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节指骨长度计算身高的研究

从中节指骨长度计算身高的研究

一、从中指骨长度推算身高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琳,吴畏,占梦军,邱丽蓉,鲁婷,施蕾,范飞,邓振华[1](2021)在《足在法医人类学身高推断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推断身高是法医学个体识别的重要研究内容。人体的各个部位长短均与身高呈一定的比例关系。利用上肢和下肢的长骨长度建立的回归方程,推断身高已经被证实是较准确可靠的,但由于长骨的脆弱性,当发现时可能是不完整的,而足有鞋的保护及自身组织的特殊性,足的完整性更有可能保存下来。本文对利用足部推断身高的指标与方法进行回顾,并展望了足部推断身高的研究方向。

贝梦娟[2](2021)在《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文中提出对甲骨文字形、字音、字义的探讨,历来诸家观点甚多,内容繁杂,成果显着,本文是关於甲骨文字考释相关文章的提要,力求将搜集到的各家观点按时间顺序,并以提要的形式集成工具书性质的文本,以便学者查阅。本文正文涉及的字头选自李宗焜编着的《甲骨文字编》,以方便检索字形。文章在正文之前将附上检索表,以方便读者检索使用。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的相关情况,包括研究现状及成果、本文开展的工作以及本文的意义。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将搜集整理到的不同学者对同一个甲骨文字考释的文章,按时间顺序以提要的形式概括各家的考释意见。

肖雨妮,牛月明,石念吉,赵永生[3](2021)在《山东广饶县中南世纪城墓地出土明代人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广饶县中南世纪城墓地出土的明代人骨进行了多方面的生物考古学研究,包括性别、年龄的分布,身高的复原以及古病理的观察。牙病方面,对龋病、牙釉质发育不全和错(牙合)畸形进行了观察记录,从性别、年龄、龋患程度及好发牙位等方面对该人群的龋患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人群牙齿患龋率不具备明显的性别差异,与年龄变化也无显着相关性,好发牙位多为臼齿。此外,还观察到多孔性骨肥厚、骨关节疾病等病理现象以及一处愈合较好的骨折创伤。

李钦彪[4](2020)在《基于多感官通道理论的脑卒中手部康复产品设计与评估研究》文中指出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脑组织受损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约240万中风患者,其中将近80%的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手功能障碍,已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对脑卒中领域的康复训练通常是有限的,特别是居家康复训练,表现为过度依靠医师和专业康复设备,有着成本高、操作不易、动力不足、低便携性等缺点。同时,脑卒中康复治疗不仅需对肢体进行训练,最重要的是促进大脑神经的重塑,进而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研究发现,包含多种感官刺激的丰富环境能够使用户同时参与生理、感知和社交活动,可以调节多种生物机制,能更有效地促进运动、认知和神经的恢复。本文以多感官通道刺激在脑卒中手部康复产品中的应用为中心,提出脑卒中康复训练下的多感官产品设计原则及评估框架,并基于课题组前人研究基础提炼用户需求指导产品功能原型的开发,继而对其进行实验评估验证以完成概念可行性测试,调整优化产品设计需求,据此完成多感官脑卒中手部康复产品设计。首先,本文对脑卒中基本原理和多感官通道相关理论知识以及近红外光谱成像(NIRS)技术进行整理总结作为知识储备,通过解读多感官通道刺激特征与原则,结合中风患者手部康复训练的特殊需求,形成脑卒中康复下的多感官通道设计原则。同时,基于脑卒中康复肌理以及评估技术,制定适用于多感官脑卒中康复的评估框架。其次,整理课题组前人对脑卒中患者和利益相关者的一手用户调研数据,提炼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用户需求,结合课题组前人研究基础完成产品功能原型的开发,并通过实验评估测试获取用户反馈情况及产品不足之处,优化产品设计需求为后续的产品设计提供依据。最后,对多感官通道刺激的输入形式进行探讨分析,并基于多感官通道设计原则和产品设计需求,对脑卒中手部康复产品的功能、人机交互、造型和CMF等方面的设计要素进行分析,以确定产品的设计方向。基于前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产品设计方案,对方案的具体功能、结构、外观以及人机工学进行布局规划,从而完成多感官脑卒中手部康复产品的设计。本文针对遗留手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将多感官通道刺激以设计方式融入到脑卒中康复训练中,遵循了从需求获取与分析到产品原型开发与评估测试进而完成产品设计的思路,帮助中风患者科学有效的进行手部康复训练,拓宽了脑卒中康复领域的方法途径,也为脑卒中康复产品的设计发展及评估流程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胡春佰[5](2020)在《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人骨研究》文中认为集宁路古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巴彦淖尔镇土城子村北。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和城内孔庙碑文考证,此城建于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是金抚州集宁县,元时扩建升为集宁路,为汪古部投下城之一。通过历年的考古工作,在集宁路古城周边发现了大量同时期墓葬,其中的金元时期人骨材料是目前内蒙古境内发掘出土数量最多的。对这批人骨材料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金元时期集宁路古城居民的健康状况、种族构成情况。集宁路是汪古部管辖的唯一一座位于阴山以南的路级城镇,将其与汪古部在阴山以北的净州路城卜子古城出土的人骨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窥见汪古部辖地内不同地域居民种族构成的差异。本文分别从性别、年龄、肢骨、病理以及颅骨形态等方面对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的人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察右前旗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集宁路古城及墓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分布情况、集宁路古城及其周边墓葬区历年考古工作概况,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相关问题。第二章古人口学研究通过性别和年龄鉴定,对集宁路古城周边墓葬区金元时期居民的性别比例构成、平均死亡年龄的分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认为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都处于较高的水平。第三章肢骨的测量学研究通过对肢骨长度、角度的测量和指数的计算,考察了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四肢长骨发育程度,认为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拥有发达粗壮的下肢,而上肢发育较弱。