012年在越南北宁发现的。经考证,该碑文大致可以溯源至隋朝(601年),大约是6至7世纪初,那时候的越南称为“交趾郡”。石碑上的内容都是以汉字与喃字所写,最早的汉喃字石碑文本出现于李朝时期(1010-1225),相当于中国的宋朝时期,因此可以合理推测石碑上的喃字出现得很早。喃字在越南从萌芽到发展、兴盛到衰落,再到现代被重点保护的整个过程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那么,越南人对石碑喃字所产生的强烈文化认同感的内在原因是通过哪些渠道来维持呢?众所周知,越南处在汉文化圈之中,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与很多处在汉文化圈的国家不同,汉文化在越南有着特殊的历史演变轨迹使用汉字系统到拉丁文字系统,越南文字经历过历史演变后出现了独特的改变,这也是越南在汉文化国家之中最罕见的现象。根据越南历史的演变过程,17世纪前,越南尚未被法国殖民统治之时,汉字和喃文在越南享有平等的地位。17世纪中期往后,法国殖民统治末期,越南古文字被禁止使用,除旧建新,直到法国传教士Alexander de Rhodes将国语字完善并传授给越南人,从此这种文字成为越南的官方文字。汉喃字与国语字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系统,现在的越南人能读懂汉字或者喃字极少,但在越南的大街小巷、寺庙、祠堂、文庙、家族家谱、传统节日活动等都可以看见石碑上的古字。为何至今越南人如此重视保护这些文物以及古文字呢?什么原因促使越南人产生保护的行为以及种下认同感的种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石碑起了什么作用而能直接影响越南人对其产生的情感?是否与历史文化记忆要素有密切关系;第二,虽然汉喃字已消灭殆尽近两千余载但至今仍得到重视,甚至每逢传统节日仍展示古文,这种“认同”的心理基础是如何形成的?第三,越南现代人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如何传承、发展以及对未来教育方面的思考与出路。为了厘清问题的来龙去脉,笔者根据历史的足迹结合现代的文化现象进行第一步的田野考察,察地点包括河内汉喃研究院、胡志明市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博物馆、寺庙、宗祠等。第二步是除了考察中搜集的资料以外,还通过博物馆、图书馆、官方网络等地方查阅相关的石碑拓片以及历史书。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化认同的理论,对越南的传统节日、饮食衣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详细地记录与系统地梳理研究内容:第一,通过文献法梳理喃字历史演变与喃字文化对民族思维模式影响的相关文献;第二,通过人类学调查方法对碑刻、寺庙、墓碑、宗祠实地考察形成认同的基因;第三,通过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思维模式、心理基础、对传统节日的活动态度、宗教信仰与认识视角;第四,通过记录访问对象的口头陈述对石碑喃字文化认同的心理状态以及情感。综上,从“文化、认同、喃字现象、石碑”四个方面做了界定,引证越南人产生的情感以及认同的基因,是本文研究的主要载体。本研究通过田野考察以及查阅文献后,在此研究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梳理渊源,弄清楚石碑与喃字历史演变过程中以及跟现在的维持关系。越南人对喃字现象的内在心理产生的认同情感进行了探讨,同时也探讨了喃字与文化,越南人对喃字产生深层的思维结构,然后进一步深入剖析梳理问题以及提出文化认同产生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对喃字现象产生的文化认同对教育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教育方法,如何进行传承工作,对喃字研究领域培养出更多人才。同时,还将提到这些工作为将来教育发展带来的优势、以及对喃字教育的未来设想。碑上的喃字研究角度往往是历史上、艺术上、但在文化认同视角上的考察还比较缺乏。最后,本文所研究的喃字历史悠久,分布广阔,使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得出的结论还不够全面,笔者所掌握的材料也十分有限,这是本研究还有待加强的方面。本文研究目的,一是为越南文化认同的理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文献;二是为了使新一代越南人意识到喃字文化形成背景的重要性;三是强化越南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四是为越南学界提供可借鉴的现实依据。
李宇明[7](2021)在《世界汉语与汉语世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俯瞰世界,汉语是个大家族。方言、海外方言、普通话、地域普通话、台湾国语、华语、大华语、少数民族的汉语学习与应用、民族普通话、汉字文化圈的汉语汉字问题、传教士汉学、专业汉学、中国学、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汉语的外语角色、国际社会的汉语应用等,构成了林林总总的汉语变体和汉语现象。它们之间的语言关系错综复杂,带来了因研究视野扩大、研究汉语的参照系变化所出现的若干学术问题。用世界眼光来看待汉语,是在"全球英语"研究背景下进行的。人类其他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德语、阿拉伯语、日语等,也都需要有全球化的研究视野。用世界眼光观察人类语言和语言生活,是一种新的学术趋势。
夏之芳[8](2021)在《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乌兹别克斯坦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之一,自古便与中国有密切往来。2013年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愈发密切。随着中乌关系的友好发展,汉语在中乌交往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需要大量汉语人才。近几十年来,汉语教学在乌兹别克斯坦发展迅速,不仅开设了孔子学院、培训中心等专业汉语机构,同时,汉语教学也进入了国家教育体系,大学本科教育、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均有汉语课程的开设。