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馏塔压力控制问题探讨

精馏塔压力控制问题探讨

一、关于精馏塔压力控制问题的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侯政坤[1](2021)在《基于全生命周期与多目标优化的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综合》文中研究指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中污染物种类多、含量高,其水质在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等3种煤气化工艺废水中最差,对固定床煤气化废水进行零排放处理是实现现代煤化工清洁生产的关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流程进行全生命周期研究,对零排放流程关键工艺进行全流程模拟,并进行能量、(火用)、经济和环境综合分析和多目标优化对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处理量为1800 t/h的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六工序的零排放与四工序的达标排放流程的生命周期耗水量、生命周期成本和总环境影响。基于生命周期水耗竭分析方法,考虑间接耗水量后,零排放流程回用1 m3的水将额外消耗1.64 m3的新鲜水;考虑外部排放后,采用零排放流程比达标排放流程的生命周期成本增加76.6%。基于温室气体当量转换法,零排放流程增加了22.5%的CO2-eq排放量,内部归一化后,零排放流程的总环境影响和总人类健康影响分别为1.15和1.03,说明采用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流程达不到的理想的节水与环保要求。从工程、环境和经济(3E)角度研究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中上流式厌氧污泥床、膜生物反应器、序列间歇活性污泥法、厌氧好氧工艺等4种不同生化处理工艺工程性能、环境表现和经济成本的影响。选择化学需氧量去除率、全球变暖潜势等19种关键绩效指标对废水生化处理工艺进行评价并构建3E三角模型。结果表明上流式厌氧污泥床系列工艺具有最佳的3E性能(0.5,0,0.5),略优于序列间歇活性污泥法(0.42,0.58,0),优于膜生物反应器(0.28,0.46,0.28)和厌氧好氧工艺(0.3,0.04,0.67)。不同权重维度的分析表明工程因素变化对3E性能的影响最大,其中化学需氧量去除率对结果的影响最大(0.16~0.33)。对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处理进行全流程模拟与能量、(火用)、经济和环境分析。传统零排放流程的总能量消耗为403248 kW,(火用)输出仅为5.45%,其中酚氨回收单元的(火用)损失最大,为89.60%。经济分析结果表明酚氨回收单元为成本最高单元,环境分析结果表明酚氨回收、生化处理和蒸发结晶单元对环境存在严重影响,外部归一化后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潜势是评价零排放流程的最重要指标,流程的总环境影响为4.78×10-8。针对酚氨回收关键单元提出低汽提塔压力流程,结果表明当汽提塔的压力从0.2 MPa升高到0.6 MPa时,TEC从396969 kW增加到403731 kW,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最优六工序零排放流程的总能量消耗为402764 kW,处理后废水中CO2含量为0.1%。

孙乐乐[2](2021)在《绿色介质耦合汽爆处理秸秆及其高固酶解发酵乙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木质纤维素转化为燃料乙醇是生物质能源工业发展的热点,但目前木质纤维素乙醇经济性较差,仍需围绕木质纤维素转化乙醇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本论文以过程强化的角度入手,开发绿色介质耦合汽爆新工艺,降低汽爆强度并减少酶解发酵抑制物;研究了微量酶预混合的限制性问题,开发周期振动预混合工艺;建立化学-生物法耦合的酶解新方法,利用芬顿试剂预酶解以降低用酶量;开发氮气周期脉动为核心的固态发酵乙醇工艺,以实现运动发酵单胞菌的高强度乙醇固态发酵。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当前汽爆预处理中汽爆强度大、抑制物浓度高等问题,发明了绿色介质耦合汽爆的预处理新方法。绿色介质的耦合可有效强化汽爆对木质素和乙酰基的脱除,同时减少汽爆过程中的抑制物生成。其中,以尿素为代表的绿色介质耦合汽爆预处理不仅可实现29.10%木质素及94.96%乙酰基的脱除,还在最优条件下降低了 67.95%的5-羟甲基糠醛且不产糠醛。此外,添加尿素或芬顿试剂等绿色介质可强化汽爆对底物的撕裂效果,同时还可降低秸秆预处理所需的汽爆强度。在低汽爆强度(0.8MPa,30min)下,尿素或芬顿试剂等绿色介质耦合汽爆预处理后的秸秆的高固酶解葡萄糖浓度比无绿色介质耦合的高强度汽爆(1.1 MPa,30 min)后秸秆分别高出 4.87%和 9.57%。(2)针对微量(0.50%,w/w)纤维素酶在高固环境中预混合困难而影响高固酶解效率的问题,论文从混合过程切入,认知预混合过程中酶混合度变化,提出强化高固酶解效率的周期振动预混合手段。结果揭示了微量酶的高固预混合具有先快后缓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在20%固形物含量下,相比空白组,预混合组在酶解72 h后提高了 63.96%的葡聚糖转化率,且在相似酶解效率下降低87.5%的用酶量。开发了周期振动预混合工艺,在30%固形物含量下,相比较摇床预混合,酶解72 h后葡聚糖转化率提高了 55.75%。此外,通过水分状态和酶解过程证明了周期振动预混合可有效强化酶在孔尺度的传质过程。(3)针对高固酶解用酶量大、用酶成本高等问题,建立了芬顿试剂预酶解强化汽爆秸秆高固酶解新方法。结果揭示了芬顿试剂以预酶解的作用形式可有效强化高固酶解过程。基于芬顿试剂构成、预酶解温度等关键参数探究,酶解96h后葡聚糖转化率相比空白组提高了 25.57%,可实现76.19%用酶量的降低。通过水分状态和比表面积分析,芬顿试剂预酶解可促进底物中束缚水的释放,并可将比表面积从1.0920 m2/g提高到1.6499 m2/g,从而提高了汽爆秸秆的高固酶解效率。(4)针对运动发酵单胞菌对氧气敏感,难以实现乙醇固态发酵而致使乙醇浓度低的问题,发明了氮气周期脉动为核心的运动发酵单胞菌高强度乙醇固态发酵工艺。结果揭示了运动发酵单胞菌固态发酵中的氧气抑制效应。通过氮气周期脉动强化的乙醇固态发酵工艺,可提高30.38%乙醇产量、17.64%生物量,同时降低84.56%乙酸和58.76%甘油等副产物生成。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乙醇浓度,通过耦合氮气周期脉动、周期蠕动酶解以及分批补料操作,乙醇发酵浓度达到55.06 g/L,相比较空白组提高了 62.90%。(5)基于秸秆乙醇生产过程建模,利用SuperPro Designer对汽爆秸秆酶解发酵技术的关键参数进行分析,以指导和评价乙醇生产强化工艺。结果表明用酶成本和搅拌能耗在乙醇生产的操作成本中占比最高,分别为34.07%和12.96%。将乙醇的经济性与关键过程参数进行有机关联,分析出突破乙醇经济性的工艺参数临界点为:用酶量降低至5.74FPU/g DM,酶解搅拌功率降低至0.335kW/m3,乙醇转化率达到90.66%等。最后,基于现有经济模型,评价了论文中所研究的工艺,证明了现有工艺的开发可以实现吨乙醇成本的降低。

王乃根[3](2021)在《变压精馏分离三组分共沸物的节能研究》文中指出变压精馏因其不需要添加其它的溶剂就可以对共沸混合物进行分离的特性,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但是,其高能耗的问题一直都是研究过程中的难点,而热泵技术却很适合用在变压精馏流程中,而且目前已经有很多工作者对其做出深入地探讨。尽管目前有关热泵辅助变压精馏流程的文章很多,但是所处理的混合物均以二元共沸物为主,而且对热泵过程的分析也不充分,因此,本文将探讨热泵应用于三塔变压精馏流程的可能,并对整个热泵过程做系统的分析。本文选择变压精馏流程对三组分混合物进行分离,通过对混合物三元相图的分析,以确定分离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分离次序的确定,选择其中最优的常规流程作为基础流程,选取热泵技术作为主要的节能手段来对常规的三塔变压精馏流程进行节能研究。首先,通过温熵图对混合物流型做出判断,结合被压缩流体可以释放的最大热量与塔釜需求量间的比较,判断是否需要预热或者分流,然后对热泵过程进行优化,同时,通过被压缩流股在温熵图中的状态变化,对整个热泵过程的换热进行分析。在水/乙腈/异丙醇三元共沸体系的分离节能过程中,相比于常规流程,三热泵辅助三塔变压精馏流程的最优流程分别减少了57.59%的年费用和71.4%的能耗。在二恶烷/水/乙腈三元共沸体系的分离节能过程中,3种热泵流程在成本与能耗方面都好于常规流程,尤其是三热泵分流流程表现最好,相比于常规流程,年费用和能耗分别减少了45.83%和65.82%。研究结果表明,热泵技术的应用使得精馏塔塔顶的潜热得到了充分地利用,尤其是三热泵流程,对所有精馏塔的塔顶潜热加以利用,成功替代了热公用工程中的蒸汽作为塔釜液相流股的热源,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流程中的能耗,减少了废气的排放以及降低了运营成本,使得流程的热效率达到最大,充分地表现出其优异的节能效果。

