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田集油管道维修决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雨珂,孔令圳,王金鑫,王大文,刘正[1](2021)在《基于有限元的含腐蚀缺陷原油集输管道剩余强度研究》文中指出为研究含腐蚀缺陷原油集输管道的剩余强度,以延长油田集输系统常用的20#管线钢为例,采用ABAQUS建立1/2腐蚀管道有限元模型,研究单个均匀腐蚀缺陷对集输管道剩余强度的影响,分析缺陷位置、缺陷长度、缺陷宽度和缺陷深度的影响规律,并采用Matlab对缺陷长度和缺陷宽度角的模拟结果进行拟合,拟合确定系数R2均达99.0%以上。结果表明:集输管道的剩余强度受缺陷位置的影响较小;随着缺陷长度的增加先减小后保持不变,随着缺陷宽度的增加先略微增加后保持不变,建立缺陷深度分别为1.5,2.0,2.5 mm的有限元模型,得到缺陷临界长度分别为210,140,130 mm,缺陷宽度角分别为56°,57°,141°;剩余强度受缺陷深度的影响最大,会随着缺陷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缺陷深度越大,缺陷长度和缺陷宽度对剩余强度的影响越大。
初勇强[2](2021)在《原油储库定量风险评价技术及软件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油储库负责油田各个采油厂原油的储存、外输和转运。它是国家防火防爆重点场所,生产过程有高度的连续性和危险性,若是关键设备失效、潜在的事故发生,都将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安全后果,对人员、财产、环境以及整个社会也会引发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确定原油储库中设备的风险排序、以及原油储库风险等级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开展了在役原油储库风险评价技术研究,取得以下成果:分析了原油储库中储油罐、加热炉等静态设备常见的损伤模式,建立了基于RBI技术的原油储库静态设备风险评价模型,确定了在多种情境下某原油储库中静态设备的风险等级,针对不同的静态设备风险等级计算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为降低静态设备的风险等级提供了理论依据。分析了原油储库中输油泵等动态设备常见的故障模式、原因及危害性,建立了基于RCM技术的原油储库动态设备风险评价模型,确定了某原油储库中动态设备的风险等级,制定了相应的维修维护策略。以静态设备、动态设备风险评价模型为基础,结合某原油储库,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原油储库安全风险评估模型,解决了静态、动态设备的风险统一排序。结合模糊交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该原油储库的风险等级。其中储油罐、输油泵、管道、压缩机、热水锅炉和外输加热炉的风险值分别为0.5192、0.2330、0.1296、0.0558、0.0316、0.0308。在理论研究基础之上,开发了“原油储库设备风险评价软件”,实现了静态设备RBI分析、动态设备RCM分析。软件具有文件管理、数据管理、历史故障信息管理、FMECA分析、设备风险计算以及维修策略制定等功能,通过该软件,可以识别出当前情况风险等级较高的设备,明确设备风险等级排序,提高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
张钊[3](2020)在《油气长输管道腐蚀预测模型构建及预防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气长输管道系统是运送石油以及石油产品的管道系统,近些年来,由于油气长输管道事故频发,引起了人们对管道安全问题的极大关注。其中,由于油气长输管道腐蚀导致管道失效泄漏,从而引发爆炸的事故不断发生。据统计,油品管道腐蚀失效引发事故的比例约占总管道事故数的25%。因此,找出运输管道腐蚀规律,得出腐蚀预测模型,建立腐蚀防护系统,是我们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通过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对油气长输管道系统进行了风险辨识,得出了目前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着重分析了管道腐蚀泄漏产生的后果。然后设计了管道腐蚀实验,模拟了油气长输管道在酸性介质腐蚀下的情况。通过改变酸性溶液浓度以及实验温度得到腐蚀速率与浓度温度的关系,然后通过数据挖掘以及拟合,得到油气长输管道在无防护下管壁厚度与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预测管道腐蚀失效的时间。最后,综合腐蚀预测模型与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结果以及油气长输管道运送的物料、安全措施、应急措施等方面,建立完整的油气长输管道安全工艺系统,达到事故预防的目的。从而降低因管道腐蚀失效造成的事故发生频率及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简化的油气长输管道系统模型,并进行危险性与可操作性分析。