在取得以上成果的同时,当前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发展出现了滞缓现象,近年来教学方式及相关政策萧规曹随,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需求而改变。因此,寻找乌兹别克斯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打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章:第一章论述了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的历史渊源、现状意义及研究方法。本文采取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日记法、数据分析法等对该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其中问卷调查法和日记法是对乌兹别克斯坦汉语学习者及汉语课堂情况的真实调查。第二章对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区汉语教学情况以及汉语教学渊源进行分析。在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公立的教学单位以外,孔子学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在乌兹别克斯坦共有两所孔子学院,他们分别是塔什干孔子学院和撒马尔罕孔子学院,这两所孔子学院对汉语教学的推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第三章对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情况的问卷调研。该部分以几所高校汉语系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从学习汉语的动机、学习汉语的目的、学习汉语的态度、对教学、教师、教材的看法等方面入手,分析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以期为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的发展提供较为真实客观的建议。第四章从教学过程和教师的发展等方面入手,对乌兹别克斯坦当前汉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描述。本章指出来目前在教材、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及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第五章和第六章则是针对当前各汉语教学机构的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目前各教学单位所使用的汉语教材有的是通用化教材,有的是本土国别化的教材。对各单位汉语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和描述,有助于系统的对比分析各类教材,也为未来的教材选择提供一个横向参考。同时,本文建议未来汉语教学发展的过程中可有针对性地开发本土化教材。本文通过回顾并总结乌兹别克斯坦对外文化历史发展沿革,简要梳理主要历史时期的汉语发展过程。苏联时期塔什干国立大学就成立了汉语专业,1991年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汉语教学在当地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本文通过调研的方式收集有关乌兹别克斯坦教学的各方面数据。结合现实情况从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育与教学相关制度与政策、教育教师提升与培训制度、汉语教材、汉语课程等方面,对汉语教师与汉语专业大学生做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客观、系统化的分析整理,找出汉语教学在乌兹别克斯坦发展的“瓶颈”根源所在。同时,指出乌兹别克斯坦学校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汉语教学在乌兹别克斯坦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提高汉语教学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适用性、功能性、受欢迎程度。
丁林聪[9](2021)在《语言服务视角下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语言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二连浩特市是中蒙边贸口岸城市,同时也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其语言景观关乎城市发展和国家形象。无论是城市内部发展,还是对外提升国际影响力,都需要语言服务的支撑。语言景观又是语言服务的组成部分,所以对内蒙古二连浩特市的语言景观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一、对内蒙古二连浩特市的语言景观现状进行调查,对内蒙古二连浩特市的基本情况和本次调查设计进行分析;二、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市的语言景观归纳和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对二连浩特市语言景观进行了的分类,同时从形式、内容、特征及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探究;三、对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语言标牌中的语言服务问题及改进方法的分析;四、对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语言景观研究的启示。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语言景观呈现出双语语言景观特征、具有边贸文化色彩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突出等特征。在语言服务中,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公共语言服务国际化水平较低、不同行业领域的语言服务与社会发展不协调、语言翻译服务相对薄弱、语言教育和培训发展相对封闭、语言技术服务有待提升等六个方面,对以上六项问题分别提出相应的提升语言服务的措施。最后从宏观角度总结出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边贸发展的三点启示,加强边贸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创新发展;发挥资源优势,扩大影响力。希望能为其他边贸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
