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管见(论文文献综述)
王玲霞[1](2020)在《高中教师作文评语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优先发展教育,语文教育进入了新的时代,有了新的目标与任务——立德树人,同时也有了新的要求,便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了合理利用高中语文学科特有的工具性特点,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写作课便是引导学生运用文字来表达情感的课程,它能引导学生用文字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与水平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评价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标杆。所以,高中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它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引导学生熟练使用语言文字进行情感表达、思想交流的一项实践活动。同时,写作教学也是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很棘手的课题。耗费的时间与精力非常多,但是收效甚微。高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表达自我认知的过程。由于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高中教师便会用评语这一形式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标。本文分析总结了高中教师作文评语应具备的情感性、针对性、启发性、文学性特征以及教师作文评语的沟通性、激励性和育人功能。然后,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师书写评语的当前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症结,并提出改进策略,力图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使得学生能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以便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论文共三章。第一章对高中语文教师作文评语写作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首先,对评语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概括了高中语文教师所写的作文评语的特征,接着详细分析了作文评语的沟通性功能、激励性功能与育人功能。最后从不同角度对评语进行了分类,并结合相关的学科理论知识,分析了高中学生的写作心理倾向,指出了高中教师作文评语写作的理论依据。第二章主要是对高中作文评语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深入分析,分析了高中生对教师作文评语的综合感知、客观态度及功能认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高中教师作文评语存在的症结及造成症结的原因。第三章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高中教师评语写作的策略。其中,第一节明确了高中教师作文评语写作的重点是抓住沟通、鼓励与启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第二节给出了作文评语写作的具体方法,以便给广大教师提供实践参考。
蒋思琪[2](2020)在《初中写人记叙文写作中学习支架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记叙文是初中写作教学的重要体裁之一,而写人记叙文写作是初中生写作训练的敲门砖。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真实有效的写作,如何教会学生文从字顺地表述人物性格特,并未有明确的认识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面对写人记叙文时,也是畏难情绪居多,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语言,使之成为一篇行文流畅的文章。学生们在写作写人记叙文时大都是循规蹈矩的对人物的五官、外貌、衣着等进行千篇一律的描写。这样模式化的写作过程,使得学生们描绘的人物形象也都是平淡无奇的,每个人物都缺少了自身独特的气质,一篇文章中的人物描写甚至可以套用到几个不同的人身上都毫无违和感。初中生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但由于其生活经验和写作技巧的缺乏,他们往往难以准确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学习支架作为一个中间媒介,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和预期学习效果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因此,以学习支架为切入点来研究写人记叙文写作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创新性。本人拟定从学习支架入手,结合相关的实践及数据分析,并依据相关的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来揭示学习支架对于初中写人记叙文写作的指导作用。论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绪论、学习支架及其理论基础、初中写人记叙文现状分析和学习支架在写人记叙文中的运用。首先,在绪论部分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进行阐述,为后文的具体展开奠定基础。其次,对学习支架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介绍其搭建条件和进行相关分类。并且从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和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出发,阐明学习支架的理论基础。再者,论文以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对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进行相关采访。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揭示初中写人记叙文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从学习支架理论的角度给出针对性改进建议。最后,通过比较常规写人记叙文教学设计指导下的学生作品和学习支架理论指导下的学生作品,阐明学习支架对写人记叙文的实际作用。在具体论述过程中,笔者主要探究了“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图表支架、演示支架、建议支架”等类型对写人记叙文写作的作用,以及学习支架该如何在学生写作写人记叙文时进行呈现,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能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提供帮助,由此激发学生潜在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借助外部力量的基础上能够独立的进行写作。抓住写人记叙文写作的核心,抓住人物独特的闪光点,结合相关的典型事例,力图将人物写得具体形象,使得人物不再是依葫芦画瓢的模样。笔者相信,通过对学习支架的搭建及其运用进行研究,势必对当下写人记叙文写作教学困境有一个重要的突破。
黎碧银[3](2019)在《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高中语文词汇教学实践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词汇是语言建构的基本材料,是语言中最丰富、最活跃的部分。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的高中语文词汇教学现状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方式单一,考查机制不完善等。词汇教学处于一个重要却不被重视的尴尬境地。鉴于高中语文词汇教学的现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了语文词汇教学的相关问题。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高中语文词汇教学的重要性。首先,根据现实高中语文词汇教学现状提出问题,总结词汇教学存在的不足;其次对语文词汇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最后论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章是对语文词汇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及分析,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总结了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对高中语文词汇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定位。