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药厂的几项工艺改进

樟树药厂的几项工艺改进

一、樟树制药厂的几点工艺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平[1](2013)在《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民族传统文化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不同民族文化群落的精神个性。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就是强化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和民族身份的认同,也是唤醒区域民间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江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594项,其中国家级44项、省级370项、市级380项、县级800项(截止到2011年6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日益成为江西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产业发展,将有力促进江西文化产业乃至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和成果有:1、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归纳了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概念界定、价值评估、保护利用、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完整地分析梳理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状况,总结了资源状况呈现出存量丰度高、品类齐全、文化地域集中性及差异性较强和地域依赖型强、产业化项目少等特点;系统分析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2、通过构建基于D-AHP方法的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对江西4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定量评估,确定在评估指标体系内部中历史久远度、独特性、文化认同、教育科考、品牌效用、经济效益、实用度7个指标权重较大,重要性程度较高;在40项国家级项目中依据最后量化得分结果分列出:产业开发类(耋70分)、衰退类(50-70分)和濒危类(耋50分)三类。3、通过资料收集和文献阅读,对国内外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日本歌舞伎、我国东北二人转在立法、建制、资金扶持、促进创新、市场运作方面的做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并总结出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四条经验启示:强化区域传统文化自觉意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市主流文化环境;注重资源整合;探索市场营销管理模式。依据资源价值定量评估的实证分析结果,在理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长期存在的混淆不清与矛盾认识的基础上,遵循保护利用并重、资源整合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尝试构建针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类、衰退类、产业开发类项目进行保护利用的产业带动模式、层次联动模式和分类建档模式。4、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为文化产业提供素材、创造新业态、塑造特色品牌;文化产业可发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纳、传播、营销作用两大方面,分析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两者存在互为需要、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逻辑关联,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进入文化产业进行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然后,借助SWOT矩阵分析方法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运用系统动力学基模分析方法构建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增长上限基模、舍本逐末基模、恶性竞争与富者愈富基模以及饮鸩止渴基模,分析指出每个基模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促进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5、通过构建基于DEA的CCR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以典型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项目——景德镇工艺陶瓷为例,对景德镇工艺陶瓷产业的产业绩效和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动态实证分析,并从实证结果进一步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一般性特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在创作研发过程中的创造性智力劳动具有独创性甚至唯一性,赋予产品的艺术创意价值和人文价值较高。二是个体(家庭)作坊(工作室)由于投入资源利用率较高,生产绩效和经济效益较好,且实体数量庞大,可以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行业集群。三是需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的推广运用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有序组织和规范个体作坊式市场发展,促其不断成长壮大。6、在前面章节的研究基础上,基于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市场有效运作三方面,提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的10条政策建议: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快立法建制,完善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加大扶持和基地建设,提高文化环境承载力;加强传承人保护,培育产业人才;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增强保护利用意识;开展交流合作与宣传,提升群众基础;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产业投资增长机制;推进品牌建设,促进非遗产业发展;加快创意研发,实现非遗产品增值;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田丽娟[2](2006)在《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国药学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药学史的任务是按照年代顺序,应用具体事实揭示并阐明药学发展的规律。通过药学史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可记取的教训,为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现代药学史是中国药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近代药学发展的沿袭和进步。为了更好的理解现代药学发展的历程和前后衔接,本文首先概要论述了古代和近代药学发展的历史,研究了各个阶段药学发展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研究之余,我为祖先所创造的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接下来,在现代药学史研究部分,本文从药学事业发展和药学科学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在药学事业发展部分,分别从中药事业的发展、药品监督管理、制药工业、医药商业、药学教育、医药科技、医院药学、药学社会团体、药学书刊与网站、香港和澳门药学发展共十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在药学科学研究部分,分别从现代药学史研究、中药研究、药学分科研究和药物学研究四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科学的进展和成就。研究之余,关心祖国药学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通过研究现代药学史发现,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巨大的挫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此时的广大药学工作者,面对困难,怀着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之情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尽自己最大所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出各自的光和热,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他们忘我的辛勤劳动而产生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药学工作者焕发了高度的热情和能量,积极投身到药学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现代药学工作者要学习前辈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团结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去,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共同努力!

胡毅[3](2019)在《氧化锌纳米粒子掺杂改性生物炭吸附环丙沙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生素除了广泛应用于动物和人类治疗微生物感染,还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促进牲畜生长。使用抗生素之后,其中很大一部分以母体形式或代谢产物形式随尿液和粪便一起排出体外,直接或者经过污水处理厂不完全去除后进入水体环境。目前,如何高效、快速在实际水环境中吸附去除抗生素,是当前现阶段水环境处理的热点和难点。在这项工作中,使用生物炭作为吸附剂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展现出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的优势,由于未修饰的生物炭比表面积(19 m2 g-1)和较差吸附能力的限制。利用生物炭易于功能化和改性的特点,制备了氧化锌掺杂并且同时活化和磁化的樟树叶生物炭用于环丙沙星(CIP)去除。运用不同比例的氯化锌(ZnCl2)作为造孔剂,以获得优化的孔结构和更大的比表面积。此外,考察了生物炭的不同热解温度和磁化强度。结果表明氯化锌/生物炭质量比为2,煅烧温度为650oC是最优条件。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材料是一种微孔结构的材料,具有大的表面积(915 m2g-1)。从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实验结果来看,在环丙沙星水溶液中,改性后的生物炭对环丙沙星在4 h后基本达到平衡,其最大吸附量在最优条件下(pH=3)达到449.4 mg L-1,优于同类型的吸附材料。从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角度讨论了吸附机理,包括强π-π堆积相互作用,静电相互作用,阳离子交换相互作用等。离子强度实验结果表明,氯化钠对其吸附能力影响不大。再生3次后改性生物炭的吸附能力没有显着下降,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综上所述,氧化锌(ZnO)掺杂并且活化的新型磁性生物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快速吸附的能力,良好的吸附效果,循环利用的潜力,实际应用过程易于回收的便捷性。它为樟树叶废弃物资源回收和再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王琦,孙立立,贾天柱[4](2000)在《中药饮片炮制发展回眸》文中提出综述20 世纪不同历史时期中药饮片炮制的发展概况。用综合归纳、分类记述和列表相结合的方式对近百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中药炮制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将其分为沿用期( 清朝末年1900—1911),停滞期( 中华民国1912—1911),发展期(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99) 三个时期,并重点将1949 年以来的炮制发展分为中药炮制教学,饮片生产、炮制设备、炮制研究、炮制专着和学术交流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合面系统地概述了20 世纪中药炮制学科的发展轨迹和全貌

