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数学概念病例会诊(论文文献综述)
高宇璇[1](2019)在《远程医疗中的优化决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时代不断变革的今天,人类对于健康的诉求已经成为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志。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发展已经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大医疗机构以及国内外企业也相竞开展医疗合作与网络研发。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战略背景下,远程医疗的技术手段对各类急慢性病的会诊及治疗显示出了较强优势,使广大患者在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同时节省不必要的费用开支。由此发展出的医疗管理决策问题也成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然而,目前已有的关于远程医疗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远程技术开发及医疗及资源的优化分配,远程医疗中的多主体优化决策问题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并且缺乏与之对应的决策分析方法与技术支撑。鉴于此,本文立足于针对远程医疗中的优化决策理论及决策方法,重点通过对远程医疗背景下参与主体之间的偏好与行为策略,对远程医疗各环节的管理决策问题进行分阶段深入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并给出针对性的决策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提炼出面向远程医疗中的决策问题的描述及研究架构。为了明确远程医疗中的优化决策问题的研究体系,将面向远程医疗的优化决策问题分为四个部分:远程医疗决策中跨地区机构及患者协同决策问题、跨地区机构协同共享决策问题、医患远程在线匹配决策问题以及远程医疗协同服务质量评价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了面向远程医疗的多主体决策问题的一般性描述,并构建了远程医疗中的优化决策问题的研究框架和概念模型,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分析导向,并为研究问题的拓展及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2)对于远程医疗中的优化决策中跨地区医疗机构及患者协同决策问题进行基础理论研究。针对远程医疗协同服务的参与群体,明确群体间的博弈关系及其行为决策的策略选择方案,结合演化博弈方法,通过建立跨地区的两个医院和患者三方的策略选择演化模型,分析远程医疗协同服务中跨地区医院及患者行为选择的演化路径、演化均衡和相关指标,以三方各自收益最大化为原则,研究制约远程医疗协同服务发展的影响因素。并采用真实数据进行数值仿真,给出相应的激励政策及建议。(3)对于远程医疗中的优化决策中跨地区机构协同共享决策问题进行基础理论研究。针对参与远程医疗协同服务的医疗机构,明确群体间的博弈关系及其行为决策的策略选择方案,结合演化博弈方法,通过建立跨地区两个医院策略选择演化模型,分析远程医疗协同服务中跨地区医院行为选择的演化路径、演化均衡和相关指标,以各自收益最大化为原则,研究制约远程医疗协同服务中跨地区医院进行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数值仿真,给出相应的激励政策及建议。(4)对于远程医疗中的优化决策中医患远程在线匹配决策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参与远程医疗协同服务的医疗机构,确定患者与医生如何选择与自己最匹配的策略。在现实的匹配过程中,医患之间的熟悉程度、医生的专长,以及匹配方案的稳定性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通过给出稳定、满意和熟悉匹配方案的相关定义,计算患者和医生的匹配满意度,构建兼具满意、稳定和熟悉的目标导向的匹配决策模型,通过模型求解获得相应的最优匹配方案,并给出数值算例来证明该方法的适用性。(5)对于远程医疗服务质量评价问题进行分类研究。针对考虑两维度均衡的大群体远程医疗协同服务质量评价问题。具体地,建立了基于随机MULTIMOORA的大群体决策方法,构建了多源决策者的不同决策视角。以我国现实为例,首先建立了医疗服务质量的差异化指标评价方法。在决策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多源决策者和标准化决策矩阵的信息聚合方法。在传统的距离测量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评价信息的综合评价方法。最后,通过数值算例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针对考虑大群体与小群体的远程医疗协同服务质量评价问题。将群体决策作为大群体和小群体的共同决策,解决群体决策问题,然后构建与TOPSIS理论相结合的共识模型。通过对大群体和小群体对方案的评价,通过反馈和调整,对大群体和小群体达成共识的方案进行合理的综合评价,并通过反馈和调整来确定。确定了大群体和小群体的序列。对大群体和小群体序列的一致度量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总群体和大群体和小群体的顺序偏差。在识别到大群体和小群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决策行为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调整规则。综上,本文以远程医疗为背景,聚焦于多主体的决策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除了对远程医疗管理决策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研究框架外,也可以应用于解决现实中其他群体决策的各类决策问题,例如多部门联合参与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问题以及多方参与的产品开发项目选择以及网络在线信用评价等,为有效解决此类复杂的多阶段决策问题提供更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支撑。
王书平[2](2019)在《基于微观模拟模型的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卫生资源规划是政府调节资源配置、实现卫生公平高效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卫生资源规划的核心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卫生资源规划工作,这些工作对于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现有卫生资源规划缺少合理的理论框架和模型,从而带来卫生资源配置跟着卫生管理者的感觉走,脱离居民的实际需求。这也导致卫生服务体系中存在着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和卫生服务提供不能满足健康需求等问题。如何利用卫生资源规划更好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仍然需要在规划制定的科学性、规划实施的有效性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健康需求是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对健康需求总量和结构进行更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的工作意义重大。现有相关研究表明需求预测方法主要是三类,分别有趋势外推法、回归模型方法和微观模拟模型。趋势外推法很少涉及未来健康需求影响因素,并且也因需要长时间的数据而影响预测效果。回归模型方法不能考虑参数之间互相影响关系。微观模拟模型能在个体层面上整合需求影响因素的有效信息,能够有效克服趋势外推法和回归模型方法的缺点,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未来需求的总量及结构。现有卫生资源配置研究主要是基于供方资源现状及趋势分析,这些研究对居民健康需求的研究不足,因而影响了卫生资源配置与居民健康需求的衔接,不利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也不利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的改革和“健康中国”的建设。因此如何在需方的基础进行卫生资源配置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的研究领域。未来大量与卫生相关的宏观环境将会发生很大改变,如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生育政策、医保政策及分级诊疗政策等也会调整完善。个体的微观因素也在发生改变,如年龄、教育、婚姻等。这些宏观政策层面的因素和个体层面的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着居民需求总量和结构。本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量化这些宏观政策层面的因素和微观个体层面的因素给居民需求总量和结构带来的影响;为了满足居民健康需求总量与结构的变化,确保居民需求与卫生资源有效衔接,应该如何配置不同类型的卫生资源总量及结构;基于当前卫生资源现状,不同类型卫生资源调整的策略有哪些。回答好上述三个问题,旨在为我国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相关核心信息和参考。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目标是预测2020-2030年健康需求总量及结构,为合理制定卫生资源规划提供核心信息,从而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和促进居民健康水平提高。具体研究目的:(1)分析辽宁省居民健康需求和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2)构建健康需求的微观模拟模型;(3)利用微观模拟模型预测辽宁省2020-2030年健康需求总量及结构;(4)基于微观模拟模型预测出需求总量及结构的基础上,预估辽宁省2020-2030年卫生资源总量及结构;(5)基于当前卫生资源现状,量化不同类型卫生资源调整策略措施及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主要分为三部分现场调查数据:主要包括居民家庭卫生服务调查、医生工作效率调查和患者合理流向调查数据。居民家庭卫生服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随机选取辽宁省内9区和6县,每个区(县)选取4-6个街道/乡镇,每个街道/乡镇选取2个居委会/村,每个居委会/村选择60-70户居民,共计选择78个街道/乡镇、158个居委会/村、9434户和27477个居民。医生工作效率调查采用典型抽样方法,选取5个地市,每个城市选择1家省办/市办医院和1家县办医院,共选取3家省办医院、3家市办医院和5家县办医院。省办医院/市办医院按照工号随机选取调查当天在岗职工20%医生,县办医院抽取调查当天在岗全部医生,共调查2984名医生。患者合理流向调查是从参与医生效率调研医院按照省办医院、市办医院和县办医院每类随机抽取2家,共计6家医院。病例抽取是按照分阶段随机抽取,首先随机化抽取4个季度中一个季度,其次,利用随机函数抽取5%的病案号,共选择4619个病例。本研究分析方法主要采用的是微观模拟模型,即模型构建分为四步,第一,明确出模型中主要参数与结果指标。第二,利用相关数据来获取主要参数的未来变化概率函数。第三,在现有2014年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基础上,确定主要参数与结果之间关联函数,然后利用主要参数的变化概率函数与关联函数预测2015-2030年的结果指标数值,并用通过R语言编程实现。第四,利用2015-2017年现有统计年鉴数据及辽宁省慢性病调查数据进行模型校验。其次,该研究利用时间序列模型、混合logit回归模型和列联表函数来明确微观模拟模型中主要参数的未来变化概率函数。并且还利用Logistic回归、Possion回归、负二项回归来确定微观模拟模型中主要参数与结果指标之间关联函数。最后,该研究利用卫生服务需求法把模型预测出需求的总量与结构转化为卫生资源总量与结构。研究结果1.构建微观模拟模型。根据微观模拟模型目的和研究概念框架明确出模型中主要参数和主要结果指标。基于其它调查数据库、各类统计年鉴中数据和宏观政策的目标数据,利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主要参数2014-2029年概率变化函数或者概率变化具体数值。在2014年辽宁省卫生服务调查个体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抽样权重,扩大样本数量。对比抽样样本与扩大样本之间居民两周患病率和年住院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基于2014年数据利用多种方法建立主要参数与主要结果指标之间关联函数。