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函数图象选择题四道(论文文献综述)
龚妍静[1](2020)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主动的学习新知识,并且运用多种学习策略进行批判理解,可以对知识进行迁移与应用,可以很好地融合新旧知识,反思知识间的联系并加以应用,最终能够做出决策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学习活动。数学深度学习是具有学科特征的深度学习,它能将深度学习落实到具体学科中,使得深度学习能够被切实的实现。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实现深度学习呢?就需要相应的学习评价措施。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SOLO分类理论刚好契合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划分理念。本研究以SOLO分类理论为评价的框架,以初中函数为评价的内容,构建了深度学习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以问卷的形式反复向专家教师征询修改意见,直到专家教师意见趋于一致。然后笔者选择三位有经验的数学教师对评价标准进行了试用,利用评价标准对四位样本学生进行评价,最终三位教师对样本学生的深度学习评价结果是一致的,进一步确保了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在评价标准确定后,笔者针对某学校初二年级的学生使用了该评价标准,得到了学生的深度学习结果:(1)超过50%的学生对函数的学习处于深度学习;(2)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比较低的学生更有可能处于深度学习,但不代表学业水平高就一定达到深度学习,学业水平低就一定是处于浅层学习。(3)在同一目标水平下的填空题和解答题中,学生在解答题的测试中表现出深度学习的人数比例高于在填空题中表现出深度学习的人数比例。(4)不同性别的学生处于深度学习的人数一致,人数比例相差不大。针对评价结果,笔者提出了以“目标-过程-评价”为主的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的策略:(1)改变学习理念,树立深度学习目标;(2)构建深度学习课堂,落实深度学习目标;(3)多元的学习评价,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本研究丰富了深度学习评价的实践研究,为数学教师开展数学学习评价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数学学科深度学习的评价提供一种参考。
王超[2](2020)在《高三三角函数二轮复习解题错误与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一定的错误是正常而自然的,正视解题错误,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并进行有效地纠正,是十分重要且具有教育价值的.本研究以三角函数为载体,研究高三二轮复习阶段学生解题错误与教学策略.本研究中提及的三角函数包含三角函数以及解三角形两部分内容,笔者在进行文献梳理的时候发现很多文献都采取这种方式,这两部分内容是密不可分的.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为:(1)在解决与三角函数有关的问题时,高三二轮复习阶段学生主要出现哪些类型的错误?(2)导致这些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如何有效地纠正这些解题错误?本研究采用的是实地调查的方法,具体包括:学生作业(试卷)的分析;问卷调查;错误矫正案例分析.主要研究工具包含一份学生测试卷,一份课堂练习卷,两份学生调查问卷,一份教师调查问卷.本研究从知识性错误、逻辑性错误、策略性错误,以及疏忽性错误四个方面分析学生的解题错误.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学生的错误类型最主要的是知识性错误,如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等;其次为疏忽性错误,如计算错误等;策略性错误也偶有出现,主要为没有理解题目意图.学生提及到的出错原因主要为运算错误、知识性错误、题意理解不清楚、粗心大意导致的疏忽性错误等.除此之外还有个别同学提及到态度、情绪方面的原因.教师认为学生出现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为相关知识没有掌握,其次为计算错误,也有粗心、不认真,题意理解不清楚等原因,还有教师认为这与学生的理解能力差、缺乏练习等有关.对于思想方法掌握不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时没有总结思想方法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也不够.本研究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对学生的解题错误进行矫正:呈现错误;分析错误;回顾总结;巩固练习;评估矫正;反思矫正过程、完善矫正方案.通过分析课后问卷与课堂练习卷解答情况可以发现:基于“解题错误”的纠错课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齐春燕[3](2018)在《高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专门内容知识”(SCK)是数学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数学知识(MKT)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是指教学所特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学史的学习能够促进高中数学教师教学所需要的知识的发展,尤其对专门内容知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如何刻画教师的知识发展的路径,迄今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我们将SCK中与数学史相关的部分定义为“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History-based Specialize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HSCK)。本文对HPM教学实践对高中数学教师HSCK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1)高中数学教师拥有三角学HSCK的现状是怎样的?(2)HPM视角下的高中三角学序言课的教学实践对高中数学教师HSCK有怎样的影响?(3)HPM教学实践促进教师HSCK发展的路径是什么?其中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分别各分成三个小问题。