本章从词汇的内涵、语文教材词汇知识内容的安排和高考对词汇知识的考查来尝试构建词汇教学的三维目标和确定词汇教学的主要内容。第四章是根据前文总结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提出词汇教学需要遵循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规律、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词汇教学与词汇运用相结合的原则;其次,从教材的角度论述编制词汇表的必要性和改进词汇练习形式;最后,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提出改进词汇教学和提高学生词汇运用能力的措施与对策,如教师应有深厚的语言学修养,发挥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掌握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应该加强词汇的积累,注重自我提高。第五章是概述传统词汇评价方式的不足,提出要完善、改进词汇的评价方式。结语总结全文的内容,提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汪妍泽[4](2019)在《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是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其历史真源、思想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可以为当今中国建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供重要参考。中国高等建筑教育承袭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思想,并与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系统、高效的建筑教育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冲击,源自古典美学的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和时代发展愈显脱节,逐渐显露出认知落后、步伐蹒跚的疲态,一度被认为是保守思想的代名词,学界也曾因此而“一边倒”地认为其阻碍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转型。为了摒除观念偏见、还原史实的客观性,本文采用层次化的方法剖析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本质,揭示这一经典教育模式的积极意义。研究的首要层次是全面、客观地重审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及其延续,打破中西壁垒以大历史观的视野重识其教学内涵,以时空交织的纵横网络从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两方面入手系统探讨“学院式建筑教育”这一命题;研究的更深层次在于梳理高等建筑教育发展脉络中的连贯线索,分析其中可以适应变革、历久弥新的内在因素,而中国建筑教育由移植到创新的发展历程也揭示了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中的生命力。就以上问题,绪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回顾提出研究的具体内容、创新点及框架。正文六个章节分两部分,就建筑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的建立、发展,分别论述自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西方建筑教育的历史渊源,以及以东南大学建筑教育为典型的中国建筑教育的演进。第一部分包含第一、二章。第一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组织方式梳理高等院校中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从中透析教育制度步步变革的影响因素。第二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知识结构演变展示高等建筑教育在多种思想源头的影响下呈现出的开放性知识体系,以此预示中国建筑教育思想现代转型的可能性。第二部分包含第三至六章。第三章通过各时期典型教学计划对比分析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变革阶段的动态因素;第四、五章分别从知识体系的两个方面: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论述中国建筑教育从吸收西方建筑思想到自主建立“中国建筑”的意识觉醒;第六章通过回顾文革及改革开放后东南大学教学改革成果,提出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教育现代转型中的积极意义。结语部分回应绪论中提出的问题,总结中国建筑教育的多重源头以及中西建筑教育的谱系关系,揭示当代从事建筑教育发展研究的价值,并对可能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全文约25.7万字,图片263幅,表格55幅。
陈梦瑶[5](2019)在《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今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提出,如何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教育的关注点,人们在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开始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审辩性思维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才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当前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的现状,遵循思维发展的路径,在解决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困境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审辩性思维。全文分为六章,每个部分分别探讨了以下问题:第一章在梳理了审辩性思维与初中议论文教学的研究现状后,立足于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改革的需求和理论研究的应然突破上提出了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如何在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审辩性思维。第二章梳理了审辩性思维的理论缘起,并提取出审辩性品质的基本环节:全面阐释、合理假设、逻辑论证和客观反思,基于审辩性思维的内涵,探讨了审辩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惯常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第三章基于审辩性思维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提出了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并从教材选编、议论文文本特征和审辩性思维自身的可培养性论证了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审辩性思维的可行性,最后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为起点,论证了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与审辩性思维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第四章对当下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未被重视,即便重视却走入误区和培养效果不佳的现状令人堪忧,对以上问题分别从教、学和其他方面进行归因。第五章立足于教学现状,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与议论文教学步骤提出了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策略,从激活认知阶段、建立指导阶段、分析论证阶段及科学决策阶段四个阶段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第六章将策略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在阅读能力培养与思维能力培养并行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阅读内容教学相结合,并积极关注于评价。最后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中的审辩性思维培养策略是面对当下议论文教学现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之举。由于因为时间与能力的不足,本课题还存在一些问题,提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