在构建关联函数时,利用90%的样本数据,剩余10%的样本用于关联函数校验,并且明确出关联函数的预测临界值和准确性。然后利用主要参数概率变化函数更新主要参数,把更新后的2015-2030参数数值带入到主要参数与结果指标之间关联性函数,根据关联函数的临界值,确定个体结果事件是否发生,最后计算出2015-2030年结果指标。利用2015-2017年的慢性病调查数据结果和统计年鉴数据对模型进行校验。校验的结果显示模拟数据与校验数据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综上所述,构建的微观模拟模型在预测需求时是有效的。2.利用构建出的微观模拟模型,预测出2020-2030年需求的总量。根据模型中死亡率两种不同的参数获取方式和主要参数与结果指标的两种不同的关联函数,构建出四种不同模拟情景。按照四种不同情景下,模型分别预测出2020-2030年居民两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总量和分城乡、分年龄组的两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两周就诊率分别为15.2%-17.6%、15.6%-19.0%和17.1-21.1%。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年住院率分别为 1 2.9%-15.1%、14.6%-18.8%和 18.7%-20.6%。3.需求结构按照患者就诊现状保持不变、患者向基层机构分流和患者向大医院聚集等情景计算。患者就诊现状保持不变的患者流向情景分别为情景1和情景2,其分别来源于2014年需方调查和2017年供方提供患者就诊现状。需求结构合理的患者流向情景分别为情景3和情景4,情景3是在情景2基础上患者由大医院向基层下转1 0%;情景4是指2009年供方患者就诊现状,并在其基础上患者由大医院向基层下转10%。需求结构进一步恶化的患者流向情景分别为情景5和情景6,情景5是指在情景2基础上患者由基层向上大医院上转5%,情景6是指在情景2的基础上患者由基层向大医院上转10%。4.千人口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总量在2020-2030年间呈现出增长趋势,与现状相比,床位数与执业(助理)医师数呈现处相反趋势。以需求向基层机构分流患者流向情景为例。对于需求结构合理的患者流向情景下,2020年每千人口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分别为4.04-5.49张和2.34-4.05人、2025年分别为 4.38-6.48 张和 2.27-4.42 人、2030 年分别为 5.11-6.92 张和 2.684.95 人。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的结构以患者流向情景3为例展示。2030年每千人口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0.98-1.16张和1.58-1.82人;每千人口县办医院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1.24-1.37张和0.45-0.52人;每千人口市办医院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1.30-1.54张和0.61-0.68人;每千人口省办医院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0.56-0.66张和0.33-0.38人。5.与现状相比,2030年需要减少每千人口床位数为0.39-1.75张,减少量占比约为5%-20%;而需要增加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22-1.17人,增加量占比约为10%-40%。在同一门诊/住院情景下,患者合理流向情景下需要减少床位数的数量最小,而在此情景下需要增加执业(助理)医师数的数量是最大的。6.就不同类型机构的床位数与执业(助理)医师来说,患者流向的情景对其影响比较大,在不同患者流向情景下呈现出的趋势各不相同。以2030年患者流向情景3为例展示。2030年,需要增加基层机构床位数和和增加基层机构、县办医院和市办医院的执业(助理)医师数。需要减少每千人口市办医院和省办医院床位数和减少省办医院的执业(助理)医师数。2030年,需要增加每千人口基层机构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量分别为0.11-0.36张和0.87-1.09人。2030年需要增加每千人口县办医院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量为0.05-0.13人。对于市办医院来说,2030年需要减少每千人口床位数,减少量为0.33-0.57张,需要增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量为0.03-0.13人。需要减少省办医院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减少量分别为0.10-0.20张和0.01-0.05人。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辽宁省居民2020-2030年两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呈现出上升趋势;(2)辽宁省2020-2030床位数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总量和调整结构,而执业(助理)医师的主要任务是增加总量和调整结构;(3)患者向基层分流带来的资源的调整有利于分级诊疗政策有效实施,也是未来卫生政策发展的方向。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通过量化不同级别医院功能的考核指标来确保医院功能定位落实;(2)发挥财政投入在引导医院落实功能定位中作用;(3)发挥医保在促进患者合理流向中的作用;(4)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促进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实;(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转型为家庭病床和医养结合病床;(6)加强不同层级医院间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合作。研究的创新(1)目前大部分国内卫生资源配置研究都是基于供方数据为基础。本论文是国内较少的基于需方的健康需求来配置卫生资源,首先构建微观模拟模型预测居民未来的健康需求,然后利用卫生服务需求法把健康需求转为卫生资源。(2)本研究是国内首次较系统在卫生资源配置领域应用微观模拟模型。国外微观模拟模型应用表明该模型能够解决卫生资源配置过程中核心技术,即能够利用基于需方个体数据预测居民未来的需求总量和结构。该模型在预测需求过程中能够对需求的因素进行多层次、多因素、非线性的动态整合,并且能够在个体基础上有效整合个体层面需求影响因素和宏观政策层面需求相关的影响因素。(3)本研究测算出患者合理流向的情景下卫生资源配置总量及不同类型卫生资源配置数量,促进分级诊疗政策的有效实施。同时也为卫生资源规划的实施提供可以操作性的指标和规划的考核提供了细化指标。研究不足和展望(1)受到资料限制,微观模拟模型的个别参数获取概率函数利用的数据来源于全国或全省相关资料。这些参数变化概率函数不能更好反映出每个地市、城乡、不同年龄人群之间差异。未来在辽宁省开展这些参数的相关调查,从而获取该参数相应的概率函数变化函数。(2)本研究在基于微观模拟模型的需求基础上,利用卫生服务需求法把需求转化为资源时,需要利用各类卫生资源的效率指标,但是效率指标获取方式主要为结合卫生资源效率的变化趋势、现状和专家咨询等,因此卫生资源效率指标相对比较主观。
罗茜文[3](2013)在《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信息量的增多,语病方面的错误越来越多,各个时期语病呈现出的特点各有不同。语病方面的研究也随着语病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立体化、多角度的趋势。本论文以近百年来的语病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在继承前人语病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汉语语病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总结,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点。其次语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语病研究的方向也会产生变化。通过对语病研究的总结,了解语病研究的概况,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心,并力图找到语病研究变化的方向。通过对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分期研究,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点,为人们了解语病、纠正语病和深入进行语病研究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语病研究和总结。每个时期的语病研究概况又分别从实词、虚词、结构、表达、标点符号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本文在对这三个时期进行细致的共时研究和精细的历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突显近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变化,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心。
袁玉堂[4](2019)在《远程医疗服务质量评估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伴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政策大力的支持,我国远程医疗服务的建设取得显着成就,但是远程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对远程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估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的方法构建远程医疗服务质量评估模型的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并使用该模型,评估远程医疗服务质量,发现远程医疗服务质量的不足之处。【方法】本文使用了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和实证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远程医疗服务关键影响因素和远程医疗服务质量研究的现状;结合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构建远程医疗服务质量评估模型的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对中部某省Z医院远程会诊的患者和责任医生调查,结合主观和客观组合赋权的方法综合评价了远程会诊服务质量,并且结合IPA模型分析了评估结果和给出提升建议。【结果】在多维多层级服务质量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的远程医疗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Z医院远程会诊服务的优势区包含患者疾病的匹配度、诊疗总费用和报销支付方式3个指标,维持区包含患者的需求期望、社会宣传等14个指标;机会区包含申请方医生态度和系统的稳定性等12个指标;改进区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等9个指标。总体满意度与综合评分的回归分析β=1.057、P<0.01、R2=0.894。【结论】综合评分与总体满意度正相关,说明该模型可以有效评估远程医疗服务质量。通过IPA分析结果针对改进区提出了加强医生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加大教育宣传,提高患者的疾病健康知识和预防疾病的能力;从技术和管理上提高保护患者隐私的能力;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证诊断的准确率;细化远程医疗服务收费项目,促进远程医疗服务收费透明合理。
