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体会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袁博[1](2020)在《国家、性别与生活 ——山东农村妇女的身份建构(1949-1965)》文中研究指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使中国形成了以父权制为核心的性别制度。广大农村妇女更因性别和所在地而被“双重”边缘化。近代以来,有识之士、党派集团和国家政权号召妇女解放、开展女权运动,但仍未改变农村妇女地位低下的现状和传统家庭角色的定位。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和论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妇女解放运动,并对乡村传统性别制度和性别观念进行了改造和重塑。农村妇女在“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政治动员下,被正式纳入国家体系。她们的主体身份和性别关系在国家的塑造下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婚姻家庭、经济活动、身体健康、政治参与、精神世界等五个方面。婚姻制度改革在妇女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中具有重大意义。1950年《婚姻法》是国家构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性别制度的第一步,它有力地冲击了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和性别权力关系。因此它得到了女性农民的支持和男性农民的误解,在新旧性别观念的博弈中得到逐步贯彻。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妇女基本确立了婚姻自主权,婚姻观念发生了转变,且获得了婚姻自由的权利,自由恋爱现象增多,离婚和再婚也不再受社会的指责。在家庭关系中,团结民主与平等和谐成为主旋律,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明显提高,并在家庭事务中获得了话语权和独立人格。但除了改变,农村妇女的家庭角色也有延续,打老婆、漠视妇女合法权益的现象仍不时发生,新旧性别观念之间的拉扯与博弈依旧存在。发动农村妇女参加社会化大生产是建国后妇女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共根据新中国国情,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制定福利政策,运用国家力量使乡村妇女大规模地走出家门,进入公共领域,投入到生产劳动中。通过分析其参加劳动的工日、参与率等,我们发现农村妇女在生产劳动中撑起了“半边天”。在这一过程中,她们不仅获得了经济独立,而且确立了“劳动者”身份,形成了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实现了由“家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但是由于传统性别制度并未发生断裂,传统性别分工使参加劳动的妇女背负着双重责任,收入分配中也存在着两性关系的不平等。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农村妇女的身份转型,国家积极维护其健康权,利用政治话语对妇女进行身体改造,并突出强调了妇女解放的想象。作为传统社会对女性身体规训的标志,缠足被中共以政治权力严厉禁止,并使之在50年代走向消亡,为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解除了身体束缚。国家对农村妇女健康的保护还体现在生育变革上,包括推广新法接生和建立妇幼保健网。这不仅使分娩方式发生变化,生育空间也发生了转移。生育的现代化以及生育之痛在一定程度上的“消失”,加深了农村妇女对国家的认同,并以积极参加生产来表达感激之情,加速了身份转换。但过度的劳动使妇女们的身体出现各种问题,妇女的生理问题和特殊时期的身体便在“保护”的政策下进入公共领域和大众视野。原本属于私领域的妇女身体被纳入公领域,成为农村妇女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国家为农村妇女参政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因此建国后全国出现了妇女参政的第一次高潮。她们不仅参与基层民主选举,而且当选基层代表,参与地方政权管理。许多优秀农村妇女经过国家培养,走上了基层政权的领导岗位,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管理群体——农村妇女干部群体。她们成为党和政府在地方的代言人,活跃在各个基层岗位上。建国后,农村妇女组织伴随着国家权力不断下沉,以妇代会为主的基层妇女组织普遍建立起来。作为妇女“娘家”的妇代会既是党和国家联系妇女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妇女表达政治意愿、维护权益的重要平台,使“国家”不再是高高在上、与之无直接关联的存在。但遗憾的是,这一时期农村的政治权力参与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农村妇女的政治空间较为狭小,妇女干部和妇女组织并未打破以男权为中心的乡村权力结构而处在边缘位置。五十年代的集体化生活使农村妇女们感受到了“集体欢腾”,心灵受到了一次革命般的洗礼。她们不仅在识字运动中提高了自身文化素质,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振奋与文化自信。虽然国家以政治文化取代了乡村文化,但各种娱乐组织、娱乐活动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业余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使农村妇女在公共场合有了合法身份并接受了国家的政治教化。同时,集体劳动、各种会议等为农村妇女提供了活动场所,给她们带来新鲜感,精神世界得到极大充实与满足。伴随各种教育运动的开展,她们的集体意识被逐渐建构起来,包括对中共和新政府的认同、爱国主义情感的深化和集体观念的树立等。与男性农民相比,农村妇女的集体思想似乎更加强烈。这也是农村妇女转变为“社会人”身份的最好证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一系列社会主义运动使日常生活不断政治化,也使农村妇女的身份得到了全新塑造。但是受传统政治文化和性别制度的影响,性别差异始终存在。可以说,国家和性别参与了新中国农村妇女的身份重构。它们相互糅合、碰撞,对农村妇女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妇女逐渐改变了传统角色定位,完成了从私领域的“家庭人”向公领域的“社会人”、“国家人”的身份转换,推动了农村妇女的解放进程。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农村妇女的身份转型较为彻底,但各地在完成时间和程度上略有差异。新中国农村妇女解放运动表现出的特点与问题应促使我们对中国妇女解放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力争真正实现两性平等的和谐局面。

