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挥科技优势 再造核心竞争力——关于进一步发挥南京科技资源优势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彤[1](2021)在《从形式融合到实质融合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路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媒体融合第二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已经实现了全面覆盖的目标。但从总体上来看,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形式融合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和发展中的形式融合的问题,深入剖析了陷入形式融合的原因,并探讨了从形式融合到实质融合的升级路径。本文主要分为绪论、主体三章和结语。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总结出研究问题、内容和方法。其中,本文提出了形式融合与实质融合的核心概念,从概念出发,研究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实现从形式融合到实质融合的突破。第一章到第三章是论文的主体。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形式融合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内容生产、产品结构和平台建设三个方面。第二章主要从体制机制、思维惯性和盈利模式三个方面探讨了县级融媒体中心陷入形式融合困境的原因,探索了这三个方面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产品结构和平台建设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第三章主要从内容、用户、技术、盈利、管理等五个层面探讨了县级融媒体中心走向实质融合的路径,论述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通过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实现创新性发展。同时,前三章中还选取了较为成功的长兴县融媒体中心和还在转型中的望江县融媒体中心为研究对象,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探讨其各自表现。结语探讨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的核心逻辑,认为政治逻辑、经济逻辑和市场逻辑的交织与作用,推动着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并认为县域生态平台是其发展方向所在。
刘宁[2](2021)在《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根本改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均已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兴起(如苹果、小米、海尔、特斯拉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构成了经典创新耦合模型的基础,但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三种创新驱动模式——设计驱动型升级。自2000年起,众多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的设计政策与发展体系,其中,不乏将设计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的关键部分。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如何演变和进化,以及我国未来5-10年,工业设计相关国家战略的前瞻探析和实施路径的科学选择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溯因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设计学等多方面、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国际国内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总结了我国工业设计正在发生的三方面深刻变化,即创新属性、创新关系、创新业态。由此,提出了在我国传统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和升级这一重要论点。进而,明确界定了工业设计产业的概念、特征,并基于发展社会学、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范式与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通过钻石模型、SWOT分析,结合阿里巴巴、小米、方太等实际案例,解析了如何推动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阶段,即在智能互联为产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着力构建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创新驱动力的新生态、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等战略。最后,具体规划了战略实施路径,其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包含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两个部分。其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包括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等。其三,开展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工程,包括建设设计开放大学、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等。其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两个部分。本次研究遍览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分析总结全球20多年工业设计发展历程,紧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时代浪潮,并基于产业发展理论,提出我国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程克庆[3](2020)在《WS软件股份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向纵深发展。近几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软件行业已经从信息技术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信息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各政府部门愈来愈重视软件的应用和发展,其中安防信息化应用的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并逐步加深。本文主要以从事安防信息化的WS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在对公司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借鉴现有文献和资料,选择适合企业的竞争战略,从而帮助WS软件公司制定长期适应的发展战略,实现自身技术优势,探索出一条适合市场拓展扩张的生存之路,以适应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对WS软件公司的研究,希望对其他信息技术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希望在理论上对研究企业竞争战略相关成果具有一定的延伸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参照企业战略的相关理论,利用相关工具研究了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通过PEST分析研究了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通过五力模型研究了企业行业内的地位。通过调研与访谈,使用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定量分析了企业企业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在公司价值链的研究中使用内部条件因素评价矩阵定量分析了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深入了解企业内部愿景、使命、目标并用SWOT分析工具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三种战略的可行性分析后,使用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矩阵)定量研究了三种战略对WS软件公司的适合程度,并最终选择差异化战略作为企业的业务战略。在确定差异化战略后重点根据企业的问题和战略执行需要,研究了企业竞争战略实施的方案和措施保障。WS公司企业的外部环境机会多威胁少,企业内部优势胜于劣势,企业应该采取的战略是差异化战略,主要是企业自身实力和外部环境所致。在有竞争但非完全竞争的环境下,采取差异化战略,提供有差别的服务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来满足公安软件市场是WS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时下最适合的战略,为企业提供核心竞争力,持续续发展奠定基础。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李晶[5](2020)在《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演进,信息社会的到来不仅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而且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乃至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然而,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又诱发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治理结构和政策行为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使政府的各项工作面临新的环境。