尚丽维[5](2020)在《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线医疗社区作为践行新医改背景下“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现代医疗领域中知识交流与分享的新平台,社区成员的信息交互过程能够促进医疗知识高效扩散,关键节点成为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中的重要力量。在线医疗社区能够助力医生患者信息交互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它的健康发展需要关键节点影响力的正向推动。在线医疗社区是现阶段医疗服务系统变革过程中的新兴事物,对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医疗服务发展和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准确把握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性,全面总结出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机理认识、关键节点识别方法、关键节点动态演化规律以及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工作中存在的提升困境,从而提出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策略的建议,需要政府和平台管理者注意到新兴事物中蕴含的一系列新现象以及底层逻辑,这些从关键节点影响力视角探究发现的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中的新现象和新规律能够更好地指导未来在线医疗社区的实践提升工作。本文以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信息负载理论和约束理论,对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关键节点影响力的机理框架和解释模型,挖掘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及演化规律,探索以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动态网络为基础的关键节点影响力的评价方法,并提出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策略的相关建议。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第一,对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行为进行分析。首先,本章对在线医疗社区成员信息交互行为的内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提出本文所认为在线医疗社区成员信息交互行为的定义;其次,分析了在线医疗社区成员信息交互行为的角色,对各类角色的属性、作用和价值进行讨论;接着,思考了在线医疗社区成员信息交互行为的过程,并按照具体类型进行区分和整合;最后,总结出在线医疗社区成员信息交互行为的特征,分别论述各自特征的含义与内容。第二,探究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的形成机理。首先对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和约束理论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综合提出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机理框架;其次,借鉴约束理论,构建了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模型,阐述了信息交互能力、信息交互关系强度以及信息负载能力与关键节点影响力之间的内在关系;最后,在该理论框架和模型的指导下,通过Python语言编程获取百度贴吧HPV主题的用户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Gephi,构建百度贴吧HPV主题的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并对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模型进行检验。第三,挖掘百度贴吧HPV主题的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及演化规律。首先,界定了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的基础概念、明确了关键节点及演化规律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其次,通过反复开展探索性实验,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百度贴吧用户关注关系作为构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的基础,对节点中心性进行分析,对关键节点的现实身份进行细分;对信息交互关系网络主导结构分析,对关键节点特征值的分布规律作进一步判断;对关键节点进行分析,从关键节点类型构成将关键节点划分为信息交互达人型、信息交互主动型、信息交互被动型和信息交互懒惰型四种类型,并通过对用户发帖和回帖内容、以及访问用户主页判断关键节点的现实身份。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发现未曾受重视却具有现实启发意义的现象,需要政府和平台管理者注意到这类新现象。第四,基于信息交互关系动态网络的在线医疗社区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研究。首先,对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阐述,其次,构建在线医疗社区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模型。根据信息交互过程确定两类在线医疗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指标,并对具体评价指标释义;利用一种改进的熵权法来确定具有传递性质的指标权重,具有权重分配合理、符合网络动态规律等特点;根据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计算在线医疗社区关键节点的每个具体指标的观测值实现对评价过程的优化。最后,选取HPV吧开展实证研究,反复爬取社区成员的用户数据,从不同实验权重结果对比分析、不同组别评价结果对比分析、不同时间评价结果对比分析三种不同维度对在线医疗社区关键节点影响力进行动态评价。第五,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策略。论述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性,针对我国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机理认识、关键节点识别方法、关键节点动态演化规律以及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工作中存在的提升困境,利用前文章节得到的机理模型、动态识别思路、演化规律发现、长期评价方案,提出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策略的相关建议。既有助于促进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的知识分享效率,又有助于减少在线医疗社区中一系列的不安全因素,使在线医疗社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健康信息资源的可信性和科学性得到保障,引领在线医疗社区获得长期的、稳定的运营与发展。本文从理论层面丰富了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的理论体系,深化了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领域和范围,为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研究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并为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实践层面,本文为增强在线医疗社区关键节点影响力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为在线医疗环境下关键节点影响力的提升提供方法支持,为在线医疗社区健康发展提供实践启示。在以后的研究中,将继续应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不同类型的在线医疗社区用户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的在线医疗社区关键节点影响力进行分析和刻画,为具有多源异构的特征的不同类型的在线医疗社区的信息交互服务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
邵金远[6](2014)在《近代加拿大传教使团在豫北医学传教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关于基督教在中国的医学传教活动,目前国内外研究者虽然众多,但针对中国内陆闭塞落后地区的区域性案例研究还极为匮乏,同时关于加拿大传教使团在中国医学传教的研究更为罕见,所以,本论文选取加拿大长老会在近代豫北的医学传教进行研究便具有以上两方面填补一定空白的意义。另外,相较欧美各国,加拿大传教使团登场较晚甚至是最晚,又因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从而较少带有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功利目的,而更多地是基于传播上帝“福音”的纯宗教活动。同时,加拿大传教使团医学传教的目的地——近代豫北又是一块封闭、落后的尚待“开垦”的处女地。这就使得本选题又具有了作为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一个纯粹、典型案例的学术研究价值。明确了选题的价值,本论文便从问题出发,根据档案资料、口述史料、实物资料、加拿大传教士后人提供的资料这“四位一体”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循着历史的线索,在近代中国的大背景下,发掘、梳理和尽可能地还原加拿大长老会在豫北60年(1888-1947年)的医学传教活动,分析其分期、走向、特色、规律、影响以及与近代豫北社会的互动关系,厘清了社会福音运动在从以“疗灵”为主向以“疗身”为主转变中的作用、河南基督教“本色化”运动在西医本土化进程中的地位以及加拿大传教使团“四进四出”豫北对其医学传教活动的影响等等问题。为此,本论文选取从加拿大长老会传教使团进入豫北进行医学传教的1888年为开端,到1947年加拿大长老会传教使团永久地撤离豫北,这60年的时间跨度作为研究对象,将加拿大长老会在豫北医学传教活动划分为五大时期:即1888-1903年间的创业期(巡诊、诊所)、1903-1927年间的发展期(医院)、1927-1937年间的鼎盛期、1937-1945年间的动荡期以及1945-1947年间的恢复-撤退期。不过,在具体分门别类的论述中,又不完全拘泥于以上的五大分期时间,而是遵循着西学东渐从器物到制度再到精神三个层面的大的走向,即遵循西方医学在豫北的体制化进程。本论文由绪论、八章正文和结语共十部分组成。绪论介绍选题的意义,相关的研究进展,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是全文的一个总纲;第一章介绍豫北医学传教的背景,即加拿大长老会何以会选择豫北;第二章介绍西方医学在豫北的植入,为生存而战的艰辛历程,即近代豫北医学传教是怎样开始的;第三章介绍近代豫北医院的雏形,即近代豫北医学传教是怎样发展的;第四章介绍正规化医院(以托管制、住院医疗为标志)的建立,即近代豫北医学传教是怎样深入的;第五章介绍近代豫北的医学教育,即近代豫北医学传教是怎样支撑的;第六章介绍公共卫生事业和农村医疗网建设,即发掘近代豫北医学传教是怎样拓展的;第七章介绍近代豫北医学传教的衰落与医院的新生,即教会医学的终结与新中国医学的诞生;第八章则是关于近代豫北医学体制化、本土化的特征及其历史影响,即豫北医学传教留给今天的有形和无形的遗产;最后是结语,对加拿大长老会在豫北60年一个甲子的医学传教历程、特点、规律、影响和当今的启示进行了回顾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加拿大长老会在豫北医学传教活动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西方医学在豫北体制化、本土化的历程,也大致遵循着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精神层面三个层次的发展大主轴。所以,本论文的撰写思路既是历史的脉络,也是西方医学在豫北体制化、本土化的脉络,是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本论文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创新:第一,本研究在材料的搜集上是一个创新,根据档案资料、口述史料、实物资料、加拿大传教士后人提供的资料,以“四位一体”的方式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拿材料的方式新,取得的材料新。不仅如此,本研究是国内外首次对加拿大长老会在华即豫北医学传教活动的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加拿大长老会在豫北的医学传教活动,无论是外在的器物,还是内在的制度和精神,给今天豫北、河南乃至中国的医院经营、医学教育和公共卫生管理等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本文对这笔遗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发掘、整理和展示,特别是人文关怀、人道主义的精神和实践力量。