张晗阳[4](2021)在《表面微结构强化低温降膜流动及传质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气体应用广泛,现代社会发展对工业气体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低温精馏方法是大规模生产高纯工业气体产品的最有效方法。目前,低温空分设备正在向大型化发展,其能耗问题日益突出。低温精馏塔是空分系统的关键部机,针对其内部的填料性能优化成为节省空分系统能耗的主要方法之一。填料的优化从几何结构形式的寻优逐渐发展到表面局部结构的优化。表面微结构处理作为表面优化的主要方向之一,在常温流体领域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但缺乏针对低温氧氮流体的具体研究。低温流体和常温流体之间的物性差异会造成两者流动特性的不同,从而引起两者传质特性的差异。这导致目前商用填料其表面微结构对于低温精馏过程的定量强化效果还未知,其结构特征尺寸在低温工况下的适配性还有待商榷。基于此,本文围绕填料表面微结构对低温精馏性能的影响机理展开以下研究工作:1.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比了微结构表面低温氧氮流体流动及传质特征,揭示了其在填料表面的局部降膜流动及传质机理,并从局部扰流的角度阐明微结构强化低温传质的方法。以Mellapak 250Y型填料的几何尺寸为基础,建立了二维正弦形、三角形及平板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液体雷诺数工况下三类板的流动及传质情况。不同于平板,微结构表面的流动及传质分布均在波谷区域达到峰值,波峰区域降至最小。在模拟工况下,正弦形、三角形板相对平板表面最大可分别强化传质约50%和25%。此外,微结构强化低温精馏过程的主要机理是通过增强液膜内部扰动:微结构引起液膜流动的转向,增强内部流动强度及液膜波动性,同时在波谷处气液界面产生涡旋,促进了气液混合,从而强化传质过程。2.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比不同尺寸正弦形微结构的强化特性,从传质动力及阻力的角度展开尺寸优化并进一步解释微结构强化低温传质的方法。填料表面微结构为相间传质过程提供了外加的传质动力,在局部流动参数上可定量表现为气液界面法向速度以及涡旋影响范围的增大;但同时也导致液膜流动方向的阻力增大从而增厚了液膜,增大了传质阻力。要进一步的增强传质效果,需在减薄液膜厚度、减小传质阻力的基础上,保证足够的外加传质动力。将Mellapak 250Y的微结构尺寸作为参照,对比了不同振幅高度(0.4 mm、0.2 mm)以及不同周期长度(3.5 mm、4.0 mm)的正弦形微结构特征尺寸对于低温氧氮传质的强化作用。在模拟工况下,3.5 mm周期的微结构其传质阻力减小22%,平均法向速度为参照的66%,涡旋范围增大25%时,强化效果相比于参照进一步增大了约3%。3.设计搭建低温流体降膜流动及传质过程可视化实验装置,并完成初步运行工作。该实验台能实现填料表面局部降膜流动及传质过程,可用于理论模型的验证与修正并提供一手的低温流动及传质实验数据。实验台可对不同类型填料的性能进行变工况测量,整个实验过程由可视化系统进行拍摄,可获得低温流体的流动细节。本文完成了实验台的初步运行工作并拍摄了液氮降膜流动图像,证实了实验系统的有效性,为后续深入探索精馏传质过程提供夯实基础。

张庆勋[5](2021)在《基于层次分析法大型设备吊装方案优选研究 ——以云南先锋化工反应塔群吊装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基础建设、化工、冶炼项目也向着大型化,复杂化的趋势发展,单体设备的体量越来越庞大,致使大型设备的吊装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从而起吊方法的选择及起吊方案的优化等问题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大型设备的吊装是一项风险系数高、成本大、影响因素复杂的工程,因此确立科学、合理的大型设备吊装方案优选评价体系,对大型设备吊装方案制定和抉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国内外大型设备吊装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本文以云南先锋褐煤洁净化利用实验示范项目第七标段低温甲醇洗装置区塔群吊装方案为例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德尔菲法初步得到了影响大型设备吊装的影响因素,然后对影响因素按照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安全因素分类,通过问卷调查,运用SPSS软件计算各影响因素的方差贡献率,最终确定影响大型设备吊装因素。2)建立了大型设备吊装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方案评价指标的权重;3)运用多目标智能加权灰靶决策模型对大型设备吊装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决策;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运用德尔菲法、调查问卷法确定了大型设备吊装方案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指标、安全指标、技术指标三个方面,包含设备租赁费、场地加固费、方案可行性、设备稳定性、坠落风险、倾覆风险、撞击风险、协同风险等八个影响因素;2)在层次分析法中通过利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合理的解决了大型设备吊装各影响因素之间度量差异的问题;3)运用了多目标智能加权灰靶决策模型对初步拟定的H2S浓缩塔、CO2闪蒸塔、热再生塔三座塔的四种吊装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计算出四种方案的综合效果测度值均大于零,说明初步拟定的方案是合理的,通过决策分析最终确定了单机分段吊装方法最为经济合理。

刘珍珍[6](2021)在《燃煤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吸收剂的研究及工艺优化运行模拟》文中指出化学吸收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燃烧后捕集技术,但目前仍存在能耗和初始投资成本高的问题。本文采用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方式,优化单一吸收剂的运行方案,并开发新型低能耗混合吸收剂,进行先进工艺的耦合优化,为后续工程应用提供低能耗操作方案。本文基于Aspen Plus模拟软件,结合气液平衡、热容等热力学实验数据,建立了高浓度MEA化学吸收热力学模型,并与中试平台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对CO2捕集工艺系统进行改进,优化了贫液负荷、再生塔压力、贫富液换热器端差、捕集率等重要工艺参数,并对耦合的新型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包括级间冷却工艺、富液分级流工艺和MVR技术。研究表明,40wt.%MEA在降低能耗方面的潜力较大,贫液负荷为0.25mol CO2/mol MEA,捕集率为90%时,再生能耗为2.61GJ/t CO2,相对于30wt.%MEA,降低34.75%。提出了三种新型混合吸收剂配方,通过快速筛选实验装置研究了不同浓度配比下的吸收性能、再生性能和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性能较佳的浓度配比分别为22wt.%(~2.5m)AMP+12wt.%(~2m)MEA、28wt.%AEEA+7wt.%AMP和32wt.%AEEA+3wt.%DEA,其中2.5m AMP+2m MEA(MAH)最有可能实现工业化应用。基于上述实验,本文通过工艺模拟优化研究了MAH混合胺吸收剂在降低能耗方面的潜力,根据热力学实验数据,通过拟合回归将AMP及其反应产物的相关物性嵌入Aspen Plus电解质体系,建立了MAH混合吸收剂物性包,解决了新型吸收剂物性偏差较大的问题。