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研究推力矢量系统

以色列研究推力矢量系统

一、以色列研究推力-矢量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高良[1](2020)在《弹射式变掠角串置翼飞行机器人设计及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弹射折叠翼飞行机器人可实现巡航、侦查、打击功能一体,但是折叠方案会使其结构变得复杂,限制控制舵面效力。变形技术不仅能够改变飞行器的气动特性,适应复杂多变的任务环境,还能提高其控制效率和机动性。本文提出了一款新型弹射式变掠角串置翼飞行机器人,结合了变掠角技术和弹射折叠翼飞行机器人技术,具有4个掠角可变的机翼,不仅能够通过掠角变形替代升降舵和副翼控制飞行姿态,而且能够利用变形实现多任务飞行。本文主要从结构布局以及非定常气动特性、动力学建模、轨迹跟踪与姿态镇定、飞行模式切换稳定控制角度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关实验验证。变掠角串置翼飞行机器人采用串置翼布局,不仅能够提升载荷和控制效力,通过合理分配四个机翼掠角变形量还能够降低变形引起的横向和纵向运动耦合。设计了飞行机器人基本结构以及相应的弹射器,研究了两种用于提升机敏性的电机推进系统。针对不同垂直翼间距的机翼布局方案,利用CFD方法分析其气动特性优劣,选用了更合适的机翼布局。由于飞行机器人弹射展开过程会引起其周围流场剧烈变化,在Fluent中利用动网格方法研究了展开过程的非定常气动力变化规律,为后续飞行机器人控制设计和实验研究提供了依据。变掠角串置翼飞行机器人的大尺度和快速变形会引起惯性力、气动力、质心位置等参数变化,为了准确的描述其动力学模型,研究变形引起的动态特性变化,采用Kane方法,以机身作为主刚体,根据各子刚体之间的约束关系,建立变掠角串置翼飞行机器人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根据飞行机器人的对称和不对称变形规划解耦并简化了纵向和横向动力学模型,利用动态响应分析研究变形引起的附加力和力矩的变化规律及对飞行机器人运动参数的影响。对比变形控制方式与传统升降舵、副翼的控制效应,探讨了变形控制替代传统舵面控制方式的可行性。变掠角串置翼飞行机器人是一个复杂的强耦合非线性系统,考虑到系统的动态特性以及不确定性影响,提出将滑模面设计为间接稳定控制模式的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用来实现飞行机器人的轨迹跟踪与姿态镇定。对于纵向运动欠驱动系统,外环采用双曲正切函数、内环采用积分滑模函数设计控制律,并采用自适应方法对外界干扰进行补偿。对于横向运动欠驱动系统,利用模型解耦算法使系统一个控制输入只对应一个输出,基于Hurwitz矩阵稳定条件设计了航向滑模控制律。通过仿真验证了所设计滑模控制器在外界干扰作用下能够实现飞行机器人的轨迹跟踪与姿态镇定。针对变掠角串置翼飞行机器人模式切换过程中动力学模型显着变化问题,提出基于多胞型的增益调度控制器设计方法,通过实时改变控制系统增益来实现变形过程的全局稳定。采用Jacobian方法对纵向运动方程进行线性化,并选取合适的调度参数,将系统纵向运动模型转换为多胞型形式。基于系统多胞型模型采用二次仿射稳定理论设计了鲁棒增益调度控制器,在考虑输入饱和的前提下,利用LQR最优控制方法设计了多胞型顶点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器。通过仿真验证了增益调度控制器的有效性以及在随机干扰作用下的鲁棒性。研制了弹射式变掠角串置翼飞行机器人样机以及弹力弹射器,并搭建实验平台进行相关实验。通过飞行机器人开环变形动态响应测实验证了建模和分析的准确性,通过姿态反馈测实检验姿态镇定控制器的效果;通过飞行机器人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的弹射起飞测试,验证了弹射起飞功能;通过样机试飞实验,验证了对称和不对称变形控制飞行机器人俯仰和滚转姿态的可行性及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梁春华,张仁,沈迪刚[2](1998)在《国外航空发动机推力矢量喷管技术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外推力矢量喷管的发展状况、未来趋势和技术途径。指出AVEN因其成本低、重量轻,既易于改装现役发动机,也适于未来的先进机种等突出优点而倍受推崇。其所采用的技术途径可供我们借鉴。