第二,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和出发点,提出了诸如加拿大长老会为什么会选择豫北作为传教基地、何以会长期独霸豫北、其成功的秘诀何在(医院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公共卫生、医学教育等)、社会福音运动与河南基督教“本色化”运动在其中有怎样的影响以及豫北医学传教的分期、进程、特点、规律和影响是什么等问题,然后通过实证的分析和系统的研究尽可能地解答了这些问题,这种解答的过程与答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第三,本研究以实证材料阐明了这样一个结论,即加拿大长老会在豫北的医学传教是西方医学体制化(医院、管理、制度、护理、护校、公共卫生理念、护理分会等)与本土化(男护士、男女合校、中文教材、汉语讲授、不办医学高等教育、寄宿制人才培养模式、农村医疗网等)相结合的产物,是中西间的妥协、折中和融合,双方都有改变,既不是完全的体制化(因规模和目的的局限,不可能是全面的体制化,如缺乏豫北的医学“共同体”及其制度和章程,也没有专门固定的出版物等),也不是完全的本土化(尽管中方教职人员多方争斗,也未做到完全由中国人管理、运作;特别是,这种本土化始终是在西方医学体制化的大框架下进行的),其结果就是豫北特色的西医体制化。中西两种文化在西医东渐的历史演进中不断冲突与磨合,不断寻找一种平衡点,遵循矛盾-冲突-妥协-融合-平衡出出的不断循环演进的过程和规律。第四,本研究不仅是西方医学在中国体制化、本土化的一个典型和纯粹的研究标本,填补了西医东渐个案研究以及近代豫北医学传教研究的空白,而且以实证的案例揭示和证明了西学东渐中的一个现象和规律,即相对于科学技术的其他门类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以及各类应用技术和实用工程等,医学是兼科技与人道于一身的“仁术”,所以,西方医学的传播相对较少受到经济、交通、文化等发展水平的制约,而能在相对封闭、落后的乡村地区如近代的豫北迅速、深入并全面的展开和深入。究其原因,是传教士传教的需要与中国底层百姓求医祛病最现实、最迫切的诉求能够最直接对接的结果。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对西方医学在豫北的体制化、本土化的历程及其与‘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俗、中西学关系等互动的系统相关性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李娟[7](2019)在《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文中认为题引在幅员辽阔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天撒珠串般地镶嵌着一片集山地、草原、森林、平原、大漠为一体的宝地。这片宝地上,雪山巍峨,森林茂密,水丰草绿,禾菽弥望、葡园千亩,棉海辽远。这片宝地,春夏之时呈现南国秀丽山水的温婉,秋冬之际彰显粗犷雄浑壮美的北国景致。这就是被誉为"乌鲁木齐后花
王伶[8](2013)在《基于健康公平的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文中认为健康是人的一项基本人权,健康对个人而言不仅是参与一切社会活动的资本,而且也是人生追求的基本目标。维护健康公平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本能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健康公平的必要条件,而健康公平的实现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的全面实施,辽宁经济已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七,政府的财政收入显着增加,医疗卫生支出呈快速增长趋势。但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仍存在着结构布局不合理,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区域内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等现象。本文从社会保障的视角,以健康公平为基点,借鉴国内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探寻适合辽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案,以保障辽宁居民人人享有健康公平。本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篇(第1章),介绍研究的意义、梳理相关文献、提出研究框架和目标;第二部分是基础篇(第2章),以社会保障的视角对健康公平进行了理论阐述,论述医疗卫生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及原则,阐明健康公平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相关关系;第三部分是实践篇(第3、4、5章),在对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公平性进行多维分析后,指出造成辽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的深层次原因;第四部分是仿真实验与模型优化篇(第6、7章),根据实验预测的结果调整参数,进行模型优化,形成最佳优化方案:第五部分是建议结论篇(第8、9章),提出优化辽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可行路径与政策建议。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计量经济学模型(Gini系数、Lorenz曲线)对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公平性和利用率进行分析:运用专家访谈、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入户调查法对辽宁省医疗卫生保障的满意度和居民的就医选择进行调查分析;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行仿真实验,根据仿真的结果调整优化方案,最终形成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可行路径。分析表明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上地面积角度配置的医疗卫生资源公平性低于人口角度配置的医疗卫生资源;区域内两类地区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总量差异不大,但质量差异较大;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严重不公平,80%以上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相对匮乏,造成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悬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健康公平主责的缺失。仿真实验与模型优化的结果显示,按照目前政策不变的条件下,到2020年辽宁省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但通过加大政府的医疗卫生投入、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比例和增加远程会诊的次数,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显着改善。事实表明,医疗卫生投入不足深层次的原因是健康公平彰显不足,提高健康保障资源的公平性应成为建设文明、富庶、幸福新辽宁的社会民生基础性工程。
郑紫荆[9](2020)在《应用“起点能力分析”组织邦丙中学初中生物学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起点能力指学习者在从事特定学科内容或任务学习前已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和态度。本研究集成了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实验研究法,对七年级学生相关生物学知识进行起点能力分析,以此为教学的出发点,探索并解决基于起点能力分析进行教学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相应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激情,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本论文分别将云南省临沧市双江自治县邦丙中学七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于2019年3月—2020年1月开展了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多年教学实践提示,学生对于《人体的呼吸》和《神经系统的调节》等教学内容存在概念理解易混淆和出错的情况,同时发现本届学生所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中,与这两节知识相关的学习时间较早、相关知识储备少、所涉及的生物学概念模糊。因此,本研究对实验班首先以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开展学生的生物学兴趣、所掌握的主要生物学知识和技能,以及生物学的学习态度等起点能力分析。发现近一半的学生对生物学学习兴趣索然、对《人体的呼吸》和《神经系统的调节》知识了解极少、不喜欢教师满堂灌、更愿意动手参与实验。根据以上学习起点,采用实验研究法对实验班学生的生物学教学采取了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充分开展实验课、导学案导学、游戏教学、体验绘图等教学,进行了4次教学案例的实践研究。对照班按照常规教学法正常教学。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班比较,实验班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学习态度有了积极转变,在章节测试和期末测试中,实验班较对照班学生成绩明显提高。因此,基于起点分析的学习兴趣小组活动、实验课、导学案、适宜的游戏教学和体验绘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和思考能力、识记相关知识结构图都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白鸽[10](2012)在《基于社区的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目的孕产期保健的重要性已成共识,及时发现高危妊娠并给予干预是关键。其中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是首要环节,也是孕产妇系统保健的根本目的和核心。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目前国内高危妊娠筛查管理现状并不理想,根源在于现行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模式的局限性。现行模式是以孕产期保健服务的供方(以下简称供方)为主导,供需方之间缺乏联动管理机制,因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局限性愈发凸显。这种局限性一方面表现在针对供方,社区在孕产期保健服务中优势明显,然而当前并未区分社区与医学中心的现实差异,社区供方缺乏针对性的筛查管理技术;另一方面表现在针对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方(以下简称需方),其主动保健积极性未得到充分调动,需方亦缺乏针对性的筛查管理技术。因此为实现高危妊娠筛查管理的目的、突破现有模式的局限性,本研究针对社区供方和社区需方,分别研制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技术,并将这两项关键技术有机嵌入到现行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流程中,形成基于社区的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模式,即以社区为平台,供需双方联动的筛查管理模式。为验证模式的价值,研究综合考虑现实条件,形成干预方案,并在试点地区实施干预和效果评价。研究在干预过程中发现需方对于妊娠风险认知存在“非有即无”的认知偏差,因此为转变需方对于妊娠风险的认知,研究根据评估结果探索建立妊娠风险指数模型,并进行软件化包装。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卫生技术评估、循证医学、行为改变理论等理论方法作为指导性研究方法,以文献计量分析、专家咨询、定性定量多重论证、焦点组访谈、现场调查、健康信念模型、知信行理论、广义线性模型、软件编制等为具体的研究的方法。