面对如此情境,政府网络公关得以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所谓政府网络公关,是政府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管理和服务职能,将网络沟通传播方式引入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收集和传播信息,与公众进行双向互动交流,以争取公众的信任、支持与合作,从而实现政府公共关系目标,塑造与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的公关理念与行为。政府网络公关不仅涉及网络信息技术,而且涉及了一种以网络媒介为手段的崭新政府治理模式,其实质为政府与公众之间借助网络媒介进行双向互动与沟通,建立一种互利互信的理想公共关系状态。我国的政府网络公关始于1999年启动的政府上网工程。2000年后开始“三网一库”工程建设,即大力推进政府办公业务网、业务资源网、政府公众信息网和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完善,促进了政府机关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了网络化、协同化办公,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政府网络公关得以快速发展。自2011年起,各级政府机关和部门又纷纷开设政务微博,将其作为获取社情民意、公开政务信息、推行网络问政、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平台。近几年,以政务APP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快速成长起来,与政务微博一起成为政府网络公关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沟通媒介,其巨大的媒介优势和信息沟通效果,使政府网络公关展现出新的形态、新的活力。我国政府网络公关如今正朝着一个以公众为中心、政府网络公关媒介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迈进。但是,政府网络公关面对的是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公众,所涉及的事务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技术又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网络谣言、舆论压力、信息安全等问题对政府网络公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借助新兴网络媒介的优势,利用有效的公关手段,制定和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网络公关策略,使其职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成为现阶段政府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以职能为主线分析我国政府网络公关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能够全面、清晰地了解当前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实际状况,帮助我们探寻完善政府网络公关的有效策略。政府网络公关具有政府形象塑造、公共危机治理、公共政策传播和信息服务等四项基本职能。政府网络公关的首要职能是政府形象塑造,其能够借助多元化网络公关媒介的优势,帮助政府树立沟通型、互动型、创新型等良好的政府形象。不过,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需要不断提升政府自身能力与素质,强化对公众的正确引导,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管理和应用,从而使政府网络公关的政府形象塑造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其次,公共危机治理是当代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政府网络公关的重要职能。政府网络公关在帮助政府获取准确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修复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政府网络公关意识和专门网络公关部门的欠缺,政府与公众间出现信息沟通不畅,影响了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通过强化政府的网络危机意识、培养公众的责任意识、完善政府网络公关系统,能够有效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治理效能。再次,政府网络公关重新定义了公共政策的传播模式,畅通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政策信息沟通渠道,有利于政策传播优化和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然而,公共政策传播的封闭性、公共政策传播反馈渠道受阻,以及公共政策传播的舆论场分离,严重阻碍了公共政策传播效果的实现。为此,应借助政府网络公关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创新公共政策传播的理念、内容和方式,实现公共政策传播的优化。最后,政府网络公关对完善政府信息服务有显着的正向效应,让政府信息服务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让政府信息服务的效能大幅提升。但是,目前仍然存在政府在线信息服务能力不足、公众对信息服务参与度不高、政府信息服务不平衡以及政府与公众沟通不深入等问题。为此,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网络公关主体的作用,通过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提升政府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公众的参与能力、升级政府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政府信息服务制度和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模式,来让尽可能多的公众享受到优质的政府信息服务。中国已经迈进了新时代,明确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我国的政府网络公关也必须与时俱进,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双向-主动-引导”是未来的发现方向,其既强调了政府网络公关在主客体间信息沟通的互动性,又能明确公关态度上的主动性,还体现了公关手段上的引导性,是未来政府网络公关模式的理想状态。
刘冬[6](2020)在《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战略转型研究》文中认为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是晨光集团公司在位于南京市城南区老军工厂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发展创意类相关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于2007年开园并正式对外招商。通过逐步完善老厂区的基础设施、对闲置厂房进行创意改造,同时努力提升配套服务能力,当前基本实现了“将园区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融文创、商业、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意产业中心和时尚地标”的规划目标。目前园区共有200多家企业,汇集5000多名创意、科技类人才。园区企业2018年整体收入70亿元,纳税额3.1亿元。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园区在战略层面进入了瓶颈期。一直以来,园区的发展模式均以物权租赁经营为主,这与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在2007年开园之初所占据的战略资源有很大的关系。彼时,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拥有良好的城南区位优势、相对低廉的租金、整体新颖的创意园区形象设计改造,三者结合,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战略资源,促成了园区通过物权租赁经营模式快速发展。但现在十余年过去了,南京城市发展速度的突飞猛进削弱了城南的区位优势,园区的租金还在不断上涨,创意园区的概念和设计在国内也不再新颖,园区仍然停留在物权租赁的运营模式,无法实现更高维度的发展。文章从战略资源的分析挖掘和提升运用角度出发,分析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同时运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模型进行分析研究,采用优势-劣势-机会-威胁(SWOT)矩阵和企业要素分析矩阵等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区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园区母公司晨光集团长期积累的航天高科技战略资源优势以及园区目前自身的业态特点,借鉴国内相关产业园开发建设的经验,制定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未来转型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为了实现全新的战略目标,本文提出了“布局三大功能板块、聚焦四大重点方向、发展五大细分产业”的“345”战略规划,并且尝试构建“政产学研用”战略协同运行机制,为新战略下的园区发展设想了八个方向的收益模式,同时辅以五个方面的战略转型实施保障措施,期望以此突破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自身的发展瓶颈,真正实现园区的战略转型和升级发展。