本研究基于HPM理论和SCK理论,确立了HSCK的六个组成成分:“回应与解释知识”、“探究与运用知识”、“表征与关联知识”、“编题与设问知识”、“评估与决策知识”和“判断与修正知识”,并就每个成分,分别建立了四级水平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对高中数学教师HSCK的现状以及HPM教学实践对教师HSCK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构建了HPM教学实践促进教师HSCK发展的模型。本研究分为量化研究和个案研究两个部分。在量化研究中,编制了HSCK问卷,对300名高中数学教师进行了调查,从不同教龄、不同学位和接触数学史的不同经历三个方面分析了教师HSCK的现状。在个案研究中,选取了12名高中数学教师,首先为他们提供有关三角学的历史材料,供他们学习、研究、裁剪、加工;接着,让他们根据这些材料,针对高中三角学的教学内容,从HPM的视角设计一节高中三角学序言课;然后,教师将教学设计付诸实施并撰写教学反思;最后,研究者基于HSCK的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师生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分析教师在HPM教学实践后HSCK的变化情况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炼出HPM实践驱动下的HSCK发展模型。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1.高中数学教师拥有三角学HSCK的现状是:(1)不同教龄的高中数学教师对于HSCK中“回应与解释知识”、“探究与运用知识”、“评价与决策知识”、“表征与关联知识”和“编题与设问知识”的表现水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的处理已有自己的各种策略,所以在“判断与修正知识”方面反而是新手教师表现得更好,原因是新手教师大部分学习过有关数学史的课程,对三角学的历史发展脉络较清楚,所以在“判断与修正知识”的表现上比其他教龄段的教师要好;(2)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HSCK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3)数学史经历丰富的教师在“表征与关联知识”和“编题与设问知识”的表现上要比其他数学史经历阶段的教师要好;(4)因为对三角学历史发展过程不明白,会导致教师对任意角推广的动因、弧度制引入的必要性、三角学与几何学的关系及三角函数的定义等知识理解不清楚,故从分析可知,HSCK的六个成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2.HPM视角下的高中三角学序言课的教学实践对高中数学教师HSCK的影响是:(1)教师通过HPM教学实践后,HSCK水平提高的原因是:a.教师对研究者分享的数学史料能按照史料适切性的五项原则挑选出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系的材料;b.能认真学习已有HPM案例,对“HPM视角下的高中三角学序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多次讨论和实施;c.实践后,教师能积极进行课后总结,反思数学史料选择的是否合适、史料融入的方式是否恰当等。(2)教师通过HPM教学实践后,HSCK水平不变的原因是:a.对研究者分享的数学史料能认真学习并按照自己对史料的理解挑选出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系的材料;b.学习已有HPM案例,研究HPM案例中数学史融入的方式和数学史在教学环节中所起的作用;c.教师对HPM理论理解不深刻,在HPM教学实践中,没有做到把数学史料自然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达不到史料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HPM教学实践经历太少。(3)教师通过HPM教学实践后,HSCK水平降低的原因是:a.教师对数学史的认识有偏差,他们认为数学史就是讲数学家的故事;b.不能把概念的历史发展和历史上定理的证明方法有机地融入到课堂中;c.对HPM理论了解不多;d.没有经历过HPM教学实践实施的过程。3.HPM教学实践促进教师HSCK发展的路径是:“了解HPM”、“理解HPM”、“经历HPM”和“实施HPM”四个过程的循环关系。对HPM教学实践和SCK研究的启示是:(1)应按照HPM教学实践促进教师HSCK发展的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2)在职前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学理论中体现数学史的理论;(3)在教师培训课程中,应体现数学史课程;(4)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在HPM实践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才能全面提高教师的HSCK。对HSCK研究的展望是:(1)HSCK模型的合理性;(2)问卷的科学性;(3)调查范围的广泛性。
陈倩[4](2019)在《初中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几何直观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所要掌握的重要的能力之一.随着直观想象素养的提出,几何直观能力的相关研究越来越成为数学教育者关注的热点.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从学生几何直观能力表现角度考虑影响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因素,进而提出教学策略.但教学策略的执行者为教师,仅从学生角度考虑难以提出全面准确的教学建议;同时几何直观能力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可以应用于数学活动过程,也可以应用于问题的理解和解答过程.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以几何直观能力为主题,从几何直观培养的教学现状和中考质检卷实测情况两方面出发,探寻初中生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常见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在界定几何直观能力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一线初中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以及对2018年初中毕业生质量检测(以下简称质检考)实测结果的分析,得出当前初中生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8个常见问题.针对上述8个问题,本文提出:(1)通过展现几何优势,强化作图习惯;增加活动经验,渗透数形结合;理解图象本质,掌握含参问题这三种方式搭建代数与几何之间的桥梁.(2)通过总结几何模型,减小教考差距;凸显数学语言,奠定直观基础;借助教育技术,培养动态想象这三种方式叩开几何学习的大门.(3)通过了解图表功能,发挥图象优势;灵活变式训练,消除思维定式这两种方式培养学生挖掘图象信息的能力.