其中文献计量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运用于完成研究内容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即高危妊娠筛查管理现状分析和高危妊娠危险因素研究现状;专家咨询、定性定量多重论证、焦点组访谈和现场调查等方法运用于完成研究内容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即高危妊娠社区供方和社区需方筛查管理技术的研制和论证;焦点组访谈、现场调研、健康信念模型、知信行理论等方法运用于完成研究内容的第五部分,即高危妊娠社区筛查管理模式干预及效果评估;广义线性模型、软件编制等方法运用于完成研究内容的第六部分,即妊娠风险指数模型软件探索。三、研究过程及主要结果(一)高危妊娠筛查管理现状分析:引出基于社区的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模式研究第一部分是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系统总结了高危妊娠筛查技术和管理现状。理论研究是对国内外期刊文献、保健指南等文献材料的分析,实证研究是对402名孕产妇的基线调查和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名供方的焦点组访谈。研究发现现行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供需方之间缺乏联动的管理机制,具体体现在:(1)针对供方,高危妊娠筛查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筛查管理技术,然而目前该技术缺乏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单位现实条件的考量;(2)针对需方,已开始提高对孕产期保健的重视程度,然而目前尚无针对孕产妇自我筛查管理妊娠风险的工具。因此本研究为突破现行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模式的局限,提出建立基于社区的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模式。本着全程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的建立原则,该模式的特点包括基于社区供方、基于社区需方和供需双方共同参与三个方面。为提高供方参与,需依据社区现实,研制针对社区供方的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技术;为促进需方参与,需依据需方认知,研制针对社区需方的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技术;为促进供需双方共同参与,研究汇总两项关键技术,并将技术有机融合到现行筛查管理流程中,搭建共同参与平台和运行机制。(二)高危妊娠危险因素研究现状:为技术研制提供支撑为研制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技术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第二部分首先对国内164篇权威文献和国内外27张高危妊娠筛查表进行了独立分析,最后对两类文献评阅的结果进行了汇总分析,共收集75种妊娠危险因素、18种危险因素的分类、2种危险因素评价方式等,同时明确了目前高危妊娠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应用文献计量法对相关危险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分析应该重视的常见高危妊娠危险因素,如年龄、流产史等危险因素。本部分研究为后续社区供方和社区需方的筛查管理技术研制提供理论依据。(三)高危妊娠社区供方筛查管理技术:弥补现行模式的社区供方技术不足前期研究表明高危妊娠筛查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筛查管理技术,因此研究第三部分是基于社区,为达成社区高危妊娠早期筛查的目标,以“科学性、操作性、时效性”等原则,综合考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设备、技术等基础条件,研制高危妊娠社区筛查表。在研制阶段,围绕着筛查表的框架、条目、条目指标值和条目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对第二部分研究结果运用文献评阅和专家咨询法遴选形成初稿。在论证阶段,采用专家论证和机构论证两轮论证模式,依次论证筛查表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其中专家论证采用焦点组访谈和名义团体法的方式,参与论证的产科和妇保专家共10名;机构论证采用意向调查的方式,参与论证的机构涉及上海市、常州市和北京市共37家机构的49名产科和妇保专家。论证专家一致认同筛查表的研制目的和意义,并依据原则进行评分并提出完善建议。在评价阶段,研究以筛查表为工具,选择江苏1家妇幼保健机构考量评分者信度,共计随访有效干预孕妇46名,结果显示信度良好(Cronbach’s Alpha=0.954)。研究选择上海和江苏的6家妇幼保健机构考量效标效度,共计随访有效干预孕妇235名,结果显示效度良好(灵敏度=89.7%,特异度=99.5%,约登指数=0.89,Kappa值为0.921)。最终形成的筛查表采用两级分级方式,包含50条条目指标值。(四)高危妊娠社区需方筛查管理技术:弥补现行模式的社区需方技术匮乏前期研究表明健康教育是对需方应用最为广泛的筛查管理技术,因此研究第四部分是针对准备怀孕妇女和孕产妇,研制高危妊娠自我筛查表和相关健康教育资料。自筛表从病史和疾病的症状出发,配合相关健康教育资料,旨在一方面作为孕产期保健健康教育的工具,提高她们的妊娠知识水平,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另一方面作为妊娠风险的筛查工具,帮助她们早期发现妊娠危险因素并及早就医。在研制阶段,围绕着筛查表的框架、条目和条目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对第二部分研究结果运用文献评阅和专家咨询法遴选,并对条目进行通俗化形成初稿。在论证阶段,采用专家论证、机构论证和需方论证三轮论证,依次论证筛查表的科学性、操作性和通俗易懂性。专家论证采用焦点组访谈和名义团体法的方式,参与论证的产科和妇保专家共10名;机构论证采用意向调查的方式,参与论证的机构涉及上海市、常州市和北京市共37家机构的44名产科和妇保专家;需方论证采用意向调查的方式,参与论证的对象为三地共542名育龄妇女。三轮论证供需双方一致认同筛查表的研制目的和意义,并依据原则提出完善建议。在评价阶段,研究以筛查表为工具,选择上海和江苏的6家妇幼保健机构考量筛查表的信效度,共计随访有效干预孕妇235名,结果显示信度良好(各条目的重测信度均达到了0.7以上),效度良好(灵敏度=84.6%,特异度=74.5%,约登指数=0.58,Kappa值=0.41)。最终形成的自筛表采用两级分级方式,包含40条条目。研究同时针对筛查表研制高危妊娠家庭指导手册,对表中每条危险因素的危害和应对措施进行解释和说明,用于指导个人和家庭使用筛查表并对筛查结果采取措施。研究采用意向调查的方式对指导手册的科学性和操作性进行论证,15名参与论证的专家认同指导手册的意义,并对部分表述进行了修改完善。(五)高危妊娠社区筛查管理模式干预及评估:促进供需双方共同参与为构建供需双方共同参与的平台和运行机制,研究第五部分整合社区供方和需方筛查管理技术,嵌入到现行管理流程中,围绕着对象、内容、频率与时机、工具等方面,形成干预方案。为验证模式的价值,研究采用准实验干预设计,在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常州市、北京市朝阳区的社区实施干预方案,并对试点地区进行基线、过程和终末评估。其中,基线评估对三个试点地区16家试点社区、55名社区孕产期保健供方人员和542名孕产期保健需方人员进行调查,了解机构条件、供方和需方对高危妊娠的认识情况等;过程评估通过对试点地区32次干预督导、7次技术交流简报、186名孕产妇的阶段性随访评估和对常州4个社区的案例研究,结果发现干预方案进展良好,管理方和供方均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干预的进展,需方主动筛查意识也有较大的提高;终末评估通过对三地干预组1115名入组对象和对照组829名对象历时1年多的随访调查,结果显示干预构建出的供需方联动机制运行整体效果良好,100%的供方和99.5%的需方对于干预方案实施认同且满意,社区供方和需方筛查管理技术在干预过程中也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同时三地干预社区需方对妊娠危险因素的认知、态度和主动就医行为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六)妊娠风险指数模型软件的探索研究在干预过程中发现需方对于妊娠风险的认知存在偏差。当前需方对于妊娠风险的认知为“非有即无”,即“是高危/不是高危”(0/1)的概念,因此一旦筛查结果出现“不是高危”的情况,需方便会放松警惕,然而妊娠过程瞬息万变,时时都有可能出现高危,因而高危出现时,需方往往不知所措,酿成悲剧,产科医患纠纷也多源自于此。因此为转变需方对于妊娠风险的认知偏差,本部分研究致力于将现有两分类(0/1)的判决转换为具体的风险指数(0~1),即对于需方而言,妊娠风险不再是“有或无”的概念,而是“高或低”的概念。研究利用三个地区试点社区随访1年得到的1632份有效随访资料,建立妊娠风险指数模型,根据数据导入情况,计算得出风险影响因素的系数,并对产生的模型进行修改完善。接着,通过模拟库对模型进行数据模拟,最后研究在模型模拟完善后,利用Excel VBA的强大数据处理后台,对建立的妊娠风险模型进行软件化包装,为模型的推广提供技术条件和支持。四、结论为实现高危妊娠筛查管理的目的、突破现行筛查管理模式局限性,本研究首先针对现行模式的局限性,分别研制了基于社区供方和社区需方的两项关键技术,并将这两项技术融合到现行筛查管理流程中,形成基于社区的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模式。之后,为验证模式的价值,研究考虑现实条件,建立干预方案,并在三个试点地区组织干预和效果评估。最后,干预过程中发现需方对于妊娠风险认知存在偏差,因而研究在方法学探索,在评估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妊娠风险指数模型,通过模拟库的验证后,利用Excel VBA数据处理平台进行软件化包装。五、研究的创新点本研究在方法学上的创新是构建了遴选、论证和评估社区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技术的思路、步骤和方法。在技术上创新是基于社区现实,研制了出了高危妊娠社区筛查管理工具《高危妊娠社区筛查表》,并基于孕产妇妊娠生理周期和疾病的症状,研制出了高危妊娠自我筛查工具《高危妊娠自我筛查表》。本研究的集成创新是在技术研制的基础上,将研制的关键技术进行有机集成,嵌入到现行管理流程中,形成一整套高危妊娠社区筛查管理干预方案,并利用干预随访资料建立妊娠风险指数模型,并进行软件化包装。
二、小学数学概念病例会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数学概念病例会诊(论文提纲范文)
(1)远程医疗中的优化决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远程医疗的必要性 |
1.1.2 我国远程医疗服务的发展 |
1.1.3 面向远程医疗的管理决策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结构安排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远程医疗协同服务 |
2.1.1 远程医疗协同服务概念及特点 |
2.1.2 关于远程医疗决策理论的研究 |
2.1.3 关于远程医疗决策方法的研究 |
2.2 关于决策理论的研究综述 |
2.2.1 关于决策的研究 |
2.2.2 关于群体决策的研究 |
2.2.3 关于共识决策的研究 |
2.3 关于服务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
2.3.1 关于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 |
2.3.2 关于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研究 |
2.3.3 关于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研究 |
第三章 理论、方法与概念模型 |
3.1 演化博弈理论 |
3.1.1 博弈论与演化博弈理论 |
3.1.2 演化稳定策略(ESS) |
3.1.3 演化博弈论与经典博弈论的区别 |
3.2 知识共享理论 |
3.2.1 知识的概念及分类 |
3.2.2 知识共享的内涵 |
3.2.3 知识共享的模式 |
3.2.4 阻碍知识共享的因素 |
3.3 双边匹配理论 |
3.3.1 双边匹配与决策 |
3.3.2 双边匹配决策的特征 |
3.4 TOPSIS方法 |
3.4.1 TOPSIS涵义 |
3.4.2 TOPSIS计算步骤 |
3.5 MULTIMOORA方法 |
3.5.1 MOORA计算步骤 |
3.5.2 MULTIMOORA计算步骤 |
3.6 远程医疗中的优化决策研究的概念模型 |
3.6.1 远程医疗协同服务的全周期概述 |
3.6.2 基于全周期过程的关键决策问题与研究的概念模型 |
第四章 远程医疗中跨地区机构与患者协同决策 |
4.1 主要思路与基本假设 |
4.2 模型建立与推导 |
4.3 模型分析 |
4.4 数值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远程医疗中跨地区机构知识协同共享决策 |
5.1 主要思路和基本假设 |
5.2 模型建立与推导 |
5.3 模型分析 |