并且作了身高和体质量的推算。比较表明,集宁路金元时期男女两性身高的均值处于较低的水平,性二形性指数反映出集宁路金元时期女性可能在维持基本生活的花费上与男性差别不大。金元时期成年男性和女性中间型和矮胖型各占一定比例。第四章古病理学研究对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居民的骨骼创伤、骨骼疾病、退行性骨关节疾病、新陈代谢类疾病、特异性感染类疾病、先天性发育异常、齿科疾病、功能性形态改变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对脊椎骨性关节炎、全身主要关节的骨性关节炎、龋齿、牙周炎、根尖脓肿、齿槽脓肿罹患率做了较为全面的统计和分析,比较得出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龋齿罹患率较低。金元时期男性脊柱关节炎罹患率高于女性,而骶髂关节的骨性关节炎罹患率女性远远高于男性。第五章颅骨非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对颅骨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分析表明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都显示出比较明显的蒙古大人种性质,应归属于亚洲蒙古人种的范畴。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表明,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与中国北方地区华北近代组、太原现代组以及西屯汉代组、磨沟齐家组、陶家寨组、大堡山组等各古代组较为接近。第六章颅骨的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个体数量较多,其颅面部形态特征呈现出不容忽视的差异性,种系纯度检验结果说明集宁路金元时期人群可能是由同一人种下的多个支系组成的。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组别:Ⅰ组与东北亚类型、东亚类型存在较多的相似性;Ⅱ组与北亚类型最为接近;Ⅲ组与北亚类型最为接近,但其较大的颅高值可能暗示混入了东北亚或东亚类型的因素;Ⅳ组与东亚类型的颅面部形态特征最为接近。在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对比中,Ⅰ组的颅面部形态与华北组、抚顺组、华南组代表的东亚类型最为接近,Ⅱ、Ⅲ合并组与北亚类型的蒙古组和布里亚特组最为接近,Ⅳ组与华北组、抚顺组、华南组为代表的东亚类型在颅面部形态特征上最为接近。第七章与相关古代居民的多元统计分析与古代组的多元统计分析表明,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的居民来源较为复杂,从保存下来的几种类型颅骨的数量和比例看,数量最多的居民应该是以集宁路Ⅱ、Ⅲ合并组的为代表的蒙古人,其次是以集宁路Ⅳ组为代表的汪古人和集宁路Ⅰ组所代表的人群,而集宁路Ⅰ组的人群构成可能很复杂,其中一部人很可能是来自中国北方地区的汉人后裔。第八章结语对前七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李兆波[6](2020)在《人体上肢运动模式参数化及其在康复机器人应用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经医学已经证明对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能够激活偏瘫肢体的神经通路重塑和运动恢复。设计研究康复训练机器人实现运动可控且往复不间断的辅助训练替代传统康复医师的繁重工作,能够大幅提高康复效率。康复机器人的系统设计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人体上肢运动模式的参数化表征和解析,只有将人体上肢的生理结构和运动功能解析透彻,才能设计出更加合理、高效的辅助康复训练机器人。本论文从人体上肢运动学肢体动作解析出发,探究肢体运动的表象信息,通过肌骨仿真软件模拟肢体运动,研究肢体深层肌肉机理变化信息,最后对上肢表面肌电信号进行解码分析,探索将其用于主动控制的输入信号,实现肢体表面肌电信号、人体动作捕捉数据与康复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最终实现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和运动能力恢复。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针对上肢运动学解析需要,开展了基于光学动作捕捉技术的人体上肢肢体运动采集实验,设计采集四种康复阶段的7组康复训练动作。对上肢肢体点位数据,使用空间矢量和余弦定理结合计算出上肢各关节角度的变化值;使用逆向动力学算法解析出上肢各关节力矩值;运用传统力学简化上肢运动受力分析,使用优化函数计算出肌力的变化量,最后计算肌肉的实时负荷率,构建了上肢运动舒适指数模型。实验结果研究的上肢运动学参数化可作为上肢运动能力和康复训练的评价指标。(2)针对上肢运动肌肉深层机理研究的需要,使用Open Sim进行上肢生物力学仿真分析,采用Arm.26上肢肌骨模型,选择上肢肘关节屈曲的运动数据进行仿真模拟,不仅计算出关节角度、关节力矩和肌肉力的变化数据,还可以进行上肢肌肉深层的机理分析,包括上肢运动肌肉的激活状态、能量变化、收缩速度和肌纤维长度变化值等。实验结果研究可以为上肢运动舒适性评价、上肢运动能力评定和上肢康复训练恢复水平评定提供更多的参照指标。(3)针对上肢表面肌电信号的解码分析研究,对7组上肢离散动作进行信号获取实验,使用小波阈值降噪算法对信号进行预处理并对比了两种不同降噪方式,将时频域的小波系数作为信号特征进行特征提取,最后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和BP神经网络算法均实现模式分类。测试表明c-SVC模型配合线性核函数可以实现最优的识别效果,并且对比BP神经网络模型,SVM更适用于如人体动作模式分类这种小样本多类别的分类问题,并且相比BP神经网络运算速度平均快92.6%,识别率平均高152.9%。实验研究为康复机器人的主动控制设计提供技术研究路线。

江翔[7](2020)在《骨龄自动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及原型系统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骨龄作为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衡量指标,在医学诊断、体育选材、司法鉴定上具有重要的价值。目前临床上以人工判读骨龄为主,一方面经验丰富的医生稀缺,另一方面主观差异大并且花费时间长。因此,计算机辅助评估骨龄技术愈来愈得到儿科医生的重视。当前骨龄自动评估的难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因手骨发育进程中形态变化大而导致目标骨结构难以精准分割;二是难以将现行骨龄评价标准中所描述的图像特征进行有效的参数化,提取出有效的骨块形状、纹理特征;三是难以找到骨骼成熟度与骨块图像特征之间的联系,使得机器评估骨龄与人工判读相比优势并不明显。本文从解决上述难点出发,研究了骨龄自动评估中的若干关键技术,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AHSM模型的RUS骨块精准分割方法。针对骨块分割难点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手骨分割模型(Adaptive Hand-bone Segmentation Model,AHSM),能够根据不同时期青少年手骨发育特点,建立多阶段形状模型和多层次投影模型,既保持了分布模型强大的局部约束能力,又提高了骨块识别率,实现了目标骨块的自适应精准分割。(2)RUS骨块形状和纹理特征提取方法。采用统计形状模型方法和德劳内-三角网格生成法成功将RUS骨块形状、纹理参数化,并且对提取到的骨块关键特征进行骨龄区分度的比较,筛选出具有良好的骨龄区分度的图像特征。(3)融合形状-纹理双重特征的骨龄评估方法。针对骨块形状-纹理融合特征分别采取多元线性回归和支持向量回归两种算法建立骨龄回归模型,不仅证明了所得特征的合理性,还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都表现出较高的骨龄评估精度,达到了临床上对于骨龄准确性和稳定性的要求。(4)骨龄自动评估原型系统开发。按照系统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开发出一个功能较为完整的骨龄自动评估原型系统(Auto Bone AGE Standalone)。该系统集成了手骨自适应分割、形状-纹理特征提取、骨龄自动评估等关键技术,实现了1~18岁青少年手骨图像的骨龄自动检测,得到影像科专家和儿科医生的认可。