分析可能出现的偏差,推测出可能造成偏差的原因以及导致的后果。对危险程度进行定性分析,得出危险等级。着重分析管道因腐蚀泄漏导致的后果以及原因。确定事故后果的风险等级,最终得出危险性与可操作性分析报告。(2)利用盐酸溶液以及20钢钢管等实验材料对油气长输管道酸液内腐蚀进行模拟。通过控制盐酸溶液浓度以及实验温度,利用超声波测厚仪对钢管厚度进行定时测量,得出管壁厚度与溶液浓度与实验温度的关系。根据钢管管壁厚度的变化量,同时可以得出腐蚀速率与溶液浓度和实验温度的数据变化。(3)对实验数据进行挖掘,利用MATLAB软件对腐蚀速率与溶液浓度和实验温度的变化数据进行拟合,得出腐蚀速率预测曲线,并进行实验验证。根据预测曲线可以推算出管壁的腐蚀情况,提出管道定期检修建议。(4)根据危险性与可操作性分析报告以及得出的腐蚀预测模型,并结合长输油气管道运送物品的化学品信息、系统操作规程、危险工况下应急操作等知识,建立长输油气管道工艺操作知识信息系统。对管道区域以及油站给出安全建议。
王立凡[4](2020)在《基于腐蚀数据的海底管道可靠性评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海洋能源事业的不断发展,海底油气管道的铺设在大量增加。由于油气管道长期处于海底,环境复杂多变,传输的介质也多样化,在运行时很容易遭受腐蚀。为保障管道的安全运行,对海底油气管道进行可靠性分析至关重要。传统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太过依赖专家的经验和能力,因此需要较为科学的方法对管道进行可靠性评估。本文以海底油气管道的可靠性评估为出发点,基于磁漏检测技术和几何检测技术检测到的海底油气管道原始数据,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海底油气管道的安全性能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对海底油气管道的腐蚀等级分类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腐蚀是造成管道损伤的重要因素,只有清楚管道腐蚀损伤的程度,才能对管道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为了解决管道腐蚀等级分类时计算复杂和精确度不高的问题,本文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和深度信念网络(DBN)相结合的方法对管道的腐蚀等级进行分类,并使用随机失活(Dropout)和动量系数对模型进行优化。其次,采用WS-LSTM方法对海底油气管道的剩余寿命进行预测。本文提出了WS-LSTM预测方法,即基于小波变换(WT)和堆叠自编(SAE)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预测模型。该预测方法的基本思想为将现场采集的数据使用小波变换去噪的方式对数据集进行处理,之后用堆叠自编码进行特征选择,处理后的数据集使用LSTM模型进行预测。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WS-LSTM预测模型,对海底油气管道剩余寿命预测的精度达到了 98%。最后,采用集成学习算法对海底油气管道维修系数(ERF)进行预测。本文将构建梯度提升机(GBM)模型并与自适应增强(Adaboost)算法、自适应增强+K近邻(Adaboost+KNN)算法、随机深林(RF)算法比较,发现GBM算法预测效果最优。
吕品品[5](2019)在《基于随机退化模型的油气输送管道剩余寿命预测及维修成本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常见的能源运输方式,管道运输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腐蚀导致的金属损伤是管道退化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管道运行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腐蚀失效引起的各类事故不断。因此为确保管道安全,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制定相应的检修、维护措施以实现腐蚀管道风险评估的。对此,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1)针对管道样本量少、退化数据不足造成寿命预测不准确的问题,提出基于维纳过程(Wiener Process)的贝叶斯信息融合法以实现剩余寿命实时预测。首先,通过双应力加速退化试验获得退化数据,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建立剩余寿命预测模型;然后,利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CMC)估计未知参数;最后,以某型管道为例,验证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2)提出考虑随机效应的腐蚀管道退化分析方法。首先,建立一种通用的基于Bayesian理论的逆高斯过程(IG)退化分析框架。然后,利用Bayesian方法研究了一个简单的IG模型和三个具有随机效应的IG模型,通过相关模型优选方法,选出适合的模型。