滕悦[5](2021)在《初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及培养策略探究 ——以二次函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数形结合的研究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它贯穿于整个初中的知识体系当中,不仅是解题的一种思想方法,更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和研究数学的有力武器。在现阶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之一。因此,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分三部分。首先,结合数形结合思想分析了初中阶段二次函数的教学内容,总结归纳出二次函数在中学教材中的要点及二次函数的数与形对应关系,并分析了课程标准和中考考核要点对二次函数教学的要求。为了调研依据的科学性及有效性,进一步总结了近十年中考命题的考核形式、考核难度及考核知识点,为本文的调查研究提供有利支撑。其次,以二次函数教学为例,对初中阶段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及应用的现状进行调查。结合问卷和测试题两个方面,从情感态度、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四个维度,对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二次函数教学部分的渗透现状及学生数形结合能力进行调查。问卷与测试结果显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及应用情况还有待提升。最后,以第二部分的调研结果为依据,提出数形结合思想在二次函数教学中的培养策略。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要增强教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意识;注重符号语言与图像语言的转化,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利用知识横向迁移,让学生既能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的转化又能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丰富数学教学手段,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二是在课外实践中通过由数思形、由形推数及数形结合三种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钱喻华[6](2019)在《高中三角函数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 ——以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加强,探究式学习悄然兴起。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但学生还是会在三角函数的学习遇到诸多的困难,如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三角函数公式的记忆、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等。而山区学生的基础本来就不好,学生在进入高中时就对函数的学习感到不适应,在三角函数受挫很容易让部分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信心。怎么在日常教学中创设情境改进教学方法帮助这部分学生更加顺利掌握三角函数,这是广大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本文开展三角函数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的出发点。本文共分五部分阐述观点。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问题、思路、方法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两部分内容,相关概念界定包括探究、探究式教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及探究式教学心理学理论基础,而文献综述则主要对国内外三角函数的研究现状进行叙述。第三部分是探究式教学的可行性调查,通过编制师生问卷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基础。第四部分是教学实践研究,对照班主要参考了小平邦彦的数学Ⅰ内容结构,结合人教A版教材实际撰写了《三角函数的图象》和《三角函数的性质》2份教学设计,进行传统教学实践;实验班则以车轮与里程表之间的关系为背景创设情境,进行探究式教学实践,最后对实践研究过程进行评价与分析,并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第五部分是本文主要内容的总结,根据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的结论给出教学建议,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夏蓓菡[7](2017)在《点阵数码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体技术己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针,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点阵数码笔作为一种新型的书写工具,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它的合理运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反馈效率,优化教学效果。本研究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目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开展研究,了解点阵数码笔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及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的变革。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其次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点阵数码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三个理论基础,并介绍了点阵数码笔的功能;接着通过四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说明点阵数码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以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古典概型复习课》、《抛物线习题课》、《试卷讲评课》为例,撰写教学设计,并从学生课堂学习气氛和课后作业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论证点阵数码笔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优势。最后总结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前人有很多写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的文章,但主要是写几何画板、幻灯片等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对于点阵数码笔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的研究还较少,而且山东师范附属中学是山东省唯一一所具有点阵数码笔的高中,所以本研究具有前瞻性、独创性。
蔡佳佳[8](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高考数学试卷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考制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教育选拔制度之一.自中国提出新一轮教育改革创新活动后,其对于高考制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而高考试卷便是高考制度改革最直接的体现.本文主要对2017年至2019年全国数学理科Ⅰ卷、全国数学文科Ⅰ卷、浙江卷从试卷题型结构、试卷内容、数学核心素养考查情况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得出如下结论:(1)试卷题型结构:在题型结构上,全国Ⅰ卷文、理试卷与浙江卷均为选择题、填空题与解答题,而全国Ⅰ卷与浙江卷相比多一道选做题,浙江卷则在填空题中设计四道多空题.题型结构上,全国Ⅰ卷是“12+4+5+1”的形式,浙江卷是“10+7+5”的形式,且在三年内题型结构无变化.(2)试卷内容:相同主线下解答题的考查中理科卷难度一般高于文科试卷而低于浙江卷.在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三条主线下,函数主线、几何与代数主线考查分值较高,且发现一般情况下全国Ⅰ卷几何与代数主线分值会略高于函数主线,但浙江卷与之相反.概率与统计主线考查中浙江卷最低的,其不仅是在解答中未涉及概率与统计内容,而且也是唯一一份在解答题中涉及三角函数内容的试卷.(3)数学核心素养:在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中数学运算素养考查分值最高,其次为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素养,而数学抽象、数学建模与数据分析素养的考查分值较低.在核心素养的三水平中,第2水平考查分值最高、第1水平次之、第3水平分值较低且涉及素养较少.本文在基于研究所得的结论,对于高考试卷命题提出建议:(1)合理调整题型结构与分值,增加试题思维量;(2)试卷内容浅入深出、注重综合内容考查;(3)加强数学与生活联系,全面考查核心素养.除此之外,还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出几点建议.