段瑶[5](2020)在《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是中成药制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重要时期,在中成药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中药堂作为中成药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数量众多,其中的佼佼者凭借代表性中成药脱颖而出,成为整个中成药业的代表和缩影。彼时传统的中药堂仍以前店后场为主要制售模式,一方面传承传统中成药的组方配伍、炮制技术以及制药方法,另一方面一些着名的中药堂吸纳西方先进技术创制新的剂型,或是尝试引入简单的机械设备来代替人力、提升效率,这些均是现代中成药制药的萌芽。民国时期留下的中药堂药目、档案、报刊、广告、仿单、以及药包材等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仅有文物的价值,更是民国时期中药堂及其代表性成药相关文献的重要载体,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中药堂、中成药,乃至整个中成药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目前关于民国时期中药堂及其代表性成药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中药堂经营之道,如经营理念、营销策略等,但对其生存下来的核心竞争力——代表性中成药研究不足;一些研究虽涉及药堂的代表性中成药,但多数未系统探讨其源流、传承等,有待深入。本研究拟通过对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相关史料、档案等进行系统整理,以文献为线索,纵横比较分析,并结合古代医籍厘清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形成和发展的源流;在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大背景视野下,深入探讨民国时期中药堂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为当前中成药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传统文献学、文献计量学、口述史与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同时参考历史学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文献,梳理着名中药堂发展历程,探求其代表性中成药的源流,同时探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对象为民国时期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七地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的相关文献。文献搜集包括网络与实地调研。网络资料收集以民国、中成药业、国药业、中药堂名称(根据不同中药堂名称)、中成药名(根据不同中成药名称)为关键词,查询相关文献网站、数据库、档案网站以及相关报刊网站。实地调研则前往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等地图书馆及档案馆,调研民国时期中成药业、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相关文献及档案资料。走访以上七地着名药堂祖铺及其博物馆,采访相关工作人员。将收集到的中药堂药目、档案、报刊、广告、仿单、以及药包材等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借助以上诸种文献资料,梳理着名中药堂民国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代表性中成药源流。在全面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探讨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形成体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现代中成药发展的借鉴。论文正文分为九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对研究时间、地域范围进行界定,对“成药”及“中药”、“国药”等概念加以辨析,同时介绍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历代成药发展概述”,梳理成药起源及民国以前历代成药发展概况,总结不同历史时期成药发展的特点及中医药学术进步对成药发展的影响。第三至第八部分选择有地域代表性和覆盖性且经济繁荣、成药业发达的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的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七座城市着名中药堂如同仁堂、长春堂、永安堂、延龄堂皮赞公老药铺、达仁堂、隆顺榕成记药庄、雷允上诵芬堂、胡庆余堂、姜衍泽堂、童涵春堂、蔡同德堂、陈李济杏和堂、潘高寿药行、梁仲弘蜡丸馆、冯了性药铺、流泽堂源吉林号、梁家园药号等共计16家,及其代表性成药“凉开三宝”、乌鸡白凤丸、避瘟散、阿魏化痞膏、灵宝如意丹、虎骨酒、全鹿丸、药露、沉香舒郁九宝丹、加味藿香正气丸、六神丸、鳖甲煎丸、宝珍膏、人参再造丸、光明水眼药、虎骨木瓜酒、追风苏和丸、陈皮、川贝枇杷露、抱龙丸、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梁家园少林膏药等共计20余种。每一地区首先总述该地中成药业发展状况,然后遴选当地最着名中药堂2~3家,从其创办与发展、经营特色与理念、规模入手加以论述,从各药堂辗转流传至今的第一手药目文献出发,分析各药堂成药的品种数量、功效主治和治疗疾病的分布,并与其他药堂药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不同药堂的成药特色,或将同一药堂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选择各药堂不同剂型代表性成药若干种,重点介绍其组成用量、功效主治、剂型特色、源流考证、后世发展及临床应用情况。第九部分为讨论,分析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发达地区代表性中药堂特点与中成药特色、中药堂与代表性中成药的关系、影响中药堂发展的因素以及对现代中成药业的借鉴等内容。具体而言,民国时期中药堂数量较之清代有所增长,规模也有所扩大,中成药加工生产分工更加细化,开始出现机械化代替纯手工生产,产品也开始大量行销外省及海外各地;成药则种类数量繁多,涵盖丸、散、膏药、膏滋、丹、胶、露、油、酒等多种剂型,主治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伤等科,覆盖常见病疾病谱,满足临床使用。且着名中药堂代表性成药具有时代地域特色,如同仁堂作为御药供奉,强调品质,成药以温和调养的补益之品如乌鸡白凤丸和应对急症的急救药品凉开三宝为代表;民国时期传染病多发,江南多湿热,故而治疗时邪疠毒,烂喉丹痧,喉风喉痈的六神丸应时而生;此外还有各种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滋补壮阳的内服药酒,以及外用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膏药和南方特有清热败火的凉茶,都是各中药堂的特色中成药。中药堂凭借优质的中成药提升影响力、获得利益,而中成药又借助中药堂的影响力得以广泛传播。之所以中药堂和成药在民国时期呈现以上发展态势,和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特别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理念的激烈碰撞,以及西方医药业的冲击。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战争的影响,民国时期国内战事频发,各行各业都受到极大冲击,虽然许多老字号、大品牌在战争的间歇期都曾有过短暂的快速扩充,飞速发展,但是到了民国末期多因为内战影响而几近凋敝。建国后,许多老字号保存了其原有的品牌和特色产品,在今天仍然换发着活力,但也有不少一度辉煌的老字号和其代表性中成药湮没于时代的洪流中。通过上述九部分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民国时期的中成药业发展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既有积极的,亦有负面的。在诸多因素影响下,相较于清代,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中成药业整体呈现发展趋势。无论药堂数量还是规模均较之前有所增加,一些着名药堂制售的成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提升了其影响力。二、尽管受到西医药的巨大冲击,种类繁多、剂型丰富、基本覆盖了常见病疾病谱的中成药与中药汤剂共同承担着祛除疾病、保障健康的重任,在维护民众身体健康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其地位不可替代。三、民国是传统中成药制药向现代中成药制药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中成药既传承与发展了传统成药的组方配伍、炮制技术、制药方法等内容的精华,同时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亦吸纳西方先进技术,尝试着自我革新,为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中成药制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中成药发展体现的守正融合创新态势是其在激烈生存环境及竞争下焕发活力且延续至今的关键所在,为中成药在当今如何借力时代发展的东风提供思路线索。民国时期着名的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是整个中成药业的缩影,在民国这一连接古代与现代的特殊历史时期,它传承了历代积淀下来的成药精华,同时不断探索创新,与时俱进。当今现代医药科技迅猛发展,中成药依然广泛运用于临床,在中医药领域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发展日新月异。然而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同在,如何解决发展中的诸多瓶颈问题,令人深思,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及其成药的深入探寻研究可为之提供有力借鉴。