杨郡一[7](2020)在《FS电器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消费大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家电零售行业是零售消费的重要支撑,在消费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国家、省市政府层面密集出台了大量促进消费、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为经济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互联网消费的崛起、消费主力人群的变化、家电制造技术的迭代进步,都对家电零售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江苏省FS电器集团是全国领先的民营连锁家电零售企业,网点遍布7省,年销售额超190亿元,位列中国家电实体连锁企业第三强。近年来,企业发展扩张速度低于竞争对手,内外部挑战趋于增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迫切需要研究提出新的发展的战略和实施路径。本文通过内外部环境分析,深入剖析了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分析了企业外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内部环境方面,明确了该企业具备连锁网络体系健全、运营能力强、供应商资源丰富、管理团队有力、财务管理能力强等内部优势,同时在品牌知名度、线上销售渠道、母公司财务状况、售后服务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外部环境方面,明确了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技术变革推动产业升级等外部机遇,以及宏观经济环境下行企稳、竞争对手市场份额占比高、网络零售对实体销售产生冲击等外部挑战。经过SWOT分析、IEM矩阵分析和QSPM矩阵分析,明确了企业将采用横向一体化增长发展战略,并提出了企业远、中、近3期发展目标,着力打造最专业的全渠道零售商的发展路径。围绕横向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实施,在综合分析成本领先、集中化、差异化3大竞争战略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并提出了市场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产品战略和服务战略4个方面的职能战略。在市场战略层面,着力扩大线上市场,拓展目标区域,重点主攻中小城市和乡镇市场,巩固现有线下市场份额。在技术创新战略层面,努力打通商品、流量、物流、数据,打造线上线下融通的销售工具,加强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在产品战略层面,优化打造新门店业态,推动销售产品错位化和多样化。在服务战略层面,开展标准制定实施、监督反馈和供应商质量管理,打造自有服务、外包服务。进一步从组织架构优化、品牌文化打造、人力资源、财务管理4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FS电器集团发展战略研究将为企业今后发展提供目标导向和行动指南,也将为传统零售企业实施扩张发展和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韩新明[8](2020)在《我国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的研究及实践总结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科技园管理人员和研究者发现,大学科技园最初设计很有魅力,但运行的实际服务能力与期待相比有限,经常陷入无法为入园孵化的企业提供有效帮助的困境,多数的大学科技园通常只能为企业提供场地租赁服务以及简单的业务咨询,这与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初衷是有很大背离的。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提速语境下,应该如何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科技社会化人才培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科技主管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能力的强弱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与质量。从这个意义来讲,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研究现实价值尤为彰显。从公共组织类型来观察,大学科技园作为一种集公益目标和经济目标于一体的特色混合组织,其能力建设必然不同于单纯的经济组织,也必然不同于非营利组织或政府部门。因此,结合大学科技园的组织属性及其特征,深入分析大学科技园的本体属性,找到适合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合适方法论,才能科学高效地指导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建设。本文在对组织能力建设理论和西方公共治理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选择了Stephen·Osborne等学者提出的新公共治理理论作为中国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方法论。新公共治理理论一方面对西方的公共管理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地吸收,另一方面吸收了服务主导逻辑理论的精华,可为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探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服务主导逻辑的新公共治理理论指导之下,本文设计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框架体系,明确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指导思想。由于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建设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本文将基于PDCA循环的质量持续改进理论作为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大学科技园服务持续改进七步流程图。最后,结合服务能力生命周期理论探讨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流程,明确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周期内的三大构成体系:服务能力生成与运行体系、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治理体系。因此,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建设这一议题的核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部分是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生成与运行体系研究。本部分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产生机理与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生成的内部构成要素包括组织要素、资源要素、技术要素以及制度要素四大类。这些内部构成要素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运行发生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融合,为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基础与保障。除此之外,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科技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应该认识到,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并不是大学科技园内部资源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的简单堆砌,还需要一定的运行机制对内部资源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进行有效匹配,使其按照期待的目标动态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用户满意的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此外,为了更加直观地认识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本研究结合新公共治理理论,从服务设计能力、运营管理能力、价值共创能力、关系营销能力四个维度构建了新的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框架模型。第二部分是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结合软件领域的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等级模型,将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成熟度分为五个等级:初始级、简单级、规范级、成熟级和优化级。为了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量化评价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成熟度,利用调查问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个一级指标、二十个二级指标和五十五个三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了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以4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样本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法进行了实证性检验。第三部分是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路径及保障机制研究。在服务能力建设的路径方面,本研究认为,大学科技园首先应该顺应数字化大潮的发展趋势,及早推进数字化转型,并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大学科技园数字服务生态系统,从而为园内的在孵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依据数字治理思想,本章认为大学科技园也应该顺应数字化大潮的发展趋势,及早推进数字化转型,从而为园内的在孵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保障服务能力提升的实现,提出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一方面,以内部治理结构创新调动内部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实现从公司治理到平台治理的转变,将外部利益相关者紧紧关联在一起。