王婷[6](2018)在《高中作文讲评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然而,近些年来对于作文讲评课的批评也不时出现。在高中学段,由于学生要应对高考的压力,教师要承担升学的任务,这种应试下的直接表现就是学生、教师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漠视,甚至是荒废。笔者通过在实习期间对哈尔滨市两所高中的多位一线教师,以及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严重的弊端。因此,笔者认为,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的活动中,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传统的教师评改相比,这种评改方式在提高作文评改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综述了近年来国内针对高中作文讲评课的理论成果,阐明本文的写作意义和目的;第二部分,论述了有关高中作文讲评课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及课堂实录,发现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的问题:作文讲评课的方法单一;讲评后的总结环节容易被忽视;学生也对作文讲评课产生偏见,认识不到讲评的意义,致使学生在讲评课后依然难以自觉修改作文,写作水平难以得到进步等等。第四部分则是针对这些问题相应的对策。笔者主要从创新作文讲评课的教学方法入手,提出了几点作文讲评课的教学方法。
孙世梅[7](2018)在《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文中指出教学价值取向即教学的本位价值,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核心的价值,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基于教学价值观念在教学中处理各种教学事务所持有的基本价值倾向。本研究以F小学的四位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在语文教学中所秉持的教学价值取向。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个案研究策略,通过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搜集田野研究数据,描述并分析四位特级教师的教学事件、教案、教学实录、教学论文、报告讲座等。研究呈现了他们的教学实践样态,运用丰富的数据凝练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并对教学价值取向生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阐释。四位特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样态主要表现为对识字教学的探索、对阅读教学的变革和对作文教学的尝试,其形成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坚持“人”的立场;秉持“双基”为基;注重培养思维品质;立足学科的系统性;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时代的引领、学校环境的塑造和个人素养的完形等,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一旦形成,也会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内容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三,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生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四,对小学语文教师情境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梳理了F小学四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经典范例,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进行探究。期待能够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助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这也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的“抢救性”研究,能在一定意义上完形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语文教学研究的样貌。
祁振民[8](2017)在《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高中作文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写作不仅可以体现整体语文素养,在考试中作文成绩也占有一定的比重,现有的作文教学中任课教师的“主体”地位日渐明显,并且在写作练习之后的评改环节也不够丰富;学生对作文的学习没有兴趣,课内外练习和阅读也太过匮乏,写作之后也没有太多的专业化指导。如此教学导致作文教学整体走向形式化,作文的水平和成绩就变成了学生的额外包袱,最后语文水平提不高,让老师和家长都忧心忡忡。现如今网络技术的成长速度惊人,也引得争议非常多,这个成长迅速的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连家长和老师也非常担心网络技术弊大于利。教育技术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在西方国家,传统课堂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混合式学习”却悄然登场。将传统课堂和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融合传统课堂和网络上在线学习的优势,可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Moodle平台是一个开源免费的学习管理平台,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对于线上线下的教学进行了解,发现Moodle平台的优势可以弥补传统作文教学中的不足。又分析了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混合学习理论作为指导,在武威一所中学对作文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针对高中作文教学实际情况,将高中作文教学的资源、活动、写作练习、作品共享及评价与反馈进行混合设计,形成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作文教学,通过学生群体的综合分析后在武威市Y中学高二(2)班进行实践,并且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进行调查分析,在最后针对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一些重要认识:(1)利用Moodle平台资源共享的优势设计阅读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资源,增加阅读量,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设计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后通过Moodle平台进行拓展学习,减少课堂教学中时间的束缚,有效增加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技能储备,让写作练习更加得心应手。(2)以学生为主体,任课老师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学习,分享线上资源阅读的心得,通过交流学习吸收课堂知识,将难以解决的问题传递给老师当堂解决,加速学生消化课堂知识,有效增加学生阅读和灵感来源。在Moodle平台开设在线答疑的讨论区,通过线上异步讨论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和反馈,弥补学生素材阅读不够清晰的问题,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也能让学生对写作主题更加明确。(3)利用Moodle平台信息便利的优势让学生进行线上写作,并且分为“初稿”和“终稿”在平台提交,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初稿提交彼此提出意见、问题,进行总结后完成终稿再进行提交,同伴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提高学生创作时对作品整体内容的掌控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量。(4)学生在Moodle平台提交终稿后由老师进行线上评改,丰富了传统作文评改的形式和内容,并且向学生反馈一些专业化指导和正面的评语,将优秀作品进行文本编辑以后上传至平台供其他学生欣赏、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创作欲望、自信心和阅读量。
