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变换在三相交流电路中的应用

三角变换在三相交流电路中的应用

一、三角变换在三相交流电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兴[1](2003)在《PWM整流器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绿色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PWM整流器技术已成为电力电子技术研究的热点和亮点。PWM整流器可成为理想的用电设备或电网与其它电气设备的接口,因为它可以实现无电网污染和可调整的功率因数。论文对电压型PWM整流器(VSR)和电流型PWM整流器(CSR)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涉及其基本原理、数学建模、特性分析、控制策略、系统设计、参数计算以及应用等方面。作者在如下工作的基础上对PWM整流器的一些关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观点和方法: ·根据PWM整流器网侧矢量关系,直观地描述了其四象限运行的基本原理及特征; ·定量分析了VSR、CSR的PWM换相过程及波形特征; ·引入等效变压器模型并详细分析了VSR、CSR基于d—q模型的动、静态特性; ·提出了满足四象限有功、无功运行指标时的VSR交流侧电感设计方法;并提出了依据控制系统跟随性和抗扰性性能指标设计VSR、CSR直流侧储能元件(电容、电感)的参数计算方法; ·在研究了VSR电流控制策略基础上,提出了影响VSR电流控制的几个要素,并进行了定量分析; ·根据VSR空间电压矢量的定义及分布,提出了基于规则控制的不定频滞环空间矢量PWM(SVPWM)电流控制策略,并由此提出了具有双滞环特性的不定频滞环优化SVPWM电流控制策略,有效地改进了滞环PWM电流控制性能。 ·在研究了两类电网不平衡时的VSR控制策略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无阻尼振荡控制器的VSR不平衡控制策略,在简化控制结构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电网不平衡时的VSR控制性能; ·通过二、三值逻辑开关函数间的转换,系统地描述了三相CSR三值逻辑PWM信号发生中的状态切换; ·结合三相CSR三值逻辑PWM信号发生规律,提出了通过调整矢量合成顺序而使功率管获得自然换相的低电压应力SVPWM控制,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功率管的开关损耗。 以新疆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太阳能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为背景并作为VSR应用实例,论文工作中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单相VSR拓扑结构和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提出了一种加入“零矢量”调制的电流无差拍控制算法,并采用了变速积分PID调节器设计,该方法在并网逆变器获得良好动态性能的同时,还减少了网侧电流谐波。 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HT—7U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支持下,论文工作设计了一种具有新型拓扑结构的“HT—7U”等离子体位移快控电源(FCPS)方案。该方案采用多组交—直—交电流型PWM交流器并联拓扑结构,并采用了移相PWM控制,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负载线圈大电流快速响应的控制问题。另外,其中的CSR采用了低电压应力空间矢量PWM(SVPWM)控制,以进一步减小开关损耗。 论文中给出了初步的工程设计,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方案的正确性。

裴晋军[2](2020)在《基于FPGA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设计》文中认为随着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永磁同步电机(PMSM)在现代工业和家用电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电机控制方面,FPGA相比于微控制器具有并行运行、实时性好等优点,相对于ASIC具有灵活性好、开发周期短、成本低等优点。但FPGA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无传感器控制算法,而在高性能场合下无传感器算法不能完全取代位置传感器,因此,基于FPGA设计高性能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实用意义。本文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推导了永磁同步电机三相数学模型的方程,通过矢量坐标变换,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中建立了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得出了非凸极式永磁同步电机的电流控制解耦策略。提出了基于电流反馈和速度反馈的磁场定向控制(Field Oriented Control,FOC)策略,并对闭环环路进行了分析及对参数进行了设计。同时对FOC控制系统进行了 Simulink仿真,验证了本文采用的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对空间矢量脉冲宽度调制原理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空间矢量脉冲宽度调制架构,利用对电压矢量关于θ=45°做镜像变换之后再进行逆Clark变换得到的三相电压进行相邻矢量作用时间的计算和扇区的判断,简化了相邻矢量作用时间的计算和扇区的判断。考虑到采用传统查表法计算正余弦值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CORDIC(Coordinate Rotation Digital Computer)算法的高精度正余弦函数计算电路,并以该正弦函数计算电路为基础得到了性能较好的坐标变换模块。并基于ModeISim仿真软件,对所设计的数字电路功能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所设计电路的正确性。应用所设计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搭建了一种典型应用系统,并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能够正常运行,其控制精度、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均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曹晗[3](2020)在《基于分数阶建模与控制的两级式光伏逆变系统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伏发电作为新能源发电的主要形式得到迅速发展。光伏逆变系统的性能对光伏发电系统(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PVPS)电能质量的优劣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针对两级式光伏逆变系统的分数阶建模与控制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独立运行模式下分数阶化的光伏逆变系统的稳定性和动静态性能。实际电路中存在的电感和电容都具有分数阶性质,本文利用分数阶微积分算子的Oustaloup离散化方法和网络函数的无源网络综合法,建立任意分数阶电感和分数阶电容的等效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分数阶LαLm Cβ谐振变换器,具体分析其直流特性与分数阶电感阶次?和分数阶电容阶次?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其分数阶谐振电路的性质。鉴于两级式光伏逆变系统中储能元件的分数阶特性,分数阶建模可以更加准确描述实际系统的性质,本文分别建立前级Boost变换器和后级三相逆变器的分数阶数学模型和小信号模型,并分析分数阶电感和分数阶电容阶次对系统的影响。为减小负载波动和环境干扰等因素对系统输出电能质量的影响,引入分数阶控制理论,分数阶Boost变换器的电压电流双闭环采用分数阶PIλ控制器,形成Boost变换器全分数阶化系统。三相逆变器采用基于分数阶PIλ控制器的V/f控制策略,进而建立分数阶PIλ控制的光伏逆变系统。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分析系统的稳态和动态性能,验证分数阶PIλ控制器相比于传统PI控制器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鲁棒性,可以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最后,本文在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DSP和FPGA作为控制系统的主控芯片,搭建由Boost变换器和三相逆变器构成的两级式光伏逆变系统实验平台,并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分析的合理性以及分数阶PIλ控制系统的优良性能。