5.4 数值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远程医疗中患者与医生匹配决策 |
6.1 主要思路 |
6.2 相关概念定义 |
6.3 模型建立与推导 |
6.4 模型求解方法 |
6.5 数值分析 |
第七章 远程医疗协同服务质量评价 |
7.1 两维度均衡的大群体远程医疗协同服务质量评价 |
7.1.1 主要思路 |
7.1.2 两维度均衡的大群体远程医疗协同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
7.1.3 算例分析 |
7.2 大群体与小群体的远程医疗协同服务质量评价 |
7.2.1 主要思路 |
7.2.2 大群体与小群体的远程医疗协同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
7.2.3 数值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启示 |
8.3 研究局限 |
8.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基本情况 |
2.教育背景 |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1 发表学术论文 |
3.2 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 |
(2)基于微观模拟模型的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卫生资源配置相关理论及应用 |
2.2 国内外卫生资源规划相关研究 |
2.3 居民健康需求的影响因素及预测相关研究 |
2.4 卫生资源配置方法及应用 |
2.5 微观模拟模型在卫生资源配置领域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3.1 理论基础 |
3.2 概念框架 |
3.3 技术路线 |
3.4 资料来源与抽样方法 |
3.5 分析方法 |
3.6 质量控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辽宁省居民健康需求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状 |
4.1 辽宁省居民健康需求的现状 |
4.2 辽宁省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 |
4.3 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的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观模拟模型的构建及2020-2030年需求预测 |
5.1 微观模拟模型构建 |
5.2 辽宁省2020-2030年居民需求总量预测 |
5.3 辽宁省2020-2030患者就诊机构分布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辽宁省2020-2030年卫生资源总量与结构的预测 |
6.1 辽宁省2020-2030年不同类型机构资源效率 |
6.2 基于微观模拟的辽宁省2020-2030年卫生资源预测 |
6.3 辽宁省2020-2030年资源目标实现差距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7.1 方法学讨论 |
7.2 居民需求变化为资源调整提供依据 |
7.3 2020-2030年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总量调整策略 |
7.4 实现患者合理流向下资源的调整有利于分级诊疗政策的有效实施 |
7.5 患者就诊继续向大医院聚集导致资源的调整 |
7.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研究中的创新点和不足 |
1. 研究的创新 |
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附录 |
1. 微观模拟模型参数更新概率 |
2. R语言实现的程序展示 |
3.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相关说明 |
1.6.1 语病的定义 |
1.6.2 病句研究的范围 |
2.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2.1 20 世纪初——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2.1.1 用字方面 |
2.1.2 实词方面 |
2.1.3 虚词方面 |
2.1.4 结构方面 |
2.1.5 表达方面 |
2.1.6 标点符号方面 |
2.1.7 综合 |
2.2 本章小结 |
3.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3.1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3.1.1 用字方面 |
3.1.2 实词方面 |
3.1.3 虚词方面 |
3.1.4 结构方面 |
3.1.5 表达方面 |
3.1.6 标点符号方面 |
3.1.7 综合 |
3.2 本章小结 |
4.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
4.1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
4.1.1 用字方面 |
4.1.2 实词方面 |
4.1.3 虚词方面 |
4.1.4 结构方面 |
4.1.5 表达方面 |
4.1.6 标点符号方面 |
4.1.7 综合 |
4.2 本章小结 |
5.总结 |
5.1 20 世纪初——5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50——80 年之前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
5.1.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 20 世纪50——8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80 年——21 世纪初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
5.2.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远程医疗服务质量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内容 |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远程医疗服务 |
2.1.1 远程医疗服务的定义 |
2.1.2 远程医疗服务的意义 |
2.2 远程医疗服务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 |
2.2.1 远程医疗扩散障碍理论 |
2.2.2 远程医疗服务实施的影响因素 |
2.2.3 远程医疗电子化准备度 |
2.2.4 远程医疗服务评估的因素 |
2.2.5 小结 |
2.3 医疗服务质量相关理论 |
2.3.1 服务质量 |
2.3.2 医疗服务质量的概念 |
2.3.3 医疗服务质量评估模型 |
2.3.4 远程医疗服务质量 |
3 远程医疗服务质量评估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3.2 远程医疗质量评估模型的原理 |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1 交互质量指标 |
3.3.2 环境质量指标 |
3.3.3 结果质量指标 |
3.3.4 管理质量指标 |
3.3.5 指标的测量 |
3.3.6 评估指标的专家咨询 |
4 远程医疗服务质量评估模型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
4.1 问卷设计 |
4.2 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4.2.1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2.2 调查结果的统计 |
4.2.3 信度检验和效度分析 |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主观权重计算 |
4.3.2 客观权重计算 |
4.3.3 组合权重计算 |
4.4 远程医疗服务质量评估结果分析 |
4.4.1 IPA模型 |
4.4.2 IPA模型的构建 |
4.4.3 评估结果分析 |
4.4.4 提升建议 |
4.5 模型的验证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5.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远程医疗服务评估研究的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远程会诊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附录3 远程医疗服务质量评估模型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
(5)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在线医疗社区研究现状 |
1.2.2 信息交互研究现状 |
1.2.3 关键节点研究现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在线医疗社区 |
2.1.1 在线医疗社区的概念 |
2.1.2 在线医疗社区的类型 |
2.1.3 在线医疗社区的信息内容 |
2.2 信息交互 |
2.2.1 信息交互的内涵 |
2.2.2 信息交互关系 |
2.2.3 信息交互关系网络 |
2.3 关键节点 |
2.3.1 关键节点的内涵 |
2.3.2 关键节点的角色 |
2.3.3 关键节点的作用 |
2.4 信息负载理论 |
2.4.1 信息负载理论的起源--信息传播 |
2.4.2 信息负载理论的内容 |
2.4.3 信息负载理论的延伸--信息过载 |
2.5 约束理论 |
2.5.1 约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2.5.2 约束理论的基本概念 |
2.5.3 约束理论的特点 |
2.5.4 约束理论的性质 |
2.5.5 约束理论运用的基本步骤 |
2.6 社会网络分析 |
2.6.1 社会网络理论 |
2.6.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行为分析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行为内涵 |
3.3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行为的角色 |
3.4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行为的过程 |
3.5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行为的特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形成机理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分析 |
4.2.1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的内涵与结构 |
4.2.2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的内涵与影响力 |
4.3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机理框架 |
4.3.1 信息交互能力对关键节点影响力的作用 |
4.3.2 信息交互关系强度对关键节点影响力的作用 |
4.3.3 信息负载能力对关键节点影响力的作用 |
4.3.4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机理分析 |
4.4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机理模型 |
4.4.1 模型条件 |
4.4.2 模型变量 |
4.4.3 模型表示 |
4.5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机理实证分析 |
4.5.1 样本选择与数据获取 |
4.5.2 数据处理 |
4.5.3 讨论分析 |
4.5.4 实践启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识别及演化规律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识别的基础 |
5.2.1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识别的依据 |
5.2.2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识别的相关指标 |
5.2.3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识别的技术路线 |
5.3 关键节点识别实验与演化规律分析 |
5.3.1 数据获取 |
5.3.2 节点中心性分析 |
5.3.3 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结构分析 |
5.3.4 关键节点分析 |