王丽华[9](2017)在《初中作文评改的现状调查及改进建议 ——以成都三所初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文是人生创作、加强敏感度、提升表达力的重要学习环节,也是打开学生畅想空间的钥匙。因此,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因为其人生引导的重要作用,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初中作文教学应包括以下四个环节:引导、习作、和评讲。而目前的初中作文教学,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引导和习作这两个环节,忽视了写作过程的后两个环节——作文批改和评讲,即作文评改。而在初中作文教学中,除了引导与习作外,习作完成后的作文评改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作文评改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自身能力的了解与问题的存在,良好有效的作文评改是学生在今后的作文学习中有的放矢的直接指导,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短板和对作文的兴趣;较差的作文评不仅使学生对作文一知半解,而且不能让学生有效认知自身的写作能力,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能力,陷入“写不好——没兴趣——更写不好——放弃”的恶性循环。此外,对学生的生活探索积极度和个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最终作文教学的效果也进入恶性循环。作文评改作为初中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可以从作文评改环节入手,重视对学生习作的评改,找出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将极大的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和学习积极性。毋庸置疑的是,目前我国的初中作文教学中,几乎忽视了作文评改的重要性,多数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仅给个分数或者写几句千篇一律的评语就草草了事,致使作文评改的积极作用难以发挥。基于当前作文教学中作文评改作用缺失的现状,本人以成都市三所初中为例,就初中作文评改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分析和总结出目前初中作文评改存在的问题,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充分思考在前课程对作文评改理念的界定,在此基础上,考虑本文需求意义,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此后,归纳对成都市三所初中调查问卷,总结当前初中作文评改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该问题的可能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通过对成都市三所初中学校的师生作文评改进行抽样调查,分析被调查对象给出的内容,得出当前初中作文评改存在如下几个普遍问题:1.作文评改主客体混淆不清;2.作文评改过程残缺;3.作文教学及评改手段落后;4.作文评改效果认可度不高。在总结目前笔者发现的作文评改问题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笔者对作文评改提出了以下建议:一、要做到灵活运用多种作文评改手段;二、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作文评改体系;三、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四要书写真实有效的激励性作文评语。最后,笔者将提出的作文评改策略应用到实际作文教学中,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本文立足中学日常的作文评改训练现状,在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从初中作文评改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当前初中作文评改现状展开研究,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合理有效的作文评改建议,期望在探索中学作文评改的道路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赵燕[10](2016)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文中提出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教育杂志》以详实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五次有关儿童文学教材论争的过程,认真审视这些争论观点,对现今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比重问题亦有启示。三是教育杂志》从民初、五四到国家本位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国人通过大量的新式教学实验,摸索与寻找适宜于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儿童文学理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四是探讨了《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的师资问题,具体措施有加强师培、制定俸给标准和优待条件以及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师的修养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以连载于《教育杂志》中的教育小说《倪焕之》为例,讨论了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行了深入的追溯,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新"与"旧"的争论、渐进式的发展以及本体性的问题等,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观点是,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式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管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管见(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教师作文评语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教师作文评语写作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及作文评语的特征 |
一、概念界定 |
二、作文评语的特征 |
第二节 作文评语的功能 |
一、沟通性功能 |
二、激励性功能 |
三、育人功能 |
第三节 高中作文评语的类型 |
一、从评语写作主体角度 |
二、从评语的形式角度 |
三、从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认可度角度 |
第四节 高中作文评语写作的理论依据 |
一、高中课标理念 |
二、自我效能感和动机理论 |
三、需要层次理论 |
第二章 高中教师作文评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高中教师作文评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对象及方式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结果 |
第二节 高中教师作文评语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高中教师作文评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
二、高中教师作文评语写作存在的问题探因 |
第三章 优化高中教师作文评语写作的策略 |
第一节 明确高中作文评语写作的重点 |
一、以沟通为出发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
二、以鼓励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
三、以启示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的写作素养 |
第二节 丰富高中作文评语写作的方法 |
一、评语写作主体多元化,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
二、评语写作标准差异化,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
三、评语写作内容多样化,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
四、评语写作语言开放化,尊重学生的生命意识 |
五、评语写作时机及时化,抓住学生的最优状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高中作文评语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三 访谈提纲(学生) |
附录四 访谈实录 |
(2)初中写人记叙文写作中学习支架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意义 |
(二) 选题背景 |
(三) 研究目的 |
(四) 研究方法 |
(五) 论文结构 |
(六) 文献综述 |
一、“学习支架”及其理论基础 |
(一) 学习支架概述 |
(二) 学习支架的理论基础 |
二、初中写人记叙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 写人记叙文教学现状调查 |
(二) 调查内容及相关数据分析 |