高云[2](2020)在《大庆市体育中考干预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体育科目纳入中考及其分值的不断提高,体育引起学生、学校、家长的重视,目前大庆市的体育中考满分100分,已经实施6年,占中考总分的12.8%,其所占比例高于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力求通过体育中考提高社会、学校及家庭对体育的重视度,带动中小学体育工作发展,进而有效地提高青少年健身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本文就中考大庆市体育中考干预中小学体育教育方面进行了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研究方法,对大庆市部分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进行访问调查,在体育中考政策实施的背景下,针对大庆市体育中考对中小学体育教学诸多因素的影响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并研究分析了大庆市落实体育中考政策时,出现的各方面问题。研究发现,随着大庆市体育中考的实施,体育课堂逐渐成为了中考训练课堂,为了拿到高分数,体育中考方案规定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导致教学内容出现“应试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没有得到完全贯彻;体育中考的实施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利有弊;缺少对运动技能考核的项目,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经过对调查得到的结论进行深入剖析,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提出了体育中考政策干预下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优化对策,正视体育中考,避免应试化;引进优秀师资,平衡男女体育教师比例;科学设置考核项目;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合理设置体育课程,预防运动损伤。进一步促进大庆市中小学体育的发展,为完善大庆市体育中考方案和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提供一些建议。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左华,白素霞,付雪丽,张玢,孙华阳[4](2018)在《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体会》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工作现状不尽人意,师资水平与规范化标准化队伍建设是关键制约因素之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的师资团队,是改善现状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本文进行阐述并得出几点可供参考借鉴的工作体会。

杨晓霞[5](2013)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中的利益整合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义务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已接近100%,而且实现了真正的全免费教育。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义务教育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十分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利益分析的视角来看,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属于一种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只有实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在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不同阶层间重新分配教育利益,才能缩小教育差距,保证义务教育的公益性与普惠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和调查,就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中利益整合问题进行研究,试图揭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进程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利益整合、破解发展改革难题的对策建议。根据上述研究目的及思路,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核心概念界定,以及文献综述,并就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作大概的交代。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从利益分析的角度论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实质。具体包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概念的界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背景分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实质。第三部分着重从历史回顾的角度梳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历程,并对其中的教育利益分配作客观描述,指出教育利益的分配包括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其背后体现的是教育资源的多寡。第四部分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办法,从多元利益冲突的视角揭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面临的难点问题,指出均衡发展实质是对利益的重新分配,然而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与既得利益不同,面对新的改革自然也就产生了利益之间的冲突。这其中既包括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冲突,也包括既得利益与新的分配格局之间的冲突。第五部分采用理论与实践互相印证的方法,深入分析和阐明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改革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协调好各方利益。第六部分为对策建议部分。只有建立起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才能破解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面临的困境。针对上述原因,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难点问题的对策建议。