王剑[6](2015)在《中药材市场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药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是中华民族丰富遗产中最灿烂的部分之一。[1]建国以来,我国非常关注中药材事业的发展,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性文件对中药材的管理制度加以规制,对中药材事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中药材的资源现状、生产、流通、管理、认识、法规、策略等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及时有效的提出科学规范管理中药材市场的意见与建议,完善市场监管重点,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市场管理秩序,提高中药产品质量,从而保证人民健康,赢得更多消费市场。当今是一个注重环保、注重健康、注重自然的时代;“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成为全球追求健康的口号,有几千年中医文化基础作为指导的中药,以其原药材的天然性,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和认可。目前,中药出口遍及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的广泛传播,不仅使国内中药市场繁荣起来,也使国际上的中药市场容量、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在国家政策的扶持、推动下中药产业前景广阔,初见规模,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出口以原料药材为主,中药制剂、中成药较少,缺乏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竞争产品,经济效益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药只能通过保健品或食品添加剂的形式进入市场;国内企业在生产和科研方面相对落后,因而缺乏国际竞争力等。[2]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和深入研究。本文在对中药市场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我国中药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为促进我国中药市场更好的发展,更快的走向世界做出贡献。

张家浩[7](2018)在《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建构研究;第二部分是基于该体系以全国、天津市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案例对体系三个层级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系统和BIM信息模型的建构、以及对相关的分析应用进行实践性研究。本研究是在我国目前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下,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国家层面的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机构和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总结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对该体系进行了建构研究,体系包括“国家层级”、“城市层级”和“遗产本体层级”。现阶段“国家层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统筹全国各部门、机构、地区和学者成果,解读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全貌;“城市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标准化的“普查表”和相应的“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为未来我国工业遗产专项普查做好准备;“遗产本体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对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信息采集与管理标准的建立,以及GIS、BIM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第二部分,首先,依据“国家层级”对全国目前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采集,收集了我国1537项工业遗产,为我国未来工业遗产普查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建立“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全国工业遗产的行政区、时空、行业、保护、再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我国工业遗产的整体面貌。然后,基于“城市层级”对天津市域范围工业遗产进行普查,并建立“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IS技术对天津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再利用潜力以及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进行了研究。再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管理系统”,并基于GIS技术对大沽船坞的历史格局演变、价值评估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最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由于遗产领域BIM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笔者先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研究,然后基于BIM技术对轮机车间、甲坞和设备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模型建构进行案例研究;并基于Revit软件、Revit SDK和C++语言开发了“建筑遗产修缮管理软件”,将其应用于轮机车间修缮设计的残损信息管理中。

罗彦平[8](2009)在《中国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野生植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各种物质资源,涉及从食品、医药、保健品、木材、花卉、能源到工农业原料等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随着利用范围的不断扩大,野生植物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其物种和资源蕴藏量都急剧下降,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发展趋势。可见,野生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之间存在着较大矛盾,如何在保护好野生植物资源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充分的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另外,从资源分布上看,野生植物资源多分布在老少边穷的地区,丰富的资源却没能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发展动力,而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化的实现,将成为促进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同时,产业化的实现将有效的促进野生植物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缓解资源压力,可见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化的全面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对我国野生资源产业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将为我国野生植物利用走上产业化的道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对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及产业化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我国野生植物利用产业的特点进行概括。(2)探究我国野生植物利用的发展历程及演变,分析不同阶段野生植物利用特点。(3)利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知识,对野生植物的利用和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其中包括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布局、产业市场、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模式、产业政策。(4)在产业分析结果基础上提出我国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发展战略。在研究方法上,论文以资源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结合统计学、生态学知识,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结论包括:(1)野生植物利用产业是一个内容丰富,构成复杂的产业。其丰富的内涵决定了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化应当包含产业空间布局、产业市场、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模式以及产业政策5方面要点。(2)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而在不同阶段中,政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决定作用。(3)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布局与资源禀赋情况具有较大的相关性。现有的资源禀赋情况决定了我国野生植物利用的地区不平衡性特点。(4)我国野生植物市场体系还处在发育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发展。(5)野生植物利用产业构成的复杂性及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产业组织模式的多样性,目前单一的产业组织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构建多样的组织模式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需要。(6)产业中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发展水平还很低,处在产业形成阶段向成长阶段的转变时期。(7)产业政策在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与导向作用,但是由于目前产业政策不完整造成了我国野生植物利用产业的缓慢发展甚至是停滞发展。(8)在分析基础上,文章创造性的构建出了我国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提出了野生植物发展战略,通过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产业市场的完善、产业组织模式的创新以及产业政策保障体系的建立,为野生植物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梁红[9](2006)在《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建设》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城市化步伐继续加快,工业化进程速度也逐渐加快。工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动力,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了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但同时工业是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工业生产要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烟雾、粉尘、污水以及在生产中产生的噪声干扰与“热岛效应”等都是城市环境的主要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生存条件和经济发展,以至威胁人们的生命。近20年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解决工业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冲击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改善工业环境,除了要有合理的工业布局,除了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业企业绿地系统。它是减轻工业污染既经济又有效的途径。同时,企业优美的环境还有着重要的景观意义和经济意义,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宣传企业品牌,近些年来兴起的工业公园、工业旅游更是将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环境紧密结合起来。 目前,我国在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建设方面展开的研究还很少。论文在分析工业企业用地与环境特点的基础上,从三个层次展开对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建设的研究。第一层次分析工业绿地内各组成元素的特征,包括植物、道路、管线、建筑小品等;第二层次逐一探讨厂前区绿地、生产区绿地、仓储区绿地等各个子系统的建设方法;第三层次从绿地系统的角度提出如何对工业企业绿地系统进行整体布局。另外论文还对目前工业公园、工业旅游等新形势进行了探讨。同时,论文还基于寒地城市的生态特征,提出寒地城市中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设计对策。最后以哈尔滨炼油厂为实际案例,应用前面部分研究的理论,通过对其地理位置、企业文化、生产性质、工艺流程及植物选择、绿化布局等分析,探讨其工业企业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出改进的措施和方法。