基于严格的MAH化学吸收热力学模型,搭建了15万吨/年CO2捕集该工艺系统,并结合中试平台实验数据完成了模型的验证,对基本操作参数及耦合的新型工艺操作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贫液负荷为0.23mol CO2/mol MAH,CO2捕集率为90%时,按比例提高MAH吸收剂浓度至40wt.%,再生能耗降至2.44GJ/t CO2,相对于30wt.%MEA,降低39%。本文对低能耗吸收剂和吸收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对于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冯凌波[7](2020)在《稀醋酸水溶液中醋酸的分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醋酸作为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化工原料,在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醋酸废水。这些醋酸废水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但如果加以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对消除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过程效益有重要意义。醋酸废水的浓度不同,回收方式不同,本文针对稀醋酸水溶液的萃取回收过程,主要探讨了高沸点醇类萃取分离醋酸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液液平衡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溶剂萃取分离稀醋酸水溶液的流程模拟,分析和对比各自的能耗和成本。首先进行了溶剂选择。针对稀醋酸溶液的特点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溶剂的萃取能力、溶剂回收难易程度、过程能耗,以及溶剂的理化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考察不同溶剂对稀醋酸水溶液萃取性能。结果发现,仲辛醇和2-庚醇对稀醋酸水溶液有较好的萃取分离性能,其萃取能力甚至优于工业常用的乙酸异丙酯。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将这两种溶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次,针对仲辛醇-醋酸-水体系和2-庚醇-醋酸-水体系,分别测定了两者在293.2~323.2K范围内的液液相平衡数据。采用Othmer-Tobias和Hand经验方程验证数据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以上两个体系经上述两种方程验证的相关性系数R2均接近于1,意味着数据可靠。实验数据分别用NRTL和UNIQUAC模型进行了回归,得到了这两种体系在两个模型下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对模型的均方根偏差(RMSD)计算表明,NRTL模型对两种体系的误差均在0.6%以内,优于UNIQUAC模型,更适合作为该体系的液液平衡模型。最后,利用Aspen Plus软件和上述NRTL模型,对醋酸异丙酯、仲辛醇、2-庚醇萃取分离稀醋酸水溶液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模拟、优化和对比分析。根据同样的稀醋酸回收指标要求,在完成三种典型溶剂体系分离过程的萃取级数、精馏塔进料位置和回流比等主要参数的优化之基础上,重点分析和对比了上述不同体系在分离过程中的能耗和运行成本。结果表明,在液液萃取塔的级数均为6级的情况下,醋酸异丙酯溶剂比为2.15,运行总费用为206¥/t废水;仲辛醇体系的溶剂比为1.96,运行总费用为176¥/t废水;2-庚醇体系的溶剂比为1.44,运行总费用为363¥/t废水。综上可知,采用仲辛醇回收稀溶液中的醋酸时,分离过程比传统的醋酸异丙酯溶剂更加合理、成本更低,回收醋酸所得的收益高于处理成本,整个流程可以实现盈利。

冯珂婷[8](2020)在《苯乙烯脱硫精制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传统法生产的苯乙烯产品供不应求,以轻烃、石脑油、柴油为原料的蒸汽裂解制乙烯装置生产的裂解汽油中约含4%6%的苯乙烯,随着乙烯生产装置大型化和裂解原料的重质化,裂解汽油产量大幅增加,使得回收利用其中的苯乙烯成为可能。但裂解汽油回收的苯乙烯产品的硫含量为30100 ppm,严重影响了苯乙烯产品的化工利用。分析硫化物随石油蒸馏、裂解、分离过程中硫的含量及形态的变化规律,研究适宜的降硫工艺以降低苯乙烯产品中的硫含量,对提高乙烯厂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经分析得到苯乙烯产品中的硫化物主要为3,4-二甲基噻吩与C6硫醚,其中3,4-二甲基噻吩占50%以上,可作为模型硫化物。基于UNIFAC基团贡献模型预测环丁砜、N-甲酰吗啉、N-甲基吡咯烷酮、1,4-丁内酯、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乙酰胺等萃取剂对邻二甲苯-苯乙烯、3,4-二甲基噻吩-苯乙烯两组二元体系的选择性,结果显示邻二甲苯-苯乙烯体系中,萃取剂的选择性为环丁砜>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在3,4-二甲基噻吩-苯乙烯体系中,萃取剂的选择性为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乙酰胺>1,4-丁内酯。综合得到N-甲基吡咯烷酮为适宜的萃取剂。采用Aspen Plus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建立严格的模拟模型并对萃取精馏两塔体系进行全流程模拟,基于UNIFAC-Dortmund基团贡献模型估算适用体系范围较广的UNIQUAC方程二元交互作用参数。以N-甲基吡咯烷酮为萃取剂,通过单因素实验考查理论塔板数、回流比、剂油比、原料进料位置、萃取剂进料位置对萃取精馏生产苯乙烯产品的纯度以及产品中3,4-二甲基噻吩的含量的影响规律。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借助正交实验,确定萃取精馏回收苯乙烯工艺的最优操作条件:萃取精馏塔塔顶温度73℃、压力13.9 kPa,塔釜温度141.2℃、压力25.80 kPa,理论塔板数为140块,回流比为3.5,剂油比为12,原料进料位置为第25块塔板,萃取剂进料位置为第6块塔板;溶剂回收塔塔顶温度87.2℃、压力16.14 kPa、塔釜温度148.6℃,26.04 kPa,原料进料位置为第10块板,回流比为11。经150h连续运行的小试试验生产的粗苯乙烯产品的纯度均高于99.10%,产品中的硫含量低于10 ppm,苯乙烯回收率维持80%左右,此工艺具有可行性。

刘熠[9](2020)在《基于结构化模型的工业过程监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流程工业越趋精细化和复杂化,政府设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也越来越严。过程监测作为维系流程工业生产安全、构建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以及提升社会环境效益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得到了大量成功的应用。其中,以多元统计分析为代表的数据驱动监测方法因其概念简单、易于实现等优点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多形式的研究成果,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故障分离和诊断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未从结构层面考虑变量相关关系、因果特性等更能刻画过程运行状态的结构化信息,而日益扩大的数据规模使得单纯的数据驱动方法较难避免所谓的“拖尾效应”(即异常信息在故障和正常变量之间传播)。为充分挖掘数据中潜藏的结构化信息,本文开展了基于结构化模型的过程监测方法研究。以多元统计分析、序列图模型、概率线性判别分析等为模型基础,以特征变量选择为关键技术,结合过程特性、系统原理等先验知识,开发了相关的故障检测和诊断方法。在方法的设计过程中,进行了过程建模、故障信息提取以及数据可视化等研究工作。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PCA在故障分离和诊断方面遇到的“拖尾”问题,提出了一种SJSPCA模型。该模型依赖由l2,1范数和图拉普拉斯正则项组成的结构化正则项,充分挖掘了过程数据的相关关系,实现了过程异常信息的结构化表达。