李海涛[3](2005)在《火箭发动机推力矢量测量理论、方法与自动测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在广泛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理论分析、工程实现和试验验证等手段,对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中的推力矢量测量理论与方法以及自动测试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推力矢量测量理论方面,分析了六分力模型及六分力试车台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六分力模型的方程求解方法;建立了推力矢量测量九分力模型,提出了弧形轨的设计思想,解决了九分力模型方程求解问题。在推力矢量试车台设计方面,设计了自动液压原位校准系统、原位校准方案以及大刚度万向柔性组合支撑;采用“万向柔性组合支撑+软件数字滤波”的方案,提高了试车台动架的固有频率,解决了试车台动架的振动问题;提出了动架约束互扰问题的解决方法,推导了互扰修正方程;研究了九分力推力矢量测量误差分析方法,并计算了推力矢量测量精度。在九分力推力矢量试车台上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热试车,得到了满意的试验结果,验证了九分力模型的合理性和九分力推力矢量试车台设计的可行性。研究表明,九分力模型和九分力推力矢量试车台提高了推力矢量测量的精度,适合用于测量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力矢量。在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自动测试技术理论方面,在典型自动测试系统(ATS)的体系结构和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测试行为模型、ATS数据模型、数据库模型和通用仪器驱动模型,然后,建立了面向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的开放式柔性ATS体系结构软硬件模型。在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自动测试技术工程应用方面,研究了ATS系统软件设计方法,利用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平台LabVIEW开发了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的ATS通用系统软件;提出了以标准配置集成方式组建基本型通用ATS的思想,采用“VXI(或PXI)+PLC”的方案,组建了面向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的基本型通用ATS。将基本型通用ATS应用到不同类型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气发生器和压力恢复系统地面试验中。经过近千次试验考核,系统满足试验需求,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试验验证了开放式柔性ATS体系结构的合理性和基本型通用ATS设计的可行性。基本型通用ATS的实现,为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建立了通用测试平台。

黄精琦[4](2019)在《某小型海用无人飞行器发射与回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无人机技术迅猛发展,在军事和民用得以广泛应用,尤其是凭借其轻巧、灵活、易隐蔽等特点,深受海军和陆军的青睐。而无人机能否安全可靠发射和精确定点回收,将直接关乎着无人机系统在战场中的生存能力、重复使用能力、作战区域适应能力,通常被视为无人机战场应用中最关键的技术节点。因此,研究无人机发射及回收的相关技术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某小型海用无人机,设计了一套能实现空中发射且回收的半一体化系统,具有可快速移动、折叠储存、随机布置的灵活性特点。首先,定义回收系统的总体方案,进行详细结构设计,基于CATIA平台建立数字化模型,分析运动过程并检验出部件之间不存在干涉现象。其次,明确拦阻力的变化规律,依此设计吸能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并确定参数,应用Simulink组件建立原理计算模型,求解出节流阀口面积的变化规律。然后,基于LMS Virtual.Lab Motion仿真平台建立全回收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回收过程的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准确,仿真参数曲线满足设计指标中对无人机过载、滑块位移及拦阻索拉力的限制条件,并与理论计算值对比分析,验证了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回收性能。最后,确定无人机发射系统总体方案并进行详细结构设计,逐段分析发射过程,采用虚拟样机技术验证出该系统可以达到发射速度和距离要求,并检验了系统内关键参数设定的合理性。此外,对危险状态下的闭锁结构的核心部件进行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该机构安全可靠,其强度和刚度完全满足发射结构要求。

陶增元,李军,程邦勤[5](2000)在《飞机推进系统关键技术——推力矢量技术》文中认为首先对飞机推力矢量技术的研究发展概况作了简要介绍 ;然后以第四代战斗机 F- 2 2 /F-1 1 9和三代半战斗机 СУ- 37/АЛ- 37ФЮ 为例 ,说明了推力矢量技术全面满足了第四代战斗机的战技要求 ,第三代战斗机采用了推力矢量技术后已发展为三代半战斗机 ,从而充分论证了推力矢量技术促进了先进战斗机的发展 ;最后指出了推力矢量技术研究发展的有关项目 ,并对我国研究发展该项技术提出了建议