同以往站在微观的视角研究大学科技园的能力不同,本文从新公共治理理论这个视角入手,从中观层面来探讨大学科技园这一特殊组织的服务能力建设,其理论意义在于:首先,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解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组织能力的研究;其次,通过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影响因素等有关内容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深化了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相关理论的基础研究;第三,将新公共治理理论应用于大学科技园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新公共治理理论的应用领域。本研究为大学科技园提供了一种新的能力提升视角,探索性设计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总体框架,明确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途径,这些都有助于指导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具体实践,使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建设具有较好的战略性与前瞻性。此外,本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果,可为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在制定大学科技园有关政策时提供决策参考。
孙玲燕[9](2019)在《DL公司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再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和市场客户需求,许多企业会开展一系列的业务改革来提高核心竞争力,即企业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该理论由二十世纪90年代初国外学者提出,旨在成本、效率、客户满意度、利润率等各项关系企业生存、发展和竞争的重要指标上获得显着提升。本文以作者所在的中小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价值链理论、价值链再造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精益生产理论等理论思想,结合百分比法、SWOT分析法、鱼骨图分析法、5why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对DL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和业务流程进行客观深入地研究,剖析出公司现有问题及关键业务流程问题的原因所在,全系统化为企业设计出更为高效便捷的新业务流程,从而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本次论文写作中,作者提出了“雁阵式”业务流程再造框架模型,即业务流程再造首先需要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其次需要选取对企业有重要意义的流程进行增值再造,并从上至下重塑新的价值文化理念,最后以组织结构的变革和信息技术的更新作为业务流程再造的配套保障措施,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协作,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成功率和实用性将有显着提高。希望本模型可以为后续研究学者提供帮助。本文研究的业务流程再造方案在DL公司已经进行了局部实践并已取得初步成果,得到了公司管理层的高度认可,对公司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有较大帮助。本文所采用的业务流程再造框架模型和部分理论基础,对于研究和实施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探索适合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现代管理模式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张聪[10](2019)在《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模式及其外部资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是最为活跃的知识获取、传播、应用以及创造的场所。特别是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综合实力以促进社会发展、助力创新转型”的背景下,通过知识服务的形式,促进知识从高校向社会的有效传递,不仅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发展创新的关键。本研究以开放式创新、责任式创新和资源依赖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构建了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模式并进一步分析外部资源是如何促进这一模式实现的问题。首先,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是在从事知识服务活动时,将供需双方视为一个整体,通过资源共享、任务共担以及价值共创的形式,将知识进行系统化地搜集、存储、传递、创造和应用以满足特定社会需求的活动。其次,为了维系交互的持续发生,本研究构建了高校知识服务交互式创新的模式。这一模式包含了战略引领层、流程操作层以及能力支撑层。这其中,战略引领层通过一定内容的战略选择、规划与实施引领了高校知识服务供需双方深层次互动合作。流程操作层通过知识服务的孕育、创生、应用以及保持阶段,促进了知识的发展与服务的传递。能力支撑层则通过基础知识生产能力与协同服务应用能力两个维度支撑了知识服务的全过程。最后,本研究提出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还必须从所处的外部环境中获取稀缺性的资源。这样的外部资源包括知识、资金、市场、技术以及制度等五类,主要来自于各级政府、知识服务中介机构以及竞争对手等供给主体。
二、发挥科技优势 再造核心竞争力——关于进一步发挥南京科技资源优势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科技优势 再造核心竞争力——关于进一步发挥南京科技资源优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从形式融合到实质融合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核心概念 |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困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的形式融合 |
第一节 内容生产模式创新难,优质内容产能不足 |
第二节 产品构成单一,服务产品匮乏 |
第三节 信息资源整合难,自主平台建设滞后 |
第四节 固守传统盈利模式,深陷内容变现困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剖析:县级融媒体中心缘何陷入形式融合困境 |
第一节 体制机制僵化,人才队伍建设落后 |
第二节 传统媒体思维惯性强大,理念保守降低效率 |
第三节 连接价值开发乏力,无法充分实现连接红利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裂变:县级融媒体中心走向实质融合的路径 |
第一节 内容融合:提升内容创新力是核心问题 |
第二节 技术融合:提升基层用户体验感是重要支撑 |
第三节 用户融合:创新连接形态是有力保障 |
第四节 经营融合:创新盈利模式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五节 管理融合:加强管理创新是发展的驱动力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逻辑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核心逻辑:政治、技术、市场三重逻辑交织 |
第二节 县域生态平台: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未来展望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类 |
二、报纸文章 |
三、论文类 |
四、网页类 |
致谢 |
(2)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来源 |
第二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
一 工业设计正在成为全球创新发展新模式 |
二 我国工业设计已处于突破规模优势临界点 |
三 工业设计正在发生三个深刻变化 |
四 我国工业设计快速升级发展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一 意义1: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政策红利”阶段转向“创新红利”阶段 |
二 意义2: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跟随式发展”转型为“先进性发展” |
三 价值:为中国工业设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行动路径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行动路线 |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工业设计产业研究综述 |
二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
三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 |
第一节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
一 工业设计的界定 |
二 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主要特征 |
四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产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义 |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
三 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
第三节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工具 |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 |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分析工具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脉络 |