(三) 调查问题及归因 |
(四) 写人记叙文作文教学改进建议 |
三、学习支架理论在写人记叙文中的运用 |
(一) 学习支架理论运用前的教学案例分析 |
(二) 学习支架理论指导下的写人记叙文教学流程设计 |
(三) 学习支架理论指导后学生的修改作展示 |
(四) 基于学习支架理论对初中写人记叙文教学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高中语文词汇教学实践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高中语文词汇教学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高中语文词汇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
一、问卷调查和访谈 |
二、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三、高中语文词汇教学问题呈现 |
第三章 高中语文词汇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
一、词汇的定义 |
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 |
三、高中语文词汇教学目标的探索 |
四、高中语文词汇教学内容的探索 |
第四章 改进高中语文词汇教学实践的策略 |
一、明确词汇教学的原则 |
二、贴近高中语文词汇教学,加强语文教材建设 |
三、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
四、学生要做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
第五章 词汇教学的评价建议 |
一、传统词汇教学评价模式的不足 |
二、完善词汇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现实: 问题提出 |
0.1.1 建筑师的多重身份 |
0.1.2 建筑教育的单一源头 |
0.2 研究:内容及范畴 |
0.2.1 研究对象 |
0.2.2 论述要点 |
0.2.3 案例选择 |
0.2.4 时间限定 |
0.3 前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1 国外研究现状 |
0.3.2 国内研究现状 |
0.4 预期:目标及创新 |
0.4.1 研究目标 |
0.4.2 研究创新 |
0.4.3 研究框架 |
第一章 大学样本:教育制度的移植与演化 |
1.1 建筑教育制度的基本结构 |
1.1.1 机构与职责 |
1.1.2 课程与评价 |
1.2 美国建筑教育的社会性 |
1.2.1 美国建筑教育的兴起 |
1.2.2 美国建筑师学会及建筑院校联盟 |
1.2.3 布扎设计研究会 |
1.2.4 民间画室 |
1.3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
1.3.1 课程基本架构 |
1.3.2 课程构架扩展 |
1.3.3 教学研究结合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本源重溯:教学思想的修正与再现 |
2.1 巴黎美术学院教育思想要点 |
2.1.1 设计 |
2.1.2 表现 |
2.2 古典思想的起伏 |
2.2.1 推陈出新:崇古与尚新之辩 |
2.2.2 另立门户:对美院办学宗旨的挑战 |
2.2.3 分道扬镳:对古典文化根基的批判 |
2.3 现代思想的冲击 |
2.3.1 古典美学余温 |
2.3.2 现代主义萌芽 |
2.3.3 现代主义盛期 |
2.4 终结及后续 |
2.4.1 终结背后 |
2.4.2 思想回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度异化:工学院中的美院教育 |
3.1 大学建筑教育的建立 |
3.1.1 行业背景 |
3.1.2 工学根基 |
3.1.3 美术缘起 |
3.2 制度初成:三十年传统 |
3.2.1 工学预设 |
3.2.2 美术居上 |
3.2.3 建国前后 |
3.3 制度建立:十七年改革之 |
3.3.1 院系调整 |
3.3.2 教学机构的重组 |
3.3.3 课程系统的再造 |
3.4 制度创新:十七年改革之二 |
3.4.1 实践意识的上升 |
3.4.2 自主修正与探索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思维渐进:设计方法的纠偏与探索 |
4.1 教学思想传播 |
4.1.1 分解构图作为基础设计训练 |
4.1.2 构图作为建筑设计训练 |
4.1.3 初识与误读 |
4.2 基础设计训练 |
4.2.1 西方古典建筑分解构图 |
4.2.2 中国传统建筑分解构图 |
4.2.3 中西分解构图交替演化 |
4.3 建筑设计训练 |
4.3.1 设计命题的继承 |
4.3.2 设计方法的变革 |
4.3.3 设计理论的发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踌躇:中国建筑的自觉与重建 |
5.1 对传统形式的自觉 |
5.1.1 对民族内容的定位 |
5.1.2 对混合风格的辨析 |
5.2 对现代建筑的认知 |
5.2.1 “中国现代建筑 |
5.2.2 技术为手段 |
5.2.3 建造为目的 |
5.3 对地域文化的重建 |
5.3.1 地域建筑理念的建立 |
5.3.2 地域建筑理念的发展 |
5.3.3 建筑思潮的综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理性介入:中国教育的退守与新生 |
6.1 十年断续 |
6.1.1 工农兵学员 |
6.1.2 新三届 |
6.1.3 研究生 |
6.2 改革前奏 |
6.2.1 外界输入 |
6.2.2 自发改革 |
6.3 理性思想 |
6.3.1 国际交流 |
6.3.2 理性教改 |
6.4 本章小结 |
结语 |
7.1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历史线索 |
7.2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体系范式 |
7.3 学院式建筑教育的学科价值 |
7.4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学术成果 |
致谢 |
(5)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1.1.2 教育改革的根本需求 |
1.1.3 理论研究的应然突破 |
1.1.4 现状问题的亟待解决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审辩性思维的研究 |
1.3.2 关于初中议论文教学的研究 |
1.3.3 关于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的研究 |
1.4 研究的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访谈法 |
1.4.3 比较分析法 |
1.4.4 案例研究法 |
2 审辩性思维概述 |
2.1 审辩性思维理论缘起 |
2.1.1 审辩性思维的提出 |
2.1.2 审辩性思维的发展 |
2.1.3 审辩性思维的定义 |
2.2 审辩性思维品质的基本环节 |
2.2.1 全面阐释 |
2.2.2 合理假设 |
2.2.3 逻辑论证 |
2.2.4 客观反思 |
2.3 审辩性思维与其他思维的关系 |
2.3.1 审辩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
2.3.2 审辩性思维与惯常性思维的关系 |
2.3.3 审辩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
3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概述 |
3.1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
3.1.1 审辩性思维的意义 |
3.1.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
3.1.3 学生心理发展需求 |
3.2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的可行性 |
3.2.1 初中议论文教材选编分析 |
3.2.2 初中议论文文体特征分析 |
3.2.3 审辩性思维可培养性分析 |
3.3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与审辩性思维培养的关联 |
3.3.1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分析 |
3.3.2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有利于审辩性思维培养 |
3.3.3 审辩性思维培养有利于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 |
4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现状及分析 |
4.1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审辨性思维培养现状 |
4.1.1 审辩性思维培养未被重视 |
4.1.2 审辩性思维培养走入误区 |
4.1.3 审辩性思维培养效果不佳 |
4.2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问题归因 |
4.2.1 教的问题 |
4.2.2 学的问题 |
4.2.3 其他问题 |
5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策略 |
5.1 激活认知阶段——起点 |
5.1.1 建立文本联系——联系策略 |
5.1.2 产生认知冲突——问题策略 |
5.1.3 激活认知结构——开放策略 |
5.2 建立指导阶段——动力 |
5.2.1 操作思维活动——假设策略 |
5.2.2 提出认知监控——监控策略 |
5.2.3 搭建活动平台——对话策略 |
5.3 分析论证阶段——途径 |
5.3.1 梳理文本信息——分析策略 |