l2,1范数具有一致选择特征变量的优良特性,图拉普拉斯约束可以挖掘数据潜在的图结构关系,两者分别作用于PCA载荷矩阵,可实现过程变量的结构化选择,直接为过程异常信息的结构化表达创设了先决条件。在故障分离阶段,稀疏步骤逐行删除载荷矩阵中的无用信息,留下了足以表征故障信息的非零元素;分离步骤中,PCA的数据恢复矩阵可将故障/异常信息表达在载荷矩阵主元和残差子空间的相应行中,由此分离出一目了然的异常变量。2.为实现时变过程的变量关系可视化,结合稀疏高斯图模型、结构化正则项和数据滑窗机制,构造了一种SSGL模型。该模型所依赖的结构化正则项由两个l2,1范数构成,第一个范数正则项用于获得时变过程的总体变化趋势,后者则捕获过程中的突发异常事件,两者共同致力于挖掘过程数据中的图形化结构关系。在统一的基于图模型的过程监测框架中,故障检测的执行方式是对图模型的结构进行等价性测试,而故障分离可以通过观察图结构的变化获取,也可以基于异常图模型的重构优化得到更加稳定的故障分离结果。3.针对PLDA在处理数据较大类内方差问题上的不足,提出了一种I-PLDA模型。该模型通过对每类数据引入相应的类内载荷矩阵,将过程样本的类别信息通过逆类内方差矩阵固化在改进的模型中,为使用最大余弦相似度标准识别过程模态预设了模型基础,同时也提升了该方法的故障检测性能。在故障分离方面,基于相同的概率框架,引入了拉普拉斯先验重构检测到的故障样本的概率生成模型,在类内载荷变化矩阵的稀疏概率推断中实现了故障信息的结构化表达。实验证明通过稀疏概率重构的方式也能较好地分离故障变量,有效规避了传统模型在这一问题上的“拖尾”现象。4.提出了一种MRPLDA模型,用于处理工业过程数据的离群点、非高斯和较大类内方差等问题。该模型的构造依赖两个关键步骤:1)为类内潜隐变量和噪声预设能调整统计量敏感性的先验分布,使得模型能较大程度免于训练集中离群点或异常值的干扰;2)在混合概率分布的框架下,构造包含有限个RPLDA的混合模型,用于处理过程中的其它问题。在构造MRPLDA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状态、组别等两组潜隐变量,形成了混合概率模型分类器,可用于识别过程故障,从而将过程监测的故障检测和分离等任务结构化地表达为故障分类器的分类行为。与此同时,还提出了一种由概率近似、证据推理以及投票决策的状态推断策略,增强了模型分类器的故障分类能力。

刘宏远[10](2020)在《基于ARAMIS的丁基橡胶装置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9年我国引进并建成第一套30kt/a丁基橡胶生产装置以来,丁基装置已经亦有20余年的生产经验,但是我国对丁基橡胶制造工艺掌握依然不够完全,反应机理及装置控制缺乏理论支撑,主要依靠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操作经验进行生产,装置风险评估工作也主要依靠管理人员管理经验。系统性、科学性的对丁基装置进行风险评估分析的研究与实施一直处于空白状态。随着当前行业人才流动频繁,科学有效的让每位员工,尤其是新晋管理人员快速了解装置风险,减少贸然作业与指挥,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鉴于近年来,化工行业其他类型装置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人民生命与财产损失,民众及政府对化工企业所带来安全隐患日益重视,装置风险评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某厂丁基装置为研究对象,基于工业意外事故风险评估方法(ARAMIS)对丁基装置的风险评估进行研究,其主要工作如下:1.使用观察研究法,对丁基装置风险管理及人员素质水平进行研究,确定当前丁基装置风险管理面临的难题。同时使用文献研究法对风险分析技术进行比较,根据丁基装置现状选取合适风险分析方法进行风险评估。2.简化原有ARAMIS方法中事故概率计算方法。原有ARAMIS方法使用bow-tie分析作为风险识别与事故发生概率计算的基础。本文通过《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18),识别出装置重大危险源,并使用泊松分布概率计算方式,量化事故发生概率,避免bow-tie分析对基础文件的需求,并简化计算过程。3.简化ARAMIS事故后果强度分析过程。传统后果强度通过人工对爆炸模型计算、毒气云扩散模型等方式确定影响范围,以及影响范围内相关事故影响强度。这样做虽然可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但是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以及良好的计算能力与模型使用能力,在工厂日常管理过程中,这些往往都无法实现。因此本文结合工厂管理实际,通过使用ALOHA(Areal Locations of Hazardous Atmospheres)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计算,对丁基装置可能发生的关键事件的后果严重程度进行分析,科学定量的计算事故后果严重程度。4.使用简化后的ARAMIS方法对丁基装置进行评估分析,并以此简化出装置各位置点风险公式,并以此绘制出装置风险分布图,更加直观的显现出装置风险分布情况。最后,在全文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丁基装置日常生产提出相关建议,以降低事故发生后,所导致后果的严重程度。

二、关于精馏塔压力控制问题的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精馏塔压力控制问题的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全生命周期与多目标优化的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煤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及废水零排放意义
        1.2.1 煤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
        1.2.2 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意义
    1.3 煤气化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废水零排放研究进展
        1.3.1 煤气化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1.3.2 煤气化废水零排放研究进展
    1.4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分析研究
        1.4.1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生命周期评价
        1.4.2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经济分析
        1.4.3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综合分析及多目标优化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2 煤制天然气废水零排放与达标排放流程的可持续性分析
    2.1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污水处理研究概述
    2.2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生命周期评价
        2.2.1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目标与范围定义
        2.2.2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生命周期清单
        2.2.3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2.3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生命周期评价分析结果
        2.3.1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生命周期耗水量分析
        2.3.2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2.3.3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环境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权重维度下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综合分析
    3.1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流程概述