最后,根据所选模型方法,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对管道可靠性进行预测,获得其腐蚀发展趋势。(3)通过考虑腐蚀缺陷的产生和单个缺陷随时间的增长,研究管道外部金属损失腐蚀的最佳检修间隔。首先,利用非齐次泊松过程建模新缺陷的生成,利用齐次伽马过程建模单个缺陷的增长。其次,考虑检验测工具的检出率(PoD)及尺寸误差,以及失效成本。提出一种基于仿真的方法,对给定检测间隔下的期望成本率进行数值计算。再次,采用最小期望成本准则确定最优检验间隔。最后,通过参数化分析,研究了失效成本、PoD、开挖修复准则、缺陷深度增长速率等对最优检测间隔的影响。本论文从随机过程角度研究油气输送管道退化规律,对进一步深化管道寿命预测及维修策略优化研究提供了参考。所提出的基于维纳过程、逆高斯过程和伽马过程的随机退化模型和基于成本最优的检修模型,案例分析表明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工程技术人员对含气管道进行最优维修决策,促进基于可靠性的腐蚀管理。
曹昕[6](2019)在《在役油气管道腐蚀预测及预先维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在役油气管道发展迅猛,除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外,输送管道也被列为主要运输方式之一,相较于其他四种运输方式,输送管道不仅安全、稳定,而且还具有运行费用低、损耗小的优势,因此被选为全球领域油气输送的首要运输方式。随着全球范围对油气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管道的铺设区域也愈发广阔,铺设环境变化多样,由管道腐蚀因素引起的油气泄漏事故也在逐年增加。为保证社会安全,充分掌握在役油气管道运行过程中的腐蚀状况,对管道的腐蚀深度及腐蚀状态进行精准地预测与评估,并考虑到维修的技术性与经济性,以可用度和成本因素为基础制定预先维修策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结合灰色系统理论和神经网络,提出一种高精度CAGM(1,1)-BPNN在役油气管道腐蚀深度组合预测模性。首先,利用已检测的目标管道腐蚀深度构造原始灰色GM(1,1)模型,采取改变背景值的方法构造CAGM(1,1)模型,并计算目标管道的未来腐蚀深度,使用后验差检验法计算模型精度;然后,根据所得的腐蚀深度求得相应残差值,运用BPNN对其训练修正,以达到更高精度;最后,以某一油气管道试验段为例,对管道进行腐蚀预测。结果表明,在样本数据少的情况下,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推广应用性较强。(2)利用传统灰色系统处理少数据、贫数据的特点和马尔科夫理论预测未来状态的特点,构造参数优化GM-Markov模型对在役油气管道未来腐蚀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首先,对目标管道腐蚀深度作光滑性评定;接着,采取改变初始条件的方法构造参数优化的GM(1,1)模型,并计算目标管道未来腐蚀深度;然后,根据预测的腐蚀深度,运用Markov模型对在役油气管道未来腐蚀状态作定量分析,预测其腐蚀发展趋势;最后,以某一海底管道试验段为例,预测管道腐蚀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该方法相比原GM(1,1)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从5.96%降低到3.77%,其腐蚀发展趋势预测结果为:在第25次检测时,该管道处于中度腐蚀状态,需对该管道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在未来第69次检测时,该管道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必须对其进行维修或更换新管,在第10次检测时,该管道已处于泄露状态,必须及时更换新管,如不及时更换新管,该管道将随时发生穿孔,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3)为改善在役油气管道周期性维修策略的技术经济效果,提出基于可用度与维修成本的在役油气管道预先维修策略方法。首先,运用CAGM-BPNN模型预测出管道腐蚀深度;然后,根据预测出的腐蚀深度运用Markov理论划分状态区间,建立管道腐蚀状态转移矩阵;最后,根据各组合维修策略对状态转移矩阵进行修复得到修复矩阵,并计算目标管道在各腐蚀状态区间的概率,进而计算目标管道的可用度,以此为依据,结合各成本信息计算每种组合策略的总成本期望值,由此选择最优预先维修策略。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所构成的CAGM-BPNN-Markov混合腐蚀预测模型能精准地预测出在役油气管道未来的腐蚀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可用度与成本因素,构造出一套从腐蚀预测阶段到制定维修策略阶段的完整评估体系,以保障管道的安全运行,为管道预先防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崔凯燕,王晓霖,李明,王勇,齐先志[7](2019)在《动态闭环管道完整性智能分析决策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B/S和C/S架构和Web数据模式,包括数据管理、高后果区管理、风险管理、完整性评价、维修管理与效能评价等6个核心模块,用户管理、知识库与业务活动等3个辅助模块和内检测评价与维修决策、内检测数据校验与对齐等2个专业软件,开发了可配置完整性智能分析决策系统。在国内某成品油管道工程应用表明,系统具备专业分析与评价功能,还可实现核心业务数据、作业流程、审批流程的统一规范管理,系统快速稳定,结果可靠,可实现管道完整性的动态闭环管理与分析决策评价,评价结果可直接指导管道维修维护。