温翠霞[9](2015)在《变异理论指导下高一函数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应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函数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不仅与其他的数学知识紧密相关,而且其思想和方法还渗透在其它学科之中,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因此,结合函数自身特点,将变异理论运用到函数教学中,可以纠正学生对函数的错误认识,加深学生对函数知识结构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文章研究的是变异理论指导下高一函数教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整理相关的文献,对变异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其次,通过对数学教师和高二学生的问卷调查找出学生在学习函数部分时的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对应的教学对策;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吸取变异理论中的有益成分,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并付诸实践;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学习函数的兴趣以及对函数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数据收集,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前后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并做细致的结果分析。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①变异理论运用于函数教学中是可行的;②变异理论指导下的函数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函数的兴趣;③变异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函数知识的理解,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何世得[10](2014)在《高中数学资优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个案研究 ——以解开放题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高二数学资优生解决开放题过程中所体现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特征。通过文献阅读,确定以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进性为衡量学生发散性思维优劣的指标。为了研究数学资优生的发散性思维特征,本文编制了由4道开放题组成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测试卷,同时,制定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精进性的评分标准。本研究选取了上海市两所著名重点中学高二年级的5名数学资优生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在个案研究的过程中,要求被试用“出声思考”的方式答题,一边想,一边说,并对其答题过程进行录音,然后用本文制定的评分标准对其解题过程和解题结果进行评价,进行定量分析。另外,为了确定4道开放题的哪些解答具有独创性,本文选取了其中一所中学高二年级的两个班进行发散性思维班级纸笔测试,测试共收回问卷45份,其中有效问卷40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得到了具有独创性的解法的种类。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了高中数学资优生的发散性思维具有如下特征:1、思维的流畅性:高二数学资优生的思维就具有良好的流畅性。他们能在给定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想法,写出较多的答案。2、思维的变通性:高二数学资优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变通性,他们能够从不同的多种多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解开放题的过程中,他们不局限于某一类的答案,而是尽可能地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给出符合题意的答案。他们考虑问题的范围相当广泛,跨度相当地大,体现出思维的广阔性。同时,他们的思维相当地灵活,能够轻松地从一种答案跳到另一种答案。3、思维的独创性:高二数学资优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独创性,他们考虑问题视角独特,能够想到别人不容易想到或者想不到的答案。4、思维的精进性:高二数学资优生在思维的精进性方面,存在差异,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具有良好的精进性,该类型的学生十分重视细节的问题,在细节处考虑周到,思维很严谨。另外一类是精进性存在一定的缺陷,表现为考虑问题时忽略细节,在细节处错误较多。
二、函数图象选择题四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函数图象选择题四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外教育改革的趋势 |
1.1.2 深度学习是实现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 |
1.1.3 评价研究是深度学习研究的重要部分 |
1.2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 |
1.3.1 研究计划 |
1.3.2 研究路线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的来源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深度学习理论的提出 |
2.2.2 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 |
2.2.3 技术促进深度学习的研究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 |
2.3.2 利用技术促进深度学习的研究 |
2.3.3 深度学习的理论研究 |
2.4 深度学习评价研究 |
2.4.1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 |
2.4.2 目标分类理论 |
2.4.3 知识深度模型 |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2.6 小结 |
第3章 数学深度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
3.1 教育目标分类学视域下的深度学习评价 |
3.1.1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
3.1.2 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理论 |
3.1.3 情感态度领域目标分类理论 |
3.2 SOLO分类理论与深度学习评价 |