    3.2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3E三角模型的建立
        3.2.1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3E三角模型概述
        3.2.2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过程评价的关键绩效指标
        3.2.3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过程的数据归一化
        3.2.4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的目标和范围
    3.3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综合分析及3E三角模型分析
        3.3.1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工程性能分析
        3.3.2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
        3.3.3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经济成本分析
        3.3.4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3E三角模型分析
        3.3.5 不同权重下的3E三角模型灵敏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能量、(火用)、经济和环境综合分析与多目标优化
    4.1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流程介绍
    4.2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分析方法
        4.2.1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能量分析
        4.2.2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经济分析
        4.2.3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环境分析
        4.2.4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多目标优化
    4.3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模拟
    4.4 4E分析结果与多目标优化分析
        4.4.1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4E综合分析
        4.4.2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多目标优化方案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绿色介质耦合汽爆处理秸秆及其高固酶解发酵乙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木质纤维素乙醇产业发展背景
        1.1.1 木质纤维素乙醇产业前景
        1.1.2 木质纤维素乙醇生产的关键问题
    1.2 木质纤维素乙醇转化的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1.2.1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特性
        1.2.2 木质纤维素乙醇的高固转化的趋势
        1.2.3 木质纤维素乙醇高固转化过程所面临的挑战
    1.3 木质纤维素乙醇转化过程强化技术研究现状
        1.3.1 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2 酶制剂复配技术研究现状
        1.3.3 高固酶解传质强化技术研究现状
        1.3.4 乙醇固态发酵技术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绿色介质耦合汽爆预处理秸秆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2.2.2 绿色介质耦合汽爆预处理
        2.2.3 汽爆玉米秸秆酶解过程
        2.2.4 产物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绿色介质耦合汽爆预处理玉米秸秆组分变化规律
        2.3.2 绿色介质耦合汽爆预处理对聚糖收率的影响
        2.3.3 绿色介质耦合汽爆预处理的抑制物生成规律
        2.3.4 绿色介质耦合汽爆预处理玉米秸秆的机械特性分析
        2.3.5 绿色介质耦合汽爆预处理玉米秸轩高固酶解效率
    2.4 小结
第3章 汽爆秸秆高固酶解预混合特性及其强化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3.2.2 玉米秸秆汽爆预处理
        3.2.3 纤维素酶的预混合及汽爆玉米秸秆酶解过程
        3.2.4 产物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汽爆秸秆的高固预混合过程特性
        3.3.2 预混合对汽爆玉米秸秆高固酶解过程的影响
        3.3.3 预混合过程强化工艺及机理初步探究
    3.4 小结
第4章 汽爆秸秆高固酶解过程预酶解强化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玉米秸秆的汽爆预处理
        4.2.2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4.2.3 汽爆秸秆的预酶解及酶解操作
        4.2.4 成分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芬顿试剂与纤维素酶的协同模式对汽爆秸秆高固酶解过程的影响
        4.3.2 芬顿试剂预酶解的条件对汽爆秸秆高固酶解的影响
        4.3.3 芬顿试剂预酶解强化汽爆秸秆高固酶解机理的研究
        4.3.4 芬顿试剂预酶解汽爆秸秆对用酶量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运动发酵单胞菌的汽爆秸秆固态发酵乙醇的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5.2.2 微生物和培养基
        5.2.3 玉米秸秆的汽爆预处理
        5.2.4 汽爆玉米秸秆的预糖化和分批补料
        5.2.5 氮气周期脉动强化运动发酵单胞菌固态发酵
        5.2.6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运动发酵单胞菌固态发酵乙醇的抑制作用分析
        5.3.2 氮气周期脉动对运动发酵单胞菌乙醇发酵的影响
        5.3.3 氮气周期脉动耦合分批补料、周期蠕动技术强化运动发酵单胞菌的乙醇固态发酵
    5.4 小结
第6章 秸秆制乙醇关键技术强化的经济性分析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技术经济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秸秆制乙醇生产过程成本分析
        6.3.2 秸秆高固体系转化产乙醇模型建立
        6.3.3 预处理酶解发酵关键参数对秸秆乙醇经济性的影响
        6.3.4 秸秆乙醇生产中芬顿试剂预酶解技术经济分析
        6.3.5 秸秆乙醇生产中周期振动预混合工艺技术经济分析
        6.3.6 秸秆乙醇生产中氮气周期脉动固态发酵工艺技术经济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性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中部分原始数据
附录B 论文中所使用的标准曲线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变压精馏分离三组分共沸物的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变压精馏
    1.2 热集成
    1.3 热泵
    1.4 换热网络
    1.5 评价指标
        1.5.1 经济
        1.5.2 能耗