邸小松[10](2021)在《长春城市景观史及其审美阐释(1800-1945)》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梳理近现代长春城市景观的发生、变迁历史,并结合近现代城市史、建筑史、社会生活史与审美文化史等相关史料,对近现代长春城市景观及其历史变迁进行美学的、历史的、文化的分析和阐释,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城市景观鉴赏、分析的有效方法,并对近代殖民都市的城市景观和审美现代性展开理论的阐释。论文由引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引论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先行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内容。正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主要讨论传统中国城市景观的区域呈现。论及长春城的缘起及其早期的景观发生与变迁。从长春城的起源、城市的发展及萌芽,以及长春早期的城市开发三个方面梳理了长春城的早期城市景观及其历史和社会底蕴。作为在近现代中国乃至东亚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长春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东北的历史时空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缘位置。其作为“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线索是,从最开始“借地养民”的长春厅,到初具规模的长春城。其早期城市景观呈现出鲜明的传统中国城市美学及其地方化的特征,可以说,长春早期城市规模、建设、空间布局以及景观变迁,乃是传统中国城市景观的区域呈现。第二章主要讨论20世纪初期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诞生及其所表征的城市现代性生成的复杂历史脉络。在沙俄和日本对长春的殖民侵入、分割与对抗的过程中,殖民势力通过都市规划和建筑,将新艺术、新古典主义、巴洛克以及日本“辰野式”等样式移植到长春,促成了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外缘性发生。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清朝地方政府在长春开埠,设立商埠地,在承续中国建筑文化和城市美学传统的基础上,开启了以街区规划、中西折中主义建筑样式等为表征的城市景观的现代化历程。这一历程构成了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内发性起点。商埠地将长春老城与满铁附属地、沙俄宽城子附属地这两个异态空间连接了起来,使长春城市空间呈现出特殊的景观样貌。在此现代城市景观形成的过程中,殖民与反殖民的对抗,以美学的形式隐匿地呈现在建筑景观的对峙和竞争中。第三章主要讨论长春沦为伪“满洲国”首都后,日本殖民者和伪满当局对长春展开的一系列现代城市规划及其城市景观设计。日伪当局将长春更名为“新京”,不但转变了城市功能,而且通过都市规划这样的现代知识制造出“国都新京”未来的景观幻相。在这里,日本殖民者在参照欧美现代都市规划形式的同时,还植入了城市空间布局和社会管治方面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后者以其所构想的建筑和城市景观的感性形态展现出来——他们企图将“从江户到东京”的所谓“历史革新精神”映射到其所谓“满洲文化发祥的根源地”的“国都”变迁历程中,以城市景观为视觉装置显现出来。第四章主要讨论伪满时期长春城市景观的构成、呈现及其殖民主义城市美学问题。为展示伪“满洲国国都”新形象,夸示日本殖民者所带来的“现代文明”,在日本殖民势力的极力推动下,伪满傀儡政权完成了“国都”规划,形成了独特的殖民主义都市景观,包括伪满临时帝宫、官厅、宗教场所、轴线林荫大道、中心广场、住宅、商店以及电影院、公园等各类景观装置。这些独特现代都市景观,以不同面孔、姿态和形式,呈现了殖民统治的形象和秩序。而在“新京”都市计划中并未受到关注、甚至被有意漠视的长春老城、商埠地、宽城子站区和满铁附属地,事实上也构成了这一历史时期长春城市景观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道路、公园乃至各种流动的文化景观,作为这一“全新的殖民主义现代都市”的历史起点,深度参与了后者的景观建构,并使其整体景观和美学呈现出复杂的异质结构。第五章从整体上对长春现代城市景观展开美学的、历史的与文化的分析与阐释。对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历史层累、空间展开和城市肌理的分析表明,作为一种视觉装置被认识的城市景观,事实上直接关涉到极为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等的事件和背景要素。在城市及其景观实践的现代化——现代性城市景观的生成和演变过程,实质上蕴含着本土化和殖民化之间的竞争与对抗。而此种以景观形态呈现出来的殖民与反殖民的竞争与对抗,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占据主动的殖民势力所极力遮蔽和抹杀的,在当下的学术和文化语境中亦值得重新加以探讨。殖民势力藉由城市景观的审美现代性以及为景观命名进而将其“风格化”的话语实践,在动机上是同其殖民扩张的步调一致的。结语部分立足于长春城市景观的梳理和研究,尝试性提出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城市景观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从功能、形式和象征意义等多重维度展开城市景观研究。
二、浅谈对外经贸活动中应否使用繁体汉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对外经贸活动中应否使用繁体汉字(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以“自言自语”? |
二 、现代心灵问题的模进 |
三、身心分裂与言文分离 |
四、“内部之生活”的表达边界和限度 |
(2)菲律宾Zambales省公立中学本土汉语教师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菲律宾公立中学汉语教学发展简介 |