3.2.1 SOLO分类理论 |
3.2.2 SOLO分类理论评价深度学习的优势 |
3.3 数学教育理论 |
3.3.1 数学理解性学习 |
3.3.2 数学问题解决 |
3.4 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的目的 |
4.2 研究的方法 |
4.2.1 文献研究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2.3 访谈法 |
4.2.4 定量研究法 |
4.3 研究对象的选取 |
4.4 研究的工具 |
4.4.1 初中函数深度学习评价标准 |
4.4.2 专家教师调查问卷 |
4.4.3 教师试用访谈提纲的设计 |
4.4.4 学生深度学习评价记录表的设计 |
4.5 研究的伦理 |
4.6 小结 |
第5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的构建 |
5.1 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的构建 |
5.1.1 初中函数内容整理 |
5.1.2 深度学习水平说明 |
5.1.3 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 |
5.2 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的修订 |
5.2.1 专家意见的分析 |
5.2.2 修订评价标准 |
5.2.3 评价标准的试用 |
5.3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的确定 |
5.4 小结 |
第6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的使用 |
6.1 用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的说明 |
6.1.1 评价的对象 |
6.1.2 评价的目的 |
6.1.3 评价的材料 |
6.1.4 评价说明 |
6.2 初中数学深度学习情况分析 |
6.2.1 深度学习的整体情况分析 |
6.2.2 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深度学习情况比较 |
6.2.3 不同题型深度学习情况比较 |
6.2.4 不同知识内容学生深度学习情况比较 |
6.2.5 男女生深度学习情况比较 |
6.3 深度学习评价结果分析 |
6.4 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的策略思考 |
6.4.1 改变学习理念,树立深度学习目标 |
6.4.2 构建深度学习课堂,落实深度学习目标 |
6.4.3 多元的学习评价,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
6.5 基于深度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1.1 数学深度学习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
7.1.2 构建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 |
7.1.3 学生深度学习结果 |
7.1.4 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7.3 研究的不足 |
7.4 研究的展望 |
7.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初订) |
附录B: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的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C: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修订) |
附录D:评价标准进行试用时使用的练习题 |
附录E: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使用的测试题 |
附录F:试用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G:学生深度学习评价记录表 |
附录H:评价标准试用时三位教师的评分数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高三三角函数二轮复习解题错误与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三角函数在高中数学中的作用与地位 |
1.1.2 二轮复习的重要性及现状 |
1.1.3 数学解题错误的基本特点与错误分析的教育价值 |
1.1.4 教师对学生的解题错误认识不足 |
1.2 研究意义 |
1.2.1 为高三数学二轮复习教与学起到指导作用 |
1.2.2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数学学习理论 |
1.3 研究问题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基于一般层面的数学学习(解题)错误的分类与归因研究 |
2.2 基于特殊内容的解题错误、归因、策略相关研究 |
2.2.1 基于三角函数解题错误、归因、策略研究 |
2.2.2 高三三角函数有效复习相关研究 |
2.2.3 基于其他特殊内容的解题错误、归因、策略研究 |
2.3 关于数学学习(解题)错误矫正研究概述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主要研究方法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三角函数测试卷》 |
3.3.2 《高三学生三角函数学习问卷》的编制 |
3.3.3 《高三三角函数教师问卷》的编制 |
3.3.4 纠错课《高三三角函数课堂练习卷》的编制 |
3.3.5 《高三三角函数课后调查问卷》的编制 |
3.4 主要分析框架 |
3.4.1 数学解题错误的分析框架 |
3.4.2 数学解题错误矫正的基本流程 |
第4章 高三二轮复习三角函数解题错误调查研究 |
4.1 基于学生问卷的分析 |
4.1.1 《高三学生三角函数学习问卷》简介 |
4.1.2 调查对象 |
4.1.3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4.2 基于教师问卷的分析 |
4.2.1 《高三三角函数教师问卷》简介 |
4.2.2 调查对象 |
4.2.3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4.3 基于学生测试卷的分析 |
4.3.1 《三角函数测试卷》简介 |
4.3.2 测试时间、测试对象 |
4.3.3 学生的“解题错误”的统计与分析 |
4.3.4 学生思想方法运用情况分析 |
第5章 高三三角函数二轮复习解题错误矫正:基于实践的研究 |
5.1 数学解题错误矫正的基本流程 |
5.2 基于“解题错误”课堂教学矫正案例与分析 |
5.2.1 参与矫正的对象 |
5.2.2 基本矫正资料 |
5.2.3 基于“解题错误”的课堂教学矫正课堂实录 |
5.3 对“解题错误”课堂矫正过程的评价 |
5.3.1 《三角函数课堂练习卷》解答情况分析 |
5.3.2 《高三三角函数课后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5.4 基于“解题错误”的课堂教学矫正的总结与反思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高三二轮复习阶段学生主要出现的解题错误类型 |
6.1.2 导致高三二轮复习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 |
6.1.3 纠正高三二轮复习阶段学生的数学解题错误策略 |
6.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三角函数课前测试卷 |
附录二 三角函数课前测试卷解析 |