马云[6](2006)在《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扫盲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生命个体赖以发展的需要。正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局势直接影响着本国各领域的发展一样,成人教育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进步伐,因此关注成人基础教育——即扫盲教育、尤其是文盲率较高的农村的扫盲教育问题至关重要。 在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引入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本论文以扫盲组织、扫盲教材、扫盲内容、扫盲形式、扫盲师资等问题为主线,从乡村社会控制视角探讨共和国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论文还将采用文献资料、档案资料和口述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展现基层扫盲工作开展的具体场景,借鉴成人学习动机理论以探析特定时期农民不同的学习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时期农村扫盲教育的横向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扫盲教育的纵向比较,力求深层次解读我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生态,刻画其复杂多样、嬗变斑斓又极具张力的社会历史画卷,系统分析和总结扫盲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期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正文部分共六章。 第一章即导论,分别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研究角度、已有研究成果、论文的基本概念及论文的框架结构等问题。 第二章着重论述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共和国成立后,为满足新的经济、政治建设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借鉴革命根据地扫盲教育的经验、师承苏联扫盲教育的体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教育,并于50多年来不断建构和健全农村扫盲教育的运行系统。遵循共和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而主要按照扫盲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本论文将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分为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亚健康”发展(1958年—1965年)、“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及“双向导”理念指引(1993年以后)的前进历程。 第三章嵌入社会学视角、尤其是运用社会控制理论,探讨共和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变迁对农村基层扫盲组织的影响。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建构了高度集权的控制体系,将国家权力触角深入乡村社会,打通了几千年来国家与乡村之间呈现的“内核——边缘”、“中心——边陲”的结构,基层扫盲组织

沈士团[7](2003)在《谈谈办大学的几点体会》文中认为 我是1985年进入校级领导班子的,1988年7月至2002年1月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结合我十几年的工作,谈谈办大学的几点体会。 一、应根据国情校情,适时提出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北航成立于1952年,由清华大学等8所大学的航空院系组建而成。当时集中了国内航空界主要的专家学者,使北航一开始就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同时由于国家发展航空航天工