第一节 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与成长 |
一 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 |
二 与产业脱节的初期成长阶段 |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成长 |
第二节 政策推动下的产业发展 |
一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重要政策的提出 |
二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典型企业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智能互联时代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
一 工业设计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
二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分析 |
第一节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和特征分析 |
一 智能互联时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特征 |
二 智能互联时代对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新的要求 |
三 智能互联时代设计产业的发展和走向 |
第二节 服务国家现行战略 |
一 “双循环”战略 |
二 “一带一路”倡议 |
三 供给侧、需求侧升级 |
第三节 发展战略分析 |
一 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
二 智能互联时代下的中国工业设计产业SWOT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互联时代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战略 |
第一节 战略之一: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构建战略 |
一 构建设计产业资源配置系统 |
二 工业设计产业领域扩展 |
三 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
第二节 战略之二:设计创新力的新生态构建战略 |
一 智能互联重构“人、物、环境”设计生态 |
二 数字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
三 工业设计产业生态构建策略 |
四 法律法规的保障策略 |
第三节 战略之三:推动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构建战略 |
一 工业设计与数字技术的新关系构建 |
二 工业设计与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新关系构建 |
三 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的新关系构建 |
第四节 战略之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构建战略 |
一 融入国际设计业界的“语境” |
二 成立中国主导的国际设计组织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
第一节 路径之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 |
一 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
二 构建智能互联时代工业设计技术支撑体系 |
三 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 |
第二节 路径之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 |
一 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 |
二 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
三 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 |
第三节 路径之三:开展人才培养工程 |
一 建设设计开放大学 |
二 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 |
三 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 |
第四节 路径之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
一 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
二 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WS软件股份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企业行业背景 |
1.1.2 企业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框架 |
1.5 论文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访谈法 |
1.5.3 案例研究法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2.1.1 战略管理的含义 |
2.1.2 战略管理的层次 |
2.1.3 战略分析工具 |
2.2 竞争战略理论 |
2.2.1 成本领先型战略 |
2.2.2 差异化战略 |
2.2.3 聚焦战略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信息技术行业 |
2.3.2 软件行业 |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特点 |
3.2.2 行业发展趋势 |
3.3 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
3.3.1 现有厂商之间的竞争 |
3.3.2 潜入者的威胁 |
3.3.3 替代品的威胁 |
3.3.4 来自供应商的压力 |
3.3.5 来自购买者的压力 |
3.4 战略群体分析 |
3.5 机会与威胁 |
3.5.1 机会 |
3.5.2 威胁 |
3.6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 |
3.6.1 EFE矩阵权重设定 |
3.6.2 EFE矩阵评价 |
3.6.3 EFE矩阵 |
第4章 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4.1 公司现状 |
4.1.1 业务介绍 |
4.1.2 组织架构 |
4.2 公司价值链分析 |
4.2.1 产品设计与研发 |
4.2.2 产品实施 |
4.2.3 市场营销 |
4.2.4 运行维护 |
4.2.5 公司基础 |
4.2.6 人力资源 |
4.2.7 技术研发 |
4.2.8 采购管理 |
4.3 优势与劣势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4 公司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 |
4.4.1 IFE矩阵权重 |
4.4.2 IFE矩阵评价 |
4.4.3 IFE矩阵 |
第5章 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5.1 公司愿景、使命与目标 |
5.2 SWOT分析 |
5.3 三种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5.3.1 成本领先战略 |
5.3.2 差异化战略 |
5.3.3 聚焦战略 |
5.4 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5.4.1 专家组 |
5.4.2 评分标准 |
5.4.3 专家评分 |
5.4.4 战略计划矩阵(QSPM) |
第6章 公司竞争战略实施方案 |
6.1 产品设计与研发 |
6.1.1 设计与研发差异化思路 |
6.1.2 设计与研发差异化方案 |
6.2 产品实施 |
6.2.1 产品实施差异化思路 |
6.2.2 产品实施差异化实施方案 |
6.3 市场营销 |
6.3.1 市场营销差异化思路 |
6.3.2 市场营销差异化方案 |
6.4 运维服务 |
6.4.1 运维服务差异化思路 |
6.4.2 运维服务差异化方案 |
第7章 公司竞争战略保障措施 |
7.1 企业文化保障 |
7.1.1 提升企业文化 |
7.1.2 营造创新的人文环境 |
7.2 组织结构保障 |
7.2.1 成立专业战略管理部门 |
7.2.2 提高企业协同能力 |
7.3 人力资源保障 |
7.3.1 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
7.3.2 加强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
7.3.3 加强薪酬管理 |
7.4 客户服务保障 |
7.5 公司财务保障 |
7.5.1 增加企业现金流 |
7.5.2 加强财务监督指导 |
7.5.3 优化财务流程 |
7.5.4 资金保障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5)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政府网络公关的理论阐释 |
第一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内涵解析 |
一、政府网络公关的涵义 |
二、政府网络公关的基本要素 |
三、政府网络公关的特征 |
四、政府网络公关的比较性优势 |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形式 |
一、政府门户网站的综合公关 |
二、电子邮件的针对性公关 |
三、政府网络论坛的引导公关 |
四、“两微一端”的“微时代”实时公关 |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职能 |
一、政府形象塑造 |
二、公共危机治理 |
三、公共政策传播 |
四、政府信息服务 |
第四节 政府网络公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政府再造理论 |
二、风险社会理论 |
三、分众传播理论 |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二章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兴起与发展 |
第一节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兴起的背景 |
一、信息社会的来临 |