杨建军[6](2007)在《逆流控制的推力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流动控制的推力矢量喷管具有实现发动机推力矢量化的功能,与传统的机械式比较,其在结构重量、隐身性能以及矢量控制反应速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中逆流推力矢量喷管是通过真空源抽吸形成逆向二次流来实现推力矢量化,该方案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技术方案,尤其适合高性能、高可靠性、低成本且又要求低可探测性的飞行器。本文利用数值方法,对该型推力矢量喷管系统地进行了定常和非定常气动特性研究。在阐述了其基本原理后,通过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对比,验证了所采用数值方法的正确性和该逆流方案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矢量化流场的流动结构、逆流剪切层的特点以及主流附体现象。得到如下一些结论:在逆向二次流流量、抽吸二次流流量以及主流卷吸流量三者之间存在平衡关系;逆流剪切层的速度比对它的湍动特性以及层内大涡结构存在重要影响;主流附体后,随着抽吸压力的进一步降低,抽吸二次流流量不断减小,推力矢量角基本不变。其次,通过数值计算研究,分别讨论了方案中二次流通道高度等相关几何参数以及抽吸二次流出口压力等气动参数对喷管推力矢量角等性能参数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最大推力矢量角达到30度。为了分析二维与三维流场的差异,本文对三维模型进行了计算,发现在三维模型计算结果中逆向二次流在宽度方向的速度分布不再均匀,存在二次流动,但反映喷管总体性能的参数基本一致。接着,对因抽吸压力随时间变化和流动自身引起的两类非定常问题进行了数值研究。发现在第一类非定常问题研究中明显存在流动控制的滞后性,以及主流附体现象在该过程中具有的稳定性。而在第二类非定常问题研究中,发现逆流剪切层的速度比是一个关键因素,而层内涡结构的不稳定性则是引起此类非定常现象的直接原因。最后,针对逆流推力矢量喷管的要求首次提出了两种不同原理的真空系统方案。通过数值方法对它们进行了方案和性能研究,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到了一些具有指导性价值的逆流推力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结论,期望为今后的工程实验研究提供一些技术储备。

叶辉[7](2016)在《推力矢量飞机过失速机动的鲁棒控制与边界保护》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关于推力矢量飞机过失速机动能力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为其设计有效的控制系统是实现过失速机动飞行的关键。一方面,飞机过失速机动过程中具有复杂的非线性、不确定以及耦合特性,给飞行控制系统设计带来很大挑战;另一方面,大迎角机动时容易导致各种失控危险状态,给飞机的边界保护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得飞机具备实用化的过失速机动能力,以及大迎角下的无忧虑控制,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推力矢量飞机在过失速机动中的飞行控制问题以及安全保护问题,结合鲁棒控制等先进控制方法设计了一体化的边界保护飞行控制系统,保证飞机能够在完成复杂过失速机动的同时,不会产生失控危险状态。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本文选取装有推力矢量装置的ADMIRE飞机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其过失速机动时的非线性飞行动力学模型,详细分析了该飞机的大迎角飞行性能,如气动特性以及惯性耦合特性等,并将其机动性能与其它飞机进行了比较。给出了飞机在进行过失速机动时所需要满足的动态响应特性和抗偏离特性要求,并且定义了四种检验飞机过失速机动性能的标准过失速机动动作,为飞行控制系统和边界保护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基础与准则。然后,为了进行飞行控制律和边界保护系统的设计,本文系统地给出了采用状态变换将推力矢量飞机过失速机动的非线性模型转化为面向控制的线性参变(LPV)系统的方法。该方法避免了繁琐的平衡点线性化和插值运算,能够更好的描述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迎角和绕速度轴滚转角速度为调度参数的LPV模型,基于所建立的LPV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快速迭代求解飞机动态平衡点的方法,相较于原来的牛顿迭代法有更高的计算速度。进一步,提出采用切换多胞LPV系统来对过失速机动时的飞行动力学进行描述,并利用高维奇异值分解(HOSVD)的方法,将所得到的LPV系统转化为包含常规迎角区和过失速迎角区两个多胞的切换多胞LPV系统,以便于采用LPV综合技术进行鲁棒飞行控制律设计。接着,根据构建的切换多胞LPV系统,采用具有闭环区域极点约束的鲁棒H2/H∞控制综合技术,来解决过失速机动中的多目标约束飞行控制问题。由于常规迎角下和过失速迎角下飞机的动态特性差别较大,因此在设计过失速机动飞行控制器时引入切换控制策略。基于公共Lyapunov函数方法和多Lyapunov函数方法,分别设计了单一状态反馈控制律和切换状态反馈控制律。将这两种飞行控制律分别在典型过失速机动仿真中进行了验证,相比较而言,切换状态反馈控制律具有更好的性能。而后,在飞行控制律构成闭环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鲁棒动态补偿器对重力产生的影响进行补偿。将过失速机动中的重力干扰抑制问题,抽象为非匹配多维外部干扰的一类非线性系统的鲁棒输出调节问题。基于处理输出调节问题的一般框架,提出了此类问题部分状态反馈控制律的存在性定理以及参数设计条件。将所设计的方法应用到飞行控制器中,并通过仿真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后,考虑了推力矢量飞机过失速机动时的飞行安全与边界保护问题。基于可达平衡集方法定义了飞机过失速机动的失控飞行包线,同时在失控飞行包线内对所设计的过失速机动飞行控制律进行了偏离敏感性评估。经过检验可知,当大迎角下进行低头加速绕速度矢量滚转机动时容易导致飞机从可控飞行状态中偏离,从而证明了在过失速机动中进行边界保护控制的必要性。采用参考管理器(RMD)方法进行纵向拉起机动过程的边界保护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阶跃响应模型的参考管理器设计方法。进一步基于管道模型预测控制(Tube-MPC)方法在飞行控制系统的外环设计了边界保护控制器,构成一体化的过失速机动边界保护飞行控制系统,在保证飞机过失速机动控制性能的同时,防止飞机产生偏离而进入失控危险状态。最终将整个系统在Herbst机动和“猫鼬”机动中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显示飞机能够准确且安全地完成该机动动作。