吴卫卫[8](2019)在《尺桡骨不同部位显微骨硬度与螺钉生物力学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3D打印技术和骨科内固定技术的发展,3D打印机可以打印出外观和骨骼形态一样的骨骼模型,但是不能反应出骨骼的生物力学特性,而骨硬度作为一个综合的生物力学指标,可以反映骨组织的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反破坏的能力,人体骨硬度分布的研究可以为3D打印提供生物力学数据,使其骨骼模型与人体骨骼生物力学弹性模量相一致,从而为设计与骨骼生物力学特性接近的内固定物及假体提供理论基础。骨硬度的大小主要与骨成分和骨结构、骨的弹性模量等有关。通常认为骨组织形态和结构的改变与力学负荷有关,人体不同部位力学负荷的不同可以导致骨硬度的差异。目前不同年龄的人的不同部位的骨折,均采取同样厚度的钢板,统一材料的内固定物,而不同骨骼及同一块骨骼不同部位硬度有差异、弹性模量有差异,内固定材料的硬度值及弹性模量与骨骼不能很好的匹配,容易导致应力集中,从而增加断钉断板率,为了避免应力集中,减少断钉断板率,应该采用与骨骼硬度及弹性模量相匹配的内固定材料,本研究为骨折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本实验通过研究尺桡骨骨硬度分布规律以及桡骨骨硬度与螺钉拔出力的关系来为骨科临床提供与人体骨骼相匹配的内固定材料和3D打印的理论依据和数字支持。尺桡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6.3%,尺桡骨近端骨折占全身骨折的0.84%,尺桡骨干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47%,尺桡骨远端骨折占全身骨折的3.99%。尺桡骨近端骨折占尺桡骨骨折的13.32%,尺桡骨干骨折占尺桡骨骨折的23.31%,尺桡骨远端骨折占尺桡骨骨折的63.38%。根据张英泽教授团队2003年至2007年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尺桡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尺桡骨骨折是男性多于女性,左侧多于右侧,男性高发年龄为11-20岁,女性高发年龄为51-60岁。尺骨和桡骨共同构成前臂的骨性结构。前臂的近端是由肱尺关节和肱桡联合构成上尺桡关节,前臂的远端是由尺腕关节和桡腕关节区共同构成的下尺桡关节。尺桡骨之间由骨间膜连接,骨间膜由尺骨下方斜向桡骨上方走行,当前臂处于中立位时骨间膜处于紧张状态,当前臂处于旋前位置时,骨间膜处于松弛状态。尺骨近端主要由尺骨鹰嘴、冠突、尺骨粗隆构成,尺骨远端主要由尺骨茎突构成。桡骨近端主要由桡骨头、桡骨茎、桡骨粗隆构成。桡骨远端主要由桡骨远端、桡骨茎突构成。前臂的旋转主要是由桡骨围绕着尺骨旋转,尺骨相对较直,近段粗,远段细,桡骨上段细,下段粗,向外向后形成一个弧线,构成桡骨弓,桡骨弓的存在是前臂完成旋转动作的解剖学基础,因而尺骨承受更多的扭转应力,由于尺桡骨的长度是固定的,在前臂做复杂动作时,涉及到肘关节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此时尺桡骨承受的旋转应力和张力是均衡的。桡骨远端是骨松质与骨皮质交界的地方,较为薄弱,容易导致桡骨远端骨折。当桡骨远端骨折发生短缩时,尺骨的负荷传到力量会增加,因而也很容易发生骨折。前臂纵向稳定性的维持除了与尺骨、桡骨有关外,还与骨间膜等结构有关,骨间膜的腱性部分承担着桡骨和尺骨之间大部分的应力传到。尺桡骨骨折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跌倒外伤,其次是与影响骨的质量有关的一些因素,例如骨肿瘤、骨结核、骨质疏松等都会影响骨的质量,从而很轻微的外伤就可能导致骨折。骨密度是评价骨质量的常用方法之一,尺桡骨远端是骨密度的主要的测量部位之一,在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中,骨质疏松患者所占比例是明显高于正常人的。桡骨远端的骨折发病率远远大于尺桡骨干骨折,除了与受伤方式有关,还可能与尺桡骨远端硬度值较桡骨干小,且桡骨远端是桡骨干与干骺端的移行交界区有关。骨质量是影响骨折的重要因素之一,骨的各向异性对骨折部位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而目前常用的生物力学实验,如压缩试验、拉伸实验、弯曲试验等都是作用于整个尺桡骨的,而且假设构成骨的材料与结构是均匀一致的,是用来研究整体骨的生物力学性能的,不能很好的显示骨的各个不同解剖部位的非均质性与各向异性。而目前用来评价骨强度两个指标骨矿密度和骨质量,研究表明骨密度只能反映60%-70%骨强度变化,骨质量是与骨矿程度,骨组织代谢转换率、骨微结构、微骨折等均有关。骨质量可以预测评估骨折风险,但骨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指标,检测较困难。而骨硬度主要与骨矿含量、骨的微观结构等有关,是评价骨质量的重要指标。因而推测骨硬度对于预测骨折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骨折是骨的连续性部分或全部被破坏,是骨发生了塑性形变,骨硬度也与骨的塑性形变有关,因而推测骨硬度可能与骨折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部位的骨硬度不同,可能与不同部位骨折流行病学的发病率相关,目前骨折内固定物都是金属均质的,而骨是非均质的,骨不同部位的硬度不同,内固定物的硬度相同,可能造成生物力学的不匹配。而骨硬度可以反映骨的非均质性,不同部位骨硬度的不同可能与手术方式及内固定物的置入均有一定的相关性。本实验通过研究尺桡骨骨硬度分布规律,来阐述尺桡骨骨硬度与尺桡骨骨折流行病学的关系。既往研究通过生物力学方法对尺桡骨进行了研究,但缺少对尺桡骨不同解剖部位的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以及不同部位之间生物力学分布规律的研究和对比。本实验通过对尺桡骨不同的解剖部位进行骨硬度的测量,来探讨骨硬度在尺桡骨不同解剖部位之间的分布规律,以及其与尺桡骨骨折流行病学、骨折手术方式及尺骨鹰嘴的3D打印等内置物及尺桡骨的相关关系。尺桡骨骨折术后通常采用钢板、螺钉对骨折部位进行内固定,目前的钢板都是均质的,厚度一致的,而螺钉也是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而骨骼是非均质性各向异性的组织,均匀一致的钢板和螺钉与骨的非均质性不匹配,是断钉断板的因素之一。由螺钉松动引起的内固定松动是骨折内固定术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螺钉拔出力是反映内固定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内固定的稳定行与螺钉的性能和骨的性能密切相关。螺钉的性能如螺钉长度,直径,螺纹等,骨的性能包括骨的体积,骨的组成和骨的结构。尺桡骨不同部位的骨硬度是不同的,通过探讨桡骨骨硬度与螺钉拔出力的关系,来探讨骨硬度与内固定稳定性的关系,为设计符合人体生物力学性能的内固定物提供理论依据。而目前3D打印出来的假体或内固定物都是均质的,而骨骼是非均质的,尺桡骨不同部位的硬度不同可以反映出骨骼非均质的特性,可以为3D打印与骨生物性能接近的内固定物和假体提供数字支持和理论依据。第一部分尺骨不同部位显微骨硬度的研究目的:通过测量三具新鲜尺骨标本不同解剖部位的显微骨硬度,来研究尺骨骨硬度的分布规律,并探讨骨硬度的分布规律与尺骨骨折流行病学、尺骨骨折及手术方式,内固定物的置入、肘关节置换等的相关关系。