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密封自动报警(论文文献综述)
龚燕青[1](2021)在《某重型数控铣床主轴系统的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型数控机床的主轴系统是机床核心功能子系统之一,主轴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重型数控机床的可靠性,因此重型数控机床主轴系统的可靠性分析研究是提高重型数控机床可靠性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重型数控机床主轴系统的可靠性分析研究,可以找出系统的薄弱环节。针对易发生故障,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同时,在系统的优化改进设计阶段,可以提供合理的可靠性分配方案。这些研究对重型数控机床的可靠性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THP6513型重型数控机床为对象,针对重型数控机床主轴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系统组成单元和工作原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主轴系统进行了子系统划分,为后续可靠性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分析型号为THP6513机床的维修数据,得到了主轴系统常见的故障模式和频繁发生故障的子系统。(2)完成了主轴系统各子系统的故障模式、影响分析;并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主轴系统各故障模式的危害性定性分析。对主轴系统的各子系统:自动换刀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支撑系统和驱动系统进行了故障模式、影响分析,确定了各故障模式的严酷度等级,针对各故障模式提出了补偿措施;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各故障模式进行了危害度的定性分析,得到了故障模式危害性的排序,结合补偿措施,为消除故障,提高系统可靠性提供了参考依据。(3)对重型数控机床主轴系统进行了故障树分析。对故障树采用上行法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到了顶事件发生故障的最小割集;通过对故障树进行定量计算得出顶事件发生概率、系统可靠度、平均无故障时间,最后以基本事件的故障率为条件计算出各中间事件的故障率和基本事件的概率重要度,完成了对故障树的定量分析。(4)为了能够将可靠性指标合理地分配到基本事件,提出了基于故障树的主轴系统可靠性分配方法,以故障率为可靠性分配指标。首先结合概率重要度的分配方法将顶事件的故障率分配到一级事件;其次采用可靠性再分配法将一级事件的故障率分配到二级事件;最后将需要调整故障率的二级事件采用层次分析法的分配方法将故障率分配到基本事件,最终将可靠性指标按照故障树的结构一层层合理地分配到各基本事件。
匡伟男[2](2021)在《制片后TNT药剂灌装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过期的报废弹体,需要采取蒸汽加热的方法把TNT药剂溶化后取出,液体TNT药剂经过专用制片机制作成鳞片状固体TNT药剂需要完成后续的灌装收集处理。针对制片后的药剂特点,设计一条有提升、装袋、称重、缝包、传送功能的同时,还需能够防爆防静电的全自动灌装生产线。研制自动化灌装生产线,可以提高处理效率,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而最关键的是避免药剂对工作人员的健康伤害。论文对制片后药剂罐装生产线的原理进行详细论述,采用机械原理和自动控制技术提出来制片后TNT药剂灌装方法的总体设计方案,其主要由机械设计部分和自动控制部分组成。机械设计部分主要包括片剂提升机构、自动上袋机构、自动称重机构、自动灌装机构、自动缝包机构和自动传送机构;自动控制部分主要包括PLC程序设计、触摸屏设计。该自动灌装系统以PLC为主控核心。片剂提升机构将专用制片机制片后的药剂提升到指定高度;自动上袋机构将纸袋从库中取出并撑开袋口;自动称重机构是按照需求称量出预期重量;自动灌装机构是将称量后的药剂灌装进纸袋中;自动缝包机构是将灌装完毕的纸袋进行打包;自动传送机构是将打包好的药剂传送到指定位置。在如今灌装行业早已实现自动化,本课题可以借鉴的技术很多。比如农业自动灌装生产线、面粉厂自动灌装生产线等。与现代灌装行业有所区别的有气动驱动、防静电、防爆、特种包装袋以及真空吸附技术等。气动驱动本课题需要解决的是气动马达小型化、与减速机构一体化的问题,经过对比叶片式、活塞式和齿轮式气动马达,叶片式气动马达可以方便的实现这两个要求。防静电技术,应用了防静电裙边带、防静电传送带来输送药剂和包装袋。在有运动金属部分采用有色金属来消除电火花的产生。气动真空发生器与真空吸盘运输物体已经广泛应用,在这里实现对防静电包装袋的吸附转运,打开纸袋袋口也是能够完成的。其它动作采用普通气缸、旋转气缸来实现。PLC技术、触摸屏技术可以方便的实现自动控制。
杨旭康[3](2021)在《基于1D-CNN和SVDD算法的调门油动机状态监测及故障预警诊断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汽轮机是火电厂和核电厂极其重要的大型动力机械装备。在汽轮机调节控制系统中,调门油动机作为传动放大机构给调门及与调门连接的装置提供动力源,在保证汽轮机组稳定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调门油动机复杂的功能结构和多变的故障形式导致其很难通过传统的检修技术进行诊断与预报,从而为汽轮机运行留下了安全隐患。因此,结合人工智能及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信息预报诊断技术应用到调门油动机中,对提高调门油动机运行的可靠性,实现调门油动机的智能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针对单台调门油动机及关键液压元件进行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诊断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总结了调门油动机常见的故障现象,分析并归纳了各种故障的机理和特点,并据此将其划分为系统级、部件级和元件级三种类型。同时,根据调门油动机状态监测需求及故障预警诊断目标,优化了调门油动机传感器网络,并通过选购合适的信号调理及数据采集硬软件,搭建了一套可同时实现调门油动机状态数据和DEH系统相关电信号的高、低速采集的数据采集系统。2)基于Lab VIEW编写了调门油动机控制程序,实现了在不同工况下对调门油动机的位移闭环控制。同时,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将系统功能进行划分,基于Web Access SCADA组态软件实现了调门油动机状态监测功能、移动端浏览功能及数据上云扩展升级接口开发。3)人为对调门油动机注入10种元件级故障,并基于SVDD算法实现了调门油动机整体的故障趋势预报及油动机内泄漏故障严重程度的定量评价。同时,将小波包理论与能谱熵、振动烈度状态评价指标相结合,实现了C0节流孔堵塞和电磁阀内泄漏的劣化趋势分析。4)针对系统级和部件级的故障类型,采用专家系统方法对其进行逻辑诊断,并通过模拟故障信号的方式验证了专家系统的可靠性。同时,采用1D-CNN与SVDD、能谱熵相结合的诊断策略,实现了调门油动机10种缓变故障类型的分类。