2.1 公立中学汉语教学政策 |
2.2 公立中学汉语教学发展及现状 |
2.2.1 学校数量及汉语班级设置情况 |
2.2.2 汉语教学硬件设施概况 |
2.2.3 公立中学汉语师资概况 |
第三章 Zambales省公立中学本土汉语教师现状调查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方法 |
3.2 调查过程 |
3.3 调查结果 |
3.3.1 本土汉语教师的基本信息 |
3.3.2 本土汉语教师的从业动机 |
3.3.3 本土汉语教师的工资待遇 |
3.3.4 本土汉语教师的职业认同及规划 |
3.3.5 本土汉语教师的教学情况 |
3.3.6 本土汉语教师接受培训情况 |
3.3.7 对本土汉语教师的监管考核情况 |
第四章 Zambales省公立中学本土汉语教师存在的问题 |
4.1 情感态度方面 |
4.1.1 部分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显现 |
4.1.2 部分教师职业幸福感降低 |
4.2 专业知识方面 |
4.2.1 汉语知识基础薄弱且固化 |
4.2.2 对中国文化和国情缺少了解 |
4.3 专业能力方面 |
4.3.1 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 |
4.3.2 缺少充足的课前教学准备 |
4.3.3 过度使用翻译法 |
4.4 本土汉语教师存在问题的原因 |
4.4.1 内部原因 |
4.4.2 外部原因 |
第五章 关于Zambales省公立中学本土汉语教师的提升建议 |
5.1 菲律宾教育部方面 |
5.1.1 扩大本土汉语教师数量 |
5.1.2 对本土汉语教师引入竞争机制 |
5.1.3 为汉语教学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
5.1.4 为本土汉语教师制定统一的考核制度 |
5.2 红溪孔子学院方面 |
5.2.1 加强对本土汉语教师的汉语培训 |
5.2.2 鼓励学校向孔子课堂发展 |
5.2.3 加强汉语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开发 |
5.2.4 培养专业的汉语管理者 |
5.3 本土汉语教师方面 |
5.3.1 树立积极职业价值观,增强汉语教师身份认同 |
5.3.2 明确汉语教育理想,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
5.3.3 多采用直接法、情景法、交际法教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对Zambales National High School本土教师督课统计表 |
附录2 对Castillejos National High School本土教师督课统计表 |
附录3 学生YCT成绩及通过率 |
附录4 菲律宾2021 工资标准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缅甸仰光汉语培训机构调查分析 ——以卓越语言教育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问卷调查法 |
1.3.3 实地调查法 |
1.3.4 访谈法 |
1.4 研究综述 |
1.4.1 缅甸汉语教学总体性研究 |
1.4.2 缅甸汉语教学个案研究 |
第二章 缅甸仰光汉语培训机构现状 |
2.1 汉语培训机构教学现状 |
2.1.1 师资力量 |
2.1.2 课程设置 |
2.1.3 教材使用 |
2.1.4 举办活动 |
2.2 汉语培训机构运营推广模式 |
第三章 缅甸仰光汉语培训机构教学情况个案调查 |
3.1 调查问卷设计 |
3.1.1 教师问卷的设计 |
3.1.2 学生问卷的设计 |
3.2 调查实施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教师情况 |
3.3.2 教材情况 |
3.3.3 学生情况 |
3.3.4 课程设置情况 |
3.3.5 教学情况 |
第四章 缅甸仰光汉语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
4.1 教师方面的问题 |
4.1.1 教师流动性大 |
4.1.2 教师语言不通 |
4.1.3 教学经验欠缺 |
4.2 教材方面的问题 |
4.2.1 编排和内容存在不合理现象 |
4.2.2 缺乏机构教材 |
4.3 课程方面的问题 |
4.3.1 课程设置不当 |
4.3.2 班级编排不合理 |
4.3.3 考试不统一 |
4.4 教学方面的问题 |
4.4.1 不重视语法教学 |
4.4.2 课堂秩序差 |
4.5 推广发展的问题 |
4.5.1 机构定位模糊 |
4.5.2 营销团队专业化程度不够 |
第五章 缅甸仰光汉语培训机构改进建议 |
5.1 教师方面的建议 |
5.1.1 提高教师薪资待遇,培养本土教师 |
5.1.2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培训汉语教师 |
5.2 教材方面的建议 |
5.2.1 评估教材适用性,选择合适的教材 |
5.2.2 教师团队编写机构教材 |
5.3 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
5.3.1 编制机构课程大纲 |
5.3.2 顺应形势开展混合式教学 |
5.3.3 明确班级名称,协调班级人数 |
5.3.4 教师集体备课,统一考试内容 |
5.4 教学方面的建议 |
5.4.1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语法教学 |
5.4.2 制定班级行为准则 |
5.5 推广发展的建议 |
5.5.1 强化品牌意识,差异化定位 |
5.5.2 组建专业营销团队,提高机构服务质量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互联网+汉语教学”模式在泰国的应用研究 ——以泰国北标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阐释 |
1.3.1 互联网+ |
1.3.2 互联网+汉语教学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互联网+汉语教学”模式在泰国应用的必要性 |
2.1 泰国传统汉语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
2.1.1 汉语教学管理体系不健全 |
2.1.2 汉语师资力量缺乏 |
2.1.3 汉语教材选择缺乏统一性 |
2.1.4 汉语教学方式传统且单一 |
2.2 互联网在泰国汉语教学中的适用性 |
2.2.1 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
2.2.2 共享开放的教学资源 |