二、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信息社会我国政府网络公关面临的机遇 |
一、政府网络公关基础夯实 |
二、政府网络公关动力增强 |
三、政府网络公关能力提升 |
四、发达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 |
第三节 信息社会我国政府网络公关面对的挑战 |
一、信息传播方式变革,致使政府网络公关的难度加大 |
二、信息传播速度提升,致使政府网络公关的反应时间减少 |
三、传受角色模糊,致使政府网络公关针对性不足 |
四、把关人角色弱化,致使政府网络公关信息传播失真 |
第四节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发展历程 |
一、政府网络公关之萌芽:政府门户网站的建立 |
二、政府网络公关之成长:“三网一库”工程”的建设 |
三、政府网络公关之强化:“政务微博”的实时互动 |
四、政府网络公关之新形态:新兴媒介的开发应用 |
第三章 政府形象塑造与政府网络公关 |
第一节 信息社会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 |
一、政府形象与政府形象塑造的内涵 |
二、信息社会政府形象塑造的紧迫性 |
三、信息社会政府形象塑造的新导向 |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塑造政府形象的实效 |
一、政府网络公关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积极作用 |
二、政府网络公关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困境 |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塑造政府形象的策略 |
一、提升政府自身素质与能力,夯实政府形象塑造的基础 |
二、增进与公众的信息沟通,营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塑造环境 |
三、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管理与应用,完善政府形象塑造机制 |
第四章 公共危机治理与政府网络公关 |
第一节 信息社会公共危机治理的新趋势 |
一、要求政府第一时间争夺话语权 |
二、要求信息沟通公开透明 |
三、要求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
四、要求重视日常危机预警和处置预案的建设 |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对于公共危机治理的突出作用 |
一、沟通信息与引导舆论,塑造应对公共危机的良好环境 |
二、动员社会力量,实现公共危机的多元共治 |
三、修复与优化政府形象,提高公共危机治理效能 |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应用于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 |
一、政府网络公关的意识狭隘、能力欠缺 |
二、缺少专门的政府网络公关部门和统一的制度规划 |
三、政府网络公关的信息沟通不畅 |
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不足制约政府网络公关 |
第四节 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网络公关的完善 |
一、提升政府的网络公关能力 |
二、培养合格的“网络公民” |
三、优化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
第五章 公共政策传播优化与政府网络公关 |
第一节 我国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 |
一、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传播的内涵 |
二、信息社会公共政策传播的新态势 |
三、当前我国公共政策传播的现实困境 |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促进公共政策传播优化的机理 |
一、两者的建构理论相同 |
二、两者在信息传播方面的性能相同 |
三、两者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 |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促进公共政策传播优化的策略 |
一、以“共治共享”理念为引领,创新政策传播思维 |
二、以人性化为原则,创新政策传播内容 |
三、以多元化为方向,创新政策传播方式 |
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创新政策传播媒介与手段 |
第六章 政府信息服务与政府网络公关 |
第一节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的现状 |
一、政府信息与政府信息服务的内涵 |
二、信息社会政府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
三、目前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
四、我国政府信息服务问题的成因 |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对完善政府信息服务的正向效应 |
一、实现政府信息服务的价值目标 |
二、创新政府信息服务的实现方式 |
三、提升政府信息服务的整体效能 |
第三节 基于政府网络公关考量的政府信息服务完善对策 |
一、发挥政府网络公关主体的作用 |
二、完善政府信息服务制度 |
三、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模式 |
四、提高公众参与政府信息服务的能力 |
结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发展趋势 |
一、变单向为双向:强化政府与公众的网络互动 |
二、变被动为主动:提升政府网络公关的主动性 |
三、变牵制为引导:强化对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6)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综述 |
2.1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1.1 战略管理的概念 |
2.1.2 战略管理的内容 |
2.1.3 战略管理的理论演化 |
2.2 战略转型相关理论研究 |
2.2.1 战略转型的概念 |
2.2.2 战略转型的分类 |
2.2.3 战略转型的影响因素 |
2.3 战略分析工具 |
2.3.1 SWOT分析模型 |
2.3.2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
2.3.3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
第三章 晨光1865 创意产业园战略转型动因分析 |
3.1 晨光1865 创意产业园发展概况 |
3.1.1 园区发展历程 |
3.1.2 园区发展现状 |
3.2 晨光1865 创意产业园面临的发展困境 |
3.2.1 既有发展路径依赖 |
3.2.2 价值链“低端锁定” |
3.2.3 创新空间粗放经营 |
3.2.4 资源优势未能整合 |
3.2.5 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
3.3 晨光1865 创意产业园面临的模式困境 |
3.3.1 园区运营模式单一 |
3.3.2 园区运营成本不断提高 |
3.3.3 园区盈利能力脆弱 |
3.4 晨光1865 创意产业园战略转型的有利条件 |
3.4.1 有特色产业链资源推动 |
3.4.2 有健全的配套设施支撑 |
3.4.3 有开放的产业政策支持 |
第四章 影响晨光1865 创意产业园战略转型的关键因素分析 |
4.1 晨光1865 创意产业园战略转型的SWOT分析 |
4.1.1 园区内部优势(S) |
4.1.2 园区内部劣势(W) |
4.1.3 园区外部机会(O) |
4.1.4 园区外部威胁(T) |
4.2 晨光1865 创意产业园战略转型的外部环境分析 |
4.2.1 外部环境综述 |
4.2.2 外部因素分析 |
4.2.3 外部因素评价(EFE)及结论 |
4.3 晨光1865 创意产业园战略转型内部环境分析 |
4.3.1 内部环境综述 |
4.3.2 内部因素分析 |
4.3.3 内部因素评价(IFE)及结论 |
第五章 晨光1865 创意产业园战略转型的路径设计 |
5.1 晨光1865 创意产业园战略转型思路与定位 |
5.1.1 战略转型思路 |
5.1.2 战略转型定位 |
5.2 晨光1865 创意产业园战略转型目标 |
5.2.1 重塑运营模式,实现园区流程再造 |
5.2.2 依托开放平台,打造共赢生态链 |
5.2.3 利用优势资源,升级1865 文旅品牌 |
5.3 晨光1865 创意产业园战略转型规划 |
5.3.1 布局3 大功能板块 |
5.3.2 聚焦4 大重点方向 |
5.3.3 发展5 大细分产业 |
5.4 晨光1865 创意产业园战略转型盈利模式设计 |
第六章 晨光1865 创意产业园战略转型实施方案与保障措施 |
6.1 晨光1865 创意产业园战略转型实施方案 |
6.1.1 整合母公司资源 |
6.1.2 强化人才建设 |
6.1.3 搭建孵化平台 |
6.1.4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
6.1.5 加强园区文化建设 |
6.1.6 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运行机制 |
6.2 晨光1865 创意产业园战略转型保障措施 |
6.2.1 政策保障措施 |
6.2.2 资金支持措施 |
6.2.3 人力保障措施 |
6.2.4 组织保障措施 |
6.2.5 文化支撑措施 |
6.3 晨光1865 创意产业园战略转型效果预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7.3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晨光1865 创意产业园战略转型外部关键因素评分问卷 |
附录:晨光1865 创意产业园战略转型内部关键因素评分问卷 |
(7)FS电器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
1.3.1 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流派和研究情况 |
1.3.2 国内战略管理理论及应用综述 |
1.3.3 战略管理理论在连锁零售业及家电连锁销售行业的应用情况 |
1.3.4 零售模式创新相关理论研究情况 |
1.4 文献述评 |
1.5 研究思路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FS电器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
2.1 FS电器集团内部环境概况 |
2.1.1 FS电器集团发展沿革 |
2.1.2 FS电器集团资源能力特点 |
2.2 FS电器集团内部优劣势分析 |
2.2.1 FS电器集团内部优势分析 |
2.2.2 FS电器集团内部劣势分析 |