常晓东[4](2021)在《地埋式液压垃圾压块机控制系统设计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埋式液压垃圾压块机是一种垃圾预处理装置,用于压缩生活垃圾,方便后续垃圾的转运及处理。埋于地下的设计使其更加环保,避免垃圾集中存放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本课题对地埋式垃圾压块机的控制系统进行研究,重点对液压驱动系统与PLC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在设计液压系统时,首先明确了地埋式垃圾压块机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而后根据工作原理制定出液压系统的设计要求,而后对垃圾压块机各机构进行工况分析,计算得出各机构液压缸的最大外负载与最大运行速度,并根据所得数据计算出各机构所受压力,进一步确定各机构液压缸的尺寸大小,最后根据工况要求绘制出液压系统原理图。对垃圾压块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进行设计,根据垃圾压块机的动作要求,制定合理的电气控制方案,并对PLC的型号及其它硬件设备进行选型,按照PLC的工作点数,合理分配I/O地址并绘制PLC端子接线图,初步建立起PLC硬件控制系统。在软件设计方面,先制定PLC控制顺序流程,而后编写了初始化程序、主控制程序及故障报警程序。利用Win CC Flexible软件设计人机交互界面,构建出了自动控制及故障监测的画面。最后设计了远程监控报警系统,分析PLC的几种通讯协议及其适用范围,对远程无线模块进行研究,借用此模块实现对垃圾压块机的远程监控。将PLC无线通讯模块进行通讯连接,并对报警信号的触发及发送方式进行了设计,当垃圾压块机出现故障时,可以及时向管理人员发送报警信息。
栗鹏辉[5](2021)在《鲟鱼幼鱼自动养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中国是水产品消费大国,同时也是水产品的生产大国,我国拥有历史悠久水产养殖业,在生态保护和产业转型的新形势下,传统养殖业逐步向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工厂化养殖是一种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具有环保、节水,高效等特点,符合新时代农业发展要求。推动工厂化养殖的进步离不开自动化养殖设备的研发,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替代人工操作的现代化设备,如投饲机,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定时吸污装置等;在生态保护邻域尤其是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由于需要大量的保护性养殖,且对养殖过程中的实验变量有较高的控制精度要求,也出现了一些自动化实验养殖设备。不论是工厂化养殖设备,还是实验养殖设备,都存在功能单一,各个设备控制器不统一,系统间兼容性差,配合反馈性差,维修困难,学习使用成本高等问题。水产养殖的各步骤间是一个充满联系的有机整体,单一功能的自动化设备无法完整的完成整个养殖流程,因此常常需要人工调节设备间的运行或手动操作部分步骤。因此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养殖步骤间的联系,建立和优化养殖设备间的配合与联动反馈,来设计和制造鲟鱼幼鱼自动养殖系统,符合鱼类养殖对自动化设备的需要。因此本文设计并制造了一套鲟鱼幼鱼自动养殖系统,并进行了性能测试和鲟鱼试养实验。鲟鱼幼鱼自动养殖系统采用新型PLC、螺旋杆送料机构、减速电机、撒料盘、液位传感器、造流器、电动阀、自动双通道排污装置、水质监测探头,水质监测探头,DTU无线传输设备等,参考人工养殖流程设计程序,可实现各养殖步骤间的自动协调;全自动实验养殖系统包括自动投饲系统,自动排污系统,水质监测反馈系统,水流调节系统,及子系统间配合反馈系统,功能较为完善,且作为小型的系统具有调节改造方便快捷的优点,一定程度上可为大型全自动养殖系统,提供参照,积累经验。该系统的模型样机,制作采用目前成熟的技术,性能可靠,绝大部分零件采用标准件和自制件,成本低,复杂部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更换快捷,大大节约维修时间,密封部件采用环氧树脂封灌技术,制作简单,且耐用性强,各子系统均采用可视化编程控制器学习成本低,同时方便二次开发和后期改进。系统模型样机容积1.57 m3,适宜养殖密度23 kg/m3以下。利用出料减速电机、蜗轮、送料蜗杆、出料口电磁阀、撒料减速电机,撒料盘等制作的试验样机投饲部分,采用螺旋推进行式供料,经测试计算得出,选用减速比为40、额定转速为120r/min、额定转矩为1.2 kg/cm、额定电压为DC24V的减速电机,可满足最大投饲能力(kg/h)≥18的要求;撒料采用离心式撒料盘,选用转速为350 r/min的撒料减速电机,可达到理想的饲料分散效果;试验样机出料口设置的电磁阀,可在投料后及时关闭,配合料盒上端带有密封橡胶圈的顶盖,可获得良好的密封性,避免长期储存的饲料吸潮变质。系统中的自动水流集污排污系统是应用双通道排污管的原理根据实际情况的全新设计,主要由基础供水管道、电动阀、前置过滤器、水质监测系统、造流器、吸污装置等组成,可与投饲系统及水质监测系统配合工作,根据投饲状况调整排污时机和集排污时间。利用造流器与水质监测系统相配合可使养殖槽供氧更加均匀并合理调配供氧时间,利用造流器与自动排污系统配合可达到与传统大换水排污相似的排污效果。对样机进行的性能测试,结果显示:以鲟鱼3号饲料及螺距为1.5 cm的送料螺杆为测试标准,实验样机料盒储料量为1 kg,投饲能力为0.3 kg/min,与相似体积的投饲机相比,投饲精度更高,投饲量误差在±0.5 g范围内;在撒料均匀度方面,通过与传统自由落体投料方式的投饲机和人工撒料做图像对比得出,试验样机的料均匀度优于自由落体投料和人工手撒;在料盒密封性方面,通过与完全密封装置储料与常规饲料保存方式下的饲料吸湿率对比得到,系统供料方式密封性良好。在鲟鱼试养测试中,使用该养殖系统养殖的2018年长江鲟子三代较传统流水养殖的鱼体平均增重提高了35.56%,饵料系数降低了26.28%,养殖初末体重变异系数下降了31.46%;在养殖过程中,系统在投饲前自动运行排污系统,并在排污结束后关停水流系统,待自动投饲结束后再次开启水流及排污系统,及时清理残饵和粪便;经过与传统大换水排污对比得出,自动排污系统排污效果与传统大换水排污效果无显着差异,且节水90%,整个试养过程无需人工参与,在长达5个月的测试中系统运行稳定。