2.2.3 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 |
第三章 “互联网+汉语教学”模式在泰国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3.1 泰国的汉语学习需求 |
3.1.1 经济发展催生语言需求 |
3.1.2 政府引导支撑语言需求 |
3.1.3 文化魅力吸引学习人群 |
3.2 泰国的互联网发展现状 |
3.2.1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
3.2.2 互联网用户规模及结构 |
3.3 泰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 |
3.3.1 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 |
3.3.2 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
3.4 泰国互联网汉语学习平台的发展 |
3.4.1 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平台 |
3.4.2 自主学习网站 |
3.4.3 移动学习应用 |
第四章 “互联网+汉语教学”模式在泰国北标中学的应用与反馈 |
4.1 泰国北标中学及其汉语教学情况概述 |
4.1.1 学校的基本情况 |
4.1.2 学校的汉语教学设施配置概况 |
4.1.3 学校汉语教师教学与管理概况 |
4.1.4 学校中学生汉语学习概况 |
4.2 “互联网+汉语教学”模式在课堂内的应用 |
4.2.1 通过视频录制进行教学 |
4.2.2 通过翻转课堂创新教学 |
4.2.3 通过在线测试评估教学 |
4.3 “互联网+汉语教学”模式在课堂外的应用 |
4.3.1 通过汉语学习软件或网站自主学习 |
4.3.2 通过社交通讯软件或网站答疑解惑 |
4.3.3 通过休闲娱乐软件或网站寓教于乐 |
4.4 “互联网+汉语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
4.4.1 提升课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
4.4.2 吸引学生注意力及激发积极性 |
4.4.3 升级学生汉语学习效果评估方式 |
4.4.4 拓宽学生获取汉语学习资源的渠道 |
4.5 “互联网+汉语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阻碍 |
4.5.1 校园教学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齐全 |
4.5.2 汉语学习与管理平台尚未建立 |
4.5.3 汉语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能参差不齐 |
4.5.4 学生的知识辨别与整合能力不一 |
第五章 “互联网+汉语教学”模式在泰国的应用推广建议 |
5.1 加大对汉语教学信息化的支持力度 |
5.1.1 政策支持 |
5.1.2 技术支持 |
5.2 开发汉语学习与管理云服务平台 |
5.2.1 校校合作 |
5.2.2 校企合作 |
5.3 加强汉语教师的信息化教育素养 |
5.3.1 组织培训 |
5.3.2 实践总结 |
5.4 提高学生的有效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 |
5.4.1 教师加强学习指导 |
5.4.2 学生发挥能动作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缅甸仰光华文教育中中华文化传播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中华文化在缅甸传播相关研究 |
(二)针对缅甸的华文教育相关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 |
(一)华文教育 |
(二)文化身份 |
(三)文化传播 |
五、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仰光地区中华文化传播现状 |
第一节 学校教育层面 |
一、学制方面 |
二、课堂教授方面 |
三、文化活动方面 |
第二节 家庭层面 |
一、接受方式 |
二、文化身份 |
第二章 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华文教育生存空间狭小 |
一、教育选择多元 |
二、费用昂贵 |
三、对中华文化认同度低 |
第二节 华文教育体系不完善 |
一、教育内容问题 |
二、教育制度问题 |
三、文化传播效果不佳 |
第三节 华文学校适龄毕业生就业面狭窄 |
一、缺乏语言应用环境 |
二、中缅经贸情况起伏不定 |
三、中缅人文交流贫乏 |
第三章 影响仰光地区中华文化传播要素 |
第一节 国家导向 |
一、国家教育导向 |
二、缅甸政府对华文教育的管控 |
第二节 经济因素 |
一、美元体系 |
二、日本商品和文化产业 |
三、中缅经贸 |
四、华人经济状况 |
第三节 文化环境 |
一、缅甸文化环境 |
二、华人社会文化环境 |
三、传媒文化环境 |
四、文化认同问题 |
第四节 教育体制 |
一、师资配置 |
二、教师类型 |
三、教材 |
四、教学 |
第四章 深化中华文化在仰光地区传播的策略 |
第一节 加大政府渠道的中华文化传播活动 |
一、举办中国文化节 |
二、举办中国企业文化节 |
第二节 拓宽传媒建构中华文化形象的维度 |
一、官方媒体 |
二、非官方媒体 |
三、自媒体 |
四、媒体的教育与传播应用 |
第三节 提升华文教育质量 |
一、提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和教学技能 |
二、提高学习者使用中文的频率 |
三、变单一为多样,活跃文化课 |
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类课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越南石碑喃字现象之文化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越南人的文化认同感是否与历史文化记忆要素有密切关系? |
(二)喃字现象文化认同之心理基础如何形成? |
二、论文选题的缘由、研究意义与价值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三、论文研究思路、创新点与存在问题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
(三)资料来源 |
(四)研究创新点 |
(五)研究条件与存在问题 |
四、概念界定 |
(一)文化认同概念 |
(二)石碑概念 |
(三)喃字概念 |
五、文献综述 |
(一)对喃字的研究 |