武海霖[4](2017)在《三相四线制低压配电网谐波和瞬时无功电流检测方法的改进》文中指出随着电力工业以及半导体工业的迅速发展,换流设备也随着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大量非线性负荷增加,电压畸变谐波污染严重,无功功率消耗严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供电质量和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谐波的有效抑制和无功功率的动态补偿已成为我国电力事业工作人员的一大急需解决的课题。三相四线制供电方式是我国低压配电网最主要的供电方式,而现在最为流行的无功补偿装置SVG在三相四线制电网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本文着重分析了 SVG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电流控制方式等,分析了 SVG在三相四线制电网中的主电路拓扑结构,并对他们做出分析对比,选择了最适合本论文设计的拓扑结构。解决谐波污染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变流器自身改进成为单位功率因数变流器,而SVG变流装置的主拓扑结构电路采用多重化技术和PWM技术配合来减低谐波污染就是对这一原理的应用,采用这样控制技术的变流装置其自身的高频次谐波极易被过滤,低次数谐波也容易被消除。无功电流检测的准确与否直接制约了无功补偿装置的补偿性能,本文主要分析对比了 SVG最常用最快捷的两类谐波和无功电流检测方法,并探讨了这三种检测方法建立的功率理论依据。通过公式推导和仿真分析指出:dq检测方法能够直接应用于三相四线制电网的无功电流检测当中。在这点上,ip-iq检测方法和pq检测方法未能超过dq检测法,需要进行零序电流分离环节才可以适用在三相四线制电网中。本文还分析了上述三种谐波和无功电流检测方法在电网不平衡运行情况的无功电流检测性能,通过仿真分析得出结论在电网电压不平衡的情况下,由于锁相环的未能准确提取电网正序基波电压,严重影响了受检测的无功电流的准确性和和检测的快速性。本文针对传统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瞬时无功电流检测方法的改进方法,针对ip-iq法不能直接应用于三相四线制电网中这个缺点,提出了零序电流分离环节;针对锁相环对检测方法带来的误差,用本文设计的幅值积分器来将其替代,其各个环节分别是:正序电压获得环节,幅值积分器过滤交流分量环节。在ip-iq法的基础上对改进方法进行了simulink仿真模拟,通过和传统方法的对比验证了新方法检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施科研[5](2020)在《高效率背靠背变换拓扑与控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相背靠背变换器被广泛应用于不间断电源、电机变频驱动等工业场合。背靠背系统通过前级整流器和后级逆变器两级变换结构给负载供电,其能量变换效率是系统重要指标之一。传统的基于硅器件的背靠背变换器由于采用硬开关工作方式,开关损耗大,因而开关频率受限,造成无源元件体积上升和音频噪声。本文主要从功率器件和电路拓扑两方面出发研究了背靠背变换器的高效率变换技术。本文首先将混合模块引入到两电平和三电平背靠背变换器之中,分析了混合模块对两电平和三电平电路的效率提升效果。根据T型三电平电路不同工作模式的换流特点,设计了混合模块的与硅模块的不同组合方式,并根据损耗模型对采用混合模块和硅模块的背靠背变流器在不同开关频率下的系统效率进行了评估。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同时适用于三相四线制背靠背变换器中的PWM整流器和逆变器的统一控制方案,该控制方案能够缩短控制系统开发周期,简化程序代码的调试和维护工作。除了从功率器件方面减少损耗提升系统效率,还可以考虑从变换器拓扑结构的角度来提升背靠背系统的效率。直流侧谐振型软开关电路的辅助电路结构简单,更加适合应用于多相电路中。本文提出了一种三相四线制零电压开关背靠背变换器拓扑,在该拓扑中,整流侧和逆变侧通过共用一个辅助谐振支路,能够同时实现所有开关器件的零电压开通,有效减少开关器件的开关损耗,提升系统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零电压开关背靠背变换器电路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边沿对齐的脉宽调制(EA-PWM)策略,采用该调制策略辅助开关在每个开关周期内只需动作一次就能实现所有开关的零电压开通,能够有效降低辅助电路的损耗并减轻其控制复杂度,同时该调制策略适用于不同功率因数、不平衡负载以及非线性负载等复杂工况。此外,本文建立了三相四线制零电压开关背靠背变换器的损耗模型,并基于该损耗模型对50kVA实验样机进行了效率优化,包括功率器件选型、谐振参数优化设计、滤波电感优化以及关键换流回路母排设计等。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电路的软开关工作和电路基本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软开关技术能够显着提升背靠背变换器的变换效率。相比传统硅器件,SiC MOSFET具有更加优异的开关性能,同时其开关损耗中开通损耗的比例远大于关断损耗,因此将其应用于零电压工作的软开关电路中,能够消除大部分的开关损耗,从而更好地发挥软开关电路的优势,进一步提升系统效率和功率密度。为评估碳化硅器件对三相四线制零电压开关背靠背变换器的效率提升效果,分析比较了不同开关频率下采用SiC MOSFET的三相四线制零电压开关背靠背变流器与传统硬开关电路的效率。搭建了一台基于SiC MOSFET器件的10kW三相四线制零电压开关背靠背变换器样机,并与硬开关背靠背变换器在开关器件电压应力和效率方面进行了实验比较。最后对软开关变换器的扩展应用进行了讨论。

张宇[6](2005)在《三相逆变器动态特性及其并联系统环流抑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相逆变器作为交流供电电源的主体部分,在办公自动化、医药、通讯及国防等各个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三相逆变器的并联控制技术以其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及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得到了越来越深入地研究。近年来,高性能的PWM 单相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已经接近成熟,而基于高性能的三相PWM 逆变器构成并联系统正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研究的焦点,然而,出于体积和成本的考虑,三相逆变器的滤波电感及输出变压器几乎都采用了三磁柱的铁芯结构,因此三相逆变器的三相间存在着磁路耦合,这使得三相逆变器表现出了与单相逆变器所不同的特性,其建模也因为相间的磁路耦合而比较复杂,因此,目前对于三相逆变器的建模及理论分析通常都忽略了相间的磁路耦合。本文以三相SPWM 逆变器的动态特性及其并联系统为研究对象,将瞬时对称分量变换引入三相逆变器的研究,结合自动控制理论等分析手段,在深入分析SPWM 三相逆变器的动态运行特性的基础上,寻求提高SPWM 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性能的行之有效而又易于实现的控制方案和设计准则。本文紧密结合三相逆变器的研发,首先对实验中出现的逆变器并联系统中死区的环流效应进行了分析,发现传统的逆变器模型由于将死区效应等效为逆变桥输出侧的串联电阻而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因此,本文首次将死区效应看作是一种谐波扰动,建立了单相PWM 逆变器基于谐波扰动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揭示了影响逆变器输出电压波形质量的因素及瞬时值反馈调节对波形的校正作用,同时,从该模型出发本文进一步建立了单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瞬时环流模型,对谐波环流的产生机理及其抑制进行了研究,并对环流的稳定性进行了讨论。为研究三相逆变器的动态特性,本文借鉴了三相交流电机及三相电力系统的动态分析方法,将瞬时对称分量变换引入到三相逆变器的动态研究中,基于瞬时对称分量变换建立了三相逆变器在K 坐标系中的动态数学模型,通过和abc 静止坐标系及dq0旋转坐标系中的三相逆变器动态数学模型进行比较,发现基于瞬时对称分量的数学模型最为简洁,且瞬时对称分量之间相互解耦,对三相逆变器的动态过程进行求解非常方便,因此本文将瞬时对称分量变换,作为本文分析分析三相逆变器的主要手段。为进一步方便对三相逆变器瞬时对称分量方程的求解,本文讨论了瞬时对称分量的Laplace 变换,以便于在s 域中研究三相逆变器的动态特性。