徐颖[6](2021)在《消防阀门智能装配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火灾一直是近些年来频发的灾害之一,就2020年来说,全国共接报火灾25.2万起,因火灾死亡1183人,受伤775人,造成的财产损失40.09亿元,虽然较2019年相比接报数有所下降,但火灾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消防变成了发生火灾时的一道救济良药,能够限制清除火灾的发生。灭火器是火灾主要灭火方式,消防阀门是灭火器的关键部件,消防阀门由八个零件组装而成。消防阀门传统装配方式主要通过人工组装完成,这种装配方式不仅浪费人力资源,而且在装配过程中通过肉眼观察的方式还不能很好的识别阀体的缺陷,造成产品质量隐患。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消防阀门组装过程中所存在工人工作强度高、缺陷识别欠稳妥等问题,在确保设备能够达到安全性、可行性、适应性的前提下,对消防阀门智能装配设备进行设计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对消防阀门智能装配设备进行了总体设计,概述了消防阀门智能装配设备对消防设备装配过程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国内外自动化技术、消防电气以及阀体识别缺陷算法中存在的不足及可借鉴的经验。构思消防阀门智能装配设备在实现自动运输装配过程中的工作流程,并对各个工位模块进行划分,设计出能够满足消防阀门智能装配设备整体和各个功能模块需求的方案。其次,设计了消防阀门智能装配设备机械结构。根据消防阀门智能装配设备整体功能需求和方案的分析设计,对消防阀门智能装配设备的自动夹取装置结构设计、支架承载力规划、振动盘结构设计以及O型圈密封规划四部分进行详细分析和对其进行机械结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关键部件进行选型分析。再次,对消防阀门智能装配设备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对软硬件进行展开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确定控制系统构成和功能,设计了装配流程,并对硬件进行选型。本章还对人机交互界面(HMI)的设计开发进行了介绍,整体设计和界面开发,确保整个设备各个工序能够顺利完成。从次,对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阀体缺陷识别进行介绍、模型设计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避免传统阀体缺陷识别人工操作的方式,卷积神经网络仅需要简单处理所采集的图片即可完成阀体缺陷率的识别,并在识别过程中加入了跨层卷积神经网络提高了缺陷率识别精准度,这使得消防设备在自动化装备过程中避免了质量问题。最后为了确保消防阀门智能装配设备可行性,进行了可行性系统的开发,通过SQL SERVER 2003建立信息库。整个可行性系统主要包括信息管理、信息统计、可行性评价和在线用户四个模块,能够将装配过程中的信息进行界面显示,方便今后随时查阅,也为企业公司今后对此自动化设备的使用进行断定评估。本文所设计的消防阀门智能装配设备满足消防阀门生产装配过程中的需求,对目前生产装配过程中存在人工成本高、人工操作安全性低、阀体缺陷识别效率低、以及操作困难等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对今后消防阀体生产装配操作过程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本项目设计开发的消防阀门智能装配设备以实现连续稳定运行为目标,其创新性在于:(1)采用全自动化取送物料,完成自动取送物料操作;(2)引入阀体缺陷识别,确保生产出来的阀体质量达标;(3)引入可行性系统,对每天物料用料、故障缺陷数量进行记录,方便定期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数据及时对设备进行改进优化。
唐安明[7](2020)在《发电厂污水处理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应对日益紧缺的水资源,污水处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火力发电作为国内能源的重要供给,发电厂在生产运行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同时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水。大量的工业污水如果不处理进行可持续利用,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消耗和能源浪费。近年来,节能减排、环保改造在各大电厂逐渐开始实施,发电厂污水处理便应运而生。本文依托新疆某发电厂污水处理项目,开展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该项目采用多效循环、蒸发浓缩的工艺方案,对发电厂浓盐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后,产出合格蒸馏水和工业结晶盐。合格蒸馏水可用于补充锅炉用水,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该项目的实施有效地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和推广意义。污水处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多任务的随机性控制过程,传统的污水处理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产水质量不稳定生产运行效率低。本文首先对工艺控制系统进行问题分析,为开展控制系统设计工作提供依据。结合发电厂污水处理实际工艺方案和工艺流程,进行污水处理工艺控制流程设计。污水处理控制系统采用现场设备层、过程控制层、中央监控层的网络架构设计。控制系统硬件选型均采用工业自动化行业应用成熟的产品,如PLC控制器选用的A-B Compact Logix 1769系列,监控软件选用In Touch组态软件。基于A-B PLC控制器采用ST结构化文本语言进行控制逻辑程序编写;采用In Touch软件开发监控系统人机界面,实现了工艺流程监控、参数设置、故障报警等功能。本文主要进行发电厂污水处理控制系统工艺控制流程设计、总体设计、控制软件设计,并研究了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策略。针对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的多变量、滞后性等特点,对单体设备采用联锁控制、急停保护的控制策略,对工艺子系统的液位、压力采用PID控制策略,实现工艺系统的自动控制和稳定运行。
张健[8](2020)在《高铁塞拉门电机仿真研究》文中指出高铁从走进人们视线到被大众所熟知,可以说发展非常的迅速。各个国家都把高铁做为高速铁路研发的重中之重,同时高速动车以安全性,舒适性,快捷性得到每个轨道行业专家一致的认可。而高铁塞拉门是高速列车的重要构造之一,它对列车的安全运行有非常大的重要性,最为重要的是它是旅客上下车的通道;如果发生意外情况,也主要通过它来疏散乘客。由此可见其作用十分的重要并且不可替代。如今高速列车的运行正在追求更快、更安全,这对塞拉门就有了更严格的要求,所以塞拉门各子系统的选择也越来越规范,一旦塞拉门出现问题,引发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电动塞拉门具备高智能化、高密封性、工作效率高、高可靠性等优点,所以电动塞拉门成为目前高速列车的第一选择。其中电机是高铁塞拉门中重要的构成,对高铁塞拉门系统的性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电机性能好则塞拉门性能好,动车在运行过程中才会越安全。换句话说,旅客乘坐列车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将直接由塞拉门电机运行状态的好坏决定。所以,对高铁塞拉门电机的仿真研究十分的重要。