(二)对喃字文化的研究 |
(三)对喃字与思维的关系研究 |
(四)对碑文文化的研究 |
第一章 越南喃字渊源、教育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越南喃字渊源 |
一、喃字诞生的年代 |
(一)根据历史演变的证据而推论喃字何时出现的一些观点 |
(二)以汉越音读音形成的时间为根据的观点 |
二、从历史角度看喃字兴衰 |
(一)喃字萌芽阶段——从李朝到陈朝、胡朝时期(12 世纪至14 世纪) |
(二)喃字发展阶段——后黎朝时期(15 世纪至18 世纪) |
(三)喃字发展鼎盛时期——后黎朝末年至阮朝(18 世纪至19 世纪) |
(四)喃字衰落阶段(19 世纪下半叶到20 世纪中叶) |
第二节 越南喃字教育历史与现状 |
一、越南喃字教育历史 |
(一)越南使用汉字的历史阶段:从秦始皇公元前218 年至20 世纪初年 |
(二)越南汉喃并用的历史阶段:李朝至后黎朝、阮朝 |
(三)越南国语字阶段:法国殖民统治至1945 年 |
二、越南喃字教育现状 |
(一)对于国家大学、研究院的教育与保留情况 |
(二)对于社会教育与保留情况 |
(三)对于家庭教育与保留情况 |
第二章 喃字现象之文化认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喃字现象对越南民族社团文化认同感的影响 |
一、喃字现象对寺庙、宗祠的影响 |
(一)寺庙 |
(二)祠堂 |
二、喃字现象对越南传统文化的影响 |
(一)喃字对乡村习俗的文本 |
(二)记录地方公益事件与赞颂功德者 |
(三)记录一些关于民间戏剧演唱和书画艺术 |
三、喃字现象对团体宗教的影响 |
(一)喃字与儒教 |
(二)喃字与佛教 |
(三)喃字与道教 |
(四)喃字与天主教 |
第二节 喃字现象对个体文化认同感的影响 |
一、问卷调查设计 |
二、问卷调查的基本内容 |
三、第一部分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性别调查 |
(二)汉喃专业班学习地方调查 |
(三)汉字与喃字认知情况调查 |
(四)家庭家谱传承调查 |
(五)越南人的宗教信仰调查 |
(六)越南民族与语言调查 |
(七)调查对象的汉语水平、汉喃字汉越音认读水平 |
(八)对于文化认知方面的调查——收看汉语报纸、新闻等等资料 |
(九)对于文化认知方面的调查——对文化节日意义了解的程度 |
四、第二部分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学习喃字对越南人的思维模式影响 |
(二)喃字现象对个体情感的影响 |
(三)喃字现象对个体文化精神与行为的影响 |
(四)喃字现象对个人的传统节日产生的影响 |
第三章 喃字现象影响越南人文化认同的内在机理 |
第一节 喃字与越南文化 |
一、喃字与越南文化的关系 |
(一)喃字与“儒文化” |
(二)喃字与汉字的密切关系 |
二、喃字的独特性 |
(一)喃字继承汉字发展鼎盛完善的成果 |
(二)表音字概念 |
(三)表音字的构造 |
第二节 喃字深层的思维结构 |
一、喃字的构造与本身构造的基本思维途径 |
(一)喃字造字思维的独特性 |
(二)喃字的文化功能特点 |
(三)喃字思维的特征 |
二、喃字构型越南人文化认同的心理因素 |
(一)拥有共同的生活环境与生产方式 |
(二)拥有共同的心理思维而产生的共同语言符号 |
(三)从心理学角度看喃字字形的规范 |
三、喃字构造的内在逻辑 |
四、喃字构造反映思维特征 |
五、喃字构造反映民族文化精神 |
第四章 石碑喃字文化传承与喃字教育的优势、困境、未来出路 |
第一节 石碑喃字文化传承 |
一、博物馆保管文物 |
二、汉喃研究院之职能与职责 |
三、技术信息 |
(一)古代墓碑 |
(二)最近墓碑 |
四、人才培养 |
五、文化活动与传播 |
第二节 喃字教育的优势与困境 |
一、喃字教育优势 |
(一)出版喃字教材 |
(二)国家环境的支持 |
(三)学员人数日益增加 |
二、喃字教育困境 |
(一)喃字教材编辑枯燥 |
(二)喃字教学方法未更新 |
(三)喃字教师队伍少 |
(四)喃字培训班少 |
(五)喃字的复杂对学生所造成的思维问题 |
第三节 喃字教育的未来出路 |
一、重视喃字文化传承 |
二、重新定位喃字教育目标 |
三、成立专门的喃字教材编写小组 |
四、培养优秀喃字教师 |
五、追溯文化根源,开拓字源知识教学 |
六、系统化与丰富化教学方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喃字现象文化认同问卷 |
附录2:(?) |
附件3:考察照片 |
致谢 |
(7)世界汉语与汉语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民族共同语与方言 |
(一)国语、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 |
(二)方言、地域普通话 |
(三)汉民族共同语的分化与再整合 |
二、汉语与少数民族 |
三、海外方言与大华语 |
(一)海外方言 |
(二)华语、大华语 |
四、汉语在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的语言角色 |
(一)历史语言、辅助语言 |
(二)汉字与假名、谚文、喃字 |
(三)汉语的其他身份 |
五、作为外语的汉语 |
(一)汉学、中国学 |
(二)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 |
(三)汉语的外语角色 |
六、国际社会的汉语 |
结语 |
(8)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汉语教学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发展及现状 |
2.1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区的汉语环境 |
2.1.1 前苏联时期的汉语教学 |
2.1.2 苏联时期的汉语教学 |
2.1.3 独立后的汉语教学 |
2.2 乌兹别克斯坦孔子学院的发展与现状 |
2.2.1 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孔子学院 |
2.2.2 撒马尔罕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 |
2.3 结语 |
第三章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调研 |
3.1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育相关制度与政策 |
3.1.1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高等教育政策 |
3.1.2 乌兹别克斯坦各学段汉语教师提升进修与培训制度 |
3.1.3 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赴中国留学奖学金制度 |