徐锦康[8](1999)在《以改革为先导 不断提高教学基本建设质量》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总结了机械工程系几年来所取得的成绩,阐述了对开展教学基本建设的体会与思考,明确了今后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顾延生,郑敏,程丹丹,杨晓菁,葛继稳,蒋永光[9](2021)在《“生态学概论”通识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学通识教育势在必行,构建通识性生态学知识教育体系是我国高校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结合学校中长期建设战略规划需要,率先在全校本科生推行"生态学概论"通识必修课,旨在培养未来社会优秀的决策者、教育者和管理者,致力于宜居地球管理和服务美丽中国建设,这一里程碑式的行动必将掀起当代中国大学生生态素质教育的新浪潮。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设"生态学概论"通识教育课程的时代背景、课程体系构建及面临的问题与思考等。"生态学概论"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式,立足我校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优势,体现生态学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主要讲述美丽中国与宜居地球视野下的生态学基础知识及关注热点。总之,开展生态学通识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当前生态环境形势的迫切需求,而且高度契合我校学科战略规划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范青楠[10](2021)在《创新与反思:从教学实践到设计研究学术论坛——暨第二届“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题四校联合毕设圆桌论坛》文中研究指明时间:2021年6月19日地点:北京工业大学论坛召集人:李翔宇媒体报道:《建筑师》杂志背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设计实践,成为当下高校建筑设计教师成长路上的三条路径,高校教师们在教师、学者、建筑师这三个角色之间不停转换,虽偶有彷徨,亦摸索前行……为更好地促进教学、科研、设计的互动关系,由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四校联合毕业设计教学组共同发起,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性别与生活 ——山东农村妇女的身份建构(1949-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论文概况
        (一) 选题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三) 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五) 创新与不足
    二、新中国成立前山东农村妇女解放概述
第一章 婚姻家庭变革中性别关系的改变
    第一节 性别观念下的1950年《婚姻法》
        一、从父权制到男女平等性别观
        二、《婚姻法》的性别解读
        三、新旧性别观念的冲突与博弈
    第二节 山东农村妇女婚姻自主权的确立
        一、婚姻观念的转变
        二、结婚:由包办婚姻到自主婚姻
        三、离婚和再婚:由从一而终到男女平等
    第三节 家庭关系中农村妇女性别角色的“变”与“常”
        一、“变”:新家庭性别观的形成
        二、“常”:传统性别权力关系的遗留
第二章 农村妇女“劳动者”的性别分工
    第一节 国家动员妇女参加生产的性别政策
        一、开展思想教育
        二、培养妇女干部
        三、选树典型和劳模
        四、解决妇女福利问题
    第二节 传统性别分工的突破与延续
        一、“劳动者”身份的确立
        二、传统性别分工的延续
    第三节 性别差异下的收入分配
        一、劳动记工算账问题
        二、男女“同工不同酬”问题
第三章 农村妇女健康权的国家维护
    第一节 政治场域下的缠足问题
        一、“缠”与“放”之间
        二、50年代缠足的终结
    第二节 生育变革
        一、分娩方式的改变
        二、接生人员身份的重塑
        三、生育行为的组织化与规范化
        四、日常生理卫生习惯的改变
    第三节 妇女劳动者的身体与保护
        一、身体的“去性别化”
        二、劳动妇女特殊身体问题的解决
        三、记忆中的身体之痛
第四章 乡村政治空间内的性别参与
    第一节 农村妇女的基层民主参与
        一、参加基层民主选举
        二、参加基层组织,当选基层代表
    第二节 作为参政平台的妇代会
        一、妇女组织的逐步下沉
        二、农村妇女们的“娘家”
        三、乡村权力结构中的角色定位
    第三节 山东农村妇女干部群体
        一、崭露头角的妇女干部
        二、群体特征
        三、政治权力参与中的性别差异
        四、性别差异存在的原因
第五章 “集体欢腾”与“心灵革命”
    第一节 教育中的性别:农村妇女的扫盲运动
        一、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扫盲运动
        二、知识的洗礼与精神的振奋
    第二节 沉浸在集体文娱活动之中
        一、节日期间的文化活动
        二、日常文娱活动
        三、电影、广播等新式娱乐的普及
    第三节 集体化下的精神世界与集体意识
        一、精神世界的充实
        二、集体意识的建构
结语
    一、“新”身份的确立
    二、国家:农村妇女身份的塑造者
    三、性别:无法抹去的身份标签
    四、对中国农村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大庆市体育中考干预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体育中考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与发展现状
        (二)国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第一章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3.1 主要内容
        1.3.2 结构框架
第二章 概念解析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解析
    2.2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章 大庆市体育中考开展现状与调查分析
    3.1 大庆市体育中考的改革与发展
    3.2 大庆市体育中考项目设置调查分析
    3.3 大庆市体育中考评分标准调查分析
    3.4 大庆市体育中考干预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影响
        3.4.1 体育中考对相关人群的影响
        3.4.2 体育中考对体育课的影响
        3.4.3 体育中考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影响
        3.4.4 体育中考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影响
        3.4.5 体育中考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影响
        3.4.6 体育中考对体育教学评价的影响
        3.4.7 体育中考对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
    3.5 大庆市体育中考面临的问题分析
        3.5.1 体育教学应试化现象
        3.5.2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3.5.3 项目限制学生全面发展
        3.5.4 体育师资力量薄弱
        3.5.5 运动损伤的频发
第四章 体育中考干预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优化对策
    4.1 开齐开足体育课程
    4.2 完善体育教学评价
    4.3 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5 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附录
致谢词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4)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培训组织机构缺乏对师资追踪管理。
    (2) 师资多为兼职医务人员, 没有教育背景, 授课基础薄弱[2]。
    (3) 课时报酬较低, 与之付出不对等, 参与积极性不高。
    (4) 被培训对象均是成人, 因成人教育的差异性, 增加了培训的难度。
1 组建师资库, 遴选师资入库, 进行统一管理
    1.1 师资入库条件[4]
    1.2 申报程序
    1.3 资格审核
    1.4 培训考核
        (1) 专业理论知识培训
        (2) 理想信念培训
        (3) 以练代培进行实战考核
    1.5 聘任
2 开展项目化建设, 塑造高品质师资, 打造优秀师资队伍
    2.1 培训课题项目化需求管理
    2.2 入库师资项目化个性打造
    2.3 师资队伍项目化素质塑造
3 建立听讲评双重督导监督制度, 完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 强化奖励机制
    3.1 定期听众问卷调查督导
    3.2 不定期专业管理人员现场抽查督导
    3.3 建立完善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
    3.4 建立优秀师资奖励机制
4 建立师资库师资退出机制, 实现动态管理, 保证师资队伍质量
    4.1 组织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是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提
        4.1.1 组织保障
        4.1.2 制度保障
        4.1.3 经费保障
        4.1.4 广泛动员
    4.2 多领域、全方位培训是师资队伍素质提高的基础
    4.3 建立健全培训管理体系是师资队伍健康发展的保障

