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索洛维约夫论人类社会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伟[1](2021)在《扎伊采夫小说《神话》的宇宙论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俄罗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宇宙论对人的生命不朽、人的理想行为以及人的未来提出假设与论证,探讨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与作用。费奥多罗夫的复活哲学和索洛维约夫的万物统一论体现了宇宙论的主导思想。《神话》是扎伊采夫创作早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具有鲜明的印象主义色彩。小说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在宇宙世界里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表达了对人的永恒存在和万物统一的理想追求,进而阐释了俄罗斯的宇宙论哲学。
刘湘可[2](2021)在《精神失落的现代隐喻 ——论《燃烧的天使》中莱娜塔之死》文中研究说明俄国“象征派旗手”勃留索夫的长篇小说《燃烧的天使》发表于1905年,这部小说的中译者之一周启超先生将它视为“俄国象征派诗人向长篇历史题材的叙事文学领域进行扩张的第一次成功的标志。”1故事以16世纪的德国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神学信仰与神秘世界的思考。以西方哲学的唯意志论和俄罗斯宗教哲学的理论视角切入,探究《燃烧的天使》中主人公莱娜塔在个人意志的驱使下做出的种种选择,进而剖析她的生存困惑以及死亡,旨在探究小说的象征意蕴,挖掘勃留索夫传达出的对信仰以及世界整体性的认知,以及小说所折射的现代隐喻。论文的研究框架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勃留索夫小说《燃烧的天使》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归纳并评述国内外学界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创新之处、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剖析莱娜塔的生存现状。第一节介绍了作者的创作年代(俄罗斯白银时代)和小说的故事背景(16世纪宗教改革)以及叔本华唯意志论的提出。第二节用原型批评理论追溯莱娜塔与夏娃、玛甘泪的联结。第三节集中分析莱娜塔与圣愚、圣母形象的相似,同时指出这些联结都只是表面的“像”,莱娜塔并没有避免悲剧结局。第二章分析莱娜塔死亡的原因。欧洲猎巫运动作为外因直接导致了莱娜塔的死亡,但在此之前,莱娜塔就已经经历了内在灵魂的死亡,这主要表现在她受到了“绝对理性”与“生命本能”的双重诱惑,从而因无法抽离而陷入神秘主义。第三章分析莱娜塔之死的象征意义。一方面,上帝在莱娜塔心里自始至终都是缺席的,这意味着信仰的缺失;另一方面,莱娜塔之死意味着“幻象”的诱惑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为避免陷入莱娜塔的境地,我们需要用“整体性”的眼光认识世界,同时厘清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因此最后一节运用俄罗斯宗教哲学家索洛维约夫对理性与信仰的认识以及舍斯托夫的自由观,探索出一条迷雾中的出路:劳作与生活才是本真的信仰。结语部分对以上三章进行了总结,同时反思了索洛维约夫思想的局限性与唯意志论的片面性。象征主义小说《燃烧的天使》通过莱娜塔的故事向人类灵魂深处发出质询,反思了何为真正的信仰,探讨了人的内在精神问题。从俄罗斯宗教哲学的角度出发,发现勃留索夫的信仰价值观是聚焦在男主人公鲁卜列希特身上的,这一形象的寓意便是勃留索夫对人类精神困境做出的回应。
王璐[3](2021)在《索洛维约夫历史哲学研究》文中提出由于俄国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俄国在他的千年历史中一直在进行文化上的向东转和向西转的交替运动,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俄国文化上的钟摆效应,索洛维约夫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下来思考自己的民族的定位的历史使命的问题的。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替式的出现,使得俄国人接触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内容,因此在彼得大帝改革后,对于改革的不同态度使得俄国的知识界不同背景的知识分子就分为了两派,即斯拉夫派和西欧派。两派之间由于理念不同,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激烈辩论,在稍晚于两派争论的时代,索洛维约夫登上哲学历史舞台,由于他稍晚于争论时代,他可以站在高处看处于争论时代的人所思所想的问题,所以他理论的视野极为开阔,内容也极为深刻,他的学说深受欧洲历史哲学的影响。在索洛维约夫的历史哲学的学说内,它主要讨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阶段、动力、主体等内容,特别是回应了俄国历史发展的道路问题,是他首先提出了俄国发展要走自己独特的道路。索洛维约夫是宗教哲学家,因此他的思想受到宗教理论很强影响,并且兼顾了各个领域中人的生存问题。他受到德国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影响,试图建立百科全书式的体系,将科学、哲学、神学都纳入自己的学说中。这些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理论价值,而且为我们理解俄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钧[4](2021)在《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文中认为俄罗斯的肖像艺术在世界画坛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尤其是到19世纪下半叶更是达到了顶峰阶段。在这一时期俄罗斯民族肖像画派逐渐形成,不仅出现了像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科夫和谢洛夫等耳熟能详的肖像画大师,还有一大批优秀的肖像画家也创作出十分精彩的作品,正是当时所有艺术家的合力作用之下,才创造出俄罗斯肖像画领域的辉煌成就。这种艺术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社会进程的必然结果。本文把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艺术的发展与时代进程相结合,从艺术发展规律、文艺思潮和社会背景的深层次角度来解读肖像绘画,并且从被描绘对象的社会身份和阶层属性分别进行研究,主要分为公众知识分子阶层和平民阶层。他们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角。首先,在俄罗斯肖像艺术传统当中有着英雄人物情结,对为民族历史作出伟大贡献的人群极为崇拜。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社会最为耀眼的群体当属公众知识分子阶层,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文艺作品作为武器,改变了陈旧的观念,推动了社会变革,为时代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当成批量的描绘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肖像作品出现时,正是艺术家顺应了时代的呼唤。