周殿清[7](2009)在《基于Delta变换型不间断电源(UPS)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医院以及工厂等公共设施对供电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一旦电网供电中断,将造成重大的事故或经济损失。在市电中断供电时,高性能不间断电源能在各种场合为设备提供电能。因此,研究高性能不间断电源有着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分析了UPS电源的作用、分类及发展趋势,针对传统双变换UPS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基于Delta变换技术的UPS拓扑结构。对Delta变换型UPS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将其从功能和结构上分成Delta变换器和主变换器两部分,深入研究Delta变换器和主变换器的工作机理,及其对市电电压、电流和谐波波动的补偿。探讨分析两个变换器工作的指令信号检测方式和两个变换器的控制策略,并对其进行仿真研究。Delta变换器采用直流电流闭环控制,研究了谐波和无功功率检测技术,以三相电路瞬时无功功率理论为基础实现对谐波和无功电流的实时检测,得到反应其大小变化后经过SVPWM环节,得到调制波电流指令信号;主变换器采用瞬时值波形比较控制,通过d-q变换与比较得到反应谐波和负载电压基波大小变化后经过SVPWM环节,得到调制波电压指令信号。利用MATLAB开发工具实现了对Delta变换器电流控制环路和主变换器电压控制环路的仿真。最后研究了以DSP为控制CPU的电路设计方案,包括硬件和软件设计,为下一步具体实现该产品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整个系统的仿真和实验研究,证明了所提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王秀芹[8](2019)在《三相四线制三电平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研究》文中指出目前,连接到电力系统的非线性负荷(包括电力电子变换器)越来越多,这些非线性负载给电力系统带来谐波和无功电流。由于我国民用三相四线制供电体系及用电负荷的特殊性,其电能质量问题往往是多因素并存,且相互影响,在电能质量治理时也需要多措并举。常规三电平电能质量治理装置的控制策略和检测算法大都是基于三相电源电压对称和二极管钳位三电平拓扑中点电位平衡的基础进行设计的,但在实际应用中电源电压可能会不平衡或受非线性负载的影响发生畸变,电压频率也可能发生偏移和跳变,中点电位也会因为零序电流导致偏移,这些问题都造成传统的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在三相四线制电力系统中的实际治理效果不尽理想。本文针对三相四线制配电系统中的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为了克服传统三相三线制谐波检测算法在三相四线制中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主从卡尔曼滤波锁相环的自适应神经网络谐波检测算法,用以完整而精确地测量系统中的谐波电流和其他非基波正序分量。该方法先用主从无迹卡尔曼滤波器求出精确的电源电压频率和相位,然后再用自适应神经网络法检测三相四线制电网系统中的非基波正序电流,并计算生成参考补偿电流。2)针对三电平甚至多电平电压逆变器调制策略,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方法,该方法采用一种非正交坐标系KL,结合五段式SVPWM来代替传统的SVPWM策略。因为避免了三角函数等复杂运算,使得扇区判断和开关函数执行时间的计算大大减小,控制策略能够快速实现,具有较强的兼容性与通用性。3)针对电容中分式三电平电压逆变器的固有中点电位漂移问题,在直流侧电压稳定的基础上,从中点电位漂移的根本原因出发,提出采用多电平逆变器中短矢量的冗余矢量来调节直流侧上下电容的电压差,实现了直流侧中点电位的有效控制。4)设计了一种基于滑模控制和有限集预测技术(Finite ControlSet-Model Predictive Control,FCS-MPC)的电流控制器。结合改进SVPWM调制策略,此算法能够在多电平电压逆变器开关状态数量较多的情况下,不需要查询所有的开关状态就能够有效地跟踪参考电流信号,在减小计算量的同时还能够降低开关频率和损耗。同时提出的价值判定函数加入了直流侧电容电压均衡的权衡因子,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中点电位不均衡的问题。5)为了验证本文控制策略和算法的有效性,设计并完成了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样机,进行了滤波、无功功率补偿和三相不平衡的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了本文的谐波检测方法、控制策略等的有效性。

朱昕[9](2020)在《200kV/25A高压直流电源的实现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直流电源是十分重要的电力电子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虽然低电压直流电源在许多场合已经普遍使用,但在工业、农业、军事、科研等领域更多的需要高压直流电源作为供电设备使用。本论文从工程实际问题出发,研制一款额定输出200kV/25A的高压直流电源,相较于传统高压直流电源输出脉动大、输出电压不高的特点,本论文将采用开关电源的原理进行设计,使交流电压经过前级降压变压器、整流滤波环节、逆变环节、变压器升压环节、输出整流环节而得到高压的直流电。输入为10kV/50Hz的三相交流电,输出为200kV/25A的直流电,前级采用降压变压器降至低压交流后输入到系统,输入整流部分采用12脉波不控整流电路,逆变部分采用IGBT为开关器件的三相三电平逆变电路,控制部分采用PWM控制技术,使用TMS320F2812作为控制电路核心,设计了驱动电路、保护电路,计算了电路各部分电子元器件的参数,给出了具体选型建议,详细设计了输出整流变压器参数,对二极管串联均压问题进行了特别说明,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李广地[10](2020)在《交错并联PFC与谐振式软开关高频隔离型变换器组合拓扑研究》文中认为在诸如网络通信电源、电动汽车充电器等诸多应用场合,从安全与可靠性等角度考虑,要求离线供电或高压和低压不能共地,变压器可以方便安全方便地提供原边与副边的安全隔离。根据变压器工作运行的频率可以分为工频变压器和高频变压器,工频变压器的输入电压为50/60Hz的交流电压,高频变压器的输入电压为高频脉冲电压,主要用于高频开关电源中;变压器、电感等磁元件的体积会随着频率的上升而减小,因此在同等功率条件下工频变压器的体积要远远大于高频变压器。在对体积、重量、功率密度等要求较为严格的应用场合中,采用高频变压器的高频隔离型变换器更有优势。首先,本文第二章对谐振式DC-DC变换器和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两种常用的高频隔离型DC-DC变换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谐振变换器和移相全桥变换器的混合调制型双路输出变换器拓扑结构,提出的变换器可以通过一个变换器的电路结构即可以实现双路输出,电路中由于谐振腔的存在可以实现软开关,两路输出电压之间通过不同的调制量进行调节,可以实现两路输出电压之间互不影响。其次,本文第三章详细研究分析了前级为交错并联图腾柱式无桥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后级为LLC谐振电路的高频隔离型两级式AC-DC变换器;推导了运行在交错并联模式下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电流纹波,理论分析表明交错并联的运行方式可以减小输入电流的纹波,同时输入电流的纹波频率提高一倍,可以有效减小输入电流的高频谐波含量;对于后级的LLC谐振电路,常见的分析方法多为忽略高次谐波,只考虑基波的基波分析法(Fundamental Harmonic Approximation,FHA),因此通过该方法推导得到的电路电压增益与实际值存在一定的误差,且在远离谐振频率点误差存在增大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时域下LLC谐振电路的微分方程求解得到了LLC谐振电路的精确解,同时利用该方法推导得到LLC谐振电路的谐振电流的时域波形;通过对比分析,该方法相对FHA方法具有更高的精确度。