汤林,付勇,徐英俊,张维智[8](2019)在《油气田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进展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有效降低油气田管道运行风险,消除重大事故隐患,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降低更新改造维护费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启动了油气田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论述了中国石油在油气田管道完整性管理方面的工作进展,包括"双高"管道筛查、核心技术攻关、体系文件建设及试点工程实施等一系列工作,从加强分类管理、全面实施试点工程、攻关技术难点、建设完整性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提出了今后需要开展的重点工作。
王蓉[9](2016)在《南堡35-2CEP至世纪号FPSO海底管道输送工艺适应性分析与安全评估》文中认为南堡油田S井区与主体井区相距5km,由于S井区储量小,工程专业只有依托原南堡35-2油田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依托南堡35-2油田开发方案中,S井区物流进入南堡35-2油田与原油田物流一起处理成合格原油后由原油管道输送至秦皇岛渤海世纪号FPSO进行储存并定期外输。因此,工程专业须开展南堡35-2油田至世纪号FPSO原油管道的管道输送工艺适应性分析,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估。围绕原油管道输送工艺适应性展开研究,除针对管道本身进行管输工艺计算校核外,鉴于管道连接南堡油田及秦皇岛油田,还针对管道物流源头及下游站点的工艺适应性展开分析校核,确认整个工艺流程适应性。南堡35-2油田至世纪号FPSO原油管道服役多年,只研究其管输工艺适应性并不完整。因此,根据实际内检测数据,依照DNV-RP-F101准则对该腐蚀缺陷管道进行安全评估,计算其在腐蚀缺陷下的许用工作压力,确认管道实际工程方面的可依托性。在此基础上预测管道剩余寿命,并提出合理性维护措施,为日后管道实际生产运行提出决策及建议。通过以上内容的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管道管输工艺校核,在全油田最新配产下,管道的水力、热力参数变化没有超出管道的设计能力,因此,管道可以满足管输要求。对于低产年份,需考虑进行掺水输送保证管道最小安全输量。(2)对油田处理工艺及设备进行模拟计算,作为管道物流源头,由于S井的介入,油田现有工艺流程及关键设备可以满足新产量要求。(3)作为原油管道的出站点,世纪号FPSO舱容可以满足管道所输来液量,并能保证一定的外输周期。(4)采用DNV-RP-F01准则对腐蚀缺陷管道进行安全评估,根据最近内检测数据计算分析可得腐蚀缺陷管道的许用工作压力满足管道的使用要求。因此,该腐蚀缺陷管道处于安全状态,且剩余寿命达11.07年,可考虑继续服役。
刘春亮[10](2016)在《输油站场埋地管道防腐层选材与站间管道内检测评价》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油气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油气的运输工作越来越重要。在各种油气运输的方式中,管道输送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油气集输管道的腐蚀情况较为严重。这不仅缩短了管道的使用寿命而且影响了输送油气资源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针对输油站场站内埋地管道的防腐层选材进行了研究,并对站外管道进行了管道内检测以及基于内检测的完整性评价,得出比较具有综合性的研究成果。本文针对目前国内一些油气管道站场管网腐蚀情况,开展了现场调查,对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的12个输油气站场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评估了站场管网的腐蚀控制现状,采用超声导波技术对埋地管道腐蚀情况进行检测,然后对腐蚀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腐蚀调查结果和国内埋地管道防腐层研究现状,本文制定了站场埋地管网防腐层选材试验的方案,进行了高温阴极剥离、干/湿交替、高/低温交替、热水浸泡和电化学阻抗评价等试验。