5.3.2 领会文本思路——置换策略 |
5.3.3 综合生成信息——图式策略 |
5.4 科学决策阶段——保障 |
5.4.1 多维审视论证——反思策略 |
5.4.2 加强思维训练——读写策略 |
5.4.3 多元教学评价——多元策略 |
6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教学设计 |
6.1 设计原则 |
6.1.1 目标原则 |
6.1.2 教学原则 |
6.1.3 评价原则 |
6.2 设计实例——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为例 |
6.3 设计评价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6)高中作文讲评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新课标”的要求 |
(二)提高高中生作文水平的需要 |
二、文献综述 |
(一)作文讲评的目的 |
(二)高中作文讲评的方法 |
(三)高中作文讲评课的有效性 |
(四)网络教学在高中作文讲评课中的运用 |
(五)高中作文讲评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总结归纳法 |
第二章 高中作文讲评课理论概述 |
一、作文讲评课相关概念 |
(一)作文的概念 |
(二)作文教学的概念 |
(三)作文讲评的概念 |
二、作文讲评课的概念界定 |
(一)作文讲评课的概念 |
(二)作文讲评课的内容 |
(三)作文讲评课的要求 |
(四)作文讲评课应遵循的原则 |
(五)作文讲评课的类型 |
(六)作文讲评课的目的 |
三、作文讲评课在作文评价中的地位 |
四、作文讲评课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
五、作文讲评课在作文训练过程中的价值与意义 |
(一)人文价值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章 高中作文讲评课的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对象与内容 |
二、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
三、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
(一)作文评改比例失衡 |
(二)作文讲评方式单一 |
(三)缺乏网络媒介的支持 |
第四章 优化高中作文讲评课的策略 |
一、合作探究,评改结合 |
(一)尊重学生差异,设置评改小组 |
(二)教师示范讲评,组内再次评析 |
(三)结果反馈个人,二次写作指导 |
二、创新讲评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
(一)专题讲评法 |
(二)比较讲评法 |
(三)师生共评法 |
三、借助网络,多层次交流 |
(一)借助网络进行作文讲评的意义 |
(二)借助网络进行作文讲评的方法 |
(三)借助网络进行作文讲评的注意事项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初心不忘——滚烫在胸的语文教育情怀 |
(二)把根留住——返璞归真的语文教学传统 |
二、研究背景 |
(一)呼唤教育家型教师崛起的时代诉求 |
(二)传承优秀语文教学传统的现实需求 |
(三)语文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实践探求 |
(四)反思个人专业发展理路的内心寻求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概况 |
(二)小学语文教育观研究 |
(三)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
(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
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
(一)相关研究概况 |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基本概况 |
(三)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探索 |
(四)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由来与发展 |
三、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
(一)我国小学特级教师的研究现状 |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
(一)相关研究概况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偏差研究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特级教师 |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
(三)教育价值 |
(四)教育价值取向 |
(五)教学价值取向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的规划 |
二、研究方法的选用 |
(一)秉持质性研究取向 |
(二)采用个案研究策略 |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
四、研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一)数据的收集 |
(二)数据的整理 |
五、研究效度的提升 |
六、研究伦理的谨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从教环境和职业发展历程 |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所在的F小学历史回眸 |
(一)概述F小学的发展历史 |
(二)定格F小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 |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职业发展历程轻描 |
(一)Y教师:业精于勤 |
(二)S教师:钻之弥坚 |
(三)X教师:独辟蹊径 |
(四)L教师:行稳致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样态 |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识字教学探索 |
(一)创设识字情境,注重方法指引 |
(二)突出识字重点,加强基础训练 |
(三)理解汉字意涵,体现构字规律 |
(四)融合观察体验,加强写字指导 |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阅读教学变革 |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分析与整合能力 |
(二)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
(三)注重师生主体间性对话,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
(四)注重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
三、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作文教学尝试 |
(一)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
(二)写作方法的习得与运用 |
(三)作文批改与讲评的实践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要义 |
一、坚持“人”的立场 |
(一)切勿让“匠气”掩盖了“人气” |
(二)做片子、答卷子、压担子要不得 |
(三)不是从教材出发,而是从学生出发 |
(四)写字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 |
二、秉持“双基”为基 |
(一)扎扎实实练技能 |
(二)语文教学的“十字真经” |
(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四)教好“三个一”,语文教师则功德无量 |
三、注重培养思维品质 |
(一)写好字也要动脑筋 |
(二)“放电影” |
(三)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上下工夫 |
(四)课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场 |
四、立足学科的系统性 |
(一)不能“一条腿粗一条腿细” |
(二)不能忽视兴趣、方法、习惯的培养 |
(三)不能只盯着眼前这一件事 |
(四)不能教孩子“哑巴”语文 |
五、凸显语言文字运用 |
(一)孩儿们,操练起来 |
(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
(三)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
(四)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
一、时代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引领 |
(一)时代的主流思想 |
(二)笃定的职业选择 |
(三)时代楷模的导航 |
二、学校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塑造 |
(一)学校是铺好“路”的地方 |
(二)学校是写满“爱”的地方 |
(三)学校是充盈“文化”的地方 |
三、教师个人素养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完形 |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
(二)崇高的道德品质 |
(三)厚重的文化底蕴 |