赵景芸,金捷[8](1999)在《推力矢量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推力矢量的基本原理 ,国外推力矢量技术的发展及矢量喷管的主要技术方案 ,分析了国外推力矢量技术的研究方向、技术途径 ,对我国推力矢量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国际展望》编辑部[9](2006)在《“超-10”的传说 国外军事媒体关注中国最新型国产战机歼-10未来发展》文中研究表明2006年1月,《简氏防务周刊》报道了中国正在改进歼-10战斗机的消息,并将歼-10最新改进型称为“超-10”。由此引发了国外军事媒体对中国歼-10战斗机报道的又一波热潮。为满足广大关心中国国防现代化热心的读者的要求,本刊特综述了国外媒体对歼-10的最新报道。本刊并非同意其观点, 亦非证实其报道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陈伟,吴晓燕,唐意东[10](2013)在《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在临近空间飞行器上的应用》文中指出简要介绍了推力矢量控制技术与临近空间飞行器的概念,选取超高空飞艇、超高空无人机、高超声速飞行器为对象,并以美军的临近空间飞行器为实例,对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在临近空间飞行器上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最后对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在临近空间背景下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二、以色列研究推力-矢量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色列研究推力-矢量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弹射式变掠角串置翼飞行机器人设计及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弹射折叠翼飞行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弹射折叠翼飞行机器人研究现状
        1.2.2 弹射折叠翼飞行机器人发展综述
    1.3 飞行器变形技术概况及研究现状
        1.3.1 飞行器变形技术概况
        1.3.2 变形无人飞行器研究现状
    1.4 弹射变形飞行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1.4.1 飞行机器人弹射技术研究进展
        1.4.2 变形飞行机器人气动问题研究进展
        1.4.3 变形飞行机器人动力学研究进展
        1.4.4 变形飞行机器人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5 弹射变掠角串置翼飞行机器人研究的关键问题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弹射式变掠角串置翼飞行机器人设计与气动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弹射变掠角串置翼飞行机器人设计
        2.2.1 变掠角串置翼飞行机器人构型
        2.2.2 推进系统设计与分析
        2.2.3 弹射系统分析与设计
    2.3 基于CFD的气动仿真模型建立
        2.3.1 控制方程
        2.3.2 湍流模型
        2.3.3 计算域的网格划分
        2.3.4 数值计算结果检验
    2.4 两种机翼布局的定常气动特性对比分析
        2.4.1 两种机翼布局的结构参数
        2.4.2 气动仿真结果分析
    2.5 机翼变形展开过程的非定常气动特性研究
        2.5.1 非定常气动特性分析
        2.5.2 非定常气动特性形成机理研究
        2.5.3 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弹射过程气动力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掠角串置翼飞行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3.1 引言
    3.2 变掠角串置翼飞行机器人基本描述
        3.2.1 常用坐标系定义及转换关系
        3.2.2 飞行机器人的运动参数及变形规划
        3.2.3 作用在飞行机器人上的气动力和力矩
    3.3 飞行机器人Kane动力学模型建立
        3.3.1 广义坐标和广义速率
        3.3.2 子刚体的偏速度和偏角速度
        3.3.3 系统广义主动力和广义惯性力
        3.3.4 模型建立
    3.4 纵向动力学分析
        3.4.1 模型简化
        3.4.2 对称变形动态响应分析
        3.4.3 对称变形与升降舵控制效应对比
    3.5 横侧向动力学分析
        3.5.1 模型简化
        3.5.2 不对称变形动态响应分析
        3.5.3 不对称掠角变形与副翼控制效应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掠角串置翼飞行机器人的轨迹跟踪与姿态镇定
    4.1 引言
    4.2 滑模变结构控制原理
    4.3 纵向运动的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设计
        4.3.1 变形飞行机器人纵向运动控制模型分析
        4.3.2 基于全局渐进稳定的外环控制律设计
        4.3.3 纵向系统内环自适应滑模控制律设计
        4.3.4 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
    4.4 横向运动的滑模控制器设计
        4.4.1 变形飞行机器人横向运动控制模型分析
        4.4.2 横向欠驱动系统模型解耦
        4.4.3 基于Hurwitz稳定的飞行机器人航向滑模控制律设计及收敛性分析
    4.5 仿真及结果分析
        4.5.1 纵向运动仿真
        4.5.2 横向运动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胞型系统的飞行机器人模式切换稳定控制
    5.1 引言
    5.2 飞行机器人模式切换过程多胞LPV模型建立
        5.2.1 基于Jacobian线性化的LPV模型建立
        5.2.2 平衡状态稳定特性分析
        5.2.3 多胞型转换
    5.3 基于多胞型形式的增益调度控制器设计
        5.3.1 多胞型鲁棒增益调度控制器设计
        5.3.2 考虑输入饱和的LQR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