王瑞贤[10](2005)在《我国长沙黄兴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长沙黄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对象,对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进行了较系统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论文第一、第二两章的主要内容是较全面地介绍了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框架、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国内、外在这个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分析了我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作者本人提出的一些对策建议。作者认为,我国关于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态势好,速度较快,但整体上还是属于积极探索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和背景。可持续发展理论、工业生态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工程理论以及景观生态学理论等是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设计与建设的理论基础。其中,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理论是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核心理论。论文第三章以这些理论为指导,对我国长沙黄兴生态工业园区的自然环境、区位优势、产业结构以及构筑生态产业链的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黄兴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规划了园区的功能分区和产业的空间布局,以及园区产业选择的原则和发展目标。本章还根据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对园区建设可能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做了初步分析与定性评价,特别针对该园区的产业结构特点,结合与传统工业和单一项目的比较,较详细的论述了高新技术污染的特点、危害以及可采取的对策。第四章论述园区生态工业系统的设计方法,这是本研究项目的关键,也是本论文的重点。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的关键技术在于通过生态工业系统的集成方法,建立起能量得到梯次利用、资源可多级再利用的完善、高效、稳定和可持续的工业生态链,形成工业群落。本章首先结合生态学的理论,提出了生态工业园区产业链设计原则的生态内涵,首次提出了应遵循“工业横向共生、要素纵向耦合”的原则与方法来规划设计园区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从工业生态功能的角度,对园区企业予以分类,进行了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集成;根据园区企业以及规划的“虚拟”园区企业设计了电子、新材料、生物制品和环境保护产业类的 12 条能实现资源多级利用的工业生态链;为发挥园区带动与辐射功能,还探索了基于县域经济的生态产业群。目前,我国关于工业生态园区的研究还多见于单一骨干企业为主的产业链延伸形式,高新技术型的多产业共存、园区内外耦合,构建众多生态产业链的研究还不多。本章从产品、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次和不同空间尺度探索了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生态工业体系的集成,这对今后的此类工作具有借鉴价值。第五章重点阐述的是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结合生态工业园区的自然生态特点,制定了园区景观生态规划,通过种群源和次种群源保护设计、廊道和节点设计以及园区绿化等,构建了园区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了与自然景观协调一致的园区结构和组织功能,以实现园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这在国内已开展的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

二、樟树制药厂的几点工艺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樟树制药厂的几点工艺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和研究现状述评
    2.1 相关基本概念
        2.1.1 文化遗产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3 文化产业
    2.2 相关理论和主要方法介绍
        2.2.1 文化进化论
        2.2.2 文化生态学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科学发展观
        2.2.5 研究方法概述
    2.3 相关文献综述
        2.3.1 归纳梳理视角
        2.3.2 价值评估视角
        2.3.3 保护利用视角
        2.3.4 产业化发展视角
        2.3.5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视角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及保护利用现状研究
    3.1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
        3.1.1 项目数量和类别分布情况
        3.1.2 项目影响力研判
        3.1.3 资源总体评价
    3.2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分析
        3.2.1 历史传承性
        3.2.2 社会性
        3.2.3 地域性
        3.2.4 活态流变性
        3.2.5 准公共品性
    3.3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综合评估
        3.3.1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综合评估的意义
        3.3.2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定性分析
        3.3.3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定量评估
        3.3.4 结论与评价
    3.4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
        3.4.1 保护利用的意义
        3.4.2 保护利用取得的主要成绩
        3.4.3 保护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经验与启示
    4.1 发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个案分析
        4.1.1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概述
        4.1.2 个案研究:歌舞伎
    4.2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个案分析
        4.2.1 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概述
        4.2.2 个案研究:二人转
    4.3 本章小结:经验启示
第5章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互动机理与模式构建
    5.1 保护利用的原则
        5.1.1 保护与利用并重原则
        5.1.2 资源整合原则
        5.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5.2 保护与利用的互动机理分析
        5.2.1 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5.2.2 利用是保护的动力和延伸
    5.3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构建
        5.3.1 分类建档模式
        5.3.2 层次联动模式
        5.3.3 产业带动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研究
    6.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关联分析
        6.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6.1.2 文化产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媒介
    6.2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6.2.1 优势分析
        6.2.2 劣势分析
        6.2.3 机会分析
        6.2.4 威胁分析
    6.3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基模分析
        6.3.1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之增长上限基模
        6.3.2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人才引进之舍本逐末基模
        6.3.3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竞争之恶性竞争和富者愈富基模
    6.4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实证分析——以景德镇工艺陶瓷产业为例
    7.1 景德镇工艺陶瓷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7.1.1 民营企业化经营
        7.1.2 国有、事业企业改制经营
        7.1.3 个体工作室作坊式经营
    7.2 DEA方法的基本原理与适用性探讨