通过试验,分析了防腐层结构、防腐等级及表面处理方式对防腐层性能的影响,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本文还对兰成渝管道(成都-内江)进行了变形检测和腐蚀检测,并对管道进行了基于内检测结果的完整性评价。首先制定了管道检测方案,然后通过检测得出了检测结果。通过对兰成渝管道(成都-内江)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对站场外管道进行了完整性评价,总结了管道的缺陷,判断了管道金属损失的严重程度,计算了金属损失的生长速率以及预测了管道的剩余寿命。最后评价了管道变形和金属损失对管道完整性的影响,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二、油田集油管道维修决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田集油管道维修决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有限元的含腐蚀缺陷原油集输管道剩余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含腐蚀缺陷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1.2 网格划分和约束、载荷的施加 |
1.3 失效准则 |
2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3 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 |
3.1 缺陷位置对剩余强度的影响 |
3.2 缺陷长度对剩余强度的影响 |
3.3 缺陷宽度对剩余强度的影响 |
3.4 缺陷深度对剩余强度的影响 |
4 结论 |
(2)原油储库定量风险评价技术及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原油储库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1.2.2 静态设备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1.2.3 动态设备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1.2.4 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RBI技术的原油储库静态设备风险评价模型 |
2.1 RBI技术与传统检验技术比较 |
2.2 静态设备损伤模式识别 |
2.2.1 腐蚀减薄 |
2.2.2 环境开裂 |
2.2.3 材质劣化 |
2.2.4 机械损伤 |
2.3 静态设备风险评价理论模型 |
2.3.1 失效可能性分析 |
2.3.2 失效后果分析 |
2.3.3 风险等级确定 |
2.4 静态设备风险评价计算实例 |
2.4.1 静态设备失效可能性计算 |
2.4.2 静态设备失效后果计算 |
2.4.3 静态设备风险等级确定 |
2.5 风险控制措施 |
2.5.1 储油罐风险控制措施 |
2.5.2 锅炉风险控制措施 |
2.5.3 管道风险控制措施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RCM技术的原油储库动态设备风险评价模型 |
3.1 RCM技术与传统维护维修技术比较 |
3.2 RCM方法和实施过程 |
3.3 动态设备风险评价理论模型 |
3.3.1 系统划分和确定设备的技术层次 |
3.3.2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 |
3.3.3 风险等级确定 |
3.3.4 维修维护策略制定和优化 |
3.4 动态设备风险评价计算实例 |
3.4.1 动态设备FMECA分析结果 |
3.4.2 动态设备风险等级分析结果 |
3.5 维修维护策略制定和优化 |
3.5.1 输油泵维修维护策略制定 |
3.5.2 压缩机维修维护策略制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原油储库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
4.1 模糊综合评价基本原理 |
4.1.1 评价步骤 |
4.1.2 模糊算子运算模型 |
4.2 原油储库的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
4.3 原油储库模糊综合评价计算实例 |
4.3.1 确定指标因素及其权重 |
4.3.2 建立评价矩阵 |
4.3.3 原油储库风险等级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原油储库设备风险评价软件开发 |
5.1 软件开发环境及运行环境 |
5.1.1 开发环境 |
5.1.2 运行环境 |
5.2 软件总体结构框架 |
5.3 软件功能模块 |
5.3.1 数据字典 |
5.3.2 静态设备风险管理模块 |
5.3.3 动态设备风险管理模块 |
5.4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3)油气长输管道腐蚀预测模型构建及预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设备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研究 |