本文的驱动电机选择无刷直流电机,并通过软件对电机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和研究。首先对高速列车的塞拉门系统结构和原理进行简单的介绍,塞拉门主要由驱动、传动、控制三大装置组成。机构中的每个装置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且每个装置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来完成塞拉门的开启和关闭,任一装置的损坏都会让塞拉门停止工作。同时分析了塞拉门电机仿真的意义和必要性并对目前塞拉门电机研究现状进行介绍,目前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高铁事业的时期。而后对塞拉门电机的结构以及其工作原理做了进一步简述,并对选择无刷直流电机作为塞拉门驱动电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一般无刷直流电机进行了建模分析其是否达到速度要求。塞拉门电机的控制系统章节就控制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对控制系统的原理介绍;直流电机的三种调速方法以及其控制方式和原理分析等。最后结合塞拉门电机控制系统的结构和控制原理,利用MATLAB软件对塞拉门电机控制系统建模同时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了高速动车塞拉门系统运行的合理性,并分析了塞拉门常见的故障、造成塞拉门故障的几个外部因素、引发故障的内部原因等,提出了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及解决措施,这对降低塞拉门故障有着重要的意义。
韩泽辰[9](2020)在《PVC-RTP管端成型过程热分析及其设备研制》文中指出连续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聚氯乙烯复合管简称PVC-RTP,是一种新型复合管材,它以改性PVC作为内外层,以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复合带为增强层,具有耐压强度高、抗静电、阻燃等优点。本文针对PVC-RTP管材,为其设计了接头的连接方案,并对连接过程中最关键的管端成型过程进行了热分析,研制了专用的管端成型机设备,并对连接接头进行了压力试验验证,这对PVC-RTP管材的推广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VC-RTP的管材性能和结构特点,本文为其设计了管端胶圈密封-铠装的连接方案,并计算了连接过程中接头扩径尺寸和铠装套筒的尺寸。该方案可以保证管材连接处与管内输送介质的接触对象是PVC而非金属材料,有效地解决了管材接头的腐蚀问题。针对管端胶圈密封-铠装的连接方式,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以公称外径Φ110mm的PVC-RTP管为例,本文对管端成型过程进行了热分析,通过分析成型模具内外加热器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对成型过程和接头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优的加热方案。在热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管端成型过程的工艺流程分析,设计了由挤出模块、成型模块、辅助模块组成的管端成型机设备,并为其开发了全自动集中控制系统。该设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可以较好地完成公称外径Φ110mm-Φ250mm的PVC-RTP复合管的管端成型工作,使管材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接头连接。针对管端胶圈密封-铠装的连接方式,进行了连接接头静液压试验和爆破试验,验证了其理论分析和结构设计的正确性,并检验了管端成型机设备在实际加工生产过程中的性能。
宋李新[10](2020)在《中子束线开关水液压驱动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散裂中子源(China Spallation Neutron Source,CSNS)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重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子束线开关系统是其中的关键设备之一,为满足其低速平稳性和高安全可靠性的要求,本课题基于水液压传动技术,设计了中子束线开关水液压驱动系统。通过对系统进行试验测试,表明系统满足设计要求且安全可靠性高,将水液压传动技术成功应用于中子辐射领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概述了散裂中子源发展状况,介绍了国内外散裂中子源中子束线开关系统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二章,通过对水液压系统的初步设计和故障影响分析,采用了五种可靠性设计方法对系统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包括下降调速回路的仿真对比、水压缸结构形式的确定、泵站冗余设计等。基于可靠性优化设计结果,确定了水液压系统的最终方案。第三章,基于水液压系统方案优化设计结果,对水液压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包括水压泵站各部分的设计以及整体系统的建模仿真分析。基于驱动机构分析和可靠性设计结果,设计了具有抗偏载结构的球绞内置于活塞杆式水压缸,搭建水压缸性能测试平台对其进行性能测试以及耐辐射密封材料性能测试。第四章,设计了基于PLC的中子束线开关电气控制系统包括硬件框架设计以及控制程序的流程设计和安全设计。为确保控制程序的正确性,基于实验物理和工业控制系统EPICS(Experimental Physics and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设计了控制系统的程序测试方案并搭建了中央集控室处系统的监测界面。第五章,从功能实现、安全要求等方面出发对系统进行试验测试,详细分析了闸门开关动作,控制系统安全性和系统稳定性等工作性能。第六章,对全文工作进行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展望。
二、机械密封自动报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密封自动报警(论文提纲范文)
(1)某重型数控铣床主轴系统的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控机床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2 数控机床主轴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重型数控机床故障数据分析 |
2.1 重型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
2.1.1 重型数控机床的主轴系统简介 |
2.1.2 重型数控机床的电主轴系统工作原理 |
2.1.3 主轴系统子系统的划分 |
2.2 主轴系统故障分析及数据来源 |
2.2.1 主轴系统故障数据分析 |