        1.5.3 废气排放
        1.5.4 热力学效率
        1.5.5 热泵效率
    1.6 研究内容与目的
2 水/乙腈/异丙醇三元体系分离过程的节能研究
    2.1 设计基础
        2.1.1 设计规定
        2.1.2 物性分析
        2.1.3 分离次序分析
    2.2 常规流程分离次序
        2.2.1 水-乙腈-异丙醇分离次序流程优化
        2.2.2 水-乙腈-异丙醇分离次序流程描述
        2.2.3 水-异丙醇-乙腈分离次序流程优化
        2.2.4 水-异丙醇-乙腈分离次序流程描述
        2.2.5 常规流程的比较
    2.3 节能研究
        2.3.1 换热网络优化后的常规流程
        2.3.2 部分换热流程
        2.3.3 热泵流程
        2.3.3.1 预热-压缩部分的优化
        2.3.3.2 三热泵系统
        2.3.3.3 双热泵系统
    2.4 结果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二恶烷/水/乙腈三元体系分离过程的节能研究
    3.1 设计基础
        3.1.1 设计要求
        3.1.2 物性分析
    3.2 常规流程
        3.2.1 流程优化
        3.2.2 流程描述
    3.3 热泵流程
        3.3.1 单热泵流程
        3.3.2 三热泵流程
        3.3.3 三热泵分流流程
    3.4 结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表面微结构强化低温降膜流动及传质机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规整填料发展现状
    1.3 填料表面微结构
    1.4 微结构强化低温传质的主要科学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2.微结构表面低温氧氮流动及传质特征对比
    2.1 气液传质模型介绍
        2.1.1 经典理论模型
        2.1.2 半理论-半经验模型
        2.1.3 计算流体力学模型
    2.2 数值模型建立
        2.2.1 三类表面的几何模型
        2.2.2 流动模型
        2.2.3 传质模型
        2.2.4 边界条件设置及数据后处理
        2.2.5 网格无关性及模型验证
    2.3 平板及微结构板下低温氧氮流体传质特性对比
        2.3.1 沿不同板的传质及速度分布
        2.3.2 局部流动特性强化传质
        2.3.3 不同液体雷诺数下传质特性对比
    2.4 本章小结
3.正弦形微结构尺寸优化及强化特性对比
    3.1 微结构尺寸确定
    3.2 不同微结构振幅高度的影响
        3.2.1 传质结果对比
        3.2.2 液膜厚度对比
        3.2.3 局部流动参数对比
    3.3 不同微结构周期长度的影响
        3.3.1 传质结果对比
        3.3.2 液膜厚度对比
        3.3.3 局部流动参数对比
    3.4 本章小结
4.低温氧氮降膜流动及传质可视化实验装置设计及初步实验
    4.1 实验装置整体设计介绍
        4.1.1 实验装置设计思路
        4.1.2 实验腔体内部结构
    4.2 测量系统
        4.2.1 温度测量
        4.2.2 压力测量
        4.2.3 浓度测量
        4.2.4 质量流量测量
    4.3 可视化系统
    4.4 漏热分析
        4.4.1 辐射漏热
        4.4.2 低温腔壁面漏热
        4.4.3 喷淋管漏热
    4.5 实验系统不确定度分析
    4.6 初步实验及结果
        4.6.1 实验流程及操作步骤
        4.6.2 初步实验结果
        4.6.3 后续实验规划
    4.7 本章小结
5.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5)基于层次分析法大型设备吊装方案优选研究 ——以云南先锋化工反应塔群吊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1.2.2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大型设备吊装
        2.1.1 大型设备吊装的概念
        2.1.2 大型设备吊装的分类
    2.2 大型设备吊装施工
        2.2.1 大型设备吊装施工方法
        2.2.2 大型设备吊装配件选用
        2.2.3 大型设备吊装基础加固
    2.3 层次分析法
        2.3.1 基本原理
        2.3.2 计算步骤
        2.3.3 应用现状
    2.4 多目标智能加权灰靶决策模型
        2.4.1 基本原理
        2.4.2 计算步骤
        2.4.3 应用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设备吊装方案的影响因素
    3.1 大型设备吊装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经济因素
        3.1.2 技术因素
        3.1.3 安全因素
    3.2 大型设备吊装的影响因素识别程序
        3.2.1 大型设备吊装的影响因素识别方法
        3.2.2 大型设备吊装的影响因素识别过程
    3.3 确定大型设备吊装的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型设备吊装方案优选案例
    4.1 大型设备吊装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的原则
    4.2 设备吊装方案初步拟定
        4.2.1 工程概况
        4.2.2 设备吊装方案初步拟定
    4.3 起吊安装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1 经济指标
        4.3.2 技术指标
        4.3.3 安全指标
        4.3.4 指标体系及其数据汇总
    4.4 吊装方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1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4.4.2 计算权值
        4.4.3 一致性检验
        4.4.4 确定指标权重
    4.5 吊装方案选择综合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大型设备吊装方案制定的影响因素调查表

(6)燃煤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吸收剂的研究及工艺优化运行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全球温室效应及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1.1.2 中国碳排放现状及减排目标
    1.2 燃煤电厂二氧化碳减排
        1.2.1 CO_2排放控制技术路线
        1.2.2 化学吸收法燃烧后捕集技术
    1.3 论文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论文选题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 化学吸收法捕集CO_2技术研究进展
    2.1 吸收剂的研究进展
        2.1.1 常见化学吸收剂种类及优缺点
        2.1.2 混合胺吸收剂的研究进展及技术难题
        2.1.3 混合胺吸收剂配方的研究方法
    2.2 CO_2化学吸收工艺优化的研究进展
        2.2.1 吸收系统的工艺优化
        2.2.2 再生系统的工艺优化
        2.2.3 工艺系统整合优化
    2.3 本章小结
3 高浓度MEA吸收剂的研究及工艺优化
    3.1 高浓度MEA吸收剂模拟建立
        3.1.1 高浓度MEA化学吸收热力学模型
        3.1.2 CO_2捕集系统工艺流程介绍
        3.1.3 工艺设备参数设置及参数计算
        3.1.4 化学反应机理研究
        3.1.5 基于中试平台数据的模型验证
    3.2 模拟流程优化结果与讨论
        3.2.1 吸收剂浓度对再生能耗的影响