    7.3 景德镇工艺陶瓷产业绩效和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7.3.1 模型推导
        7.3.2 指标选取
        7.3.3 数据运算与结果分析
    7.4 结论与建议
        7.4.1 技术效率助推工艺陶瓷产业生产率增长
        7.4.2 工艺陶瓷产业市场发展以个体工作室为主导
        7.4.3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工艺陶瓷产业发展必要途径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8.1 政府组织引导
        8.1.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8.1.2 加快立法建制,完善保护利用长效机制
        8.1.3 加大扶持和基地建设,提高文化环境承载力
        8.1.4 加强传承人保护,培育产业后续人才
    8.2 社会积极参与
        8.2.1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增强保护利用意识
        8.2.2 开展交流合作与宣传,提升群众基础
        8.2.3 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产业投资增长机制
    8.3 市场有效运作
        8.3.1 推进品牌建设,促进非遗产业发展
        8.3.2 加快创意研发,促进非遗产品增值
        8.3.3 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源起
    2 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2.1 药学史研究相关着作
        2.2 药学史研究文献
    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4 论文的研究意义
    5 论文的创新点
    6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古代药学史概论
    1 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2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3 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的药学
    4 两晋、隋唐至五代时期的药学
    5 宋辽金元时期的药学
    6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药学
第三章 近代药学史概论
    1 近代中药发展概况
        1.1 药物学的发展
        1.2 方剂学的成就
        1.3 旧中国歧视中医药和中医药界的反抗斗争
        1.4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1.5 中医药学术团体与刊物
    2 近代西药发展概况
        2.1 西方药学的输入
        2.2 西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2.3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2.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2.5 药学(西药)教育
        2.6 药学(西药)研究
        2.7 医药学术团体和医药期刊
    3 解放军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工作
        3.1 中医药工作的开展
        3.2 医药教育
        3.3 医药工业
        3.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第四章 现代药学史研究
    1 药学事业的发展
        1.1 中药事业的发展
        1.2 药品监督管理
        1.3 制药工业
        1.4 医药商业
        1.5 药学教育
        1.6 医药科技工作
        1.7 医院药学
        1.8 药学社会团体
        1.9 药学书刊与网站
        1.10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学事业的发展
    2 药学科学研究进展
        2.1 现代药学史研究
        2.2 中药研究
        2.3 药学分科研究进展
        2.4 药物学研究
第五章 结论
    1 对现代药学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关单位必须加强这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2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必须坚决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药学事业各项改革
    4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5 实施“科教兴药”战略,推动药学事业全面进步
    6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7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1

(3)氧化锌纳米粒子掺杂改性生物炭吸附环丙沙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生素的主要来源及其污染现状
        1.2.1 水体中抗生素的主要来源
        1.2.2 环丙沙星的污染现状
    1.3 水体中抗生素的危害
        1.3.1 对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危害
        1.3.2 对水生动物的危害
        1.3.3 对人类的危害
    1.4 水体中抗生素的去除方法
        1.4.1 生物处理
        1.4.2 化学处理
        1.4.3 吸附法
    1.5 生物炭的研究现状
        1.5.1 生物炭的简介
        1.5.2 生物炭的性质及制备
        1.5.3 生物炭的改性及其应用
        1.5.4 生物炭的吸附性能
        1.5.5 生物炭吸附污染物的优势
        1.5.6 樟树叶的利用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3 选题的创新点
        1.6.4 研究内容
第2章 制备和表征氧化锌掺杂改性生物炭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与器皿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制备原始和改性生物炭
        2.3.2 制备氧化锌纳米粒子
        2.3.3 氧化锌纳米粒子掺杂改性生物炭
    2.4 氧化锌掺杂改性生物炭的表征分析
        2.4.1 热重差热分析
        2.4.2 广角XRD分析
        2.4.3 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2.4.4 微孔BET分析
        2.4.5 傅里叶红外分析
        2.4.6 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1 热重差热分析
        2.5.2 广角XRD和磁性性能分析
        2.5.3 SEM和 BET分析
        2.5.4 FTIR分析
        2.5.5 pH对氧化锌掺杂改性生物炭吸附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氧化锌掺杂改性生物炭吸附水溶液中环丙沙星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吸附实验设计
        3.3.1 配制溶液
        3.3.2 批量吸附实验
        3.3.3 吸附动力学实验
        3.3.4 吸附等温实验
        3.3.5 pH影响实验
        3.3.6 离子强度影响实验
        3.3.7 再生和重复性实验
    3.4 吸附实验结果分析
        3.4.1 吸附动力学
        3.4.2 吸附等温曲线
        3.4.3 离子强度影响实验
        3.4.4 氧化锌掺杂改性生物炭再生和重复性实验
        3.4.5 吸附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中药饮片炮制发展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清朝末年时期 (1900~1911)
中华民国时期 (1912~1948)
共和国时期 (1949~1999)
    1中药炮制教学
        1.1师徒相承
        1.2学校培养
        1.3举办培训班
    2中药饮片生产
    3中药炮制设备
        3.1净制设备
        3.2切制设备
        3.3炮制设备
        3.4干燥包装设备
    4中药炮制研究
        4.1炮制文献研究
        4.1.1炮制经验整理
        4.1.2炮制文献考证
        4.2炮制实验研究
        4.2.1净制实验研究
        4.2.2切制实验研究
        4.2.3炮制实验研究
        4.2.3.1炮制工艺研究
        4.2.3.2炮制化学研究
        4.2.3.3炮制药理研究
        4.2.3.4饮片质量研究
        4.2.3.5炮制原理研究
        4.2.3.6炮制临床研究
5中药炮制着书立说
6中药炮制学术交流
    6.1学术会议交流
    6.2报刊杂志交流

(5)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概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成药”相关概念的界定
        1.1.2 “中药”、“国药”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1.3 小结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资料搜集方法
        1.3.3 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
2 历代成药发展概述
3 北京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3.1 北京中成药业概况
    3.2 同仁堂
        3.2.1 创办与发展
        3.2.2 同仁堂药目
        3.2.3 同仁堂代表性中成药
    3.3 长春堂
        3.3.1 创办与发展
        3.3.2 长春堂代表性中成药
    3.4 其他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3.4.1 永安堂与化痞膏
        3.4.2 延龄堂皮赞公与灵宝如意丹
    3.5 小结
4 天津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4.1 天津中成药业概况
    4.2 达仁堂
        4.2.1 创办与发展
        4.2.2 达仁堂药目
        4.2.3 达仁堂代表性中成药
    4.3 隆顺榕成记药庄
        4.3.1 创办与发展
        4.3.2 隆顺榕参茸庄药目
        4.3.3 隆顺榕成记药庄代表性中成药
    4.4 小结
5 苏杭地区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5.1 苏杭地区中成药业概况
    5.2 苏州雷允上诵芬堂
        5.2.1 创办与发展
        5.2.2 雷允上诵芬堂药目
        5.2.3 雷允上诵芬堂代表性中成药
    5.3 杭州胡庆余堂
        5.3.1 创办与发展
        5.3.2 胡庆余堂药目
        5.3.3 胡庆余堂代表性中成药
    5.4 小结
6 上海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6.1 上海中成药业概况
    6.2 姜衍泽堂
        6.2.1 创办与发展
        6.2.2 姜衍泽堂药目
        6.2.3 姜衍泽堂代表性中成药
    6.3 童涵春堂
        6.3.1 创办与发展