(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中的利益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有助于义务教育自身的发展
        (二) 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
        (三) 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
        (四) 有助于少年儿童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均衡
        (二) 教育均衡
        (三) 义务教育均衡
        (四) 教育利益
    四、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三) 研究趋势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文献研究
        (二) 调查研究
        (三) 实地研究
    六、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利益分析的视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实质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概念的界定
        (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三个基本判断
        (二)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目的
        (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方式
        (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范围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背景
        (一) 失衡的区域经济
        (二) 顽固的城乡差异
        (三) 悬殊的贫富差距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实质
        (一) 国家义务教育供给本质上是一种利益的分配
        (二) 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导致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
        (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
第二章 利益分配的描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历程回顾
    一、致力于扩大入学机会的前“普九”时期(1978-1984年)
        (一) 合理选择教育目标,协调办重点学校与普及小学教育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 灵活采取多种办学形式,协调扩大教育机会与学生入学难之间的利益冲突
        (三) 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协调政府与居民在教育经费筹措方面的利益冲突
        (四) 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协调小学教师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普九”时期(1985-2000年)
        (一) 颁布政策法规,确立义务教育利益协调的原则和依据
        (二) 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协调义务教育机会供给的利益冲突
        (三) 实施扶弱政策,协调区域间的利益冲突
        (四) 治理薄弱学校,协调校际间义务教育发展的利益冲突
    三、以质量均衡为主的后“普九”时期(2001年至今)
        (一) 实施系统的弱势群体帮扶政策,协调区域间教育利益冲突
        (二) 采取就近入学的管理制度,协调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
        (三) 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协调城乡居民间新的利益冲突
第三章 利益冲突的呈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面临的难点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过程中政府间的利益冲突
        (一)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义务教育发展目标差异导致的利益冲突
        (二)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利益冲突
        (三) 地方政府在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冲突
        (四) 同一层级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不同受教育群体间的利益冲突
        (一) 农村学生进城读书导致的城镇大班额现象对县城学生的冲击
        (二) 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儿童对教育资源的争夺
        (三) 既得利益群体与弱势群体在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的冲突
    三、学校层面的利益冲突
        (一) 教师合理的正向流动与均衡要求的“逆向”流动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 学校合并带来不同类型学校间的利益冲突
        (三) 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间的利益冲突
第四章 利益整合的障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方式及其表达障碍
        (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多元化利益诉求
        (二) 不同利益主体表达利益诉求的强烈反差
    二、利益整合目标不够清晰
        (一) 改革目的的模糊性
        (二) 对利益差别“公正性”理解上的分歧
    三、政府作为利益整合主体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一) 政府未能很好地履行利益整合主体角色的职能定位
        (二) 集权与分权的矛盾影响利益整合效果
第五章 整合机制的构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难点的破解
    一、国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过程中利益整合的经验与借
        (一) 强调高层级政府的利益整合责任及其功能发挥
        (二) 重视法律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
        (三) 注重不同利益整合方式的灵活性与互补性
        (四) 借助市场手段进行利益整合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利益整合的原则与方法
        (一) 利益整合原则
        (二) 利益整合方式
    三、建立有效义务教育利益整合机制的对策
        (一) 构建制度化的教育利益表达机制,保障弱势群体利益渠道
        (二) 搭建公共对话平台,整合不同群体之间的义务教育利益
        (三) 把握教育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科学运用市场手段实施利益整合
        (四) 增加教育投入,提高高层级政府的利益整合能力
结语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可能的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6)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
        一 研究现状的回顾
        二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四节 几个重要概念
        一 农村
        二 扫盲教育
        三 社会控制
    第五节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继往开来与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
        一 建国初期农村扫盲教育的缘起
        二 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
    第二节 “政治挂帅”与扫盲教育的“亚健康”发展: 1958年-1965年
        一 “大跃进”与扫盲运动“大跃进”(1958年-1960年)
        二 挫顿后的调整与扫盲教育的缓慢恢复(1961年-1966年)
    第三节 意识形态极端化与扫盲教育的“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
        一 人为之灾与扫盲教育的尽乎停滞
        二 努力抗争与夹缝中的扫盲坚守
    第四节 经济重心与扫盲教育的“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
        一 扫盲教育正规化 制度化道路的重返及发展
        二 经济建设下的“经济”扫盲观
    第五节 非均衡理念与扫盲教育发展的“表”“里”:1993年-2005年
        一 “两基”初始齐驱与扫盲制度的继续调整(1993年-1996年)
        二 划片推进与扫盲依次攻坚(1997年-2000年)
        三 “双向导”旨趣与扫盲教育的“东”“西”理路(2001年-2005年)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第三章 重建与变迁:农村社会控制与扫盲组织关系探微
    第一节 农村社会强势控制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趋同化:1949年-1957年
        一 强势“硬”“软”控制与国家权力的逐渐下渗
        二 农村扫盲组织的“枝繁叶茂”
    第二节 农村社会控制偏差与扫盲教育组织的“沉”“浮”:1958年-1965年
        一 社会控制过度与教育权力的困顿
        二 扫盲组织的“沉”“浮”:结构及功能泛政治化的凸显
    第三节 农村社会相对失范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解构:1966年-1976年
        一 农村社会控制的相对失序与教育危机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扫盲组织形态及功能的解构
    第四节 文革后农村社会控制重建与扫盲教育组织的多维呈现
        一 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与乡村秩序的重建
        二 现代农村扫盲组织的“差序格局”
第四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上):扫盲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
    第一节 教育理念转型:扫盲教育思想重心的从低到高
    第二节 扫盲教育内容及教材分析
        一 扫盲教育内容的解析
        二 扫盲教材解读
第五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下):形式 师资及农民学习心理
    第一节 多样的扫盲学习形式
        一 集中学习
        二 分散学习
    第二节 扫盲师资及教师教学心理
        一 扫盲师资的选择与培养
        二 扫盲教师心理剖析
    第三节 学习心理与动机:农民学习心理解读
        一 主动性参与扫盲
        二 被动性参与扫盲
第六章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和发展路向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的指向
        一 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成效及局限
        二 建国以来农村扫盲教育的经验及其对当代扫盲教育实践的启示
        三 新世纪扫盲教育的新理念
    第二节 扫盲教育路径的比较与整合
        一 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不同理路
        二 扫盲教育发展路径的整合
参考文献
后记