        3.2.2 基础操作参数优化
        3.2.3 富液分级流工艺优化
        3.2.4 热泵技术工艺研究
        3.2.5 综合优化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混合胺吸收剂开发和实验研究
    4.1 实验系统和材料
        4.1.1 吸收剂筛选实验装置
        4.1.2 材料和试剂
        4.1.3 吸收剂筛选实验方法
        4.1.4 参数计算
    4.2 实验研究结果与讨论
        4.2.1 实验装置结果可靠性分析
        4.2.2 AMP/MEA混合胺吸收剂性能分析
        4.2.3 AEEA/AMP或 DEA混合胺吸收剂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AMP/MEA混合胺吸收剂的模拟研究及工艺优化
    5.1 混合胺吸收剂工艺模拟
        5.1.1 MAH吸收剂热力学模型建立
        5.1.2 15万吨/年CO_2的MAH混合胺吸收工艺设计
        5.1.3 基于中试平台数据的模型验证
    5.2 系统性能分析与讨论
        5.2.1 基础操作参数优化
        5.2.2 级间冷却工艺优化研究
        5.2.3 富液分级流工艺优化研究
        5.2.4 MVR工艺优化研究
        5.2.5 综合优化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研究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稀醋酸水溶液中醋酸的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萃取法分离醋酸水溶液
        1.2.1 低沸点溶剂萃取法
        1.2.2 高沸点溶剂萃取法
        1.2.3 络合萃取法
    1.3 精馏法分离醋酸水溶液
        1.3.1 普通精馏
        1.3.2 共沸精馏
        1.3.3 萃取精馏
    1.4 其他方法分离醋酸水溶液
        1.4.1 酯化法
        1.4.2 中和法
        1.4.3 吸附法
        1.4.4 膜分离法
    1.5 醋酸-水体系分离方法对比
    1.6 液液相平衡研究
    1.7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装置
    2.3 分析方法
        2.3.1 色谱分析方法
        2.3.2 卡尔费休法
第三章 液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和关联
    3.1 溶剂选择
        3.1.1 溶剂的选取原则
        3.1.2 溶剂的基本物性数据
        3.1.3 实验方法
        3.1.4 结果分析
    3.2 仲辛醇-醋酸-水体系
        3.2.1 液液相平衡数据
        3.2.2 实验数据可靠性检测
        3.2.3 活度系数模型回归
    3.3 2-庚醇-醋酸-水体系
        3.3.1 液液相平衡数据
        3.3.2 实验数据可靠性检测
        3.3.3 活度系数模型的回归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溶剂的分离过程模拟
    4.1 乙酸异丙酯体系的分离流程模拟
        4.1.1 萃取塔的模拟
        4.1.2 溶剂塔的模拟
        4.1.3 水塔的模拟
        4.1.4 公用工程消耗
    4.2 仲辛醇体系的分离流程模拟
        4.2.1 萃取塔的模拟
        4.2.2 溶剂回收塔的模拟
        4.2.3 醋酸精制塔的模拟
        4.2.4 公用工程消耗
    4.3 2-庚醇体系的分离流程模拟
        4.3.1 萃取塔的模拟
        4.3.2 溶剂回收塔的模拟
        4.3.3 醋酸精制塔的模拟
        4.3.4 公用工程消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8)苯乙烯脱硫精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苯乙烯市场
    1.3 苯乙烯生产工艺
        1.3.1 乙苯脱氢法
        1.3.2 苯乙烯-环氧丙烷(SM-PO)联产法
        1.3.3 裂解汽油回收苯乙烯技术
    1.4 脱硫技术
        1.4.1 加氢脱硫
        1.4.2 吸附脱硫
        1.4.3 氧化脱硫
        1.4.4 生物脱硫
        1.4.5 萃取脱硫
        1.4.6 萃取精馏脱硫
    1.5 萃取剂的选择
        1.5.1 选择原则
        1.5.2 选择方法
    1.6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硫含量与形态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硫含量
        2.2.2 硫形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硫含量
        2.3.2 硫形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UNIFAC基团贡献模型的萃取剂筛选
    3.1 计算原理
        3.1.1 萃取精馏原理
        3.1.2 UNIFAC模型
        3.1.3 萃取剂的选择性
    3.2 关键组分分析及模型验证
        3.2.1 抽提进料的定性与定量
        3.2.2 关键组分分析
        3.2.3 模型验证
    3.3 萃取剂筛选
        3.3.1 萃取剂结构、物性及基团划分
        3.3.2 基于UNIFAC基团贡献法的萃取剂评选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spen Plus萃取精馏脱硫工艺模拟
    4.1 萃取精馏脱硫工艺模拟
        4.1.1 工艺流程
        4.1.2 原料
        4.1.3 热力学模型及参数
    4.2 装置操作参数的分析与优化
        4.2.1 装置操作参数分析
        4.2.2 萃取精馏塔优化
        4.2.3 正交实验的设计与优化
        4.2.4 溶剂回收塔优化
    4.3 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9)基于结构化模型的工业过程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1 绪论与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过程监测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主要方法
    1.3 统计过程监测方法研究概况
        1.3.1 研究发展历程
        1.3.2 主要内容综述
        1.3.3 统计过程监测未来的发展方向
    1.4 结构化模型的过程监测
        1.4.1 结构化模型概述
        1.4.2 必备的技术基础
        1.4.3 结构化模型的监测流程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全文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2 预备知识
    2.1 无向图模型
        2.1.1 图拉普拉斯矩阵
        2.1.2 高斯图模型
    2.2 稀疏正则技术
        2.2.1 SPCA
        2.2.2 JSPCA
        2.2.3 RCOGL
        2.2.4 拉普拉斯先验
    2.3 概率模型
        2.3.1 PLDA
        2.3.2 RPLDA
        2.3.3 混合概率模型分类器
    2.4 相关算法
        2.4.1 ADMM算法
        2.4.2 EM算法
        2.4.3 VB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结构化联合稀疏主元分析的稳态过程监测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SJSPCA
        3.2.1 模型结构
        3.2.2 优化算法