        6.3.2 童涵春堂代表性中成药
    6.4 蔡同德堂
        6.4.1 创办与发展
        6.4.2 蔡同德堂药目
        6.4.3 蔡同德堂代表性中成药
    6.5 小结
7 广州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7.1 广州中成药业概况
    7.2 陈李济杏和堂
        7.2.1 创办与发展
        7.2.2 陈李济代表性中成药
    7.3 潘高寿药行
        7.3.1 创办与发展
        7.3.2 潘高寿药行代表性中成药
    7.4 小结
8 佛山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8.1 佛山中成药业概况
    8.2 梁仲弘蜡丸馆
        8.2.1 创办与发展
        8.2.2 梁仲弘蜡丸馆代表性中成药
    8.3 冯了性药铺
        8.3.1 创办与发展
        8.3.2 仿单中的冯了性药酒
    8.4 流泽堂源吉林
        8.4.1 创办与发展
        8.4.2 凉茶发展沿革
        8.4.3 流泽堂源吉林甘和茶
    8.5 梁家园药号
        8.5.1 创办与发展
        8.5.2 梁家园少林膏药
    8.6 小结
9 讨论
    9.1 民国时期中药堂特点
    9.2 民国时期中成药特点
    9.3 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与其代表性中成药相互促进发展
    9.4 民国时期影响中药堂发展的因素
    9.5 反思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药材市场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国内市场研究现状
        1.3.2 我国中药市场的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中国中药材环境分析
    2.1 政治环境分析
    2.2 社会环境分析
    2.3 经济环境分析
    2.4 技术环境分析
3 我国中药材现状
    3.1 我国中药材资源现状
    3.2 我国中药材生产现状
    3.3 我国中药材流通现状
    3.4 我国4种代表性野生中药材现状
4 中药材专业市场现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1 中药材专业市场现状
    4.2 中药材市场存在问题
        4.2.1 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
        4.2.2 管理模式存在漏洞、法规还不完善
        4.2.3 对中药材的认识不到位
        4.2.4 野生资源日益减少
    4.3 中药材市场出现问题的原因
5 中药市场发展的策略
    5.1 严格保证中药材质量
        5.1.1 加强源头监管,严格贯彻GAP
        5.1.2 规范炮制加工
        5.1.3 改善储藏环境,加强包装管理
    5.2 完善中药材管理法规
        5.2.1 制定、颁布药材法规,加强法制建设
        5.2.2 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5.2.3 加大国家监管力度
    5.3 加强对中药材相关知识的学习
        5.3.1 向人民大众传播中药材文化
        5.3.2 提高中药材市场从业人员素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7)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工业遗产的整体情况仍未可知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
        1.1.3 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
    1.2 研究对象
        1.2.1 中国工业遗产
        1.2.2 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
    1.3 国内外既往研究综述
        1.3.1 国外综述
        1.3.2 国内综述
        1.3.3 既往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1.4 研究问题及解决途径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及未尽事宜
        1.7.1 研究创新之处
        1.7.2 研究未尽事宜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2.1 体系结构总述
        2.1.1 体系建立依据
        2.1.2 体系的总体结构
        2.1.3 体系应用技术介绍
        2.1.4 对我国未来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实施的讨论
    2.2 国家层级标准研究
        2.2.1 信息采集标准
        2.2.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3 城市层级标准研究
        2.3.1 信息采集标准
        2.3.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 遗产本体层级标准研究
        2.4.1 信息采集标准
        2.4.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3 信息模型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全国工业遗产为例
    3.1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的实施
        3.1.1 信息采集标准
        3.1.2 信息采集的实施及成果
    3.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2.1 全国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
        3.2.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3 基于GIS的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分析研究
        3.3.1 全国工业遗产总体情况分析研究
        3.3.2 我国行政区层面的工业遗产分布研究
        3.3.3 基于我国工业发展史的时空分布研究
        3.3.4 基于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为例
    4.1 天津市工业遗产普查的实施
    4.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4.2.1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GIS数据库建构
        4.2.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文件数据库建构
        4.2.3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
    4.3 基于GIS的天津工业遗产分析及廊道规划研究
        4.3.1 天津工业遗产总体分析研究
        4.3.2 天津工业遗产廊道规划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产本体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例
    5.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采集的实施
        5.1.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简介
        5.1.2 信息采集的实施
    5.2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5.2.1 GIS数据库框架建构
        5.2.2 文件数据库的建构
        5.2.3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构
    5.3 GIS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5.3.1 基于时态GIS的大沽船坞历史沿革探究
        5.3.2 基于GIS技术的价值评估研究
        5.3.3 GIS技术指导下的保护规划编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遗产本体层级BIM信息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为例
    6.1 工业遗产领域BIM技术工作流程研究
    6.2 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6.3 BIM信息模型建构研究
        6.3.1 轮机车间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2 甲坞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3 BIM在工业设备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6.4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6.4.1 Revit自带功能在工业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弊端
        6.4.2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
        6.4.3 轮机车间残损信息管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7.1 本研究内容总结
    7.2 本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本人学术成果
鸣谢
附录A 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笔者编制,截至2018年6月1 日)
附录B 国内外工业(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
    附录B-1《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申报材料
    附录B-2 英国IRIS调查表
    附录B-3 美国HABS调查表
    附录B-4 美国HAER调查表
    附录B-5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附录B-6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附录B-7 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8 上海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9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0 济南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1 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C 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笔者编制)
    附录C-1《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2018 年试行版)》
    附录C-2 普查表填写规范
        (1)封面
        (2)基本信息
        (3)生产工业流程
        (4)重要建构筑物遗产
        (5)重要设备遗产
        (6)测绘图
        (7)照片
        (8)参考文献和其他信息
    附录C-3 中国工业遗产编号索引
    附录C-4 《中国工业遗产行业名称及代码表(2018 版)》
附录D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信息采集表(笔者编制)
    附录D-1 《工业遗产历史环境调查表》
    附录D-2 《工业建构筑物残损信息调查表》