2.2.2 各子系统故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对主轴系统的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 |
3.1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CEA)概述 |
3.2 主轴系统的FMEA分析 |
3.2.1 自动换刀系统的FMEA分析 |
3.2.2 冷却系统的FMEA分析 |
3.2.3 润滑系统的FMEA分析 |
3.2.4 支撑机构的FMEA分析 |
3.2.5 驱动系统的FMEA分析 |
3.3 模糊危害性(CA)分析 |
3.3.1 模糊CA分析理论 |
3.3.2 主轴系统的模糊CA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轴系统的故障树分析 |
4.1 故障树分析法概述 |
4.1.1 故障树分析中常用的符号 |
4.1.2 故障树的建立 |
4.2 建立主轴系统故障树 |
4.3 主轴系统故障树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 |
4.3.1 主轴系统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
4.3.2 主轴系统故障树的定量求解 |
4.3.3 故障树事件的概率重要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主轴系统故障树分析的可靠性分配 |
5.1 可靠性分配的基本原理及常用方法 |
5.1.1 可靠性分配的基本原理 |
5.1.2 常用的可靠性分配方法 |
5.2 基于故障树对主轴系统的可靠性分配研究 |
5.2.1 主轴系统可靠性分配指标的确定 |
5.2.2 基于故障树的主轴系统可靠性分配方法的确定 |
5.2.3 基于概率重要度的顶事件可靠性分配方法 |
5.2.4 基于可靠性再分配的一级事件分配方法 |
5.2.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二级事件可靠性分配方法 |
5.3 基于故障树分析的主轴系统的可靠性分配 |
5.3.1 顶事件故障率的可靠性分配计算 |
5.3.2 故障树一级事件的可靠性分配计算 |
5.3.3 故障树二级事件的可靠性分配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2)制片后TNT药剂灌装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报废弹药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外现状及问题 |
1.2.2 国内现状及问题 |
1.2.3 国内自动灌装技术现状及问题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2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自动灌装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 自动灌装系统的特点 |
2.3 系统的机械部分设计 |
2.3.1 药剂提升机构 |
2.3.2 自动上袋机构 |
2.3.3 自动称重机构 |
2.3.4 自动灌装机构 |
2.3.5 自动缝包机构 |
2.3.6 自动传送机构 |
2.4 系统的自动控制部分设计 |
2.4.1 可编程控制器 |
2.4.2 触摸屏 |
2.4.3 其它硬件设计 |
2.5 灌装生产线的驱动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的机械设计 |
3.1 真空提升及驱动的设计 |
3.1.1 真空负压提升机的选择 |
3.1.2 气动马达的选择 |
3.1.3 防爆技术的应用 |
3.1.4 防静电的设计 |
3.2 上袋及灌装机构的设计 |
3.2.1 真空吸盘的选择 |
3.2.2 机械手的设计 |
3.3 自动称重机构及自动缝包机构的设计 |
3.3.1 自动称重机构设计 |
3.3.2 自动缝包机构设计 |
3.3.3 自动缝包机构驱动系统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电控部分设计 |
4.1 电控部分组成 |
4.1.1 输入部分 |
4.1.2 控制部分 |
4.1.3 输出部分 |
4.1.4 人机界面 |
4.2 电控输入部分工作原理 |
4.2.1 硬件输入部分的结构 |
4.2.2 输入部分工作原理 |
4.2.3 触摸屏 |
4.3 控制部分及工作原理 |
4.3.1 控制部分的构成 |
4.3.2 工作原理 |
4.4 输出部分 |
4.4.1 硬件输出部分结构 |
4.4.2 执行机构 |
4.4.3 输出部分工作原理 |
4.4.4 触摸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系统的软件构成 |
5.2 可编程控制器软件设计 |
5.2.1 PLC的选型 |
5.2.2 PLC软件程序的构成 |
5.3 触摸屏软件设计 |
5.3.1 通讯的建立 |
5.3.2 触摸屏软件设计 |
5.4 自动灌装机程序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1D-CNN和SVDD算法的调门油动机状态监测及故障预警诊断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调门油动机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3 智能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安排 |
第2章 调门油动机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诊断系统方案设计 |
2.1 调门油动机 |
2.1.1 调门油动机结构组成 |
2.1.2 调门油动机工作原理 |
2.2 调门油动机故障分析 |
2.2.1 调门油动机常见故障 |
2.2.2 调门油动机故障规律 |
2.3 调门油动机故障预警诊断系统设计 |
2.3.1 调门油动机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诊断功能 |
2.3.2 调门油动机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诊断系统总体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调门油动机状态监测功能实现 |
3.1 基于LabVIEW的调门油动机闭环控制系统开发 |
3.1.1 LabVIEW简介 |
3.1.2 基于LabVIEW的控制程序开发 |
3.1.3 PID闭环控制系统 |
3.1.4 LabVIEW控制系统设计与硬件选型 |
3.1.5 电控柜设计与安装 |
3.2 传感器网络搭建 |
3.2.1 油动机传感器布置优化 |
3.2.2 油动机传感器选型与安装 |
3.3 基于MCM的高速数据采集和特征提取 |
3.3.1 MCM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硬件选型 |
3.3.2 MCM配置 |
3.4 基于WebAccess SCADA的数据采集 |
3.4.1 WebAccess SCADA简介 |
3.4.2 WebAccess SCADA低速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硬件选型 |