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及实验原理样机对本章提出的相关分析方法进行仿真与实验验证,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均与理论分析的结果一致,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再次,本文第四章提出了一种单相交错并联谐振式软开关高频隔离型单级式AC-DC电路拓扑结构,相对于第二章研究的高频隔离型两级式AC-DC变换器,本章提出的单相交错并联式谐振式软开关高频隔离型单级式AC-DC变换器中谐振腔的高频脉冲输入电压直接来自于交错并联运行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只需要通过一级功率电路的变换即可以实现功率因数校正和输出高频隔离型直流电压。该单级式AC-DC变换器的原边开关管可以实现零电压软开通(Zero Voltage Switching on,ZVS),副边的二极管可以实现零电流软关断(Zero Current Switching off,ZCS);相对于传统的高频隔离型两级式AC-DC变换器,该单级式AC-DC变换器可以减小功率半导体器件的使用数量,所有的功率半导体均可实现软开关,因此可以提升变换器的效率、降低变换器的成本。第四章分析了提出的高频隔离型单级式AC-DC变换器的控制方式、换流过程与工作模态;在对谐振腔的分析中,首先分析了LLC谐振腔的频率响应,表明谐振腔具有高通滤波器的功能:即可以抑制谐振腔的输入电压中的工频分量,使高频分量通过变压器传递到副边;在时域下,提出了基于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策略下的LLC谐振腔的分析法,理论分析计算了中间直流母线电容与开关管的电压应力。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与原理实验样机进行了仿真验证与实验验证,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均与理论分析的结果一致,验证了本章提出的高频隔离型单级式AC-DC变换器的可行性与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与第三章的高频隔离型两级式AC-DC变换器的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本章提出的单级式AC-DC变换器的效率要高于两级式变换器。最后,本文第五章提出了一种三相交错并联谐振式软开干高频隔离型单级式AC-DC变换器拓扑结构,相对于传统的三相高频隔离型两级式AC-DC变换器,第五章中提出的三相交错并联谐振型高频隔离型单级式AC-DC变换器的谐振腔的高频脉冲输入电压直接来自于三相整流器,只需要通过一级功率电路的变换就可以实现三相功率因数校正和输出高频隔离型直流电压。本章提出的三相谐振型高频隔离型单级式AC-DC变换器具有三个谐振腔并联运行可以减小谐振电流,变压器的原边开关管可以实现零电压软开通,副边的二极管可以实现零电流软关断。采用与第四章同样的分析法,首先分析了谐振腔的频率响应特性,LLC谐振腔具有高通滤波器的特性,即可以抑制谐振腔的输入电压中的工频分量,使高频分量通过变压器传递到副边;在时域下,提出了基于正弦脉宽调制策略(Sine Pulse Width Modulation,SPWM)下的LLC谐振腔的分析法,理论计算得到中间直流母线电容与开关管上的电压应力。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与原理样机进行了仿真与实验验证,仿真结果、实验结果均与理论分析的结果相一致,验证了本章提出的三相谐振型高频隔离型单级式AC-DC变换器的可行性与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综上,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在谐振软开关式高频隔离型变换器的拓扑结构与分析上进行研究,首先对包括谐振变换器和移相全桥电路两种类型的高频隔离型DC-DC变换器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混合调制的双路输出变换器拓扑结构;其次,提出了一种谐振软开关式单级式AC-DC变换器拓扑结构,对交错并联的输入电流纹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推导,分析了LLC谐振腔的基波分析法、对LLC谐振腔的微分方程求解的时域分析法。最后,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了提出的电路的可行性和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二、三角变换在三相交流电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角变换在三相交流电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PWM整流器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目录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第1章 绪论
    1.1 PWM整流器概述
    1.2 PWM整流器研究概况
    1.3 本论文内容概述及创新点
第2章 PWM整流器拓扑结构及原理
    2.1 基本原理及分类
        2.1.1 PWM整流器原理概述
        2.1.2 PWM整流器分类及拓扑结构
    2.2 电压型PWM整流器(VSR)PWM分析
        2.2.1 单相VSR PWM分析
        2.2.2 三相VSR PWM分析
    2.3 电流型PWM整流器(CSR)PWM分析
        2.3.1 单相CSR PWM分析
        2.3.2 三相CSR PWM分析
第3章 电压型PWM整流器(VSR)
    3.1 三相VSR建模及动、静态分析
        3.1.1 三相VSR一般数学模型
        3.1.2 三相VSR dq模型的建立
        3.1.3 三相VSR dq模型的动、静态分析
    3.2 三相VSR控制系统设计
        3.2.1 电流内环控制系统设计
        3.2.2 电压外环控制系统设计
        3.2.3 VSR交流侧电感设计
        3.2.4 VSR直流侧电容设计
第4章 VSR电流控制技术
    4.1 VSR间接电流控制
        4.1.1 三相VSR静态间接电流控制
        4.1.2 三相VSR动态间接电流控制
    4.2 VSR直接电流控制
        4.2.1 固定开关频率PWM电流控制
        4.2.2 滞环PWM电流控制
    4.3 影响三相VSR电流控制要素分析
        4.3.1 三相VSR网侧电流的时域描述
        4.3.2 PWM“开关死区”效应及影响
        4.3.3 三相VSR直流电压对网侧电流波形的影响
第5章 VSR空间矢量PWM(SVPWM)控制
    5.1 SVPWM一般问题讨论
        5.1.1 三相VSR空间矢量分布
        5.1.2 空间电压矢量的合成
        5.1.3 SVPWM与SPWM控制的比较
        5.1.4 VSR空间电压矢量的几何描述
    5.2 三相VSR空间电压矢量PWM(SVPWM)控制
        5.2.1 基于不定频滞环的SVPWM电流控制
        5.2.2 基于定频滞环的SVPWM电流控制
        5.2.3 跟踪指令电压矢量的SVPWM电流控制
第6章 三相VSR的其他控制策略
    6.1 无交流电动势、电流传感器控制
        6.1.1 三相VSR无交流电动势传感器控制
        6.1.2 三相VSR无交流电流传感器控制
    6.2 电网不平衡时的三相VSR控制
        6.2.1 电网不平衡时的三相VSR基本问题
        6.2.2 电网不平衡时的三相VSR控制
第7章 电流型PWM整流器(CSR)建模及控制
    7.1 三相CSR建模
        7.1.1 三相CSR一般数学模型的建立
        7.1.2 三相CSR dq模型的建立
        7.1.3 三相CSR dq模型的改进
    7.2 三相CSR dq模型的动、静态分析
        7.2.1 三相CSR dq等值电路描述
        7.2.2 三相CSR静态特性分析
        7.2.3 三相CSR动态特性分析
    7.3 三相CSR PWM信号发生技术
        7.3.1 三值逻辑PWM信号发生
        7.3.2 三值逻辑空间矢量PWM信号发生
        7.3.3 三相CSR PWM电流利用率
        7.3.4 低电压应力三值逻辑PWM信号发生
    7.4 电流型PWM整流器(CSR)控制系统设计