方法:将三个新鲜的尺骨标本,按照AO解剖原则分为尺骨近端,尺骨干,尺骨远端三个节段。先用微型台具将尺骨分成12个部位,其中尺骨近端取尺骨鹰嘴,及尺骨鹰嘴干骺端2个部位;尺骨干平均分成9段,分别取尺骨干1-9共9个部位;尺骨远端取尺骨头1个部位。然后用慢速锯垂直于每个部位的长轴切取3mm厚的骨组织切片。将切取的骨组织切片按照解剖部位固定在载玻片上,并标明前后左右四个区域,再用不同目的碳化硅颗粒逐级打磨光滑后放入冰箱留待硬度测量使用。用德国KB-5型显微维氏硬度仪测量每个标本的前、后、内、外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随机取5个有效位点进行测量,每片标本共取20个有效测量位点。尺骨近端与尺骨远端的标本测量松质骨的显微硬度,尺骨干标本测量皮质骨显微硬度。根据既往研究,本实验载荷给予50g力,加载50s,维持12s来进行显微维氏硬度的测量。根据显微维氏硬度仪压头在骨组织表面留下的压痕面积来计算硬度值,压痕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相差大于10%的压痕将被剔除,每个区域选取5个有效硬度值,取其平均值为其区域的硬度值,每片标本采取20个有效硬度值,取其平均值为每片标本的硬度值。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尺骨各部位硬度值的比较,尺骨近端、骨干、远端三部分硬度值的比较以及尺骨前后内外侧硬度值的比较,都是采用的随机区组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采用多重比较,骨硬度数值方差齐就采用Tukey检验,方差不齐的骨硬度数据采用DunnettT3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尺骨各部位硬度值比较:尺骨显微骨硬度的分布范围是17.00-65.60HV,平均为40.81HV,尺骨显微骨硬度最大的部位为尺骨干7,硬度值为47.77HV,显微骨硬度最小的部位位于尺骨头,硬度值为29.64HV;尺骨近端、骨干、远端三个节段硬度值相比较:尺骨近端的硬度值为34.39HV,尺骨干的硬度值为43.47HV,尺骨远端的硬度值为29.64HV,三具标本均呈尺骨干硬度值大,尺骨近端及远段硬度值小的分布规律,且尺骨干硬度值大于尺骨近端及远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尺骨前后内外侧硬度值比较:尺骨近端前后内外侧的硬度值分别为为31.01HV,37.66HV,33.71HV,37.59HV,尺骨干前后内外侧的硬度值分别为43.21HV,44.05HV,42.45 HV,42.22HV,尺骨远端前后内外侧的硬度值分别为:28.27HV,30.36HV,29.18 HV,30.75 HV。尺骨前后内外侧硬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尺骨硬度呈现出尺骨干硬度值大,尺骨近端与尺骨远端硬度值小的分布规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尺骨前后内外侧硬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得出了显微骨硬度在尺骨不同解剖部位的分布规律,为3D打印更加符合人体生物力学性能的内固定材料和肘关节假体提供了数字支持。第二部分桡骨不同部位显微骨硬度的研究目的:通过测量了3具新鲜的桡骨标本不同解剖部位的显微骨硬度,来研究显微骨硬度在桡骨不同部位的分布特征,并探讨桡骨骨硬度与桡骨各部位解剖结构、桡骨骨折流行病学等的相关关系。方法:本实验所采用的3个新鲜的桡骨标本来自于3具新鲜尸体的右侧桡骨,两具为男性标本,一具为女性标本,年龄分别为62岁、58岁、45岁。实验前3具桡骨均经过X线、CT等检查排除了影响桡骨质量的如骨质疏松、骨结核、骨肿瘤等有关的全身系统的疾病。分别取出了3具新鲜尸体的右侧桡骨标本,先仔细的剔除包绕在桡骨外面的肌肉等软组织,并将桡骨按照AO解剖原则分为桡骨近端、桡骨干、桡骨远端3个部分。然后,用微型台锯,根据桡骨解剖部位,将桡骨切割成14个部分,其中桡骨近端切取桡骨头、桡骨颈、桡骨粗隆3片标本;桡骨干平均切取桡骨干1-9共9片标本切片;桡骨远端切取桡骨远端、桡骨茎突2片标本切片。再用美国标乐公司型号为BUEHLER11-1280-250的高精度慢速锯,在用微型台锯切取的每个解剖部位上,垂直于桡骨的长轴切取3 mm厚的骨组织切片用来测量骨硬度。为了防止切割标本的过程中,因为温度过高而引起骨组织表面的变性,在慢速锯进行切割标本的过程中,全部过程均使用冷凝液冲洗桡骨标本表面来降低因为切割而导致的温度增高,从而避免造成骨组织切片的二次损伤。骨组织标本切片切割好后按照解剖部位固定在载玻片上,并标记好解剖部位的名称以及前后左右四个方位,然后经过不同目的碳化硅粒的砂纸将桡骨各个标本的表面打磨光滑,之后放置在-20℃的冰箱中,以备骨硬度的测量使用。在将桡骨切片标本进行显微骨硬度的测量前,需要将桡骨切片从冰箱中取出在室温下复温,并用生理盐水浸泡1 h,以便使桡骨标本因放置在冰箱中而导致的骨组织脱水情况得到恢复。本实验是采用的德国的KB-5型的显微维氏硬度仪进行骨硬度的测量,给予一定的载荷,使硬度仪的压头压在桡骨切片标本的表面,卸除载荷后,在骨骼的表面形成一个永久的菱形压痕,然后在显微镜下测量硬度压痕的两个对角线的长度,计算出每个压痕的面积,再根据公式来计算该部位压痕的硬度值。显微骨硬度的计量单位是用HV或者是kgf/mm2来表示的。在每个部位的桡骨标本切片标注出前、后、内、外4方位,每个方位所在的区域随机选取5个位点进行测量,每个区域的硬度值取其5个测量位点的平均值,每片标本共取20个测量位点,其该切片标本的硬度值就是测量的20个位点的平均的硬度值。根据既往相似研究的实验方法,加载的载荷选取的是50 g力,加载的时间规定的是12 s的标准的测量方法来进行试验,每个压痕的两个对角线长度相差超过10%的数据将被剔除,需在相同区域重新补测一次,每个区域按照5个、每个部位按照20个有效的硬度值来计算该区域和该部位的平均硬度值。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的数据,首先进行正态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桡骨各部位显微骨硬度值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显微骨硬度值用X±S来表示。桡骨各个解剖部位的显微骨硬度值的差异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进行比较,事后的多重比较,因桡骨各个解剖部位硬度值符合方差齐的标准,组间的比较采用Tukey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来表示。结果:本实验切取了3个桡骨标本的14个解剖部位,分别为:桡骨井段的桡骨头、桡骨颈、桡骨粗隆;桡骨干的桡骨干1-9;桡骨远端的桡骨远端、桡骨茎突共14个部位;共42个桡骨标本的切片,进行了840个位点的显微骨硬度的测量。得出了桡骨各部位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桡骨各个解剖部位的平均的总体硬度值在19.10 HV60.40HV之间,平均的硬度值是39.70 HV,桡骨的各个解剖部位中硬度值最大的是桡骨干8,它的硬度值是43.82±5.20HV,而硬度值最小的是桡骨头,它的硬度值是33.30±3.60HV。在3具桡骨标本的总体硬度中,桡骨干的显微骨硬度值最大,其中最硬的部位位于桡骨干的下段,桡骨近与桡骨远端的显微骨硬度值相近,均小于桡骨干的显微硬度值。桡骨干的显微骨硬度值是最大的,其硬度值为42.54±5.59HV,远高于桡骨近端的硬度值34.15±6.48 HV以及桡骨远端的硬度值35.24±5.17HV,桡骨干与桡骨近端、桡骨远端硬度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桡骨近端和桡骨远端骨硬度值相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骨的三个部分近端、骨干和远端的前、后、内、外侧的硬度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实验得出了桡骨显微硬度的分布规律。