3.4.3 WebAccess SCADA与硬件通讯配置 |
3.4.4 传感器信号标定 |
3.4.5 MCM与WebAccess SCADA通讯配置 |
3.4.6 MySQL数据库存储配置 |
3.5 基于WebAccess SCADA的状态监测与云端接口开发 |
3.5.1 系统功能组态设计 |
3.5.2 状态监测功能设计原则 |
3.5.3 状态监测界面展示 |
3.5.4 移动端监控系统 |
3.5.5 云端接口开发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调门油动机故障预警功能实现 |
4.1 调门油动机故障注入与数据采集 |
4.2 基于SVDD的调门油动机故障预警研究 |
4.2.1 SVDD算法原理 |
4.2.2 核函数选取 |
4.2.3 数据预处理 |
4.2.4 基于SVDD的故障预警功能实现 |
4.2.5 SVDD模型测试结果分析 |
4.3 基于信号处理的调门油动机故障预警算法研究 |
4.3.1 小波包分解原理 |
4.3.2 能谱熵与烈度特征提取算法 |
4.3.3 调门油动机能谱熵、烈度及能量谱综合分析 |
4.3.4 基于能谱熵的故障预警功能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调门油动机故障诊断功能实现 |
5.1 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诊断 |
5.1.1 专家系统概述 |
5.1.2 调门油动机专家系统总体架构 |
5.1.3 调门油动机专家系统诊断逻辑 |
5.1.4 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诊断功能实现 |
5.2 基于 1D-CNN 的油动机故障诊断 |
5.2.1 卷积神经网络简介 |
5.2.2 卷积神经网络算法 |
5.2.3 调门油动机故障诊断算法模型开发 |
5.2.4 基于 1D-CNN的故障诊断功能实现 |
5.2.5 1D-CNN模型测试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地埋式液压垃圾压块机控制系统设计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城市生活垃圾现状 |
1.1.2 城市垃圾收运系统 |
1.1.3 地埋式液压垃圾压块机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地埋式垃圾压块机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1.3.1 液压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3.2 PLC控制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地埋式垃圾压块机液压系统的设计 |
2.1 地埋式垃圾压块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液压系统的设计要求 |
2.3 液压系统的工况分析 |
2.3.1 举升机构的举升缸 |
2.3.2 推压机构的推压缸 |
2.3.3 自推机构的推出缸 |
2.3.4 锁紧机构的锁紧油缸 |
2.4 液压系统原理图的确定 |
2.4.1 液压系统的分析与选择 |
2.4.2 各机构的液压原理分析 |
2.5 液压元件的选择 |
2.5.1 液压缸的选用 |
2.5.2 液压泵的计算和选择 |
2.5.3 液压控制阀的选择 |
2.5.4 辅助元件的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3 地埋式液压垃圾压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控制方案的选用 |
3.1.1 继电器控制系统 |
3.1.2 PLC控制系统 |
3.2 明确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 |
3.3 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 |
3.3.1 PLC的选型 |
3.3.2 传感器的选用 |
3.3.3 触摸屏 |
3.3.4 变频器 |
3.4 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 |
3.4.1 主电路设计 |
3.4.2 PLC控制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控制系统的设计目标 |
4.2 PLC编程软件的介绍 |
4.3 垃圾压块机的控制流程 |
4.3.1 压缩前的自诊断 |
4.3.2 压缩过程流程 |
4.3.3 垃圾卸载过程流程 |
4.3.4 复位流程 |
4.4 控制程序的编写 |
4.4.1 初始化程序 |
4.4.2 主程序设计 |
4.4.3 自动控制程序设计 |
4.4.4 故障报警程序设计 |
4.5 控制程序的仿真分析 |
4.5.1 压缩程序的仿真分析 |
4.5.2 自推程序的仿真分析 |
4.6 监控程序的设计 |
4.6.1 组态软件WinCC Flexible的介绍 |
4.6.2 触摸屏操作界面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PLC通讯模块的设计 |
5.1 PLC的通讯协议种类 |
5.2 PLC无线通讯网络 |
5.3 人机交互系统与PLC控制系统的通讯 |
5.4 PLC与上位机的通讯实现 |
5.4.1 GRM530系列模块介绍 |
5.4.2 远程监控报警的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鲟鱼幼鱼自动养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投饲系统的研究 |
1.2 水质在线检测系统 |
1.3 自动排污系统 |
1.4 水流调控系统 |
1.5 设备间协调与反馈 |
1.6 控制器选型 |
第2章 自动养殖系统的整体设计 |
2.1 系统定位 |
2.2 仿人工操作流程 |
2.3 实用性 |
2.3.1 应用成熟技术 |
2.3.2 使用标准件 |
2.3.3 模块化设计 |
2.3.4 简化操作难度 |
2.3.5 结合基础优势 |
第3章 自动养殖系统结构设计及制作 |
3.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3.1.1 检测系统及警报系统 |
3.1.2 电力系统 |
3.2 自动投饲系统 |
3.2.1 出料方式分析 |
3.2.2 撒料方式分析 |
3.3 自动排污系统 |
3.3.1 排污原理 |
3.3.2 排污装置制作 |
3.4 水质监测及调控系统 |
3.4.1 流通装置 |
3.5 水流调控系统 |
3.5.1 运动训练水流 |
3.5.2 集污水流 |
3.5.3 水质监测水流 |
3.5.4 水位调控水流 |
3.5.5 缓流造流器 |
3.5.6 集污造流器 |
3.6 子系统间配合反馈系统 |
3.6.1 自动投饲系统与水流调控系统反馈调节 |
3.6.2 自动投饲系统与自动排污系统反馈调节 |
3.6.3 水质检测及调控系统与水流调控系统反馈调节 |
3.6.4 水质检测及调控系统与自动排污系统调节 |
3.6.5 水流调控系统与自动排污清洁系统配合调节系统 |
第4章 自动养殖系统测试 |
4.1 样机性能测试 |
4.1.1 样机出料偏差测试 |
4.1.2 样机出料分散均匀度 |
4.1.3 样机料盒密封性测试 |
4.2 试养测试 |
4.2.1 样机杂交鲟试养测试 |