这种艺术现象在世界肖像画领域也极为少见,也成为了俄罗斯肖像艺术的独特标志。其次,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农奴制改革的推进,俄罗斯平民阶层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底层的劳动人民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俄罗斯肖像艺术家群体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变化,在创作中开始大量出现描绘农民工人的肖像作品,预示着一个崭新的历史帷幕的拉开。最后,在这一时期的俄罗斯肖像艺术家为自己创作了大量的自画像,这些作品既是个体灵魂的自我审视,也是时代意志的精神投射,充满了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俄罗斯的肖像艺术对近现代中国肖像绘画发展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其产生环境和发展脉络与中国肖像艺术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本文通过对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的深入研究,希望找到其演化发展之规律,为中国肖像艺术的繁荣发展带来一定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郭丹[5](2020)在《谢·米·索洛维约夫史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研究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导论、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论文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分别是:第一章介绍谢·米·索洛维约夫所处时代背景与学术语境;第二章分析谢·米·索洛维约夫史学思想中的基本学术前提和核心问题;第三章从思想史比较角度揭示与谢·米·索洛维约夫史学思想存在关联的史学史或思想史脉络。第四章从19世纪俄国史学史角度阐述谢·米·索洛维约夫史学的学术遗产和现实影响。在导论中,主要介绍这个研究的选题缘由和学术价值,国外与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现状,本研究遵循的思路和采用的方法,以及谢·米·索洛维约夫的个人生平和西方派立场。第一章介绍谢·米·索洛维约夫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语境。历史学家是他所处时代和社会的产物。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俄国发生的斯拉夫派和西方派论战,谢·米·索洛维约夫所见识和接受的欧洲兰克史学、基佐史学和黑格尔历史哲学,俄国在19世纪之前所积累的历史研究遗产,早期西方派代表人物彼得·恰达耶夫的哲学阐述,是谢·米·索洛维约夫所面对的大时代背景。谢·米·索洛维约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时代中发现问题,继承和超越既往学术传统,进行历史书写,阐述他的历史观的。第二章分析谢·米·索洛维约夫史学思想中的基本学术前提和核心问题。在回答俄国文明起源这一问题过程中,谢·米·索洛维约夫注重地理因素在俄国历史起源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地理因素塑造了西欧与东欧的历史差异,在发展速度上呈现“一快一慢”的历史格局。除此之外,谢·米·索洛维约夫还将地理因素作为俄国历史统一性,历史发展不平衡性和阶段性等特征的深层决定因素。在俄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基督教促成俄国与西方历史交流,实现东斯拉夫人思想启蒙,促进东斯拉夫人民族意识形成。与地理因素一样,氏族制度也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基本前提。氏族制度在保持俄国领土统一性,塑造俄国国家过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从国家发展样态方面,与斯拉夫派强调伦理、宗法的国家观念不同,谢·米·索洛维约夫将政治统治和作为国家统治规范的法律发展作为俄国国家历史发展的核心。整个国家以王权为中心和顶点,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金字塔型结构。斯拉夫人法律意识逐渐萌生,法律制度的逐步制定和执行,是远古以来俄国历史发展的另一重基本线索。领土征服是俄罗斯国家发展的重要外在表现。从东方与西方关系问题来看,以俄国为代表的东方与西方既存在共同之处,也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第三章在从思想史比较角度揭示与谢·米·索洛维约夫史学思想存在关联的史学史或思想史脉络。在谢·米·索洛维约夫从西方派立场进行历史研究的时代,斯拉夫派思想家阿克萨科夫兄弟重视彼得改革之前的俄国历史,认为这是未受西方文化“污染”的、俄国本土的历史。与此相应,他们认为,彼得改革之后的俄国历史是“西化”的历史,对此持否定态度。这就将作为一个整体的俄国历史分割为不同的两个阶段。与此相对,谢·米·索洛维约夫认为,古代罗斯人并不是独立自存的,而是在与周边其他民族交融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因此,民族联结是俄国国家的属性之一。与斯拉夫派的静态国家观、历史观不同,谢·米·索洛维约夫认为俄国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在谢·米·索洛维约夫看来,国家统一不仅指领土统一,更是指俄国过去与现在是一个统一整体,古代罗斯与现代俄国之间存在连续性和继承性。瓦·奥·克柳切夫斯基是继谢·米·索洛维约夫之后俄国国家学派第二代核心代表人物。在国家观念建构中,克柳切夫斯基与谢·米·索洛维约夫的共同之处是,强调地理因素,提出殖民史观,注重史料运用,具备世界史视野。两者差异体现在,对待俄国历史分期的态度,分析俄国史学史时着重的历史时段以及历史解释的出发点。国家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鲍·尼·米留科夫在其着作《俄国文化史纲》中,表达了与谢·米·索洛维约夫有同有异的国家观念。两者之间的一致性体现在:肯定伟大历史人物作用、侧重政治史研究,关注经济现象和经济进程。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对待俄国历史进程中法律发展的态度。哲学家弗·谢·索洛维约夫是19至20世纪之交的俄国伟大思想家。在力图建构超越斯拉夫派与西方派的综合哲学体系过程中,弗·谢·索洛维约夫表达了他的俄国史观。秉持进步史观、具有世界史视野、意识到斯拉夫文明的独特性,是他们俄国史观念的共同之处。但对待东正教的态度,体现了这对父子的立场差异。第四章从俄国史学史角度评价谢·米·索洛维约夫史学对19世纪俄国历史学发展的价值与影响。一方面,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以俄国官方和政界为主动力推动的史料整理运动,使大量珍贵的俄国与外国的历史资料出版,助推了俄国历史学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俄国学者包括谢·米·索洛维约夫本人,是这一出版运动和计划的具体执行者,这是俄国官方、政界与学界合力推动的一个历史成果。