    附录D-3 《工业遗产设备信息调查表》
    附录D-4 《三维激光扫描站位记录表》
    附录D-5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文献资料登记表》
    附录D-6 《生产工艺流程登记表》
附录E 工业遗产相关行业类型列表翻译及整理
    附录E-1 英国IRIS工业遗产普查表附录I工业行业类型
    附录E-2 1936 年中华民国《实业部月刊》工业分类[105]
    附录E-3 1982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
    附录E-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3-1984》
附录F 各层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框架标准(笔者编制)
    附录F-1 国家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2 城市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3 遗产本体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4 遗产本体层级文件数据库框架
附录G 工业遗产BIM信息模型标准化族库(笔者编制)
附录H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成果展示(笔者参与)
附录J 轮机车间主要残存信息汇总(笔者编制)

(8)中国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主要内容
2 研究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野生植物管理与保护研究
        2.1.2 野生植物利用研究与实践
        2.1.3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研究
        2.1.4 已有研究的评述
    2.2 基本理论基础
        2.2.1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
        2.2.2 产业经济学
        2.2.3 区域经济学
    2.3 本章小结
3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化的内涵界定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野生植物
        3.1.2 产业及野生植物利用产业
    3.2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分类
    3.3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的特征
    3.4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化的分析框架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发展的过程分析
    4.1 我国野生植物利用发展历程
    4.2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的发展阶段
    4.3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3.1 管理体制方面
        4.3.2 技术方面
        4.3.3 市场方面
        4.3.4 其他方面
    4.4 本章小结
5 资源禀赋与野生植物利用产业空间布局分析
    5.1 资源禀赋与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布局的关系
    5.2 资源禀赋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5.3 我国资源禀赋区域特点分析
        5.3.1 相关资源禀赋区域分布情况
        5.3.2 相关资源禀赋分布特点
    5.4 我国野生植物利用产业空间布局分析
        5.4.1 野生植物的采收利用型产业区域分布
        5.4.2 野生植物的栽培利用型产业区域分布
        5.4.3 野生植物的加工利用型产业区域分布
        5.4.4 野生植物的游憩、科研、宣教型产业区域分布
        5.4.5 我国野生植物资源利用产业布局特点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的发展动力与市场发育分析
    6.1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发展动力分析
        6.1.1 野生植物利用的收益动力
        6.1.2 野生植物消费与需求动力
        6.1.3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动力
    6.2 野生植物市场发育分析
        6.2.1 主要市场的类型及特点
        6.2.2 影响野生植物市场的因素
        6.2.3 野生植物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6.3 本章小结
7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结构及产业发展的水平分析
    7.1 我国野生植物利用产业结构分析
        7.1.1 野生植物采收利用型产业
        7.1.2 野生植物栽培利用型产业
        7.1.3 野生植物加工利用型产业
        7.1.4 野生植物游憩、科研、宣教相关产业
    7.2 我国野生植物利用产业结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7.3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发展水平及限制因素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野生植物利用产业组织模式分析
    8.1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组织模式特点
    8.2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组织模式的演进
        8.2.1 促进产业组织模式演进的因素
        8.2.2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模式的演进过程
    8.3 现有野生植物利用产业组织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政策分析
    9.1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政策及特点
        9.1.1 产业政策的基本构成
        9.1.2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政策的特点
    9.2 产业政策的重要性
    9.3 现有的相关产业政策
        9.3.1 资源管理政策
        9.3.2 产业发展政策
        9.3.3 市场和贸易政策
    9.4 现有产业政策中问题分析
    9.5 本章小结
10 中国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发展对策
    10.1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空间布局对策
        10.1.1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空间布局变化规律
        10.1.2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最优布局原则
        10.1.3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的最优布局构建思路
    10.2 野生植物市场体系构建对策
        10.2.1 野生植物完整市场体系的重要作用
        10.2.2 野生植物市场体系的构成
        10.2.3 政府市场调节机制的建立
        10.2.4 野生植物市场体系构建
    10.3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组织模式的构建对策
        10.3.1 产业组织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10.3.2 最优产业组织模式构建原则
        10.3.3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组织模式的构架
    10.4 野生植物利用产业保障体系的构建对策
        10.4.1 制度保障
        10.4.2 风险保障
        10.4.3 组织保障
        10.4.4 资金保障
    10.5 本章小结
11 案例研究——福建省明溪县红豆杉利用产业分析
    11.1 明溪县概况
        11.1.1 明溪县自然资源概况
        11.1.2 野生植物利用情况
    11.2 明溪县红豆杉利用基本情况
        11.2.1 红豆杉利用基本情况
        11.2.2 红豆杉利用产业分析
    11.3 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11.4 本章小结
12 研究结论及展望
    12.1 研究结论
    12.2 政策建议
    12.3 主要创新点
    12.4 研究展望
    12.5 体会
参考文献
附表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9)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内容
2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概述
    2.1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相关概念解析
        2.1.1 城市绿地
        2.1.2 系统
        2.1.3 城市绿地系统
        2.1.4 工业企业
        2.1.5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
    2.2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2.2.1 发展历史
        2.2.2 发展现状
        2.2.3 发展趋势
    2.3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建设的意义
        2.3.1 生态意义
        2.3.2 景观意义
        2.3.3 经济意义
    2.4 本章小结
3 工业企业用地与环境的特点
    3.1 工业企业用地的特点
        3.1.1 国家有关工业用地的法规
        3.1.2 工业用地与城市其他用地的关系
        3.1.3 城市对工业用地的基本要求
        3.1.4 工艺特点对工业环境的影响
    3.2 工业企业绿地的干扰因子
        3.2.1 环境因子
        3.2.2 人为因子
    3.3 人-绿地-工业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3.4 小结
4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建设
    4.1 工业企业绿地的组成及影响元素
        4.1.1 植物
        4.1.2 地形
        4.1.3 道路
        4.1.4 管线等
        4.1.5 建筑、雕塑、小品
    4.2 工业企业各子系统绿地的建设
        4.2.1 厂前区绿地
        4.2.2 生产区绿地
        4.2.3 仓储区绿地
        4.2.4 生活区绿地
        4.2.5 道路绿地
        4.2.6 防护绿地
        4.2.7 小游园
    4.3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整体布局
        4.3.1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组成
        4.3.2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分类依据
        4.3.3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建设原则