4.2.2 长江鲟试养与样机自动排污系统性能测试 |
第5章 .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样机投饲精度、撒料均匀度及密封性测试结果 |
5.2 实验样机鲟鱼试养测试结果 |
第6章 总结 |
6.1 系统存在的问题 |
6.1.1 自动投饲系统的不足 |
6.1.2 鱼病的检测缺失 |
6.1.3 水质反馈调节鱼药的使用 |
6.2 系统的改进及应用 |
6.2.1 增加水质监测范围 |
6.2.2 作为模型进行实验和改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6)消防阀门智能装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消防阀门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消防自动化技术研究现状 |
1.3.2 阀体缺陷识别算法研究 |
1.4 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
第二章 消防阀门智能装配设备机械结构设计 |
2.1 消防阀门智能装配设备总体概述 |
2.2 消防阀门智能装配设备整体方案设计 |
2.2.1 主要设计目的 |
2.2.2 整体结构分析 |
2.2.3 整体结构方案设计 |
2.3 消防阀门智能装置关键部件设计 |
2.3.1 自动夹取装置结构设计 |
2.3.2 支架承载力规划 |
2.3.3 振动盘结构设计 |
2.3.4 O型圈密封规划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消防阀门智能装配设备控制系统设计 |
3.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及原则 |
3.2 控制系统功能分析与选择 |
3.2.1 控制系统分析 |
3.2.2 控制系统硬件选择 |
3.3 控制系统设计 |
3.3.1 系统中硬件电路设计 |
3.3.2 系统中软件电路设计 |
3.4 人机交互界面开发 |
3.4.1 界面整体设计 |
3.4.2 屏界面开发 |
3.5 PLC硬件连接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消防阀体图像识别模型 |
4.1 卷积神经网络 |
4.1.1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
4.1.2 卷积神经网络特点 |
4.2 实验材料和图像预处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阀体缺陷对消防设备影响 |
4.2.3 图像预处理 |
4.3 阀体图像缺陷率识别模型构建 |
4.3.1 阀体缺陷的识别问题 |
4.3.2 阀体缺陷的卷积神经网络算法 |
4.4 模型训练 |
4.4.1 卷积神经网络训练过程 |
4.4.2 数据集构建 |
4.5 实验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消防阀门智能装配设备可行性系统的开发 |
5.1 消防阀门智能装配设备可行性系统开发 |
5.1.1 可行性系统软件实现 |
5.1.2 可行性系统界面 |
5.2 消防阀门智能装配设备可行性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发电厂污水处理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 污水处理工艺控制需求 |
2.2 污水处理控制系统配置需求 |
2.3 污水处理控制系统功能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污水处理工艺及控制流程设计 |
3.1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
3.1.1 工艺方案概述 |
3.1.2 工艺方案流程 |
3.2 污水处理控制流程设计 |
3.2.1 控制系统主流程 |
3.2.2 密封水泵控制流程 |
3.2.3 原液泵控制流程 |
3.2.4 二效循环泵控制流程 |
3.2.5 二效浓液泵控制流程 |
3.2.6 蒸馏水泵控制流程 |
3.2.7 化学清洗泵控制流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 控制系统设计选型 |
4.1.1 A-B工业自动化系统简介 |
4.1.2 COMPACTLOGIX控制系统简介 |
4.1.3 系统硬件选型 |
4.1.3.1 控制器选型 |
4.1.3.2 I/O模块选型 |
4.2 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
4.2.1 I/O清单统计 |
4.2.2 控制器模块配置 |
4.3 控制系统网络架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的实现 |
5.1 PLC软件编程与设计 |
5.1.1 RSLOGIX5000 软件介绍 |
5.1.2 PLC软件编程 |
5.1.3 PLC主要程序展示 |
5.1.3.1 数据采集和解析 |
5.1.3.2 设备控制程序 |
5.1.3.3 数据输出和统计运算 |
5.2 监控软件编程与设计 |
5.2.1 INTOUCH组态软件介绍 |
5.2.2 监控系统软件开发 |
5.2.2.1 组态画面设计 |
5.2.2.2 I/O访问和标记名字典 |
5.2.2.3 监控系统报警配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污水处理控制系统测试 |
6.1 控制系统硬件测试 |
6.2 控制系统软件测试 |
6.3 系统运行效果 |
6.4 现场照片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高铁塞拉门电机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塞拉门概述 |
1.2.1 塞拉门系统结构简介 |
1.2.2 塞拉门各结构作用 |
1.2.3 车门驱动传动装置 |
1.2.4 塞拉门优点 |
1.2.5 高铁塞拉门发展现状 |
1.2.6 高铁塞拉门发展趋势 |
1.3 高铁塞拉门电机 |
1.3.1 电机仿真意义 |
1.3.2 塞拉门电机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
1.4.1 论文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塞拉门电机系统 |
2.1 塞拉门驱动电机选择 |
2.2 无刷直流电机 |
2.2.1.无刷直流电机结构组成 |
2.2.2 无刷直流电机系统组成 |
2.2.3 功率驱动方式 |
2.3 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
2.4 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
2.5 无刷直流电机驱动模型建立 |
2.5.1 无刷直流电机驱动 |
2.5.2 电机模块选择 |
2.5.3 总线模块选择 |
2.5.4 MATLABFunction模块 |
2.5.5 仿真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塞拉门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
3.1 塞拉门系统控制原理 |