在这一前提之下,谢·米·索洛维约夫《远古以来俄国史》在原始史料援引、原语言历史资料的引用、史料引用的丰富性和权威性方面,在俄国历史学界的研究实践方面提供了一个优质的样板和范例。谢·米·索洛维约夫“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历史书写实践,推动了俄国历史学研究的规范化。从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中期之前,国家学派作为俄国史学发展史上前后持续存在近百年的俄国史学流派,经历了三代传承与演变。谢·米·索洛维约夫是缔造国家学派和推动国家学派传承的核心人物,与Б.Н.契切林、К.Д.卡维林一起成为国家学派第一代代表人物。从19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结束,瓦·奥·克柳切夫斯基成为国家学派的核心领军者,通过自身的教学与研究实践,为俄国史学培养了一批后备力量。从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到20世纪中期之前,瓦·奥·克柳切夫斯基的学生们成为国家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这其中包括鲍·尼·米留科夫、В.А.梁赞诺夫斯基等。最后,谢·米·索洛维约夫以《远古以来俄国史》的学术研究实践,影响并例证了19世纪下半叶俄国史学的四个基本特征:从史料出发建构历史解释;以历史学为中心吸收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世界历史背景下,以融合东方与西方的视角建构俄国立场的世界历史解释;从时代出发开展世界历史研究。结语部分从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角度评价谢·米·索洛维约夫史学思想的学术地位和历史影响。
魏梦莹[6](2020)在《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源于俄罗斯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传播,既是俄罗斯传统中国形象的延续,同时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生变化。本论文以佩列文、索罗金、克鲁萨诺夫等八位作家笔下涉及中国形象的文学文本为研究基础,利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将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归纳为三种类型:寓意深刻的中国哲学经典形象、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传统形象、令人反思的负面中国形象,分别具有哲理性、独立性、实验性等特点。寓意深刻的中国哲学经典形象,源于18世纪俄国人构建的“哲人之邦”形象。在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它依然是作家关注的重点,以库切尔斯卡娅笔下的“墨家经典”,佩列文笔下的“梦境典故”和道家学说为代表。他们对中国经典的理解更深刻,引用更准确,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库切尔斯卡娅塑造的“墨家经典”是主人公精神迷茫期的“避风港”,其目的在于借“异国情调”消解当代俄罗斯人文化身份迷失的焦虑。佩列文在借鉴中国“梦境典故”时,常掺杂着对道家学说的思考。他将中国哲学思想消融于主体意识之中,并提升到美学高度,使其笔下的中国形象具有一种诗意和神秘主义特性。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传统形象,是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尤为突出的一类中国形象。在当代俄罗斯作家眼中,中国不再是考量西方问题的参照物,而是具有自身特色和独立性的世界大国。中国的成功引起他们注意,于是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中流行起“中俄联姻”的主题,其根源可追溯至19世纪“欧亚主义者”对中国的畅想。克鲁萨诺夫笔下的“中俄混血沙皇”、扎伊奇克笔下的“欧亚帝国”就属这种类型。而这类形象的产生,与近年我国国家实力的提升与国家影响力的扩大紧密相关,是俄罗斯作家对当代中国认知的一种呈现和理解。令人反思的负面中国形象,源于19世纪“黄祸论”对俄罗斯人的影响。在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它依然是作家关注的重点,且表现出鲜明的实验性,主要体现在克利莫夫斯卡娅笔下诡异的“中国蓝烟”,多连科笔下“滑稽可笑”的中国道士,索罗金笔下令人担忧的“CHINA XXI”(21世纪的中国)等形象中。克利莫夫斯卡娅的中国书写,在于借中国劳工形象审视苏联社会,影射肃反运动给人民留下的恐惧与创伤。多连科笔下的“滑稽”道士,在于借中国道教讽刺普京,与他个人的政治立场紧密相连。索罗金笔下的中国书写,则体现出当代俄罗斯人在面对飞速发展的中国时,所产生的危机意识和“羡嫉心理”。
林茜[7](2019)在《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双重性》文中指出民间故事作为集体创作的文明结晶与民俗文化的文学表象,能够标记出故事中人物群体的社会身份,传达出这一群体的文化讯息。俄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群像以傻瓜伊万、瓦西丽莎与芭芭雅嘎为代表,从身份、性格与立场这三个维度来看,这些人物都体现出以双重性为核心的形象特质,反映出本民族的思想意识渊源与宗教文化传统。引言介绍俄国民间故事的研究现状与相关术语,阐释本文所运用的形态分析法、平行比较法与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以及所结合的叙事学理论,并论述本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意义。第一章阐释傻瓜伊万及其他傻瓜形象。傻瓜伊万具有顽强韧劲、道德高度与平等意识的形象特质,与其他平民傻瓜、滑稽傻瓜与狡黠傻瓜一起发出来自社会底层平民的需求与呼声。傻瓜伊万及其他傻瓜形象体现了身份上的两重对立与动态转化: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傻瓜们的身份从受助者向施助者转变,人们对他们的舆论态度也发生着从鄙弃到敬畏的转变。傻瓜伊万形象反映的是俄国民间在现世观念之下的自由平等呼声与宗教理想之下的圣愚文化传统,进而指向的是来自底层平民的社会交融需求与英雄救世理想。第二章探究瓦西丽莎与其他理想女性形象。瓦西丽莎与其他理想女性的温良母性、机敏智性与隐忍谦逊的形象特质符合俄罗斯民族传统心智中的圣女形象。瓦西丽莎与其他理想女性形象体现了性格上的两相交叉:理想女性既是天上的圣母,又是民间的女人,还实现了圣母性与圣智性在女性身上的理想统一。在此基础上,瓦西丽莎与其他理想女性的母性救赎与灵性引导的形象功能体现出了象征连接的形象意义,拉近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瓦西丽莎形象反映的是俄国民间在现世观念之下的尘世圣母崇拜与宗教理想之下的智慧女神崇拜,进而指向的是来自底层平民的人道主义呼声与圣女救世理想。第三章考察芭芭雅嘎及其他巫灵形象。与西方传统巫婆形象有所不同,芭芭雅嘎及其他巫灵形象体现了立场上的两相对立:一方面,芭芭雅嘎身为仁慈的自然女神,是主人公的施助者与赠予者;另一方面,芭芭雅嘎身为嗜血的食人巫灵,又是主人公的对头,与不死的科谢伊构成互补互证的巫灵形象。芭芭雅嘎形象反映的是俄国民间在现世观念之下的自保统一呼声与宗教理想之下的灵魂引渡愿望,进而指向的是来自民间的巫灵崇拜与永生理想。第四章研究俄国民间故事中以三位人物为代表的三类形象双重性的三种构筑维度,并深入探究三类人物形象双重性的成因。双重性人物形象的背后传达出的是俄罗斯民族的现世观念与来生信仰,同时还展演了作为信仰实践形式的成年仪式。结语综述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双重性、类型化与非理性的特质。俄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既反映世界民俗文学的谱系归向,也体现俄罗斯民族心智与民族意识的特色组成。