    5.4 模式切换过程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弹射变掠角串置翼飞行机器人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飞行机器人实验系统组成
        6.2.1 变掠角串置翼飞行机器人本体
        6.2.2 飞行机器人电子舱
        6.2.3 地面站设备
    6.3 飞行机器人基本功能测试实验
        6.3.1 飞行机器人变形运动测试
        6.3.2 开环动态响应测试
        6.3.3 姿态镇定控制演示
    6.4 飞行实验
        6.4.1 弹射起飞测试
        6.4.2 姿态控制测试
        6.4.3 轨迹跟踪与姿态镇定控制算法验证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火箭发动机推力矢量测量理论、方法与自动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固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矢量测量技术发展综述
        1.2.1 推力矢量测量的基本概念
        1.2.2 推力矢量测量的关键技术
        1.2.3 推力矢量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自动测试技术发展综述
        1.3.1 自动测试技术发展现状
        1.3.2 自动测试技术发展趋势
        1.3.3 自动测试技术中的关键技术
        1.3.4 自动测试技术在我国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中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推力矢量测量六分力模型和九分力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六分力模型研究
        2.2.1 六分力模型简介
        2.2.2 六分力模型及试车台存在的问题分析
        2.2.3 六分力模型求解方法研究
    2.3 九分力模型研究
    2.4 发动机受力分析
        2.4.1 X方向传感器作用力
        2.4.2 Y方向传感器作用力
        2.4.3 Z方向传感器作用力
        2.4.4 发动机重力计算
    2.5 九分力模型参数求解
        2.5.1 推力矢量以及重力作用线计算
        2.5.2 推力偏心角计算
        2.5.3 推力偏心距计算
        2.5.4 主推力及主推力力矩估计
    2.6 九分力模型及试车台的特点
    2.7 小结
第三章 九分力推力矢量试车台设计及误差分析
    3.1 引言
    3.2 九分力推力矢量试车台设计
        3.2.1 试车台设计原则
        3.2.2 试车台组成
        3.2.3 万向柔性组合支撑设计
        3.2.4 试车台的定位与调试
        3.2.5 自动液压原位校准系统设计
    3.3 试车台固有频率分析
        3.3.1 主推力方向固有频率计算
        3.3.2 重力方向固有频率计算
        3.3.3 水平侧向力方向固有频率计算
    3.4 万向柔性组合支撑互扰问题研究
    3.5 推力矢量测量误差分析
        3.5.1 误差分析方法
        3.5.2 误差来源分析
        3.5.3 误差分析
    3.6 推力矢量测量误差计算
        3.6.1 发动机推力测量误差计算
        3.6.2 推力偏心角测量误差计算
        3.6.3 推力偏心距测量误差计算
    3.7 地面试验数据处理
        3.7.1 X、Y、Z三个方向的推力曲线
        3.7.2 发动机推力矢量曲线
        3.7.3 推力偏心角和推力偏心距曲线
    3.8 小结
第四章 ATS体系结构分析
    4.1 引言
    4.2 ATS体系结构硬件模型与标准分析
        4.2.1 ATS体系结构硬件模型分析
        4.2.2 ATS体系结构硬件标准分析
    4.3 ATS体系结构软件模型与标准分析
        4.3.1 ATS体系结构软件模型分析
        4.3.2 ATS体系结构软件标准分析
    4.4 开放式柔性ATS体系结构软硬件模型
    4.5 小结
第五章 开放式柔性ATS体系结构研究
    5.1 引言
    5.2 测试行为模型设计
        5.2.1 测试行为分析与描述
        5.2.2 测量行为模型
        5.2.3 控制行为模型
    5.3 ATS硬件模型设计
        5.3.1 测试系统硬件结构分析
        5.3.2 层次化的ATS硬件模型设计
    5.4 数据模型与数据库模型设计
        5.4.1 ATS所涉及的数据分析
        5.4.2 外部数据分析与模型设计
        5.4.3 内部数据分析与模型设计
        5.4.4 系统数据库模型设计
    5.5 通用仪器驱动模型设计
        5.5.1 测量设备通用驱动模型和程序设计
        5.5.2 控制设备通用驱动模型和程序设计
    5.6 ATS软件模型设计
        5.6.1 结构模型设计
        5.6.2 逻辑模型设计
    5.7 小结
第六章 ATS系统软件设计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系统软硬件平台选择
        6.2.1 ATS系统软件开发平台选择
        6.2.2 计算机和操作系统选择
        6.2.3 数据库引擎选择
    6.3 系统数据库设计
        6.3.1 数据库逻辑物理模型设计
        6.3.2 数据库框架设计
    6.4 系统软件设计
        6.4.1 软件功能分析与设计
        6.4.2 操作流程分析与设计
        6.4.3 ATS系统软件功能引擎设计
    6.5 小结
第七章 基本型通用ATS设计实现与应用
    7.1 引言
    7.2 基本型通用ATS设计
        7.2.1 系统总体设计
        7.2.2 信号传输方式设计
        7.2.3 现场接口机柜设计
        7.2.4 测试转接机柜设计
        7.2.5 测量分系统设计
        7.2.6 控制分系统设计
        7.2.7 ATS通用系统软件设计
    7.3 可靠性与安全设计
        7.3.1 可靠性设计
        7.3.2 抗干扰设计
        7.3.3 安全性设计
    7.4 基本型通用ATS的工程应用
        7.4.1 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中的应用
        7.4.2 在燃气发生器地面试验中的应用
        7.4.3 基本型通用ATS的特点
    7.5 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着作及撰写的报告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