2.3 内部因素评价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S电器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外部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政策)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电器连锁零售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
3.2.3 行业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
3.2.4 供货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
3.2.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
3.3 FS电器集团外部机遇挑战分析 |
3.3.1 FS电器集团外部机遇 |
3.3.2 FS电器集团外部挑战分析 |
3.4 外部因素评价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S电器集团的发展战略选择 |
4.1 FS电器集团内外部因素SWOT、IEM矩阵综合分析 |
4.2 FS电器集团发展战略选择 |
4.3 FS电器集团发展战略目标 |
4.4 FS电器集团竞争战略选择 |
4.4.1 成本领先战略可行性分析 |
4.4.2 集中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
4.4.3 差异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
4.4.4 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路径 |
4.5 重点实施4 大职能战略 |
4.5.1 市场发展战略 |
4.5.2 技术创新战略 |
4.5.3 产品战略 |
4.5.4 服务战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FS电器集团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 |
5.1 组织架构优化 |
5.2 品牌与企业文化建设 |
5.3 人力资源保障 |
5.4 财务管理保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结论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大学科技园发展概述 |
1.1.1 大学科技园的诞生及发展 |
1.1.2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选题意义 |
1.3.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3.2 选题的实际价值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能力、组织能力与服务能力 |
1.4.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 |
1.4.3 能力建设的概念及其研究范畴 |
1.4.4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定义及内涵 |
1.5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5.1 国内外学者关于大学科技园能力的研究状况 |
1.5.2 国内外关于大学科技园治理的研究现状 |
1.5.3 研究现状述评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7 研究方法 |
第2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 |
2.1 大学科技园的组织属性及特征分析 |
2.1.1 大学科技园的组织属性 |
2.1.2 大学科技园的组织特征 |
2.2 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有关理论 |
2.2.1 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宏观理论 |
2.2.2 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微观理论 |
2.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主要指导理论的确定 |
2.3.1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新公共治理理论概述 |
2.3.2 以服务为主导逻辑的新公共治理理论构建的基础 |
2.3.3 以服务为主导逻辑的新公共治理理论的特点与不足 |
2.4 新公共治理理论在大学科技园治理中的适用性分析 |
2.4.1 中国当前的时代背景为新公共治理理论的适用提供了可能性 |
2.4.2 大学科技园的本质特性与新公共治理理论的作用机理相契合 |
2.4.3 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意愿为新公共治理理论的适用奠定了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总体框架设计 |
3.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原则与指导思想 |
3.1.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 |
3.1.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原则 |
3.1.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 |
3.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主体 |
3.2.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识别 |
3.2.2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 |
3.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方法 |
3.3.1 基于PDCA的质量持续改进方法简介 |
3.3.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持续改进的方法 |
3.4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服务能力建设流程 |
3.4.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生命周期 |
3.4.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三大构成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运行机制及模型构建 |
4.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及其运行 |
4.1.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机理 |
4.1.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运行机制及其价值实现 |
4.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模型构建的理论与方法 |
4.2.1 能力开发与设计 |
4.2.2 能力生命周期 |
4.2.3 能力设计的流程与策略 |
4.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框架模型的构建 |
4.3.1 现有的服务能力模型概述 |
4.3.2 现有服务能力结构模型的特点与不足 |
4.3.3 基于新公共治理理论的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结构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
5.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矩阵模型的构建 |
5.1.1 成熟度与能力成熟度模型 |
5.1.2 部分典型成熟度模型介绍 |
5.1.3 服务型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矩阵模型的构建 |
5.1.4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
5.2 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
5.2.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5.2.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5.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方法的选择 |
5.3.1 主成分分析法 |
5.3.2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及保障 |
6.1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
6.1.1 创业服务的提供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利益冲突 |
6.1.2 各利益相关者在服务目标偏好不同时产生的利益冲突 |
6.1.3 制约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 |
6.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设计 |
6.2.1 以数字化建设推进大学科技园服务方式的改革 |
6.2.2 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大学科技园数字服务生态系统 |
6.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 |
6.3.1 利益相关者参与 |
6.3.2 大学科技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及其行动 |
6.3.3 大学科技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治理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样本案例分析 |
7.1 案例样本对象选择说明 |
7.1.1 样本的选择范围 |
7.1.2 选择样本时需考虑的因素 |
7.1.3 案例样本的确定 |
7.2 样本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与比较分析 |
7.2.1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评价指标 |
7.2.2 样本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价 |
7.2.3 样本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