3.2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情况调查 |
3.3 学习汉语的动机及其对学习兴趣与效果的影响 |
3.4 对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中教学方法应用的调研 |
3.4.1 交际法 |
3.4.2 任务型 |
3.4.3 多媒体使用 |
3.4.4 网络使用 |
3.4.5 汉语课程设置以及课堂教学方法 |
3.4.6 学生课外活动学习情况 |
3.4.7 学生学习汉语的收获与毕业后打算 |
第四章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
4.1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的未来及现今所存在的问题 |
4.2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育发展建议 |
4.2.1 课前相关的文化导入 |
4.2.2 如何提高学生课堂语言表达兴趣及加强其表达能力 |
4.2.3 加强本土汉语教师的专业培训(汉语知识及教学方法的提高) |
4.2.4 建立培养汉语专业人才机制 |
第五章 教材的使用现状调查、分析与建议 |
5.1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材使用现状调查 |
5.1.1 学校汉语课程设置情况 |
5.1.2 大学汉语教材使用情况 |
5.1.3 中学汉语教材使用情况 |
5.2 教材的外在形式 |
5.2.1 字号与字体 |
5.2.2 版面结构 |
5.2.3 插图形式 |
5.3 教材的内容结构 |
5.3.1 语音 |
5.3.2 词汇 |
5.3.3 语法 |
5.3.4 课文 |
5.3.5 练习 |
5.4 翻译模式 |
5.4.1 词汇翻译 |
5.4.2 语法解释 |
5.4.3 课文内容方面 |
5.4.4 练习方面 |
5.4.5 汉语教材的适用情况 |
第六章 汉语文化流行趋势带动下的教材发展 |
6.1 适用中小学阶段的综合性教材 |
6.1.1 适合小学使用的教材:《汉语乐园》 |
6.1.2 适合中学使用的教材:《跟我学汉语》 |
6.2 适用于大学阶段的综合性汉语教材 |
6.2.1 针对大学阶段的综合汉语教材:《当代汉语》 |
6.2.2 适用大学阶段的国别化综合汉语教材:《基础汉语》与《新实用汉语课程》 |
6.3 其他教材 |
6.3.1 成人教材 |
6.3.2 网络多媒体教材 |
6.4 教材本土化的研究状况 |
6.4.1 本土化教材的概念 |
6.4.2 本土化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
6.4.3 教材本土化的跨度 |
6.5 俄语版汉语教材的研究综述 |
6.5.1 中国关于教材编写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6.5.2 乌兹别克斯坦各高校、中、小学校所用的汉语教材综述 |
6.6 汉语教材编写及改进建议 |
6.6.1 教材生词编写的建议 |
6.6.2 教材语法编写的建议 |
6.6.3 教材话题编写的建议 |
6.6.4 教材练习编写的建议 |
6.6.5 教材文化内容编写的建议 |
6.6.6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材编写所存在的问题及对其展望 |
6.6.7 其他的相关建议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乌兹别克斯坦高校汉语学习者调查问卷 |
(9)语言服务视角下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语言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国内语言服务研究 |
2.国外语言服务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1.观察法 |
2.访谈法 |
3.量化研究法 |
一、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语言景观现状调查 |
(一)内蒙古二连浩特市的基本情况 |
1.地理位置 |
2.历史沿革 |
3.人口 |
4.精神文化 |
5.二连浩特市语言服务的重要性及优势 |
(二)调查设计 |
1.调查角度 |
2.样本选择 |
3.样本统计分析 |
二、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语言景观调查分析 |
(一)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语言景观分类、形式及内容 |
1.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语言景观的分类 |
2.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语言景观的形式 |
3.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语言景观的内容 |
(二)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语言景观的特征分析 |
1.采用多模态形式 |
2.双语语言景观 |
3.边贸文化色彩浓厚 |
4.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突出 |
(三)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语言景观的服务功能考察 |
1.官方语言标牌的语言服务功能考察 |
2.私人语言标牌的语言服务功能考察 |
三、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语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
(一)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语言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 |
2.公共语言服务国际化水平较低 |
3.各行业领域的语言服务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
4.语言翻译服务发展薄弱 |
5.语言教育和培训发展相对封闭 |
6.语言技术服务有待提升 |
(二)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语言服务的改善措施 |
1.提升语言服务意识 |
2.构建多元的语言服务环境,提升国际化水平 |