桡骨干的显微骨硬度值最大,最硬的部位位于桡骨干的下段,桡骨近端与桡骨远端的显微硬度值相近,均小于于桡骨干的骨硬度值。桡骨远端的骨折发病率高除了与其解剖形态以及受伤机制有关外,还与此处硬度值骤然降低有关,骨硬度的影响也应被考虑为因素之一。本实验揭示了桡骨各解剖部位显微硬度的分布规律,探讨了骨硬度与桡骨骨折流行病学的关系,为3D打印更加符合人体的生物力学特性的桡骨小头假体提供了数据的支持。第三部分桡骨不同部位显微骨硬度与螺钉生物力学性能的关系目的:探讨桡骨各部位显微骨硬度的分布规律、桡骨各部位螺钉拔出力的分布规律,以及桡骨显微骨硬度与螺钉拔出力的关系。方法:本实验将来自3具新鲜尸体的6个桡骨标本分按照AO解剖原则为三个部分:桡骨近端、桡骨干、桡骨远端。并取桡骨近端的桡骨头、桡骨颈、桡骨粗隆三个部位;桡骨干均等的分为9部分,分别命名为桡骨干1至桡骨干9;桡骨远端取桡骨远端、桡骨茎突两个部位。用显微维氏硬度仪测量3具标本中一侧的桡骨近端、桡骨干、桡骨远端三个部分,共14个部位的显微维氏骨硬度,并用生物力学机测量另一侧桡骨14个部位的螺钉拔出力。显微骨硬度和螺钉拔出力在桡骨的分布用随机区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来统计,螺钉拔生物力学性能与骨硬度的关系用皮尔森相关分析来统计。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微骨硬度测量表明桡骨干的骨硬度明显大于桡骨近端与远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出力实验表明桡骨干的拔出力明显大于桡骨的近端与远端,桡骨骨硬度与拔出力的分布规律类似,且桡骨的拔出力与骨硬度有强正相关(R=0.927,P=0.000)。结论:实验发现桡骨的骨硬度与拔出力呈正相关,桡骨骨硬度值和拔出力值均是呈骨干部分大,近段和远端小的分布规律。桡骨螺钉把持力与骨硬度呈正相关。

杨诗雨[9](2019)在《北京大兴三合庄墓地出土唐代人骨研究》文中指出北京市大兴区三合庄墓地位于我国的华北平原西北部,西依太行山,北临燕山,东部和南部均为广阔的平原,四季分明,气候宜居。北京大兴在历史一直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业文明的碰撞地带,也是不同体质类型的人群和不同文化的民族争夺、交融之处。三合庄墓葬群的发现,填补了该地区汉至明清期间人骨材料的空白,尤其是唐代墓葬中的人骨材料不仅数量较多,保存状况较好,也是研究北京地区唐代人群体质特征、社会风貌、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演进的关键材料。本文对三合庄墓地出土的唐代人骨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从古人口学、古病理学、身高分析和颅骨形态学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了该人群的体质特征、健康状况和与其他古代人群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考古研究和历史文献,讨论了该人群的特征和与其他相关古代人群之间的联系。全文共分为六章来展开论述,分别为:第一章绪论简要概述了三合庄墓地所属的大兴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介绍了三合庄墓地的考古发掘概况和主要成果,阐述了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第二章三合庄墓地唐代人群的古人口学分析本章统计了三合庄墓地唐代人骨的性别和死亡年龄的鉴定结果,分析了该人群的性别和死亡年龄结构特征,为了解该人群的社会结构、劳动分工、营养健康和风俗信仰等问题提供了基础的研究材料。第三章三合庄墓地唐代人群的古病理学研究本章全面地统计了三合庄墓地唐代人骨的古病理信息,并从骨折、骨骼非特异性感染性疾病、营养和代谢性疾病、先天性异常和齿科疾病等几个方面分别对目前所能观察到的骨骼上的疾病和异常进行描述分析,从而探讨该墓地的人群健康状况。第四章三合庄墓地唐代人群的身高分析本章使用法医人类学中的身高推算方法,以三合庄墓地唐代人骨中的肱骨、股骨和胫骨作为研究材料,估算出该人群的身高数值,并将该人群男女两性的平均身高与北京地区不同时代的古代组进行对比,了解该地区唐代人群的身高水平。第五章三合庄墓地唐代人群的颅骨形态分析本章通过对三合庄墓地唐代人骨中的完整颅骨进行颅骨非测量形态特征的分级描述记录和颅骨测量形态特征的线性、角度测量以及指数计算,总结出该人群的颅骨形态特征,进而与其他相关古代组进行颅骨关键测量值、角度值和指数值的对比,使用聚类分析方法来探讨该人群与其他古代组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基于颅骨形态特征的分析和对比的结果,同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探讨北京地区不同时期的人群体质特征和变迁史。第六章结语对全文的概括和总结。

崔家硕[10](2019)在《用于下蹲时重力支撑的下肢外骨骼设计和分析》文中提出长时间保持站立或某种角度蹲姿容易对人体肌肉造成损伤,轻则造成肌肉持续疼痛,重则引发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WMSDs)。在美国WMSDs占所有职业疾病的65%,我国某些职业如装配工WMSDs发病率高达90%,WMSDs给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为了预防WMSDs或缓解患者肌肉的疼痛,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重力支撑下肢外骨骼,用于支撑人体下蹲时的部分体重,以达到减小关节力,从而分担部分肌肉力的功效。首先以人体为研究对象,将躯干、大腿、小腿和足部等效为等质量刚性杆,将髋、膝和踝关节等效为铰链,建立了人体四杆模型,利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实验测量的人体下蹲过程中关节角度,结合模型计算关节内力,解决了关节内力难以直接测量的难题。模型计算与实验测量的足底压力结果一致,证明人体四杆模型的正确性。通过模型计算人体保持某种蹲姿时各个关节力,为结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基于关节内力的计算结果,设计开发了一种质量轻、造价低、功耗低、穿戴舒适且可以自动控制膝关节自锁的重力支撑外骨骼。在外骨骼机构设计方面,将人体膝关节视为铰链,分析并设计了棘轮自锁及其控制机构;为了使外骨骼能够适用于身高范围在1.51.8米的人群,设计了长度调节机构。针对自锁控制问题,设计了基于膝关节角度变化驱动的控制系统,用于解放用户双手;为了计算控制系统功耗大小,模拟了装配工人穿戴外骨骼工作的场景,计算结果表明:外骨骼每次充满电可供装配线工人使用5天。在此基础上,对外骨骼穿戴舒适性进行仿真分析,将外骨骼和人体肌肉骨骼系统分析软件Opensim中的Gait2392型下肢肌肉骨骼模型耦合,分析比较人体穿戴外骨骼前后(外骨骼不自锁)正常行走和下蹲时肌肉力和肌肉代谢的变化。仿真结果中的肌肉力和肌肉代谢大小基本不变,表明外骨骼对人体行走和下蹲运动影响较小,外骨骼结构设计合理。此外,利用Opensim证实了人机膝关节同轴下肢重力支撑外骨骼穿戴更加舒适,验证了文中外骨骼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最后,制作了实物样机,并通过实验分析其性能。利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分析外骨骼对人体行走步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外骨骼对人体行走步态影响较小;利用AMTI OR60测力板测量人体下蹲时足底压力,联合Opensim软件计算外骨骼支撑人体时肌肉力和肌肉代谢大小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人体穿戴外骨骼保持90度蹲姿时,足底压力减少65.16%,股直肌肌肉力减少54.05%,股外侧肌肌肉力减少32.8%;实验测定外骨骼支撑人体时肌肉肌电信号的变化,结果表明:外骨骼支撑人体90度蹲姿时,股直肌和股外侧肌肌电幅值分别降低93.2%和88.96%。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外骨骼能够支撑人体下蹲时部分体重,实现减少肌肉力的目的,且对人体下肢运动影响较小。