许适琳[8](2019)在《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宣告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俄罗斯作为前苏联解体后的最重要继承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面临着艰难的时代转型。在教育领域俄罗斯取消了各级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民的精神道德“价值真空”现象旋即出现。与此同时,各种思潮所秉持的价值观一同涌入俄罗斯的意识形态领域,欲使自己成为当下俄罗斯人精神道德的价值评判标准,致使“价值真空”迅速转换为“价值冲突”。多元的价值评判标准并没有使俄罗斯人的选择夙愿实现“多元化”,反而使俄罗斯人心涣散、国家与民众莫衷一是,甚至使国家和民族走向了再次“解体”的危难边缘。千年俄罗斯“怎么了?”又该“怎么办?”成为俄罗斯人必须面对并深思的问题。1999年12月30日,即新千年的前夜,普京掷地有声的给出了最终答案——“俄罗斯新思想”,“俄罗斯新思想是一个合成体,它把全人类的共同的价值观与俄罗斯经过时间考验的传统价值观,尤其是与经过20世纪波澜壮阔的一百年检查的价值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使俄罗斯成为强大国家,实现有效经济的前提和保障”。“俄罗斯新思想”为新千年俄罗斯国家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当下俄罗斯实施精神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经过多年探索,2009年俄罗斯正式出台《俄罗斯公民精神道德发展及德育构想》(?Концепциядуховно-нравственногоразвитияивоспитанияличностигражданина?)。其中明确提出了“精神道德教育”(духовно-нравственноевоспитание)这一当代俄罗斯“德育”核心概念,即“使受教育者接受并掌握基本民族价值,掌握全人类共同价值,掌握俄罗斯多民族文化、精神与道德价值的教育组织过程”。截止目前,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已经贯彻落实到了俄罗斯学校教育实践层面,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俄罗斯通过多年的实践,“精神道德教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的提出有其复杂的时代背景,其产生于俄罗斯生死存亡的世纪转型时期。具体而言其产生于:俄罗斯国家政治体制由自由民主政治体制向主权民主政治体制转型时期;经济模式由新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向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转型时期;意识形态由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向俄罗斯传统民族价值观转型时期。一言以蔽之,“精神道德教育”是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从“西方自由”向“俄罗斯可控”转变的时代必然产物。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是俄罗斯式的人文精神与伦理道德。俄罗斯式的“精神”内涵,即“精神”所指、“精神”实在、“精神”教化,有别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认知,也不同于马克思的“社会意识”阐释,具有强烈的“彼岸”意义,被赋予了俄罗斯语境下较为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俄罗斯的“道德”内涵,即“道德”结构、“道德”基础不同于西方对“道德”的架构,也不同于东方对“道德”的理解,而独具俄罗斯式的特点,它来源于世俗伦理和宗教伦理的矛盾统一,是人性之善和上帝之善的矛盾统一。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有其多元化的思想根源,其依循于俄罗斯多民族人民所基本认同的价值取向、民族精神、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具体而言,其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俄罗斯永恒的价值取向争论——“斯拉夫派”与“西方派”的思想碰撞;俄罗斯传统民族精神——“村社意识”;俄罗斯传统宗教文化——“东正教”和俄罗斯经典哲学思想——索洛维约夫的“万物统一”。这些思想、意识、精神此消彼长而又彼此交葛,都在当代俄罗斯的“精神道德教育”中投射出自身的倩影。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当代俄罗斯领导人的政治底色及治国理念息息相关。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意识形态转型与宗教重返学校阶段(1985年—1991年);叶利钦时期的宗教复兴与东正教文化自主尝试阶段(1991年—2000年);普京时期的千年更迭与德育“新思想”阶段(2000年—2008年);梅普组合时期的民族德育典范与精神道德教育定型阶段(2008年—目前)。上述四个阶段相互衔接,在差异化中又有相同的特征。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这一主渠道贯彻的。按照学校课程教育维度可以将其划分为直接德育课程、间接德育课程、德育活动课程三种类型。以小学阶段为例,直接德育课程是指所开设的联邦必修课程“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间接德育课程是指在课程的任务目标中发挥精神道德教育的功能与影响的其它课程,如:“俄罗斯语言”、“文学讲读”、“数学”、“周围的世界”等;德育活动课程是指在直接德育课程和间接德育课程之外,与学科课程并列、互补,相互渗透的通过课外或校外活动、展演、竞赛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的德育类课程。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课程的发展特点是由单一的精神道德直接课程教学向全方位的精神道德教育转变,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场景转变。倡导传统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兴衰、国家存亡的问题上有着重大意义,当今世界各民族都在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和倡导本民族所认同的价值观。当代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的提出与实施,既为其本民族寻找到了精神道德的家园,也为世界其它国家与民族在如何树立具有自身特点、符合自身传统、促进自身发展的道路上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胡振江[9](2019)在《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俄罗斯宗教哲学是世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索洛维约夫是俄罗斯宗教哲学的奠基人和缔造者,他完成了俄罗斯哲学体系的构建,从此,俄罗斯有了自己独立的哲学传统和理论体系—俄罗斯宗教哲学。