(四)精深的备课功夫 |
(五)敏锐的科研素养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理念具有整合性 |
(二)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具有实践性 |
(三)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 |
(四)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性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部分) |
附录二 研究资料(部分) |
附录三 资料图片(部分) |
后记 |
(8)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高中作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高中作文教学面临严峻的考验 |
2.混合式学习为高中作文教学提供机遇 |
3.网络环境能够促进作文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第1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1.1 文献综述 |
1.1.1 概念界定 |
1.1.2 高中作文教学研究现状 |
1.2 理论基础 |
1.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2.2 活动理论 |
1.2.3 混合式学习 |
第2章 解读高中作文教学 |
2.1 高中作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
2.2 高中作文教学任务的特点 |
2.3 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
2.3.1 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
2.3.2 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高中作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
3.1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高中作文教学设计 |
3.1.1 资源设计 |
3.1.2 教学活动设计 |
3.1.3 写作练习与作品共享设计 |
3.1.4 评价与反馈设计 |
3.2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高中作文教学实践 |
3.2.1 学生群体综合分析 |
3.2.2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高中作文教学实施 |
3.2.3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高中作文教学案例 |
第4章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高中作文教学效果分析和策略 |
4.1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高中作文教学学生访谈 |
4.2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高中作文教学效果分析 |
4.3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高中作文教学综合效果和教学策略 |
4.3.1 综合分析 |
4.3.2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高中作文教学策略 |
第5章 讨论与研究认识 |
5.1 研究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9)初中作文评改的现状调查及改进建议 ——以成都三所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关于作文评改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外关于作文评改的研究现状 |
1.4 作文评改的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界定 |
1.4.1 作文评改的理论依据 |
1.4.2 作文评改的相关概念界定 |
2 初中作文评改现状调查过程 |
2.1 调查情况简介 |
2.2 调查结果统计 |
2.2.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2.2.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3 初中作文评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3.1 初中作文评改存在的问题 |
3.1.1 混淆作文评改中的主客体 |
3.2 作文评改的过程残缺 |
3.3 作文教学及评改手段落后 |
3.4 评价效果的认可度不够 |
3.5 原因分析 |
3.5.1 教育环境方面 |
3.5.2 教师方面 |
3.5.3 学生方面 |
4 初中作文评改的改进策略 |
4.1 灵活运用多种评改手段 |
4.2 构建科学合理的作文评改体系 |
4.3 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
4.4 书写真实有效的激励评语 |
5 初中作文评改策略的实施效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境外研究现状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教育杂志》 |
1.3.2 儿童文学 |
1.3.3 文学教育 |
1.3.4 儿童文学教育 |
1.4 理论基础 |
1.4.1 儿童哲学 |
1.4.2 教育学学理 |
1.4.3 图式理论 |
1.4.4 接受美学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活动史研究法 |
1.5.3 统计分析法 |
1.5.4 个案研究法 |
1.6 不足与创新 |
1.6.1 不足之处 |
1.6.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教育杂志》在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
2.1 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独立与转型 |
2.1.1 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历史流变(先秦——1904年) |
2.1.2 儿童文学教育初步的独立期(1904—1912) |
2.1.3 儿童文学教育的草创期(1912—1919) |
2.1.4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激进期(1919—1927) |
2.1.5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反思期(1927—1936) |
2.1.6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深化期(1937—1948) |
2.2 《教育杂志》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关联性 |
2.2.1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
2.2.2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作用 |
第3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传播 |
3.1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发展 |
3.1.1 介绍日本现代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
3.1.2 传播欧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
3.2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
3.2.1 "儿童观"的基本含义 |
3.2.2 "儿童观"的主要模式 |
3.2.3 促进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
3.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讨论 |
3.3.1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的提出 |
3.3.2 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探讨 |
第4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讨论 |
4.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发展 |
4.1.1 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六次变迁 |
4.1.2 儿童文学教育在六次课标发展历程中的演进 |
4.2 《教育杂志》中对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的推进 |
4.2.1 民国初年的儿童文学课程 |
4.2.2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课程 |
4.2.3 国家本位主义儿童文学课程 |
4.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争论 |