二、从中指骨长度推算身高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中指骨长度推算身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足在法医人类学身高推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利用足印及足轮廓推断身高
2 利用足骨推断身高
    2.1 足骨推断身高概述
    2.2 足骨推断身高的研究状况
3 展望

(2)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说明
检索表
前言
    一、研究现状
    二、主旨及任务
    三、立题意义
甲骨文字考释提要
简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3)山东广饶县中南世纪城墓地出土明代人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性别和死亡年龄结构
2身高复原
3古病理观察
    3.1牙病
        3.1.1 龋病
        3.1.2 牙釉质发育不全
        3.1.3 错畸形
    3.2营养及代谢性疾病
    3.3骨关节疾病
4分析与小结
    4.1关于中南世纪城墓地明代居民的人口结构
    4.2关于中南世纪城墓地明代居民的营养状况
    4.3关于中南世纪城墓地明代居民的身体状况

(4)基于多感官通道理论的脑卒中手部康复产品设计与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脑卒中康复与多感官通道理论研究
    2.1 脑卒中手部康复理论
        2.1.1 脑卒中基本介绍
        2.1.2 手部康复周期
        2.1.3 手部生理特征及康复动作
        2.1.4 大脑神经机制
    2.2 多感官通道理论
        2.2.1 多感官通道理论概述
        2.2.2 多感官刺激的特征与应用
        2.2.3 多感官刺激的脑卒中康复新思路
    2.3 脑卒中康复下的多感官刺激设计
        2.3.1 脑卒中康复训练的解读
        2.3.2 多感官通道刺激的解读
        2.3.3 多感官脑卒中手部康复产品的设计原则
    2.4 多感官脑卒中康复评估基本框架
        2.4.1 脑卒中手部康复评估
        2.4.2 近红外光谱成像系统
        2.4.3 基于NIRS的多感官脑卒中康复评估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脑卒中手部康复产品需求分析
    3.1 用户需求提炼
        3.1.1 研究准备
        3.1.2 调研结果
        3.1.3 用户需求分析
    3.2 产品功能原型
        3.2.1 设计展开
        3.2.2 音乐康复手套
    3.3 实验评估测试
        3.3.1 实验目的
        3.3.2 实验样本
        3.3.3 实验流程
        3.3.4 数据采集
        3.3.5 数据处理
        3.3.6 实验生理结果
        3.3.7 主观行为结果
        3.3.8 结果讨论
    3.4 产品需求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脑卒中手部康复产品设计分析
    4.1 多感官通道刺激形式的探索
    4.2 功能要素分析
        4.2.1 产品功能点列表
        4.2.2 功能优先级划分
        4.2.3 产品功能模块
    4.3 人机交互分析
        4.3.1 手部训练方式分析
        4.3.2 手部人机尺寸分析
        4.3.3 人机交互体验分析
    4.4 造型要素分析
    4.5 CMF要素分析
        4.5.1 色彩要素分析
        4.5.2 材料要素分析
        4.5.3 表面处理要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脑卒中手部康复产品设计实践与分析
    5.1 手部康复产品设计定位
        5.1.1 目标用户定位
        5.1.2 产品功能定位
        5.1.3 产品架构
        5.1.4 外观定位
    5.2 手部康复产品方案设计
        5.2.1 产品外观探索
        5.2.2 方案设计展示
        5.2.3 产品功能实现
    5.3 产品设计分析
        5.3.1 产品人机分析
        5.3.2 产品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察右前旗自然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1.1.1 察右前旗自然地理概况
        1.1.2 察右前旗历史沿革
    1.2 以岱海、黄旗海为中心的乌兰察布地区古代人骨研究成果概述
    1.3 集宁路古城遗址历年考古工作概况
    1.4 集宁路古城遗址周边墓葬概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及人口学研究
    2.1 性别和死亡年龄的分布统计
    2.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人口状况的比较分析
        2.2.1 性别比例的比较分析
        2.2.2 平均死亡年龄的比较分析
        2.2.3 死亡年龄段的比较分析
    2.3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
        2.3.1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推算
        2.3.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与其他古代组的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肢骨的测量学研究
    3.1 肢骨的测量数据及相关指数的比较分析
        3.1.1 肢骨的测量及相关指数
        3.1.2 肢骨的重要指数项目与其他古代组的比较
    3.2 身高的研究
        3.2.1 身高的推算
        3.2.2 与其他古代人群的比较
    3.3 体质量和体型的研究
        3.3.1 体质量的推算
        3.3.2 体型的推断
    3.4 小结
第四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人骨的古病理学研究
    4.1 骨骼创伤
        4.1.1 骨折
        4.1.2 骨质砍创
    4.2 骨骼的疾病
        4.2.1 象牙样骨瘤(Ivory osteoma)
        4.2.2 骨样骨瘤
        4.2.3 施莫氏结节(Schmorl’s nodes)
        4.2.4 创伤性骨化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traumatica)
        4.2.5 分离性骨软骨炎(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4.2.6 骨膜炎(Periostitis)
        4.2.7 附丽病(Enthesopathy)
        4.2.8 跟骨后面骨质增生(跟腱止点骨赘)
        4.2.9 软骨骨化
        4.2.10 胫腓骨间韧带骨化
    4.3 骨关节疾病