1.3.2 管材腐蚀测量相关技术研究 |
1.3.3 数据挖掘方法研究 |
1.3.4 设备安全工艺信息系统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油气长输管道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
2.1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方法简介 |
2.2 分析过程 |
2.2.1 节点划分 |
2.2.2 引导词设定 |
2.3 油气长输管道系统风险辨识 |
2.4 分析报告以及重点风险分析 |
2.4.1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结果 |
2.4.2 管线腐蚀对系统安全的影响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管道腐蚀模拟实验 |
3.1 实验原理及方法 |
3.1.1 油气长输管道腐蚀类型及原因 |
3.1.2 管道腐蚀测量方法 |
3.1.3 管道腐蚀变量控制 |
3.1.4 实验选用盐酸的原因 |
3.2 实验用品 |
3.2.1 钢管设计及加工 |
3.2.2 超声波测厚仪 |
3.2.3 其他实验用品 |
3.3 实验过程及结果 |
3.3.1 主要实验步骤 |
3.3.2 实验结果 |
3.4 实验数据处理 |
3.4.1 管径变量 |
3.4.2 盐酸浓度变量 |
3.4.3 实验温度变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腐蚀预测模型的建立 |
4.1 实验数据挖掘及分析 |
4.1.1 数据拟合流程简介 |
4.1.2 盐酸浓度对腐蚀速率影响 |
4.1.3 实验温度对腐蚀速率影响 |
4.2 腐蚀预测模型建立 |
4.2.1 管道酸性介质pH值对平均腐蚀速率影响 |
4.2.2 腐蚀预测模型 |
4.3 腐蚀模型检验 |
4.4 腐蚀模型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气长输管道安全工艺系统构建 |
5.1 安全工艺信息表 |
5.2 油气长输管道安全工艺系统 |
5.2.1 安全工艺系统腐蚀预测模型应用以及系统建立 |
5.2.2 安全工艺系统演示实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4)基于腐蚀数据的海底管道可靠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结构安排 |
2 相关技术及理论 |
2.1 管道腐蚀机理 |
2.2 内腐蚀检测技术 |
2.3 机器学习算法 |
3 基于DBN和SVM结合算法的海底管道腐蚀等级分类 |
3.1 数据采集 |
3.2 基于DBN和SVM的海底管道腐蚀等级评估 |
3.2.1 海底管道腐蚀等级划分 |
3.2.2 海底管道腐蚀等级分类模型构建 |
3.2.3 DBN训练过程 |
3.2.4 SVM分类 |
3.2.5 改进模型 |
3.2.6 海底管道腐蚀等级分类实验及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WS-LSTM的海底管道剩余寿命预测 |
4.1 剩余寿命计算 |
4.2 剩余寿命预测模型 |
4.2.1 小波变换去噪 |
4.2.2 堆叠自编码特征选择 |
4.2.3 LSTM预测 |
4.3 实验过程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集成学习的海底管道维修系数预测 |
5.1 维修原则 |
5.2 基于GBM模型的维修系数预测 |
5.2.1 GBM模型构建 |
5.2.2 实验设计及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 致谢 |
(5)基于随机退化模型的油气输送管道剩余寿命预测及维修成本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管道腐蚀研究现状 |
1.3.2 管道维修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论文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油气输送管道腐蚀退化理论及方法 |
2.1 油气管道腐蚀退化理论 |
2.1.1 腐蚀原因及过程 |
2.1.2 腐蚀分类 |
2.1.3 腐蚀机理 |
2.1.4 腐蚀控制 |
2.2 Bayesian理论和MCMC方法简介 |
2.2.1 Bayesian理论 |
2.2.2 MCMC简介 |
2.3 基于随机过程的退化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Wiener退化模型的腐蚀管道剩余寿命预测 |
3.1 基于Wiener过程的退化模型 |
3.2 多应力加速退化试验建模 |
3.2.1 常应力下的退化建模 |
3.2.2 加速应力下退化建模 |
3.2.3 参数估计 |
3.3 实例分析 |
3.3.1 加速退化试验 |
3.3.2 参数估计 |
3.3.3 腐蚀管道寿命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4 考虑随机效应IG退化模型的腐蚀管道贝叶斯分析 |
4.1 IG模型的一般Bayesian框架 |
4.2 Bayesian分析 |