(7)谈谈办大学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根据国情校情,适时提出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二、必须把学科建设摆在学校建设发展的中心地位
三、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建设发展的战略地位
四、对学生要注重全面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
    1. 根据学校的性质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培养学生素质的内涵。
    2. 创造具有北航特色的文化氛围,为学生素质培养提供一个长期、稳定地发挥积极作用的环境。
    3.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素质。
    4. 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

(9)“生态学概论”通识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课背景与教学目标
    1.课程开设背景
    2.课程教学目标
        (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2)深刻理解生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培养生态价值观。
二、“生态学概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1.地球生态的前世今生
    2.地球环境与生物适应
    3.种群生态学与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4.群落生态学的调查与实践
    5.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价值
    6.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
    7.生态文明与长江大保护
三、开课反响与影响
    1.学习意愿抽样调查
    2.团队联合攻关法
    3.教学效果调查与社会反响
    4.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
四、问题与思考
    1.教学内容取舍与整合
    2.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3.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要求

(10)创新与反思:从教学实践到设计研究学术论坛——暨第二届“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题四校联合毕设圆桌论坛(论文提纲范文)

分议题1:大组协同联合毕设的教学实践
分议题2:立体城市与复合空间创新实践
分议题3:建筑设计创新性与实践性反思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性别与生活 ——山东农村妇女的身份建构(1949-1965)[D]. 袁博. 山东大学, 2020(08)
  • [2]大庆市体育中考干预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研究[D]. 高云.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体会[J]. 左华,白素霞,付雪丽,张玢,孙华阳. 智慧健康, 2018(20)
  • [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中的利益整合研究[D]. 杨晓霞.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7)
  • [6]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D]. 马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7]谈谈办大学的几点体会[J]. 沈士团.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05)
  • [8]以改革为先导 不断提高教学基本建设质量[J]. 徐锦康. 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02)
  • [9]“生态学概论”通识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J]. 顾延生,郑敏,程丹丹,杨晓菁,葛继稳,蒋永光. 中国地质教育, 2021(04)
  • [10]创新与反思:从教学实践到设计研究学术论坛——暨第二届“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题四校联合毕设圆桌论坛[J]. 范青楠. 建筑师, 2021(06)

标签:;  ;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