3.1.1 塞拉门开关状态与速度信号的关系 |
3.1.2 塞拉门正常开关门的过程 |
3.1.3 紧急情况下开门 |
3.2 控制单元 |
3.3 直流电机调速原理 |
3.3.1 改变电枢电压调速 |
3.3.2 弱磁调速 |
3.3.3 改变附加电阻调速 |
3.4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驱动电机系统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4.1 MATLAB软件 |
4.1.1 软件简介 |
4.1.2 仿真步骤 |
4.2 驱动电机的控制simulink建模 |
4.2.1 直流电机模型及参数 |
4.2.2 多功能桥得选择及参数 |
4.2.3 电机PWM脉宽调制系统建模及参数设置 |
4.2.4 控制环节建模 |
4.2.5 控制器模块 |
4.3 无刷直流电机仿真研究 |
4.3.1 双闭环模型的仿真结果 |
4.3.2 双闭环模型的仿真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塞拉门常见故障分析 |
5.1 塞拉门常见故障 |
5.2 外力对塞拉门的影响 |
5.2.1 机械阻力 |
5.2.2 空气阻力 |
5.2.3 密封橡胶条弹力 |
5.3 环境对塞拉门的影响 |
5.4 塞拉门故障分析 |
5.4.1 开门阻力过大故障 |
5.4.2 站台间隙补偿器故障 |
5.4.3 “门98%关闭”限位开关故障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PVC-RTP管端成型过程热分析及其设备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RTP复合管道及其连接技术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PVC-RTP性能参数与接头设计 |
2.1 引言 |
2.2 管材性能参数 |
2.3 连接接头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管端成型过程热分析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热分析理论基础 |
3.3 热分析模拟过程 |
3.4 加热方案的选定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管端成型机设备研制 |
4.1 引言 |
4.2 设备方案设计 |
4.3 设备结构设计 |
4.4 控制系统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内压载荷下PVC-RTP连接接头的试验验证 |
5.1 引言 |
5.2 压力试验标准及试验方法 |
5.3 压力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中子束线开关水液压驱动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中国散裂中子源 |
1.1.2 中子束线开关系统 |
1.2 中子束线开关驱动技术概述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中子束线开关水液压系统方案设计 |
2.1 系统设计概述 |
2.1.1 系统设计任务 |
2.1.2 水液压系统初步设计 |
2.1.3 水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
2.2 水液压系统故障影响分析 |
2.3 水液压系统可靠性设计 |
2.3.1 水液压系统冗余设计 |
2.3.2 水液压系统降额设计 |
2.3.3 水液压系统集成化设计 |
2.3.4 水液压系统简化设计 |
2.3.5 水液压系统容错设计 |
2.4 水液压系统可靠性设计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液压系统部件设计与分析 |
3.1 水压泵站设计与分析 |
3.1.1 水压泵站设计 |
3.1.2 水液压系统工作特性分析 |
3.2 水液压系统关键元件水压缸设计 |
3.2.1 闸门驱动结构分析 |
3.2.2 水压缸抗偏载结构 |
3.2.3 水压缸密封材料 |
3.3 水压缸性能测试试验台设计 |
3.4 水压缸性能试验测试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子束线开关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4.1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任务分析 |
4.1.1 设计内容 |
4.1.2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4.2 控制系统框架设计 |
4.2.1 系统硬件结构 |
4.2.2 系统用户界面设计 |
4.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3.1 流程设计 |
4.3.2 安全设计 |
4.4 基于EPICS的软件调试与系统监测 |
4.4.1 程序调试方案 |
4.4.2 系统状态监测界面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工作特性试验研究 |
5.1 系统现场测试概述 |
5.2 系统动作测试 |
5.2.1 单套闸门动作试验 |
5.2.2 多套闸门同时动作试验 |
5.2.3 闸门下降调速回路试验 |
5.3 控制系统测试 |
5.4 稳定性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
四、机械密封自动报警(论文参考文献)
- [1]某重型数控铣床主轴系统的可靠性研究[D]. 龚燕青.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制片后TNT药剂灌装方法研究[D]. 匡伟男.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1D-CNN和SVDD算法的调门油动机状态监测及故障预警诊断系统研究[D]. 杨旭康. 燕山大学, 2021
- [4]地埋式液压垃圾压块机控制系统设计及研究[D]. 常晓东.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5]鲟鱼幼鱼自动养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栗鹏辉. 西南大学, 2021
- [6]消防阀门智能装配技术研究[D]. 徐颖.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1(08)
- [7]发电厂污水处理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唐安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8]高铁塞拉门电机仿真研究[D]. 张健.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9]PVC-RTP管端成型过程热分析及其设备研制[D]. 韩泽辰.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10]中子束线开关水液压驱动系统设计与研究[D]. 宋李新. 浙江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