3.整合线下线上资源,将语言服务价值最大化 |
4.加大对语言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 |
5.提升语言教育和培训服务的开放程度 |
6.提升语言服务技术 |
四、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语言服务研究的启示 |
(一)加强边贸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 |
(二)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创新发展 |
(三)发挥优势资源,扩大影响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长春城市景观史及其审美阐释(1800-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第一章 传统中国城市景观的区域呈现 |
一、皇家禁地边缘上的“浮城” |
(一)山环水抱:长春的自然地理景观 |
(二)禁地与边门:前城市时代“崇高”的边地景观 |
二、“浮动”的城市景观:早期长春城市景观的生成与拓展 |
(一)长春厅的建筑景观与城市空间的展开 |
(二)鸟瞰宽城子:长春城的轮廓与肌理 |
三、早期长春城市景观群落及其美学风格 |
(一)官衙与城墙:城市景观中的政治意象 |
(二)文庙与书院:中国文脉的景观重现 |
(三)祠庙、集市与商业:中国传统城市生活美学的空间展开 |
(四)早期长春城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与美学意蕴 |
第二章 殖民、开埠与现代化——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起点及其竞争 |
一、沙俄宽城子铁路附属地:现代城市景观的楔入 |
(一)东省铁路与殖民空间的诞生 |
(二)铁轨上生长出来的现代建筑意象与城市景观 |
(三)现代都市街区的景观生产 |
二、满铁附属地:现代主义城市景观的萌动 |
(一)“文装的武备”与殖民空间的膨胀 |
(二)殖民空间的景观擘画与美学、意识形态考量 |
(三)现代主义建筑艺术与都市景观的兴起 |
三、商埠地:现代城市景观生产中的中国本土特色 |
(一)自行开埠:长春现代化的本土声音 |
(二)商埠地的空间布局与秩序 |
(三)商埠地建筑的景观形式及其民族意识 |
第三章 规划“新京”——殖民主义都市的景观想象 |
一、“奠都”考量与城市功能转变 |
(一)“奠都”的考量 |
(二)“名”与“实”:“新京”命名背后的殖民意图 |
二、殖民都市的景观想象:“国都”都市计划 |
(一)殖民都市计划的空间模型与景观蓝本 |
(二)完美与秩序:殖民主义都市空间和景观的美学手段 |
三、“国都”规划方案的出炉与实施 |
(一)游移与虚幻的“中心”:“国都”建设计划的炮制及其核心问题 |
(二)“国都”建设计划概要 |
(三)“国都”建设计划的实施 |
第四章 伪满“新京”城市景观及空间构成 |
一、复辟迷梦的表象:伪满临时“帝宫”的景观及风格 |
(一)“帝宫”前史及其建筑景观 |
(二)“内廷”与“外廷”:空间、景观重构中的复辟迷梦 |
(三)“东洋式”风格的凸显与殖民建筑景观的身份确证 |
二、殖民权力的经纬:“新京”的景观轴线与政治、宗教建筑景观 |
(一)“新京”城市景观的“都心”及中轴线 |
(二)殖民权力的感性显现:伪满政治建筑景观的风格化实验 |
(三)精神与信仰的囚笼:“新京”宗教建筑景观 |
三、财富与欲望的构形:“新京”的商业景观群落 |
(一)流动的景观:博览会与殖民帝国经济、商业体系的视觉叙述 |
(二)商业中心:殖民都市的财富“纪念碑”与经济“神殿” |
(三)“被崇拜的商品”:作为风景的百货大楼 |
四、电影与伪满“新京”的殖民都市文化景观 |
(一)电影院与新的消费文化空间的生成 |
(二)“满映”与“新京”电影文化的变异 |
(三)电影文化:殖民意识形态与大众娱乐消费的混杂 |
五、公园:“新京”的休闲娱乐空间及其功能变异 |
(一)长春近代“公园”的诞生 |
(二)作为殖民开拓史叙事空间的公园:“满铁”与伪满“新京”的造园活动 |
第五章 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美学、历史与文化分析 |
一、色彩、纹理与景深装置:景观中的城市肌理 |
(一)美学与政治交织的城市色彩 |
(二)“平面—浅浮雕—高浮雕”:异质性的城市纹理 |
(三)挤压式与对抗性的景深装置:绿地、水系、公园的配置 |
二、命名的巫术:伪满城市景观的风格化运动批判 |
(一)“满洲式”:“风格”的假面 |
(二)命名的巫术:殖民话语实践的内在逻辑 |
三、城市景观审美现代性的再审视 |
(一)都市审美现代性的华丽表象与复杂性体验构成 |
(二)对抗、凝视与他者化:殖民都市审美现代性的差异性结构 |
(三)层累的景观遗存及其审美困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图片来源 |
附录二 表格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四、浅谈对外经贸活动中应否使用繁体汉字(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J]. 李国华. 文艺争鸣, 2021(11)
- [2]菲律宾Zambales省公立中学本土汉语教师现状调查与分析[D]. 马小玉. 西安石油大学, 2021
- [3]缅甸仰光汉语培训机构调查分析 ——以卓越语言教育中心为例[D]. 薛儒慧. 西安石油大学, 2021
- [4]“互联网+汉语教学”模式在泰国的应用研究 ——以泰国北标中学为例[D]. 王奕祯.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5]缅甸仰光华文教育中中华文化传播策略的研究[D]. 李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越南石碑喃字现象之文化认同研究[D]. 杨皇红桂(DUONG HOANG HONG QUY). 西南大学, 2021(01)
- [7]世界汉语与汉语世界[J]. 李宇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8]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夏之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9]语言服务视角下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语言景观研究[D]. 丁林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10]长春城市景观史及其审美阐释(1800-1945)[D]. 邸小松.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