索洛维约夫哲学思想对俄国哲学影响巨大,他的哲学成为20世纪初俄国“宗教哲学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想源泉。索洛维约夫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对西方哲学的反思与批判,理论基石是东正教神学传统,论证方法是西方理性主义。索洛维约夫哲学体系由万物统一、自由神智学、神权政治三大理论支柱构成。他认为真正的哲学是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神秘主义综合的自由神智学,科学、哲学、神学的统一才是完整知识。神智学即爱“神的智慧”,索洛维约夫引入了“索菲亚”概念,并成为了一种专门的学说,即“智慧学”的索菲亚思想,索菲亚思想贯穿于索洛维约夫整个宗教哲学体系中,是索洛维约夫宗教哲学的内部构成机理和核心原则。首先,本文系统论述了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的理论渊源:在俄罗斯民族的重要历史时期,具有高度使命感与宗教性的俄国知识分子,反思和寻求俄罗斯民族文化与哲学的发展道路;批判地吸收了圣经中“神的智慧”、诺斯替教的“索菲亚阴性创世”的思想,借鉴并发展了犹太教神秘主义神学和古罗斯女性崇拜的传统;传承了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的“努斯”、“灵魂”思想,借鉴了斯宾诺莎“精神与物质”同一、谢林“同一哲学”的思想。其次,本文全面阐述了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体系的批判对象:对传统宗教的反思与批判,对西方哲学危机的反思和批判,对俄罗斯哲学自身非体系化困境的反思与批判,是索洛维约夫索菲思想建构的理论批判基础。再次,本文揭示了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的建构逻辑与多维内涵:在东正教神学的思想语境中,在神秘主义的理论前提下,在理性主义论证逻辑下的建构起索菲亚思想体系;从本体论、拟人化、人类学三个维度详细阐释了索菲亚思想的哲学内涵:本体论维度上的索菲亚是世界灵魂、是第二绝对者;拟人化维度上的索菲亚是上帝的化身、与圣子同位格、永恒女性形象;人类学维度上的索菲亚是基督里的人、理想的人类、上帝和人的联结。最后,本文评价了索洛维约夫哲学及其索菲亚思想在俄罗斯哲学发展史中具有奠基性的地位与深远性的影响。这种地位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为后来俄罗斯哲学的发展确立了基调,即“万物统一”哲学本体论范式、“新宗教意识”哲学取向以及普世意识的基督教世界观;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对西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批判价值是宗教唯心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消解及其后宗教的救赎主义理想。同时,索洛维约夫的菲亚思想也存在深刻的矛盾性和浓郁的乌托邦色彩。
张杰[10](2018)在《“万物统一”的美学探索:白银时代东正教神学思想与俄罗斯文论》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的关系研究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然而,学界更多聚焦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较少涉及文学批评理论。其实,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是由东正教铸成的,理论的科学性并非与宗教性是相互对立的,尤其是在白银时代,东正教神学思想与俄罗斯文学批评理论关系密切。正是在这一互动影响中,真理存在于"三位一体"的"万物统一"之中;"完整知识"体系是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神人合一"是文学形象的深刻内涵,也是文学批评所要揭示的主要对象;"象征"与"现实"的交融则是艺术感知世界的理想途径。白银时代的东正教文学批评理论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认知世界的窗口,对进一步提升国民自身的精神素养和艺术鉴赏水平,促进我国文艺理论建设和批评方法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索洛维约夫论人类社会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索洛维约夫论人类社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扎伊采夫小说《神话》的宇宙论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宇宙论:概念与范式 |
二、生命的不朽 |
三、攀升的趋向 |
四、印象主义的宇宙观 |
(2)精神失落的现代隐喻 ——论《燃烧的天使》中莱娜塔之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关于勃留索夫的研究 |
2.关于西方唯意志论的研究 |
3.关于俄罗斯宗教哲学的研究 |
4.关于弗莱原型批评理论的研究 |
5.国内外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之处 |
6.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莱娜塔之生存现状 |
(一)时代背景 |
1.俄国世纪末的变革与德国宗教改革之呼应 |
2.叔本华唯意志论的提出 |
3.俄国象征派的兴起 |
(二)莱娜塔的人物原型 |
1.莱娜塔与夏娃的同源关系 |
2.魔鬼的诱惑 |
(三)“神圣”的表象 |
1.和圣愚的相似 |
2.与“圣母”的联结 |
二、莱娜塔之死的内因与外因 |
(一)莱娜塔之死的外因:欧洲猎巫运动 |
1.猎巫运动爆发的原因 |
2.莱娜塔受到的宗教迫害 |
(二)莱娜塔之死的内因:生存困惑 |
1.周旋于“红与黑”之间 |
2.摇摆于生命欲望与绝对理性之中 |
3.对生命意志的摧残 |
三、莱娜塔之死折射的现代问题 |
(一)莱娜塔之死的象征意义 |
1.上帝的“缺席” |
2.“幻象”世界的诱惑 |
(二)真正的出路:理性与信仰 |
1.索洛维约夫对理性与信仰的思考 |
2.真正的自由 |
3.信仰的本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索洛维约夫历史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选题研究方法和逻辑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逻辑 |
第一章 索洛维约夫历史哲学的思想根源 |
(一)对斯拉夫主义的继承和批判 |
1 斯拉夫派主要观点 |
2 斯拉夫派对索洛维约夫的影响 |
(二)对西欧派的继承和批判 |
1 西欧派主要观点 |
2 西欧派对索洛维约夫的影响 |
(三)对传统哲学理论的吸收 |
1 基督教中末世论对索洛维约夫的影响 |
2 德国哲学对索洛维约夫的影响 |
第二章 索洛维约夫历史哲学的理论主题 |
(一)历史发展阶段和目标 |
1 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
2 人类历史的三个时期 |
3 历史的终极目标——神权政治 |
(二)历史发展的主体 |
1 人类的构成要素 |
2 神人类概念形成 |
(三)历史发展的动力 |
1 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人的精神性 |