附录三 三角函数学生问卷 |
附录四 三角函数教师问卷 |
附录五 三角函数课堂检测 |
附录六 三角函数课后问卷 |
致谢 |
(3)高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HPM与SCK |
1.1.2 三角学教学的需要 |
1.1.3 选择高中三角学序言课的缘由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HPM理论探讨 |
2.2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2.3 HPM与MKT关系的研究 |
2.3.1 HPM对MKT的影响 |
(1)对CCK的影响 |
(2)对SCK的影响 |
(3)对HCK的影响 |
(4)对KCS的影响 |
(5)对KCT的影响 |
(6)对KCC的影响 |
2.3.2 MKT对HPM的影响 |
2.4 SCK的理论研究 |
2.5 平面三角学教与学的研究 |
2.6 序言课的研究 |
第3章 HSCK理论的建构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 |
3.1.2 序言课 |
3.1.3 HPM教学案例 |
3.2 高中数学教师HSCK的概念框架 |
3.2.1 建立理论模型的构想 |
3.2.2 理论模型的提出 |
3.2.3 理论模型的完善 |
3.2.4 理论的水平划分 |
3.3 HPM教学实践评价框架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1.1 问卷调查的对象 |
4.1.2 个案研究的对象 |
4.2 研究流程 |
4.3 研究方法 |
4.3.1 个案研究 |
4.3.2 问卷调查 |
4.3.3 访谈 |
4.3.4 课堂观察 |
4.3.5 教学反思 |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4.1 数据编码 |
4.4.2 数据处理 |
4.4.3 数据分析 |
4.5 研究工具 |
4.5.1 调查问卷(前测)形成过程 |
4.5.2 问卷调查预研究 |
4.5.3 调查问卷(后测)的确定 |
4.5.4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
第5章 高中数学教师HSCK现状 |
5.1 高中数学教师HSCK总体的分析 |
5.1.1 利用框架对选择题的总分析 |
5.1.2 利用框架对4个主观题的总分析 |
5.2 HSCK现状的横向分析 |
5.2.1 利用框架对不同教龄教师问卷的分析 |
5.2.2 利用框架对不同学位教师问卷总的分析 |
5.2.3 利用框架对不同数学史经历教师问卷总的分析 |
5.3 HSCK现状的纵向分析 |
5.3.1 教师拥有KRE的分析 |
5.3.2 教师拥有KIA的分析 |
5.3.3 教师拥有KAD的分析 |
5.3.4 教师拥有KJR的分析 |
5.3.5 教师拥有KRC的分析 |
5.3.6 教师拥有KPP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中数学教师HPM教学实践 |
6.1 “HPM视角下的高中三角学序言课”的准备过程 |
6.2 HPM教学实践分析 |
6.2.1 案例一的分析 |
6.2.2 案例二的分析 |
6.2.3 案例三的分析 |
6.2.4 案例四的分析 |
6.2.5 案例五的分析 |
6.2.6 案例六的分析 |
6.2.7 案例七的分析 |
6.2.8 案例八的分析 |
6.2.9 案例九的分析 |
6.2.10 案例十的分析 |
6.3 12名教师HSCK变化的分析 |
6.3.1 对KRE的分析 |
6.3.2 对KIA的分析 |
6.3.3 对KPP的分析 |
6.3.4 对KAD的分析 |
6.3.5 对KRC的分析 |
6.3.6 对KJR的分析 |
6.4 HPM教学实践与教师HSCK间的关系 |
6.4.1 HPM教学实践与教师HSCK水平总分析 |
6.4.2 教师通过HPM教学实践后HSCK水平提高的原因 |
6.4.3 教师通过HPM教学实践后HSCK水平不变的原因 |
6.4.4 教师通过HPM教学实践后HSCK水平降低的原因 |
6.5 HPM实践促进教师HSCK发展的模型 |
6.6 三角分析法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启示与建议 |
7.3 研究局限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三角学序言课问卷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初中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实践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利于奠定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培养基础 |
1.2.2 有利于促进学生从平面到空间的思维延伸 |
1.2.3 有利于落实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实测分析法 |
1.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几何直观能力 |
2.1.2 相关概念辨析 |
2.2 理论基础 |
2.2.1 心理学基础 |
2.2.2 教育学基础 |
2.3 研究综述 |
2.3.1 初中生几何直观能力现状的研究综述 |
2.3.2 初中生几何直观能力提升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初中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方法 |
3.1.4 调查内容 |
3.1.5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3.2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2.1 调查数据呈现 |
3.2.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初中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实测结果分析——以2018 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质检卷为例 |
4.1 几何直观能力视角下“数与代数”的实测结果分析 |
4.1.1 逐题分析 |
4.1.2 综合分析 |
4.2 几何直观能力视角下“图形与几何”的实测结果分析 |
4.2.1 逐题分析 |
4.2.2 综合分析 |
4.3 几何直观能力视角下“统计与概率”的实测结果分析 |
4.3.1 逐题分析 |
4.3.2 综合分析 |
4.4 几何直观视角下福州市质检考实测结果的总体分析 |
第五章 初中生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常见问题分析 |
5.1 “数与代数”领域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常见问题 |
5.1.1 图象运用意识培养不到位 |
5.1.2 忽视代数问题的几何背景 |
5.1.3 函数图象的探究流于形式 |
5.2 “图形与几何”领域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常见问题 |
5.2.1 缺少几何模型的系统教学 |
5.2.2 语言的转化教学效果不佳 |
5.2.3 动态几何想象的训练不足 |
5.3 “统计与概率”领域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常见问题 |
5.3.1 轻视统计图表的辅助作用 |
5.3.2 教师教学目标和方式单一 |
第六章 初中生几何直观能力的提升策略 |
6.1 “数与代数”教学中几何直观能力的提升策略 |
6.1.1 展现几何优势,强化作图习惯 |
6.1.2 增加活动经验,渗透数形结合 |
6.1.3 理解图象本质,掌握含参问题 |