        7.4.1 单相CSR控制系统设计
        7.4.2 三相CSR控制系统设计
        7.4.3 三相CSR主电路参数设计
第8章 PWM整流器应用
    8.1 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
        8.1.1 概述
        8.1.2 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
        8.1.3 风力发电机并网及其控制
    8.2 “HT-7U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离子体位移快控电源(FCPS)的研究
        8.2.1 概述
        8.2.2 移相PWM原理
        8.2.3 控制系统构成及设计
        8.2.4 主电路参数设计
        8.2.5 工程样机的初步设计
        8.2.6 原理样机及实验
        8.2.7 实验结果与分析
        8.2.8 结论与建议
第9章 总结
    9.1 论文所做的研究工作
    9.2 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2)基于FPGA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FPGA在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
2 永磁同步电机的组成原理及数学模型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
        2.1.1 定子结构
        2.1.2 转子结构
    2.2 永磁同步电机的工作原理
        2.2.1 电机的动力学原理
        2.2.2 电机的能量转换原理
    2.3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2.3.1 空间矢量与坐标变换
        2.3.2 永磁同步电机的三相数学模型
        2.3.3 永磁同步电机的同步旋转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3.1 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3.2 三相逆变器的平均模型
        3.2.1 三相逆变器原理
        3.2.2 空间矢量脉冲宽度调制
        3.2.3 三相逆变器的平均模型
    3.3 永磁同步电机的动态模型与状态变量解耦
        3.3.1 永磁同步电机的动态模型
        3.3.2 永磁同步电机的状态变量解耦
    3.4 调速系统环路的建模与分析
        3.4.1 速度环的建模与分析
        3.4.2 电流环的建模与分析
        3.4.3 环路PI参数设计
    3.5 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的Simulink仿真
        3.5.1 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的Simulink模型
        3.5.2 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的仿真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4.1 控制器的总体结构
    4.2 SVPWM算法模块设计与仿真
        4.2.1 Clark模块
        4.2.2 相邻矢量作用时间计算模块
        4.2.3 PWM功率开关切换时间
        4.2.4 死区时间模块
        4.2.5 SVPWM模块仿真
    4.3 CORDIC模块设计与仿真
        4.3.1 CORDIC算法原理
        4.3.2 CORDIC模块设计与仿真
    4.4 PI调节模块设计
    4.5 坐标变换模块设计与仿真
        4.5.1 Clark变换模块设计与仿真
        4.5.2 Park模块设计与仿真
        4.5.3 逆Park模块设计与仿真
    4.6 正交解码模块设计与仿真
    4.7 位置速度计算模块设计与仿真
    4.8 本章小结
5 控制器应用系统及实验研究
    5.1 应用系统研制
        5.1.1 系统组成及性能指标
        5.1.2 三相逆变电路及其功率驱动电路
        5.1.3 电流检测电路
        5.1.4 电源电路
        5.1.5 编码器及接口电路
    5.2 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5.2.1 SVPWM信号生成测试
        5.2.2 稳态性能测试
        5.2.3 动态跟随性能测试
        5.2.4 动态抗扰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硬件测试系统实物图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及参加的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3)基于分数阶建模与控制的两级式光伏逆变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分数阶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及应用现状
        1.2.2 分数阶控制器的研究现状
    1.3 光伏发电系统研究现状
        1.3.1 光伏发电系统技术现状
        1.3.2 光伏逆变系统拓扑结构与控制策略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分数阶理论基础及电路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分数阶微积分基本理论
        2.2.1 分数阶微积分的定义
        2.2.2 分数阶微积分的Laplace变换
        2.2.3 分数阶微积分算子的离散近似方法
    2.3 分数阶元件电路性质
        2.3.1 任意分抗元件的实现方法
        2.3.2 分数阶LC电路特性分析
        2.3.3 分数阶LLC谐振变换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伏逆变系统分数阶建模与控制
    3.1 引言
    3.2 Boost变换器全分数阶化系统分析
        3.2.1 分数阶Boost变换器建模
        3.2.2 分数阶PID控制器设计方法
        3.2.3 基于Boost变换器全分数阶化系统仿真分析
    3.3 三相逆变器的分数阶建模与控制
        3.3.1 三相逆变器分数阶建模
        3.3.2 基于分数阶PI控制的三相逆变器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伏逆变系统分数阶域稳定性分析
    4.1 引言
    4.2 级联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4.2.1 级联系统的阻抗稳定判据
        4.2.2 光伏逆变系统稳定性判据
    4.3 光伏逆变系统分数阶阻抗建模与分析
        4.3.1 前级Boost变换器输出阻抗分数阶建模
        4.3.2 后级三相逆变器输入阻抗分数阶建模
        4.3.3 光伏逆变系统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伏逆变系统实验与分析
    5.1 引言
    5.2 光伏逆变系统整体实现方案
    5.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5.3.1 采样滤波电路设计
        5.3.2 保护电路设计
        5.3.3 开关管驱动电路设计
    5.4 系统软件设计
        5.4.1 软件设计方案
        5.4.2 分数阶PID控制器的数字化实现
    5.5 实验验证与分析
        5.5.1 实验平台性能测试
        5.5.2 Boost变换器实验分析
        5.5.3 三相逆变器实验分析
        5.5.4 光伏逆变系统实验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三相四线制低压配电网谐波和瞬时无功电流检测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低压配电网中的谐波问题
        1.2.1 谐波的含义和性质:
        1.2.2 谐波问题国内外研究情况