2 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二——上帝启示 |
3 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三——人的道德活动 |
第三章 索洛维约夫历史哲学的任务 |
(一)俄罗斯民族历史道路和历史使命 |
1 东方文明的困境 |
2 西方文明的困境 |
3 俄罗斯文明的独特道路 |
(二)基督教会的分裂和统一 |
1 教会分裂的原因 |
2 教会分裂的过程及影响 |
3 教会的联合统一 |
(三)神权政治社会 |
1 神权政治的先决条件和本质 |
2 神权政治的终结 |
第四章 索洛维约夫历史哲学的影响及评价 |
(一)索洛维约夫历史哲学的影响 |
(二)索洛维约夫历史哲学的评价 |
参考文献 |
(4)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19 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历史溯源 |
第一节 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渡 |
第二节 批判现实主义作为时代精神 |
第三节 在反叛中寻找真实的巡回展览画派 |
第四节 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艺术世界” |
小结 |
第二章 以知识分子肖像画为例探索绘画中人文精神表达 |
第一节 灵魂的救赎——思想家文学家肖像画研究 |
第二节 善与美的表达——艺术家肖像画研究 |
第三节:真理的探寻——科学家肖像画研究 |
第四节:推波助澜——文艺评论家与艺术赞助人肖像画研究 |
小结 |
第三章 以平民肖像画为例探索绘画中民族意识表达 |
第一节 苦难与坚强——农民题材肖像画研究 |
第二节 坚韧与乐观——工人肖像画研究 |
第三节 异域风情——少数民族肖像画研究 |
小结 |
第四章 以艺术家自画像为例探索肖像画技法与艺术语言演变 |
第一节 古典到现代——肖像画材料与技法演进 |
第二节:单一到多元——肖像画形式语言拓展 |
小结 |
第五章 19 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的特征与意义 |
第一节 肖像作为一种个体的社会语言 |
第二节 对中国肖像绘画的影响与启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5)谢·米·索洛维约夫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俄国学界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内学界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谢·米·索洛维约夫的人生与学术经历 |
第一章 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与西方 |
一、拿破仑战争的“冲击”与俄国的“反应” |
二、彼得·恰达耶夫的《哲学通信》:西方派的先声 |
三、斯拉夫派与西方派的争论 |
四、西欧史学传统与俄国史学研究交叠 |
第二章 谢·米·索洛维约夫的历史观解析 |
一、地理环境:俄国历史起源的“长时段” |
二、东西交融:俄国历史发展的宗教认同 |
三、国家形成:俄国文明发展的现代趋向 |
四、东方与西方关系问题:从“以欧化俄”到“以俄化欧” |
第三章 历史比较视野下的谢·米·索洛维约夫 |
一、对话与争鸣:与阿克萨科夫兄弟东西方观念的比较 |
二、延续与发展:与瓦·奥·克柳切夫斯基国家观念的比较 |
三、继承与偏离:与鲍·尼·米留科夫国家观念的比较 |
四、超越与融合:与弗·谢·索洛维约夫俄国史观的比较 |
第四章 谢·米·索洛维约夫的史学史影响与价值 |
一、19世纪俄国“历史学的世纪”概况 |
二、《远古以来俄国史》的史料学分析与历史书写的规范化 |
三、谢·米·索洛维约夫与俄国国家学派的建构与传承 |
四、谢·米·索洛维约夫与19世纪下半叶俄国史学的特征 |
结语 时代、史家与史学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6)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
二、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俄罗斯研究现状 |
三、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一章 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源起与流变 |
第一节 古代罗斯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
一、“中国”概念的产生:从“希诺瓦”到“契丹” |
二、栋宇峥嵘·物产丰富·勤劳聪慧 |
第二节 沙俄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
一、贤明的皇帝·品德高尚的智者·勤劳聪明的百姓 |
二、“僵化落后的国家”·“停滞保守的民族” |
第三节 苏联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
一、骁勇善战·渴望和平·勤劳淳朴 |
二、发展迅速·文化底蕴丰富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寓意深刻的中国哲学经典形象 |
第一节 库切尔斯卡娅笔下的中国文化与“墨家经典” |
一、《莫佳阿姨》中的中国文化空间构建 |
二、《莫佳阿姨》中的墨家经典与“兼爱”思想 |
第二节 佩列文笔下的“梦境典故”与道家学说 |
一、《苏联太守传》中的“南柯梦”典故及其故事形态构建 |
二、《夏伯阳与虚空》中的“庄周梦蝶”典故及其象征含义 |
三、《变形者圣书》中隐含的道家思想与“神变”主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传统形象 |
第一节 克鲁萨诺夫笔下的“混血沙皇”与中国文化传统 |
一、《天使咬伤》中的人物形象体系划分 |
二、《天使咬伤》中的中国文化传统及其误读 |
第二节 扎伊奇克笔下的“欧亚帝国”与中国儒家文化 |
一、《欧亚交响曲》中的“欧亚帝国”形象构建 |
二、《欧亚交响曲》中的中国儒家文化符号 |
第三节 佩列文与索罗金笔下的中国文化传统书写 |
一、佩列文笔下“天”的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
二、索罗金笔下汉语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令人反思的负面中国形象 |
第一节 克利莫夫斯卡娅笔下诡异的“中国蓝烟” |
一、《中国蓝烟》中“危险”的中国劳工形象 |
二、《中国蓝烟》中的中国空间构建 |
第二节 多连科笔下“滑稽狡诈”的中国道士 |
一、《2008年》中具有讽刺意味的道教符号 |
二、《2008年》中“滑稽可笑”的道士形象 |
第三节 索罗金笔下令人担忧的“CHINA XXI” |
一、《尤》中的负面中国饮食文化隐喻 |
二、《特辖军的一天》中停滞保守的“俄罗斯的长城”意象 |
三、《糖制的克里姆林宫》中令人焦虑的“中国商品”形象 |
四、《暴风雪》中冷酷无情的中国“拯救者”形象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基础研究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双重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英语世界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人物形象研究现状 |
三、术语界定 |
四、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之处 |