6.2 “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几何直观能力的提升策略 |
6.2.1 总结几何模型,减小教考差异 |
6.2.2 凸显数学语言,奠定直观基础 |
6.2.3 借助教育技术,培养动态想象 |
6.3 “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几何直观能力的提升策略 |
6.3.1 了解图表功能,发挥图象优势 |
6.3.2 灵活变式训练,消除思维定式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初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及培养策略探究 ——以二次函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数形结合的理论基础 |
第2章 结合数形结合思想分析二次函数教学内容及要求 |
2.1 结合数形结合思想分析二次函数教学内容 |
2.2 结合数形结合思想分析二次函数教学要求 |
2.2.1 课程标准对二次函数教学的要求 |
2.2.2 二次函数内容的中考考核要求 |
第3章 数形结合思想在二次函数教学中运用的现状调查 |
3.1 问卷调查研究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对象 |
3.1.3 调查问卷编制说明 |
3.1.4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3.2 测试调查研究 |
3.2.1 测试目的 |
3.2.2 测试题的编制说明 |
3.2.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3.3 调查结论综合分析 |
第4章 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二次函数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
4.1 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二次函数课堂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
4.1.1 增强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意识 |
4.1.2 注重符号语言和图像语言的转化,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
4.1.3 利用知识横向迁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
4.1.4 丰富数学教学手段,直观感受数与形的对应 |
4.2 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二次函数课外实践中的培养策略 |
4.2.1 培养初中生由形推数的能力 |
4.2.2 培养初中生由数思形的能力 |
4.2.3 培养初中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
第5章 研究总结及反思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关于初中学生在二次函数中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调查问卷效度 |
附录C 测试卷 |
致谢 |
(6)高中三角函数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 ——以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探究式教学的可行性调查 |
3.1 调查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
3.2 调查的方法与过程 |
3.3 调查数据的结果分析 |
第四章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
4.1 对照班的教学实践 |
4.2 实验班的教学实践 |
4.3 实践过程评价和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
5.1 研究的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 |
5.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测试卷 |
附录4 实验班级调查问卷 |
致谢 |
(7)点阵数码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 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2.1 研究现状 |
2.2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点阵数码笔的功能 |
3.1 增强反馈的时效性 |
3.2 录制微课 |
3.3 统计及试卷数字化保存考试结果 |
3.4 远程教育 |
第四章 点阵数码笔与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 |
4.1 点阵数码笔在高中数学新授课中应用的案例研究 |
4.2 点阵数码笔在高中数学复习课中应用的案例研究 |
4.3 点阵数码笔在高中数学习题课中应用的案例研究 |
4.4 点阵数码笔在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中应用的案例研究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研究创新 |
5.3 研究中的不足 |
5.4 改进方向 |
附录1 等差数列学案 |
附录2 古典概型学案 |
附录3 抛物线焦点弦的应用学案 |
附录4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讲评学案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高考背景下高考数学试卷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三、研究意义 |
四、创新之处 |
五、论文结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新高考 |
二、数学核心素养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高考数学试卷研究综述 |
二、数学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框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试卷结构与内容分析 |
第一节 试卷题型结构分析 |
第二节 试卷内容分析 |
一、2017年试卷内容分析 |
二、2018年试卷内容分析 |
三、2019年试卷内容分析 |
第三节 三年试卷内容趋势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试卷分析 |
第一节 2017 年数学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
第二节 2018 年数学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
第三节 2019 年数学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
第四节 三年数学核心素养考查趋势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试卷题型结构分析结论 |
二、试卷内容分析结论 |
三、数学核心素养分析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一、高考卷命制建议 |