4.2.1 简单IG模型Bayesian分析 |
4.2.2 RD模型Bayesian分析 |
4.2.3 RV模型Bayesian分析 |
4.2.4 RDV模型Bayesian分析 |
4.3 拟合优度检验 |
4.4 模拟研究 |
4.5 案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随机退化模型的腐蚀管道维修成本优化研究 |
5.1 退化模型 |
5.1.1 新缺陷的产生 |
5.1.2 缺陷增长 |
5.1.3 模拟新缺陷的产生 |
5.2 检测工具的不确定性 |
5.2.1 检测概率 |
5.2.2 测量误差 |
5.3 基于状态的维护决策 |
5.3.1 腐蚀失效极限状态函数 |
5.3.2 维修和更换策略 |
5.3.3 期望成本估计 |
5.4 案例分析 |
5.4.1 背景信息 |
5.4.2 参数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在役油气管道腐蚀预测及预先维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现状总结 |
1.4 研究目标、问题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1.4.4 本文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在役油气管道腐蚀概述 |
2.1 在役油气管道腐蚀类型 |
2.1.1 全面腐蚀 |
2.1.2 局部腐蚀 |
2.1.3 点腐蚀 |
2.2 在役油气管道腐蚀影响因素分析 |
2.2.1 在役管道内腐蚀 |
2.2.2 在役管道外腐蚀 |
2.3 在役油气管道腐蚀检测方法 |
2.3.1 在役管道内检测技术 |
2.3.2 在役管道外检测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CAGM(1,1)-BPNN的油气管道腐蚀深度预测 |
3.1 灰色理论概述及预测方法 |
3.1.1 灰色理论及其应用 |
3.1.2 基本原理 |
3.1.3 油气管道腐蚀预测传统GM(1,1)模型 |
3.2 BP神经网络理论概述及预测原理 |
3.2.1 神经网络理论及其应用 |
3.2.2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3.3 油气管道腐蚀深度预测CAGM(1,1)-BPNN模型 |
3.3.1 油气管道腐蚀预测机理 |
3.3.2 中心逼近式GM(1,1)模型 |
3.3.3 精度检验 |
3.3.4 BP神经网络模型 |
3.4 案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改进灰色-马尔可夫理论的油气管道腐蚀发展趋势预测 |
4.1 马尔可夫理论概述及预测原理 |
4.1.1 马尔可夫过程简介 |
4.1.2 马尔可夫理论定义(性质) |
4.1.3 典型应用 |
4.2 改进的灰色-马尔可夫腐蚀发展趋势预测模型 |
4.2.1 油气管道腐蚀发展趋势预测流程 |
4.2.2 参数优化GM(1,1)腐蚀预测模型 |
4.2.3 Markov腐蚀发展趋势预测模型 |
4.3 案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在役油气管道预先维修策略制定 |
5.1 在役油气管道预先维修策略 |
5.1.1 管道预先维修策略概述 |
5.1.2 管道预先维修策略建模原理 |
5.1.3 管道预先维修策略模型 |
5.2 案例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7)动态闭环管道完整性智能分析决策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与需求 |
2 系统功能架构与技术路线 |
3 数据流设计 |
4 核心功能模块 |
4.1 数据管理模块 |
4.2 高后果区管理模块 |
4.3 风险评价模块 |
4.4 完整性评价模块与C/S软件 |
4.4.1 完整性评价管理模块 |
4.4.2 内检测数据对齐软件 |
4.4.3 内检测评价与维修决策软件 |
5 应用 |
6 结论 |
(8)油气田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油气田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进展 |
1.1 突出管控核心, 开展“双高”管道筛查 |
1.2 开展技术攻关, 提升技术水平 |
1.3 健全体系文件, 提升管理水平 |
1.4 通过试点工程推动完整性管理工作深入开展 |
2 今后的重点工作 |
2.1 加强分类管理, 突出“双高”管道管控 |
2.2 精心实施试点工程,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
2.3 继续攻关技术难点, 支撑完整性管理全面开展 |
2.4 建设完整性管理信息系统, 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 |
2.5 建设过程要满足完整性管理的需要 |
3 结束语 |
(9)南堡35-2CEP至世纪号FPSO海底管道输送工艺适应性分析与安全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油田及海底管道概况 |
2.1 油田概况 |
2.2 海底管道概况 |
2.3 油田开发基础数据 |