(三)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傻瓜伊万及其他傻瓜形象的双重性:受助者与施助者 |
第一节 傻瓜伊万及其他傻瓜的形象特质 |
一、傻瓜伊万的形象特质 |
二、其他傻瓜的形象特质 |
第二节 傻瓜伊万及其他傻瓜形象的双重性 |
一、“最小的儿子获胜”母题中的傻瓜形象 |
二、傻瓜伊万及其他傻瓜形象的双重性 |
第三节 现世观念与来生信仰影响下的民间英雄 |
一、现世自由:个体平等与思想渊源 |
二、圣愚理想:宗教传统与文化基因 |
三、平民英雄:阈限时期与交融需求 |
第二章 瓦西丽莎与其他理想女性形象的双重性:圣母与圣智 |
第一节 瓦西丽莎与其他理想女性的形象特质 |
一、瓦西丽莎的形象特质 |
二、其他理想女性的形象特质 |
第二节 瓦西丽莎与理想女性形象的双重性 |
一、瓦西丽莎与其他理想女性形象的双重性功能 |
(一) 瓦西丽莎与其他理想女性的母性救赎功能 |
(二) 瓦西丽莎与其他理想女性的灵性引导功能 |
二、瓦西丽莎与其他理想女性形象的象征连接意义 |
第三节 现世观念与来生信仰影响下的民族女神 |
一、尘世圣母:双重信仰与现世需求 |
二、智慧女神:索菲亚学说与双质融合 |
三、救世圣女:人道主义与平民理想 |
第三章 芭芭雅嘎及其他巫灵形象的双重性:母亲神与食人怪 |
第一节 芭芭雅嘎及其他巫灵的形象特质 |
一、赠予者、施助者芭芭雅嘎的形象特质 |
二、加害者与契约者芭芭雅嘎的形象特质 |
三、加害者芭芭雅嘎的互证者科谢伊的形象特质 |
第二节 芭芭雅嘎及其他巫灵形象的双重性 |
一、比较视域下的芭芭雅嘎形象 |
二、芭芭雅嘎形象的双重性 |
第三节 现世观念与来生信仰影响下的不死林神 |
一、好客主人:警示文化与民族精神 |
二、引魂使者:双重信仰与死者崇拜 |
三、不死林神:巫灵崇拜与恶死心理 |
第四章 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双重性的关系与成因 |
第一节 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双重性的关系 |
一、三类人物形象的共有特质与相异渊源 |
二、三类人物形象双重性的三种构筑维度 |
第二节 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双重性的成因 |
一、三类人物形象双重性背后的现世观念 |
二、三类人物形象双重性背后的来生信仰 |
三、三类人物形象双重性背后的仪式展演 |
结语 |
一、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双重性与矛盾性 |
二、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类型化与非理性 |
(一) 人物的类型化 |
(二) 人物的非理性 |
附录: 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故事的篇目编号与名称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科研成果 |
致谢 |
(8)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Тезис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一)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理论需要重新认知 |
(二)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实践引发关注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德育概念界定 |
(二)精神道德教育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对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的相关研究梳理 |
(二)国内对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的相关研究梳理 |
(三)对已有相关研究文献的评价 |
四、研究方法 |
(一)比较研究法 |
(二)历史文献法 |
五、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时代背景 |
一、自由民主政治体制转向主权民主政治体制 |
(一)自由民主政治体制的瓦解 |
(二)主权民主政治体制的构建 |
二、新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转向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
(一)新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宣告失败 |
(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逐步得到确立 |
三、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转向传统民族价值观 |
(一)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所带来的冲突 |
(二)俄罗斯传统民族价值观的逐步回归 |
第二章 文化内涵 |
一、俄罗斯文化语境下的“精神” |
(一)“精神”所指的俄罗斯语义 |
(二)“精神”实在的现实性歧义 |
(三)“精神”教化的历史轨迹 |
二、俄罗斯文化语境下的“道德” |
(一)道德结构的“人-神”同一 |
(二)道德基础的人性之“羞” |
三、俄罗斯文化语境下的“精神—道德”与其它范畴的关系 |
(一)“精神-道德”与“宗教-伦理”的俄罗斯体系 |
(二)“民族德育典范”与“基本民族价值” |
第三章 思想根源 |
一、走向之争:斯拉夫派与西方派的永恒碰撞 |
(一)斯拉夫主义与俄罗斯文化之根 |
(二)西方主义与俄罗斯文化之流 |
(三)欧亚主义与俄罗斯文化之梦 |
(四)主义之争与俄罗斯文化情结 |
二、村社意识:俄罗斯民族精神之魂 |
(一)生存环境与“集体主义”意识 |
(二)生活方式与“平均主义”意识 |
(三)人文传统与“权威主义”意识 |
三、东正教:俄罗斯精神信仰之本 |
(一)追求“正统”与俄式“弥赛亚”情结 |
(二)终世救赎与俄式道德本位 |
(三)宗教价值与俄式劳动至上 |
四、万物统一:俄罗斯民族哲学之典 |
(一)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神秘主义的统一 |
(二)真、善、美的统一 |
(三)人类与上帝的统一 |
第四章 历史进程 |
一、意识形态转型与宗教重返学校(1985 年-1991 年) |
(一)苏俄意识形态演进与宗教回归 |
(二)政治改革优先与神学课程回归 |
二、宗教复兴与东正教文化自主尝试(1991 年-2000 年) |
(一)有神论政治与政教合作 |
(二)神学课程与世俗教育二元并举 |
三、千年更迭与普京德育“新思想”(2000 年-2008 年) |
(一)联邦政策调整与“新德育”的推出 |
(二)东正教全面复兴与宗教精神重构 |
四、“民族德育典范”与精神道德教育定型(2008 年-至今) |
(一)《俄罗斯公民精神道德发展及德育构想》与俄罗斯新民之路 |
(二)《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与俄罗斯价值选向 |
五、历史进程中的文化矛盾冲突 |
(一)神学教育与世俗国家的法律抵牾 |
(二)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文化冲突 |
(三)东正教课程与多元宗教的人文矛盾 |
第五章 实施路径――以小学为例 |
一、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中的直接德育课程 |
(一)“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课程的构成与内容 |