5.4 结果讨论 |
5.4.1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有均匀化演进可能 |
5.4.2 在线医疗社区关键力量构成或可成为健康性指标 |
5.4.3 泛“药贩”掌权现象亟需在线医疗社区管理者关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概述 |
6.2.1 评价的对象 |
6.2.2 评价的原则 |
6.2.3 评价的指标 |
6.2.4 评价的方法 |
6.2.5 评价的程序 |
6.3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模型 |
6.4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实证 |
6.4.1 数据获取 |
6.4.2 数据处理 |
6.4.3 “HPV吧”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 |
6.5 讨论与分析 |
6.5.1 不同实验权重结果对比分析 |
6.5.2 不同组别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6.5.3 不同时间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策略 |
7.1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性 |
7.1.1 关键节点本身视角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重要性 |
7.1.2 信息受众视角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重要性 |
7.1.3 在线医疗社区视角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重要性 |
7.1.4 国家安全视角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重要性 |
7.2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的困境 |
7.2.1 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机理认识不确切 |
7.2.2 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识别方法不科学 |
7.2.3 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动态演化规律不清晰 |
7.2.4 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不合理 |
7.3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策略的建议 |
7.3.1 坚持以在线医疗社区关键节点影响力机理作为制定策略前提 |
7.3.2 提升在线医疗社区管理者对关键节点的动态识别能力 |
7.3.3 丰富在线医疗社区管理者对关键节点的演化规律认识 |
7.3.4 建立在线医疗社区管理者对关键节点影响力的长期评价方案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6)近代加拿大传教使团在豫北医学传教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的意义 |
2 文献资料与先行研究 |
2.1 建国前关于在华医学传教活动的相关资料与研究 |
2.2 建国后国内学者关于在华医学传教活动的研究 |
2.3 港台和海外学者关于在华医学传教活动的研究 |
2.4 国内外关于河南和豫北医学传教活动的研究 |
3 研究思路 |
4 研究方法 |
5 创新与不足 |
5.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近代豫北医学传教的背景 |
1.1 时代与文化背景 |
1.1.1 医疗服务与宗教福音事业 |
1.1.2 中国沿海初期的医学传教 |
1.1.3 豫北医学传教的特殊之处 |
1.2 豫北:何以成为加拿大人的必然选择 |
1.2.1 基督教深入河南腹地传教 |
1.2.2 近代豫北的医疗卫生实况 |
1.2.3 医疗需求与加拿大的选择 |
本章小结 |
附:勇敢的乡村冒险者——古约翰、史密斯 |
第二章 近代豫北医学传教活动的肇始 |
2.1 古约翰:开径辟路初入豫北 |
2.2 初显身手,用医学敲开家门 |
2.2.1 初到豫北,屡遭冷遇 |
2.2.2 仁术仁心,融化坚冰 |
2.2.3 入乡随俗,扎根豫北 |
2.3 屡挫屡奋,为生存立教而战 |
2.3.1 在与疾病抗争中前进 |
2.3.2 用知识诚意战胜暴力 |
2.3.3 为传教豫北不懈奋斗 |
本章小结 |
附:为了信仰而坚守——第一代医疗女传教士马多士、科玉贞 |
第三章 近代豫北医学传教活动的开展 |
3.1 豫北三处教会医院的初建 |
3.1.1 使团兴办医院的原因 |
3.1.2 安阳广生医院的初建 |
3.1.3 卫辉博济医院的初建 |
3.1.4 怀庆教会医院的初建 |
3.2 豫北教会医院的初步效果 |
3.2.1 提供有序的医疗服务 |
3.2.2 形成了医疗诊治群体 |
3.2.3 改善医务人员的生活 |
3.2.4 拓展维系各界的关系 |
3.2.5 促进卫生系统的形成 |
3.3 向正规化近代医院的转型 |
3.3.1 二三十年代医院扩建 |
3.3.2 集体正规化转型启动 |
3.3.3 传教与传医重心转换 |
本章小结 |
附:为了信仰而前仆后继——孟恩赐医生夫妇和他们的后代 |
第四章 近代豫北医学传教活动的深入 |
4.1 豫北正规化医院集体转型 |
4.1.1 医患比例及护理水平 |
4.1.2 医疗卫生设施与服务 |
4.1.3 分科意识建辅助部门 |
4.1.4 主要病例和治疗成果 |
4.1.5 正规化医院的主指标 |
4.2 豫北医院医教关系的变迁 |
4.2.1 早期投入与医教纷争 |
4.2.2 宗教狭隘与医院紧身 |
4.2.3 去宗教化与医院发展 |
4.3 医院管理权限的易主冲突 |
4.3.1 医院管理权两次易主 |
4.3.2 传教医务人员的情感 |
4.3.3 管理权限争夺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麦克卢尔父子的中国情结 |
第五章 近代豫北医学传教活动的教育支撑 |
5.1 本土医学人才培养三阶段 |
5.1.1 识字扫盲阶段的培训 |
5.1.2 教会中小学校的教育 |
5.1.3 教会正规的医学教育 |
5.2 豫北正规医学教育的开展 |
5.2.1 东西医学体系的差异 |
5.2.2 惠民护士学校的特色 |
5.2.3 豫北护理体系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附:近代豫北护理事业的创建者——饶秀贞、布莱登 |
第六章 近代豫北公共卫生事业的发端 |
6.1 豫北公共卫生理念的传播 |
6.1.1 传教与公共卫生事业 |
6.1.2 公共卫生运动在豫北 |
6.1.3 易俗中的女传教护士 |
6.2 怀庆“农村医疗网”建设 |
6.2.1 乡村建设与卫生宣传 |
6.2.2 传教士对农村的影响 |
6.2.3 农村医疗网:新构想 |
6.2.4 罗光普的“人生公式” |
本章小结 |
附:近代豫北公共卫生意识的传播者——盖麻姑、彭纯修 |
第七章 加拿大传教使团的撤离与医院重生 |
7.1 加拿大传教使团的“四进四出” |
7.1.1 义和团运动中的撤出 |
7.1.2 北伐战争中的大撤离 |
7.1.3 反英运动中的大撤离 |
7.1.4 因内战而永久的撤离 |
7.2 内忧外患中缓而痛的解体 |
7.2.1 反复撤离中遭受重创 |
7.2.2 外部的支持不断削弱 |
7.2.3 内部的矛盾逐渐激化 |
7.3 豫北三所教会医院的重生 |
7.3.1 安阳广生医院的沿革 |
7.3.2 卫辉惠民医院的新生 |
7.3.3 平原省立医院的筹建 |
本章小结 |
附:近代豫北本土的医护领军人物——段美卿、李素英 |
第八章 豫北医学体制本土化及其影响 |
8.1 豫北医学体制本土化表现 |
8.1.1 器物层面本土化表现 |
8.1.2 制度层面本土化表现 |
8.2 豫北医学体制本土化影响 |
8.2.1 中西文化磨合与创新 |
8.2.2 有形遗产的历史影响 |
8.2.3 无形遗产的挖掘利用 |
本章小结 |
附:中西文化交流的促进者——季理斐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缩略语查询目录 |
附录2 近代豫北地区传教活动大事记 |
附录3 本研究所涉及的近代在豫北的加拿大传教士名单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题引 |
第一章开局之年 |
1.身未动,心已远 |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3.心语声声诵援疆 |
第二章福地之约 |
4.比较优势 |
5.思路决定出路 |
6.福地之约 |
第三章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
7.要致富先修路 |
8.坐拥馕坑唱馕歌 |
9.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
10.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
第四章玛纳斯碧玉璀璨葡酒香 |
12.碧玉之都 |
13.破壁突围 |
14.葡酒之乡 |
15.初心如磐 |
第五章““奇台礼物” |
16.奇台面粉 |
17.电商梦 |
18.奇台礼物 |
第六章南菇北移百果香 |
19.谋定而后动 |
20.致富梦 |
21.菇菌朵壮百果香 |
第七章情暖木垒河 |
22.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
23.情暖木垒河 |
24.“木垒联盟” |
第八章洒满阳光的校园 |
25.诗和远方 |
26.师者为师 |
第九章组团的战士援疆的兵 |
27.组团而战 |
28.起死回生之手,安民济世之心 |
29.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
第十章真情像草原一样宽阔 |
30.解一人困,解全家贫 |
31.““圆梦行动” |
32.圆梦行动,福建在行动 |
第十一章书生报国手中笔 |
33.初心能抵日月长 |
34.责任 |
尾声向祖国报告向福建报告 |
(8)基于健康公平的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问题提出 |
1.1.3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关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的综述 |
1.2.2 国内关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的综述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健康公平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
2.1 健康公平 |
2.1.1 健康公平的内涵 |
2.1.2 健康公平的理论 |
2.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
2.2.1 资源 |
2.2.2 医疗卫生资源 |
2.2.3 影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因素 |
2.2.4 医疗卫生资源的内涵与外延 |
2.2.5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 |
2.3 健康公平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相关关系 |
第3章 辽宁省社会经济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 |
3.1 辽宁省社会经济状况 |
3.1.1 自然状况 |
3.1.2 社会经济状况 |
3.1.3 居民健康状况 |
3.2 卫生费用状况 |
3.2.1 辽宁省与全国卫生总费用对比情况 |
3.2.2 辽宁省医疗保障支出情况 |
3.3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状况 |
3.3.1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总体状况 |
3.3.2 医疗保障满意度调查一典型地区调查 |
第4章 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分析 |
4.1 全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人口和地理公平性分析 |
4.1.1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人口公平性分析 |
4.1.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地理公平性分析 |
4.2 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
4.2.1 指标选取 |
4.2.2 区域分类结果 |
4.2.3 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比较分析 |
4.3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
4.3.1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比较 |