        1.2.3 低压配电网中的主要谐波源及其危害
    1.3 无功的产生和影响
        1.3.1 非线性电路中的无功功率
        1.3.2 无功功率对电网的影响
    1.4 三相四线制电网中的谐波和无功电流检测方法
        1.4.1 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装置的发展现状
        1.4.2 无功电流检测方法的比较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静止无功发生器在三相四线制中应用
    2.1 SVG的基本原理和电压电流特性
        2.1.1 SVG的基本工作原理
        2.1.2 SVG正常运行下伏安特性
    2.2 三相四线制电网中SVG的主电路拓扑结构
    2.3 SVG无功控制控制策略
        2.3.1 间接控制策略
        2.3.2 直接控制策略
    2.4 三相四线制电网下SVG的数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无功电流检测方法
    3.1 三相三线制中的瞬时无功功率
    3.2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的无功电流检测方法
        3.2.1 pq运算方法
        3.2.2 i_p-i_q运算方法
    3.3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在三相四线制中的应用
    3.4 不平衡情况下的瞬时无功电流检测方法分析
        3.4.1 三相电压不对称且畸变时的pq检测法仿真分析
        3.4.2 三相电压不对称且畸变时的i_p-i_q检测法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义瞬时无功功率及检测方法
    4.1 广义瞬时无功功率
    4.2 基于广义瞬时无功功率的无功电流检测方法
    4.3 不平衡情况下的dq检测方法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瞬时无功电流检测的改进方法
    5.1 锁相环的工作原理及在不对称电压下的问题
    5.2 改进的无功电流检测方法
        5.2.1 零序分量的分离
        5.2.2 基波正序提取器的设计
        5.2.3 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效率背靠背变换拓扑与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助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背靠背变换器的应用介绍
        1.1.2 背靠背变换器拓扑结构
    1.2 采用宽禁带器件提升变换器效率
        1.2.1 混合IGBT模块与混合器件拓扑
        1.2.2 全SiC器件的应用
    1.3 软开关技术在三相变换器中的应用
        1.3.1 三相交流变换器软开关技术
        1.3.2 SiC器件在三相软开关变换器中的应用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2章 采用混合IGBT模块的背靠背变换器的设计方法
    2.1 混合IGBT模块的特点
    2.2 采用混合IGBT模块的背靠背变换器拓扑的效率分析
        2.2.1 两电平变换器的效率分析
        2.2.2 三电平变换器的效率分析
        2.2.3 背靠背变换器拓扑的效率比较
    2.3 采用混合IGBT模块的背靠背变换器主电路设计
        2.3.1 功率器件组合
        2.3.2 母排布局设计
    2.4 背靠背变换器控制系统设计
        2.4.1 PWM整流器与逆变器的控制目标分析
        2.4.2 PWM整流器与逆变器在abc静止坐标系下的控制环路结构
        2.4.3 背靠背变换器统一控制环路设计
    2.5 实验验证
        2.5.1 统一控制环路功能验证
        2.5.2 效率测试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相四线制背靠背变换器零电压开关技术
    3.1 实现背靠背变换器软开关的概念
    3.2 三相四线制ZVS背靠背变换器拓扑结构及调制方法
        3.2.1 三相四线制ZVS背靠背变换器电路拓扑
        3.2.2 齐边沿脉宽调制方法(EA-PWM)
    3.3 电路工作过程分析
        3.3.1 电路阶段分析
        3.3.2 两次谐振过程分析
        3.3.3 谐振电感伏秒平衡与钳位电容安秒平衡关系
        3.3.4 零电压开关条件
    3.4 谐振参数一般设计方法
        3.4.1 功率器件电压、电流应力
        3.4.2 两次谐振时间
        3.4.3 谐振参数取值范围
        3.4.4 钳位电容取值
    3.5 不平衡工况及非线性负载对电路工作的影响
        3.5.1 不平衡负载
        3.5.2 非线性负载
        3.5.3 直通脉冲的设置
    3.6 三相四线制ZVS背靠背变换器效率优化
        3.6.1 功率器件选型
        3.6.2 基于损耗最优化的谐振参数设计
        3.6.3 滤波电感优化设计
        3.6.4 低杂散电感母排设计
    3.7 实验验证
        3.7.1 电路软开关工作
        3.7.2 电路静态、动态性能测试
        3.7.3 效率测试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SiC器件对背靠背变换器的作用
    4.1 基于SiC MOSFET的背靠背变换器效率分析
        4.1.1 损耗分析
        4.1.2 效率与无源元件体积比较
    4.2 实验样机设计
    4.3 实验验证
        4.3.1 电路软开关工作
        4.3.2 开关器件电压应力比较
        4.3.3 效率测试
    4.4 软开关变换器的扩展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管占空比表达式推导
附录 B 辅助开关管电流表达式推导
附录 C 谐振电感设计和损耗计算
附录 D 滤波电感优化设计流程
附录 E 实验样机照片
    E.1 基于混合IGBT模块的50kVA背靠背变换器实验样机照片
    E.2 50kVA软开关背靠背变换器实验样机照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三相逆变器动态特性及其并联系统环流抑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概述
    1.2 电力电子变流器概述
    1.3 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4 三相逆变器控制技术概述
    1.5 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概述
    1.6 三相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概述
    1.7 选题依据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逆变器并联系统中谐波环流的抑制
    2.1 引言
    2.2 逆变器并联系统中死区的环流效应
    2.3 基于谐波扰动的单相逆变器模型
    2.4 逆变器并联系统中的谐波环流及其抑制
    2.5 逆变器并联系统中的环流稳定性分析
    2.6 逆变器并联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2.7 基于谐波扰动的逆变器数字化模型
    2.8 本章小结
3 三相逆变器的动态数学模型
    3.1 引言
    3.2 三相逆变器的稳态特性分析
    3.3 abc 静止坐标系中三相变压器及三相电感的动态模型
    3.4 dq0 旋转坐标系中的三相逆变器动态模型
    3.5 基于瞬时对称分量的三相逆变器数学模型
    3.6 三相逆变器在时域中的求解与仿真
    3.7 本章小结
4 三相逆变器不平衡运行的动态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瞬时对称分量的Laplace 变换
    4.3 三相逆变器不平衡运行状态的求解
    4.4 三相逆变器故障运行状态的动态分析
    4.5 三相逆变器不平衡运行的因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三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特性的研究
    5.1 引言