        3.2.3 参数选择
    3.3 基于SJSPCA的稳态过程监测
        3.3.1 过程监测统计量构造
        3.3.2 两阶段故障分离策略
        3.3.3 算法应用与拓展
    3.4 数值模型仿真与工业案例研究
        3.4.1 数值模型仿真
        3.4.2 高炉炼铁过程应用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结构化时序高斯图模型的时变过程监测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SSGL
        4.2.1 模型结构
        4.2.2 优化算法
        4.2.3 参数选择
    4.3 基于SSGL的时变过程监测
        4.3.1 样本均值和协方差估计
        4.3.2 过程监测统计量构造
        4.3.3 基于重构优化的故障分离
    4.4 数值模型仿真与工业案例研究
        4.4.1 数值模型仿真
        4.4.2 工业精馏过程应用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改进概率线性判别分析的多模态过程监测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I-PLDA
        5.2.1 模型结构
        5.2.2 模型估计
        5.2.3 参数选择
    5.3 基于I-PLDA的多模态过程监测
        5.3.1 过程模态识别
        5.3.2 过程监测统计量构造
        5.3.3 故障变量分离策略
    5.4 数值模型仿真与工业案例研究
        5.4.1 数值模型仿真
        5.4.2 TE过程应用研究
        5.4.3 高炉炼铁过程应用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混合鲁棒概率线性判别分析的工业故障分类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MRPLDA
        6.2.1 模型结构
        6.2.2 模型估计
        6.2.3 算法复杂度
    6.3 状态推断策略
        6.3.1 概率近似
        6.3.2 证据推断
        6.3.3 投票决策
    6.4 数值模型仿真与TE过程应用
        6.4.1 数值模型仿真
        6.4.2 TE过程故障分类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基于ARAMIS的丁基橡胶装置的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事故致因理论
        1.2.2 工业风险评估模型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技术路线
第2章 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企业基本情况
        2.1.1 企业周边概况及厂区平面布置
        2.1.2 装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
        2.1.3 装置主要危化品与设备
        2.1.4 产品反应原理与工艺流程
        2.1.5 企业存在的危险化学品
        2.1.6 丁基装置操作人员素质水平现状
    2.2 企业风险评估方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1 事故发生概率分析偏于主观
        2.2.2 事故发生后果分析偏于主观
        2.2.3 无法对全部场景进行风险评估
        2.2.4 防范措施方法有效性缺乏论证
        2.2.5 很难对全部场景进行风险评估
    2.3 丁基装置风险管理现状
        2.3.1 丁基装置风险源分布
        2.3.2 当前装置风险管理情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RAMIS体系的风险评估模型优化
    3.1 ARAMIS评估方法简介
        3.1.1 风险识别
        3.1.2 事故后果强度概念
        3.1.3 系统脆弱性分析
        3.1.4 事故多米诺效应计算与全装置风险评估
    3.2 ARAMIS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3.2.1 风险计算依赖基础数据繁多
        3.2.2 事故后果阈值范围确定困难
        3.2.3 风险结果不直观
    3.3 简化概率计算
    3.4 事故后影响范围阈值确定优化
    3.5 图形化显示分析分布与后果影响范围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优化后的ARAMIS模型在丁基装置实际应用
    4.1 丙烯储罐SR-201泄漏分析
        4.1.1 丙烯物理及化学性质
        4.1.2 丙烯储罐风险概率分析
        4.1.3 丙烯储罐事故后风险强度分析
        4.1.4 丙烯储罐事故后系统脆弱性分析
        4.1.5 丙烯储罐事故后ARAMIS风险指数分析
    4.2 氯甲烷储罐601A/B泄漏分析
        4.2.1 氯甲烷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4.2.2 氯甲烷储罐风险概率分析
        4.2.3 氯甲烷储罐事故后风险强度分析
        4.2.4 氯甲烷储罐事故后系统脆弱性分析
        4.2.5 氯甲烷储罐泄漏综合风险值计算
    4.3 异戊二烯储罐SR-801泄漏分析
        4.3.1 异戊二烯物理及化学性质
        4.3.2 异戊二烯储罐风险概率
        4.3.3 异戊二烯储罐事故后风险强度分析
        4.3.4 异戊二烯储罐事故后系统脆弱性分析
        4.3.5 异戊二烯储罐事故后ARAMIS风险指数分析
    4.4 异丁烯储罐SR-701泄漏分析
        4.4.1 异丁烯物理及化学性质
        4.4.2 异丁烯储罐风险概率分析
        4.4.3 异丁烯储罐事故后风险强度分析
        4.4.4 异丁烯储罐事故后系统脆弱性分析
        4.4.5 异丁烯储罐事故后ARAMIS风险指数分析
    4.5 计算装置整体风险及风险分布
    4.6 风险防护建议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关于精馏塔压力控制问题的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全生命周期与多目标优化的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综合[D]. 侯政坤.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2]绿色介质耦合汽爆处理秸秆及其高固酶解发酵乙醇的研究[D]. 孙乐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
  • [3]变压精馏分离三组分共沸物的节能研究[D]. 王乃根. 常州大学, 2021(01)
  • [4]表面微结构强化低温降膜流动及传质机理的初步研究[D]. 张晗阳. 浙江大学, 2021
  • [5]基于层次分析法大型设备吊装方案优选研究 ——以云南先锋化工反应塔群吊装为例[D]. 张庆勋.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燃煤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吸收剂的研究及工艺优化运行模拟[D]. 刘珍珍. 浙江大学, 2021(07)
  • [7]稀醋酸水溶液中醋酸的分离研究[D]. 冯凌波.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8]苯乙烯脱硫精制工艺研究[D]. 冯珂婷.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9]基于结构化模型的工业过程监测方法研究[D]. 刘熠. 浙江大学, 2020(01)
  • [10]基于ARAMIS的丁基橡胶装置的风险评估研究[D]. 刘宏远.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2020(04)

标签:;  ;  ;  ;  

精馏塔压力控制问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