7.3 提升样本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建议 |
7.3.1 提升服务战略规划能力 |
7.3.2 提升过程干预能力 |
7.3.3 营造价值共创环境 |
7.3.4 构建和维护有效的支持网络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
8.1 文章结论及创新之处 |
8.1.1 文章结论 |
8.1.2 文章的创新之处 |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8.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8.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2 指标权重问卷调查 |
附录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等级问卷调查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9)DL公司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1 国外关于业务流程再造及实施研究 |
2.1.2 国内关于业务流程再造及实施研究 |
2.1.3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
2.2 价值链驱动的业务流程再造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价值链再造理论 |
2.2.2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2.3 精益生产理论 |
2.3 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原则及方法 |
2.3.1 企业业务流程分类 |
2.3.2 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原则 |
2.3.3 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方法 |
第3章 DL公司业务流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DL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
3.1.1 DL公司简介 |
3.1.2 DL公司业务流程再造的动因分析 |
3.2 DL公司关键业务流程选择 |
3.2.1 DL公司业务流程分类 |
3.2.2 DL公司关键业务流程选择 |
3.3 DL公司关键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 |
3.3.1 DL公司棱镜抛光流程存在的问题 |
3.3.2 DL公司基座运输流程存在的问题 |
3.3.3 DL公司退换货流程存在的问题 |
3.4 DL公司关键业务流程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DL公司棱镜抛光流程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2 DL公司基座运输流程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3 DL公司退换货流程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DL公司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再造方案实施 |
4.1 DL公司业务流程设计规划 |
4.1.1 DL公司业务流程设计原则 |
4.1.2 DL公司业务流程再造方式 |
4.1.3 DL公司业务流程再造目标 |
4.2 DL公司组织结构再设计 |
4.3 DL公司关键业务流程流程再造方案实施 |
4.3.1 DL公司棱镜抛光流程再造方案实施 |
4.3.2 DL公司基座运输流程再造方案实施 |
4.3.3 DL公司退换货流程再造方案实施 |
4.4 DL公司信息技术配套方案实施 |
4.4.1 DL公司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
4.4.2 DL公司信息技术更新配套方案实施 |
第5章 DL公司业务流程再造效果分析和保障措施 |
5.1 DL公司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再造效果分析 |
5.1.1 DL公司棱镜抛光流程再造效果分析 |
5.1.2 DL公司基座运输流程再造效果分析 |
5.1.3 DL公司退换货流程再造效果分析 |
5.2 DL公司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再造风险评估 |
5.3 DL公司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再造保障措施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模式及其外部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知识服务的相关研究 |
1.2.2 高校知识服务的相关研究 |
1.2.3 交互创新的相关研究 |
1.2.4 外部资源的相关研究 |
1.2.5 现有研究文献述评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知识服务 |
2.1.2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 |
2.1.3 高校知识服务 |
2.1.4 交互创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开放式创新理论 |
2.2.2 责任式创新理论 |
2.2.3 资源依赖理论 |
2.2.4 理论选择的适切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内涵与历史溯源 |
3.1 我国高校知识服务的发展历程 |
3.1.1 我国高校知识服务的被动接受阶段 |
3.1.2 我国高校知识服务的主动迎合阶段 |
3.1.3 我国高校知识服务的互动共创趋势 |
3.2 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的逻辑起点 |
3.2.1 高校知识服务的需求形式 |
3.2.2 高校知识服务的供需关系 |
3.2.3 逻辑起点 |
3.3 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内涵 |
3.3.1 内涵 |
3.3.2 特征 |
3.3.3 维度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模式构建 |
4.1 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的模式构成 |
4.1.1 高校知识服务的模式类型与适用性分析 |
4.1.2 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模式要素分析 |
4.2 战略引领层 |
4.2.1 战略引领层的战略内容 |
4.2.2 战略引领层的功能实现 |
4.3 流程操作层 |
4.3.1 流程操作层的设计 |
4.3.2 流程操作层的内容 |
4.3.3 流程操作层的功能实现 |
4.4 能力支撑层 |
4.4.1 能力支撑层的内涵 |
4.4.2 能力支撑层的构成 |
4.4.3 能力支撑层的功能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促进基于交互创新高校知识服务模式实现的外部资源 |
5.1 外部资源的内涵、特征与类型 |
5.1.1 外部资源的重要性 |
5.1.2 外部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
5.1.3 外部资源的类型 |
5.2 外部资源供给的主体与方式 |
5.2.1 外部资源的供给主体 |
5.2.2 各级政府的外部资源供给 |
5.2.3 知识服务中介机构的外部资源供给 |
5.2.4 竞争对手的外部资源供给 |
5.3 外部资源的的内化机制 |
5.3.1 外部资源的内化位置 |
5.3.2 外部资源的内化过程 |
5.4 本章小结 |
6 高校知识服务案例分析 |
6.1 案例选取与概述 |
6.1.1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概述 |
6.1.2 香港科技大学概述 |
6.1.3 大连理工大学概述 |
6.2 逐一案例描述 |
6.2.1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知识服务 |
6.2.2 香港科技大学的知识服务 |
6.2.3 大连理工大学的知识服务 |
6.3 跨案例聚类分析 |
6.3.1 三所高校知识服务的内容与特征 |
6.3.2 三所高校知识服务的战略引领 |
6.3.3 三所高校知识服务的流程操作 |
6.3.4 三所高校知识服务的能力支撑 |
6.3.5 三所高校知识服务的外部资源供给 |
6.4 案例研究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发挥科技优势 再造核心竞争力——关于进一步发挥南京科技资源优势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形式融合到实质融合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路径探索[D]. 李丹彤. 烟台大学, 2021(02)
- [2]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D]. 刘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WS软件股份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程克庆. 山东大学, 2020(05)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D]. 李晶.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6]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战略转型研究[D]. 刘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7]FS电器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杨郡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8]我国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 韩新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9]DL公司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再造研究[D]. 孙玲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6)
- [10]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模式及其外部资源研究[D]. 张聪.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