        4.3.1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4.3.2 脊椎椎体强直
        4.3.3 假关节(pseudarthrosis)
        4.3.4 枕骨髁关节炎
        4.3.5 颞下颌关节炎
        4.3.6 趾骨融合
        4.3.7 跖趾关节炎
        4.3.8 掌指关节炎
        4.3.9 腕骨与掌骨融合
    4.4 骨骼先天性发育畸形和骨骼的变异
        4.4.1 寰椎椎动脉沟环(artery suclus ring of atlas)
        4.4.2 寰枕融合(Occipitalization of the atlas)
        4.4.3 肋骨分叉畸形(Bifid rib)
        4.4.4 移行脊椎与额外椎骨
        4.4.5 第一尾椎融合于骶骨(尾骨骶化)
        4.4.6 脊椎棘突侧弯(脊柱侧弯)
        4.4.7 颈椎多横突孔
        4.4.8 肩胛上横韧带骨化
        4.4.9 胸骨融合
        4.4.10 鼻中隔偏曲(Nasal septal deviation)
    4.5 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疾病
        4.5.1 坏血病(Scurvy)
    4.6 传染性疾病(特异性感染)
        4.6.1 结核病(Tuberculosis)
    4.7 齿科疾病
        4.7.1 龋齿(Dental carie)
        4.7.2 根尖脓肿
        4.7.3 齿槽脓肿(齿槽吸收)
        4.7.4 牙周炎(Periodontal disease)
        4.7.5 牙结石
        4.7.6 阻生牙(Impacted tooth)
        4.7.7 牙齿异位萌出(Maloccluded tooth)
        4.7.8 逆生牙(Inversed tooth)
        4.7.9 齿槽骨增生
        4.7.10 牙釉质发育不全
    4.8 功能压力(功能性形态改变)
        4.8.1 骑马人小平面(Poirier facette)
    4.9 小结
第五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的非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
    5.1 颅骨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分析
    5.2 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研究
        5.2.1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统计
        5.2.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与其他人群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比较
    5.3 小结
第六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的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
    6.1 颅骨测量数据及形态特征分析
        6.1.1 金元时期颅骨测量数据及形态特征分析
    6.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种系关系讨论和种系纯度检验
        6.2.1 种系纯度检验
        6.2.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颅骨的初步分组
    6.3 种族类型的初步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与相关古代居民的多元统计分析
    7.1 集宁路与汪古部
    7.2 对比组的选择及其概况
    7.3 比较与分析
        7.3.1 男性居民与各对比组的比较分析
        7.3.2 女性居民与各对比组的比较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图版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6)人体上肢运动模式参数化及其在康复机器人应用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1.2.2 上肢动作捕捉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上肢表面肌电信号解析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2 章节安排
第2章 人体上肢运动学分析
    2.1 引言
    2.2 人体骨肌系统
    2.3 动作捕捉实验
        2.3.1 实验对象和场景设置
        2.3.2 实验数据采集
    2.4 动作捕捉数据解析方法
        2.4.1 上肢关节角度计算
        2.4.2 上肢关节力矩计算
        2.4.3 上肢肌力优化计算
        2.4.4 人体上肢运动舒适指数评价模型
        2.4.5 动作捕捉数据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上肢运动学仿真研究
    3.1 引言
    3.2 骨肌模型建模
    3.3 生物力学仿真分析研究
    3.4 运动学数据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体上肢表面肌电信号采集及预处理研究
    4.1 引言
    4.2 人体表面肌电信号的产生机理
    4.3 上肢表面肌电信号获取方法研究
        4.3.1 表面肌电信号测量方法
        4.3.2 原始数据获取
    4.4 表面肌电信号预处理
        4.4.1 去除趋势化和工频噪声干扰
        4.4.2 小波降噪原理
        4.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
    5.1 引言
    5.2 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提取
        5.2.1 时域特征
        5.2.2 频域特征
        5.2.3 时频域特征
        5.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表面肌电信号的模式识别
        5.3.1 支持向量机(SVM)
        5.3.2 BP神经网络
    5.4 上肢动作识别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骨龄自动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及原型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骨龄评估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AHSM模型的RUS骨块精准分割方法
    2.1 AHSM算法的提出
        2.1.1 点分布模型PDM简介
        2.1.2 自适应手骨分割模型AHSM
    2.2 AHSM的训练方法
        2.2.1 RUS关键点标注
        2.2.2 多阶段形状模型
        2.2.3 多层次投影模型
    2.3 AHSM的搜索方法
        2.3.1 APL快速定位法
        2.3.2 RUS自动化分割
        2.3.3 RUS分割异常调整