二、教师教学建议 |
三、学生学习建议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变异理论指导下高一函数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变异理论概述 |
2.1.1 概念界定 |
2.1.2 变异理论 |
2.2 国内外变异理论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3 国内高中函数教学的研究现状 |
2.4 对我国研究现状的反思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对象 |
3.4 问卷编制 |
3.4.1 教师问卷编制 |
3.4.2 学生前测问卷编制 |
3.4.3 学生后测问卷编制 |
4 高中生函数知识掌握现状分析及教学对策 |
4.1 教师问卷分析 |
4.2 学生前测问卷分析 |
4.3 高一函数教学对策研究 |
4.3.1 兴趣态度对策研究 |
4.3.2 教师教法对策研究 |
4.3.3 函数知识对策研究 |
5 变异理论指导下函数教学的实践研究 |
5.1 实践过程 |
5.2 案例分析 |
5.2.1 案例一 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
5.2.2 案例二 函数表示法教学设计 |
5.2.3 案例三 函数单调性教学设计 |
5.2.4 案例四 函数奇偶性教学设计 |
5.2.5 案例五 函数周期性教学设计 |
5.3 实践结果统计与分析 |
6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反思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10)高中数学资优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个案研究 ——以解开放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1.1.1 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对发散性思维进行研究 |
1.1.2 数学发散性思维的研究需要数学化的测试卷 |
1.1.3 开放题的研究需要客观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案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问题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资优生研究综述 |
2.1.1 数学资优生的界定 |
2.1.2 数学资优生的特征 |
2.1.3 数学资优生的个案研究 |
2.2 数学开放题研究综述 |
2.2.1 数学开放题涵义的界定 |
2.2.2 数学开放题的分类 |
2.2.3 数学开放题的教育价值 |
2.2.4 学生解决数学开放题的实证研究 |
2.2.5 学生解决开放题的心理模式 |
2.2.6 数学开放题的求解策略 |
2.2.7 数学开放题的评价研究 |
2.3 发散性思维研究综述 |
2.3.1 发散性思维的界定 |
2.3.2 发散性思维的特征 |
2.3.3 影响发散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 |
2.3.4 发散性思维测验的发展历史与几个著名的发散性思维测验 |
2.3.5 发散性思维相关的实证研究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
3.2.1 研究方法 |
3.2.2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评价方案 |
3.2.3 开放题测试卷的编制 |
3.3 研究框架 |
第4章 个案研究结果分析 |
4.1 学生M1解题过程分析与发散性思维能力特征 |
4.1.1 学生M1解题过程的分析 |
4.1.2 学生M1发散性思维能力特征 |
4.2 学生M2解题过程分析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特征 |
4.2.1 学生M2的解题过程分析 |
4.2.2 学生M2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特征 |
4.3 学生M3解题过程分析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特征 |
4.3.1 学生M3的解题过程分析 |
4.3.2 学生M3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特征 |
4.4 学生F4解题过程分析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特征 |
4.4.1 学生F4的解题过程分析 |
4.4.2 学生F4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特征 |
4.5 学生M5解题过程分析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特征 |
4.5.1 学生M5的解题过程分析 |
4.5.2 学生M5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特征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教学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大声思考指导用语 |
附录2 发散性思维测试卷 |
致谢 |
四、函数图象选择题四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研究[D]. 龚妍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高三三角函数二轮复习解题错误与教学策略研究[D]. 王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3]高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个案研究[D]. 齐春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4]初中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D]. 陈倩.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初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及培养策略探究 ——以二次函数为例[D]. 滕悦.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6]高中三角函数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 ——以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为例[D]. 钱喻华. 广州大学, 2019(01)
- [7]点阵数码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 夏蓓菡.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8]新高考背景下高考数学试卷的比较研究[D]. 蔡佳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9]变异理论指导下高一函数教学的实践研究[D]. 温翠霞. 山西师范大学, 2015(03)
- [10]高中数学资优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个案研究 ——以解开放题为例[D]. 何世得.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