    5.2 逆变器并联系统中的环流功率分析
    5.3 电压瞬时值反馈调节对环流功率的影响
    5.4 基于谐波扰动的三相逆变器动态数学模型
    5.5 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瞬时环流模型
    5.6 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中零序环流的研究
    5.7 本章小结
6 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设计
    6.1 引言
    6.2 三相逆变器的主电路设计
    6.3 三相逆变器中电压瞬时值反馈调节器的设计
    6.4 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控制框图
    6.5 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实测波形
    6.6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7)基于Delta变换型不间断电源(UPS)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不间断电源概述
    1.2 UPS 电源现状
    1.3 UPS 的发展趋势
    1.4 UPS 电源的分类
        1.4.1 后备式
        1.4.2 在线互动式
        1.4.3 双变换在线式
        1.4.4 双变换电压补偿在线式(Delta 变换式)
    1.5 UPS 用功率器件
    1.6 基于DSP 控制的数字式UPS 的优越性
    1.7 本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2 Delta 变换式 UPS 的原理及总体方案
    2.1 UPS 的功能及技术要求
    2.2 UPS 的系统组成
    2.3 Delta 变换式UPS 的工作原理
        2.3.1 高频双相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电压补偿功能
        2.3.2 Delta 逆变器的电流调节和功率因数补偿原理
3 UPS 系统主电路及辅助电路
    3.1 PWM 整流器
        3.1.1 PWM 整流器分类
        3.1.2 PWM 整流器电路分析
        3.1.3 三相PWM 整流器(VSR)的换流原理
    3.2 逆变电路
        3.2.1 逆变电路基本工作原理
        3.2.2 三相桥式逆变电路
    3.3 蓄电池的充电电路
        3.3.1 UPS 用蓄电池的使用条件
        3.3.2 对UPS 用蓄电池的要求
        3.3.3 UPS 用蓄电池的选择
        3.3.4 充电电路
    3.4 逆变、市电的切换电路
    3.5 直流电压采样电路
    3.6 交流电压采样电路
    3.7 过零比较电路
    3.8 交流电流采样电路
    3.9 系统保护设计
4 UPS 变换器控制策略研究
    4.1 系统控制方案的选择
        4.1.1 Delta 变换器的控制方案
        4.1.2 主变换器的控制方案
    4.2 正弦波脉宽调制(SPWM)技术
        4.2.1 正弦波脉宽调制的原理
        4.2.2 SPWM 波形的实现方法
    4.3 电压空间矢量(SVPWM)调制原理
        4.3.1 空间电压矢量概念
        4.3.2 基本空间电压矢量
        4.3.3 电压空间矢量合成原理
        4.3.4 空间矢量序列
        4.3.5 扇区号的确定
    4.4 控制策略的选择
5 系统软硬件实现
    5.1 DSP 简介
    5.2 TMS320LF2407A 资源分配
        5.2.1 A/D 采样模块
        5.2.2 PWM 输出
        5.2.3 PDPINT 用做快速保护
    5.3 SVPWM 控制的数字化实现
    5.4 控制软件的整体构成及相关子程序流程
        5.4.1 主程序
        5.4.2 SVPWM 中断服务子程序
        5.4.3 A/D 中断子程序
        5.4.4 电流指令信号子程序
        5.4.5 电压指令信号子程序
6 系统仿真与实验
    6.1 MATLAB 简介
    6.2 仿真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6.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6.2.2 仿真结果分析
    6.3 实验及结果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三相四线制三电平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三相四线制系统中的电能质量问题
        1.2.1 电能质量的内容
        1.2.2 我国三相四线制系统中的电能质量问题
        1.2.3 电能质量问题的危害
    1.3 电能质量治理装置研究现状
        1.3.1 无源滤波器
        1.3.2 有源滤波器
        1.3.3 无功补偿器
        1.3.4 三相不平衡治理装置
    1.4 电能质量治理装置
        1.4.1 三单相全桥
        1.4.2 四桥臂
        1.4.3 三桥臂电容中分式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三相四线制谐波电流检测方法研究
    2.1 引言
        2.1.1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谐波检测
        2.1.2 广义积分器
    2.2 三相不平衡对于谐波检测的影响
    2.3 改进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
        2.3.1 基于主从卡尔曼滤波器的锁相环
        2.3.2 基于主从卡尔曼锁相环的改进谐波检测方法
    2.4 仿真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相四线制电能质量治理装置调制策略研究
    3.1 空间矢量调制SVPWM
    3.2 非正交坐标系和坐标变换
        3.2.1 非正交坐标系
        3.2.2 改进SVPWM在三相四线制电能质量治理装置中的应用
第四章 直流侧中点电位控制
    4.1 引言
    4.2 三电平逆变器中点控制模型分析
        4.2.1 三电平逆变器模型分析
        4.2.2 三相不平衡控制策略的选择
    4.3 直流侧总电压的稳定控制
        4.3.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控制直流侧电压
        4.3.2 基于能量守恒的直流侧电压控制
    4.4 基于SVPWM的中点电位控制
        4.4.1 中点电位漂移的主要原因
        4.4.2 中点电位漂移的治理
    4.5 仿真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相四线制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电流控制器设计
    5.1 引言
    5.2 滑模预测技术
        5.2.1 滑模控制
        5.2.2 电流预测技术
        5.2.3 滑模预测技术
    5.3 有限集模型预测最小误差控制
    5.4 仿真验证
第六章 三相四线制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的实验研究
    6.1 基于DSP+FPGA高速处理器的三电平实验样机
    6.2 控制保护系统设计
    6.3 实验研究
    6.4 电能质量治理实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200kV/25A高压直流电源的实现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压直流电源概述
    1.2 高压直流电源研究背景
    1.3 高压直流电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高压直流电源的研究意义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压直流获得方案及比较
    2.1 高压直流电源的基本原理
    2.2 高压直流的产生方式比较
    2.3 控制方式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0kV/25A高压直流电源方案设计