(4)某小型海用无人飞行器发射与回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1 无人机发射技术汇总
        1.2.2 无人机回收技术汇总
        1.2.3 未来无人机发射回收技术的发展需求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无人机回收系统设计
    2.1 引言
    2.2 总体方案设计
        2.2.1 设计要求
        2.2.2 无人机参数
        2.2.3 无人机回收系统组成
    2.3 回收系统结构设计
        2.3.1 基础结构设计
        2.3.2 折叠原理设计
        2.3.3 拦阻系统结构设计
        2.3.4 无人机拦阻钩结构设计
    2.4 无人机回收过程分析
        2.4.1 挂索阶段
        2.4.2 拦阻减速阶段
        2.4.3 进网捕捉阶段
    2.5 无人机运动数学模型
        2.5.1 坐标系定义
        2.5.2 坐标系转化
        2.5.3 无人机载荷
        2.5.4 刚体动力学方程
        2.5.5 运动学方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回收吸能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拦阻力变化规律设计
        3.2.1 拦阻力取值范围限制条件
        3.2.2 拦阻段运动规律研究
        3.2.3 拦阻机输出拉力变化规律研究
    3.3 吸能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设计
        3.3.1 吸能系统组成
        3.3.2 工作原理
        3.3.3 拦阻过程数学方程推导
    3.4 系统参数确定
        3.4.1 动定滑轮组组数确定
        3.4.2 拦阻机参数确定
        3.4.3 节流阀阀口面积变化规律确定
    3.5 拦阻结果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人机回收过程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4.1 引言
    4.2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
    4.3 拦阻索与拦阻钩建模
        4.3.1 拦阻索建模方法
        4.3.2 拦阻钩建模方法
        4.3.3 钩索接触碰撞的建模方法
    4.4 回收系统动力学建模
        4.4.1 简化模型
        4.4.2 建立运动副
        4.4.3 施加载荷
    4.5 仿真结果分析
        4.5.1 航向过载仿真结果分析
        4.5.2 航向速度仿真结果分析
        4.5.3 航向位移仿真结果分析
        4.5.4 垂向仿真结果分析
        4.5.5 理论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人机发射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总体方案设计
        5.2.1 主要设计要求
        5.2.2 确定发射方案
        5.2.3 发射系统组成
    5.3 无人机发射系统结构设计
        5.3.1 发射系统参数计算
        5.3.2 动力系统设计
        5.3.3 运动主体系统设计
        5.3.4 释放系统设计
        5.3.5 安全保护系统设计
        5.3.6 总体装配
    5.4 无人机发射过程分析
        5.4.1 准备阶段
        5.4.2 加速阶段
        5.4.3 释放分离阶段
    5.5 无人机发射过程动力学仿真
        5.5.1 动力学分析
        5.5.2 关键参数影响分析
    5.6 关键部件静力学分析
        5.6.1 模型简化及网格划分
        5.6.2 材料属性
        5.6.3 定义载荷与边界条件
        5.6.4 运行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飞机推进系统关键技术——推力矢量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推力矢量喷管 (或装置) 发展概况
    (1) 折流板
    (2) 二元矢量喷管
    (3) 轴对称矢量喷管
    (4) 球面收敛调节片式矢量喷管
2 采用二元矢量喷管的第四代战斗机F-22/F119
    (1) 超机动性、高敏捷性和短距起降性能
    (2) 隐身性能
    (3) 超音速巡航、足够的航程和大的有效载荷
3 采用轴对称矢量喷管的三代半战斗机СУ-37/АЛ-37ФЮ
4 推力矢量技术研究的有关项目
    (1) 矢量喷管的气动设计及其试验。
    (2) 矢量喷管的运动机构、结构强度设计与试验。
    (3) 加装矢量喷管后, 直接影响到发动机性能和飞机阻力。
    (4) 推力矢量控制系统的设计。
    (5) 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
5 几点建议