    2.4 AHSM分割实验
        2.4.1 骨龄样本库建立
        2.4.2 实验参数设定
        2.4.3 结果分析与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RUS骨块形状-纹理特征提取方法
    3.1 RUS骨块关键特征分析
        3.1.1 RUS骨块特征描述子
        3.1.2 RUS骨块形状特征
        3.1.3 RUS骨块纹理特征
    3.2 RUS骨块关键特征提取
        3.2.1 骨块特征描述子提取
        3.2.2 骨块形状特征提取
        3.2.3 骨块纹理特征提取
    3.3 RUS骨块特征提取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融合形状-纹理双重特征的骨龄评估方法
    4.1 形状-纹理特征融合
    4.2 形状-纹理特征回归
        4.2.1 多元线性回归
        4.2.2 支持向量回归
    4.3 骨龄评估实验
        4.3.1 训练样本骨龄评估
        4.3.2 测试样本骨龄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骨龄自动评估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整体设计
        5.1.1 设计思路
        5.1.2 结构概述
        5.1.3 关键技术
    5.2 系统功能实现
        5.2.1 数据解析
        5.2.2 骨龄检测
        5.2.3 身高预测
    5.3 系统功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尺桡骨不同部位显微骨硬度与螺钉生物力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尺骨不同部位显微骨硬度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桡骨不同部位显微骨硬度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桡骨不同部位显微骨硬度的研究及与螺钉生物力学性能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骨硬度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骨硬度与法医人类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北京大兴三合庄墓地出土唐代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北京市大兴区的自然地理概况与历史沿革
    1.2 三合庄墓地简介
    1.3 研究材料与研究内容
第2章 三合庄墓地唐代人群的古人口学分析
    2.1 性别及死亡年龄的鉴定方法
    2.2 性别及死亡年龄的鉴定结果
    2.3 性别及死亡年龄的统计
        2.3.1 性别统计
        2.3.2 死亡年龄统计
    2.4 小结
第3章 三合庄墓地唐代人群的古病理学研究
    3.1 骨折
    3.2 骨骼非特异性感染疾病
        3.2.1 骨膜炎
        3.2.2 骨性关节炎
    3.3 营养和代谢性疾病
    3.4 先天性异常
        3.4.1 额中缝未愈合
        3.4.2 胸骨孔
    3.5 齿科疾病
        3.5.1 生前失牙
        3.5.2 龋齿
        3.5.3 根尖脓肿
        3.5.4 其他牙齿疾病
        3.5.4.1 异常磨耗
        3.5.4.2 牙齿阻生
        3.5.4.3 牙齿异常
    3.6 小结
第4章 三合庄墓地唐代人群的身高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身高推算结果
    4.3 与其他古代组的对比研究
    4.4 小结
第5章 三合庄墓地唐代人群的颅骨形态分析
    5.1 颅骨非测量形态特征的分析
    5.2 颅骨测量形态特征分析
    5.3 与其他相关古代人群的对比分析
        5.3.1 研究材料
        5.3.2 比较与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一 三合庄墓地唐代个体颅骨测量表
附图一 三合庄墓地唐代个体颅骨图
附图二 三合庄墓地唐代个体全身骨骼图
后记

(10)用于下蹲时重力支撑的下肢外骨骼设计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文章研究内容
2 人体下肢生理结构及步态分析研究
    2.1 引言
    2.2 人体下肢生理结构
    2.3 人体四杆模型建立与验证
    2.4 人体下肢行走步态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外骨骼机械结构与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
    3.1 引言
    3.2 外骨骼总体设计
    3.3 外骨骼机械结构设计与分析
    3.4 外骨骼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Opensim人体下肢和外骨骼耦合仿真
    4.1 引言
    4.2 Opensim简介
    4.3 Opensim与外骨骼耦合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重力支撑外骨骼系统实验分析
    5.1 引言
    5.2 人体行走步态实验
    5.3 重力外骨骼支撑人体下蹲实验
    5.4 肌电信号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四、从中指骨长度推算身高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足在法医人类学身高推断中的应用[J]. 李春琳,吴畏,占梦军,邱丽蓉,鲁婷,施蕾,范飞,邓振华.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21(04)
  • [2]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D]. 贝梦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3]山东广饶县中南世纪城墓地出土明代人骨的初步研究[J]. 肖雨妮,牛月明,石念吉,赵永生. 人类学学报, 2021(06)
  • [4]基于多感官通道理论的脑卒中手部康复产品设计与评估研究[D]. 李钦彪. 山东大学, 2020(12)
  • [5]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人骨研究[D]. 胡春佰. 吉林大学, 2020(08)
  • [6]人体上肢运动模式参数化及其在康复机器人应用中的研究[D]. 李兆波. 新疆大学, 2020
  • [7]骨龄自动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及原型系统开发[D]. 江翔.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8]尺桡骨不同部位显微骨硬度与螺钉生物力学性能的研究[D]. 吴卫卫.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9]北京大兴三合庄墓地出土唐代人骨研究[D]. 杨诗雨. 吉林大学, 2019(10)
  • [10]用于下蹲时重力支撑的下肢外骨骼设计和分析[D]. 崔家硕.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从中节指骨长度计算身高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