2.3.1 油田配产 |
2.3.2 物性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艺适应性分析 |
3.1 原油管道管输工艺模型基本理论 |
3.1.1 水力计算模型 |
3.1.2 热力计算模型 |
3.1.3 最小输量及停输再启动模型 |
3.2 原油管道管输工艺校核 |
3.2.1 典型年份工艺校核 |
3.2.2 其他工况校核 |
3.3 油田工艺适应性分析 |
3.3.1 油田工艺流程校核 |
3.3.2 油田工艺设备能力校核 |
3.3.3 世纪号FPSO舱容校核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底管道安全评估方法 |
4.1 海底管道安全评估方法 |
4.1.1 ASME B31G标准 |
4.1.2 DNV-RP-F101准则 |
4.1.3 PCORRC方法 |
4.1.4 SY/T6151-2009标准 |
4.2 海底腐蚀管道剩余强度评价方法对比 |
4.2.1 常用评价标准和方法比较 |
4.2.2 评价标准计算结果误差分析 |
4.2.3 分项安全系数法和许用应力法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原油管道安全评估及建议措施 |
5.1 原油管道安全评估 |
5.1.1 内检测数据分析 |
5.1.2 原油管道安全评估 |
5.1.3 腐蚀缺陷对许用压力的影响 |
5.1.4 剩余寿命预测 |
5.2 建议及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输油站场埋地管道防腐层选材与站间管道内检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管道防腐层选材 |
2.1 油气管道站场腐蚀调查 |
2.1.1 油气管道站场腐蚀总体情况 |
2.1.2 地下管道防腐层和管体腐蚀状况 |
2.1.3 地上管道情况 |
2.1.4 超声导波检测结果 |
2.1.5 腐蚀原因分析 |
2.1.6 调查结论及建议 |
2.2 站场埋地管道防腐层选材试验 |
2.2.1 试验方案 |
2.2.2 试验结果总结 |
2.2.3 试验结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兰成渝管道变形与腐蚀检测 |
3.1 兰成渝管道变形检测 |
3.1.1 工程及管道概况 |
3.1.2 变形检测的实施 |
3.1.3 变形检测结果 |
3.2 兰成渝管道腐蚀检测 |
3.2.1 工程及管道概况 |
3.2.2 腐蚀检测的实施 |
3.2.3 腐蚀检测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内检测的兰成渝管道完整性评价 |
4.1 内检测结果总结 |
4.2 基于腐蚀检测的管道完整性评价 |
4.2.1 完整性评价所使用的参数 |
4.2.2 完整性评价使用的方法 |
4.2.3 管道当前剩余强度评价 |
4.2.4 管道将来完整性情况的评价 |
4.3 基于变形检测的管道完整性评价 |
4.3.1 管体凹陷 |
4.3.2 疑似含金属损失凹陷 |
4.3.3 焊缝凹陷 |
4.3.4 椭圆度 |
4.3.5 焊接产生的斜接角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油田集油管道维修决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有限元的含腐蚀缺陷原油集输管道剩余强度研究[J]. 何雨珂,孔令圳,王金鑫,王大文,刘正.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21(10)
- [2]原油储库定量风险评价技术及软件开发[D]. 初勇强.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3]油气长输管道腐蚀预测模型构建及预防方法研究[D]. 张钊. 北京化工大学, 2020
- [4]基于腐蚀数据的海底管道可靠性评估[D]. 王立凡.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5]基于随机退化模型的油气输送管道剩余寿命预测及维修成本优化研究[D]. 吕品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在役油气管道腐蚀预测及预先维修策略研究[D]. 曹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动态闭环管道完整性智能分析决策系统[J]. 崔凯燕,王晓霖,李明,王勇,齐先志.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19(05)
- [8]油气田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进展及展望[J]. 汤林,付勇,徐英俊,张维智. 石油规划设计, 2019(02)
- [9]南堡35-2CEP至世纪号FPSO海底管道输送工艺适应性分析与安全评估[D]. 王蓉.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5)
- [10]输油站场埋地管道防腐层选材与站间管道内检测评价[D]. 刘春亮.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