(6)逆流控制的推力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推力矢量喷管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发展
        1.2.2 国内研究发展
    1.3 推力矢量方案实现方式
        1.3.1 机械式推力矢量喷管
        1.3.2 基于流动控制的推力矢量喷管
    1.4 逆流控制的推力矢量喷管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逆流推力矢量喷管的基本原理
    2.1 基本原理
    2.2 基本性能参数定义
        2.2.1 控制体分析
        2.2.2 性能参数定义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逆流推力矢量喷管的数值验证及流动特征分析
    3.1 数值模拟方法
        3.1.1 基本方程
        3.1.2 湍流模型
        3.1.3 边界条件
        3.1.4 初场设置
        3.1.5 收敛准则
    3.2 计算方法验证
        3.2.1 Minnesota & Florida 大学实验模型数值验证
        3.2.2 NASA 兰利研究中心实验模型数值验证
    3.3 基本流动特征分析
        3.3.1 非矢量化状态下喷管流场分析
        3.3.2 矢量化喷管流场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逆流推力矢量喷管的几何参数研究
    4.1 方案几何参数的确定
    4.2 数值计算方法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3.1 G 对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的影响
        4.3.2 L 对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的影响
        4.3.3 C 对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的影响
        4.3.4 θ对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逆流推力矢量喷管的气动参数研究
    5.1 气动参数的研究内容
    5.2 数值计算方法
    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5.3.1 抽吸二次流出口背压P_2
        5.3.2 同向二次流进口总压P_3~*
        5.3.3 主喷管进口总压P_0~*
        5.3.4 主喷管进口总温T_0~*
    5.4 二维与三维数值计算的比较研究
        5.4.1 数值计算方法
        5.4.2 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5.4.3 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逆流推力矢量喷管中的非定常现象研究
    6.1 研究内容
    6.2 抽吸压力变化的非定常现象研究
        6.2.1 数值计算方法
        6.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6.3 流动自身引起的非定常现象研究
        6.3.1 数值计算方法
        6.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真空方案的研究
    7.1 引言
    7.2 高压气流膨胀引射方案
        7.2.1 基本原理
        7.2.2 数值计算方法
        7.2.3 计算结果及分析
    7.3 高速气流卷吸引射方案
        7.3.1 基本原理
        7.3.2 数值计算方法
        7.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对研究工作的总结
    8.2 对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推力矢量飞机过失速机动的鲁棒控制与边界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先进控制方法在过失速机动中的应用现状
        1.2.1 经典多变量控制
        1.2.2 鲁棒控制
        1.2.3 增益调度
        1.2.4 非线性控制
    1.3 边界保护控制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过失速机动飞行动力学模型与飞行品质
    2.1 引言
    2.2 过失速机动飞行动力学
        2.2.1 基本假设
        2.2.2 基本坐标系
        2.2.3 飞行动力学方程
    2.3 ADMIRE模型
        2.3.1 飞机构型
        2.3.2 气动模型
        2.3.3 作动器模型
        2.3.4 气动系数的化简
    2.4 大迎角飞行特性分析
        2.4.1 纵向气动特性
        2.4.2 横侧向气动特性
        2.4.3 气动耦合特性
        2.4.4 惯性耦合特性
    2.5 机动性能分析
        2.5.1 机动性能参数
        2.5.2 常规机动性能
        2.5.3 能量机动性能
    2.6 过失速机动飞行品质要求
        2.6.1 动态响应特性
        2.6.2 抗偏离特性
    2.7 过失速机动的里程碑动作
    2.8 小结
第三章 面向控制的过失速机动LPV模型
    3.1 引言
    3.2 LPV系统定义
    3.3 推力矢量飞机LPV模型
        3.3.1 绕速度轴滚转动力学
        3.3.2 气动模型的仿射化
        3.3.3 采用状态变换法建立LPV模型
    3.4 动态配平
        3.4.1 舵面分配
        3.4.2 可达平衡集计算
        3.4.3 误差LPV系统
    3.5 采用HOSVD方法构建切换多胞LPV模型
        3.5.1 HOSVD方法基本原理
        3.5.2 切换多胞LPV系统构建过程
        3.5.3 多胞形顶点系统计算结果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胞LPV系统的过失速机动鲁棒控制器设计
    4.1 引言
    4.2 控制问题描述
    4.3 过失速机动鲁棒控制律设计
        4.3.1 基于公共Lyapunov函数的单一控制律设计
        4.3.2 基于多Lyapunov函数的切换控制律设计
    4.4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4.4.1 快速拉起机动
        4.4.2 绕速度轴滚转机动
    4.5 小结
第五章 具有重力干扰的过失速机动鲁棒动态补偿控制
    5.1 引言
    5.2 重力干扰问题描述
        5.2.1 重力干扰外部模型
        5.2.2 干扰补偿问题
    5.3 鲁棒干扰补偿器设计
        5.3.1 输出调节问题一般框架
        5.3.2 部分状态反馈鲁棒控制律设计
    5.4 过失速机动重力干扰补偿仿真验证
    5.5 小结
第六章 过失速机动边界保护控制
    6.1 引言
    6.2 过失速安全机动飞行包线
        6.2.1 结构及舒适性飞行包线
        6.2.2 失控飞行包线
    6.3 过失速机动飞行控制律评估
    6.4 基于RMD方法的纵向机动边界保护控制
        6.4.1 纵向机动边界保护控制问题
        6.4.2 参考管理器设计
        6.4.3 仿真结果
    6.5 基于Tube-MPC方法的过失速机动边界保护控制
        6.5.1 过失速机动边界保护控制问题
        6.5.2 名义系统与性能指标
        6.5.3 瞬态约束与干扰不变集
        6.5.4 终端约束与最大容许不变集
        6.5.5 MPC控制过程
        6.5.6 仿真结果
    6.6 过失速机动保护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验证
        6.6.1 保护控制系统结构
        6.6.2 Herbst机动仿真
        6.6.3“猫鼬”机动仿真
    6.7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A ADMIRE飞机气动模型表达式
附录B 归一性、非负性、正规性、类正规性和逆正规性矩阵算法