(二)“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课程的实施与分析 |
(三)“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课程实案 |
二、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中的间接德育课程 |
(一)间接德育课程的精神道德教育功能 |
(二)间接德育课程——《周围世界》 |
(三)间接德育课程实案 |
三、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中的德育活动课程 |
(一)实践智慧:俄式精神道德生活知识的本原 |
(二)补充教育:俄式教育思维的独特个性 |
结语:经验、教训与启示 |
一、经验 |
(一)传承本国历史传统是构建国民德育体系的前提 |
(二)立足本国民族信仰是夯实国民德育体系的基础 |
(三)弘扬本国民族文化是实施国民德育体系的重点 |
二、教训 |
(一)割裂历史导致文化危机 |
(二)抛弃信仰导致社会动荡 |
(三)否定联盟导致国家分裂 |
三、启示 |
(一)文化之辩事关国脉 |
(二)主义之争事关国运 |
(三)体制之议事关国本 |
Концепция духовно-нравственного развития и воспитанияличности гражданина России |
附录 :《俄罗斯公民精神道德发展及德育构想》(译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9)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Резюме |
绪论 |
一、索洛维约夫哲学的历史地位与研究意义 |
(一)索洛维约夫哲学的思想史地位 |
(二)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
二、索洛维约夫哲学索菲亚思想研究综述 |
(一)国内索洛维约夫哲学研究综述 |
(二)国内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研究综述 |
(三)国外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研究综述 |
三、本文研究思路 |
四、本文研究重点难点 |
第一章 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的缘起 |
第一节 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 |
一、俄罗斯民族的历史命运 |
二、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与宗教性 |
三、东方派与西方派的争论 |
四、俄罗斯哲学道路的反思 |
第二节 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的宗教来源 |
一、基督教《圣经》中“神的智慧” |
二、对诺斯替教批判与吸收 |
三、犹太教神秘主义的启示 |
四、古罗斯的女性崇拜传统 |
第三节 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的哲学传承 |
一、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 |
二、对近代哲学家斯宾诺莎、谢林思想的借鉴 |
小结 |
第二章 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的批判对象 |
第一节 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对传统宗教的批判 |
一、对天主教和新教的批判 |
二、对东正教的反思与批判 |
第二节 、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对西方哲学危机的揭示与批判 |
一、宗教权威的危机与批判 |
二、理性主义的危机与批判 |
三、形而上学的危机与批判 |
四、实证主义的危机与批判 |
第三节 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对俄国哲学非体系化困境的揭示与批判 |
一、对俄国哲学理论的粗糙性、片段性的批判 |
二、对俄国哲学宗教神秘主义倾向的批判 |
小结 |
第三章 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的建构与内涵解析 |
第一节 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的建构逻辑 |
一、东正教神学的思想语境 |
二、神秘主义的理论前提 |
三、理性主义的论证逻辑 |
第二节 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的多维内涵 |
一、本体论维度上的索菲亚 |
二、拟人化维度上的索菲亚 |
三、人类学维度上的索菲亚 |
小结 |
第四章 对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的总体评价 |
第一节 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的地位与影响 |
一、“万物统一”的宗教哲学流派 |
二、“新宗教意识”的宗教哲学范式 |
三、“普世意识”的基督教世界观 |
第二节 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对现代性文化的批判价值 |
一、现代性的批判和后宗教的救赎 |
二、宗教唯心主义理想对现代化危机的消解 |
第三节 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存在的问题 |
一、极端信仰前提下的神秘性、矛盾性 |
二、普世情怀理想下的乌托邦性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万物统一”的美学探索:白银时代东正教神学思想与俄罗斯文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位一体:真理与方法 |
二、神人合一:信仰与人道 |
三、审美批评:象征与现实 |
四、索洛维约夫论人类社会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扎伊采夫小说《神话》的宇宙论思想[J]. 张玉伟.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1(05)
- [2]精神失落的现代隐喻 ——论《燃烧的天使》中莱娜塔之死[D]. 刘湘可.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索洛维约夫历史哲学研究[D]. 王璐.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D]. 刘钧.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5]谢·米·索洛维约夫史学思想研究[D]. 郭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 魏梦莹. 黑龙江大学, 2020(01)
- [7]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双重性[D]. 林茜.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研究[D]. 许适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9]索洛维约夫索菲亚思想研究[D]. 胡振江. 黑龙江大学, 2019(02)
- [10]“万物统一”的美学探索:白银时代东正教神学思想与俄罗斯文论[J]. 张杰. 外国文学研究,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