4.3.1 儿童文学课程主旨的争论——"兴趣"与"教化"之争 |
4.3.2 儿童文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争论—"读经与否"之争 |
4.3.3 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国语"与"常识"的分合 |
4.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的延伸 |
4.4.1 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 |
4.4.2 儿童文学的课外作业 |
4.4.3 儿童文学体现出的课外休闲教育 |
第5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的建设 |
5.1 《教育杂志》中的小学国语教材概况 |
5.1.1 中国近代第一本儿童文学教育理论专着——《儿童文学概论》 |
5.1.2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选择与组织 |
5.1.3 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的建立 |
5.1.4 推行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典型案例 |
5.2 《教育杂志》中推动儿童文学教科书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
5.2.1 民国初年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09—1918) |
5.2.2 儿童文学教材发展的繁荣期(1919—1936) |
5.2.3 抗战时期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37—1948) |
5.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建设的争论 |
5.3.1 儿童文学教材"实用"与"审美"之争 |
5.3.2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章"与"文学"之争 |
5.3.3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
5.3.4 儿童文学教材的"识字"与"欣赏"之争 |
5.4 《教育杂志》中有关儿童文学教材的宣传 |
5.4.1 儿童文学教科书的广告宣传 |
5.4.2 儿童读物的广告宣传 |
5.4.3 儿童文学领域的其它广告宣传 |
第6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推进 |
6.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6.1.1 "儿童本位教育"理论 |
6.1.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
6.1.3 儿童文学教学原理 |
6.1.4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外来影响 |
6.2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阶段性发展 |
6.2.1 民初儿童文学教学法的萌发(1909—1918) |
6.2.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繁荣发展(1919—1936) |
6.2.3 国家本位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发展(1937—1948) |
6.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
6.3.1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孕育 |
6.3.2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
6.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实验的尝试 |
6.4.1 江苏一师附小初年级的设计教学实验 |
6.4.2 小问题的教学实验 |
第7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探讨 |
7.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及其原因 |
7.1.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 |
7.1.2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引发的原因 |
7.2 《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建议 |
7.2.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的培训 |
7.2.2 小学教员俸给标准与优待 |
7.2.3 小学教员要求对教学环境的改善 |
7.3 《教育杂志》中论述儿童文学教师的修养 |
7.3.1 个学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
7.3.2 小学教师的基本修养 |
7.3.3 儿童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
7.4 《教育杂志》中教育小说叙述乡村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以《倪焕之》为例 |
7.4.1 小学教师地位的卑微与工作的满腔热情 |
7.4.2 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儿童地位 |
7.4.3 教师打造的儿童文学教育实验基地——乡村田园农场 |
第8章 结语 |
8.1 儿童文学教育第一个黄金期的追溯 |
8.1.1 儿童文学教育中"新"与"旧"的争论 |
8.1.2 儿童文学教育应以渐进的方式发展 |
8.2 儿童文学教育具有的本体性问题 |
8.2.1 文学教育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走向 |
8.2.2 儿童文学教育要求教学应"以善为美" |
8.2.3 儿童美学应成为教育学的重要内容 |
8.3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体性资源 |
8.3.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科目中应占较大的比重 |
8.3.2 重新审视儿童文学教学中识字、听说、阅读、写作的分与合 |
8.3.3 儿童阅读是拓宽儿童文学教育领域的有效途径 |
8.4 教育传媒应与儿童文学教育建立起情缘关系 |
8.4.1 教育期刊在儿童文学教育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
8.4.2 教育期刊助力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
8.4.3 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联姻构建本学科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主题索引——《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的文章 |
附录B:《教育杂志》的相关资料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管见(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教师作文评语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玲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初中写人记叙文写作中学习支架的运用研究[D]. 蒋思琪. 西南大学, 2020(01)
- [3]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高中语文词汇教学实践与策略研究[D]. 黎碧银. 广州大学, 2019(01)
- [4]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D]. 汪妍泽. 东南大学, 2019(05)
- [5]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研究[D]. 陈梦瑶.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6]高中作文讲评课研究[D]. 王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12)
- [7]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D]. 孙世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8]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高中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 祁振民. 西北师范大学, 2017(12)
- [9]初中作文评改的现状调查及改进建议 ——以成都三所初中为例[D]. 王丽华.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10]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D]. 赵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