    3.1 输入整流滤波电路
    3.2 IGBT换流的逆变电路
    3.3 PWM控制电路
    3.4 升压变压器
    3.5 输出整流电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压直流电源的控制与保护问题
    4.1 控制系统的方案
    4.2 PWM控制的实现
        4.2.1 PWM控制原理
        4.2.2 PWM移相控制
    4.3 驱动电路
    4.4 直流信号采样电路
    4.5 保护电路
        4.5.1 保护电路的实质
        4.5.2 系统故障检测与保护电路
        4.5.3 过热检测与保护电路
        4.5.4 输出过电流保护电路
        4.5.5 过电压及欠电压保护电路
    4.6 串联二极管均压问题
        4.6.1 串联二极管电压不均的原因
        4.6.2 采取的均压措施
        4.6.3 具体均压设计
    4.7 高压直流电源的散热设计
        4.7.1 高压直流电源散热方式和特点
        4.7.2 系统的散热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00kV/25A高压直流电源的结构设计
    5.1 高压直流电源设计难点和解决方案
    5.2 高压直流电源技术指标
    5.3 高压直流电源主电路设计
    5.4 主电路参数计算与选型
        5.4.1 输入整流滤波计算
        5.4.2 三相逆变电路设计
        5.4.3 整流变压器设计
    5.5 输出高压整流电路的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仿真验证
    6.1 输入整流滤波电路仿真
    6.2 逆变电路仿真
    6.3 输出整流电路仿真
    6.4 高压直流电源整体仿真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所做的工作
    7.2 结论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10)交错并联PFC与谐振式软开关高频隔离型变换器组合拓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频隔离型AC-DC的拓扑结构研究
        1.2.1 前级整流电路结构的研究
        1.2.2 交错并联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1.2.3 高频隔离型DC-DC电路研究
        1.2.4 高频隔离型单级式AC-DC变换器拓扑结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谐振电路和移相全桥电路的混合调制型双路输出变换器研究
    2.1 混合调制双路输出变换器拓扑结构
        2.1.1 电路拓扑结构
        2.1.2 换流过程分析
    2.2 变换器的工作性能分析
        2.2.1 谐振电路的增益分析
        2.2.2 移相全桥电路的增益
        2.2.3 软开关的实现分析
    2.3 基于谐振电路和移相全桥电路的混合调制的拓扑衍化
    2.4 实验验证
        2.4.1 混合调制双路输出变换器的稳态工作波形
        2.4.2 动态切载实验
        2.4.3 效率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相交错并联式高频隔离型两级式AC-DC变换器研究
    3.1 单相交错并联式高频隔离型两级式A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
    3.2 单相交错并联式高频隔离型两级式AC-DC变换器工作模态分析
        3.2.1 前级交错并联式图腾柱式无桥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模态分析
        3.2.2 谐振电路工作模态分析
    3.3 单相高频隔离型两级式AC-DC变换器性能分析
        3.3.1 交错并联运行输入电流纹波分析
    3.4 谐振变换器基波分析法
    3.5 谐振变换器时域分析法
        3.5.1 当开关频率f_s≥f_r时的分析
    3.6 基波分析法和时域分析法对比分析
        3.6.1 谐振电流分析
        3.6.2 电路增益对比分析
    3.7 实验与仿真验证
        3.7.1 仿真验证与分析
        3.7.2 实验验证与分析
        3.7.3 效率测试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相交错并联谐振式高频隔离型单级式AC-DC变换器研究
    4.1 单相交错并联谐振式高频隔离型单级式A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
    4.2 变换器的控制策略及工作模态分析
        4.2.1 控制策略分析
        4.2.2 工作模态分析
    4.3 单相交错并联谐振式高频隔离型单级式AC-DC变换器的工作性能分析
        4.3.1 输入电流纹波分析
        4.3.2 谐振电路的频率响应分析
        4.3.3 谐振电路的稳态分析法
    4.4 软开关的实现条件
    4.5 实验与仿真验证
        4.5.1 仿真验证与分析
        4.5.2 实验验证与分析
        4.5.3 效率测试
        4.5.4 与两级式AC-DC电路的效率对比
    4.6 与已发表的单相高频隔离型单级式AC-DC变换器的比较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相交错并联谐振式高频隔离型单级式AC-DC变换器研究
    5.1 三相交错并联谐振式高频隔离型单级式A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
    5.2 变换器的工作模态分析以及控制策略分析
        5.2.1 控制策略分析
        5.2.2 工作模态分析
    5.3 三相交错并联谐振式高频隔离型单级式AC-DC变换器性能分析
        5.3.1 谐振电路频率响应
        5.3.2 谐振电路的稳态分析法
    5.4 实验与仿真验证
        5.4.1 仿真验证与分析
        5.4.2 实验验证与分析
        5.4.3 效率测试
    5.5 与已发表的三相单级式高频隔离型AC-DC变换器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LLC谐振变换器工作在f_s≥f_r区域内推导具体计算过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四、三角变换在三相交流电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PWM整流器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D]. 张兴. 合肥工业大学, 2003(02)
  • [2]基于FPGA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设计[D]. 裴晋军.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分数阶建模与控制的两级式光伏逆变系统性能研究[D]. 曹晗. 燕山大学, 2020
  • [4]三相四线制低压配电网谐波和瞬时无功电流检测方法的改进[D]. 武海霖.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1)
  • [5]高效率背靠背变换拓扑与控制的研究[D]. 施科研. 浙江大学, 2020
  • [6]三相逆变器动态特性及其并联系统环流抑制的研究[D]. 张宇.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7]基于Delta变换型不间断电源(UPS)的研究[D]. 周殿清.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
  • [8]三相四线制三电平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研究[D]. 王秀芹. 安徽大学, 2019(02)
  • [9]200kV/25A高压直流电源的实现关键问题研究[D]. 朱昕.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10]交错并联PFC与谐振式软开关高频隔离型变换器组合拓扑研究[D]. 李广地. 浙江大学, 2020

标签:;  ;  ;  ;  ;  

三角变换在三相交流电路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