(8)推力矢量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推力矢量技术简介
3 矢量喷管技术的发展及其主要方案
    3.1 美国
    3.2 俄罗斯
4 对我国推力矢量技术研究的建议

(10)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在临近空间飞行器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推力矢量控制技术概述
    1.1 推力矢量控制技术的分类
    1.2 推力矢量控制系统的性能
        1) 喷流偏转角度:
        2) 侧向力系数:
        3) 轴向推力损失:
        4) 驱动力:
2 临近空间飞行器概述
    2.1 临近空间
    2.2 临近空间飞行器
3 推力矢量技术在临近空间飞行器上的应用
    3.1 推力矢量技术在超高空飞艇上的应用
        1) 推力矢量控制技术是飞艇的关键技术之一。
        2) 超高空飞艇的机动需要推力矢量技术。
        3) 推力矢量技术能使超高空飞艇的安全性、 可靠性更好, 稳定性更强。
    3.2 推力矢量技术在超高空无人机上的应用
    3.3 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在高超声速飞行器上的应用
4 结束语

四、以色列研究推力-矢量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弹射式变掠角串置翼飞行机器人设计及控制方法研究[D]. 高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2]国外航空发动机推力矢量喷管技术的发展研究[J]. 梁春华,张仁,沈迪刚. 航空发动机, 1998(01)
  • [3]火箭发动机推力矢量测量理论、方法与自动测试技术研究[D]. 李海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11)
  • [4]某小型海用无人飞行器发射与回收技术研究[D]. 黄精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5]飞机推进系统关键技术——推力矢量技术[J]. 陶增元,李军,程邦勤.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2)
  • [6]逆流控制的推力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研究[D]. 杨建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6)
  • [7]推力矢量飞机过失速机动的鲁棒控制与边界保护[D]. 叶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12)
  • [8]推力矢量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 赵景芸,金捷.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1999(01)
  • [9]“超-10”的传说 国外军事媒体关注中国最新型国产战机歼-10未来发展[J]. 《国际展望》编辑部. 国际展望, 2006(09)
  • [10]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在临近空间飞行器上的应用[J]. 陈伟,吴晓燕,唐意东. 飞航导弹, 2013(05)

标签:;  ;  ;  ;  ;  

以色列研究推力矢量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