        4.3.4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整体布局的建设
    4.4 对工业企业绿地建设的新趋势的探讨
        4.4.1 工业公园、工业广场
        4.4.2 工业旅游
        4.4.3 讨论
    4.5 小结
5 寒地城市工业企业绿地系统建设
    5.1 寒地城市的特征
        5.1.1 寒地城市的概念
        5.1.2 寒地城市的生态特征
        5.1.3 寒地城市园林存在的问题
    5.2 寒地城市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意义
        5.2.1 寒地城市的工业企业较多、污染较为严重
        5.2.2 寒地城市工业企业的园林景观单一
        5.2.3 寒地城市工业企业中职工的心理需求
        5.2.4 寒地城市工业企业的景观的地方特色
        5.2.5 寒地城市工业企业中的园林植物
    5.3 基于寒地城市特征的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设计对策
        5.3.1 确定适宜的寒地城市工业企业的绿地率
        5.3.2 科学、充分应用绿色植物
        5.3.3 寒地城市工业企业绿地系统中建筑、小品、水体等设计
        5.3.4 针对寒地城市特点,注意营造小气候
    5.4 小结
6 哈尔滨炼油厂实例分析
    6.1 厂区自然及社会环境状况
        6.1.1 厂区概况及地理位置
        6.1.2 工艺流程及环境污染
    6.2 厂区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6.2.1 炼油厂厂区植物分析
        6.2.2 厂区绿地系统各子系统的现状分析
        6.2.3 厂区绿地系统格局分析
    6.3 探讨改进炼油厂绿地系统建设的对策
        6.3.1 炼油厂绿地系统的整体布局
        6.3.2 炼油厂各系统的规划改造
        6.3.3 炼油厂绿地系统的树种规划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0)我国长沙黄兴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与实践进展
        1.2.1 生态工业园区的缘起
        1.2.2 生态工业园区的国外实践
        1.2.3 生态工业园区的国内实践
    1.3 研究前景
第二章 工业生态学理论与生态工业园区
    2.1 工业生态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
        2.1.1 工业生态学的定义
        2.1.2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1.3 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启迪
        2.1.4 自然生态系统进化与现代工业体系
        2.1.5 工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2.2 循环经济
        2.2.1 基本内涵
        2.2.2 基本原则
        2.2.3 实践层次
    2.3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实践
        2.3.1 生态工业的特点
        2.3.2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2.3.3 生态工业的实现原则
        2.3.4 生态工业主要的实践形式
    2.4 生态工业园区
        2.4.1 基本概念与建设原则
        2.4.2 发展障碍及其解决途径
        2.4.3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关键技术
第三章 黄兴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目标与产业集成设计
    3.1 研究区域自然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1.1 研究区域的区位及优势
        3.1.2 存在的问题
        3.1.3 发展目标
        3.1.4 长沙县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目标
    3.2 黄兴工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原则
        3.2.1 产学研结合,技工贸一体原则
        3.2.2 循环经济理念,生态工业导向原则
        3.2.3 横向共生,纵向耦合原则
        3.2.4 虚实结合,分步实现原则
        3.2.5 管理绿色,科学运作原则
    3.3 黄兴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目标
        3.3.1 园区发展目标
        3.3.2 园区发展阶段的划分
    3.4 园区的功能分区与产业布局设计
        3.4.1 功能分区
        3.4.2 布局原则
        3.4.3 结构布局
        3.4.4 各功能组团
        3.4.5 园区产业布局
    3.5 园区建设所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特点
        3.5.1 主要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3.5.2 高新技术污染特点
        3.5.3 其他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章 园区工业生态系统设计
    4.1 工业园区定位与系统设计框架
    4.2 工业生态系统结构设计
        4.2.1 区内企业
        4.2.2 "虚拟"企业
        4.2.3 辅助设施
    4.3 系统集成
        4.3.1 物质集成
        4.3.2 能量集成
        4.3.3 信息集成
    4.4 工业生态链设计
        4.4.1 园区生态链及其网络
        4.4.2 电子工业生态链网络
        4.4.3 新材料工业生态链网络
        4.4.4 生物制药工业生态链网络
        4.4.5 环保产业工业生态链网络
    4.5 其他产品的工业链
        4.5.1 塑料产品工业链
        4.5.2 陶瓷产品工业链
        4.5.3 茶油产品工业链
        4.5.4 柑桔产品工业链
        4.5.5 芦荟产品工业链
        4.5.6 茶叶产品工业链
    4.6 零排放单元
        4.6.1 概述
        4.6.2 远大零排放工业区
        4.6.3 园区垃圾循环处理
    4.7 基于县域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链
    4.8 构建复合生态系统
第五章 园区景观生态规划
    5.1 规划目标与原则
        5.1.1 规划目标
        5.1.2 规划原则
    5.2 景观生态单元分类
    5.3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5.3.1 概述
        5.3.2 种群源设计
        5.3.3 次种群源设计
        5.3.4 廊道设计
        5.3.5 节点设计
    5.4 景观生态保护与建设
        5.4.1 自然植被保护与生态效益林建设
        5.4.2 工业区绿化建设
        5.4.3 景观建设中的植被要求
        5.4.4 建设用地水土保持
        5.4.5 绿色通道建设
        5.4.6 生态住宅建设
第六章 园区生态管理方案
    6.1 概述
    6.2 园区生态管理
        6.2.1 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6.2.2 园区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6.2.3 基础设施绿色化建设
        6.2.4 APELL 计划
        6.2.5 园区生态信息公告计划
        6.2.6 废物交换系统
    6.3 企业生态管理
        6.3.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6.3.2 企业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6.3.3 清洁生产
        6.3.4 环境会计与审计
    6.4 产品生态管理
        6.4.1 产品生命周期评估
        6.4.2 产品生态设计
        6.4.3 产品环境标志认证
第七章 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保障
    7.1 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生态管理
        7.1.1 加强组织领导
        7.1.2 在推进生态管理中政府的职能与作用
    7.2 坚持生态工业导向
        7.2.1 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坚持生态工业导向
        7.2.2 重点发展生态工业孵化器工程
    7.3 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7.4 通过优惠政策扶持生态工业
        7.4.1 确定需要实施的优惠政策
        7.4.2 扶持生态工业的发展
    7.5 建设数字园区,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7.6 重视生态文化建设,提倡绿色消费
第八章 园区规划实施的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8.1 园区建设投资
    8.2 项目实施计划
    8.3 效益分析
        8.3.1 经济效益
        8.3.2 环境效益
        8.3.3 社会效益
    8.4 典型项目分析
        8.4.1 电子信息类
        8.4.2 新材料类
        8.4.3 生物制药类
        8.4.4 环保产业类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樟树制药厂的几点工艺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D]. 王志平. 南昌大学, 2013(12)
  • [2]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D]. 田丽娟.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4)
  • [3]氧化锌纳米粒子掺杂改性生物炭吸附环丙沙星的研究[D]. 胡毅. 湖南大学, 2019(06)
  • [4]中药饮片炮制发展回眸[J]. 王琦,孙立立,贾天柱. 中成药, 2000(01)
  • [5]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D]. 段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中药材市场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D]. 王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6)
  • [7]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D]. 张家浩. 天津大学, 2018(06)
  • [8]中国野生植物利用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D]. 罗彦平.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9]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建设[D]. 梁红. 东北林业大学, 2006(10)
  • [10]我国长沙黄兴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研究[D]. 王瑞贤. 东北师范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樟树药厂的几项工艺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