4.3.2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全国比较分析 |
第5章 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政府投入因素 |
5.1.1 城乡财政补助收入比较分析 |
5.1.2 不同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比较分析 |
5.1.3 两类地区的财政投入比较分析 |
5.1.4 政府投入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的相关关系分析 |
5.2 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因素 |
5.2.1 不同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比较分析 |
5.2.2 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相关关系分析 |
5.3 居民就医选择因素 |
5.3.1 调查的方式 |
5.3.2 样本特征 |
5.3.3 医疗保障水平 |
5.3.4 就医选择 |
第6章 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仿真实验 |
6.1 系统动力学 |
6.1.1 系统动力学建模遵循的基本原则 |
6.1.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6.2 研究设计 |
6.2.1 研究工具——复杂系统仿真平台AnyLogic |
6.2.2 仿真模型的基本假设 |
6.2.3 研究变量 |
6.2.4 研究变量类型 |
6.2.5 概念模型设计 |
6.3 研究变量的操作定义及变量间关系 |
6.3.1 状态变量 |
6.3.2 流率变量 |
6.3.3 辅助变量 |
6.3.4 常量 |
6.4 基准实验——基于目前政策不变条件下的仿真实验 |
6.4.1 初始模型的检验 |
6.4.2 基于目前政策不变的仿真实验结果 |
6.4.3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第7章 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优化实验 |
7.1 优化实验的目的 |
7.2 优化实验的原则 |
7.3 政策组的筛选 |
7.4 优化实验结果 |
7.4.1 第1组优化实验 |
7.4.2 第2组优化实验 |
7.4.3 第3组优化实验 |
7.5 优化实验小结 |
7.5.1 实验小结 |
7.5.2 优化实验的思考 |
第8章 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思考与建议 |
8.1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思考 |
8.1.1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方式 |
8.1.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差距 |
8.2 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建议 |
8.2.1 加大政府医疗卫生投入 |
8.2.2 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固定资产投入比例 |
8.2.3 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投入比例 |
8.2.4 加快构建医疗信息化平台,实现远程会诊常态化 |
8.2.5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
8.2.6 加快构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一体化 |
8.2.7 完善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弱势群体对医疗卫生资源的使用能力 |
第9章 结论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
(9)应用“起点能力分析”组织邦丙中学初中生物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1.2 建构主义理论 |
2.1.3 螺旋上升理论 |
2.1.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验研究法 |
2.3 概念界定 |
2.4 参研学校概况 |
2.5 研究路线与框架 |
第3章 应用起点能力分析在邦丙中学的生物学教学研究 |
3.1 实验对象的一般情况 |
3.2 教材内容分析 |
3.2.1 《人体的呼吸》教材分析 |
3.2.2 《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材分析 |
3.3 实验过程安排 |
3.4 实验前准备——确定学生学习新知的起点能力 |
3.4.1 七年级上学期生物学期末考试的成绩分析 |
3.4.2 访谈及结果分析 |
3.4.3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4章 应用起点能力分析的教学策略设计及教学案例 |
4.1 教学策略的设计 |
4.1.1 以生物学兴趣小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 |
4.1.2 以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 |
4.1.3 让学生动手自制学具促进学习 |
4.1.4 以游戏教学方式亲身体验教学 |
4.1.5 以“美术课”的形式学习生物结构图 |
4.2 教学案例 |
4.2.1 案例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
4.2.2 案例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
4.2.3 案例三《神经系统的组成》 |
4.2.4 案例四《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
第5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对生物学课堂的的教学成果的分析与评价 |
5.1.1 学生学习生物学态度转变的分析与评价 |
5.1.2 学生课堂作品成果的分析与评价 |
5.2 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分析与评价 |
5.2.1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后章节即时测试及分析 |
5.2.2 对照班与实验班期末测试及分析 |
5.2.3 实验班实验前测与实验后期末测试及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1.1 导学案和组建学习小组能使学生乐观、乐于交流、提升合作能力 |
6.1.2 多开展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 |
6.1.3 游戏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
6.1.4 体验绘图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体结构 |
6.1.5 教师对课堂的有效组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
6.2 反思 |
6.2.1 研究结果存在局限性 |
6.2.2 学生起点能力分析的透彻性 |
6.2.3 应给予学困生更多关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10)基于社区的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第一部分 高危妊娠筛查管理现状分析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高危妊娠筛查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
三、高危妊娠筛查管理实证研究现状 |
(一) 高危妊娠筛查管理需方 |
(二) 高危妊娠筛查管理供方 |
四、基于社区的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模式的提出 |
(一) 与现行模式的异同 |
(二) 模式的建立原则 |
(三) 模式的特点 |
(四) 模式的构成要素 |
五、讨论与建议 |
六、小结 |
第二部分 高危妊娠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期刊文献评阅结果 |
(一) 文献基本情况 |
(二) 研究者情况 |
(三) 文章类型和研究方法 |
(四) 研究内容 |
三、国内外高危妊娠筛查表评阅结果 |
(一) 资料基本情况 |
(二) 研究内容 |
四、两类文献评阅结果汇总 |
(一) 危险因素的概况 |
(二) 危险因素的严重性排序 |
(三) 常见高危妊娠危险因素分析 |
五、讨论与建议 |
六、小结 |
第三部分 高危妊娠社区供方筛查管理技术 |
一、筛查表的研制思路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筛查表的研制 |
(一) 筛查表框架的确立 |
(二) 筛查表条目的遴选 |
(三) 筛查表条目指标值的遴选 |
(四) 筛查表条目评价方式的遴选 |
四、筛查表的论证 |
(一) 研究过程和步骤 |
(二) 专家论证 |
(三) 机构及使用者论证 |
五、筛查表的评价 |
(一) 信度分析 |
(二) 效度分析 |
六、讨论与建议 |
七、小结 |
第四部分 高危妊娠社区需方筛查管理技术 |
一、自筛表的研制思路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自筛表的研制 |
(一) 自筛表框架的确立 |
(二) 自筛表条目的评价方式 |
(三) 自筛表条目的遴选 |
(四) 自筛表条目的通俗化 |
四、自筛表的论证 |
(一) 研究过程和步骤 |
(二) 专家论证 |
(三) 机构论证 |
(四) 需方论证 |
五、自筛表的评估 |
(一) 信度分析 |
(二) 效度分析 |
六、高危妊娠家庭指导手册的研制及论证 |
(一) 研制 |
(二) 论证 |
七、讨论与建议 |
八、小结 |
第五部分 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模式干预及效果研究 |
一、干预方案 |
(一) 框架 |
(二) 内容 |
(三) 集成 |
(四) 实施 |
二、干预评估 |
(一) 评估方案 |
(二) 基线评估 |
(三) 过程评估 |
(四) 终末评估 |
三、讨论与建议 |
四、小结 |
第六部分 妊娠风险指数模型探索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资料来源 |
(二) 随访内容和检测指标 |
(三) 疾病及危险因素的判定标准 |
(四) 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二、妊娠风险指数模型的建立 |
(一) 模型1 |
(二) 模型2 |
(三) 模型3 |
三、妊娠风险指数模型的模拟 |
(一) 建模组与模拟组的同质性 |
(二) 妊娠风险指数模型的判别能力和预测准确性 |
(三) 妊娠风险指数模型使用的注意事项 |
四、妊娠风险模型的软件化 |
(一) 开发环境介绍 |
(二) 总体设计架构 |
(三) 流程演绎 |
五、讨论与建议 |
六、小结 |
研究小结 |
一、研究小结 |
二、讨论与建议 |
三、研究的创新性 |
四、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小学数学概念病例会诊(论文参考文献)
- [1]远程医疗中的优化决策问题研究[D]. 高宇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2]基于微观模拟模型的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D]. 王书平. 山东大学, 2019(03)
- [3]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D]. 罗茜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10)
- [4]远程医疗服务质量评估模型研究[D]. 袁玉堂.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研究[D]. 尚丽维. 吉林大学, 2020(01)
- [6]近代加拿大传教使团在豫北医学传教活动研究[D]. 邵金远. 山西大学, 2014(01)
- [7]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J]. 李娟. 回族文学, 2019(06)
- [8]基于健康公平的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D]. 王伶. 东北大学, 2013(07)
- [9]应用“起点能力分析”组织邦丙中学初中生物学教学研究[D]. 郑紫荆.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10]基于社区的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模式研究[D]. 白鸽. 复旦大学, 2012(08)